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讲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国际歌》曾经被列宁称赞为“时代的歌中之歌”。歌词中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谁创造了人类历史?而且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答案:是我们劳动群众。自从有文字的历史产生以来,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就一直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把几千年来英雄创造历史的旧案翻了过来,还了历史本来的真面目。但是,对于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至今仍然争论不休。在当代,各种各样的“精英”说不绝于耳。所以,究竟是谁创造了历史,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一讲,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播放《国际歌》片段)、(歌词曲谱版面图片)

这一讲的主要内容是:(上字幕)

一、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四、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五、科学认识“以人为本”

一、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对于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的不同回答,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一个焦点,如何看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的对立同如何解决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一)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英雄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字幕)

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示意图:唯心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

(1)表现为唯意志论

这种观点,把个别人物的作用夸大到了极端,认为历史是由少数“天才人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的,少数英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历史的面貌,左右历史的进程。而人民群众不过是盲目追随少数“天才人物”的愚昧无知的“群氓”,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主要观点字幕)

例如,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说“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说什么“中国今日之问题在于没有英雄”,“只要有二、三个豪杰”出来“整顿乾坤”,中国便可以得救了,这是彻头彻尾的英雄史观。(人物肖像、主要观点字幕)蒋介石的御用文人胡适也是一个英雄史观的鼓吹者,他说什么,伟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

他起一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希特勒的那本书(指‘我的奋斗’)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人物肖像、主要观点字幕)俄国的民粹派米海洛夫斯基等人,把群众视作“群盲”,认为他们不过是一连串的“零”,少数英雄人物才是“实数”,只有把“实数”放到“零”的前面,方能构成有效的数字,所以他们在行动中根本不依靠人民群众,而是采取个人恐怖手段去反对沙皇的统治,1881年3月1日,他们用炸弹炸死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但是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好处,反而给革命带来了祸害。(人物肖像、主要观点字幕)

19世纪末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疯狂鼓吹“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他宣扬什么历史的意义就在于“超人”的诞生,说这种“超人”具有“与生俱来发号施令的权利”,他的“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而人民群众“不过是提供实验的材料,一大堆多余的废品,一片瓦砾场”,等等。这种极端仇视人民群众的反动思想,后来自然为德国希特勒法西斯分子所崇奉,成为帝国主义推行侵略政策和扩张政策的工具。(人物肖像、主要观点字幕)

(2)表现为宿命论

这种观点,认为决定社会历史的则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如“上帝”、“天命”、“宇宙精神”等等,宿命论者认为,人只能消极地接受这种神秘力量的摆布,而在历史上无任何能动性可言,在宿命论者看来,英雄人物是“上帝”命令的执行者,是“天命”的体现者,而人民群众则只能俯首听从他们的支配。(主要观点字幕)

例如,中国的孔夫子宣扬的“天命观”,说什么“生而知之者上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把自己说成是“五十而知天命”的上等人,而劳动人民则是“因而不学”的下等人等等。(人物肖像、主要观点字幕)

在希腊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宣扬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是最高贵的,“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武士“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统治者的辅助者”,而农夫和手艺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只能受统治;至于奴隶,在柏拉图看来,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待,柏拉图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无疑是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污浊合理性作论证的。

德国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决定历史的是绝对观念,世界精神,而伟大人物则是世界精神的代表者。例如,他曾经把拿破仑看作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说这位伟大人物“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等等。(人物肖像、主要观点字幕)

总之,不论是唯意志论,还是宿命论,它们都有以下两个共同点:第一,都否认历史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第二,都把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在历史之外,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殊途同归,都是英雄史观。(结论观点字幕)

(3)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切旧的历史观基本上都属于英雄史观

当然,这也不排斥某些思想家具有一些重视群众作用的思想因素。如孟轲

就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引用:“君,舟也。民,水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复舟”这两句话来教训他的儿子,等等。(人物肖像、主要观点字幕)

但是,这种思想即使在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那里也并不占主导地位;而且,这些思想往往是以维护和改善剥削制度、巩固旧时代统治者的统治为目的的,因而是以肯定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为前提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超出英雄史观的窠臼。

(4)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有其深刻的阶级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根源示意图)

阶级根源。唯心史观是剥削阶级的历史观,是剥削阶级奴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剥削阶级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他们必然要用英雄史观看待历史。(相关图片)

社会根源。在阶级社会里,总的说来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不够发展,生活资料有了剩余而又不丰富。这种社会条件,就必然决定了绝大多数的人从事生产劳动,只有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说来,在政治舞台上展开活动的,是那些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显赫人物。所以,如果只从表面看问题,就往往认为历史是那些活跃在舞台上的显赫人物所创造的,而人民群众则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相关图片)

认识论根源。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个人的意志和动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而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又比一般的个人要大得多,突出得多。如果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停留在人们的思想动机上,特别是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上,片面夸大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不去深入地探究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是什么,那就在认识论上容易夸大人们的思想动机特别是英雄人物主观意志的作用,把它看作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相关图片)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字幕)

这是因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因此,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而且最根本的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社会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同时也是生产者即劳动群众的历史,因为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基本力量。(相关图片)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者的历史,“历史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不能再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行动,归结为那些蹂躏他国的‘侵略者’和‘征服者’的行动,而首先应当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群众的历史,各国人民的历史。”(选下/443页)(斯大林肖像及其语录)

