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射物理学试题

放射物理学试题

放射物理学试题
放射物理学试题

期末复习放射物理与防护大专习题集.doc

放射物理与防护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物质的结构、核转变) 第一节学习目标及学习指导 一、学习目标 (一)掌握内容 1.放射性核素衰变的类型。 2.原子核的衰变规律。 (二)熟悉内容 熟悉原子结构、原子核结构 (三)了解内容 衰变平衡。 二、学习指导 1.从初期理论的实验基础入手展开对原子结构的介绍,通过玻尔的原子模型引入玻尔假设、氢原子的玻尔理论,得出轨道半径、能量与量子数n的关系。核外电子结构、原子能级、原子核外壳层电子的结合能,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的结合能。 2.核素有两大类,即放射性核素和稳定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又分为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发生衰变过程中遵守电荷、质量、能量、动量和核子数守恒定律。 3.原子核的衰变规律可用衰变常数、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来衡量。有些放射性核素可以发生递次衰变。 第二节习题集 一、A1 型题:每道试题由1个以叙述式单句出现的题干和4~5个供选择的备选答案构成,请你从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 1. 关于物质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由原子组成 B. 核外电子具有不同壳层 C. 一般每层上的电子数最多是2n2个 D. 核外的带负电荷的电子出现的几率称为“电子云” E.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0个 2. 关于原子核外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子均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 B. 电子沿一定轨道绕核旋转 C. 核外电子具有不同壳层 D. K层电子轨道半径最小 E. K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3. 关于原子能级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电子在各个轨道上具有的能量是连续的 B. 原子能级,以电子伏特表示 C. 结合力与原子序数有关 D. 移走轨道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为结合能 E. 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叫基态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原子能级是指电子与核结合成原子时,能量的减少值 B. 结合能表示将电子从原子中移走所需的最小能量 C. 原子能级是结合能的负值 D. 原子中结合能最大的电子,能级最低 E. 原子能级和结合能数值相等 5. 轨道半径最小的壳层是 A. K层 B. L层 C. M层 D. N层 E. O层 6. 最多可容纳8个电子的壳层是 A. K层 B. L层 C. M层 D. N层 E. O层 7. 电子伏特(eV)与焦耳(J)的的关系是 A. 1eV=1.6×10-19J B. 1J =1.6×10-19 eV C. 1eV=1J D. 1eV=1.6×1019J E. 以上都不对 8. 原子能级与结合能的关系是 A. 原子能级是结合能的负值 B. 二者绝对值相等 C. 二者符号相反 D. 以上都对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全)

物理知识点公式汇总 必修1知识点 1.质点(A )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时,我们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注意:不能以物体的绝对大小作为判断质点的依据) 2.参考系(A )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描述研究对象相对参考系的运动情况时,可假设参考系是“不动”的 3.路程和位移(A )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用这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是矢量 4.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如果在时间t ?内物体的位移是x ?,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为 t x v ??= (1) 由(1)式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如果t ?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 t x ??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 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速度是表征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是矢量。 5.匀速直线运动(A ) 任意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加速度(A )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t v a ??= a 的方向与△v 的方 向一致,是矢量。 加速度是表征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速度v 、速度的变化x ?v 均无必然关系。(怎样理解?)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 ) 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纸带上连续3个点间的距离除以其时间间隔等于打中间点的瞬时速度。 可以用公式2 aT x =?求加速度(为了减小误差可采用逐差法求)。注意:对aT x =?要正确理解: 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位移差... 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B )

