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熟悉城市道路的级别与类别

熟悉城市道路的级别与类别

熟悉城市道路的级别与类别
熟悉城市道路的级别与类别

熟悉城市道路的级别与类别一、城市道路分类

(一) 快速路

(二) 主干路

(三) 次干路

(四) 支路

二、城市道路技术标准

见2k311012-1表

三、城市道路道面分级

(一)面层类型、路面等级与道路等级

(二)按力学性能的路面分类。

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

土的工程指标及工程分类

2k311013 了解土的工程指标及工程分类

1.重力密度:土的重力与其体积之比

2.孔隙比:土的孔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

3.孔隙率:土的孔隙体积与土的总体积( 三相) 之比。(恒小于100%〉

孔隙比和孔隙率是反映土的密实程度的指标。

4.含水量:土中水的质量与干土粒质量之比。

5.饱和度:土中水的体积与土中孔隙体积之比。

6.界限含水量:黏性土由一种物理状态向另一种物理状态转变的界限状态所对应的含水量。

7.液限:土由流动状态转入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是土的塑性上限,称为液性界限,简称液限。

8.塑限:土由可塑状态转为半固体状态时的界限含水量为塑性下限,称为塑性界限,简称塑限。

9.塑性指数:土的液限与塑限之差值,反映土的可塑性大小的指标,是黏性土的物理指标之一。(表明了粘性土处在可塑状态时含水率的变化范围。)

10.液性指数:土的天然含水量与塑限之差值与塑性指数之比值。

11.渗透系数:渗透系数是渗流速度与水力梯度成正比的比例系数,即单位水力梯度下水在土孔隙中的渗流速度。

12.内摩擦角与黏( 内) 聚力:土的抗剪强度由滑动面上土的黏聚力〈阻挡剪切) 和土的内摩阻力两部分组成。内摩擦角与黏聚力是土抗剪强度的两个力学指标。

一、路基土的分类

(一)按土的工程性能分类

1.碎石土

2.沙土

3.粉土

4.黏性土

5.人工填土

(二)按施工难易程度分类。分为一、二、三、四类土。

2k311020城市道路路基工程

2k311021掌握城市道路路基成型和压实要求

路基施工多以人工配合机械施工,采用流水或分段平行作业。

(1)路基施工程序

1)准备工作。(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

2)修建小型构造物与埋设地下管线。必须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的原则来完成。

3)路基(土、石方)工程

4)质量检查与验收

二、路基施工要点

必须依照路基设计的平面、横断面位置、标高等几何尺寸进行施工,并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1.路基施工测量。交点JD应布置护桩,一般有3个。两个水准点之间最好保持在500m左右。

(1)恢复中线测量。

(2)钉线外边桩。在道路边线外0.5~1.0m两侧。

(3)测标高

2)填土(方)路基

①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冻土块和盐渍土。填土内不得含有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

②排除原地面积水,清除树根、杂草、淤泥等。妥善处理坟坑、井穴,并分层填实至原基面高。

③填方段内应事先找平,当地面坡度陡于1:5时,需修成台阶形式,每层台阶高度不宜大于30cm,宽度不应小于1.0m.

④分层填土,压实。

⑤填土长度达50m左右时,检查铺筑土层的宽度与厚度,合格后即可碾压,碾压先轻后重,最后碾压不应小于12t级压路机。

⑥填方高度内的管涵顶面还土30cm以上才能用压路机碾压。

⑦到填土最后一层时,应按设计断面、高程控制土方厚度,并及时碾压修整。

⑧若雨水支管管顶标高低于路基顶面200mm以内时,则应先进行路基施工。

3)挖土(方)路基

①根据测量中线和边桩开挖,每侧比路面宽出30~50cm.

②挖方段不得超挖。在路基设计标高以下60cm以内的树根等杂物,必须清除并以好土等材料回填夯实。

③压路机不小于12t级,碾压自路两边向路中心进行,直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

④碾压时视土的干湿程度而决定采取洒水或换土、晾晒等措施。

⑤过街雨水支管应在路床碾压前施工。支管沟槽及检查井周围应用石灰土或石灰粉煤灰砂砾填实。

4)质量检查

质量验收项目有宽度、纵、横断面高程、平整度、压实度等。

三、路基压实要点

1.合理选用压实机具。分静力式、夯击式和振动式三大类。

2.正确的压实方法与适宜的压实厚度。土质路基的压实原则: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轮迹重叠。

3.掌握土层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情况下压实的土水稳定性最好。路基均应使其达到最佳含水量±2%时进行碾压。

4.压实质量检查。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方法。

2k311022 熟悉城市道路路基病害的防治

一、不良土质对道路路基病害的防治

(一)软土

特点: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压缩性高、强度低。主要破坏特征是路基的沉降过大引起路基开裂破坏。

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换填法、挤密法、排水固结法等。

(二)湿陷性黄土

特点: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黄土的抗剪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开裂

