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生理心理学绪论

一、生理心理学概述

1、生理心理学基本观点

(1)二元论

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身心是相互分离的,身体由普通物质构成,但心灵不是;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

古希腊:柏拉图 17世纪:笛卡尔

(2)一元论

*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原,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均由物质和能量组成,心灵是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唯物一元论。

*我们大多相信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产生的现象;通过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可以解释知觉、思维、记忆、行为等

(3)还原论

是一种方法论,将复杂的研究对象细化为最小单位来探索。

例如:把脑的高级功能还原到细胞、分子水平。

(4)整合论

用全局观点来整合还原论取得的微观结果。

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定义

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试图以脑内的生理学事件来揭示心理现象。

(2)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3)研究任务

研究心理活动、心理现象或行为产生过程中,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脑机制。

3.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交叉学科: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

二、生理心理学的神经解剖基础

1、神经系统的解剖姿势及方位术语

(1)人的解剖姿势:人体直立,面部朝前,双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拇指朝向远离躯体的一侧。

(2)三个平面:

*冠状平面:冠状平面也称额状平面,它与正中矢状平面相垂直,把身体或脑子分为前后两部分。

*水平面:水平面也称横切面,它与正中矢状平面及冠状平面皆成直角,把人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矢状平面:矢状平面也称正中平面,它把身体分为对称的左右两半,而与正中平面相平行的任何平面都称为矢状平面,也称为旁矢状平面。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脑膜

定义:脑和脊髓周围的保护性鞘结构,包括三层,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缝隙是蛛网膜下腔。腔内循环着脑脊液。

整个脑悬浮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起保护作用。

*脑室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脑

端脑大脑皮层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前脑基底神经节尾状核、豆状核(苍白球、壳核)、

杏仁核、屏状核

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隔、前丘脑、乳头体

间脑丘脑

下丘脑

中脑顶盖上丘四叠体

下丘

被盖网状结构脑干

后脑后脑小脑

脑桥

末脑延脑

*端脑——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的地方,是构成大脑两半球沟回的表层灰质。

四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界限:中央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

*端脑——大脑皮层功能

颞叶: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视觉功能为主。

顶叶: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

额叶: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记忆、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端脑——边缘系统

进化上属于脑的古老部分。在大脑半球的内侧面,由边缘皮质和前脑核心的周围组织等多个结构组成的一个闭合环。除边缘皮层外,边缘系统中最重要的结构是海马和杏仁核。

海马:位于大脑颞叶的内侧和腹侧,传出纤维为穹隆。

杏仁核:位于颞叶嘴端内部。

边缘系统功能:个体保存(防御)、种族保存(生殖繁衍)、内脏活动、学习和记忆、情绪。

*端脑——基底神经节

位于侧脑室下方,主要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主要参与运动的控制。病变引起的疾病有帕金森疾病和舞蹈症。

*间脑——丘脑

大脑皮层所接受的大部分神经传入来自丘脑,丘脑是所有躯体感觉传入通路的皮质下中枢,也称为“感觉丘脑”。

丘脑被丫形的白质板(称内髓板)分隔成前、内侧和外侧三大核群。

*间脑——下丘脑下丘脑位于丘脑的下方。

功能:内分泌功能的高级中枢、体温调节、摄食饮水行为的调节、情绪反应和生物节律、生存繁衍等方面。

下丘脑和垂体前叶: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体

下丘脑和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中脑中脑围绕大脑导水管,主要包括顶盖和被盖。

顶盖:包含上丘和下丘两个结构,从脑干背面看是4个隆起。

被盖:指的是顶盖下面的中脑部分。包括脑干网状结构、控制眼球运动的核团、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黑质、腹侧被盖区。

*后脑

小脑:调节运动输出和运动协调,损伤影响站立、行走或运动协调性。

脑桥:睡眠和觉醒有关的核团

延髓:“生命中枢”,调节体温、呼吸运动和心血管活动的中枢。

3.脑结构与功能的假说

定位学说和整体学说的统一

*定位学说: 19世纪早期的颅相学

失语症的研究:broca失语运动皮层定位

*整体学说: 动物损伤后的行为障碍的恢复

*功能系统假说:鲁利亚将脑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但又互相联系的功能系统第一功能系统:维持和调节唤醒状态的功能系统

第二功能系统:接受、加工和储存心理的系统

第三功能系统:活动的程序编制、调节与控制系统

*模块学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这一假说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脑损伤法

不可逆损伤: 吸出损伤射频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冰冻法

神经化学损伤

问题:

1、脑神经解剖中的三个平面?

2、脑的结构?前脑、中脑与后脑的结构?

3、大脑皮层各分叶的功能?

4、可逆损伤包括哪四个?不可逆损伤哪两个?

5、脑神经解剖中的三个平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6、端脑包括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基底神经节

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

中脑包括顶盖被盖

后脑小脑脑桥延髓

7、大脑皮层各分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8、不可逆损伤包括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射频损毁

可逆损伤包括扩布性阻抑冰冻损伤

第二章神经元的电活动

一、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细胞体为细胞生命提供保障的结构

树突形状像树一样,由神经元的胞体发出,负责细胞间信息相互沟通

轴突是一条又长又细的管道,轴突把信息从胞体传导到终扣。

轴突终扣位于轴突的末梢,与其他神经形成突触,并传送信息到其他神经元。

2.神经元的分类

按形态双级神经元单级神经元多级神经元

按功能初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3.神经元的内部结构

细胞膜——脂质膜和蛋白质分子细胞质——细胞器,细胞骨架细胞核——染色体4.神经胶质细胞(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形成髓鞘的是施万细胞)

(1)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三种

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郎飞结)

小胶质细胞:免疫应答

(2)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对神经元起着机械性支架作用

2.绝缘

3.物质代谢和营养

4.修复:吞噬细胞残骸填补空隙

5.免疫应答:抗原呈递细胞

6.维持离子平衡:K+

7.对神经递质调节:摄取GABA

8.合成神经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胰岛素样分子

9.对神经元功能的调制:调节谷氨酸释放诱导的兴奋作用

10.产生钙波

问题: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元按形态分为哪三类( )。

A. 感觉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多级神经元

3、构成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的神经胶质细胞的是()。

A. 星形胶质细胞

B.施万细胞

C.少突胶质细胞

D.小胶质细胞

二、神经元的电信号

1.测量神经元的电信号

(1)细胞内记录——静息电位(静息)

电势差:70 mV 示波器上显示:-70 mV

静息电位:细胞膜内的电势低于细胞膜外(极化,内负外正)

(2)细胞内记录——动作电位(刺激)

去极化——细胞膜内与细胞外的的电势缩小,当注入的正电荷越来越多,

膜电位突然翻转,内正外负

超极化:膜电位低于静息电位

2.静息电位

(1)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电位

差,这种电位差就称为静息膜电位。

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多数约为-70毫伏。

扩散压力和静电压力二力平衡(主要是钾离子)

扩散压力: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分布过程

静电压力: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2)静息电位机制

静息时细胞内外液的离子

细胞内液:有机离子(A-)和钾离子(K+)

