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

专业名称:动物遗传与育种学生:2014级敬莎莎指导教师:吴宏伟

摘要:罗非鱼(tilapias)又称非洲鲫鱼,有700多种,属于鲈形目、丽鱼科。

其是世界的主要养殖鱼类之一,原产于非洲大陆及中东地区、太平洋沿岸的淡水咸水海区。分布在西亚的以色列及约旦等地,遍布赤道地区,莫桑比克和南非,遍及整个非洲大陆的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域。随原产于非洲,但养殖并不起源于非洲,而是东南亚。我国先后引进的品种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吉利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吉富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红罗非鱼等近十种。一般情况下,雄性的个体较雌性大,生长也较雌性快。

关键词:罗非鱼;全雄控制;雌性;雄性

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口腔孵育幼鱼,繁殖条件要求不高,在小面积静止水体可自然繁殖。罗非鱼的特点是耐温范围较广,抗病力强,适于群集生活,并能在低氧条件下成活。具有适应性强、食欲杂、病害少,繁殖迅速,生长快,产量高,肉质细嫩和无肌间刺等优点。也因此成为了普遍的水产养殖品种。所以,罗非鱼的性逆转(全雄控制)成为养殖罗非鱼的重要技术。

1.罗非鱼全雄控制的前景与意义

罗非鱼生命力强,适宜于淡水、海水、网箱和流水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罗非鱼作为鳕鱼的替代品,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大,在全球淡水鱼贸易中居第二位,仅次于鲑鳟鱼。

1.1前景

罗非鱼有“白肉三文鱼”之称,一方面,其所具有的蛋白质含量高,人体所需营养素适中等特点,其产品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国际消费市场正在迅速崛起,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罗非鱼养殖区相对集中,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生产带。我国罗非鱼主产区集中在广东、福建和广西三地,其次为山东、海南。产业开发技术日趋成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将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罗非鱼系热带鱼类,原产于非洲,具有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与抗逆性强、肉质好、繁殖力强、易养殖、群体产量高等一系列优点。养殖方式分为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罗非鱼——永远是理想的养殖鱼类。

1.2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物理控制或者种间杂交来对罗鱼进行全雄控制。其意义在于:

①提高罗非鱼养殖群体的生长速度(养殖生长速度快的单性群体,可提高养殖鱼产量,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②控制罗非鱼的额过度繁殖,提高单位产量和产品质量(成熟早,养殖周期短,易造成密度过大)

③有利于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投放规格一致,生长速度一致,上市规格一致,提高产量)

④控制罗非鱼群体过早成熟,延长有限生长期(达到性成熟后生长速度会

迅速下降,饵料系数升高,降低了经济效益,减少能量消耗,提高上市的商品规格,具有重大意义)

2.亲本选择

要做罗非鱼的全雄控制,首先要了解罗非鱼,会分辨它的雌雄,知道它的常见养殖品种,哪些是作为亲本的较好选择。

2.1罗非鱼的雌雄辨别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罗非鱼的体形上分辨雌雄,它的外部色彩、尾鳍上的条纹、背鳍的凸起程度、同龄间的个体大小。

罗非鱼在幼鱼时期,雌、雄很难分别,在体长达到5cm时可用手轻捏腹部,若有第三个孔出现,就说明这条鱼是雌鱼,显现的这个孔就是雌鱼的生殖孔。达到50g以上时可清楚鉴别。雌鱼腹部有三个孔,即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而雄鱼只有两个开孔,即肛门和生殖孔。繁殖期间,雌鱼生殖突外凸,根据生殖突凸出程度及生殖孔开口大小,可判断雌鱼性腺发育程度。性成熟雄鱼在繁殖季节具有比雌鱼鲜明的婚姻色,体长和体重都超过同龄雌鱼,体高和体长的比值也大于雌鱼,背鳍和臀鳍软条都比雌鱼长。

2.2常见养殖品种及亲本

我国养殖的罗非鱼均引自外国,在我国主要养殖的品种有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等。罗非鱼的雌雄比例与受精卵孵化水温、鱼苗培育水温,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雄性比例随水温增高而增高。主要介绍一下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是我国最早引进的罗非鱼,背鳍边缘黑色,尾鳍有黑色条纹,呈垂直状,体侧有8~10条横带纹,尾柄边缘有黑斑。其生长快、食性杂、耐低氧、个体大产量高和肥满度高。一般作为杂交亲本的一方与其他的罗非鱼进行杂交配种:其♂作为父本与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的后代福寿鱼,食性杂、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但因其含肉率低,影响了福寿鱼的养殖发展;其♀作为母本时,与奥利亚罗非鱼♂杂交,得到的后代奥尼罗非鱼可以达到93%的雄性率;同时,红罗非鱼是由尼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得到的,食性杂繁殖力强、广盐性、疾病少、个体大、体肥、肉味鲜。

奥利亚罗非鱼,耐寒、耐盐、耐低氧、起捕率高,ZW染色体,其作为父本与尼罗罗非母本杂交可产生全雄性罗非鱼。

3全雄控制方法

全雄性罗非鱼可以通过物理控制人工诱导、种间杂交、激素控制和三系配套遗传等。

3.1物理控制人工诱导

物理控制人工诱导鱼类四倍体的研究是近年来鱼类遗传育种工作中的主攻方向之一。采用静水压或静水压与冷休克结合处理两种方法进行抑制第一次卵裂诱导罗非鱼四倍体,让其四倍体鱼再与正常二倍体鱼交配得到大量的可供养殖生产的三倍体后代,得出的三倍体全为雄性罗非鱼,全雄的三倍体罗非鱼没有繁殖能力。国外有学者曾在罗非鱼卵卵裂前采用7500 psi的压力和7.5 ℃的冷水处

理7分钟,成功地诱导出四倍体胚胎。但由于鱼类四倍体的诱导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还没大量繁殖成功。

3.2种间杂交获得全雄性

种间杂交:一般指同一属内的两个种之间的交配。属间以至科间的两个种间的交配,有时亚种间的交配也可以纳入种间杂交的范畴。种间杂交现有很多设备齐全的鱼苗孵化场采用雄性的奥尼罗非鱼与雌性的尼罗罗非鱼种间杂交,得出的鱼苗雄性子代占90%—95%,然后拿这一雄性子代与这一雌性子代配种,得出的全为超雄罗非鱼。这一代的超雄罗非鱼比其父代生长更快,但不能作为亲鱼保种。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雄性奥尼罗非鱼与雌性尼罗罗非鱼的保纯,因现在的河水中含大量的其它野生罗非鱼的鱼卵,如孵化用水处理不好的话,很易造成孵出的鱼苗不纯。这种方法在现在不失为获得大量雄性罗非鱼的好方法。

罗非鱼繁殖能力强,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自行繁殖,不同品种之间容易杂交产生杂交鱼,但不同的杂交组合产生的后代中雌雄比例不一样。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雌性尼罗罗非鱼和雄性奥利亚罗非鱼杂交获得全雄性罗非鱼。中间杂交的优势在于:雄性率高、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体型好、加工出肉率高。

