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满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的制作方法浅析

满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的制作方法浅析

满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的制作方法浅析
满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的制作方法浅析

满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的制作方法浅析

董聪、王府梅/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硕士、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分院讲师

(江西南昌130012)

摘要:

满族祖先世代居住在东北寒冷地带,最早使用的服饰面料是毛皮因为可以御寒,随后又学会了毛毡的制作方法,开始利用毛毡制成衣帽。早期的面料由于质地厚实图案和花纹大多都是用烙铁烫绘的方式绘制在兽皮和毛毡面料上,满族最传统的图案制作方式有烙花、镂版印花、皮革绣等。在与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融合后,逐渐的利用棉布和丝绸等面料制作服饰品,这个时期服饰图案制作方法融合了汉、蒙、朝鲜等民族的刺绣经验,形成了具有满族独到风韵的刺绣风格和方法,方法主要有锁绣、十字绣、补绣、平绣等。满族少女自小就会刺绣,她们将身边的所见所闻和思想情感都用针线寄托在了那几尺布面之上,满族刺绣题材广泛,用料讲究、工序繁简结合、绘制栩栩如生。

关键词:满族、图案、刺绣风格。

Abstract:

Manchu ancestors living in the northeast cold area, the earliest use of clothing fabrics is fur because they can keep out the cold, then learn the method of making felt hat, made by beginning felt. Early fabrics due to thick in texture and design patterns are drawn with a hot iron, the way of drawing in hides and felt fabric, Manchu traditional pattern mak ing, engraving and printing, a pyrograph leather embroidery. In the Han and surrounding ethnic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making clothing and accessories using cotton and silk fabrics gradually, this period costume pattern making method combination of Han, Mongolian, Korean and other national embroidery experience, formed the embroidery style and method has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Manchu, are the main methods of lock stitch, cross stitch embroidery, embroidery, embroidery and so on. Manchu girls fro m will embroidery, they will be on the side of what one sees and hears and emotions with her lies in that a few feet above the Manchu embroidery cloth,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materials, process vary with the true to life like ness, drawing.

Keywords: Manchu brush, apparel design, fashion, printing methods

1.烙花基本方法及特点

烙花也称“烫花”,是用烧红的烙铁在木梳、木质家具、毛毡上烫出栩栩如生的图案。烙花是中国传统的装饰工艺之一,起源于秦朝。秦汉时期北方的“肃慎人”[8]1(满族人最早的祖先)学到了烙花技术后就利用这种技术,在冬天穿的毛毡衣帽和鞋上烫绘出精美的图案,不过现在满族烫花技术已经将要失传了。据史料记载肃慎人烙花图案大体有动物类(如乌鸦)、自然类(如通天树、太阳神)、生殖信仰(如女神“嬷嬷”)、植物类(如柳树、乌拉草)这些图案大多数都和宗教信仰有关,满族人自古就信仰萨满教,所以其图案也都有祈福和通灵的特点。

满族烙花的制作流程有,材料准备-烫刻-烘晕三个过程。

1.1材料的准备:满族祖先在猪皮和毛毡制作出的衣帽和鞋上进行烙花,所以材

1肃慎人,是满族人的祖先生活在3000多年前的秦代。满族人秦朝称“肃慎人”,汉朝称“挹娄人”,南北朝称“莫吉人”,唐朝称“黑水靺鞨”,宋朝称“女真人”。

料的加工是很重要的,先将动物皮脱毛然后用木锤沾着桐油反复敲打,直到皮子松软为止,然后用木板加紧泡入水中,几个星期后就可以烙花了。这种做法主要是将动物皮中的油脂去掉,这样绘制时才会有层次感。

1.2 烫刻:烫,是利用烧红的烙铁(形状有扇形、笔形)在承载物上烫绘出边线。刻,是利用扇形烙铁将某些图案凹陷,出现凸凹的艺术表现形式。烫刻首先要用碳精将图案绘到材质上,其次利用笔形烙铁沟边,再次将需要凹陷的图案烫出。

1.3 烘晕:利用扇形烙铁绘制出具有褐色渐变的纹样,这种技法主要是为了烘托主体物。

烙花在中国许多民族服饰中都有所呈现,满族传统烙花和许多民族一样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烙花服饰中充分表达了满族祖先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我国传统工艺技术之瑰宝。

2.皮革绣基本方法及特点

皮革绣也称满绣,满族祖先在自己穿的皮衣鞋面用锥子刺破,在用针进行刺绣,所以皮革绣俗称“针绣”、“扎花”。皮革绣针法,有反向行针、X形锁边、大弧形图形、补绣等工艺。内容主要以“生命树”、“嬷嬷人”、“满族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满族皮革绣工艺和汉族刺绣工艺的承载材料有所不同,汉族及其中原地区刺绣主要以袍服、被褥、床单等为主,满族皮革绣主要以皮质的弓箭袋、帽顶、围巾、鞋面、萨满裙带等为主体。满族入关后融合了中原地区的苏绣、鲁绣、湘绣等刺绣工艺,将以前的皮革绣改为了布面绣,针法也在以前针法基础上加入了藏线法、劈线法等中原刺绣针法,同时满绣也将粗矿的构图和细腻的技巧惟妙惟肖的融合在了一起。

