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针讲稿

耳针讲稿

耳针讲稿
耳针讲稿

耳穴诊治法讲稿(1)

耳穴诊治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方法达20余种,如耳穴针刺法、耳穴灸法、耳廓贴压药籽法、耳廓穴位按摩法等,近代应用耳穴诊断、治疗、预防疾病、保健等方面研究的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发展,并已逐步发展形成了独立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体系。

耳穴诊治源于中国

耳穴诊治起源于中国, 在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某些疾病和耳廓的内在联系,积累了不少关于耳与整体相联系的经验和知识,并将其加以总结归纳,编入早期医学文献中。1973年,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经脉学和灸疗学专著。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记载耳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说明古人已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观察,并形成了初步理论。在中国第一部经典医著《皇帝内经》中就有30多处有关记载,在《针灸甲乙经》《千金翼方》及其它的医学专著等也相继记载了一些分布在耳廓上的穴位。清代末(1888年)著成的《厘正按摩要术》中,将耳背分属五脏,耳背中属脾、耳背外属肝、耳背内属肺、耳背上属心、耳背下属肾,虽从部位上分,但这一理论也给以后耳穴的定位提供了思路。在历代著名医学专著中,也都有耳与经络的关系、耳与脏腑的关系以及借耳针诊治疾病的理论和具体方法等的详细记载。

现代耳穴诊治法的发展

可分三个阶段

1,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为耳穴应用和耳穴分布规律形成时期:这个时期耳穴应用较为普遍,耳穴工作者已注意临床观察和系统的总结,耳穴新刺激点不断发现,到了60年代中叶中国耳穴已发展到近100个。

2,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耳穴数量及耳穴诊断、治疗方法发展到高峰:此期,耳针疗法在我国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对耳穴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3,80年代是耳穴向深度和广度研究、拓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理论研究更加重视、《耳穴标准化方案》在此时期问世。

国外耳穴诊治情况

耳穴诊治法在国外颇受重视,有几十个国家、地区应用和研究耳穴诊治法。中国的针灸术17世纪传入法国,法国是国外应用耳针最早的国家,该国医学博士、外科医师诺吉尔于1956年首先提出了分布大致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这篇论文自从在德国发表后,耳针从此传到德国,以后又传到其他国家,引起世界学术界的关注。1971年我国对外公布针麻成果以后,耳穴诊治法成为国际针灸班的必修课,从而加速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提高。由于耳穴治疗疗效好,痛苦小,许多名人都很愿意接受,由此扩大了耳穴治疗法的影响。如西班牙国王卡络斯曾用耳穴治疗法治疗获得良效;在1977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中国医生用一根火柴棒刺激耳穴,然后在耳穴压痛点上贴上黑药粉为英国女选手欧洲冠军哈默斯利治疗神经痛,取得神奇般的疗效,至今在国外运动员中传为佳话。

总之,耳穴诊治法起源于我国,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不断为人们所重视和应用。

一,耳穴的分布与适应范围、禁忌证

1,耳廓、耳穴的定义:

耳廓是外耳的一部分,由形状复杂的弹性纤维软骨、软骨膜、少许肌肉、皮肤、神经、血管所构成。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

耳穴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也是脉气输注的所在,所以在耳廓上能反应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均统称为耳穴。

耳穴是耳廓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特定点。当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病变时,耳廓上相应部位的耳穴就出现各种阳性反应,如压痛、变色、变形、结节、脱屑、电阻变低等表现,由于耳穴与机体有密切关系,耳穴与神经、体液、脏腑、生物电等又有极复杂的多途径、多层次的联系,人体患病时,在相应的耳穴上以多种形式的阳性反应表现出来,所以人们通常把耳穴又叫反应点、反射点、敏感点、阳性点、压痛点、低电阻点、治疗点等。当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针刺这些耳穴经络上的反应点,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耳廓前面表面解剖名称

1,耳轮耳廓外缘向前卷曲的部分

2,耳轮结节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又称达尔文结节

3,耳轮尾耳轮下缘与耳垂交界处

4,耳轮脚耳轮深入到耳甲腔的横行突起

5,对耳轮与耳轮相对的隆起处

6,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的分支

7,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下的分支

8,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凹窝

9,耳舟对耳轮与耳轮之间的凹沟

10,耳屏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又称耳珠

11,对耳屏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

12,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13,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切迹

14,轮屏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

15,耳甲是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成的凹窝

16,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17,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18,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图2,耳廓背面表面解剖名称:耳廓背面解剖有三个面、四个沟、四个隆起

三个面:耳轮背面——耳轮的外侧面,因耳轮是向前卷曲的,故此面多向前方。

耳轮尾背面——耳舟隆起与耳垂背面之间的平坦部分。

耳垂背面———耳垂背面的平坦部分。

四个沟:对耳轮后沟——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体部背面的凹沟。

对耳轮下脚沟——对耳轮下脚的背面,是一条从内下略向外走行的凹

沟,又称耳后上沟。

-

耳轮脚沟——耳轮脚的背面。

对耳屏沟——对耳屏背面的凹沟。

四个隆起:耳舟后隆起——耳舟的背面。

三角窝后隆起——三角窝的背面,即对耳轮与对耳轮下脚沟之间。

耳甲艇后隆起——耳甲艇背面的隆起。

耳甲腔后隆起——耳甲腔背面的隆起。

2,耳穴的分布规律:小小的耳廓上密密麻麻的耳穴点,乍看起来耳穴是杂乱无章的,很难学习和记忆,而实际上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它在耳前外侧的排列象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及下肢朝上,胸部及躯干在中间。

耳穴分布与人体的对应规律是:

1)耳垂相当于头面部。

2)对耳屏相当于头和脑部。]

3)轮屏切迹相当于脑干。

4)耳屏相当于咽喉、内鼻、肾上腺。

5)屏上切迹相当于外耳。

6)对耳轮体不部相当于躯干。

7)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

8)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

9)耳舟相当于上肢。

10)三角窝相当于盆腔、内生殖器。

11)耳轮脚相当于膈肌。

12)耳轮脚周围相当于消化道。

13)耳甲艇相当于腹腔。

14)耳甲腔相当于胸腔

15)屏间切迹相当于内分泌腺系统

简单来讲: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

与上肢相应的部位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角;

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耳穴分布与人体有相对应的规律,掌握这种规律可便于定位取穴治疗,然而有的耳穴

的分布又不完全在耳廓解剖相应的部位上,如肾上腺、卵巢穴、睾丸穴。因此,在临

床取穴中,仍需注意穴位特殊性的分布。。

3,适应范围临床常用于

1)各种疼痛性疾病:耳针最大特点是止痛,如外伤性疼痛(扭挫伤、骨折等)

手术后疼痛(伤口疼、疤痕疼)

炎症性疼痛(咽炎、扁桃体炎)

神经性疼痛(头痛、坐骨神经痛)

肿瘤性疼痛(各种癌证疼痛等)

2)各种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胆囊炎、菌痢等。

3)功能紊乱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眩晕、高血压、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等。

4)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如甲亢、甲低、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症等。

