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2、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3、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5、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7、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8、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9、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

10、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1、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12、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3、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4、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15、经济规律有哪些类型

1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17、什么是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18、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

19、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20、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1、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涵义及其实质?

22、产业结构的类型是怎样的?(其中狭义产业结构出过简答)

23、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2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25、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6、经济增长方式划分的依据和类型是什么?

27、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8、简述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29、简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之处?

30、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趋势?

31、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

32、商品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或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33、产品交换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或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特征)

34、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或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及相互关系)

35、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或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及相互关系)

36、为什么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7、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38、简述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39、商品和价值为什么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40、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什么?

42、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

44、通过纸币流通规律说明通货膨胀的产生?

45、什么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要求和作用形式是什么?

46、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47、为什么说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

48、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

49、社会资源配置的实现机制是什么?

50、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怎样的?

51、社会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关系是怎样的?(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的区别

5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53、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54、什么是市场机制?它的核心是什么?

55、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56、价格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57、供求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58、竞争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59、什么是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作用是什么?

60、市场调节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61、市场是怎样产生的?它具有什么作用?

62、什么是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怎样构成的?

63、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4、市场管理组织主要有哪几类市场管理机构组成?

65、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66、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6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68、简述资本的本质

69、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标准含义及意义

70、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7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关系)

72、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73、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为什么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7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75、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这是因为:(为什么说劳动不是商品)

76、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

77、资本积累的含义、客观必然性及实质

78、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79、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80、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81、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作用、趋势及结果?

8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表现?

83、二战以后的5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特点。主要表现

84、试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及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必然性?

85、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三种职能形式?

86、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87、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联系和区别。

8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89、资本周转时间包括哪些?

90、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91、简述固定资本损耗的种类。

9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些影响?

93、扩大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9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95、简述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96、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97、简述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关系。

98、简述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的内涵?

99、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100、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客观必然性。

101、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102、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10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104、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涵义及对资本家的意义?

105、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10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107、简述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108、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之间的关系?

109、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110、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

11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12、生产价格和价值的不一致是否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

11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114、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客观可能性及应具备的条件?

115、商业资本的涵义及作用?

116、为什么产业资本家会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

117、借贷资本的形成及本质?

118、什么是利息和利息率?影响利息率的因素有哪些?

119、为什么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120、资本主义信用的类型

121、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特点和局限性?

122、银行信用的特点?

123、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产生过程?

124、股票价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25、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它们的区别?

126、资本主义地租和租金的区别?

127、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28、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29、资本主义土地价格由什么因素决定

130、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为什么还要进行再分配

131、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途径?

13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133、垄断组织有哪些形式,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134、垄断利润的实质,来源及获得的途径是怎样的?

135、为什么垄断价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136、为什么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

137、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竞争有哪些特点?

138、金融资本是怎样形成的?】

13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大大加强的表现?

140、垄断为什么是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14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

14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实质?

143、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对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功能

1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145、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14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147、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48、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形式和实质

149、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及垄断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50、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必然性及实质

151、垄断资本国际经济调节的实质

152、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内容

153、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

154、资本全球化的根源?

155、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156、地区经济集团化产生的必然性。

157、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途径是

158、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定时期里,存在着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其原因?

159、垄断的统治导致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

160、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并存的原因

16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162、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其具体表现是?

163、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必然性?

164、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165、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是怎样的?

166、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167、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16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16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170、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什么是我国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或为什么要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71、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72、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73、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74、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75、试述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多样化?

176、为什么要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或简述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77、集体经济的特点、性质及作用

178、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79、我国现阶段有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80、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具有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181、按劳分配的内容及性质?

182、按劳分配有哪些作用?

18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有哪些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表现出哪些重要的特点?

184、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依据?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是什么?或二者结合的原因)

18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86、简述我国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

187、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88、社会主义消费对生产、交换、分配的作用?

189、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是什么?

190、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起什么作用?

19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19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和区别?

19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94、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

195、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由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原因?

196、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搞好哪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197、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

198、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199、试述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200、简述企业经营机制的涵义及其基本内容?

201、增强企业活力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的重要性?

202、为什么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03、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什么特点?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04、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

205、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06、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及重点

207、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

208、如何规范和整顿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我国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途径是什么?

209、应怎样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210、社会主义条件下现金投放有哪些渠道?

211、社会主义条件下回笼货币有哪些渠道?

212、社会主义市场中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或其形成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21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为什么要进行再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

214、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是

215、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216、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17、建立和健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218、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19、简述提高积累效益的途径

220、如何正确处理积累、消费的比例关系?

221、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及货币政策手段

222、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

223、为什么要加快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速度?(或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必要性)

224、为什么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225、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是怎样的?

226、我国提高经济效益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27、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228、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229、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230、我国怎样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正确处理好哪些条件?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是什么?)

231、为什么比例协调和结构优化是快速增长的基础?

23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233、我国经济发展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

234、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235、总体小康的特征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36、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237、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的关系是怎样的?

238、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积极意义?

239、试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对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需要正视并处理好的紧迫问题主要有哪些?

240、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41、我国利用外资的原则是什么?

242、我国实施“走出来”和“引进来”战略相结合的依据及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2、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3、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工人运动,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5、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6、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7、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因为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是起

主导作用的因素。(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8、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二)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三)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9、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

(1)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2)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0、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1、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说,第一,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如果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同样会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生产关系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也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12、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13、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4、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15、经济规律有哪些类型?(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1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人民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就得到顺利发展,否则,就遭到损失和挫折。

17、什么是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体系: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组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基本经济规律:是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发展方向。

18、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

(1)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2)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3)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9、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了的再生产总体中,主要的部分是相当于原有生产规模的部分。扩大再生产,则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

20、.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2)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3)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21、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涵义及其实质?

(1)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数量上的表现。(2)国民经济中的各

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3)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2、产业结构的类型是怎样的?(其中狭义产业结构出过简答)

(1)产业结构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广义的产业结构,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构成在内。(2)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两大部类产业结构、轻重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3)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23、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2)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2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2)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25、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以下一些:(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2)学技术及其应用。(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自然条件。(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26、经济增长方式划分的依据和类型是什么?

