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话的来历

普通话的来历

普通话的来历
普通话的来历

普通话的来历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

大陆官方:普通话

台湾官方:国语

东南亚华人:华语

学术界: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

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北京话仍有许多土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北方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有的非北方话地区的方言词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北方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信息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的先决条件。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总之,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

推广普通话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四条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第五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第十一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第十三条规定:“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第十四条规定:“广播、电影、电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第二十条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 ( 班级 ) 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四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

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应当使用普通话。”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扫除文盲教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和政策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86 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 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民族语言平等共存,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开设的汉语课程应当教授普通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需要使用汉语的场合要使用普通话。

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关系,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

4.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目标

2010 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本世纪中叶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经过未来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民语文素质大幅度提高,普通话的社会应用更加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形成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的良好语言环境。

5.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思路

推广普通话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遵循语言自身发展规律,依法强化政府行为。要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并逐步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向更宽的领域延伸,逐步实现全社会普及普通话。

6.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措施

推广普通话工作以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开展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为基本措施,不断加大依法推进的力度,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7. 推广普通话工作基本要求

推广普通话要努力做好四个重点领域的工作:第一,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城镇学校和幼儿园要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要把普及普通话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教师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出色的示范学校。第二,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把普通话作为公务用语,并督促和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规定等级。第三,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要成为全社会说好普通话的榜样。第四,提倡商业、旅游、邮政、电信、铁路、民航、金融、卫生等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鼓励从业员工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以普通话为工作用语,帮助干部战士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并且是世界上最发展的语言之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目前,汉语正在为我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学好汉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汉语的发展现在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地步。许多严重分歧的方言妨碍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交谈,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许多不便。语言中的某些不统一和不合乎语法的现象不但存在在口头上,也存在在书面上。在书面语言中,甚至在出版物中,词汇上和语法上的混乱还相当严重。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的进一步发展的利益,必须有效地消除这些现象。

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在文化教育系统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推广这种普通话,是促进汉语达到完全统一的主要方法。为此,国务院指示如下:

(一)从1956年秋季起,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全国小学和中等学校的语文课内一律开始教学普通话。到1960年,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学和师范学校的学生都应该基本上会说普通话,小学和师范学校的各科教师都应该用普通话教学,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也都应该基本上用普通话教学。各高等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增加普通话的内容。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就要毕业的学生和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助教,如果还不会说普通话,应该进行短期的补习,以便于工作。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应该分别定出大力加强各级学校汉语教学、促进汉语规范化的专门计划,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文化教育中的语文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各级学校的语文课,都应该用普通话教学。战士入伍一年之内,各级军事学校学员入学一年之内,都应该学会使用普通话。各机关业余学校中的语文教学,也都应该以普通话为标准。

(三)青年团的各地支部和工会的各地组织,都应该采用适当的和有效的方式,在青年中和工人中大力推广普通话。青年团员在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应该起带头作用。工厂(首先是大工厂)中的文化补习学校、文化补习班和农村中的常年民校的高级班,都应该尽可能地、逐步地推广普通话的教学。

(四)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应该同各地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合作,举办普通话讲座。各个方言区域的广播站,在它们的日常播音节目中,必须适当地包括用普通话播音的节目,以便帮助当地的听众逐步地听懂普通话和学习说普通话。全国播音人员、全国电影演员、职业性的话剧演员和声乐(歌唱)演员,都必须受普通话的训练。在京戏和其他戏曲演员中,也应该逐步地推广普通话。

(五)全国各报社、通讯社、杂志社和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应该学习普通话和语法修辞常识,加强对稿件的文字编辑工作。文化部应该监督中央一级的和地方各级的出版机关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制度,训练干部,订出计划,分别在2年到5年内基本上消灭出版物上用词和造句方面的不应有的混乱现象。

(六)全国铁路、交通、邮电事业中的服务人员,大城市和工矿区的商业企业中的服务人员,大城市和工矿区的卫生事业中的工作人员,大城市和工矿区的警察,司法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报社和通讯社的记者,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县级以上的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学习普通话。上述各有关机关应该分别情况,订出关于所属工作人员学习普通话的具体计划,井负责加以执行,使它们所属的一切经常接近各方面群众的工作人员在一定时期内都学会普通话。