历史唯物主义把被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彻底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之前,首先应当明确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

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主要观点字幕)

例如,18世纪法国革命时期属于人民群众的第三等级,是由资产阶级、城

市贫民、农民和无产者构成的;(法国革命图片)我国抗日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解放战争时期,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阶层都是人民群众;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则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相关图片)

但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

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结论字幕)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正是劳动人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所以,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这是最简单、最明显的事实,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事实。(相关图片)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在这个问题上,资产阶级思想家从来是不承认的,他们知否认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十分荒谬的。事实是:

①人民群众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相关

图片)

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们要从事精神文化的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物质前提:第一,是要首先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否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第二,是要有必要的物质设备。例如,搞科研,要有实验器材;观察宇宙空间,要有望远镜;捕捉基本粒子,要有高能加速器,搞文艺创作,也要有文房四宝,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果。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社会实践。(相关图片)

例如,我国古代的名著《本草纲目》,就是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总结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而由李时珍加工整理而成的,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书,达八百多册,访问民间医药的土方达300多条,亲自到荒僻的深山里采药,最后将大堆的材料整理编写,前后花了27年,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医学巨著,记下了1892种药,一万一千多个单方,成为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再如,我国许多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人民群众。《三国演义》远在成书之前,三国故事就已在民间流传,唐代文藉对此已有记载,宋代已出现了专门演说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到了元代更有了上图下文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刊行。罗贯中(元朝人)在丰富的民间文学基础上,参考了史传记载,并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构思而作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现在所看到了《三国演义》,是又经清初毛宗冈加工修订过的一个通行本。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时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这虽然是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但是却具有普遍意义。

③劳动人民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第一,劳动人民在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的原料的同时,还对这些原料作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神财富的珍品,这就是说科学艺术的最早的发明权属于劳动者。(相关图片)

例如,人类最初关于天文、地理和数学等的知识,丰富多彩的建筑、雕刻和绘画,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等等,无一不是劳动人民的天才创造,鲁迅说过:古代人没有作品,抬木头累了,喊号子,“唉唷,这就是唉哟哟——嗨!”山歌、民歌一类很难找出作者,山歌怎么来的?男女双方,你在这个山头,他在那个山头,交流感情,喊来喊去,一问一答,演化而成歌曲。

第二,劳动人民中还涌现出了许多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相关图片)例如,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是个印刷工人,纺织家黄道婆原来是个童养媳,美国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是个工人,其他,如美国电学理论家富兰克林,英国电磁学家法拉第,发明电灯、电影、留声机的爱迪生,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慈根,俄国大科学家和思想家罗蒙诺索夫,世界文豪高尔基等等,他们都是来自社会的下层,有的本人原来就是体力劳动者。

总之,上述一切都能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

精神财富的创造方面抹杀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不过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是同

历史的真实情况背道而驰的。(结论字幕)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在任何意义上

都不是要否定知识分子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中的作用,在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

神文化财富的过程中,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观点

字幕)

(以下观点举例)科学文化的创造、传播和发展,是同知识分子对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种特殊的作用分不开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特殊作用,一般说来是那些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众所不能代替的。尤其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等等,他们对于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贡献,对于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和发展,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创造的科学理论,把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总结概括成为系统的规律的知识,使之广为传播;他们创作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则以典型的艺术形象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生活。知识分子所起的这种对实践经验概括和总结的作用,既是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的加工,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经过知识分子的概括和总结而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文化,不仅丰富和发展着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且又反过来对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发展,从而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知识分子也是一支基本的力量,所以,否认知识分子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方面的作用,是不对的。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相关图片)

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但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必须靠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来实现。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际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摧毁旧制度的斗争。只有这种群众性的社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了历史的主流,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这是一条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毛泽东肖像及其语录)

(4)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群众的创造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在既定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群众创造历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选一/603页)(马克思肖像及其语录)

这说明,所谓制约着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就是那些人们在其中活动,但又不能任意选择的现实条件的总和,是前人活动的成果。

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大体有三:(示意图:制约着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三个社会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示意图: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从广义上说,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每一历史时代的人们所遇到的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从生产力来看,生产力的状况不同,人们的创造作用也不同,无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或者社会变革的方向和形式,都是由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最基本的历史条件。

其次,从生产关系来看,由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其创造作用的性质和程度的大小也很不一样。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有其阶级局限性,从根本上说,这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制约性,不仅剥削阶级有局限性,被剥削阶级也有局限性。如奴隶和农民,他们反抗旧制度的斗争和起义,对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经济地位的局限,使他们都没有可能创造新的社会。无产阶级摆脱了以往劳动阶级的那种散漫、狭隘的局限,在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自觉性和政治坚定性等方面都有极大地增强。并能领导创造新社会。然而,相对于具体的经济条件,如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化的程度等等,无产阶级也受到历史的制约。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2.政治条件

政治条件包括范围很广,而以国家制度同群众的历史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大不相同,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广大人民遭受压迫和奴役,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他们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摧残,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所谓“万马齐喑”就是对这种状况的生动写照。(相关图片)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完全不存在压抑人才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相违背的,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健全,是可以逐步得到克服的。

