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

第二章工程的本质

工程哲学是研究工程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而工程哲学得以成立的基础则是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三元论”。三元论承认科学、技术、工程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工程日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但同时,工程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独立于科学和技术的领域,所以,三元论在承认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强调三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所以,在讲工程本质的时候,我们先从科学和技术的本质讲起。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本质:根本性质或区别。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质。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质对事物的类存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了这些质,此物就会转化成他物,这样的质就叫本质。人既有生理的质,又有社会的质。而社会的质才是人的本质。

下面我们就可以开始讲科学的本质。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一、科学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典籍《礼记·大学》上说。“探究事物而获得知识”,西方“科学”概念的涵义相当于我国的“格致之学”。就“科学”这个语词,在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南宋陈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在翻译英文science 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1831年英国成立了科学促进协会以后,1833年,在剑桥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上,著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威廉?休厄尔建议仿照“艺术家”(arist)一词创造出一个新词“科学家”(sciencist)。

随着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学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上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科学概念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特征一:科学的知识性、确定性、客观性、系统性

科学一词的渊源上来说,其本意是知识。知识的这种涵义可以追溯到百万年前,从古代开始,科学就是人类活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所以,知识是人类对科学的最初的认识。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在19世纪和20世纪,科学的研究已经分化成为几十个主要领域和近千个科学学科,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专门的行业和职业,科学的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庞大和细化。伴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反而越来越模糊,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什么是科学”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特征二:科学的动态性、暂时性、过程性、社会性。

在工业社会时期,关于科学知识发展的观点是基于“知识的确定性”之上的。科学知识一直是确定性的和权威性的代表,人们相信科学知识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一切情况,因而是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最终依据和标准。自然科学逐渐建立起了以牛顿力学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庞大体系。经过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牛顿经典力学的范式下,科学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将整个世界置于一种完全确定的框架之内。

实际上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后,随即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经验自然科学。科学家通过对已知的材料和事实加以整理,并主要由归纳法发现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各种规律,从而使人们获得了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各种知识。近代经验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理论自然科学诞生了。于是,科学便从分门别类的搜集材料发展到对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的阶段。由此,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零碎的、孤立的一般知识,或规律的知识单元,而是系统化的并借助于严密的逻辑关系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

由实验经验概况出的经验定律对经验定律的进一步解释形成的原理定律

随着理论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传统工业社会中知识的绝对确定性及永恒真理性的科学观开始受到全面的攻击。

首先,在自然科学领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出时间与空间本身的不确定性;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否定了物质是由具有广延、形体等属性的实体所构成的物质实体观(最著名的结果就是发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实际上,任何科学知识都有它的条件性和适用范围,在自己的适用范围之内科学知识表现出的是确定性,而超出了这一范围,科学知识的应用就具有了不确定性的一面。

科学知识的获得是科学家根据现有的理论(原有知识)来建构科学知识,强调科学知识是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

恩格斯:“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在他著名的《推想与反驳》一书中写道:“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贝尔纳则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

科学是正确的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科学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

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特殊的知识生产和精神创造方式;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建制。

(社会意识形式是对社会存在的系统的、抽象的、自觉的反映,表现为各种思想体系。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科学、哲学等等。科学作为一种意

识形式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不直接决定于经济基础,表现出一定独立性和稳定性;本身没有阶级性,真理的普遍性成果共享。不同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对科学发展产生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科学作了更一般更深刻的哲学概括: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直接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二、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与诗歌、小说、戏剧、宗教、神话、哲学等等意识形式的区别。科学定义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由此也决定了科学划界问题的多样性。始终是一个科学哲学中困扰人的举世难题。

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划界问题”就历来被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所高度关注,而各种邪恶势力,也常常利用“划界问题”上的界线不清和故意混淆界线,来提倡伪科学,以达到自己的邪恶的政治和其他的社会目的。1616年,罗马教廷在审判伽利略以后,曾宣布哥白尼学说是“伪科学”;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以后,曾宣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犹太人的科学”,是“伪科学”;1948年,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中央还曾正式做出“决议”,宣布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是“伪科学”,致使大批正直的科学家被投入监狱,甚至被迫害致死。20 世纪以后,划界问题才获得了真正深入的研究,划界问题成了20世纪的科学哲学发展中首先被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综合起来看,有四种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是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结成的一个思想流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的科学观:

所谓分析命题,就是其真假仅以意义的分析为根据而不依事实为根据的命题。例:数学定理和逻辑定理都是分析命题,它们的真理性的检验不依赖于事实,因而不能通过实验观察检验而判定其真假

综合命题,就是其真假要依事实为根据而不能仅仅依其意义分析为根据的命题。相应地,所谓综合真理,就是依事实为根据或依事实为判据的真理。“那只天鹅是白的;今天是晴天”

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区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理论基础上的。

当我们获得一个命题时,应当检验它们的意义:分析命题的逻辑意义和综合命题的经验意义,如果一个命题没意义,就是非科学的或伪科学的。

问题:

第一,有些命题现在无法证实,将来有可能被证实。“月球背面也有许多巨大的环形山”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后就证实了。不能说开始不是科学,后来变成科学了。

第二,有些命题不能被直接证实。在化学实验中,不能直接看到微观分子的存在和结构。

第三,有大量的命题不可能被绝对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除病毒外的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在实验中并不是所有的结构都一致,许多实验都要重复进行多次,结果往往是一大堆近似的数据,经过概率的处理获得一个最终的数据。

所以,命题的经验证实并不是充分条件。

2、批判理性主义:以波普尔为代表

一个判决性的否证实验。1919年5月29日,著名的英国实验物理学家爱丁顿率领一支日蚀观察队在西非的普林西比岛对日蚀(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进行观测。这个实验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场的存在及其预言而设计的:当光通过大质量物体的时候,引力场会使空间发生弯曲,光线方向会发生一个角度的偏转。

按照牛顿的空间概念,本来应该被太阳遮蔽的星光却被观测到了。根据对所拍照片的分析,这个偏角与爱因斯坦预言基本一致。

这个日蚀观察实验使波普尔十分震惊,牛顿理论曾被实验千万次的证实过,但是在一次重要的反驳中就遭到了失败,那么用证实的方法,什么时候才算是真正证实了一个理论的真理性呢?爱因斯坦的理论今天被证实,也可能被无数次的证实,但是总会遭到一次关键的反驳。

在他看来,科学知识总体的性质是一种猜测和假说。“我认为牛顿和爱因斯坦都属于科学,但两者都不可能是真的,两者都可能是假的。”因此,他提出新的界限“可证伪性”。

从科学史来看,牛顿理论曾被无数次的被证实过,许多科学理论也都曾被一次次实验、事实检验证实。与科学一样,神学、迷信和巫术也在不断的寻找证据,有许多事实证实了他们的说法,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巫术的灵验。所以,两者之间没有区别。但是,科学理论却可以被经验事实否证。他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存在自身的“可否证域”。如果这里面的事实一旦被发现,科学理论就会遭到反驳表明自身的错误。爱因斯坦:“如果一束光在通过引力场时并没有发生偏转或弯曲,那么相对论就被推翻了。”

对于神学和巫术来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被推翻。比如巫师给病人治病,病人在师法过程中死去了,巫术会被推翻吗?巫师可能会说,死者的阳寿已尽,在师法中已经延长了数个时辰;甚至会说,他的死是一件幸事,生病是因为i命中有罪孽,病得越痛苦,其罪孽清除得越多,死了,表明罪孽已尽,已向天堂而去,因该高兴才是。哥白尼和达尔文提出了圣经完全相反的事实,但神学却不会因事实的反驳而宣布失败,所以,神学巫术没有经验的可反驳性。

局限:“小儿麻痹症是由某种病毒引起的”、“对于每一种络合物都存在一种溶剂”“在宇宙间的其他星球上存在有机生命”。从逻辑上说,凡是这样的语句都是不可证伪的。从逻辑上说,凡是这样的语句都是不可证伪的。

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还是否证主义,都将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作为划界的唯一标准。