处理方法:采取灰土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挤密桩等方法进行处理,并采取措施做好路基的防冲、截排、防渗。加筋土挡土墙是黄土地区得到迅速推广的有效的防护措施。

(三) 膨胀土

特点: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具有较大的塑性指数。在坚硬状态下该土的工程性质较好。位移、隆起、开裂、变形

2k311031掌握不同基层施工技术要求

不同基层的相同点:

1、施工期日最低气温的要求均在50C以上。

2、均应封闭交通。

区别点:石灰(水泥)稳定细粒土碾压时的含水量宜在最佳含水量±2%范围内,石灰工业废渣稳定砂砾(碎石)则要求混合料的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含水量。

一、石灰土稳定土基层

特点:石灰稳定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一定的抗弯强度和抗冻性,稳定性较好,但干缩性较大。

适用范围:可用于各类种交通类别的底基层,可作次干路和支路的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的基层。在冰冻地区的潮湿路段以及其他地区过分潮湿路段,不宜用石灰土作基层。如必须用,应采取防水措施。

(一)影响石灰土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1.土质。塑性指数小于12的土不宜用石灰稳定,塑性指数小于15的土更宜用水泥石灰综合稳定。硫酸盐超0.8%或大机质含量超10%的土,不宜用石灰稳定。

2.灰质。磨细的生石灰的效果优于消石灰。

3.石灰剂量。是指石灰干重占干土重的百分率。石灰剂量较小时,石灰起主要稳定作用。

4.含水量。以达到最佳含水量为好。

5.密实度。强度随密实度的增加而增长。且密实的灰土,其抗冻性、水稳定性也好。

6.石灰土的龄期。强度随龄期增长。

7.养护条件(湿度和温度)

(二)石灰稳定土施工技术要求

1.粉碎土块,最大尺寸不应大于15mm.生石灰在使用前7~10d需要消解,并用10mm方孔筛筛除未消解灰块。工地上消解石灰的方法有:花管射水和坑槽注水消解法两种。为提高强度减少裂缝,可掺加最大粒径不超过0.6倍石灰土厚度的集料。

2.拌合应均匀,摊铺厚度虚厚不宜超过20cm,严格控制含水量。

3.应在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时碾压,先用8t稳压,后用12t以上压路机碾压。控制原则是:“宁高勿低,宁刨勿补”。

4.交接及养护:施工间断或分段施工时,交接处预留30~50cm不碾压,便于新旧料衔接。常温季节,灰土层上洒水湿润养生7d,养生期内严禁车辆通行。

5.应严格控制基层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横坡与面层一致。

6.宜在春末和夏季组织施工。施工期间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并应在第一次重冰冻(-3℃~-5℃)到来前1~1.5个月完成。

二、水泥稳定土基层

概念类似于石灰稳定土

特点:良好的整体性,足够的力学强度,抗水性和耐冻性。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交通类别的基层和底基层,不应做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只能作底基层。在快速路和主干路的水泥砼面板下,水泥土也不应用作基层。

(一)影响水泥稳定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1.土质。用水泥稳定级配良好的碎石、砂砾效果最好,其次是砂性土。再次之是粉性土和黏性土。对有机质含量较多的土、硫酸盐超过0.255的土及重黏土,不宜用水泥稳定。

2.水泥成分和剂量。对于同一种土,硅酸盐水泥稳定效果较好,而铝酸盐水泥的稳定效果较差。

水泥土强度随水泥剂量增加而增长。水泥剂量以5~10%较为合理。规范为6%。

3.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时最好。

4.施工工艺过程。水泥稳定土从开始加水拌合到完全压实的延迟时间一般不超过3~4h.

(二)水泥稳定土施工技术要求

1.必须采用流水作业法。一般情况下,每一作业段以200m为宜。

2.宜在春季和气温较高的季节施工。施工期日最低气温应在50C以上,在有冰冻地区,应在第一次重冰冻到来之前0.5~1个月前完成。

3.雨季施工,应注意天气变化,防止水泥和混合料遭雨淋,下雨时停止施工,已摊铺的水泥土结构层应尽快碾压密实。

4.配料应准确,洒水、拌合、摊铺应均匀。应在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1~2)%时碾压,碾压时先轻型后重型。

5.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厚度不超过15cm;,18~20t三轮压路机和震动压路机碾压时,层厚不超过20cm.分层铺筑时,每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为0.1m.

6. 严禁用薄层贴补法进行找平。

2k311032熟悉土工合成材料施工要求

一、定义及功能

具有加筋、防护、过滤、排水、隔离等功能。

二、种类与用途

路堤加筋、台背路基填土加筋、过滤与排水、路基防护。

三、土工合成材料施工要求

(一)垫隔土工布加固地基法

1.材料。优点:质量轻、整体连续性好、抗拉强度较高、耐腐蚀、抗微生物侵蚀好、施工方便。

非织型土工纤维性能:孔隙直径小、渗透性好、质地柔软、与土结合很好。

2、施工。

(1)按路堤底宽全断面铺设。

(2)在路堤每边留足够的锚固长度。

(3)为保证整体性,当采用搭接法连续时,搭接长度宜为0.3~0.5m.缝接法时,粘结宽度不小于50mm.

