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第三分册

高中历史第三分册

高中历史第三分册
高中历史第三分册

第三分册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宣告宋朝统治集团自强自救的破产。北方民族的兴起与扩张,形成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至南宋最终完成。活字、火药等创造发明,表明宋代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阔的疆域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和制度创设

北宋的建立 A

文官体制 B

1、北宋的建立

960年,手握重兵的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借口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率军北上,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

2、文官体制:

宋朝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3、军事制度:

1)、961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2)、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3)、宋朝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人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

4)、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4、政治制度:

1)、基本国策:宋初以“重文轻武”基本国策

2)、目的:防范武将专权

3)、选拔途径: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4)、地位: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表现:(1)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2)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A

1、背景:

①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在冗官、冗兵、冗费的消耗下,北宋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要求改革的呼声再一次高涨。

②熙宁二年(1069)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指导变法的领导机构。又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全面推行变法。

2、号召:富国强兵

3、内容: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

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以及科举新法等。

4、失败:

①改革偏重于理财,遭到的批评攻击也大多集中在理财措施上。

神宗对新法的关注,偏重于国库财政收入的增加。新法实施过程中,王安石希望“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结果却是国库收入虽有所增加,利民的目的没有真正达到。最典型的是青苗法。青苗法,又称常平法,即在青黄不接之时,把国家仓库的钱谷借货给农民,待收获时连本加息偿还国家。此法的本意是限制大地主高利货的过度盘剥,缓解农民的燃眉之急,国家也能从中增加财政收入。但原先认为能利国利民的好方法,施行之后,弊端丛生。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放货的任务,不管百姓要不要借贷,硬性摊派,甚至预先扣除利息,弄得民间怨声载道。

②新法施行后,反对的呼声日渐猛烈。改革派和保守派就立法为国还是为民、新法推行后的效果、改革的幅度和力度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形成新、旧两党

③神宗的改革决心也在党争中逐渐动摇。变法陷人困境,王安石辞去相职。

④数年后,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继位,太皇太后执掌朝政,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官员,全面罢废新法。时值元佑年间,史称“元佑更化”。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宋、辽、西夏鼎立的局面 A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A

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A

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1125年被金灭亡

北宋――960年汉族赵匡胤汴京(今开封)1127年被金灭亡

西夏――1038年党项族元昊被蒙古灭亡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被蒙古灭亡

2、南宋建立:1127年汉族赵构临安(今杭州)

3、靖康之变:1127年,攻人宋都开封的金军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

三、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1、大蒙古国

(1)大蒙古国的建立: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号铁木真。

(2)蒙古西征:三次发起西征,兵锋直抵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

2、元朝――1271年蒙古忽必烈大都(今北京)1368年被明朝灭亡。

3、南宋灭亡:1278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军在厓山一役中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海上丝绸之路 A

1、原因

(1)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2)商业的繁荣和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3)宋代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都较前代大有进步

2、表现

(1)到南宋时,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

(2)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商品的交流:

①宋代海外贸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

②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4)路线

以中国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5)意义:

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人,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A

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A

《梦溪笔谈》 A

一、活字印刷:

1、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

(1)背景:

①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到宋中期逐渐盛行、普及。

②宋朝刻书业兴盛,雕版技术娴熟,书籍印刷精美。

(2)时间: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3)特点:毕昇的发明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

(4)地位: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整整早了四个世纪。

2、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1)传播: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波斯和欧洲

(2)影响: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火药武器:

1、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

(1)发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

(2)使用:

①唐朝: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

②宋朝:

A.宋代,火药制作的配方渐趋成熟,官府设专门的作坊,有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

火器

B.宋代火器的名目繁多,南宋时的“突火枪”、宋元年间的“火铳”,已具备管形火器的基本特征

2、传播:13世纪,火药武器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入欧洲

3、影响:

(1)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人类战争的方式,使战争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存的时代。(2)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沈括与《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1)作者:北宋科学家沈括

(2)体裁:笔记体

(3)内容:

①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记述下来

②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

(4)地位:书中的描述和分析准确而富于科学性,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22课元的统一

行省制度: B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A

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

1、行省制度:(地方)

(1)内容:

①“腹里”地区(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②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

(2)影响:

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措施:

①西藏地区:

吐蕃作为特别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②台湾地区:

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2)意义:

元朝将边地少数民族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至于顶峰。明朝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在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自大和保守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明朝的建立 A

内阁制度 B

一、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即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

同年北上攻灭元朝。

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内阁制度:——中央机构改革

1、目的: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措施:

(1)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

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 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2)内阁制度的确立

①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

②过程:

A.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

职责: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B.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职责: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奏章、咨询顾问、密疏进言

③地位: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④实质:明朝中后期,虽有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的事例,但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清的建立 A

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A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清的建立: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继位的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

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清军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后迅速占领北京,明王朝为清朝所取代。

第25课康乾盛世(上)

军机处的设立 B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A 含义:康乾盛世主要是指清朝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一、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中央机构的变化

1、直接原因:雍正帝即位,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

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2、职能

(1)完全秉承皇帝旨意,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

(2)军机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3、成员

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

4、地位

军机处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助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作用