3.镂版印花基本方法及特点

大约在辽金时期,满族人就利用油纸板将图案镂空,然后用专制的白色颜料印制在棉布上,经过侵染便形成了蓝底白花的图案。至今在东北农村妇女们还在用此种方法印制花布,做为衣服、被面、头巾、围裙等面料。

传统满族镂版印花布印制方法,有印前花纹处理-制版-印花-侵染三个流程。

3.1印前花纹处理:这个步骤分为,油纸制作和花纹绘制两个步骤。首先是制作油纸,将东北地区的乌拉草制成纸张,这种纸柔韧性较强,用这种纸涂上桐油制成防水的油性纸(古时这种纸除了用来制作印花镂版外还用于窗户纸、雨伞等)。其次,是将图案转移到油纸上,这个步骤是在普通纸上绘制花纹样式,在将油纸覆盖其上,由于油纸呈半透明状所以可以透下面的图案,然后用针尖笔沿着图案边缘刻画,形成了镂版制版步骤的第一个环节。

3.2制版:就是利用油纸上的图案划痕,将图案部分刻除掉,形成镂空花版。3.3印花:印花之前要制作印制的颜料,颜料的制作是用豆粉混合石灰制成白色浆料。印制时用木质的刮刀将白色色浆刮印到织物上,使颜色通过刮刀的挤压从花纹镂空处挤压到棉布上。

3.4侵染:侵染是印花布花纹成型使图案耐久的主要的步骤,侵染就是将布侵在用一种天然植物制成的染料,侵染数遍,晾干后挂掉花纹部分的白色色浆,便形成了蓝白相间的花纹。由于经过侵染这个步骤,布料的花纹则具有耐久、耐洗、色牢度强等特点。

4.补绣基本方法及特点

补绣,也称“补花绣”,是补布和刺绣相结合的一种图案制作方法,就是在贴布上绣以图案,在将图案贴布缝制在面料上,形成具有一定立体感的服饰图案。补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南北朝时期,唐朝时叫“贴绢”,清朝时满族人利用这

种工艺将图案制作在旗袍、马褂、椅垫、荷包等生活用品上,明清时期官员穿的补服上的补子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

5.锁绣基本方法及特点

锁绣,是我国最古老的绣法之一,出土于商代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铜觯上的绣片,据说就是锁绣针法绣成的。锁绣是用绣线一圈一圈的锁套而成,形状象锁链,所以叫“锁绣”。由于锁绣绣纹很象辫子所以又称“辫子绣。锁绣中的锁字,顾名思义就是锁紧,所以绣线结实均匀。绣法有一定的简便性,首先在纹样的底端起绣,落针与起针的旁边,落针时绕线一周。其次在线圈中间穿针形成套针,然后拉紧形成锁扣。这样以此类推沿着图案进行刺绣,就形成了富有美感的图形了。满族锁绣大多用于枕套、围裙、旗鞋等用品的布料之上。

6.挑花基本方法及特点

挑花俗称十字绣,由于十字绣的针法简单所以,从古至今在民间流行非常广泛,唐代敦煌壁画中就有利用十字绣制作的“云肩”。满族传统十字绣是在一种硬度较高的浆布上(棉布、亚麻布),将不同的彩线利用十字交错的方式,穿于布面的网格缝隙上,形成连续或不连续图案,满族民间挑花绣内容大多是山林、花草、熊和鹿等,而宫廷则以鸾鸟、麒麟、芙蓉为主要纹样。挑花的用途比较广泛,满族用于服装、扇袋、荷包、褡裢、围裙、门帘等服饰和生活用品上。现在十字绣色彩非常丰富,但是在满族传统十字绣中色彩却不多,多用白、红、深红为主色调,以黄、绿、蓝、黑镶边,这种色彩搭配可以使底布颜色和绣线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图案显得有一种生气盎然的感觉。

7.结束语

千百年来,在白山黑水中生活着勤劳的满族人,他们通过灵巧的双手在自己的服饰上,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出了精美绝伦的图案。这些制作方法体现出了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学习与交流的能力,从皮革烙花到皮革绣再到镂版印花,这都表现出了先民们技艺的高超和对美的追求。从满族各种刺绣的技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民们不断进取,与其他民族不断学习的民族传统。从宗教上看,满族服饰纹样制作也具有一定的萨满文化的影子,在满族人看来萨满巫师的穿着一定要张扬,因为要向上天展示自我,所以先民们在萨满巫师的皮质服饰上,用各种方法表现出了具有宗教色彩的服饰图案文化。我们不仅要感叹满族民间服饰图案的精美,更要感叹他们的智慧,正是因为他们设计出了很多图案的制作方法,我们才能够欣赏到变化各异的制作手段。

参考文献:

[1]宋科新. 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及其图案纹样设计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4.