细胞外液: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

静息时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①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完全不可通过;

② Na+通透性极小;

③K+,Cl-有较大的通透性。

静息电位形成机制:细胞内的K+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内高外低)作用下携带

正离子外流,当膜内外K+浓度差(K+外流动力)和K+外流

所形成的电位差(K+外流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

通量为零,此时所形成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而不再增

加,即形成静息电位;(膜电位差阻碍K+外流)

3.动作电位

(1)钠离子内流,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钾离子外流,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 (钠-钾泵)

动作电位上升相: 去极化

下降相: 复极化超极化

(2)动作电位的机制

1、刺激达到兴奋阈限,细胞膜上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开启。在渗透压和静电压的共同作用下,钠离子大量内流。

2、轴突膜上还存在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敏感性低于钠离子通道,所以只有当电压去极化一个更高水平时才会开启。

3、当动作电位到达最高值时,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失活。

4、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仍然开放,钾离子外流,促使得膜电位恢复到正常值水平。

5、钾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停止外流。钠离子通道待命。

6、膜电位下降到比静息电位更低的水平。然后逐级恢复正常。多余的胞外钾离子很快扩散,静息电位恢复到-70 mV。最后,钠钾转运体把胞内的钠离子运到胞外,把钾离子运到胞内。

(3)动作电位的传导

特点:

1“全或无”的特点——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要么产生额定强度的动作电位。

2全幅式传导——在神经元内的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强度不变。

3不可叠加性——不应期存在

方向:起源于轴突和胞体连接的那一端,到轴突终扣。

方式:跳跃式传导——在包被的轴突上,离子只能在郎飞结透过细胞膜

问题:

1.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

A.极化

B.复极化

C.去极化

D.反极化

2.动作电位上升部分是由膜的()过程而引起的。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3.大多数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是()。

A .内负外正70-90毫伏

B .内正外负70-90毫伏

C .内负外正100-110毫伏

D .内正外负100-110毫伏

4.外界刺激强度增强时,神经元的动作单位发放的( )。

A .频率不变,幅值增高

B .频率加快,幅值不变

C .频率加快,幅值增高

D .频率加快,幅值降低

三、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1.突触传递

(1)突触的结构

突触(synapse):这一词首先是由谢灵顿(Sherrington)于1897年提出

来的。它是指一个神经元的突起和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

细胞或腺体细胞发生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这些接触

点就是突触。

(2)突触

*三种形式与树突相连:树突棘与胞体相连与轴突相连

*组成

突触突触前膜:内含许多线粒体(内含酶类)和大量的囊泡(内含递质)突触间隙:约为20-50纳米(nm)

突触后膜:上有很多特异性蛋白质受体,一种受体只能接受一种递质

的作用。

(3)突触传递

化学突触传递:突触前膜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Ca+内流——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

电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传递

2.神经递质与调质

递质

乙酰胆碱

单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

氨基酸:谷氨酸、r-氨基丁酸、甘氨酸

肽类:阿片肽等

脂类:大麻酯

核苷类:腺苷

可溶性气体:NO、CO

神经调质:调节递质的活动

3.受体与信号转导

(1)受体的分类

离子型受体 G蛋白耦连受体

与酶相关的单跨膜受体转录调节因子受体

*离子型受体

受体本身是离子通道:谷氨酸受体——Ca+通道 GABAA受体——Cl-通道

*G蛋白耦连受体与G蛋白相连

受体激活——激活位于细胞内的G蛋白——酶激活,生成第二信使——调节离子通道活性,影响基因表达

4.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兴奋性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抑制性超极化

(2)突触整合

空间整合当同时有2个或多个突触前输入,它们各自的突触后电位相互叠加。

时间整合当同一个突触前纤维连续、快速发放几个动作电位,各自的突触后电位相互叠加。

第三章睡眠的生理心理学

一、醒-睡节律

1.内源性周期

*身体节律大于24小时节律的如激素释放周期、月经周期

小于24小时节律的,如呼吸、心跳周期

*与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合拍的节律,称为昼夜节律,最典型的是睡眠一觉醒节律。2.生物钟及其生理机制

(1)生物钟——睡眠一觉醒节律

下丘脑腹侧前部的视交叉上核(SCN)被证实是昼夜节律生物钟的中枢振荡器的定位处;当视交叉上核受到损害后,会扰乱昼夜节律。

(2)生物钟——睡眠一觉醒节律

例子:戴眼罩,要关灯睡觉、倒时差、倒夜班

光线对节律的影响通过感受光线的强弱,从而启动和调节内源性节律

神经通路

(3)生物钟——季节节律(交配、繁殖)

视交叉上核

松果体与褪黑素

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在某些鱼、爬行动物和两栖类使皮肤变黑)。

尽管人类没有季节节律,但仍然在睡眠时分泌褪黑素,这是由于视交叉上核对松果体进行调节,而松果体释放的褪黑素又反过来调节视交叉上核的活动

练习题:

1.控制昼夜节律的核团是——。

2.控制季节节律的除了——,核团还有腺体——。

3.松果体通过释放——激素控制季节节律。

二、睡眠的分期

1.睡眠周期的交替

人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快速眼动睡眠,慢波睡眠(NREM)

快速眼动睡眠,快波睡眠(REM)

2.睡眠如何分期——脑电图(EEG)

同步化:低频、高幅波去同步化:高频、低幅波

3.脑电波的同步化节律机制——脑电图(EEG)

1、起搏器:神经元由一个中央起搏器引导

2、集合方式: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相互兴奋和抑制来分享计时器的功能

4.非快速眼动睡眠

非快动眼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或慢波睡眠(SWS)睡眠1期(stage 1 sleep)(S1)

睡眠2期(stage 2 sleep)(S2)

睡眠3期(stage 3 sleep)(S3)

睡眠4期(stage 4 sleep)(S4)

5.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特点与生理变化

身体:身体的活动降低,但仍存在

*慢波睡眠1-4期过渡中,全身肌张力逐渐降低,心率和呼吸逐渐变慢,体温和脑温降低

*血压下降但脑血流量较清醒安静时为多

*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量增多,闭眼、缩瞳,发汗功能有所增加

大脑:休息,出现同步化脑电波

*William Dement“一个可活动的躯体中空闲的脑”

*遗尿、梦游和夜晚惊恐,发生在慢波睡眠的第4阶段

6.快速眼动睡眠

快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

脑电图--低幅快波模式肌张力--完全松弛,类似瘫痪

眼球在快速转动,约每分钟60次左右被唤醒--80%以上的人正在做梦

一个人4-6个/夜异相睡眠 (paradoxical sleep)

7.快速眼动睡眠特点

身体:“瘫痪”

肌张力减退,甚至完全消失,类似“瘫痪”,不能活动。

体温仍较低,呼吸、心跳不规则

内分泌活动的特点是生长激素分泌迅速降低,性腺和肾上腺皮质分泌活动增加,男子阴茎勃起、遗精,女性阴道壁充血、分泌物增多。

大脑:活跃

脑的温度、脑血流量、脑耗氧量迅速增加

做梦

8.各阶段的特点

9.睡眠-觉醒周期

人的每夜睡眠大约由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交替变换的4~6个周期所组成;

在成人每个周期约历时80~90分钟,包括60分钟的非快速眼动睡眠和20~30分钟的快速眼动波睡眠

10.觉醒状态

清醒时脑电波-去同步化快波闭目安静时-枕叶a波

练习题

1睡眠分为哪几期?

