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翻译unit_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文学翻译unit_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文学翻译unit_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文学翻译unit_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翻译方法

1. 归化和异化之源

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在上一个世纪,有围绕鲁迅的“硬译”而展开的洋化与归化之争。

在此以前,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均可视为归化的翻译。“鲁迅的…硬译?及他的翻译思想是出于他…反对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的理念。但鲁迅的意图招致了误读,…硬译?的倡议最终淹没在归化论的喧嚣声中。后来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可以说都是归化论的延伸。可见,归化/异化的讨论往往都是归化论占上风,虽说大家都赞成要保留洋味。”(葛校琴,2002:33)

泱泱中华是文化大国。数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的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魅力,从古至今不仅使炎黄子孙为之骄傲,也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中国古典作品的对外翻译中,处理好异化归化之间的矛盾有着特殊的意义。

2.归化和异化之义

归化

根据文努蒂的理论,《翻译研究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奈达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感受应该尽可能接近于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因此,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

奈达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一:生态文化;二:语言文化;三:宗教文化;四:物质文化;五:社会文化。下面我们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英译中选取一些宗教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社会

文化的例子作一分析。

1)宗教文化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雪芹)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Yang Xianyi)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天”与“人”的关系则是异常敏感的。皇帝自称“天子”,要稳固统治必须“顺天应民”;揭竿而起的造反者号称要“替天行道”。“天”似乎是一切规律、法则的总称。仅仅把它理解成佛教的影响似乎有些太过笼统。对于这样一个虚无飘渺不可捉摸的概念,外国读者如何才能理解并接受呢?好在西方也有类似的哲学思想,因此杨宪益和霍克斯分别使用“上天”和“上帝”这两个概念替换了“天”。原则上说,杨译是异化,霍译属于归化。2)物质文化

一部《红楼梦》就如同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其间物质文化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无疑,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物质文化给古籍英译带来很大的障碍。《红楼梦》中服饰、医药、礼仪、建筑、文学、饮食、民俗等等无一不包,翻译时一旦处理不好就会蕴意尽失。曹氏在描写贾家无尽风光之后的败落时写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曹雪芹)“陋室” “空堂”哪个文化中都有,不足以构成理解障碍,难就难在什么叫“当年笏满床”,这个“笏”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中国古代礼仪规定,官员百姓不得直视君王,因此官员上朝面君时往往带上一块用竹、玉或象牙做成的细长的板子,可以在上面记事。(“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笏,笏板,做官的,象牙的,带弯的,见皇帝,床不是睡觉的床,古代的床就是摆东西的架子,这个大富贵之家,他们做官那个笏板下了朝来都摆在那儿,都摆满了。)

杨宪益翻译如下:

Mean huts and empty halls,Where emblems of nobility once hung. (Yang) 在杨的笔下,笏不是笏,而是显示高官厚禄的“徽章”。读者便不必去无谓地猜测自己文化中没有的物质,而抓住这一特定的物质所揭示的寓意,这不是事半功倍吗?

霍克斯对本句的处理同样也可圈可点:Mean hovels and abandoned halls,Where courtiers once paid daily calls. (Hawkes)为了显示贾家的位高权重,霍克斯既没有把“笏板”直译,也没有象杨一样转成“族徽”,而是从其他官员日日拜访贾家来间接告诉读者,贾家非同一般。真是神来之笔。

3)社会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异常丰富,尤其是小人物口中的俗语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俗语说得好:“杀人不过头点地。”(意思是目的达到了,就不要再继续下去了,有点类似于不要得陇望蜀的意味,用以比喻做人或者做事情要留有余地,不要太过分,以免殃及无辜或给他人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幸,那样对自己也未必有太多的好处。)

Remember the proverb “A murd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Yang)

“You know what the proverb says:He who checks a moment?s rage.Shall

calm and carefree end his days. ”(Hawkes)

杨宪益在处理本句时使用了直译法,和霍克斯使用归化译法相比,虽然也可以将汉语中的慷慨表现出来,但明显不如后者生动形象。归化翻译的正确恰当应用使本句让译文读者更加易于接受了。

异化

毫无疑问,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因为异化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而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文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根据他的定义,《翻译研究词典》把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同样,我们从《红楼梦》中选出一些例子予以说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

两个注解.紧随其后:

1.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2.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Yang)

再看下一种:

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Hawkes)林黛玉的聪明和美貌在比干和西施的映衬下呼之欲出。两位

