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论》逐字翻译

《六国论》逐字翻译

《六国论》逐字翻译
《六国论》逐字翻译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锋利),战.(打仗,战争)不善.(善于,擅长),弊.(弊病)在赂.(贿赂)秦。赂秦而力亏.(亏损),破灭之道.(原因)也。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相继,交替)丧.(灭亡),率.(一律,都)赂秦耶?曰.(回答说):不赂者.(……的国家)以.(因为)赂者丧,盖.(连词,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独.(独自)完.(保全,形容词作动词)。故.(所以,因此)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凭借)攻.(攻战)取.(获取)之外,小(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

则.(就)获邑.(城镇),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则得城.(城市)。较.

(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丧失),与战败而亡者.(……的土地),其实亦百倍。则.(那么)秦之所大欲.(想要),诸侯之所大患.(担忧),固.(本

来)不在战矣。思厥.(其)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六国的开国之君),暴.(通曝,冒着,暴露)霜露,斩.(砍断)荆棘,以.(连词,相当与而,可翻译为才)有尺寸之地。子孙视.(看待)之不甚.(很,非常)惜.(爱惜),举.(拿)以.(来)

齐人未尝.(曾经)赂秦,终.(最后)继.(随着)五国迁灭

..(灭亡),何哉?与.(帮助)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幸免)

矣。燕赵之君,始.(起初)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不赂秦。是故

..(所以)燕虽.(虽然)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之效.(功效)也。至.(等到)丹以.(用)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名词作动词)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连续)却.(使退却)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诬陷)诛.(诛杀),邯郸为郡,惜.(可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也。且.

(况且)燕赵处秦革灭

..(智

..(消灭)殆.(几乎,快要)尽之际,可谓智力

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实在)不得已。向使

..(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亲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还)在,则胜

负之数.(天命),存亡之理.(规律),当(tǎng,通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轻易)量.(判定)。

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之谋臣,以事.(侍奉,名词作动词)秦之心礼.(礼遇,名词作动词)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恐怕)秦人食之不得下.(吞下,名作动)咽.(咽喉)也。悲夫!有如此之

势(形势),而.(却)为.(被)秦人积威

..(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胁迫),日.(每天,名作状)削.(削弱)月.(每月,名作状)割.(割让),以趋于亡。为.(治理)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被)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比)秦,而犹有可以

..(可以凭借)不赂而

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凭借)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

则.()获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

予.(给)人,如.()弃.()草芥

..()。今日

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

..(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

()燕赵处秦革灭

..(

..()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悲夫!有如此之

势( ),而.( )为.()秦人积威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而犹有可以

..( )不赂而

胜之之势。苟.()以.(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

则.()获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暴.(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

()燕赵处秦革灭

..(

..()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三

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悲夫!有如此之

势( ),而.( )为.()秦人积威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而犹有可以

..( )不赂而

胜之之势。苟.()以.(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是.()又在六国下矣。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 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头领,俯首投降,听众秦国小官吏的摆布。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已亡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 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企图使百姓愚蠢糊涂;毁坏著名的城堡,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的老百姓。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依靠亿大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优秀的将领,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它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 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人,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领几百人,转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六国论 字词翻译

翻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 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考察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和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word文档资料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 (翻译) 苏洵《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六国论导学案及答案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基础知识巩固】 一、重要实词积累 (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胜负之数.()(二)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行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日削月割 理固宜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李牧连却之 (五)解释划线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思厥先祖父 4.暴秦之欲无厌 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速祸焉 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洎牧以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2)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3)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 (8)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 (5)洎牧以谗诛 (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7)至丹以荆卿为计 (8)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而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孙视之不甚惜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过秦论逐段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 秦孝公据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翻译: 秦孝公占据觳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衰弱的东周王朝,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香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翻译: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人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明达聪慧而又忠诚讲信用,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相约合纵结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的谋士,其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留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士兵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攻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含文学常识

