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承包到“再集中”——中国北方草原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从承包到“再集中”——中国北方草原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从承包到“再集中”——中国北方草原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从承包到“再集中”——中国北方草原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2009.3

- 36 -

从承包到“再集中”——中国北方草原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王晓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希望通过草场承包的方式避免草原“共有地悲剧”的结果。但是,草原承包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因为承包打破了草原的整体性,破坏了草原牧区的地方规范,加剧了草原利用的冲突。从2000年以后,国家积极地介入草原生态保护中,试图通过补贴和干预牧民的微观生产行为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草原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但是,违规行为普遍存在,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国家干预的失败在于国家决策的简单化和决策过程的再集中。

关键词:草原保护再集中退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北方草原面临着日益巨大的生态压力。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规划所的研究,90年代初,中国北方草原退化面积约为51%,到90年代末,退化面积发展到约为62%。此外,规划所的监测结果还表明:80年代以来,北方主要草原区的产草量平均下降了17.6%,产草量下降的幅度介于10%~40%之间(李聪,2003)。据内蒙古环境保护局(2007)公布的数据,2006年,50%的内蒙古草原处于退化中。草原退化最引人注意的结果是沙漠的扩大和沙尘暴的产生。随着沙尘暴对城市环境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以及中央政府对环境的关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对决策者和政策执行者都形成了巨大压力,并进而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话语①。沙漠化被认为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草原不适当利用所导致的,减少沙漠化的影响、恢复草原的生态环境,就需要改变现行的畜牧业生产方式(Williams,1997)②。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牧区的人民公社解体,牲畜被承包到户。为了遏制牧民对公共牧场的滥用,中国北方草原普遍在90年代开始实施草场承包,希望通过牧民家庭保护自己的牧场,从而达到保护草原的目的。尽管草场承包与草原退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现在还不很清晰③,但是,草场承包仍然被作为重要的草原管理政策被推行。比如,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不断推动进一步落实草原承包政

①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期,沙尘暴被认为是饲养山羊的结果,一些激进的环保主义者甚至提出“杀掉山羊保北京”的口号。

②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在《2007年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新疆自治区、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六大牧区的牲畜超载率分别为20%、38%、38%、39%、39%、40%。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旗)。”

③反对草原承包的人认为,承包导致了原有游牧方式的停止,这是草原退化最重要的原因(例如恩和,2005);而支持草原承包的人则认为,草原退化是因为承包没有被真正落实(参见盖志毅,2008)。

从承包到“再集中”

策,并支持牧民围封自己的草场。青藏高原的草原开始向牧民承包,一些地方也建起了网围栏。

草场承包并没有有效地阻止草原退化,中国各级政府开始直接介入草原保护,特别是中央政府希望通过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来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了强化环境保护,中央政府建立了垂直管理的生态管理机构,例如,林业部门的管护系统被大大加强,隶属于农业部门的垂直的草原监管机构被普遍建立。这些机构在人员、设备和资金方面得到了支持。不难看到,中国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依赖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机制,笔者称之为环境保护中的“再集中”。

有两个理由支持环境保护中的“再集中”机制:第一,环境保护被认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目前的利益相冲突,因此,地方政府和农民对环境保护是消极的,为了环境政策的落实,国家和中央政府必须直接介入环境保护,并作为行动的主动者;第二,环境保护的收益被认为是外部化的,因此,要平衡当地人的利益,那些外部的受益者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补偿,而这些补偿需要通过中央政府的二次分配来完成。

“再集中”并没有能够扭转中国草原退化的趋势①,严格的监管、沉重的罚款和补贴也没有能够帮助当地居民严格按照政府的规划放牧,违规行为仍旧普遍发生,更重要的是,从上而下制定的政策根本没有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

本文希望通过综合过去四年在内蒙古北方草原的调查②,分析承包和“再集中”的政策为什么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基于这些分析,探讨在环境保护的话语下,应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与牧民的关系。本文第一部分分析草场承包所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分析草原环境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做出一些简单的结论。

一、草场承包及其影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草原牧区的牲畜被承包到户,在此基础上,草原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③。牲畜承包是人民公社解体的直接后果。与全国农村一样,在50年代,草原牧区也进入了人民公社时代,所有的牲畜归集体所有。但是与农区不同,由于畜牧业的特点,除了集中的接羔和剪毛需要大量劳动力集中劳动以外,日常的放牧无法采取集体放牧的方式。当时畜牧业经营采取了类似承包的方式,牲畜被分配到不同的家庭放牧,由于放牧牲畜的种类不同,形成了羊倌、牛倌、马倌等不同的专业化放牧家庭。

对于私有化的小农来说,集体化的生产方式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使他们从分散的小农变成了农村集体化的成员,但是,对于草原牧区来说,集体化以后的生产方式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比如,大部分牧区仍然保留了移动放牧的传统,生产大队负责分配牧民季节性的放牧场和营盘;以家庭为单位的放牧制度也是牧民所熟悉的,与新中国成立前的“苏鲁克”④制度很相似,只是在“苏鲁克”制度下牧民所放牧的畜群是牧主的,而在人民公社时期,它们属于公社集体。

①关于中国北方草原的退化可能有不同的判断,但是,从笔者在鄂尔多斯、锡林浩特、兴安盟和赤峰牧区的调查可以看出,草原的产草量远远低于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尽管在一些项目区,因为完全禁止放牧,所以,草的长势短期内有所恢复。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的监测报告也表明,除了在工程区内,全国的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7)。

②这些调查包括2005~2007年在赤峰、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兴安盟的调查。这些调查得到了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一些调查报告已经发表。

③内蒙古牲畜总头数在1980年超过4000万头,1995年超过5000万头,1997年超过6000万头。(内蒙古统计局,2005)。

④在王建革(2006)的分析中,“苏鲁克”制度是一种委托放牧制度,王公或商人将牲畜委托给牧人放牧,自己取得增值部分。新中国建国以后,内蒙古牧区实行了“新苏鲁克”制度,也就是承认这种委托关系,但是要增加牧工的工资并改善其生活。在牧区集体化以后,牧民放牧集体的牲畜,所有权改变了,但是,承包经营的方式并没有改变。

- 37 -

从承包到“再集中”

8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集体的牲畜被分配到牧民家庭经营。牲畜的分配采取了不同形式。有些地方照顾到集体化之前牲畜入股的数量,入社多的多分;有些地方则是按照分配牲畜时的家庭人口数量分配;有些地方则折价,需要牧民自己付些钱才能得到集体的牲畜。

在牲畜私有化以后,市场经济开始进入到牧民的生产活动中,牲畜产品不再是通过国家征购,而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换。90年代以后,畜产品的市场价格增长很快,这刺激了牧民扩大牲畜饲养规模的积极性。在市场和牲畜私有化的双重作用下,北方草原的载畜量迅速上升①。比如,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克什克腾旗,因为国际羊绒制品价格提高,半农半牧区的农民纷纷放弃饲养绵羊,转而大量发展饲养山羊。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边缘农牧交错带的某自然村,全村仅有20户人家,山羊一度发展到2000多只。

随着牲畜数量增加,对草原的开发利用也不断深入,比如,在科尔沁沙地,一些大户被鼓励在远离村庄的地方建立定居点以扩大草场的利用范围;在锡林郭勒盟,通过打井,许多原本无水的草场也得到了利用;农牧交错带的草场面积一般比较小,由于牲畜数量增加,秸秆被大量用于饲养牲畜②。在90年代中后期,随着牲畜数量增加,社会上对于草原退化的抱怨开始频繁出现③。

草原的退化被认为与下列一些因素有关系:首先是草场的无序利用。在牲畜承包到户以后,草场仍然保持了共同利用的属性,由于饲养牲畜的收益属于自己,而草场是共有的,牧民因而扩大牲畜饲养量以增加收入,从而超过草原的承载能力,导致草原退化,这被看成典型的“共有地悲剧”。其次是普遍存在的滥垦。草原经常被认为是共有甚至无主的,许多外来的人,甚至一些部门和机构,便经常占用草原从事各种生产和非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业和矿业开发对草原影响很大。产权不清晰导致了没有人对草原负责。

此外,草原的共同利用也被认为是不公平的,因为那些大户人家牲畜多,所消耗的草资源也更多,出现大户人家的牲畜吃了小户人家草的问题,并因此加剧了牧区贫困户的困难。

通过草场承包达到产权清晰,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内蒙古就已经制定了草场承包的政策,只是推行起来遇到了很多困难,到90年代,由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土地的第二轮承包④,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加大推进草场承包的力度。到2000年以后,政府仍然在继续推进草场承包,并且开始发放草场使用权证书。以“双权一制”⑤为主要内容的草场承包被认为打破了“草场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的“大锅饭”,使牧民开始重视草场的保护与建设。

