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复习重点完整版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复习重点完整版

考点:

第一、二章:1、传播学科起源2、黄色新闻3、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施拉姆)

4、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

第三章:传播载体的发展顺序(口语、文字、印刷……)、广播的优劣点、报刊与印刷革命、科技进步与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媒体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报纸的大众化浪潮(特点、大众孕育的历史条件、报刊的大众化结果);电视的特点、优势、劣势;新媒体的兴起是否意味着旧媒体的死亡。

第四章:信息、符号、讯息名词解释与区分,符号——跨文化传播的关系、能指和所指、象征符的特点(简答)、符号的特性、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问题

第五章:6段区隔理论、线性模式的特点、5W模式、控制论、系统论(简单描述+缺陷)、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第六章:把关人(角色弱化、可行性降低)(职业把关人,隐形把关人)、新闻流动模式、选择性把关模式、双重选择模式、影响把关的因素,媒介专业主义(名词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把关人(1234)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社会功能(大题),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

第八章:新老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如何适应、(微信微博的特点、走势、趋向)传播媒体的演进规律(科技决定论?辨析)

第九章:受众的终结,对不对?、受众的特点、选择信息的过程,获然率、传播权、知晓权、媒体接近权、主要的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大题),什么是媒介接近权、船体媒体与新媒体的异同(隐匿性思考)为什么微信这两年在中国发展超常速

第十章:传播效果。魔弹论(图)、强化效果论、有限效果、适度效果、宣传的七个方法、一面说和两面说、休眠效应、防疫论

第十一章:两级传播(的修正)、伊里调查、人际传播的动力、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的种类适度效果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教养理论、知识沟)第三者效果、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

传播类型:人际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辨析)

第一章、第二章

第二、二章:1、传播学科起源2、黄色新闻3、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施拉姆)

4、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

一、何谓传播学:交叉与综合的学科、与时代相生相伴的学科、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定义:传播学就是研究传播的学问,传播:特指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动物学上的信息流通

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

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

传播学对经济、政治、社会、学术的影响:

(一)政治:

1、美国的政治生活:美国总统与大众传播

托马斯·杰斐逊:利用图书、报刊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炉边谈话

约翰·肯尼迪:电视总统第一人巴拉克·奥巴马:互联网总统

2、两次世界大战:招兵海报

(二)经济:广告业、大众传播业

(三)社会:

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

典型特征

(1、大字号、煽动性标题;

(2、对新闻的渲染、夸张;

(3、捏造访谈记录和新闻报道,采用易于引起歧异的标题和版式;

(4、采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图片;

(5、内容肤浅;

(6、标榜同情“受压迫者”,煽动社会运动;

(7、专挑耸人听闻的事件进行报道,甚至假造骇人的新闻)

积极意义

1.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发展了现代新闻报道的“故事模式”,反映了传媒的两种功能之一:讲述故事。

2.受众定位非常明确,观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的改变。

3.对低层读者口味的迎合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功能的一种预演和初步发挥,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4.新闻业务上的变革,进一步活跃了报纸的版面,增强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为现代报纸所承袭。

消极影响

1.“黄色新闻”的煽情主义宣传,大大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践踏了长期以来新闻界一贯奉行的最高准则——真实性原则。在追求利润、追求发行目标时,黄色报纸将报刊的使命、将社会公正置之度外,背离了近代社会的报业传统。

2.黄色报纸的煽情报道、犯罪报道。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了人民的心灵。

3.黄色报纸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宣传,转移了普通民众对切身的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他们对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意志。

三、传播学先驱和学派

传播学的早起贡献者主要从自身的学科背景去研究传播现象

(一)传播四大奠基人及沃尔特李普曼

沃尔德?李普曼:政治学家和新闻学家《舆论学》1、拟态环境2、刻板成见

拉斯韦尔:政治学家1、政治宣传研究2、传播过程研究5w

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实验社会学家1、两级传播2、有限效果论

库尔特·卢因:心理学家、政治学家1、首创群体传播和场论2、把关人

卡尔·霍夫兰:实验心理学家1、个体的认知和态度是如何形成的2、能否改变

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1、使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创办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培养人才

