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需求建模

第3章 需求建模

需求预测方法 (2)

需求预测方法 常用的物资需求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移动平均预测法、指数平滑预测法、趋势外推预测法等;基于因果分析模型的回归分析预测法,基于统计学习理论以及结构风险最小原理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方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归纳如图1: 图1:物资需求预测方法 一、 时间序列法 1.定义:将预测对象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构成一个所谓的时间序列,从所构成的这一组时间序列过去的变化规律,推断今后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趋势、变化规律,就是时间序列预测法。 2.概况: 时间序列法主要考虑以下变动因素:①趋势变动,②季节变动,③循环变动,④不规则变动。 若以S t ,T t ,C t ,I t 表示时间序列的季节因素S t ,长期趋势波动、季节性变动、不规则变动.则实际观测值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常用模型有 加法模型: 乘法模型: 混合模型: 时间序列预测一般反映三种实际变化规律:趋势变化、周期性变化、随机性变化。 t t t t I S T x ++=t t t t I S T x ??=)() )t t t t t t t t I T S x b I T S x a +?=+?=

3.时间序列常用分析方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季节变动法等 (1)移动平均法 ①简单移动平均法:将一个时间段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最新时间的预测值。该时间段根据要求取最近的。例如:5个月的需求量分别是10,12,32,12,38。预测第6个月的需求量。 =27。 可以选择使用3个月的数据作为依据。那么第6个月的预测量Q=32+12+38 3 ②加权移动平均法:将每个时段里的每组数根据时间远近赋上权重。例如:上个例子,3个月的数据,可以按照远近分别赋权重0.2,0.3,0.5。那么第6个月的预测量Q=0.2×32+0.3×12+0.5×38=29(只是在简单移动平均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时段影响的权重不同,简单移动平均默认权重=1.) (2)指数平滑法 基本思想:预测值是以前观测值的加权和,且对不同的数据给予不同的权数,新数据给予较大的权数,旧数据给予较小的权数。 指数平滑法的通用算法: 指数平滑法的基本公式:St=aYt+(1-a)St-1 式中, St--时间t的平滑值; Yt--时间t的实际值; St-1--时间t-1的平滑值; a--平滑常数,其取值范围为[0,1] 具体方法:一次指数平滑、二次指数平滑、三次指数平滑。 方法的选取:指数平滑方法的选用,一般可根据原数列散点图呈现的趋势来确定。当时间数列无明显的趋势变化,可用一次指数平滑预测。如呈现直线趋势,选用二次指数平滑法;若实际数据序列呈非线性递增趋势,采用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方法。如呈现抛物线趋势,选用三次指数平滑法。或者,当时间序列的数据经二次指数平滑处理后,仍有曲率时,应用三次指数平滑法。 (3)季节变动法 根据季节变动特征分为:水平型季节变动和长期趋势季节变动 ①水平型季节变动: 是指时间序列中各项数值的变化是围绕某一个水平值上下周期性的波动。若时间序列呈水平型季节变动,则意味着时间序列中不存在明显的长期趋势变动而仅有季节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培训需求分析的六种模型

一、Goldstein三层次模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I·L·Goldstein、E·P·Braverman、H·Goldstein三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将培训需求评价方法系统化,构建了Goldstein三层次模型。 Goldstein三层次模型是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培训需求分析看成了一个系统,进行了层次上的分类,通过将组织、任务、人员的需求进行整合,使得培训需求更加全面化,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化。该模型将培训需求分析分成了三个部分: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 Goldstein三层次模型图如图2-2所示: 图2-2 Goldstein三层次模型图 1、组织分析 组织层次的分析将组织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同时考察那些可能对组织目标发生影响的因素。组织的需求分析由人力资源分析、效率指标分析和组织气氛分析三部分组成。 人力资源分析将组织目标表现为人力资源的需求、技术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制定的计划。培训将在实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匹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效率指标分析针对目前组织的效率状况。常用的效率指标包括工资成本、产出的数量和质量、、设备利用情况等。首先确定这些指标的标准,然后评估实际的组织效率状况,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培训需求。 组织气氛分析用于描述组织气氛是否适宜,员工各方面的工作感受如何。如果通过分析发现差距很大并且影响到大部分员工时,就有必要引进培训来解决。 2、工作分析