草场承包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草场的所有权被落实到嘎查(村),确立草原的集体所有权;第二是草场的使用权被承包到村民家庭,牧民拥有了30年的使用权;第三是通过划定边界,落实所有权和使用权,并取得相应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证书。在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地区的草场承包情况不尽相同,笔者发现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①尽管对牲畜数量上升与草原退化的关系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牲畜增加并没有增加饲草的消耗,因为从外部输入的能量支持了增加的牲畜(达林太,2007)。多数人认为草场的退化与过牧有直接的关系。阿拉腾(2006)的微观研究表明,不是牲畜总量,而是牲畜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牲畜与草原的关系是复杂的,有总量的影响,也有结构的影响,还有放牧方式的影响(王晓毅,2005)。

②笔者的实地调查。

③在日常生活中,对草原退化并没有科学的定义,只是表示草地产草量减少和草原植被稀疏,前者影响了牧民饲养牲畜,后者则导致沙尘暴产生。

④1982年前后的土地承包被称为第一轮土地承包,确定了15年的土地承包期;1997年开始重新签订为期30年的承包合同,内蒙古草场承包也大多在这个时期完成。

⑤所谓“双权一制”是指“草场所有权属于村(嘎查),使用权属于牧民家庭,实行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 38 -

从承包到“再集中”

第一种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完全落实。草场被划分到户,村民自动将自己的草场围封起来,每一户牧民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

第二种是草场的使用仍然处于模糊状态,草场已经被分配到户,但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完全围封起来,嘎查(村)之间和农户之间的越界放牧经常发生,有些地方允许跨界放牧,有些地方则因为跨界放牧而产生众多纠纷。政府通过“退牧还草”等项目,支持牧民将其承包的草场围封起来,以避免纠纷。

第三种是承包仅仅停留在合同和草场使用权证上,实际上因为草场面积小,或者因为长期共同使用的传统,草场很难被划分,仍然保留了公共利用的状态。在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许多半农半牧区都能看到这些纸面上的承包,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草场承包到户的任务,村民为了得到休牧禁牧补贴①,匆忙地将草场分割到户,但是,因为每户的草场面积太小,不足以放牧,或者维持草场边界的成本很高,草场仍然被共同使用。

当通过国家的法律,借助于国家的力量将草场分割到户以后②,不管以什么样的承包状态存在,草原的管理和使用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变化的第一个表现是草原的生产功能被大大强化,而其它功能则被忽视。经济发展刺激了当地居民致富的积极性,村民将提高收入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草原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草原产出,因此,许多农牧民大力增加牲畜饲养量,通过增加牲畜数量以增加收入;地方政府也将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希望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也能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在这个目标下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发展畜牧业经济的措施,比如,为了牲畜能更安全地度过冬天,政府支持村民修建棚舍;为了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引进了更适合市场需要的牲畜品种;为了增加饲草供应,政府鼓励当地居民种植牧草和饲料,原来传统的放牧方式正在逐渐被集约化的饲养方式所代替。

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当地居民生产方式的改变,过去牧民经常被指责为缺少市场观念,将牲畜作为财产的象征,宁可保留大量的牲畜也不愿出售。但是,现在牧民的生产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牲畜饲养量较大的牧民,他们的生产直接受到市场的影响。比如,为了适应市场,牧民改变了原来出栏的习惯,原来羊一般要饲养两年以上才能出栏,现在,牧民为了缩短羊的出栏周期,大量出售当年的羊羔。再比如,牧民放弃了传统的“五畜”③,专门饲养羊,因为其他牲畜缺少市场需求;随着羊绒价格的提高,一些牧民放弃了传统的绵羊,转而饲养山羊。尽管现在牧民的生产方式仍被认为是传统和落后的,但是,他们已经高度市场化和专业化了。

在畜牧业市场化以后,草场也开始按照市场价格流转。草场有偿流转被认为是结束了原来“草原无价”的状态,对于保护草原和增加牧民收入都有积极的意义,因为草原无价意味着人们可以不需要支付成本而使用草原,没有人有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当草原具有经济价值的时候,使用者就不能无偿使用,而所有者也会提高保护草原的积极性。草原的市场化正是资源有偿使用的一种体现,而这被认为是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个变化是家庭成为畜牧业的主要生产经营单位。公社化以前,跨家庭的合作在牧区普遍存在。那时的放牧方式主要是游牧,在游牧中,有血缘关系的几个家庭组成一个游牧单位,从事远距

①“退牧还草”的补贴是以户为单位发放的,如果草场没有落实到户,也就无法实施退牧还草项目。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草原监管部门采取了很多灵活政策,例如,将围栏用于围封村民的打草场,避免强迫村民围封自己的牧场。

②草场承包应被看作国家推进的结果,自治区政府通过了多项政策以落实和完善“双权一制”,并由草监局对村民的草场进行测量和划界。

③传统的牧民家庭多数会同时饲养马、牛、骆驼、绵羊和山羊五种牲畜以满足家庭的不同需求,这五种牲畜被称为“五畜”。

- 39 -

从承包到“再集中”

离的游动放牧。在游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许多单个家庭所无法克服的困难,比如,在接羔的时候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跨家庭的合作成为解决此类单独农户生产困难的重要方法。游牧也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比如,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牧民往往通过远距离游动来对抗灾害,例如“走敖特”制度。在牲畜承包以后,牧民家庭间的合作仍然十分普遍,关系密切的牧民会组成小集体,在邻近的牧场放牧,并且相互帮助。但是,在牲畜承包特别是草场承包以后,牧民移动的放牧逐渐变为定居,家庭间的合作迅速衰退,约束牧民放牧的传统制度和习惯也逐渐失去了作用,牧民不仅在生产上越来越趋于独立,而且在草场资源的利用上也不再遵守过去的规范。

在人民公社时期,大队承担的最主要的职能之一是分配草场。那时许多牧区还保留着游牧的习惯,根据不同的季节,放牧场被分作冬季牧场、夏季牧场,一些草场比较宽阔的地方还有春季牧场和秋季牧场,牧民按照季节在不同的草场放牧。大队为每一个牲畜群指定放牧的区域,制定统一的转场时间。在大队的统一规划下,各个牧户有计划地进行放牧。在牲畜私有化和草场承包以后,这种放牧方式被彻底停止了。

牲畜承包以后,每家都有了自己的牲畜,每一个家庭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草原上的畜群增加了,但是,每个畜群的牲畜数量减少了,因为一个畜群仅仅是一家人自己的牲畜。比如,在锡林浩特附近的典型草原,原来一个羊群可能有1000只左右,现在每群羊的数量比过去少多了,大户也仅有数百只,小户就更少了。

草场承包到户以后,每家获得了一块草场,这块草场就成为牧民最主要的活动范围,牧民在草场上建造了自己的住房,围绕房屋则是他们的放牧场。他们修建了棚圈、打了水井,富裕的牧民购买了畜牧业机械,开垦了饲料田。草场成为牧民自己的“领地”。牧民要保护自己的“领地”具有排它性,不希望别人进入,围封成为保护草场产权的主要工具。在草场承包以后,富裕家庭开始围封自己的草场,而贫困家庭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往往任自己的草场被别人利用。草场围封完成了牧民家庭成为独立生产者的过程,在草场承包以后,牧民持续不断地进行草场围封。

第三个变化是牧民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与上述两点变化相联系的是牧民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互助明显地减少了,因为牲畜和草场而产生的纠纷增加,原有的社会规范不再发挥作用。

在牲畜私有化和草场承包以后,原来相互邻近的牧民开始分散居住,牧民开始关注自己的草场面积。尽管动用了现代的定位技术,但是,草场之间的边界仍然比较模糊,这不仅因为受到技术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定位本身就不很准确,而且因为草场之间边界的标识物也不很清晰,可能是一堆土,也可能是一棵树,经过若干时间,这些标识物经常会自然消失,从而导致草场边界纠纷;更重要的是,相互进入他人草场的事件经常出现,因为牲畜是流动的,控制牲畜不越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草场承包以后,草场纠纷频繁发生①。冲突和竞争逐渐代替了原有的合作。

在牲畜和草场承包以后,相互竞争的牧民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加剧,一些牧户占有了更多的资源,增加了牲畜,另外一些牧户则成为无畜户或少畜户。富裕牧户更多地利用了草场资源,在草场承包之前,他们的牲畜数量比较多,也就可以更多地利用草场;在草场承包以后,他们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得了更多可供利用的草场。