3、历史主义学派:科学看作一种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与其它的精神活动形式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一派以库恩为代表:承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

发现:科学史家在清理科学曾有的成果时,经常会感到很困惑:曾经被认为是科学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比如科学中的“燃素说”,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绝对时间空间”等,难道科学史一边积累真理一边又在抛弃真理吗?因此库恩认为:科学通过实验检验就成为真理的观点是值得怀疑的,或许科学根本与真理无关。

标准: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

范式:科学共同体有着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正是由于科学家掌握了并对当前的范式取得了一致的意见的情况下,才进一步组成了科学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顺利地进行科学的一系列活动。范式的概念预含了一种存在于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契约。

特点:历史的、发展的和相对的。渗透了各种社会及心理因素。

另一派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没有普遍使用的方法,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分,也不应该划分。

“怎么都行”“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认为任何方法都具有局限性,科学研究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世界,任何的方法都只是从一定的角度所作的研究,因此,科学家必须在方法上保持开放。爱因斯坦使用“思想实验”的方法,引起了传统方法轮哲学的争论。孟德尔和玻尔在生物学和物理学中运用统计的方法,这些在经典科学方法中不可接受,爱因斯坦就坚决反对统计的方法。费耶阿本德:“哥白尼、原子论和中医学等等例子表明,甚至最高级和显然最可靠的理论也并不安全,可以修正或者完全推翻它。就是因为这样,今天的知识可能变成明天的童话,而最可笑的神话最终可能转变成科学的最坚实的构件。”从而使历史主义走向极端。

4、多元划界标准

理论著名的科学哲学家马里奥?邦格和萨伽德就分别提出过不同的多元主义划界理论。萨伽德所提出的多元划界标准可简要地列表如下:

[科学]

A 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

B 追求经验确证与否证

C 研究者关心理论的竞争与评价

D 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

E 随时间进步

[非科学]

A 使用相似性或比拟的思维方式

B 忽视经验因素(不追求检验)

C 研究者不关心竞争理论

D 非简单的理论;许多特设性

E 在文本和应用中停滞不前、保守

但这些界线似乎仍然存在问题。例如。文学、艺术作为非科学的形式。

三、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是对科学根本性质的界定,反映了科学的内部联系和内在规律性。科学的本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科学的本质属性可以概括为:客观真理性,这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可检验性,包括证实和证伪;系统性,科学知识的结构性。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既有经验知识,又有理论知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主体际性,被不同的主体所理解并检验,讨论和交流,科学活动处于同行的严格监督之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非科学:道德、形而上学、宗教、艺术、神话等。无对错好坏之分。

伪科学:封建迷信。违反科学规范和人类道德。

“伪科学”仅当它本身并非科学,却又要为自己打出科学的招牌时,它才成为伪科学。例如,某种形而上学体系或某种宗教神学体系,当它们宣称自己是科学,甚至是“最高科学成就”的时候,那么,它们就成了不折不扣的伪科学。

现代科学是由许多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只有将各种涵义作为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才能全面的、综合的认识科学的本质。(图)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认真研究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尤其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及全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因此,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着力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着力培育对外经济发展新优势,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是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带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