(七)一切对外交际的翻译人员,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应该一律用普通话进行翻译。

(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应该在1956年上半年完成汉语拼音方案,以便于普通话的教学和汉字的注音。

(九)为了帮助普通话的教学,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应该在1956年编好以确定语音规范为目的的普通话正音词典,在1958年编好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并且会同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组织各地师范学院和大学语文系的力量,在1956年和1957年完成全国每一个县的方言的初步调查工作。各省教育厅应该在1956年内,根据各省方言的特点,编出指导本省人学习普通话的小册子。教育部和广播事业局应该大量灌制教学普通话的留音片。文化部应该在1956年内摄制宣传普通话和教学普通话的电影片。

(十)为了培养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干部,教育部应该经常举办普通话语音研究班,训练各地中学和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各机关、团体、部队也应该派适当的干部参加受训。同样,各省、市和县的教育行政机关也应

该普遍地举办普通话语音短期训练班,训练各地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当地机关、团体、部队也应该派适当的干部参加学习。

(十一)国务院设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它的日常工作,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分工进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负责整个工作的计划、指导和检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负责全国各级学校和业余学校的普通话教学的领导,普通话师资的训练和普通话教材的供应;文化部负责出版物上的语言规范化工作,有关普通话书刊的出版和留音片、电影片的生产;语言研究所负责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的研究和宣传。各省、市人民委员会都应该设立同样的委员会,并以各省、市的教育厅、局为日常工作机关。

(十二)各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在各地区的汉族人民中大力推广普通话。各少数民族学校中的汉语教学,应该以汉语音通话为标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台的汉语广播应该尽量使用普通话。各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以便统一领导在各自治区的说汉语的人民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0年10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

2000 年10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

第三章管理和监督

第四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

第七条国家奖励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第八条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

第九条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第十一条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

第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的,须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因公共服务需要,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规范汉字。

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

第十四条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

(一)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

(二)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

(三)招牌、广告用字;

(四)企业事业组织名称;

(五)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

第十五条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的规范和标准。

第十六条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使用方言:

(一)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确需使用的;

(二)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的播音用语;

(三)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

(四)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使用的。

第十七条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第十八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第十九条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

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第二十条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章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由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负责规划指导、管理监督。

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本系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

第二十二条地方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企业名称、商品名称以及广告的用语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颁布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

第二十五条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由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审定。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法第二章有关规定,不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使用语言文字的,公民可以提出批评和建议。

本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人员用语违反本法第二章有关规定的,有关单位应当对直接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拒不改正的,由有关单位作出处理。

城市公共场所的设施和招牌、广告用字违反本法第二章有关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督促其限期改正。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干涉他人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职称制度的起源和内涵

现代职称制度的起源和内涵。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国际上理论的”职称“内涵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及成就的等级的“衔”或“称号”。是反应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成就的标志。理论上的“职称”具有如下特征:1.评定与岗位、职责无关,不与工资待遇挂钩;2.没有数额限制;3.一旦使用终身享用;4.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5.与人员使用无关。与职称“概念”相比,“学衔”是小概念,适用于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除此之外,“学衔”与理论上的“职称”在内涵上几乎是相同的。 我国职称工作已有60余年的历史,目前,全国设立了29个职称系列,颁布了相应的职务试行条例。1994年以来,全国又逐步建立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3个,约有60多万人取得各类资格。建国初期至1960年,国家采取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这时的“职称”是指“职务名称”。1960年至1985年,我国实行职称评定制度,根据评定结果确定工资,没有职责要求。1977年9月恢复技术职称,这里的技术职称含义仍是“职务”名称。但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工资未能兑现。此时的职称评定工作在客观上是带有评定学衔、技术称号的性质。中央于1983年9月1日冻结了全国职称评定的工作。1985年“学衔”制在高校做过试点,最终没有实行。此次,国家文件明确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叫法,但是,许多省份仍叫“职称”。在实施过程中,评和聘有分开的情况,但多少情况没有分开。从1990年开始,陆续组织了许多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各单位在通过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符合一定年限等其他要求的人员中进行了聘任,游戏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开始生根。