组织分析旨在从全局上把握整个组织与工作群体的培训需求,属于较为全局性的层面,而针对每项具体工作的具体培训需求,必须通过工作层次的分析才能加以识别。 进行工作分析时,首先应掌握以下三方面的信息:每项工作所包含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个人特质等;衡量该工作的可接受的绩效标准。 这些信息可以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一些规范、标准中得到,也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跟踪等手段从企业内部获得一手资料,从中识别和收集。 接着对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工作现状进行评价。评价手段包括资料调查、行为观察、表现记录分析、舆论调查、访谈、典型事件分析、技能考核等。 通过现状与标准的比较,识别差距、分析原因,就可以确认相应的培训需求。 3、人员分析 个人层次的分析针对每一位员工个体进行,最终落实到“谁需要培训”以及“需要哪些培训”上。个人分析的内容包括:员工实际工作绩效与该工作可接受绩效标准的差距及其原因(当前培训需求);员工对每项技术的熟练程度与该项技术所需熟练程度的差距及其原因(将来的培训需求)。 分析手段可采用观察、记录分析、资料调查、技能考核等。此外,员工的自我评价也是收集个人需求信息的重要来源。 Goldstein三层次模型在培训需求分析中的运用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模型虽然考虑了企业战略、组织资源对培训需求的影响,但是忽略了行业政策、国家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2、模型对人员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员工绩效现状与理想水平的差距上,关注的是员工“必须学什么”以缩小差距,而没有重视“员工想学什么”。 3、模型很难找到具体可操作的分析方法,缺乏简单有效的识别工具。 二、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 美国学者汤姆·W·戈特将“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称为缺口,并依此确定员工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培训内容,这就是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

软件需求建模流程

软件需求建模流程 需求分析师在需求调研分析工作中经常会用到各种分析方法,但对各种建模方法没有 体系化的认识,经常讲概念混淆。本文从常用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着手,对各种建模方法进行梳理,帮助理解其含义及作用。 1 建模概述 1.1 什么是建模? 建模就是采用表格化、图形化、公式化的方式,将系统的构成及其构成间的关系呈现 给人们的一种技术方法。可能是因为软件本身的不可见,使得软件的建模也显得抽象,但 在平常生活中,建模随处可见,比如盖房子,需要画图纸,画图纸就是建模的过程,而图 纸就是建模产出的模型。在楼盘预售时,房子都还没建好,地产商会先做个缩小版的原型 出来,甚至做个样板房让顾客有直观的感受,这个也是建模。当房子卖出去了,屋主需要 装修了,找装修公司设计,设计师根据屋主需要设计一套图纸,甚至细到水电的走线,这 些也是建模。因此将开发软件比作盖房子,其建模过程就相当于绘制图纸的过程。 可以说对软件系统进行建模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按照实际情况或按我们需求的样式对系 统进行可视化;提供一种详细说明系统的结构或行为的方法;给出一个知道系统构造的模板;对我们所作出的决策进行文档化。 1.2 建模演变历程

软件建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主要经过了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程序=数据结构+算法 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软件开发主要解决的是科学计算问题,Fortran语言是 其代表。其建模关键点是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第二阶段:结构化分析方法 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将解决一些与数据处理相关的问题,例如计费等。COBOL、C语言是其代表。其建模关键点有两方面,一是确定有哪些数据,格式是什么,如何存储,主要通过E/R模型表达;二是确定数据的加工、处理过程,主要通过DFD(数据流图)表达。 第三阶段:面向对象分析方法 出现于20世纪80~90年代,信息系统覆盖了更多业务过程,数据不再是唯一的视角,事(业务流程)、人的视角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入更多这方面的建模工具。 目前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仍广泛应用。 2 结构化分析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简称SA)是将待解决的问题看做一个系统,从而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抽象、分解、模块化)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基于功能分解 设计系统结构,通过不断把复杂的处理逐层分解来简化问题,其最核心思想是自顶向下的 分解。