面对单独的牧户,原有的草原管理方式变得不适用了。过去是将草原作为共有的资产进行管理,

①朱晓阳(2007)指出了草场分配中国家标准地图与实际草场状况的不同。在国家的标准图纸上,所有的草场都已经被分配到户,有清晰的界限,而在实际上,草场边界经常是模糊的,许多草场并没有被分配。但是,人们知道,这两个不同的草场分布图并非是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经常相互作用。于是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需要政府出面解决的草场纠纷。

- 40 -

从承包到“再集中”

牧民之间的关系是合作的关系;而现在面对数量众多的牧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原有的草原利用规则不再发挥作用。

牲畜和草场的承包刺激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牲畜数量迅速增加,牧民的现金收入也迅速增加了。如果单纯从生产的角度看,承包制对于畜牧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刺激作用。但是,当我们将环境放进畜牧业生产中进行分析时就会发现,情况可能并不乐观。不断增加的牲畜数量和定居的放牧方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决策者希望通过草场承包来强化牧户保护草场的作用,因为草场使用的“大锅饭”被认为是导致过牧和滥牧的原因,但是,牧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并没有因为承包而提高,牧民并没有因为保护草场而主动减少牲畜饲养数量。

笔者认为,草场承包并没有如决策者所希望的那样起到有效地保护草原环境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市场竞争导致农牧民更多地关注草原的经济产出;原来存在于牧民社会中保护环境的社会规范和集体行动随着承包不再发挥作用;分散的放牧方式也导致了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保护草原环境需要重新建立保护环境的社会规范和集体行动能力。但是,决策者经常将草原环境退化归结为牧民的行为,从而希望通过强化国家和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来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二、“再集中”的草原环境政策

早在上个世纪后期,草原环境问题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引起政府高度重视还是到了2000年前后。1998年南方洪水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促使中央政府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一系列关系到环境的工程或项目正式启动,例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北方草原地区得到特别的关注,不仅因为草原退化问题日益严重,草原退化所引起的沙尘暴越来越频繁,还因为北京成功地申办了2008年奥运会,中国政府承诺要举办一个绿色奥运,而绿色奥运最大的威胁之一就是日益严重的沙尘暴。

草原承包并没有解决草原退化的问题,人们希望引进新的解释并建立新的政策来解决草原退化问题。尽管一些学者认为草原退化与草场承包有着直接的关系,认为承包以后牲畜的活动范围缩小,游牧被定居所代替,以及地方放牧的传统和规范的消失等是导致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但是,占主流地位的解释是超载过牧导致了环境恶化。

在超载过牧的解释框架下,出现了几个直接涉及政策的解释命题。

第一个是生计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命题是,牧民要提高收入就会增加牲畜饲养量,由于超载过牧是导致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要保护环境就必须要减少牲畜数量。而减少牲畜数量必然影响当地居民的收入,牧民的生计与草原环境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解决环境问题的前提是保持农牧民的生计不受影响。为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维持农牧民的生计,第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案是发展人工饲草,用集约化的饲草生产替代天然草场。在这种解释观点的支持下,以保护环境为口号,许多牧区开垦了饲料地。与20世纪60年代开垦草场不同,这次开垦饲料地是在国家掌控之下进行的,需要得到国家的认可;开垦饲料地必须要解决灌溉问题,有了水源的饲料地被认为可以避免撂荒,并进而避免加剧沙漠化的结果①。第二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是替代生计,鼓励牧民离开牧区从事其他产业,通过增加牧民的非牧业收入达到减少牲畜数量和增加收入的双重目标。城市化被认为是最终解决草原退化问题的措施。

①20世纪60年代,大量草场被开发成农田,并很快因为失去生产能力而被撂荒,被撂荒土地经过了40年仍然没有恢复。在这之后,政府严格限制在草原开发农田,但是,在保护环境的口号下,开垦饲料地具有了合法性,有地下水灌溉条件的地方开始大量开垦饲料地。

- 41 -

从承包到“再集中”

与环境相关的第二个命题是环境的外部性问题。经济学家认为,环境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大量饲养牲畜,收益是牧民自己的,而环境破坏的结果却要由其他人承担;反过来说,牧民保护环境的收益也不是由牧民自己享有,而是由外部人享有。因为环境的外部性,理性的牧民不会自觉保护环境,需要有外部力量,特别是国家的介入。在他们看来,加强草原的法制建设和强化对草原的监管是保护草原所必需的。也因为环境具有外部性,牧民在保护环境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失必须得到补偿。

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维持牧民的生计,国家和中央政府开始以项目和政策方式介入草原保护,乃至牧民的微观经济活动。尽管这种介入取得了一些短期的效果,但是,其长期效果并不明显。

中央政府在草原牧区的投入主要包括了支持牧民改善生计的项目和限制牧民放牧行为的政策,前者包括修建暖棚、种植青储饲料、牲畜改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良活动,后者包括休牧禁牧、围封转移,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这种划分只是理论上的划分,在实际执行上它们经常是相互重叠,每一个项目都是综合的。中央政府希望通过这些项目和政策,改变牧民的放牧行为。

在上个世纪中期以前,牧区基本上延续了传统的放牧方式,在人民公社时期,牧民还保持了在本大队内转场的放牧方式,遇到灾害天气时,牧民通过远距离的转移来避灾。这种放牧方式基本上是靠天放牧,遇到大面积灾害的时候,就会造成牲畜大量死亡,从而影响牧民的生存。典型的事件例如1977年,内蒙古大部分地方遭受到了严重雪灾,牲畜死亡很多,在锡林郭勒盟,死亡牲畜215万只(头),死亡率达到25.4%(编纂委员会,1996)。在昔日塔拉嘎查,17000多只(头)牲畜,经过雪灾,只有1000多只(头)保留了下来①。人们希望通过建设棚圈和储备饲草增强草原畜牧业抗灾保畜的能力,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内蒙古牧区就开始了草库伦的建设,希望通过围封一部分打草场保留牲畜越冬的饲草供应以减少恶劣天气的影响,同时开始修建供牲畜越冬的暖圈。暖圈和饲草的准备大大提高了牲畜的越冬能力,为牲畜规模的扩大打下了基础。近年来,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下,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投入资金支持牧民打井,这不仅使无水草场得到了利用,而且提高了牧民的抗旱能力。政府支持牧民种植饲料,特别是采取休牧禁牧政策以后,国家将种植饲料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部分。许多牧民种植饲料得到了国家不同程度的补贴。同时,政府鼓励牧民更新牲畜品种,因为新的品种被认为可以有更高的收益,可以在减少牲畜数量的同时增加牧民收入。此外,政府仍然大力支持牧民建设棚圈,特别是在推进舍饲圈养的时候,棚圈不仅仅可以帮助牲畜更容易地度过冬天,而且也是舍饲圈养所必需的。

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意味着人们对自然因素控制能力的加强。政府希望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形成稳定的畜牧业生产。上述这些对草原畜牧业的管理,改变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格局。传统的草原畜牧业更多地是顺应草原的变化,而现在经常要改变草原以适应人类的生产活动。在对草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许多农业生产方式被引进了草原畜牧业。

对草原进行管理的思想也被引进了生态政策中,决策者希望通过对环境的管理,恢复草原的生态环境。由于超载过牧被认为是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牧民放牧行为的管理被认为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种管理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设置禁牧区域和禁牧时间。1998年以后,政府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设立了禁牧区,包括由林业部门直接管理的公益林区、飞播造林区,以及草原严重退化的地区,希望通过禁牧使草原得

①笔者2006年访问记录。

- 42 -

从承包到“再集中”

到有效的恢复。禁牧被认为是减少人为干扰,让草原自然恢复的有效方法,现在这种方法被推广到一些生态移民区域和草场面积比较少的半农半牧地区。2007年全国休牧禁牧工作会议上的消息称:内蒙古13亿亩草原中,在2007年春季,禁牧面积达到2.41亿亩,休牧面积为4.06亿亩①。大面积禁牧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禁牧区域的草原生态环境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恢复,但给非禁牧区域带来更大的压力。