(1)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2)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3)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27、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与此同时,任何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它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并且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2)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是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都无法进行。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3)由此可见,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8、简述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9、简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之处?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有不同之处:国民生产总值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而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30、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主要是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至今有些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微弱。而目前有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已进入主要采取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70%.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国当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成长新阶段,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历史任务。

31、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

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和劳动交换方式,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1)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紧密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2)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3)再次,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32、商品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或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经济是不以自然地域和经济单位为界限的开放式经济。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的。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既可以与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3、产品交换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或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特征)

对比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这种劳动的经济联系形式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产品交换经济是以旧的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

的消灭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相适应。(2)产品交换经济的根本目的是直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3)产品交换经济中的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产品交换。

34、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或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及相互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互矛盾的。(1)两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2)两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35、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或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及相互关系)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们的相互关系是:(1)二者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36、为什么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而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转移其原有的旧价值。所以,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而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2)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3)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

37、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1)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2)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因此,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3)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8、简述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单位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2)一般而言,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9、商品和价值为什么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商品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每个生产者的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取决于自己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而且取决于同一生产部门内部所有商品生产者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2)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是不同的,劳动复杂程度也是不同的。

40、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什么?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是:(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42、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第二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即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4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阶段,然后才发展到货币形式。(2)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4、通过纸币流通规律说明通货膨胀的产生?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因此,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数量限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45、什么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要求和作用形式是什么?

(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6、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47、为什么说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

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这是因为:

(1)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也就是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2)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

来看,商品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3)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才成为现实。

48、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资料配置的原因。社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使各部门、各地区均衡发展,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2)资源配置的任务和要素。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因此,资料作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就构成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要素。(3)资料配置的目标。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消费者个人效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9、社会资源配置的实现机制是什么?

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主要有:(1)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2)资源配置的信息机制。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3)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

50、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怎样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又可分为指令性计划方式和指导性计划方式。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资源配置的动力是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全面的信息资源也是集中在国家手中。信息的传递是纵向的上下流动。(2)在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下,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它们独立进行分散决策。决策的目标和动力是追求本单位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决策的依据是市场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信息的传递主要是横向的。资源配置的实现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的,即通过市场上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导资源的流向。51、社会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关系是怎样的?(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的区别)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计划和市场方式的区别:(1)它们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方式要求有一整套执行计划职能的组织和制度。而市场方式则要求改变政府职能,建立一套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机构和制度。(2)它们在实现资料配置的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计划方式具有在全社会范围配置资料的作用,但排斥市场配置资料的作用。市场方式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调节资料的配置,但存在资料配置的一定盲目性和滞后性。联系:在某种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能以不同形式相结合,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料。

5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资料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2)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53、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有其一般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54、什么是市场机制?它的核心是什么?

(1)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各种市场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2)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55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1)价格机制。(2)供求机制。(3)竞争机制。

56价格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一)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1)价格机制调节生产。(2)价格机制调节消费。(3)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二)价格机制起作用的条件,在于价格背离价值在时间、方向和程度上是灵活的,价格随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57、供求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1)供求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其次,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2)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

58、竞争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一)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2)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3)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二)竞争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指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能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建立起开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消除各种垄断。

59、什么是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作用是什么?

(1)所谓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2)市场调节的作用:

一是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即价格不是统一规定的,而是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等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形式上是企业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定价。二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调节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三是市场机制调节需求,包括调节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

60、市场调节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是有条件的。第一,企业要有产供销和人财物的自主权,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企业的生产方向、规模、结构可自主决定和调整。第二,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第三,企业的经济利益,取决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状况,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相联系。第四,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第五,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61、市场是怎样产生的?它具有什么作用?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市场。在高度发达国家的商品经济中,整个社会经济过程都要依赖市场才能进行。(2)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一是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市场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环节。三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62什么是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怎样构成的?

(1)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2)市场体系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

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63、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而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1)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2)市场竞争秩序。(3)交易行为秩序。(二)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第二类为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第三类为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64、市场管理组织主要有哪几类市场管理机构组成?

(1)国家设置的管理市场交易活动的专门性机构,如工商、物价等。(2)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技术管理的机构,主要包括从事计量、测试、质量管理等(3)社会性和群众性的市场管理机构或组织,如消费者协会。

65、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值。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G-W 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66、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6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那个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它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出比其自身更大的价值。

68、简述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69、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标准含义及意义。

(1)标准: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含义: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3)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70、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绝对剩余价值: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7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关系)

首先,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再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是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没有重大变化,绝对剩余价值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72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必须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及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3)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各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原来的先进条件转化为一般生产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形成相对剩余价值。

73、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为什么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这是因为:第一,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也只是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代劳动的作用。第二,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更不能改变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和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第三,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或采用比其他企业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雇佣工人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第四,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成为该部门的正常生产条件,则资本有机构成大为提高。

7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75、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这是因为:(为什么说劳动不是商品)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第四,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实际上,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因此,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76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

(或马克思怎样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09.10论述第一,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还可以看出,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

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也就是说,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77资本积累的含义、客观必然性及实质

含义: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客观必然性: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也迫使资本家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78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79、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日益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日益相对减少,有时还会绝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这主要是因为:(1)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了,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也降低了,从而导致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2)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小生产者迅速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人雇佣劳动者的队伍;(3)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一些中小资本家陷于破产,其中某些人被迫沦为雇佣劳动者。

80、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第二,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81、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作用、趋势及结果?作用:(l)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高;2)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提高。

历史趋势是:(l)一方面生产不断社会化;(2)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

结果是:(1)资产阶级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2)资产阶级为自己的灭亡造就了掘墓人。

8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表现?

(1)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出现了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2)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协作关系日益密切。(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狭小的、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又突破国家民族的界限,形成和发展了世界市场。

83、二战以后的5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1)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在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等方面不断进行了自我调整。(2)出现了新的科技革命,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3)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升级,特别是高科技部门迅速发展。(4)劳动者的科技知识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5)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面,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按计划因素引入市场经济,实行政府调控,将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结合起来。(6)资本主义国家在利润巨额增加的同时,缩短职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缓和阶级矛盾。(7)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国际化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84、试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及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必然性?

