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概论单元练习题 有答案

心理学概论单元练习题 有答案

心理学概论单元练习题  有答案
心理学概论单元练习题  有答案

《心理学概论》练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识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C 4.()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

B5.()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

6.(F )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 )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B.生理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C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A.社会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儿B.洛克C.冯特D.缪勒

10.()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创立的。

A.笛卡儿B.华生C.弗洛伊德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

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B.华生C.弗洛伊德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个性心理D.情感过程E.意志过程

2.心理过程包括()。

A.感觉过程B.知觉过程C.认识过程D.注意过程

E.情感过程F.行为过程G.意志过程

BCE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A.认知B.能力C.气质D.情感E.性格

4.心理学可分为()。

A.理论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普通心理学D.应用心理学E.社会心理学

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教育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E.实验心理学

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

A.社会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咨询心理学D.管理心理学

E.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

ABCF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科性质、活动范畴、任务、心理学方法论、心理研究的方法、身心问题、心脑问题、意识问题、能动性问题、因果、起源、知行问题

A.心理学学科性质B.心理学方法论C.身心问题

D.学习心理机制E.心理的生理基础F.心理的起源

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

A.客观性B.可验证性C.准确性D.系统逻辑性E.描述性

ABC9.()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的属性。

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可从研究对象、历史渊源、研究方法得到说明

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心理学的历史渊源C.心理学的研究方法D.人的社会性10.()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A.辨证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C.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E.机械唯物主义ABCD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客观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结合、伦理性、发展性、教育性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E.协同性原则ABCE12.观察法可以分为()。

A.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B.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C.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D.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E.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BCDE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

A.每次时间尽可能长B.有明确观察目的C.随时记录

D.可利用现代手段E.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

A.自变量B.因变量C.人脑D.客观世界

15.实验法可分为()。

A.实验室实验法B.情景实验法C.参与实验法D.自然实验法

ABCD16.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

A.实验情境B.控制被试C.控制实验刺激D.控制被试的反应

17.调查法可分为()。

A.一般调查法和特殊调查法B.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C.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

调查D.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E.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

BCD18.调查法的缺点是()。

A.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B.被调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实回答

C.封闭式的问题损失数据有效性D.问题措辞不易确定

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

A.实验和研究设计B.对数据的统计处理C.抽样法D.逻辑思维法

AC20.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分为()。

A.孕育阶段B.转折阶段C.确立阶段D.发展阶段

ABD21.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

A.心理学的确立B.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C.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D.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

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

A.意识B.前意识C.潜意识D.后意识

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

A.潜意识理论B.梦的解析C.泛性论D.本能学说E.人格理论

三、判断题:

F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F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F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在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是基础,情感和意志将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F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

F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心理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反过来又影响着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F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应用于各个领域。

F 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

F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F 9.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心理学研究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

T 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心理研究的意义

F 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生物学和生理学本身的发展。()

F 12.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但时间应该要短。()

T 13.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F 14.在实验法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自变量()

F 15.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也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F 16.个案研究法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除了个体以外也可以以社会群体为单位。()

F 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并不是直接对全体进行调查()

F 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调查法的对象不可以是志愿者,一定是要按照科学抽样方法从研究总体中抽取的

T 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F 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是依靠对自己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方法,是最早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T 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F 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冯特具有重要作用,以冯特建立实验室为标志()

F2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F 24.洛克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冯特认为心理研究应以意识为对象,研究意识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冯特的心理学又被成为内容心理学。

F 25.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健康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F 26.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F 27.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行为主义的兴起被成为第一次革命。

F 28.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

F 29.实验法是在消除保持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

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B.信息的识别C.信息的选择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演算是以下哪种心理过程?()

