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50 年来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研究管窥

近50 年来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研究管窥

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3 16:1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d612096001.html,/kcms/detail/36.1289.TF.20131023.1613.002.html

近50年来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研究管窥

傅建球,潜伟

(湖南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湖南湘潭411104;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的研究,除了通史研究或矿业企业发展史的研究以外,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研究多以经济史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居多。其研究多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探讨矿业的演变历程,及其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与互动,而研究领域又以煤矿业、钢铁业、有色金属矿业居多。

关键词:国外近现代矿业史;文献综述;研究动态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志码:A

近现代矿业史一直是国外历史学者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研究者人数之多,研究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之丰富,是中国学界所无法企及的,在这方面尤以欧美学术界为盛,其研究方法和视角也在诸多方面值得国内学者探讨和学习。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的研究,除了通史研究或矿业企业发展史的研究以外,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研究多以经济史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居多。其研究多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探讨矿业的演变历程,及其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与互动,而研究领域又以煤矿业、钢铁业、有色金属矿业(主要为金、银、铜、锡、铅、锌)居多。在此,本文挂一漏万,略以主要的学科领域和主要的几种矿业为例进行简单梳理,以求管窥当前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研究之一

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来源与语言的限制,本文主要以英语文献为主进行综述,其他语种的矿业史文献暂略。

一、通史性矿业史研究

Gwendolyn C Johnson (1957)编著的《Florida's Mineral Industry An historical appraisal of a phase of the Florida economy》1一书,详细叙述了佛罗里达州近现代矿业工业发展史。Charles H. Dunning等(1959)著的《Rock to Riches: The Story of American Min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as Reflected in the Colorful History of Mining in Arizona,the Nation's Greatest Bonanza》2一书,详细叙述了美国西南部近现代的矿业发展史。Arizona Dept(1963)的《History of Mining in Arizona》3叙述了美国亚历桑那州的各种矿产(主要是铜铅锌矿)的开采与冶炼的历史,对各矿业公司的发展沿革也有简略叙述。G. Blainey 与 R. Paull 于1963年合撰的《The Rush that Never Ended.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Mining》一书4,主要对近代澳大利亚的金属矿开采、矿工生活、矿产出口等进行了研究,勾勒了澳大利亚近代采矿业的历史图景。Howard N. Sloane(1970)编著的《A

收稿日期:2013-08-12

作者简介:傅建球(男,1977- ),湖南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矿冶技术史、经济史,coolxiaochen@https://www.doczj.com/doc/d612096001.html,;

潜伟(男,1972-),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教授,博导、博士;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理论、科技政策与管理

Pictorial History of American Mining: The Adventure and Drama of Finding and Extracting Nature's Wealth from the Earth, from Pre-Columbian Times to the Present》5一书,用大量的图片叙述了美国近现代矿业发展史。Mary J. Barry(1973)著的《A history of mining on the Kenai Peninsula》6一书,叙述了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基奈半岛的矿业开发史。William Ashworth, Mark Pegg(1986)编著的《Th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coal industry (英国煤炭工业史)》多卷本,研究了从早期至现代各时期;各地区煤炭工业发展历史的各个方面7。Jos Lurie(1987)撰写的《History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at the Technikon Witwatersrand》8一书,叙述了近现代南非维瓦特斯兰地区以金矿为代表的矿业发展史。Charles Harvey与John Press(1990)撰写的《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1800~1950》一书,由伦敦的 Frank Cass公司出版,研究了1800~1950年间矿业跨国公司典型企业的发展演变史。Eric Twitty(2001)著的《Blown to Bits in the Mine: A History of Mining & Explos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9一书研究了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美国用炸药采矿的历史。Frank F. Apian(2003)撰写的《mineral education generalist, professor of metallurgy and mineral processing, 1951~1998》10一书,作为20世纪加利福利亚口述矿业史系列之一,收录了包括矿产开发史、矿业企业史、矿业教育史、矿业管理机构史、矿业技术史、矿业人物史等领域方方面面的口述史记录,领域包括金属、非金属和矿物工业。南非学者Snyder,Kossouth(2004)在其博士论文——《Mining and mineral industries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11中,通过对比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前后采矿和矿物工业的发展史,探讨了政治因素、政策改革等对矿业工业的影响。

二、煤矿业方面的矿业史研究

如同国内学术界一样,煤矿业也是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研究关注得最多的领域之一,研究地域广泛,视角多样。代表性的有:Rodri Havard Walters(1977)的《The economic and business history of the south Wales steam coal industry:1840~1914》12一书,用经济学史研究方法研究了1840~1914年间南威尔士锅炉用煤的生产、供应、运输、劳动力使用、交易价格以及销售市场的发展变化历史。1991年澳大利亚学者蒂姆·赖特(Tim Wright)出版了《中国经济和社会中的煤矿业(1895—1937)》13一书,通过对中国近代煤矿的考察反驳了抗战前我国经济停滞论的观点,认为抗战前的中国煤矿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历史。1992年出版的《The U. S. Coal Industry, 1970~1990》14一书,从经济史的角度,分析了1970~1990年间美国煤炭工业的概况,用统计数据分析了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的效率变化,研究了20年年间在生产、消费,分配领域中的新趋势。Jeffrey Howard Hornibrook (1996)的博士论

文——《Mechanized coal mining and local political conflict-The case of Pingxia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15研究了近代中国江西萍乡煤矿机械化采煤的历程。Napier, Jerry Wayne(1997)在其博士论文——《Mines, miners,and machines Coal mine mechanization and the eastern Kentucky coal fields,1890~1990》16中研究了美国肯塔基州1890~1990年百年间煤矿业机械化进程对就业的冲击和影响。Rebecca, J.Baily(2001)在其博士论文——《Matewan before the massacre- Politics,coal,and the roots of conflict in Mingo County,1793~1920》17中,研究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Matewan地区1793~1920年间煤矿业的产生、发展,煤矿的开采、销售、运输与利益争夺,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关系、劳工关系,是一项经济、政治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与上述研究相似,Dawson, Katharine(2004)所著的《Coal,Community,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McKinley County, New Mexico: 1900~1935》18一书,也是一项煤矿业的社会与经济史研究,所不同的是其研究更侧重于社会史的研究。其文着重考察了在煤矿业矿区的劳工关系中种族冲突、妇女的地位和作用。此外,对于煤矿业社会史方面的代表性研究还有Andrew Bermard Armold (2001)的博士论文——《Ordering coal-Labor, law, and business in central Pennsylvania, 1870~1900》19,该文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煤矿劳工组织为个案,研究了煤矿劳工组织是如何与政治、经济整合而产生了全国性的工会主义以及在此过程中,旧有的劳工关系、社区形式对此产生了如何的影响。

