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电力及输配电行业最新动态

我国电力及输配电行业最新动态

电力及输配电

1、2015输配电市场规模接近3200亿四大趋势显现

随着我国农网改造、特高压、超高压直流输电等工程的建设,带动了输配电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虽说未来几年电网投资规模难以恢复到较快增长的水平,但依旧难掩输配电设备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锋芒”。根据国家电网2010年规划,“十二五”是我国智能电网全面建设阶段,在我国十多年来坚持智能电网建设规划的驱动下,我国输配电行业在2015年前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无独有偶,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2012年发布的《全球与中国输配电设备制造行业趋势》报告也认为,未来五年,全球输配电设备制造行业仍将以4%的速度稳步增长,而到2015年,中国输配电市场的规模将接近3200亿元,同时,将进入智能化、融合化、成套化和海外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未来五年“喜忧参半”

“在国家积极投资电网建设政策的作用下,2005年~2009年成为中国输配电行业的高速发展期,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从2010年开始,由于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设备集中

招标规模减小,增速开始放缓。”中国工控网市场研究咨询部总经理杨晓强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国家电网公司与南方电网公司对于配电网和智能化建设的热情有增无减,国家电网公司在2013年年中会议中将配电网建设定义为“当务之急”,8年3 万亿的投资计划让电网智能化和配电网建设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南方电网公司规划“十二五”期间农配网建设总投资额达2279亿元,照此计算,2013 年~2015年农配网投资还有1505亿元,年均500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33.3%,而城市配电网投资增速将更高。

一方面是国家对于智能化电网建设的强烈诉求,另一方面是我国输配电设备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未来五年,我国输配电设备将进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时期,而转型升级无疑成了这场角逐的“关键词”。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数据统计,目前国内输配电设备企业共有6818家。从结构上来看,超高压及特高压产品由于生产成本较高、企业投资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造成该子行业较高的进入壁垒,市场相对集中。

相反,中低压产品市场集中度则相对较低,产品销售增速会逐渐趋于平缓。

“我国输配电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相比国际市场仍然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整体系统方案的技术设计能力、功能优化设计能力以及系统结构设计能力等方面,而表现在市场上,则是同类产品品种样式繁多、制造成本高、集中程度低、名牌效应不明显等。”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白文波告诉记者。

深度“掘金”新一轮市场

在亚洲、中东、非洲和拉美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下,全球输配电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的同时,呈现出配电设备的增速高于输电设备,二次设备增速大幅高于一次设备,亚洲、非洲、中东、拉美市场最具吸引力,智能电网未来十年电网方面的重点建设方向,进入融合、并购高峰期等五大特点。

而随着我国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特别是配电自动化水平的不断升级,我国的输配电设备制造业的市场未来将面临智能化、融合化、成套化和海外化等四大大趋势。输配电设备企业必须加强市场开拓力度,提高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自有品牌,深耕全球市场。

具体来说,未来5年,中国智能电网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使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我国输配电行业将出现从单机向组合、成套设备供应升级态势,未来EPC的需求将

大幅增加。随着行业市场发展的逐渐成熟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输配电设备制造企业发展海外市场也势在必行。

以中国西电与通用电气成立战略联盟为例,通过战略合作,中国西电将借力GE在输配电二次设备的技术优势,提升在输配电一、二次设备领域提供全方位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而在国内输配电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双方凭借“XD”和“GE”的品牌及其组合优势和销售渠道资源,携手开拓全球市场。这场中外“联姻”恰是未来输配电设备行业发趋势的某种缩影。

实际上,2012年全年电网建设投资3693亿元,基本与2011年持平,显著低于《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中所规划的年均5100亿元的投资规模。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预计未来几年电网投资规模难以恢复到较快增长水平,而转型升级无疑将是输配电设备企业寻找新一轮市场增长点的必经之路。(中国电力报)

2、吴疆:中国电改的动力与策略

改革,是全面提升电力产业价值的必须路径,不仅是体制、机制、流程、架构的深刻变革,更涉及重大的利益转移,因此,电力改革必须有充沛而持续的动力。深入分析建国60余年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电力发展与改革的普遍规律,可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电改找到三大驱动力。