A.感觉B.知觉C.记忆D.思维

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

A.眼睛B.耳朵C.鼻子D.舌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B )。

A.阈限B.绝对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

A.大小恒常B.形状恒常C.颜色恒常D.亮度恒常

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感觉B.注意C.记忆D.思维

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

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

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0.以下又可以称为实践思维的是()。

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语词逻辑思维D.抽象思维

11.按照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C )。

A.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D.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感觉器官除了感受光波、声波、气味、滋味以外,还可以感受()。

A温觉B冷觉C痛觉D触觉

2.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中,设想参与信息加工的有()。

A.映象小鬼B.特征小鬼C.认知小鬼D.判断小鬼E.决策小鬼

3.注意具有以下功能(ABCD )。

选择B.保持C.调节D.监督E.伴随

4.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ABDE )。

A.刺激物是新奇的B.刺激物亮度增加C.刺激物静止

D.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E.刺激物符合需要

5.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是(ABDE )。

A.注意范围B.注意稳定性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转移E.注意的分配

6.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有()。

A.动机B.神经系统的特点C.后天的训练D.兴趣E.刺激物的特点

7.自动加工是()。

A.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B.随时应付环境的变化C.经过大量练习

D.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E.加工模式难以改变

8.控制加工是()。

A.受资源量限制B.是一种程式化的程序C.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

D.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E.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9.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编码的是()。

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

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CD )。

A.物理特性编码B.言语听觉特性编码C.语义编码D.表象编码E.行为编码11.遗忘发生的理论解释有()。

A.信息错误B.记忆痕迹消退C.信息的干扰D.意识的抑制E.信息不能再认12.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

A.尝试错误B.顿悟C.类比D.启发式E.反推法

13.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ABCD )。

A.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B.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C.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D.缺乏灵活性E.可以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

三、判断题:

1.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T )

2.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T)

3.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都是(F )

4.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高(F )

5.阈下刺激对人没有丝毫作用。(F)

6.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F )

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选择和集中

7.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T )

8.心理学家用直接测量的方式来研究内隐记忆。(F)

9.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为后摄抑制。倒摄抑制(F)

10.在问题解决中,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在明朗期。(T )

11.对于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T )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

A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

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

B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

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性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C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A.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

B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需要B.气质C.动机D.能力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

A.需要B.气质C.性格D.能力E.兴趣

ABCDE3.信念是()。

A.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性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C.判断事物是非曲折的准则

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E.由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E.埃里克森

ABCDE8.以下可以称为特质的是()。

A.个体的外部行为特征B.内在的人格倾向C.身体和生理特征

D.人格结构的单位E.个体持久的特征

BCE 9.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

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

ABC10.信度包括()。

A.再测信度B.等值信度C.分半信度D.内容信度E.效标关联信度

ACE 11.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

A.强B.弱C.平衡D.不平衡E.灵活

ACE 12.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

A.属于个性心理特征B.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C.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D.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积累E.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三、判断题:

F 1.特殊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T 2.在心理学中的个性或人格是同一概念。()

T 3.主题统觉测验属于完成法构造法的投射测验。()

T 4.画人测验属于表达法的投射测验。()

T 5.儿童统觉测验适用于4岁以下的儿童。不适用于4岁以下儿童()

F 6.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是在学习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的,能力促进知识学习,知识促进能力的培养()

F 7.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T 8.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创造的。()

T 9.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T 10.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

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

2.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

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

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

()。

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

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是()。

A.华生B.加德纳C.皮亚杰D.斯腾伯格

5.根据皮亚杰理论符号功能的大发展发生在(B )。

被皮亚杰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发生在(A)。

个体的思维从动作向运算的转变发生在(C )。

个体的思维已经采用命题形式发生在(D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6.()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A.同化B.顺化C.平衡化D.自动化

7.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

A.皮亚杰B.加德纳C.斯滕伯格D.戴斯

8.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

A.强化学说B.先天决定论C.相互作用论D.循序渐进论

9.一旦抚育者离开,儿童就会表现出类似哭闹行为,称为()。

A.同步性交往(儿童与抚育者之间交互发生影响的行为)