[2]张融. 清末民初徽州地区服饰图案的寓意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1.

[3]王忠欢. 从满族传统服饰变迁看满族文化观[D].黑龙江大学,2012.

[4]冯丽莎. 满族装饰纹样中的萨满文化元素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5]王淑慧. 满族传统服装造型结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

[6]吴红艳. 晚清民国女装装饰艺术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9.

[7]杨晓冰. 清代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8]李慧. 晚清满族女性针织服饰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

[9]文观秀. 明清时期凤纹样在现代女式休闲服饰中的创新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董聪(1980--),籍贯吉林省吉林市,2005年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视觉传达专业,2005年9月就职于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分院任专业课教师至今,2012年至今就读于上海东华大学纺织工程硕士研究生。

中国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应用

1引言 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图案作为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设计元素,深受世界各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的青睐,并在其服装设计作品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风格,工艺,特征,传统图案在造型和装饰性方面为我们今天的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为适应现代消费者的审美情趣,传统图案在服饰上的应用应随时代的变化而转变其形式,让传统图案更广泛的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上,分析传统图案在古代服装上的应用,在少数民族服装上的运用,在戏曲服装上的运用,分析发现传统图案与现代服饰结合的更多可能性,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进行系统的展开和研究,分析其特征,总结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设计规律。把握好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应用的四大因素:设计定位、工艺技术、生产成本、设计视点,最后对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运用的更多可能行,使传统图案在今天焕发新的光彩,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2中国传统图案与服装相生 2.1传统图案的历史、意义 传统图案是一种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我们祖先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出来一种艺术形式,是指以转喻、谐音等比附的手法,构成具有某种吉利意味的装饰纹样,代表着传统的民风民俗。其构成手法主要有三种,以被表现的图、形、物的名称谐音而成,给被表现的图形物以特定的、大众认可的含义,以及图形之外辅以文字说明。因传统纹样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而被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以在染织、地毯、陶瓷、雕刻、建筑、服装、首饰等工艺美术用品和喜庆场合应用更为广泛。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图案在人类生活初期就已出现,它是人类生活中原始本能的再现,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其目的是使人更好地生存、更愉快地生活。随时时代的发展变迁,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在变化之中。几千年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制品及装饰品,这些制品不仅造型优美;而且与其构成一体的装饰图案风格各异,变化多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充分显示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及各种不同的风俗民情。了解和研究这些图案,继承其精华,不仅能提高设计者自身的修养和图案创作的水平,而且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深远的意义. 2.2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 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可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原始时代。原始人为了御寒、护体、遮羞,用树叶、树皮、兽皮围身。为了美化和表现自己,吸引异性,以及为了图腾、祭祀、巫术的需要,用彩色泥土及兽血纹身、纹面,或划破身体进行“刺青”装饰,或用贝壳、兽骨、牙齿、石子等材料串成饰链进行装饰表现(如图1),这可以看成是图案在服装上的最早起源。随着人类农耕活动的发展,原始人获得了利用植物纤维的知识。在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5000年前的葛布残片。这块用扭绞加环绕织发编织出的回纹加条纹暗花的葛布残片,说明了在远古时期,图案作为一种装饰形式,已具体应用于服饰面料之中。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是随着染织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我们除了在博物馆的古代服饰中,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现代的戏曲服装,甚至在现代的时装上都能看到有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如图2)。