(1)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由于生产资料的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因而,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2)资本家一方面为了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然要不断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必然导致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和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缩小,即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85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三种职能形式?(08.7 )

购买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为货币资本。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2)生产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为生产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3)销售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为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86、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08.10)

(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与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继起性是由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也就没有继起性。同样,并存性是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继起性受到阻碍,并存性也成为不可能。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87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联系和区别。

(1)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单个资本的运动形式。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顺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资本周转是不对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2)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在于: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运动,资本循环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连续不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8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

(2)生产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89资本周转时间包括哪些?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阶段内的时间,它可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流通时间,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两部分。

90、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首先,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

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91简述固定资本损耗的种类。

固定资本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这种损耗都是物质上的损耗,所以又叫做物质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贬值而造成的损耗。也叫精神损耗。

9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些影响?

(1)首先,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成正比变化。(2)其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越快,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93、扩大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Ⅰ(v+m)>Ⅱc 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Ⅱ(c+ m -m/x)> Ⅰ(v+m/x)

9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Δv+m/x)= Ⅱ(c+Δc)(c+v+m)=Ⅰ(c+Δc)+Ⅱ(c+Δc)

Ⅱ(c+v+m)=Ⅰ(v+Δv+m/x)+ Ⅱ(v+Δv+m/x)

95、简述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96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补偿,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这就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3)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得到补偿,即社会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97简述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关系。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更不意味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这表现在:(1)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要依靠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来提供。(2)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为满足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需要。(3)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也受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制约。

98\、简述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的内涵?

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会发生第一部类生产比第二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即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99、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主要特点是:(1)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2)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4)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5)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等。

100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客观必然性。注:()中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因。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也就是不变资本的增长,必然快于可变资本的增长。因而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用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必然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和物质上得到补偿。而且,从第一部类内部来看,要使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得到保证,就要求第一部类中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于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因此,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

101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并占统治地位以后,一方面生产力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处在无政府状态;另一方面,生产力无限扩大的趋势,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相对缩小。当上述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102、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答:①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指第I部类生产比第II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其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②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剩余价值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比重越发增大,可变资本比重越南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比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更快。③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片面地增长。

10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①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即I(V+M)=IIC.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I (C+V+M)=IC+IIC,II(C+V+M)=I(V+M)+II(V+M)。

104、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涵义及对资本家的意义?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响:(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赢利或亏本的标志。(3)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105、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10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在生产成本范畴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它们一律表现为资本的耗费。于是,在生产成本的形式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它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便统统被抹煞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也看不见了,从而也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107、简述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2)剩余价值和利润二者本来是同一个东西,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二者又不是直接等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08、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之间的关系?

(1)联系: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2)两者又是有区别的:

第一,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的程度。第二,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三,表明的剩余价值的来源不同。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109、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关系。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年利润率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年利润率=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总资本。第四,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110、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

(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2)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会使利润率高低不同。(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资本家必然开展激烈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4)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持续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地调整利润率趋于平衡,所有的生产部门都获得大体上相等的利润率,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移才会停止。(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11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112、生产价格和价值的不一致是否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

(为什么说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生产价格的出现为什么不违背价值规律)08.4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就开始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而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只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11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它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相反,它们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平均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价格则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论证。(2)这一学说还有重大的革命意义。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取决于对整个资本家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体现两个阶级的对抗。

114、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客观可能性及应具备的条件?

可能性:第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条件:第一,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去完成,而是专门由商人来担任。第二,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115、商业资本的涵义及作用?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

作用:第一,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第二,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116、为什么产业资本家会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

商业资本家是专门为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服务的,分担产业资本的一部分职能,所以产业资本家就不能再独占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这样做,对产业资本家也是有利的。由于现在有了商业资本家专门经营商业,就可以节省产业资本家投在流通领域的资本,从而减少他在利润上的损失。

117、借贷资本的形成及本质?

借贷资本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联系。一方面,在职能资本循环中会产生大量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另一方面,某些资本家在资本循环中又急于补充货币资本,于是拥有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就把它们贷给需要补充货币资本的职能资本家去使用,按期收回并收取一定利息。这样一来,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便转化为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本质在于: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还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118、什么是利息和利息率?影响利息率的因素有哪些?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2)影响因素:第一,平均利润率的高低。第二,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第三、在一定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条件下,利息率由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

119、为什么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似乎这两种收入的来源都和雇佣劳动无关。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发生借贷关系,所得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收入,似乎是资本自身的产物。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进行经营,表现为只是依靠自己的经营管理活动而获得企业利润,因而企业利润好象是经营管理劳动的报酬。其实,就这些现象掩盖着的实质是,利息和企业利润具有共同的本质。

120、资本主义信用的类型

资本主义信用分为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银

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121、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特点和局限性?

特点:第一,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第二,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状况。(2)局限性:首先,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其次,商业信用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122、银行信用的特点?

第一,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第三,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是货币资本家,另一方是职能资本家。即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债权人是货币资本家。

123、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产生过程?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出现的。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单个资本的局限性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于是就出现了突破单个资本的局限性来兴建企业的方式,股份公司是单个资本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展的产物,股份公司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

124、股票价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2)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股息,另一个是银行存款利息率。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3)在市场上,股票价格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股票的供求状况,公司的经营状况、经济周期、物价变动等。

125、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它们的区别?

第一,封建地租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超经济强制,即存在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而资本主义地租则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并且不存在农业工人对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关系。第二,封建地租无论是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还是货币地租,在数量上一般包括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而资本主义地租则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第三,封建地租体现着封建地主同农民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主义地租则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

126、资本主义地租和租金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租金是农业资本家在租赁土地的时期内,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额。而资本主义地址则是农业资本家使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交纳的货币额,它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2)租金并非完全由土地的使用所引起,其中除地租外,还包括由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各项费用,如: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及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127、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条件: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2)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3)源泉:来自耕种有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128、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2)原因,就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3)源泉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的一部分。它所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地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129、资本主义土地价格由什么因素决定?

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它由两个因素所决定的:一是地租数量的高低;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130、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为什么还要进行再分配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除了存在与物质生产过程有直接联系的各个阶级和阶层成员外,还有大量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成员,如教师、医生、军队等。这些人的活动与物质生产过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因而不创造国民收入,但也必须获得收入,才能赖以生存。他们的收入就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取得的,也就是靠在初次分配中首先获得收入的那几个阶级,即生产工人取得的工资、资本家取得的利润和利息,以及土地所有者所得的地租等等来支付的。

131、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途径?

