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元综合测试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单元综合测试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单元综合测试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08·宁夏文综)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体时需要消耗氧的数量,它用于监测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状况。下图为某河由M河段至Q河段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浓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2题。



1.上图中有机污染源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②处水中生化需氧量(BOD)浓度开始出现,说明水体中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开始出现,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氧的数量大增,由此说明该处为污染源所在地,故选项B正确。

答案:B

2.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的河段是( )

A.M B.N

C.O D.P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O段水中的溶解氧(DO)最少,鱼类因水中溶解氧含量低而缺氧,易窒息死亡,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2010·吉林模拟)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解析: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答案:A

4.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农业文明时代,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

答案:B

5.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解析: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B

(2010·山东潍坊二模)下图为“循环经济模式图”。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行为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

①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示的产品 ②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集中填埋 ③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 ④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对城市垃圾应分类处理,回收利用,焚烧或填埋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答案:C

7.有关a过程的结果,说法正确的是( )

A.提供新自然资源 B.产生新的废弃物

C.减少污染 D.节约资源

解析:图中显示a过程是废弃物分类处理排放到环境中,会减少污染。

答案:C

(2010·河南洛阳二轮测试)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翻两番;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近年,我国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法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倍以上。据此完成8~10题。

8.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产业结构不合理

C.石油消耗增长过快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过快

解析: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远高于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中,重工业的能耗远高于轻工业,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远高于发达国家,重工业的比重高于轻工业,因此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

答案:B

9.能耗过高产生的后果是( )

①经济增长较快 ②经济效益较低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资源利用率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能耗过高,既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经济效益较低。

答案:C

10.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过度发展种植业最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下沉

解析:低山丘陵地带发展种植业会破坏原有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

答案:B

(2010·贵州一模)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于2010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小镇召开,会议就“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共同面临的经济、环境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此次年会更强调“低碳”理念。据此完成11~13题。

11.以下描述与达沃斯小镇景观相符的是( )

A.群山环抱、滑雪胜地 B.椰林树影、水清沙细

C.千湖世界、午夜太阳 D.沙海苍茫、麦秸沙障

解析:瑞士位于阿尔卑斯山区,雪山、冰川,湖光山色宜人。

答案:A

12.该地区可能

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被淹 B.积雪减少

C.风沙严重 D.雨林被毁

解析:全球变暖会导致雪线升高、积雪减少。

答案:B

13.以下行为符合“低碳”理念的有( )

A.大力开发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B.选乘舒适、豪华的大排量车

C.坚持在电动跑步机上锻炼身体

D.提倡使用电邮、QQ、传真、复印等办公方式

解析:“低碳”理念指的是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减少能源消耗、增加新能源的利用等。

答案:A

(2010·浙江温州一模)读下面表和图,完成14~16题。

R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耕地
林地
草地
荒地
其他

1978年
55.0%
19.8%
4.9%
15.4%
4.9%

2008年
40.2%
44.1%
6.2%
1.3%
8.2%






14.1978~2008年R河流域( )

A.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B.土壤层变薄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下游泥沙沉积增多

解析:该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减弱,土壤层变厚,径流的季节变化较小,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C

15.黄铜矿的开发利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露天开采引发地面沉降;填埋、复垦

B.矿产冶炼导致土壤酸性大幅度增强;使用石灰中和

C.矿产开采造成水资源枯竭;跨流域调水

D.矿产冶炼导致大气污染加剧;建硫酸厂

解析:有色冶金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建设硫酸厂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答案:D

16.图示区域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高 B.成土母质含氮低

C.植被稀疏 D.地势起伏大

解析: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温度较高,有机质的分解快,同时由于降水多导致淋溶作用强,有机质流失快,肥力低。

答案:A

(2010·河北石家庄质检)地面下沉困扰世界很多城市:雅加达在过去的20年里,地面下沉了1.5米;墨西哥城在过去的100年里,地面下沉了11米;日本城市集中地区的地面下沉,严重损坏了其自然环境。据此完成17~19题。

17.下列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面下沉有关的是( )

①雅加达洪涝灾害增加 ②雅加达受到被海水淹没的威胁

③墨西哥城的标志性建筑——天使纪念碑周围增建台阶,人们才能登上纪念碑底座 ④墨西哥城内道路坑洼不平

⑤日本地下水位上升 ⑥日本关东平原、大坂平原的部分地区低于海平面

A.①③⑤ B.②④

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地面下沉。

答案:C

18.导致城市地面下沉的原因有( )

①人口、工厂的增加,大量抽取地下水 ②地震频繁,引起地壳下降运动 ③城市高大密集建筑的重压 ④城市为避免雨水过多渗透而增加隔水设施 ⑤城市居民在自家庭院设置融集水与渗水功能为一体的透水型甬路,让雨水不断渗入地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雨水下渗会使地下水位上升,不会导致城市地面下沉。