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东北:打退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1)沙俄在向西伯利亚的扩张中,于17 世纪中叶侵入中国的黑龙江流域,清朝军队与当地居民多次进行抗击。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

(2)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西北:平定准噶尔叛乱与回部叛乱

(1)平定准噶尔叛乱:清初,原居今新疆伊犁一带的蒙古准噶尔部势力渐强,控制了天山南北,并不断向东、向南进兵,反复发动叛乱。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终于平定叛乱。

(2)平定回部叛乱:其后,聚居新疆天山南路的回部也起兵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统一了天山南北,随即派军驻守,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3、西南:加强对西藏的治理

(1)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

(2)乾隆时:

①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务都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

②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4、东南:消灭台湾郑氏割据政权

①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郑氏政权在台湾地区的统治维持了20余年。

②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社会经济的繁荣的诸种表现 A

《四库全书》 A

文字狱 A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

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令人瞩目的迅速发目。(一)农业

1、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大为提高: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

2、高产作物的引入和迅速推广:明朝从美洲引入高产作物番薯、玉米后,到清朝迅速推广,解决了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意义重大。

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使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等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促进了商品经济在农业中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手工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的不断推广:农村的家庭手工业绩麻、纺纱、织布、养蚕、缫丝等不断推广;

2、大小手工业作坊普遍开设: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则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所制作的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三)商业的繁荣

1、原因:

(1)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2)农业、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

2、表现:

(1)许多城市渡过鼎革之际的萧条,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更有新的发展

(2)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

(3)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零售和批发的有各地区、各民族的工艺品与土特产。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1、《四库全书》

(1)背景:

①康、雍、乾三朝对文化事业重视

②康、雍、乾三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2)概况:清乾隆时,清政府又选派众多著名学者编成浩瀚《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

(3)地位: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2、文字狱——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

目的:为了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稳固统治、加强皇权。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 B

从海禁到闭关 B

一、朝贡贸易:——明朝的对外关系

1、概念:

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明朝海禁后,朝贡贸易成为海外贸易唯一合法途径。明朝规定,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

商品货物进行贸易

2、特点:

(1)薄来厚往, 倍偿其价

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

(2)有限制的贸易

①附带的货物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

②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朝贡人数——都有具体的规定

(3)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①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②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二、从海禁到闭关

1、清初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1)目的: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

(2)内容: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2、康熙中期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

(1)原因:由于局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归附,导致清政府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

(2)内容: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南京)设立海关,允许外商前来贸易。(3)意义: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不仅活跃了经济,同时也为政府增加了税收

3、闭关:

(1)原因

①当时,欧洲社会正发生巨大的变化,清政府对西方势力十分戒备,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腹地,破坏统治秩序。

②清政府的自大、保守的心态作怪

③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需求甚少

(2)过程:

①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

②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只开广州一地通商

③清中期对外商限制更加严格,国门关得更紧。

(3)内容:

一方面是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规定外商只在广州一地进行有限制的通商。

(4)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

②但更重要的是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逐渐落在了世界潮流的后面,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的传入 B

1、西学的内容:

西学不仅包括欧洲传教士传播的基督教(神学),还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

面,内容泛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2、西学传入的背景:

(1)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

(2)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向东方发展,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页

3、西学传入的特点: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涉及面广

4、西学传入的表现:

自然科学: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在中国影响深远。(3)利玛窦在华期间绘制世界地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坤舆万国全图》,西方地理学的传入使中国人耳目一新。

(4)水利科技专著《泰西水法》(徐光启与传教士合作翻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方的水利设施和技术,徐光启编《农政全书》时水利部分全录此书。)

(5)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远西奇器图说》是首部介绍欧洲近代机械工程学的中文图书,其中涉及比重、杠杆、滑车、轮轴、斜面等力学原理及其方法。)

(6)历法:明朝历法沿用元历,年复一年,节令误差越来越大,推算天象多不准确。崇祯时,徐光启、李之藻受命修改历法。他们以西方历法为基础,聘请多位传教士参与,引进西方天文仪器进行测量,历时五年,完成篇幅浩大的《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人文学术:

(1)西方的哲学、逻辑学名著翻译介绍到中国

(2)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等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5、西学东渐的意义

(1)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2)西学东渐促使了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3)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4)中国古代文化传入西方后对于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17世纪末和18世纪在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C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原因

①经济根源: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抵御外来人侵,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保证生产发展;同时,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②政治根源:适应统治阶级完成、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④思想基础:儒家思想

3、发展历程: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时得到巩固,

隋唐时完善,

宋元时加强,

明清时期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渐趋衰落。

4、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⑤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

⑥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⑥中央和地方、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5、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有进步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历史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古代文明