2、主编教材

3、《大众传播学》《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传播学概论》

(二)传播学流派

1、芝加哥学派罗伯特·帕克

2、法兰克福学派尤尔根·哈贝马斯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瓦尔特·本雅明

3、多伦多学派哈罗德·英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

4、帕若阿尔托学派格雷格里贝特森

(三)、传播学的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

传统学派批判学派

概况20世纪初,美国传播学萌芽,

占据主流地位20世纪60年代,欧洲被视为传统学派的对立面

价值观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

度,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传播者

和传播控制者出谋划策

对现存的传播制度,传播文化进

行批判,寻找社会公众可能的抗

争方式

方法论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

料中总结出模式和理论,微观

研究的成果丰硕。

注重定性研究,使用哲学的思辨

方法和符号学、人类学的方法,

在宏观研究领域提出更深刻的思

想。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载体的发展顺序(口语、文字、印刷……)、广播的优劣点、报刊与印刷革命、科技进步与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媒体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报纸的大众化浪潮(特点、大众孕育的历史条件、报刊的大众化结果);电视的特点、优势、劣势;新媒体的兴起是否意味着旧媒体的死亡

口语传播时代

远古时代:口头传播古欧洲:行吟诗人古中华:说书艺人

口语传播的局限性:1、声音传播范围有限2、内容的走样

多彩的文字传播

文字发明及其意义贡献:消除了保持和传播文化的技术障碍,这样人类就可以存储一部分经验

三、印刷技术与社会革命(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印刷术的发明:手抄-东汉蔡伦-宋代毕昇活字印刷

(科技进步与媒体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四、报纸的大众化浪潮(传统媒介的本体特征P12——报刊、电视、广播)

19世纪以前—价格高,内容深,文字艰涩(上层社会)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普通民众)

1、大众化报纸的特点:

(1)标榜超党派的独立性质

(2)经济上的独立。梁启超:首先求经济独立,无经济独立,就要依靠,失去公正性。

(3)拓宽报道领域,为了照顾刚刚进入报纸的中下层读者,更关心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

(4)语言平易近人,基本使用现代语言

(5)定价,大众能接受的价格。

2、孕育大众传播的历史条件:

(1)政治民主化的完成(2)城市化进程(3)工商业的发展(4)交通电讯技术

五、广播的崛起

1、广播的特点及其演进

(1)快速及时(2)高性价比(3)跨越政治和地理的界限(4)高度的想象力

(5)生动性(6)听众的适时参与(7)听众收听广播的随意性

2、对内广播和对外广播

(1)对内发展:a娱乐:广播剧和音乐b政治宣传c社会动员

(2)对外广播(BBC对外广播的基本特点:)

A播送新闻态度冷静B中立态度广播C内容丰富多彩D经常采用敌对方的论述E让专家说话

3、网络时代广播的生产与发展

三大发展趋势:(1)广播与网络联姻(2)内容向专精深转化,提神广播品质(3)全球化趋势

六、电视时代

2、电视媒体的特性

(1)声画结合,直观性很强(2)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3)速度很快,瞬间到达(4)观众只能被动接受(5)对于收视环境高(6)消费费用高

3、电视节目的发展

(1)移植广播节目两种类型的电视剧:情景喜剧,刑事侦探剧新闻类节目娱乐节目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信息、符号、讯息名词解释与区分,符号——跨文化传播的关系、能指和所指、象征符的特点(简答)、符号的特性、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问题

一、信息与讯息

信息定义: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讯息定义: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

信息、符号、讯息的辨析

二、符号

定义: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实物的象征物,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举例:红色(代表党,代表喜庆)

(二)、符号的结构

1、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符号的第一个结构或者它构成的第一个要素叫做能指,指符号的物质要素或物质性质

通常表现为声音、图像或文字

2、所指(意指):符号所能指代和表达的意义

辞典意思:通用意义引申意义:多样性

(三)、符号的特性

1、指代性:代表某个东西

(1)信号的特点:A、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B、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2)象征符的特点:

A、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B、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事物,而且能够表达抽象事物

C、后天习得

D、随意性

2、社会共有性符号的所指在某个固定的群体中会达成基本认识

3、发展性符号的所指,是会随着社会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现代网络语言:酱紫,童鞋

(四)、符号的分类

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分为有声语言(口语)和无声语言(书面语、文字乐谱)

非语言符号分为:视觉性和听觉性

视觉性:动态(身体语言)和静态(道具雕塑)

听觉性:类语言(笑哭声)和其他声音符号(汽笛)

第五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与系统结构

6段区隔理论、线性模式的特点、5W模式、控制论、系统论(简单描述+缺陷)、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6段区隔理论(图表)

(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过程: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

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1960)首先提出了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伯洛提出:我们应该把整个人和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当做一个过程。运动的过程,流动的过程来研究,不能静止。

伯洛的传播过程观点:

A、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

B、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

C、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

(二)构成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1、传播者

2、受传者

3、讯息

4、媒介

5、反馈

二、线性模式

(一)拉斯维尔的五W模式

(二)香农——韦弗模式缺陷:是直线单向的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

B、忽略了外部环境

三、控制论模式

(一)、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进步:突破了传受双方的固定模式

缺陷:1、将传受双方放于完全对等的关系中;2、适应于人际传播,不适用于大众传播二、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控制论观影响下的传播过程。

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的传播过程。

反馈: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做出的各种反应

(二)控制论传播模式的缺陷:

A、认为自己是个自我循环系统

B、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一个自我运行的系统

四、系统论模式

(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内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个体系统

2、个体系统与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体系,形成群体传播

4、总体社会系统的提出

(二)、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三)、中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五、新模式:网络化的传播

新媒体出现后大众信源传播新特点:

1、以人为本的互动传播

2、大众信源的海量信息

3、信息波涌扩散

4、信息的社会化及社会推动

5、大众声音力量得以体现

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微博信息传播的蒲公英模式、手机媒体的网络螺旋传播模式

第六章编辑部的故事

把关人(角色弱化、可行性降低)(职业把关人,隐形把关人)、新闻流动模式、选择性把关模式、双重选择模式、影响把关的因素,媒介专业主义(名词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把关人(1234)

一、把关人

定义: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把关的难度:

一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二内容的去中心化三传播环境的松散化。

关于互联网的把关人问题?

挑战一: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挑战二:把关的可行性降低挑战三:把关权的分化

(一)、卢因的研究

首创了把关(gatekeeping)

主要研究:一个人在集体环境、群体生活下是如何受外界信息干扰的,

所谓的“把关人”,就是指具有让某一东西进来或出去之决定权的个人或团体。

从卢因的思想中可以归纳出这么几点:

1、卢因的“把关人”概念是建立在“渠道理论”基础上的;

2、卢因的“把关人”主要针对人,尤其是个人;

3、研究“把关人”实际上就是研究导致把关人作出某一决定的因素,也就是探析隐藏于“关”的开、闭行为中的各种因素;

4、影响把关的就是人的心理因素。

(二)、怀特的研究(图表)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怀特的研究结论:

1、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是从新闻信源中选取一部分进行的报道。

2、大众传播组织形成一道“关口”,即“门区”,某些新闻得以通过“门区”,而另一些新闻则被挡在门外从而被舍弃。

怀特的把关人模式的局限与成就:

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

第一次将“把关人”引入传播研究,并且做了实证研究。

(三)、施拉姆的研究

施拉姆的观点:把关人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只要有信息存在就有把关人。

(四)、其他学者的研究

麦克内利的“新闻流动模式”

麦克内利把关人模式的局限与成就:

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信源与信宿、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来,不分主次。

巴斯“双重行动模式”

主要观点:在信息流通中有诸多把关环节,但是其中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双重行动

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把关人还是记者,记者进行取舍和加工。

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编辑)比第一阶段

的把关活动(采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盖尔顿与鲁奇的“选择性把关模式”

主要观点::新闻事件的某些主要特点影响着事件在最初是否被把关人选取。

新闻被编辑选中而得以流通的特点有:

一,时间跨度二,强度或阈限价值三,明晰性四,文化相近性

五,一致性六,出乎意料性七,连续性八,组合性九,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选择性把关模式的突破:新闻自身特点对把关人进行新闻选择的影响

休梅克的把关“五层次”

个人层次媒介工作,常规层次组织层次媒介外社会团体层次社会系统层次

(五)、社会生活中的把关人

1、职业把关人

2、二级把关人

3、影子把关人

4、最终把关人

二、影响把关的因素

(一)政治法律因素

案例:美国海湾战争时期的新闻管制

1、阻止新闻媒体介入

2、对新闻组织进行约束

3、组织记者报道团

4、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

5、进行严格的新闻检查

(二)经济因素

传播者的选择出发点与经济直接挂钩举例:电视剧娱乐节目

流行节目模式:真人秀、找对象、海选类、职场类、家长里短类、宣泄类、故事类等等

(三)社会文化因素

任何符号的使用受到社会、文化、社会情境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有明显关系。

举例:美国新闻媒体的价值原则

A、民族优越感

B、利他的民族

C、负责任的资本主义

D、小镇田园主义

E、个人英雄主义

F、温和主义

G、秩序

H、领导精神

(四)信息自身的因素

美国地方电视台选择新闻的标准: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显著性、反常性、冲突性、视觉冲击力、娱乐性、话题的热门程度(五)组织自身的因素

受限于组织的自行行规:

A、组织的所有者

B、组织的价值观

C、组织的目的

D、组织的定位

E、组织内部的群体

(六)受众因素

audience vs prosumens

Producer(制造者、生产者、创造者)+consumer(消费者)