答案:A

19.下列解决地面下沉的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固地壳

B.用海水回灌地下水

C.增强城市建筑的坚固度

D.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增加雨水下渗

解析: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增加雨水下渗能解决地面下沉问题。

答案:D

(2010·郑州5月)阅读材料,回答20~22题。

在旧金山与夏威夷之间的广阔太平洋水域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大小与中欧相近!科学家们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这座“垃圾岛”一直在“茁壮成长”。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座“岛屿”面积每10年就增长10倍。要彻底清除这些垃圾,可能要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20.形成“太平洋垃圾岛”的垃圾主要来自( )

A.航行于海上的各类船只

B.沿海陆地上的生产活动

C.陆地上生活活动丢弃的垃圾

D.废弃船只上难以分解的塑料制品

解析:从题中的信息可知,这个“垃圾岛”主要是由废旧塑料袋聚集而成,而废旧塑料袋主要来自陆地上的生活活动所丢弃的垃圾。

答案:C

21.促使垃圾在太平洋上聚集,形成“垃圾岛”的主要洋流可能是( )

A.北太平洋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阿拉斯加暖流 D.北大西洋暖流

解析:北大西洋暖流不会影响到太平洋。加利福尼亚寒流和阿拉斯加暖流分别向南、北流动,不利于废旧塑料袋的聚集。而北太平洋暖流来自亚洲东部,它可能会将亚洲东部沿海地区的废旧塑料袋带至北美西岸聚集起来。

答案:A

22.大洋上的“垃圾岛”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海洋动物吞下塑料垃圾,危及其生命

B.改变洋流流向,危害海洋环境

C.严重阻碍海上船只航行

D.增加海洋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

解析:该“垃圾岛

”显然不会大规模地影响到洋流和当地的气象条件,但如果海洋动物不慎吞下其中的塑料垃圾,会因无法消化而危及其生命。

答案:A

(2010·杭州5月)读各种生态问题关联图,回答23~24题。



23.此图说明了( )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人类可征服自然界 D.自然与人类是对立的

解析:由题图可知图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无论是哪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A

24.由图可知,造成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植被破坏 B.人口激增 C.气候异常 D.物种灭绝

解析: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由图可知环境问题的产生,究其根源在于人口激增。

答案:B

25.(2010·河北石家庄质检二)2009年冬季,北半球大范围地区出现暴雪、严寒天气。关于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09年冬季的暴雪、严寒天气标志着全球气候转冷

B.强烈的地壳运动必将导致气候的巨大变化

C.气候处于温暖期时,蒸发量增大使干旱现象多发

D.自然原因是导致气候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在自然条件下,气候呈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人类活动会导致全球变暖,不会诱发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答案: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3分)(2010·上海九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12月15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

材料二:图甲为“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图”,图乙为“南京市年平均气温图”。





(1)1983年后江苏省和南京市气温变化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2)近年来,江苏省的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试列举相关的地理现象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中“巴厘岛路线图”第一项第一款指出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该原则的主要内涵是________。

(4)材料一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如何加强合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备受世人关注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切入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阐释地理事象的能力。第(1)题,读材料二甲,乙两图,对比分析江苏省和南京市气温变化的特点,从中得出结论。第(2)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第(3)题,从材料一中提取相关信息。第(4)题,从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来看,绝大多数污染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造成的,根据公平性原则,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第(5)题,主要从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增加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都呈波动上升趋势 南京市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南京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和温室气体。 (2)海平面上升;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频率增多(或灾害性天气增多);暖冬及夏季高温天气增多;农作物生长期变长等。(任答三点) (3)共同性 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加强合作 (4)气候变化会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良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根据公平性原则,造成全球污染份额大的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5)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能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加强节能、环保、低碳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和合作,加强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发达国家应积极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技术、资金支持。

27.(12分)(2010·江西九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四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

材料二: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



(1)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草地、森林之间最有可能的数量转化情况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反映了人们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主要措施,即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措施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正确措施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增加,人们会砍伐森林、开垦草地变为耕地,导致耕地不断增加。第(2)题,据图分析,人们通过增施化肥、扩大灌溉面积,来提高耕地生产率。第(3)题,材料反映了人们过度追求粮食产量而带来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应从生态农业的发展方面分析。

答案:(1)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草地面积减少。 (2)扩大灌溉面积 增施化肥 水资源紧张 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增加水中的营养元素,污染水源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酸化、毒化) (3)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业科技,改进生产方式,培育优良品种等;改良土壤,多施用有机肥(农家肥),有选择地施用化肥。

28.(13分)(2006·江苏地理)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2)据图可知,在工业文明时代,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和资本的影响力下降;科学技术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3)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这个阶段,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人口的过快增长,二是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三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4)环境文明时代,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协调,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

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必须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据教材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遵循三个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答案:(1)土地 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9.(12分)(2010·启东2月)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________时段。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是____(选择填空)。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其原因是__________(选择填空)。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速度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__________(选择填空)。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本题通过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探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1)题从分析示意图可以回答。第(2)、(3)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工业污染严重的阶段是工业化前期,主要是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造成的,发达国家到工业化后期,由于加强治理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其环境有较大的改善。第(4)题,我国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也不能以放慢经济发展速度为前提来保护环境,应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很突出。

答案:(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

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B以后 (2)C (3)B (4)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