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生态家园的诗意建构——从“大同社会”、“至德之世”到“世外桃源”的蓝图设计

中国生态家园的诗意建构——从“大同社会”、“至德之世”到“世外桃源”的蓝图设计

第22卷第4期.. 梧州学院学报.. No.4Vo1.22
2012年.. 8月JOURNALOFWUZHOUUNIVERSITY Aug.2012


中国生态家园的诗意建构
从.. “大同社会’
’’、.. “至德之世"到.. “世外桃源’
’’的蓝图设计

宋坚..
(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广西钦州.. 535000)

【摘要】和谐生态家园的诗意建构,是中国理想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 “大同社会”代表了儒家的人文绿色的生态社

会理想:.. “至德之世”则代表了中国道家和谐的生态理想形态;.. “世外桃源”则上承儒家的.. “大同社会”人人平等的理想,
下接道家的.. “小国寡民”的淳朴民风,其仙境一般的美妙世界,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态乐园。三种理想社会形态都共同凝聚
了古代智者的思想精华,同时又因其浓郁的乌托邦色彩而具有超越性质。尽管内容与形式上相互区别,但其价值指归是一

致的.它们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审美思想。
【关键词】社会理想;儒家;.. “大同社会”;庄子;.. “至德之世”;陶渊明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55220—0
0050

1[[6383(01)47—8

PoetiCConstruction ofChineseEco-homeland
ABlueifohe‘Daocety’,‘Ful
llrlold'tothe‘Araa’

prntrmt'tngSoi''yM oaW r’'cdi'

SongJian
(Col
llgoChnstrtradConcto,nhuUnvriyQizo300Cha

eefieeLieauenmmuiainQizoiest,nhu550,in)

Abstract:Poeticconstructionofaharmoniouseco-homelandisapresentationofidealsocialpat
ttern ofChina.“DatongSociety”..

relcstofiniaoc-oitfgenaumatl“yMoaoldrpeethosdeloamo

fetheCnucadelfeosceyorendhniywhie Ful
llrlWr”.. ersnsteTaitiafhr


niuo-oey“cdaihtehn,edofcaoinoqaiyi“tnoit”.. tosilc


oscoscit... Arai”.Olte0hradblnsCnuinntofeultna DaogSceywihTaitsmpii

tyookcsona SnCutyadPplto”,whcksafsiaigprdieamaigaara... hete

fflutmsi“maonrnouainihmaeacntnaassaznsafiylndAl
llthre

soaat
tterontantsofaienttnraricnUtpalar,be asfwhchemplrancndntal

cilpnscihewidmonchikendaerhioinfvoscueoihtyiyatsee

naueAlhoghyaieetfoahohentrfcnetnomstervlurettosahesmeto—

tr.tuhteredf
ffrnrmectriemsootnadfr,hiaeoinainreta,wihsmee

coocl ndashtcliaeethm.

lgiaaeteiadesbnahte

Keywodsoilie;C ninim;.. “.. tnoit”uagz;.. “.. yMoaol”ToYuamig

r:s cadaofucasDaogScey:Zh n—iFul
llrlWrd;ann
中国人历来向往..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努想模式深入人心,影响久远。儒道两家代表都以诗
力构建人与万物相亲共融、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合理意的笔墨和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描绘了人人向往
生存情景,设计了人人平等、人间太平的大同社的理想生态蓝图,从而给人们提供了.. “诗意栖居”
会,由此构成的以儒道为代表的生态文明社会的理的人间乐园



、.. “大同社会”:人与

人睦邻友好的人文生态
收稿日期:2012—05—28蓝图..

·..

75 ·..


宋坚:中国生态家园的诗意建构..