肿瘤放射治疗知识点及试题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 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 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 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 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照射 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一 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 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 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 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的一个静态 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CTV+0.5cm 16.“B”症状临床上将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盗汗;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半年内体重减 轻大于10%)称为“B”症状。 17.咽淋巴环(韦氏环,Waldege’s ring)是由鼻咽腔、扁桃体、舌根、口咽以及软腭背面淋巴组织 所围绕的环形区域。 1、肿瘤放射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放射物质或放射能来治疗肿瘤的原理和方法一门临床学科。它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疗技术学和临床肿瘤学。 2、放射物理学——研究各种放射源的性能和特点,治疗剂量学和防护。 3、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人,射野设置定位技术摆位技术。 4、放射生物学——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对射线反应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反应的质和量。 5、临床肿瘤学——肿瘤病因学,病理组织学,诊断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各种疗法的配合。 6、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damage,SLD) 细胞受到照射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全修复的损伤。 7、潜在致死性损伤(potential lethal damage,PLD)细胞受到照射后在适宜的环境或条件能够修复,否则将转化为不可逆损伤,从而最终丧失分裂能力。 8、致死性损伤(lethal damage,LD)细胞所受损伤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修复。 9、氧效应:放射线和物质作用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下存在差异的现象 无氧状态产生一定生物效应的剂 10、氧增强比=————————————————————

放射物理与防护 课程标准

《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放射物理与防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放射物理学基础、放射生物学、防护学、放射防护的基本标准及法规。研究辐射理论基础、防护依据、测量技术及实践方法,最大程度的减少医疗照射对类造成的损伤,为影像诊断工作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应用知识能力,为影像技术专业后续的专业课程如放射治疗剂量学、影像设备学等奠定必要的知识及能力基础,并且为以后的继续教育及职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放射物理物理与防护》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放射基本理论,在诊断及治疗时提高防护意识,提高防护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防护能力,掌握射线剂量测量方法及评估方法,科学进行放射防护,最大限度 减少影像诊断及治疗中对医生及患者、周围环境的危害及损伤,为医疗诊断及治疗保驾护航。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放射物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射线与物质的作用规律及衰减规律,熟悉射线的生物效应机制及特点,掌握放射学中的基本物理量及其测量方法,学会利用放射物理防护法规评估射线剂量及限值。 (2)了解仪器的原理及用法,熟悉医疗诊断中的辐射防护方法

及辐射防护管理方法。 (3)熟悉有关放射防护法规及制度,服务于社会及患者。体现现代影像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2.能力目标 (1)学会测量射线的强度,并评估对人体的危害,学会基本防护方法。为医疗及社会服务。 (2)提高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3)在医疗诊断中学会对医生及病人防护。 3.素质目标 (1)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高尚情操。 (2)教学中灌输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严谨勤奋,加强自律能力。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协作能力强。 (三)参考学时:54学时 (四)课程学分:3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物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复习

高中物理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复习提纲(一) (适用人教版 ) 专题一:运动的描述 【知识要点】 1.质点(A )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 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 A B C A B C 图1-1

介入放射学重点(考试专用)