三、钢铁业方面的矿业史研究

近现代钢铁业发展史也是近现代国外矿业史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这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代表性的有:英国学者J. C. Carr and W. Taplin(1962)撰写的《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Steel Industry 》20一书。该书是一本研究近代以来至二战期间英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的经济史著作。该书结合经济学理论,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研究了此期间英国的钢铁生产、消费、与贸易的情形,并探讨了自由贸易与钢铁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Alan Birch(1967)撰写的《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British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1784~1879》21一书,对英国1784~1879年间钢铁工业在不同阶段的地区分布,钢铁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变化,钢铁的产量、生产效率与贸易,钢铁业的技术进步,资本额与劳动力使用情形等进行了研究。Britton, Diane F(1986)的博士论文——《irondale, washington and the growth of an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the far west》22是一篇以钢铁业为研究个案的区域矿业社会经济史论文,该文以华盛顿州的IRONDALE(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著名钢铁基地)为对象,通过史料的整理还原了其钢铁生产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并探讨了其衰落的原因。日本学者Yonekura(1990)的博士论文——《The Japa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1850~1970》23是一部以经济史和技术史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期解释近现代日本钢铁工业何以取得巨大成功的近现代矿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该文从以往很少被人关注的日本在钢铁工业上的技术管理与组织进行调查取证,用详实的史料和统计数据,提出了日本卓有成效的技术管理和组织以及企业家才能是日本钢铁工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的观点。美国学者Philip Erwin(1995)的博士论文——《The American steel industry- An analysis of its history, strategies, and market control》24是一篇关于1850~1990间美国钢铁工业的经济史著述。其著作研究了“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的经营战略对美国乃至世界钢铁工业的重大影响,探讨了美国早期工业化阶段的自由放任政策与钢铁业发展的关系,美国钢铁业与铁路工业的相互促进,战争对美国钢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美国钢铁业成本控制与抵制国外对手竞争的策略对世界钢铁业的影响。Wilson, Anne Elizabeth(2002)的博士论文——《Michigan iron ore mining safety: Policies and fatalities, 1880~1979》25是一部研究1880~1979年近一百年间美国密歇根州铁矿生产安全问题演变历史的著述。该文通过史料整理,考察了百年间密歇根州铁矿工人伤亡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从采矿技术的进步、英国移民带来的新的技术革新、管理方法的改进,尤其是劳工组织和政府带给矿主的压力等角度研究了伤亡率下降的原因,力图探究美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代价问题。Susan Dieffenbach 与 Craig A Benner(2003)合著的《Cornwall Iron Furnace》26一书,应该算是一本近代工业遗址考古类书籍。该书在介绍了近代美国明尼苏达州冶铁工业发展史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铁火炉装置的生产过程、近代铁火炉的使用盛况以及工业生产情形。 Liu,Yun(2007)的博士论文——《Three essays on the study of China's steel industry and industrialization》27研究了19世纪后期到最近10年间中国钢铁业发展演变的历程。文章第一部分把钢铁业在近代发展与中国早期工业化联系起来考察;第二部分,通过计量分析研究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效率以及影响因素;第三部分,通过对现代钢铁工业的统计研究,分析了政策、经济和文化的因素对现代钢铁工业的发展变革的影响。

四、有色金属方面的矿业史研究

在有色金属矿业方面,关注最多的为金、银贵金属矿业,其次为其它有色金属矿业。代表性的如:Otis E.Young(1967)所著的《How They Dug the Gold: An Informal History of Frontier Prospecting,Placering,Lode-Mining,and Milling in Arizona and the Southwest》28一书,研究了美国亚历桑那州开始于1848年的金矿开采史,详尽描述了金矿开采区域,矿石采集与淘洗方法。Robert L. Brown (1967)所著的《Am Empire of Silver: A History of the San Juan Silver Rush 》29一书,考察了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小镇San Juan

的银矿开采史。Robert V. Kubicek和 Durham, N.C.(1979)所著的《Economic Imperi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Case of South Afiican Gold Mining Finance 1886~1914》30一书,是一部以近代南非金矿的财务档案为切入点研究了近代南非金矿的开采是如何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和控制的。Venable, Charles L.(1993)的博士论文——《Silver in America, 1840~1940: Production, marketing, and consumption》31以经济学史的研究方法考察了1840~1940年间美国银金属及其制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情况,分析了不同阶段生产和消费量的变化及其与关税、新技术的运用以及运输等因素的相互关系。Mark Stiger 等(2000)撰写的《Aspen: The History of a Silver Mining Town, 1879~1893》32一书,研究了泰国小镇亚本斯1879~1983年间银矿的开采历史。Barksdale, John Allen (2002)的博士论文——《A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among miners during the California gold rush》33以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了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中矿工社区中矿工的社区生活与人际交往。Kille, J. Dee(2008)的博士论文——《United by gold and glory: The making of mining culture in Goldfield, Nevada, 1906~1908》34,通过史料梳理与田野调查研究近代美国内华达州采金矿区的采矿文化与采矿技术、矿工生活、矿区管理等相互关系。

除金银矿业史以外,铜锡铅等金属矿业史也备受关注。代表性的有:Ernest S. Hedges (1964)所著的《Tin in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35一书,在概略介绍人类开发和利用锡金属的历史之后,详尽研究了近现代锡矿业的生产、贸易、消费等历史演变历程,尤其对锡金属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对工业发展、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D. B. Barton(1967)撰写的《A History of Tin Mining and Smelting in Cornwall》36一书,是一部将技术史与经济史研究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该书详尽考察了英国近代以来康瓦尔郡锡矿的地质勘察、开采与冶炼史,对于其采矿技术和冶炼工艺有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对于其产量、销售市场、矿产品价格的变化有详尽的统计研究。该书的突出特点是结合当时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及世界锡矿的开采的增减对锡市场的供求状况的影响来研究康瓦尔的锡的生产和供应,是一部结合市场需求来考察技术发展演变史的重要著述。日本的向井滋、港種雄等(1972)的《インドネシアの錫およびニッケル鉱業について》37一文,是一篇关于印度尼西亚的锡和镍矿业发展史的报告。该文对印尼锡与镍矿的地质概况,产地分布,开采沿革与历年产量,政府矿业政策,外国投资,冶炼等情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M. H. Govett (1980)撰写的《The World Tin Industry: Supply and Demand》38一书,研究了1980年前世界锡金属的市场供应和需求。B.Freund (1981)撰写的《Capital and Labour in the Nigerian Tin Mines》39一书,用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对前殖民时期至1980年代的尼日利亚高

