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亚秩序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东亚秩序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东亚秩序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东亚秩序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第29卷攀 登(双月刊)Vo l.29 2010年第3期 2010年6月出版N ew He i ghts(B i m o nthl y)No.3.2010J une.2010“绿色发展与东亚合作”论坛

[编者按] 绿色发展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旨之所在,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着力实现绿色发展,不仅攸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也关系着东亚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为加强东亚在绿色发展上的合作,推动省委省政府“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战略思想的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2010年3月29日,青海省行政学院与日本大阪产业大学亚洲共同体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在西宁联合召开了“绿色发展与东亚合作”学术研讨会,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专家学者提交了15篇专业论文,就相关议题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探讨。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选登部分学术论文,以飨读者,并期望籍此推动对相关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东亚秩序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门洪华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摘要:本文梳理东亚秩序变迁,以此为线索探求中日关系的演变历程,评估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分析其症结所在,并就如何稳定和发展中日关系提出建议。作者认为,中日之间历史问题复杂、现实问题交织,未来相互影响巨大,当前中日关系的调整只是消除或缓和长期政治冲突的部分后果,如何避免两虎相争的困境依旧是摆在两国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议题。作者建议,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更具战略性的大国风度处理中日关系,思考如何构建中美日三边关系的稳定框架,妥善处理中日关系与东亚未来的关系,把共同利益追求提升到战略层次,将互利共赢作为中国国际战略的核心目标加以推行。

关键词:中国;中日关系;东亚;地区秩序;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647(2010)03—0002—08

中日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史,也有着难以化解的战略心结,从而构成了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动,中日两国历经战略博弈,逐渐认识到必须在更广远的范畴思考双边问题。2006年10月安倍晋三访华以来,两国开始寻求稳定和改善双边关系的战略框架。中日领导人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达成重要共识,双边战略互惠关系的核心内容逐步明确,中日关系迎来新阶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日之间历史问题复杂、现实问题交织,未来前景相互影响巨大,当前中日关系的调整只是消除或缓和长期政治冲突的部分后果,如何避免两虎相争的困境依旧是摆在两国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议题。如何从战略层面思考和加深中日关系,依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分析中日关系的东亚秩序视角

中日均处于东亚。东亚地区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长期在全球经济上占据优势地位。中华文明

〔收稿日期〕2010-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亚一体化前景问题研究:地区秩序与中国战略”(08BGJ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门洪华(1969-),男,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青海省行政学院副院长。

2

源远流长,中国长期在东亚拥有主导地位。近代以降,中国衰落,西方列强入侵,日本崛起并成为侵略中国的先锋。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成为东亚安全的主导者,而日本经济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似乎美国在安全上的主导与日本在经济上的主导决定了东亚秩序。然而,另一种趋势也在加强,即随着地区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成为两大并行不悖的潮流,东亚内部的合作加强。中国抓住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潮流实现经济崛起并融入东亚合作,东南亚的政治合作开花结果,中国与美、日、东盟一道成为推动东亚秩序变革的力量,且逐渐成为主导推动力。

在东亚秩序变迁的历程中,中日关系始终是一个主导因素,东亚主导权始终是两国竞争的焦点。中日任何一国获得东亚的主导地位,就意味着具备了成为世界大国的基础条件。由于双方实力对比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日本已经不具备主导东亚的可能性,但日本并不甘心落于下风,仍然想在中国未获得绝对主导地位之前放手一搏,小泉纯一郎担任日本首相期间的中日关系恶化就是一个明证。对中国而言,从东亚秩序的角度思考地区关系,处理中日关系是必要的,它会使得中国具有更为广远的视野,其战略设计更具大国风度。

国际秩序形成经历了从强制确立到协调建立的历程。历史上,强权主导确立秩序比比皆是,但强权主导实际上也需要得到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赞同、默许和参与,否则所建秩序必然制度化程度不高,也会是短命的。①二战结束以来,随着地区一体化潮流的深化,地区秩序建构的强制因素在逐步减少,共同利益的汇聚和制度化成为建构地区秩序的主导方向,而大国承担主要责任,各国共同责任的制度化也越来越成为重要趋势。②对中日双方而言,这一趋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双方第一次迎来了超越既有思维框架来处理双边关系的契机。

东亚一体化带动东亚秩序的变革,加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为中日关系的积极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在条件。在东亚秩序建构中达成共同利益的汇聚和制度化,以此为基础搭建双边战略框架,不失为中日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稳定和改善双边关系、合作推进东亚一体化的可行途径。

1949年之前的东亚秩序变迁与中日关系

东亚秩序追求有着久远的历史,也有着丰富而沉重的历史包袱。正确认识东亚秩序的历史遗产,是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条件。

东亚有三个传统的地区秩序,即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美国寻求的门户开放体系和日本主导的大东亚共荣圈。③中国是古代东亚政治、文化、经济乃至安全秩序的主导者。从历史上看,东亚经济高度相互依赖,政治文化联系非常密切,中国无疑对此做出了最大贡献。中国拥有自成体系的悠久文明,在东亚地区确立了朝贡体系。周边邻国定期派遣朝贡使向中国皇帝称臣纳贡,成为天朝藩属;中国授予朝贡国金银印章,提供政治承认、优惠贸易、安全保证等公共物品。④正是在古代中国的引领下,东亚共同迈进了人类历史的文明时代。尤其是,明朝建立之后,朝贡体系成为包容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国际体系。