总论 穿刺针种类:血管穿刺针、微穿套真、活检针、治疗针 导管:导管外径用“F ”(Franch)表示,内径用“英寸”表示。注:1F=,1mm=3F) 种类:根据用途:分造影导管、连接导管、引流导管、球囊导管、溶栓导管等。根据直径:常规导管、微导管(3F 以下)、同轴导管等。 导丝:直径用“英寸”表示,作用:(1) 经皮穿刺后导入导管鞘或导管。引导导管到达目的或治疗部位。种类:(1)根据物理特性:分普通导丝、超滑导丝(泥鳅导丝)、超硬导丝等。根据头端形态:直导丝、弯头导丝和J 型导丝。根据用途:导引导丝、交换导丝、可控导丝、灌注导丝、测量导丝等。 导管鞘:管鞘外套管的直径(内径)用“F”表示,内芯的内径用“英寸”表示 血管扩张类药物:1.罂粟硷 2.前列腺素 3.妥拉苏林 4.硝酸甘油 血管收缩类药物:1.肾上腺素 2.加压素 3.血管紧张素 抗凝药物:1.肝素 2.华法林钠 3.阿司匹林 4.双嘧达莫 溶栓药物:1.链激酶 2.尿激酶 抗肿瘤药物的类型及主要作用机制 按来源分:①烷化剂: 属细胞毒类药物,如环磷酰胺(CTX)。②抗代谢药: 能干扰细胞代谢,如5-氟尿嘧啶(5-FU)。③抗肿瘤抗生素: 由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如阿霉素(ADM).④植物类抗肿瘤药: 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如长春新碱。⑤激素类: 包括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⑥其它: 包括免疫制剂和作用机制未明、难于定位的药物 B 、按对细胞增殖周期作用时相不同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影响DNA 分子的复制或功能。如烷化剂、大部分抗癌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 细周期特异性药物: 仅对增殖细胞群的某一期有作用。如作用于S 期的5-FU ,作用于M 期的长春新碱等。 电凝法优点与缺点:优点:①定位精确度。 ②栓塞永久。 ③无反流性误栓。④不引入异物。 ⑤可用于血小板减少或肝素化病人。缺点:①阳极导丝因被腐蚀而可能断裂。 ②所需通电時间难以预计。③不锈钢微粒可能脱落。 ④耗時。 ⑤需特殊设备与阳极导丝。 栓塞物质的类型有哪些 1、生物栓塞物质:血凝块 2、海绵类:明胶海绵 3、簧圈类:不锈钢圈 4、可脱落球囊 5、组织坏死剂:无水乙醇 6、微粒、微球、微囊类: 微球 7、碘油 8、中药类 9、物理因素:电凝法、热对比剂 10、粘胶类 阐述经皮胆道内外引流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及并发症 适应症:1.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所致梗阻性黄疸。2.良性狭窄,尤其是胆肠吻合狭窄。 胆道梗阻所致败血症。手术前胆道减压 作为其它治疗的辅助措施 操作方法(1)令患者浅吸气后屏气,超声 引导下将套管针穿刺至左肝管,拔除针芯, 见到胆汁流出,注入稀释的造影剂证实为胆道显影,经套管针插入细导丝,直至胆总管或十二指肠,若总胆管完全性阻塞, 则将导丝插至梗阻部位。(2)退针后沿导 丝扩张穿刺通道,置换硬导丝,引入引流 管,退出导丝。(3)造影并调整引流管直至引流管侧孔段全部进入胆管内。(4)固定引流管。 并发症:胆道出血、胆汁瘘、胆道感染和 引流管阻塞、脱落 经皮经肝胆道支架引流的操作方法、禁忌症及并发症有哪些 操作方法:造影检查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或经过PTCD 管造影,了解胆管狭窄阻塞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并依此选择球囊直径和支架规格 引导导管、导丝至狭窄远端 经过穿刺针或PTCD 管引入导丝、导管,并设法使导管 头超过狭窄远端,最后置换超硬导丝至胆 总管下段或十二指肠。 置入球囊导管并扩张狭窄段。 释放支架 球囊扩张成功后退出,沿导丝放入支架推送器,在准确定位后释放支架。退出支架推送器,沿导丝插入导管。 造影复查及放置引流导管 支架释放后可即刻造影 禁忌症:明显出血倾向、大量腹水、肝功衰竭、胆管广泛狭窄 并发症:出血、胆管穿孔、胆管十二指肠瘘、支架阻塞、支架机械断裂和脱落 经导管血栓栓塞与灌注术 TEA :在X 线电视透视的监视下,经导管向