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紧急稳妥推动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愈发展,人民民主愈发展。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必须更高的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定不移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的是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经过反复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胡锦涛反复强调,这些制度集中体现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七大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呢?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模板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 ” 今天看到了马克义先生在《中国研究》上发表的《什么是机械论科学—— 关于“管理”争论的最后回答》一文,心里不禁为难起来:本来有些话还想再说一说,但马先生已经宣布休战了,我是说呢,还是不说呢?从此闭口不发一言,实在是心有不甘,但继续说呢,也显得太“好战”了。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记得古人有言:当仁不让于师。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为了把问题尽量弄明白一些,还是再说一说吧。 首先申明一点:本人并不象马先生文章一开头所指出的那样,仍然坚持十对的就是这种牛顿时代的科学观。马先生所主张的机械论科学观,如果本人理 解不错的话,实际上正是牛顿时代的科学观。正因为马先生主张这样一种早过了时的机械论科学观,所以,才将管理学清出科学领域之外。 马先生说,现代科学观基本上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探索现象之后的 “本质”的科学了,也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研究“规律”的科学了。本质和规律同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不同的人自然会认为世界有不同的本质有不同的规律,科学对此也无能为力。 但我记得马先生在《再谈“管理”——“管理”是一种艺术——为什么管方“science”一词的定义说:科学就是“the study of knowledge which depends on testing facts and stating general nutural laws”这里讲得很清楚,科学是有关以测定事实以基础,描述普遍自然规律的知识的研究。怎么才过了几天,现代科学就不研究“本质”和“规律”了?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这且不论,我们还是看一看所谓机械论科学到底是什么吧。马先生指出, 所谓机械论科学指的就是这种寻找导致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的科学。这一点,我倒是可以同意的。但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同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这两种说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以为这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歧义,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不严格的情况下,这两种说法完全可以通用。我看这个问题就不必要再争了,再争下去可就真的成了马先生所讲的“语词”的争论。 其次,再讲到管理学。马先生说“本人在两篇文章中的核心问题并不仅仅

最新整理专题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教学教材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科学价值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争论至今的一个话题,在科学与价值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在西方,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价值中立说”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核灾难和全球性环境以及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价值中立说”不断遭到质疑,科学负荷价值说逐渐成为普遍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实践基础,指出科学作为“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与人及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价值论从实践的观点,从人与科学内在联系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一、西方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D.HuMe)严格区分了两类命题:第一类是事实陈述,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价值陈述,回答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前者诉诸于理性,后者诉诸于伦理,这两类命题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类命题不能退出第二类命题,反之亦然。如原子核分裂或聚合(裂变或聚变)时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可以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给出,这是一个科学命题,但由此我们并不能得出应不应该使用原子弹或氢弹。休谟认为如果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必将引起“知识上的混乱”。由休谟论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也由此形成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18世纪德国科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思想,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20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无涉”(Wertfreiheit)观,强调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但决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从“存在”无法上升为“应当”。因此,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韦伯认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20世纪30年代以石里克(M.Schlick)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关乎事实的,价值是关乎目的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因此,科学与价值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完全对立的两极。科学价值中立说主张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是纯粹求真的事业,科学不带价值倾向的、不带感情因素的了解自然界,科学家要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要“为科学而科学”,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科学要与政治、伦理等严格区分,以保持其“纯洁”性。 科学价值中立说对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认识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是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素。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

科学发现的本质

题目:科学发现的本质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数量经济学2014级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2014年11 月25 日

科学发现的本质 重庆师范大学数量经济学 2014级 指导教师 摘要:不管对科学发现进行语义分析,还是对科学发现活动本身进行历史探究,我们都会发现,科学发现除了具有社会、历史和心理上的属性外,它在本质上仍是新假说的产生、选择、修正、接受和理解的逻辑过程。当代关于科学方法的主要争议是:究竟着眼于科学的结果作静态分析,还是着眼于对科学的过程作动态分析,本文主要就这个问题进行对科学发现本质的探究。 关键词:科学发现;逻辑过程;探究;分析 科学发现是科学活动中对未知事物或规律的揭示,主要包括事实的发现和理论的提出,是对一切科学活动的直接目标和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志。事实的发现和理论的发现是相互、相互促进的。重大的科学发现,特别是重大理论的提出,往往构成某一学科甚至整个科学的革命。科学发现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弄清发现逻辑与证明逻辑的关系,无疑又是研究科学发现的本质所必需的环节。 一、科学发现的定义 科学发现是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变化过程及其特性和规律的揭示。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认识的总结,是更为广义的发现。它们都属于人们认识的延伸。发明与发现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化学物质的“用途发明”上表现最为突出,当发现某种化学物质的特殊性质之后,利用这种性质的“用途发明”则应运而生。 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认识的总结,是更为广义的发现。它们都属于人们认识的延伸。这些被认识的物质、现象、过程、特性和规律不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方案,不是利用自然规律所作出的发明创造,仅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它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不具备工业上的实用性,不是专利法意义上的发明创造,因此不能被授予专利权。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

