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古国

蒙古国

蒙古国
蒙古国

蒙古国

蒙古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邻国之一,也是与我国接壤区域最广、边界线最长的邻国。自1949年10月16日两国建交以来,中蒙关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蒙两国虽然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国际环境、国内形势的变化,但是双方始终恪守了平等、互利、合作的基本准侧,妥善地处理了历史上遗留的和现实产生的各种问题,使两国关系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不断前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地理环境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其地理位置:北端——蒙古萨彦岭,南端——奥日宝格嘎熟宝日陶勒盖,西端——玛尼特山,东端——毛德泰哈木尔,国土面积156.41平方公里,为世界上第二大内陆国家,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巨第17位。蒙古国边界长度为8161.9公里,与北邻俄罗斯联邦接壤的边界长度3485公里,其余边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壤,长度4676.9公里。

蒙古是一个多山国家,平原面积相对少,地势海拔相当高。蒙古国土平均海拔1580米。全国最高点为阿尔泰山脉的冷山,海拔4374米;陆地最低点为蒙古东部平原的呼和湖盆地,海拔532米。蒙古西部多山,这里有蒙古最大的火山区阿尔泰山脉,这条延伸1500公里的山脉分为蒙古阿尔泰、隔壁阿尔泰两部分。蒙古东部、西部有许多一望无际的平远,其中面积较大的为25万平方公里的东方平原。蒙古南部与中亚平原接壤。

西部湖泊较多。主要河流为色楞格河、鄂尔浑河、科尔布多河、克鲁伦河、扎布汗河等。最大咸水湖乌布苏湖面积3350平方千米,最大淡水湖哈尔乌苏湖,还有吉尔吉斯湖、库苏古尔湖、阿奇特湖等。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夏季短而干热,冬季长而严寒,常有暴风雪,是亚欧大陆“寒潮”(亦称为“寒流”)的发源地之一。

二、行政区划

除首都外,全国划有21个省:后杭爱省、巴彦乌勒盖省、巴彦洪格尔省、布尔干省、戈壁阿尔泰省、东戈壁省、东方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南戈壁省、苏赫巴托尔省、色楞格省、中央省、乌布苏省、科布多省、库苏古尔省、肯特省、鄂尔浑省、达尔汗乌勒省和戈壁苏木贝尔省。

三、政治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时期,蒙古人民革命党是唯一的执政党。该党成立于1921年3月1日,当时因其人民党的性质未被接纳为共和国际成员,以属于同情共产国际的政党身份与其建立了联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7月10日,在库伦成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6月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实行共和政体的决议,宣布蒙古为共和国,不设总统,最高权利属于大人民呼拉尔会议。同年8月,蒙古人民革命当举行了第三届代表大会,大会认为蒙古越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是可以实现的,这成为该党的总路线。

现行宪法为第四部宪法,于1992年1月通过,同年2月12日起生效。

宪法规定:蒙古国是独立自主的共和国;视在本国建立人道的公民民主社会为崇高目标;在未颁布法律的情况下,禁止外国军事力量驻扎蒙古国境内和通过蒙古国领土;国家承认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一切形式;国家尊重宗教,宗教崇尚国家,公民有宗教信仰与不信仰的自由;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和原则,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该宪法,改国名为“蒙古国”,建立议会制。

四、简史

蒙古国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蒙古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统一的蒙古汗国。1279-1368年建立元朝。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自治”。1919年放弃“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并以此作为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1992年2月改名为“蒙古国”。

五、人文文化

蒙古国属于民族相对单一的国家,其人口主体为蒙古族人,其中喀尔喀蒙古人占全国人口的80%。除喀尔喀蒙古人外,其他蒙古人分属于不同的历史部族,成分较复杂,现有十几个部族,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原因,蒙古个部族之间在语言、风俗习惯和服饰上存在某些差别,但大体相同并能自由交流。蒙古国还有少量的哈萨克族及其他操突厥语的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6.0%。

1、传统文化与文字改革

蒙古国传统文化即游牧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适应自然环境条件的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文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是仅仅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依赖自然依赖经商作为补充的经济,要求生产者必须协作生产协作经商。否则

游牧经济很难抵御“黑灾”和“白灾”以及战争,很难达到经商补充之目的。这种经济具有强大的爆发力和不稳定性。而蒙古文字作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作为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同时也作为该民族文化载体,是适应游牧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创造并得以使用起来的表音文字。这种文字极富有适应性和变化性。在游牧民族那里特别注重文字的工具作用,而经常忽略文字的文化载体作用,他们根据文化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文字进行改革。