历史的外延和内涵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8-22 09:55:00 ]阅读:1作者:王长见编辑:studa090420 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8年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它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

惟德乃兴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惟德乃兴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山川之宝,惟德乃兴”是德兴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都知道德兴由此得名。要知道“惟德乃兴”及德兴地名的由来,还要从历史上两个人物说起。一个是邓远,另一个是李昪。 邓远扬德。德兴(那时还不叫德兴)古属扬州,春秋战国时为吴、越、楚地,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在皖、浙、赣三省边塞“建邑银城”设立了乐安县,古县城址设在银城堡。南朝陈天嘉年间(公元560-565年)改乐安县为银城县。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在银山设置银场,叫邓公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负责开采银矿,从此大规模的采银冶银开始了。《元和郡县志》记载,邓公场当年“出银十余万,收税银七千两”,产银量占全国的59%,为盛唐主要银产地之一。 为什么朝廷会在银山以邓远的名字设立采冶银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呢?隋朝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鄱阳郡都尉张蒙发现了银山银矿。张蒙是怎样发现银山银矿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白鹿遗踪”向我们讲述了银山银矿发现过程。张蒙非常喜欢打猎,有一天来到德兴,晚上看书,由于白天骑马太累,不知不觉靠在书桌上睡着了,朦朦胧胧之中,眼前突然一只白亮晶莹的白鹿闪过,张蒙立即起身上马,朝白鹿追去。白鹿忽隐忽现,似

乎在挑逗张蒙。张蒙大吼一声,张弓搭箭,朝白鹿奋力射去。白鹿负伤而逃,只见一路上血迹斑斑。张蒙顺着血迹追去,追到一个山洞前,哪里还有白鹿的影子?张蒙一急便惊醒过来,这时天已大亮,发现原来是自己做了一个梦。吃完早饭,张蒙觉得这个梦比较蹊跷,便带领随从沿着梦中走过的方向寻找,果然来到了一个山洞前。进洞一看,只见洞内银笋连绵耸立,银光闪闪。从那以后,许多德兴人扛着铁锤,拿起钢钎,支起钢锅,在银山采银炼银了。 那时的银山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官府也没有派人管理。从张蒙发现银矿到朝廷设立邓公场,期间有60多年的时间,整个银山银矿开采一直处于无序状态,乱采乱挖,山林破坏严重,为争矿打架斗殴,废水横流等等。这时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他就是邓远。邓远是当地普通老百姓一个,但他怀有一腔报国之情,怀着一颗干事业的雄心,通过对群众无序开采银矿的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写成一篇好的调研文章,送到了当时的鄱阳饶州府知州窦俨手中。窦俨对邓远的报国之忠义非常感动,同时对邓远文章中提出的治理方案也非常赞赏,于是马上写成奏章上报朝廷。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邓远第一次上书到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最终下令设邓公场采炼银,邓远毫不气馁,6年内多次上书陈述设官场治银的好处和具体实施方案。朝廷最终被其感动,下旨在银山设邓公场,并由邓远负责,专事采冶管银,