A、目标受众群的确定

B、受众的价值观

C、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

(七)技术因素

举例:美国某电视台的新闻采集

A、不同媒体的技术

B、不同规模的媒介组织所拥有的设备与技术

(八)传播者个人因素

A、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B、个人的个性特征

C、个人的传播方式

举例:央视主持人的风格

三、媒介专业主义

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在理论上具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道德主义倾向。它强调的是新闻

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市场导向的媒体(及新闻)和作为宣传喉舌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服务和公众利益为目的、以实证科学原则为基石的意识形态;它也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是与市场控制与政治控制相区别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大众文化

大众传播的内容与社会功能(大题),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

一、大众传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一)定义: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单向度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4)提供娱乐

3、施拉姆与大众传播

(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二、大众传播的内容层次

(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1、传播内容是传播的中心环节

2、传播内容归根到底是信息

3、经过把关人的搜集、整理、加工传播的信息

信息(现实社会的信息)

人类社会能够接受和感知的信息

大众传播的信息

(二)大众传播内容的共通性1、公开性2、开放性3、大众性4、复制性

四、理解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

(一)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1)布莱士(2)塔尔德(3)库利

2、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2)清水几太郎(3)格林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

约翰?菲克斯的定义: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受,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界定:1、多数人的文化2、草根性的文化3、商业色彩的文化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问题的批判

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23年成立)

代表人物:西奥多?阿多诺列奥?各文塔尔赫伯特?马尔库埃里希?弗洛姆瓦尔特?本雅明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价值:

第一:提出了“大众文化“,并立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宏观视角

第二:出于对社会精神状况的反思对大众文化抱持悲观态度

(四)文化研究学派:关注受众的解读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受众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时的解读:第一:偏爱式的第二:大部分妥协式第三:对立式

草根文化现象:

每一次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和科教的进步,都会派生和衍生出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而草根文化现象,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解放、意识观念的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了一些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爱好趣味、价值审美等一些变化,出现的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民间产生的大众平民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

第八章媒介:人体的延伸

新老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如何适应、(微信微博的特点、走势、趋向)传播媒体的演进规律(科技决定论?辨析)

一、认识媒介

媒与介中国早期对“媒”的概念:中介物英文社会中:Medium——media

从传播学角度:媒介就是对信息的承载和传承的这么一个载体,扩大一点,也包括他后面的机构。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还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甚至服装、住宅、货币等,任何能够延伸人体功能的事物,都是在他的媒介范畴之内。

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

2、媒介: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文字和印刷媒介视觉能力

广播听觉能力

电视视、听、触觉能力

3、“热媒体”与“冷媒体”

热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

冷媒体: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理解大众媒介:

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

2、反馈的机会

3、速度的控制

4、讯息代码:

5、增值的力量

6、保存信息的力量

7、克服弃取的力量

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认识大众媒介的四个方面:

1、传播手段

2、时效效性

3、持久性

4、受众参与程度

二、传统媒介的本体特征

(一)报刊

1、报纸: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定期出版的印刷物,一般一散页形式公开,连续发行

2、期刊(杂志):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

3、报纸和期刊合成印刷新闻媒介或平面新闻媒介

报刊的传播特点:

(1)视觉媒介/阅读媒介(2)时效性较弱(3)保存性较弱(4)选择性较强

报刊最大的传播优势就在于其擅长传达深度信息:

(1)报刊以文字传播为主(2)报刊是空间性媒介,是非线性媒介

(3)报刊要求读者有更高的主动性

报刊的传播劣势:

(1)时效性较弱(2)感染力较弱

(二)广播

广播(broadcast)指的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和图像的传播媒介。

包括声音广播(radio)和电视广播(television)。

通常所说的广播,指的是声音广播。

广播的传播特点:

(1)听觉媒介(2)时效性较强(3)保存性较弱(4)选择性较弱

广播最大的传播优势就在于其时效性和便捷性:

(1)广播的时效性较强

(2)广播诉诸听觉,对于文化水平和设备的要求较低

(3)广播室伴随性的,这一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

广播的传播劣势:

(1)转瞬即逝(2)选择性弱(3)不易储存

(三)电视

电视(Television)是运用电子技术手段传播图和声音(伴音)的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

电视的传播特点:

(1)视听合一的媒介(2)时效性较强(3)电视的保存性较(4)电视的选择性较差

电视最大的传播优势在于其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

电视的传播劣势:(1)转瞬即逝(2)不易储存(3)选择性弱

三、新媒介的本体特征

新媒介的类别:1、互联网(固定宽带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2、数字新媒体(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出版)3、融合媒体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优势:

(1)“多媒体”的传播平台(2)时效性较强(3)保存性较强(4)选择性较强

未来媒体的关键:便捷、移动(portable)——个人、个性(personal)——参与、互动(participatory)四、传播媒介演进的规律:1.加速度发展趋势2、叠加式发展而非替代式发展

科技决定论?正确与否?