2做梦、眼珠子动是在睡眠的哪期?

3说梦话、梦游、打鼾、流口水、尿床、身体变换姿势是在睡眠的哪期?

4慢波睡眠脑电波的特点?

5快波睡眠脑电波的特点?

6觉醒状态下脑电波的特点?

三、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机制

1.睡眠和觉醒的化学物质

2.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控制

*慢波睡眠的神经控制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A)

*觉醒的神经控制

脑干上行性网状系统:脑桥、中缝核、蓝斑

前脑的唤醒系统:基底前脑

3.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控制

4.快速眼动睡眠的神经控制

*脑桥背侧(臂旁区)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激活控制快速眼动睡眠。

*在猫的大脑皮层发现,觉醒和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大脑皮层的乙酰胆碱水平最高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抑制,控制快速眼动睡眠。

四、睡眠的功能和梦的学说

1.睡眠的功能

(1)、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睡眠剥夺:连续几昼夜,被试者的心理和行为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研究表明,连续一周或以上的不睡,实验者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手抖和幻觉等。睡眠剥夺足够长的时间会导致实验动物(多为大鼠)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在睡眠剥夺的开始几天,大鼠出现体温和代谢率增高,食欲增加,说明身体的负担比平常要

重得多

(2)、保存能量

类似于冬眠—保存能量。

当我们的能量相对不足时,通过睡眠保存能量,在睡眠时体温下降1-2oC,可以保存相当数量的能量。

在食物短缺时,动物通过增加睡眠时间或者降低睡眠时的体温来达到保存能量。

(3)、适应生态的需要

比较心理学家认为睡眠是一种生态适应性反应

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行为特点,处在食物链中的动物--逃避猎食者,睡眠是有效的的策略之一。

睡眠时的不活动状态增加生存的可能性

(4)、促进身体生长和脑的发育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刺激素和卵泡刺激素有明显的日周期

生长激素的分泌与睡眠的特殊联系:分泌高峰——慢波4期

脑的发育:与REM睡眠有关

(5)、对记忆的影响

普遍的看法是睡眠有助于记忆,尤其是快波睡眠

认为快波睡眠帮助脑选择有用的神经连接,放弃那些白天偶然形成的无用的神经连接

2.睡眠的剥夺 (SLEEP DEPRIVATION)(是研究睡眠功能的常用方法。)

(1)三种形式:

*全部睡眠剥夺

被试者的心理和行为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有人观察72小时以上持续不眠的受试者会出现错觉、幻觉、行走不稳,甚至妄想。

睡眠剥夺连续200小时以上,上述症状会明显加剧。

有研究报告,睡眠剥夺足够长的时间会导致实验动物的死亡。

*选择性睡眠剥夺

在实验期间,大多数被试出现轻微、短暂的个性改变,包括易激惹、焦虑和注意力不集中。5/8名被试食欲和体重均增加.

*部分睡眠剥夺

受试者表现出抑制和功能降低的特征。

3.反跳现象

睡眠被剥夺之后出现睡眠增加的现象, 这种情况称为反跳 (rebound)

反跳现象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 常常会耽误一段时间的睡眠, 次日睡觉时睡得更深时间也更长, 无形中将失去的睡眠又弥补了回来

4.做梦(DREAM)

快波睡眠与梦:在快波睡眠中被唤醒后,80%以上的人报告正在做梦,而且梦境生动鲜明、知觉性强,尤其视知觉突出。

慢波睡眠与梦:在慢波睡眠各期中被叫醒后,只有10%~15%左右报告有梦,慢波睡眠更多的是思维类型,思想多于景象,更象在思考什么而不是在做什么,如我正在想着明天的考试

整夜约1-2小时在做梦,前半夜的梦较短,后半夜的梦较长

关于梦的理论:Freud(1899),他认为梦都是有意义的,梦代表了人的愿望的满足。

5.梦分析

6.每夜睡眠中第一、二两次梦多以重现白天的活动内容为主,似乎对当天经历进行着重新整理和编码;

第三、四次梦多重现过去的经历甚至是儿时的体念;

第五次梦既有近事记忆又有往事记忆的内容;

问题

1.两种睡眠时相(REM/NREM)的特点,及其在睡眠周期中如何交替?

2. 慢波、快波睡眠和那些脑结构以及神经递质有关?

第四章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心理

一、学习、记忆与记忆障碍

1.学习

2.记忆

@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情景记忆:与个体经历有关

语义记忆:记文字、公式、定理、符号

*非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

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记忆

启动效应程序性记忆联合型学习反射形成的记忆

*两者的差别:陈述性记忆是有意识的回忆,而非陈述性记忆不是。

陈述性记忆较容易形成,也容易遗忘。非陈述性记忆需要长时间

重复练习,不大可能被遗忘。

3.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

记忆减退和遗忘症

生理性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界限性遗忘婴儿记忆障碍

记忆错误

记忆错构:时间上或人物上错误

记忆恍惚:似曾相识、旧事如新

记忆虚构:异想天开,虚假的记忆

疾病: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柯萨可夫脑病(慢性酒精中毒)

练习

1、非联合型学习有——,——。

2、联合型学习有——,——。

3、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先出现一个声音,然后给予大鼠足底电击,多次配对后,大鼠出现对声音的恐惧,请问声音是__条件——刺激,电击是__非条件——刺激。

4、某人在45岁的时候遭遇车祸,损伤大脑导致记忆损伤,他忘记了45岁前若干年的记忆称为——遗忘,并且他难以形成新的记忆,不能看电视和读书,因为他看了上句,忘了下句,这称为——遗忘。