1、问题驱动力。 2002年以来中国电改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科技水平,而且通过多元主体自主经营,迅速应对了预料之外的装机短缺、消化了世界范围的一次能源涨价并积极履行了各项社会责任;发电环节所形成的比较竞争机制,在投入产出、工程造价、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带来显著优势,更是体现了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效益与活力,证明了这个基本方向值得坚持。

但与此同时,电力领域依然存在若干深层次问题,一是对于市场认识不到位,重企业重组而轻公权建设,国家层面决策力、执行力不足,行业层面系统调度、安全机制逐步削弱;二是对于产业运行机理认识不到位,形成集权力垄断、业务垄断、市场垄断于一身的国家电网特殊业态,人为放大了垄断的负面效果;三是对于电力供应总体形势认识不到位,重引进竞争而轻供应保障,新型电荒长期难以破解根治,地方上更缺乏民生保电长效机制。

2、成效驱动力。问题与矛盾,是推动电改的最直接动力,但并非决策的核心依据。建国60余年,“改革开放”已经超过一半时间,管电体制则已历经十次大的调整,不论国家层面还是行业层面,改革已成常态;与此同时,世界范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均未最终完成,中国电改亦不可能追求全景式的一步到位式的理论模式,而只能在坚持基本方向的同时,以积极探索阶段性成效为主。

深化电改头绪复杂,众说纷纭,但基本可以归结为职能改革、机构调整、产业制度完善这三类路径。通过情景分析与策略比选可见:如果以主要管电职能(如价格)改革、或者电力(能源)管理机构调整作为主线,不仅不易执行到位,在短期内往往更难显现成效、评价效果;而若以优化电力产业制度为改革主线(相关电价改革作为配合),不仅体现了电力技术经济特性,而且相对容易操作并有利于尽快体现成效,是下一阶段深化电改的合理路径。

3、需求驱动力。“十八大”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改革窗口期,而电力行业则具备诸多率先启动改革的有利条件——国有资产比重高,集约化基础好,对国家政策执行力较强;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改革的风险可控;作为基础产业改革先行者,改革深入人心、舆论强烈支持;作为基础性产业平台,电改的外部效益可惠及多个相关产业;深化电改有利于更好保障民生,直接服务于和谐稳定大局。

推进电改,要有利于破解行业难题,有利于体现决策成效,更要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电改要与保障民生权利、梳理央地权责、支撑宏观治理相适应,更应在服务发展转型、探索经济新增长点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全面提高电力产业价值。因此新一轮电改的新思路,既要促进电力发展、治理行业积弊,更要跳出行业服务大局、重构新的话语

体系——系统综合推动电改的问题驱动力、成效驱动力与需求驱动力,形成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

以全面提升产业价值为核心,通过改革抓住历史性机遇;

以调整电力产业制度为主线,携相关电价改革协调并进;

以政企分开公权独立为前提,强化科学决策与调控能力;

以优化垄断企业规模为切口,进一步提高效率与透明度;

以对称开放用户选择为路径,建立多买/多卖的市场格局;

以分离电网末端业务为契机,形成权责对等的保电机制;

以智能能源网的建设为引领,抢占高点筑新经济增长点。

根据前述电改目标框架,制订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行动线路图:

具体说,四个步骤:

第一步“公权独立”:继续深化政企分开,将电力行业内特殊的公共职能从垄断企业中独立出来,通过强化专业支撑体系显著提高中央层面的决策力与管制力,并通过提高安全保障级别而为电改保驾护航;

第二步“巨头拆分”:拆分重组全国电网企业实现更佳的规模经济,通过引进比较竞争机制以提高产业效益,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而强化政府管制能力,同时也为深化电改进一步消除阻力;

第三步“对称放开”:一方面通过电力消费与生产两侧的对称放开,完成多买/多卖的电力市场建设;另一方面通过电网末端业务经营权与定价权的对称下放,建立权责对等的地方电力(能源)保障机制;