(1)资本主义国家预算,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基本途径(2)各种服务费用的支付。

13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首先,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少数大企业拥有雄厚资本,易于取得银行贷款,因而能够采用新技术设备,降低商品成本,击垮或兼并中小企业。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广泛发展,通过发行股票把许多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资本,能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一个大型企业,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此外,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连续爆发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大批中小企业的破产和被大企业所吞并,推动生产和资本迅速集中。(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这是因为:首先,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就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其次,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又产生垄断的必要性。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并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成了这些国家全部生活的基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就成为垄断资本主义。

133、垄断组织有哪些形式,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1)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2)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1)卡特尔;(2)辛迪加;(3)托拉斯;(4)康采恩;(5)混合联合公司。(3)各种垄断组织形式的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家为了垄断生产和市场,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工具。

134、垄断利润的实质,来源及获得的途径是怎样的?

(1)垄断利润的实质: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2)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结低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3)垄断利润获得的途径是:第一,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垄断组织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来掠夺非垄断企业剥削到的一部分利润。第三,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第四,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135、为什么垄断价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第一,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开商品的价值,价值仍是价格的基础。第二,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垄断

价格出现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和。第三,通过垄断价格而实现的垄断利润,其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136、为什么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

①垄断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一基础,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②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仍然存在着不少没有加人垄断组织的“局外企业”,在这些“局外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③垄断占统治地位的部门内,几个大垄断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137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竞争有哪些特点?

垄断时期的竞争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其新的特点:(1)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目的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手段有了新的变化。垄断时期竞争的手段多样化。(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也不同。垄断时期竞争更加激烈、(4)竞争的范围不同。138、金融资本是怎样形成的?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为:首先是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直接投资来创办工业企业。其次是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渗透到银行业中去。再次是在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之间的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双方的要职。

13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大大加强的表现?

(1)金融资本的实力大大时间增强,拥有和支配的资本大量增长。(2)金融寡头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政权的控制。(3)金融资本进行跨国经营。

140、垄断为什么是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因为:第一,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标志。第二,垄断是列宁概括的垄断资本主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第三,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第四,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第五,,垄断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14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14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2)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维护垄断经济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143、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对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功能09.10

(1)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是为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为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2)国家垄断资本还通过各种方式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如采取各种优惠的税收政策、利用信贷方式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等。(3)国家垄断资本替私人垄断企业商品的实现提供购买力。

1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07.4论述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节的基本方式和方法(1)对国家垄断资本的管理与调节(2)对部分国有的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3)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①通过国家的财政政策进行管理与调节。②通过国家银行和信贷机构,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与调节。(4)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社会经济

145、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迅速而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新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同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尖锐起来,由此引起一系列问题,必须由资产阶级国家出面解决。(2)战后垄断资本所面临的需要由资产阶级国家出面加以解决的矛盾表现为:市场问题日趋严重,巨额资本投入问题,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日益复杂,科学技术开发与研究日益社会化。(3)上述矛盾的解决是垄断资本利益的需要,但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力量,于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

14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促进作用:(1)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可以兴办那些私人垄断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2)它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润的狭隘界限。(3)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4)在一定时期内暂时缓和了劳资矛盾、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5)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有利于缓和矛盾。阻碍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主要来自税收。(2)出现“停滞膨胀”的局面,即经济发展停滞、缓慢,并伴之以通货膨胀。(3)国家借助于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收入,并支持私人信贷膨胀,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其结果形成了公私债台高筑,加剧财政金融的危机。(4)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

147、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1)垄断资本家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积累起大量的货币资本,这些货币资本在本国不易找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投资场所,需要向国外输出。(2)资本投放的最佳场所是输出国外

可能性:(1)很多落后国家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而沦为劳动力的出卖者(2)落后国家具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的物质条件(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机构的完善,通讯、交通设备、信用制度的发展,都方便了资本输出。09.10 多选

148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形式和实质

形式:按资本的形态划分可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按资本输出的主体,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实质:都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149、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及垄断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08.1

(1)输出资本的国家和垄断组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2)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手段。(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

150、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必然性及实质。

必然性:它是垄断资本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对外扩张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济现象,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全面形成,它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发展

实质: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

151、垄断资本国际经济调节的实质

(1)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经济日益全球化,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客观上要求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各种经济的协调。(2)同时当今国际间的各种经济竞争愈演愈烈,如果没有国际间的协调与制约,各国的经济都会遭受损失,因而打破国家的疆域界限,实现经济生活的国际范围的调节,成为客观必要(3)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生活的国际调节,要求在世界经济领域中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经济一体化。(4)其实质是维护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

152、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内容。

(1)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2)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153、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154、资本全球化的根源?

(1)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产业在国际范围转移,只有通过国际投资才能实现;(2)跨国公司的巨大经济实力使其境外投资大幅度增长。(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庞大的资本,需要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纷纷投向国外。(4)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和各国为本国经济发展制定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使国际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促进了资本国际化。

155、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3)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经济调控的加强,使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2.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主要有:(1)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2)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3)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

156、地区经济集团化产生的必然性。

地区经济集团化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的产物(1)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使社会分工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加强,为了共同的经济发展而建立地区经济集团(2)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由地域相邻的各国和地区的政府出面达成协议而建立的(3)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迫使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

157、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途径是:

第一,在经济上要高度重视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和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加强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第二,充实南北合作的实质内容。第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协商,不应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人。

158、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定时期里,存在着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其原因?

(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2)垄断时期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高综合国力,特别是开展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159、垄断的统治导致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

(1)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2)垄断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160、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并存的原因。09.7

(1)在资本主义时期,生产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停滞趋势同时并存。(2)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的部门,会出现时而这种趋势占上风,时而另一种趋势占上风的情况。在停滞的趋势占上风时,不能理解为完全停滞而无丝毫发展,同样,在发展的趋势占上风时,也应看到停滞趋势的存在(3)停滞趋势和发展趋势之所以交替占优势,这是由造成生产停滞的因素和促进生产发展的因素起作用的程度所决定的。(4)任何一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都是这两种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16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一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日益成熟。所以,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过渡的现实可能性已经存在。

162、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其具体表现是?