3.3激素控制罗非鱼性别

在罗非鱼性腺分化的关键时期可用固醇类激素处理仔、稚鱼,可得到单性或原发单性种群。使用外源激素控制性腺发育所采用的方法有三种:投喂、侵泡、注射。而投喂法在生产中是最常见的。利用激素控制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主要是用雄激素。使遗传型雌向表现型雄性转变,应用广泛的雄激素是17-甲基肇酮,它容易得到,且口服时相当稳定有效。根据研究发现,不同含量的甲基攀丸酮对鱼类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剂量为10~50ppm会导致罗非鱼由雌性向雄性的完全性逆转,药剂超过1000ppm时则对遗传性雄莫桑比克罗非鱼产生雌性化效应。

3.4三系配套遗传技术

三系配套:激素诱导结合生物学方法生产单性群体的方法称为三系配套。三系分别为:原系:自然群体中未经转化的雌雄鱼,即XX;XY;转化系:遗传型雄鱼用雌激素诱导转化后的表型的雌鱼;雄性纯合性系:染色体为YY雄性个体三系配套遗传技术:

①自然罗飞鱼中的雄性罗非鱼如尼罗罗非鱼,用雌二醇诱导:即XY♂(原系雄性)经诱导后为转化系雌性(生理性别)XY♀,使雄性遗传性别逆转为生理雌性性别。

②利用转化系雌鱼XY♀与原系中的正常雄性罗非鱼XY♂交配,则可获得遗传性别超雄鱼YY♂,称为“雄性纯和系”。

③利用雌性激素将遗传性别超雄鱼YY♂转化为生理性别为雌性的“雄性纯和转化系”YY♀。再利用雄性纯和系YY♂和雄性纯和转化系YY♀自由交配,可以产生大量的超雄鱼YY♂。

④雄性纯和系YY♂与自然群体中的正常雌性罗非鱼XX♀交配,就可获得100%全雄性鱼,供给生产养殖需要。

三系配套技术的意义:这样做的话,就可以把罗非鱼原本用于性腺发育的能量用于长身体,加大酮体的体积等。

参考文献

[1]罗非鱼高效生态养殖技术[M].2014(1)

[2]罗非鱼安全生产技术指南 [M].2012(1)

鱼类的性别决定与人工控制

第22卷第2期2003年3月 水 产 科 学 FISHERIES SCIENCE Vol122,No12 Mar1,2003鱼类的性别决定与人工控制① 刘良国[1,2],赵 俊2,崔 淼2 (11常德师范学院生物系,湖南 常德 415000;2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鱼类性别的人工控制是鱼类育种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本文概述了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及 鱼类生理性别的表现方式,同时介绍了鱼类性别的多种人工控制方法,为育种单位的生产实践提供参 考。 关键词:鱼类;性别决定;人工控制 中图分类号:S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111(2003)022******* 在动物界中,雌雄个体之间在外部形态或生理上的差异是较为普遍的。由于某些差异会带来极其重要的经济差别,因而认识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以及如何控制动物的性别具有重大的意义。许多鱼类雌雄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学性状诸如生长率、成熟年龄、繁殖方式、体色、体型、个体大小等差异,而且大多数鱼类性成熟后生长速度显著下降,大部分能量消耗在性腺发育上,致使可食部分减少,肉质变差。因此,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专门生产全雌或全雄苗种进行单性养殖,或者培育出性腺不发育的中性鱼以消除性成熟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养殖鱼类的经济效益。 很早以来,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以及鱼类性别的人工控制就一直引起人们的重视,发展迅速,有些研究成果已进入应用阶段,现就鱼类的性别决定及鱼类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 鱼类的性别决定 在脊椎动物中,性别是由受精时两个配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所决定的,鱼类的性别决定亦是如此。然而这种遗传性的决定并非一成不变,在鱼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的生殖腺同时具有向雌性和雄性发展的双向潜力,某些外部和内部因素,如水温、光照以及激素、代谢物等都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改变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改变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某些生理生化过程,从而影响鱼类的性别分化。因此鱼类性别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类型的性染色体机制、雌雄异体、雌雄同体及各种外部性别和行为性别等。 111 鱼类性别的染色体机制 每种鱼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染色体性别。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600多种真骨鱼类进行过染色体组型的研究,但其中大多数鱼类用常规核型分析方法都难以分别出性染色体,已被证明具有性染色体机制的种类只有72种,能从细胞学上鉴定出性别的不超过30种。鱼类中存在的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性染色体类型有:XX/XY,XX/XO,ZW/ZZ,ZO/WW;复数性染色体也有报道,如X1X2X1X2/X1X2Y[1,2];有的鱼类存在复杂的性别决定系统,如在月鱼Xiphophorus m aculates(Poecilide,花鱼将科)中存在3个性染色体W、X、Y,此物种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类型为WY、WX或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类型为XY或YY[3]。我国目前已研究过的染色体鱼类中,只有12种具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布于进化历史不同的5个分类群(目)中(表1)。 Hammerman和Avtalion[5]根据Chen(1969)对罗非鱼不同种之间杂交和回交的实验结果,于1979年提出鱼类性别决定的“常染色体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调节鱼类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鱼类的性别是由染色体上雄性和雌性的基因产物数量优势来决定:如果雄性决定因素超过雌性决定因素,则雄性比例较高,反之,雌性决定因素超过雄性决定因素,则雌性比例较高。在行天然雌核发育的银鲫、彭泽鲫等种群中存在少量的雄性比例,这一事实说明鱼类的常染色体似乎确有控制性别的基因存在。 表1 我国已研究过的具有异型性染色体的鱼类[4]目 种 名雌性雄性作 者 鲤形目鲫Carassius aurat us auratas XX XY昝瑞光,1982银鲫C.a.gibelio XX XY 鲶形目胡子鲶Clarias f uscus XX XY邬国民等,1986革胡子鲶https://www.doczj.com/doc/d212853635.html,zera XX XY 斑点胡子鲶C.macrocephalus XX XT 蟾胡子鲶C.bat rachus XX XY 白缘Leiobagrus marginalus XX XY李康等,1985 黑尾L.nigricauda XX XY 拟缘L.marginatoides XX XT 鲈形目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 XX XY余先觉等,1989鳗鲡目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 ZW ZZ喻子牛等,1995鲱形目短颌鲚Colia brachygnathus ZO ZZ洪云汉等,1984 ①收稿日期:2002-09-29; 修回日期:2002-12-051 作者简介:刘良国(1970-),男,讲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1主要从事鱼类系统进化和遗传育种的研究1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承蒙陈湘麟教授的指导、修正,特此致谢!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 我国台湾地区曾在1992年暴发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平均死亡率达到30%,严重发病的达到90%。近几年,我国云南省南部、中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也发生类立克次体病,笔者将云南省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做一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立克次体为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鱼类立克次体病是欧美国家养殖鲑鳟鱼类的重要疾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台湾省报道1992年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暴发流行,平均死亡率达到30%,严重发病的多个渔场,死亡率甚至达到90%。 近几年,我国云南省南部、中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也发生一种相似的疾病,经过分子生物学检测、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和发病症状、流行特征观察分析,初步诊断也是类立克次体病。本文把云南省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做一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临床症状 1、水体中症状 发病鱼上浮、靠边,中午和下午上到水面下停滞,俗称“停尸”。有的发病鱼死亡前常常打转,这与立克次体能感染脑部组织有关。 2、体表症状 多数发病鱼体表没有明显异常症状,有的发病鱼在鳍基部、头部鳃盖等部位有白色结节,有的病鱼鳍基、鳃盖等部位溃疡。立克次体病是慢性病,发病后长期不进食,发病时间较久的鱼体质明显瘦弱。 3、解剖症状 典型症状是在肾脏、脾脏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肝脏上白色结节少见,有的病鱼在心脏、肠道也形成白色结节;脾脏肿大,表面形成绿色泡状结构;有的病鱼脑部发红、充血;多数发病鱼有腹水;发病时间较长以后内脏粘连。 4、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与诺卡氏菌病症状上的区别 目前未见罗非鱼诺卡氏菌病的报道,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与其它鱼类的诺卡氏菌病有很大区别: (1)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有打转、身体僵硬、异常游泳等神经症状,与立克次体造成脑部感染有关。而诺卡氏菌一般不能感染脑部,所以一般没有神经症状。 (2)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体表有白色结节,肌肉没有白色结节。诺卡氏菌病体表一般不形成白色结节,但可以在肌肉形成白点结节。