“大同社会”代表了儒家的社会生态理想。以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的主
流思想。他强调的是.. “自强不息”的积极人世思
想,以匡正时弊、拯救天下为己任,通过人格修养
与内心的提炼,达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
标实现,从而建立一个太平盛世,实现天下为公的..
“大同”理想。儒家经典《礼记.. ·礼运》日:.. “大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 ”这是儒家设计的一种十分理想的人文生态社
会模式。在这样的社会里,执政者大公无私,昭行
大道于天下,任用贤能,政治清明;人尽其才,物
尽其用;人人讲诚信和睦,相亲相爱,老有所养,
幼有所长,大家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由此社会太
平,人人自得其乐。历史上出现的.. “成康之世.. ”,..
“刑措四十年而不用.. ”:唐朝.. “贞观之治”迎来的太
平盛世,社会上出现了.. “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
太平景象,正是.. “大同社会”的真实展现。

其实中国很早就有.. “大同社会”的萌芽。《诗
经·硕鼠》曾提出了.. “乐土.. ”、.. “乐国”、.. “乐郊.. ”
的美好社会形态,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
平等,其乐融融,是早期.. “大同社会”的雏形。在
面对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的现实社会,孔子遵循西
周礼乐时代的太平盛世,设计了符合儒家理想的..
“大同社会”的和谐蓝图,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文明
社会的概括总结。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人和睦,
互敬互爱,自由祥和,美满友好。..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是指太平盛世中圣人之治的社会风气,
人人尊崇大道,以天下为公,无丝毫私心杂念;..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
社会有评价人才的良l生机制,做到任人唯贤,唯才
是举。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及诚信程度是生态文明社..

·..

76 ·

会最重要的指标。在社会道德上.大同社会没有欺
诈和盗窃,人人都为他人着想,人与人之间和睦融
洽,大家团结友爱,童叟无欺。.. “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更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博爱精神,人人
思想高尚,所以信任和睦成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
则。

大家都没有利益争端,而是尽其所能地为社会

和他人作贡献;大家共同享用劳动成果.同甘共
苦,荣辱与共,承担风雨。由此社会太平,路不拾
遗,生活过得十分富足,精神祥和安宁,身心舒泰

安逸。

大同社会的生态蓝图是几千年来仁人志士孜孜
以求的终极目标。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正是秉承了以人为本的生态
理念;孙中山的.. “天下为公”正是以创建.. “大同社
会”为己任。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
里描绘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这是一个至
公、至平、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它.. “无邦国,
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
同”【lJ康有为的《大同书》既是对古代.. “大同社
会”的重新阐释。又带有西方民主资本主义的社会
改良的特点。而孙中山以.. “天下为公”的精神创造
的.. “三民主义”则带有比大同社会更加理想的色
彩,他想以财产均分、机会均等的原则来实现他的
民主、民生和民权思想,从而还政于民,让人民共
同享受国家的财富,分享大家共同创造的劳动成
果。由此可见,从孔子到孙中山。大同世界一直是
中国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
大同世界的理念既符合生态人文思想,又符合人际
伦理原则;既符合社会大道.又符合人类的生存之
道。它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社会中的一对基本矛
盾: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说:.. “人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解决了这对矛盾,其他的社会生态关
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至德之世.. ”:人与万物相亲共融的和谐情

景再现..

“至德之世”代表了中国道家的和谐生态社会


理想。庄子提出的.. “至德之世”的社会背景是比较

复杂的.但与儒家提出的.. “大同社会”大致一样。
都是在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天下价值体

系的混乱情形下。士人知识分子不得不努力寻求的

救世方案。那时的人们普遍为物驱使、殉身名利。..
“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

不见其功,恭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
(《齐物论》)人在为物所役、为欲所累中远离了生
命的本真,陷入了荒诞的生存。由于对.. “此在”的
绝望和孤独,庄子便有了超越现实的向往和逍遥于

尘世之外的愿望。从而追求生命的自由和诗意的生

存方式。庄子提出的.. “至德之世”的理想生态蓝图

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
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
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
得矣。.. ”.. (《马蹄》.. )