5)其他: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输血反应、防病保健作用等。

4,禁忌证耳穴治疗比较安全,无绝对禁忌证,耳穴治疗有些情况要注意

1)严重心脏病不宜使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如电针、放血等。

2)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高度贫血、血友病,不宜针刺,可用耳穴贴压法。

3)孕妇40天至3个月者不宜针刺,5个月需要治疗者可轻刺激,不宜针刺子宫、

腹、软巢、内分泌,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耳穴治疗。

4)外耳有病症如溃疡、湿疹、冻疮破溃时不宜针刺。

二,耳穴诊治理论基础及优点

1,理论基础:耳穴诊治是通过经络联系反应到耳廓上出现的异常变化。耳为经脉之聚,十二经皆通于耳,脏腑各有其所主属的经脉,脏腑之间又有着表里关系。所以,当某一脏

器发生病变时,在它所在部位的耳穴上显示出来。

2,优点

(1)治病广泛,见效迅速:耳压不但能治病,还能防病和用于针刺麻醉。有关文献报道和临床经验证明,它能治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神经等200多种

疾病。在止痛方面也有良好效果,如压痛、肩周痛、扭伤痛、腰腿痛等。

(2)操作简便、易学易用:使用工具简单,随处随地可进行治疗,不受体位限制,治疗后可随地活动。耳穴易学易懂,由于耳廓穴位分布似倒置婴儿,有一定规

律,耳穴大部分是以中医脏腑和解剖部位或病名命名,因此短期即可掌握。

(3)经济安全,便于推广:耳压方法设备简便,操作省事,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既经济又安全,花费少,见效快,很适合患者的心理愿望,因此很受患者欢迎。

(4)便于诊察,节省时间:耳穴诊察,只需从耳廓上的穴位所主属的脏腑、器官、躯体的部位,采用望、触、或仪器探测,就基本上能查出躯体的病变,不需宽

衣解带,患者省事、医者迅速,一般在1分钟内诊察出患者所患的疾病。

(5)有助于诊断:耳穴诊断有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据有关资料报道和临床实践总结,从耳穴诊察冠心病、颈椎病、胆囊炎、高血压、气管炎等病,经与心电

图、X光、B超、血压记检查的结果对比,其符合率达89—95%。有炎症、冻

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用。

三,耳穴命名归类

耳穴的命名和体穴一样,穴名有其内在的含义和规律。为了加强对耳穴的认识、记忆,以利临床应用,将耳穴命名归类大致为十种。

1,以解剖部位命名耳廓正面是穴位很多是根据人体的解剖部位在耳廓上的投影,用其解剖名称命名。如耳舟是上肢的投影部位,穴位则用解剖名称命名为肩、肘、腕、指等。

对耳轮为躯干的投影部位,穴位用解剖名称命名为颈、胸、腰、骶和腹等,还有下肢的

髋、膝、踝、跟、趾等均属这类命名的穴位。

2,以脏腑、经络学说命名

根据部位和治病规律,以脏腑和经络名称命名。如藏象学说命名的穴位有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胆、膀胱、胃、三焦等11个穴位,这11个穴位包含着脏腑

和经络学说是内容。如心穴除反应心本身疾病以外,疮疡病症在该穴也有反应;治疗

这类疾病选用本穴每获良效,此为藏象学说“心主血脉”的体现。又如膀胱穴可以治

疗坐骨神经痛,这是因为坐骨神经部位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和应治范围。又如

肺穴在耳诊方面,除肺本身的疾病外,皮肤病在肺区也有反应。在治疗上,肺穴不仅

可治疗肺部疾患和鼻、咽喉疾病,对治疗各种皮肤病也很有效,这是因为脏象学说“肺

主皮毛”、“肺开窍于鼻”“咽喉为肺的门户”有关。

3,以相应神经命名如坐骨神经点,由于此穴治疗坐骨神经痛有显效,故把此穴命名为坐骨神经穴。又如枕小神经穴正是枕与神经前穿支的部位,故以枕小神经命名。

4,以病症命名是以某种病症命名,如遗尿点、压痛点、腮腺炎点、扁桃腺炎点、肝炎点、高血压点、神经衰弱点等。

5,以耳穴的功能命名:根据穴位的治疗作用而命名,如平喘穴、有平喘作用;降压点有降压作用;退热穴有退热作用;感冒穴有治疗感冒的作用。

6,以耳穴在耳廓上的部位和形象命名:根据耳穴部在尖端、沟处来命名。如穴位在耳廓上部的尖端,命名为耳尖穴;穴位在耳屏上部的尖端,命为屏尖;穴位在对耳轮后沟中,形似沟,命名为降压沟;穴位在耳垂背面,中央高处,命名为医山。

7,以功能系统命名:根据现代医学分类原则来命名的。如内分泌、有调整内分泌作用;又如交感,可调整人体植物神经系统。

8,以穴位面积大小命名:根据穴位面积大小可分为点、区、线。面积小的命名为点,如高血压点、肾炎点、渴点、饥点等;面积稍大的命名为区,如面颊区、耳孔区、肝肿大区、荨麻疹区等;把穴位细长似线的命名为线,如风湿线等。

9,以耳穴排列顺序用数字命名:如耳轮上的“轮”穴,用数字依次排列命名为轮1、轮2……。

又如肝阳1、肝阳2。又如屏间切迹部位的目1、目2等。10

10,以药名来命名:根据药名来命名的,如鼻眼净等。

四,配穴原则:即配穴的依据。当疾病确诊后,用哪些耳穴进行治疗,根据什麽原则选择穴位,与所得到的效果紧密相关。正确的配穴原则是耳穴治疗和提高疗效的关键,常用耳针治疗配穴原则有五个方面:

(一)按相应部位配穴:是根据人体患病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的配穴。

当机体某一部分患病时,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就会出现特定的敏感点,

如疼痛、变色、变形、脱屑等,临床称阳性反应点,如能准确地选择

出疾病在相应部位上的阳性点,就会取得叫较满意的疗效。相应部位

的穴位是治疗中的首选穴位,是治疗中取得疗效的关键性穴位。例

如:胃部疾患一定要取胃穴。由于胃病的性质不同、部位不同,应在

胃区的范围内选择阳性反应点,如胃小弯溃疡取耳轮脚消失处;胃窦

部溃疡取耳轮脚消失处外上方;幽门管溃疡取十二指肠与胃穴之间;

又如慢性浅表性胃炎,取耳轮脚消失处与其平行的对耳轮内侧缘连线

中点的内侧1/2区域。如果不论什麽性质,什麽部位胃病都取一点,

效果是不会满意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要取锁骨、肩关节、见穴;急

性腰扭伤取腰、腰椎穴位中的最敏感的阳性反应点,这样以相应的部

位为主取穴,再以其他穴位协同起辅助作用,才能提高耳穴的治疗作

用。

(二)按根据脏腑辨证和经络学说配穴:

1,脏腑辨证取穴是根据祖国医学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进行辨证取穴。脏腑辨证是耳穴治疗的特点,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如脱发,藏象

学说认为,“肾其华在发”,故取肾穴来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故

取“肺”;痤疮,中医认为是肺胃郁热,上熏于面部引起,痤疮患者多伴有阳明经热症,大便秘结。因此,根据“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治疗痤疮时取肺、大肠两穴。