罗非鱼在冰藏中鲜度变化的检测(食安13年春实验)

本科综合性实验论文 罗非鱼在冰藏中鲜度变化的检测 指导老师 学院名称食品学院专业名称食品质量与安全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04月10日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

摘要 以罗非鱼为对象,通过对新鲜与冰鲜了4天的罗非鱼进行感官鉴别,综合研究冰藏过程中罗非鱼鱼肉品质变化的相关几项指标,包括盐溶性蛋白含量、挥发性盐基氮(VBN)含量以及三甲胺(TMA-N)含量,探讨鱼肉在冷冻贮藏中质量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淡水鱼在冰藏过程中会有盐溶性蛋白的损失,VBN与TMA-N的生成,随着盐溶性蛋白的损失量增大,VBN与TMA-N的生成量增多,鱼肉的鲜度质量会逐渐下降直至腐败。 关键词罗非鱼冰藏鲜度感官鉴别化学鉴别 前言 淡水鱼是优质动物蛋白的来源,但因鱼类肌肉组织细嫩,含水量高,酶作用旺盛,体表粘液多,使鱼在死后于常温下被酶和细菌作用使鱼肉发生多种变化,鲜味下降,出现腥臭味,继而腐败变质而不能食用。[1]罗非鱼具有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及肉味鲜美等特点,为世界重要的养殖鱼类。罗非鱼自引进我国后经过多年的养殖繁育和发展,现在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对象,在全国各地广泛养殖。现阶段国内外有关淡水鱼的保鲜研究报道甚少,因此研究淡水鱼在冰藏中的鲜度变化用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淡水鱼在冰藏中鲜度的变化情况,了解新鲜品和经冻结水产品在贮藏中鲜度变化的不同,我们以冰藏了4天的淡水罗非鱼为原料,通过对鲜度指标盐溶性蛋白含量、挥发性盐基氮(VBN)含量以及三甲胺(TMA-N)含量的测定,结合感官鉴定进行探讨,并与新鲜鱼进行比较。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材料 将新鲜的罗非鱼放在冰箱里冷藏4天变为冰鲜罗非鱼,与新鲜的罗非鱼用作感官鉴别。将另外的新鲜罗非鱼和冰鲜罗非鱼分别去皮切成规则小块,剁碎备用。 2 实验内容 2.1 鱼新鲜度的感观鉴别

详解罗非鱼链球菌病

近期,华南地区养殖罗非鱼出现链球菌病,其发病面积之广,危害程度之重很快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罗非鱼饲料经销商、罗非鱼出口企业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表示了高度的重视。目前,受灾各地都在积极找寻治疗方法,期望将损失减至最少。 肝胆病和链球菌病,孰先孰后? 据业内初步预测,导致今年罗非鱼大面积发生链球菌病的主要因素有四个:今年多数罗非鱼患有不同程度的肝胆综合征,容易引起鱼体抗病力下降,链球菌伺机入侵机体;链球菌病出现由慢性发作转变为急性发作的可能;近期来华南地区高温少雨,水温比往年偏高,水质容易变差,病害有加重和频繁趋势;与较密集的放养密度相关。其中,第一个因素为发病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罗非鱼面临的两大病害肝胆病和链球菌病,部分人认为链球菌病可引发罗非鱼肝胆综合征,一部分人则认为肝胆综合症可引发链球菌病。总的来说,就是有许多人根据经验把二者当作继发性感染,就以上争议和观点看法,笔者采访了大连海事学院鱼类疾病防治专家杜佳垠教授。杜教授介绍:肝胆综合征属于营养性疾病,而链球菌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两者概念不同。罗非鱼感染链球菌病后,会表现出肝损害、脑神经受损及肾脏受损三方面的症状,具体表现是肝呈土黄色,眼球突出甚至脱落,鱼在水里打转,肾脏变成血糊状等。由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菌直接进入罗非鱼头部,损害其神经,所以病发初期不会出现大量同时死亡,但会持续很长时间。整个养殖过程死亡过程中,发病率可逐渐提高,由0.1%提高到1%。虽然比例较低,但当养殖产量足够多时,死亡数量相应提升也是骇人的,特别是罗非鱼高密度网箱养殖时,每网箱死亡率每天2条~3条上升到每天30条~50条;池塘养殖其死亡率由当初每天10条上升到每天100条~200条。罗非鱼肝胆综合症与饲料的构成及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尤其与饲料里B2的缺乏以及环境的恶劣有关,一般情况下肝胆病等营养性疾病不会引起养殖鱼类较大的死亡率,只有传染性疾病才会蔓延如此迅速。准确地说,患上链球病菌的罗非鱼会表现出肝胆病的症状,但不能肯定链球菌病一定由肝胆病引起。因此,将肝胆综合征和链球病菌分个前因后果不科学。当然鱼类疾病的发生和水体环境及自身免疫力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在罗非鱼养殖的初期都不会出现传染性疾病,因为初期养殖规模较小,