大师均采用了异化翻译,前者还附加了两个注解来确保英语读者准确理解原作者的意图。

3.归化和异化之争

归化异化各占半壁江山,各领风骚。究竟孰优孰劣?持归化论者认为归化翻译的长处在于:

一,不会将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读者;

二,不会因为文化冲突带来误解;

三,不会对读者的智力水平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尽量将原语文化接近目的语读者的世界。

而持异化论者认为异化的优点在于:

一,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的初衷,同时也是翻译的目的。

二,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原语文化会丰富后者的表达方式。

三,译者应该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足以理解异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4.归化和异化之和

在中国古籍的翻译中归化异化又应如何把握呢?请再看例子: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曹:156)

“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Yang:155)

“I know…the wea 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Hawkes:231)

杨宪益采用的是异化的方法,保留了原语中的“风云”、“祸福”等形象,而霍克斯采用归化译法,两者的意义都没有太多缺失,唯一不同的是前者似乎从形象上更胜一筹,而后者则照顾了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可谓各有短长。

又如:

至于才子佳人等书…(曹:5)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Yang:4)

And the “boudoir romance”…(Hawkes:49)

两位翻译大家在处理“才子佳人”这一中国味道十足的形象时,杨先生使用了异化译法,尽可能保留原文文化特色;而霍克斯则使用归化译法,读者一眼看去便像西方罗曼史中的英雄美人,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能不接受吗?

不难看出,归化异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在古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把握的还有以下几个变数:翻译目的、目标读者群、交际功能等等。归化异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矛盾的统一,而非绝对的对立。它们所映射的“不仅仅是语言或语言中所含文化的单纯转化问题”。(葛校琴:2003,5)因此,非此即彼的争论显得多少有些乏味。而与此同时,古籍的魅力绝非仅仅限于语言。其丰富的哲学、社会学内涵更是弥足珍贵。无论对一种的接受还是对另一种的排斥,都必须将它置于特定的背景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谨慎而为之。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第二章 翻译的性质 策略和方法

第二章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2.1 什么是翻译? 定义林林总总,可谓太多,但有一点很明确,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inter-culture)、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是把“原语”SL(Source Language)的语言、文化信息用“的语”TL(Target Langue)的语言形式进行转达的活动,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更换语言形式和转移信息内容(包括思想、意义、情感、修辞、文体、风格、文化等)的复杂的思维及表达活动(毛荣贵)。而对这一活动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必然牵涉到哲学、美学、思维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一门科学。 翻译还是一门艺术。在翻译实践中,离不开直觉(instinct)、推敲(word-weighing)、灵感(inspiration)、顿悟(insight)等艺术思维方式,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展示的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在不悖原文的基础上,力求尽量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风采。 翻译更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积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译者虽不需通晓各门专业,但至少应是一位“杂家”。翻译离不开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的之矢,谈不上“翻译”二字,因为它离不开原文的限制。因而有人说它是“戴着镣铐跳舞”,不能长袖舒展,随心所欲。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常常为一词一句的理解和表达而煞费苦心,固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 从形式上看,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口译又可分为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形式。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口译强调“快捷、准确”(quick and accurate response)和“通顺”(smoothness),笔译则要求在“准确”与“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深究原文内涵,讲究行文用字自然得体、通顺地道。 而按体裁划分,翻译又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时政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公文翻译、医学翻译以及广告宣传翻译等等。除文学翻译外,其它体裁大多归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 2.2 什么是应用翻译? 应用翻译,英语又称为pragmatic translation,practical translation或applied translation。(方梦之[M],2003:前言),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 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

学号: X X 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 院(系)外语系 专业班级英语2008级1班 学生姓名 X X X 指导教师(职称) X X( X X) 提交时间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安康学院外语院(系)英语专业2012届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研究的内容(含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 基本内容:本课题从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在习语中的应用着手,通过分析研究和例证法说明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课 题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是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说明了习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第二部分: 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介绍英汉习语中反映的文化差异. 第三部分: 主要是关于异化和归化,其中包括异化、归化的起源和定义,异化、归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并通过举例说明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 用. 第四部分: 结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研究的重点: 异化和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研究的难点:具体的习语翻译中应该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及方法。 研究的创新点: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论文提纲: 1.引言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2.1 语言与文化 2.2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 2.2.1 地域文化 2.2.2 历史文化 2.2.3 习俗文化 2.2.4 宗教文化 3.习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翻译 3.1 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翻译策略 3.2.1 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3.2.2 归化,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 3.2.3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