需求获取与需求建模

需求获取与需求建模 一.需求获取 需求获取,属于软件工程中的一部分,包括需求来源和获取需求的技术。它是软件设计的第一阶段,其本质主要是人的活动,涉及软件设计人员如何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也称为“需求发现”、“需求获得”。 需求获取(requirement elicitation)是需求工程的主体。对于所建议的软件产品,获取需求是一个确定和理解不同用户类的需要和限制的过程。获取用户需求位于软件需求三个层次的中间一层。业务需求决定用户需求,它描述了用户利用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从这些任务中,分析者能获得用于描述系统活动的特定的软件功能需求,这些系统活动有助于用户执行他们的任务。需求获取和分析包括对原始需求变更控制,版本控制,从需求到产品和模块的可追溯性,成品交付和产品的状态跟踪。 需求获取是在问题及其最终解决方案之间架设桥梁的第一步。获取需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结果是对项目中描述的客户需求的普遍理解。一旦理解了需求,分析者、开发者和客户就能探索出描述这些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参与需求获取者只有在他们理解了问题之后才能开始设计系统,否则,对需求定义的任何改进,设计上都必须大量的返工。把需求获取集中在用户任务上—而不是集中在用户接口上—有助于防止开发组由于草率处理设计问题而造成的失误。 需求获取、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和验证并不遵循线性的顺序,这些活动是相互隔开、增量和反复的。当你和客户合作时,你就将会问一些问题,并且取得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需求获取)。同时,你将处理这些信息以理解它们,并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还要把客户需求同可能的软件需求相联系(分析)。然后,你可以使客户信息结构化,并编写成文档和示意图(说明)。下一步,就可以让客户代表评审文档并纠正存在的错误(验证)。这四个过程贯穿着需求分析的整个阶段。需求获取可能是软件开发中最困难、最关键、最易出错及最需要交流的方面。需求获取只有通过有效的客户—开发者的合作才能成功。分析者必须建立一个对问题进行彻底探讨的环境,而这些问题与产品有关。为了方便清晰地进行交流,就要列出重要的小组,而不是假想所有的参与者都持有相同的看法。对需求问题的全面考察需要一种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不但考虑了问题的功能需求方面,还可讨论项目的非功能需求。确定用户已经理解:对于某些功能的讨论并不意味着即将在产品中实现它。对于想到的需求必须集中处理并设定优先级,以避免一个不能带来任何益处的无限大的项目。 需求获取是一个需要高度合作的活动,而并不是客户所说的需求的简单誊本。作为一个分析者,你必须透过客户所提出的表面需求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询问一个可扩充(open-ended)的问题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用户目前的业务过程并且知道新系统如何帮助或改进他们的工作。调查用户任务可能遇到的变更,或者用户需要使用系统其它可能的方式。想像你自己在学习用户的工作,你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你有什么问题?从这一角度来指导需求的开发和利用。 还有,探讨例外的情况:什么会妨碍用户顺利完成任务?对系统错误情况的反映,用户是如何想的?询问问题时,以“还有什么能”,”当?时,将会发生什么”“你有没有曾经想过”,“有没有人曾经”为开头。记下每一个需求的来源,这样向下跟踪直到发现特定的客

需求分析与功能建模方法(二)

需求分析与功能建模方法(二)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总题数:35,分数:70.00) 1.关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工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通过需求分析过程,需要确定出整个应用系统的目标、任务和系统的范围说明 B.在需求分析阶段,系统需求分析员要与用户充分沟通,并做出各类用户视图 C.数据需求分析的主要工作是要辨识出数据处理中的数据处理流程 D.数据操作响应时间、系统吞吐量、最大并发用户数都是性能需求分析的重要指标 (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需求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确定出整个应用系统的目标、任务和系统的范围说明是项目规划阶段的任务,不属于需求分析的任务,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在B选项中,需求分析阶段的成果主要是文字说明,而不是用户视图。“辨识出数据处理中的数据处理流程”是数据处理需求分析的工作,数据需求分析的主要工作是辨识出数据处理中需要处理的数据,包括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因此C选项也是错误的。性能需求分析的重要指标包括数据操作响应时间、系统吞吐量、最大并发用户数等。 2.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确定______。 A.软件开发方法 B.软件开发工具 C.软件开发费用 D.软件系统功能 (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通过详细调查,获取原有手工系统的工作过程和业务处理,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确定新系统的功能。因此,确定软件系统功能是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 3.对于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可以采用以下哪种需求获取方式______。 A.面谈调查 B.实地观察 C.文档采样 D.文件查阅 (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文档采样是指收集客户单位保存的各类文档。对于大规模的数据文档,需求分析员可以采用文档采样的办法来解决。 4.关于需求获取的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需求分析员可以通过现场研究来分析和考察原有业务流程及操作过程的合理性 B.需求分析员可以通过面谈来了解公司目标及其与业务流程相关的信息