放射物理与防护题附答案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谁在1904年提出一个原子结构模型(B) A . 卢瑟福 B . 汤姆逊 C . 巴耳末 D . 玻尔 2.H的特征谱中的可见光部分是(C) A . 赖曼系 B . 帕邢系 C . 巴尔末 D . 布喇开 3.电子在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的能量状态, 称为(B) A . 基态 B . 原子的能级 C . 第一激发态 D . 第二激发态 4.壳层电子在原子中的结合能和原子能级是(C) A . 它们的数值不等 B . 它们的数值相等 C . 它们的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 D . 它们的绝对值相等且符号相同 5.比释动能的SI单位(D) A . 贝可(Bq) B . 焦耳(J) C . 居里(Ci) D . 戈瑞(Gy) 6.光电效应不受以下哪方面因素的影响(D) A . 物质原子序数的影响 B . 入射光子能量的影响 C . 原子边界限吸收的影响 D . 电子的结合能 7.X线检查中最大的散射线来源是(B) A . 光电效应 B . 康普顿效应 C . 电子对效应 D . 相干散射 8.在光子能量较低时,除低Z物质以外的所有元素,都以(B)为主 A . 康普顿效应 B . 光电效应 C . 电子对效应 D . 相干散射 9.在距离所致的衰减中,距离增加1倍,则射线强度将衰减为原来的(C) A . 1/2

B . 1/3 C . 1/4 D . 1/5 10.宫内节育器的X线检查( B ) A . 带环后第一年不得超过1次,以后每1-2年不得超过一次 B . 带环后第一年不得超过2次,以后每1-2年不得超过一次 C . 带环后第一年不得超过3次,以后每1-2年不得超过一次 D . 带环后第一年不得超过4次,以后每1-2年不得超过一次 五.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类所患全部癌症中,80%以上来自生活与环境,其中大约1%来自天然本底和人 工辐射源的照射。(√) 2.种系演化越高,组织结构越复杂,辐射敏感性越高。(√) 3.未满16岁者,不得参与放射工作。(√) 4.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简称ICRU。(×) 5.临时调离工作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可继续享受保健津贴,但最长不超过3个月 (√) 6.正式调离放射工作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再享受保健津贴。(×) 7.对婴幼儿进行X线摄影时,为求影像清晰一般都使用滤线栅。(×) 8.严格掌握乳腺X线检查的适应证,避免对无临床症状的育龄妇女(特别是20岁以 下的妇女)进行乳腺X线健康检查(√) 9.已从事放射工作的孕妇、授乳妇不应在甲种工作条件下工作。妊娠6个月内不应接 触射线(√) 10.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再享受保健休假。(×) 六.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实际工作中,一般是用管电流(mA)和照射时间(s)的乘积来反映x线的量(以毫安 秒(mAs)为单位)。 2.X线的质又称线质,它表示X线的硬度,即穿透物质本领的大小。 X线质完全由光子能量决定,而与光子个数无关。 3.影响X线量的因素中,在U、I、T相同的情况下,阳极靶的原子序数愈高,X线的量 愈大;在一定管电压下同种靶物质的X线的量与管电流成正比;在一定管电流下同种靶物质的X线的量与管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4.这种愈靠近阳极,X线强度下降得愈多的现象,就是所谓的“足跟”效应,也称阳极效 应。 七.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α衰变 质量数A>209的重核发射α射线(放出α粒子)后,变为质量数A值较低的原子核,这种衰变叫α衰变 2.X线强度 是指在垂直于X线传播方向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子数量与能量乘积的总和 八.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波尔提出的两个基本假定是什么? ①电子以速度v在半径为r的圆周上绕核运动时,只有电子的角动量Pφ等于h/2π的 整数倍的那些轨道才是稳定的。称为波尔的量子化条件 ②当原子从从能量状态E n跃迁到能量状态E k时,要发射(或吸收)频率为ν的一个单

学业水平考试物理最基础知识点

高中会考物理必记公式知识点 必修1: 1.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总总 t x v = (填空:打点计时器)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20t v v v += 2.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一个计算题必考) 速度公式:at v v t +=0 位移公式:202 1at t v x += 推论公式(无时间):ax v v t 220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中间时刻速度公式:202t t t v v v v +== 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公式: =-=-=?=2232122T x x T x x T x a (填空:打点计时器) 打点计时器求某点速度公式:t x v v t 22= =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比例规律 第一秒末,第二秒末,第三秒末的速度比: v 1:v 2:......:v n = 1:2:3:......n 前一秒,前二秒,前三秒的位移比:S 1:S 2:......:S n = 1:4:9:......n 2 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的位移比:S I :S II :......:S N = 1:3:5:......(2n-1) 4.自由落体运动公式:(多选题常用) 速度公式:gt v = 位移公式:22 1gt h = 位移和速度的公式:gh v 22= (会考不常用) 5.胡克定律: F = kx (F 是弹簧弹力,k 是劲度系数,x 是形变量)(单选题必考)