控制罗非鱼繁殖

在尼罗罗非鱼的养殖实践中,由于其性腺成熟早,繁殖周期短,往往因繁殖频繁导致种群密度过大,使个体小型化,严重影响着鱼产量的提高和降低了商品质量。本文参考了日本的尼罗罗非鱼过度繁殖控制技术,总结以下经验,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指导。 日本早先是用肉眼选择单性鱼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成功地投喂雄性激素生产单雄性苗种,现在基本上是养殖种间杂交获得的全雄苗种。还采用其他方法控制繁殖,大致情况如下: 1 利用养殖方式控制繁殖 能控制繁殖的只有网箱、流水式和拟流水式水槽养殖。用浮性网箱养殖罗非鱼,能够抑制产卵行为、避免发生种群过密,还避免亲鱼因口腔孵化而导致生长停滞现象。流水养殖中,提高流速减少鱼卵受精机会可达到控制繁殖的目的。试验证明,当流速在20cm/s 时,能破坏鱼的产卵行为,但影响正常的生长,当流速在10cm/s,则达不到控制繁殖的目的。只有当流速在15cm/s左右,既能达到控制繁殖的目的,又能使鱼的生长和肥满度仍处于良好状态。 2 利用高密度饲养控制繁殖 养殖尼罗罗非鱼的繁殖受放养密度的影响。试验证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收捕量直线上升,鱼苗占成鱼收捕的比率减少。当单位面积放养密度达到3kg/m2,成鱼中的鱼苗所占比率几乎为零。这种高密度养殖,使正常的产卵孵化行为受到饲养中其它鱼的干扰而不能进行。但是,由于受到缺氧和水质恶化等因子的制约,在静水池中每平方米放养3kg 鱼并不能实现。 3 投喂雄性激素生产单雄性苗种 一般选用17a-甲基睾丸酮(简称MT),这种激素比较便宜,容易得到,最重要的是在生物体内能够吸收且有效时间长。因为该鱼是食用鱼,故此浓度的掌握非常重要。将MT

分别配成50ug/g和100ug/g的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进行口服试验,结果都能得到100%的雄性苗种。考虑到鱼苗摄食的程度,认为用100ug/g浓度的饲料为好。试验证明:全长02.2—14.6mm 的鱼苗雄性率为93%—98%;全长13.5—20.2 mm的鱼苗雄性率为70%;只有全长在8.5—12.0mm,平均为10.5mm的鱼苗约经30d 连续投喂药饵能获得100%的全雄鱼苗。 4 利用种间杂交生大会雄苗种 操作技术是将奥利亚罗非鱼(雄)和尼罗罗非鱼(雌)按1:2—1:5的比例放入产卵池,而后投喂枝角类或配合饲料。每两个月一次将亲鱼池的鱼苗捕起分养或出售。 5 与掠食鱼混养 这方面进行的研究不太多。有人在尼罗罗非鱼池中分别混养铜吻鳞鳃太阳鱼和鲤鱼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混养10%鲤鱼的效果不大,而混养10%铜吻鳞鳃太阳鱼效果显著,繁殖的罗非鱼苗数减少近一半,而鱼苗生长快3倍以上,这不仅提高了罗非鱼产量,而且将不必要的苗种换取了掠食性鱼的产量。 6 肉眼选择饲养单性鱼 一般用麻醉药物将鱼麻醉后,用肉眼分离雌雄个体单养。使用50-60g的鱼苗。饲养结果是,单雌鱼比单雄鱼长得慢,但比雌雄混养的雌鱼长得快。此外还有人提出改造鱼池底质结构,使鱼不能挖穴产卵而达到控制繁殖的目的。

新品种简介

附件 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 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简介 一、品种登记说明 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登记号说明如下: (一)“G”为“国”的第一个拼音字母,“S”为“审”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以示国家审定通过的品种。 (二)“01”、“02”、“03”、“04”分别表示选育种、杂交种、引进种和其他类品种。 (三)“001”、“002”、……为品种顺序号。 (四)“2012”为审定通过的年份。 如:“GS-01-001-2012”为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的品种登记号,表示2012年国家审定通过的排序1号的选育品种。 二、品种简介 (一)品种名称: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 品种登记号:GS-01-001-2012 亲本来源:美国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 选育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 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6年从美国引进的凡纳滨对

虾选育群体为基础群,采用家系选育技术,以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为选育指标,年建立家系60个,选留家系12个,每家系按5%留种率选留600尾后代,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 在5万尾/亩的放养密度下,与从美国进口种虾生产的第一代虾苗相比,该品种生长速度快,单造亩产量可提高13.97%;成活率高,单造养殖成活率可达80.88%,提高11.32%以上;85日龄后展现出明显生长优势,130日龄平均体重提高15%以上。 适宜在我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咸淡水水体中养殖。 (二)品种名称: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 品种登记号:GS-01-002-2012 亲本来源:野生三疣梭子蟹 选育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昌邑市海丰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5年收集的莱州湾、鸭绿江口、海州湾和舟山4个野生三疣梭子蟹群体构建基础群,以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而成。 与未经选育的三疣梭子蟹相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养殖,收获时该品种平均体重可提高20.12%,成活率可提高30.00%,且全甲宽变异系数小于5%,规格整齐。 适宜在浙江及以北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三)品种名称:“三海”海带

罗非鱼加工方法

罗非鱼的加工方法 发布日期:2009-05-19 2003年,我国罗非鱼年产量近8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8%以上。我国的罗非鱼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它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实力的品种,也是最具产业化发展条件的品种。 除了鲜食外,我国罗非鱼的加工业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罗非鱼产品出口迅速增长,1998年,罗非鱼产品输美量为471吨;而2000年为13492吨产值2013万美元。但是,罗非鱼产品主要是冻鱼片和冻全鱼,一方面这些产品的加工水平较低,品种单一,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下脚料,如鱼骨、鱼内脏等。因此,有必要提高罗非鱼的精深加工水平和综合利用能力,开发品种多样的罗非鱼系列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一、罗非鱼鱼肉的加工技术 1.模拟蟹肉的制备 研究表明,罗非鱼鱼糜具有较好的凝胶化能力和耐劣化特性,这与鲢、鳙和团头鲂等鱼的凝胶形成特性不同,说明了罗非鱼具有较好的鱼糜加工特性,是鱼糜加工的一种较好的原料。而模拟蟹肉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一种低热、低胆固醇、高蛋白的畅销水产模拟食品。下面为以罗非鱼鱼肉为原料制备模拟蟹肉的加工方法。 (1)工艺流程鲜罗非鱼→“三去”→采肉→漂洗→脱水→精滤→擂溃→成片→凝胶化→加热→冷却→切丝集束→调色→真空包装→蒸煮→冷却→冻藏。 (2)生产技术要点罗非鱼原料要求鱼体完整,鱼眼角膜明亮,鱼鳃红色,肌肉富有弹性,鲜度符合一级鲜度要求。采肉可以采用滚筒式采肉机,要求控制采肉率在60%左右;漂洗是生产鱼糜制品的重要工艺之一,需要用水或水溶液对鱼肉进行洗涤,以除去鱼肉中的水溶性蛋白质、色素、气味和脂肪等成分。研究发现,以鱼肉重量5倍的清水漂洗3次,每次漂洗时间5~10分钟为宜;脱水精滤后,擂溃时间控制在40分钟;凝胶化的条件为45℃,1小时。配料中采用的蟹味素,可以用鲜杂蟹为原料,经捣碎、酶解、分离、浓缩等过程制得。用罗非鱼为原料生产得到的模拟蟹肉,其品质可以同狭鳕为原料的日本产品相媲美。 2.烤罗非鱼片干的生产 (1)工艺流程罗非鱼→预处理→剖片→速冻→切片→脱腥→调味→初步烘烤→表面调味→烘烤→包装 (2)生产技术要点将新鲜的罗非鱼经清洗、去头尾、去鳞、去内脏后,用刀沿鱼背将鱼体剖成两块,去皮后速冻,使鱼肉变硬以利于切片;将鱼片放入由1%碳酸氢钠、0.5%食盐和35%乙醇组成的脱腥液中浸泡15分钟,捞出鱼片,清水冲洗干净;把脱腥后的鱼片放入调味液中浸渍20分钟,沥干水份后,于微波炉网架上进行初步烘烤;取出在鱼片表面刷上蜂蜜,撒上芝麻后,进行微波烘烤,至鱼片含水率为18%左右。此时的鱼片色泽金黄,口感香脆,有嚼劲,并具有烤鱼特有的香味。 3.调味油炸鱼饼的制作 对于一些个体较小的罗非鱼原料,直接鲜售,价格较低,且不受消费者欢迎,容易出现滞销现象。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制得容易贮藏、为消费者乐于接受的一些方便水产食品,如调味油炸鱼饼。 (1)工艺流程罗非鱼→预处理→采肉→漂洗→脱水→精滤→斩拌→搅拌→成型→预加热→烘干→包装→成品。 (2)生产技术要点选用新鲜度良好的小型罗非鱼,经清洗、“三去”等预处理后,用采肉机取肉,米肉率控制在60%左右;将采肉后的碎鱼肉放入漂洗池中,加入5倍量清水,慢速搅拌漂洗3~5次,每次15分钟左右,水温5~10℃;漂洗后的鱼肉,先后经回转筛和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