企业文化的内涵及起源

在企业界,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企业能够办成百年老字号,长盛不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有些企业只有三五年的寿命,昙花一现后,就销声匿迹了。就连一些借助政策优势、市场机遇一夜成名的大型企业也逃脱不了如此命运。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1970年名列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60余家销声匿迹,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一。为查找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西方一些大师们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内动力,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领航。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案例。被喻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谈到自己对企业的管理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前面以身作则,发号施令;当员工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协调各方,相互配合,努力工作;当员工10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后面,双手合十,以虔诚之心祈导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企业规模较小时,者亲力亲为,带领员工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行了;但到了中等规模时,要善于管理,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加上强硬的手段就可以使企业正常运行;当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时,就要祈求员工万众一心,自发拼搏,这里需要全体员工有一种共同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管理者的魅力,来自于一种伟大的思想影响力,一种高度升华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虽然说法不同,但其内涵大体一致。最近,清华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的《企业文化塑造》一书中,给企业文化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叫管理者文化,是管理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管理经验的集中体现和智慧结晶,是层次的升华,是的最高境界。 至于企业文化的来源,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在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于5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搞企业文化建设,并因此在60年代迅速崛起。到7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开始称雄于世。日本经济崛起的神话,令自以为是的美国人十分尴尬,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窥探、去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日本现象”的根源在于日本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量研究企业文化的著作开始在美国问世,《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艺术》、《》和《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4部著作,使热在美国达到了高峰。很快,一股研究的热浪便席卷世界。 我们国家从70年代开始介绍建设,到80年代初期进行的探讨,到8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的煤炭企业都在搞,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理念和标识。但那个时期,我国的企业走了弯路,认为喊喊口号,搞搞文体活动就是,甚至于有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的自生自灭。到了90年代的后期,在青岛和上海一带,又开始了的复苏,像海尔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它们把日本的5S管理引进来,并通过创新改为6S管理法,对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大型企业。他们的成功,也让其它企业意识到了的重要性。于是,很多大中型企业纷纷开始推行建设。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后企业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力和文化优势的竞争。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多么新的产品都会成为文物,无论多么高的科技也必将成为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惟有文化可以流芳百世,历久弥新。中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反之,不重视的企业就不可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如果文化根基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坍塌了,再强的企业也会垮台。 随机读管理故事:《银行家的营销之道》 银行家的儿子问爸爸:爸爸,银行里的钱都是客户和储户的。那你是怎样赚来房子、奔驰车和游艇的呢?银行家:儿子,冰箱里有一块肥肉,你把它拿来。儿子拿来了。再放回去吧。儿子问:什么意思?银行家说:你看你的手指上是不是有油啊?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发表时间:2011-08-19T17:52:17.92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7期供稿作者:王长见[导读] 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河南省三门峡市一高王长见 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8年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它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因果的逻辑结构。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 二、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的原因 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准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不牢固。历史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史实的准确性上的,大量的史实掌握需要靠记忆来实现,学生只有平时多记、反复记,才能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打下基础。历史概念还有一个特点──综合性强。历史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形式出现,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名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历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经验,更需要文宗能力的支持,需要时刻注意历史问题的前后纵横的关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近代以来国人便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现在高考更将文宗考试的能力要求细化为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文宗能力不仅是高考和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它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材料阅读、理解以及思想观点的辨伪、表达等方面的困难甚至是障碍。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学科内的能力培养问题,也有相关学科之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迁移和关照问题,总之,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付出更多的热情和毅力。 2.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成为许多学生的共识,原因是高中历史课堂由于受课标和考纲的限制把统一的历史瓦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探究下一个历史结果的兴趣渐渐失去,学习主动性不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历史知识是学生在自己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互助,利用课本、教辅资料和其它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历史学习过程是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对教材和其它资料以及教师的讲解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历史学习意义,丰富、发展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但从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主观评价来看,表面上是对老师的过度信任、期望,实际上是学生历史学习自我主体的缺失,期望教师的严厉要求而非主动探求知识,偏重历史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历史学习的认知过程。 3.知识结构不清,缺乏大历史概念。任何一个历史概念都不能脱离大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历史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汇形成历史知识网络,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联系起来,成为学习成败的有一关键。 4.基本史观不清。历史不仅仅是史实,它的生命力还体现在个人对历史的判断和分析,历史因个性而精彩,个人对历史的分析必须遵循一定的历史史观,许多学生对基本的历史史观不清,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等。 三、教会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绿色金融的起源与内涵讲课教案

绿色金融的起源与内 涵

绿色金融的起源与内涵 一、绿色金融的起源 1、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在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正式讨论。该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确认了全球环境保护7点共同看法以及26项具体原则。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1997年,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确认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三种市场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这三种机制促成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产生。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2015年美国、中国等194个缔约国签署《巴黎协定》,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2017年5月31日美国特朗普提出退出《巴黎协定》。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中国向其他G20 成员发出倡议,推动《巴黎协定》获得普遍接受和早日生效。此外,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交了《二十国集团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因此,G20《公报》指出,为支持在环境可持续前提下的全球发展,有必要扩大绿色投融资。 2、绿色金融的国际起源和发展 绿色金融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发达经济体。1974年,联邦德国便以“生态银行”命名成立了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1991年,波兰也设立了环保银行,重点支持促进环保项目。 2002年,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联合荷兰银行等几家知名银行召开会议,提出了关于企业社会和环境责任的基本原则。2003年,花旗银行等10家国际性银行共同创立了“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投资项目时要综合评估该项目对环境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鼓励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工具推动环境保护及社会协调发展,强调环境、社会与企业发展目标的统一。 二、绿色金融基本概念 绿色金融是指一类有特定“绿色”偏好的金融活动,在这类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决策中充分考虑环