中国的兴盛为日本走向文明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渊源。日本在汉代最早进入处于雏形的朝贡秩序,自此至唐末,日本不断派人来华学习制度和文化,从而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唐末到明初,中日之间一直没有官方往来。明成祖时期,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称臣入贡,以属国自居。然而,长期以来,日本养成了时进时出朝贡体系的习性,是东亚朝贡体系中离心力最强的国家,其目标也逐步确立为挑战和取代中国的东亚领导地位。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对华战争,将中国强行纳入其主导的国际体系。历经近两千年的朝贡秩序寿终正寝,昔日的朝贡国沦为外国殖民地。自此,中国长期受到列强的欺凌,领土被肆意瓜分。面对两千年来之大变局,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侵略中国的先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东亚秩序经历了从英俄主宰到英俄美日四强并立的结构转变,到19世纪末,在东亚扩张已经成为美日两国外交的主旋律。19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它所追求的门户开放体系是一种均势性的殖民秩序,地区外大国在秩序建构和维持上扮演主导角色。自此,美国在东亚秩序中一直扮演着外来强权角色,也开始将遏

3

制日本作为其东亚战略的主要目标。⑤具有标志性意义是,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重申了保持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的目标。

东亚传统秩序的最终崩溃,与日本崛起并追求侵略性的“大东亚共荣圈”直接相关,中日困境就此种下根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使中日的敌对状态久拖不决。1945年日本的投降并未带来地区和解、东亚融合,也没有带来日本国内对所犯罪行普遍而深刻的认识。

1949-1992年的东亚秩序变迁与中日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东亚出现了三个部分性地区秩序安排,即美国主导的安全体系、日本主导的雁行经济秩序、东盟主导的次地区政治秩序。美国领导的东亚安全体系具有霸权稳定的性质,依旧被某些成员国视为东亚稳定的柱石;日本主导的雁行秩序则体现了日本的经济强势和谋划能力。在一定意义上,雁行经济秩序和东盟次地区共同体秩序在新一波全球化、地区化浪潮中确立,并成长为与美国安全体系并行的秩序形态。1949-1992年,东亚的秩序是由美国在安全上的主导和日本在经济贸易上的主导确定的,东南亚的次地区秩序开始形成,但其作用尚未得到发挥。期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其崛起态势处于酝酿之中,其崛起效应初步在地区展现开来。

二战结束后,美国独自占领日本,谋划主导东亚格局。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大陆被排除在国际政治秩序之外。中国领导人在权衡之后做出了“一边倒”的外交决策。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酝酿已久的东亚政策转变终于完成。美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盘踞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军事盟友关系,由此确立了控制东亚安全局势的轮辐体系。

这一格局的突破是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展开的。在经济上,日本首先崛起,日本在东亚的投资促进了地区繁荣,并成为东亚一波波经济崛起的重要推动力。东亚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梯级序列,产业转移经历了几次大的高潮,从而构成了日本孜孜以求的雁行经济秩序:以日本为雁头、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为雁身,东盟及中国为雁尾(见图1)

图1 日本主导的雁行经济秩序

经济优势也促使日本开始谋求政治主动。1972年,在美国政府“越顶外交”的冲击下,日本迅速采取行动与中国接近,中日两国发表《中日联合声明》,恢复邦交正常化。1978年,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这两个文件成为中日奠定双边关系基础的根本性文件。同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日本进入中国这一庞大的待开发市场,中日关系迎来蜜月期。此后一段时间,中日政府首脑经常互访,经济合作逐步深入,日本长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雁行经济秩序也延伸到中国。尽管中日之间出现了教科书、靖国神社参拜等问题,但两国往往以大局为重,共同致力于防止某一方面的冲突导致双边关系的全面滑坡。尤其是1989年之后,日本率先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制裁,促成两国元首1992年互访。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致力于追求政治大国地位,把成为“正常国家”视为战略目标,并把主要精力放在构筑各种以日本为中心的经济圈上,如东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等。在实现经济目标之后,日本的政治动作变得频繁。

期间,东盟在1967年成立,东盟方式(ASEAN W ay)逐步形成。东盟方式最主要的两个原则是非正式性和协商一致。东盟所有成员国在东盟事务的决策、执行过程中绝对平等,任何议案只有在全体成员没有反对意见时才能通过。在对外事务上,东盟合作以各国政策的独立为前提,允许国家的决定与地区的追求并存。以东盟方式为准绳,东南亚各国和平解决双边和多边争端,逐步建立了稳定的次地区秩序。但受外部力量牵制和内部聚合力不足的影响,东盟在促进东亚合作上的能力有限。

1992-2001年的东亚秩序变动与中日关系

1992年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一年,是日本

4

经济泡沫崩溃的起始之年,也是美国撤军东南亚的一年。在世界格局发生大变革的时候,东亚格局也在悄然变革,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开始谋势。1992-2001年是日本“失去的10年”,是中国卧薪尝胆,酝酿和调整地区战略的10年,也是东亚其他国家和美国观察并调整对华战略的10年。这10年,注定在东亚历史上留下关键性的一笔。