第二篇自然科学观与方法论 本篇依据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科学认识自然的过程:一个以科学问题为起点,对自然界由直观形成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回到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研究人们怎样通过感性直观取得经验,怎样通过抽象思维形成观念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探讨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通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转化为理论的过程。认识科学理论及其体系的形成和理论的评价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本质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知识”。英语science,法语science, 德语Wissenschaft。 我国早先译为“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日本转译为“致知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翻译日本的著作时引进了“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science 译为“科学”。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以及获得这种知识体系的活动的总体。 1、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科学家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高级文化 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6、科学是生产力 7、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二、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 1.可检验性 2.系统性 3,主体际性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 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邦格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伪科学是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回避或拒绝规范的科学实验和同行专家的科学鉴定,或者用违背科学实验准则和程序的“实验”去取代规范的科学实验,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的科学实验的检验。不可

如何认识科学的本质

1、如何认识科学的本 质? 2、如何认识技术的本 质? 3、科学与技术有哪些 主要区别? 4、古代、近代、现代 社会的科学与技术 的联系各有什么特 点? 5、什么是科学技术的 社会互动? 6、简述科学技术的社 会功能? 7、简述科学技术发展 的社会条件? 8、为什么说学习《科 学*技术*社会》有 助于增强科技意 识? 9、了解科学技术与社 会的互动关系有何 意义? 10、学习科学技术史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有何意义? 11、.原始社会技术 上的突出成就有哪 些? 12、.简述古埃及的 医药学和建筑技术 成就? 13、.简述古代两河 流域数学和天文学 成就 14、必达哥拉斯学 派有哪些科学贡 献? 15、简述古希腊罗 马地心说宇宙模型 的建立和发展16、亚里斯多德在 生物学上有何贡 献?他的力学研究 有何局限性?17、简述古希腊亚 历山大时期突出的 数学成就?、18、希波克拉底对 医学有哪些贡献?19、老普林尼的 《自然史》的主要 内容有哪些?这部 书有何局限性? 20、简述盖伦的 “三灵气说” 21、简述古罗马建 筑技术成就和主要 著作? 22、赫伦主要有哪 些科学技术贡献? 23、简述古希腊罗 马科学技术的历史 地位? 24、古印度在数学 上有何突出成就? 25、古印度在技术 上有哪些独特发 明? 26、古代阿拉伯人 是如何改变对异族 的科学文化的态度 的? 27、古代阿拉伯在 世界科技史上做出 了什么特殊贡献? 28、简述中世纪前 期欧洲科学技术的 衰落,并分析其原 因。 29、中世纪后期欧 洲科学技术复苏的 原因是什么?有哪 些主要表现? 30、中国古代天文 观测有哪些主要成 就? 31、略述《九章算 术》的主要内容及 该书的科学史地 位? 32、宋元时期中国 数学上有哪些新成 就? 33、举出几部中国 古代医药学代表著 作并简述其内容。 34、举出几部著名 的中国古代农学著 作及其作者? 35、略述中国古代 制瓷技术的发展? 36、举例说明中国 古代塔,桥建筑技 术的成就。 37、略述四大发明 的年代及外传情 况。 38、试析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的特点。 39、简述中国科学 技术在近代落后的 原因。 40、近代科学与古 代科学的主要区别 是什么? 41、试析近代科学 技术产生的社会条 件? 42、哥白尼日心说 的要点是什么?这 个学说的提出对科 学发展有什么意 义? 43、为什么说哈维 提出的血液循环理 论是近代科学革命 的一个重要标志? 44、简述伽利略的 力学研究成就? 45、简述牛顿的主 要科学成就? 46、写出对近代数 学发展做出主要贡 献的数学家的名字 和他们所研究的学 科? 47、布莱克在热学 研究上有哪些主要 创见? 48、19世纪热学的 主要成就有哪些? 各项成就的主要创 造者是谁? 49、简述19世纪电 磁学的发展? 50、波义耳和拉瓦 锡各对近代化学的 发展做出过什么贡 献? 51、道尔顿原子学 说有哪些要点?分 子学说是由谁在哪 一年提出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52、元素周期律的 发现有何意义? 53、简述林耐的生 物学成就? 54、达尔文生物进 化论的基本观点是 什么?这个学说的 提出有何意义? 55、简述海王星的 发现及其意义? 56、赫歇尔在天文 观测上有哪些重要 发现。 57、近代地质学者 有过什么争论?说 出对立的学说及其 代表人物。 58、瓦特如何改进 蒸汽机?他的成功 产生了什么重大影 响? 59、电力技术革命 包括并导致了哪些 重大发明?这次技 术革命与科学理论 的关系如何? 60、简述内燃机的 发明过程和技术后 果? 61、近代技术革命 如何导致产业革 命? 62、说出19世纪末 三大科学发现,发 现者及其国籍,三 大发现有何科学意 义。 63、简述爱因斯坦 创立狭义和广义相 对论的过程。 64、在量子力学建 立的过程中,有哪 些科学家做出过哪 些贡献? 65、相对论和量子