MOOC起源及其内涵的研究

摘要 (2) Abstract (2) 1 MOOC的产生与发展 (3) 1.1 MOOC的起源 (3) 1.2 MOOC的产生原因 (3) 1.3 MOOC的发展现状 (4) 2 MOOC的运营模式分析 (5) 2.1 MOOC的课程模式 (5) 2.2 MOOC的盈利模式 (6) 3 MOOC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6) 3.1 对利润源的冲击 (6) 3.2 对利润点的冲击 (6) 3.3 对利润杠杆的冲击 (7) 4 传统教育的应对策略 (7) 4.1 积极转型 (7) 4.2 观念转变 (8) 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MOCC一类新式的网络课程开始占领全世界,它的到来对于传统的奇偶碍于产业产生很大的冲击。本文先是对于MOOC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其能够迅速占领市场的因素,及其独特的运营方式,接着分析MOOC对于传统教育盈利等三个方面所造成的冲击,并且提议教育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关键词:MOOC 传统教育服务提供商 Abstract MOCC is a kind of new-style network course began to take over the world, it is coming due to the industry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parity. In this paper, we first fo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OC analysis, research can quickly occupy the market factors, and unique mode of operation, then analyze MOOC for thre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earnings caused by the impact, and proposed the necessity of the education industry restructuring. Key words: tradi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provider MOOC

(完整版)_仁义礼智信_的由来_发展及其基本内涵_上_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 邓球柏 (长沙大学, 湖南长沙410003)摘要: “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 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 可视为“仁” 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 。“礼”德的核心是“敬” , 其根本是“孝” ,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信” 德是诚实、有信用, 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 “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 “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关键词: 仁义礼智信;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5)06-0004-07 一“仁”德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一)“仁”德的由来与发展 1、先秦之“仁”德“仁”这一道德条目, 是由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人的亲亲、爱亲、爱人、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 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是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孟子等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 “仁”源出《尚书》。《尚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 彰信兆民” , 言汤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六经》言“仁”盖始于此。《尚书·金》“予仁若考” , 指一种好品德。史臣赞美尧能“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 , “亲”乃“仁”之根柢。为了改变“百姓不亲, 五品不逊”的社会状况, 舜命契“敬敷五教” , 莫先于父子有亲。唐虞之道以爱亲为本。可见“亲”之一字乃“仁” 德之根源,故《说文解字》“亲”、“仁”互训,谓“亲、仁也”、“仁、亲也” 。成汤乃契之后裔, 其德行以“仁”为体, 以“宽”为用。孔子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孔子要求“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有若之言似孔子者也, 《论语》记载其言“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 与” ,是为了使人们懂得“仁”之本在于“孝、弟” 。曾子授《孝经》而卒传孔子“一以贯之”之道, 其为《大学》之传曰:“一家仁, 一国兴仁” , “仁”指的就是忠、恕、孝、悌、慈、爱。因而“仁”德是《孝经》道德思想的核心。 孔子之前,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仁”或“仁爱”思想的提出, 是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分不开的。《国语·晋语》上有“爱亲之谓仁” 。周单襄公谓“言仁必及人”、“爱人能仁” (《国语·周语下》), 乃是“爱亲之谓仁”的延伸与扩大。孔子的“仁” , 乃是对以往“仁”德的总结和发展。 首先,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 认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泰伯》)。他的学生有子谈得更明白: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所以孟子 说:“亲亲,仁也。” (《尽心上》)“仁之实, 事亲是也。”(《离娄上》)这就是说, 血缘的亲子之爱乃是“仁”的心理基础; “仁” 作为道德意识, 首先是指“爱亲”的心。 其次,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八佾》)仁人“爱人”的对象超出了“爱亲”的范围, 而获得了“泛爱”的性质。将“仁”由“爱亲”推广到“爱人” , 不仅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 而且体现了质的飞跃。第19 卷第6 期 2 0 0 5 年11 月长沙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UNIVERSITY Vol.19 No.6Nov. 2 0 0 5 收稿日期:2005-10-16 作者简介:邓球柏(1953-), 男,湖南祁东人,长沙大学副校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导师。这种变化首先表现为“泛爱众” (《学而》)。由家庭的仁爱产生家庭和谐, 扩大到社会的仁爱产生社