5、昨天我呆在家里,看书和打扫房间,属于——记忆。

跳上自行车就知道骑,跳入水中就知道游泳,训练后大鼠进入房间,就知道按压杠杆取水——记忆。

二、神经系统的信息储存

1.寻找记忆痕迹

学说

1 巴普洛夫的“暂时联系”学说

大脑皮质区域可能形成暂时联系

2 Lashley对大鼠迷宫学习的研究

3 Hebb的细胞集合学说及突触修饰机制

4 Penfield的皮质电刺激定位实验

5 Milner从遗忘症患者发现颞叶的记忆功能

2.多重记忆系统

脑内存在多个彼此分离的记忆系统

根据是否依赖于内侧颞叶记忆系统的参与分为陈述性(外显)记忆系统和非陈述性(内隐)记忆系统

(1)颞叶与陈述性记忆

相关脑区:海马、内嗅皮层、嗅周皮层、旁海马皮层

证据 H.M.的病例

人类遗忘症的动物模型——猴子双侧颞叶损毁

延缓性非匹配样本任务

(2)间脑与陈述性记忆

间脑相关脑区:丘脑前核、丘脑背内侧核、下丘脑乳头体

神经投射:海马->穹窿->下丘脑的乳头体->丘脑前核

杏仁核和颞下新皮层->丘脑背内侧核

证据猴子的丘脑前核和背内侧核损毁——影响延缓性非匹配样本任务

人类病例的研究:N.A.——美国空军雷达技师

左侧丘脑的背内侧核损伤,导致严重的顺行性遗忘

Korsakoff综合征:丘脑背内侧核和乳头体

(3)前额叶皮层和工作记忆

证据猴子延缓反应任务

(4)新纹状体与程序性记忆

相关脑区:尾状核、壳核

证据啮齿类动物纹状体的损伤

(5)海马与记忆

海马的结构海马与陈述性记忆海马与空间记忆

位置细胞

练习

1、与陈述性记忆相关的脑区分布在——,——,——。

2、内侧颞叶与陈述性记忆相关的脑区结构是——,——,——,——。

3、间脑与陈述性记忆相关的脑区结构是——,——,——。

4、与程序性记忆相关的脑区是——。

5、海马相关的记忆?海马的位置细胞?

三、学习记忆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无脊椎动物学习记忆模型的突触机制

海兔的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

海兔的联合型学习

海马与突触可塑性

长时程记忆的分子机制

1.海兔的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

缩腮反射的习惯化对虹管反复刺激导致缩腮反应减弱习惯化发生部位习惯化的机制

2.海兔的缩腮反射的习惯化机制

机制:因为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而非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减弱

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前膜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效能降低,使得钙离子内流降低

3.海兔的非联合型学习——缩腮反射的敏感化

递质释放增加:突触前膜钙离子内流增加

机制:5-HT受体是G蛋白耦联受体->受体激活产生第二信使cAMP(环磷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A ->钾离子通道磷酸化->钾离子通道关闭->动作电位延长->钙离子内流增加

4.海兔的联合型学习

条件刺激(CS):虹管的轻微刺激

非条件刺激(US):尾部刺激

机制:

*CS使感觉神经元去极化->钙离子内流->腺苷酸环化酶激活-> cAMP合成

*5-HT受体是G蛋白耦联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激活->产生cAMP

5.海马与突触可塑性

海马的结构:齿状回和阿蒙式角(CA1,CA2,CA3,CA4)

海马的三突触回路

*内嗅皮层-> 穿皮质通路->齿状回

*齿状回-> 苔状纤维->CA3

*CA3 ->Schaffer纤维 -> CA1

6.海马的长时程增强(LTP)

LTP概念:一定强度的高频刺激反复刺激突触前纤维,继而用单个刺激测试,可以发现突触后神经元的可兴奋性增加。

这种突触传递的增强现象称为LTP。

*LTP产生

轴突给予强直刺激(如100Hz/s的脉冲,给予50-100个刺激)

神经元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相关的谷氨酸受体

AMPA受体:配体依赖

NMDA受体:电压依赖+配体依赖

*LTP的机制

1、谷氨酸释放激活AMPA受体,使得钠离子内流,产生去极化

2、神经元去极化激活NMDA受体,导致钙离子内流

3、钙离子内流激活蛋白激酶C或者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MKII)

4、AMPA受体磷酸化,使得突触传递效率增强,或者新的AMPA受体插入

另外,NO可能参与LTP。

NO是精氨酸在NO合成酶的作用下产生的可溶性气体

7.长期记忆的分子机制

持续激活的蛋白激酶

蛋白质的合成

动物注射抑制mRNA 翻译成蛋白质的药物,产生记忆缺失

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 )

构建新突触

练习

海兔缩腮的习惯化的机制?

LTP 的概念?如何诱导产生LTP ?

LTP 形成与什么受体有关?

LTP 形成的机制?

第五章 感知觉的生理心理

一、感觉概述

感知觉是个体对刺激信息的识别与解释;是感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加工。

1.感知觉的共同规律

*感觉信息的剖析

感受: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接收,感受阈限/感受性

换能: 物理能 生物电能

编码:将刺激中的信息转换成特定序列的神经冲动

时空对比:空间、时间辨别

侧抑制:某一感受器兴奋抑制了周围感受器

*感觉的组织

区域组织:感觉系统对传入的感觉信号按区域组织

丘脑转换:中继站(除了嗅觉外)

大脑皮质模式特异性整合

二、视觉的生理心理

1.视觉的外周加工

(1)人眼的大体解剖

在眼球的结构中,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以及瞳孔都是它固有的眼内折光装置。

(2)视网膜

视网膜分为八层:

色素上皮层 光感受器层 外颗粒层 外网状层

加工整合 神经冲动 中枢 感受器 知觉 刺

内颗粒层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视神经纤维层

(3)网膜的细胞

水平细胞

无长突细胞

(4)视觉感受器

*视杆细胞:分布于除黄斑及视神经乳头以外的所有视网膜区

对光敏感度高--介导暗光视觉

*视锥细胞

密集于黄斑

光敏感性差,强光激活

分辨能力高:细节、轮廓、颜色

介导昼光视觉

短(蓝)、中(绿)、长(红)波长视锥细胞

(5)感受器的换能

没有光照刺激时,感受器电位是去极化(钠离子内流)→→

双极细胞超极化,不产生动作电位(抑制)

有光照时,感受器电位是超极化状态(第二信使cGMP降低,关闭钠离子通道)→→

双极细胞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兴奋)

(6).明、暗编码

给光细胞:受到光照有兴奋性发放,善于发现暗背景上的亮物体

撤光细胞:撤光时细胞有反应,善于发现亮背景上的暗物体

给光/撤光细胞:都有短暂反应

特点:同心圆式感,中心-周边反应相拮抗

*中央凹和周边视觉的比较 P74 感受器的会聚

(7).颜色编码

颜色是由不同波长的光引起的一种主观感觉,由不同视锥细胞的反应产生;

三原色理论:短(蓝)、中(绿)、长(红)波视锥细胞;

对比色理论:神经节细胞红(+)-绿(-)、黄(+) -蓝(-)、白(+) -黑(-)例如:红色的产生,光波激活对长波敏感的视锥细胞,进而激活红-绿神经节细胞,从而产生红色

2、视知觉的神经基础

(1)视网膜内的传导

纵向联系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

横向联系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

(2)视觉通路与信息传递

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左右交叉到对侧外侧膝状体;而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不发生交叉投射到同侧外侧膝状体。