文学翻译论文

从形合与意合辩证法角度观古诗翻译策略 (潘静20084033042 英语师范三班) 摘要:形合( hypotaxis ) 和意合(parataxis)是英语和汉语篇章组织的常用手段,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区别所在。本文提出应当运用哲学中的辩证法原理看待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真正做到学术研究全面、客观、严谨以及科学。一方面,要重视句子及其以下层面的语言特点:英语侧重形合,汉语侧重意合;另一方面,更要研究英汉语的意合与形合在句子层面以上(段落、篇章)所具备的不同作用:英语篇章使用词汇手段等意合组织方式,而汉语篇章中则采用重复和骈偶等形合手段【1】。本文利用对《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英译研究分析,强调辩证地、动态地看待英汉语中的形意合问题,改进汉语古诗翻译策略,使译作体现并契合原诗作者的思想与内容,使译作读者明白并理解原诗的内涵与文化。 关键词:形合意合辩证法古诗翻译 Abstract: The very common mea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are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in a language should be researched in a dialectic way. Only in this way, can academic research become more complete and objective. On the one hand, ou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entences and structures below the sentences leve l–English is more hypotactic while Chinese is more paratactic.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structures at the level of paragraphs in the two languages. Lexically paratactic structures are often found in English paragraphs, and hypotactic structures in the form of repetition and parallelism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in Chinese. The author attaches the high importance to research languages in a dialectic way by the analysis of 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 So that we can find some strategies about the poem translation and make the successful exchange of two kinds of people with various background. Key words: hypotaxis, parataxis, dialectic way, poem translation 1.引文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英汉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包括词的变化形态,词汇的衔接等)将语言符号由“散”(个体的词)到“集”(组织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具有外显性和刚性;而意合则是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手段,具有内隐性和柔性。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_史倩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史倩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 河南周口 466001) [摘 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又有了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研究。译介学作为比较文学视野下迥异于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是从跨语言、跨 民族的角度,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来研究翻译这一实践活动的,对于“文化转向” 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文学翻译 一、引言 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对具有跨越 特征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自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 翻译研究。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比较文学(译 介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分支。然而,随着中外翻译 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翻译研究究竟应该自成一派还是被视为 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 的一门学科。从宽泛意义上来讲,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 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 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 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 还不清楚,对于把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联系在一起也表示不可理解。 很多人至今尚未弄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何关系,或者说不明白 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译介学和 翻译研究这两门学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何为译介学 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 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 行研究(谢天振,1999:1)。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 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也可以说,译介 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 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 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 落、变形、增添、扩神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 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 天振,1999:1)。由此可见,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 研究中语言、文字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部分,主要指文学翻译、翻译 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也是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 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由于原语和译语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是各自社会的文化载体,译介学从文化角度入手对翻译研究进行审 视。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译介学也因此越来越受到比较文学研究 学者的重视,成为比较文学中的热门分支学科之一。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与译介学 古今中外,传统的翻译研究都普遍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语言间 的转换,是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 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是把一种 文字材料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翻译研究视 任何翻译行为的实质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意义对等转换,视对原文语 言的对等转换为传统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文化理论家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 出了“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 化转向”,改变了人们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研究 视点从“以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本为中心”,研究内容从“如何 译”转向“为何译”、“为何如此译”等方面上来,注重异语文化对 翻译的操纵。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勒弗菲尔、巴斯奈特等比较文学学者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比较文学的视角和方法。 并且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人们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每种语言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而作为对另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的活动——翻译以及在此活动中产生的误译,也即对另一种语言的误解与误释,就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谢天振,1999:196)因此就要求翻译者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中国现代文学所做出的贡献与我们本民族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翻译史上,在译介文学作品方面一个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当属晚清时期的林纾,他不懂外语但却成为闻名中外的翻译大家。再如: 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出版于1940年,吸引了几代读者,在翻译圈内占据近半个世纪的地位,直到1989年才有另一个新译本问世。谢天振先生认为,尽管现在新译本很多(至少5个),但是新译本是否真能超出旧译本仍有待时间的检验(1999:148)。该译本之所以如此富有生命力,除了傅先生优美的文笔,地道的译文以外——小说中的中国化倾向十分明显,如美国南方的人物与地点都统统“穿上中国服装”,从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如南方庄园主的口里可以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中国先哲的名句格言,而且出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十足的“牌楼、大地主、营丁”等词语。因此译语读者面对大量的中国化的信息,恐怕会觉得在读一本中国的近代故事,而不觉得在读一本关于美国内战时期的小说。 翻译永远是对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译者只有尽可能接近原作所反映的艺术现实,并在译作中创造性地加以“再现”,才能使译作成为一件堪与原作媲美的艺术品。当然,若译者只精通原作语言而不了解原作所描写的生活,不熟悉作品中的人物,不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缺少对原作内涵的感悟力就不可能胜任文学翻译工作,则不可能呈现给读者一部与原作具有大致相同价值的译作。因而就要求译者必须对原作进行重新创作,凭自己的创作天赋来再现其艺术魅力。 并且,从译介学的研究角度看,文学翻译毫无疑问是再创作,是译者在翻译的范围内进行的。这种再创作的结果就是把外国文学作品变成本国文学作品,同时还要保留其在原民族文学中的地位。一部译作,如果不能作为艺术品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那它就不会融入并成为译入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同样,如果不能保留其原民族作品的地位,它也就不能被称为译作。可以说,文学翻译不仅延长了原作的艺术生命,又赋予它第二个生命。 因而,译介学研究的实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是把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民族和文化的背景之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是如何交流的。它的兴趣并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不去研究翻译的标准和不同的翻译方法,而是把翻译中涉及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强调翻译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印象以及其艺术效果是否与原文有等同性和相同的感染力,翻译作品其影响与效果是否与原作品有一致性还是另有独创性,抑或是没有达到原作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四、结语 正如前面所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它研究的是翻译的结果作为历史事实的译本,而不是翻译的过程。译介学描述分析译本,比较同一个作品的各种译本,但不是如传统翻译研究那样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评论其优劣;不是对翻译过程进行规范,而是从更广阔的背景上 136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一、审美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于它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iser)。这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现代转向。文学作品要以读者为中心,读者为导向,相应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审美要求、视野期待是译者翻译活动的重要指导指标。 四、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1.以儿童读者为中心