第四步“基层增值”:将电力(能源)发展重心下沉,以城市为结点推进智能能源网建设,促进复合能源网络优化,通过发展能源产销者保障能源安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抢占世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六项任务:

任务①组建国家电力规划及标准中心,提高宏观决策与控制能力;

任务②组建国家电力调度及交易中心,推进公权独立维护系统安全;

任务③拆分重组全国电网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与比较竞争效益;

任务④放开大用户直接购电,建立多买、多卖的电力市场交易格局;

任务⑤组建省级电力营销服务企业,下放销售电价定价权,建立权责对等的地方保电机制;

任务⑥建设智能能源网,提升电力产业承载服务与引领整合的价值,塑造经济新增长点。

电改是一个热点话题,很多提议与表述表面似乎大同小异,但内在的依据性、策略性特别是逻辑性相差很远,势必造成实践效果的巨大差异。上述四个步骤、六项任务的电改行动线路图设计,依据了“分步造势、此消彼长、对称对等、有破有立”的改革推进策略:

所谓“分步造势”——电力改革涉及复杂的利益搏弈,必须充分考虑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的阻力与变数,努力提高预见与控制能力,避免改革设计的逻辑次序中“细节出魔鬼”:一是每一步骤应有所阶段性成果与收益;二是每一步骤要为下一步滚积条件消除阻力;三是须能够承受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拖延与停滞、避免更坏的局面。

所谓“此消彼长”——以政企分开、(调度)公权独立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继之以拆分重组电网企业,一是可使每一步骤都能有所阶段性的成果与收益;二是可从制度层面提高电网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三是还可为下一步滚积条件制造声势,将使电改执行过程中的阻力越来越小而动力越来越大。

所谓“对称对等”——既包含各个层面相关主体的责权利的平衡,也包含有关市场格局/权利格局的平衡:一是电力生产/消费两侧对称开放,实现多买多卖的市场格局;二是发电、输电、营销服务等各类企业均获得更加可持续的经营机制;三是地方政府在被明确电力保障责任及普遍服务标准的同时,获得终端电力业务的经营权与定价权,最大限度实现权责对等的可持续的电力保障机制。

所谓“有破有立”——在搞活时不忘管制,在放开时不忘增值,在“破”的同时寻求“立”,最终形成双重的“有破有立”的辨证统一:一是电力行业重组的“破”与中央决策支撑体系的“立”并重,在完善产业制度塑造电力市场的同时加强宏观管制能力——通过将调度、交易、结算、规划、标准等电力公共权力机构明确上收国家有关部门管理,形成强有力的决策支撑体系,直接提高中央层面的决策力、控制力与权威性,尊重客观规律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电力市场开放的“破”与建设智能能源网的

“立”并重,在通过改革全面提升电力产业三大价值的同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应一次能源无法独立的国际挑战,满足2020年再次翻一番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的内需要求,通过主动的中国式电力革命启动新的增长引擎,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演19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辉煌。

3、电改方案已报国务院效法深圳电网放权

2014年年末,探讨多年而阻碍重重的电力体制改革或将破局。

记者获悉,电力改革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如果顺利,极有可能在近期公布。电力改革的主要模式是电网放权,仿照深圳的改革模式,电力供需双方进行交易,并循序渐进地推进电力改革。

电改方案上报国务院

2014年,国家发改委多次召开电力会议,讨论电力改革。一家大型供电企业高层向记者透露,“目前,电力改革的方案经过几轮讨论后,已经形成最终方案,并递交国务院,正在等待国务院的答复”。

据透露,按照计划,电力改革方案需要在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对外公布。

对于电力改革的内容,该人士透露,将仿照目前深圳试点的模式进行推广。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关于深圳市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的通知》指出,在深圳市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将现行电网企业依靠买电、卖电获取购销差价收入的盈利模式,改为对电网企业实行总收入监管。即政府以电网有效资产为基础,核定准许成本和准许收益,固定电网的总收入,并公布独立的输配电价。同时,明确了输配电准许成本核定办法,建立对电网企业的成本约束和激励机制。