(3)感受野

视野:某一时间所见到的外部世界

感受野:能引起一个神经元反应的那部分视野

(4)神经节细胞的分类

P细胞对颜色和细节敏感M细胞对运动K细胞

细胞体较小较大小

感受野较小较大最小,可变

位置中央凹整个视网膜整个视网膜

颜色敏感不敏感部分

反应性静止物体细节移动形状边框多变

(5)外侧膝状体

6层细胞

1、2层接受大细胞投射——M细胞的投射

3、4、5、6接受小细胞投射——P细胞投射

同侧视觉信息——2、3、5层

对侧视觉信息——1、4、6层

外侧膝状体:接受双侧眼睛的视觉信息,并接受大细胞和小细胞的投射

(6)皮层的视觉系统

一级视皮层(纹状皮层):枕叶17区视觉加工第一阶段

纹外皮质纹状皮质以外的皮质区

单一(视)感觉模式整合的二级区

多感觉模式的三级区

18、19区,颞叶、顶叶、额叶等

视觉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及与视知觉相关的学习、记忆、情绪等心理过程

(7)纹状皮层

*眼优势柱:在纹状皮层的IV层,双眼传入分离,在一些柱状结构中只接受一只眼睛的传入,因而对一只眼睛的传入具有优势。

*斑块:富含细胞色素氧化酶(勇于细胞线粒体代谢的酶)的神经元柱

*方位柱:对某一个方位有最大反应的神经元柱

(8)纹状皮层和纹外皮层细胞

简单细胞复杂细胞

传入接受M细胞传入 P细胞传入

特点 对方向敏感 对方向敏感

对方位敏感

双眼输入 是 是

感受野 平行带状感受野, 平行带状感受野,

有给光区和撤光区 无清晰的给光区和撤光区

(9)大脑皮质通路

what 通路-枕区视皮层到颞叶的物体知觉系统,称腹侧系统 识别辨认物体,颜色 where 通路-枕—顶联系的空间知觉系统,称背侧系统 帮助运动系统发现物体

(10)视觉系统的加工机制

皮质的形状通路 纹状皮质、下颞皮质

颜色通路 P 细胞通道和K 细胞通 V4区极其附近区域

运动及深度通路 大细胞通路上的某些细胞检测两眼视觉不同-介导深度感知

3、早期剥夺一眼刺激的影响

幼猫,出生后4-6周缝合眼睑,导致一侧眼睛盲。因为外侧膝状体和纹状皮层的传入缺失。

第六章 情绪与应激

一、情绪的理论

1.哲学与心理学理论

二元论观点:心灵独立于躯体而存在

2.神经生理学理论

(1)James-Lange 理论

1884年,美国心理学家James 提出第一个明确的情绪学说,之后丹麦的心理学家Lange 提出相关思想。

情绪是机体对外在刺激引起的自动的机体生理反应感知后而产生的,是能被意识到的主观体验。

生理的变化就是情绪,当生理变化消失,情绪也随之消失。

(2)Cannon-Bard 理论(情绪丘脑学说)

1927年,美国生理学家Cannon 发表文章,批评James-Lange 理论。

提出新学说

*情绪的体验能独立于情绪表达之外而产生

*即使没有可感觉的生理变化,情绪仍然可以被体验。

外 界 刺 激 机体 生理反应 骨骼肌活动 自主神经改变 内脏反应 主 观 体 被感知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第一章绪论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 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 3.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 ●脑损伤法 ●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 ●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 ● ● 耗竭 能够提高皮层的脑电活动。上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机制:一种可能性是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意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另一可能是通过提高信号/噪声比的机制而起作用。4)上行5—HT系统的功能: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有关的过程。

总结:蓝斑皮层NE系统有维持紧张或唤醒的情境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因而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中扮演重要角色;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他与上述三个系统的功能是对立的。这些上行网状 模式,前额叶损伤导致了行动的选择性和组织性受到了破坏。背外侧前额叶和扣带回是参与对许多不同新意刺激或微弱提示活动的注意的脑区。 注意的生理学过程: 注意的转移机制:优势兴奋中枢的转移——优势兴奋中心从其他区域转移到这种强烈刺激的皮层代表点。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兴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最新资料推荐------------------------------------------------------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1、婴猴的人造母亲依恋实验动物心理学家 Harlow 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 他以罗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 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 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绒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 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绒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绒布母猴旁。 婴猴只是在饥饿时才去金属母猴那里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绒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绒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陌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 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陌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人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方式: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奥尔兹的老鼠自我刺激实验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端 1 / 5

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 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 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3、颜色与情绪反应关系的实验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实了颜色的功能。 4、情绪的脑切除实验 1892 年高尔兹发现切除大脑皮层的狗变得十分凶猛。 1925 年卡农等人对切除大脑皮层的猫进行了经典研究并确定了假怒动物标本的手术方法。 1934 年巴德把假怒一词引入生理心理学中。 他指出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表现:

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

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实验和测试项目,了解体验实验过程,通过亲身实践明白心理学相关的实验操作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实验内容 实验项目 1速度知觉:学习速度的感知能力的测试方法,探讨快、慢速两种条件下感知的差别。具体操作时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根据图像运行的速度判断当其运行到某程度消失后,何时到达预定目标,图像有圆点和正方形,运行方向有水平垂直及内外伸缩。时间有40点/秒及80点/秒两种,时间和方向随机确定变换。认为时间到即摁反应键。 实验结果:平均误差: 21.57%。水平及垂直方向在40点/秒的时候误差均小于80点/秒,而平面运动方向时却在80点/秒较小。由于方向和时间的频繁变换,头脑中的印象在还没形成定势时就被打乱,所以总体来说误差较大,失误较多。速度知觉不够灵敏。 2短时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指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按照指示语输入与之顺序相同的要求。从3位数字算起,逐渐增加数字,被试者要按照顺序将数字输入,当连续测验三次错误时停止试验。 实验结果:短时记忆广度值:6.00。短时记忆能力较差。 3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实验分为视觉及听觉两种,根据指示色或指示音选择相应的颜色按键。指示出现完全随机。 实验结果:视觉:选择反应时:333ms 错误次数:3次 听觉;选择反应时:316ms 错误次数:1次 测试项目 1 成就动机量表:希望成功的动机较弱。结果显示我是一个"回避失败者"。常常更多地担心是否会失败以及失败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给人的感觉有学习能力但缺乏学习兴趣。可能过于关心学习成绩,同时对于学习感到厌烦,不愿主动努力,希望用最容易的方式获得好成绩。但是,由于自己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即使获得好成绩,可能也没有多少成就感。害怕失败而显得缺乏自信,在考试时容易焦虑。建议我多面对挑战,正视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成功。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显示我在人际方面获得的支持较多,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的实际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当遇到问题,我的亲友会给与我一定的帮助。建议以后还将培养自己求助的能力,从而面对身心、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1、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称为…… 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2、神经冲动的传导:全或无定律、级量反应 All-or-none law: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即“无”反应;而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即“全”反应。 (该定律只适用于单根神经纤维中,只说明兴奋的传导过程,而不是产生过程) 级量反应:在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中,首先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而局部反应的大小与刺激的大小有关,只有当总和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累加超过了阈值,就会产生一个脉冲。 3、突触类型:轴-轴、轴-胞体、轴-树 4、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项传递:前膜——〉后膜 (2)突触延搁:从感应器接收到刺激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3)易化作用:部分去极化后对下一次冲动更容易引起反应。 (4)抑制:前膜释放的递质并不能使后膜产生兴奋,反而是抑制。 (5)总和:微弱刺激反复作用,使后一神经元阈下兴奋产生叠加,足以使其产生神经冲动。 (6)疲劳:当递质的消耗比释放更快的时候,突出产生疲劳。 (7)药物的作用:特异性的阻断或促进突触传递。 5、E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的反应,使更容易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I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过极化的反应,使更难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最新心理咨询师《生理心理学》讲义第一章感觉