智联招聘_—系统需求用例建模

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用例建模 2.1 网上求职招聘系统的需求分析 网上求职招聘系统可以实现网上求职与招聘,求职者可以注册并登陆自己的账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更新个人资料,搜索招聘信息,发布求职意向,下载简历模板,投递简历查看个人信箱等;招聘者可以更新企业资料、发布招聘信息、搜索应聘信息、浏览求职简历、回复求职者、查看企业信箱等,无论求职者还是招聘者都需要管理他们的基本信息,由管理员进行管理,管理员还要对求职者所投递的简历进行管理,对系统的新闻及求职招聘信息进行管理。根据分析将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功能主要为求职者和招聘者提供,后台主要为管理员提供。其基本功能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的关系如图2.2所示。 图2.2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关系 系统流程分析可分为职位的申请流程和企业用户管理流程 (1)职位的申请流程,如图2.3所示

图2.3 用户申请职位流程 (2)企业用户管理流程,如图2.4所示 图2.4 企业管理流程图 2.2 UML建模 根据网上求职招聘系统的需求分析,使用UML进行系统建模,再用可视化的模型将该系统用直观的图形显示出来,包括用例图、类图、交互图和行为图。 2.2.1用例图 用例在需求分析阶段有很重要的作用,他是作为参与者的外部用户所能观察到的系统模型图,整个开发过程都是围绕需求分析阶段的用例进行的。 首先,根据网上求职招聘系统的功能结构图,确定系统的参与者。参与者包括三类。分别是求职者、招聘者、管理员。其次,根据参与者的职能划分、确定系统的用例。求职者包括更新个人资料用例、搜索招聘信息用例、发布求职意向用例、下载简历模板用例、投递简历用例、查看个人信箱用例、修改密码用例等。招聘者用例包括更新企业资料用例、发布招聘信息用例、搜索招聘信息用例,浏览求职简历用例、回复求职简历用例、查看企业信箱用例、修改密码用例等;管理员用例包括更新个人资料用例、管理用户用例、管理简历用例、管理信息与新闻用例、修改密码用例等最后,得出网上求职招聘系统的总体用例功

需求分析与功能建模方法

需求分析与功能建模方法 (总分:4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选择题{{/B}}(总题数:40,分数:40.00) 1.软件开发人员开发软件产品的依据应该是______。 (分数:1.00) A.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B.可行性分析报告 C.标准说明书 D.项目合同 解析:[解析] 软件开发人员应该依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开发软件产品,所以本题的答案为A。 2.在DFD建模方法中用平行四边形表示的基本对象是______。 (分数:1.00) A.数据源及数据终点√ B.数据流 C.数据存储 D.处理 解析:[解析] 数据源及数据终点表示当前系统的数据来源或数据去向,可以是某个人员、组织或其他系统,它处于当前系统范围之外,所以又称它为外部项,其图形符号用平行四边形表示,所以本题的答案为A。选项B数据流用标有名字的箭头表示,选项C数据存储分用指向或离开的箭头表示对存储数据的存取。选项D处理用矩形框表示。 3.在DFD建模方法中用矩形框表示______。 (分数:1.00) A.数据源及数据终点 B.数据流 C.数据存储 D.处理√ 解析:[解析] 在DFD建模方法中用矩形框表示的是处理。所以本题的答案为D。选项A数据源及数据终点用平行四边形表示,选项B数据流用标有名字的箭头表示,选项C数据存储分用指向或离开的箭头表示对存储数据的存取。 4.在需求分析阶段,结构化分析和建模方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需求分析方法,下列不属于结构化分析和建模方法优点的是______。 (分数:1.00) A.用图形化的模型能直观地表示系统功能 B.可避免过早陷入具体细节 C.图形对象不涉及太多技术术语,便于用户理解模型 D.从局部或子系统开始分析问题,便于建模人员了解业务模型√ 解析:[解析] 结构化分析及建模方法的主要优点是:①不过早陷入具体的细节。②从整体或宏观入手分析问题,如业务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及子系统的关系。③通过图形化的模型对象直观地表示系统要做什么,完成什么功能。④图形化建模方法方便系统分析员理解和描述系统。⑤模型对象不涉及太多技术术语,便于用户理解模型。 5.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依据应该是系统功能模型和______。 (分数:1.00) A.软件需求说明书√ B.可行性分析报告 C.标准说明书 D.项目合同 解析:[解析] 评审的依据主要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需求说明书中描述的内容,所以本题的答案为A。