B.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抚育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C.陌生人焦虑(遇见陌生人,婴儿就会哭闹或者畏缩于母亲身上的现象)

D.分离焦虑

C10.根据性别、年龄、技能、拥有物、居住地以及朋友对自己进行相应的分类,称为()。A.自我评价B.自我概念(将自我作为客体进行观察,形成一系列关于自己特质与特征的认识)C.自我定义D.自我同一性(个体对“我”是谁,是干什么的,“我”的期望、信仰和价值观是什么的一致和内化的认识)

二、多项选择题:

1,发展的主要内涵是()。

A.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B.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C.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D.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E.是无规律的变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

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E.波动性

3.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A.认知B.语言C.情绪D.社会性E.个性

4.横向比较研究的缺点是()。

A.经济节省B.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取样比较

C.一致性效应D.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

5.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

A.投入较大B.揭示心理发展稳定性C.会有被试流失D.时代变迁效应

6.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A.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B.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C.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D.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

AB7.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人的动作包括()。

动作分为两类:一种是直接作用于客体的个别动作。另一种是由个别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或认知格式。

A.个别动作B.动作系统C.系列动作D.动作行为

ABC8.格式具有以下特点()。

A.概括性B.稳定性C.可重复性D.系统性

9.认知结构的发展包括()两个作用过程。

A.同化作用B.顺化作用C.异化作用D.逆化作用

ABC10.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A.成熟B.经验C.社会环境D.自然环境

ABCD11.儿童发展出的记忆策略有()。

A.复述B.组织C.精细化D.提取线索

12.语言的构成包括三个成分()。

A.语音B.语法C.语句D.语义E.字形

13.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

A.牙牙语阶段B.单词句阶段C.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D.完整句阶段14.语言能够影响人的()。

A.人际交往B.认知C.自我行为调节D.社会化

15.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自我认识B.自我评价C.自我监督D.自我控制

16.性别角色的发展在以下哪些方面产生差异()。

A.交往B.言语技能C.社会认知D.问题解决策略E.关注的生活重点三、判断题:

T1.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T2.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T3.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F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T5.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

T6.逻辑决定论是皮亚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T7.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T8.皮亚杰认为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

T9.皮亚杰理论的唯一缺憾是太过思辩,缺少量化的实验证据。()

T10.传统的智力理论一般都强调先天遗传的因素。()

F11.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梅耶斯滕伯格。()

T12.在《心理结构》一书中提出七种智力的是加德纳。()

T13.智力的PASS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T14.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的能力称为元认知。()

T15.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T16.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方面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记忆广度的增加。()

T17.概念和分类是构建人类思维和行动的基石。()

T 18.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学龄前是不能真正掌握数的概念的。()

T19.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T20.儿童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具备就是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

T21.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T22.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T23.儿童与成年人一样,主要通过内部语言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T24.面部表情受生物遗传的因素影响很大。()

T25.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F26.18个月的儿童可以服从延迟满足的要求。()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D )。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B )提出的。

A.布卢姆B.加涅C.奥苏贝尔D.奥斯本

3.奥斯本提出了(D )。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注:布卢姆)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注:加涅)

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注:奥苏贝尔)D.头脑风暴法

4.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5.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

A.言语信息B.智力技能C.动作技能D.认知策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

6.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

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8.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

A.第一年B.第2-3年C.第3-4年D.第5年以后

9.儿童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尊重与顺从,或者把成人的规则看成是不变的阶段称为()。A.自我中心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公正阶段

10.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

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信阶段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

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对象D.教学媒体

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D )。

A.目标B.策略C.计划D.评价

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BD )。

A.认知B.情感C.意志D.动作技能

4.教学媒介包括()。

A.投影B.录象C.计算机D.黑板E.图片

5.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要考虑以下因素()。

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的特点C.教师的个性与特长D.学生学龄特征

6.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步骤包括()。

A.选择材料B.设想学习过程C.呈现预备性材料或新材料

D.抽象出新信息E.运用活动强化

7.发现教学法的优势有(ABCD )。

A.有利于激发智慧潜能B.有利于培养内部动机

C.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能D.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8.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BCD )。

