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

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南部片区中心城市设计

绍兴,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素有“文化名城”与“江南水乡”的美誉,这里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古城绍兴演绎着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绍兴,一个活力充沛的城市,长三角南翼先行规划、先行开发的重点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现代绍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而今,绍兴从“镜湖时代”进入“杭州湾时代”,绍兴人又将在这片杭州湾的荒滩上开始新的征程……

对这片土地规划,我们首先想到了早在1898年霍华德出版的规划史上划时代巨著《明日的田园城市》,兼有城市生活便利与乡村优雅环境的城市,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营城”理念。进入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潮流,绍兴滨海新城南部片区中心将以传统的文化底蕴,新城的现代活力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呈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城市新面貌。我们期待在杭州湾南岸的这片热土上,崛起一座

生态之城、低碳典范。

01、发展背景研究

1.1长三角发展趋势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地区之一,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登陆中国市场的“桥头堡”,而且必将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1)长三角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升级

在新一轮以创新为推动力的转型、开发实验中,长三角的发展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长三角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同样备受考验,2008年长三角16个城市地区GDP增速比上年回落2.4%,长三角经济发展亟需拓展新的产业空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传统遍地开花的粗放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创新转型,走高效集约的发展之路。

(2)向研发创造与生产性服务转型

长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作为长三角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制造业,在一系列考验中已进入阵痛期,长三角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因此,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是长三角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然而对于目前长三角产业结构而言,其提高产业结构和升级的主动性,就要将重点放在自主创新、科技研发及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内容,实现从“制造”到“创造”,从“生产”到“服务”的转型,最终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1.2环杭州湾地区的发展战略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城镇体系发展整体思路中要求:重点优化沪宁、沪

杭沿线城镇城镇功能,加快沿江、沿杭州湾城镇发展。环杭州湾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先导区域和主力区域。各城镇必须联动发展,建立一个区域性生产服务平台,立足于环杭州湾地区的整体发展,服务于杭州湾产业集群,通过最新的产业发展定位与产业带的构建,更快的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3绍兴滨海新城的角色

绍兴滨海新城由袍江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和杭州湾上虞新区(省级开发区)组成,现状产业基础较好,产业主要以纺织、节能环保、机械电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等制造业为主,整体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亟需整合提升产业结构,以适应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

根据《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将限制越城片区二环线内的工业发展,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布置在柯桥片区、浙江绍兴经济开发区和袍江片区,绍兴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空间紧缺,需要开拓新的空间,为滨海新城的产业提升转型提供机遇。

绍兴滨海新城作为杭州湾南翼重要组成部分,将依托嘉绍通道、高铁、港口与机场等重大交通枢纽,建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研发设计、高职高专、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绿色产业等为主的产业新城。嘉绍通道的建设将使滨海新城成为区域性的交通门户,将成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先导区,加速滨海新城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产业发展主战场。

(概念图)

02、内外资源解读

2.1外部发展条件分析

(1)城市功能格局

基地位于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启动区块,其东南面为沥海古镇,东面为沥海新镇区及东部工业园区,北面依次为科教园区及新城主中心,西面为生态公园及南部工业园区,基地在功能上应与周边城市功能区相互衔接,主要布置服务配套功能。

江滨区公共设施布局形成“一心一轴”的整体格局,一心为江滨区中心,同时与上虞滨海新区核心区共同构筑绍兴滨海新城的高端综合服务中心,一轴为沿通港大道的江滨区城市空间拓展轴,基地位于城市空间拓展轴上,是江滨区次中心,是江滨区启动区块核心区,在公共设施配套上应与主中心错位发展,主要服务于南部产业区,推进江滨区启动区块的快速发展。

(2)道路交通格局

机场: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宁波栎社国际机场1小时车程、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小时车程。

铁路:苏嘉绍城际铁路,贯穿南北向苏州、嘉兴及绍兴,并在基地北侧新城主中心设置站点;杭甬高速铁路沿展望大道东西向连接杭州、绍兴及宁波。

高速:嘉绍通道位于基地西侧,为南北向区域大通道,贯通北部南通、苏州、嘉兴和南部绍兴、温州、台州,其建设将使滨海新城成为从交通末端成为区域性的交通门户,将成为浙江省接轨上海

的先导区。苏嘉绍高速、杭甬高速北复线分别从基地东侧及北侧贯穿,并在基地东南角及西北角各设一处高速出入口。

快速路:滨海大道、世纪大道、展望大道三条快速路东西贯穿杭州湾南翼,联系萧山国际机场、绍兴县、大江东新城及宁波杭州湾新城,越兴路、越秀路两条快速路往南走向与绍兴市区联系便捷。

轨道交通:绍兴轨道交通2号线接杭州轨道交通8号线大江东新城核心区站,途经绍兴滨海新城核心区,最终进入上虞中心城,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起点站和杭州轨道交通1号线萧山机场站接轨,进入滨海新城,基地内沿通港大道布置,并设置站点。

基地周边对外交通条件优越,未来应着重强调与周边功能区城市支路网合理对接,同时,应强调城市公共步行体系交通的合理有序组织。

(3)景观体系格局

从自然景观体系看,基地西侧为生态公园景观带,东侧为高速防护林景观带,北侧为城市景观核心,南侧为生态农业景观片,另外沿通港大道、南滨路、友谊河、中心河形成多条景观廊道,基地整体景观网络完整,规划应注重景观带及廊道的利用及延续,促进地块间景观体系的整体融合,在城市层面建构完整的景观体系。

从人文景观格局看,基地东南侧沥海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文化底蕴深厚,规划应充分体现对沥海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以体现地域特色。

(沥海古镇照片、分析图)

2.2基地现状分析

(1)基地范围

本区位于绍兴市域东北部、绍兴滨海新城南部,研究范围北起展望大道,南至世纪大道,西起500kv高压走廊,东至嘉绍高速公路,面积22.25平方公里。

城市设计范围西至500kv高压走廊,东至海华路,北至七六丘北塘河,南至百红路,面积6.49平方公里。

(绍兴市域区位图、滨海新城区位图、规划范围图)

(2)用地现状

基地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水塘密布,用地主要为农田及水面。建设用地较少,主要集中在百红路北侧,主要包括基地友谊河两侧的工厂,一处已批未建的居住用地、一处已建成居住小区以及一个在建宾馆。

(用地现状图)

(3)交通现状

基地内已建成道路主要百红线、友谊线等,红线宽度为7-19米不等,断面形式多为一块板,另外基地内部田间道路纵横交织。现状道路体系基本形成一个相对规则的网格体系,但等级较低,宽度不足,难以满足现代交通需求。

(道路交通现状图)

(4)自然环境现状

基地内主要为上世纪70年代滩涂围垦用地,地势南高北低,总体地势平坦开阔。基地中央有友谊河、中心河呈“十”字相交,另外河塘、鱼塘密布,农田沿水、沿路规则的线状分布,肌理脉络简单而清晰,呈现网格状、直线形,没有湖泊、港湾、河汊,环境特征简单单一。

(景观现状图)

2.3规划限定条件

(1)用地

根据征集文件要求,规划范围内已建、在建和已批未建的居住、商业、军事设施用地应予以保留,原则上不再调整。工业用地将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外迁或转化为三产用地,采取远近结合的弹性操作方式。基地西侧生态公园规模原则上与《控规》一致,公园整体上应以生态涵养防护功能为主。

(2)道路

南滨路和通港大道为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分别为50米、42米,原则上不予调整相应道路红线线位及红线宽度。

(3)市政设施

规划范围内现状和电力专项规划确定的高压线走廊原则上不调整,其他市政设施用地城市设计中暂不考虑。

(4)河流水系

友谊河为江滨区较为重要的泄洪通道,规划在现状基础上拓宽至50米左右。城市设计中在不减少其规划河道宽度不阻碍泄洪通道的顺畅的前提下,可适当局部改变岸线。中心河在基本保持现状宽度和线形的基础上,可适当局部改变岸线。

(规划限定条件图)

2.4基地特征评价

(1)“十字形”的城市推进轴

整个江滨区空间上形成“十字形”的城市推进轴,分别是南北向沿通港大道连接北部江滨区中心与南部工业片区、沥海片区服务中心的城市空间推进轴,及东西向连接工业区块与居住区块的南滨路空间推进轴,基地位于两轴交汇处,形成片区的交通核心及功能核心,规划应强调轴线的延续及完整性。

(2)“3+1”的景观展示界面

基地周边形成“3+1”的景观界面,“3”指基地东、南、北侧沿嘉绍高速、世纪大道及展望大道形成的外部交通形象展示景观界面,“1”指基地西侧沿生态公园形成的内部生态景观活动、城景交融的景观界面,如何对“3+1”景观界面的利用及展示,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任务。

(3)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

基地周边对外交通条件优越,随着嘉绍大通道、杭绍甬沿海高速公路、苏嘉绍城际铁路等重大工程、城市“三横两纵”快速路网及轨道交通的建设使用,基地与上海、杭州、绍兴联系便捷,区位交通优势凸显。基于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如何选择功能设施和活动路径,是本次规划的关键。

(4)单一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

基地现状农田、河流、鱼塘密布,为成熟的农业生产区,生态环境优越,但过于简洁的水系农田地貌构造使得环境的生态特征微弱,景观资源条件单一,如何整合利用基地资源,塑造一个特色