用例建模指南

1. 什么是用例? 在介始用例方法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传统的需求表述方式-"软件需求规约"(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传统的软件需求规约基本上采用的是功能分解的方式来描述系统功能,在这种表述方式中,系统功能被分解到各个系统功能模块中,我们通过描述细分的系统模块的功能来达到描述整个系统功能的目的。一个典型的软件需求规约可能具有以下形式: 采用这种方法来描述系统需求,非常容易混淆需求和设计的界限,这样的表述实际上已经包含了部分的设计在内。由此常常导致这样的迷惑:系统需求应该详细到何种程度?一个极端就是需求可以详细到概要设计,因为这样的需求表述既包含了外部需求也包含了内部设计。在有些公司的开发流程中,这种需求被称为"内部需求 ",而对应于用户的原始要求则被称之为"外部需求"。 功能分解方法的另一个缺点是这种方法分割了各项系统功能的应用环境,从各项功能项入手,你很难了解到这些功能项是如何相互关联来实现一个完成的系统服务的。所以在传统的SRS文档中,我们往往需要另外一些章节来描述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些内容使得SRS需求更象是一个设计文档。 1.1 参与者和用例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想了解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设计,他们所关心的是系统所能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被开发出来的系统将是如何被使用的,这就用例方法的基本思想。用例模型主要由以下模型元素构成: 参与者(Actor) 参与者是指存在于被定义系统外部并与该系统发生交互的人或其他系统,他们代表的是系统的使用者或使用环境。

?用例(Use Case) 用例用于表示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它定义了系统是如何被参与者所使用 的,它描述的是参与者为了使用系统所提供的某一完整功能而与系统之间发生的一段对话。 ?通讯关联(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通讯关联用于表示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对应关系,它表示参与者使用了系统中的哪些服务(用例),或者说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用例)是被哪些参与者所使用的。 这大三种模型元素在UML中的表述如下图所示。 以银行自动提款机(ATM)为例,它的主要功能可以由下面的用例图来表示。ATM 的主要使用者是银行客户,客户主要使用自动提款机来进行银行帐户的查询、提款和转帐交易。 通讯关联表示的是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关系,箭头表示在这一关系中哪一方是对话的主动发起者,箭头所指方是对话的被动接受者;如果你不想强调对话中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可以使用不带箭头的关联实线。在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信息流不是由通讯关联来表示的,该信息流是缺省存在的(用例本身描述的就是参与者和系统之间的对话),并且信息流向是双向的,它与通讯关联箭头所指的方向亳无关系。 1.2 用例的内容 用例图使我们对系统的功能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我们可以知道有哪些参与者

需求工程-软件建模与分析

1 问题分析的主要步骤(五步)? (1) 在问题定义上达成共识; (2) 理解根本原因,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 (3) 确定相关人员和用户; (4) 定义解决方案的界限; (5) 确定加在解决方案上的约束。 2 鱼骨图主要用于定性分析,帕累托图主要用于定量分析。 3 鱼骨图、帕累托图构建的主要步骤? 鱼骨图 A 选择问题 首先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结果。在选择问题时,要保 证问题是专门的、定义严谨的、范围相对较小的(对于大范围 的问题往往需要考虑将其分解成相对较小的问题),并且保证 参与人员切实理解要分析的内容。对问题定义产生出来的问题 一般都应该进行一次独立的鱼骨图分析。 B 头脑风暴 就导致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头脑风暴。将大家提出的意 见记录下来,确认后贴到鱼骨图上。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原因和解决方案混为一谈。在确定 原因的分类前先进行头脑风暴(一个人提,大家批),不然 思考问题的范围就会受到限制。支持者需要引导和鼓励参与 者参与其中。 C 确定问题类型 对头脑风暴的结果进行整理,确定出主要的原因类型。