①技术决定论: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拥护者:技术善论者和技术恶论者,法国艾吕尔加拿大麦克卢汉等②社会决定论:技术起源于和会生活,产生于人的特定的价值的需求,人对技术的主体性,技术哲学家斯塔蒂梅尔;③技术与社会互动论:贝尔纳巴伯梅塞尼: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是相互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交互作用关系,科学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正式具有推动和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是技术的源泉与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技术,

第九章受众、消费者与公民

受众的终结,对不对?、受众的特点、选择信息的过程,获然率、传播权、知晓权、媒体接近权、主要的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大题),什么是媒介接近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异同(隐匿性思考)为什么微信这两年在中国发展超常速

一、受众的概念

(一)、受众的概念:受众(阅听人,Audience)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二)受众的特点:1、多2、杂3、散4、匿

(三)受众的选择:

1、选择性接触施拉姆:媒介选择的或然率公式报偿的保证/ 费力的程度= 选择的或然性

2、选择性注意

受众选择性注意哪些传播内容?

(1)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或娱乐价值2)信息具有易得性(3)传播的形式能引起受众注意(4)受众有自己的选择

3、选择性理解“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戴维森等(1976年)

(1)习惯性(2)求得心理和谐一致(3)功利性(4)可得性

4、选择性记忆1958年科勒与琼斯对“种族隔离政策赞成与否”的研究发现了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所谓的选择性记忆就是更少一部分信息留存在他的大脑里。

二、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受众等次的划分

1、特定区域内可以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潜在受众)

2、对信息内容进行保持定期接触的人(稳定受众)

3、在态度或者行动上受到媒介影响的人(有效受众)

(二)三种受众观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1)受众的群体背景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

2、作为市场的受众(1)受众市场的变迁大众VS小众(2)“受众即市场”的思考

第一、容易把传媒和受众的关系固定为买房和卖方的关系。

第二、那么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就无从落脚

第三、难以反映出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应享受的权利

(1)传播权传播权指著作权人享有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权利。(2)知晓权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3)媒介接近权:媒体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媒介接近权核心: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互联网发展自媒体发展较高的忠诚度

三、理解受众:使用与满足研究

(一)分众概念分众:指的是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或者是心理学特征上的社群集合

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精英媒体阶段——大众媒体阶段——专业媒体阶段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1、赫尔佐格(1944):广播的使用与满足

——竞争心理(实现自我满足)——获得新知(安全感)——自我评价(实现自我满足)

2、贝雷尔森:1940年,图书和报纸的使用与满足,1949年,《失去报纸意味着什么》发现:

(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的工具(3)休息的手段

(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手段(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3、麦奎尔、布鲁默(1969):英国电视的使用与满足

(1)心绪转换(2)人际关系效用(3)自我确认(4)环境监测

4、布鲁默和卡茨(1974):五种可能的社会情况导致对媒介的需要和使用

(1)社会局势产生紧张关系和冲突(2)社会局势造成对问题的发觉(3)社会局势提供了可以满足某些需要的少有的真实的机会(4)社会局势使某些价值提高(5)社会局势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

(三)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

五、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参与

举例:微博传播中的“受众”行为:关注与被关注创作或发表内容评论与回应转发

请思考:为何微博/微信这两年在中国的发展是超常速的?

第十章传播改变态度?

第十章:传播效果。魔弹论(图)、强化效果论、有限效果、适度效果、宣传的七个方法、一面说和两面说、休眠效应、防疫论

二、早期宣传研究

20世纪40年代之前:

魔弹论/枪弹论、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魔弹论的观点认为:

受众成员是一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宣传的四个目的:

1、激起人们对敌人的仇恨

2、与盟军保持友好关系

3、与中立者保持友好关系

4、瓦解敌人的斗志

宣传策略:

——战争罪行——恶魔崇拜——胜利幻想——维系友谊——瓦解斗志:

一战中美军对德军投放的明信片:

正面:“将你的家庭地址写在这张明信片上,如果你被美军俘虏,将其交给第一个询问你的军官,他会负责将其寄出去,使你的家人对你的情况放心。”

反面:“不要为我担心,战争对我来说已经结束了,我吃的很好,美军给战俘提供了与他们自己士兵相同的食物:牛肉、白面包、土豆、蚕豆、李子、咖啡、黄油、烟草等等。”