鲜明的城市空间环境,是本次规划的首要任务。

(5)黄金游览线上的空间节点

随着曹娥江大闸的建设完成以及华侨城等大型休闲娱乐项目的进驻,将形成绍兴市区—沥海古镇—滨海生态观光区—华侨城—曹娥江—钱塘江的一条黄金旅游线,基地将是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中转枢纽。

(6)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基地东南侧沥海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文化底蕴深厚,然而现状对历史资源的挖掘及利用基本没有,因此,规划需要强调文化延续和传承,构筑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特色的片区中心。(基地特征综合评价图)

03、目标定位

3.1片区功能定位

(1)环杭州湾层面――立足本市、辐射周边

环杭州湾区域是长三角未来重要的现代制造业集聚区,为支撑区域性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发展,需要结合城镇布局产业与创新中心。在杭州湾区域大环境中,本区块应以服务绍兴市为主,与沥海镇发展紧密结合,在立足于本地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争取扩大对外辐射范围。

(2)绍兴市域层面――低碳示范、生态新城

从绍兴市城市功能和未来发展定位来看,本区邻近杭州湾、曹娥江,生态敏感、可塑性强,在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潮流下,本区具备发展“低碳技术”的良好条件,按照生态低碳城市的概念进行建设,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新城。

(3)滨海新城层面――特色次心、升级平台

本区是绍兴滨海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滨区南部中心,主要为滨海新城南部启动区块的产业发展配套较为完善的服务功能,为滨海新城实现产业服务和创新产业转型提供重要平台,完善绍兴市滨海新城应有的次中心职能,增强新城的总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区的总体定位可表述为:

环杭州湾区域重要的产业服务节点

绍兴市宜业、宜居、宜游的低碳生态示范城

绍兴滨海新城特色次中心,辐射新城南部的生产服务业中心和创新机构聚集区

3.2与主中心错位发展

基地北侧为新城主中心,强调高端服务和区域服务功能,规划区作为新城次中心,为避免产生同质竞争,不利于新城持续发展,在功能定位上应与新城主中心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现代化片区中心。

主中心:环杭州湾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远景副中心,新城的综合服务中心,强调高端服务和

区域服务功能。

次中心:服务于新城南部产业区,提供完善的生产服务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将新城核心区公共设施布局放入一个更广阔的功能、空间二维坐标体系看,如图所示,功能维显示各种公共设施分类,空间维显示沿着通港大道推进轴自南向北发展,由此可见,为次中心配套的功能位于推进轴的最南端,过渡性功能位于推进轴中间,以便远期调整升级,新城级配套功能位于推进轴最北端,形成远期滨海新城主中心。 C1

C2

C3

C4

C5

C6

C1

C2C3C4

C5C6

3.3业态及项目策划

结合本区定位,本区将着力发展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区域服务、创新科技四大产业集群。

北 南

城 市 推 进 轴

公共设施分类

04、策略研究

4.1案例研究与经验借鉴

(1)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规划目的在于通过指标体系引导的全面整合、节能和最大程度减少CO2 、节水节地的高效发展,构建创新型、知识型、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

生态城整体体现九大主题,分别为宜居的城市、创新的城市、交通便利的城市、绿色和蓝色的城市、气候中性的城市、节能的城市、灵活的城市、美丽的城市及健康的城市。规划在各个层面上体现了各个主题特色,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宜居的城市:注重发展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及私密空间的平衡,避免了造成隔绝的“蛙跳式”开发,鼓励不同程度的混合及容积率的不同。

创新的城市:混合各种城市功能和城市密度,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创新环境。城市节点创造开放的氛围,如中端创新节点、科学节点等。

交通便利的城市:轻轨和BRT作为交通动脉和发展轴,强调行人优先,建立多个交通换乘枢纽。

绿色和蓝色的城市:形成绿地和水渠构成的绿色及蓝色网络,便于各个街区方便到达。

气候中性的城市:建设节能建筑、开发新能源等形成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95%以上。

节能的城市:提出水、能源、垃圾和材料的综合循环系统,提高能源再利用。

灵活的城市:城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灵活发展。

美丽的城市:绿色走廊、城市森林、公共空间、公园、农业区及河流构筑城市美景。

健康的城市:生态循环模型与能源和交通系统相结合,促进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

(2)湖州市东部新城中心区――继承与传扬城市的历史文脉

湖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东部新城中心区规划从地段的塘浦圩田系统中得到启示,塘浦圩田系统是在纵溇横塘之间,利用开挖土方、筑堤建圩,构成位位相接的棋盘式结构的水网农田。它始筑于春秋战国,唐初具雏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水利史上可与都江堰媲美。塘浦圩田系统是南太湖水利工程的杰作,我国水利史中的瑰宝,代表了片区独特的原生文化生态景观。规划以重现“塘浦水韵”、再造“湖州奇景”为题,将塘浦圩田系统转化为崭新的具有水乡城市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形成水路相依的棋盘式结构中心区城市空间结构,以现代城市风貌再现传统风情,准确体现湖州东部新城的真正特色。

(3)巴黎拉德方斯――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的紧密结合

拉德方斯位于巴黎式北部,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距离巴黎城市中心区域2公里。现在的拉德方斯已经成为巴黎商务办公集中区,成为一个服务配套齐全,以商务功能为主,集居住、购物、会展、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副中心。拉德方斯目前已经形成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系统。成为交通枢纽与城市公共中心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之一。

(照片、总平)

4.2“低碳生态城”专题研究

(1)低碳生态城的主要特征

低碳生态城表达在各个层面上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如何满足和实现低碳生态城的远景和目标即低碳生态城主要特征,几个主要方面概述如下:

1、功能复合:拥有一个紧凑的混合功能结构,各种元素相互交织构成整体。城市节点是各城区的中心,并各具特色,如创新科技、商贸、科研和运动等。城市在功能上的混合有利于创造一个对商业和文化都有积极影响的环境。

2、TOD交通模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模式是生态城的基础,轻轨和BRT作为交通动脉和发展轴,强调行人优先,建立多个交通换乘枢纽。

3、能源循环利用模式:形成一个对能源、垃圾和水资源的综合处理方案,能够利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有机垃圾产生的沼气提纯为车用燃料,废水、雨水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垃圾焚烧进行热电联供等。

4、蓝色与绿色交织:形成绿地和水渠构成的绿色及蓝色网络,便于各个街区方便到达,完善慢行系统,提升城区品质。

5、气候中性(即不影响气候)的能源计划:以节能建筑和系统达到最低能源消耗为基础,研究利用无污染新能源。

(2)低碳生态城的指标体系

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是指导低碳生态城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支撑系统,从而实现其整体愿景,即成为“以人为本、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气候中性、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城。这些指标也从整体性视角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和空间目标。

低碳生态城采用以“共生城市”方法为基础的指标体系,即建立在“共生城市”的综合性和多

4.3发展策略

?生态引领

以“低碳生态城”为发展导向,以建设一个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为建设目标,拉开滨海新城建设的序幕,引领整个新城的开发。规划应积极打造创新型、知识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和最大程度减少CO 2排放,实现节水、节地的高效发展,开启绍兴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润色

绍兴历史文脉的内涵丰富,基地又拥有沥海古镇的特色文化资源,规划应积极颂扬地区文化个性,塑造具有绍兴和沥海文化底蕴的现代新城,使新城成为城市文化特征与城市生活相互交汇的载体。

?多元引力

创造城市高复合、高集聚的功能特色。在强调与沥海镇功能互动的基础上,以产业服务、创新科技为引领,落实总部办公、行政、科技培训、交通集散等功能,融入居住、休闲等功能,积极拓展商贸服务业,打造滨海新城南部片区中心,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和高效集聚土地使用将给新城增添活力,提升土地价值。

?水绿和谐

以城市环境作为建设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梳理基地内水绿脉络,增添基地的绿色引力,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水脉、绿脉、人脉、文脉”和谐一体的意境,弘扬“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理念,为新城居民激情四溢的都市生活赋予生态田园的色彩,彰显滨海新城的现代化生态城市魅力。

4.4开发容量预测

(1)人口规模

根据研究范围内人口规模预测,研究范围内人口总量21.6万人,7.2万户人,其中中心区(城市设计范围)人口8.6万人,2.9万户。

(2)用地规模

研究范围总用地面积2225.1公顷,其中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96.05公顷,占总用地4.3%;城市建设用地2129.05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95.7%;城市设计范围总用地面积648.59公顷,其中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62.51公顷,占总用地9.6%;城市建设用地586.08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90.4%,其中居住用地240.0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40.95%;公共设施用地110.11公顷(含商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8.79%;绿地144.5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4.67%;道路广场用地87.7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4.97%。

(3)中心区开发规模

中心区(城市设计范围)规划开发容量控制在580-600万平方米比较合适,毛容积率为0.91左右,其中居住建筑面积控制在39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建筑控制在200万平方米。

05、概念规划设计

5.1设计构思

?聚湖成核――城湖相依格局的延续

纵观绍兴市区,中有镜湖,东有迪荡湖,西有瓜渚湖,规划延续绍兴“城湖相依”的地方特色空间格局,在基地内友谊河和中心河交汇处扩大水面形成“中心湖”,建立以湖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核心,城市环湖而建,成为城市内部两扇打开的“视觉水景窗”,同时大尺度的水面也成为滨水城市特色的景观塑造的主要场所。