6.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N F f μ=(计算压轴题必考) 7.两个共点力合力范围:|F 1-F 2| ≤ F 合≤ F 1+F 2(单选题必考) 8.牛顿第二定律:ma F =合(第一个计算题必考) 9、力学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 三个基本单位:米(m )、千克(kg )、秒(s ) 必修2 1.平抛运动:(填空题常考) (1)水平方向分运动:???==t v x v v x 00 (2)竖直方向分运动:?????=?==g h t gt h gt v y 2212 (3)合运动: ?????+=+=222 2y x s v v v y x x y v v = θtan 夹角是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θ x y =?tan 夹角是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 (4)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恒定不变,速度的大小改变,方向也改变) 2.匀速圆周运动:(单选题必考) (1)线速度和周期的关系:T r v π2=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解析(1)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玻尔理论中氢原子的能级图,现让一束单色光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受激发的氢原子能自发地辐射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则照射氢原子的单色光的光子能量为( ) A .13.6eV B .12.09eV C .10.2eV D .3.4eV 2.如图所示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它发出的α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最后打在荧光屏上产生闪烁的光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是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 B .该实验证实了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 C .α粒子与原子中的电子碰撞会发生大角度偏转 D .绝大多数的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只增加入射光的强度,饱和光电流不变 C .在核反应方程414 17278 He N O X +→ +中,X 表示的是中子 D .根据玻尔理论,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光子发生跃迁后,其电子的动能减少 4.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有四条谱线,都是氢原子中电子从量子数 n >2的能级跃迁到n =2的能级发出的光,它们在真空中的波长由长到短,可以判定 A . 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小 B .同一介质对 的折射率最大 C .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 .用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也一定能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电效应”现象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B .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 .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可以再分 D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原子结构“枣糕模型”

放射物理与防护考试

单选题 1.能表示固有滤过的是A A.铅当量 B.铝当量 C.半值层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2.铝当量的单位是A A.mmAI B.cmA l C.mAl D.dmAl E.nmAl 3.国际辐射单位和测量委员会的简称A A.ICRU B.ICRP C.ICUU D.IBSS E.ICUR 4.照射量的SI单位是C A.Ci B.Bq C.c/kg D.R E.Rad 5.吸收剂量的单位是A A. Gy B.rad C.Sv D.C/kg E.Ci 6.可以作为吸收剂量的单位是C A.R和rad B.Gy和Ci C.Gy和rad D.Sv和rad E.Sv和Ci 7.关于X线防护原则,错误的是D A.合理降低个人受照剂量 B.缩短受照时间 C.建立屏蔽防护 D.缩短照射距离 E.合理降低全民X线检查频率 8.关于X线防护的正确目的是B A.防止发生随机性效应 B.防止发生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C.将确定性效应的发生概率限制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D.个人剂量限制 E.时间正当化 9.下列防护措施错误的是E A.缩短受照时间 B.增加照射距离 C.采用屏蔽防护 D.优选摄影条件 E.使用多种摄影方法 10.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有D A.时间防护B,距离防护 C.屏蔽防护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11.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D A.实践的正当化 B.防护最优化 C.个人剂量限制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12.铅当量的单位是 A.mmPb B.cmPb C.mPb D.dmPbD.dmPb E.nmPb 13.诊断用X线机房的主防护铅当量厚度应是D A.0.5mm B.1.0cm C.1.5mm D.2.0mm E.2.5mm 14.诊断用X线机房的主防护铅当量厚度应是B A.0.5mm B.1.0cm C.1.5mm D.2.0mm E.2.5mm 15.防护X线常用的屏蔽材料有E A.铅 B.铁 C.混凝土 D.水 E.以上都是 16.选择屏蔽材料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E A.防护性能 B.结构性能 C.稳定性能 D.经济成本 E.以上都是 17.目前公众个人全身受照射的年剂量应低于D A.0.5mSv B.1mSv C.2mSv D.5mSv E.10mSv 18.属于放射防护标准的剂量限值的是E A.基本限值 B.导出限值 C.管理限值 D.参考水平 E.以上都是 19.放射工作人员防止眼晶体发生非随机性效应的年剂量当量剂量限值是D A.5mSv B.50mSv C.100mSv D.150mSv E.500mSv