神经衰弱时表现心烦不安、失眠、多梦,在治疗时,根据藏象学说“心主神明”、“神不

守舍”可导致失眠、多梦,治疗神经衰弱时一定要取心穴,可起到宁心安神作用。

2,按经配穴:根据经络学说进行经络辨证配穴,分为辨经配穴、异经配穴和按经络病侯配穴。

①辩经取穴:是根据经络循行部位辨出何经受病,就配何经穴。如偏头痛,

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以耳穴取胆为主进行治疗;又如如坐

骨神经痛,其经络循行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故可配膀胱穴治疗;腿的外

侧痛为足少阳胆经循行部分,故取胆穴治疗。

②异经配穴:是某经受病,除取本经外,同时取其表里经穴。如咳喘,除取

肺经有关的肺、气管外,还取它相表里经的大肠穴;又如胆石症、胁痛,

除取胆经有关的胆穴外,还取它表里经的肝穴。这种配穴方法更能提高疗

效。

③按经络病侯配穴:是根据经络的“是动则病”和“所生病”的病侯来配穴。

如上齿痛属组足阳明胃经,是动病则齿痛,配胃穴来治疗;下齿痛属手少

阴心经,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掌中热痛),则可取心穴来

治疗。

(三)按现代医学理论配穴因为耳穴中有许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

命名的,如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等。这些穴位的功能与现

代医学理论一致。如交感穴,有人研究认为此穴近似交感神经和副交

感神经的作用,故而命名。又如肾上腺穴,有人研究发现此穴近似肾

上腺的功能,因而得名。因此,需要用现代医学理论来理解和应用这

些耳穴。如胃肠疾病与植物神经紊乱,可取交感穴;又如肾上腺所分

泌的激素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可取肾上腺穴来治过敏、

炎症及风湿等。

(四)按古今临床经验配穴:根据古今和中外经验,再结合临床实践发现某

个耳穴治疗某些病有效而配用,如耳尖穴放血治疗高血压、发热;灸

耳尖穴治疗痄腮、目赤肿痛;耳穴按摩可以防病保健;平喘穴治疗喘

息;胰胆穴治疗胆石症;心、脾、舌穴治疗口疮等。

(五)按穴位功能取穴;耳穴的每个穴位都有其功能和取穴时可首先考虑该

穴的主要功能如神门是止痛要穴,故凡病疼痛者,均可配合取之;晕

点为止晕特效穴,过敏区主要抗过敏,痔核点主要疗痔,可根据相应

功效取穴。

总之,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从全局出发,既要掌握穴位的共性,

也要掌握穴位的特性,要辨证取穴,同时注意多方验证疗效最佳穴

位,使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五,耳穴治疗方法运用——耳压法

-耳压法——是耳穴治疗法中的一种方法,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子或药丸等物在耳穴表面贴压,并用胶布固定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是近30年来较为盛行的

耳穴刺激方法,但由于进针疼痛,部分患者不易接受,采用耳穴贴压法,治疗

各种疾病,患者易于接受。耳压法简便易行,能持续起到刺激作用且安全无副

作用,适用于年老、体弱、儿童怯痛和不能坚持每日就诊者。

耳压物品准备

贴压药物可因地制宜选用材料,可用植物种子,如油菜子;药物种子:如王不留行、莱菔子;六神丸、喉症丸,也可用磁珠等。弯盘、探棒、胶布、剪刀、镊子、皮肤消毒液,玻璃板。凡是表面光滑、质硬、适合贴压穴位面积大小、而无副作用的物质均可选用。

将常用的药物种子,用沸水洗2分钟,洗净后取出晒干藏于瓶中备用。

将胶布剪成0.5×0.5cm2的小方块,将王不留行等药籽或其它药籽贴附在胶布中央,逐块排列在玻璃板上,供治疗时使用。

王不留行: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

功效通乳消肿、行血调经。

主治乳汁不通,闭经,乳痛,疖肿,疼痛等症。

按:本品是耳穴压豆的常用药物之一,其色黑,表面光滑,大小适宜,来源广泛。有补益肾气之功。动物实验:本品煎剂对大白鼠的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用酒精浸泡过的作用更强;王不留行对小白鼠实验性疼痛有镇痛作用,故可用此耳穴贴压治疗各种病症。

六,操作方法

1,素质要求:仪表大方,洗手戴口罩。

2,评估:评估患者此次发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皮肤情况,心理状态。

3,物品准备:治疗盘、皮肤消毒液、探棒、胶布、弯盘、棉签、玻璃板等。

4,患者准备:核对姓名、诊断、医嘱,作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5,定穴用探棒或耳穴电测仪在耳廓上进行探测,寻找阳性反应点。

▲观察法:按疾病部位,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寻找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等。

▲按压法:手握住患者耳轮后上方,暴露疾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另一手用探棒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痛点,压痛最明显处即为耳穴治疗点。

▲电测定法:应用耳穴测定仪定到的反应点,即为针刺部位。

6,核对穴位后,常规消毒,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小镊子将有药籽的揭下来,对准穴位贴压。贴压后用手指轻按半至1分钟。

【贴压手法】耳穴贴压时要逐渐在穴位处施加压力,注意刺激强度。刺激强度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

1)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神经衰弱体质敏感者,用轻刺激法。

2)急性病、炎症、痛症、热症、体质强壮者,皮肤粗糙、电阻值增高者用强刺激手法,贴压获得贴压感后,在贴压部位压迫按压数秒钟,若是痛症患者直

至疼痛减轻或缓解为宜。

3)一般均选用中等刺激强度,贴压后耳廓上以获得贴压感觉为宜,即耳廓发热、发胀、放散感。

【贴压方向】

1)耳廓向轮性:根据耳穴呈线形分布的特点,耳廓的主要穴位多分布在重要的神经走行处,如消化管穴位是沿迷走神经主支分布。因此,按压消化管穴位如口、

食道、贲门、胃、十二指肠、小肠、阑尾、大肠等穴均向耳轮脚方向按压,针

感强,效果好。躯干和运动系统的穴位沿耳大神经方向走行分布,因此,贴压

时要注意穴位向对耳轮方向贴压,外耳,心脏点沿耳颞神经的支干上分布,枕

小神经主要分布在耳轮结节内侧缘,因此,贴压这部位穴位时应向耳轮方向贴

压。

2)耳穴低凹性:根据耳廓皮肤电阻值测定,低凹处电阻值相对偏低,穴位敏感,因此,对分布低凹耳穴沿耳穴如心、肺、内分泌、大肠、宫颈、锁骨、指、肘、

风溪等要贴到低凹处,按压方向及施加压力,均向低凹处中心点。

3)耳穴前后穴位分布的一致性:对于运动系统疾病,如颈、胸、腰椎骨质增生、腰背痛、肩背痛、坐骨神经痛,多贴压在耳背对耳轮上、下脚后沟、对耳轮后

沟阳性敏感点处,可减少贴压耳前对耳轮,对耳轮上、下脚隆起的疼痛,且由

于耳穴低凹性特点,治疗效果明显。

2,疗程:每贴压一次,可在耳穴上放置3—7天,初诊病人、痛症病人可放置3—4天,更换穴位,病情已好转或巩固疗效可在耳穴上放置5—7天更换一次。贴压期间,

嘱患者每日自行按摩2—3次,每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进行下一

个疗程。

七,治疗中常见的耳穴反应耳廓是经络、神经会集之所,在耳廓上予以不同刺激方法,均可导致全身或局部各种不同反应的出现,这些反应的产生常与患者之经络感传的敏感性、机体的反应性有密切的关系。常见的反应有下述几种:

1)耳廓反应:贴压耳穴后,多数耳穴有针刺感,少数有酸、麻、胀、凉、放射传导等感觉。这些反应属于耳穴的“得气”反应,也称针感。刺激耳穴出现

上述反应,说明准确地刺激到与疾病相关的耳穴,手法运用得适中,治疗中

会得到较好的疗效。

2)患部反应:当贴压刺激耳穴的相应部位后,机体的患病部位或内脏可出现热流和舒适的感觉,有时患部肌肉出现不自主的运动。如面神经麻痹时,贴压

治疗后,可看到面部的肌肉、眼轮匝肌和额肌的颤动或跳动,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贴压耳穴相应部位后,患者可感到有一股暖流向下肢放散。如胃肠疾患

者贴压后会感到胃肠蠕动活越。

3)经络反应:刺激耳穴后,部分病例呈现与体表十二经络相同的放射循行路线,沿着经络方向有酸、麻、蚁行感等,甚至有的患者可出现电击样反应。实践

中体会到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循行传感的阳性率高。

临床常见贴压坐骨神经点时,针感传到患侧下肢。经络反应的出现常与手法

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强刺激手法的阳性出现率显著高于弱刺激手法。凡出现

经络放射感应的患者,治疗时会受到较迅速、较满意的疗效。

4)全身反应:全身反应表现多方面,胃肠疾患患者可出现胃肠蠕动增加,有饥饿感;皮肤病患者可感到一种热乎乎或凉飕飕的感觉。失眠患者大多数感到

有思睡之意,临床中耳穴贴压治疗神经衰弱疗效显著。

5)“闪电”反应:刺激耳穴时,机体内部或内脏感到似有按电钮,接通电路似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贴压到准确阳性反应点,即与疾病相对应的耳穴时出现