这标志着电网公司向输配电企业的职能转型,供求双方将采取直供电模式,自主确定价格。

从2002年,中国开始电力市场改革。2002年至2006年是以建立区域发电侧电力市场为目标的单一买电型市场改革阶段,2004年至2009年,直购电或直接交易处于试点状态,2009年至今,直接交易改革取代区域发电侧电力市场改革,成为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主导选择。

2014年,电力改革出现了破局。

南方电网高层向记者表示,从2014年年中开始,发改委已经召开了几次会议,电网公司与发电企业分开讨论相关方案。

“发改委的意见是,把电力体制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下游,一部分是输配价格改革,一部分是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该人士表示。

这在发改委之前的表态中也可以初见端倪。

2014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表示,2013年国家能源局研究拟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文件,今年将进一步深化电力改革,推动尽快出台“意见”;积极支持在内蒙古、云南等地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积极推进电能直接交易和售电侧改革,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电力市场体制机制。

按照国家能源局披露的消息显示,广东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又出现了新模式,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首次进行集中竞争交易。

前述电网人士透露,“现在比较确定的方向,一是发电企业和较大用户直供电,此外是电网价格需要进行独立核算。而独立核算的价格和方式,是讨论的核心问题。”

“实际上,现在方案的一些内容已经很明确了,尤其是电网公司改变定位,变成输配企业,收取输配费用。”发电企业人士表示。电力供需企业直接接洽

目前,深圳模式被总结为“四个放开一个独立一个加强”即发电计划放开,政府将不再制定发电计划;电价放开,除了输配电价由国家核定之外,发电厂和用户之间可以直接制定电价进行交易;

配电侧放开,新增的配电网,要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成立售电公司,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交易机构独立;加强电网的规划。

前述南方电网高层表示,电网公司的主要要求是,“建立电站建设的规划部门。现在发电站建设没有规划,经常两个发电站建设很近,重复建设。还有的发电站建在很远的位置上,需要重新建设电网。这都是缺少统一的规划。”

“我们是希望从政府的层面,建立一个电力规划部门。”该人士表示。

而电网公司也准备好了民间资本进入的计划。

“我们的计划是在销售端建立混合所有制,引入竞争机制。”南方电网高层人士向记者表示。

该人士具体解释称,目前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用户侧放开,实现直供电,所以,电网将在用户侧销售环节,引入新的销售公司。其具体模式是,“电网公司将和几家民营供电企业建立新的合资公司,参与市场竞争。”

而电网改革后,其格局是,“过去是电网一家销售,未来是几家销售,在销售端形成竞争,促进服务。”

在销售端的竞争将会十分激烈,今年国内多个省份采取直供电模式进行销售。

“以山东为例,据我了解,明年山东直供电量将增加30%。”山东某大型发电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即便这样,我们在电网公司面前还是非常弱势的,想上网还是比较难。”

按照深圳模式,独立输配电价体系建立后,改革“要积极推进发电侧和销售侧电价市场化,电网企业按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建立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是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对电网企业成本约束和收入监管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电网企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整体框架出台之后,“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还要一步步推行。”前述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从明年开始,会一点点地进行改变。”

4、2014电力设备制造业硕果累累打造能源装备“升级版”

赶超跨越创新路装备制造急升级

——2014年电力装备发展综述

2013 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相对于年均5000万~6000万千瓦的装机水平而言,这意味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常规火电机组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当前,

国内水力发电设备企业已经具备年产2500万~3000万千瓦的能力,而今后几年国内年均水电新增装机需求只有 1200万~1500万千瓦左右,大量的过剩产能将另觅出路。

事实上,早在2013年11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的能源重大装备国产化产业化座谈会上就指出,近年来,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能源装备技术水平、制造能力和自主化水平明显提升。

但也面临传统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打造能源装备“升级版”的具体部署是从今年初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开始的,国家能源局作出了“依托重大工程推动关键装备国产化,重点推动页岩气和煤层气勘探开发、海洋油气开发、天然气液化和接收、核电、抽水蓄能等重大装备国产化。