原地区的锡矿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书在考察了尼日利亚锡矿业的投资结构和劳动力使用情形的基础上,结合世界锡市场价格波动,探讨了外国投资、殖民统治和政府对尼日利亚锡工业的影响。John T Thoburn(1994)发表的《The tin industry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International Tin Agreement》40一文对1980年代世界锡价联盟协议崩溃以后,世界锡的生产和供应的变化进行了统计研究。Stephen M. Voynick(1996)所著《Climax: The History of Colorado's Climax Molybdenum Mine》41一书,研究了1916~1981年间位于美国科罗拉多的Climax钼矿的矿业发展史。LeCain, Timothy J.(1998)的博士论文——《Moving mountains: Techn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western copper mining》42是一篇以美国近代铜矿业为个案,通过考察19世纪美国铜矿开采技术与德国采矿技术模式的背离,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政府为提高采矿效率所做的技术努力与实践中的低效以及有害气体控制技术的进步与实践中的变相排放等来研究矿业技术是如何与环境之间产生互动的技术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的论文。Coomes,Mary Laura(1999)的博士论文——《From Pooyi to the New Almaden mercury mine: Cinnabar,economics,and culture in California to 1920》43从经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了近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New Almade地区的水银矿的开发史及其对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影响。Vergara Marshall, Angela(2002)的博士论文——《Legitimating workers' rights: Chilean copper workers in the mines of Potrerillos and El Salvador,19171973》44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了1917年至1973年间智利铜矿工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如何通过工会组织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以及法律地位的。

五、小结

综上所述,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的研究既有矿业通史性的研究也有专题史的研究,既有着眼于各行业(矿种)的产业矿业史研究也有着眼于单个企业的矿业企业史研究;从研究的学科视角来看,既有矿业经济史、矿业社会史的研究也有矿业技术史甚至政治文化史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在坚持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矿业史成为了理论方法探索的一个新特点,且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考古学、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地理学、生态学、比较研究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被广泛采用。而研究的主题更是极为多样,既有大量的着眼于还原历史的所谓内史研究,也有众多的服务于其他主题的所谓外史研究。如众多的矿业经济史的研究一般着眼于解释矿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矿业发展与经济政策、制度的关系等。但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研究的社会史倾向越来越突出,如矿业开发的社会代价、矿业发展与社团活动、社会阶层与社会冲突等。总的来说,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研究成果也非常丰

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国内近代矿业史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亦或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方面都与欧美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国内矿业史的研究(尤其是近现代矿业史)还处于非常分散,没有中心,也缺乏研究范式的阶段,而国外的研究已经有较强的研究建制和研究中心。鉴于“工业化”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史为鉴又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宗旨,因而国外近现代矿业史研究的重要进展应当可以成为国内相关史学者的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

1.Gwendolyn C Johnson.Florida's Mineral Industry An historical appraisal of a phase of the Florida

economy[M].Florida Agricultural & Mechanical University.1957

2.Charles H. Dunning.Rock to Riches: The Story of American Min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as Reflected in the Colorful History of Mining in Arizona[M].the Nation's Greatest Bonanza.Southwest Pub. Co,1959

3.Arizona Dept.History of Mining in Arizona[M].Arizona Pub. Co.,1963

4.G.Blainey & R.Paull.The Rush that Never Ended:A History of Australian Mining[M].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63

5.Howard N.Sloane.A Pictorial History of American Mining: The Adventure and Drama of Finding and Extracting Nature's Wealth from the Earth, from Pre-Columbian Times to the Present[M].New York:Crown Publishers,1970

6.Mary J.Barry.A history of mining on the Kenai Peninsula[M].Alaska Northwest Pub. Co., 1973

7.William Ashworth,Mark Pegg.Th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coal indust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8.Jos Lurie.History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at the Technikon Witwatersrand[M].Technikon Witwatersrand,1987

9.Eric Twitty.Blown to Bits in the Mine: A History of Mining & Explos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M].Western Reflections Pub. Co.,2001

10.Frank F. Apian.mineral education generalist,professor of metallurgy and mineral processing,1951~

1998[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3

11.Snyder,Kossouth.ining and mineral industries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D].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2004

12.Rodri Havard Walters.The economic and business history of the south Wales steam coal industry:1840~1914[M].Ayer Publishing,1977

13.[澳]蒂姆·赖特著,丁长清译.中国经济和社会中的煤矿业(1895—1937)[M].东方出版社,1991

14.David B.Duane.The U.S.Coal Industry,1970~1990[M].Diane Publishing,1992

15.Jeffrey Howard Hornibrook.Mechanized coal mining and local political conflict-The case of Pingxiang County,Jiangxi Province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D].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96

16.Napier, Jerry Wayne.Mines, miners,and machines Coal mine mechanization and the eastern Kentucky coal fields,1890~1990[M].University of Kentucky,1997

17.Rebecca,J.Baily.Matewan before the massacre- Politics,coal,and the roots of conflict in Mingo County, 1793~1920[D].West Virginia University,2001

18.Dawson,Katharine.Coal,Community,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McKinley County,New Mexico:1900~

1935[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2004

19.Andrew Bermard Armold.Ordering coal-Labor,law,and business in central Pennsylvania,1870~1900[D].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2001

20.J. C. Carr,W. Taplin.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Steel Industry[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1. Alan Birch.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British iron and steel industry,1784~1879[M].Taylor & Francis, 1967

22.Britton, Diane F.irondale,washington and the growth of an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the far

west[D].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1986

23.Yonekura.The Japa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1850~1970[D].Harvard University,1990

24.Philip Erwin.The American steel industry- An analysis of its history,strategies, and market control[D].The Union Institute,1995