这是一幅人与万物共生共荣的和谐生态景象:
在.. “至德之世.. ”.人与禽兽生活在一起.彼此相安
无事,互不伤害,其乐融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
处,性情敦厚,无知无欲,性真德全,生活虽然十
分简单,但却过着..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的生活;那时的人民少私寡欲,按照自然的
规律而动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
间而从容自在,日子过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
乐知足;那时的人类性灵淳朴,清静无为,.. “邻国
相忘,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来往。.. ”.. (《脑
箧》)人与万物和谐相处,各得其所,悠哉游哉。

庄子的.. “至德之世”是一个诗意充盈的原始时
代。那时的人民淳真素朴,人与自然相亲共融,与
万物和谐相处,生活轻松自在,无思无虑。乐在其
中:.. “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
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
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大方。
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 (《山木》.. )

这是自然而诗意的国度,人民过着朴素的生
活,悠然自得,无知无欲。大家只懂劳作而不收藏

梧州学院学报.. 2 012年.. 8月第22卷第4期

财产,慷慨助人而不求回报,粗狂豪放而不拘小
节,活着的时候逍遥快乐,死了之后安然入葬。庄
子认为,只有在原始时代的.. “至德之世”,人们离
形去知,无欲无为,才能找回这种诗性智慧,才能

回归本源的生活。庄子以诗性智慧指出了人类生存
的理想之境,那就是:人与万物相亲共融,与自然
冥合为一,做到本然处世,诗意而居,逍遥于世,
快意人生,从而实现生命的本真意义,获得生存的
快乐。

为此,庄子设计的.. “至德之世”的生态蓝图。
首先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歌德曾经说过:
在中国,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圆。泰勒说得
好:.. “当人还作为自然物生活在自然中的时候。他
既无快乐也无痛苦,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而
当人走出自然,发现了自然的时候,快乐和痛苦便



起来了。而且人离开自然越远。人的快乐和痛苦
越激烈。因为离开了自然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寂寞
的。人为了解脱这种痛苦,并获得真正的快乐。就
必须回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嘲大自然所具有
的天然之美、造化之功,使人们越来越钟情于山水
林泉。庄子说:.. “山林与,皋垠与,使我欣欣然而
乐与! ”.. (《庄子.. ·知北游》)庄子的.. “天地与我并
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与天地精神共来往的人

生观,启迪着无数的士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找
回自我,追求自由诗意的生活方式。他们为了追求
性灵之真,往往留连于山林皋壤之中寻找人生的乐
趣。于是就有了陶渊明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渊”的本然觉醒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怡然自乐。所以,庄子所设计的.. “至德之世”始终
都离不开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
亲密关系。古风在《境界探微》一书中也说:.. “所
以中国艺术家的兴趣点和艺术表现的核心点,都在

自然景物方面。他们将.. ‘回归自然’作为主要的艺
术修养方式,在山水中澄净灵魂,在花鸟中滋润了

文思,在风月中揽掬灵感。”.. fJ

4“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

·..

77 ·..


宋坚:中国生态家园的诗意建构

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马蹄》)

在.. “至德之世”,人们任真自得,率性而为,
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所当止,一切都如行云流水
般的自然;时时像婴JDTI
III样,饿了就吃撑肚皮儿,
饱了就四处嬉戏游荡,由此保全了人的纯真性灵。
这说明了,人一旦拆除自设的障蔽,摆脱外物对人
性的摧残,回归本真的性情,便能逍遥于天地之
间.无羁无绊。享受人生无穷的乐趣。

庄子所设计的.. “至德之世”,指向了人人称颂

的.. “尧舜之世”—.. —司I
II是一个民风淳朴、童叟无欺

的时代。那时的人们:.. “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

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

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乎天地之

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人与自然相亲共融,不用奸、不使诈,通过自

己的劳动丰衣足食,快乐地度过春夏秋冬,逍遥于

天地之间而悠然自得,整天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

那时: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

长。.. (马蹄)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天。..