20世纪30年代,宣传vs宣传教育

德国:纳粹的宣传美国:考夫林神父

李和李:《宣传的艺术——对考夫林神父演讲的研究》

宣传的七大方法 1.辱骂法(污名法)北朝鲜、古巴、伊拉克、伊朗2、光辉泛化法(光环法)3、转移法4、证词法5、平民百姓法

6、洗牌作弊法

7、乐队花车法

三、态度劝服的心理学研究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1942——1945,霍夫兰研究军事纪录片对士兵的劝服效果。

《不列颠之战》的宣传效果:

——提供关于战争情况的基本信息(效果较好)——使士兵形成相应态度(效果一般)——激发士兵,号召作战(效果较差)

劝服效果理论

1、“一面说“与“两面说”

1945年,改变“速胜论“态度的实验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原来态度的不同——教育程度的不同

研究结果证明:两面说材料有助于受众增强对于反宣传的抵抗力。

2、防疫论

防疫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着眼于如何抵御传播者的宣传与劝服,如何保持原有的态度。有意识地向受众灌输一些反面的信息,使他们的思想先对这类反面信息产生抵抗性,这样一旦当他们真正面临反面信息的大规模侵袭时,便不会轻易发生动摇。

1953年,“苏联能否大量制造原子”反宣传实验

研究结果证明:两面说材料有助于受众增强对于反宣传的抵抗力

3、信息来源的重要性、

休眠效应是指低可信度信息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息源的可信性较弱,所以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出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之后,信息的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它说明一个重要道理,即信息源的可信度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图)

1951年,信息来源重要性实验,及其后续实验

“目前,美国是否有能力制造核潜艇”——“不能”

两个组:A组得到的信息来自奥本海默B组得到的信息来自苏联的《真理报》

4、诉诸感情与诉诸理智

1953年,“诉诸恐惧进行牙齿保健宣传”的实验,实验证明了诉诸感情的确有效果,但过度恐惧效果不佳

案例: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媒介形象塑造

四、魔弹论的破灭

(图)

枪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度效果论:指对“有限效果论”进行修正的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论,它受特定条件影响而有很大差异,可能巨大也可能微弱,或介于二者之间。适度效果论注重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多种变量的作用。此外,与之前的有限效果研究只聚焦于大众传播的短期效应不同,该模式开始注重传播累积的长期效果问题,更具有社会学意义。整体上,该模式是显得比较中立的效果理论。

强大效果论: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根据宣传理论的原则谨慎筹划制作节目,大众传播就能发挥强大效果。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沉默的螺旋: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第十一章大众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两级传播(的修正)、伊里调查、人际传播的动力、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的种类适度效果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教养理论、知识沟)第三者效果、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

一、有限效果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约瑟夫克拉伯:《大众传播的效果》

1940 ,伊里调查1940年,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在美国大选期间,围绕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大众传播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是在伊里县进行的,所以又称“伊里调查”,调查结果在1948年“人民的选择”为题正式出版。

(1)来自媒体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域,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他影响的追随者。(2)在影响选民的投票决定方面,人际传播的影响似乎不仅比大众媒介更经常,而且更有效

——两级传播理论

——有限效果理论

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社会上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最常见:身边都在发生,每时每刻最丰富:人际传播才是真正的多媒体。

2、人际传播的动机:

(1)人的需求,获得信息正式:咨询解答(心理咨询、就医、教育、买卖商品)非正式:聊天、闲聊、吵架(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3、人际传播的种类:

A、面对面传播

B、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电话、手机、邮件、信等等)

4、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传播。

5、人际传播的社会效果:

(1)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渠道(2)实现社会协作的纽带(3)传承社会文化的工具(4)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工具

对两级传播论的修正:

1、两级传播论——多级传播论——N级传播论

2、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际传播在劝服方面更为有效。

1960年约瑟夫克拉伯《大众传播效果》

1、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对受众产生效果的必要的和充分的原因,而更可能出于各种中介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

2、传播效果一般是强化现状,而非改变它。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1、只考虑态度的转变,不考虑态度的加强

2、只考虑传播对态度的影响,未考虑其他方面

3、只考虑对个人的效果,未考虑对社会的效果

4、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

5、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思考。

二、适度效果理论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么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个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为什么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反而更强调适度效果呢?