期间,美军撤出东南亚,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原来被冷战所掩盖的矛盾以及历史上遗留的领海和领土纠纷纷纷浮现。以此为机遇,东盟方式延伸到东亚,1994年东盟发起东盟地区论坛(ARF),建立了亚太地区第一个、也是惟一的政府间多边安全对话机制,积极促进以建立信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多边安全合作。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东亚秩序变动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它表明东盟自身不能解决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不可倚靠,东亚国家之间的紧密合作成为惟一可行的选择。

自此,东盟一直是东亚地区合作的主要组织者,并于1999年发起建立了“10+3(东盟10国加上中日韩)”合作框架。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认识到更紧密合作的重要性,东亚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2000年的清迈协议被视为东亚制度化合作的里程碑,随后各国共同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建立,促使东亚金融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中国加入东盟地区论坛,并开始全面加强与东南亚关系的尝试。1997年中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宣布“做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这是中国地区战略调整的起点,中国还是改变了过去消极、被动的姿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融入地区一体化,并逐步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推动力。

中国崛起效应的展现与日本雁行秩序的衰落是相对应的。进入90年代之后,雁行模式的内在缺陷开始显现。日本始终把东亚作为加工和组装产品、调配原材料的供应基地,这也同时导致日本国内产业调整滞后,国内传统产业与东亚之间的竞争加剧。日本不仅无法挽救东亚经济的衰退,对东亚的投资明显下降,自身也陷入低迷,无法组织东亚经济圈。

期间,日本把战略重心放到美日关系的再确认上,这与美国的意图不谋而合。美国采取一系列举措转变同盟职能,扩大同盟范围,扩展合作领域及合作方式,初步完成对其东亚同盟体系从冷战型到后冷战型的改造。与此同时,美国还力图通过亚太经合组织(APEC)主导东亚政治经济秩序。

由于日本外交战略的转型和国内政治右倾化,从1993年开始,中日关系进入摩擦期,出现政冷经热的态势。1992年,日本最早提出“中国威胁论”。此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一再出现翻案风,并提升与台湾的关系,在对华经济援助中加重政治色彩,通过经援牌向中国施压,甚至在1995年对中国核试验进行制裁。为了抑制中日关系下滑的势头,两国政府首脑在邦交正常化25周年之际进行了互访;1998年底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日,双方发表了第三个政治文件《中日联合宣言》,宣布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此后,中日关系出现暂时稳定。2001年小泉纯一郎担任日本首相之后,中日关系进入更激烈的摩擦期,日本在靖国神社参拜、教科书、台湾、钓鱼岛、东海划界等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不友好和侵犯中国主权的做法。中日冲突是两国实力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引起的反应性动荡,日本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进入深化期。

2001年至今的东亚秩序变动与中日关系

2001年是中日转势之年,是东亚秩序变动基本格局确定的一年,也是中国开始把握东亚主导权的一年。2001年5月,日本内阁通过了《通商白书》,第一次明确指出,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雁行模式时代业已结束,东亚经济进入了“群马奔腾”的新竞争时代。同年,中国加入W T O,进一步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和平发展战略,中国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中国与东盟合作确定了东亚格局的总体战略部署。“9?11事件”使得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成熟,日本再无强硬外援可用。经过几年的博弈,日本终于在稳定发展与中国关系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中国在东亚秩序建设上的主导态势也由此确定。

第一,中国崛起的效应在东亚全面展开。近年来,中国将加强地区合作与交流作为实现本国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在经济上,中国进一步落实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强调“10

5

+3机制”是东亚地区合作的主渠道;在安全上,上海合作组织提供了积极的范式,中国加强了与东盟等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军事上,中国积极拓宽与大国的合作,在反恐、防扩散、联合军事演习等方面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中国在地区合作中的积极进取,既促进了地区内国家对中国发展经验和成果的分享,也提高了中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

中国与东亚诸国全面展开合作,经济紧密度稳步加深。中国为东亚地区提供了巨大市场,使邻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中国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周边国家的繁荣,它们对中国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中国在本地区扮演越来着积极而负责任的地区大国角色。周边经济体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大大增加,对日本和美国的贸易依赖程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国在东亚经济贸易上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

表1 中国与26个周边经济体的贸易关系

199520002007

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香港蒙古、中国香港、朝鲜

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

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吉尔吉斯

坦、越南

第二大贸易伙伴阿富汗、中国澳门、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坦、日本、蒙古、中国台

湾、朝鲜、缅甸

日本、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巴基斯

坦、缅甸、老挝

哈萨克斯坦、印度、老挝、缅甸、巴

基斯坦、菲律宾、俄罗斯

第三大贸易伙伴韩 国

哈萨克斯坦、韩国、吉尔吉斯坦、尼

泊尔、俄罗斯、塔吉克斯坦、越南

新加坡、马来西亚、尼泊尔、塔吉

克斯坦、泰国

合计11个16个21个 数据来源:I M F,D irecti on of Trade Statistics2009,C D-ROM.