为了实施休牧禁牧,政府积极鼓励牧民增加饲草的储备。政府经常将休牧与禁牧放在一起来谈,比如:有时将休牧称为季节性禁牧,而禁牧被称为全年禁牧;或者休牧被称为“半舍饲”,而全年禁牧被称为“全舍饲”,似乎禁牧和休牧只是量的区别。但是,在笔者看来,休牧和禁牧有本质的差别,禁牧意味着草原畜牧业已经转变为农业,作为草原畜牧业特征的放牧完全被停止了;而休牧的意义则在于给草原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可以被更好地用于放牧。但是,不管休牧或者禁牧,都要求有其他的补充饲草来源,这种饲草来源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将放牧场改为打草场。20世纪60年代从牧民修建“草库伦”开始了越冬打草场的建设,近年来打草场被不断扩大,成为草原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割草对草原的生态影响,现在还远不清楚②,但是,随着牧草交易增加,打草场的面积被不断扩大。第二个方式是人工种植饲草。种植饲草会产生什么长远的影响,现在还缺少有力的分析资料,但是,种植饲草加大了牧区地下水的消耗,增加了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并非所有牧民都能够承担起这种投入的增加。第三个方式是需要购买饲草。过去购买饲草是作为度过灾荒的一种手段,现在已经成为牧民日常的生产行为。购买饲草使畜牧业成本大幅度提高,尽管在休牧禁牧区,政府提供了补贴,但是,多数牧民仍然将购买饲草当作无法承受的负担。

政府的第二个努力是减少牲畜数量。具体的做法是按照牧民草场的数量和草场的质量,每年核定合理的载畜量,希望通过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来避免超载过牧,保持草原的合理使用。但是,草原合理的载畜量是很难计算和监督的,因为牧草生长总在不断变动,受到降水的影响很大,尽管每年都重新测定牧草产量,但是,人们现在还无法预测天气的变化,因而也很难预测牧草的产量。通行的方法是根据夏季的观测结果确定冬季的牲畜存栏数量,这个数量决定了第二年的牲畜存栏量。但是,第二年的天气以及受天气影响的牧草产量是无法预知的,由此测算的载畜量也经常是没有意义的。

国家为了实现减少牲畜数量的目标,通过两个手段来加强草原监管。第一个手段是国家提供退牧还草补贴以加强国家实施休牧禁牧的合法性,因为休牧禁牧影响牧民收入,国家通过补偿的方式来承担政策造成的损失,这使休牧禁牧具有了合理性,而且回应了生态保护外部性的问题。提供了退牧还草补贴以后,国家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有了更为充足的理由来实施休牧禁牧。第二个手段则是强化草原监管,政府希望通过强化监管来保证休牧禁牧的实施。草原监管主要由草原生态部门负责,它们的职能被加强。在与生态公益林接壤的地方,林业部门对林地放牧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罚款制度③。

然而,控制牧民的微观放牧活动是很困难的,尽管政府在不断强化对牧民放牧行为的监管,成立了垂直的监管机构,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监管制度,但是不难发现,牲畜超载现象仍然很普遍,草

①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纪大才副厅长在2007年全国禁休牧起动仪式上的讲话》,见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https://www.doczj.com/doc/d811933146.html,),2007年4月12日。

②割草可以减少牲畜对草原的践踏,被认为有助于草场恢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割草的草场缺少牲畜粪便、缺少践踏和缺少草籽,会导致草场退化。

③在一些牧区的旗(县),草原监理部门被提升为农牧局中的一个二级局,主要负责草原生态的监查和草原环境政策的落实。

- 43 -

从承包到“再集中”

原监管部门经常认为牧民要维持生计只能超载,强制牧民出栏牲畜会影响到牧民的生计,如果没有上级部门的压力,草原监管部门很少依照草畜平衡的政策控制牧民的牲畜数量,取而代之的是对被发现的超载牧民进行罚款。草畜平衡的政策只是给生态监管部门提供了罚款的合法性,而牧民经常通过支付罚款来得到超载的合法性。

限制牧民放牧牲畜的地点和时间也经常遇到很多困难,对于许多牧民来说,休牧禁牧意味着他们要改变传统的放牧方式,增加人工和饲草料的投入。如果严格执行休牧禁牧政策,草原畜牧业可能变成赔钱的产业,村民通过违规放牧来减少成本,应对灾害。违规放牧的情况经常发生,特别是连续出现干旱的时期,牧民普遍饲草准备不足,违规放牧就会更普遍地发生。而生态监管部门对此也是简单地进行罚款。

政府的第三个努力是减少草原牧区的人口。人口的增加被认为是导致牲畜增加,并进而破坏草原环境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减少草原牧区人口被认为是恢复草原环境的治本之策。政府为了减少草原牧区人口,实施了两个最重要的战略:第一个战略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第二个战略是生态移民。

加速牧区人口向城市转移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推动。首先是非农就业,随着草原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增加了劳动力需求,一些牧区人口转移进入城镇在非农业领域就业。这导致了牧区人口减少和城镇人口增加。但是,非农就业对牧区人口转移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最有力的杠杆是学校的集中。近年来,草原牧区的中小学逐步向城镇集中,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牧民子女很少再回到草原牧区从事草原畜牧业,这是草原牧区人口减少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由此也改变了草原牧区的劳动力结构,年轻的劳动力减少,草原牧区的人口在迅速老龄化。

减少草原牧区人口更直接的方式是移民。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一些牧区人口被整体搬迁出来,在城镇周边从事农业或牲畜养殖。搬迁出来的牧民的草场,有些被转租给其他牧民,有些则被围封起来。

通过管理牧民的放牧行为、减少草原牧区的人口和牲畜数量,国家成为草原生态保护的主体,国家同时承担了三种角色:制度的制定者,因为所有法规和制度都是由政府制定并实施的;同时还是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在生态政策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国家又是利益的补偿者。而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决策和参与被弱化了,他们被动地接受政策,接受各种补贴。在这个过程中,决策权集中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资金和项目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的权力被赋予垂直管理的部门,基层政府和基层社会缺少行动能力,这构成了笔者所说的“再集中”——权力和资金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目标和项目也来自于中央政府,不仅基层社会被排斥在外,而且地方政府也同样被排斥在决策之外。通过自上而下的生态环境保护话语的建构、政策制定和资金支持,形成了自上而下推动的草原环境保护。

“再集中”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在基层发生了转型,围绕着草原生态环境,基层社会中形成了复杂的博弈。

在草原牧区,牧业税曾经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从2000年以后,牧业税收开始减少,在内蒙古,2002年就停止了牧业税征收。尽管在停止征收牧业税以后,国家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了基层部门的运行费用,但是,这并没有抑制基层部门增加收入的冲动,在不能征收牧业税以后,对违反生态保护政策的罚款就成为基层相关部门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为了增加罚款收入,在北方牧区普遍存在着“以罚代管”的现象。比如,在实施休牧禁牧政策的地区,草原管理部门和基层政府对村民的违规放牧多采取罚款的方式加以解决,只要抓住了村民在休牧禁牧的区域或时段内放牧,管理部门就会征收额度不同的罚款;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基层管理部门向牧民出售违规放牧的权利的现

- 44 -

从承包到“再集中”

象,也就是在每年春季,按照牲畜数量,管理部门向牧民按固定数额征收罚款,在缴纳罚款以后,牧民就可以自由放牧了。

尽管中央政府出台生态保护政策的目的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但是,基层管理部门将其变成了增加部门收入的工具,在得到了相应罚款收入以后,管理部门就放弃了管理的职能。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猫鼠共谋”。①村民支付了罚款,从而获得了违规放牧的权利,这减弱了生态政策给牧民带来的经济损失;而地方监管机构通过征收罚款,得到了额外收入。当监管机构允许村民以罚款换取违规放牧权利的时候,监管机构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也减少了与村民的直接冲突。

牧民的消极抵制也削弱了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作用。因为“再集中”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来自一个中心,因而表现出简单和强制的特点,政策过于简单僵化,不能适应草原环境的多样性,而且很难做出改变。因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多与牧民的利益发生直接冲突,而牧民在无法改变政策的前提下,就会进行消极的抵制。在“猫鼠共谋”中变相行贿是一种策略,更多的时候,牧民采取普遍的违规方式进行抵制,比如:通过转移牲畜以躲避“草畜平衡”的检查;采取“偷牧”、“夜牧”来躲避休牧禁牧政策;即使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区在采取了禁牧措施以后,也仍然会出现牧民“偷牧”的现象。

由于简单的“再集中”政策忽视了草原环境保护中的多样性,因而不能得到牧民的认同。比如,在休牧区域,牧民普遍认为影响饲草生长的主要因素是降雨,休牧对草原恢复的影响有限;强行推进的“舍饲圈养”项目也遭遇许多失败;生态移民的效果也还在考察中,尽管移民点的建设被认为可以改善牧民生活,但是缺少产业支持,在多数移民点牧民生计都难以维持。