3.精神条件

精神力量尽管不起决定作用,但也不可忽视,它对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先进的思想、文化能激励和鼓舞群众的创造活动,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和习惯势力会严重阻碍、束缚群众创造作用的发挥,劳动群众也会沾染旧习气,受到落后传统的某种影响,然而进步的、优良的传统终究还是其主流。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群众的创造作用,就必须发扬优良传统,摆脱和克服落后传统的影响。(相关图片)

此外,科学文化状况,也是重要的精神条件,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是群众创造历史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二者是成正比例的。但是在旧社会,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科学文化的权利,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他们在文化上翻了身,聪明才智才得到了发挥。人民群众只有成为自己革命的主人,掌握了科学文化,才算开始了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新时代。(相关图片)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每一历史时代,群众的创造力都要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但群众的创造力相对于个人,以及就其世代无限延续来说,又是无限的。我们承认这种无限性,正是为了反对那种不相信群众力量的悲观论点;我们同时也要承认这种有限性,以免不顾具体历史条件,主观地发动群众去做那些根本办不到的事,从而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总之,人类的历史正是这样在从有限不断趋向无限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本段红字体上字幕)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什么是个人

要想知道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如何,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个人?个人是相对于群众而言的,人类世界中单个的人通常就被称为个人。在一切个人中,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分成普通个人和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人物中,按其对历史影响的性质(促进或阻碍),又可以分为进步的和反动的、正面的或反面的、好的或坏的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伟人),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社会发展起过重大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等,他们都是能够反映时代精神、体现进步阶级要求的先进的代表人物。至于历史上的反动阶级的头子,由于他们对历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当然不能算伟大或杰出人物;但是,他们对历史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却不可忽视。(示意图:个人——……按层次图示)

(2)群众作用和个人作用的一致性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具有影响作用,特别是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它坚持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致性,既反对无限夸大个人的作用,也反对全盘否定个人的作用,认为任何把群众的作用和个人的作用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在历史过程中,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意志构成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总合力,在这个合力中,每个意志都有所贡献,都不等于零。(选四/478-479)(恩格斯肖像及其语录)

从恩格斯这段话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历史上起一定的作用,在历史的总的合力中,每个单个人的力量都不等于零;第二,但是,这种作用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正数,有的是负数,有的是积极的动力,有

的则是消极的阻力;历史就是在这两种力量对比当中前进的。所以,否认任何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都是不对的。

(3)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现

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上的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

历史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指挥者,总而言之即组织者。因而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使之具有个别的外貌特征。例如,决定个别历史事件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就是说,就个别历史事件来说,历史人物不仅有深刻影响,有时也可以说具有决定作用,我们平常所说的,“流芳千古”,是说的进步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遗臭万年”是说的反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上留下了可耻的印记。(相关图片)

②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成熟了的历史任务总是由少数历史人物首先发现和提出的。例如,孙中山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在于他有以下两个本质特征:第一,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他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第二,他首先把历史发展进程所造成的新的历史任务指明出来,并提出解决任务的可行方案,这就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之所在,反面人物对于他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来说,也具有类似的作用。因而才能成为他的阶级和他所代表的政治派别的首领。(相关图片)

③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由于上述两点,也就是由于历史人物对于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他们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这种作用无论多大,也决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相反,他们的活动本身也不能游离于历史必然规律的支配之外,不能摆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性。(相关图片)

总之,我们在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时,决不能排斥历史人物对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影响历史具体外貌的重大作用。(主要观点字幕)否则,历史的具体情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将成为不可捉摸的。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人物,全在于他们和群众有这样或那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们所提出的历史任务,实际上也就是他们所代表的民族、阶级和群众的要求与意愿的集中体现。历史人物一旦不再有任何群众的支持,他在历史上也就不可能再有更大的作为。这就是说,历史人物的作用再大,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也不能超越历史必然规律的支配。而反动的历史人物逆潮流而动,对历史发展起严重的阻碍作用,但他们最终总要被历史所抛弃,成为历史的罪人。

(4)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

第一,杰出人物的产生及其活动,体现了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示意图、相关图片举例)

所谓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就是说,历史的总趋势是进步的、向前、向上发展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由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前进的运动,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它在客观上始终支配着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人民群众的愿望及其活动,则是这种历史必然性的具体体现。

所谓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就是说,历史的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要以无数偶然性作为补充和表现形式。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是必然的,而这种必然性通过什么形式即什么具体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来,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早些或晚些以及这个发展是加速还是延缓,等等,又是偶然的,而构成甚至决定这些具体历史事件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也是偶然的,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例如,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将要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必然的;但究竟谁来领导,革命在哪一天爆发等,则带有偶然性。当时因起义计划暴露而提前发动,也是同列宁、斯大林的果断精神分不开的。因此偶然性“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性格。”(选四/393页)

这样,历史从表面看来表现为无数偶然性,但在偶然性背后起作用的仍然是历史的必然性。历史条件成熟了,就会在客观上形成向某个阶段发展的要求,这时,一定会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和提出这个历史任务,这都是必然的。至于恰巧是某个人物而不是别人,他恰巧是在这时而不是在别的时候出现,则是偶然的。然而,偶然性中又有必然性。如果没有这个人,就会有另一个人来代替。正如恩格斯所说:恰巧拿破仑做了法国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因为当时法国需要这样的人,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那就会有别人来扮演这个角色,这个人也许比拿破仑更好些,也许更坏些,但迟早总会出现这样一个人的。(恩格斯肖像及其语录)