(一) 蒙古文字的沿革

据蒙古史料记载,圣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命令回鹘人塔塔统阿创造了回鹘体蒙文;据说,通过这个文字写下了著名的《蒙古秘史》。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命令国师八思巴创造并推广了八思巴蒙文。外蒙古于1921年在蒙古人民革命党的领导下取得人民革命胜利,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之后,为了巩固革命成果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需要,1925年在蒙古人民革命党“四大”上提

出了文字改革问题。但当时并没有说要改换文字。1930年4月蒙古人民革命党“八大”作出了使用拉丁化文字的决定。但试用一个阶段之后没有获得成功。在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学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发源地——苏联的经验,在更好更直接的接受先进思想的条件下,改用拉丁化文字的决定显然无法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因而于1941年3月25日又成立了以曾.达木丁苏仍、沙.鲁布桑旺丹等专家为首的用西里尔蒙文替代回鹘体蒙文的文字改革委员会。经过几年的准备后,于1946年1月1日起蒙古人民共和国各种报刊公文正式启用了西里尔蒙文。截止到目前,这一文字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浪潮的影响,蒙古社会内部掀起了摆脱苏联的影响,在经济上要求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向私有化、向市场经济过渡;在政治上提倡民主、人权、多元化思想和实行多党制;在精神文化领域里恢复民族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浪潮。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1990年6月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作出了《关于组织全民学习传统文字的活动》的决定,并成立了在国家公务中使用传统文字的指导委员会。199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家小呼拉尔作出了从1994年起国家所有的公文正式使用传统文字的决定。但这一决定时至今日还未能得到实施。即使在小范围内得到实施也见效不大。蒙古国经过几年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尤其对蒙古国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时,发现苏联化的教育体制并非完美无缺。意识形态化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建立民主国家的要求。从苏联化的教育体制中首先应当放弃的是教学中的意识形态化的因素。其中作为起着高等院校中心血站作用的图书馆馆藏社会科学方面的蒙文书籍,几乎都是马列主义论著。这已经成为民主改革的巨大阻力。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绝大多数书籍全是英文书籍,而大学生们无法利用这些书籍。因此要求所有的大学生必须在专业水准上掌握英语。因为英语是了解世界的大的明亮的窗口。结合这一需要,1997年9月由鲁.宝勒德、拉.巴达木达木丁、其.赛汗比利格、米.其米德策仍、扎.宾巴道尔吉等五位国家大呼拉尔委员联名起草并向国家大呼拉尔提交了“关于在蒙古国国家公务中使用拉丁化文字”的决议提案。该提案称,从2001年起正式使用拉丁化文字。其中其.赛汗比利格委员,是1998年5月刚刚上任的蒙古国政府成员、教育部部长。

(二)、频繁提出文字改革的缘由

每当出现社会重大变革时期,蒙古人总要把自己使用的文字进行一番改革。这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文化现象呢?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据史料记载,除了蒙古族以外其他游牧民族也有类似的情况。众所周知,游牧经济作为单一的经济“始终处于动荡迁徙之中,肉酪皮毛可以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手工艺品甚至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为了既保持游牧经济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又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首先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根据文化环境的改变对其文字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求得发展。这是一个民族求得生存发展的特殊方式,是一种不甘落后的民族危机感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每当出现社会重大变迁的时候游牧民族就像选择新的牧场一样,选择新的,他们感到更先进的文化环境。其文字也因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成吉思汗时期创造回鹘体蒙文,是为了便于统一蒙古各部落和对各部落的统治。忽必烈时期创造并推广八思巴蒙文,是为了便于统治中原及更广阔的地域。蒙古人民共和国自1946年1月1日起使用西里尔蒙文,是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走在人类发展前列的苏联的经验。而现在准备改用拉丁化蒙文是为了赶上和适应世界发展潮流。按蒙古国人的说法“掌握英语,通过英语了解世界、掌握全方位的、最先进的知识信息”。这

种文化现象的实质,就是始终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蒙古传统游牧文化在文字史上的具体表现。

(三)、蒙古国文字改革面临的三种选择

目前,蒙古国在文字改革问题上面临着三种不同的选择。即:一是要恢复回鹘体蒙文;二是要继续使用西里尔蒙文;三是要选择拉丁化蒙文。三种选择都有其各自的利弊。这一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起到现在一直是蒙古国政界和语言学界争论的问题。