更为严重的是,“再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经常引起牧民与生态监管部门的冲突,因为罚款、移民和生计所引起的冲突在不断增加。

以集中为特点的草原环境保护并没有解决北方草原“局部好转和整体恶化”的局面,之所以生态保护政策的效果有限,是因为这种政策来自于牧区社会之外,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贯彻下来,在贯彻的过程中,不仅简单僵化的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产生冲突,而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使政策沦为增加相关部门收入的工具。这些政策受到了当地牧民的消极抵制。

“再集中”的草原环境政策是以当地居民是环境的破坏者,因此要限制他们的行为为出发点制定的,甚至中央政府提供的补贴也是建立在所谓“外部性”的基础上,把当地的环境与当地居民割裂开来,从而导致了环境与居民利益的对立。

三、从承包到“再集中”

草原环境保护经历了从依靠牧民理性到依赖国家权威的转变过程,但是,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清晰的时间界限,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相互支持的,比如,只有承包以后才能计算每个牧民家庭的牲畜载畜量,才能计算休牧禁牧补贴,退牧还草项目是建立在草场承包的基础上的。同样,承包也是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进行的,包括承包草场边界的确定、承包权证书的发放,都需要国家权威的介入,事实上,承包是建立在国家权威的基础上的。

通过草场的承包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国家到牧民之间的直接关系被建立起来,原来处于牧

①“猫鼠游戏”经常被用来比喻一方违规,而另外一方去抓违规的行动,在“猫鼠游戏”中,维护制度和违规成为一对矛盾,但是,抓住违规是很困难的。朱晓阳(2004)曾经用“猫鼠共识”来表明人际关系和道德意义成功地化解了猫鼠之间的矛盾,形成了违规的共谋。但是,我们在这里看到的“猫鼠共谋”却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因为这种共谋的主要基础不是基于乡村社会的道德和社会关系,而是基于监管机构的权力。为了减少损失,村民宁可支付变相的贿赂。但是,在“猫鼠共谋”中,基层监管机构与村民的矛盾被缓解。

- 45 -

从承包到“再集中”

民与国家之间的群体制度,例如艾里、嘎查等,都不再发挥作用。事实上,草原牧区正经历着中国近百年农村地区已经经历的现代化过程,国家政权在不断下沉,代替原来传统的地方组织和制度,形成清晰的国家权威。“再集中”的环境保护政策是这种国家政权下沉的继续。

通过强化国家权威可以保障国家在基层社会的影响,但是,在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了另外一个过程,尽管从正式制度的角度看,国家的生态保护政策对基层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为基层监管机构管理牧民的放牧行为提供了合法性,但是,这种理论上的合法性并没有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生态政策是强硬和具体的,在国家与牧民中间缺少一个中间环节将简单划一的环境政策转化为适合地方具体实际的操作,这就使得牧民经常抱怨政策不切合实际;在简单划一的政策下,基层牧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表达,牧民就采取普遍的违规行为来对抗生态保护政策;这种制度格局给了基层管理机构扩大自己利益的机会,例如,容忍违规现象的发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村民的损失,也可以扩大自己的利益。

“再集中”的决策和政策实施机制削弱了环境政策的效力。尽管个人理性和国家权威都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但是,要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仍然需要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阿拉腾:《文化的变迁》,民族出版社,2006年。

〔2〕编纂委员会:《锡林郭勒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3〕达林太:《制度与政策的历史演变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载郑易生(主编):《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三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4〕恩和:《蒙古高原草原荒漠化的文化学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26卷)第3期。〔5〕盖志毅:《制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

〔6〕国家环境保护部:《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811933146.html,),2008年。

〔7〕李聪:《北方草原退化与生产力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畜牧报》,2003年11月30日。

〔8〕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9〕王建革:《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王晓毅:《政策下的管理缺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1〕中华人民国和国农业部:《200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811933146.html,),2006年。

〔12〕中华人民国和国农业部:《2007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811933146.html,),2007年。

〔13〕朱晓阳:《语言混乱于草原“共有地”》,《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14〕朱晓阳:《施惠原则,垒大户与猫鼠协议》,《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15〕Williams, Dee Mark:The Desert Discourse of Modern China, Modern China, July 1997.

(责任编辑:秦理)- 46 -

China Rural Survey No.3,2009(Serial No.87)

From “Rangeland Leasing” to “Recentralization in Rangeland Conservation”

——Policies of Rangeland Conservation in North China

………………………………………………………………………………………Wang Xiaoyi(36)From 1990s, Central Government wishes to conserve grassland environment and avoid the “Tragedy of Commons” by leasing pasture to individual households. Pasture leasing didn’t protect rangeland because it broken the integrity of pastureland, destroyed the local norms and brought more conflicts among herders. Since 2000, state intervened in rangeland conservation by providing compensation and managing herding activities. Although government issued policies to manage grazing, violation occurred everywhere. Simplified and recentralized decision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resulted in the failures of rangeland conservation.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Peasants in Jiangsu Province ……………………………………………………………………Zhou Jin & Sun Hangsheng(47)Pollution takes place seriousl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peasants’ awareness of South Jiangsu, Middle Jiangsu and North Jiangsu by questionnaire and talks. It presents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easants’ awareness in Jiangsu correlate with the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relate with education and actions that are inconsistent with peasants’ awareness.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Capital, the Off-Farm Employability and Motivation of

Off-Farm Employment

——Based on Shanxi Province

………………………………………………………………………………………Y ang Jinfeng(53)This paper chooses 316 off-farmers as the study subjec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capital, off-farm employability, and motivation of off-farm employment. On the one hand, examines whether there is notable difference among labor’s motivation of off-farm employment, on the other hand, analyses the labor’s apperception and judgment after a period of time of off- farm, and tries to quest some relationship between off-farm employability and motivation of off-farm employment. By factor analysis, the paper develops five factors of off-farm employability, and named respectively: awareness of market, the ability of work,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the ability of adaption and knowledge increasing. The results of SEM model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nowledge rising and the motivation of seeking for development, but significantly negative with the motivation of increasing income and increasing children’s opportunity of attaining education; better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adaption conducts to achieve the motiv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motivation of increasing income respectively; stronger awareness of market significantly positive with the motivation of seeking for development; and the ability of work doesn’t show significant meaning with every motivation of off-farm.

- 95 -

草原法律知识竞赛参考试题及答案

农业部草原火灾应急预案 1、编制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全面、迅速、有序地对草原火灾进行应急处理,控制和扑救草原火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保护草原资源。 2、草原火灾应急处置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加强协调,分级负责; 信息畅通,快速反应; 以人为本,科学扑火。 3、农业部规定的草原防火期是什么时间? 春季为3月15日——6月15日。 秋季为9月15日——11月15日。 4、《农业部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将应急响应分为几级? 应急响应共分为4级。分为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和Ⅳ级响应。 5、《农业部草原火灾应急预案》信息报送的时限要求是怎样规定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接到地方Ⅰ、Ⅱ、Ⅲ级草原火灾报告后,4小时报告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农业部接到Ⅰ、Ⅱ级草原火灾后,起草《农业部值班信息》,4小时内报告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何时由第几届人大会议通过?自何时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20**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自20**年11月1日起施行。 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应急管理机制建立的原则是什么?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坚持怎样的原则?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8、《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责是怎样划分的?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9、《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预警级别是如何划分与标识的?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0、20** 年10月2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其内容分为几章多少条? 20** 年10月2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共分为7章,74条。 11、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2、为什么要编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要工程施工方案环境保护措施

主要工程施工方案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准备 ①、施工场地、弃渣场尽量占用荒山、荒地,不占、少占良田。 ②、禁止砍伐施工界限外的植被,确有必要时应取得所有者的许可。明确保护目标和范围,最大程度的避免对周围植被和土地的破坏。 ③、对影响范围内所有珍稀植物提出有保护性的保护措施,并做好记录。 ④、为保护周围农田、林地、地表植被,对施工范围进行划定,禁止机械车辆随意穿行。 ⑤、环保宣传的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科普知识、相关法律法规。 (2)总体施工方案环保措施 ①、现场施工临时用地规划、布置应充分考虑环保的要求,合理规划先向本项目环境监理等各级部门申报方案,以取得本项目环保环境监理等单位的审批。 ②、合理选择弃渣场,弃渣场的专项环保方案先向环境监理申报审批,审批后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施工,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弃渣。 ③、做好施工便道和施工场地的环保防护工作,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④、加强施工管理,尽最大努力不破坏红线外的地表植被和沿线生态环境。 (3)环保质量标准 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③、污水排放标准(GB8978) ④、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限值(GB12523)