第二,东亚地区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地区战略的调整为深化东亚一体化注入新动力,东亚一体化进入经济、政治、制度、战略四轮驱动阶段。地区经济一体化是东亚稳定和繁荣的基础,其溢出效应反过来加强了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地区合作,一些制度框架开始建立,东亚共同体理念被接受为地区合作的愿景。东亚大国之间不乏竞争,但大国竞争并不必然带来紧张与危机。与地区内国家加强合作、提供更多的地区性公共物品和优惠条件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趋向,各国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而竞争深化了合作。共同利益的汇聚和制度化逐步成为东亚合作的主导要素。

第三,东盟的消极层面在体现。东盟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地区内外国家的认可和尊重,在东亚合作和东亚秩序建构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并寻求在所有地区合作倡议中扮演中心角色。但东盟方式所秉持的低制度化、避免承诺和义务的做法不仅导致东盟内部整合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东亚一体化的进程。显然,东亚秩序建构不仅需要东盟的规范性效应,也需要新的整合发动机。

第四,美国战略发生重大调整。“9?11事件”之后,美国重返东南亚,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的活动。美国在东亚的安全制度安排得以持续,其战略利益得以维护和拓展,继续在东亚秩序建构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另一方面,美国不是东亚霸主,它寻求与东亚国家关系的重新定位。美国在东亚战略调整最剧者莫过于中美关系。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华战略一直在遏制和接触之间摇摆。经过十数年的犹豫,美国终于以较为平衡客观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崛起。2005年9月,常务副国务卿佐立克用“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表达对中国的预期,代表了美国对华战略的新设计。⑥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国呼吁中国承担起世界经济领袖的必要责任,在一定意义上锁定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趋向。

第五,日本与中国既竞争又合作。2002-2008年,日本经济复兴强劲,迈向政治大国的国内运作频繁。东南亚对日本经济繁荣至关重要,日本与东盟国家签署经济伙伴协定(EP A),以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作为东亚秩序的首倡者,日本不会甘心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地区秩序建构上落于中国之后。

6

2002年日本就提出超越“10+3”框架的“扩大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此后日本提出“10+6(东盟10国、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的构想,力图以此取代“10+3”,以制衡中国在东亚影响力的扩大。

中日竞争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东亚秩序的核心要素。中日之间客观存在着地区主导权的竞争,两国都积极参与地区多边合作框架,各自的地区合作方案都不同程度上被接受并付诸实施。两国在博弈过程中也明确认识到,激烈竞争妨害了彼此战略利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地区秩序建构的进程,两国关系已经走到十字路口,彼此都在寻求战略解困之道。

2006年10月,安倍晋三上台伊始就提出与中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使得东亚各国都舒了一口气。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中日关系终于迈入稳定。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双方通过了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第四个战略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体现了“增加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规划未来”的战略高度。这是中日两国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指导性文件,是中日关系新发展的重要标志。

对中日关系的总体评价

中日关系堪称世界上最具复合性的双边关系。从双边关系的角度看,双方在经济上已形成密不可分的互利共赢关系,经济相互依赖在不断加深。⑦2008年中日贸易总额为2667.8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双边贸易额为2321.8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对华贸易首次超过20%。迄今,日本累计对华投资项目超过3.6万个,累计实际到位投资超过600亿美元,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来自日本的资本、技术和贸易对中国而言不可或缺,而中国经济崛起为日本复兴提供了“特需”。

中国加入W T O以后,双边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中国对日贸易依赖度下降,而日本对华贸易依赖度上升。相互依赖已经成为防止两国恶性冲突的重要杠杆。这具体表现在,中日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率不断下降,1985年曾高达23.6%, 1995年仍达20.5%,2000年降至17.5%,2003年降至15.7%,2004年降至14.5%,2005年为13.0%, 2006年为11.8%,2007年为10.9%,2008年下降为10.4%。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2020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将达到27%,而对美国出口的比重降至17%,日本对外贸易从美国市场依赖型变为中国市场依赖型。从进口角度看,中国已经位居日本市场的首位,占1/4,到2020年将上升至1/3以上,“中国制造”已经是日本国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日本对中国的战略制衡能力。从日本制造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分布来看,中国成为日本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在中国建立的研发机构也在增加。另一方面,中日之间缔结了236对友好城市,两国人员往来超过550万人次,各层次往来频繁有加。可以说,中日经济相互依赖,一荣俱荣已经实现,未来处理不好可能导致一损俱损。

表2 日本制造业的海外分支机构一览表东 亚

总计新兴工业

国/地区

东盟

-4国

中国

东亚其

他国家

或地区

北美

欧盟

-15国

其他

地区

总计

生产基地3331593114615922157194444065115销售基地20199274935991086148314454017研发基地1031723644765214249其 他3241019313017195113122771总 计57771638175523843441604144098710152

资料来源:JB I C Survey on Overseas Business Operati ons,Nove mber2006.

然而,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中日彼此存在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乃至敌意。鉴于中国持续崛起在日本引

7

起的忧虑,日本并非简单地追随美国,主动利用和借助美国的一面在加强,中日战略竞争加深。当然,将中日关系视为零和博弈是误导的,某些看起来竞争的层面实际上是相互调适的反映。

从地区关系上看,中日两国都期望在地区秩序塑造和建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日本担心出现中国主导东亚的情势,而中国对排他性的美日同盟也充满忧虑。日本认识到难以遏止中国崛起,希望加强双边合作;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心怀戒备,刻意阻止中国影响力的扩大。