主张恢复回鹘体蒙文的学者认为,回鹘体蒙文是记载着蒙古族近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字。在地域上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蒙古人都认同。回鹘体蒙文能记录蒙古族居住的各地有差异的方言,更具有包容性。如恢复传统回鹘体蒙文,那么就会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就会直接继承和发扬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否则优秀的文化传统有被下一代所遗忘的危险或主张更新改革文字的人们很可能被下一代戳脊梁骨。

但传统的回鹘体蒙文也有它难以克服的弱点。(1)书面语与口语相脱离,学起来费很大劲,而且对扫盲工作带来麻烦。(2)借用外来语不方便,并且不容易缩写。

(3)由上往下竖向书写,对于印刷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造成不便等。

主张保持西里尔蒙文的学者们认为,(1)西里尔蒙文克服了传统回鹘体蒙文的书面语与口语相脱离的不足,较容易掌握。(2)随着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新的名词术语的需求不断增多,西里尔蒙文可以直接从俄语中借用现代术语,并且易于缩写。(3)西里尔蒙文解决了传统回鹘体蒙文由上往下竖向书写造成的无法直接采用西方文字排版印刷系统问题。(4)西里尔蒙文是占蒙古国总人口78.8%的喀尔喀方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现已成为蒙古国普遍认可和准确发音的公共交际文字。

但在反对使用西里尔蒙文的学者们看来,西里尔蒙文也并非完美无缺。这种文字仅仅在蒙古国范围内使用,而且西里尔蒙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与近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脱节。另一方面蒙古国已从东欧文化圈回归到东方文化圈。所以急需保持蒙古国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西方文化,又不同于东方文化。而西里尔文字在这方面无法替代传统回鹘体蒙文。此外反对使用西里尔文字的学者们还认为,当今时代是计算机时代,有许多东西用西里尔文字无法输入计算机,并且还有Φ,Щ等通常不用的字母。目前除俄罗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蒙古国以外世界许多国家已经转向拉丁化文字。

选择拉丁文字的学者认为,当今时代是计算机时代。蒙古国人为了与国际社会并肩前进必须选择拉丁文字。其理由是:西里尔文字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在经济上耗费极大,并且阻碍着科技进步成果的广泛接受。当前电脑程序只通过拉丁文字和汉字制作出来。除上述使用西里尔文字的国家外,原苏联许多加盟共和国都选择了拉丁文字。俄罗斯也有可能在近期内选择拉丁文字。国际上通用的绝大部分名词术语是用拉丁文字记录的。蒙古国人对其绝大部分术语词汇可以直接纳入到自己的词汇当中来。并且拉丁文字仅有22-24个字母,学起来也简单。

(四)、最好的选择是保持现在使用的西里尔文字

上述三种文字各有利弊。但仔细分析三种文字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国内条件,就会发现最好的选择是保持现在使用的西里尔文字。这是因为:蒙古国跟随先进文化而游动的文化背景的选择视线已经转向西方,所以恢复传统回鹘体蒙文已经不适应文化选择需要。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蒙古国为了摆脱苏联的影响提出了回归东方文化圈的口号,并且确实回到本土进行了一番寻根,寻找因紧跟苏联而失去的自我。1989年至1996年间成立的各政党都纷纷打起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旗号,经过几年的寻根也没有获得太大的效益。在这次寻根过程中蒙古人民革命党走在各小党的前列,因而陷得也最深,损失惨重。其他小党也因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而没有能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找到什么。考察众多的东方国家之后,同样发现自己的文化不同于东方文化。因此便认为蒙古国的学习对象既不是俄罗斯又不是中国,而是西方,也就是说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自己。自1996年起将极力主张西化的民主联盟推上执政地位,要全方位学习西方。那么蒙古国文化的根在哪里呢?蒙古国文化的根大概就是保护草场,保持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自由经商,保持畜牧业生产,以及掌握信息追求时尚。这些才是蒙古国人一贯尊重和坚持的传统,就是蒙古国人的根吧!除此之外不背其他任何历史的沉重包袱,轻装上阵去学习最先进的文化就是蒙古国人的传统。从上述情况来看,恢复传统文字已经不可能了,但并不排除对传统文字的学习。传统文字是要学习,是要教,甚至让绝大多数人不仅要读懂传统文字,并在一定范围内学会使用传统文字,以便保持文化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可是不作为国家公务中使用的文字,就像中国不会恢复使用古汉语,不恢复古汉语并不等于不学习它一样。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字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弊端。