的反应。有人说,刺激耳穴后,闪电传导感象连者心痛一样,不是单纯针刺

或贴压时的那种顿痛感。在针刺疼痛疾患时获得这种感觉的患者,其症状可

立即缓解,甚至消失。否则说明取穴不准确,方向不对,必须移动穴位点,

改换方向。闪电感多出现在疼痛性疾病,如牙痛、头痛、内脏痉挛以及其他

疼痛性疾患。

6)连锁反应:(又称额外收获):用耳针治疗患者某一病症时,往往使其他一些病症同时获得缓解或痊愈。如治疗神经衰弱时,可使神经性皮炎、心律紊乱

等同时取得疗效。这是因为在治疗疾病取穴配方时,内脏系统疾病是按脏腑

辨证、经络学说取穴,五脏六腑的穴位是一穴可治多病。由于耳穴与一穴多

治的特点,如肺主皮毛,治疗支气管哮喘取肺,而使皮肤病得到兼治。心律

不齐时,取心,心主神明,《病机十九条》中说:“诸痛疮疡,皆属于心“。

因此,神经衰弱、皮肤病均可得到治疗,症状缓解。

7)延缓反应:耳针治疗后,临床疗效不佳或无效,是因为有些患者机体反应机能差,经络瘀阻,病情严重或是由于刺激量不够,针刺感觉差,经多次治疗,

经络疏通,脏腑机能得以改善或在停针期后症状渐渐好转或显著改善。因此

给延缓反应的患者治疗时,不要因无效而失去信心或停止治疗,必须持续2

—3个疗程或改变治疗方案或加大刺激量。

8)适应反应(又称耐针性):部分患者长期接受耳穴治疗,开始效果较好,继之

因逐渐对针刺等各种刺激产生了适应性,疗效停止不前,此时需继续坚持治

疗,达到一定刺激量时,疾病才有好转。对“耐针性”患者,治疗时,要有

疗程安排,疗程间暂停治疗,使耳廓穴位敏感度恢复,以便进行下一个疗程

时,提高疗效,使病情得以改善;在耳廓穴位选用上,要注意交替使用耳廓

前面和耳廓后面的穴位,以便使耳穴保持一定的敏感性。

9)迟钝反应:少数患者耳廓电阻值高,耳廓的病理性敏感点匮乏或无反应,刺激耳穴无得气感应。用耳穴电测仪,检查双耳毫无反应,针刺感应迟钝或缺

乏。这类病人治疗效果差,不宜用耳穴贴压治疗。

10)无效应:在治疗中偶可呈现一种反作用,原有症状如头痛、心悸、失眠、血压高等非但无改善,反而有所加剧,这类情况常因患者的紧张,治疗中取穴

太多,刺激强度过大或手法不当等因素而诱发,这种反应均属于一时性发射

性变化,稍加调整和适应后即可消失,大部分患者仍可继续治疗,这种反效

应若持续出现,则应停止治疗或更换其他刺激方法。

八,注意事项

1,防止胶布潮湿,贴敷张力降低和皮肤感染。个别病人可能对胶布过

敏,局部出现粟粒样丘疹,伴有痒感,可以将胶布取下,休息3—5

天后再贴,必要时加贴肾上腺穴或服扑尔敏。

2,耳廓有炎症和冻伤者不宜用此法。

3,夏天易出汗,贴压穴位不可过多,时间不可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

皮肤感染。

4,侧卧时贴压处疼痛较甚时,可将胶布稍放松一下或将胶布取下或移

动位置即可。

5,孕妇做耳穴贴压,宜用轻刺激手法,对习惯性流产史孕妇则应慎用。

6,耳廓贴压穴不可过多,耳廓前后部分均可选用穴位贴压。肩背部、

腰腿部病变选用耳背穴位效果更佳。

7,贴压后教会病人用手反复按压以刺激局部腧穴,每次1—2分钟,每

日按压2—3次以加强疗效。

九、耳穴功能的归纳综合:国内学者徐以经等根据耳穴的功能特点,将其归纳综合为:“十

止六对利五官,四抗一退调整三,两补三健脑脾肝,催理降解利收眠”。

(一)十止

1,止痛常用穴:神门—腹部疾病加交感;牙齿、骨棵科疾病加肾;软组织损伤加肝肾。

2,止晕常用穴:枕、外耳、内耳耳尖、晕点、神门、肝、脾。

3,止惊常用穴:肝、枕、脑干、胆、神门、皮质下、耳尖。

4,止咳常用穴:气管、支气管、平喘、神门、脑干、口。

5,止喘常用穴:支气管、肺、交感、平喘、神门、内分泌、肾上腺、过敏区。

6,止痒常用穴:肺、神门、脾、肝、枕、心、耳尖。

7,止鸣常用穴:枕、外耳、内耳、神门、肾、三焦。

8,止吐常用穴:贲门、胃、枕、皮质下、神门。

9,止酸常用穴:交感、胃、肝‘

10,止带常用穴:子宫、神门、脾、三焦、内分泌、肝。

(二)六对

1,镇静与兴奋常用穴:镇静—神门、枕、皮质下、心、耳尖。

兴奋—兴奋穴、额、内分泌、脑点、肾上腺。

2,升压与降压常用穴:升压—升压点、脑点、肾上腺、心、肝。

降压|—降压点、降压沟、肝、额、心、皮质下、神门、枕。

3,活血与止血常用穴:活血—交感、心、肝、皮质下、热穴。

止血—肾上腺、脑点、脾、膈、出血相应部位的耳穴。

4,强心与降率常用穴:强心—心、肾上腺、交感、脑点、皮质下。

降率—心、心脏点、神门、枕、皮质下、小肠。

5,贮尿与利尿常用穴:贮尿—膀胱、脑点、尿点、额。

利尿—肾、脾、肺、三焦、内分泌、艇中。

夜尿症—耳中、兴奋、内分泌。

6,通便与止泻常用穴:通便—大肠、脾、肺、三焦、皮质下、腹、便秘点。

止泻—大肠、直肠下段、脾、神门、枕、耳尖。

(三)利五官

1,利咽常用穴:咽喉、口、肺、脾、内分泌、气管。

2,明目常用穴:眼、目2、目1、肝、肾、耳尖。

3,助听常用穴:内耳、外耳、胆、肾、三焦。

4,通鼻常用穴:内鼻、外鼻、肺、肾上腺、额。

5,美容常用穴:肺、脾、肝、脑点、内分泌、面颊区。

(四)四抗

1,抗过敏常用穴:内分泌、肾上腺、过敏区、肝、肺、过敏部位相应的耳穴。

2,抗感染常用穴:内分泌、肾上腺、神门、耳尖、感染部位相应的耳穴。

3,抗风湿常用穴:内分泌、肾上腺、肝、肾、脾、耳尖、风湿部位常用的耳穴。

3,抗癫痫常用穴:脑干、肝、枕、神门、皮质下、癫痫点。

(五)退热常用穴:耳尖、屏尖、肾上腺、肺、内分泌、脑干、艇中、枕、心。

(六)六调整

1,调经常用穴:子宫、肾、肝、内分泌、卵巢、脑点。月经过少,闭经加交感;月经过多。宫血加脾、膈;痛经加腹、神门。

2,调节内分泌常用穴:脑点、内分泌、肾上腺。女性加子宫、卵巢;男性加睾丸。

3,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常用穴:交感、心、肾、皮质下、脑干。

(七)两补:

1,补肾常用穴:肾、肝、内分泌、子宫。

2,补血常用穴:脾、肝、肾、内分泌、三焦、血液点。

(八)三健

1,健脑常用穴:额、心、肾、皮质下、内分泌、脑。

2,健肝血常用穴:肝、耳中、内分泌、三焦、艇中、脾。

3,健脾助运常用穴:毕、小肠、胰胆、胃、内分泌、皮质下。

(九)催乳降解利收眠:

1,催乳常用穴:内分泌、脑点、肝、乳腺。

2,理气常用穴:艇中、大肠、肝、脾、三焦、皮质下。

3,降血糖常用穴:胰腺、胰腺点、内分泌、口、三焦、皮质下。

4,解痉常用穴:交感、神门、皮质下、痉挛部位相应的耳穴。

5,利胆常用穴:胆、胆道、三焦、内分泌、交感、艇中。

6,收敛止汗常用穴:心、交感、皮质下、肺、大肠、脾。

6,安眠常用穴:神门、枕、皮质下、心、耳尖、神经衰弱区、神经衰弱点。

【耳穴美容】

肥胖—由于引起肥胖的原因很多,在耳穴治疗中提出“一调三增一定向”的减肥治疗取穴取穴主穴:一调:调整内分泌功能(丘脑、内分泌、缘中)

三增:增强机体的兴奋性(兴奋点、额)

增强饱感,(饥点、丘脑)

增加排泄(肾、大肠、三焦、肺)

一定向:意指定向爆破,减少消耗脂库中的脂肪,使脂肪重新分布。

取穴:相应部位。(腹、臀)

配穴:浮肿加腹水点;便秘加肺;女性月经不调加内生殖器、卵巢。

耳穴减肥治疗时间要长,一般1-3个月,临床观察,一般在治疗第一、二疗程可见体重下降1-3公斤,继续治疗时,体重下降不明显,甚至停止治疗可又回生。因此,减肥在于坚持。

山东中医药大学

教案首页

教研室主任:

授课人: 庞玉兰护理学院 2003年级护理专业本科 2004年 4月 4 日题目: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完本课后,学生应能够:

1、复述耳穴的分布与适应范围

2、描述耳穴诊治的优点

3、描述耳穴治疗的取穴原则

4、讨论耳针治疗的注意事项

5、按规程位耳穴贴压操作

内容及时间分配:3学时

一、耳穴分布与适应范围(25分钟)

二、耳穴诊治理论基础及优点(25分钟)

三、耳穴命名(25 分钟)

四、耳穴取穴原则(25分钟)

五、耳针操作方法及治疗中常见的耳穴反应(25分钟)

六、耳针操作注意事项及常见病症的取穴(25 分钟)

重点与难点:

1、耳穴治疗取穴原则

2、耳针治疗注意事项

3、耳针操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

1

1

教案内文

耳针法

一、耳穴的分布与适应范围

1,耳廓、耳穴的定义

2,耳穴的分布规律

3,适应范围

二、耳穴诊治理论及优点

1,理论基础

2,优点1)便于诊察,节省时间

2)治病广泛,见效迅速

3)操作简便,易学易用

4)经济安全,便于推广

三、耳穴命名

1,以相应部位命名

2,以脏腑经络学说命名

3,以相应神经命名

4,以病名命名

5,以耳穴的功能命名

6,以耳穴在耳廓上的部位和形象命名

7,功能系统命名

8,以穴位面积大小命名

9,以耳穴排列顺序用数字命名

10,以药名来命名

四、耳穴治疗取穴原则

1,相应部位取穴

2,根据脏腑辨证和经络学说取穴

3,按现代医学理论、发病原因取穴

4,穴位功能取穴

5,临床经验取穴

五、耳压物品准备

六、操作方法

1,素质要求

2,评估

3,物品准备

4,患者准备

5,定穴

6,一般贴压

7,特殊情况贴压

8,疗程

七、治疗中常见的耳穴反应

2

1,耳廓反应

2,患部反应

3,经络反应

4,全身反应

5,闪电反应

6,连锁反应

7,延缓反应

8,适应反应

9,迟钝反应

10,无效应反应

八、注意事项

九、常见病症耳针选穴

3

教案尾页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

一、耳穴的分布与适应范围

二、耳穴诊治理论基础、优点、命名、取穴原则

三、耳针操作方法

四、耳针治疗中常见的反应

五、耳针注意事项

六、耳针常见病治疗取穴

思考题:

1、耳穴治疗的取穴原则

2、耳针治疗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课后分析(学生反映经验教训改进措施):

4

耳穴操作流程1

耳穴压豆法操作流程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王不留行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 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 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一、常用针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针具 常用的针具包括15mm短柄毫针、图钉形揿针及王不留行、莱菔子等丸状物。 (二)选穴方法(穴位分布见图1、图2) 1.根据所患疾病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肺病选肺穴,肩痛选肩穴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耳鸣选肾穴,是因“肾开窍于耳”;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失眠选神门,心律失常选心穴,高血压病选降压沟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图1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正面)