(绍兴市湖泊分布)

?融合水岸――与自然生态的融合

沿中心河打造东西向滨水公共轴,与中心湖相连,轴线内结合滨水绿地自然随宜的布置公共建筑、步道和广场等开敞空间,组织各种市民活动,使其成为富有活力与变化的公共场所,打破沿通港大道展开的南北向公建布局模式,增加新城空间层次和特色。

?双城相映――与人文环境的响应

在新城核心沿中心河布置特色水街,结合沥海古镇的元素,延续古镇文化韵味,形成街巷水乡休闲商街,与古镇遥相呼应,建立新城与旧城之间的空间联系,建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联系,体现着对城市历史的延续和对未来的展望。

?水城环绿――传统水城格局的运用

在中心区周围形成一条环状滨水绿廊,这样的格局既暗合了古镇方形护城河的造城思想,传承传统的筑城文化,形成具有沥海文化特色的水景空间,同时环形水系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构建了有利的格局,构成了城市生态化运作的大动脉。

(概念图)

5.2土地利用规划

本着高效利用本区块各种资源,提升潜力用地价值,以本次规划构思及策略为指导,对规划研究范围内各类用地作出详细布局。

(研究范围用地规划图)

5.3规划结构

一湖心、一绿廊、双绿脉、两路轴、多区协动

一湖心:以友谊河和中心河交汇处形成的“中心湖”为核心,结合滨水绿地,形成新城区的绿色生态核心。

一绿廊:西侧生态绿廊,结合友谊河形成生态型中央公园,成为新城最主要的水绿相依的生态游憩带。

双绿脉:沿中心河、七六丘北塘河形成基地重要绿脉,串联了基地各个功能片区,是主要的绿地休闲生态空间。

两路轴: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沿通港大道、南滨路发展轴布置,以商务办公、商业服务、行政办

公为主体,主要为南部区片区提供配套服务,尤其是为周边工业区提供生产性服务业场所。

多区协动:基地共形成十三个功能区,包括一个公共服务中心区、一个高教园区、一个科创园区、一个市场贸易区、一个古镇文化旅游区、五个居住片区、三个工业片区。

(规划结构图)

5.4功能布局

公共服务中心区

位于通港大道和南滨路发展轴交汇处,规划主要布置生产服务、商务办公、生活商贸三大功能,内部布局围绕广场、公园等开放空间并结合中心湖、友谊河、中心河及生态廊道,创造公建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形成宜人的滨水生态和商业人居环境。

高教园区

位于展望大道以南,友谊河以东,七六丘北塘河以北,安排多个大专院校、研发机构,形成相对集中的学科集群,通过高教园区的建设吸引科技研发人才,形成产业创新力量。规划沿通港大道设置生活服务区,基地西北设产学研综合体,沿展望大道、通港大道形成丰富的城市界面。

科技创智区

位于南滨路两侧,新城大道以东,沿海华路布置,规划充分结合新城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基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安排研发中心、科研办公等,以科技产品的研发、推广为主。科技创智区同时也作为居住片区与工业片区之间的空间过渡。

古镇文化旅游区

将沥海古镇开发为旅游景区,保护并更新沥海古镇,形成集商业、休闲、旅游、文化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于古镇西侧开辟景区入口,并结合入口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打造旅游文化综合体。

市场贸易区

沿展望大道南侧安排大型专业市场、OUTLETS,以产品的推广、销售为主,充分利用邻近高速出入口的交通优势,发挥公路货运的高效率和高速度,增加城市活力,使之成为物流人流的集聚区。

居住片区

用地布局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尽可能接近滨水空间和生态绿地,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适居之地”。规划根据区位特征安排职工公寓、SOHO、普通社区、高尚社区四类居住形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工业片区

由三个工业片区组成,分别为北、中和南部工业园,重点发展轻纺、机械、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产业,规划结合基地东侧防护绿带,形成高效、环保的绿色工业园区,并结合园区内主要道路和园区主要入口配置工业社区中心。

(功能结构图)

5.5“低碳生态城”支撑体系规划

(1)生态分析

现状生态格局缺陷

1、自然斑块数量少,且缺少多样性,特别是自然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斑块;

2、水系廊道绿带宽度小,且未能有效串联各类斑块;

3、基质以鱼塘、农田为主,人工性明显,物种较为单一,乡土生境系统缺少多样化;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设想

在基地内通过水系统的构建,形成水系绿色廊道,与西侧生态公园联通,形成“中心湖-河流-湿地-水塘”多级生态空间网络格局。

在西侧生态公园中退养还湿、退耕还林,形成一定量的林地及沼泽湿地,作为禁止开发建设区域,作为鸟类迁徙驿站和栖息地。

(生态格局规划图)

(2)城市综合体布局

?重点综合体策划

强调多功能混合,采取多元功能的复合和相对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注重商业、文化、旅游、居住等功能的发展,以增加城市活力。规划采取“城市综合体”的复合功能开发模式,强化城市中心,实现单一地块内多种业态的结合,提升城市功能运转效率,塑造城市标志性景观。

根据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理念,策划形成8个城市综合体,如下:

商业娱乐综合体

位于中心湖东南侧区块,沿通港大道东侧布置,主要发展大型商业、特色餐饮、景观酒店、文化娱乐及水陆交通转换等功能。

行政会展综合体

位于通港大道与南滨路交叉口西北侧,将开发区管委会大楼、投资服务中心、规划展览馆、会议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及其它行政办公合建形成。

文化体育综合体

以文体中心、体育馆为主导功能,并汇集其它展示、文娱等功能业态。

酒店商务综合体

沿中心湖南端布置,以星级酒店、会议等为主导功能,是基地制高点,标志性建筑。

生态科技综合体

位于行政会展综合体西侧,主要布置科技馆、低碳馆等,承担生态科技展示,研究、宣传、推广和实验等功能。

餐饮娱乐综合体

位于中心北侧,沿友谊河布置,主要布置特色餐饮、文化娱乐、精品商业等功能。

科技创智综合体

位于科创园北部,主要发展科技孵化、创意产业、创业中心、机械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中心等。

旅游文化综合体

为沥海古镇景区提供配套服务,主要发展旅游休闲项目、旅游主题会所、商业配套设施等。

?重点城市综合体分类控制要点

结合上述对城市综合体的分类研究,对所策划的7个城市综合体进行如下分类控制。

城市综合体研究专栏

(规划概念图)

(综合体规划图)

(3)可持续交通模式

?减少出行量

居住、办公、商务适度混合,鼓励就近就业,引导发展新型工作、生活方式,如城市综合体、SOHO。

?以轨道交通和BRT为导向的TOD发展模式

开辟中心区与工业区之间的环路型BRT,以轻轨和BRT线路打造公交轴线,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及BRT站点打造城市中心及公交社区中心,距公交站点在5-10分钟(约400-800m)步行距离内进行实行紧凑、高密度和混合式开发,强调社区的活力和多样性,并结合公共核心区设置交通枢纽,确保各种交通方式在核心区换乘的便捷。

(TOD模式图)

?人车分离、各成网络

建立网络化慢行交通系统,提升慢行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慢行系统图)

TOD模式专栏

(概念图)

(5)绿色走廊网络

?“斑-廊-基”模式生态绿色格局

建立符合“斑-廊-基”生态最优模式的绿地系统,优化环境生态,丰富景观结构。

?三大功能主题的生态走廊

利用西侧生态走廊,积极拓展游憩休闲。规划基于生态廊的尺度和自身特质,结合友谊河进行布局,由北至南形成三个功能主题:湿地生态、低碳环保、休闲运动,凸显不同河段特色,全面阐释“低碳生态”的愿景。

(绿地系统图)

(6)水系统集成

?河道水系统集成:多功能水湖结合的生态体系

1、基于防洪

维持现有水面率,河道排水通畅,设置平地水库,降低场地标高。

2、基于雨水利用

单体建筑:设置地下储水池,收集屋面雨水,补充冲洗和浇洒绿地用水。

(图片1雨水利用系统图、图片2雨水利用示意图)

街区:设置生态浅沟和雨水生态塘,收集道路等不透水界面雨水,补充浇洒道路绿地及消防用水,回灌地下水。

(图片3生态浅沟、图片4雨水生态塘)

城市:设置人工湖及湿地,形成较大水面,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亦可作为城市超标雨水溢流的受纳水体,削峰补枯,构筑内河水与海水之间的微咸水过渡缓冲带。

(图片5人工湖、图片6人工湿地)

3、基于水环境质量改善

设置环形水系,串联单体建筑储水点、社区水塘、人工湖及湿地,使降水得到循环利用。通过堰、闸、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结合湿地生物净化,形成地面水循环再生系统,维持基地优良水质和合适水位。

(水系规划图)

?工程水系统集成:水资源再生循环利用

以节水为核心,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减少基地对区外水资源的依赖,降低水污染负荷。

1、水循环系统

利用区外自来水厂和工业水厂,实施分质供水,提升再生水及雨水循环利用率。

(图片7城市水循环系统图)