心理咨询师《生理心理学》讲义第一章感觉 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 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 (重点题)(问答题)感受器的适应: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此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 (重点题)(问答题)感受野: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如果把微电极插在视觉中枢的某个神经元上,记录其电活动,凡能引起其电活动显著变化的视野范围,就是该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 (填空)眼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前者将外部刺激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后者激发视网膜上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光感受功能,产生是感觉信息。 眼动的生理心理学机制:通过眼外肌肉的反身活动,保证使运动着的物体或复杂物体在网膜上连续成像的机制,也就是眼动的生理心理学机制。 (重点题)(问答题)眼睛的随意运动有哪几种方式?它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 答: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

为共轭运动。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重点题)。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问答题)非随意的眼动 (重点题)(问答题)微颤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适应现象(感受器的适应)?考试大论坛 答: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其持续时间约在150-400毫秒之间。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事实上此时眼睛发生快速微颤。微颤运动保证视网膜不断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 追随运动:是观察缓慢运动物体时,眼睛跟随物体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的角速度可达500/秒。 颜色视觉信息的光生物化学基础 (填空)(选择)光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视杆细胞之中,是产生明暗视觉信息的基础。颜色视觉的光生物化学基础在于视锥细胞内的视蛋白结构不同。 视网膜上有哪几种细胞?排列方式及电传导方式?(填空)(选择)

生理心理学试题(02-08)

生理心理学试题(02-08) 09.1月本4 2009-01-14 14:24 阅读287 评论4 字号:大中小 02年生理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异相睡眠期电活动相当于(D) A.慢波四期 B. 慢波三期 C. 慢波二期 D. 慢波一期 2. ______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 B ) A.隔核 B. 屏状核 C. 齿状核 D. 球状核 3. 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多以_________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 C ) A.0.3---5 B. 4---7 C. 8---13 D. 14---30 4. ________是神经递质。( B ) A.核糖核酸 B. 胆碱类 C. 三磷酸腺苷 D. 脱氧核糖核酸 5. 猫的________标本,使其陷入永久性睡眠。( C ) A. 间脑 B. 去大脑皮层 C. 孤立脑 D. 孤立头 6. 双侧或右侧枕--- 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多导致_______失认症。( D ) A. 联想性 B. 统觉性 C. 颜色性 D. 面孔 7.音强的物理学基础是( A ) A. 振幅 B. 频率 C. 频谱 D. 相位 8.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 A ) A. 极化 B. 复极化 C. 去极化 D. 反极化

9. 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的视觉皮层区是( B ) A. 枕叶V1区 B. 枕叶V2区 C. 枕叶V3区 D. 枕叶V4区 10.视网膜上的__________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 D) A. 视杆 B. 视锥 C. 水平 D. 神经节 11. 词聋患者大多数是__________皮层受损所致( C ) A. 两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 B. 右颞叶的22区或42区 C. 左颞叶的22区或42区 D. 两侧颞叶的41区 12. 神经元的兴奋过程, 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 B ) A. 幅职增高, 频率不变 B. 频率加快, 幅职不变 C. 频率加快, 幅职增高 D. 频率加快, 幅职降低 13. 海马损丧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 C ) A.瞬时性遗忘 B. 逆行性遗忘 C. 顺行性遗忘 D. 反应性遗忘 14. 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弱者多为( A ) A. 外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高 B. 外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低 C. 外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高 D. 内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低 15.内侧膝状体是__________传入通路的皮下中枢( A ) A. 听觉 B. 视觉 C. 躯体觉 D. 嗅觉 16.___________是表述记忆( B ) A. 联想性记忆 B. 情景性记忆 C. 习惯性记忆 D. 程序性记忆 17. 美国心理学家卡侬, 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__________理论(C ) A. 情绪的激活学说 B. 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 C. 情绪的丘脑学说 D. 情绪边缘系统学说 18. 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是_________中枢( A ) A. 雌性性行为 B. 雄性性行为 C. 饥饿 D. 饱食

反应时实验的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 姓名:XXX 区队:2013级应用心理学二区队学号:XXXXXX 日期:2015年12月8日指导老师:罗勇 合作者: 韩超慧陈相纬李俊良叶磊陈磊杨特张雅丽张游章倩 实验名称: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摘要】目的:(1)学会反应时的测定方法及仪器的使用、材料的整理与计算;(2) 了解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的特点及区别;(3)探索选择反应在性别上的差异性;(4)探 索辨别反应中个体间及各颜色本身反应时的差异性;(5)通过选择反应时实验验证不同颜色 是否会造成反应时时间长短的差异;(6)探讨训练效应是否对反应时时间产生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反应时测定装置测量了10名被试对四种光(红黄蓝绿)的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 时。结果: (1)由表1中数据可知p值皆>0.05,所以选择反应时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性; (2) 由表3数据可知,有的p值大于0.05,有的小于0.05,辨别反应时中个体对各颜色差异上, 有显著差异; (3)由表4数据可知对四种光的选择反应时差别显著。结论:(1)选择反应时 不存在男女差异;(2)辨别反应时在个体上存在差异性;(3)选择反应时实验不同颜色会造 成反应时时间长短的差异;(4)训练效应对反应时时间产生影响;。 【关键词】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视觉差异性 1引言 反应时,又称反应潜伏期,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的所需要的时 间。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通路传到运 动器官,运动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以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 这就是反应时。 反应时一般分为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三种。简单反应时是给被试呈现 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二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 就是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是告知被试对主试规定的特定刺激做出反应,然后呈现多种视

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的概念 生理心理学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过程,主要解释人类自身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的科学。 研究方法 1.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扩布性抑制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 2.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3.电记录法 4.生物化学分析法 5.分子遗传学技术 6.脑成像技术:CT技术PET技术 研究对象:人和高等动物基本行为的胜利基础或神经机制,如随意运动摄食与饮水性行为睡眠与觉醒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3.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时间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了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 进行寻根究底的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 相同之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范围都比心理生理学广泛 2.生理心理学用动物做实验,心理生理学则大多数以人为被试 3.生理心理学可以采用多种仪器和方法来记录数据,而心理生理学则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数据。 第二章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路执行网络 上行多巴胺(上行DA系统)的功能: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激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行5-HT系统的功能: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 丘脑闸门的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额叶系统的特异兴奋作用,有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的抑制影响,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只有能通过站们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到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则不能到达大脑皮层。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人类的前额叶损伤,导致多种多样的注意障碍。一是前额叶病人注意的调控能力低下,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特别暗示的事情上,过分敏感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二是前额叶病人往往不能根据暗示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行为操作之间进行转移。顶叶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是注意相关的主要部位,参与注意过程 中脑上丘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视觉定向的作用。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并且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丘脑枕核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损伤后在隐蔽定向上表现出困难,对视觉形状的选择性具有重要作用。