25.Wilson, Anne Elizabeth.Michigan iron ore mining safety:Policies and fatalities,1880~1979[D].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2

26.Susan Dieffenbach & Craig A Benner.Cornwall Iron Furnace.[M]Stackpole Books, 2003

27.Liu,Yun.Three essays on the study of China's steel industry and industrialization[D].University of

Alberta,Canada,2007

28.Otis E. Young.How They Dug the Gold: An Informal History of Frontier Prospecting, Placering, Lode-Mining, and Milling in Arizona and the Southwest[M].Arizona Pioneers' Historical Society,1967

29.Robert L. Brown.Am Empire of Silver: A History of the San Juan Silver Rush.Caxton[M]. Printers. Caldwell Idaho,1965

30 Robert V. Kubicek,Durham, N.C.Economic Imperi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e Case of South Afiican Gold Mining Finance i886~19I4[M].Duke University Press,1979

31.V enable, Charles L.Silver in America,1840~1940:Production, marketing, and consumption[D].Boston University,1993

32.Mark Stige.Aspen:The History of a Silver Mining Town,1879~1893[D].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2000

33.Barksdale,John Allen.A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among miners during the California gold rush[D].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2002

34.Kille,J. Dee.United by gold and glory:The making of mining culture in Goldfield, Nevada,1906~

1908[D].University of Nevada,Reno,2008

35.Ernest S.Hedges.Tin in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M]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64

36.D.B.Barton.A History of Tin Mining and Smelting in Cornwall.Truro,Cornwall:D[M].Bradford

Barton,Ltd.,1967

37.[日]向井滋,港種雄.インドネシアの錫およびニッケル鉱業について[J].東南アジア研究,1972年3月,9卷4号

38.M. H. Govett.The World Tin Industry:Supply and Demand.[M]Australian Mineral Economics Pty.Ltd,1980

39.B.Freund.Capital and Labour in the Nigerian Tin Mines[M].London,Longman,1981

40.John T Thoburn.The tin industry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International Tin Agreement[J].Resources

Policy,V olume 20,June 1994, Pages 125~133

41.Stephen M. V oynic.Climax: The History of Colorado's Climax Molybdenum Mine[M].Mountain Press Publishing,1996

42.LeCain, Timothy J.Moving mountains:Techn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western copper

mining[D].University of Delaware,1998

43.Coomes, Mary Laura.From Pooyi to the New Almaden mercury mine:Cinnabar, economics, and culture in California to 1920[D].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9

44.V ergara Marshall,Angela.Legitimating workers'rights:Chilean copper workers in the mines of Potrerillos and El Salvador,1917~1973[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2002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第一章金融制度的建立 1、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 2、清算制度的建立 3、股票市场的形成 4、南海泡沫事件 金融:资金融通 金融革命: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银行制度、结算制度、证券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一、硬币缺乏——对信用工具的需求 资金分配和使用不均衡——产生信贷业务 信用工具和信贷业务的发展——近代银行制度的结算制度 发展原因: 1、金银复本位制 2、货币量增长推动了贸易的发展磨损和贮藏的损失人口的增加新兴工业发展与 东方贸易逆差 3、17世纪20年代欧洲采银业萧条 4、货币短缺 二、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 大宗借贷业务经常发生在民间金融家和政府之间 近代政府面临突发性货币匮乏,因货币缺乏,私人借贷普遍存在。由于对贷款的广泛需求,出现早期“商业银行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商业银行发展困难,破产的很多,社会上对放债人存有敌意,银行家经营无力,直到利率革命出现,缓解危机。) 利率革命是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 汇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承诺 支票:信用工具意大利首先采用转让支票的国家 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结算中心 18世纪伦敦挑战阿姆斯特丹 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瑞典国家银行——中央银行 Be lombard street to a china orange. 英国金融界比喻“悬殊极大,十拿九稳” “华尔街2号”伦敦证券交易所 17中叶正式的股票交易市场出现了 南海泡沫——近代首次金融危机 近代金融制度建立伊始,不完善,不稳定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1、密西西比泡沫 2、郁金香狂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第二章工业革命的准备 一、市场制度的创新 农村:圈地运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 二、竞争有序化 限制过度竞争,建立规则竞争 三、政府行为的界定 政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限制经济活力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试重点