2、节水

“按供定需”策略,控制人均综合用水指标。

(7)能源利用系统集成

?常规工程设施

基地内能源供应主要来自区域电网、燃气供应系统及工业余热等。

?新能源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资源等

太阳能主要包含太阳能通风结构、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采暖系统、太阳能空调系统,建设太阳能建筑,可节约能源70%以上;大规模风能开发利用,对于本区可操作性较弱,可结合高科技企业入驻,开展创新尝试;生物质能利用主要为利用生活垃圾发电;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下地热资源,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夏季将建筑内热量转移到地下,对建筑进行降温,冬季将地下低位热能提高品位对建筑供暖。

(图片8太阳能路灯、图片9太阳能屋面、图片10风能利用、图片11节能建筑示意)

?节能:生态节能技术应用

注重建筑节能,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

(图片12生态节能技术示意)

(8)环境卫生设施系统集成

以“环境园”为核心的布局理念

所谓环境园,就是将破碎分选、生活垃圾处理、污泥粪便处理、危险废物处理、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诸多功能组合在一起,系统布局、优化设计后所形成的技术先进、环境优美、基本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的环境友好型环卫综合基地。可借鉴深圳市案例,从绍兴滨海新城层面统筹考虑。

5.6开发控制

(1)高度分区

建筑高度与周围的地块功能、环境尺度相协调,创造具有整体性的城市形象。规划高层建筑主要布置在沿通港大道、南滨路两侧地段,公共核心区形成建筑高层相对集中的区域,考虑滨水视觉廊道的通畅,滨水两侧用地控制为多层区,低层建筑主要布置在西侧生态公园及七六丘北塘河两侧,住宅区控制为多层、中高层过渡区。

建筑高度总体控制在180米以下,按小于15米、15~24米、24~36米、36~60米、60~100米、100~180米六级建筑高度确定基地的总体轮廓。

(建筑高度控制图)

(2)容积率分区

结合基地用地构成与规划构思,确定基地容积率的空间分布。

容积率按0.5~1.5、1.5~2.0、2.0~3.5及3.5以上四类在空间上分区。其中高容积率集中在公共核心区,特别是沿通港大道两侧区域。

规划同时对容积率作以下通则性规定:

普通住宅1.5-2.5,中小学0.5-0.8,商住2.0-3.0,商业金融2.0-4.0,商务办公2.5-5.0,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医疗卫生1.0-3.0,高教0.7-1.0,工业1.0-1.8。

(容积率控制图)

06、中心区城市设计

6.1竞标方案比较

2010年7月—2010年9月底由绍兴滨海新城管理委员会组织了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南部片区中心城市设计的招投标活动,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号方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号方案)、荷兰尼塔设计公司(3号方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4号方案)、美国惟邦设计集团(5号方案)五家著名机构参与,经评审4、5号方案为入围方案,经入围方案修改后再评审最终确定5号方案中标,五家单位所提出的方案各具创意,特色明显,为深化规划设计方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号方案概述

设计主题:“水印城”

规划理念:低碳式用地空间布局理念;生态水城理念;中心水系设计理念;产学研住的一体化造城理念;绿地系统规划理念。

规划结构:“一核、一带、七片”

一核:一个集中的城市公共中心。

一带:西侧的海涂文化公园。

七片:以水相连的七个居住片区。

(2)2号方案概述

微观策略:

延续规划,优化设计;强化总体、先期启动;产城联动,功能一体;生态导入,水城相融;传承文化,塑造形象。

功能分区:在总体研究范围的规划框架控制下,核心区形成以下几大片区,

生态湿地——是基地的主要绿化生态区;

总部基地与商办区——集中了主要的生产服务的内容;

行政与文化区——是新区管理和文化生活的中心,与生态湿地融为一体;

商业核心区与商住混合街区——集中了主要的商业休闲设施,是整个区域的公共生活中心;

产业集聚区——以2.5产业为主体,是新区创智产业的集聚区;

居住片区——分为南北两片,为启动区的产业就业人群提供居住服务;

其他公共配套设施——包括医院、学校、社区服务等设施。

(3)3号方案概述

总体定位:万亩南滨城,慢摇绿生活。

规划策略:

核心引领,多元融合

盈彩水岸,时空交融

文化注入,形象提升

绿道交织,点轴布局

群组相生,风貌多元

路景结合,步移景异

规划结构:“一心、两带、多廊、多片”

(4)4号方案概述

规划构思:

区域协调,整体发展

新城模式,高校集约

南北轴线,东西沟通

开湖筑岛,植树造林

轨道站点,引导开发

湖岛中心,突出形象

街巷水乡,汇聚人气

设计主题:“留住一片诗意田园,传承一段水乡文化,建设一座低碳新城”。

规划结构:“一轴一心,生态绿野,镶嵌家园”

(5)5号方案概述

设计主题:“城栖湖湾”

城筑湖、湖入城,城依湖湾;亲水绿、引文脉,文化栖岸

设计结构:“三廊聚湖,八区协同;盈彩水岸,特色创造;都市之心,多元复合”。

三廊聚湖,八区协同:中心区以中心湖为核心,由中心向外放射出特色商业轴、休闲创意轴、文化交融轴三条轴线,贯穿八个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块。

盈彩水岸,特色创造:充分发挥湖、河、岛、湾、港、岸等滨水岸线特征,沿友谊河、中心河、中心湖滨水空间形成六个特色鲜明的主题滨水景观区域。

都市之心,多元复合:依托中心区五大城市综合体打造城市未来发展的“生长核”,功能上采用元复合的发展模式,强调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

2、方案评价与综合

1号方案手笔和创意新颖,整体比较概念,核心区水印城标志性较强,但可操作性相对较差;2号方案构思清晰,打破友谊河对生态公园与城市建设用地的隔断,发挥生态公园的最大效益,但公建规模较大,建筑体量过大,实施性较差;3号方案定位有特色,景观结构清晰,布局清晰合理,建筑空间尺度宜人,但局部公共建筑尺度过大。4号方案对现状分析较深入,道路框架机理清晰,布局较为纯粹,想法新颖,居住用地布局模式有特色,体现水乡的生态和地方的特点。5号方案理念较好,“三廊聚湖八区协同”的布局结构清晰,中心湖景观处理有特色,自由活泼;方案紧凑高效,与周边衔接较好,且对地域文化有所考虑,但局部建筑群体实施难度大。

经会议审议,确定5号方案为中标深化方案,同时参考其它方案的优点,形成最后综合方案。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完善:

1、处理好公建与住宅比例关系,适当减少公建规模,增加住宅用地,

2、从滨海新城层面研究道路交通系统,增加南北向联系主中心的交通干道,分流通港大道交通流量。

3、取消贯穿在居住用地的景观轴线,增强城市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

4、吸收其它方案的优点,增加一些低密度住宅,适当引入一些水,丰富居住业态类型。

6.2设计主题与理念

“城栖湖湾”

城筑湖、湖入城,城依湖湾;亲水绿、引文脉,文化栖岸

(概念图)

6.3构思推演

基地水系的梳理

生态优先模式的构建

灵动水景的创造

地段历史文化要素的联系

多元主题轴线的汇聚

空间形态的落实

(概念图)

6.4 城市设计结构

一轴贯穿,两廊聚湖,八区协同

沿通港大道组织城市南北向的公建发展轴,形成贯穿中心区的人文景观主轴线。同时以中心湖为核心,由中心湖向外沿中心河、友谊河放射出休闲文化轴、滨水生态轴两条自然景观轴线,贯穿九个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块,分别为水岸文化区、活力商服区、总部经济区、行政办公区、科技创智区、医疗服务区、生活人居区、生态休闲区。(概念图)

?盈彩水岸,特色创造

充分发挥湖、河、岛、湾、港、岸等滨水岸线特征,沿友谊河、中心河、中心湖滨水空间形成六个特色鲜明的主题滨水景观区域,即湿地河岸、企业之滨、欢动湖湾、乐活水乡、文化水岸、碧水森林。

(概念图)

?都市之心,多元复合

依托中心区七大城市综合体打造城市未来发展的“生长核”,通过各综合体核心触媒作用,形成功能“爆炸点”和城市“地标”的结合体,增强基地的发展引力。同时中心区采用多元复合的发展模式,强调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形成商业+文娱、商业+办公、居住+商业、居住+科研、创意+休闲、居住+SOHO六大功能复合板块。

(概念图)

6.5总平面布局

(总平面图、鸟瞰图、效果图)

6.6城市设计要素

(1)轴线与地标

基地以城市发展轴、休闲文化轴、滨水生态轴三条主轴进行重点空间组织。

城市发展轴:沿江滨区区域发展主轴通港大道集聚商业、商务、文化、办公等功能,两侧布置中心区重要且体量较大的建筑,并结合交通组织和空间的收放留出了一系列绿地和广场,大开大阖,形成中心区的景观大道。

休闲文化轴:沿中心河布置,从中心湖延伸至科技创智综合体,将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商业水街,汇集到富有生气的小尺度空间里,建筑小巧精致,延续绍兴文化特色,建筑之间增加斜线的步道,整体形成由东向西逐渐放大成湖的空间效果,组成区域的变化丰富水绿景观轴线。