(1)垄断造成了规模巨大的生产单位,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2)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突破地区、国家的限制,从而可以对本国甚至世界市场、原料来源等做出大致的估计,来规划自己的活动。(3)垄断统治使科学技术研究由分散的个人事业转为社会的事业。(4)生产社会化向着国际方向发展。

163、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必然性?2010.4

(1)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这种不可抗拒性,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趋势(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164、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一种新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社会制度比旧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状况必然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主观条件,各国更是不同。

165、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是怎样的?

(1)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2)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3)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66、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1)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2)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3)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4)它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5),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167、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富的根本经济条件

(2)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16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16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1)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70、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或为什么要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决定了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71、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第一,它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第二,它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必然要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服务,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了生产成果必然按照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即从兼顾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原则出发,进行国民收人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从而保证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第四,它决定着劳动着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172、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第二,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增长。第四,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173、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174、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4)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175、试述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多样化?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3)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4)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突破了仅仅是国有国营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如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等。

176、为什么要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或简述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中起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它的巩固和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第四,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消费品。第五,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177、集体经济的特点、性质及作用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1)一般来说它规模较小,资金较少,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不需要国家投资。(2)它自主经营,比较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强。(3)它自负盈亏,其经营状况同劳动者的利益密切相连,能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它能容纳手工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机械化劳动等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有利于发挥广大劳动者和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有重大意义。

性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由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制形式。一般来说,它是与较低程度的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我国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作用:集体所有制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178、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经营和市场主体,其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179、我国现阶段有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2)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与集体成分,形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3)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通过引导、监督和管理,使之健康发展。

180、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具有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第二,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181、按劳分配的内容及性质?

内容是:第一,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劳动者必须参加劳动,才有资格从劳动的总成果中获取应得的份额,不劳动者不得食。第二,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1)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它体现了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2)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者在分配领域中的平等关系,体现了反对不劳而获、消灭剥削,实现分配平等的要求。(3)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相比,由于按劳分配存在劳动者之间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别,因而导致劳动者的生活富裕程度存在差别和事实的不平等。

182、按劳分配有哪些作用?

按劳分配是适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分配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进作用。第一,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第三,按劳分配是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18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有哪些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表现出哪些重要的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第二,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首先,市场机制制约按劳分配的水平。其次,货币工资形式制约着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第三,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货币收入,不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也可以用于投资,购买股票、债券或购买生产资料,创建企业。

184、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依据?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是什么?或二者结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营方式的特点决定的。第一,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第三,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18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所谓效率原则,是指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效率为目标。所谓公平原则,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所谓公平原则,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在不同的阶级背景下,有不同的理解和主张。科学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公平,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平、按劳分配的公平、消灭剥削和压迫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公平。

(2)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既相一致的,又存在矛盾。二者的一致性在于,效率可以促进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可以实现和提高效率。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的投入及其产生的效益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会造成收入水平的差别,甚至高低悬殊。因此,效益原则不会自然地实现分配的公平,处理不当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二者必须并重。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

186、简述我国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

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是: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第一,要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名制等制度,推进个人收入的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第二,要区别合法收入与违法收入、合理收入与不合理收入,实行不同的政策。第三,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第四,通过税收手段调节过高收入。第五,落实对收入过低者的扶持、救助,实行最低保障收入。

187、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是主体,因为收入分配的结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决定的。既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公有制经济中必然实行按劳分配,那么,收入分配的结构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指:(1)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的资产占主要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是整个社会个人收入的主要分配方式。(2)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3)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老分配为主。在多种分配方式下,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也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条件。

188、社会主义消费对生产、交换、分配的作用?

(1)消费对生产有积极的反作用,它既再生产着劳动力,又通过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并为生产创造出动力,推动生产的发展(2)消费使分配最终实现(3)消费使交换最终完成,并促使交换扩大

189、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是什么?(1)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有两个: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仍然适用。(2)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存在发达的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这个一般条件继续发生作用。(3)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除了社会分工这个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继续发生作用外,还有以下原因:第一,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以及其他公有制经济形式。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关系。第三,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占主体地位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因而还存在其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190、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起什么作用?

第一,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促使企业搞好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推动企业厉行节约,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调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19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市场中主体的构。(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3)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能够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

19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是:①一种经济制度要采取适合自己要求的经济体制。②经济制度相同的各国,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08.4单选③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变,在不同历史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④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区别:社会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19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2)从经济运行方面来看,各种经济体制改革都贯穿着一个中心,即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我国的改革是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行机制(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把根本改变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并不是取消对经济有计划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实行宏观调控与计划调节,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既要使这两种调节机制各自不同层次上发挥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使两种调节机制有机结合,在宏观计划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依据市场供求规律和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计划配置。因此,要达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健全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194、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

①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元素。企业要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②比较发育的市场。要有完整的市场体系和正常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公平竞争③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市场机制有局限性,必须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195、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由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原因?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财政收支总额、信贷收支总额、外汇收支总额的平衡,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是难以实现的(2) 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产业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等,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难以实现优化和合理化(3)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也不能只靠市场来处理

196、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搞好哪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2)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流通渠道(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分配制度(4)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197、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198、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99、试述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1)发展是根本任务。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2)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消除旧体制的弊端,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也是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只有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改革,才是成功的(3)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改革和发展也为长期的稳定奠定基础(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革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00、简述企业经营机制的涵义及其基本内容?(1)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和求得生存与发展而具有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方式。(2)企业经营机制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动力机制或缴励机制。企业的动力机制,就是通过激发企业内部的利益动机而形成企业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激励机制。②约束机制。企业约束机制,就是企业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使之适应各种约束条件和环境变化,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制。③运转机制或循环机制。企业的运转机制就是保持企业由投入到产出的不断循环过程的良好状态,使企业的供、产、销顺畅进行和运转的机制。

201、增强企业活力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第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

202、为什么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从政策调整性改革走上了制度创新,改革步伐加快,取得显著成效。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如政企不分、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整体效益不佳,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2)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探索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行制度创新。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使国有企业真正作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市场主体,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对市场作出灵敏的反应,根据市场信号及时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生产经营机制,从而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03、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什么特点?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流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公有制的商品流通为基础,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社会主义互利互助关系。其次,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根本目的。

204、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地位,它对社会主义再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2)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3)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促进社会主义分配的实现。(4)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要。(5)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205、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既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的特征。第一,它是统一的市场。一是市场的运作和商品交换要遵循统一的规则和制度,二是具有统一的市场体系。第二,它是开放的市场。一是国内各地区、各部门的市场相互之间对内开放,二是国内市场对国外市场开放。第三,它是竞争的市场。一是生产同类商品的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二是生产不同种类商品的各部门之间的竞争。第四,它是有序的市场。要维护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秩序。第五,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206、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及重点。

内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我国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一是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商品价格的机制,并通过完善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健全商品价格调节机制;二是要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三是国有商业和合作社商业要彻底转换经营机制,在竞争中赢得和发挥主渠道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各种非公有制商业的作用。

207、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1)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2)培育和完善土地市场,包括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3)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要广开就业门路,更多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要发展多种就业形式等(4)培育和完善技术与信息市场。(5)培育和完善产权市场。(6)培育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重点是: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208、如何规范和整顿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我国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途径是什么?)