(4)现场施工中,材料破损处必须立即修补好。上下层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长度不小于0.5m.

(5)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和曝晒。

(二)垫隔、覆盖土工布处理基底法。

在软土、沼泽地区,地基湿软、地下水位较高时可收到较好效果。

2k311040沥青混凝土面层工程

2k311041掌握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要求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要求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对基层要求

1.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适宜的刚度;

2.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变形较小;

4.表面应平整密实;拱度与面层的拱度应一致;高程符合要求。

(二)施工工艺要求

1.一般规定

(1)。热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按集料最大粒径分,主要有粗粒式、中粒式、细粒式、砂粒式四种,另有适于抗滑表层铺筑的AK系列。

(2)。沥青混凝土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上面层沥青混合料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1/2,中、下面层及联结层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2/3.采用双层或三层式结构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中应有一层及一层以上是Ⅰ型密级配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2.施工准备

(1)施工材料经试验合格后选用。施工机械需配套并有备用。

(2)沥青加热温度及沥青混合料拌制、施工温度应根据沥青品种、标号、黏度、气候条件及铺筑层厚度选用。当沥青黏度大、气温低、铺筑层厚度较小时,施工温度宜用高限。

(3)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分三阶段: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设计中采用的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包括稳定度、流值、空隙率、沥青饱和度、残留稳定度。城市主干路、快速路的上、中面层还需通过高温车辙试验,检验抗车辙能力,指标是动稳定度。

(4)重要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宜先修100-200m试验段,主要分试拌、试铺两个阶段,取得相应的参数。

3.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制、运输

(1)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搅拌厂(场、站)采用搅拌机拌合。

(2)城市主干路、快速路的沥青混凝土宜采用间歇式(分拌式)搅拌机拌合。

(3)拌制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

(4)为配合大批量生产混合料,宜用大吨位自卸汽车运输。运输时对货厢底板、侧板均匀喷涂一薄层油水(柴油:水为l:3)混合液,注意不得将油聚积在车厢底部。

(5)出厂的沥青混合料应逐车用地磅称重,并测量温度,签发一式三份的运料单。

(6)从搅拌锅往汽车中卸料时,要前后均匀卸料,防止粗细料分离。运输过程中要对沥青混合料加以覆盖。

2k311031掌握不同基层施工技术要求

不同基层的相同点:

1、施工期日最低气温的要求均在50C以上。

2、均应封闭交通。

区别点:石灰(水泥)稳定细粒土碾压时的含水量宜在最佳含水量±2%范围内,石灰工业废渣稳定砂砾(碎石)则要求混合料的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含水量。

一、石灰土稳定土基层

特点:石灰稳定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一定的抗弯强度和抗冻性,稳定性较好,但干缩性较大。

适用范围:可用于各类种交通类别的底基层,可作次干路和支路的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的基层。在冰冻地区的潮湿路段以及其他地区过分潮湿路段,不宜用石灰土作基层。如必须用,应采取防水措施。

(一)影响石灰土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1.土质。塑性指数小于12的土不宜用石灰稳定,塑性指数小于15的土更宜用水泥石灰综合稳定。硫酸盐超0.8%或大机质含量超10%的土,不宜用石灰稳定。

2.灰质。磨细的生石灰的效果优于消石灰。

3.石灰剂量。是指石灰干重占干土重的百分率。石灰剂量较小时,石灰起主要稳定作用。

4.含水量。以达到最佳含水量为好。

5.密实度。强度随密实度的增加而增长。且密实的灰土,其抗冻性、水稳定性也好。

6.石灰土的龄期。强度随龄期增长。

7.养护条件(湿度和温度)

(二)石灰稳定土施工技术要求

1.粉碎土块,最大尺寸不应大于15mm.生石灰在使用前7~10d需要消解,并用

10mm方孔筛筛除未消解灰块。工地上消解石灰的方法有:花管射水和坑槽注水消解法两种。为提高强度减少裂缝,可掺加最大粒径不超过0.6倍石灰土厚度的集料。

2.拌合应均匀,摊铺厚度虚厚不宜超过20cm,严格控制含水量。

3.应在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时碾压,先用8t稳压,后用12t以上压路机碾压。控制原则是:“宁高勿低,宁刨勿补”。

4.交接及养护:施工间断或分段施工时,交接处预留30~50cm不碾压,便于新旧料衔接。常温季节,灰土层上洒水湿润养生7d,养生期内严禁车辆通行。

5.应严格控制基层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横坡与面层一致。

6.宜在春末和夏季组织施工。施工期间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并应在第一次重冰冻(-3℃~-5℃)到来前1~1.5个月完成。

二、水泥稳定土基层

概念类似于石灰稳定土

特点:良好的整体性,足够的力学强度,抗水性和耐冻性。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交通类别的基层和底基层,不应做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只能作底基层。在快速路和主干路的水泥砼面板下,水泥土也不应用作基层。

(一)影响水泥稳定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1.土质。用水泥稳定级配良好的碎石、砂砾效果最好,其次是砂性土。再次之是粉性土和黏性土。对有机质含量较多的土、硫酸盐超过0.255的土及重黏土,不宜用水泥稳定。

2.水泥成分和剂量。对于同一种土,硅酸盐水泥稳定效果较好,而铝酸盐水泥的稳定效果较差。

水泥土强度随水泥剂量增加而增长。水泥剂量以5~10%较为合理。规范为6%。

3.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时最好。

4.施工工艺过程。水泥稳定土从开始加水拌合到完全压实的延迟时间一般不超过3~4h.

