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军机处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清朝军机处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理论与方法

246 2015年8期清朝军机处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刘珂

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内蒙古包头 014030

摘要:军机处是雍正皇帝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绝对皇权而继密折制度后所设立的。纵观历史,它实际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清初满族统治者由贵族分权向中央集权不断演变的产物。由于军机处的建立,加强了雍正的统治,因而为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清朝;军机处;中央集权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08-0246-02

军机处始建于雍正朝中期,是为集中军政大权,便于处理西北军务设立的,但是军机处的出现并非偶然。纵观历史,它实际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清初满族统治者由贵族分权向中央集权不断演变的产物。

1 军机处的建立

中国的封建历史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可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行政大权却是集中在中枢机关,由宰相来实现的。因此皇权和相权必然发生矛盾。秦首创丞相制,丞相为百官之长,掌行政大权。汉承秦制,莫之能改,三公中仍以司徒为重。直到东汉初,光武帝起用掌管文书的小官尚书,专司章奏和出纳王命,才分夺了丞相的部分权力。然而久之,尚书令又成了名符其实的宰相,三公徒具虚名而已。三国曹魏时,用职位低下的中书令取代尚书之权。南北朝又以侍中(门下省长官)参预政事,钳制中书。隋则确立了三省分权制,以内史(中书)省领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互相牵制,皇权因此有所加强。唐虽承隋制,但为了抑制中书权力,更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职衔,参预政事,相权实际掌于同中书门下三品之手。五代十国,形同割据。宋统一后,皇帝独揽大权,设二府(中书省、枢密院)、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各掌行政、军事、财政之职,互不统摄,直接受命于皇帝。辽、金、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各有其统治特点,但也都是因唐、宋制度而略加变通。明初,废除了1千多年来历代相传的宰相制度,而将政务分归六部,而六部听命于皇帝,一切军政大权最终皆归于皇帝之手。然而明中叶以后,却因皇帝惰于听政,大权又旁落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内阁。

继明而起是以满族贵族为统治者的清朝。清朝继承明制,大小官相继,盖鉴前代而损益之,同时还保留了诸王合议制等民族统治的特点,以诸王和八旗旗主为议政王,与皇帝共议大政,并且统摄六部之事,即以诸王分掌朝廷诸部院全部要职,严重地阻碍了皇帝独揽大权的统治。诸王分权,必将危及清王朝的统治。清初一入关,顺治皇帝就清醒地看到这一点,首设内阁,以抑制八旗旗主和诸王的权力。但康熙之初,军政大权还是分掌于议政王大臣之手,而以辅政大臣的专权为尤甚。康熙亲政后,首夺鳌拜之权,继而重用南书房,起草诏令,削夺了议政王与内阁的部分权力。但尽管如此,满臣重权,汉六部九卿奉行文书而已,满人謦亥欠,无敢违者,满族大臣和诸王的权力,依然阻碍着皇权的集中。雍正继位,奋起图治,一洗历代相权分立和清初诸王议政之弊,另以军机大臣代宣王命。军机处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 军机处的特点

2.1 临时性

在雍正帝的设计中,军机处根本算不上是一级正式机构,编制无定,人员无定,都是雍正皇帝根据需要随时调来。被选入军机处的官员,也都属于兼职。成为军机大臣之后,一切依照他们原有的品级和地位,排定先后次序,品级高、资历深者则为“首席”、“首揆”或“首枢”,但军机大臣之间则互不统属,也就是说,互相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只需各自直接对皇帝负责。而且,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虽说身处权力的核心地带,却没有任何的决策权,一切只能听命于皇帝,只要认真完成皇帝交办的各项事务即可。

首批军机大臣只有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三人。即便是加上军机处章京,也很少超过十人。在首批军机大臣中,允祥和蒋廷锡都不假天年,因此,一段时间之内,张廷玉完全成为雍正皇帝的随身“秘书”。据史书记载,凡有紧急事务,雍正帝则命廷玉立刻入宫,自己口授大意,张廷玉则于御前伏地书写,或是隔着猛帘在案几书写,文稿书写完毕即呈雍正帝御览,随后立即颁行。如果事情既急又频,张廷玉甚至被每日召见不下十数次。军机大臣因为与皇帝最为接近,地位之崇高为人所共知,但成为军机大臣之后,他们却没有了六部官员那样的实权。前面说过,军机大臣实际就是充当了皇帝的侍从和秘书。从日常职责来看,完全也是类似秘书职守。军机大臣的日常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上传下达。受到皇帝召见时,需要将“未奉御批”的各处奏折恭敬地进呈,等候皇帝钦批。“承旨”完毕,即可退出。遇有皇帝“明旨”,则由军机大臣拟写完毕,下发到内阁执行。至于不宜公开的“密谕”,则经由军机大臣“封交”,视缓急情况,经由“马上飞递”传送各地。

2.2 秘密性

这一特点从军机处成立之初就已决定,因为它特为处理军机而设。所谓军机,就是需要格外强调保密。西北战事结束之后,军机处仍然不从属于任何衙署,其工作职权和范围也完全超出其他衙署。雍正帝要求,军机处办理事务,“不必露行迹,稍有不密,更不若明而行之”。在军机大臣的主导之下,上传奏折和处理朝政,都可以完全避开内阁等各级衙门,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只和皇帝保持单线的直接联系,因此它格外需要做好保密。

军机大臣必须始终处在距离皇帝最近的地方,遇到需要处理的事务,可以随时、快速地应召人宫。这样便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避免因为假于众手而造成泄密,同时也可因为秘密行事而发挥最高效率。皇帝如果出行,则军机大臣在行宫附近设置临时办公场所,听候皇帝的随时调遣。某种程度上,雍正帝已经把军机处当成—件随身携带的物品,走到哪里都需要带在身边。无论是军机大臣,还是军机章京,都不能有任何借口逃开,只能随时跟随。

3 军机处对中央集权的意义

雍正即位后,因西北用兵而设立军机处,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并侵夺了内阁的部分职权。军机大臣位高权重,只服从皇帝命令,是清朝君主专制极端化的标志。乾隆以后,军机处地位日益隆重,职权日益扩张,“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是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进一步体现。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若干人,一般由大学士兼任,又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满汉各16人。

军机处最初主要职责是处理西北军务、其他军政事务、八旗事务等。后来,军机处的职权扩大到处理几乎所有重大的政事,无论是军政,还是司法,凡归属于军机处办的事情,“悉以本日完结”,绝不积压。在清代,皇帝的谕旨一般均由内阁草拟,经内阁发六科抄出发送,其内容为公开的,称明发上谕,军机处设立后,凡重大军政事务均由军机大臣面

(下转第 248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