A.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B.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D.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9.认知教学观认为(ABCD )。

A.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理解过程B.学习依赖于学生自主的信息加工系统

C.学习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D.教学的目的是建构知识获得深层次意义理解

10.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CDE )。

A.产生B.准备C.孕育D.明朗E.验证

11.专家具有哪些特征()。

A.专家比新手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B.专家记忆容量大,提取信息速度快C.专家善于应用直觉推理方式解决问题D.专家化更多时间来进行问题表征,在更深的层面上表征问题E.专家有更强的认知与自我监控能力

12.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

A.独创性B.发散性C.灵活性D.突发性

13.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

A.热爱学生B.善于启发C.勤学敬业D.以身作则

14.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

A.个人成就感B.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

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D.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三、判断题:

T 1.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T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T 3.情感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内化过程,教师应积极地促成情感教育的“积累效应”。()

T 4.现代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T 5.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改进教学质量。()

F 6.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受年龄与内容局限。()

教学目标分类是不受年龄和内容限制,分为中学的四级分类(记忆、理解、应用、创新)、小学的三级分类(记忆、理解、应用)

T 7.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T 8.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

T 9.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F 10.程序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由于技术局限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没有很大的灵活性

T 1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T 12.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T 13.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T 14.皮亚杰认为认知本质是一种建构过程,认知依赖于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自我的组织。()F 15.认知教学观向行为主义教学观的过度是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心理学基础、教学观的一次革命。()

F 16.教师培训与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应该采用整齐划一的个性化模式。()

T 17.皮亚杰认为,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T 18.“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F 19.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15岁以前的少年期,13~14为高峰()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工智能是属于()。

A.人和动物的学习B.人类的学习C.知识和技能的学习D.机器学习

2.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

A.人和动物的学习B.人类的学习C.学生的学习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

A.桑代克联结-试误说B.斯金纳行为主义C.加涅认知理论: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D.金布尔学习是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C 4.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

A.桑代克联结-试误说B.巴甫洛夫C.奥苏贝尔认知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D.金布尔

C 5.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把学习分成()。

A.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B.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

C.意义性学习、机械性学习D.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智学习、习惯学习

D 6.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

A.奥苏贝尔认知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B.加涅认知理论: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C.布鲁纳认知理论:发现学习D.塞伦

D 7.提出认知地图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苛勒顿悟实验:猩猩C.布鲁纳D.托尔曼中介变量S-O-R,白鼠白属能走出迷宫是因为有了认知地图。

B 8.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连结的力量,是指()。

A.效果率B.应用率C.失用率D.准备率

联结规律分为:效果率(获得满意结果,就加强)、联系率(应用率(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连结的力量)和失用率)、准备率

A 9.根据强化物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D.强化和惩罚

C10.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D.强化和惩罚

11.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苛勒B.托尔曼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2.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

13.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A.观察力B.记忆力C.意志力D.思维力

C 14.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

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动机是为了实现一个特定目的而行为的原因

D.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15.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

A.直接兴趣B.间接兴趣C.中心兴趣D.广阔兴趣

二、多项选择题:

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

A.桑代克B.华生C.巴甫洛夫D.斯金纳E.加涅

BC 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

A.华生B.加涅C.奥苏贝尔D.斯金纳E.金布尔学习是行为和心理的变化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

A.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改变

B.学习是发生在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

C.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D.学习需要练习

E.学习要受到强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

A.知识的学习B.技能与熟练的学习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D.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5.加涅根据学习成果把学习分成()。

A.言语信息学习B.智力技能学习C.认知策略学习D.接受式学习E.发现式学习6.“学习风格”具有如下特点()。

A.灵活性B.稳定性C.独特性D.概括性E.指导性

7.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

A.生理性要素B.认知要素C.情感要素D.意志要素E.社会性要素

ABCD 8.学习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A.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或技能