1. 鱼类的性别 大多数硬骨鱼类,一生或者只具有精巢,或者只具有卵巢(雌雄异体)。但对于某些鱼类来说,体内同时存在卵巢和精巢(雌雄同体)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而且有的种类还能自体受精。目前发现的雌雄同体鱼类约有400种,根据其生活史中卵巢和精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进展情况,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①雄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androus hermaproditism) 在生活史中由雄性转为雌性。在性腺的发育过程中,早期卵巢的发育受到抑制,而精巢发育较快,低龄鱼表现为雄性,只能排精,不能产卵。随着年龄增大,精巢逐渐萎缩,卵巢逐渐发育成熟,表现为雌鱼。鲷科(Sparidae)鱼类中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黄鳍鲷(Sparus latus)、金头鲷(Sparus auratus)等属于这一类型。

②雌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ogynous hermaphroditism) 与第一种相反,生活史中由雌性转为雄性。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卵巢萎缩吸收,精巢发育成熟。在海水鱼类中有石斑鱼类中的Epinephelus aeneus、巨石斑鱼(Epinephalus tauvina)、灰石斑鱼(Epinephalus guttatus)等;淡水鱼类中有黄鳝(Monopterus albus)等。 这些鱼类第一次性成熟时都是雌鱼,产过卵以后才逐渐变为雄鱼。

有些自然性转换的鱼类,并不同时具有雌雄两性生殖腺,隆头鱼科中的盔鱼(Coris julis)是先表现为雌性功能,然后才转换为雄性功能的雄鱼,但没有观察到它同时有卵巢和精巢。 盔鱼的性转换特点是雌性生殖细胞完全为雄性生殖细胞所代替。在性转换开始时,先是卵母细胞的萎缩,然后才出现精原细胞。精原细胞是由分布在卵巢壁上的原生殖细胞分化出来的。盔鱼的性细胞转换是在卵巢内部发生。

罗非鱼介绍及图片

罗非鱼介绍及图片 一、外貌特征 罗非鱼是一群中小型鱼类,它的外形、个体大小有点类似鲫鱼,鳍条多荆似鳜鱼。广盐性鱼类,海淡水中皆可生存。 罗非鱼养殖现在已经发展到全世界的许多国家,我国养殖的罗非鱼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红色罗非鱼4种。 二、生活习性 1、适应性强 罗非鱼生长与温度有密切关系,生长温度16~38℃,适温22~35℃,是一种广盐性鱼类,海淡水中皆可生存,耐低氧,一般栖息于水的下层,但随水温变化或鱼体大小改变栖息水层。 2、食性杂

罗非鱼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池塘中的罗非鱼,消化道内含物大部分是有机碎屑及其他植物性饲料(如水草类、商品饲料等等),其 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少量底栖动物。 3、耐低氧 罗非鱼耐低氧能力很强,窒息点为0.07~0.23毫克/升,水中溶氧1.6毫克/升时,罗非鱼仍能生活和繁殖。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时, 生长不受影响。 4、不耐低高温 罗非鱼的生存温度范围为15~35℃。当水温低于15℃时,罗非鱼处于休眠状态。罗非鱼**临界温度约40~41℃,**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罗非鱼繁殖温度在20℃以上。 5、繁殖能力强 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口腔孵育幼鱼,繁殖条件要求不高, 大水面积静止水体内自然繁殖。 三、营养价值

经测定每100克肉中含蛋白质20.5克,脂肪6.93克,热量148千卡,钙70毫克,钠50毫克,磷37毫克,铁1毫克,维生素B10.1毫克,维生素B20.12毫克。 1、罗非鱼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特别高,必需氨基酸组成平衡且含量丰富,属于优质高蛋白产品。鱼蛋白与肉类蛋白相比更易于人体消化和吸收,摄取的营养会被毫无浪费地充分利用。 2、罗非鱼视黄醇含量高,视黄醇有助于防治夜盲症、视力减退,有助于治疗多种眼疾,维护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祛除老年斑,促进发育,强壮骨骼,维护皮肤、头发、牙齿、牙龈的健康,有抗呼吸系统感染作用。 3、罗非鱼牛磺酸含量高达210-220毫克/100克,牛磺酸可与EPA 和DHA媲美,能够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中性脂肪,调节血压,强化肝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视网膜发育,帮助视力恢复。而畜肉中牛磺酸的含量很低,如牛肉中含量仅为32毫克/100克,鸡肉中一点都没有。

