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期中读书报告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期中读书报告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期中读书报告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期中读书报告

英明的君主都是相似的,昏庸的君主各有各的不同

——读《查理大帝传》有感

00918065 江钧

或许名字的谐音是“将军”的缘故,虽为女儿身,对古代帝王将相的故事却是极感兴趣的,父母也由着我,将那著名君王的稗官野史当做趣闻来读。有时会觉得,凡是旷世明君,无外乎文治武功了得,再加上道德上过人之处,而昏庸的君主,则“有个性”许多,或沉迷女色,或热衷战争、或醉情诗词,还有那一心向佛,剃度出家的。翻开《查理大帝传》,也有这样的感觉,被尊为“欧洲之父”的这位帝王,在文治上,促使了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兴起,强化了基督教的统治地位;而武功上,“这位强有力的国王在他统治的四十七年间,在世界的各个地方!以最高的技巧和最大的成效所进行的战争。他从他的父亲丕平手里继承法兰克王国的时候,这个国家已是十分强大。但是通过这些战争,他使得国家的版图几乎扩充了一倍”1。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将从三个方面组织我读完《查理大帝传》的感受,由于并非史学专业的学生,所写所悟难免有幼稚偏颇之处,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查理大帝,我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引路人

在很长的时间里,欧洲于我,是美丽善良的公主、是英俊勇敢的王子、是骁勇善战的骑士、是富丽堂皇的城堡……是格林兄弟笔下、迪斯尼银幕构建的童话故事的代名词;后来,欧洲成为了一个世界地理的概念,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里海,黑海与亚洲分界,而西欧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代名词;再后来,高中的历史课本为我呈现了欧洲的近代史,从英国的大宪章、光荣革命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再到攻占巴士底狱、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然而中世纪仅仅被表述为一个蒙昧、黑暗的时代,作为一个默片般的符号,成为了波澜壮阔的欧洲近代史的背景。

通过阅读查理大帝传,一位欧洲中世纪的君王,或者说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罗马人的皇帝,除了那万丈荣光的名号以及数不清的文治武功,还在我脑中渐渐有了骨架、血肉,形象生动地出现了在我面前。虽然未能了解中世纪的全貌,然而,课上所学给了我关于中世纪欧洲社会的背景知识,而书中所读则让我较为深入地了解中世纪最杰出的君王之一,我也算是踏上了西欧中世纪历史的旅程了。

《查理大帝传》由艾因哈德和圣高尔修道院僧侣独立撰写的两部传记组成。艾因哈德深1[法]艾因哈德,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著,A.J.格兰特英译,戚国淦译《查理大帝传》[M] 北京商务印书馆

受公元二世纪罗马史学家、《十二凯撒传》的著者苏埃托尼乌斯文风影响,在撰写传记时极力仿效古典作品通常采用的短小篇幅,诚如艾因哈德在自序中追求的,他“把这项工作压缩在最低的可能限度以内”,这使得他那部分读起来更像是一部仅仅关于查理大帝的严谨的编年体史书;而由圣高尔修道院僧侣撰写的部分则由许多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组成,更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纪传体史书,比如上帝的审判以大火的形式将欺瞒查理大帝、通过修建教堂敛财的修道院院长烧死;欺骗查理要用银为其造钟,却改用纯锡,从中牟利的工匠,最后被钟砸死2;还有北欧人对查理大帝闻风丧胆,“听说他们常常称之为‘铁锤’的查理正在那里,他们深怕他们的船队会被击退,甚或被打得粉碎,就赶紧撤退!逃之奇速”3……不过更有趣的是,虽然整本书通篇都是对查理大帝的溢美之辞,尤其到了圣高尔修道院僧侣撰写的部分只要出现“查理”,必然伴随着“最**的”作为定语,然而,传记中讲述查理大帝私生活的部分却存在着不少“高级黑”,比如不让六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出嫁,因为“离不开她们”;又比如让英勇的战士“到寝室里服务”。这出现在类似正史的君王传记中,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当然,《查理大帝传》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将查理大帝的生平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篇幅不长的记叙,将查理大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状况给拼凑起来,进而还原一副虽不完整前面,但生动真实的中世纪西欧社会图景。接下来,第二部分,我将就《查理大帝传》中一些记叙,对查理大帝在西欧封建化上的贡献进行思考。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查理大帝对封建化影响

“在占领高卢时构成了全部法兰克人中的普通的自由人等级被消灭了,人民分裂为大土地占有主、臣仆和农奴——这就是查理为了取得他的新罗马帝国所付出的代价,随着自由人的消灭,旧的军事制度瓦解了,随着两者的消灭,王权也崩溃了。查理把他自身的统治的唯一基础破坏了。他还能勉强支撑下去,可是一到了他的后继者们的手上,实际上由他亲手造成的东西,却明显的暴露出来了。”——恩格斯

(一)政治

若提到查理大帝在政治上的贡献,武功肯定是第一的,他在位四十余年(以艾因哈德的记叙为准的话,在位四十七年)间,横扫欧洲大陆,缔造了版图辽阔的查理大帝国,艾因哈德所撰写的第一部分“他在国内外的事业”中,一共有十三小节,其中十一小节都在论述其赫赫战功,但鉴于上文已有提及,此处便不再赘述。接下来主要从他在法律和外交方面的成

2[法]艾因哈德,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著,A.J.格兰特英译,戚国淦译《查理大帝传》[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P.83

3[法]艾因哈德,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著,A.J.格兰特英译,戚国淦译《查理大帝传》[M] 北京商务印书馆