B.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C.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D.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调节控制的统一体

E.学习策略是元认知

BCDE 9.以下属于认知派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联结认知理论B.苛勒C.托尔曼D.布鲁纳E.奥苏贝尔

ACDE 10.以下属于联结派的心理学家是()。联结学派包括新行为主义学派

A.桑代克B.苛勒顿悟实验C.巴甫洛夫D.斯金纳E.斯彭斯

ABC 11.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联结论强调练习的作用、行为的作用

A.学习的实质在于现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或行为改变过程

B.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C.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

D.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ABC 12.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

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率D.联结律

ABCD 13.斯金纳强化总结出的规律包括()。

A.习得反应B.条件强化C.泛化作用D.消退作用

ABCDE 14.正强化的方法包括()。

A.奖学金B.对成绩的认可C.表扬D.改善学生E.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

ABCD 15.托尔曼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A.符号学习理论B.认知地图C.中介变量D.潜伏学习

16.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

A.努力奋斗B.事实求是C.独立意识D.创造精神

三、判断题:

T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T 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F 3.华生斯金纳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F 4.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F 5.物种的先天倾向和由集体成熟引起的变化也是学习。()

T 6.学习的意义是人和动物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T 7.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

T 8.塞伦是首先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

T 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F 10.“认知策略”是布鲁纳于1950年提出的。()

T 11.记忆痕迹的变化包括生长和消退两个方面。()

T 12.人的颞叶和长期记忆有密切关系。()

T 13.艾宾浩斯是以实验法对学习与记忆的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T14.冯特曾经宣布不能对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T 15.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

F 16.最能体现桑代克联结理论的经典实验是他通过迷笼对狗的实验研究。()

F 17.准备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T 18.准备是指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T 19.联结的增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F 20.负强化就是惩罚。()

T 21.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而是一种迅速完成的过程。()顿悟实验

T 22.加涅被公认为将行为主义学习论与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

T 23.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称为()。

A.政治社会化

B.民族社会化(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社会特性)

C.法律社会化(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D.道德社会化(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与之相符合的行为的过程)

E.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根据社会对男女基于不同性别所产生的不同角色要求和期望而形成的相适应的行为过程)

2.学校教育、入职培训属于()

A.早期社会化(儿童掌握语言)

B.预期社会化(学校教育、入职培训)

C.发展社会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D.反向社会化(青年人教老年人电脑、开车)

E.再社会化(罪犯改造、精神病人入院治疗)

3.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

A.归因

B.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C.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

D.态度(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4.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

事物的依据是()。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效应

5.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A.能力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6.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

A.熟悉性和临近性B.形似性与互补性C.外貌D.对等性或互惠性

7.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

A.互不相识、双方的表面接触、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B.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C.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D.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双方建立友谊8.浪漫的爱的组成是()。

A.亲近和激情B.亲近和承诺(友情的爱)

C.激情和承诺D.亲情、激情和承诺(圆满的爱)

9.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

A.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B.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C.暗示

D.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

10.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

A.服从B.从众C.模仿D.暗示

11.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

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社会进步D.社会退步

二、多项选择题:

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

A.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B.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D.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2.民族社会化包括()。

A.掌握本民族的文化B.掌握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C.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特征D.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3.早期社会化的内容包括()。

A.儿童掌握语言B.学习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C.学习社会规范并将社会价值内化D.与人沟通并建立感情

4.大众传媒有()。

A.报纸B.电视C.广播D.互联网

BCD 5.印象具有以下特点()。

A.直接性B.间接性C.稳固性D.综合性

ABCD 6.态度改变的方法有()。

A.劝导宣传法B.群体影响法C.活动参与法D.角色扮演法

7.以下属于高层次的社会关系有()。

A.阶级关系B.政治关系C.朋友关系D.夫妻关系E.同事关系F.主雇关系ABCD 8.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A.以利他为目的B.自愿的C.不期望报答D.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