(二)水泥稳定土施工技术要求

1.必须采用流水作业法。一般情况下,每一作业段以200m为宜。

2.宜在春季和气温较高的季节施工。施工期日最低气温应在50C以上,在有冰冻地区,应在第一次重冰冻到来之前0.5~1个月前完成。

3.雨季施工,应注意天气变化,防止水泥和混合料遭雨淋,下雨时停止施工,已摊铺的水泥土结构层应尽快碾压密实。

4.配料应准确,洒水、拌合、摊铺应均匀。应在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1~2)%时碾压,碾压时先轻型后重型。

5.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厚度不超过15cm;,18~20t三轮压路机和震动压路机碾压时,层厚不超过20cm.分层铺筑时,每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为0.1m.

6. 严禁用薄层贴补法进行找平。

中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标准

中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标准 根据道路的不同功能,中国的车行道路一般分为公路与城市道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内的以车辆通行为主的道路为城市道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外的道路为公路。 一、公路的分级标准: (一)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 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 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80000辆; 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100000辆。 2、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30000辆; 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 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 4、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6000辆。 5、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 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

(二)各级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20年预测;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以及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3、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响。 (三)公路等级选用的基本原则: 1、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等,经论证后确定。 2、一条公路,可分段选用不同的公路等级或同一公路等级不同的设计速度、路基宽度,但不同公路等级、设计速度、路基宽度间的衔接应协调,过渡应顺适。 3、预测的设计交通量介于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时,拟建公路为干线公路,宜选用高速公路;拟建公路为集散公路,宜选用一级公路。 4、干线公路宜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二、城市道路的分级标准: (一)道路分类:城市道路的功能是综合性的,为发挥其不同的功能,保证城市中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交通运输经济合理,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1、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主要道路。快速路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2、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市道路。是城市道路的主骨架。 3、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 4、支路:为联系各居住小区的道路,解决地区交通,直接与两侧建筑物出入口相连接相接,以服务功能为主。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

城市划分标准道路指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道路包含众多种类,性质功能等均有不同,因此无法用一个唯一标准对所有道路进行等级划分,为此各国现行做法一般都是先划分道路种类,后针对各类道路的技术标准划分等级。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我国按照道路使用特点,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除对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划分等级。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其中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是用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车辆分开,供汽车专用的快速干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联系主要的对外出路,负担城市主要客、货运交通,有较高车速和大的通行能力。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联系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港口、机场和车站等额货运中心,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交通干道。主干路沿线两侧不宜修建过多的行人和车辆入口,否则会降低车速。次干路为市区内普通的交通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的交通负荷。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并应设停车场。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为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而设置,以服务功能为主。部分主要支路可设公共交通线路或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有过境交通。 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5—40米,支路12—25米。 ⑴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 ⑵主干路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60km/h。 ⑶次干路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次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路面等级与分类

(三)路面等级与分类 1.路面等级 路面等级按面层材料的组成、结构强度、路面所能承担的交通任务与使用的品质划分为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与低级路面等四个等级。 2.路面类型 (1)路面基层的类型。按照现行规范,基层(包括底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与粒料类。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有: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及综合稳定土;粒料类分级配型与嵌锁型,前者有级配碎石(砾石),后者有填隙碎石等。 ①水泥稳定土基层。在粉碎的或原来松散的土中,掺人足量的水泥与水,经拌与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养生后,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水泥稳定土。可适用于各种交通类别的基层与底基层,但水泥土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只能作底基层。在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的水泥混凝土面板下,水泥土也不应用作基层。 ②石灰稳定土基层。在粉碎或原来松散的土中掺入足量的石灰与水,经拌与、压实及养生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石灰稳定土。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的底基层,可作二级与二级以下的公路的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的基层。 ③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一定数量的石灰与粉煤灰或石灰与煤渣与其她集料相配合,加入适量的水,经拌与、压实及养生后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简称石灰工业废渣。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与底基层,但其中的二灰土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及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层。 ④级配碎(砾)石基层。由各种大小不同粒径碎(砾)石组成的混合料,当其颗粒组成符合技术规范的密实级配的要求时,称其为级配碎(砾)石。级配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与底基层,可用作较薄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中间层。级配砾石可用于二级与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及各级公路的底基层。 ⑤填隙碎石基层。用单一尺寸的粗碎石作主骨料,形成嵌锁作用,用石屑填满碎石间的空隙,增加密实度与稳定性,这种结构称为填隙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底基层与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 (2)路面面层类型。根据路面的力学特性,可把路面分为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与其她类型路面。