六国论 文学常识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贿赂缺点兵器或曰: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保全因为都因为有人相继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冒着本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拿 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即然这样,那么 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按理本来应该这样到达决定越满足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用侍奉柴正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结交 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 坚守道义 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 招致这是 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 因为等到两次使……退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 确实几乎智慧与力量消灭 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假使 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命运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 礼待 积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久的威势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月月天天威胁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如果 比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旧例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祖辈和父辈[祖父、思厥先2.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精心整理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1. 翻译 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使无分割俯首投降,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 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人,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领几百人,转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要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关的坚固险要,仍然象从前那样啊。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九国的君王尊贵;农具木棍一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叫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在不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矛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 六国的被攻破而(导致)灭亡,不是由于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损,这是亡国的途径。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都是贿赂秦国吗?回答是: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是由于贿赂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的。(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失去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护自己。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攻占取得(地盘)之外,(还得到许多土地)小则得到邑镇,大则得到城池。比较一下秦国(由于六国贿赂而)得到的地盘,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地盘,它的实际数目要多到百倍,六国(由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地盘,比他们由于战败而失去的地盘,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百倍。那么,亲过想要的,诸侯担心的,从根本上说,就不由战争决定了。想想他们的祖先,暴身于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他们的)子孙却不爱惜,拿来就送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一般。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兵又到(那里)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的,奉送的愈是频繁,(秦国的)侵犯也就愈是厉害,所以,不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以至于发展到巅峰的结局,按道理说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断,火就不灭。”这话是说对了。 齐国未曾贿赂秦国,终于随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它)结交秦国而

六国论句子翻译

《六国论》重点语句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至于 ...然。 ..颠覆,理固宜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 8.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2.苟以 ..,是.又在六国下矣。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阿房宫赋》重点语句翻译 1.骊(Lí)山北构 ..而西折,直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3.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4.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5.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lǐ)迤(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6.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 7.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8.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而复哀后人也。

《过秦论》原文翻译赏析重点难点

原文(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原文(中)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

六国论重要字词+翻译

阿房宫赋 杜牧 一、重要字词填空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 ...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 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 ..回,檐牙..,囷囷焉,蜂.()()()()() 房水涡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 ()()()()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 () 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倚叠 ..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 间。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 ..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 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 ..,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 ()() 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 () [ ],楚人一炬...! ()()()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 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六国论》逐字翻译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锋利),战.(打仗,战争)不善.(善于,擅长),弊.(弊病)在赂.(贿赂)秦。赂秦而力亏.(亏损),破灭之道.(原因)也。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相继,交替)丧.(灭亡),率.(一律,都)赂秦耶曰.(回答说):不赂者.(……的国家)以.(因为)赂者丧, 盖.(连词,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独.(独自)完.(保全,形容词作动词)。故.(所以,因此)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凭借)攻.(攻战)取.(获取)之外,小(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则.(就)获邑.(城镇),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则得城.(城市)。较. (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丧失),与战败而亡者.(……的土地),其实亦百倍。则.(那么)秦之所大欲.(想要),诸侯之所大患.(担忧),固.(本 来)不在战矣。思厥.(其)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六国的开国之君),暴.(通曝,冒着,暴露)霜露,斩.(砍断)荆棘,以.(连词,相当与而,可翻译为才)

齐人未尝.(曾经)赂秦,终.(最后)继.(随着)五国迁灭 ..(灭亡),何哉与.(帮助)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幸免) 矣。燕赵之君,始.(起初)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不赂秦。是故 ..(所以)燕虽.(虽然)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之效.(功效)也。至.(等到)丹以.(用)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名词作动词)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 (连续)却.(使退却)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诬陷)诛.(诛杀),

苏轼 六国论 原文与译文

苏轼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六国论 苏轼(宋)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g过赵从车千乘,萧、

(完整版)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六国论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原文】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 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注释】 ①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建议秦昭王现收服韩国,再进而吞并其他各国。他被秦昭王任为相,封为应侯。②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辅佐秦孝公变法,因功封为商君,故称商鞅。他曾多次策划进攻魏国。③刚:齐地名,在今山东省兖州县境。寿:齐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

六国论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 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 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考察秦国受贿赂所得 到的土地,和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 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 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 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 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 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 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 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 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 也许还不能轻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 (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 家,却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是比六国还要差了。 一词多义 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把)全译:把土地拿来送给别人省略句:举以之予人 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 7、洎牧以馋诛(由于,因为) 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7..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并列) 5.二败而三胜(并列)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 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