由此可见,杰出的历史人物,也就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产生及其活动,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同时又和他们自身的特点以及其他偶然的条件有关,体现了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第二,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的具体表现。

①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作用的制约性

从上述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道理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历史人物,包括杰出人物都是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发展趋势形成的特定环境中涌现出来并从事其活动的。就是说,任何历史人物,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而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所形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时势”,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制约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时势造英雄”。(字幕)

所谓“时势造英雄”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时势召唤英雄。

第二,时势锻炼英雄。

第三,时势筛选英雄。

总之,任何英雄人物,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他只有在自己时代所许可的范围内行动,所以,他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特征,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例如,诸葛亮再聪明,也只能发明“木牛梳马”而搞不出电气化机车来,这是因为受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秦始皇再有本事,也只能在中国建立封建制度,而不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洪秀全再伟大,也只能推出“天朝田亩制”,而不可能制出土地法大纲。空想社会主义者再进步,也只能推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不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都是因为他们受了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作用不可能超出当时的历史条件。

②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具有阶级的制约性

就是说,历史人物尽管他们的性格、品质和才能各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在阶级社会中,这些个性,从本质上看,还是他所属阶级本性的集中反映。每一个历史人物,一般地说,都是一定的阶级的代表。所以,历史人物就又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局限性。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人物究竟属于哪一个阶级,不能只简单地看他的阶级出身,不能搞唯成分论。当我们对历史人物进行阶级分析时,主要应从他们的思想、理论和行动上看他们究竟是哪个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

(5)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由于历史人物作为历史的人,受历史的局限;作为阶级的人,又受阶级的局限,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就应当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和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示意图: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①历史分析方法

所谓历史分析,就是说,在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分析他们的功过是非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加以具体的历史的全面考察,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求全责备,过分苛求;也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按自己的主观好恶、政治需要去任意拔高,过分颁扬,甚至把古人现代化。重要的是看他在当时的条件下,给历史和人类作出了什么贡献,是否比前辈提供了更多的新的东西,起了何种作用。例如,不能因为岳飞有“忠君”思想,就否定他是民族英雄,也不能因为秦始皇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就把他吹捧得甚至比无产阶级政治家还要高明。正如列宁所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摆到一定的

...历史范围之内。”(选二/512页)(列宁肖像及其语录)

②阶级分析方法

所谓阶级分析,就是要求把人物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评价,要看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在当时处于什么地位,他们的活动代表的是什么阶级的利益。例如,我们说秦始皇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是因为他在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过程中,代表了当时是进步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在统一过程中和统一以后,由于他的剥削阶级本性,对劳动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以,否认他的历史作用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为他的暴行辩护也是错误的。(相关图片)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一切阶级社会中,实际的阶级关系是很复杂的。所以,阶级分析不仅要求对各阶级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作出一般的划分,而且要求对各阶级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人物在这些关系中的特殊性格和实际表现作出具体的说明。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应该实事求是,而不是简单地当作真理到处乱用。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1)无产阶级领袖的含义(示意图:四层含义)

无产阶级领袖,按照列宁的说法,是无产阶级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选四/197页)这个概括,包括四层含义:①个人条件——最有威信,影响和经验;②产生方式——是被推选出来的,而不是自封的;③所处地位——担任最重要职务,是群众和党员中的一员,又不仅仅是普通的一员;④构成状态——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复数。是比较稳定的集团,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既是群众、阶级和党的代表,也是无产阶级领袖的代表。

(2)无产阶级领袖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无产阶级领袖是人而不是神,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有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于他们的功绩和失误,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要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还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列宁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①(列宁肖像及其语录)

无产阶级的领袖具有以往任何阶级的杰出代表所不可比拟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作用。他们既是实践家又是理论家,既是人民的领导者又是人民的公仆,既具有卓越的才能又最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群众、阶级、政党必须有自己的领袖。如果没有领袖的组织和领导,群众斗争就会陷于涣散,缺乏战斗力;如果没有政治上成熟的领导集团或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到挫折。同时,领袖必须代表和服从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必须服从党的组织,保持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相关图片)

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取决于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以及同人民群众的结合程度。

无产阶级领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群众爱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需要尊敬领袖,发挥领袖的核心作用。但不能夸大个人作用,搞个人崇拜。神化领袖,使领袖脱离群众的个人崇拜,只能损害领袖的形象,破坏群众和领袖的联系,不利于领袖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文化大革命”中个人崇拜相关图片)

四、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示意图:唯物史观观点——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群众路线字幕)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邓小平肖像及其观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肖像及其观点)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胡锦涛肖像及其观点)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五、科学认识“以人为本”

(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但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历史观中的又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主要观点字幕)