滨水生态轴:对基地南北向贯穿的友谊河岸线进行生态化的调整,适当将水引入两侧用地,形成一个个特色半岛,布置环境优美的总部花园、低密度住宅、生态科技馆等项目,整体形成变化

丰富的轴线的空间序列。

基地共规划了五处标志性建筑,分别为中心湖南侧的星级酒店,形成基地的制高点;滨湖的文体中心;基地东部的企业研发中心构成轴线的对景;中心湖北岸的市民中心是两条路轴上重要节点;基地西北部的企业家会所成为沿友谊河最精彩的滨水建筑。

(SK分析图)

(2)界面与岸线

规划针对重要的城市界面和滨水岸线进行设计:

核心空间界面:围绕中心湖及友谊河、中心河形成的开放式景观核心空间,形成基地的核心建筑群,中心湖周边通过向心式的点式高层建筑群围合,友谊河东侧则通过低层建筑到高层建筑退台式界面体现前低后高的滨水轮廓线,中心河两侧则通过韵律的板式高层建筑相夹,整体以富有节奏变化的高层建筑组合创造空间的核心感,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通港大道城市界面:针对区域性重要城市轴线通港大道塑造特色城市界面,打破沿街密闭围合的建筑形式,通过中心湖将滨水空间及绿化空间向外开敞,实现城市景观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新城大道城市界面:沿新城大道形成连续城市界面,并以企业研发中心形成沿路重要标志。

友谊河及中心湖滨水岸线:对其沿岸的绿化景观和公共活动空间进行重点设计,沿岸以特色化的低层建筑穿插、点缀于绿地中,形成生态化的水绿通廊。

中心河滨水岸线:中心河滨水空间是本区域公共活动的核心,以多元丰富的人文生活导向,引入多样的文化活动并提供特色承载场所。

(SK分析图)

(3)视廊与通道

视线走廊布局主要结合道路、生态绿地系统、步行系统进行设置。

规划主要形成三条主要视线走廊:

通港大道视觉走廊:以轻轨站点为对景。

休闲文化轴视觉走廊:联系中心湖与企业研发中心,互为眺望对景。

滨水生态轴视觉走廊:以企业家会所为对景。

同时友谊河、通港大道和新城大道形成观赏本区的三条主要观景通道。

(SK分析图)

6.7道路交通规划

(1)区域交通研究

▇区域路网调整

建筑给排水课程设计说明书最终版要点

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给排水》大作业设计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环境1101 学生姓名:沈悦 学生学号:11233017 指导教师:王锦 土建学院建筑市政环境工程系 二○一四年四月

目录 第1篇设计说明书 第1章设计基本内容和要求 1.1设计资料 (3) 1.2设计主要内容 (3) 1.3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3) 1.4设计重点研究问题 (3) 1.5评分标准 (3) 第2章室内给水工程 2.1 给水方式的选择 (4) 2.2 给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4) 2.3 管材和管件 (5) 第3章建筑消防给水系统 3.1 消火栓给水系统的布置 (5) 3.2 消火栓布置 (6) 3.3 消防管道布置 (7) 3.5 具体设计图样 (7) 第4章建筑排水系统 4.1 排水系统分类 (7) 4.2 排水系统组成 (7) 4.3 排水方式的选择 (8) 4.4 排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8) 4.5 排水管网设计图样 (10) 第5章建筑雨水系统 (11) 第2篇设计计算书 第1章室内生活给水系统 (11) 第2章建筑消火栓给水系统设计 (13) 第3章建筑排水系统设计 (15) 第4章建筑雨水排水系统设计 (18) 第5章参考文献 (18) 第3篇课程设计总结 第1章心得及致谢 (19)

第1篇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设计基本内容和要求: 1.1设计资料 1. 工程概况:该建筑为一幢7层高的多层建筑,该建筑为一类、耐火等级一级。该幢楼包括四个单元,各单元各层的建筑结构基本相同(见建筑平面图)。在该幢建筑物的北侧共建四个出口:分别对应于每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每层有两个住户,每个住户为三室两厅的一套,每套间均设有厨房与两个卫生间。 该幢建筑物总建筑面积为8733.16m2,总高度为20.9m,标准层高为2.9m,一层地评标高位±0.000m,冻土深度为0.7m。 2. 背景资料 本建筑水源为小区自备井,经给水泵站加压后供给小区各用水点,一层引入管压力不低于0.35MPa。 本建筑±0.00以上排水采用重力排水,±0.00以下采用压力提升排水。污废水经污水管道收集后排入室外化粪池,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 建筑图纸:首层及标准层。 4. 气候暴雨强度等条件按各位同学家乡考虑。 1.2设计主要内容 1. 多层建筑给水系统方式选择与设计计算,完成该建筑的给水系统平面图和系统图草图; 2. 多层建筑消防系统方式选择与设计计算,完成该建筑的消防系统平面图和系统图草图; 3. 多层建筑排水系统方式选择与设计计算,完成该建筑的排水平面图和系统图草图; 4. 多层建筑雨水系统方式选择与设计计算,完成该建筑的排水平面图和系统图草图; 1.3基本要求 1. 建筑给水、排水、消防、雨水各系统的体制应当合理选择,注意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 2. 根据选定的系统体制,按照相关设计手册,确定有关的设计参数、尺寸和所需的材料、规格等。 3.平面图管线布置合理,并注意各管线交叉连接,注意立管编号。 1.4设计重点研究的问题: 建筑给水、排水、雨水、消防系统的体制选择,尤其是消火栓系统的设计计算。 参考资料推荐: [1]王增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高明远,《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1998 [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陈耀宗,《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公示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公示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绍兴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要求,我市于2010年8月启动了《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了规划评审以及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现将规划成果进行公示(详见市规划局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f12049355.html,),征求社会各 界的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6月2日-7月1日 二、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 1、热线电话:85125109,85115531;传真:85141601;联系人:朱同志、张同志 2、电子邮箱:sxsghj1@https://www.doczj.com/doc/df12049355.html, 3、邮寄地址:镜湖新区凤林路后墅路口,绍兴市规划局编审处,邮编:312000 绍兴市规划局

二〇一一年六 月一日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简介 一、规划范围、期限 (一)规划范围:分两个层面,即市域和中心城市两个层面。 市域:辖一区三市两县,即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包括镜湖绿心及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21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174平方公里(包括有条件建设用地19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二、空间发展策略 市域层面重点发展滨海新城;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镜湖新区,提升中心凝聚力,疏解优化老城,保护培育生态环境。 三、中心城市 (一)分区策略 1.重点发展地区:重点建设九大功能区域,即镜湖的主中心区、高铁科教园区、环湖区,越城片的迪荡湖区域、会

给排水设计说明

给水排水 一、工程概况: 二、设计依据: 1.设计招标文件。 2.建筑专业提供的有关资料。 3.国家现行的有关给水排水及消防设计规范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1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7)《汽车库、修理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8)《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三、设计内容: 红线范围内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中水系统、雨水系统及消防系统。 四、给水系统: 1.水源: 本工程水源采用城市自来水,分别从学府大道及20米规划路各引入一根DN200给水管,供基地内生活及消防用水。市政供水压力按照0.15MPa考虑。 2.生活用水量估算: 最高日生活用水量约为1230m3/d,最大时生活用水量约125m3/h。 生活用水定额见下表

3.生活给水系统: 本工程地下一和地上一、二层利用市政给水管网压力直接供水,地上二层以上用水由无负压供水设备加压供水。无负压供水设备设于地下室的水泵房内。 4.热水供应: 根据各单体建筑功能,综合考虑初期投资、年管理费用,并尽可能的利用太阳能,本工程热水供水方案如下: 1)酒店考虑集中热水系统,热媒为锅炉房热水,经容积式换热器换热后供给客房卫生间及厨房等需用生活热水的地方。 2)办公、公寓等其他建筑考虑太阳能热水系统,并配以电辅设加热系统和贮热水罐,为卫生间和厨房等地提供所需用的生活热水。 3)热水系统分区与给水一致,热水采用机械循环方式。 5.饮水供应 自饮水供应由小型一体式直饮水供水设备在各供应点直接供应。 五、排水系统: 1.本工程各建筑室内采用生活污废水分流制排水的管道系统。 2.室内地面层(±0.000m)以上的生活污废水重力流排入室外污水管道或中水处理间的调节水箱;地面层(±0.000m)以下的污废水采用管道汇集至地下室的集水坑内,用潜水排污泵提升后、排入室外污水管道(厨房排水须经过隔油处理); 3.室外污水管道统一排至室外化粪池,所有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方可排入20米规划路污水管道。 六、中水系统: 为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本工程设有中水处理系统。中水水源为各单体建筑的盥洗用水,中水回用主要用于基地的冲厕、绿化、道路洒浇和车库地面冲洗。中水工艺流程为:

绍兴市滨海新城金帝能源有限公司CNG母站

绍兴市滨海新城金帝能源有限公司CNG母站 项目情况说明 为了进一步完善滨海新城能源结构,促进有效投资。我公司 拟在滨海新城范围内建设一座CNG(压缩天然气),同时,为发展 滨海新城车用天然气市场,建设CNG/LNG合建加气站一座,现将 项目情况说明如下: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1、国家能源发展政策要求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清洁能源,保护环境。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提升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拓展天然气的使用领域,是推动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管输天然气在管网辐射范围和使用对象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而CNG和LNG则正好能给管输天然气在空间和应用领域上提供补充,且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同时可为汽车和船舶提供燃料供应。本项目的建设对推进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天然气利用深度和广度,促进节能减排有着重大意义。 随着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本项目的实施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