(《缮性》)

这体现了庄子.. “至德之世”的生态理想,即

生态整体观。按照庄子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生

态整体观,人与万物是相互平等的关系;人只是自

然的一分子,他应该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和谐发

展。维护生态种群的完整性和平衡性,让生态种群

都能自由生长。共同创造万物群生、欣欣向荣的和

谐生态景象。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

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

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 (《庄子·天地》)

至德之世,人人平等,君主贤明,民众自由。

人人性情敦厚,和睦相处;不尚贤使能,

不用诈,

无机心,无贪欲,知足常乐,无忧无虑,乐陶天

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素朴而民性得矣。”..

(《马蹄》)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和谐。

但是。曾几何时,随着历史的进化,暴力和残..

·..

78 ·

杀代替了祥和柔德,疯狂的掠夺使人类的生态家园
惨遭破坏,.. “至德之世”已不复存在。在对遗失已
久的生态家园的眷念和回顾中。庄子将.. “至德之

世”置放于人类的.. “上古社会”,即.. “史前人类”

时期,并加以诗意的描绘:神农之世,卧则居居,

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糜鹿共处。

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庄子·盗跖》)

在传说中的伏羲、神农时代,人与自然万物生

活在一起。人们安然而居,适时而起,只知其母而

不知其父,整天和麋鹿生活在一起;他们自耕自

足。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人皆没有相害之心,这是

人类道德极盛、生活过得极其安逸的.. “至德之世”。..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

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

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

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

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

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庄子·肤箧》)

传说尧舜以前,中国曾有.. l2个上古帝王,他

们治下的时代正所谓圣人治下的.. “至德之世”,也

称.. “至治之世”。那时的人民毫无机心,一任自然;

他们结绳记事,粗茶淡饭,但却过着.. “甘其食,美

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的生活,日子过得其乐融

融;邻国之间鸡犬相闻,一派生机,但大家互不往

来,也不侵害对方,彼此相安无事,共享天下太

平。这是庄子按照传说中上古社会的.. “原型”设计

出来的理想生态社会,这样的社会既符合人的自然

天性,又符合宇宙大道。时至今日,当人们看到当

下残破不堪的.. “地球村”时.不由得怀念起上古时

期淳朴清明的时代,怀念人类曾经拥有的和谐美好

的生态家园。..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

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日天放。故

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

蹊遂,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

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乌鹊之巢可


攀缘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
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庄子·马蹄》

这是庄子对.. “至德之世”的诗意概括。在人类
的道与德都完美无缺的至德之世,民

德高尚,社会
开放,人性自由,政治开明,无拘无束。自然界百
草丰茂,树木掩映,鸟兽遍野,它们都与人和谐相
处并自由自在地生长。那时有山也不开辟道路,有
河流也不架设桥梁.很好地保持了山川原有的生态
风貌;人可以牵着禽兽四处游走,却不受到伤害;
人可以攀爬到树上偷看鸟巢,而鸟却不惊飞;人与
万物相亲和谐,融洽无间;人人平等,没有区别和
对立:这是一个多么优美和谐的生态社会。这样的..
“至德之世”是一种对远古社会状况的理想化模拟.
是一种用高深的德性影响而形成的社会模式,它真
实地表达了庄子对人类原有的恬静美好的生态家园
的深深眷念。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对庄子描绘的..
“至德之世”充满了神奇的向往,因为这是人类可

以.. “诗意栖居”的理想生态家园。

三、“世外桃源”:人人向往的人间生态乐园

生活于尘世中的人们,总想超越俗尘凡境,向
往人间仙境,而这个仙境必定是一个山清水秀、景
色优美、落英缤纷、幽谷飘香的地方。.. “仙境是一
个可以慰藉灵魂、净化心灵、超越现实苦难的梦幻
世界,仙人则被赋予无穷的生命,他们飘忽天际,
餐霞饮露,不必樵苏于山,不必耕耘于野,既没有
情场之乐,也没有宦海之险,他们不必争利于市,
也不必争名于朝,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升天人海,
在无穷无尽且闲散优雅的岁月中云游四方。”圈可是
在这世俗社会中,去哪儿寻找这样的.. “化外之境”
呢?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以奇
特的手法和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人人向往的人
间仙境——“世外桃源”:那里远离尘嚣,奇隐幽
闭,是武陵打鱼人误入桃花溪,忽逢桃花林,因迷
恋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而流连忘返,
结果偶入桃花源,进入了武陵的桃源仙洞。只见那
里..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梧州学院学报2012年8月第.. 2
22卷第4期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诗人给
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田园山水画卷,是远
离了世俗纷扰的恬静村落。那里的景色着实迷人,