从蒙古国内因素来看,在喀尔喀方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里尔文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使用,正字法规则等得到了完善。该文字已成为当代蒙古国文化的象征,是蒙古国的形象,是区别于居住在世界其他地区蒙古人使用的文字,是蒙古国民众普遍认可使用的公共交际文字。因此即使在强烈要求恢复传统文字的时候也仅仅提出两种文字同时并举的口号。3.主张推行拉丁文字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推行拉丁文字意味着放弃半个多世纪以来积累的文化遗产,意味着重蹈改换传统回鹘体蒙文的覆辙,是一种极端。更何况拉丁化文字在本世纪30年代就已经尝试过,只因当时的政治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未能获得成功。现在,尽管文化背景已发生了变化,但已经在蒙古国深深扎根的西里尔文字不会妨碍直接借用国际通用词汇(一直在借用)和输入计算机问题的解决。更何况西里尔文字和拉丁文字均属欧洲拼音文字呢!现在可以说,1946年1月1日用西里尔文字改换传统文字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和强制性,而提倡多元化思想的今天还要改换文字难上加难。并且不像改革者们所说的那样,俄罗斯也不会因为其他小国选择拉丁化文字而选择拉丁化文字。一种文字的字母多少,也并不说明该文字的先进和落后。所以选择拉丁化文字的可能性不大,并且也没有这个必要。西里尔文字能够克服当前面临的难题。总之尊重文化传统的今天,频繁改换文字的惯性和文化传统不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连续性。这种习惯也许就是造成蒙古国历史文化变得模糊的重要原因。

2、宗教文化

蒙古国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国家,而蒙古族又分为多支。绝大部分蒙古人属喀尔喀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蒙古的语言和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目前,喀尔喀人占全蒙人口的76.2%。在语言和习惯上相近的还有杜尔伯特人、土尔扈特人,额鲁特人、扎哈沁、明阿特人、浩托戈特人、布里亚特人。他们都属于蒙古族,因历史上驻地的不同而单独成为部落。其中以杜尔伯特人最多,大部分聚居在乌布苏省,少数居住在毗邻的巴彦乌列盖省和科布多省。布里亚特人大部分散居住在库苏古尔、布尔根、色楞格、中央、肯特、东方等省的北部各县。土尔扈特人、额鲁特人和明阿特人主要聚居在科布多省。浩托戈特人聚居在苏古尔省和扎布汗省。除蒙古族外,蒙古还有哈萨克族(占全国人口的5.2%,几乎全部聚居在最西端紧靠我国新疆的巴彦乌列盖省)。为数不多的俄罗斯人,散居在中、东部多省,基本上都是白俄的后代,现大都退出蒙籍,回归俄籍。

蒙古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信奉萨满教。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毗部时,萨满教仍为主要宗教。据史书记载,蒙古帝国成立之初,在上都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都是由萨满(即巫师)主持的。吐鲁(西藏)归顺元朝以后,藏传佛教(喇嘛教)萨斯迦教派法王八思1253年谒见大汗忽必烈,忽必烈即帝位后封其为国师。此后,元朝历代皇帝均继续聘封八思巴的转世人为国师,喇嘛教遂在宫廷逐渐盛行起来。但是,广大蒙古族人民仍信奉萨满教。一直到16世纪,格鲁派喇嘛教传入蒙古,蒙古各部首领先后皈依喇嘛教。他们秉承清王朝的旨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大力扶植喇嘛教,并大量兴建寺庙。这样,蒙古从统治阶层到普通百姓,由信仰萨满教纷纷改信喇嘛教。以后的数百年内,喇嘛上层拥有与世俗封建主同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统治势力。喇嘛教成为渗入蒙古社会每一角落,支配全蒙古族人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唯一宗教。1921年前后,蒙古有寺庙1118座,喇嘛逾10万人,占总人口的1/6(男性的1/3)。蒙古人民革命后,信教的人逐渐减少,乘余的寺庙也不多了。不过,喇嘛教仍在蒙古老百姓的信仰中占有主要位置,牧民凡移营、婚嫁、生老病死,有时还要请喇嘛卜凶问吉。乌兰巴托的甘登庙,仍有喇嘛百名,定时诵经。朝拜者络绎不绝,但多为牧区来的信徒。除喇嘛教以外,蒙古有极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