1.复古主义思潮时间:建筑从旧形式走向新形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复古的建筑潮。流星雨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原因:主要由于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他们企图从古代的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 2.古典复兴: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这种思潮曾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由于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这就是古典复兴建筑思潮的社会基础。建筑风格:反对巴洛克、洛可可,束缚建筑的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艺术观,要求简洁明快。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部雷(伟人博物馆方案、牛顿纪念碑方案)勒杜(巴黎维莱特关卡、勒.桑戴关卡) 3.浪漫主义:是指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的另外一种主要思潮,它在建筑上也有一定的反映。先浪漫主义时期: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30年代流行于英国。表现:a.模仿中世纪寨堡或哥特风格。b.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义第二阶段,又称为哥特复兴。反映了当时西欧一些人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倾向,同时,他们也尝试以哥特建筑结构的有机性来解决古典建筑在新时代所遇到的建筑艺术与技术的矛盾。 4.折衷主义: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另外一种建筑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折中主义越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形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他们组成各种试样,也称为“集仿主义”。产生的原因:a.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资产阶级也把文化当成是可以买到的商品,于是花大量钱建造各种历史样式的建筑,从而满足人们玩赏和猎奇的喜好。B.学术方面,为了弥补古典复兴和浪漫主义各自设计上的局限性,就随意借鉴历史上的各种样式。C.交通的便利、考古、出版摄影的发展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古代建筑遗产,进行模仿和拼凑。 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和建造工艺的巨大变革,对建筑的影响:新材料(钢铁、玻璃)、新技术(框架结构)、新设备(升降机、电梯)、新建筑类型(图书馆、百货商店、博览会与展览馆、火车站、码头等)。1.水晶宫:英国国际博览会,1851年,伦敦海德公园由帕克斯顿设计,第一座现代建筑:a.现代材料--玻璃钢铁b.现场装配和拆除--预制构件、模数化。C.施工工期短---九个月。 2.埃菲尔铁塔:法国国际博览会建筑,高328米,工业革命的一座纪念碑。直接表现建筑结构本身,不附加任何繁饰,突破传统美学观念。 巴黎规划与改建:1853年奥斯曼目的:装点帝国首都:拓宽道路,疏导城市交通:从市中心迁出贫民,改善贵族居住条件与环境。改建内容:a.改建道路结构网,形成新的城市结构,重要内容是完成巴黎“大十字”感到和环行路。b.城市中心区建设。c.新建主要基础设施:自来水、照明汽灯、出租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d.新建社会类型城市服务设施。e.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以适应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f.美化巴黎城市面貌。实施状况: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铁路网所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问题未能解决。新协和村:十九世纪伟大空想社会家欧文提出的规划方案。空想社会主义,公社,土地国有。人数300-2000人,耕地0.4公顷/人或略多。意义:1.将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同步进行。2.成为以后田园城市、卫星城镇等理论的源泉。田园城市: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一种思想城市规划模式。缘由:解决大城市拥挤和不卫生问题。概念:“田园城市”即为健康、生活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他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个度,始终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环绕,城市土地归民众所有,由委员会托管。 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1901年工业城市的规划方案,出发点基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内容:1.功能分区:中央为市中心,长条形居住区与市中心紧邻,工业区位于居住区东南;各区间均有绿带隔离。2.城市交通 3.住宅组群... 优点:布局紧凑,工业用地连片,居民用地较为集中:重视规划的灵活性,为城市各功能要素的发展留有余地。 带形城市: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泰在1882年提出的,认为圈层发展是导致城市拥挤和不卫生的原因,主张城市呈狭长带状发展。方格城市:华盛顿,采用放射加方格的道路网系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1.代表人物:罗斯金(1834—1896年)和莫里斯(1834—1895年)。他们赞扬手工艺产品;建筑上主张 到城郊建造“田园式”的住宅,摆脱象征权 势的古典建筑形式。这种艺术主张,积极 的方面体现在:1)反对复古(认为:复 古艺术代表了上层资产阶级的艺术,它远 离了人民大众)。2)热衷于手工艺效果 和自然材料的美。3)力求功能、材料、 艺术造型的完美结合。消极的方面体 现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始终 站在工业生产的对立面,将工业生产、机 器看成一切文化的敌人。进入20世纪,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转向形式主义的美术 装潢,仅仅追求表面效果。3.代表作品: “红屋”(1859-1860年)大胆摒弃了传统 的贴面装饰,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这 种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 对后来的新建筑有一定的启发。 新艺术运动: (比利时、德国、英国、西 班牙建筑师高迪)是在欧洲真正发出改 变“建筑形式“信号的运动。始于19世纪 80年代的比利时布鲁塞尔,随后向法国、 奥地利、德国、荷兰以及意大利等地区扩 展。 “新艺术派”在建筑方面的表现:1)在朴 素地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的同时,处处浸透 着艺术的考虑。2)建筑内外的金属构件 有许多曲线,或繁或简,柔化了冷硬的金 属材料,结构显出韵律感。3)努力使工 业艺术在房屋建筑上融合起来,但是,这 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较简 洁。它的进步性在于不把目光局限于 石材雕塑上,而是探索了新材料;局限性 在于只限于艺术形式和装饰艺术手法,只 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而已,并没有全 面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新技 术的结合问题。 比利时新艺术派:凡.德.费尔德 (1863-1957年)是新艺术运动的创始人 之一。在建筑上他们极力反对历史样式。 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在建筑装 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包括铁梁柱。新艺 术派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保 持了砖石建筑的格局,一般比较简洁。有 时用了一些曲线或弧形墙面,使之不致单 调。代表作品: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 宅。 德国青年风格派: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之 为青年风格派(中国近现代史中提到,我 国青岛有不少这种风格的建筑),其主要 据点是慕尼黑。代表人物:贝伦斯和恩德 尔代表作品:路德维希展览馆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新艺术派在英国叫 “格拉斯哥学派”,是19世纪末,以苏格 兰的格拉斯哥为基地,以追求建筑及各种 设计中艺术革新的学派,以麦金托什、赫 伯特.马可奈、麦当娜姐妹为核心(被称 为“格拉斯哥四人”)格拉斯哥学派的 设计构图以直线和直角为基调,配合以细 长流畅的曲线,秩序感强,色彩效果紧张 而又华丽。代表人物:麦金托什代表作 品: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图书馆格拉斯 哥艺术学院大楼 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后现代派的始祖) 代表作品:1)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 族”教堂。该建筑是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 筑(2)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巴特罗公寓这 个建筑标志着他的个人风格的形成。3)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该建筑以造 型怪异而闻名于世: 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1.背景:在新艺 术运动影响下,奥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纳为 首的维也纳学派。1895年他发表了《现 代建筑》一书,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 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 筑上的重演。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 一部分人员成立了“分离派”,宣称要和过 去的传统决裂。代表人物:奥尔布里希 和霍夫曼,后瓦格纳也参加了该学派。 2.理论:维也纳学派主张去掉多余装饰, 保持造型线条简洁,尽可能使用新材料如 玻璃、钢材等。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 重演。 分离派主张与过去的传统决裂,建筑造型 简洁,常用大片的光墙和简单的立方体, 只有局部集中装饰。和新艺术派不同的是 装饰主题常用直线,使建筑造型进一步走 向简洁的道路。 3.代表人物及作品:1)瓦格纳代表作 品: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2)奥尔布里希 代表作品: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3)洛斯 代表作品: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 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19世纪 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是 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创始人:詹尼 理论奠基人:沙利文背景:城市用地 紧张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促进作用。高 层三段式:底层和二层相似,为一段落。 办公室各层通过窗户把外立面统一起来, 为一段落。顶层设备层-小窗户、加压檐、 可以有不同的外貌。作用:突出强调功能 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功能、结 构与形式三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摆脱了折 中主义的形式羁绊,为现代建筑发展开辟 了道路。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中的应 用,使芝加哥成为高层建筑的故乡。在 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明快与适用的独特 风格使建筑艺术符合建筑技术特点,并符 合工业化精神。局限性:芝加哥学派 不过是资本家追逐利益的技术手段,市中 心高楼林立,带来城市交通卫生问题。 1893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折中主义全面 复活,对美国刚兴起的新建筑思潮沉重打 击。 草原住宅特点:1)造型上力求新颖,彻 底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2)在布局上与 大自然结合,多建于森林地区与湖滨;3) 平面常作成十字形,并以壁炉为中心;4) 层高一般较低,出檐大,故室内较暗淡; 5)惯用水平线条;6)起居室开窗较大, 以保持与自然界的接触7)屋面坡度平 缓,外墙多为砖石本色,与自然协调一致。 莱特设计理念:a崇尚自然的建筑观b连 续运动空间c属于美国建筑文化d表现建 筑材料本性e室内空间和陈设着重低层 布局,显得有几分日本式室内面貌f采用 特性和诗意的形式 德意志制造联盟:1907年成立了由企业 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全国性的 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 。同时该联盟也 是建筑方面新思潮的支持者。因它里面有 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其中最享有威望的是 贝伦斯,它以工业建筑为基地来发展真正 符合功能与结构特征的建筑。他认为现代 结构应当在建筑中表现出来,这样才会产 生前所未见的新形式。德国通用电气公司 透平机车间:贝伦斯该车间造型简洁, 摒弃任何附加装饰,成为现代建筑的先行 者,被西方称之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 筑”。 表现主义:产生于德国、奥地利,首先表 现在绘画、音乐、戏剧方面。表现主义者 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 受和体验。在这种艺术观点的影响下,第 一次大战后出现了表现主义的建筑。这一 派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 来表现或象征某些思想情绪或某种时代 精神。未来主义派:是第一次大战之前, 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 在很多中层阶级,对资本主义工业化下的 社会现实表示不满的时候,未来主义派却 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 充满希望。未来主义者否定文化艺术的规 律和任何传统,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 来的艺术。风格派:1917年,荷兰一些 青年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 造型艺术团体。风格派有时又被称为“新 造型主义派”或“要素主义派”。风格派认 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 和构图。所以认为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本 质与要素,应该允许独立存在。并认为最 简单的几何形和最纯粹的色彩组成的构 图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绘画。风格 派雕刻家的作品,则往往是一些大小不等 的立方体和板片的组合。构成主义: 第一次大战前后,俄国有些青年艺术家也 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 雕刻的内容。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塑, 很像是工程结构物。这一派别被称为构成 主义。 现代建筑师们设计方法共同点(1)重视 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 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 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2)注意发挥 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例 如,框架结构中的墙可以不承重,在建筑 设计中就充分运用这个特点而决不按传 统承重墙的方式对待它;3)努力用最少 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适用的房屋,把 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4)主张 创造现代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 上的建筑样式。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 能、材料、结构、构筑工艺)的一致性, 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 的建筑构图格式;5)认为建筑空间是建 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 重要。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 面和立面构图转到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 图方面,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 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6)废弃表 面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 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包豪斯校舍特点:1)把建筑物的实用功 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2)采用灵活 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3)按照现代建筑 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 取得建筑艺术。有机建筑论:1)有机建 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它的目的是整 体性。2)有机建筑是一种“自然的建筑”, 结合自然,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3)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和形式相互作 用,达到一种整体目标。4)建筑是用结 构表达观点的科学之艺术,建筑的结构、 材料以及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 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5)强调建筑的 人性化,更多地考虑人的心理。6)对待 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的角度,又要从艺 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发挥每 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7)它认 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 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 生长出来一样自然。它主张力求简洁,但 不像某些流派那样,认为装饰是罪恶。8) 对待传统建筑形式的态度是,认为应当了 解在过去时代条件下所有能形成传统的 原因,从中明白在当前条件下应该如何去 做,才是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而不是照 搬现成的形式。9)认为机器是人的工具, 建筑形式应表现所用工具的特点,有机建 筑接受了浪漫主义建筑的某些积极面,而 抛弃了它的某些消极面。住宅是居住的机 器: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阅 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 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 的机器。他的美学原则是独特的,并不随 古典艺术的美学原则,只有面对这种新的 社会状况,我们才能把握新的美学立场和 美学原则,那就是代表20世纪新时代的 机器学美学在具体的设计上,柯布西耶强 调以数学计算和几何计算为设计的出发 点,一方面使建筑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理性 特征,同时也体现了设计的原则。理性主 义是指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 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 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它 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后在世 界范围内演变为“国际式”建筑风格:方盒 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优点: 1)同折中、复古进行斗争;2)使建筑适 应工业社会。缺点:1)过分强调功能和 技术;2)否定历史;3)过分强调客观性、 普遍性;4)手法生硬、形式雷同。充实 与提高:1)讲究功能技术的同时,结合 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2)采 用对功能、技术、社会、经济、环境综合 统一的方法。粗野主义:用来识别像柯布 西耶的马赛公寓和昌迪加尔行政中心那 样的建筑形式,或者受他影响的一些建筑 形式,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材料 最毛糙的一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 构件,并把它冷酷的撞在一起。技术精美 的倾向:最早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 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 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 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基 本主张:1)结构逻辑性:结构就是一切。 2)全面空间:功能服从于空间,提出“全 面空间”。3)强调“条理性”设计思想方法: 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澈地反映着建筑的材 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4)“少就是多”: 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简化结构体系, 精简结构构件;净化形式、精确施工。密 斯风格:以少就是多为理论依据,以全面 空间、纯净形式、模数构图为特征。典雅 主义:典雅主义(又译成形式美主义,又 称新古典主义)是与粗野主义同时并进然 而在审美取向上却完全相反的一种倾向, 不过两者从设计思想上说都是比较“重 理”的。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 主义主要是在美国。特点:运用传统的美 学法则,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产生规整、 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现代建筑的传统美 学法则:a)以“纯几何形态“作为现代建 筑美学的基础(认为建筑就是直线及各种 几何形体的组合体。b)以表现材料、结 构、施工特点来作为建筑美学的依据。优 点:表现为优美、古典、安定、雄伟。缺 点:表现为缺乏时代创造性、思想简单、 手法贫乏。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是 指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并且在 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的倾向。讲究 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战后讲究“人情 化”与“地域性”倾向,以及追求“个性”与 “象征”的尝试,都被称为“有机的”或“多 元的”建筑。其设计方法是战后“现代建 筑”中比较“偏情”的方面。是一些既要讲 技术又要讲形式,在形式上要强调自己特 点的倾向。建筑特点:1)突破技术范畴 而进入人情、心理的领域,重视人们的生 活和心理感情。2)传统材料结合新结构、 新材料。3)处理亲和、多样。4)空间有 层次、变化丰富。5)建筑体量符合人体 尺度。6)建筑化整为零、重视细部。讲 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它是与讲人情化与 地域性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一种倾向, 是各种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特点:运 用几何形构图、运用抽象的象征、和运用 具体的象征。后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在设 计领域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是 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他用来 描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现代主义 建筑背离的建筑新趋势。从此产生了后现 代主义设计,80年代,后现代设计达到 高潮。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现代 主义之后的,或者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切建 筑设计思潮。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 哲学理论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二元论” 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性”和 “排他性”。强调传统和向波普艺术(接近 生活的艺术,是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的叛 逆)学习的重要意义。后现代主义共同特 征:1)重新确立历史传统的价值,采用 古典建筑元素。2)建筑形式有独立存在 的联想及象征含义。3)采用装饰、追求 隐喻与象征。4)走向多元、大众与通俗 文化。5)具有开放性与折中性,主张二 元论。总结为“文脉主义”、“引喻主义”、 “装饰主义” 新理性主义:发源于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 运动,也称“坦丹扎学派”,代表人物是意 大利建筑师、建筑理论家A·罗西。一种 基于文化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建立的、合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结课论文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 【摘要】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按现行汇率计算,日本的GDP相当于中国、印度、东盟以及“亚洲四小龙”等15个主要亚洲国家和地区GDP总和的1.6倍多,日本经济恢复增长对亚洲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中央掌控财政 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分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一)经济开始复兴的阶段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二) 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三) 经济稳定增长的阶段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