一般来说,划分出来的问题不要少于2类,不要超过6类 (经验数值,仅供参考)。经常使用的类型有:人、设备、 材料、环境、方法、过程等。将这些类型补充到鱼骨图上。 D 分配原因 将头脑风暴中得出的潜在原因放在鱼骨图上,并且确保每一项原因都归于适当的类别中。如果原因看起来可以放在多个 类别中,就表示是多重原因造成的问题。但如果多次出现多重 原因,可能就以为着分类存在问题。该阶段将形成最终的鱼骨图E 分析根本原因 对鱼骨图中罗列出来的所有潜在原因进行分析。分析出造成某一结果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找出核心所在。 方法如下: 通过参与者之间的公开讨论来分享看法和经验; 寻找重复的原因,或者与特定类有关的原因的数量; 使用检查表收集资料、制造流程图或者进行用户调查, 通过帕累托分析法测试各种原因的相对强度; 投票(真理多数情况下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帕累托图 在通过使用鱼骨图完成问题原因的定性描述后。仍然存在一个 问题,就是根本原因的辨识需要有经验的决策者确定,或者根 据人类固有经验(少数服从多数)确定。更好地方法是能够开 展定量分析。帕累托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做出这样的定量分析。 帕累托分析应用就是根据鱼骨图分析的结果,通过收集相关统计资料,通过直方图的方式显示问题的相对频度或者大小高低等定

智联招聘-—系统需求用例建模

智联招聘-—系统需求用例建模

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用例建模 2.1 网上求职招聘系统的需求分析 网上求职招聘系统可以实现网上求职与招聘,求职者可以注册并登陆自己的账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更新个人资料,搜索招聘信息,发布求职意向,下载简历模板,投递简历查看个人信箱等;招聘者可以更新企业资料、发布招聘信息、搜索应聘信息、浏览求职简历、回复求职者、查看企业信箱等,无论求职者还是招聘者都需要管理他们的基本信息,由管理员进行管理,管理员还要对求职者所投递的简历进行管理,对系统的新闻及求职招聘信息进行管理。根据分析将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功能主要为求职者和招聘者提供,后台主要为管理员提供。其基本功能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的关系如图2.2所示。 图2.2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关系 系统流程分析可分为职位的申请流程和企业用户管理流程 (1)职位的申请流程,如图2.3所示

图2.3 用户申请职位流程 (2)企业用户管理流程,如图2.4所示 图2.4 企业管理流程图 2.2 UML建模 根据网上求职招聘系统的需求分析,使用UML进行系统建模,再用可视化的模型将该系统用直观的图形显示出来,包括用例图、类图、交互图和行为图。 2.2.1用例图 用例在需求分析阶段有很重要的作用,他是作为参与者的外部用户所能观察到的系统模型图,整个开发过程都是围绕需求分析阶段的用例进行的。 首先,根据网上求职招聘系统的功能结构图,确定系统的参与者。参与者包括三类。分别是求职者、招聘者、管理员。其次,根据参与者的职能划分、确定系统的用例。求职者包括更新个人资料用例、搜索招聘信息用例、发布求职意向用例、下载简历模板用例、投递简历用例、查看个人信箱用例、修改密码用例等。招聘者用例包括更新企业资料用例、发布招聘信息用例、搜索招聘信息用例,浏览求职简历用例、回复求职简历用例、查看企业信箱用例、修改密码用例等;管理员用例包括更新个人资料用例、管理用户用例、管理简历用

需求分析建模技术

项目需求分析 1. 需求分析概述 1.1 需求分析定义 需求分析是指理解用户需求,就软件功能和性能与客户达成一致,估计软件风险和评估项目代价,最终形成开发计划的一个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处在主导地位,需求分析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要负责整理用户需求,为之后的软件设计打下基础。需求分析阶段结束后,要求得到《用户需求说明书》和《需求规格说明书》两份文档。广义上,需求分析包括需求的获取、分析、规格说明、变更、验证、管理的一系列需求工程。 狭义上的需求分析是指需求的获取、分析及定义的过程。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软件系统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全面地理解用户的各项要求,并准确地表达所接受的用户需求的过程。 1.2 需求分析的根本任务 从实践角度考虑,需求分析不是分析如何实现用户的需求。实际上,需求分析是以业务分析为导向,将用户零散的需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完成、组织合理、内容清晰的框架,为今后的设计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建立分析模型 ?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为简单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本质特征。 ?和用户达成对信息内容的共同理解。 ?分析的活动主要包括识别、定义和结构化,它的目的是获取某个可以转换 为知识的事物的信息。 2、创建解决方案 ?将一个问题分解成独立的、更简单和易于管理的子问题来帮助寻找解决方 案。 ?创建解决方案的过程是创造性的。 ?帮助开发者建立问题的定义,并确定被定义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些逻辑关系可以形成信息的推理,进而可以被用来验证解决方案的正确 性。