图2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背面) (三)刺法 在耳穴上确定穴位或寻找反应点后常规消毒。根据需要选用15mm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形揿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15~30分钟。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乙醇或碘伏,预防感染。揿针则需外敷胶布,留针1~2天。如采用耳穴压丸法,则用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丸贴片贴压于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宜留置2~4天。 二、常见疾病的耳针治疗技术 (一)头风(原发性头痛)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一、常用针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针具 常用的针具包括15mm短柄毫针、图钉形揿针及王不留行、莱菔子等丸状物。 (二)选穴方法(穴位分布见图1、图2) 1.根据所患疾病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肺病选肺穴,肩痛选肩穴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耳鸣选肾穴,是因“肾开窍于耳”;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失眠选神门,心律失常选心穴,高血压病选降压沟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图1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正面)

图2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背面) (三)刺法 在耳穴上确定穴位或寻找反应点后常规消毒。根据需要选用 15mm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形揿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15~30分钟。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乙醇或碘伏,预防感染。揿针则需外敷胶布,留针1~2天。如采用耳

穴压丸法,则用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丸贴片贴 压于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宜留置2~4天。 二、常见疾病的耳针治疗技术 (一)头风(原发性头痛) 本病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由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所致。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技术适用于原发性头痛的急性期。 【治则治法】通络理气止痛。 【操作方法】以揿针埋于脑、额、枕、胆、神门耳区穴位。每周1~2次,每次留针1~2天,2周为一疗程。 (二)痛经(原发性痛经) 凡于月经期间或前、后发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适,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者称为痛经。多由情志不调,气滞血瘀;或外感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胞宫失养所致。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通调冲任,活血止痛。 【操作方法】选用短柄毫针或图钉形揿针,刺子宫、肾、屏间、卵巢耳区穴位。短柄毫针留针30分钟,揿针留针1~2天。每周2次,1月为一疗程。 (三)不寐(原发性失眠)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见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实而易醒,或早醒,甚则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心火独炽;或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养心安神利眠。 【操作方法】以揿针埋于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耳背心耳区穴位。每周2次,每次留针1~2天,1月为一疗程。 (四)便秘(功能性便秘) 本病是指大便秘结不通,粪质干燥、坚硬,排便艰涩难下,常常数日一行,甚至非用泻药、栓剂或灌肠不能排便的病症,多因大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摘要]:耳穴疗法:是指用一定的刺激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条理身体和治疗 疾病的一种作用。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关键词]:耳穴,经络,脏腑,诊断,治疗,发展 关于耳针疗法的记载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Nogiet提出的人体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耳针学的发展。关于耳穴疗法的原理,一段时间从整体在耳部的缩影,耳与脏腑的关系,经脉与耳相通方面入手研究【1】。 耳穴与内脏肢体通过多条途径使在多个层次上联系起来。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途径:经络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一条联系途径;体液也是一条联系途径【2】。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3】。 (二)耳郭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

耳穴压豆的操作流程

耳针法(耳穴压豆法) 耳针示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 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 布、弯盘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 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 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 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 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针法规范及操作流程(可编辑修改word版)

耳针法(耳穴埋豆)规范及操作流程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 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2、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3、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4、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 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5、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 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七、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出现异常,妥善处理。 八、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精选-耳穴贴压技术

耳穴贴压技术助学资料 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 【适用范围】 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的疼痛、失眠、焦虑、眩晕、便秘、腹泻等症状。 【评估】 1.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妊娠。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有无对胶布、药物等过敏情况。 4.耳部皮肤情况。 【告知】 1.耳穴贴压的局部感觉:热、麻、胀、痛,如有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2.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分钟。 3.耳穴贴压脱落后,应通知护士。 【物品准备】 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莱菔籽等丸状物、胶布、75%酒精、棉签、探棒、止血钳或镊子、弯盘、污物碗,必要时可备耳穴模型。 【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探查耳穴敏感点,确定贴压部位。 5.75%酒精自上而下、由内到外、从前到后消毒耳部皮肤。 6.选用质硬而光滑的王不留行籽或莱菔籽等丸状物粘附在0.7×0.7cm大小的胶布中央,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贴敷于选好耳穴的部位上,并给予适当按压(揉),使患者有热、麻、胀、痛感觉,即“得气”。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 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注意事项】 1.耳廓局部有炎症、冻疮或表面皮肤有溃破者、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不宜施行。 2.耳穴贴压每次选择一侧耳穴,双侧耳穴轮流使用。夏季易出汗,留置时间1~3天,冬季留置3~7天。 3.观察患者耳部皮肤情况,留置期间应防止胶布脱落或污染;对普通胶布过敏者改用脱敏胶布。 4.患者侧卧位耳部感觉不适时,可适当调整。 (一)常用按压手法 1.对压法用食指和拇指的指腹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按压,至出现热、麻、胀、痛等感觉,食指和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做圆形移动,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对压20~30秒。对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2.直压法用指尖垂直按压耳穴,至患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按压,每次按压3~5分钟。 3.点压法用指尖一压一松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沉重刺痛为宜,用力不宜过重。一般每次每穴可按压27下,具体可视病情而定。

耳穴贴压技术评分标准细化2017

耳穴贴压技术 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的疼痛、失眠、焦虑、眩晕、便秘、腹泻等症状。 二、评估 1.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妊娠。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有无对胶布、药物等过敏情况。 4.耳部皮肤情况。 三、告知 1.耳穴贴压的局部感觉:热、麻、胀、痛,如有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2.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分钟。 3.耳穴贴压脱落后,应通知护士。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莱菔籽等丸状物、胶布、75%酒精、棉签、探棒、止血钳或镊子、弯盘、污物碗,必要时可备耳穴模型。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探查耳穴敏感点,确定贴压部位。 5.75%酒精自上而下、由内到外、从前到后消毒耳部皮肤。 6.选用质硬而光滑的王不留行籽或莱菔籽等丸状物粘附在0.7×0.7cm大小的胶布中央,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贴敷于选好耳穴的部位上,并给予适当按压(揉),使患者有热、麻、胀、痛感觉,即“得气”。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常用按压手法: (1)对压法: 用食指和拇指的指腹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按压,至出现热、麻、胀、痛等感觉,食指和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做圆形移动,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对压20~30秒。对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2)直压法: 用指尖垂直按压耳穴,至患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按压,每次按压3~5分钟。 (3)点压法: 用指尖一压一松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沉重刺痛为宜,用力不宜过重。一般每次每穴可按压27下,具体可视病情而定。 9.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六、注意事项 1.耳廓局部有炎症、冻疮或表面皮肤有溃破者、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不宜施行。 2.耳穴贴压每次选择一侧耳穴,双侧耳穴轮流使用。夏季易出汗,留置时间1~3天,冬季留置3~7天。 3.观察患者耳部皮肤情况,留置期间应防止胶布脱落或污染;对普通胶布过敏者改用脱敏胶布。