可以说,中日关系进入心理较力的阶段。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决心,促使其将制衡中国作为首要的战略选择。中日之间不仅存在战略利益冲突,历史认识和观念冲突也交织在一起,很多问题难以妥善解决。日本期望在中国尚未羽翼丰满之际寻求更大的战略利益、更具弹性的战略空间,但中国不会允许日本挤占未来的战略空间,或挑战自己的核心战略利益。这种心理较力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其最终结果取决于中国发展目标的实现。

当然,心理较力并未妨碍双方合作,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战略理性。中日关系从强调日本对中国的援助到强调分歧,从强调自身利益到开始强调共同利益,积极色彩在逐步加强,双边关系开始走向稳定。

进一步稳定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建议

当前中日关系的调整只是消除或缓和长期政治冲突的部分后果,如何稳定中日关系依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议题。结合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维护和拓展,我们应着重抓住如下方面:

第一,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更具战略性的大国风度处理中日关系。首先,我们应更加理性地应对日本的调整和挑战,这包括:坚信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基本上取决于中国的发展前景;进一步了解日本的历史进程和未来目标,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既强化中日之间解决历史问题的机制,更要促进面向未来的机制建设;下大力气加强与日本的非官方交流,以加强中日关系稳定的民间基础;加强与美欧的技术合作,视之为制衡日本、促使日本对华合作的重要手段等。同时,我们还要向日本学习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发展历程中的教训,包括如何处理对美贸易摩擦、处理本币升值、拓展海外事业、促进国内和谐、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等。要建立与日本的基于共同利益的全面战略框架,促使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入、相互交织,以防止某方面的摩擦导致中日关系的全面倒退。

第二,思考如何构建中美日三边关系的稳定框架。中日关系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因素导致的,我们可以适当考虑中美日三方在某个层面的协商。对中国而言,建立稳定的中美日三边框架利大于弊,应从长远角度加以考虑。

第三,区分轻重缓急,妥善处理中日关系与东亚未来的关系。必须确保东亚地区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依托,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是基础性关系,不能动摇;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是全球性合作关系,存在长远性的竞争因素,但更需要进一步加强相互依赖;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则是地区性竞争关系,难以完全通过寻求共同利益达到稳定,我们对此应有清醒认识。在东亚合作上,要把“10+1”做深,把“10+3”做实,把亚洲做宽,确保“10+6”的论坛地位。

第四,把共同利益追求提升到战略层次,将互利共赢作为中国国际战略的核心目标加以推行。“共同利益”一词1997年9月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政治报告中,十五大政治报告提出与发达国家“寻求共同利益汇合点”,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发展了这一战略思想,强调“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的主张。⑧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东亚地区合作,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成为中国的战略趋向。日本既是发达国家,又是中国的近邻,中日之间能否通过共同利益的汇聚与制度化稳定双边关系,是对中国近年来战略创新的重大考验。进一步说,中国应以强化和扩大共同利益为国际战略的基点,而不是把缩小分歧作为处理大国关系的基点,一味避让毕竟不是大国崛起之道。随着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相关议程在迅速扩展,与其他国家寻求共同利益的巩固和扩大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鉴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和东亚地区的利益攸关方,以强化和扩大共同利益作为国际战略指导原则有其可行性,符合中国长远战略利益。

8

注 释:

①门洪华.权力转移、问题转移和范式转移———关于霸权解释模式的探索[J].美国研究,2005,(3):7-31.

②门洪华.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J].当代亚太,2008,(5):70-86.

③日本学者马场公彦把前近代以中华帝国为中心而包括其周边地区的华夷秩序、近代由殖民帝国日本发动的殖民主义、二战后在美国霸权下的冷战格局视为历史性霸权结构。这一看法与笔者的剖析相映成趣,颇具启示意义。参见马场公彦.后冷战时期‘东亚’论述的视域———走向开放性地区主义的几个尝试[J].开放时代,2004,(3):72-88.

④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30-45.

⑤Akira Iriye,Pacific Estrangement:Japanese and American Expansi on,1897-1911,Ca 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Akira Iriye,Power and Culture:The Japanese-American W ar,1941-1945,Ca 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⑥Robert B.Zoellick,“W hether China Fr om Me mbershi p t o Res ponsibility”,s peech at Nati onal Comm ittee on U.S.-China Re2 lati ons,Sep tember21,2005.

⑦柯庆生指出,尽管中日关系迷雾重重(Fr osty),但经济相互依赖的深化和增强却依旧异常迅速。参见:Thomas J.Chris2 tensen,“Fostering Stability or Creating aMonster?The R ise of China and U.S.Policy t oward EastA sia”,I nternati onal Security,Vol. 31,No.1,Su mmer2006,pp.81-126.

⑧参见温家宝总理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S i n o-Japanese Rel a ti on s fro m the Prospecti ve of Ea st A si a n O rder

M en H on ghu a

(The Central Party School,Beijing 100091)

Abstract:The paper describes the transfor mati on of East A sian order and the evoluti 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 ons,makes com2 ments on the status quo situati ons and analyzes the dile mmas bet w een the t w o countries.The paper renders that Sino-Japanese rela2 ti onshi p is of key i m portance not only t o the t w o counter parts but als o t o East A sia,adjust m ents of the relati onshi p in recent years are actually dealing with the l ong-ter m bilateral political conflicts,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 ons t o how t o avoid the t w o-tiger dilemma bet w een the t w o countries.The paper suggests that China should show bearing and strategic horizons of great power in dealing with bi2 lateral relati ons;think about the constructi on of a stable triangle fra me work a mong China,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think ar ound and handle p r operly Sino-Japanese relati onshi p and relati ons bet w een China and East A sia;China should treat common-interest pur2 suit as a strategic t ool,and seek common interests with other countries.