城市道路分级宽度

道路分类分级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 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 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居住区道路分级 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1.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 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2.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 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 3.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 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 4.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此外,在居住 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深圳为3.5米。 行车道宽度

城市道路分级宽度

2009-06-09 22:44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 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 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 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西安市主要道路分类

西安市主要道路分类 (一)主干道 1、生活型:北大街、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解放路、和平路、南关正街、西关正街、东关正街。 2、混合型:丰镐西路、丰镐东路、劳动路、劳动南路、星火路、环城西路、丰庆路、北关正街、自强东路、自强西路、太华南路、莲湖路、西五路、东五路、长乐西路、长乐中路、柿园路、互助路、韩森路、环城南路、咸宁西路、咸宁中路、环城东路、太乙路、小寨东路、小寨西路、友谊东路、友谊西路、兴庆路、东二环路、南二环路、太白北路、朱雀大街、含光路、雁塔北路、雁塔南路、长安北路、长安中路、长安南路、高新路。 3、交通型:建章路、三桥路、枣园东路、枣园西路、汉城北路、汉城南路、大庆路、红光路、昆明路、西二环路、大兴东路、大兴西路、丈八北路、丈八东路、朱宏路、北二环路、未央路、环城北路、太华北路、东元路、华清东路、华清西路、纺北路、氵产河路、长乐东路、咸宁东路、幸福路、太白南路、水厂路 (二)次干道 1、生活型:丰登北路、丰登南路、桃园路、渭滨街、青年路、尚德路、洒金桥、大麦市街、红光街、甜水井街、端履门、柏树林、南新街、建国路、尚勤路、东关南街、纺正街、文艺北路、文艺南路、安东街、西新街。 2、混合型:尚稷路、阿房路、团结西路、团结中路、团结东路、丰禾路、大白杨路、龙首路、兴中路、振华路、二马路、东风路、渭青路、凤城四路、凤城三路、凤城二路、凤城一路、明光路、文景路、纬二十八街、玄武路、工农路、西北三路、东新街、西华门大街、大保吉巷、马旗寨路、含元路、东元路、长缨东路、长缨西路、万寿路、纺织城西街、纺织城东街、西影路、吉祥路、西斜七路、科技路、健康西路、纬二街、翠华路、建工路、火炬路、电子一路、电子二路、青松路、电子正街、东仪路、高

城市道路等级分类

一、道路的组成及等级划分: (一)道路可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 1、公路的组成:线形组成、结构组成(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系统、隧道、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交通服务设施) 2、城市道路组成 3、道路工程的主体是路线、路基(包括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等)和路面三大部分。 (二)道路等级的划分: 1、公路的等级划分: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5个等级。 2、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二、路基 1、定义:路基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 2、分类: 填方路基(路堤):填土路基、填石路基、砌石路基、护肩路基、护脚路基 挖方路基(路堑):土质挖方路基、石质挖方路基 半挖半填路基 3、组成:路肩、边坡、排水设施、挡土墙。 4、对路基的要求: 1)有足够的强度:在车辆荷载、路面及路基自重作用下,变形不超过允许值。 2)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在行车及自然因素作用下,不发生滑坡、塌陷等。 3)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在水温变化时,路基强度变化小,不产生翻浆。 三、路面 (一)结构组成: 路层:是直接与行车及大气接触的表面层,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良好的温度 稳定性、耐磨、抗滑、平整和不透水。 基层:承受面层传来的垂直荷载并扩散至垫层和路基中。 垫层:在基层和土基之间的结构层,起隔水、防冻及扩散传力作用。 (二)度与路面排水 (三)路面的等级与分类 1、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和低级路面。 2、路面类型: (1)路面基层的类型:按照现行规范,基层(包括底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和粒料类。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有: 1)水泥稳定土基层: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面板下 2)石灰稳定土基层: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的底基层,可作二级以下的公路的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的基层。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 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 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 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深圳为3.5米。 行车道宽度 国家对公路每条机动车道的宽度是有标准的,三级以上多车道公路每条机动车道宽度为3米。中央隔离带无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单纯的水泥制中央隔离带宽度为一米(中央隔离带两侧白实线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中央绿化隔离带,宽度就难说了,有的“形象工程”路可以做到几十米宽。城镇间的公路一般不设人行道(一般穿越城市段才设),城市干道必须设置人行道,城市干道人行道按实际人流量计算,一般最少3米宽,宽的可以达到15-20米。*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一般为4个车道,必要时车道数可按双数增加。 * 二级公路,平原、微丘区慢行车很少或将慢行车分开的路段,行车道宽度为7米,并设路缘线;有一定混合交通的路段,行车道宽度一般为9米;混合交通量大,并且将慢行道分开又有困难时,其行车道宽度可加宽到12米,并划线分快、慢行道。 * 四级公路,平原、微丘区的行车道宽度,当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用6.0米。 以一条红线26米的一级公路来讲,一般是这样:双向六车道18米,中央隔离带1米,两侧路肩各1.5米共3米,剩下的两侧各2米为排水沟等配套设置。