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_苏珊_巴斯奈特访谈

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 ——苏珊·巴斯奈特访谈 [英]苏珊·巴斯奈特1黄德先2 (1、英国华威大学2、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广汉 618307;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上海 200083) 摘要: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的交织,在苏珊·巴斯奈特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她对这两个学科的看法会引领学科的变动与发展。在她彻底否认这两个学科属性之后,它们该分别走向何方是学界迫切关心的问题。她对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未来的看法,无疑会再次推动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翻译 Abstract:The interweaving betwee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best illustrated by Susan Bassnett’s academic research. Her views always determine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disciplines. Where to move next for the two disciplines has become the urgent concern among translation scholars and comparative scholars after her dethronement of th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the two fields. Her views on 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ill undoubtedly push them forwards once again. Key words:translation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6101(2009)02-0015-8 苏珊·巴斯奈特不论是作为比较文学学者还是翻译研究学者,她的个人观点总是很容易变成这些学科的公共行为,引领这两个学科的变动与发展,这也足见其影响力。自1980年出版《翻译研究》以来,她一直是翻译研究这个学科的旗手,极力推动翻译研究的学科独立。1990年她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1998年提出了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这些都是翻译研究这个学科在上世纪90年代繁荣的标志。1993年她在《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中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死亡,竭力提升翻译研究的地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之后,她的研究兴趣转向新闻与传播研究,直到2006年再次回到比较文学,又彻底否定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学科属性,认为两者都只是研究文学、阅读文学的方法而已。这次彻底的否定到底是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11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作者:蒋新亮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译入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Schleiermarcher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但是对这两种翻译,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chuttleworth和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中明确提出“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这一对翻译策略术语。此后,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课题。 一、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的主旨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而“异化”的主旨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中心。翻译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双语转换的原则应以译出语文化为依托,以译入语文化为基础,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中西方分别对归化与异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1.西方研究“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目的语读者做出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反应,它强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只有译入语读者获取了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 正如“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指出的,试图把结构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统的、通顺的翻译。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然而,就交流而言,“异化”翻译也有不足。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在交流中会对译入语普通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2.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A.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