读《中国近代经济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后有感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写1840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经济的著作。其主要内容有前言写了海盗掳掠和所谓“闭关自守”和所谓贸易自由和两次鸦片战争,第一章是介绍4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西方入侵者对中国政治上的间接统治和经济上的暴力强制。如西方入侵者在中国的行动方式一般、为所欲为的海陆掳掠、惨绝人寰的“苦力”贸易、畅通无阻的鸦片走私和合法商品的走私漏税等。第二章是介绍农民大起义时期的经济形势。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破坏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太平天国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所采取的财政经济措施。第三章写了农民大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强化封建统治的政策措施。如清政府强化封建统治和维护地主产权的政策等。第四章是介绍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国经济半殖民地性的加深。第五章写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民用企业的产生及其和内外势力的联系和矛盾。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深刻的著作。读完后给我了很大的震撼。首先,打开此书,就被书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所感染。这种爱国主义激情没有任何偏狭之处,它完全是以全面、丰富的史实为基础。作者对伟大祖国备受外国侵略势力欺凌、侮辱无比愤恨,无情地揭露了外国侵略者凶残、卑鄙、毒辣的嘴脸。武装侵略、武力恫吓、通过条约掠取特权、在签约过程中玩弄花招、得寸进尺,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无忌、极其凶残地凌辱、残害中国人民,等等。任何一个不怀偏见的中国人在读了这些后,都会加深对外国侵略势力的仇恨及其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伟大祖国命运的关切。再次。此书在一系列问题上大大拓展了我对知识认识广度和深度。比如我对两次鸦片战争性质认识的变化,以前是我认为就是列强的侵略战争,但看了此书后,我知道了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有许多外国侵略势力的走私、鸦片贸易、苦力贸易等而且这些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活动也是论述鸦片战争性质的证据。所以我就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直接间接地对殖民地征服和掳掠的战争”。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复习资料概要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看出与古代建筑思潮的脉络联系)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体会到现代建筑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了解现代建筑各种代表思潮的产生及代表人物)——达到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渊源、开阔知识面、提高素养的目的。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给城市造成的各种矛盾;初期城市规划的各种设想,有些对现在都有借鉴价值) 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建筑派的成熟与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显现出其不足的一面,蕴酿着后现代建筑的产生)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区分各种思潮与现代建筑派思潮的差异;代表人物;代表建筑)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年限划分(与世界史的划分略有不同) 近代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现代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分期: 1.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工业革命前后的近代建筑(复古主义思潮) 2.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新建筑运动早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 3.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新建筑运动的成熟期 现代建筑早期(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 现代建筑成熟期(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阿尔瓦。阿尔托)4.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5、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高技派的发展、简约的设计倾向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从1640—166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60—1842年英国工业革,到 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00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串讲