公路等级划分标准

公路等级划分标准 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和乡村、乡村和厂矿地区的道路。 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的公路,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专供汽车分向、 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专用公路。能适应年平均日交通量(ADT)25000辆以上。四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 通量(ADT)为25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小客车的远景 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 合成人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 60000~100000辆。 其它公路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分四个等级。 一级公路是连接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部分立交的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 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 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六车道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 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辆。 二级公路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的干线公路、或运输繁忙的城郊公路,为供 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 昼夜交通量为3000~7500辆(或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 量为7500~15000辆)。 三级公路是沟通县或县以上城市的支线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一般能 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4000辆(或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6000辆)。 四级公路是沟通县或镇、乡的支线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一 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 1500辆以下(或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辆以下);单车道200辆以下(或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400辆以下)。 二、公路根据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重要意义和使用性质划分为5个行政等级 国家公路(国道)指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意义的主要干线公路,包括重要的国际公 路、国防公路,连接首都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府的公路,连接各大经济中心、港站枢 纽、商品生产基地和战略要地的干线公路。 省公路(省道)指具有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治、经济意义,连接各地市和重 要地区以及不属于国道的干线公路。 县公路(县道)指具有全县(县级市)政治、经济意义,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省道的县际间公路。 乡公路(乡道)指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 道以上公路的乡与乡之间及乡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专用公路指专供或主要供厂矿、林区、农场、油田、旅游区、军事要地等与 外部联系的公路。 三、路面等级按面层类型分高级、次高级、中级和低级 高级沥青混凝土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 次高级沥青贯入或路面式沥青碎石路面。

公路等级划分标准

公路等级划分标准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公路等级划分标准 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和乡村、乡村和厂矿地区的道路。 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的公路,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专用公路。能适应年平均日交通量(ADT)25000辆以上。四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ADT)为25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人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 60000~100000辆。 其它公路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分四个等级。 一级公路是连接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部分立交的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六车道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辆。 二级公路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的干线公路、或运输繁忙的城郊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000~7500辆(或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7500~15000辆)。 三级公路是沟通县或县以上城市的支线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4000辆(或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6000辆)。

路面等级与分类

(三)路面等级与分类 1.路面等级 路面等级按面层材料的组成、结构强度、路面所能承担的交通任务和使用的品质划分为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和低级路面等四个等级。 2.路面类型 (1)路面基层的类型。按照现行规范,基层(包括底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和粒料类。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有: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及综合稳定土;粒料类分级配型和嵌锁型,前者有级配碎石(砾石),后者有填隙碎石等。 ①水泥稳定土基层。在粉碎的或原来松散的土中,掺人足量的水泥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养生后,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水泥稳定土。可适用于各种交通类别的基层和底基层,但水泥土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只能作底基层。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水泥混凝土面板下,水泥土也不应用作基层。 ②石灰稳定土基层。在粉碎或原来松散的土中掺入足量的石灰和水,经拌和、压实及养生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石灰稳定土。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的底基层,可作二级和二级以下的公路的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的基层。 ③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一定数量的石灰和粉煤灰或石灰和煤渣与其他集料相配合,加入适量的水,经拌和、压实及养生后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简称石灰工业废渣。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与底基层,但其中的二灰土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及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层。 ④级配碎(砾)石基层。由各种大小不同粒径碎(砾)石组成的混合料,当其颗粒组成符合技术规范的密实级配的要求时,称其为级配碎(砾)石。级配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和底基层,可用作较薄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中间层。级配砾石可用于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及各级公路的底基层。 ⑤填隙碎石基层。用单一尺寸的粗碎石作主骨料,形成嵌锁作用,用石屑填满碎石间的空隙,增加密实度和稳定性,这种结构称为填隙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底基层和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 (2)路面面层类型。根据路面的力学特性,可把路面分为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和其他类型路面。

城市道路划分

1 城市道路按其自身及沿线建筑物的功能特点划分为交通性、生活性、景观性和综合性四种性质类别。 2 城市道路按其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及交通特点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等级,其中支路可分为I级支路、II级支路 . 3 城市道路按其横断面型式划分为一幅路型式、二幅路型式、三幅路型式、四幅路型式和非对称型式等五种型式。 在城市地块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主体或开发进程不同等原因,地块内部往往形成一些位于不同小区之间的街坊公共通道。这些通道位于市政道路红线范围之外,负责沟通地块内部与外部交通,从属性上讲,其为街坊路,并非市政道路,但由于该类通道多位于小区围墙之外,具有各小区共同的交通流量,甚至配有路名,从而具备了市政公用设施的一些特点,从表面上较难与市政道路加以区分。由此往往导致该类街坊道路在建设标准、接管养护、执法管理等各方面权责界限模糊,形成管理错位或空白。 目前此类现象已较为普遍,因此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界定市政道路与街坊道路的定义范围,并切实落实好两类道路的管养职责便显得尤为必要。为此,特就进一步界定市政道路定义范围提出意见如下:一、市政道路的范围 新区市政道路分公路与城市道路两大类。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并按技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一级