规范和整顿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涉及面广又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专项整治,带动全局,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第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第二,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法制。第三,加强组织保障。

209、应怎样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1)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2)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3)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教育

210、社会主义条件下现金投放有哪些渠道?

我国投放货币的渠道主要是:(1)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学校、团体向职工支付工资。(2)商业部门、企业收购农产品。(3)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购买办公用品和支付差旅费,以及购买某些生产资料。(4)国家通过银行投放货币作为农业贷款和支援贫困地区的拨款。(5)城乡居民从银行提取储蓄存款。(6)国家收购手工业品和废旧物品的货币支出。

211、社会主义条件下回笼货币有哪些渠道?

我国回笼货币的渠道主要是:(1)商品回笼。即商业部门通过销售商品收回货币,这是回笼货币的最主要渠道。(2)服务回笼。即通过交通、邮电、文化娱乐和公用事业单位的各种服务事业的收费回笼货币。(3)财政回笼。即国家向企业、居民征收各种税款。(4)信用回笼。即银行吸收存款和收回各种贷款。

212、社会主义市场中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或其形成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1)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2)价格要以价值为基础,这并不意味价格一定与价值完全一致,因为价格的形成还受下列因素的影响:第一,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二,受纸币发行量的影响。当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而纸币发行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发生变化时,商品的价格便会发生变化。第三,受经济政策的影响。(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的机制要市场化,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在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放开商品价格,使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21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为什么要进行再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黑体为08.1单选

原因有:(1)满足非生产部门的需要。(2)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3)设立社会保障基金。(4)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214、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是:

第一,国家财政预算。在社会主义财政中,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基本环节是国家预算,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第二,银行信贷。银行信贷作为对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二是差别利率。包括存款与贷款利息率的差别、不同项目不同条件下的贷款利息率差别。第三,劳务费用的支付。第四,价格体系。

215、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从根本上说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主要用于满足劳动者的个人生活需要。积累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的。

(2)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积累基金过多,消费基金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当前人民生活的改善;反之,消费基金过多,积累基金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的进行,限制生产的增长速度。所以,在国民收入总量既定条件下,积累与消费此长彼消,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矛盾。它是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216、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1)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2)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3)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4)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5)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217、建立和健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1)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就是必须同各方面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2)社会保障体系应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重点和难点。(3)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这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4)保障制度规范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一定要贯彻依法治国精神,由国家对社会保障的各种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并

合理制定社会保障的标准,依法进行管理,同时建立各种监督机制,贯彻执行。(5)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特征

218、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确保个人账户的有效积累,多渠道筹集养老基金。要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并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改革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办法;进行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2)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将失业保险逐步扩大到城乡各类企业全部职工(3)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将符合条件的所有城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自主自愿、民办公助、标准有别,逐步探索建立适合当地农村特点的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19、简述提高积累效益的途径。

1)积累基金应主要用于内涵扩大再生产和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增长(2)积累基金应着重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3)积累基金要用于扩大和开发原料、材料和燃料的范围和种类,发展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4)积累基金的使用方向,在保证完成一定时期的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前提下,要以扩大再生产中取得最佳的积累效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能单纯追求生产发展速度。

220、如何正确处理积累、消费的比例关系?

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要求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5)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

221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及货币政策手段。

基本目标: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是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流通中对货币客观需要量所容许的范围内,以保持币值和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发展经济是指通过合理分配货币资金,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货币政策手段:实际上是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手段,它包括计划手段、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及公开市场业务等。

222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

基本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23、为什么要加快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速度?(或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必要性)

加快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第一,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存在和巩固的根本条件。第二,加快经济增长,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经济条件。第三,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第四,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根本条件。

224、为什么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第一,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符合实际的速度本身标志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经济效益要以增长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一定增长速度的条件下,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第二,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速度和效益是两个不同的经济指标。速度快不一定经济效益好。当二者不一致时,决不应舍效益求速度,而应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增长速度。

225、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是怎样的?

(1)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同获得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劳动成果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2)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是: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符合节约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第二、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本依据。第三、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226、我国提高经济效益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具有极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需要。第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需要。

227、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主义产业结构具有与其他社会不同的特点:(1)社会主义产业结构是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2)社会主义产业结构要求成为能够经常保持合理状态的产业结构。

228、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第三,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1)农业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2)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3)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最广阔和最可靠的市场。(5)农业是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6)农业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出口商品。

229、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我国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实现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30、我国怎样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正确处理好哪些条件?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是什么?)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对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第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

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第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第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31、为什么比例协调和结构优化是快速增长的基础?

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和优化的经济结构,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这是因为: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影响着经济增长速度(1)从宏观方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协调、结构优化意味着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社会劳动得到了有效利用,从而可以避免资源学浪费,有利于经济增长与发展。(2)又从微观方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协调、结构优化意味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这就为企业的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23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1)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关系。要在实现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未来长远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33、我国经济发展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环境质量、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生态平衡,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净化更多的生产和生活排泄物,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而且对于人们健康的维护,体质的增强,乃至人类的繁衍生息,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34、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①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235、总体小康的特征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进入21世纪,我国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始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36、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是因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快速发展。第二,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四,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第五,实现对外开放,有助于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37、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的关系是怎样的?