就进行讨论。

1.法律

在《查理大帝传》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在接受皇帝称号以后,他注意到他的臣民的法律体系存在着很多缺点,因为法兰克人有两套法律体系,在许多方面,二者差别甚多,因此他决定增补所缺少的部分,调和二者的歧异,并订正内容或文字方面的错误。他的全部计划远未完成,他只是增添了一些律令,并补足了一些不完备之处。但是他发布命令:凡属他领域之内的一切不足的法律和规章之尚未成文者,应当收集起来,并且写成文字。”4由于常年的征战,查理大帝所构建的帝国,是由许多原来不属于法兰克帝国的地域所组成的,再加上蛮族的迁移,在其境内,居住着多个民族,除法兰克之外,还包括勃艮弟人、伦巴德人、萨克森人、罗马人以及其他民族,这些从《查理大帝传》中对不同民族发动的征战可以推倒而知。这些民族无疑都各有自己的习惯法,或许不是成熟意义上的法律,但是,却是各个民族解决社会纠纷的准则。此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督教文化、残存的罗马文化和以帝国体制为特征的政治架构,同时存在于帝国境内,为了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修改旧法律和颁布新法律便成为当务之急。查理大帝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外交

在《查理大帝传》中,艾因哈德有这样一段记叙:“他非常喜好外国的来客并且花费很大的力量招待他们,外宾数目之多,可以公正地看作不仅是宫廷的负担,而且成为整个国家的负担了。”5不过,“他同某些国王和部族建立的友谊也给他的统治增添了光彩。加利西亚和阿斯图里卡的国王阿尔德丰苏斯同查理的友好关系这样密切,以致每当他派人送信给查理,或者派遣使节到查理那里去的时候,他总指示他们要把他本人称作法兰克国王的‘人臣’。由于他馈赠珍贵礼品,使苏格兰人的国王们对他产生这样的好感"以致他们总把他叫作他们的君主,而自称是他的顺从的仆人。”而在圣高尔修道院僧侣的记叙中,这位好客的帝王使用计谋让骄傲的希腊人狼狈不堪,宽容友善地对待远道而来的波斯使节,并将在使节进贡途中为难他们的官员免职等,更是将这位极好面子、着眼于扬威外邦的君王描写的入木三分。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查理大帝传》中有关查理大帝座下一位外交使节的趣闻轶事。话说君士坦丁堡的国王请法兰克使节参加宴会,他们有一项惯例:国王筵席上的宾客,无论是

4[法]艾因哈德,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著,A.J.格兰特英译,戚国淦译《查理大帝传》[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P.41

5[法]艾因哈德,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著,A.J.格兰特英译,戚国淦译《查理大帝传》[M] 北京商务印书馆

本国人或者外国人,都不得把零整的肉肴翻转过来。他根本不知道这种风俗,把鱼翻转过来。于是,全体显贵起身喊道:“陛下,您遭到了侮辱,在您以前从来不曾有过一个国王遭到这般侮辱!”国王叹息着,对我们那位使臣说:“我不能够拒绝他们,你必须立即被处死!但是你可以向我请求任何你所希冀的恩惠,我一定应允!”

他想了一会,然后在众耳倾听之下说出了这些话:“皇帝陛下,遵照您的诺言,请您答应我一桩微小的祈求!”国王说:“愿意请求什么,就说什么,你将得到满足,只是我不能够给你生命,因为这是违反希腊人的惯例的!”于是使臣说道:“在我一息尚存的时刻,我祈求一项恩惠,让每一个看见我翻转那条鱼的人都挖去眼睛!”

国王对这个条件大吃一惊,他以基督的名义宣誓说他什么也没有看见,只不过听信了别人的话。接着王后也为自己开脱:“仁慈的圣母圣马利亚在上,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其他贵族为了免除这种危险,于是一个以天国钥匙掌管者的名义,另一个以异教徒的使徒的名义,其余的人则以天使们和大批的圣徒们的名义,宣誓说他们不属于这项条件所指的范围之内。这样,这个聪明的法兰克人就在希腊人的本土上战胜头脑空空的希腊人,平平安安地返回故土。

外交史上,外交使节的聪明才智、机警雄辩一向都是国际交往中的小型战争,比起真刀真枪,唇枪舌剑要斗智斗勇、扣人心弦得多。且看论述的最后一段“”便知法兰克人是多么以那位使节所展现的冷静机智为荣了。虽然其论述不及我国博大精深、言简意赅的古文简洁有力,不过,还是让我想起了春秋时期著名卿相晏婴,当然,我个人还是觉得那位法兰克使节较之晏子,还是小巫见大巫的。

(二)文化

既然评价君王无外乎武功文治,那在对查理大帝在位时的政治作为进行讨论之后,他所促进的加洛林复兴,便是不能不提的了。记得老师在课堂上曾对“加洛林文艺复兴”之“文艺复兴”持一种保留意见,在此部分,就将其称为加洛林文化繁荣吧。

在《查理大帝传》中艾因哈德说写的部分有这样一段记叙:“他对于文艺诸科极其注重,对教授各科的人极为尊敬,给予他们很高的荣誉。他从比萨的副主祭彼得那里学习文法科目,其余的科目则由阿尔比努斯,即阿尔昆讲授。阿尔昆也是一位副主祭,他来自不列颠,属撒克逊族,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查理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阿尔昆那里学习修辞学,特别是天文学。他也学习计算术,并且极其勤勉地细心观察星辰的运转。他还努力学习书写,为了这个目的,他常常把用来写字的薄板和纸张带在身边,放在卧榻的枕头下面,以便在空闲

的时刻使自己习惯于写字”6或许这段话对查理大帝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美化,然而,查理大帝自身的好学程度,以及对有才学之士的敬重,还是可以从这段论述中窥得一二的。