⑤、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 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单位:mg/m3) 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单位:mg/L) 表:污水排放标准(GB8978)单位:mg/L 表: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限值(GB12523)单位:dB(A)

对于前期路基施工清表、开挖产生的土方要集中堆放,防止水土流失及养分流失,为以后的绿化土做好储备。 (5)桥梁工程环保措施 1)、噪音及扬尘的控制措施 对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加强保养并安装消声器,降低噪音;机械车辆途径居住场所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夜间不安排噪音很大的机械施工,减小噪音污染。材料运输及施工引起的扬尘对当地居民干扰大,须配备洒水车辆并安排专人负责洒水以减少扬尘,运输水泥、砂石料等用篷布将材料覆盖严密,并装量适中,不得超限运输。有效减少扬尘对沿线周围环境的污染。 2)、水污染控制措施 ①.当靠近生活水源施工时,设置同生活水源隔离措施,避免污染生活水源。 ②.施工废水、生活废水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避免直接排入农田、河流和渠道。 ③.施工机械的废油废水,采用隔油池等有效措施加以处理,避免超标和随意排放。 3)、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措施 ①.保护植被,对施工界外的植被、树木等尽量维持原状。如因施工需要砍除树木和其它经济作物时,事先征得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部门、所有者和业主的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新环境保护类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1)

新环境保护类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由()制订。 A、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B、省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C、国家环保局 D、省级人民政府 2、为了弥补国家或有关单位为保护、管理自然资源所支出的费用是() A、保护管理费 B、惩罚性收费 C、补偿费 D、开发使用费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瑞典 4、(),扩大了“三同时”的适用范围。 A、 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B、 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 1981年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 D、 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 A协调发展B、可持续发展 C、预防为主 D、综合利用 6、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破坏,主要来自() A、居民生活活动 B、商业活动 C、交通运输活动 D、经济生产活动 7、狭义的环境与资源污染破坏,主要来自() A、污染防治 B、污染控制 C、自然保护 D、水土保持 8、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是()时期。 A、综合防治 B、早期限制 C、保护大自然,全面调整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D、治理 9、1974年5月,国务院建立了由20多个有关部、委组成的(),下设办公室。 A、环保局 B、国家环保局 C、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D、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10、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A、第一环境问题 B、科学技术问题 C、环境与资源问题 D、第二环境问题 11、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对地光谱探测重点实验室 施 工 环 境 保 护 措 施 方 案 江苏苏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七日

施工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一、施工现场总体规划 1、施工现场总体规划必须满足施工生产和环保需求,考虑对周围相关方的影响及消防安全的需要,并满足南京市的规定,以及考虑成本方面的要求。 2、项目部按施工、办公等功能将施工现场划分为施工区、办公区。地面进行硬化处理,以保证交通畅通现场文明卫生。 二、土方作业环保措施 (一)施工机械使用时的环保措施 使用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打夯机等施工机械时,应注意其粉尘、尾气的排放,以免污染大气。 应注意机械油箱是否是否有跑、冒、滴、漏油现象,以免流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3. 机械噪音量应控制在范围之内,以免对社区造成噪音污染。 4. 机械用油应节约使用,节约能源。 5. 机械冲洗时应节约用水,节约水资源。 6. 带油机械冲洗水应合理排放,以免污染市政管道。 7. 带油棉纱、手套应做处理后弃置垃圾堆,以免污染土壤

(二)土方运输、渣土堆放、消纳时的环保措施 1. 渣土应分类,有利于垃圾处置,渣土沉坑深层填埋,以节约土地资源。 2. 渣土中有用固体废弃物应回收利用,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3. 有害渣土应处理排放,以免污染土壤及社区。 4. 清运渣土应注意粉尘排放问题,以免污染大气。 5. 土方运输车在从土源出场时将松土拍实、整形,并加以覆盖;现场存土点用绿色密目网覆盖。 土方外运时应注意避免遗撒及粉尘污染路面及大气。施工道路每天安排洒水车进行洒水降尘。注意运输土料、渣土过程中的遗撒问题,避免影响污染市容。 (三)施工机械作业时的环保措施 1.为避免重型机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防止周边建筑物被震裂,在采用较大几吨位压实机械静压的同时,在路基与居民区及建筑物间挖防震沟。 2.依据《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工作人员应轮流操作筑路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或穿插安排高噪声和低噪声的工作。对距噪声源较近的施工人员,除采取戴防护耳塞或头盔等劳保措施外,还应适当缩短其劳动时间。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文档6篇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文档6篇 Document on measures to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 nt 编订:JinTai College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文档6篇 小泰温馨提示:整改措施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让原本事情得到改善。本文档根据整改措施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2、篇章2: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文档 3、篇章3: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文档 4、篇章4: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5、篇章5: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文档 6、篇章6: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文档 生态环境是各种物种在地球上的生活环境,它包括所有我们需要的资源,如果不采取措施好好保护生态环境,那地球会加快走向灭亡。以下是小泰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章1: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生存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 森林面积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分钟就有超过20xx0平方米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失衡现象与对策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失衡现象与对策 摘要: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大自然生态组成的重要部分,它在为人们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面积也在逐渐缩减,沙漠化局势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的防止草原退化现象,本文从草原生态保护失衡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讨论预防草原退化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草原生态环境;失衡现象;采取措施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着生物多样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近几年,草原退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加剧了沙漠化,是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解决草原问题成为目前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草原生态环境中失衡现象 1、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经济发展失衡: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使得草原法制系统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不仅要促进以草原为材料的的畜牧业的发展,为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要维护好草原自身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人类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草原法》中明确规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在现实中,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草原法第一条规定: 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 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生物多样性, 发展现代畜牧业,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法。立法宗旨, 说明草原法的价值追求不是单一的, 追求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性。但在现实中,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只是注重了经济的发展,环境权利可有可无。 2、环保倡导力度与投资机制失衡:国家不断倡导要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约保护,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但是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因为投入资金过少,浪费严重,配置不合理等方面的因素,使得草原环境建设工程无法顺利进行。 3、农牧民经济利益发展失衡:经济发展是否平衡存在于两大层面: 一方面, 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草原地区经济发展、农牧民致富的进程相对缓慢和滞后, 这是刺激草原地区靠草吃草的巨大外在力量。这种宏观层面的不平衡, 需要通过有力的法律及政策扶持, 实现草原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去解决。草原环境保护的法治推进, 必须伴随并促进草原地区经济发展, 否则巨大的现实利益必然冲击和削弱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制。另一方面,草原地区内部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利益平衡是采用先进生产方式, 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比如竭草而牧, 超载过牧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但是投资少, 短期收益高; 而舍饲圈养,投放饲料专门饲养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 但投入大,很多牧民承担不起成本。这自然是一种不平衡。同时, 相对较短的草原承包经营期限无形中刺激了这种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如我国草原法规定的草原承包经营期限为30 年, 澳大利亚草原租期可达42 年甚至99 年。显然, 让农牧民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市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知识测试题库?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 1、《中华人民共与国草原法》中所称草原就是指什么? 答:天然草原与人工草地 2、天然草原包括哪些? 答:草地、草山与草坡 3、人工草地包括哪些? 答: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与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4、哪个部门主管全国草原监理工作? 答: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5、草原属于谁所有? 答:属于国家,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得除外 6、草原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可以按照什么原则依法转让? 答:自愿、有偿原则 7、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得受让方必须具有什么条件? 答:必须具有从事畜牧业生产得能力 8、在草原权属争议解决前,不得做出哪些行为? 答:任何一方不得改变草原利用现状,不得破坏草原与草原上得设施 9、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应当与什么相衔接? 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在本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排资金,用于草原保护、利用得哪些方面? 答:用于草原改良、人工种草与草种生产 11、《草原法》规定,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得,应当交纳什么费用? 答: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12、国家对草原实行什么制度? 答: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13、牧区得草原承包经营者在利用草原资源时,应实行什么制度? 答:应当实行划区轮牧,合理配置畜群,均衡利用草原 14、国家提倡在哪些地区实行牲畜圈养?