9.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为是()。

A.给老人让座B.帮助同学补习功课C.抢救落水儿童D.与持枪歹徒搏斗

C 10.战争、恐怖活动属于()。

A.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B.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C.手段性侵犯行为D.目的性侵犯行为

11.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

A.群体个数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D.个人的心理特点E.群体的性别比例

12.以下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是()。

A.暗示者的名气B.暗示技巧C.被暗示者的年龄

D.被暗示者的性别E.被暗示者的个性特点

13.群体决策的缺点有()

A.多方面收集信息B.利用集体智慧C.增加群体凝聚力D.费时费力E.议而不决三、判断题:

T 1.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T 2.根据外部表情来识别和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时,首先依赖于认知者的年龄。()

F 3.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会减轻处罚。()

T 4.父母对子女婚姻干涉的程度,与他们之间的相爱程度呈显著相关。()

T 5.在社会测量法测量中,得分越高,群体对于选择者的吸引力越大。()

T 6.通过参照测量法最后可以发现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权威人物。()

T 7.如果要帮助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男性较女性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T 8.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F 9.穿着、举止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T 10.攻击性强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T 11.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T 12.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T 13.模仿说明模仿者对被模仿者的肯定。()

F14.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并不是一直是冒险性的,也可以是保守性的。()

第八章

一、单选题:

B 1.对于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的表述,以下()不正确。

A.非病状态是心理健康标准的底线B.非病状态是心理健康的一个较为主观的标准

C.非病状态是指一个人心理的正常状态D.非病状态是指一个人适应良好的状态

C 2.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层面的标准而来?A.非病状态B.良好适应状态C.理想状态D.正常状态

3.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是不对的?

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培训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B 4.关于外展训练的表述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外展训练又称户外拓展训练。

B.外展训练最早是用来训练士兵的求生能力的。

C.外展训练需要利用特别设计的器材,往往难度很大。

D.外展训练需要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来带领实施。

5.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学习动力缺失最主要的表现是厌学。

B.要让学生掌握上课记笔记的学习技巧,养成上课记笔记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令人信服地让学生了解记笔记的作用、具体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笔记。

C.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学习方法是相同的,所以应该从小学就全面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D.成绩好的学生也会有厌学情绪。

C 6.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系统脱敏症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7.关于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事先预防比事后补救效果好。

B.人际关系问题一般是学生相对较少关心的问题。

C.教师应该以客观、公正、理性、平等、睿智、成熟和坦诚的态度和形象来面对学生,处理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D.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寝室关系等问题。

B 8.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

A.问题的内容B.内在心理根源C.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D.问题的性质

9.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10.关于危机定义的表述,以下错误的是()。

A.危机是一段时间的解体和混乱,在此期间可能有过多次失败的解决问题的尝试。

B.危机是生活目标的阻碍所导致的,人们相信常规的选择和行为无法克服这种阻碍。C.危机状态指的是人们遭受重要生活目标的挫折,或其生活周期和应付刺激的方法受到严重的破坏的状态,危机状态即是破坏本身。

D.危机之所以是危机,是因为个体知道自己无法对某种境遇作出反应。

11.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A 12.在危机干预时,在当事人认同和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现实可行的用于摆脱困境的短期计划,是为了()。

A.帮助当事人看到摆脱困境的可能性B.迫使当事人行动以改善自己的境遇

C.让当事人通过制定计划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D.让当事人作出放弃自杀的承诺二、多选题:

1.中共中央在1998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为了()。

A.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B.健全人格

C.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D.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2.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

A.情绪较稳定B.乐于工作C.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D.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E.对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

A.诊疗模式B.发展模式C.教育模式D.文化模式

4.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个别心理咨询的作用在于()。

A.保证心理咨询的深度B.保证心理咨询的私密性

C.保证心理咨询的效果D.保证心理咨询的效率

5.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

A.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

B.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C.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D.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