而在圣高尔修道院僧侣的笔下,就更是具有几分传奇的色彩。在第一卷“他对教会的虔诚和护持”的开篇,僧侣便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他整个王国之内,探求学问一事几乎己被遗忘,而对于真神的崇奉也是暗淡消沉。恰在此时,有两个苏格兰人随同一些不列颠商贾从爱尔兰来到高卢的海岸,这些苏格兰人对于宗教和世俗之学的精通是鲜有其匹的。日复一日,当群众聚集在他们周围进行交易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陈列出什么待售的货物,而是高喊着说:‘谁要需求知识,请靠近来,从我们的手上领取,因为我们出售的就是知识。’……把这件事传到那位一向喜爱和追求知识的国王查理的耳朵里。于是,他下令请他们立刻进见,并且询问他们是不是真的象传闻所说的那样,随身带来了知识。他们回答说:‘我们两人都有知识,并且乐于以上帝的名义把它传给那些配得上寻求它的人。’然后他问他们要求什么代价。他们回答说:‘啊,国王!我们不要任何代价,只要一个适当的地方来讲学和一些明快的头脑来受业。另外就是要有食物可吃,有衣服可穿,要是没有这些,我们就无法完成我们人生的历程。’这一回答使国王满心喜悦,在最初的一个短时期里,他把他们两人都留在身边。但在不久以后,他亟须外出作战,就让他们中间名叫克利门特的那个人留居高卢,给他派去许多男孩子,名门巨第、中等人家和寒门小户出身的都有。他还下令根据他们的需要供应如数的食物,并且为他们收拾了一些适于学习的房屋。但是他将另一位学者遣送到意大利,并把帕维亚附近的圣奥古斯丁修道院赠送给他,好使那些有志于学的人聚集到那里跟他学习。”

正如《上古世界史》的作者,英国史学家卡尔登所言:“他虽然不能写作,但是懂得日耳曼语并且学着阅读拉丁文,他更十分羡慕别人的学问。总之,查理曼是一位伟大的组织者、行政者,真正的大政治家。”7查理大帝对饱学之士的敬重,对于兴办学校、推动教育发展的努力,时至今日依然是有借鉴意义的。记得一次课上老师带我们讨论到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很多,却很难找到投资的项目时,有一位同学问到为什么不用以提高教育水平、完善医疗和社会福利体系,另外一群同学用像是看小学生的眼神看这那位同学,嘴角半扬,笑道:“不可能。”当时我的心里一阵寒颤。当世界经济形式尚不明朗,无法找到很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将财富用到国民教育上,才是促使国家可持续长期发展的长久之策啊。

6[法]艾因哈德,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著,A.J.格兰特英译,戚国淦译《查理大帝传》[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P.38

7

(三)宗教

在阅读《查理大帝传》时,他对于基督教,或者说对于教会的态度,是除了查理大帝的轶事之外,最让我感兴趣的。细细琢磨来,他能被尊为“欧洲之父”,成为“罗马人的皇帝”,自是有其不同于其他君王之处的。如果说查理的父亲丕平是因着与教皇的关系,使得自己的“篡位”合法化的话,查理更是通过在他的帝国中推行基督教,希望从最根本的信仰上,将国内各个民族同质化。

在《查理大帝传》中有这样一段记叙:“最后当所有曾经抵抗过的人都被打败,并且归他统治的时候,他把易北河两岸的一万居民,连同他们的妻子和儿女,分成多批,移殖到日耳曼和高卢各处。这场延续这么多年的战争最后以萨克森人接受国王提出的条件而结束。他们应该放弃崇奉魔鬼,抛弃本族的宗教仪式,接受基督教的圣礼,同法兰克人融合为一个民族。8”

正如乌尔曼所说,“加洛林国王们在他们无数的法律和条例中所实行的教育和规训措施,是向法兰克人民传达他们是‘上帝的人’,目的是宣传他们作为‘基督教的人’的再生。这种转变或再生要抛却他们过去所发展的传统和习俗:这些神的人要通过遵奉相关的法律、原则和禁令,通过抛弃过时的法律和习俗,来生活和安排公共和私人事务,来组织自己。换句话说,整个社会要从教会的角度来看,是建立在上帝的律法上,而不是法兰克、日耳曼和其它自然产生的习惯和惯例上。这就是查理大帝法令集的重要意义之一。”9

然而另一方面,查理大帝又并不是从心底里迷信基督教,他对从主教到修士的恩威并施,使得宗教力量无法威胁皇权,而只能为其服务。《查理大帝传》中,艾因哈德写道“从幼小时候起,他就在宗教生活里长大,他对基督教极为热诚和虔信”10然而,在圣高尔修道院僧侣所撰写的部分中,查理对贪婪、愚蠢、自私、好大喜功的神职人员的戏弄,却又实实在在地说明他对宗教的清醒。

三、结语

在阅读《查理大帝传》的过程中,除了撰写者对其文治武功的溢美之辞不断,在他所采取的政策上,也让我深感英明的君主,古今中外也是极相似的。比如查理大帝的独尊基督教就让我想起了东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查理在位47年,曾经进行了55次对外

8[法]艾因哈德,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著,A.J.格兰特英译,戚国淦译《查理大帝传》[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P.16

9Walter Ullmann, The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and the Idea of Kingship, London: Methuen& Co Ltd, 1969, P. 22. 10[法]艾因哈德,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著,A.J.格兰特英译,戚国淦译《查理大帝传》[M] 北京商务印书馆

的扩张战争,强迫被征服的民族信奉基督教。当时他所采取的手段非常残忍。公元780年,他在颁布的《萨克森敕令》中规定,信奉异教和不洗礼者处死;制造阴谋反对基督教、杀死主教或教士者处死;不向教会交纳什一税者处以罚金”11。虽然儒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宗教,然而,两者的目的都是通过统一思想以更好地进行封建统治。

此外,查理大帝的重视教育、选贤任能、不问出身,也与我国古代许多明君是相似的。在《查理大帝传》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他命令那些他托付给克利门特的男孩子到他的面前来,让他们把自己所写作的文字和诗。这时,出身于中等和低微门第的孩子们交给他的写作带有一种出乎意料之外的智慧的清新风味,而出身高贵的孩子们所写的东西却笨拙而庸俗。最明智的查理于是仿效永世的裁判者的裁决,把作得好的孩子们聚集在他的右方,对他们这样说:‘我的孩子们,你们深得我的喜爱,因为你们竭尽全力去执行我的命令,并且自己也得到了好处,因此今后要学下去,以期达到完善,将赐给你们主教管区和华丽的修道院,你们在我的眼睛里永远是光荣的。’然后他严厉地转向那些聚集在左方的孩子们,他愤怒的目光使他们的良心受到谴责。……他严肃地抬起威武的头,向天举起他那只所向无敌的右手,这样地厉声怒斥他们:‘上帝在上,我看不上你们的高贵的出身和漂亮的仪表,虽然别人或许因此而羡慕你们。千万要明白,除非你们发奋读书,弥补从前的怠惰,你们永远不会得到查理的任何恩宠!’”12