耳针疗法病例图片

耳针疗法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3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理相关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千金方》说:“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杂病源流犀烛》说:“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而《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无所视,耳无所闻”,《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而察耳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病变,如《灵枢·本脏》说:耳“黑色小理者肾小,……耳薄不坚者肾脆”,《证治准绳》说:“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 2.耳与经络的关系 《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说明耳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的耳穴经络感传实验,也表示耳与经络的相关性。在手足六阳经经脉循行中,有的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于耳郭周围。手足六阴经经脉循行,虽不直接上行至耳,但通过各自的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地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与经络的关系在《内经》时期已奠定了基础。后世医著又多有阐述,如《医学真经》说:“十二经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丹溪心法》说:“盖十二经络,上络于耳”、“耳为诸宗脉客所附”,《类经国翼》说:“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 [B]耳廓与耳穴 [/B]1.耳廓的形态和分部 耳郭是外耳的组成部分,位于下颌窝和颞骨、乳突之间,呈垂直方向生长。耳的前外面凹陷,后内面隆凸。 2.耳廓的组织结构 耳郭以弹性纤维软骨为支架,并附有韧带、脂肪、结缔组织和退化的肌肉,以及覆盖在外层的皮下组织和皮肤等结构。耳廓的神经分布极为丰富,其中脊神经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脑神经有来自三叉神经分支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耳支、迷走神经分支和舌咽神经分支合成的耳支及来自颈动脉丛的交感神经。耳廓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在耳廓深部沿软骨膜行走。颞浅动脉在外耳门前方分出三支主要供应耳郭前面,耳后动脉从下耳根沿耳郭背面上行,主要供应耳郭背面。耳廓静脉起于耳廓浅层,前面汇成2~3支较大静脉,经颞浅静脉注入颈外静脉。耳背小静脉亦汇成3~5支,经耳后静脉记入颈外静脉。耳廓的淋巴多成网状,主要流入耳郭周围的淋巴结。根据其流向分成前、后、下三组,前组流入耳前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后组流入耳后淋巴结和乳突淋巴结,下组流入耳后淋巴结,三组淋巴结均汇入颈上淋巴结。 3.耳穴的分布

耳针法

一.耳针法(耳穴埋豆) 1.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手脚朝上,脏腑和肢体器官的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2.耳穴疗法在耳廓上有关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3.耳穴疗法种类毫针、埋针、艾灸、放血、按摩、压籽、耳穴注射、贴膏、磁疗等。 4.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采用磁珠、菜籽、王不留行籽等,附在耳穴部位,以小块胶布固定,称为“耳穴压籽”。 5.《千金方》:“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6.治疗目的:通过其疏通经络,推动、驱散病灶中郁滞的气血和病气,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7.神经、体液学说:耳穴良性刺激使全身组织器官通过神经和体液综合调节实现,特点是双向调节作用。 8.选穴的原则 1.按疾病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取“胃”。 2.按循经辨证选穴:如偏头痛属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选“胆”。 3.按脏腑辨证选穴:脱发、遗精选“肾”。 4.按现代医学理论选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月经不调选“内分泌”。 5.按临床经验选穴:如“神门”有镇静、镇痛作用,可治疗失眠、痛经等病。 四、适应症 1.临床内、外、妇、儿、五官、伤科及内分泌代谢等疾病。 2.失眠、老年便秘、预防感冒、晕车、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 耳廓上有湿疹、溃疡、冻疮。 2.习惯性流产、妇女妊娠期,尤其是子宫、卵巢、内分泌、肾等穴禁用。3. 六、影响耳穴压籽效果的因素 1.诊断明确2.取穴恰当3.取穴准确 4.手法正确 七、常见病症应用 (一)不寐: 神门、心、交感。 (二)便秘大肠、直肠、交感、三焦、脾、皮质下、肺、腹内分泌。 (三)痛经子宫、内分泌、卵巢、肾、肝、神门。 八、操作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有无感觉迟钝/障碍。(2)体质、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3)心理状态、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三)操作流程(35分) 1.定穴 (1)观察法:拇、食指往后上方拉住耳轮。由上至下、从内到外,分区观察,在相应病变区有无变形、变色、结节、充血、丘疹、凹陷、脱屑、水泡等阳性反应。 2.消毒: 再次核对范围及顺序:自耳廓由上而下、由内到外、从前到后。 3.压籽 4.观察:(1)观察有无晕厥,疼痛等不适。(2)选择按压手法。 泻法:强刺激;常用于体质强壮的急性病、实证、瘀证、疼痛等。 补法:轻刺激;用于体质较差的慢性病、虚证等。 平补平泻法:中等刺激;常用的刺激法。 5.健康指导(1)留籽时间:留籽3-5天。留置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以刺激局部穴位,1-2min/次,2-3次/天。 (2)定期刺激:拇、食二指在耳廓前后捏住贴敷的压籽,一松一紧按压。 6. 1.热、胀、麻、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2.皮肤不湿水,每4h按压一次,以提高疗效。 3.每侧耳廓每次贴籽穴位10个以下。留籽3~5天,天气炎热、汗多可缩短时间。 4.孕妇做宜用轻刺激手法,习惯性流产史孕妇慎用。 5.压籽后患者自行按摩,以按压为主,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耳穴感染。 6.如胶布过敏,局部出现丘疹、瘙痒感,停3-5天再贴。 二.艾条灸法 1.、艾灸定义艾灸法是用艾绒制成艾条,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包括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热敏灸法等。 2.功能主治:艾草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 3.治疗/护理目标1.缓解或解除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艾灸,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四、适应症 (一)温经散寒 治疗脏腑虚寒证及实寒证如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二)回阳救逆 :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 (三)消肿散结乳痈(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疬(颈淋巴结核)、瘿瘤等疾病。 (四)保健强身 五、分类 1.艾灸(1)艾炷灸①直接灸: 瘢痕灸、无瘢痕灸②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2)艾条灸①悬起灸: 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②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天灸 (3)温针灸 (4)温灸器灸 2.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 一、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 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 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 的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 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 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3、经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 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 二、穴位注射法 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一) 适应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扭挫伤、高血压、胃病、胆绞痛、肝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注射用药液、5~20毫升注射器和6~7号针头、75%酒精棉球、镊子、消毒干棉球。 (三) 操作方法 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 2、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吸药液。

(完整版)耳穴压豆法的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01

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 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 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穴贴压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耳穴贴压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目录 一、适用范围 (2) 二、评估 (2) 三、告知 (2) 四、物品准备 (2) 五、基本操作方法 (2) 六、注意事项 (4) 附: (5)

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的疼痛、失眠、焦虑、眩晕、便秘、腹泻等症状。 二、评估 1.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妊娠。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有无对胶布、药物等过敏情况。 4.耳部皮肤情况。 三、告知 1.耳穴贴压的局部感觉:热、麻、胀、痛,如有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2.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分钟。 3.耳穴贴压脱落后,应通知护士。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莱菔籽等丸状物、胶布、75%酒精、棉签、探棒、止血钳或镊子、弯盘、污物碗,必要时可备耳穴模型。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探查耳穴敏感点,确定贴压部位。 5.75%酒精自上而下、由内到外、从前到后消毒耳部皮肤。 6.选用质硬而光滑的王不留行籽或莱菔籽等丸状物粘附在0.7×0.7cm大小的胶布中央,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贴敷于选好耳穴的部位上,并给予适当按压(揉),使患者有热、麻、胀、痛感觉,即“得气”。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常用按压手法: (1)对压法: 用食指和拇指的指腹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按压,至出现热、麻、胀、痛等感觉,食指和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做圆形移动,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对压20~30秒。对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2)直压法: 用指尖垂直按压耳穴,至患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按压,每次按压3~5分钟。 (3)点压法: 用指尖一压一松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沉重刺痛为宜,用力不宜过重。一般每次每