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除此以外的其他道路均不属于市政道路。 另外,新区各中心镇、新市镇区域内的市政道路为集镇道路(除公路外,集镇道路参照城市道路管理)。 二、市政道路的特性 1、必须具备市政道路规划用地红线; 2、必须符合新区路网规划; 3、土地属性必须为市政公共用地; 4、道路设计标准必须达到市政行业有关规范要求。 未完全具备上述四款要求的其它道路均不属于市政道路。 三、市政道路的主要管理依据 1、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上海市公路管理条例》。 2、城市道路:《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上海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条例》。 四、市政道路有关行业要求 1、市政道路的规划、建设及养护管理必须符合国家、交通部、建设部、市和新区的有关行业标准; 2、市政道路规划、建设、移交接管必须履行相应有关手续,并具备完善的政府批文等有关资料,例如规划用地许可证、工可批复、扩初批复等; 3、市政道路养护工作必须按照相关行业标准操作。 五、市政道路与街坊道路的有关区别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 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概况: 城市划分标准道路指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道路包含众多种类,性质功能等均有不同,因此无法用一个唯一标准对所有道路进行等级划分,为此各国现行做法一般都是先划分道路种类,后针对各类道路的技术标准划分等级。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基本含义: 我国按照道路使用特点,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除对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划分等级。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其中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是用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车辆分开,供汽车专用的快速干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联系主要的对外出路,负担城市主要客、货运交通,有较高车速和大的通行能力。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联系城市

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港口、机场和车站等额货运中心,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交通干道。主干路沿线两侧不宜修建过多的行人和车辆入口,否则会降低车速。次干路为市区内普通的交通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的交通负荷。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并应设停车场。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为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而设置,以服务功能为主。部分主要支路可设公共交通线路或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有过境交通。

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分级

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分级 城市道路等级 城市道路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主干道承载着市区交通的交通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城市主干道是一个城市中贯穿城市较长或最长,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道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并且全天禁行中型重型客车。 对于主干道的设施应达到以下标准:道路名称规范、公共图形标志规范,设置合理,符合国家标准;机动车道无被侵占、毁坏现象,路面无明显坑洼积水;人行道平整畅通,道板、护栏等设

施完好,无损坏占用现象。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对于人口超过200万的大城市而言,各级道路宽度如下:快速路40-45米,主干道45-55米,次干道40-50米,支路15-30米。对于人口低于200万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各级道路的宽度均有所差异,请参看相关规范。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干路的说明: 支干道:又叫支路、街坊道路,通常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次干道:又叫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次干道是城市的交通干路,以区域性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与主干路组成路网,广泛连接城市各区与集散主干路交通。 主干道路图片(10张)主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

交通功能为主。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双向四车道:比如往南有两条车道相向往北也有两条就是双向四车道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研究 道路与交通工程 Road&TrafficEngineering 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研究 张云龙,李 昂 400074) 01-0019-03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得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得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 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得公共建筑物得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得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得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得公共建筑得进出口。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得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得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得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得分级: 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得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得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 根据功能要求与居住区规模得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居住区道路就是解决居住区得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居住小区级道路就是居住区得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得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就是居住区内得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得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得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得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就是按照当时大挂车得宽度设计得,现在一般小汽车得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得车道只有2、5米宽.深圳为3、5米。 行车道宽度 国家对公路每条机动车道得宽度就是有标准得,三级以上多车道公路每条机动车道宽度为3米。中央隔离带无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单纯得水泥制中央隔离带宽度为一米(中央隔离带两侧白实线之间得距离),如果就是中央绿化隔离带,宽度就难说了,有得“形象工程"路可以做到几十米宽。城镇间得公路一般不设人行道(一般穿越城市段才设),城市干道必须设置人行道,城市干道人行道按实际人流量计算,一般最少3米宽,宽得可以达到15-20米。* 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一般为4个车道,必要时车道数可按双数增加。?* 二级公路,平原、微丘区慢行车很少或将慢行车分开得路段,行车道宽度为7米,并设路缘线;有一定混合交通得路段,行车道宽度一般为9米;混合交通量大,并且将慢行道分开又有困难时,其行车道宽度可加宽到12米,并划线分快、慢行道。 *四级公路,平原、微丘区得行车道宽度,当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用6。0米。?以一条红线26米得一级公路来讲,一般就是这样:双向六车道18米,中央隔离带1米,两侧路肩各1、5米共3米,剩下得两侧各2米为排水沟等配套设置。?而一条红线为80米得城市一级干道一般可以这样分:双向八车道28米(城市干道每条机动车道3、5米),中央绿化带5米,两侧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得绿化带各3米共6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5、5米共11米,剩下30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