中国艺术设计史试题整理

填空(每空格1分)? 1.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类型主要有(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卷棚)、(单坡)、(平顶)、(囤顶)、(毡包式)、(穹隆顶)等。? 2.古代陶瓷的专着有《陶说》、《陶雅》、《陶录》、《古窑瓷考》、《说瓷》、《瓷史》,?建筑专着有《鲁班经》、《营造法式》,?刺绣专着有《蚕桑萃编》、《存绣堂丝绣录》、《绣谱》。?有关漆器的专着有《髹饰录》,?竹刻工艺专着有《竹人录》,?园林专着有《园冶》,? 刺绣专着有《存素堂丝绣录》、《绣谱》,?工艺专着有《天工开物》《闲情偶寄》《装潢志》。? 3.古代丝织品的纹样组织主要有(二方连续式)、(连续式)、(散点式)、(团花式)、(折枝花式)、(穿枝花式)、(几何纹)等。? 3.中国建筑彩画的制作程序分为(衬地)、(衬色)、(细色)、(贴金)4个步骤。? 4.马家窑文化主要有(黑陶文化)、(庙沟底文化)、(龙山文化)三种彩陶文化类型。?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简册)、(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线装)、(蝴蝶装)、(包背装)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 一、选择题部 1.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3、古希腊建筑最高成就是雅典卫城 4、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5、古希腊建筑的三大柱式是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 5.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装饰手法。 6. 中国青铜很早就加入锡,以降低熔点。 7、我国古代植物染料中最常见的是靛蓝 8、明代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 9、宋代,青瓷已完全成熟,中国进入瓷器时代。 10. 我国陶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是唐代 11. 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中影响最深远的评论家是约翰·拉斯金 12、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由“工业设计之父” 威廉·莫里斯倡导的。 13、1851年英国皇家园艺总监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了着名的“水晶宫” 14、德国工业同盟主要人物有穆特休斯、凡?德?威尔德、彼得?贝伦斯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应用 --唐朝服饰元素 专业名称:服装设计学号:200805112150 学生:刘新华 指导老师:李君 摘要: 中国有渊源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精髓。在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的今天,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多的被服装设计师们运用在了自己的设计中。然而,简单的玩味中国元素,是不能让中国的服装设计走出困顿的。有接纳的胸怀,对待新观念、新现象要选择性的更加宽容,要学会吸收和汲取,要学会把自己放进去,去接受,去思考,这样才可能使设计作品能与时代同步。 其中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唐朝对现代服饰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唐朝元素仍一直被应用于现代的服装设计中。 中国传统服饰既具独特性,又共同遵守着中华传统审美的共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服饰审美语言;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对它进行总结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也有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传统服饰,唐朝服饰,现代服饰,民族元素,设计应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国内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状况 1.3.2国外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传统服饰文化中唐朝服饰文化 2.1唐朝服饰产生的原因 2.1.1政治繁荣 2.1.2 文化的开放 2.1.3唐皇室固有的胡人心态 2.1.4唐朝社会审美情趣 2.1.5唐朝女权意识的崛起 2.1.6佛教盛行 2.2 唐朝服饰 2.2.1 唐朝女子服饰及其特点 1 女着男装 2着胡服 3 襦裙服 2.2.2唐代大袖衫 第三章唐朝服饰元素的特点及应用 3.1唐朝服饰元素 3.1.1面料 3.1.2款式 3.1.3色彩 3.2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章对融入西方现代服装设计的中国传统服装元素的分析结语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整理

第二章先秦美术一、商周青铜艺术1、青铜器分期 二里头文化期夏代青铜器的基本特点:(前19C----16C) 1)少数青铜礼器已经做得比较精巧,器壁匀薄; 2)夏代青铜礼器的装饰基本是圆点,园块和几何纹饰; 3青铜器形体受陶器影响,为商代提供了参考。代表器物:乳钉纹爵。 商早期(盘庚迁殷)青铜器特点:(前16C----15C中叶) 1)商代青铜器一般比较匀薄,纹饰边线清晰深峻,镂刻技术高超,含铅量高; 2)出现了圆锥形款足(中空),扁足(实心)。 3)纹饰大多为复杂的兽面纹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 商中期青铜器特点:(前15C中叶----前13C) 1)器物比早期厚重,尤其口部; 2)品类增多; 3)出现了斝(jia)(圆筒底体的)圆底爵开始; 4)宽体觚(gu)喇叭状的觚; 5)纹饰纹样装饰特点加强,浮雕出现 6)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个别器物上发现做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 商晚期前段青铜器的特点:(前13C----前11C) 1)方形器大为发展; 2)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主次之分; 3)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出现铭文); 4)器物方面代表器物:司母戊(后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商晚期后段青铜器特点: 1)器物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出现车马器; 2)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动物,神怪为主的兽面纹空前发展); 3)有较长的铭文,铸工精细,内容增多(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 4)出现蹄形足圆鼎较多,双耳簋,平底爵消失代表器物:人面钺,四羊方尊,大禾人面方.. 鼎,虎食人卣. 西周青铜器特点:周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改变(殷)商人礼器重酒的习俗体制,而建立起重食的礼器。 1)新出现了方形簋,西周早期,利簋;大盂鼎,三足圆鼎 2)长篇铭文盛行(祖先功业和自身业绩)记载了史事;3)出现了新纹饰(鸟兽)。 西周中后期: 1)鼎,簋,鬲规范化,大克鼎 2)波曲纹的出现。最大的簋,害夫簋;铭文最长的鼎,毛公鼎;水器,虢季子白盘;颂壶东周春秋早期:(前770----前7C上半叶)子仲姜盘 春秋中期:(前7C上半-----6C上半)立鹤方壶(复杂美感、立鹤莲花) 春秋后期:(前6C下半-----前476年)越王勾践剑 战国时期:(前476----前221)镶嵌图像纹壶犀牛尊错金银工艺 2、青铜器文饰: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kui)龙或夔凤图案。它形象狰狞可怕,用来“辩神奸”的图腾符号。春秋时代基本消失。 3、青铜器铸造工艺: ①陶范:内外范两层拼合成中空铸模,铸造铜器,完成后打碎内外陶范 ②失蜡法: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陶土包在外面做成外模,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xx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xx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 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礼的服饰与动作姿态,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这些虚饰只能使人感觉像浮夸的史官。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 “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