的总体思路,也符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基本精神。 2、气源有保障 目前,浙江省管输天然气已基本形成以多种气源互补的浙江省天然气供应环网,形成“多气源一环网”的供气格局。在主要中心城区及管网主干线沿线,天然气的供给基本能得到有效保障,各分输站气源亦得充分保障。现浙江省管输天然气气源有西气东输一线天然气(简称“西一气”)、东海春晓天然气(简称“东气”)和川气东送天然气(简称“川气”),宁波LNG接收码头的投运,进一步提高了管理的应急调峰能力。近年,浙江省同各气源方充分沟通,预测2016年全省供应量将达到180~200亿方,2020 年争取400 亿方,2030 年有望达到700~750 亿方。天然气管网将逐步形成高效、可靠的天然气供气网络。滨海新城地处省网天然气输送管线沿线,可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从省网干线上下载气量。 3、区位优势 绍兴滨海新城是浙江省构筑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重点区域,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布局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重点开发区(园区)之一。新城地处杭州湾金南翼,位于上海、杭州、宁波三大城市中心地带,规划总面积近500平方公里。西临杭州机场,东连北仑深水良港,杭甬高速、杭甬运河贯穿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10(附条文说明-详细版)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及关键技术应用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修订 西南交通大学 2009-12-3 (杨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高,适应了社会经济 生活和生产对建筑产品的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建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技术创新,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建筑产品的各专业。一些新的建筑思想和理念也在建筑工程设计的各专业中体现出来。我国建筑给水排水技术在建筑技术的这种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及宜用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技术成果和设计新思想。适应了建筑产品的多功能化、宜人化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建筑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技术上的创新性改进。在建筑给水排水系统与建筑内、外部系统的对接和与相关专业技术的衔接上进行了设计理念的更新。这些新技术新设计思想应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体现出来,提高技术设计水平,适应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的技术已用于工程实践中,并已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益。 本次规范的修订是为适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技术的新的发展成果和新的建筑产 品要求进行的。加强了建筑给水排水技术严谨性和系统性,集成了目前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最新的技术和经验。 二○○九年十月二十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10年4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2.3A、3.2.4、3.2.4A、3.2.4C、3.2.5、3.2.5A、3.2.5B、3.2.5C、3.2.6、3.2.10、3.9.14、3.9.18A、3.9.20A、3.9.24、4.2.6、4.3.3A、4.3.4、4.3.6、4.3.6A、4.5.10A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规范条文修订历史回顾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历次修订情况: (1)《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1964开始试行; (2)《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TJ15-7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 上海市城市建设局革命委员会主编。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上海市建设委员会。 1988. 修订内容: 1)用水定额; 2)室内生活给水管道的秒流量计算公式; 3)生活污水排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 4)补充高层建筑给水排水、排水管道通气系统内容; 5)增加游泳池、喷泉设计内容; 6)加入新管材和新设备; 7)提高了对供水水质安全和供水节能方面的要求。 (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1997年修订版。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 修订内容:(细节上的修订) 1)用水定额,增加高级住宅及别墅项;热水供水流量(3000、6000人数); 2)新的卫生设备的使用;(浴盆上附设淋浴器等) 3)室内生活给水管道的秒流量计算公式;(综合楼) 4)节水型卫生设备,关于的中水条文,红外感应冲洗; 5)引入了新的规范标准;-如《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6)突出供水和用水的安全性;-非饮用水的标示条文; 7)新的管材;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_GB50015-2010(附条文说明,详细版)

XXXX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浙江省杭州市波克酒店给排水设计 专业班级:建环 102 学生姓名: XX 学号: XXXXXXXXX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商务、度假、旅游等活动使我国城市酒店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代星级酒店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和对外窗口,其酒店形象和服务水平都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特质。因此,现代星级酒店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建筑外形的气质塑造,还应致力于其良好的内在功能品质及酒店文化性与异质性的挖掘。作为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除了按国家有关规范进行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外,还要强调供水安全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地采取节能意义的措施和设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水电浪费。结合当前水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立足建筑给排水,提出一些建议,以减少水资源的隐形浪费,实现节约用水。还必须考虑到给排水系统的噪声控制,结合新工艺和自身的工作经验在舒适性和经济性间寻求平衡点将室内给排水噪声减到最低,树立整体环境意识,努力为人们营造一个安静和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酒店的功能复杂,失火可能性大,失火后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及扑救困难。为此,必须设置安全可靠的室内消防给水系统,满足各类消防的要求,而且也是酒店质量审核中的重中之重。因此,酒店室内给排水、消防给水工程在设计方面,都比一般室内给排水工程、消防给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该毕业设计,提高资料检索、文献阅读、设计计算、绘制图纸、编写设计说明的能力;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达到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以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最初尝试。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人们对室内噪声越来越重视。据调查,在发达国家,人们在室内滞留的时间已占全天的90%,因此对室内噪声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建筑施工、安装和给排水管道的安装及卫生设备的选型不当,加上水泵自身的机械振动等诸多因素,室内的噪声环境愈加严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噪声过大而干扰人们的

绍兴滨海新城精诚光大物流园(一期)融资投资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撰咨询)

绍兴滨海新城精诚光大物流园(一期) 立项投资融资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绍兴滨海新城精诚光大物流园(一期)项目概论 (1) 一、绍兴滨海新城精诚光大物流园(一期)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绍兴滨海新城精诚光大物流园(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绍兴滨海新城精诚光大物流园(一期)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绍兴滨海新城精诚光大物流园(一期)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绍兴滨海新城精诚光大物流园(一期)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绍兴滨海新城精诚光大物流园(一期)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绍兴滨海新城精诚光大物流园(一期)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5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5)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 二、厂址选择方案 (16)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 一、建设内容 (20) (一)土建工程 (20) (二)设备购臵 (20) 二、建设规模 (21)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1)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 (二)原辅材料来源 (21)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2) 二、基本生产条件 (23)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4) 二、工艺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5) (二)技术保障措施 (25)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5) 绍兴滨海新城精诚光大物流园(一期)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6) 三、设备的选择 (26) (一)设备配臵原则 (26) (二)设备配臵方案 (27)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8) 第八章环境保护 (28)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9) 二、污染物的来源 (30)

【VIP专享】绍兴滨海新城规划展示馆讲解稿

绍兴滨海新城规划展示馆讲解稿展馆流线时长:50分钟 注:黑色加粗及蓝色字体不读出。 讲解稿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到绍兴滨海新城规划展示馆。今天,很荣幸由我来为大家担任展厅的解说。 本展馆以“崛起·滨海生态宜居新城”为展示主题,共分四大展厅,分别为序厅、源起·沧桑沥海古镇展厅、崛起·生态宜居新城展厅以及蓝图·宜商宜业之都展厅。展馆融入高科技展示手段,是一座全方位展示绍兴滨海新城形象的综合性展示馆。 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绍兴滨海新城规划展示馆,去了解绍兴滨海新城灿烂的历史文化,宏伟的开发建设和美好的规划蓝图。序厅: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展馆的序厅,在我们对面的是我们绍兴滨海新城的主题浮雕墙,集中展现了我们滨海新城的城市特色。 领导关怀:各位领导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领导关怀”多媒体影像展项,记录了各级领导对绍兴滨海新城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 新城概况:这边请,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新城概况展区。请各位领导驻足观看新城概况主题影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正在崛起的滨海新城。

源起·沧桑沥海古镇展厅: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源起·沧桑沥海古镇展厅。解读新城,从她的历史开始。 沥海古镇:远古时期,沥海城区地带为一片沙地,由钱塘江、曹娥江交汇入海之泥沙冲积而成,人们在沼泽地上过着潮退人居,潮进人走的游移拉锯式生活。 到了1387年,征南大将军信国公汤和拆丰惠的城墙之石,于此筑濒海石城,沥海古城由此形成,距今已有626年历史,是典型的明代城堡。 沧海桑田: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这里是沧海桑田展区。沥海地区曾经是一片汪洋,自古以来,沿海百姓在得享滩涂之利的同时,更饱受倒江坍涂、抛家别园之苦。为解除沿海百姓的疾苦,也为了夺取宝贵的土地资源,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指挥下,上虞人民打响了一场治江围涂的人民战争。 现在请各位领导观赏多媒体影片《围涂史诗》,一起来领略沥海人民可歌可泣的围涂史。 灿烂文化: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灿烂文化展区,此展区将向大家展示沥海地区的孝诚文、抗倭文化、渔猎文化、围垦文化以及建筑文化。 崛起·生态宜居新城:接下来请随我到第三展厅,崛起·生态宜居新城展厅。 新城足迹: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新城足迹展区,展区展示了从