历史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综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C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高中历史必修一(1-3单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复习(政治文明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周王将和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 藩屏周”。 (2)目的:巩固。 (3)分封对象: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4)作用:①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之间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宗,其他嫡长子的兄弟(次子、庶子)为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能够享受“”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防止,强化王权,“国” 和“”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选官制度:制(世官制)选官标准: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制度:①皇权②皇位③皇帝 (2)中央官制—制:三公指(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百官)、(协助皇帝管理)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守和县令由直接任免,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选官制度:制选官标准: 三、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西汉 (1)汉武帝集权: 中央:①建立 地方:①设置—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②实行—解决了诸侯国问题。(2)选官制度: 含义:各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消极:容易,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形成小集团。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1)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2. 二里头考古发现(C)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B) (1)甲骨文的定义: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D)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 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国家、金属工具 2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3 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随后,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其中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发明者:苏美尔人。5《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6《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7 促使大河流域国家产生的原因:大河灌溉农业的需要 第 2 课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复杂难懂 (2)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第 3 课 古代印度1 古代印度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2 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因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而得名。3 种姓制度: 产生原因: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者 四大种姓:婆罗门 祭司阶层 刹地利 军事贵族 (国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农民、商人) 首陀罗 奴隶 特点: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前6世纪,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 (释迦牟尼、佛祖) 佛教经典:三藏经(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 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提出者为王国维。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2、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主张: A、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3、孟子的思想主张 A、“仁政” B、“民贵君轻” (“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C、“性善论” 4、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B、“君舟民水”C、“性恶论”D、法治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三课)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1、宋朝的程朱理学: 北宋时期程颐、程颢 二程基本观点:万物皆只是一个理,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 南宋朱熹 朱熹的理学内容:“理气论”(客观唯心论):理和气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应当从善,人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著述《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2、阳明心学:“心即理也”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出“致良知”学说,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1、离经叛道”的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如抨击男尊女卑,高度评价商鞅、吴起改革家,认为农民起义是贪暴的统治者逼出来的。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2、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上海市高中历史练习册第5分册试题答案全

第 1 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基础练习 1 .林则徐虎门销烟 2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3 . B 4 . A 5 . B 6 . D 二、拓展练习7 . ( 1 ) “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 2 )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共同抗击外侮,兴我中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8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把中国拉向近代化。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这只是战争的客观影响,并非侵略者的本意;而且战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文明是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这种观点没有正确区分战争发动者的本意与战争的客观影响。 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基础练习 1 .亚罗号马神甫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英国法国 3 . D 4 . D 5 . A6 , B 7 . 1858 年通过中俄《暖浑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 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 。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约40 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4 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

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44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9 世纪80 年代通过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割占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塞河源7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二、拓展练习8 .特点:数量多(从 5 个到10 个)、地域广(从局限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的海岸线)、由海岸而深入到腹地的长江。说明外影鲤遭些些垄鱼巨9 . ( l )材料一、二反映了五口通商后,英国的某些工业品没有占据中国市场。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输人的鸦片比鸦片战争前更多。( 2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后,英国资产阶级认为中国地广人多,是一个落后的大国,是英国商品侵略的理想对象。( 3 )原因:当时中国的经济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几乎完全自给自足,对市场的需求十分有限,购买力低下;两国的生活习惯不同、国情不同;英国等国大量输人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对策:英国先提出“修约”,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遭拒绝后,借口“亚罗号事件”,伙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word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第一课 古代两河流域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楔形文字(A);《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一、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合于发展农业耕作。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法典的特点:法典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通过严刑峻法全面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法典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法典是以神的名义进行颁布的,保留着原始习惯法的遗风;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法典的历史价值: (1)法学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史料价值: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考试内容及要求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象形文字与纸草(A) 一、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量,适合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拥有对全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知识整理

第六分册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建构】 一.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实行的政治指导思想,主张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其统治地位至汉武帝中期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发展需要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二、董仲舒新儒学 (1)内容: 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道之大原出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③以刑辅德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

用之处。” ④三纲五常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尊阴卑,由此论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特点:(汉儒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处继承《淮南子》、《吕氏春秋》思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在一起。在政治主张方面: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①先秦儒学倡导积极入世,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具神秘色彩。 ②先秦儒学倡导民贵君轻,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尊君卑臣” (3)结果:(为何董仲舒新儒学会被汉武帝采纳?) 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为统治思想的举措,适应西汉中期国力强盛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复习测试卷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复习测试卷 1.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 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2.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3.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个评 论指的是( ) 4.“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5.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他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 A.为官清廉正直 B.关心人民疾苦 C.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D.主张开眼看世界 6.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A.宣扬经学 B.批判儒家思想 C.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D.否定孔子的权威 7. 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8.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抗争 B.探索 C.屈辱 D.复兴 9.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能够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0.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分册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 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 计划,敬请原谅。2015年1月起本资料的所有权利转交给第二修改作者黄珍妮。 第一分册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A】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东:伊朗高原西:阿拉伯大沙漠北: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大致与今伊拉克共和国相当。 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A】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汉穆拉比法典》: 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价值/评价①) 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评价: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价值/评价②) 特点:①神明裁决②同态复仇③保护私有财产④严刑峻法⑤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第二课古代埃及(尼罗河) 【A】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A】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绝对权威,自奉为神或者神的后裔。 君主专制: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A】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A】象形文字: 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前。 材料工具: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灭亡原因:复杂难懂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