我国传统服饰的图纹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国传统服饰的图纹,悠悠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其服饰图纹在每个时期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从文物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服饰图案最早应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原始先民那里,服饰图纹是一种展示精神祈愿的创造性纹饰。它最初起源于图腾崇拜的画身纹身,毫无疑问是与原始先民在摩崖上绘画和陶器砖石上绘画同步产生的。究竟是绘画产生之初就为衣而饰,还是环境绘图慢慢转梛到衣物上去了,这个问题尚待考释。但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它是有着从神圣向世俗,从具体向抽象,从内容向形式转换演变的审美过程。而且后世有了分门别类的固定系统的图案模式。 一,从具体到抽象:原始图纹的审美变形历程 除了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出土的陶罐底留下的织物纹样外,我们的先民披挂在身上的树叶树皮,兽皮,纺织品都被风化了,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石头,骨头,贝壳之类不易磨损的饰物。于是我们探寻远古图案需要借助远古文化层留存下来的陶器,石器以及岩画等物件上的图纹。在新时期时代的出土文物中,令我们惊异的一系列抽象图纹,那是有着充分现代感的冷抽象格调:最早的织物图不是勾勒事物轮廓的具象,而是纯粹的几何抽象。出于对线条的特殊感受和理解,先民不但创作了写实性图像,而且也创作了这样大量的抽象纹样。(图一)值得注意的是,占据新时期纹饰舞台的主要不是动物图像,而饰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三角形,锯齿纹等几何纹饰。事实上,这些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并非无水之源,无木之本,而饰从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变而来的。这是一个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由内容到形式积淀的过程,也正是美的“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图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意义,具有浓重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对原始人们的感受却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为纯形式的几个图案,它的原始图腾意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这个由动物形象而演变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对艺术史和审美意识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中国图案史而言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传统图纹的三种结构模式 传统图纹的抽象造型是多样的,且能给人以丰富的两项。仅从其轮廓构形而言有三种结构模式比较突出,分别是:方形(直,折)模式,圆形模式,S形模式。(图)无论方形,圆形还是S形结构的图形纹饰,都是纵观万年横穿九州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图纹的母题之所以能够延续如此之久,本身就说明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对圆形,方形结构的热爱和执着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认为天圆地方,且有着敬天拜地的习惯。至于S形模式图案的神秘意味,诸说不一,但其思路大致是相似的。一种认为源自龙崇拜。因为龙从产生起,其基本造型就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结合起来。另一种认为S形式中国古代神灵的一种典型图式。在上述种种服饰图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就渐渐变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样板和标本。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要点(整理过-比较全)