读《查理大帝传》,不仅仅是在读这位被尊为“欧洲之父”的帝王的生平,更是在读那个于我们极为陌生的时代,那个我们极可能曲解的社会,读查理大帝身边的王公贵族、助教修士,读那远道而来的各国使节,以及这些使节背后所代表的国家和文明。而无论是在谨慎的艾因哈德,还是幽默的圣高尔修道院僧侣的字里行间,我们还能或多或少地读出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推崇的和所厌恶的,读出那个时代的习俗与价值观。然而,可惜的是,作为一本记录君王的传记,底层人民在这部史料中是缺位的,当眼光聚焦于皇帝的文治武功如何辉煌,他身边的人如何贤明聪慧,他如何识别有才德的神职人员,而识破滥用神权之徒时,构成那个时代社会最真实的部分、最鲜活的生活的人民,却不得为后人所知,只能通过接下来进一步阅读其他的著作来弥补这份遗憾了。

11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编》(中古部分P35-39)[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12[法]艾因哈德,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著,A.J.格兰特英译,戚国淦译《查理大帝传》[M] 北京商务印书馆

浅析西欧中世纪的宗教冲突与对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c12268480.html, 浅析西欧中世纪的宗教冲突与对话 作者:王亚平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0期 [摘要]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组织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时期。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各宗教教义之间有其相通的因素,因而能够相互吸收、融合;然而,承载宗教的信仰者之间存在各种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西欧中世纪的社会中,这种经济利益的冲突通常会引发宗教间的排斥,并因此加剧经济利益的冲突乃至宗教战争的爆发。西欧中世纪历史上的宗教冲突多是经济利益矛盾激化的结果,而经济的交流也必然会发生各宗教间的对话。 [关键词]西欧,中世纪,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中图分类号]K5 B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64-06 宗教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各宗教组织又是社会结构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中,基督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基督教教会组织是中世纪西欧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机制。作为文化现象以及表达人的情感的基督教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具有相同的特质,在其各自的原始教义方面并不存在很大的矛盾,甚至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全书》中的教义内容,并且都以古希腊哲学作为阐述教义的基础理论,因此,各宗教间能够经常性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12 世纪以后,西欧与东方的经济交往扩大,各个宗教信仰的社会载体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各个社会阶层以及地区间经济利益的冲突,常常以宗教信仰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导致宗教战争的发生。中世纪历史上各宗教之间产生的冲突,实际上是各个地区之间、各个民族之间乃至各种形态社会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的交往必然导致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碰撞,从而促进了多种宗教文化间的相互融合,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为基督教提供了知识养分,活跃了经院哲学,激发了理性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近代科学构建。本文仅试图就中世纪历史上基督教、犹太教以及伊斯兰教之间在教义诠释方面的相互吸收,以及这三个宗教组织信徒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而导致的冲突做一浅显的分析。 一、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宗教排斥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朱伟奇(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阶梯。”[①]在古代社会,等级制的存在发展是由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试就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做一点探讨。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人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原先的部落首领和亲兵逐渐形成贵族,与罗马的大地主及僧侣构成社会上层;日耳曼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与罗马的自由民、隶民及奴隶则形成社会下层。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社会上层进一步从高到低分化为僧侣集团和以国王为首的骑士贵族集团,社会下层按职业依次分化为以农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平民集团,从而也就形成了僧侣、骑士贵族、平民等级秩序。在这种等级关系中,僧侣的责任是:祷告、赞扬上帝,在精神上救济人类;贵族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抵御侵犯;平民的责任是:用劳动来支持上述两个等级。11世纪的扎克·得·维特里就三等级的关系做了形象的说明:僧侣是人的眼睛,因为他们能看到并给人们指示安全的道路;贵族是手臂,负责捍卫社会实施正义保卫王国;平民是人体的下部,负责支持负担人体的上部分并为之服务[②]。三种不同的人的出现,标志着西欧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在这种封建等级制中,各等级排列秩序是由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与影响决定的,同时每个等级内部又都有着各自的等级秩序。 僧侣被视为社会的第一等级,这是由中世纪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僧侣成为罗马文明的唯一继承者。做为征服者的日耳曼人尚处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中国史学家称为西欧封建社会。西方称为中世纪。在这段历史长河中西欧的政治状况,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展极不平衡,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国家长期四分分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英法到15世纪、德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原因如下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成为诸侯。诸侯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诸侯的势力很大。有的竟敢向国王提出挑战。而中国封建社会则不同,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政教冲突 5世纪到6世纪开始,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这样的做法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关系,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政治上,教皇是最大的统治者;经济上,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思想上,基督教的教义和神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这样,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授予的,于是国王和教皇不断地发生碰撞和摩擦以夺得这一权利。12~13世纪,经过长期的争斗,教皇权利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王。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的兴起,教皇和教会的势力才衰落下去。 三、城市的兴起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订制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四、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影响巨大。 11.13:黄淼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复习巩固第三十七篇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复习巩固 第三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和农民生活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开来 B、庄园内的“直领地”由领主耕种,“份地”由佃户耕种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中的自由农民的上地 D、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开庭地点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下列关于西欧城市兴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欧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B、一般是作为工商业活动中心,规模较小 C、这些城市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城市都发动了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古时期,在西欧一些地区盛行庄园经济,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为( ) A、佃户 B、贵族 C、领主 D、教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此话说明了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是( ) A、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已不受国王管辖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答案】: 【解析】: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_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市民社会角色的转化和地位变迁问题是目前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学者们普遍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与资本主义的萌芽、发生、发展紧密相连,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革命性改变[1]。 一、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始于10世纪后期及11世纪。