最全的钓罗非鱼资料

最全的钓罗非鱼资料 钓罗非杂谈(上) 一、罗非简介 罗非,又名非洲鲫鱼,为原产非洲内陆之热带慈鲷科,耐寒度较差,体型不大,经济价值极低。后经多次改良,不但成长迅速、繁殖力更强,且体形变肥硕、肉质转佳,耐寒度也降至摄氏8度左右,成为养殖主流鱼种之一。生长环境与水质良好的罗非鱼,没有土味或腥味,可媲美海洋鲷鱼,肉质细嫩且富弹性、骨少味鲜,可做生鱼片,在台湾被称为「台湾鲷」,已成出口大宗,加上跃居垂钓对象鱼之首选,是属低成本高利润的养殖鱼种。 罗非属底栖之广盐性鱼类,耐盐度与耐污染度颇高,食性虽广而杂,仍以偏好腥肉为主,食量颇大。群居性与领域性强,对它鱼种具攻击性,生性胆大粗犷,不像其它鱼种那么怕惊扰,无论声响、倒影,或直接扰乱水体,对它都不太有影响,甚至会跑到钓者脚边来觅食。因此,初学垂钩者,罗非鱼就是最好的垂钓对象。不过,罗非的腹鳍、背鳍坚硬刺手,被轻扎会血流不止、疼痛异常,甚至出现伤口愈合不易情形,所以摘鱼时要特别小心。唯其只在摄氏16~32度之适宜水温下,就饵意愿较高,所以垂钓罗非鱼,季节、温度与鱼层选择很重要,是一种「虽好钓、却不易钓好」的鱼种。 罗非遇缺氧时虽会浮头,但却属耐低氧的鱼种,公斤级大鱼甚至在离水二小时后仍可存活,显见其生命力之顽强。浮头后,常可见整群之罗非在水面张嘴,十分壮观;一个池子鱼量的多寡,从此处可一目了然,是无法掩饰的。当然,罗非既属底栖鱼种,此时就不用期待它们会就饵了,所谓「神仙难钓午时鱼」、「看得到、钓不到」,正是描述此一情境。虽整群浮头,不过,还是有一些方式可以让钓况逆转的,此是后话。 二、罗非的食性与口癖 全世界的罗非号称七百多种,名称之多可想而知。但一般人所说的罗非鱼,多指被养殖于人工池中,吃饲料长大,口癖变化不大的改良品种而言,体型硕大齐一,利于垂钓,常见偏名有福寿鱼(台湾)、尼罗鱼、非洲仔等。而那些流浪到野塘、水库或溪湖等水域繁殖的罗非鱼,品种则参差不齐,大小与口癖也不一致,甚至有只吃石上青苔者,很难一概而论,较不利于垂钓推广。 如果,有人问起「溪钓野罗非」该用何饵料时,千万不要回答「冷冻饵」,因为那些野罗非,多是识青苔却不知肉味为何物,未必会买帐。因习惯性的因素,罗非对完全没有尝过的饵料,需一段期间来适应,即使一个全新口味的高档「冷冻肉饵」,在青苔环伺的溪河中,也要给一点时间熟悉才行;等吃上瘾后,就会形成所谓的「口癖」,以后要不吃都很难了。 很多人钓罗非时常被饵料所困惑,面对眼花撩乱的偏方与添加物,心中不免存疑,但似

罗非鱼九种常见疾病的防治

罗非鱼九种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肥胖症 [病原]长期投喂低蛋白、高脂肪、高糖类和缺维生素的饵料,造成罗非鱼脂肪代谢障碍,脂肪大量贮积,鱼体肥胖,抗病能力降低。 [症状与诊断]患肥胖症的罗非鱼呈全身性脂肪细胞增生、脂肪浸润,特别是腹腔内的脂肪组织以及脏器周围的脂肪组织显著增加,患病鱼腹腔内脂肪组织可达体重的3%-5%,肝脏呈淡黄色,肝组织高度脂肪变性,肝细胞萎缩。将整块肝组织剪下放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而正常肝脏会立即沉入水底。 [流行与危害]工厂化养殖罗非鱼,密度高。若饵料营养不当,容易发生此病。该病主要危害性成熟个体。患病鱼抗病能力低,容易感染大肠杆菌和气单胸菌等病。肥胖症为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创造了条件。肥胖症继发细菌感染对罗非鱼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预防与治疗](1)改进饵料配方,尽量满足罗非鱼正常生长的需要。饵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B、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也可增加一些天然饲料。(2)该病主要危害性成熟个体,应及时起捕成熟个体上市,可养活损失,缓解病情。(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水质清新鲜,定期服用抗菌素。 二、运动性气单胞菌病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菌广泛存在于正常鱼肠道中和池塘水中,属于条件致病菌. [症状与诊断]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罗非鱼疾病,从症状表现来看,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即肠炎型和体表溃烂型.前者主要表现为肛门发红,肛门附近的皮肤发红;解剖观察可见肠道充血发红.后者主要表现为病鱼体表呈现斑块溃烂。 [流行与危害]肠炎型运动性气单胞菌病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下的罗非鱼,特别是10克以下的稚鱼.体表溃烂病在工厂化养殖和越冬期的罗非鱼鱼和和新鱼中均有发生.罗非鱼养殖密度高,容易造成鱼体损伤,加上溶氧低,水质条件差,病原菌数量增加快,很容易发生体表皮肤溃烂病.严重发病池感染率可在50%以上。 [预防与治疗] (1)用水体终浓度为0.5毫克/升-1毫克/升的呋喃唑铜全池遍洒,每天1次,连用2天.(2)1毫克/升漂白粉(含氯量30%)全池涮洒。(3)每100千鱼体重用2克呋喃唑酮拌入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4)加强入期间的饲养管理。水温保持在20度,投饵应少而精,及时捞去残饵;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洒些石灰水,使水保持弱碱性,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三、车轮虫病[病原]车轮虫。 [症状与诊断]车轮虫寄生于罗非鱼的皮肤,鳍和鳃等与水接触

世界渔业概况

3 国内外渔业发展概况 (2) 3.1世界渔业发展概况 (3) 3.1.1 世界渔业资源状况 (3) 3.1.2 水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大宗产品 (4) 3.1.3 世界水产品贸易概况4、5 (4) 3.1.4 世界水产品生产概况6、7、8 (5) 3.1.5 世界水产品加工业概况 (7) 3.1.6 世界先进渔业大国发展主要特色 (7) 3.1.7 世界渔业发展的趋势15、16、17 (11)

3 国内外渔业发展概况 3.1 世界渔业发展概况 3.2 我国渔业发展概况 3.3渔业产业结构的演化 3.4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5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渔业可持续发展 3.6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资源、技术、资金、市场、政策、人才等)3.7 本章小结

3.1世界渔业发展概况 3.1.1 世界渔业资源状况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5.1亿km2,其中海洋面积为3.6亿km2,海洋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的71%。国际上把世界海洋划分为16大渔区,即太平洋和大西洋各分为西北、东北、中西、中东、西南、东南六部分,印度洋分为东、西两部分,地中海,黑海及南极海区。按照渔业资源的丰富程度,世界海洋分为四大渔场,即北太平洋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和秘鲁渔场。 海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世界海洋生物约20万种以上,其中海洋动物约18万种。从生物学上分,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鱼类资源、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海洋脊椎动物资源和海洋藻类资源。全世界鱼类约有2.5~3万种,其中海产鱼类超过1.6万种,但海洋捕捞种类的约有200种。其中年产量不足5万吨的占多数,约为140多种;超过100万吨的仅有12种,即狭鳕、大西洋鳕鱼、秘鲁鳀鱼、大西洋鲱鱼、鲐鱼、毛鳞鱼、远东拟沙丁鱼、沙瑙鱼、智利竹荚鱼、沙丁鱼、鲣、黄鳍金枪鱼等,它们约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1/3。海洋无脊椎动物估计有16万种,经济价值较大、目前已被人类利用的约有130多种,包括乌贼、章鱼、鱿鱼、贻贝、牡蛎、扇贝、蛤、蚶、砗磲、鲍鱼、红螺、对虾、龙虾、蟹、海参、海蜇等。大西洋西北部是世界上捕捞头足类的中心,年产约100万吨。大西洋中东部是世界上头足类捕捞的第二渔场,年产约30万吨。中国近海黄海、东海是以日本枪乌贼和大枪乌贼为主。据估计,世界大陆架和大陆斜坡上部海区内头足类的蕴藏量约800~1200万吨,有90%尚未开发。全世界有牡蛎200多种,中国沿海有20多种。贻贝有紫贻贝和翡翠贻贝、加州贻贝等。扇贝的种类也很多,分布广泛,世界各海洋都有。捕虾业是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渔业,世界上捕虾的国家达七、八十个,主要产虾国家是美国、印度、日本、墨西哥等。虾场主要分布在南美、中美、欧洲南部、中国、朝鲜和日本南部外海。蟹类种类很多,中国有600多种,绝大多数为海生,常见的有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等。在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是勘察加蟹和雪蟹,年产约15万吨。全世界的海参约1100多种,可供食用的约40种,从渤海湾、辽东半岛到北部湾的涠州岛、南沙群岛都出产海参。中国的海蜇资源是很丰富的,中国北方沿海常见的是海蜇、面蜇、沙蜇三种,分布于南海的是黄斑海蜇。联合国FAO对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年可捕量总体估计是,经济鱼类1.04亿吨,经济甲壳类230万吨,头足类1000万至1亿吨,灯笼鱼类1亿吨,南极磷虾1亿吨以上。1、2 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 一是过度捕捞引起的海洋生物资源衰退。随着世界各国海洋捕捞能力日益增强,现代化的捕捞能力迅速提高,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而逐渐衰退。大多数野生鱼种已被充分利用,越来越多的鱼种已经被过度捕捞。一些捕鱼行为,如底拖网捕捞回破坏海