只见:青山隐隐,仙雾缭绕;花树婆娑,流水潺
潺;落英缤纷,宛若仙境;这里的人际关系极为融

洽,人与自然亲密无间,老人少儿皆怡然自乐,共
享人间太平、无忧无虑的生活。.. “其中往来耕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见
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这里的人自耕自足,日出而作,El落而息,过着十

分平静简朴的生活。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见
到武陵打鱼人,由.. “大惊”,到殷勤款待客人,为
之杀鸡、置酒,好饭好菜招待;此事一经传开,村

中的人纷纷赶来看望渔人并问寒问暖,气氛热闹非
凡.完全是一派淳朴未开的民情风俗的真实展现。..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既然偶遇
桃花源。处处美景都留给武陵渔人深刻的印象,所
以在离开之际,他到处留下标记,盼望以后再重返
桃花源。但既然是.. “桃源仙境”,人间哪能再见?
所以后来..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世外桃源,人间难觅,这本是意料中
事.但这其中包含了作者对世俗人事多么深刻的反
讽。同时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理想的生态家
园的诗意向往。

这令人神往的.. “世外桃源”究竟在哪里?临别

前桃源人的一句叮嘱:.. “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大

大地增加了.. “桃源仙境”的神秘性。陶渊明在《桃

花源诗》开篇写道:..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亦复湮,来径遂芜

废。”由于秦皇、汉武这些所谓的.. “英雄豪杰”扰

乱天下。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使得天下大乱。商山

四皓隐姓埋名,社会贤者纷纷隐居深山。因为他们

的隐居之处与世隔绝。遂成了奇隐幽闭之处。.. “奇

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闭。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桃花源隐蔽于世.. 50
00

·..

'9 ·..


宋坚:中国生态家园的诗意建构

多年了,只因武陵人误入桃花源,才让它第一次向
外界敞开其神仙般的境界。这里的社会风尚与世迥
异,民风如此淳朴,人们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怎忍
心让外界来玷污了这块人间净土?还是回复原来幽
蔽状态为好。请那些云游四方的好奇之士,不要再
去寻找这片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了。其实,《桃花
源记》对此已作详细说明:..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
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是



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桃花源诗》写道:.. “相命
肆农耕,日人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
诣。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里的人们自耕

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乐陶天然,无忧无虑,
少儿老人随意嬉戏,不用每天劳智伤神,却有享有
不尽的快乐。一直以来,桃源仙境都是世人向往的
梦中乐土。据《晋书.. ·隐逸传》记载,刘子骥是晋
代的隐逸仙人,《桃花源记》记述了他寻

找.. “桃花
源”的经过,却始终未能找到。学者陈寅恪先生曾
考证说.. “桃花源”在北方的弘农;后来有人说在武
陵桃源县.. (今湖南的常德);被当代人传得沸沸扬
扬的.. “世外桃源”是在庐山的康王谷,等等,不一
而足。笔者以为,这种按图索骥式的揣测臆想是毫
无意义的。因为陶氏的、.. “世外桃源”是通过想象而
创作出来的理想生态模式,它既是对抗黑暗现实的
武器。也是陶渊明追求内心和谐的生态乐园,同时
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上承儒家的.. “大同社
会”理想。下接道家.. “小国寡民”的淳朴民风。在
文化意义上,它成了黑暗浊世中人们回归自然、返
朴归真,实现诗意生存的精神指归。

平静祥和的.. “世外桃源”引起了古往今来很多
诗人的向往。东晋以后,无数的文人墨客竞相歌咏
桃花源。孟浩然的《游精思题观主山房》:.. “误人
桃源里,初怜竹迳深。方知仙子宅,未有世人寻。
舞鹤过闲砌,飞猿啸密林。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
心。”孟浩然曾隐居于涧南圆的一座道观,这里有..