放射物理与防护题附答案

放射物理与防护题附答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谁在1904年提出一个原子结构模型(B) 2.A . 卢瑟福 3.B . 汤姆逊 4.C . 巴耳末 5.D . 玻尔 6.H的特征谱中的可见光部分是(C) 7.A . 赖曼系 8.B . 帕邢系 9.C . 巴尔末 10.D . 布喇开 11.电子在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 续的能量状态,称为(B) 12. A . 基态 13. B . 原子的能级 14. C . 第一激发态 15.D . 第二激发态 16.壳层电子在原子中的结合能和原子能级是(C) 17. A . 它们的数值不等 18. B . 它们的数值相等 19. C . 它们的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 20.D . 它们的绝对值相等且符号相同

21.比释动能的SI单位(D) 22. A . 贝可(Bq) 23. B . 焦耳(J) 24. C . 居里(Ci) 25.D . 戈瑞(Gy) 26.光电效应不受以下哪方面因素的影响(D) 27. A . 物质原子序数的影响 28. B . 入射光子能量的影响 29. C . 原子边界限吸收的影响 30.D . 电子的结合能 31.X线检查中最大的散射线来源是(B) 32. A . 光电效应 33. B . 康普顿效应 34. C . 电子对效应 35.D . 相干散射 36.在光子能量较低时,除低Z物质以外的所有元素,都以(B)为主 37. A . 康普顿效应 38. B . 光电效应 39. C . 电子对效应 40.D . 相干散射 41.在距离所致的衰减中,距离增加1倍,则射线强度将衰减为原来的(C) 42. A . 1/2

物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doc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参考系: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称参考系。 2.质点:不考虑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并把质量看作集中在一点时,就将这种物体看成“质点”。 说明: ①.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它是实际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科学抽象。 ②.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只要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即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 影响很小时﹐物体就能被看作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在物体上。 3.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位移是矢量,大小从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的长度,方向从起点指向终点。位移只与物体运动的始末位置有关,而与运动的轨迹无关。 4.速度:物理学中用位移和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时间 位移平均速度= (矢量) 时间 路程平均速率= (标量)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简称速度)。瞬时速度是矢量。 注:速率为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5.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v a t ?= ? 注: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快,反之越慢。 6.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 (1)匀变速运动:物体速度均匀变化,是变速运动。条件: ? ? ? (轨迹是直线)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不变(合外力不变)(轨迹是曲线)匀变速曲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加速度不变。所以,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①受恒外力作用(加速度不变) ②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 公式:加速度0t v v a t -= 速度0t v v at =+ 位移2012 s v t at =+ 速度位移22 2t v v as -= (3)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①速度时间图像v t -图