(图)

雷蒙鲍尔《顽固的受众》从考虑“信息给受众带来了什么”,到考虑“受众使用讯息来获得什么”

创新与扩散理论罗杰斯和休梅克(1962):《创新的传播》

创新:一种被采纳者认为是新颖的观念,行为方式或事物。

创新涵盖的是观念、行为、和硬件

创新有五方面性质:

1、相对优越性

2、兼容性

3、复杂性

4、可试验性

5、可观察性

“一般而言,被认为有较高的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以及更少复杂性的创新能更快被人们采用。”

埃弗雷特罗杰斯

个人接受者的五个阶段:获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整体的扩散阶段

整体扩散理论:S型曲线

议程设置理论: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在查普尔希尔调查后提出。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食品安全问题“三鹿奶粉“事件发生至今,从层层剥开的事实来看,令人震惊的是企业职业道德的沦丧。世界经济危机的报道日本311地震等

教养理论(涵养理论)cultivation

格伯纳等:12年间美国电视剧暴力镜头的研究

“暴力和犯罪在电视上呈现过多,电视观众得到了夸张的危险感和不安全感,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不安全和罪恶的世界”。

教养理论主要观点:

1、电视观众认识的现实接近于电视媒介呈现的现实,而非真正的现实

2、接触媒介越多的人越明显

3、主流化:收看电视多的人的观念会趋同,不管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如何,他们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4、共鸣: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

知识沟假说

1970年,蒂奇纳、多诺霍、奥里恩《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的扩大》

“随着大众传播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1972年,库克:《重游<芝麻街>》

1、对于经常收看此节目的人来说,知识沟可能会缩小

2、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看此节目的次数就越多

3、在不同经济收入或文化层次的群体之间,试图以《芝麻街》缩小知识沟极为困难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A、接触机会(access)

B、基本技能(basic skill)

C、内容(content)

D、接触欲望(desire)

三、强大效果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

强大效果论重点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诺依曼:沉默的螺旋1973年《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的、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大众传播能以三种方式

影响沉默的螺旋:——对什么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受鼓励形成印象

第三者效果理论:1983年,戴维森提出:第三者假设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低估了自己所受到的影响。

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结论:

1、大众传播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上,大众传播影响了公众对现实问题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2、大众传播影响了社会群体的观念和文化,并促进各种群体的融合

3、大众传播能促进社会变革和产生新文化形式。它帮助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并形成了大众文化。

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

1、社会整合与社会结构

2、政治经济途径

3、整合性论题

4、全球化

5、科技决定论

6、去大众化

新媒介的新理论议题:

信息社会社会与传播网络自由或控制互动性使用经验责任与信任新的批判理论

传播研究的目标:

追求善治(Good Governance)

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辨析)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前者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它可以使传者与受者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并共聚一堂,促膝交流,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后者使用的媒体主要有电话、交互电视、计算机网络、书信等,它可以使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高了传播的效率。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传播学试题资料(考试重要)

2013传播学期末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5、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6、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7、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8、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9、《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10、受众的特点包括多(人数众多)、杂(成分复杂)、散(居住分散)和匿(相对隐匿)。 11、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12.传播学界五大先驱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__霍夫兰_、施拉姆。 13.个体对个体的传播,被称为____人际传播____。 14.拉斯韦尔“五W”公式忽略了传播过程的___反馈__要素和传播动机的分析。 15.“把关人理论”是____怀特___提出的。 16._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__被称为符号。 17.__媒介即信息__是麦克卢汉媒介“三论”的核心和出发点。 18.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亦称_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__。 19.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主要贡献是引入___反馈__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从而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22.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思想基础是_天赋人权_。 23.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通称为___渠道__。 24.对信源(传播者)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的是___霍夫兰_。25.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培因基金会关于电影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是有关_大众传播效果__最早的实证研究。 26.按照“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人们对于当前社会上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通常来自__大众传播__。 27.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学派,又称_经验学派__。 28.施拉姆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__“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_。 29.拉斯韦尔模式由五个环节构成,其中第三个环节是__通过什么渠道_。 3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种功能,即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和_麻醉作用_。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l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l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l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l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l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l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