·..

8O ·

若远离人烟的桃花源,竹林桃花相互掩映,密林深
处飞猿啼啸,婷婷仙鹤飞舞于台阶之前,宛然是世
人神往的.. “世外桃源”。包融的《桃源行》以.. “桃
源”为题写道:.. “武陵川径人幽遐,中有鸡犬秦人
家,家傍流水多桃花。桃花两边种来久,流水一道
何时有?垂条落蕊暗春风,夹岸芳菲至山口。岁岁
年年能寂寥,林下青苔日为厚。时有仙鸟来衔花,
曾无世人此携手。可怜不知若为名,君任从此多所
更。古驿荒桥平路尽,崩湍I圣石小溪行,相见维舟
登览处。红堤绿岸宛然成。多君此去从仙隐,令人
晚节悔营营。”诗中所写到的.. “桃花流水,暗香袭
人,仙鸟衔花,红堤绿岸”的优美景色,令人神
往,抒发了诗人隐居仙境的愿望。卢照邻的《过东

山谷口》日:.. “桃源迷处处,桂树可淹留。迹异人
间俗,禽同海上鸥。古苔依井被,新乳傍崖流。野
老堪成鹤,山神或化鸠。泉鸣碧涧底,花落紫岩
幽。E t暮餐龟壳。开寒御鹿裘。不辨秦将汉,宁知
春与秋。多谢青溪客,去去赤松游。”这首诗抒发

的情感和上面几首.. “桃源诗”是一致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 “桃源仙境.. ”,..
“桃花源里可耕田”就曾经表达了一个领袖的社会
理想。中国士人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都自觉地把
山水田园作为他们的快乐之源。是陶渊明的诗意创
造。为他们提供了可以.. “诗意栖居”的安身立命之
所,使他们从狭窄的生存空间转向清新广袤的田野
山村,并投身于空

灵旷远的自然山水,从中获得身
心的解放。恢复性灵的自由。学者吴洪森说得好:..
“老庄哲学到了黑暗的晋代社会,通过陶渊明的再
创造,使中国文化具有了源远流长的田园精神。由
于中国有了田园精神。使得中国统治者将天下读书
人全部网罗的野心永远都只能是痴心妄想。可以
说,田园精神两千年来是中国文化人的宗教,是知
识分子对抗黑暗现实的安身立命之所。.. ”[1

6由此可
见,陶渊明创造的桃源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灵魂的
重新铸造和积极建构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作为一
个诗人,陶渊明无力改变时局的混乱,但却在诗文


中创造了一个人类可以诗意栖居的理想生态家园。

四、三种理想社会形态之比较

从.. “大同社会”、.. “至德之世”到.. “世外桃源”
的蓝图设计.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圣贤的生态理想
和人文情怀。相比之下,我们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
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种社会形态的设计集中体现了中国智
者思维的宏大设想。并为后人提供了为之奋斗的理
想模式..