答:在农区、半农半牧区与有条件得牧区 15、因建设征收、征用集体所有得草原得,应当依照哪部法律得规定给予补偿? 答:依照《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管理法》 16、对在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实施退耕还草得农牧民,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哪些补偿? 答:给予粮食、现金、草种费补助 17、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应当符合有关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并事先征得哪个部门得同意,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18、草原防火工作贯彻什么方针? 答: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得方针 19、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得争议,当事人协商不成得,由哪个部门处理? 答:由有关人民政府处理 二、判断题(对得打√,错得打×) 1、依法改变草原权属得,应当办理草原权属变更登记。(√) 2、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得争议,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得处理决定不服得,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遇到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调剂使用草原得,按照自愿互利得原则,由双方协商解决。(√) 4、草原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用于草原监督管理工作,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5、除抢险救灾与牧民搬迁得机动车辆外,禁止其她机动车辆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使,破坏草原植被。(√)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或者核定草原载畜量时,不用听取草原使用者与承包经营者得意见。(×) 7、临时占用草原或修建直接为草原保护与畜牧业生产服务得工程设施需要使用草原得申请,经审核审批同意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口头形式通知申请人。(×) 8、有关单位与个人对草原监督检查人员得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支持、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草原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某某县草原生态保护报告]

[某某县草原生态保护报告] **县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草原作为“地球的衣被”,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我县境内有天然草原81.2835万亩,草原大多位于渭河、洮河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减少地表水土冲刷和江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保护渭河源生态环境,转变生产方式,建设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县在草原利用过程中,由于重畜轻草、滥垦乱挖、以林压草、管理缺位等原因,导致草畜结构失衡、草地产量下降、草地一定程度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草原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局部的,而破坏和恶化则是全域的。 (一)基本现状 1.天然草原基本现状 **县有天然草场面积86.32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81.28万亩;其中禁牧面积46万亩,草畜平衡面积35.2835万亩。天然草原类型大致分为温性草原、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三大类。全县草原鲜草总产量达到 18.22万吨,折合干草6.20万吨;核定载畜量8.94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11.41万个羊单位。

2.草原鼠虫害情况近年来全县鼠虫害危害面积维持在40万亩,严重危害30万亩,其中人工草地危害13万亩,严重危害10万亩;天然草场危害27万亩,严重危害15万亩。草原鼠虫害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区的草原。其中:蝗虫呈中等发生,主要危害区域在温性草原,危害时间自6月开始。草原鼠害、地下害虫(蛴螬类、蝼蛄类、金针虫类、地老虎)、蚜虫和粘虫呈中等发生,主要危害温性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全县境内草原鼠虫害发生面积较大,危害严重。草原鼠虫害的发生,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造成草场的退化,引起水土流失。人工草地的产草量下降,局部区域缺苗断垄,植株枯萎死亡,部分地表裸露,草原退化较为严重。 3.人工草地现状全县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3.45万亩,其中多年生留床面积30.55万亩,一年生2.9万亩。多年生人工种草主要以紫花苜蓿和红豆草为主(苜蓿25万亩,红豆草5.55万亩);一年生人工种草品种主要以高粱、燕麦、豆青、饲用玉米为主(草高粱高粱1万亩、燕麦0.8万亩、豆青0.5万亩、甜高粱0.6万亩)。 4.草原监理机构情况 xx年由县人社部门批准成立县种草饲料站,同时加挂草原监理站牌子,核定编制4人。县草原监理站现有兼职人员6名,20-30岁年龄段1人,40-50岁年龄段4人,50岁以上1人;本科1人,大专5人,有执法证人员2人。

(完整版)确保文明现场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确保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一、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随着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主管部门都相应的成立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国家把环境保护工作也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出台了一些环境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并设立专业 市文明安全工地标准》。 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原则 1、进行动态管理 现场管理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布置、当地政府及主要管理部门对场容的有关规定及依据,进行动态管理。

2、建立岗位责任制 按专业工种实行现场管理岗位责任制,对现场管理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专业和工种,这是实施文明工地岗位责任制的基本任务。为明确责任,可通 过施工任务单或承包合同落实到责任人。 3、勤于检查、及时整改 (1 (2) (3 (4 (5)成立现场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班组,协助施工班组进行现场清理工作,及时回收边角料及杂物,并做好产品保护实施和检查工作。 (6)大力提倡文明礼貌,杜绝打架斗殴现象,一经发生将当事人立即清出现场。(7)施工现场内设置适当的卫生器具,严禁随地便溺,一经发现除给予经济罚款 外,立即清出现场。

(8)施工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现场排列整齐美观。 (9)洞口、临边等危险区宜张挂警示标志,以示提醒。 (10)工地施工人员进入现场一定遵守工地的有关规章制度,不说脏话粗话,言行检点,不在工地发生任何打架事件。 (1 (2 (3 以减少扬尘。 (4)运输车辆不得超量运载。 (5)施工现场应设专人管理车辆物料运输,防止遗撒现象发生。 2、建筑施工现场防止水污染措施 (1)施工现场产生的污水,禁止随地排放,作业时严格控制污水流向。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市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知识测试题库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所称草原是指什么 答: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2、天然草原包括哪些 答:草地、草山和草坡 3、人工草地包括哪些 答: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4、哪个部门主管全国草原监理工作 答: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5、草原属于谁所有 答:属于国家,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6、草原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可以按照什么原则依法转让 答:自愿、有偿原则 7、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受让方必须具有什么条件 答:必须具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能力 8、在草原权属争议解决前,不得做出哪些行为 答:任何一方不得改变草原利用现状,不得破坏草原和草原上的设施 9、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应当与什么相衔接 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在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排资金,用于草原保护、利用的哪些方面 答:用于草原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种生产 11、《草原法》规定,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交纳什么费用 答: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12、国家对草原实行什么制度 答: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13、牧区的草原承包经营者在利用草原资源时,应实行什么制度 答:应当实行划区轮牧,合理配置畜群,均衡利用草原

14、国家提倡在哪些地区实行牲畜圈养 答: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有条件的牧区 15、因建设征收、征用集体所有的草原的,应当依照哪部法律的规定给予补偿 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6、对在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实施退耕还草的农牧民,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哪些补偿 答:给予粮食、现金、草种费补助 17、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应当符合有关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并事先征得哪个部门的同意,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18、草原防火工作贯彻什么方针 答: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19、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当事人协商不成的,由哪个部门处理 答:由有关人民政府处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依法改变草原权属的,应当办理草原权属变更登记。(√) 2、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遇到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调剂使用草原的,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由双方协商解决。(√) 4、草原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用于草原监督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5、除抢险救灾和牧民搬迁的机动车辆外,禁止其他机动车辆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使,破坏草原植被。(√)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或者核定草原载畜量时,不用听取草原使用者和承包经营者的意见。(×) 7、临时占用草原或修建直接为草原保护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使用草原的申请,经审核审批同意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口头形式通知申请人。(×)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 (1)地形环境保护措施 ①对合同规定的施工界限内、外的植物、树木等尽力维持原状;砍除树木和其它经济植物时,应事先征得所有者和业主的同意,严禁超范围砍伐。 ②临时用地范围内的耕地施工后采取措施恢复。其它裸露地表植草或种树进行绿化。 ③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施工现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的临时卫生设施,经常进行卫生清理,同时在生活区周围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生活环境。 ④及早施做防护工程、排水工程和裸露地表的植被覆盖,防止水土流失。 ⑤工程完工后,及时对现场进行彻底清理,并按设计要求采用植被覆盖或其他处理措施。 ⑥对有害物质(如燃料、废料、垃圾等)要通过焚烧或其他措施处理后运至专门地点进行掩埋,防止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2)水环境保护措施 ①施工废水、生活污水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农田、河流和渠道。 ②清洗骨料的水和其他施工废水,采取过滤、沉淀处理后方可排放,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③施工机械的废油废水,采取隔油池等有效措施加以处理,不得超标排放。 (3)大气环境及粉尘的防治措施 ①施工场地和运输道路经常洒水,尽可能减少灰尘对生产人员和其它人员造成危害及对家作物的污染。 ②对运输易飞扬的物料用蓬布覆盖严密,并装量适中,不得超限运输。 ③在设备选型时选择污染小,并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确保达标排放。 ④对汽油等易挥发品的存放要采取严密可靠的措施。 (4)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①施工营地和施工现场院的生活垃圾,应集中堆放。 ②施工和生活中的废弃物也可经当地环保部门同意后,运至指定地点,此外,工地设置能冲洗的厕所,派专门的人员清理打扫,并定期对周围喷药消毒,以防蚊蝇滋生,病毒传播。 ③报废材料或施工中返工的挖除材料立即运出现场并进行掩埋等处理。对于施工中废弃的零碎配件,边角料、水泥袋、包装箱等及时收集清理并搞好现场卫生,以保护自然环境与景观不受破坏。 (5)降低振动、噪音控制措施 由于振动、噪音是干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影响面较为广泛的一种公害,因此,本工程中应将施工振动、噪音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来处理。施工中的噪音源主要来自各种运输车辆、砼搅拌机、振捣器、柴油发电机以及泵类机械等。本工程中控制噪音