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通过对八个方面特征的现象描述和本质揭示,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说明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新的挑战,着力解决新形势下更加凸显出来的问题,推动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正是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承前继往,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从根本上说,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高度,既坚持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更加突出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强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

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的几点思考

关于现代科学本质特征的几点思考自1919年五四运动游行青年手持“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时任政府请愿开始,中国人中间掀起一股学习“科学”的热潮,并从此,科学一词开始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一部分。现在,科学逐渐成为了我们随处可见、随时引用的一个词。我们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我们做事情要“讲求科学”、我们的大学叫“科学技术大学”、我们的研究机构叫“科学院”····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接下来,结合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以及查阅到的资料,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科学一词来源于英文中的“science”,再往前追溯则来自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很明显,现在我们使用科学一词已经不再是使用其当初原本的意思。而“科学”一词引入中国,则来源于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意即将知识分科的学术.并于1893年,康有正式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同样我们可以知道,把“将知识分科的学术”作为对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科学”一词的定义也是不合适的。 现代生活中,科学已经成为了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词语,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 传统上和常识中,我们都认为,科学就是系统化的知识,就是真理,就是可以被证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看法有问题。系统化的知识很多,比如哲学体系、占星术等等,都是系统化的,但不是科学。 更进一步说来,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科学也并不一定是真理。“明天可能阴天也可能不下雨”,“光棍没有老婆”,“爹在娘先死”,这三个陈述都是真理,却不是科学。第一个陈述把各种可能性都说到了,等于什么都没说。第二个陈述是一个同义反复,来自“没有老婆的成熟男人称为‘光棍’”这个定义,没有任何信息。第三个陈述可以做出“爹的死早于娘的死”和“爹

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

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近年来,科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本质的教育,认为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美国在1996年颁发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放进课程标准中,另外,英国的科学教育协会,在1983年的课程改革草案中也提到:“学生应该对科学原理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我国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必须领悟科学的本质。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达成科学教育的总目标。但是,对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界的重视,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并采取有效对策加强科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的本质 从词源学上看,英文“科学”( scienc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cientia ,意思是知识、求知,即有知识,而不是误解或无知。关于“科学是什么”,长期以来,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等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英国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科学一般被定义为:(1) 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2) 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我国学者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还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人类籍此获取对外界环境控制的行为模式。按照这种观点,科学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而且包含技术。 也有人提出: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究活动。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库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库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 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促进和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哲学依据是群众是社会实 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6、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 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8、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9、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0、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11、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2、中央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的总体目标是统一认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机制的总体目标。 13、我们讲发展是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1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6、中央关于“五个统筹”的思想,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联系的观点。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有何区别