“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l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l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l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l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l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意义: 1、传播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开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先河。 2、确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局限性:角色和关系固定化,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的劝服受传者的过程。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性。l 香农>意见领袖 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部分 总体上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李彬《传播学引论》相关理论问题和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传播实践和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复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传播的定义、特点 2、识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领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5、分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2、识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特征 3、识记组织传播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2、应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和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2、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分析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媒介理论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2、分析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观点 3、识记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4、分析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大众与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2、识记几种主要受众观的基本观点 3、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类型 2、识记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内涵 3、识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2、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3、识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识记“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3、识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识记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及其重要贡献 2、识记批评学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识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识记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附论: 1、理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和大众传播 《传播的观念》部分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传播学得四位奠基人与一位集大成者: ①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得泰斗、“所有社会科学得 大师,各领域得先锋”。 贡献:她与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与舆论》,第…次明确使用了 “大众传播学” 得概念,提出了 5W 模式,为以后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得结构与功能》一一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 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得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得先驱, 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 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力得研究: 提出“守门行为”与“守门人”得概念。 ③ 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就是著名得实验心理学家,也就是宣传与传 播研究得杰出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就是最具综合性与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 策略得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得乂一重要课题。 ④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广播进行研究,分析广播得内容与形式对听众态度与行为得影响,开创 了媒体效果研究得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大众效果传播得转折 播论”得问世。 ⑤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得集大成者与创始人。人们称她为“传播学鼻祖”、 “传播学之父”。她建立了第一个大学得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 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 衔得人。其中《大众传播》得出版标志着传播学得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 得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己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 传播得专业内涵:传播得双向性;传播得内容就是信息;传播得U 得性。 2、 传播得特点:①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 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得,乂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 迪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与“多级传 “意见领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 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 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差异越大,变化越 多,信息越丰富 传播学的演化: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 控制论:维纳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 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 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在我 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 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之能够正常运作。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 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 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概念的发展: 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 (1)社会学传统: 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社会互动理论: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像”或者符号: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 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 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 信源、讯息、信宿: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1、信息的概念:具体P4 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 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 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 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 (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 (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 (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广义上还包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必修课《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班级:营销09C 教师:姬相轩 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名词解释:传播学;信息社会;符号;能指和所指;象征性社会互动;大众传播;拟态环境;“把关人”;意见领袖;文化帝国主义;“传播流”;“沉默的螺旋” 简答题:传播的分类有哪些?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对基模理论如何认识?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如何理解?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如何认识新闻框架及框架效果?“知沟理论”与其反命题是什么?媒介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一、传播的定义 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 控制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这不光是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也是国际上流行多年的一种观点。传播学考察的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具有与其它信息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三、传播的特点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何为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五、传播的分类 ?非人类传播 ① 自然传播; ② 植物传播; ③ 动物传播。 ?人类传播 ①自我传播(向内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题型: 1.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 2.简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3.论述题(1题,每题20分,共20分); 4.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 二.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及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一句话三功能: 拉斯维尔在著名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一句话”是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三功能”是指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3.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并写出个案报告,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5.焦点访谈法: 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 6。报刊的四种理论: 施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实际上是指整个大众传播事业,“理论”实际上是指控制观念和控制体制;四种理论包括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7.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认为,最关键的把关发生在媒介组织内部,分为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两个阶段。 新闻采集者——记者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倾向于信源的人,新闻加工者——编辑是那些对流入的新闻内容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的人,他们的工作最具守门意义。 8.权力的媒介: 阿特休尔著的一本批判性的著作,认为世界上的媒介可以分为西方媒介体系、东方媒介体系、南方媒介体系;所有的媒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吹鼓手、代言人。 9.信息符号: 信息是可以减小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形式的反映。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代码,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一般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类。 10.编码译码: 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编码与译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 # 11.复原性信息:

最新文化传播学复习资料

《文化传播学通论》 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文化产业管理班

第一章文化与文化传播 一、名词解释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传播的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相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相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媒介文化:所谓媒介文化,是指在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以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人的方式为主要原因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体系统、媒介运作方式及其中的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还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种变数”。 文化圈层:文化圈层指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的反映不同时期各种文化要素所联结起来的平面分布特征,显示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程度。 第二章文化传播的研究范畴 一、名词解释 文化融合: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文化经过接触交往后,彼此借鉴、吸收、交融而形成一种新文化的过程。 二、文化传播的功能、特征 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娱乐功能特征:社会性、目的性、创造性、永恒性、开放性、多元性、融合性 三、传播的途径(方式)和模式 途径:迁徙传播、商贸传播、战争和扩张传播、宗教传播、教育传播、使节互访、和亲通婚、大众传媒传播、探险、旅游观光、学术会议、图书交流与翻译传播模式:直接传播(a.链式传播 b.波式传播 c.根式传播)、间接传播(又称媒介传播)、激起传播(又称刺激传播)、膨胀型传播(a.传染型 b.等级行等级传播)、 迁移型传播 第三章物质文化传播 一、名词解释 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又有人称为物态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人工产品,即文化的物质形态,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也称第二自然,是可以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实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深刻的物质基础。 物质文化是指源于自然环境之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且变化节奏较快,具有发展速度快、变化频率快的特点,是精神文化的基础。 二、物质文化传播的原则、途径

中传新传考研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中传新传考研|《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针对准备考取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同学们,凯程考研的小编准备了一份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查缺补漏复习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 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 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