毋庸置疑,生产力的发展是当时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11、12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巩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又使得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大大加强,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中的分支行业开始脱离农村的家庭副业和庄园手工业形态,逐渐集中到城市之中。而手工业在“进城”之后,又产生了城乡交流和向外开拓市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日益扩展和深入,西欧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同时,这种经济上的历史性变革也引起了西欧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并非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产 物,而是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体。手工业者和商人作为城市兴起的主要推动者,通过自愿的方式定居在封建城堡或教会城镇的围墙内[2],开始以一种非官方的形式去适应新兴的社会生活,逐渐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市镇机构。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又逐渐改变着民众的生活观念,例如:集市贸易中的平等原则被引入城市生活中,在商品交换中,农奴和有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是作为商品的私有者、交易者出现的;封建主们无论是向集市上的交易者购买商品,还是把自己庄园内的剩余产品运到市场上去卖给需要者,都不得不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和平等身份。因此,大批农奴、自由农和小贵族纷纷抛弃传统的庄园而奔向城镇,由封闭的生活方式转为开放的生活方式,由被奴役的地位转为拥有较多人身自由的地位,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级”出现了,西方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市民的传记时代”[3]。 二、西欧城市争取自由的斗争 西欧城市从开始形成之日起就出现了一股同封建势力相对抗的政治力量———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市民阶层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他们从11世纪起,采用暴力或和平的方式,开展“城市公社革命”,争取城市的自治权和有利于城市市民的社会制度[4]。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 ———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崔晓乐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以及由此引起的市民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为西欧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市民以城市为载体,为维护自己的自由和利益不断斗争,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清城市与西欧城市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制度结构,城市中“雇工人”和工商业者的地位非常低下,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无法在明清城市的发展中诞生。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雇工;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中图分类号:K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82(2009)01-0038-03 收稿日期:2008-12-12 作者简介:崔晓乐(1985—),女,甘肃通渭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 第21卷第1期2009年3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Radio &TV University Vol.21No.1March.2009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7日09:18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7月下作者:张椿年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由于各个国家人民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及其统治者对海洋的认识不同,虽都拥有海洋,但不一定有同样的海洋文明,下面笔者就西欧海洋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阐述。 社会需要商业,但内地没有市场,西欧商业只能从沿海开始 西欧海洋文明的本质是商业。罗马帝国在其强盛时期,商业十分繁荣,有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内外贸易四通八达。然而,自公元493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的农奴社会,在农奴社会里,自然经济占据着统治地位,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来源。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村庄,村庄受庄园控制,庄园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封建领主对农民实行剥削和司法审判的社会组织,商业几乎处于零状态。与此相适应,教会谴责商业,教会认为商业追逐利润,是亵渎神灵之举,但是社会又不能没有商业,因为庄园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例如食盐,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即使教会的神职人员也离不开它,但它不是庄园能生产的。再如,建造教堂的材料,也不是每个庄园都具备的。关于商业的重要性,少数高级的神职人员也是承认的。14世纪初,一位法国的修道院院长在他的《商人的箴言》中这样写道:“没有国家能够只靠自己管理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商人们要出去工作,颠簸劳碌。他们的国家缺少什么,就将其带到所有的王国去,因此,人们必须要做的是,永远不要在没有缘由的情况下,苛待他们。因为商人在海上由此地到彼地为国家提供供给,这使得他们受人爱戴。”① 社会需要商业,但在封闭的庄园经济包围中,西欧内地没有市场,商业难以发展,所以商业的复兴,只能从沿海地区开始:一是沿海地区的人民以捕鱼为生,缺少粮食,有强烈的交换生产物的愿望;二是沿海地区交通方便。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他的著作《封建社会》一书中说,在13世纪以前,海上航行比陆路快,假如不是遇到强劲的风,船行速度每天达60至90英里。在陆上,通常每天的行程在19至25英里之间。②商品流通时间的长短对商人来说,至关重要,商品流通时间缩短了就会提高利润率。三是沿海地区可以利用大海进行海外贸易,商人以利为重,进行对外贸易常常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因以上种种原因,南欧的地中海和亚得利亚海沿岸,北欧的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首先成为西欧商业复兴的基地。 南欧的意大利是个半岛,东临亚得利亚海,南濒第勒尼安海。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受邀进军意大利,因为他为教皇平定当地贵族的叛乱有功,教皇加冕他为皇帝,因此,德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因内部的分裂,很难对意大利实行实际的统治,在封建势力较弱的环境下,从11世纪到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了一批城市国家,如威尼斯、比萨、卢卡、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共和国,城市国家的主人是商人、手工业者。意大利沿海城市的商人都把发展对外贸易放在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威尼斯。威尼斯土地贫瘠,可耕地极少,但是它面临亚得利亚海,航海便利,在从事商业和对外贸易方面却具有别人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为环境所迫,威尼斯人不得不向大海索取所需。他们从渔业和制盐业开始,以己之产,换取自己最缺少的粮食,后来竟成了一个地区的粮食集散地。为了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威尼斯的造船业也发展起来,随着力量的壮大,11世纪末叶,威尼斯已在得利亚海东岸树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控制了地中海东面的整个海上贸易,成为一个伟大的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古西欧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王权国家、基督教会和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古西欧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拜占庭文明是古典文明与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也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对欧亚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俄罗斯兴起后,不断侵略扩张,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教材知识梳理】 一、西欧封建庄园 1.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 (1)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容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②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 (1)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特点 ①耕地组成: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②义务:农奴需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③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1.王权衰落 (1)原因: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表现 ①法国:15世纪,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②英国:自11世纪中后期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形成于伊比利亚半岛。 2.教会 (1)特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2)地位: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3.城市发展 (1)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2)城市自治 ①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手段: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③意义: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 (1)形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故称拜占庭帝国。 (2)统治表现 ①境内工商业发达,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扩张: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帝国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 【重点知识探究】