能否正确地理解和回答人的本质问题,关系到历史观中一系列问题的解决,甚至关系到能否建立起一种科学的历史观本身。在人类思想史上,无数的思想家们曾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过探索,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对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开了人类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肖像及其观点)1[1]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地批判了费尔巴哈以及其他哲学家在人的解释问题上的错误,深刻地指出一切现实的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抽掉了社会关系就抓不住人的本质。所谓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人们的社会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等方面,其中经济关系(最根本的是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方面。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阶级关系。离开阶级分析,就不可能对人作出正确的判断。(示意图:总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揭示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有科学的实践观点。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不同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实践的条件。不了解实践的作用,就不可能了解为什么人的历史会有发展,为什么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社会关系,为什么人在社会关系中会处在不同的地位和有不同的利益,为什么人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建立起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等。如果说人作为一个“类”有共同本质的话,那么这个共同本质就是实践,就是劳动。人的劳动或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之所以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恰恰就在

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主要观点字幕)2[2]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是人的以物质生产为根本内容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人的这种生命活动的性质,“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的依据,是人的社会、人的历史生成的根据,也是人“自己依靠自己本身的诞生”的依据。人正是依铐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改变外部世界的同时改变着自身的世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本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3](马克思恩格斯肖像及其语录)

(二)坚持人的本质的正确观点,对于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

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新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

所谓以人为本,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要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尊重人的价值。(字幕)

不过,作为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原则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西方人道主义(humanus)是产生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潮,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视频:文艺复兴)人道主义者反对经院哲学和教会以神权压制人性,鼓吹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后来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也是这种世界观的发展。这种人道主义在摧毁封建主义统治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在后来反法西斯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人道主义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根据的。抽象人性论的根本特点是脱离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来

谈论普遍的人性,而这种普遍人性其实是以资产者为模特儿描绘出来的,只不过被解释为一切人共有的人性而已。(主要观点字幕)

在资产阶级心目中,最符合人性的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所谓人权,本质上就是资产阶级的权利。自由,就是商品交换和贸易的自由,也就是资产者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无产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自由,无产者向资产者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平等,就是商品的等价交换,也就是资产者购买无产者的劳动力时的等价原则。博爱,就是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互爱和合作。这种以普遍形式表述出来并且掩盖起来的人道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缺陷也有批评,甚至有非常尖锐的批评;但批评的前提是肯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合理性和永恒性,批评的目的是改善资本主义制度。(相关图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基础都不同。它在中国数千年的宗法社会中源远流长,一直是统治阶级治人之术和牧民之道的重要方略之一,是“仁政”和“王道”的理论基础。从《尚书》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到《管子》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的“民贵君轻”,都大力宣扬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基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对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这种民本思想的前提还是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民者, 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说明民只是支撑这个统治的基础,并没有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内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还是“天下之通义”;“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誅”还是天经地义。(相关图片:孔子肖像及其思想观点)

作为马克思主义命题的以人为本与此根本不同。它是要以人民或人民群众为本,它是建立在群众史观基础上的,是以确认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翁的地位为前提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观点字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就是要牢固地确立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才能,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视频资料、相关图片)

当今世界一切关于人的问题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都是发生在这个现实的时代、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问题。一切以“人”的名义出现的问题,包括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都具有与现实的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内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也是如此。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同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也是具体的人,是生活在一定发展阶段、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同的要求的人,解决人的问题的办法和手段也受现实条件制约,不能脱离具体条件和现实可能性而漫无边际地谈以人为本的问题。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落到实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不能离开现实条件提出问题,也不能离开现实条件要求解决问题。(视频资料、相关图片)

在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为了准确把握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而不是全盘否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这些思想,我们在指出它们的阶级属性和理论缺陷的同时,也要充分肯定它们的历史进步作用。不仅如此,在今天也还应当有分析地吸取和借鉴它们的合理成分,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记得上中学时最厌烦的就是历史课,感觉枯燥冗长,空洞无味,不但没有认真好学,还给自己编造了不认真学习的理由——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要发展就要往前看,预见未来,干吗老要回头去学习过去的事情,现在想来当时的思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多年实践和生活的体验,进入中年之后越来越觉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导向;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候,国人一片哗然,谴责声、讨伐声一浪者运动之父——拉尔夫-纳德就成名于那个时代,他将消费者维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知道了这些,民众就会理解“食毒时代”只是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地维权,让政府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与高度的安全性,民众就不会再迷茫地谴责与声讨,而是有目标有方向地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最终为人民与国家带来公正和持久的利益。看来美国人的历史我们也能借鉴,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难道不是读历史的好处?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其实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人 1.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2.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对社会和当前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社会 1.传承 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