(1)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对外开放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2)坚持自力更生龙活虎必要性。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用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3)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238、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积极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第一,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开放,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第二,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第三,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第四,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239、试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对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需要正视并处理好的紧迫问题主要有哪些?)加入世贸组织在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必将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第一,加快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第二,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第三,应尽快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四,应尽快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措施。第五,加快我国法制的建设。

240、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财政信贷。它包括:(1)出口信贷;(2)政府贷款;(3)银行之间的往来;(4)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5)国际组织提供的贷款。第二,商品信贷。这主要是指补偿贸易以及某些加工装配业务中利用的信贷。第三,直接投资。包括中外合营和外商独资经营两种。

241、我国利用外资的原则是什么?

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必须坚持以下几项重要原则:第一,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第二,利用外资的规模,要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偿还能力、配套投资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不能单凭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坚持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第四,要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法和提高政策透明度。

242、我国实施“走出来”和“引进来”战略相结合的依据及意义

(1)“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加具备了,要求也更加迫切了。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

(2)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战略措施;是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要求的

2021年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各章节复习资料汇总

第八章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基本特性 学习目和规定 资本主义发展要经历自由竞争和垄断两个阶段。前几章考察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从本章开始到第11章,考察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本章重要解说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经济实质,帝国主义五大基本特性及其变化和发展。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一、生产和资本集中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中,生产和资本集中起着重要作用。生产和资本集中因素如下: 1.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少数大公司拥有雄厚资本,易于获得银行贷款,因而可以采用新技术设备,在更大范畴内组织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减少商品成本。因此,竞争成果总是“大鱼吃小鱼”,从而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大公司手里。 2.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广泛发展,通过发行股票把许多分散资本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巨额资本,可以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一种大型公司,有力地增进了生产和资本集中。 3.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持续爆发了五次经济危机,导致了大批中小公司破产和被大公司所兼并,推动生产和资本迅速集中到大公司手中。 4.“联合制”浮现也有力地促使生产和资本集中。“联合制”是指在生产上有联系、处在不同生产部门某些公司,联合成为一种大公司,或者是生产重要产品公司与辅助性公司联合成一种大公司。“联合制”具备单个公司所没有优越性,促使许多资本主义公司进行联合,使生产和资本浮现集中趋势。 二、垄断产生生产和资本集中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公司,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和独占一种或几种部门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相称高限度之因此必然引起垄断,有其也许性和必要性。

00009自考本科政治经济学201804真题答案

2018年4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的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矛盾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 A.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D.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简单商品经济中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5.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 A.简单价值形式1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劳动力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交换价值 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预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8.名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A.增加 B.减少 C.时减时增 D.无法判断 9.资本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A.c:m B.m:c C.c:v D.v:c 10.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贬值是 A.设备折旧 B.物质磨损 C.有形磨损 D.无形磨损 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I(c+v+m)=I(c+△c)+Ⅱ(c+△c) B.II(c+v+m)=I(v+△v+m/x)+ Ⅱ(v+△v+m/x) C.I(v+△v+m/x)= Ⅱ(c+△c) D.I(v+m)= Ⅱc 12.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是 A.商品价值 B.生产价格 C.交换价值 D.垄断价格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公司 C.跨国公司 D.经济共同体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 C.社会总供给不足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居主体地位的是 A.公有制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A.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重点 导论部分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00009 导论部分 主要考核知识点: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 2、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西斯蒙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萨伊。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 4、在西方首先提出“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6、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2、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三要素:①人的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②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劳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③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资料。 3、社会再生产过程需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过程。 4、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政治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经济运动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①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有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②任何经济规律都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者改造它也不能随意的创造和制定它。不管人们是能否认识它,它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 ③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要求办事儿,否则就会受到经济的惩罚。 3、经济规律的特点 ①经济规律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它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小抄版)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辩证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决定,它们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各种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②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③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3.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4.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①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②科学技术及其应用③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⑤自然条件⑥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⑦经济制度 5.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及涵义:①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③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①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②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③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存在矛盾④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存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7.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是金银所具有的天然属性,也不是人们进行协商的产物,更不是聪明人的发明创造。。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2)在商品经济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11.资源配置的目标:指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包括:(1)消费者个人效益(2)企业效益(3)国民经济效益(4)社会效益 1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市场经济就是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 在:①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基础②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 在根据③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 的成熟程度。 1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市场是商品生产 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领域, 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2)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3)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4)整个 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 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14.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的重要作用: (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 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2)它促进企 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 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3)它有利于打破 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 要素交流(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 经济效益提高。 15.试述市场体系的构成:市场体系是商品市 场和生产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 体。它们有着不同的交易对象和特定的交易 方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 要素市场。(1)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商品交 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 料市场。从市场形成的时候起就存在着商品 市场,它在市场体系中是最早发育成熟的市 场,是基础市场。在商品市场中生产者和消 费者直接见面,因此,这个市场直接反映着 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状况,调节着社会经 济最基本的供求关系。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 进入商品市场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从消费者市场来说,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发 生变化,在物质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 精神消费领域迅速扩大。从生产资料市场来 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资料不断创新, 劳动对象不断地扩展,这样,商品市场就具 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生产要素市场。生产 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 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 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①金融市场,是经济主体间融通资金的市场, 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前者是指债券和 股票的发行和流通,以及中长期融资活动的 市场,后者是指进行短期融资活动的市场。 ②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通 过市场交易方式与生产资料结合投入生产过 程的。因此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中主观因 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媒介③房地产市场, 其交换或经营的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房屋 产业,其中有居民居住用房和非住宅用房。 另一类是地产,包括建筑物附着的土地和已 开发未开发的可作为建筑地段使用的土地, 房地产的交易方式可分为买卖和租赁两种形 式。④技术信息市场,是进行技术和信息的 交流、咨询、服务和转让的交易市场。技术 商品是一种复杂劳动的知识形态商品。信息 商品表现为信号、消息、情报、资料等。技 术市场有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技术咨询、 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交易方式,信息市场 有信息咨询、信息服务和信息转让等多种交 易方式。 1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 剥削的实质(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 了科学依据。 18.简述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 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资本主 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 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 值,达到这一目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 雇佣劳动的剥削。(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 本主义生产的实质(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 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 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19.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 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 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有客观必然性的, 由两方面决定,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的。另 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也迫使资本家必 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20.影响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1)对劳动力的 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 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量的大 小 21.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1)必 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 存在,即具有并存性(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 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 具有继起性。 2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 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哪些区别(1)划分的根据 不同。前者的划分是依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 的不同,后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 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 和劳动对象的资本,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 动资本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的 资本,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 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的划分 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 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量的不同影响;后者的 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 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第一 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 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 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 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Ⅰ(v+△v+m/x)=Ⅱ(c+△c) 引申另外两个:Ⅰ(c+v+m)=Ⅰ(c+△c)+ Ⅱ(c+△c)Ⅱ(c+v+m)=Ⅰ(v+△v+m /x)+Ⅱ(v+△V+m/x) 25.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表现在:(1) 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 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 值的变动(2)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 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3)从全社会来看, 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26.利息率及其影响因素:利息率是一定时期 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27.资本主义商业信用及其特点:(1)商业信用 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 提供的信用(2)特点:①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 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 品资本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在 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③商业信用的发 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状 况。 28.资本主义银行信用及其特点:(1)银行信用 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 而形成的借贷关系。(2)特点:①银行能把社 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借 贷资本②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 货币资本③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面是货币 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职能资本家。 29.垄断利润获得的途径:垄断利润是垄断统 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途径:(1)加强对本 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垄断组 织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 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来掠夺非垄断企业 剥削到的一部分利润(3)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 削(4)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 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30.论述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1)垄断在 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 义阶段的标志(2)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 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 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金和金融寡头统治; 资本输出在经济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 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 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垄断是垄断资本主 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 基础。(3)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 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 有的矛盾(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 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从而必然把垄断 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 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垄断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国家与 私人垄断资本融合为一体(2)国家与私人垄断 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 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其实质是私人 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 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 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 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 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 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2017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00009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A.数学方法 B.系统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 2.自然经济 A.是开放性的经济 B.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 C.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D.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积累理论 C.商品二因素理论 D.劳动二重性学说