中国罗非鱼加工现状分析12

中国罗非鱼加工现状分析 中国罗非鱼加工现状分析中国罗非鱼加工现状分析 我国罗非鱼养殖最近十年来发展迅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罗非鱼养殖生产国家,产量占世界的55%,绝大部分都通过鲜鱼形式销售。目前主要罗非鱼加工产品有三类:其一,罗非鱼冰冻全鱼(去鳞、去内脏、去鳃),此类产品技术要求低,价格也较低,而且罗非鱼加工后下脚料多,需进一步加工利用;其二,冷冻罗非鱼鱼片,此类产品加工技术要求较高,鱼片价值也高;其三,冰冻鲜鱼片,此类产品技术含量高,价值也最高,受欧美消费者青 睐。 我国目前加工罗非鱼的企业有120家左右,专业加工罗非鱼的企业有30家左右。主要产品有3大类,其一,浅去皮罗非鱼片,其规格为2/3、3/5、5/7、7/9、9/11(盎司);其二,深去皮罗非鱼片,主要规格为3/5、5/7(盎司)两种;其三,条冻罗非鱼,主要为原条、两去及部分三去,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非洲、中东、日本等。其中条冻罗非鱼生产量占42%-46%,但条冻罗非鱼加工技术含量低,市场价位也低,利润不大。同时,由于季节、纬度、养殖技术、罗非鱼品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加工的罗非鱼鱼片以3/5规格最多,很难达到国际市场以5/7鱼片销售为主的需求量。所以,加工罗非鱼的企业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而且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大的速度也不乐观。在设备的使用上,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有半自动罗非鱼开片、修整线、半自动鱼片去皮机、鱼片及活鱼、手动发色柜、自动真空封口机、自动螺旋式和钢带输送式速冻隧道、自动金属探测仪,采用的技术有木烟发色、Co发色、臭氧消毒、低温速冻、超低温速冻、检测高科技仪器有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度计,质普仪,所采用的标准为《HACCP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罗非鱼加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因而在争取出口市场、收购原料鱼时,往往出现“内讧式“恶性竞争。这种松散型的产业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罗非鱼产 业化的发展和深化。 1、企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罗非鱼科研、加工、销售基本上还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产业链尚未有机地组装起来,企业实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也难以形成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罗非鱼加工出口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由于企业自身实力不强,罗非鱼出口形式部分是承担外商代理加工出口,许多是接台湾的第二手定单,缺乏自主出口渠道,这种代加工出口方式,不利于扩大出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2、罗非鱼条冻加工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低,难于适应市场竞争。 我国目前罗非鱼产品出口主要以冷冻罗非鱼全鱼为主,也就是去鳞、去内脏的条冻罗非鱼。从出口统计量看,条冻目前占整个罗非鱼产品出口量的70%,但这种产品要示技术含量低,市场的价格也较低,在西方国家中市场销售的定位主要是低收入阶层,此类产品主要市场是在非洲、中东、墨西哥等地区。我国目前很多罗非鱼加工企业就是以此类产品为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 以引起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无乳链球菌为对象,利用4种常用消毒剂和5种抗生素药品作对比试验,探究防治链球菌病的最适外泼消毒剂和内服药。 罗非鱼作为世界水产行业最主要的养殖品种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食性杂、肉质好、营养价值高、繁殖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淡咸水域中。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海南、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养殖的罗非鱼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 近年来,伴随着罗非鱼养殖面积和养殖密度越来越高,由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感染引起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罗非鱼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罗非鱼“链球菌病”呈现全国暴发的趋势,在每年的高温季节尤其是7-9月份,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最高可达80%以上。 目前罗非鱼“链球菌病”缺乏安全高效的防控措施,虽然使用一定量的抗生素能在某些程度上抑制该病的暴发,但是随着无乳链球菌耐药性的增加,该病存在比较严重的停药反弹的现象。每年由于罗非鱼出口药物残留超标造成罗非鱼出口受阻、国内滞销、鱼价低迷给我国整个罗非鱼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寻找安全高效的的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方法是目前众多水产养殖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样品的采集与诊断 2015年10月,在福建省云霄县常山下坂某养殖场暴发罗非鱼“链球菌病”,规格在20cm左右,表现为典型的“链球菌病”症状。患病鱼体表发黑在池边漫游打转,摄食减少,眼球突出浑浊,体表、鳃盖和下颌等处充血出血,尾鳍镶白边,