6.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

A.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B.学习动力缺失C.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

D.亲子关系问题E.学业不适应

CE 7.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B.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C.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D.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的技术E.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趁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

8.消除自卑感常用的方法包括()。

A.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知B.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C.消除非理性观念D.用激将法刺激学生,让他们通过逆反心理产生正面的动力E.帮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

ABC 9.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

A.家庭问题B.生活危机C.财务问题D.生涯发展

10.在评估危机当事人的危险性时,具体的危机评估可以借助以下的哪些方面来完成?()A.当事人目前的情绪状态B.当事人替代性的解决方法和应付机制C.危机的严重程度D.当事人的心理支持系统及可利用的资源E.当事人自杀的危险性

ABC 11.在评估危机当事人的危险性时,具体的危机评估可以借助以下的哪些方面来完成?()

A.个人或专家的专业知识B.心理测评手段

C.危机干预工作的经验D.个体敏锐的直觉

12.对自杀的误解有()。

A.与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B.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确实有可能自杀C.想过一次自杀的人会总是想自杀D.自杀是冲动性行为E.一个人自杀未遂被救起后,自杀可能性下降

三、是非题:

T 1.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T 2.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是指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看不能认定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

T 3.心理治疗原则上不主张多用药。()

F 4.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T 5.心理咨询中的“咨询”有“顾问”的意思。()

T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

T 7.文化模式正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T 8.朋辈咨询适合大学生或初高中混合的中学。()

T 9.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

F 10.生活管理问题对一些贫困学生是特别重要的自我管理问题。()

T 11.自我发展问题是典型的发展型咨询关注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2010第二学期) 一、解释概念(将随机考察5-8个) 1、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 2、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 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 应的条件反应。 3、操作条件作用: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的。 4、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所以要了解品德必须要了解道德。 5、高路迁移:是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 6、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7、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站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总和状态,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 8、移情理解:它是一种能够深入别人内心并“同情”他们的情绪反应。 9、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10、概念同化: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 11、概念形成: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12、规—例法:指把要学习的规则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先前知识加以理解、然后用例子对其加以说明的教学方法。 13、例—规法:指先呈现概念的若干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的教学方法。 14、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16、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7、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18、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可以进行操作和实践的知识。 19、知识:(1)广义: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狭义: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 20、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取的规则、发放、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21、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方法。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22、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23、同伴评估法: 24、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问题而进行的评价。 25、常模参照评价:是指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即常模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相对位置。 26、标准参照评价:以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 )。 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 )。 A.态度 B.情感 C.情绪 D.认知 3.( )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A.动机 B.兴趣 C.意志 D.认知 4.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 )。 A.意志过程 B.行动过程 C.认知过程 D.情绪过程 6.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笛卡尔 B.冯特 C.洛克 D.华生 7.(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A.经验论 B.构造主义 C.行为主义 D.机能主义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B.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C.经验论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 D.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 9.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是由于人有( )。 A.意识 B.理智 C.感觉 D.思维 10.在个体心理系统中,最具有稳定性的是( )。 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 )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l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 )、( )、( )、( )、( )。 4.( )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三、简答题 1.请简要阐述个体心理系统包括哪些方面。 2.简述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

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7567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11.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D 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兴趣 12.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心理学家是:A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 A.桑代克 B.奥苏贝尔 C.维果斯基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心理现象从原则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注意是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不是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神经元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指大脑两半球。低级中枢是指大脑皮层以下部分,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们都受高级中枢的支配。 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优势半球。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经验、机能等。 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用具体的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任何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它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状态。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资料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 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 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 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 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 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 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 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 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 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 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 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 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 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 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 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 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 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 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 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 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 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 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 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 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 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 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 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 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 (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 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 (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 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 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 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 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 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 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 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 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 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 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 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 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 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 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 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 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 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 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 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 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 育百科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 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 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 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 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 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 戏) 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 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 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 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 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 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他将教 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 (系统)、(方法)。后来,其学生将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