工艺美术史考点习题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图腾)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磨制石器)和(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主要标志。 人物舞蹈彩陶盆出土于(青海上孙家寨)。 彩陶工艺以(装饰)取胜,而黑陶以(造型)见长。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出色。 属于马厂型彩陶的有(裸体人像彩陶壶、回形纹罐)。 原始制陶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和(黑陶)。 黑陶工艺产生于(龙山)文化中。 简述黑陶的工艺特点。黑、薄、光、纽 轮制的优点:、器形浑圆工整,趋于正圆。、器胎厚薄均匀。、提高了制陶的速度。 黑陶已采用轮制,其工艺特点:黑、薄、光、纽(盖纽)。彩陶以装饰见长,黑陶以造型取胜。(黑陶产生的前提是轮制技术的成熟)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陶器,是原始社会制陶工艺中最出色的品种。它分布地区广,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时间也较早。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原始社会彩陶工艺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原始社会彩陶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仰韶文化的彩陶以西安半坡彩陶和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最具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最高。 半坡型彩陶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或圆底盆、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瓶、细颈大腹壶以及杯、钵、罐、瓮、甑、釜等。装饰一般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以动物纹为主。 庙底沟型彩陶在造型上的典型器形为: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装饰多是单一的黑色或紫黑色成带式连续图案,图案构成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以植物为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马家窑彩陶已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以螺旋纹最有特色,点的运用之装饰画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中有很大一部分彩陶通体画满花纹,同时又有内彩。 半山型彩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表面磨光,造型更加实用,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马厂型彩陶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流、盖、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装饰纹样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 代表奴隶社会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青铜)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模范法)法和(失蜡法)法。 商代青铜器以(饕餮纹)作为主要纹饰。 商代,(司母毋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为祭祀母亲而铸造,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青铜金属在物理化学性能上的优点:、熔点比较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硬度可以增高,根据铜和锡的含量比例的不同,能够得到不同硬度的青铜器。、在熔铸时由于铜液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加锡可以增加青铜器的光泽度。(商代),有了原始青瓷。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是以饕餮纹为主体,或双夔纹组成的饕餮。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采用对称格式的原因:A、均衡的格式往往产生活泼感,而对称的格式则产生庄严感,可以强烈地烘托出青铜器的肃穆威严;B、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青铜器用模块制作花纹,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以饕餮纹作为主花,回纹为地花,制作精美层次丰富。 试述商周青铜工艺不同的艺术特点。(10分)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研究【分享】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研究 论文关键词:“十二章”纹样:冠服制度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和现代服装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不同之处就 在于中国传统服饰是贵族服饰,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官服制, 是由上而下的维持阶级统治的华丽包装,是用最奢华工艺雕饰成的统治者外衣。而造就这种统治者形象的重要部分就是他们服饰上富有寓意的“十二章”服饰 纹样,他们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昂贵和精彩的一部分。 “十二章”服饰纹样即中国传统服饰中常应用的十二个纹样,即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服饰纹样来源于古代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密切接触和膜拜的事物.因为阶级、国家的产生,被法令所规定,固定应用在皇帝的礼服上而成为王权的象征。在现代社会服饰平民化的时代里,“十二章”服饰纹样仍旧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被或多或少、形式多变地广泛应用在各类设计里,深受人们喜爱。 一、“十二章”服饰纹样的起源 最初.人类在原始社会生存斗争的漫长岁月里,观察到日、月、星辰预示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给原始人生活资料,斧既是劳动生产的工具。在古代更一直是权力的象征,特别是军权的象征物。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是农业耕作的果实,虎、虫(长臂猴)、华虫(雉鸡)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中国许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对象,黻纹是原始人对于宇宙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抽象表达。也正因为这些事物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在中国原始彩陶文化中。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型纹、斧纹、水藻纹等就早已出现。 “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零散地存在于夏代之前的彩陶纹样中。真正系统地应用在服饰上成为独特的王权标志是后来伴随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也就是说,“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作为古人氏族崇拜的图腾单个而零散的存在。直到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才被统一应用在皇帝的冕服上,成为各个有着不同崇拜图腾的氏族共同膜拜的对象。那么.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 稍早一点的史籍大多认为是黄帝尧舜时的产物。如《易经?系辞》称: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尊卑等级、衣冠服饰各有分别,古代帝王只耍拱手而立,天下就能太平。这种说法被历代统治者用了几千年。《家语》、《说文》也称,自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区别贵贱的黼黻及标志等级差别的冕冠。所以说,自中国第一个皇帝——黄帝开始就建立了冠服制,并且把“十二章”纹样应用在服饰上。这种说法符合逻辑和历史资料的体现。当然,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冠服制度的初步建立。大约在夏商以后,到了周代已逐渐完善。后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做出冕服制是承继黄帝的假说。 因为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阶级的产生,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 主阶级占有和支配着生产资料,同时也控制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所以这些

古代服饰图案的发展历程

古代服饰图案的发展历程 服饰图案源于生活,服饰图案形成于人们的观念,因而,作为源于生活和形成于观念的服饰图案,自然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的观念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商代服饰图案 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这表明,那时我国的原始先民不但设计制作了带有图案的较合体的服装,而且也能够运用设计技巧在服饰上进行装饰表现。至今,这种二方连续构图形式仍普遍地运用于服饰图案设计中,同时,在其他造型设计中也不为罕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服饰品的装饰图案来看,主要是从对于动物形状的愉悦感中得到启发的,但主观色彩并不浓,是一种自然物象的再现。图案在服饰的表现上,主要以云雷纹、回龟纹、几何纹为主。纹样的运用比在青铜器上的运用要巧得多。奴隶社会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是作为底纹出现的,主纹是以兽面纹为主的,而在服装上的云雷纹则是以主纹出现的。

这种云雷纹装饰主题出现在服装上,是采用了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而且注重图案的工艺体,并强调了造型的规律美。由于云雷纹装饰是为主题需要服务的,所以其逐渐由单个母体(s)发展成为一个单位纹样与另一个单位纹样的连续组合,即多个子体,同时又加进了主观意识进行夸张。这种类似放倒的"s"形,也是s 形的转折,它对以后图案组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纹样的追求表现出了主观意识,这种意识也就是图腾的萌芽意识。当时,人们把一些动物作为图腾崇拜物(如鸟、鱼、虎等),其纹样首先在人们所用的器物(酒具、餐具、生活用品)上表现出来,但很快就反映在服饰上。 在商代、男女所用的各种玉饰、帽饰、牙笄等也有这种印迹。 周代服饰图案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虞书·益稷》篇中记有:"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里所说的用五彩色施于衣裳上,即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很有特点了。据《虞书·益稷》中记载所说的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十二章的每一个纹样都有它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图案及寓意(图文)整理版

中华传统精华图案及寓意大全 中国的传统图案大都以神话传说、民间典故等为题材,通过比拟、借喻、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达人们对于平安、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 【天中辟邪】 图案:钟馗、蝙蝠。 解题:钟馗,传说故事人物。相传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象(见沈括《梦溪笔谈》)。旧俗端午节多悬钟馗之钟,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天中,即天中节。《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端午,也作端五。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辟邪,祛除邪祟,又指古代传说的神兽,似狮而带翼。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等常绘之。南朝陵墓用作镇墓兽石。皆驱灾去邪之意!!