肝脏、胆囊、脾脏充血肿胀严重时糜烂,肠道和腹腔中充满淡黄色积水,烂鳃并且溃烂部位附着污泥,鳃盖内侧淤血,显微观察发现鳃丝表面有少许车轮虫和指环虫,鳃丝存在坏死灶,鳃小片毛细血管扩张出现充血现象,在鳃丝动脉中发现气泡。 二、病原分离纯化与鉴定 使用70%的酒精棉球对患病鱼体表进行擦拭消毒后进行解剖,用火焰灼烧过的接种环挑取少许肝脏组织于BHI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划线,37℃培养18h。根据培养结果挑取优势菌落重新进行划线,同样条件培养后在BHI培养基中进行划线纯化。将纯化后的病原菌在BHI液体培养基中37℃,200r/min培养18h后将菌液送往生物公司进行测序后经过比对得知为无乳链球菌。 三、药敏实验 使用4种常用消毒剂和5种抗生素药品作为对比实验,选取福尔马林(有效成分:37%-40%甲醛)、卫捷(有效成分:戊二醛、苯扎溴铵)、绿安(有效成分:月苄三甲氯铵)、金碘(有效成分:聚维酮碘)4种常见消毒药和磺胺嘧啶钠(有效成分:磺胺嘧啶钠)、呋喃西林(有效成分:呋喃西林)、强力泰(有效成分:恩诺沙星)、呼乐芬(有效成分:氟苯尼考)、鱼血安(有效成分:盐酸环丙沙星、盐酸小檗碱)5种抗生素,使用牛津杯法进行药敏实验。 吸取100μL培养后的病原菌液均匀涂布于使用BHI固体培养上,然后吸取双蒸水稀释后的不同消毒药(1%)100μL打入牛津杯中,共做3个平行。 将5种抗生素各称取0.2g溶于50ml双蒸水中,配制成4g/L浓度的溶液。吸取100μL培养后的病原菌液均匀涂布于BHI固体培养基上,吸取100μL相应的抗生素溶液于牛津杯中,连续做3个平行,37℃培养18h后观察抑菌效果。 本实验分离出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原菌在4种消毒剂(编号1-4)的对比中,对福尔马林最为敏感,抑菌圈直径在37mm左右,其次是卫捷和绿安,抑菌圈直径在24mm左右,通过3组实验表明金碘对病原菌并不敏感,抑菌效果不明显。 在5种抗生素(编号5-9)的对比实验中发现,病原菌对鱼血安最为敏感,抑菌圈直径为34mm左右,强力泰、呼乐芬次之,抑菌圈直径30mm左右,最后是呋喃西林,抑菌圈直径27mm左右,某些养殖户常用的磺胺嘧啶钠对无乳链球菌没有抑菌效果。 表1 药物抑菌圈大小

非洲三湖和三湖慈鲷介绍

非洲三大湖和三湖慈鲷简介 慈鲷原产于热带中南美洲、非洲及西印度群岛,因具有极高观赏价值而被引进全球各地,如今已是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外来鱼种。其中生活在非洲中部三大湖的慈鲷(非洲三大湖指坦干依喀湖、马拉威湖、维多利亚湖),因其变化无穷的色彩、强壮的体魄、优雅的体型、超强的水土适应能力,已成为观赏鱼种的最佳选择,这就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三湖慈鲷。其实在非洲大陆慈鲷科鱼种被发现逾700余种,除了三湖慈鲷外还有众多的非三湖慈鲷,除了极西北和非南区域外,几乎随处可见其身影。 三湖慈鲷能够成为进化最为成功的鱼类之一,是因为它们有许多让其它鱼类无法企及的共性,可在非同寻常的环境中生存,比如生活在ph值高达8.5的水质中,盐水、温水、低溶氧水水域等,三湖慈鲷另一个种群庞大的原因是它独特的护卵方式,通过口腔孵育,这种独特的口卵方式,极大地保证了幼鱼的成活率。同时这也是三湖慈鲷进化成功的又一佐证。 三湖慈鲷中最引人入胜的当选坦干依喀湖慈鲷(简称坦湖慈鲷),因其在三湖中形成时间最久,湖深度也最深,各种地貌的冲击加上河流的流入,所以矿物质含量极高,湖水清澈,千变万化的体型、色彩和进食繁殖行为让爱好者更加投入其中。坦湖慈鲷既拥有体长90cm的全世界最大的90天使,也拥有像卷贝这种体长仅有3cm左右的袖珍慈鲷,多变的色泽虽然带来了区分上的困难,但相对也会给爱好者带来不同的乐趣。

相对于坦干依喀湖湖水的清澈透亮,马拉威湖的水体受地质关系的影响,沉淀物过多,不如坦湖清澈,而是有点浑浊,所以为了更加方面交配,马湖慈鲷一般以体色闻名于世,比如全身泛着金黄色光泽的非洲王子和拥有深蓝色光泽的阿里,可谓马湖慈鲷中最具代表性的鱼种。 维多利亚湖因人类环境的过度破坏,慈鲷种群已经大大减少,目前,维湖慈鲷大致分作五个属,虽然这些属在分类上还有不少争议,但是,还是可以就外型及食性来区分其差异性。维湖慈鲷比较著名的像黑金刚、绿魔王、翡翠王子、七彩天使等,色彩主要是由黑、红、蓝等色彩所组成。 前言:非洲是古老而神秘的,非洲东部的三大湖泊:坦干伊克湖、马拉威湖和维多利亚湖更是非洲慈鲷爱好者心目中的圣殿。 坦干伊克湖(Tangnyi Lake) 湖水澄明有如玻璃般的清澈,长650公里,深1500公尺,这个位于东非大地沟中的坦干伊克湖是世界上最老和第二深的美丽湖泊。 坦湖的美丽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她的无尽资源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祝福,湖水中养育着超过300种的鱼类,比整个欧洲的鱼种还要多,其中不少的种类在全世界只有在这个湖看得到,光是和慈鲷有关的鱼种就占了湖中300多种鱼的三份之二。在它们这些鱼种之中“黄珍珠雀”总是会成群的游,每一只珍珠般色泽的鱼都在岩礁间狩寻小虾和其他微生物来进食;而另一种类的慈鲷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技巧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技巧 近年全国各地都发生罗非鱼链球菌病,尤其是“猪场与鱼塘”配套养殖模式发病率高,给罗非鱼养殖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 罗非鱼链球菌病十分难治:原因之一是感染的链球菌主要寄生在鱼体白细胞内,损伤白细胞,破坏鱼的免疫系统,使罗非鱼抗病力大为下降;原因之二是大多数药物很难进入白细胞内将链球菌杀死,致使一般药物治疗无效。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预防:主要釆用新型生态养殖技术,即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或加强型芽孢杆菌、降硝除氮灵进行净水解毒和抑制链球菌等致病菌滋生;同时定期使用增氧池底净或除毒底净改良池塘底质;如在高温发病季节再结合定期饲喂一些微生态制剂,效果更好。这是罗非鱼养殖成功的一项重要技术。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治疗:及时采用如下方法冶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1.水体处理:如塘水混浊发泡,则应适当换水,并选用强力碘或浓戊二醛消毒。但发病死亡高峰期不宜消毒,否则会诱发大量死鱼。此时可泼洒大量的枯草芽孢杆菌或加强型芽孢杆菌进行“以菌抑菌”。 若多次使用过药物治疗且效果差,此时应适当换水并泼洒解毒净水王或鱼虾解毒王,以清除水中残留的药(毒)物及抗应激,同时再选用增氧池底净或池塘解毒宝等进行适当的改底,然后泼洒瘦水型枯草芽孢杆菌或加强型芽孢杆菌稳定水质和抑制病菌滋生。 2.结合特效药饲喂:每天喂2次,连用4-5天为一疗程,每20公斤饲料用量为:链球康1号50g+链球康2号50g+罗非抗病素50g ;控制病情后可改喂:鱼血康(或高效鱼病灵)100克+五黄抗毒先锋(或黄金败毒液)200毫升+罗非抗病素(或免疫多糖1000)50克。 待病情稳定后,若再选用肠胃舒、厌食拖便灵或罗非抗病素按0.1-0.15%拌料定期饲喂,可有效防止疾病复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