耳针操作规范

耳针操作规范 1、定义 耳针是指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2、操作步骤与要求 2.1 针具选择 短毫针、电针、qian针、三棱针 2.2 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3 消毒 2.3.1 针具消毒:应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法。宜选择一次性毫针。 2.3.2 部位消毒:耳穴皮肤应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消毒并脱碘。 2.3.3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擦拭。 2.4 操作方法 2.4.1 毫针法 2.4.1.1 定穴:根据诊断,确定处方,选定耳穴。尽可能在选用的耳区内探准敏感反应点,并以探棒或针柄稍用力按压做一标记。 2.4.1.2 消毒:除了针具和医者手指消毒外,耳穴皮肤应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消毒并脱碘。 2.4.1.3 针刺:耳针的刺激方法很多,根据治疗需要可选用短毫针、电针、qian针、三棱针进行针刺,亦可作耳穴注射、埋针、压籽、激光照射等。 毫针针刺时,左手拇、食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位,这样既可掌握针刺深度,又可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右手持针180°顺时针方向捻转刺入,深度以穿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要求操作既准确又迅速。针刺手法以小幅捻转为主,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min,慢性病、疼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小儿、老人不宜多留。起针时,左手托住耳背,右手快速起针,然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必要时进行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2.4.2 压丸法 2.4.2.1 耳穴压丸的材料多种多样,可选用王不留行籽、白芥子等重要籽、六神丸、益视丸等中成药丸,以及磁珠、绿豆、小米、菜籽等,其中王不留行籽因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

耳针的适用范围.

耳针的适用范围 耳针在临床上治疗的疾病广,不仅可治疗许多功能性疾病,而且对部分器质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现将其适应症举例如下: 1.各种疼痛性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风、带状疱疹等神经性疼痛;扭、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五官、颅脑、胸腹、四肢等外科手术后的伤口痛;麻醉后的手术后遗痛等,均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2.各种炎症性病症如急性结合膜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气管炎、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肠炎、盆腔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有一定的消炎止痛的功效。 3.功能紊乱性病症如月经不调、癔病、神经衰弱、遗尿、多汗、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胃肠功能紊乱等疾患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4.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病症如对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等疾患,具有脱敏,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 5.内分泌及代谢性病症对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绝经期综合征等,有改善症状、减少用药量的辅助治疗作用。 6.部分传染性病症对菌痢、疟疾等疾患,耳针能恢复和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促使和加快机体的恢复及疾病的治愈。 7.各种慢性病症如慢性肠炎、慢性鼻炎、肢体麻木、慢性腰腿疼痛、慢性肝炎等,耳针可以改善症状。 8.其他除上述病症外,耳针在妇产科中用于催产、催乳;还可用于预防感冒、晕车、晕船;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反应;戒烟、戒毒、减肥以及针刺麻醉等。 下面将耳针治疗常见病症临床应用举例如下(表1)。 表1 耳针临床应用举例

病名穴名 头痛耳尖、神门、皮质下 牙痛口、三焦、颌、牙 三叉神经痛面颊、额、颌、神门 足跟痛足跟、肾、神门、皮质下 近视肝、肾、眼、脾 感冒内鼻、肺、咽喉 支气管炎耳尖、气管、肺、神门 慢性咽炎咽喉、内分泌、肾上腺、气管、口、肺 慢性胃炎胃、脾、皮质下、神门 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皮质下、神门、交感 慢性胆囊炎交感、胆、肝、内分泌 胆结石肝、胆、十二指肠、神门、交感 神经衰弱耳尖、神门、心、皮质下、枕 痤疮肺、脾、大肠、内分泌、肾上腺、耳尖、面颊痛经内分泌、缘中 功能性子宫出血缘中、内分泌、肝、脾、肾 遗尿肾、膀胱、肝、皮质下、内分泌、尿道 心率失常心、皮质下、小肠 低血压肾上腺、缘中、心 高血压耳尖、心、额、皮质下 哮喘肺、气管、交感、肾上腺、皮质下 呃逆膈、胃、神门 习惯性便秘大肠、三焦、皮质下、腹 腹泻直肠、大肠、神门、交感、内分泌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耳穴压豆法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耳穴压豆法操作规程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完整版)耳穴压豆法操作规范

耳穴压豆法操作规范 【目的】 用物品(如菜籽、王不留行子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适应证】 临床适用于高血压、眩晕、失眠、疼痛、便秘、腹胀、颈椎病、腰痛等临床常见病症 【禁忌症】 1、耳郭上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不宜用耳穴治疗。 2、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用耳针治疗;妇女怀孕期间也应慎用,尤其不宜用子宫、卵巢、内分泌、肾等穴。 【用物准备】 治疗盘、耳穴模型、探针、棉签、0.5%碘伏、镊子、王不留行籽、胶布、剪刀、弯盘等。 【操作流程】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 3、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 4、埋籽: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

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以局部耳廓微红、发热为度。 5、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 6、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 7、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 8、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操作后应进行手的卫生消毒。【注意事项】 1、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 2、动作轻巧,按压力度均匀适中,使病人有热、麻、胀、痛等感觉即可。 3、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一旦胶布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 4、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5、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6、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 【流程图】

中医操作规范之耳针法

中医操作规范之耳针法 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针、灸、吸、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廓以防治疾病,以望、触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并一直为很多医家所应用。这些说明,我国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穴贴压技术

耳穴贴压技术助学资料 耳穴贴压法就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得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得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得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 【适用范围】 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得疼痛、失眠、焦虑、眩晕、便秘、腹泻等症状。 【评估】 1、主要症状、既往史,就是否妊娠。 2、对疼痛得耐受程度。 3、有无对胶布、药物等过敏情况。 4、耳部皮肤情况。 【告知】 1、耳穴贴压得局部感觉:热、麻、胀、痛,如有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2、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分钟。 3、耳穴贴压脱落后,应通知护士。 【物品准备】 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莱菔籽等丸状物、胶布、75%酒精、棉签、探棒、止血钳或镊子、弯盘、污物碗,必要时可备耳穴模型。 【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探查耳穴敏感点,确定贴压部位。 5、75%酒精自上而下、由内到外、从前到后消毒耳部皮肤。 6、选用质硬而光滑得王不留行籽或莱菔籽等丸状物粘附在0、7×0、7cm大小得胶布中央,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贴敷于选好耳穴得部位上,并给予适当按压(揉),使患者有热、麻、胀、痛感觉,即“得气”。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注意事项】 1、耳廓局部有炎症、冻疮或表面皮肤有溃破者、有习惯性流产史得孕妇不宜施行。 2、耳穴贴压每次选择一侧耳穴,双侧耳穴轮流使用。夏季易出汗,留置时间1~3天,冬季留置3~7天。 3、观察患者耳部皮肤情况,留置期间应防止胶布脱落或污染;对普通胶布过敏者改用脱敏胶布。 4、患者侧卧位耳部感觉不适时,可适当调整。 (一)常用按压手法 1、对压法用食指与拇指得指腹置于患者耳廓得正面与背面,相对按压,至出现热、麻、胀、痛等感觉,食指与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做圆形移动,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对压20~30秒。对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有较好得镇痛作用。 2、直压法用指尖垂直按压耳穴,至患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按压,每次按压3~5分钟。 3、点压法用指尖一压一松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沉重刺痛为宜,用力不宜过重。一般每次每穴可按压27下,具体可视病情而定。 (二)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流程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