1.3 需求的层次 1、业务需求 反映组织机构或客户对系统、产品高层次的目标要求。通常问题定义就是业务需求 2、用户需求 描述用户使用产品必须要完成什么任务,怎么完成,通常是在问题定义的基础上进用户访谈、调查,对用户使用的场景进行整理,从而建立从用户角度的需求 3、系统需求 从系统的角度来说明软件的需求,它就包括了用特性说明的功能需求,质量属性以及其它非功能需求,还有设计约束 1.4 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开发出的软件却没人要,那么所有的投入都是徒劳。如果费了很大的精力开发一个软件,最后却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而要重新开发,那么这种返工是让人痛心疾首的。所以,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决策性、方向性、策略性的作用,我们应对需求分析具有足够的重视。在一个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中,需求分析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程序设计。

UML软件建模教程课后习题

UML软件建模教程课后习题 习题1 一、简答题 1.简述模型的作用。 答:现实系统的复杂性和内隐性,使得人们难于直接认识和把握,为了使得人们能够直观和明了地认识和把握现实系统,就需要借助于模型。 2.软件模型有什么特征? 答:建模对象特殊,复杂性,多样性 3.软件建模技术有哪些因素? 答:软件建模方法,软件建模过程,软件建模语言,软件建模工具 4.软件模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从模型所反映的侧面看:功能模型,非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对象模型,过程模型,状态模型,交互模型,架构模型,界面模型等;从软件开发工作看:业务模型,需求模型,分析模型,设计模型,测试模型等。 5.软件建模工具应该具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软件模型的生成和编辑,软件模型的质量保障,软件模型管理等 二、填空题 1.模型是对现实的(抽象)和模拟,是对现实系统(本质)特

征的一种抽象、简化和直观的描述。2.模型具有(反映性)、直观性、(简化性)和抽象性等特征。3.从抽象程度,可以把模型分为(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三种类型。4.较之于其他模型,软件模型具有(建模对象复杂)、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5.软件模型是软件开发人员交流的(媒介),是软件升级和维护的(依据)。6.软件建模技术的要素包括软件建模方法,(软件建模过程),软件建模语言和(软件建模工具)。 7.从开发阶段看,软件模型有业务模型、(需求模型)、分析模型、(设计模型)和测试模型。 8.软件语言有软件需求定义语言、(软件设计语言)、软件建模语言、(软件结构描述语言)、软件程序设计语言等。 9.根据软件建模工具的独立性,把软件建模工具分为(独立)建模工具和(插件)建模工具。 10.OMG在(1997)年把UML作为软件建模的标准,UML 2.0版本是(2005)年颁布的。二、填空题 1、模型是对现实的(反映)和模拟,是对现实系统(本质)特征的一种抽象、简化和直观的描述。 2、模型具有(反映性)、直观性、(简化性)和抽象性等特征。 3、从抽象程度,可以把模型分为(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三种类型。 4、较之于其他模型,软件模型具有(建模对象特殊)、复杂性

需求分析建模技术

项目需求分析 1.需求分析概述 1.1 需求分析定义 需求分析是指理解用户需求,就软件功能和性能与客户达成一致,估计软件风险和评估项目代价,最终形成开发计划的一个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处在主导地位,需求分析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要负责整理用户需求,为之后的软件设计打下基础。需求分析阶段结束后,要求得到《用户需求说明书》和《需求规格说明书》两份文档。广义上,需求分析包括需求的获取、分析、规格说明、变更、验证、管理的一系列需求工程。 狭义上的需求分析是指需求的获取、分析及定义的过程。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软件系统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全面地理解用户的各项要求,并准确地表达所接受的用户需求的过程。 1.2 需求分析的根本任务 从实践角度考虑,需求分析不是分析如何实现用户的需求。实际上,需求分析是以业务分析为导向,将用户零散的需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完成、组织合理、内容清晰的框架,为今后的设计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建立分析模型 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为简单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本质特征。和用户达成对信 息内容的共同理解。 分析的活动主要包括识别、定义和结构化,它的目的是获取某个可以转换为知识的事物的 信息。 2、创建解决方案 将一个问题分解成独立的、更简单和易于管理的子问题来帮助寻找解决方案。 创建解决方案的过程是创造性的。 帮助开发者建立问题的定义,并确定被定义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可以形 成信息的推理,进而可以被用来验证解决方案的正确性。 1.3需求的层次 1、业务需求