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对国家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起着积极作用。而水利项目施工中,由于多种因素存在,在改善城市供水及农田灌溉等同时,其施工过程及后期实施中难免对周边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对于此,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好施工控制与预防措施对保护环境及促进生态发展具有一定价值。文章结合辽宁省凌源市水利项目施工为例,就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整改措施,为后期项目有效施工提供依据。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1.1正面效益分析 就长远利益来讲,水利工程对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①兴修水利可对发电意义重大;如水利发电主要是利用水位差所产生动能推动叶轮机转动而发电,避免了传统火力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②航运问题,如水利工程的修建可使上游水位抬高,可形成较高的深水巷道,增加了通航船舶的吨位及载重率,使得原不能通航的河流实现了通航可能性。③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如水库具有消洪减灾作用,在减免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减轻了人们人力、财力损失,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如凌源市某地区常年内涝严重,对社会经济及居民生产带来了极大损失,而水库的修建加大了洪涝期蓄水能力,减免及预防了洪涝期灾害损失的发生。④灌溉效益,如水利设施的修建,极大改善了灌溉区生态条件,提高了农业

产能,增加了居民生活水平。⑤水利工程的调水作用缓解了城市供水环境,减少了城市及工业用水短缺情况,拉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⑥水利工程对恢复水质及减免水土流失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如水利工程运行有利于净化水质及促进水体富氧化,可推动经济发展。 1.2负面影响分析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及实施运行,其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对河流起到了阻隔作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水生生物活动。②对水体生物群落具有一定影响,如水库蓄水后,区域水温逐渐下降,泥沙含量也逐渐降低,同时还伴随着河流径流量改变,江水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及鱼类种群发生结构性改变,使得鱼群总体呈小型化及幼龄化变化。③兴修水利及调水工程使得入海径流量发生变化,导致入海径流减少,水体营养物质降低,对河口鱼类繁殖造成影响,而同时,河流中污水的大量带入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引发各类藻类大量繁殖,影响生物生存。④水利工程大量集中修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周边的地理环境及地壳情况,增加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该理论已被大量实例所证实,影响不得忽视。⑤水库得以修建后,库区水位发生较大变化,对区域气候发生较大变化,如降水、气候等变化,对水利工程进行施工建设时应作为主要因素进行考虑。⑥水利工程项目修建在对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较多隐患,如水库蓄水后会增加部分传染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体系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问题主要包括: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湿地干涸、生物多样锐减、水土流失等。(一)、森林面积缩小 1、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 2、世界森林覆盖率30%,中国森林覆盖率% 3、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首要价值:改善生态环境 ※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4、森林的分布 原始森林:①亚寒带针叶林:存在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②热带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 我国森林的分布: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②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 5、森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6、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7、森林保护的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二)、草地退化 1、概念区分: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市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知识测试题库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所称草原是指什么?答: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2、天然草原包括哪些?答:草地、草山和草坡 3、人工草地包括哪些? 答: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4、哪个部门主管全国草原监理工作?答: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5、草原属于谁所有? 答:属于国家,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6、草原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可以按照什么原则依法转让?答:自愿、有偿原则 7、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受让方必须具有什么条件?答:必须具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能力 8、在草原权属争议解决前,不得做出哪些行为? 答:任何一方不得改变草原利用现状,不得破坏草原和草原上的设施 9、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应当与什么相衔接?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在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排资金,用于草原保护、利用的哪些方面?

答:用于草原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种生产 11、《草原法》规定,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交纳什么费用?答: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12、国家对草原实行什么制度?答: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13、牧区的草原承包经营者在利用草原资源时,应实行什么制度?答:应当实行划区轮牧,合理配置畜群,均衡利用草原 1 14、国家提倡在哪些地区实行牲畜圈养?答: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有条件的牧区 15、因建设征收、征用集体所有的草原的,应当依照哪部法律的规定给予补偿? 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6、对在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实施退耕还草的农牧民,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哪些补偿? 答:给予粮食、现金、草种费补助 17、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应当符合有关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并事先征得哪个部门的同意,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18、草原防火工作贯彻什么方针?答: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

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 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下简称:草原补奖机制)是国家做出的保护草原生态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普惠工程。为贯彻落实好草原补奖机制,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牧民持续增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阿左旗草原补奖机制实施方案》,结合阿左旗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保生态、保收入、保稳定、保供给、完善相关制度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公平、公正、公开、补奖标准合理的原则,以嘎查为基本单位实施。 第三条将草原补奖机制与农牧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结合,完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农牧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第二章实施范围 第四条实施范围和享受对象。 (一)实施范围。以自治区2010年草原普查确定的天然草原为依据,阿左旗2011年草原补奖机制区总面积

7110.93万亩,其中禁牧区面积5767.84万亩、草畜平衡区面积1343.09万亩,覆盖全旗所有的牧业嘎查和半农半牧嘎查。 (二)享受对象。按照《阿左旗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已落实草原“双权一制”工作,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牧民均可享受禁牧、草畜平衡等补助。具体享受对象与条件为: 1、具有二轮草原承包经营权证或联户经营权证的牧民; 2、二轮承包后配偶婚入满三年且婚前无生产资料的牧民和计划内出生人员; 3、已享受退牧还草和阶段性禁牧政策的牧民; 4、阿左旗重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区转移搬迁的牧民; 5、与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有关的其他符合条件的牧民。 第五条凡享受草原补奖机制待遇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享受补奖待遇: (一)被行政、事业、国有企业录用为公职人员或人才储备的; (二)现役军人转为士官或提干的; (三)其它应终止享受草原补奖机制待遇的。 第六条资格认定。草原补奖机制以嘎查为单位申报。由牧户自愿向嘎查提出申请,嘎查组织召开牧民大会,对申请人的资格及条件进行确认、公示。无异议后由苏木镇审核上报,旗农牧业局审批通过后,方可享受草原补奖机制待遇。 第三章区域划分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

郴州北湖碧桂园.南平府项目 施 工 现 场 环 境 保 护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2018年3月12日

目录 一、粉尘控制措施 (3) 二、废水处理措施 (4) 三、施工噪音控制措施 (5) 四、施工现场卫生管理 (6) 五、环境保护措施 (7) 1、防止对大气污染 (7) 2、防止对水污染 (8) 3、防止施工噪音污染 (8) 4、限制光污染措施 (9) 5、材料设备的管理 (10) 6、环保节能型材料设备的选择 (10) 7、环境保证措施 (10)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一、粉尘控制措施 (1)、施工现场应对施工区域实行封闭或隔离,封闭高度应高于施工作业面2.4米以上,同时采取有效防尘措施。 (2)、建(构)筑物应采取封闭或隔离施工,其封闭高度应高于建筑物1.2米,封闭材料必须选用防尘密目网,并湿法作业减少扬尘污染。 (3)、严禁高空抛撒建筑垃圾,防止尘土飞扬,清扫场地必须采用湿法作业。建筑垃圾及时清运,适当洒水减少扬尘,并在指定的垃圾处理场处理;不能及时清运的,应在建设工地设置临时密闭性垃圾堆放场地或垃圾箱进行存放。本次工程在施工道路入口处办公区、砂浆搅拌站右侧、木工房和钢筋加工房处各设垃圾堆放场的一处,并将垃圾袋装,以备外运。 (4)、施工运输车辆、挖掘土方设备驶出工地前必须在出入口做除泥除尘处理,严禁将泥土、尘土带出工地。车辆冲洗场地见施工平面布置图。 (5)、运输沙、石、水泥、土方、垃圾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车辆,必须封闭,严禁撒漏。除对车辆冲洗外,对场地应进行洒水降尘等措施,并设专人负责。 (6)、散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尽量安排库内存放,如需露天存放应采取砌墙围挡,其上表面用竹席覆盖,防止刮风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_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

( 整改措施)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4154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_保护生态环Measures to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_ Measures to protect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_保护生态环境的 举措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 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生存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 森林面积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分钟就有超过20xx0平方米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

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的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xx年上半年, 全国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xx年同期增长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20xx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体中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如果人体损失10%以上的水分,就会导致死亡.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类植物是氧气的加工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命将不复存在.野生动物依赖于植物,也可以保护植物.以鸟类为例,90%的鸟类以昆虫为食,许多益鸟是庄稼,树木的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