有几条主线可以自己整理整理。 总的时间线: 鸦片战争前(1840以前) 两次鸦片战争(1840第一次,《南京条约》;1856第二次《北京条约》;太平天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甲午战争(1894年,《马关条约》,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本主义短暂繁荣,1914-1921黄金时期) 国民党掌权(1921-1931[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地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1931-1945日侵华[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1937-1942私人经济的短暂发展;根据地经济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经济的独占;国民党国家资本的急剧膨胀并最终破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大并最终取得胜利]) 关于土地: 封建所有制:土地所有者:地主,国家和自耕农;《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公有,绝对平均主义。历史上农民革命提出的唯一完整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方案。 乌托邦农村中资本主义经营的出现:富农经济,经营地主,农牧垦公司抗战前,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标志土地革命路线基本形成: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大生产与农业合作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五四指示》,土地改革风起云涌开展;《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另外,还有:关于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关于国民党经济政策的三个阶段(1927-37,开始阶段,呈上升,重点词汇是统一,促进。37-45抗日,一方面继续推进国家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战时经济;1945-49,美国、掠夺接收、破灭),都是可以拎出来理一理的。 简单就这么点内容,其实重要的应该自已来整理,以此也可以强化记忆。这一科很有意思的,不像其他科目那样枯燥。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毛泽东思想考虑。 还有零碎的一点,书上有很多零碎的内容,如什么烟草、大米什么的主要产区在哪啦,等等之类的,按理说经济作物主产区应该掌握的,考试时也往往会考到,