城市道路等级分类

(一)道路可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 、公路地组成:线形组成、结构组成(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系统、隧道、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交通服务设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城市道路组成 、道路工程地主体是路线、路基(包括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等)和路面三大部分. (二)道路等级地划分: 、公路地等级划分: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个等级. 、城市道路地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二、路基 、定义:路基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地作为路面基础地带状构造物. 、分类: 填方路基(路堤):填土路基、填石路基、砌石路基、护肩路基、护脚路基 挖方路基(路堑):土质挖方路基、石质挖方路基 半挖半填路基 、组成:路肩、边坡、排水设施、挡土墙. 、对路基地要求: )有足够地强度:在车辆荷载、路面及路基自重作用下,变形不超过允许值. )有足够地整体稳定性:在行车及自然因素作用下,不发生滑坡、塌陷等. )有足够地水温稳定性:在水温变化时,路基强度变化小,不产生翻浆. 三、路面 (一)结构组成: 路层:是直接与行车及大气接触地表面层,应具有足够地结构强度、良好地温度 稳定性、耐磨、抗滑、平整和不透水. 基层:承受面层传来地垂直荷载并扩散至垫层和路基中. 垫层:在基层和土基之间地结构层,起隔水、防冻及扩散传力作用. (二)度与路面排水 (三)路面地等级与分类 、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和低级路面. 、路面类型: ()路面基层地类型:按照现行规范,基层(包括底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和粒料类.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有: )水泥稳定土基层: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地基层,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地面板下 )石灰稳定土基层: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地底基层,可作二级以下地公路地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地基层. )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 )级配碎(砾)石基层.级配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地基层.级配砾石可用于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地底基层.)填隙碎石基层.可用于各级公路地底基层和二级以下地基层. ()路面面层类型. )沥青路面(柔性路面).分为沥青混合料: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均应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沥青碎石混合料仅适用于过渡层及整平层.其他等级公路地沥青面层地上面层,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乳化沥青碎石:适用于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地沥青面层、二级公路地罩面层施工以及各级公路沥青路面地联结层或平整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沥青贯入式:适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也可作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地联结层. 沥青表面处治:一般不大于,适用于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城市道路支路、县镇道路、各级公路施工便道

城市道路划分

城市道路划分

1 城市道路按其自身及沿线建筑物的功能特点划分为交通性、生活性、景观性和综合性四种性质类别。 2 城市道路按其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及交通特点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等级,其中支路可分为I级支路、II级支路. 3 城市道路按其横断面型式划分为一幅路型式、二幅路型式、三幅路型式、四幅路型式和非对称型式等五种型式。 在城市地块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主体或开发进程不同等原因,地块内部往往形成一些位于不同小区之间的街坊公共通道。这些通道位于市政道路红线范围之外,负责沟通地块内部与外部交通,从属性上讲,其为街坊路,并非市政道路,但由于该类通道多位于小区围墙之外,具有各小区共同的交通流量,甚至配有路名,从而具备了市政公用设施的一些特点,从表面上较难与市政道路加以区分。由此往往导致该类街坊道路在建设标准、接管养护、执法管理等各方面权责界限模糊,形成管理错位或空白。 目前此类现象已较为普遍,因此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界定市政道路与街坊道路的定义范围,并切实落实好两类道路的管养职责便显得尤为必要。为此,特就进一步界定市政道路定义范围提出意见如下:一、市政道路的范围 新区市政道路分公路与城市道路两大类。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并按技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一级

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除此以外的其他道路均不属于市政道路。 另外,新区各中心镇、新市镇区域内的市政道路为集镇道路(除公路外,集镇道路参照城市道路管理)。 二、市政道路的特性 1、必须具备市政道路规划用地红线; 2、必须符合新区路网规划; 3、土地属性必须为市政公共用地; 4、道路设计标准必须达到市政行业有关规范要求。 未完全具备上述四款要求的其它道路均不属于市政道路。 三、市政道路的主要管理依据 1、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上海市公路管理条例》。 2、城市道路:《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上海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条例》。 四、市政道路有关行业要求 1、市政道路的规划、建设及养护管理必须符合国家、交通部、建设部、市和新区的有关行业标准; 2、市政道路规划、建设、移交接管必须履行相应有关手续,并具备完善的政府批文等有关资料,例如规划用地许可证、工可批复、扩初批复等; 3、市政道路养护工作必须按照相关行业标准操作。

公路等级划分标准

公路等级划分标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公路等级划分标准 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和乡村、乡村和厂矿地区的道路。 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的公路,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专用公路。能适应年平均日交通量(ADT)25000辆以上。四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ADT)为25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人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 60000~100000辆。 其它公路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分四个等级。 一级公路是连接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部分立交的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六车道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辆。 二级公路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的干线公路、或运输繁忙的城郊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000~7500辆(或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7500~15000辆)。 三级公路是沟通县或县以上城市的支线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4000辆(或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6000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