自然辨证法2班 题目5、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有何区别?试分析技术发明的特点、类型与成果形式。 一、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都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思维发达的体现,都是人类特有的理性和非理性相统一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系统的知识体系。两者并非界限分明的两个概念,而是常常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科学发现为技术发明提供原理理论支持,技术发明为科学发现提供试验设备及条件。特别是在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科学发展的成果的当下,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两者相互区别的事实,不能对两者混淆不分。 要对这两者加以区分,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即从定义上对两者进行简单的区分:科学发现是科学活动中对未知事物或规律的揭示,找到前人尚未知晓的,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客观存在,是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未知物质、现象、变化过程及其特性、规律的发现和认识。主要包括事实的发现和理论的提出,科学发现是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志。基本特点有两点:第一是前人尚未知晓的;第二是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而技术发明是运用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为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某一特定技术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也可以指最后的成果。作为一项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技术发明即发明人的一种思想、构思和设想,不管发明以何种形态表现出来,发明实质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前段时间为大家所关注的由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实验成功的“LED灯光上网”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利用屋内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平均上网速率可达150M,堪称世界最快的“灯光上网”,今年11月就会有10台样机将在2013年上海工博会亮相。 而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之间所存在的差别是由科学与技术、发现与发明之间多方面的差别所决定的。具体说来,这种区别表现在: 1、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区别: 从概念上来说,科学是主体借助于手段和条件,揭示并获得自然、社会、人自身固有的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活动;技术是主体借助于手段和条件,变革客体,实现预定目的方式和机制的创造出客观没有的人工人造物的能力体系和创造活动。 从本质上来说,科学的本质主要体现在认识论意义上,是精神生产力,是探索自然固有的未知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理论理性的创新,一种逻辑过程,是一种

谈谈你对科学的本质的理解以及科学与学科之间关系

科学本质之我见 一、科学是什么 英文中的“科学”(Science)一词原意就是“知识”、“学问”。而《现代汉语字典》中则把“科学”一词解释为:人们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美国学者威廉和玛丽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模式建构的过程,是建构能够解释未知世界本质的心理影像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和形成概念是科学的全过程”。从上面看到,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人们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给出一致的回答。 二、美国的观点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 美国科学促进会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三个方面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1.科学世界观:即世界是可知的、科学理论是变化的、科学知识的持久性、科学不能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全部的答案。 2.科学探究: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与想象的结合、科学能进行解释和预见、科学家需要明辨是非,避免偏见、科学不奉行独裁主义。 3.科学事业:科学是一项复杂的杜会活动。由于科学具有社会属性,所以科学信息的传播是科学进步的关键; 三、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我们对于科学的本质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科学既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结果。 一方面,科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人们积极探索周围世界、获取知识、探求规律的过程。另一方面,科学也是人们探索和认识自然世界的活动结果,它不仅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包含有独特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认识科学的本质。综合起来说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作为探究与思维的科学,我们应当了解和熟悉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整体过程:即观察和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实验求证和得出并交流结论【1】。 作为态度与精神的学科,我们应当在学习和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发扬求实、严谨、善于和敢于怀疑、创新、坚持、合作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的本质

科学本质之我见 ——万茹婷09090102 摘要:科学的定义历来都非常困难,要做到既全面又科学、简练是非常困难的。古往今来,大家对于科学的本质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如何正确而全面的认识科学的本质一直都是学者们、教育家们研究的话题之一。在阅读了一系列的关于科学本质的文章后,我对于科学的本质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科学的本质;科学; 一、科学是什么 要理解科学,首先要弄清楚的便是科学是什么,只有认识了科学才有可能对其本质进行探究和考虑。英文中的“科学”(Science)一词原意就是“知识”、“学问”【1】。而《现代汉语字典》中则把“科学”一词解释为:人们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辞海》中对于“科学”又是这样解释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美国科学家小李克则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地组织起来探求自然规律的活动”【1】。美国学者威廉和玛丽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模式建构的过程,是建构能够解释未知世界本质的心理影像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和形成概念是科学的全过程”。我国学者赵学漱等人也认为,科学是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探究过程。从上面看到,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人们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给出一致的回答。尽管如此,通过考察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方法、科学研究的成果等,对于现代科学的一些基本特征,人们还是有很多的共识。 二、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在理解了科学之后我们对于科学的本质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科学既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结果。一方面,科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人们积极探索周围世界、获取知识、探求规律的过程,它包括探索、解释和检验三个基础性要素。另一方面,科学也是人们探索和认识自然世界的活动结果,它不仅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包含有独特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与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精神是科学的三大基本要素【1】。科学活动的过程和科学活动的结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结果是科学活动的目标,科学过程是获得科学结果的途径。只有将科学结果与科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作为探究与思维的科学,我们应当了解和熟悉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整体过程:即观察和提