中世纪西欧社会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演变过程,以其查理帝国的分裂。 (2)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3)西欧中世纪庄园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经济单位,了解庄园内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4)了解西欧中世城市的一般特征。 2.能力与方法 (1)对比查理曼帝国版图与今天西欧行政区划版图,增强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认识到一个国家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2)观摩由名著改编的能够反映欧洲历史的影片(如“堂吉珂德”等),了解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近代欧洲社会风尚和礼节的影响。 (3)作一次网上专题旅游,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基本风貌,增加对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一起构筑了近代欧洲文明的两大基石(如希腊理性主义和罗马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当时的日耳曼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从文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法兰克王国,还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查理曼帝国,在许多方面都要落后于昔日的罗马帝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向前推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导语 本课导语讲述的是法兰克国王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的故事,其主旨是引发同学们去思考,这个昔日的蛮族国王为什么能够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呢?由此导入课文。 子目内容 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本目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讲清封地(封主分封给下属的领地)与义务(受封者要为封主履行出征打仗的义务)是维系封主和受封者之间的纽带。第一段大字概述了公元5世纪西欧历史的背景,同时强调了在众多的日耳曼人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之所以日渐强大,教会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段大字介绍了西欧封建化开始的时间(公元8世纪)、方式(通过层层分封)和结果(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第三段大字讲述查理曼帝国是如何建立的。无论是法兰克王国的对外扩张,还是查理曼帝国的建立,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有关。在中世纪西欧,教权与皇权常常是相互利用的。第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复习特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复习特训第一百篇 第1题【单选题】 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交往形式主要有两种,下列历史事件所体现的交往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罗马的扩张 D、马可·波罗来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由此可见,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是( ) A、驱逐出庄园 B、送入监狱 C、处以罚金 D、没收财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 ) A、庄园大体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庄园大体上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庄园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和农民生活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开来 B、庄园内的“直领地”由领主耕种,“份地”由佃户耕种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中的自由农民的上地 D、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开庭地点 【答案】: 【解析】:

第8课西欧庄园

第8课西欧庄园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 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物品都可在庄园内取得②每个庄园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村子组成③在庄园内耕种的农奴,需向领主交纳租税④庄园内大家笃信基督教,但却必须到庄园外的教堂参加固定聚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中世纪的西欧,两个相聚仅几百英里的地方,一个地方有大量的粮食,另一个地方却在遭受饥饿是很正常的事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欧出现了等级君主制,大封建主仗势以邻为壑 B.国王以粮食为武器,限制粮食贸易,反对城市自治 C.庄园制经济封闭和自给自足,人们生活范围小,交往少 D.奥斯曼帝国崛起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西欧商业环境 3、某剧组要拍摄一部反映西欧中世纪庄园的殿试连续剧,他们设计了以下场景,但其中有一处有明显错误,它是() A.庄园土地耕作一般实行轮作制,耕地分为春耕、秋耕和休耕地 B.农奴在位领主修盖房屋 C.庄园中有领主的堡垒、农奴的农舍,还有教堂 D.流动商贩在庄园里叫卖食盐、铁制工具、水果、腊肉等 4、“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享用一日三餐(三餐的内容不尽一样)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中世纪庄园 B.西周诸侯国 C,古希腊城邦 D,印度种姓制 5、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亚帕充满仇恨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

《英国庄园生活》 ---------中世纪英国农民生存状况研究 摘要:农民作为中古世纪社会底层的生活群体,虽地位卑微,但对于社会的运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可以说是社会建筑的基石。研究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于研究中世纪历史有着巨大的帮助。 ·宗教,“十字架的巨大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古世界”。 中古世纪庄园制达到了顶峰,也是西方封建制度的高潮。尽管英国某些地方从未实行过庄园制度,但毋庸置疑的是庄园农奴是农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活在庄园中的农奴来说,庄园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与外部的接触无外乎一年当中去几次集市,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因此庄园中的一切都会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他们的价值观。位于庄园中心的教堂,作为庄园中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与农奴破旧的茅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难使农奴不对其印象深刻。教会对农奴们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 对于中世纪的住民来说,教会无处不在,它对于人们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路旁随处可见的十字架和圣陵无时无刻不提醒农民要对神、上帝、死亡和救赎充满敬畏。大多数农民并不识字,抽象的教堂壁画也不能帮助农民很好地理解圣经的精髓,因此中世纪农奴只能借助弥撒等宗教仪式,或者通过教士的布道来形成自己的信仰。但不幸的是对于文盲来说,整个弥撒当中他们只能不断重复“主啊”,“万福玛利亚啊”这两句。至于复杂的仪式,他们并不理解,教士口中的用拉丁语叨念的祷告词他们根本听不懂。日复一日的重复使得这些仪式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更加糟糕的是,大多数教士并不了解这些仪式到底代表着什么,他们并不比农民博学,这些无知的教士构成了中世纪宗教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很多教士就是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仅会拉丁语而已。其思想当中带有很多迷信的成分,就如同普通的农奴一样。很多教士不仅不能胜任神职,反而带头亵渎教义,与女人私通,放高利贷,主持弥撒时衣冠不整等。因此某些乡村风气败坏,道德沦丧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史