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

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基本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学习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基本操作技术。 ②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③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④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及关系。二、实验摘要 肌肉组织的兴奋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 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有关。用方形电脉冲刺激组织,在一定的刺激时间下,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刺激称为阈刺激,所达到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最大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叫最大刺激强度;界于阈刺激和最大刺激间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称为阈上刺激强度。 肌肉收缩的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且还与刺激频率相关。若刺激频率较小,使 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收

缩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时间、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则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三、材料与方法 材料:培养牛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锌铜弓、培养皿、滴管、棉线、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C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方法: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①材料:牛蛙、常用手术器械、玻璃板、锌铜弓、培养皿、滴管、任氏液、粗剪刀、蛙板、蛙钉、粗棉线 ②方法:使用毁髓针将牛蛙进行双毁髓,用手术器械剥离后肢标本,依次分离两后肢,坐骨 神经,股骨头,游离腓肠肌后使用锌铜弓进行检验,获得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腓肠肌标本。 2、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①材料: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棉线、大头针、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②方法:启动电脑与RM6240型系统软件,设置仪器参数与时间参数。将腓肠肌跟腱的扎线固定在张力换能器的悬

生理心理学完整

一、名解 1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2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且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是柱状分布,只对某一视觉特征发生反应。 3超柱:在大脑视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综合反应的基本单位叫超柱。 4视感受单位:一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所构成的视觉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5:(正电子发射层描述)是一种对人脑代谢无损伤性连续测定方法,能够动态活体研究人脑功能与其区域性糖代谢率之间的关系。 6:指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之一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用于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认知活动中不同脑区的变化。 7朝向反应:指由新异强烈刺激引起的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的一种反对活动。8习惯化:强化S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减少—递质释放减少—后电位减少,无生物学意义。 9敏感化:强刺激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增加—递质释放增加—后电位增加,有生物学意义。 10次发行饮水:是一种预见性的生理心理反应,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在吃饭中喝汤和饭后饮水,以及不论是否口渴每日定时喝茶都是。 11:(大脑平均诱发电位)一组能够反应心理活动中脑功能瞬间变化的脑电波。根据潜伏时可分为早成分,中成分,晚成分。12大脑半球功能一侧化:对正常被试和割裂脑病人的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左侧大脑半球的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右侧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信息处理优于左半球。 二、填空 1、生理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与脑机能定位论相对应的学说称为(脑等势学说)。 3、人的心理反应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脑干非特异

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 一、生理心理学的性质 1.定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行为的生理过程,特别是脑的工作机制,因而又被称为生物心理学或行为神经科学。 2.学科性质:生理心理学是介于生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基本方法: ①干预机体 ②干预行为 ③观察行为与机体变量的共变关系 4.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根本目的:理解人类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起源、发展及其机制,并运用科学发现去改善人类生活或造福于其其他动物。 5.研究的视角和范围: ①行为类型:就是科学研究中所定义的行为模型 ②通过比较行为学的方法 ③从个体发育的角度 ④通过生物学技术与行为学整合的研究方法 二、生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1.自然选择: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 2.行为选择优势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机能主义的概念 3.环境的强化学习:桑代克

四、神经系统发生变化的不同过程 ①增殖:非神经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 ②迁移:神经细胞移向指定位置 ③分化:神经细胞演变成不同功能的神经元或胶质细胞 ④突触生长:神经纤维之间建立联络 ⑤凋亡:部分神经细胞被死亡基因调节导致程序性死亡 ⑥突触重建:一些神经元突触死亡并再建立新的突触联络 前四个过程在出生前完成,后两个阶段以出生前后为主,但突触重建在出生后可保持更长时间。 五、脑发育的特点 1.从脑重的变化来看,在出生后的0-5岁脑的重量有个显著的增长 2.从发育的一般顺序上看,感知觉先于运动,运动先于语言,语言先于其他复杂的认知功能 3.脑的形态发育研究表明: ①人类出生后11个月,视觉皮层突触密度迅速增加,1岁时达到最大值 ②出生后听觉皮层突触密度与视觉功能同步增长,4个月后达到较高水平,一直持续到4岁时达到最大值 ③而与语言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前额叶突触密度,在5岁左右才达到最大值。 修剪完成后的大脑皮层的有效突触或灰质皮层的增加,认知功能提高的关键:7岁左右时大脑皮层越厚,智力程度越低

艾森克人格测试实验报告

艾森克人格测试实验报告 大学生人格测试实验报告 心理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对于人格的研究。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所处社会环境和生理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生理机能的逐渐成熟,感情日益丰富,学生心理问题也有上升的趋势。有关调查显示,约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大学生自杀事件也是屡见不鲜。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他们以健康的身心步入社会,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以往的研究表明:(1)大学生危机人格由四个维度构成:悲观、社交抑制、负情 绪性与消极应对。实证模型与理论构想模型完全拟合。 (2)当代大学生危机人格特点比较鲜明。总体上看,大学生危机人格的消极应对程度最高;社交抑制水平次高;负情绪性程度与危机人格总体水平相当;而大学生危机人格的悲观水平最低。 (3)总体上看,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类别与学校类别的大学生在危机人格总体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这些变量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年龄小于20岁组的大学生在危机人格总分上显著高于20岁及其以上组。 (4)维度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表现在社交抑制维度;一年级大学生的社交抑制显著高于二、三年级,而二、三、四年级却没有显著差异,一年级与四年级差异也不显著。专业类别差异表现在消极应对维度上:艺体专业学生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文史、理科与工equipment requirements, facilitate the introduction of cables and ducts. 6.2.9 outdoor cabinets, make appropriate rain cover. 6.3 for the Cabinet fixed the leg bolts should use the original Cabinet. 6.3.1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cabinets should be welded without special instructions,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 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 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 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