推进大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加快高温部件研制和验证平台建设,提升能源装备自主化水平,支持能源装备企业走出去”的部署,这也为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深度调整和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实现从赶超到跨越发展

在打造能源装备“升级版”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硕果累累,在核电、水电、清洁火电设备等方面再次实现了从赶超到跨越的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一份由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加快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早日实现核电“强国梦”》的提案引发了业界热议。11月3日,继通过国家级评审后,备受瞩目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率先应用在福清5、6号机组并建设为国内示范工程,摘掉了我国核电“自主技术薄弱”的帽子。

7月10日,世界第三大水电站———溪洛渡电站,中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电站共2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从三峡电站单机容量70万千瓦到向家坝电站的单机容量80万千瓦,标志着我国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除此之外,5月18日,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大容量±800千伏换流变压器国产化样机通过国家级新产品鉴定。10月1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自升式海上风电作业平台发布。11月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5万千瓦重型燃机试验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正式启动……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升级版,意味着未来我国电力装备在国内市场将逐渐朝着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排放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不断扩大智能化产品应用范围。而作为制造企业,应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效益增长转变、

由注重产能提高向注重技术进步转变、由制造型企业向制造与服务型企业转变。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在大型发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电、输变电设备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无几,部分产品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但如同硬币的两面,跨越式发展背后也夹杂着诸如缺乏技术创新、重规模而轻质量、技术标准不完善、检测手段落后等弊病。

应该说,原始设计创新能力已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最大瓶颈。当前,我国的制造水平并不比别人差,关键在原创性设计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以此为导向,将政、产、学、研、用有效结合,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为此,国家能源局将突出“三选一抓”,推动能源重大装备国产化产业化再上新台阶。即选准能源重大装备科技专项,明确十大主攻方向;选定注重实干、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企业和团队,形成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国产化产业化队伍;选好体制机制,以能源重大工程为载体,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抓好服务,认真落实国家政策,

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推广成功经验、服务市场开拓,建立能源装备国产化产业化服务例会制度,为能源重大装备国产化产业化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

兼并整合带来发展良机

与年均增速保持在30%的“黄金时期”不同,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我国电力设备行业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即便今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增速保守预计仅在 7%左右。产能过剩带来的恶果是恶性竞争、价格下降、企业利润严重下滑。今年来看,传统火电机组价格甚至下降了40%,变压器论斤卖已是不争事实,不少企业处于亏损边缘,一些中小企业难逃破产厄运。

“2014年是电气设备行业并购元年”已成行业共识。今年5月,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意大利热那亚市与意大利战略基金公司正式签署协议,拟出资4亿欧元向其收购意大利安萨尔多能源公司40%股权。同时,上海电气与安萨尔多还开展多项战略合作,包括在重型燃气轮机的技术、制造、销售和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10月16日,中国西电与美国通用电气合资建立的西电通用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生产线正式投产,这被认为是两家企业强强联合的初步成效。

事实上,兼并重组对于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电力设备制造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通过深度洗牌促使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端产品发展,推动行业企业由追求速度、规模转向提高核心技术、产品质量转变。同时,技术上的创新和提升有利于国内企业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走出去”面向全球市场

“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今年两会期间,关于我国电力装备特别是核电装备“走出去”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走出去”将成为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有效途径。相比于以往的劳动力和低附加值“走出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特别提出要提高出口水平,开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这种改变与制造企业走出国门的诉求不谋而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巴西足球世界杯比赛期间,“中国制造”的电力设备以其优异的性能和出色的稳定性,缓解了举办城市异常紧张的电力供应状况。以发电设备为例,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中标执行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贯流式水电机组———单机容量7.5万千瓦的巴西杰瑞水电站左岸22台机组。代表中国高电压组合电力设备民族品牌的思源电气,依靠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对满足客户需求的不懈努力,其220千伏GIS设备在巴西世界杯足球场安全、可控、高效的运行,为世界杯足球赛保电护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