绿色金融的起源与内涵

绿色金融得起源与内涵 一、绿色金融得起源 1、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兴起 可持续发展得概念,最先在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得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正式讨论。该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确认了全球环境保护7点共同瞧法以及26项具体原则。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得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得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得能力”。 1997年,日本京都举行得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确认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得三种市场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与清洁发展机制。这三种机制促成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得产生。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得《哥本哈根协议》。 2015年美国、中国等194个缔约国签署《巴黎协定》,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得资金技术与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减缓与应对气候变化。2017年5月31日美国特朗普提出退出《巴黎协定》。

成员发出倡G20 中国向其她杭州峰会上,G20年,2016.议,推动《巴黎协定》获得普遍接受与早日生效。此外,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交了《二十国集团绿色金融综合报告》, 因此,G20《公报》指出,为支持在环境可持续前提下得全 球发展,有必要扩大绿色投融资。 2、绿色金融得国际起源与发展 绿色金融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得西方发达经济体。1974年,联邦德国便以“生态银行”命名成立了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得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1991年,波兰也设立了环保银行,重点支持促进环保项目。2002年,世界银行下属得国际金融公司联合荷兰银行等几家知名银行召开会议,提出了关于企业社会与环境责任得基本原则。2003年,花旗银行等10家国际性银行共同创立了“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投资项目时要综合评估该项目对 环境与社会所产生得影响,鼓励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工具推动环境保护及社会协调发展,强调环境、社会与企业发展目标得统一。 二、绿色金融基本概念 绿色金融就是指一类有特定“绿色”偏好得金融活动,在这类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决策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得影响,并通过一系列得体制安排与产品创新,将更多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2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 3 对《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分析 4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5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 6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 7 Strategie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8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9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0 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命名的文化倾向 11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12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13 浅析《蝇王》中的人性黑暗 14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

16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 17 《红字》中珠儿和相关元素的象征涵义 18 E 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9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20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21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 22 T 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23 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 24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25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 26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 27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28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29 法律术语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30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 31 英语俚语翻译研究 32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

一智的由来发展基本内涵及其在

一、智的由来发展、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 1. 智的由来和发展。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智”的发展也与儒家整体道德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其由来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春秋时期:“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而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儒家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并予以倡导。 (2) 战国至东汉时期,是智作为德目确立的阶段。战国时期,孟子首先将它纳入“四德”,西汉董仲舒又将其列入“五常”,后东汉统治者正式对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确定为“五常”之一。 ( 3) 魏晋时期至清代中叶,是“智”不断扩大影响并有所发展的阶段。经过各朝代儒学大师如周敦颐、程颢、程、朱熹等继承发展并阐明了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内在道德关系和逻辑结构。此后,王守仁、王夫之等人也对智的有关德目做出了新的解释。 (4) 晚清至民国初年,是“智”遇到挑战并被补充调整的阶段。从清代晚期开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在批判封建道德的过程中,把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和古代伦理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改造和充实智的内涵。 ( 5) 五四运动至今,是“智”被重新认识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人们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学习西方新思想,批判封建旧道德,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但存在全面否定传统道德的倾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道德,对传统道德的认识与实践则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曾一度对传统道德进行简单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道德得到了重新评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了重新认识,其符合民族精神和时代要求的合理价值得到了发掘和弘扬。 2. 智的基本内涵 “智”的原意是聪明、智慧、知识。儒家将“智”列为“五常”之一,就赋予了它以道德意义。“智”德表现为,明是非、别善恶。“智者不惑”(《论语·宪问》),“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出于不能自己的仁心,自觉地安心行仁,智者因认识到仁德会带来长远巨大的利益而安心行仁;“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智是要求人们具有远见、预见,所要反对、矫正的是人们的愚陋。“智”还要表现为善于知人、自知。所谓知人,就是善于认识、鉴别并理解他人,“智莫大于知人”(《文子·微明》)。知人之外还要自知,“知者知人,……知者自知”(《荀子·子道》)。自知是对自己有正确、清醒、客观的认识和估价,既要看到自己之所长,又要了解自己之所短。 3 . 智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 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人们遵循的最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从性质上看,智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而非从属、次要义务,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从与其他道德规范的关系看,智具有根源性和主导性,其他许多道德都是从它引申而来的;从历史影响看,智牵动着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推动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对协调人际关