医学影像物理学__复习大纲整理

医学影像物理学复习整理 (四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基本思想等) 第一章:X射线物理 第一节:X射线的产生 医学成像用的X射线辐射源都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撞击靶物质而产生的。 1. 产生X射线的四个条件:(1)电子源(2)高速电子流(3)阳极靶(4)真空环境 2.X射线管结构及其作用(阴极,阳极,玻璃壁) (1)阴极:包括灯丝,聚焦杯,灯丝为电子源,聚焦杯调节电流束斑大小和电子发射方向。(2)阳极:接收阴极发出的电子;为X射线管的靶提供机械支撑;是良好的热辐射体。(3)玻璃壁:提供真空环境。 3.a.实际焦点:灯丝发射的电子,经聚焦加速后撞击在阳极靶上的面积称为实际焦点。 b.有效焦点:X射线管的实际焦点在垂直于X射线管轴线方向上投影的面积,称为有效焦点。 c.有效焦点的面积为实际焦点面积的sinθ倍。(θ为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补充:影响焦点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灯丝的形状、大小及在阴极体中的位置和阳极的靶角θ有关。 4.碰撞损失:电子与原子外层电子作用而损失的能量。 5.辐射损失:电子与原子内层电子或原子核作用而损失的能量。 6.管电流升高,焦点变大;管电压升高,焦点变小。 7.a.标识辐射:高速电子与原子内层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将能量转化为标识辐射。 b.韧致辐射:高速电子与靶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将能量转化为韧致辐射。 6.连续X射线的短波极限只与管电压有关。且与其成反比。 7.X射线的产生机制: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在与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韧致辐射是产生连续X射线的机制。 (1)X射线的穿透作用(2)荧光作用(3)电离作用(4)热作用(5)

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果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课程名称: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学号_____ 一、选择题(1×17=17分) 1.在正常本底地区,天然辐射源对成年人造成的平均年有效剂量约 为 B 。 A)20mSv B)2.4mSv

C)5mSv 2.在人工辐射源中,对人类照射剂量贡献最大的是 B 。 A)核电厂 B)医疗照射 C)氡子体 3.在核电厂放射性热点设备上布置铅皮,目的是为了屏蔽 B 。 A)β射线 B)γ射线 C)n射线 4.在内照射情况下,α、β、γ放射性物质的危害程度依次为: A 。 A)α>β>γ B)γ>β>α

C)γ>α>β 5.固定的表面污染对人具有 A 风险。 A)外照射 B)内照射 C) A+B 6.工作人员控制区,个人剂量计应佩戴在工作人员的 B 部位。 A)右胸 B)左胸 C)头部 7.控制区内产生的湿废物应作为 B 进行收集和处理色收集袋。 A)可压缩 B)不可压缩 C)待去污物品

8.人体皮肤的β放射性表面污染限值为 B 。 A)4Bq/cm2 B)0.4Bq/cm2 C)40Bq/cm2 9.个人剂量限值限制的是 C 。 A)外照射剂量 B)内照射剂量 C)内照射剂量+外照射剂量 10.在 B 工况下进入反应堆厂房,必须办理《红区进入许可证》。 A)任何 B)反应堆运行 C)停堆 11.气衣主要用于 B 。

A)高外照射区域作业 B)严重空气污染+表面污染区域作业 C)放射性积水区域作业 12.在控制区内,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包括: B 。 A)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B)外照射防护、内污染防护、体表污染防护 C)外照射防护、空气污染防护、表面污染防护 13.下列不宜采用直接法测量表面污染的是 A : A)环境γ本底高 B)固定表面污染 C)松散表面污染 14.下列不宜采用擦拭法测量表面污染的是 B : A)环境γ本底高