我论历史人物的作用

我论历史人物的作用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者和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同时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人物作用。因为历史人物同样也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而且是作用比较大的一员。 历史可以理解为过去的,人物可以理解为有影响力的人,那么历史人物应该是过去有影响力的人。那再引申可为历史上对历史发展有深度影响的人。那这究竟哪些人?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定的历史事件倡导者,就是那些领导了对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的人,如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毛泽东主席,统一了六国的秦始皇,在大泽乡揭竿起义的陈胜吴广,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唐明皇等等。他们对历史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理论的重要代表人,就是那些思想家。影响中国最深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最正统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而在其中有两个人起了巨大的作用,一个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孔子,孔子提出五常“仁义礼智信”,建立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另一个是儒家思想的奠定者董仲舒,他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指那些在科学文化有重大影响的人。中国有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简单说几下,甲骨文之所以被称为甲骨文,是因为其写在甲骨上,也因为在当时造纸术没有被发明出来。人类的书写材料从泥板,器物,甲骨再到竹简,这几个书写材料的不便阻碍了文化的传播,而造纸术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问题。造纸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同样印刷术也起了相同的作用。有个成语叫洛阳纸贵,讲的是西晋文学家左思写了一篇赋,人们纷纷买纸抄写。为什么是抄写,也是因为印刷术没有被发明出来。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传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历史人物有些其推动作用,有些起反动作用。我们可以将历史人物的作用归为对当时的影响。对于当时的影响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1,推动历史向前发展,顺应历史潮流。何为历史潮流,就是符合人民长远利益,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历史中,不乏这样的人,有秦始皇,隋文帝,宋太祖等。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断送西周江山,周平王动迁洛阳建立了东周,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礼乐崩坏,人伦散失,诸侯林立,战火不断的时期。天下被分裂了五百多年,天下百姓希望有人来统一天下。而秦国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以来,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国。其后君王恪守秦法,及秦始皇即位,秦地面积已差不多是六国的总和。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分裂了五百年的中国,顺应了历史潮流,给了人民大众一个安定的环境,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人民开始积极从身于生产运动中。2,某些历史人物能成物社会变革的领导者,有的能在国内自上而下进行变法,如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些人能够领导暴力革命,如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对社会产生了巨大作用,3,

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指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论个人对历史的作用与影响

我的观点是: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是会影响历史的。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影响历史,并且,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样作用,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制约,从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有的大些,可称为历史人物,有的人作用小些,可称为普通个人。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着,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得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同时历史的最终结果是从个人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1.人物上的作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时间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按其发挥的性质,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有些历史人物起作用的情况应该做具体分析。如: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没他们在革命斗争中起核心作用。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运用其权利满足社会某方面的需求,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作用。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人内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 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每个时代都需要并创造出自己的伟大人物。从“时势造英雄”的意义上说,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总是通过一系列的偶然性来实现的。由哪一个人成为历史必然性的体现者,则是偶然的。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不是这个人出现,也会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而这个代替者或好或坏,或早或晚,总是会出现的。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般地说,他们的面貌是由其所属的阶级决定的,他们对历史发生重大影响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任何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然而,他们却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他们的才能、经验、意志、性格、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情况,在历史事件中打上深刻的个人烙印,甚至会决定个别历史事变的结局。 2.普通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普通个人占个人中的大多数,他与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只是量的区别,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因此,普通个人与杰出个人是相对的。普通个人相对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不大或不显著,但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在历史上,由平庸转为杰出人物是常见的现象。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发生“超常性影响”。如一些技工和知识分子,虽说是普通个人,但他们对历史的发展的作用却很大。 但普通个人中也有反面人物,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虽小,但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或延缓的作用。如犯罪分子,偷窃、抢劫、强奸、杀人、放火等等,制造社会混乱,阻碍了历史向前发展。 3、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领袖是由若干最有威信、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使无产阶级领袖具有以往任何杰出人物所不可比拟的伟大作用和优秀品质。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以往任何杰出人物都无法比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要求,需要而且必然造就出自己的领袖集团,没有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和领袖,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规定了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其他阶级领袖的

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生往往低估、抹杀或夸大历史人物作用的现象,提出教师应从四个方面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即要注意搜集历史人物史料,要坚持历史观点,要看其一生主流,注意克服英雄史观,从而对历史人物作出科学评价。 [关键词]科学评价历史人物英雄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人尤其是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所谓历史人物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影响较大、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依据教材中提供的历史人物的活动或事迹,对重要历史人物做出分析、判断和评价。可是由于学生受影视作品影响和认知水平、判断能力限制,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低估、抹杀或夸大其作用,这样就不可能对其作出全面、公正、客观评价,也就很难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方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一)要注意搜集历史人物史料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史论法。史论法就是用历史人物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而历史人物的言行往往是分散在教材中,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把历史人物零散的事迹整理出来。整理历史人物事迹通常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如总结李鸿章的活动可采用此法,分三大类:①参加洋务运动,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创办了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创办了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织了淮军;③投降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致使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灭;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签订了《马关条约》。分期法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如孙中山的主要活动:①辛亥革命前: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决定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5月建立黄埔军校。 (二)要坚持历史观点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认为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的观点是反动的等;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从而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如陈赓曾在广东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时救过蒋介石,但延安整风时,康生不满地对他说:“当年如果你不救蒋介石的命,不就可以少打这么多仗吗?”陈赓回答:“当年如果蒋介石死了,不就成了烈士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功能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1、对个人而言,历史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人类文化实质是人类生产与社会演进的产物。而历史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的途径。所以说历史教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范畴。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增强忧患意识,增进民族凝聚力,什么是忧患意识,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对个人而言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历史教育在面对古代先进的技术成就和灿烂的文化时,我们有的是满心的喜悦,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历史上那些灾难深重的黑暗时期。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人性压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外敌的侵略,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它们所留下的创伤至深至巨,久久难以愈合,时而隐隐作痛,促使人们时刻去反思。因此,在培养民族优越感的同时,也应培养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一个具有忧

现实意义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如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且报告中明确要求,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写进党的文件之中,应该说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加以认识。大学生的就业不仅仅关系其本人,而且直接关系着家庭、学校、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工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就业工作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最近,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及时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分关心、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因此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直接体现, 2.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社会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就业指导则是实现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回报的前提条件。 3.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4.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终极目标和关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业率是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抓住就业这个工作节点,可以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面临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局面,做为高等学校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认识,把大学生就业工作真正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好做实。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就业工作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工作,尚不尽如人意,不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就是距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青年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