亨利?皮朗的《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史》/郭方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文库》重版了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朗(1862―1935年)的《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这本书对于我们好似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西方史学一个繁荣时代,尤以德、法、英三国成就最为突出。皮朗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学习研究这些国家中世纪制度史、经济史专家的著作与讲授,并参与了法、德等国史学的研究和编纂项目。但生长于三大国夹缝之间的比利时(中世纪称为法兰德斯Flanders地区),皮朗治学的方法和着眼点又与这些学派的传统不同。他更为重视体现与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状况密切相关的城市、商号、行会、社团、家庭等经济、社会原始文献,而不限于国家、教会等反映政治法律制度与上层人物的“官方”文献。本书是皮朗在晚年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和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的总结之作。 他首先从地中海这个连结欧、亚、非洲古代文明与经济社会交往的中心入手,认为阿拉伯人在七世纪对地中海西部的控制与封锁是西欧地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因素,庄园制、领地制、封建制正是适应这种情况而形成的,所以“没有穆罕默德,查理曼帝国就不会存在。”皮朗这个观点在当时史学界可谓独树一帜,少有赞同。但皮朗从对中世纪史的长期发展趋向的探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使人们想到了数十年后“年鉴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名作《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与“长时段”观点,而皮朗在晚年对于刚刚创办的《年鉴》期刊和年鉴派创始人布洛克的著作给予很高评价,这在本书的注解中就表现了出来。皮朗对在这种闭锁的状态下在西欧形成的庄园制、农奴制和教会为适应这种社会建立的鄙视经商谋利的意识形态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而使这种状态开始发生改变的、从全欧洲的视野而言还是起因于地中海。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以拜占廷帝国为跳板逐步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是打破这种僵化经济社会形态的发端。而在欧洲大陆的另一端的波罗的海与北海,北欧诺曼人的海上与沿河流的冒险而刺激起来的商贸活动从另一个方向打破了僵局,并且越过大西洋和大陆与地中海和意大利的海上冒险与商贸活动连接起来。法兰德斯作为这两个地区间的海陆交往枢纽,成为欧洲商业和加工业繁盛发展的又一个中心。这样欧洲商业复兴的格局就初步形成了。 商业复兴要有巩固的基地即城市,皮朗对中世纪城市的起源主张“商业移民社团”说,认为商业移民聚集在有防卫设施的城堡周围并逐步建设起自己的防卫设施,这些新来者最终占据了优势并取得了对城市的控制权,商人移民吸引了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口进一步聚集。其中包括逃亡的农奴。市民(burgess)这个词即源于“堡”(burg)。在这些商业性移民初步有了防卫的能力后,就要建立一套不同于封建法、教会法的法律体系来保障他们的自由、安全与财产,在争取到了司法自治后又争取到了行政自治,出现了大批自治城市以至城市国家。但皮朗也指出市民此时已成为一个排外的、剥削四周农村民众的特权等级,因而如果没有外来商贸活动的不断冲击,城市市民等级是不能突破中世纪经济社会的框架的。因而他又进一步分析11、12世纪商业与城市复兴后全欧洲商贸活动的几个重大发展:即交通与安全设施的改进,全欧洲性的国际集市与港口的形成,适应国际贸易的货币的大量铸造与流通,汇兑、借贷的广泛发展,合伙投资

第21集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复习进程

第21集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

第21集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 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时间跨度从罗马帝国的衰落延至文艺复兴早期。中世纪的生活首先体现在将政治、军事、经济权力结合为一体的封建等级制、以农奴制为典型的对劳动力的人身束缚、罗马教会的巨大影响。在其盛期开始出现了一些缓慢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随着商业发达、国际文化科技交流的逐步增长而加快。 城堡是西欧中世纪国王、公爵、伯爵等大贵族的大本营。中世纪是王权、教权、贵族领主权鼎立,混战频仍的世纪。城堡的首要职能是军事防卫,此外它还是贵族的管理中心,设有治安、司法和税收等官署。出于军事需要,城堡多建于战略要地,如高地、港口、山道、河叉等。城堡一般都在城市,一方面因为许多城堡是在城市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因为城堡建立后,商人们趋之若鹜,在城堡周围就逐渐形成了城市。一但战争来临,城堡也是市民的避难所。 初期的城堡都是土堡,伴随着建筑技术的革命,城堡变成了石体结构。城墙通常高30到40英尺,下有深沟,有的沟中注水。城墙上建有塔楼,驻弓箭手矢射,塔楼之间距离不超过一箭之遥,即二百英尺,以保证全部防线都在射程之内。外人需走过吊桥才能接近城门。此外城堡还有多个小旁门,供守军出击之用。城堡内最重要的建筑是内堡,它是堡主的住所,内堡还设有一圈高大的围墙,以备外墙失守后据守。这个时期,城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要经得住敌军的长期围困。因此,城墙内除住房外,还有各种生活设施,如粮仓、磨坊、厨房、面包房、酿酒坊、铁匠铺、马厩、教堂等一应俱全。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新成)“在中世纪的西欧,家庭这个概念和我们今天中国人所理解的是有区别的,英文family这个词它是从拉丁文来的,从古罗马那个时期,家庭或者family这个词的拉丁文原形它指的是在同一个屋顶下生活的人,那么在这里生活的主人的家庭,主人的亲属甚至主人的奴隶都属于家庭成员。在中世纪,这个家庭概念基本上是从罗马那里沿袭下来的,它指的是几代同堂的一个家族,还包括他们的一些亲属、甚至远亲,同时也包括他们的仆人,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家庭是一个核心家庭有很大的不同。” 堡主的家庭规模在50到100人之间。卫士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役的骑士,另一类为出身无地农民和城市劳动阶层的雇佣步军,有的城堡有少量雇佣骑士。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新成)“骑士,在当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当时西欧实行封土制,所谓封土就是这个土地的占有者把一块土地分封出去,领受这块土地的人作为代价,要为分封土地的这个主人服一定的义务,所谓骑士是一种领受封土的人,他要为领主服军役,在服军役的时候他要自备马匹、自备武装所以称为骑士。骑士应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里贵族的一部分,是属于贵族的最下层。” 雇工包括从火夫到技术工匠的众多服务于骑士和卫兵的人,此外还有若干司职教堂的僧侣,他们均受雇于堡主。 城堡中各阶层生活方式差异甚大,堡主全家住在内堡,内堡有自来水供应。多数贵族在用厚布垫包裹的大木桶里洗澡。十三世纪的一些豪华内堡已建有浴室,配有冷热水箱。 内堡用餐程序十分复杂,主人之外最重要的位置留给宗教显贵和其他重要客人。就餐的规矩也很多,一份十三世纪行为守则上写道:在指定的座位落座,不要把沾过自己嘴的食物放回木盘,不许用手动耳鼻,尽量克制打嗝等等。贵族家饭菜品种丰富,主食除面包外偶有蛋糕,酒是每餐必备的,以葡萄酒和啤酒为主。 贵族不从事任何体力劳动,连洗脚、穿衣都有人伺候。冬天,仆人要把衣服在炉火旁先烤一下再给主人穿上,仆人的生活不见得比农夫们疲惫枯燥的劳动好。贵族的生活有时也很繁忙,迎来送往占去他们大量的时间,因为当时没有商业饭店,出门只能投亲靠友,管理家产也会耗费他们的精力。 册封仪式很庄重,通常在户外进行,鼓手乐队也前来助兴。被册封的年轻人,在履行必要宗教仪式之后,身着盛装,骑骏马进入现场,换上一套闪闪发光的甲胄,然后向一具假人发起冲击,仪式结束后,举行盛大宴会和舞会。 比武大会的另一个特色是两组骑士进行一场模拟战争,人数有时达到数百。 狩猎分犬猎与鹰猎两种,在贵族中很流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新成)“骑士之爱,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一种没有性爱的爱情,之所以在当时出现一种现象,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在当时基督教统治的社会,‘性’被认为是一种很龌龊的事情,所以感情当中是不应该夹杂着性的,这样,特别是贵族当中,他们的感情发展就要排斥性的因素,所以出现了这样一种所谓骑士之爱;第二个原因,在当时贵族阶层当中联姻有很大的政治色彩,其次要考虑到经济上门当户对,真正有感情的婚姻是为数极少的,这样,在贵族当中我们所说的婚外恋,就成为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另外,骑士之爱还特别强调,骑士对于妇人的一种绝对的服从,这是把骑士的那种慷慨献身的精神和这种变形的爱情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形式。我觉得骑士之爱,它是对当时那样一种感情压抑、性压抑的形式下,一种感情上的发泄。” 总之,城堡只对贵族来说才是天堂,但这也只限于和平时期。而中世纪的农村生活,是一种在生死线上的挣扎。 西欧中世纪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人说,那时的老百姓可能对国界毫无概念,但对村界一清二楚。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课后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四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 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究其影响,反映在( ) A、对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B、一般是工商业活动中心、规模较小 C、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的城市发动争取自治斗争,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城市衰落了,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你知道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于哪个世纪( ) A、9世纪 B、10世纪 C、13世纪 D、15世纪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10世纪起,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 ) A、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B、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C、封建城堡的修建 D、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法国有一个城市叫作琅城,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11、12世纪的哪一史实( ) A、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B、琅城市民的反侵略斗争 C、琅城市民抵御了日尔曼人的进攻 D、这里是罗马征服时的古战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0—13世纪,西欧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巴黎、马赛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 A、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B、西欧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C、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浅析西欧中世纪工业组织的变化