Key W ords:China/Sino-Japanese relati onshi p/East A sia/regi onal order/policy i m p licati ons

责任编辑:肖 松

9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从小泉首相接连“参拜靖国神社”、“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侵华日军毒气事件”,到“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 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应具有长远眼光,面向未来,注意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并通过政府和民间理性对话,逐步缩小和解决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才能以负责的态度,通过谈判和交流,妥善处理好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历史遗留问 在中日之间发展的中的少不了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外,还有因为两国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和相互适应由两国的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变化。

从中日关系中看待理性爱国

爱国热情与理性爱国—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发展 考点:(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2)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3)中日台湾问题;(4)战后日本经常援助中国(如汶川地震);(5)2011年日本9级地震引发海啸、核泄漏事件。 理性爱国: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2010年9月7日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相撞以来,人们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格外的关注。想了不少老问题:例如,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 从近年来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来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受到中日两国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也会受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日向认为,影响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因素很多,但简单说——既有许多有利因素,也有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 从有利因素方面看: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历史表明,尽管两国关系在发展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对立,但友好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主流。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应从两国关系存在的有利条件中去寻找双方相互依存的可能性,在当前维护和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关系。其有利因素有: 第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苏联解体,两极体制崩溃,世界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明显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和发展经济成为各国和国际关系中的重点,同时,包括中国、东盟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不断崛起。虽说美国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由于世界多极化、大国间实力差距的缩小和相互制约作用的增强,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正趋于下降。随着时代的变化,亚太地区的关系和格局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中国、韩国、东亚各国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内部混乱、软弱可欺的状态,中俄之间相互接近,日俄关系有所改善,中韩建交,整个亚洲出现了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局面,也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第二,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依然将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中日经济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两国之间经济关系由原来的贸易为主,发展为由贸易和直接投资为主的经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摘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在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果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中日关系的当前局面对两国的发展都十分不利,所以改善中日关系成为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问题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一)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中国已连续11年保持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两国不断深入地交往中,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对经济关系,尤其是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了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分歧,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潜在对手,日本的思路也与之合拍。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启动了“重新定义”进程,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形成了战略压力,特别是对中国的台湾问题构成了军事干预的威胁。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在 1991 年后陷于长期萧条,中国则于九十年代进入了经济腾飞期。同期,日本决策层借美国的“压力”突破“和平宪法”体系的动向日趋明显,其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意愿日趋强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日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戒备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领导层的对日政策日趋稳定和积极。日本政界却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各主要政党在强化日美同盟、修宪及海外派兵等方面日益趋同,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维护中日关系基本原则的意识变得淡薄。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 (一)教科书问题 从历史进程来看,教科书问题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这是日本政府长期纵容、支持右翼势力的必然结果。对于教科书的审定,日本政府一再声明表示“不介入”,但右翼教科书在国内外舆论的抗议声中两次获得通过,日本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科书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归根结底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反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为了追求政治大国目标,

中日关系发展趋势

浅谈中日关系未来走向 专业: 13 级临床医学 姓名:岳阳 学号: 2135113848

摘要 中日两国于 1972 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现在,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 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多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仅在 90 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 愤填膺。而且回想起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 30 多万无辜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竟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1990年 11 月 10 日)。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于 1994 年 5 月 3 日会见《每日新闻》记者时也有类似的言论。他们的这些狡辩虽然遭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广泛批评,但由此也可见日本极少数人歪曲 历史已到了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的地步。 1994 年 8 月 12 日,日本环境厅长官樱井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并非想发动侵略战争而进行了过去那场战争。”他还说:“与其说侵略战争,毋宁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托它的福从欧洲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不应当只认为日本坏”。这种颠倒黑白的诡辩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试问:既然日本不想发动侵略战争,为何要向国外派遣军队 ?日本侵略军仅在南京一地就屠杀了 30 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难道这就是日本给中国带来的“福”吗?难道中国人民还要因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 来走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机电学院1408503班赵禹1140850304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在享受日本商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对于日本人气的牙根痒痒。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首先是面对历史的态度。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没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而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再者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原因之一。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中国至今通过各种去到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当然,作为我们东北永远的痛,日本遗弃在东北的化学武器也是很大的问题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为止日本的反应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近年来,为迎合美国干爹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与美国推动军事一体化,构筑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以干预钓鱼岛和台海局势为目的的军事演习,无异于是在公然威胁中国,而中国则并没有相应地威胁日本。日本不时表现出冷战思维,试图在中国周围构筑一堵意识形态围墙。日本对“战略互惠”的态度是否真诚,也将在战略对话中得到彻底验证。 未来中日关系的基本样式,将是发展共同利益和调整相互矛盾的统筹兼顾。其最低目标是力争维护和发展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利益大于相互矛盾的局面,理想目标则是构筑战略和解与合作的双边框架。日本决策层能否摒弃对华冷战思维和围堵战略?这将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另外,两国政界的友好意愿、经贸界的双赢合作以及舆论界的正面呼应,也将对此番中日关系上升势头的方向与速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近来安倍首相少有的表示将在明年二战结束七十周年之际将在讲话中正式反省侵略,虽然可能是是对于明年大选的宣传与作秀,但无论如何这总归是一个友好的信号吧 中日两国应坚持安倍上次访华时达成的“消除政治障碍”的共识,提升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的档次,缓解乃至解决领土与海域问题,开展大型经济项目合作。另外,中日还应共同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推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强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解决环境、贫困等问题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在更广泛的国际问题上加强政策协调。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民众感情和舆论氛围还是相对脆弱的。正因如此,应当对刚刚出现的回升势头倍加珍惜和维护。而我们当下大学生,更应该客观的看待中日关系,理性看待中日关系。我们青年一代需要的是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日本人。爱国不一定要徴战沙场,不一定要血染大地,抵制日货是爱国,学习日文也是爱国,其实每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的中