原子物理学详解复习资料褚圣麟

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 1.1 若卢瑟福散射用的α粒子是放射性物质镭' C 放射的,其动能为6 7.6810?电子伏特。散射物质是原子序数79Z =的金箔。试问散射角150ο θ=所对应的瞄准距离b 多大? 解:根据卢瑟福散射公式: 2 02 22 442K Mv ctg b b Ze Ze αθ πεπε== 得到: 21921501522 12619 079(1.6010) 3.97104(48.8510)(7.681010) Ze ctg ctg b K ο θαπεπ---??===??????米 式中2 12K Mv α=是α粒子的功能。 1.2已知散射角为θ的α粒子与散射核的最短距离为 2202 1 21 ()(1)4sin m Ze r Mv θ πε=+ , 试问上题α粒子与散射的金原子核之间的最短距离m r 多大? 解:将1.1题中各量代入m r 的表达式,得:2min 202 1 21 ()(1)4sin Ze r Mv θπε=+ 1929 619479(1.6010)1910(1)7.6810 1.6010sin 75ο --???=???+???14 3.0210-=?米 1.3 若用动能为1兆电子伏特的质子射向金箔。问质子与金箔。问质子与金箔原子核可 能达到的最小距离多大?又问如果用同样能量的氘核(氘核带一个e +电荷而质量是质子的两倍,是氢的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核)代替质子,其与金箔原子核的最小距离多大? 解:当入射粒子与靶核对心碰撞时,散射角为180ο 。当入射粒子的动能全部转化为两粒子间的势能时,两粒子间的作用距离最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得: 22 0min 124p Ze Mv K r πε==,故有:2min 04p Ze r K πε= 1929 13 619 79(1.6010)910 1.141010 1.6010 ---??=??=???米 由上式看出:min r 与入射粒子的质量无关,所以当用相同能量质量和相同电量得到核代替质子时,其与靶核的作用的最小距离仍为13 1.1410 -?米。

放射物理与防护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谁在1904年提出一个原子结构模型(B) 2. A . 卢瑟福 3. B . 汤姆逊 4. C . 巴耳末 5. D . 玻尔 6.H的特征谱中的可见光部分是(C) 7. A . 赖曼系 8. B . 帕邢系 9. C . 巴尔末 10.D . 布喇开 11.电子在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的能量状态, 称为(B) 12.A . 基态 13.B . 原子的能级 14.C . 第一激发态 15.D . 第二激发态 16.壳层电子在原子中的结合能和原子能级是(C) 17.A . 它们的数值不等 18.B . 它们的数值相等 19.C . 它们的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 20.D . 它们的绝对值相等且符号相同 21.比释动能的SI单位(D) 22.A . 贝可(Bq) 23.B . 焦耳(J) 24.C . 居里(Ci) 25.D . 戈瑞(Gy) 26.光电效应不受以下哪方面因素的影响(D) 27.A . 物质原子序数的影响 28.B . 入射光子能量的影响 29.C . 原子边界限吸收的影响 30.D . 电子的结合能 31.X线检查中最大的散射线来源是(B) 32.A . 光电效应 33.B . 康普顿效应 34.C . 电子对效应 35.D . 相干散射 36.在光子能量较低时,除低Z物质以外的所有元素,都以(B)为主 37.A . 康普顿效应 38.B . 光电效应 39.C . 电子对效应 40.D . 相干散射 41.在距离所致的衰减中,距离增加1倍,则射线强度将衰减为原来的(C) 42.A . 1/2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一) (人教版必修1适用) 专题一:运动的描述 【知识要点】 1.质点(A )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 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2.参考系(A )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 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 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 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 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 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B A B C 图1-1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 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 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 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 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 如图2-4-1所示。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20m/s 的速度运动,另一个反方向以10m/s速度运动。

高考物理学史的知识点集锦

高考必备——高考物理学史知识点 鉴于每年高考中都会考到物理学史的相关知识,为便于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备战2016年高考,本资料从教科书及历次模拟考试试卷中把有关物理学史的内容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总结成文,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一、力学中的物理学史 1、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2、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最早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物理学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即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 伽利略还发明了空气温度计;理论上验证了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的规律;还制成了第一架观察天体的望远镜;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打开了人们的新思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等。 3、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创立了微积分、发明了二项式定理;研究光的本性并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4、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G=6.67×11-11N·m2/kg2(微小形变放大思想)。 5、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即“宏观”、“低速”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二、热学中的物理学史 1、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1661年英国物理学家玻意耳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它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即为玻意耳定律) 3、1787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它的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即为查理定律) 4、1802年法国物理学家盖·吕萨克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时,它的体积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即为盖·吕萨克定律) 三、电、磁学中的物理学史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类比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量(是否为库伦测得有争议)出了静电力常量k=9.0×10^9 N·m2/C2 2、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3、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