东营市滨海新城规划方案解析

方案一: 滨海新城重点功能区规划 新城建设区 滨海新城总用地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8.6平方公里,水系(湿地)绿地等非建设面积78.4平方公里。其中滨海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滨海游憩区规划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滨海生态居住区规划用地面积31.6平方公里;科技研发区规划用地面积6.2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规划用地面积18.6平方公里;内海湖面旅游区规划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 滨海新城建设成为服务黄河三角洲的现代服务产业区(MSD)。将防潮堤围合区域海水利用与海水分级净化淡化处理相结合,按照海水净化淡化处理的不同阶段进行水面区域划分,根据不同的水质设计不同的项目与活动,实现对滨海土地的海陆统筹及水域空间的综合利用,形成集行政、商务、金融、信息服务、旅游休闲、科教研发、海水净化淡化等为一体的东营滨海现代服务产业区。 空间功能划分为四大板块: 滨海商务板块?滨海游憩板块?滨海生态居住板块?科教研发板块 1、滨海商务区 充分依托滨海新城海水梯度利用的空间区划,将黄河路延伸线与现状防潮堤交叉口周围区域建设成为东营现代服务产业区,规划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将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集中,配套完善的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设施,形成东营滨海商务区。 集中运作新金融产业,主要包括地权、水权、海权、碳权、排污权等的交易。 以金融街、投资服务中心、广场及绿化带构成核心区,承担新区最核心的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功能,旨在为各金融机构及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提供国际化的发展平台。核心区内的国际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周边拓展区域的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 行政中心:将黄河三角洲、东营及新城区相关行政机构集中于滨海新城商务板块,实施行政推动城市发展,同时,相对的集中办公能有效提供效率。 金融中心:以金融街为龙头完整区域性金融中心,集合各大银行、交易所、投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现代典当公司等,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的投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方面服务。 商业中心:集酒店、文化娱乐、公共服务与商业为一体,与商务生活同步的个性化商业中心。 商务中心:以写字楼为主,包括甲级写字楼及乙级写字楼。 2、滨海游憩区 利用海水净化处理后的水体及其周边环境,形成亲水、浴水、临水、戏水、入水、借水、

给排水设计说明(00002)

给排水设计说明

给排水设计说明 设计依据: 设计所用规范如下: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 (2009版)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1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 (2014年版)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010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 164-2014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 50364-2005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设计范围: 1.本设计范围包括红线以内的给水排水、消防等管道系统及小型给水排水构筑物。 2.室外总水表井至城市给水管和本工程最后一个污(雨)水检査井至城市污(雨) 水检査井之间的管道由市政有关部门负责设计。 管道系统: 本工程设有生活给水系统、生活污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生活给水系统: 1)?市政给水管网供水压力为0.20 MPa o 2)?本工程日用水量为342. 00 m3/d; 3)?给水系统分区: a.本工程给水系统由给水管网市政两路供水。市政管网给水压力为0. 20MPa. b.市政引入管管径为DN150 c.各供水压力不超过0?20Mpa 2.生活热水系统:无 3.生活污水系统: 1)?本工程污、废水采用合流制。室内±0.000以上污废水重力自流排入室外污水管, 2).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 3)?本工程最高日污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90%确定,为307.8 m3/d; 4.雨水系统: 1)?地下室上盖地面雨水排水。雨水设计采用10年重现期,屋面雨水管道降雨历时取5min.。 2)?本工程参照惠州市暴雨强度公式。 3).地面雨水均采用外排水系统,排至室外雨水沟。 4).室外地面雨水经雨水口,由室外雨水管汇集,排至市政雨水管。

城市设计说明

城市设计说明 一、背景 随着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逐渐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内生与外资双轮驱动效应日益增强。而禹州地处中原经济区核心圈层,临近郑州、空港经济区等两大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良好。同时禹州市是著名的夏都、药都、钧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根据许昌总体规划,禹州定位为许昌市域副中心,是夏文化、钧瓷文化传承中心、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域重要节点,描绘了禹州作为中心城市职能的宏伟目标与蓝图。 随着郑万高铁与禹州站点的规划建设,禹州将全面进入高铁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并积极融入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铁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内。郑万高铁将对禹州交通、旅游、对外开放、拉动产业升级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的动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长期以来,禹州市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资源型经济扩张的路子,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及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城市面临极大的城市转型压力。另一方面,现状禹州人口密集,城市拥挤,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薄弱,既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也与日益增长的市民生活服务需求和许昌市域副中心的总体发展定位不相匹配。禹州亟待进行城市空间外延拓展,培育城市综合服务职能。 而颍北新区位于颍河以北,与老城区隔河相望,区位条件优越,土地资源储备丰富。是禹州未来城市发的城市核心区域,也是未来支撑禹州城市功能升级的核心区域。因此,在此背景下,禹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禹州市颍北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以应对新区发展形势的变化,切实指引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本次城市设计全面分析了颍北新区发展态势、系统评价了区域及场地现状资源、详细解读了已有规划指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颍北新区建设

给排水设计说明详细版

给排水设计及施工说明 1.设计依据 1.1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有关资料和设计委托任务书。 1.2建筑和相关专业提供的施工条件图和有关资料。 1.3本专业采用的国家现行有关给排水、消防和卫生等主要设计规范及规程: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年版);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1.4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西安地区): q=6.041(1+1.475lgP)/(t+14.72) 0.704 2.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 2.1工程概况项目总建筑面积20942.08m2,由1栋楼和一层地下室组成,为一类高层住宅楼,地下室一层为设备用房,1~2层

为商业网点,3~21层位住宅。 2.2本工程建设地市政给水接口为2路,分别位于本楼北侧及东侧,管径均为DN100,市政管网供水水压按0.28MPa考虑。 2.3设计范围 本工程室内及室外用地红线范围内的给水系统、污水排水系统、废水排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消火栓消防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小型给排水构筑物以及建筑灭火器配置。其中气体灭火由专业厂家进行二次设计、施工、调试。 2.4室外总水表井至城市给水管和本工程最后一个污(雨)水检查井至城市污(雨)水检查井之间的管道由市政有关部门负责设计。 2.5 本子项的±0.000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以建筑专业为准。 3.系统设计 3.1 给水系统 3.1.1 本项目住宅用水定额200L/人.d。时变化系数K=2.5.最高日用水量为170m3/d,最高日最大小时用水量为18m3/h。 3.1.2 本工程住宅部分生活给水竖向分为3个给水分区。﹣1层~3层为低区,4层~12层为中区,13层~21层为高区,高中区分别采用一套生活变频供水设备从生活水箱吸水二次加压供水,其中,中区4层~8层和13层~17层采用减压阀供水,阀后压力0.20Mpa。 3.1.3本工程商业网点给水由市政管网直接供给。用水定额

绍兴滨海新城项目法律尽职调查报告

关于XX有限责任公司之绍兴滨海新城项目 法律尽职调查报告

导言 (3) 一、尽职调查的范围与目的 (3) 二、尽职调查的方法、假设及说明 (3) 三、调查涉及的书面材料 (5) 正文 (6) 一、关于本项目合作方情况 (6) (一)新城股份公司之主体资格 (6) (二)长期股权投资及其分支机构 (9) (三)法律评价 (12) 二、关于绍兴滨海新城管委会(以下简称“新城管委会”) (13) (一)新城管委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 (13) (二)新城管委会的职能 (13) (三)新城管委会下属各职能部门 (14) (四)滨海新城管委会财政体制 (15) (五)绍兴市关于土地出让金各级政府留成比例 (16) (六)法律评价 (17) 三、关于本项目之土地情况 (17) (一)目标区域土地基本情况 (17) (二)目标区域土地权属情况 (18) (三)法律评价 (18) 附录 (20)

一、尽职调查的范围与目的 北京市XX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为“本所”或者“我们”)经北京市司法局批准,持有编号为XX号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的执业资格。 根据XX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贵司”或“委托人”)的委托,本所依据中国法律、法规及条例和规章,就贵司拟与浙江滨海新城开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城股份公司”)就绍兴滨海新城6.49平方公里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所涉及的相关中国法律事宜出具尽职调查报告。 应贵司要求,本所指派专门律师团队赶赴目标公司住所地,实地开展尽职调查工作:本所律师团队于2011年1月25日抵达绍兴市,与绍兴滨海新城管理委员会(“新城管委会”)取得联系;1月26日至27日期间,本所律师在新城管委会现场办公,按照此前发送文件清单所确定的范围向新城管委会及新城股份公司调取有关材料或访问相关人员,实地查看现行营业场所;在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本次尽职调查的工作底稿。 二、尽职调查的方法、假设及说明 (一)本次尽职调查所采用的基本方法 在本次尽职调查过程中,本所律师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三门滨海新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12.9