反映组织机构或客户对系统、产品高层次的目标要求。通常问题定义就是业务需求 2、用户需求 描述用户使用产品必须要完成什么任务,怎么完成,通常是在问题定义的基础上进 用户访谈、调查,对用户使用的场景进行整理,从而建立从用户角度的需求 3、系统需求 从系统的角度来说明软件的需求,它就包括了用特性说明的功能需求,质量属性以 1.4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开发出的软件却没人要,那么所有的投入 都是徒劳。如果费了很大的精力开发一个软件,最后却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而要重新开发, 那么这种返工是让人痛心疾首的。所以,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决策性、方向性、策略性的作用,我们应对需求分析具有足够的重视。在一个大型软件 系统的开发中,需求分析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程序设计。

uml系统建模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课后题答案

UML习题答案 第一章面向对象设计与UML 1.填空题 (1)基本构造块UML规则公共机制 (2)名字属性操作 (3)封装继承多态 (4)继承 (5)瀑布模型喷泉模型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XP开发模型 2. 选择题 (1)C (2)A B C D (3)A B C D (4)A B C (5)A 3.简答题 (1)类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操作和约束规则的对象组成的集合,而对象是某一类的具体化实例,每一个类都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对象的抽象。类与对象的关系就如模具和铸件的关系,类的实例化结果就是对象,而对一类对象的抽象就是类.类描述了一组有相同特性和相同行为的对象。 (2)1.UML是一种语言。 2. UML是用来建模的。 3.UML是统一的标准。(3)建模能够帮助我们按照实际情况或按我们需要的形式对系统进行可视化;提供一种详细说明系统的结构或行为的方法;给出一个指导系统构造的模板;对我们所做出的决策进行文档化。 在建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选择要创建什么模型对如何动手解决问题和如何形成解决方案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每一种模型可以在不同的精度级别上表示;最好的模型是与现实相联系的;单个模型不充分;对每个重要的系统最好用一组几乎独立的模型去处理。 (4)UML和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可以说是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促使了UML的产生。但是由于在UML标准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业务建模、工作流建模和数据库建模等领域的标准规范,形成了适应性很强的标准。 (5)在软件设计过程中,使用UML建模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正在开发的系统。通过UML建模,可以达到以下目的:有助于按照实际情况或按照所需要的样式对系统进行可视化;能够规约系统的结构或行为;给出了指导构造系统的模板;对做出的决策进行文档化。 第二章UML通用知识点综述 1.填空题 (1)依赖泛化关联实现 (2)视图图模型元素 (3)实现视图部署视图 (4)构造型标记值约束 (5)规格说明修饰通用划分 2. 选择题

UML系统建模基础教程课后简答题答案

第一章面向对象设计与UML 简答题 (1)试述对象和类的关系 答:类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操作和约束规则的对象组成的集合,而对象是某一类的具体化实例,每一个类都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对象的抽象。类与对象的关系就如模具和铸件的关系,类的实例化结果就是对象,而对一类对象的抽象就是类.类描述了一组有相同特性和相同行为的对象。 (2)请简要叙述面向对象的概念 答: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以对象为基础,以事件或信息来驱动对象执行处理的程序设计技术。从程序设计方法上来讲,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程序设计方法,它不像面向过程程序设计那样一开始就需要使用一个主函数来概括出整个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往往从问题的一部分着手,一点一点地构建出整个程序。 (3)请简述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4)软件开发的模式有几种?它们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瀑布模型、喷泉模型、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XP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优点: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有利于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与管理; 缺点:1、只有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后期才能看到结果;2、通过过多的强制完成日期和里程碑来跟踪各个项目阶段;3、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要完全地确定系统用户的所有需求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完全确定是不太可能的。 瀑布模型—优点:可以提高软件项目的发开效率,节省开发时间,适应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缺点: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开发人员,不利于项目的管理;该模型要求严格管理文档,使得审核的难度加大,尤其是面对可能随时加入的各种信息、需求与资料的情况。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优点:构件组装模型导致了软件的复用,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 缺点:由于采用自定义的组装结果标准,缺乏通用的组装结构标准,因而引入了较大的风险,可重用性和软件高效性不易协调,需要精干的有经验的分析和开发人员,一般开发人员插不上手。 XP开发模型—优点:1、采用简单计划策略,不需要长期计划和复杂模型,开发周期短;2、在全过程中采用迭代增量开发、反馈修正和反复测试的方法,软件质量有保证;3、能够适应用户经常变化的需求,提供用户满意的高质量软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