中日关系论文1500字左右

论中日关系发展 在21世纪,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7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回顾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为标志,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二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虽出现过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还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82年,中国总理访问日本,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三原则”; 1987年9月日本众参两院通过《进一步增进日中友好关系的决议案》。当然,80年代中日之间也存在摩擦: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强烈抗议;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996年,日本自民党还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该党众议院选举公约。80年代以来,中日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有所增多,但两国政府为了两国的长远利益,多次表示重视发展中日关系。 二、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问题 1.历史认识问题是处理中日关系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战后日本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足, 导致中日政治关系的反复, 不利于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2.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对台湾实行过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至今仍有着浓重的“台湾情结”。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日美同盟的巩固,日本出于战略现实利益的考虑,对台湾问题越来越关切,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有日益突出之势。台湾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3.近几年,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争执。去年,两国因钓鱼岛归属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军事矛盾,双方互不相让,也引起两国以及世界人民的关注。中国境内频繁出现抵制日货的行为,两国关系也仿佛到了冰点。 以上三个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经援政治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日本自身。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三、对中日关系展望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中日关系现状 1.1合作 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 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钟亮】 1.1.2政治 中日两国于2008年6月18日共同发表了《中日东海共同开发的原则共识》,这是为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两国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成果。“战略互惠”是多年来两国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安全上、社会上、文化上等领域促进各个层次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1.2冲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对历史抱有极其暧昧的态度,不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反而一再挑战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情感底线,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在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带一再挑衅,引起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厌恶,这是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经济交往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局部降温的可能性,政治上在几个敏感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军事上更是难以做到互相信任,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不断刺激其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抬头。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 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世界经济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如今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但以危机意识著称的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悲观,要求恢复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中国的迅速崛起无疑成了日本的头号对手。右翼分子乘机发展,利用民众的不满心理,扩大影响。可以说在日本右翼势力并不占社会主流地位,但能量很大,影响很坏。 5、日本人认为二战中是被美苏打败的,而不是中、韩与亚洲其他国家打败的,心理上不肯服输。且认为田中角荣与村山富市首相对侵略已表示道歉,小泉也参拜了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一代不应背这个历史包袱。不愿现实地面对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今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先说说近期看的书《菊花与刀》吧,之前我也是对日本咬牙切齿,觉得他们犯了滔天罪行,不管什么样都不能得到原谅,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对日本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此作者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的评价是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但是从长期看,两国的未来是以共取双赢为目标,世界正向着多极化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虽然中日两国现状并不十分和谐,但随着领导人的协调,中日还是会走向合作。 要合理的分析复杂的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中日关系的三个时期看,即2000年的友好交往历史,近代以来的165年和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3年。其中,2000年的主要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友好历史,165年里有侵华战争的历史伤害,33年是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依赖。从最初我们互相学习到互相伤害再到共同进步的过程,漫长而又充满了伤害,现在好不容易发展平衡了些,双方的关系也有了缓和,都是双方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努力换取来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和平的时光,不应总是把过去血腥的历史拿出来时刻想着要报复。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中日两国尽管相隔很近,交流却远远的大于着我们的距离,不管是文化还是娱乐,日本和我们的交流甚至不及韩国的十分之一。而且由于彼此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在不断出现,日本开始出现大量误解中国的说法。因此,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交流领域的扩大,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钓鱼岛碰船事件是日本“不光彩的阴谋”,也是日本处理日中关系的严重误区,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日本也不敢随随便便的像从前一样宰割中国,但是这些累积的各种问题,再次加深了中日矛盾。 但是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3.对手阶段:由不死不休到竞争对手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袭来,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为了转嫁危机,以军部为首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如果说31年关东军擅自行动制造九一八事变,还不足以将中日带到完全的对立面的话,那么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完全成为了不死不休的对手抑或说敌人。45年抗战结束,战败的日本对美国马首是瞻,49年后完全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可是经济的往来、政治的互动仍然无法遮蔽双方为竞

当代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当代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看法 社会调研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暑假社会实践调研 目录 第一部分:1.1调研背景 1.2调研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中日关系社会调研 2.1调查问卷 2.2问卷分析 第三部分:日本视角深入观察 第四部分:总结与分析