前言 在三门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发三港,建设新城”的总体战略指引下,为加快滨海新城发展步伐,三门县建设规划局会同三门县滨海新区管委会于2007年组织编制了《三门县滨海新城概念规划》和《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2007—2020年)》。 在以上规划工作的基础上,为有效指导滨海新城实施建设,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保障公共利益,三门县滨海新区管委会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院承担《三门县城E片区02单元(滨海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GBJ137-90) 4.《三门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5.《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2007—2020)》 6.国家相关规范及浙江省台州市相关地方法规及技术规定。 7.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B33/1021-2005)二、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 启动区是三门县滨海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决定滨海新城未来的走向。规划必须按照《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细分用地功能,深化城市交通、城市景观等内容,特别要使涉及公共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启动区成为滨海新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2.保障公共利益原则——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土地使用和开发的依据,也是地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是政府对社会施加影响的公共政策。因此本规划要突出保障公共利益,区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明确社会各利益集团和个人在城市发展中的权力和义务,对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进行控制和引导。 3.综合协调原则——规划用地集约、设施高效、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 规划在落实地方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同时,还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如集约利用土地、节能环保等政策。启动区规划运用合理的策略选择、科学的指标制定、完善的系统设计等规划手段,发挥规划综合效能,打造用地集约、设施高效与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4.可操作性原则——符合规划管理的实际要求 本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开发建设的法定文件,要充分结合地方规划管理的实际要求,条理清晰,容易操作。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规划要求的刚性和弹性上,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开发建设要求作为强制内容,是刚性的,其他要求为引导性内容,具有弹性。 三、规划范围 根据《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确定三门县城E片区02单元(以下称滨海新城启动区)规划范围为西起狮子山和乌龟山脚,东至滨经二路和金鳞湖东岸,南起海游港,北至横港河北岸,规划面积866.18公顷。

给排水设计说明

给排水设计说明 设计依据: 设计所用规范如下: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2003(2009版)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40-2005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3-201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4-2006(2014年版)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2010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CJ/T 164-2014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 50364-2005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981-2014 设计范围: 1.本设计范围包括红线以内的给水排水、消防等管道系统及小型给水排水构筑物。 2.室外总水表井至城市给水管和本工程最后一个污(雨)水检查井至城市污(雨)水检查井之间的管道由市政有关部门负责设计。 管道系统: 本工程设有生活给水系统、生活污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1.生活给水系统: 1).市政给水管网供水压力为 0.20 MPa。 2).本工程日用水量为 342.00 m3/d; 3).给水系统分区: a.本工程给水系统由给水管网市政两路供水。市政管网给水压力为0.20MPa. b. 市政引入管管径为DN150 c. 各供水压力不超过0.20Mpa 2.生活热水系统:无 3.生活污水系统: 1).本工程污、废水采用合流制。室内±0.000以上污废水重力自流排入室外污水管, 2).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 3).本工程最高日污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90%确定,为 307.8 m3/d; 4.雨水系统: 1).地下室上盖地面雨水排水。雨水设计采用10年重现期,屋面雨水管道降雨历时取5min.。 2).本工程参照惠州市暴雨强度公式。 3).地面雨水均采用外排水系统,排至室外雨水沟。 4).室外地面雨水经雨水口,由室外雨水管汇集,排至市政雨水管。 5).露台、屋面排水按《广东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二十条》执行。5.消火栓给水系统:在消防水设计说明中有详细内容。 室外消火栓系统 40L/S 室内消火栓系统 20 L/S

滨海新城科创园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第1章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绍兴滨海新城科创园一期启动区建设项目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总用地面积:65072.8平方米 规划净用地面积:62691.7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1965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46895平方米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5935平方米 人才公寓:29720平方米 后勤服务:6355平方米 科研车间:54040平方米 综合办公:2582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30960平方米 容积率:1.85 建筑密度:31.4% 绿地率:24% 建筑层数:18层 停车位:700辆 3、项目建设投资 工程建设投资估算64879.13万元,资金来源于公司自筹。

4、项目建设期 2011年5月—2013年2月 第2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世纪以来,国内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呈区域化变革和更新。科技创新园是目前国内各大中城市用来升级本地产业,提升城市综合创造力的城市实践区,如北京中关村、东莞松山湖科技园、苏州高新科技园等。根据城市定位和空间区位的不同,其形式也多种多样。同时,科创园建设通常和新城建设紧密相关。 2010年2月,绍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规划建设绍兴滨海新城的重大决策,这是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构筑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有力举措,也是加快绍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绍兴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新城由袍江新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几个产业基础较好的滨海空间纳为一体,为绍兴产业发展构筑了一个“大平台”,同时也标志着绍兴从“镜湖时代”走向“杭州湾时代”。 新城作为绍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示范区的大平台,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坚持“制造业先行,现代服务业、观光生态农业同步积极发展”的思路,强化现代产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新型城市功能、生态休闲功能,加快推进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集聚,统筹构建绍兴滨海新城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把绍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上虞及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上虞市基本情况 上虞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杭州湾南岸,杭州与宁波之间,与上海隔海相望。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辖15个镇、3个乡、3个街道,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格局。 上虞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城市。上虞距今已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 是全球最早的青瓷发源地之一,也是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传说中祝英台的家乡。历史上,曾出现“舜会百官”、“东山雅聚”、“白马春晖”等三次名人大聚会,涌现了被誉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的王充、“东山再起”典故的谢安、国学大师马一浮、气象学家竺可桢、“茶圣”吴觉农、电影名导谢晋以及经叔平、何振梁、徐光宪等一大批著名乡贤。 上虞,是一个产业优质、经济繁荣的城市。工业是上虞的支柱产业,形成了机械装备、精细化工、轻工纺织、照明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以及伞件、铜管、手套袜业等八大块状经济,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76家,上市企业15家,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85亿元。建筑产业优势明显,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商贸旅游业蓬勃发展,“浙东新商都”城市品牌和“四季仙果之旅”旅游品牌在长三角地区拥有较强影响力。 上虞,是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宜居的城市。境内有江有海,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拥有英台故里祝家庄、凤凰山麓大舜庙、“江南第一”曹娥庙、白马湖畔春晖园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观,是国家园林城

市和“省生态旅游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佳休闲小城”、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等称号,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内地最佳商业城市县级市之首,是一个宜居、宜购、宜创的新兴城市。 开发区基本情况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上虞市北部,创建于1998年,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区块,也是浙江省确定的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浙江省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工业园区。 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133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大区块。东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制造业及临港产业;西区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依托嘉绍跨江大桥,主要发展行政、商贸、科教及城市服务等产业; 开发区目前已完成开发建设近40平方公里,聚集了来自欧美、日韩、港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企业,累计引进投资800亿元,引进国内外上市公司15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家。2014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85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71.5亿元,完成工业性投入143.2亿元。 开发区目前已开发建设的主要由四大区域组成。一是建成区,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以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该区域从2008年以来将工作重点转到转型升级,不再扩大化工区域面积,原则上不再引进化工项目,重抓企业改造提升。二是先进制造业产业区,规划面积16.7平方公里,主要由7.3平方公里东一区和9.4平方公里东二

一期给排水总设计说明

给排水总设计说明 一.设计概况 本项目位于“成都华邑·阳光里一期A区”景观工程设计。 二.设计依据 2.1.相关专业提供的工程设计资料。 2.2.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2.3.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关给水、排水、消防和卫生等设计规范及规程。 三.设计范围 3.1.本设计范围包括红线以内景观的给水排水等管道系统。 3.2.工程总水表井给水预留点后的景观给水和景观排水为本次设计。 四.管道系统 4.1.景观给水系统:市政给水管网供水的最小压力为0.25MPa,由小区给水干管引来。景观日用水量按2L/m·次计。 4.2.景观排水系统:小区草地的排水采用1%地面放坡方式排入雨水口(雨水沟),园路及小区广场设雨水口(雨水沟)收集雨水,排入小区雨水管道。水景排水由溢水管和排水管汇集后就近排入小区雨水管道。 五.一般设计施工说明 5.1.图中所注尺寸除管长、距离、标高以米(m)计外,其余以毫米(mm)计。 5.2.本图所注管道标高:给水、压力排水管等压力管指管中心,雨水、溢水、泄水管等重力流管道指管内底。 5.3.给水管道: (1)设水表井一座,水表井水表后安装止回阀。 (2)景观给水系统采用PE给水管,管道公称压力为1.25MPa。 (3)绿化灌溉取水采用人工快速取水器DN20,间距为30~40米,或如图所示,管径如图所示。 (4)水池补水由景观给水管提供。 5.4.排水管道: (1)景观排水系统采用UPVC排水管,就近排入小区雨水管道。雨水口(雨水沟)与雨水井连接管为UPVC双壁波纹管DN200,或如图所示,景观排水干管及管径≤300mm为UPVC 双壁波纹管,就近连接于小区雨水管道。 (2)景观花池、树池内的绿化渗水盲管采用UPVC排水管DN80,沙池渗水及楼板上绿化渗水为DN100,进水口采用不锈钢砂网包扎,敷设在渗水层中,盲管开孔Φ10,间距50mm。 5.5.阀门及附件 (1)景观给水管上采用ABS工程塑料或全铜质阀门,工作压力为1.6MPa。 (2)景观排水管上的阀门采用铜芯球墨铸铁外壳闸阀,工作压力为1.0MPa。 5.6.管道敷设 5.6.1.各种管道在施工前,应对施工点进行标高实测复测,如与施工图标高不一致,应通知设计方进行调整后,方可施工。管道穿钢筋混凝土墙,应根据图中管道位置配合土建工种预留孔洞或预埋套管,管道穿水池壁时,应预埋防水套管,过主干道部分均用大一级的钢管作套管。 5.6.2.给水管 (1)给水管转弯处利用组合弯头,弯曲管等管件不能完成弯转角度要求时,可在直线管段利用管道承插口偏转进行调整,但承插口的最大偏转角不得大于1%%d,以保证接口的严密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