文学翻译专题研究

文学翻译专题研究 ——散文跨句翻译和文学翻译语言表达 散文跨句翻译专题——以张培基先生译作为例 定义和必要性 跨句翻译是指把若干汉语句子看作一个整体,将其译成一个或若干个英语句子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汉英对比研究的成果表明,汉语句子的断句有明显的弹性,而英语句子的界线则非常明确。用中文写作的人,不论他是多么有名的作家,都没有句子的概念。汉语中同一段话,各人的语感不同,可以断成不同的句子。相反,英语中的一段话,任何人都会把句号安放在相同的位置上,可见英语句子的断句缺乏弹性,句子的界线是明确的。 跨句翻译与译文表达效果 1.突出语义关系表义清楚明白 (1)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在好些人的行为里我发现了这个信条。巴金(《朋友》) Friends are transient whereas families are lasting-that is the tenet, as I know, guiding the behavior of many people.(张培基,1999:98) 译文的前后两半个句子由一个破折号(the em dash)连接,破折号把这两半句子的语义关系表达得很明确,即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总结。 跨句翻译与译文表达效果 2.呈现逻辑关系推理思路清晰 跨句翻译还可以把逻辑关系传达得更明确。西方人思维重理性、重逻辑,这一特征也体现在语言表达上(陈宏薇,1998)。 (2)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 (朱自清《匆匆》)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would he hide them? (Transient Days by Zhu Ziqing)(张培基,1999:75) 译文体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性思维。既然有人偷,就存在另外两个命题:那个人是谁?偷去后如何处理?译文把这两个命题放在同一个句子,就把这种逻辑推理完美地再现出来了。 跨句翻译与译文表达效果 3.语句连贯层次更加分明 (3)祖父起得很早也睡得很早,每晚九点钟就上床了。他上床之前,就把电闸关上,于是整个大家庭就是黑沉沉的一片! (冰心《祖父和灯火管制》) Grandpa, who kept early hours, would switch off all lights when he went to bed at 9 o’clock in the evening, thus plunging the whole big house into deep darkness. (Grandpa and Nightly Blackout by Bing Xin)(张培基,1999:148)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使译文把祖父的作息特征描述出来了,他喜欢早睡早起。接下来译文说出了祖父早睡的表现,每晚九点上床并随手关灯。ING-分词短语把祖父早睡对全家人的影响讲明了,面对祖父的权威,全家人显得十分无奈。译文的语句很连贯,层次也分明。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 1.译成并列句 (5)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却舒服。(朱德《母亲的回忆》) The life of a tenant farmer’s family was of course hard, but we somehow managed to scrape along because mother was a clever and able woman. (Loving Memory of Mother by Zhu De)(张培基,1999:335) “很苦”与“舒服”并存,故译成并列句。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26(8)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3条)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2.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引证文献(15条) 1.郭锋一小议英语翻译当中的信达雅[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1(4) 2.许丽红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7) 3.王笑东浅谈汉英语言中的差异与翻译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6) 4.王宁中西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12) 5.鲍勤.陈利平英语隐喻类型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6.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7.白蓝跨文化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英译策略[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9(5) 8.王梦颖探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8) 9.常晖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0.常晖对翻译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1.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1) 12.赵勇刚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08(6) 13.常晖.胡渝镛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作品的翻译[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14.曾凤英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英语隐喻的翻译[期刊论文]-各界 2007(6) 15.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012721774.html,/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508090.aspx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作者:蒋新亮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译入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Schleiermarcher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但是对这两种翻译,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chuttleworth和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中明确提出“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这一对翻译策略术语。此后,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课题。 一、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的主旨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而“异化”的主旨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中心。翻译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双语转换的原则应以译出语文化为依托,以译入语文化为基础,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中西方分别对归化与异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1.西方研究“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目的语读者做出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反应,它强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只有译入语读者获取了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 正如“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指出的,试图把结构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统的、通顺的翻译。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然而,就交流而言,“异化”翻译也有不足。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在交流中会对译入语普通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2.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归化与异化翻译实例

翻译作业10 Nov 15 一、请按归化法(Domestic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add fuel to the flames / pour oil on the flames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every dog has his day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live a dog’s lif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a lucky dog an ass in a lion’s skin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Love me, love my dog. a lion in the way lick one’s boots as timid as a hare at a stone’s throw as stupid as a goose wet like a drown rat as dumb as an oyster lead a dog’s life talk horse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nobod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cry up, to praise; extol: to cry up one's profession) Once bitten, twice sh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New booms sweep clean. take French leave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 Justice has long arm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二、请按异化法(foreigniz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