5.1只绵羊=2把斧头,是 A.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 B.扩大价值形式的公式 C.一般价值形式的公式 D.货币形式的公式 6.资本总公式是 A.W—G—W B.W—G—W C.G—W—G D.G—W—G 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资本集中 B.剩余价值 C.资本积聚 D.扩大再生产 8.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销售阶段 C.生产阶段 D.消费阶段 9.当剩余价值被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被称作 A.利润 B.利息 C.平均利润 D.超额利润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自考一次通过q39052026发展起来的国际垄断组织是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 C.国际托拉斯 D.跨国公司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于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 C.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 D.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 1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必须 A.完全限制政府干预经济 B.把市场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 C.使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唯一手段 D.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3.经济增长的内涵反映的只是 A.经济总量的增长 B.经济结构的优化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

2006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2006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 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家庭关系 d.社会关系 2.天然存在的矿藏属于(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手段 d.生产工具 3.下列关于商品二因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 a.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商品生产者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使用价值 d.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取决于( ) a.社会正常生产条件 b.社会平均的生产成本 c.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 d.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5.在总和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 ) a.一种特殊商品上 b.一种一般商品上 c.一种货币商品上 d.其他一系列商品上 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7.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表现为(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在流通领域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不会有使用价值的变化 d.在流通领域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但价值量却发生了增殖 8.价值形成过程是指( ) a.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自考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选项】 A.数学方法 B.系统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考点】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题干】自然经济()。 【选项】 A.是开放性的经济 B.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 C.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D.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答案】D 【解析】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势;二是自然经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封闭性经济;三是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考点】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3.【题干】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选项】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答案】B 【解析】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4.【题干】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选项】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积累理论 C.商品二因素理论 D.劳动二重性学说 【答案】D 【解析】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5.【题干】1只绵羊=2把斧头,是()。 【选项】 A.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 B.扩大价值形式的公式 C.一般价值形式的公式 D.货币形式的公式 【答案】A 【解析】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考点】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形成与本质 6.【题干】资本总公式是()。 【选项】 A.W—G—W

自考2017年4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2017年4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选项】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答案】A 【解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考点】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题干】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始于()。 【选项】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D 【解析】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始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初期,产业革命兴起,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被打破,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分散的、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这就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考点】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3.【题干】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 【选项】 A.在质上不同,在量上可以比较 B.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可以比较 C.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 D.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不可以比较

【答案】B 【解析】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在量上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4.【题干】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选项】 A.个别劳动时间 B.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D 【解析】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条件、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存在着差别,因而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生产同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存在着差别。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个别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社会价值。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的价值量 5.【题干】货币用来衡量商品价值时,执行的职能是()。 【选项】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答案】A 【解析】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考点】货币与信用——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模 6.【题干】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 【选项】 A.实现个人消费 B.满足生活需要

2020年政治经济学(财)自考重点总结

2020年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总复习 方老师 一、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 世纪中叶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4.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中的能动因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5.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6.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提法的人是:蒙克莱田 7.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8.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 9.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 10.经济规律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几个社会形态共有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 ③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规律) 1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经济运动过程,具体要运用:科学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12.区分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13.在一个社会整个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则是: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1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分工(一般条件);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15. 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16.商品的两种基本属性(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劳动,是历史范畴,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 17.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使用价值。 1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学和政治学 1.经济学是在希腊奴隶社会时出现, 2.政治经济学一词17世纪初出现,中叶作为独立学科产生 3.古典政——代表人物:英国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 庸俗——代表人物:法国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法国的西斯蒙第和普鲁东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2.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展开强大的工人运动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3)特点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在继承古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1)是人们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2)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支配制约作用。生产关系的含义: 1)狭义的: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广义的: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马克思政治经学侧重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2)原因: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特别要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实际,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三、社会注意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统一又有差异 A.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B.差异面:1)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生产关系时由于马克思没有责任和不需要去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而是重在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2)而社会注意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2.所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拓宽,应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纳入研究的范围。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1,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政策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借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某些有积极作用的经验与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

2019年4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解析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处于核心地位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世界观是()。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B.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C.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D.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答案】A 【解析】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说的是()。 A.时间具有一维性B.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 C.时间具有有限性D.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 【答案】A 【解析】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既不是循环,也不是倒退,具有不可逆性。 比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等。 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 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B.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D.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 5.在意识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忽视意识的主观特征B.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 C.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案】C 【解析】唯心主义: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所以唯心主义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018年4月全国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的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矛盾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 A.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D.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简单商品经济中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5.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 A.简单价值形式1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劳动力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交换价值 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预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8.名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