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作用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及 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杰出人物普通个人合力作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摘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主要由社会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所推动,伟大人物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启发和带领作用,然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一切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每一位普通个人的贡献。因此只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取得社会主义改革的胜利。 参考文献:维基百科《李大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贡献》《毛泽东思想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而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 从历史上来看,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社会革命总是由部分先知先觉的进步人士所发起,如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又如俄国十月革命正是由于列宁指出俄国革命必须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最终在列宁领导下取得胜利,建立起巴黎公社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1而中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3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也涌现出一批拥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眼光犀利地指出社会的弊端,竖起革命的大旗,将马克思主义之风引向中国,吹遍中国。李大钊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形 1维基百科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ВладимирИльичЛенин)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b10977666.html,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冬春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年第22期 摘要中国历史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教材介绍,历史课堂将显得枯燥,乏味,地方史的渗透,无形中给历史课堂注入了新鲜,生动的血液,发挥它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史德育渗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040-02 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及素质的提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谈到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时指出:“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中国历史毕竟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介绍,就显得单薄,枯燥,另外《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这时,地方史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补充作用,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直观,不仅如此,自从福建省2009年开始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命题者也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地方史的作用,因此也不断的在命题中渗透地方史知识,这样无形中也使地方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那么,地方史在教学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切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德育渗透 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国的人文素质,正如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历史学科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方面担负着不可取代的责任,同时,中学时代也是青春时代,同时也是叛逆期,这就是传统的德育渗透方式方法将受到挑战,这时,直观的地方史就发挥了他的重要作用。如在讲到必修二专题三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机会,但是,如果就教材讲教材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教条、无味,甚至觉得迂腐,因为这些其实初中也讲过了,因此,上本节课时,除必要的重难点讲解,名词解释外,我加入了本地(厦门)一五计划时期的一项重要工程——厦门海堤工程的教学,从厦门海堤建设的提出到建设到建成使用直至今日的历史,从而让学生提炼出什么是海堤精神,从而明白陈毅的“移山填海”的真正含义,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甚至过后,有的同学特意坐车去厦门海堤绕了一圈,回来之后打发感叹人的力量之大,明白了人定胜天虽不尽然但也不可否认有它的道理所在。后来,在讲到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我又重提厦门海堤,讲到现在厦门海堤的重建问题,让学生思考,厦门海堤在它的伟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存在什么问题,即为什么要海堤重建?从而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都不是绝对的,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9282班2008302215 陈思宇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个人的作用往往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 但是个人的作用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冷静的看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阿道夫希特勒。人们熟悉希特勒是因为他被认为是二战的发起者,他对犹太人的屠杀,以及恐怖的独裁统治,很多的历史文献也是从这个角度来撰写的,在百度百科上输入希特勒,里面的内容就是他的生平和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当然,当德国在1939年9月1日凌晨对波兰发起闪电战那一刻开始,希特勒就与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战争罪人,大独裁者,就是他的代名词。但是,不能不说,二次大战带给人类的创伤实在太大了,让一些人很难冷静的去评价希特勒,如果说希特勒带给这个世界的仅仅是杀戮,那就太狭隘以及偏激了。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而德国从一战之后开始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就为历史人物的出现提供了这一必然条件。由于大打“新政”牌子,是民心所向,希特勒才能在大选中胜出,1933年刚上台的希特勒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上的烂摊子,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失业率高达30%,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三年间共爆发1000多次罢工。应该说德国所遭受的经济危机冲击的严重程度要远大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但在希特勒开始采取经济新政之后,德国的经济开始迅速恢复,到1938年失业率已降至1.3%,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倍,消费资料生产增长43%,国民经济总值增长超过100%!同样是在大洋的另一端,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美国并没有很快摆脱大萧条的困扰,直到1941年美国参战,大量的失业人员应征入伍才解决了失业问题,军火工业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才得以摆脱大萧条。倘若不是二战,美国的经济衰退还会持续更久。 纳粹曾经犯下的各种战争暴行,历史上早有定论,但是从经济的角度看,为何德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对比如今类似的金融危机,就

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及其社会活动构成了总的合力中的“动力”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唯物史观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反,对群众作用的肯定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按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把个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按对历史影响的性质(促进抑或阻碍),又可把历史人物分为:进步人物和反动人物,前者就是通常所说的杰出人物。杰出人物中有全才也有专才,一般把杰出的政治家称为领袖人物。 历史中的每个人,都对社会发展起过一定作用,总要在历史上留下某种痕迹,不过作用有大有小。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就包括了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而杰出人物也是从群众中涌现出来,由普通个人成长起来的。从历史上看,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普通个人的作用也就越大。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社会成员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时,每个普通个人部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活动家。 历史人物是在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指挥者,因而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使之具有个别的外貌特征。例如,东汉末年赤壁之战基本上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赤壁之战则深深地订上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等人的烙印。历史人物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有时能起到决定的作用。 第二、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所具备的特点使他能为当时的伟大社会需要服务。作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伟人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其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因此他首先将社会发展进程所造成的新的历史任务指出来,并提出解决任务的可行方案。 第三、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历史人物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为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无论多大,也决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历史人物能