最新《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复习概要: 1.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2.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3.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类型 4.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 第一节、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在17世纪,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与建筑 的重大变化却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经从轻工业扩至重工业,铁产量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准备了条件。 2.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与建筑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首先,是工业城市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集中,由此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以及由于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使城市陷入了混 乱之中。 其次,是住宅问题。虽然资产阶级不断的建造房屋,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牟利,广大的民众仍只能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严重的房荒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威胁。 最后,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探索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3.为什么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人口会迅速增长?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原来的一些封建手工业城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首先在英国,其次是法国、比利时等),旧城不断扩建、新城陆续产生,大工业企业需要很多的工人在同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但这些工人必须住在附近以便于工作,于是他们便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的各种需要,相应的诸如手工业者、裁缝、鞋匠等等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小城镇就发展为小城市,继而发展成大城市。城市越大,交通运输越发达,越利于人口集中。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以惊人速度成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考试题库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题库(简答、名词解释) 简答: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 3.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 北京条约及内内容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侵略者交换天津条约和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公使驻京 2.开放新口岸 3.内江通商 4.内地传教 5.控制海关 6.掠卖华工合法化 7.鸦片贸易合法化 买办的产生与作用 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最初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买办从产生之初就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经济侵略服务的 作用:买办不仅是起着媒介和经纪人的作用,而且一步步地发展为经销和承购,包购包销,买办按照洋行规定的数量和期限,完成购销任务。而买办为了洋行和自身的利益,则在全国组织起一个推销外国工业产品,收购中国土产的商业收购与销售网络 通商口岸城市集中体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 1.这些口岸城市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据点 2.其次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权,成为国中之国 3.再次,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资设厂,兴办各种实业,直接渗入到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垄断和独占地位 4.最后,殖民地经济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的一大特色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1.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在社会生产方面,他极为赞赏的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并据以设计理想社会的生产形式 3.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特别是经济生活中主张妇女享有平等,独产的地位 4.在对外关系方面,洪秀全反对闭自守局限性:洪秀全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还有小生产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军事化的社会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这都反映出他经济思想的乌托邦性质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1.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扩张,改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刺激并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 2.适应近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及少数华侨的货币财富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货币财富 4.在十分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清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进行资本积累中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的封建性 1.清政府创办的企业是为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出发的 2.清政府创办的这些企业实权均操在少数洋务派官僚买办之手 3.清政府创办的企业通过政权往往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实行垄断经营,并享有特权 4.清政府创办的这些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 实力雄厚的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 1.外国在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贸易,金融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部门 2.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长远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西方列强更好地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3.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利润丰厚的经济部门,如银行,航运等行业 4.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通商口岸,而投资在内地则极为罕见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首先,如此巨大的战争赔偿几乎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从此之后这个政府只有对外国俯首贴耳,再也不能在外国列强面前"胡作非为" 2.其次,条约规实,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 3.再次,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所有反对与外国建立各种政府经济关系,支持义和团的人都遭到清洗 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实际到手760W,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息竟达6789.36 W.合同规定,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数,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款,再加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 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 国民北京政府为鼓励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哪些新措施 1.中央政府设工商部,下设矿务,工务,商务三司 2.颁布一些保护工矿业发展的法规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附)

民族关系 跨入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社会②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主义社会 社会③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各民①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 族共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地区的农村也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同繁民族经济 荣③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大部分地区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外交事业 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地削弱了 环境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 新的亚、非、拉美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 格局中国人民革命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另起炉灶” 独立自主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政策基本方针“一边倒”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就参加亚非会议(1954年)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 20世纪60 美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 年代外交环境恶化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大国沙文主义使中苏关系恶化 20世纪外交有重大突破和转机,转变的关键是中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 70年代1971年10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外交发展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互助关系 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十一届三中②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全会后外交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政策的调整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

高考中国近代经济史总结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表现: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先后输入东南沿海,取代了中国的土纱土布,,使得耕织分离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得丝、茶商品化。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瓦解,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2.洋务运动 背景: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内容:①“自强”,19世纪60年代,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求富”,70年代开始,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为军事工业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重要代表: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海防方面:从70年代开始,初步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代表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派遣留学生 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作用: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的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引进西方的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本身 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受到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吸引以及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 诞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布: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了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①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成果: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分布上由沿海向内陆扩展。 2.短暂春天——空前迅速发展,但是时间短暂 时间:1912——1919年 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④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古典主义 2、解构主义 3、有机建筑 4、包豪斯 5、工艺美术运动 6、表现派 7、德意志制造联盟8、古典主义9、芝加哥学派 10、粗野主义11、密斯风格12、帝国风格 13、草原式住宅14.、风格派15、CIAM 16、国际式17、雅典宪章18、浪漫主义建筑 19、典雅主义20、新陈代谢派21、功能主义 22、高技派23、“净化”建筑24、先浪漫主义建筑 25、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26、理性主义建筑27、后现代主义 28、“装饰即是罪恶”29、西塔里埃森30、贝瑞 二、简述<答>题: 1、如何理解“少就是多”的内涵和意义 2、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反应了设计人什么样的观点?简要评述其观点。 3、简要论述你对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看法。 4、结合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住宅,简述风格派建筑的特点和意义。(或) 结合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住宅,谈谈风格派艺术是怎样把握绘画、雕刻和建筑的 5、在现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密斯、柯布西耶与阿尔托、赖特的作品既表现出某些共同特征, 又有一些不同之处,简述这些不同及意义。 6、简要论述现代建筑在空间方面的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及意义。 7、简要评价本世纪70至90年代西方建筑的主要现象。 8、简述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巴黎瑞士学生宿舍的空间布局手法特点及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9、简述风格派、构成派艺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影响。 10、简述密斯凡纳德罗在设计中如何处理结构、空间、形式的相互关系。 11、简要评述一下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大楼。 12、简述“ARCHIGRAM”派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归纳其基本的指导思想。 13、美国高层建筑的发展从“板式”建筑逐渐转变为“塔式”建筑的原因何在。 14、简要评述“装饰即是罪恶”的内涵及意义。 15、简要评述密斯与赖特在空间观念及空间艺术上的异同。 16、从建筑评论的角度简要评述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17、从城市的角度评述"未来派”的城市主张。 18、简要评述沙利文及密斯关于形式与功能关系的观点。 19、简述丹下健三山梨文化会馆的设计特点。 20、简要评价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构想。 21、如何理解的有机建筑。 22、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现代建筑是否等同于“国际式”?为什么? 23、结合珊纳特扫罗镇中心或奥尔夫斯贝格文化中心的设计,简述A.奥尔托作品的主要特征。 24、简述你对西班牙建筑师A.高迪作品的看法。 25、结合的设计思想,简要评述草原式住宅的特征。 26、简要评述F.L.赖特的“广亩城市”构想。 27、分析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建筑创作中出现古典复兴的原因及各国之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