MOOC起源及其内涵的研究

摘要 (1) Abstract (1) 1 MOOC的产生与发展 (2) 1.1 MOOC的起源 (2) 1.2 MOOC的产生原因 (3) 1.3 MOOC的发展现状 (4) 2 MOOC的运营模式分析 (4) 2.1 MOOC的课程模式 (5) 2.2 MOOC的盈利模式 (5) 3 MOOC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5) 3.1 对利润源的冲击 (6) 3.2 对利润点的冲击 (6) 3.3 对利润杠杆的冲击 (6) 4 传统教育的应对策略 (7) 4.1 积极转型 (7) 4.2 观念转变 (7) 结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 MOCC一类新式的网络课程开始占领全世界,它的到来对于传统的奇偶碍于产业产生很大的冲击。本文先是对于MOOC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其能够迅速占领市场的因素,及其独特的运营方式,接着分析MOOC对于传统教育盈利等三个方面所造成的冲击,并且提议教育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关键词:MOOC 传统教育服务提供商 Abstract MOCC is a kind of new-style network course began to take over the world, it is coming due to the industry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parity. In this paper, we first fo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OC analysis, research can quickly occupy the market factors, and unique mode of operation, then analyze MOOC for thre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earnings caused by the impact, and proposed the necessity of the education industry restructuring. Key words: tradi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provider MOOC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及其内涵

的顺利实施。海外土地整理取得成功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有一部详细、严格的法律保障。在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增加并突出了土地整理的内容,而且把它作为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该法第三章第41条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上述有关规定,对于搞好土地整理工作,无疑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参考文献 [1]刘鸿、刘柞臣,土地整理新思维.中国土地,第三期,1997。 [2]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规划司,关于土地整理的初步研究与思考.中国土地报,1997年3月18日。 [3]单卫东,土地整理的模式、潜力及发展战略.中国土地报,1997年5月17日。 [4]林培等,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5]马克伟等,土地大辞典.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6]姚坤一,建设用地管理.上海:百家出版社,1996。 Land Con sol idetion and Pr i nc iple Zhang Q inw ei (D epartm en t of geography,X ianyang T eachers’Co llege,X ianyang712000) Abstract:T he land con so lideti on is a co re con ten t on the new p eri od that deep en ing the land m anage,i m p lem en ting the land fundam en tal con try po licy and ach ieveing the cu ltivated land to tal developm en ts balance.T h is p ap er acco rding to the p resen t p ractice of land con so lideti on at hom e and ab road,the au tho r discu sses the concep t,o rigia and sigificance of land con so lideti on,and advances the basic p rinci p les that w e m u st up ho ld on the land con so lideti on. Key words:land con so lideti on;sign ificance;p rinci p le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及其内涵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但是,伴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又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走过的历程,不得不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们提出来的。作为一种理论,形成于198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在制订发展战略时,追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潮流。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文灏摘自《光明日报》 ? 3 4 ? 第3期张秦伟:论土地整理的由来、意义及其原则

英语姓名起源和文化内涵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2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 3 对《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分析 4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5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 6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 7 Strategies of V 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8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9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0 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命名的文化倾向 11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12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13 浅析《蝇王》中的人性黑暗 14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 16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 17 《红字》中珠儿和相关元素的象征涵义 18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9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20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21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 22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23 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 24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25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 26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 27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28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29 法律术语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30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 31 英语俚语翻译研究 32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 33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34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 35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36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 37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 38 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幽默效果 39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40 目的论指导下的报刊新词英译 41 女性主义家园乌托邦思想的构建--论夏洛特?吉尔曼在《戴安莎的作为》 42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