自然辩证法-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近年来,科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本质的教育,认为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美国在1996年颁发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放进课程标准中,另外,英国的科学教育协会,在1983年的课程改革草案中也提到:“学生应该对科学原理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我国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必须领悟科学的本质。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达成科学教育的总目标。但是,对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界的重视,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并采取有效对策加强科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的本质 从词源学上看,英文“科学”( scienc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cientia ,意思是知识、求知,即有知识,而不是误解或无知。关于“科学是什么”,长期以来,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等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英国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科学一般被定义为:(1) 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2) 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我国学者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还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人类籍此获取对外界环境控制的行为模式。按照这种观点,科学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而且包含技术。 也有人提出: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究活动。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则认为: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 而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其制定的“2061 计划—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中,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三个方面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科学发展观应知应会简答题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答: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3、什么是全面发展?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 4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实质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我国三农问题指什么? 答:农业、农村、农民 6、“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7、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本”? 答: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什么是以人为本的“人”? 答: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9、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就是要真正把哪些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 10、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高举什么旗帜?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1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着力点是不断改善什么? 答:人民生活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14、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什么阶段? 答:中级阶段 15、以什么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答:创业 16、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哪方面的根本要求? 答:价值取向 17、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心环节是什么? 答: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18、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9、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主要是要进一步提高推进事业发展的什么能力? 答:开拓创新 20、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当坚持哪十六字方针? 答: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2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什么时间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什么重要决定?

科学本质十大特征.

科学本质十大特征 历史学家同意这样一个估计:很少有孤立的政治事件能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持久的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如果缺少某几件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人类的历史可能会面目全非。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想给科学下个定义,现在这种努力还在继续。可是,大家发现每一个定义都不能令人满意。所以渐渐感觉到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能下定义的,往往不下定义比下定义更好。人们倾向于以另外的方式去理解科学:不直接去定义什么是科学而是说科学应该包含哪些本质特征。当然,这些罗列出的本质特征在不同的时期退出了这个行列,有的又加进了新的内容,它在不断变化。我们现在所认定的特征,一定还会变化。这种难以定义科学的状况,正好说明科学的博大和无限生机。 科学的本质至少可以归纳为十个特征。 第一,科学应该是系统化的,它是对个别对象的一般性、共同性、规律性的描述。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观念来描述世界上的事物,但科学有它自己特定的角度、观念和方法。 第二,科学要对统一性和预测性做解释。力图对事物做出统一的、数量化的、因果性的解释。这是科学家的愿望,但很多时候是做不到的。由于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研究的这些系统并不遵循简单的规律。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在努力的探索、寻求,而且科学家们相信它是可以被解决的。 第三,科学是极为严谨的,它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是许多种文化都有的,但是科学的实验有自己严格的定义,科学的实验是可以重复的,含有区别于其它文化实验的特征。 第四,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可以令人吃惊的发现,过去的许多知识系统,几千年来基本上都保持不变或者变化很少。然而,科学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人们不断地用过去的知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是一种自己补充、自我扩张的知识系统。科学知识的扩张,遵循着一系列自己的规律。 第五,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探索是一种带有游戏性的活动。超越常规的,出乎意料的,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人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时候,很多重要科学成果的获得,开始并不是出于直接预定的计划和功利目的,而是处于对大自然持久的好奇心。科学家们用自己顽强的努力去体现和满足这种好奇心。 第六,科学与技术之间呈现一种极其复杂的互动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从人类创造知识的过程来讲,人类最先创造的不是科学,而是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在很多国家依附在哲学的传统上。技术则长久的依附在工匠的传统上。这两种传统相互之间的影响非常小。两者分离的发展阶段一直持续了数千年。直到17世纪近代科学诞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