“大同社会”的理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
出的,它要建构一个和谐美好的人文生态社会。所
以,儒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就集中地体现在.. “大同社
会”的建构中,它要恢复周朝礼仪和仁爱思想,建
立一个人人平等、互敬互爱、社会太平、民胞物与
的和谐生态世界。中国历史上出现的.. “治世”和..
“盛世”,都是以.. “大同社会”作为.. “蓝本”去实践
和操作的。如.. “成康之时”,执政者效仿尧舜,移
风易俗,勤政爱民,天下为公,致使民风淳朴,路
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大同社会的雏形。晚清时
的康有为按照大同社会的模形,在《大同书》中构
想了一个至公、至平、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 —..
“大同社会”。它.. “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
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表达了人类的
美好理想。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以儒家的.. “大同社
会”的理想,提出了.. “天下为公”的思想。大同理
想作为终极价值目标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
和思想信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治乱兴衰的晴雨
表。在自然生态社会的蓝图设计中。庄子的.. “至德
之世”和陶渊明的.. “世外桃源”成为后人神往的理
想生态模式。许多士人悠游林下,寄情山水。以..
“桃源仙境”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以.. “至德之世”
作为理想的自然居所。象魏晋时代的阮籍、嵇康和
包敬言等提出的.. “无君论”,嵇康就此提出了.. “越
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态理想:修仙隐逸之士葛洪提

出了心目中的.. “自由乐土”是:.. “曼古之世。无君
无臣,穿并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

梧州学院学报2012年8月第.. 2
22卷第4期

息,山无溪径,泽无舟梁。川谷不通,则不相兼并,
士众不聚,则不相攻伐。”.. (《抱朴子·谙鲍篇》)当
今人们按照.. “世外桃源”的原型设计和构建的风景

名胜区—.. —武陵桃花源风景区:那里风光旖旎,流
水潺潺,还坐落着秦人时避难的.. “秦人村”,游人
游览至此,仿佛梦回.. 10
000多年前的武陵桃源洞。
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处处皆宛若仙境;还有人人趋之若鹜的庐山..

“康王谷”..这一个个如神话般降落人间的仙境。

正是按照先贤的诗意创造而设计出来的理想王国。
经过人民世世代代的不断努力,终究会有一天把梦
想变成现实。..

(二)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来看,
它们都是社会离乱后创造的理想产物

儒家的.. “大同社会”和道家的.. “至德之世”都
是产生在礼崩乐坏、生灵涂炭的春秋时代。当时的
儒、道、墨等各家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救世方案。儒
家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企盼挽狂澜于既倒,救万民
于水火,他们奔走呼号,游说诸侯采纳自己的政治
主张,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
负。孔子从古代典籍中整理出合理的成分,构建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
华民族的共同理想。道家则主张返朴归真、回归自
然,恢复人类淳朴的本真和性灵,建立与自然万物
相亲共融的和谐关系。为此庄子提出了.. “至德之
世”的社会理想,为人们逃离苦难、重返自然提供
了安然于居的生态家园。陶渊明处在异常动荡的魏
晋时代,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达到了残
酷的程度。据史书记载:.. “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
业”、.. “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
避幽深”圈。繁重的徭役,逼得百姓.. “至有残形剪
发,要求复除,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妻娶”嗍,
正可谓.. “民疲田芜,事役频苦,童耋夺养,老稚服
戎”㈣。在此情况下,人民不堪忍受,纷纷逃离隐
匿。为此,陶渊明创造了人人平等、安居乐业的桃
源仙境—.. —“世外桃源”,既为乱世中的人们提供了..

·..

81 ·..


宋坚:中国生态家园的诗意建构

安身立命的避难所,又给后世开辟了一个既符合人

性、又符合自然的生态家园。..

(三)具有浓郁的乌托邦色彩

从《礼记·礼运》的.. “大同社会”、庄子的.. “至

德之世”到陶渊明的.. “世外桃源”,都是古代圣贤

计出来的理想生态蓝图,这种生态文明形态,也
许只有在远古社会人类混沌未开的时代才有可能出
现,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乌托邦是人类摆脱
苦难现实、实现自我超越的理想途径。是在严峻的
社会现实中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浪子家园。乌托邦思
想不仅是对未来的憧憬,而且是对现实的批判,同
时也是对过去的反思,它是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
的必不可少的桥梁”[】
】】。由此可见,乌托邦理想带

1
有某种复古情绪,是对现实不可实现的最大超越和
对未来理想的积极展望。

除了具有这些相同之处,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

(一)代表了各家的学说和思想中不同的社会
理想和思想观点..