【一琴一鹤】 图案:七弦琴,弦琴」。 见於周、成於汉。鹤,亦称「仙鹤」。羽毛雪白,颈背和翼部分呈黑色,头顶有红色肉冠。体态潇洒优雅。《宋史·赵●传》载神宗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冀其为政简易,如其行装也。后人用「一琴一鹤」称颂为官刑清政简、廉正不阿。也用以称颂品德高尚者 【鹤鹿同春】 图案:桐、鹤、鹿。

解题:桐,梧桐树,落叶乔木。树干平滑挺直。桐木是制乐器的好材料。桐与「同」同音。「同春」,象春天一样美好。「鹤」、「鹿」都是瑞兽。隐喻「禄」、「寿」。「鹤鹿同春」祝颂长寿之词。 【马上平安】 图案:信使骑马奔驰送家书。 解题:「马上」,匆促之意也。唐诗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据《名臣言行录》记载:「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 「马上平安」图案,也叫「马报平安」,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情。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 【麒麟送子】 图案: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

满族服饰 教案

《满族服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满族服饰中的旗袍、旗头、旗鞋、马褂、坎肩等特点。 2.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用观察、阅读、交流等方法,培养孩子搜集、整理、分析、表达等综合能力。 3.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体会满族是心灵手巧、充满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激发满族子孙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 由于满族服饰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它民族的服饰发生了融合,传统的满族服饰有的消失,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认识起来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方法: 1.学生利用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参观、合作交流、活动体验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2.教师利用视频、图片对比、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实践,认识旗装 此环节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学组织学生开展查阅资料、参观满族博物馆、调查走访、读书报、观看影片等多种实践活动,了解满族服饰。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对满族服饰有初步认识,为教学做充分准备,还想利用这样的活动机会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实践能力。] 二、汇报交流,走近旗装 师说:“这一段时间,老师让你们开展实践活动来了解满族的服饰。谁展示展示,你们的活动成果。”学生展示。 师:“老师也搜集了几组图片,想看吗?” 出示五组图片(包括1、清帝王的服饰装2、清皇后的服饰3、普通旗人的服饰4、现代的旗袍5各种各样的满族服饰) 欣赏后师问:“看了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自己看后的感受。 师总结导入:我们满族的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不仅在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而且在世界上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满族服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实践成果,想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选用几组不同类别的满族服装,让孩子欣赏谈感受,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满族服饰的华美。用这些精美的服饰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产生认识这些服装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多种手段,感受旗装。

中国美术简史整理

中国美术简史教师招聘核心笔记 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距今约 200 万年前---公元前 221 年) 第一章史前美术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约公元前 7000——前 5000 年),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发现早的石刻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约公元前 5000——前 3000 年),农业手工业出现分工,山产规模扩大,到本期后段,手工业内部也有了新的分工。彩陶艺术也十分流行,琢玉已成独立的部门。 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约公元前 3000——前 2000 年),这个时代亦称龙山时代,或称铜石并用时代。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 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 陶器工艺的主要代表:仰韶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黑陶。 一、陶器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1、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其中盆、钵、碗、杯、豆、勺属饮食器;鼎、鬲、簋、釜、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属储藏器。 2、按陶质分:红、灰、白、黑; 3、按器表装饰分: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 4、装饰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 5、陶塑的创作手法分为:模仿性、幻想性、抽象性 (一)仰韶文化(公元前5500年-前3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的成就最高。 彩陶绘画:《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代表。 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 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特征鲜明。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庙地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地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 (二)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 3190 年到公元前 1715 年。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主要分布甘肃、青海地区,它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马家窑类型的绘画代表。 1.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 2.半山类型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常见的器物。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成功的陶器之一。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色彩。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 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 3.马厂类型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黑陶艺术 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由于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地让烟熏黑,表面光亮如漆。 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 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也为以后陶瓷器的发展奠定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插画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插画中的应用 摘要 中国传统元素在形式上和精神上传达着中国厚重、沉淀的文化底蕴。展现出中国人质朴、善良、聪明和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插画和中国传统元素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含义、插画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元素在插画中的运用,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剖析。 关键词:插画中国元素发展