浅析西欧中世纪工业组织的变化 徐浩 【作者简介】徐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872) 【关键词】西欧/中世纪/工业组织/变化 9—15世纪的中世纪期间,以工匠劳动为核心的西欧工业组织经历了三次重要变化:9—12世纪领地工业阶段的工业组织即庄园工场,12世纪以来劳动者个体生产阶段的工业组织即城乡工匠家庭作坊,以及13—15世纪产生的商人控制产销过程的工业组织即城乡外包工工场。本文特别注重将中世纪工业组织的纵向与横向变化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对中世纪各个阶段工业组织的形态特征、城乡工业的地理转移、城乡工业组织的走向及其变化原因等问题都分别进行了深入论述。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 工业组织指以工匠为主体的基本的工业生产或经营管理单位。尽管农户从事部分工业生产,但一般没有人将农民称作工匠(craftsmen,artisan),在此意义上农户不是工业组织,而这并不妨碍农村存在工业组织。西欧中世纪工业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程度不同地进行过深入研究。不过,工业组织在中世纪(9—15世纪)西欧经历了哪些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在城乡有哪些共同表现?如何分析城乡工业组织变化的原因?目前为止,这些问题还缺少系统化的考察梳理。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领地工业阶段的工业组织——庄园工场 中世纪的第一个工业组织是庄园工场(villa or manor workshop),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晚期。当时的庄园不止是农业生产单位,还是工业生产的中心(注:庞兹:《中世纪欧洲经济史》(N.J.G.Pounds,An Economic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朗曼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罗马帝国灭亡后,古代城市的工商业中心的职能衰落了,而中世纪早期低下的农业生产力,使大地产不可能通过大量出售剩余产品而从市场上交换工业品。这种形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工业的普及,迫使王室、修道院和世俗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庄园工场,招募奴隶和依附农民生产工业品(注:杜哈德:《中世纪早期的西方:经济和社会》(R.Doehaerd,The Early Middle Ages in the West:Economy and Society),北方荷兰出版公司1978年版,第127—128页;斯密指出,制造业和国外贸易等“这一类职业,在雅典和罗马,全由富人的奴隶经营”(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9页)。)。加洛林时期庄园工场的普遍化使工业的地理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墨洛温时期纺织品、工具、武器、铁制与木制品、玻璃、陶器和盐的生产还主要集中在城镇,加洛林时期上述工业生产已经在庄园和广袤的农村得到推广(注:维赫尔斯特:《加洛林经济》(A.Verhulst,The Carolingian Economy),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庞兹:《中世纪欧洲经济史》,第64页。)。庄园工场独盛于缺少城市生活的中世纪早期的最后几个世纪,以王室和修道院的庄园工场最为典型。查理曼的王庄包括许多庄园工场,由王室经纪人指挥生产。尽管查理曼亲自制定了长达70节的庄园管理手册——“庄园诏令”,但它们“不是一个个别的例子”,从中只能获得王庄工场的工业生产活动非常多样化的印象,而无从进行个案考察。10—11世纪,城市兴起较晚的德意志“在教会的大庄园上,或在大领主的有些大庄园上,设立了‘工场’,由职工来制造东西”。在这些工场中,工匠是依附者。他们在庄园工作时得到原料和一定数量的食品、饮料。在剩余时间,他们被授予一块比份地小的工业田地维持家庭生活(注: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89、365页。)。 中世纪早期庄园工场的档案以修道院最为丰富。修道院一般建在定居点附近,这些定居点或为城市或为农村。在前种情况下,修道院可以直接利用城市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