调研背景 调研之前首先要进行背景分析,于是查阅资料,简单叙述了中日两国间两千多年来之间的关系: 日本作为我们的海上邻国,自古就与我国进行交往,且受到我国的深远影响。公元前210年,泰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徐福东渡没有获得“不老药”,却在熊野浦登陆后,发现了“平原广泽”(即日本九洲)。长生不死之药没找到,返回恐遭杀身之祸,便长居于此,不再复返。以致中国与日本不仅是地理上的关系,在某些范围内血缘也有很深的渊源。 中日交往由来已久。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春正月,东汉政府与倭奴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此后日本都此入朝进贡,请求册封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大和国于4世纪末至5世纪初基本上统一了日本。公元413年到公元502年,日本曾先后13次向东晋、宋、梁各朝遣使朝贡,请求册封。中日通好后,中国文化不断地流入日本,为后来飞乌文化的形成带来很大影响。至隋唐时期,中日形成师徒关系,日本不再求取与接受册封,而且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便有了“日本”这个名字。此时期的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

修好。自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至宽乎6年(公元894年)间,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 然而日本从我国习得知识,却狂妄自大,欲与我国分庭抗礼。以致唐朝建立以后,日本借口帮助百济,大肆出兵朝鲜。公元663年,唐倭海军于朝鲜半岛白江口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会战,唐军大胜。 公元753年鉴真东渡,佛教开始在日本广泛传播。公元894年,日本第十一次遣使唐朝,即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随着唐朝的衰落,中日之间更多的是利益的争端,此后也是矛盾不断。元朝建立以后,忽必烈多次要求日本进贡,但遭到拒绝。于是元和高丽联军进攻日本,但遭到顽强抵抗,最后不了了之。 1592年和1598年,明朝军队在朝鲜两次打败丰臣秀吉的军队,打退了日本的侵略意图。后德川幕府向明朝提出讲和恢复勘合贸易的要求,以谋结束丰臣秀吉以来对中朝两国的敌对状态。明朝因倭寇及丰臣的侵扰,对日十分警惕,且国内形势不稳,厉行海禁,拒绝幕府要求。但中日民间贸易始终在进行。后来,德川幕府为了禁绝天主教和巩固幕府的统治的安全,陆续颁布了一些闭关锁国的政策,日本与国外的交往逐渐中断 而后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而此时的清政府由于腐败和外敌的入侵,国力日渐衰弱。在日本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使下级武士陷于困境,他们不满政府,纷起叛乱。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地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从1894年甲

浅谈如何改善并发展中日关系

浅谈如何改善并发展中日关系 ——从当前中日关系情势出发学号:120402142 姓名:张雪燕专业:12法学 如何改善与发展中日关系已经成为国人的热议话题,中日两国在地理上同位于东亚地区,是东亚地区为数不多的强国。不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两国的交往历史来看,中日两国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在两国交往期间,合作和摩擦同在。随着世界国际战略格局的变迁,中日两国之间的路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一)从中日两国的交往历史看中日关系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中国是东亚的强国,日本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发展。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就派大量人士到中国学习。日本的文字,服装甚至很多生活习惯都是从中国学习的,日本这种知己不足,学以致用的精神值得我们的学习。日本凭借自己的优势,渐渐发展起来,同时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也在发展。由于日本属于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在历史上并未给中国构成任何的威胁。相反,日本的学习,更加深了两国的交往关系。与此同时,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 (二)评析日本的民族精神 日本是大和民族兴起的,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大和民族是一个勤劳、谦虚的民族,这个民族敢于弯下自己的腰向优秀的民族学习优秀的文化。无论是在中国的古代还是在近代时期,日本都曾向先进的文化学

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历史上,我们看到大化改新,近代时期的明治维新。尽管日本曾经长期处于幕府的统治之下,但是日本人民的爱国心处处可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日益强大起来,开始试图在东方崛起。正如历史上所记载的堂堂的大清被西方列强侵略,竟然日本以其弹丸之地也可以打败大清,赢得甲午中日战争。我想,日本之所以的胜利,在于日本的国家领导与日本人民的不懈努力。同时,日本的爱国精神值得中国人民的学习,我们总是因为日本曾发动过侵华战争而对日本这个民族耿耿于怀。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为了加速战争的结束,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但是日本并不是无条件的投降,美国提出一定要将日本的天皇制度废除,但是日本宁愿被夷为平地来效忠自己的天皇,最终,美国同意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度。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值得我们的借鉴。 (三)从当代国际社会的发展格局 近35年了中日关系虽然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从来没有确立战略性的睦邻关系。近些年来中日世代友好的主张也日渐淡化。冷战时期的战略意识和外交与安全战略等影响,一直支配着日本的外交,安全对华战略,直至目前并未有任何改变。中日“战略性的互惠关系”无疑也包括经济战略关系,目前,中日互为重要或主要的经济合作伙伴。经济合作及中日两国,是一种互惠的战略性关系。为了更好的发展中日关系,要确立长期的经济战略发展规划,为此要保证两国之间良好的政治关系,用政治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只要存在利益点,两国就有合作的机会。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位置。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写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恣意窜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等种种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将两国的关系推向深渊,而日本多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举动更是遭到了国人的极大反感,可以说中日关系是现今中国外交事务上比较麻烦并且难以处理的问题。中日关系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按照这样的速度在继续发展下去,不出几年,中国就会超过日本。这让日本产生了不平衡感,由此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他们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有心存疑惧。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以达到阻碍中国超越日本的目的。 二、中日关系的解决 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台湾问题。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