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摘要]历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传递,而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创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形成历史学科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关键词]历史;教育;功能 历史教学,必须形成历史学科的特色与个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品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创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著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就曾把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界定为: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死为止学习如何做人,帮助人们理解做人的道理。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的功能。 德育,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使学生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和

平、诚实、谦虚、坚强、有毅力、勇敢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历史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 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为一种新制度的建立、一种新技术的发明、一种新理论的诞生等进行不懈奋斗的事迹,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无不具有启 发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1],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

浅谈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历史概念教学既是历史教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历史概念的知识地位、智能作用和教育意义决定了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着第一位的重要性,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概念历史教学作用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历史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到方面全面发展。”[1]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取得良好的历史课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抓好历史概念的教学。 历史概念教学既是历史教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历史概念的知识地位、智能作用和教育意义决定了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着第一位的重要性,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历史概念的教学,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把握历史发展科学规律的重要前提。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具体的人物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同时,也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因此,人物、地点、时间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三个要素。所以人物概念、空间概念、时间概念的教学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都知道一定的历史事件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就是历史的空间概念。它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先生所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2]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概念,就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历史概念是对具体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它介于史实和线索、规律之间。一方面,历史概念有它的具体性,即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具有确定不移的时间、空间和历史特征。另一方面,历史概念又具有概括性,因为它高于史实,揭示了史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构成了体现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基本因素。而且,历史概念的概括不是一般的简单概括,它必须依赖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所以,历史概念又总是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这就是说,历史概念既是规律性的史实知识,又是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历史概念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它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先依据史实,概括史实后,形成线索,引伸规律的特殊作用,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属于知识中心地位。实践证明,概念不

论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形态的界定对先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先秦史中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早期国家和酋邦理论以及无奴派的理论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式来阐述社会形态学说对先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不同学说对社会形态的相关分析与研究,进而证明在不同时期理论转化对先秦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同时,不同学说的相互讨论与争辩的过程,客观上也推动了先秦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本文试图对以上的问题做简明的介绍,以期对读者有一些学理上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先秦史五种社会形态早期国家酋邦无奴派 引言 社会形态的研究程度的深浅,对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历史研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接受苏联斯大林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模式来研究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由此展开了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先秦史的研究。之后又引入了早期国家与成熟国家的理论来界定先秦时期的社会形态,并将酋邦理论用于先秦史的研究。针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无奴派提出自己的主张来指导先秦史的研究,使先秦史研究与之前相比有了极大的深入。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理论模式的介绍,加深对先秦时期社会,国家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使读者加深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国家组织所具有的家国同构,血缘纽带始终强劲的突出特点的理解。为先秦史以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有意义的借鉴。 一.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及引起的古史分期讨论从上个时期三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便接受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学说来指导研究我国的历史发展。此种理论认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分别经历了五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一社会形态彼此是相连续的,后一社会形态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是高于前一社会形态的。五种社会形态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此一理论曾长期被史学工作者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应用到中国历史的研究。而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则可以看出此一理论最早是从苏联所传入。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最早是由斯大林首先提出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在编著《联共布党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 知识点6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与社会历史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由各种各样的个人活动构成的。 个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 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个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是要具体地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和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以使每一个创造自己历史的个人,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 ②他们也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③杰出人物对某些具体事件不仅有深刻影响,能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有时甚至是起了决定性作用。④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作用,但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他们的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带着时代的特征和历史的局限性;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必然反映或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愿望。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内在地包含阶级分析方法。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离开了一定的阶级背景,就难以理解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其性质。 往年出题方式 1993年单项选择题“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B)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史观关于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的含义的理解,属于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历史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人的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搜集的途径与运用的方式,阐释了运用史料教学的原因,明确了史料教学的相关注意点。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学生“配合”教师的程度,而是应该看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程度,看教师是否创设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使学生产生问题,进而自觉地去探究。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采用选取历史史料呈献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反响良好,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一、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价值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在《历史教学》中明确表示:“……‘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也可以改变以往从知识和能力来制定评分标准的方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评分标准之一。”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历史史料,能使学生体验“真实”历史,自己探索研究历史的方法,自己得出信服的看法和结论,真正提高学习技能。 在执教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这一堂二轮复习课时,我在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为了强化学生的纵横联系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从而突破重难点能力,设计了下列问题: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出哪两种发展趋势?②英、德代议制有何异同?(君主、内阁、议会)③英与美代议制有何异同?(元首、内阁、议会)④明清时期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是什么(职权、性质)?⑤画出美国的民主制与唐朝中央机构图并比较异同?⑥美国的民主制在中国运用的表现、结局、原因是什么?⑦雅典民主政治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有何异同?⑧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什么异同?(经济基础、活动原则、权力主体)⑨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三者之间有着怎样内在联系?由于课本、学案上没有较多的阐释,学生们不是哑口无言就是离题万里,我只好单枪匹马地各个几击破。尽管讲得旁证博引,口若悬河,但学生们在下面表现出极度的“困惑”,他们强打着精神,麻木地听课,丝毫没有配合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一节课就在我的独角戏下结束了。课后,我反问了自己:学生为什么死气沉沉或答非所问?我有没有责任?过渡、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