“大同社会”代表了儒家的思想观点,它要表
达的是人文生态理想,即建立一个人文生态伦理社
会,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它致力于建
构人人平等、处处祥和的太平盛世,最终实现儒家
的救世理想。庄子的.. “至德之世”则代表了道家
的思想观点,他要建立的是自然生态社会,让人们
过着恬淡素朴的生活,达到.. “天人合一”的和谐境
界。陶渊明的.. “世外桃源”则综合了老子的.. “小国
寡民”、庄子的.. “至德之世”和孔子的.. “大同社
会”,同时也夹杂着杂家的社会理想,成为各种社
会形态中最理想的完美综合体。它表达了陶渊明逃
离浊世、享受幽宁的理想愿望,.. “桃源仙境”也由
此而成为古往今来众人追求的理想生存之境。..

(二)表现的内容不尽相同

儒家的.. “大同社会”是非常符合现实社会的理
想要求的。由于社会上唯才是举,使得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各得其所,而且人人都讲究诚信,睦邻
友好:..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为公,..

·..

82 ·

体现了民胞物与、泛爱万物的博大精神。表达了原
始的公平与正义的思想。.. “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由于人民
的良好愿望和创造成果都获得尊重,公平与正义都
获得充分的保障,自由与权力都获得实现,所以这
个社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
待,人与人之间都讲诚信友爱,互相尊重,和谐相
处,相互帮助,迎来了..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
太平盛世。这就是人人向往和追求的大同理想。生
活于其中的人们幸福安康,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
然有序,大家各安其分,各守其业,融洽无间,体

现了古代生态文明社会的理想模式。庄子的.. “至德
之世”则体现了道家的生态美学思想,.. “道法自
然”是其思想核心。在道德健全的时代,人心


朴,诗性圆满,.. “其生可乐,其死可藏”.. (《山
木》)。人与自然生死相依。人们.. “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

日子过得乐陶天然。庄子要求人们回归自然。返朴
归真,否定非本真的生存方式,用生态审美的方式
来领悟自然的和谐之美。感受诗意人生的祥和快
乐。.. “故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
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
游》)道家的.. “无为”思想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所作
为,消极对待,而是要求人们不要人为地去破坏自
然,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破坏万物和谐的关系。..
“与人和者,谓之人籁;与地和者,谓之地籁;与
天和者,谓之天籁。”.. (《齐物论》)这正是道家以
诗意的笔墨勾画出来的生态审美思想和.. “与天同
乐”的生态和谐境界。陶渊明的.. “世外桃源”则高
度融和了儒道两家的社会理想。又加入了自己个人
的独特创造和想象.代表了古往今来的生态审美理
想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形式,所以获得了越来越
多人的共同青睐。



尽管如此,这三种理想的生态社会形态在价值
指归上是一致的,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思
想,它要处理的是人与人、.. (下转第86页】


张仕:论体育教育对现代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上接第82页.. )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而且要最终建
构.. “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念。它们都是中华
民族生存智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它们都

将为今后建构和谐美好的生态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和智力支持,更为将来共同开创一个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人与万物相亲共融的良好局面提供极其

富有价值意义的深刻启示。

参考文献:

【l】康有为.大同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78:1
112.

【3】阎国忠.人与自然的统-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
001(3)...
[4]古风.意境探微【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
001:26
66...
【5]刘洁.唐诗题材类论眦].北京:民族出版社,20
005:3
333.
【6]吴洪森.面对摩罗的困惑[My/摩罗.不死的火焰·序.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20
001.

【7】康有为,大同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
998.
【8】晋书·刘毅传·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92.
【9]晋书·范宁传·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76.

【1O】宋书·武帝纪·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33.

【11】张叉.中外文学中的理想社会—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
生态文明建构【J.20
00()
]当代文坛,.. 66...
f作者筒介】宋坚.. (1963-),男,广西钦州人,钦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文艺与诗学理论。..
(责任编辑:高坚】

·..

86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