生理心理学1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脑立体定位技术 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 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 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 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4、电记录法 5、生物化学分析法 6、分子遗传学技术 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注意的主要功能 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一、警觉网络 (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 ●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 ●DNAB损伤鼠模型 在脑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 --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 ●中脑-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如中枢5,7-双羟色胺耗竭,可明显提高鼠的惩罚反映率。 4.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上行胆碱能系统作用机制—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异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的加工。 小结: ●蓝斑-皮层NA系统可维持紧张或唤醒状态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 ●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在认知或运动传出中起作●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 ●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与上述3系统功能对立。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學定义: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章第一节 一、【神经递质】是指从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其靶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的化学物质。但并不是所有从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都可以称为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作用:通过与受体分子的特定部位结合位点的接触达到的:①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EPSP),达到一定强度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②另一种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超极化IPSP),这种电位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阻碍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 二、神经元 神经元的内部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内含染色体)、线粒体(生成ATP)、细胞骨架、酶神经元的分类:根据树突和轴突与胞体的关系不同,分为三类:①多级神经元:发出一根轴突,多树突。②双极神经元:发出一根轴突,另一方发出一根树突。③单极神经元:只发出一个分支。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将神经元分成三种:①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收集环境中的信息,将神经冲动传向中枢,多为单极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控制着肌肉的收缩,多为多级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连接前两者,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然后再将冲动传递到另一神经元,多为多级神经元。人体中99%以上的神经细胞是中间联结神经元。它们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起着联络作用,,同时还接收、处理并中转全身传来的信息。 三、【神经胶质】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支持细胞,比神经元多5-10倍,像胶水一样把CNS黏在一起,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的作用: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支持细胞;②包裹神经元使其固定在合适位置,并且为它们提供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传递信息所需的化学物质;③使神经元彼此隔开,以免信息短路;④清理并消除因疾病或受伤而死亡的神经元。 胶质细胞的分类:①星形神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游走,吞没并消化死亡的神经元残骸,即噬菌作用。在组织损伤时生成伤痕组织。具有转运代谢物质的作用,使神经元与毛细血管之间发生物质交换。②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呈串珠状,分布在神经元胞体附近和神经纤维周围。主要功能是为轴突提供支持,通过产生髓鞘把多数的轴突彼此隔离。(髓鞘:80%脂质,20%蛋白质,非连续,无髓鞘部分轴突称朗飞氏结。)③小神经胶质细胞:最小的神经胶质细胞。具有吞噬作用,是大脑免疫系统的代表,保护大脑不受微生物侵袭。当大脑受到伤害时,它们是炎症反应的主角。 四、【血脑屏障】在血液和大脑周围的液体之间存在一个屏障,由血管的内皮细胞生成,由大脑中的毛细血管壁构成。是选择性通透。能阻止病原体及大分子物质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保护作用。 第二章第二节 一、神经信息传递:1.由三个神经元和一块肌肉组成的撤回反射:刺激→树突→轴突末梢→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终扣释放递质→中间神经元释放递质→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连接神经和肌肉→肌细胞收缩。2.阻断的作用,这个环路说明了两种趋势的竞争。 二、动作电位传导的规律:1、全或无法则: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因此,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被称之为“全或无”。根据刺激的强或弱只能产生收缩或不收缩两种反应,收缩的大小并不随刺激的增强或减弱而发生改变。动作电位或者不产生,或者产生额定强度的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它将沿着轴突一直传导至末端。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强度总是保持不变。2、频率法则:通过动作电位激发频率表达变化的信息。高频率的动作电位激发高强度的肌肉收缩;高强度的刺激(强光线)将产生眼神经高频率的激发。3、跳跃传导:信息在髓鞘包裹着的轴突中传递的较快,然而髓鞘并不覆盖整个轴突,在覆盖处还有郎飞氏结。跳跃性传导即发生在动作电位的郎飞结和静息的郎飞结间。有髓鞘神经纤维及其跳跃式传导是生物进化的产物,高等动物以轴突的髓鞘化来提高传导速度。 三、神经递质开通离子通道的两种方式:①直接方式—促离子型受体:此受体对乙酰胆碱非常敏感,并

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基本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学习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基本操作技术。 ②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③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④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及关系。 二、实验摘要 肌肉组织的兴奋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有关。用方形电脉冲刺激组织,在一定的刺激时间(波宽)下,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刺激称为阈刺激,所达到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最大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叫最大刺激强度;界于阈刺激和最大刺激间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称为阈上刺激强度。 肌肉收缩的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且还与刺激频率相关。若刺激频率较小,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收缩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时间、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则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三、材料与方法 (1)材料:培养牛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锌铜弓、培养皿、滴管、棉线、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C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方法: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①材料:牛蛙、常用手术器械、玻璃板、锌铜弓、培养皿、滴管、任氏液、粗剪刀、蛙板、蛙钉、粗棉线 ②方法:使用毁髓针将牛蛙进行双毁髓,用手术器械剥离后肢标本,依次分离两后肢,坐骨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生理学解释、个体发育解释、演化解释、功能解释 生理学解释:把行为与脑和其他器官的活动联系起来 e.g.激素影响脑活动的化学反应脑活动控制肌肉收缩 个体发育解释:描述一种结构或行为是怎样发展的,包括基因、营养、经验以及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e.g.抑制冲动的能力从婴儿期开始发展直到青少年期,反映出大脑额叶的逐渐成熟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演化解释:重建一个结构或行为的演化历史 e.g.人类起鸡皮疙瘩是从远古祖先那里演化而来的 功能解释:描述了为什么一个结构或一种行为是这样演变的是这样演变的 e.g.一个恐惧的动物会看起来更大;更具恐吓性带尾鹰在秃鹫群中飞翔,保持姿势与秃鹫一样,便于捕食 例子:鸟鸣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生理学解释:与鸣叫关联的大脑区域在睾酮的影响下发育,因此,繁殖期雄性鸟的这个区域比雌鸟或未成熟鸟大,由此雄鸟鸣唱个体发育的解释 个体发育的解释:在很多物种中,年幼雄鸟需要听成年雄鸟的叫声来完成学习。鸣唱的发展需要一组特定的基因。鸣唱的发展有关键期 演化的解释:某些种类的鸟有相似的叫声。滨鹬和阔嘴鹬使用特定的频率呼叫,说明其来自相同的祖先功能的解释:大多数鸟类中,只有雄鸟鸣唱;雄鸟只在繁殖期鸣唱,且只在自己的领地上鸣唱。鸣唱是为了吸引异性,捍卫领地 伴性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基因 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在两性上都有,依赖于性激素的激活,只在某一性别中起作用 行为的演化 演化:在一群人中,一代与一代之间,各种基因在频次上所发生的变化 关于演化的常见误解 行为或结构的使用或废弃会导致某种特征在演化上增加或减少 —拉马克演化:用进废退学说 —肌肉力量遗传;小脚趾遗传 人类停止演化了 —具有比平均数数量多子女的人的基因会在人口中扩散

《生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

《生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目标 生理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总体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教育,为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包括: 1.使学生了解生理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2.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生理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名词和术语。 3.使学生全面了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思考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策略。 4.使学生理解有关感觉、知觉、注意、基本动机行为、学习与记忆、情绪、人格等行为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5.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起来去分析、解决新问题。 6.开设实验课,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去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学要求 生理心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既是心理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具备普通心理学,神经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细胞和分子神经生物学等基础知识,也要具备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 三、大纲依据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专业设置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心理学和应 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发展趋势; 3.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 4.参考部分国内外同类教材。主要包括: (1)沈政、林庶之,《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邵郊,《生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3) Carlson N.R Physiology of Behavior (5th edition), Allyn &Bacon,2000。 四、教学原则 根据本学科的内容、性质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应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生理心理学阶段性理论的阐述、推理和论证过程,要确保教学内容及教学 语言的科学性和确切性。 2.直观性原则:综合利用VCD、录像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 工作原理,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启发学生思维,使其获得正确的概念和原理知识。直观手段的选用遵循形式为内容服务、少而精的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事实或实验现象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导 学生探索心理现象生理机制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4.能力培养原则: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