一、中国各朝代传统服饰纹样的发展及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思想的道法自然和佛道思想的随缘随意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表现在服饰上.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同时,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很多。比如.东fa国子助教陆q在《邺中记》中记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明光、大茱英、小茱英、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凤凰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文锦等多种服饰纹样;东晋文学家王嘉在志怪小说集(王子年拾遗记》中也记有云昆锦、列裸锦、杂珠锦、篆文锦、列明锦等纹样。 此外,还有北宋李防、李穆、徐铱等学者奉救编纂的著名类书《太平御览》中记有如意虎头连壁锦;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记有绛地交龙锦、给地句文锦;唐代史家李百药在《北齐书·祖挺传》中记有联珠孔雀罗等。这些服饰纹样的锦名,有一部分纹样是承袭了东汉的传统,有一部分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结果,如联珠孔雀罗就是。孔雀罗是指织品的孔雀纹样,也指织品本身具有孔雀羽般亮丽的色彩。同为丝织品,罗比较轻软稀薄.与带彩色花纹的锦还是有些区别的,但大体可以通用。 南北朝时就出现了联珠孔雀罗。北齐祖逛是并州仓曹参军.家财丰饶。曾经一下子拿出数十匹孔雀罗,作为重礼.送给他人。并州是山西太原的古称,可见孔雀罗当时产于太行山之东。罗上的联珠纹则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源于波斯的萨珊王朝时期。 根据各地出土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实物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纹样来看,大凡东汉式的传统纹样,南北朝时期画工的技巧反而不及东汉精美.反映了东汉时期装饰风格由盛及衰的演变过程,装饰文化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新月异。 外来的装饰题材大大补充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纹样。它们包括:具有传统风格的山云动物纹;具有儿何图形特点的动物纹或花叶纹;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特征的圣树纹;具有佛教色彩的天王化生纹;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圆圈与点等。这些纹样的共同特征是对称排列.动势不大.装饰性强。 一是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山云纹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后来也有称为“波曲纹”的。动物纹是动物皮毛上的纹路.是动物与生俱来的纹路,动物纹既是一种动物的标志,用于区别其他动物.又是动物的一种伪装,用于保存自己。动物纹被人类所应用,出现许多动物纹织物和动物纹器具。山云动物纹样盛行于东汉,紧凑流动的变体山脉云气间,分列着奔放写实的动物,并于间际嵌饰吉祥文字。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一批魏晋时期的衣物中,有一件“五星出东方利我国”铭文的山云动物纹锦护膊.仍然保持了汉代传统风格,十分珍贵。 二是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在几何骨0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此类纹样在汉代虽已有之.但未成为主要的装饰形式。汉代填充的动物纹造型气势生动,南北朝填充的动物纹则多呈对称排列,动势不大,多为装饰性姿势。汉代填充的花叶纹多为正面的放射对称型,南北朝填充的花叶纹则有忍冬纹等外来的装饰题材。 三是圣树纹。它是将树形简化成接近一张叶子正视状的形状,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

中国传统纹样赏析

中国传统纹样赏析 姓名:于泽江 班级:工美2班

关于先秦时期青铜器纹样赏析 在众多的中国传统纹样中,最打动我的时关于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纹样,或许是因为刚当兵回来,依然保持着部队的一种审美,粗旷质朴,整齐简单,大方有力,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纹样就给我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一种十分纯粹的变现欲望,带着这种感觉,认真的浏览了一番此类书籍,得出以下认知。 在商周时期,以及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文化一直时贯穿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夏商周时期,我给政治仍是奴隶制国家,政权是王权神权相结合的方式,人们对于自然的力量十分敬畏,于是,这种想法在生活中也体现的十分的明显,其中,纹样也是人表达感情的一个释放点,在商周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的一切都是无奈与畏惧,他们就会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些神秘力量,能够对抗自然,那时期的青铜器也多用来宗教崇拜使用,纹样多事狞厉怪异的样子,但这样不是出于奇异的审美观念,而是出于对自然力量崇敬和支配它的欲望表达,这种纹样是和生活离不开的,所用的纹样也都是同自然界有关的,工匠们会夸张或分割图案来拼凑成力量,所以,青铜器上多是恐惧,瞪眼,咧嘴,带有一丝杀气,让人看到有种严肃紧张,可拍的感觉,给人以震撼力量,同时也体现了统治者的威严(这同当时使用价值有关,青铜器多是贵族和仪式使用),其中突出表现就是饕餮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工具,智慧来与自然对抗,渐渐融合自然,此时的纹样又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个变化时循序渐进的。其

中就表现为动物纹样趋于程序化,前期为主要的饕餮纹等逐步减少,所传递的力量也在逐步减少,看上去也不在怪异狰狞,逐渐悲动物纹,几何图案或人物纹所代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步走入平民百姓生活,青铜器也多向生活用品发展,所以纹样也在发生着变化,多变于细腻繁荣灵巧,列如蟠螭纹,多是蛇纹互相穿插,连续展开的形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对关注自然专项关注自己,在青铜器上出现了绘画方式表现生活场景,当然,影响变化的因素也有很多种。列如工具的使用变化,工匠自身或使用者的兴趣爱好等等。 中国青铜器的体现主要夏商周三个朝代,随后就进入了铁器使用,青铜器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青铜器在此时期的变化也在于从祭祀礼器转变成使用器具,纹样由庄重狰狞变成富有美感的韵律纹样,这种变化就在于社会改革,而背后根基与当时的文化思想。 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人都是干脆,在表达方式上都是比较直率,甚至连两军交战都是约好地点,正面交战,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今,我们的心理,交流方式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却有很少人再去关注曾经粗旷野蛮的一些古代文化,有时候,是否是我们的社会少了一股刚性,尚武情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