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一)

作者(来源):张红霞发布时间:2007-04-13

素质教育自80年代初提出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趋势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目前科教界有面临着怎样使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向纵深发展的问题。与此同时,教育界也开始注意以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为目标的科学教育(本文简称为科学素养教育)。本文从国际对比和科学素养内涵的分析入手,提出两个主要论点,第一,“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切入点;第二,由于科学素养教育不同于纯粹的科学知识教育,它需要根据中国文化、针对中国问题先本土化,而后才能在实践层次上可操作化,因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科学素养教育的一种本土化诠释的初步方案,并对主要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我国教育目标的演变与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教育目标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还是作为一种教育理论,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代封建的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以修身养性为目的的“忠、孝、仁、义”四个字,教育的功能就是提高人的忠、孝、仁、义的“素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系统这是上下有别的等级制。在近代,虽然“忠、孝、仁、义”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解放后,教育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个人道德修养为中心转化为以国家和阶级的利益为中心。相应的教育目标大致可以表述为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集体主义观念、敢于献身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在教育目标上的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发展。其理论和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80年代初开始认识到仅仅强调智力因素是不够的;80年代中、后期对“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批判;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式提出素质教育①。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将这一进程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明确提出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在此会议之前,有关素质教育概念的讨论往往存在如下一个或多个方面的问题:⑴太笼统,仍然停留在全面发展的理想主义框架内;⑵将素质教育狭隘的理解为对应试教育的纠偏,或理解为对片面强调科学功利主义教学内容的否定;⑶局限于教育界,甚至局限于基础教育范畴,很少与全社会的人才生长环境相联系;⑷可操作性较低,与教育实践联系不够紧。

“创新教育”的提出使素质教育的概念更加具体化、明晰化,这是20年来素质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有意义的成果之一,因为只有概念具体化,才能使理论具有可操作的可能。从这一点上看,曾有研究者对素质教育概念的逻辑性提出质疑②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尽管创新教育的概念不是我国首创,而且20世纪末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头号科技强国美国,根据21世纪对人才的新的要求,都先后采取了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但创新教育在我国的提出具有

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涉及到教学领域、或整个教育系统,而且涉及到全社会的人才观;创新教育的目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保守”、“无为”的成分将是一种根本性的改造。

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创新能力只是现代优秀人才素质的一个方面。仅仅具有创新能力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其他方面的素质。创造心理学理论已经证明,具有高创造性的人不一定具有高智力和高素质③。在没有科学理性和优秀人文素养指导下的创新有可能带来科学工具主义的泛滥。事实上美国的创造性研究和以技术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直接的动因就是应对苏联的科技威胁④。当时开展了以开发学生智力、加强科学知识教育为目标的“学科结构运动”。但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科学工具主义的泛滥,美国开始呼吁对青少年加强社会、人文教育和生计教育⑤。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恢复基础”教育运动的开展,一个较早期纯技术化的科学教育思想更完善的、将科学教育与现代化的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概念逐步形成。构成了当代科学教育第二次高潮,且至今未衰。1985年美国科技教育学会发起制定了《技术科学素养法》。1989年公布了著名的关于科学教育的《2061计划》。克林顿政府1994年颁布了一份里程碑式的科学政策文件《科学与国家利益》,对美国科学系统确立了五大目标,其中的两大目标为:造就21世纪的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和技术素养。1996年由国家研究理事会完成公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其中称为“行动的号角”的前言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已经把所有的学生都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自己的一个既定目标……我们大家,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同科学素养都是利害攸关的。”⑥关于科学素养的含义,《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叙述为: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物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另外,美国科学教师协会课程委员会以11个要素定义了科学素养(如表2左栏所示)⑦。科学素养的含义不仅涉及我们所熟知的认知领域、而且包括情意领域。也就是说科学素养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还包含了人生观、价值观和现代道德伦理内容。近年来,美、英等国对各级科学教育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都作了很大改进,其重要特点就是将科学的概念由知识和方法的范畴,向价值观的范畴扩展。

价值与伦理问题向来是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但在科学技术的社会驱动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在人们利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的同时,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越来越多地采用科学分析、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对这些传统的哲学思辨领域进行研究。科学与人文越来越走向融合。例如,美国许多大学的本科生必修课:“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近年来不仅增加了对科学技术的价值、伦理进行分析的内容,而且增加了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和价值观对社会、人文现象进行分析的内容。以哈佛大学为例,其五大类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类、“历史研究”类、“伦理分析与推理”类、“定量分析方法”类和“科学与社会分析”类。其中即便是“文学艺术”、“外国文化”这些通常看来是人文学科的课程,都采用客观的、分析和讨论的方法和态度进行教学,这从两课程的教学目标(表1)⑧三清楚地反映了出来。

文学艺术外国文化

此类课程的共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艺术表达形式的批判性的理解,并以此为范例让学生理解人文学科像其他领域一样,也是一个进行学术考察和讨论的领域。按照核心课程的总目标,本类课程将从不同学术流派的视角,展示和分析各种知识的形式、范畴、用途及其滥用问题。本课程还将介绍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主要作品、著作,并通过这些介绍,引导学生体验批判性地分析和学术性争论的实践。本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明白主要的文化因素在塑造人民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那些非常不同于美国和欧洲文化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学生们先验的文化观,包括宗教和伦理价值,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智慧取向,文学和艺术成就等,但始终以探讨它们相互联系的方式为思路。无论课程内容是从分析代表性艺术作品入手,或者从追述历史事件入手,还是从个人或人群的生活方式入手,其目的都是为了找出其思想和行动与其信仰和伦理系统之间的关系模式。

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精神,与以情感和信仰为基础的人文精神的联系在于,健全的理性思维是保证情意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进行有效的、成功的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源于分析的人文精神比基于情感的人文精神更具有持久性和说服力,也便于积累和进行国际交流和传播。这里不是要用科学教育代替艺术教育,科学素养也不能产生所有的人文精神,但科学理性的分析方法与习惯的培养可以辨别和产生先进的为全人类共有的人文精神。这里可以用中国京剧作为一个例子。京剧之所以比其他剧种更能走向世界,笔者认为,与它的程式化与简约化形式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与科学方法的程式化、规范化是一致的。

对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的目标会有调整。针对科学工具主义泛滥,美国曾经提出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问题,但今天美国人已经认识到科学工具主义泛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民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了,而恰恰相反,如果广大民众能够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够根据先进的科学伦理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科学工具主义泛滥将会得到遏制。对我国现阶段而言,在众多类型的人文精神中,我们所缺少的是与科学精神一致的民主与法制精神,而不是以封建儒学为核心的人文精神;而民主与法制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素养的内涵。通过成功的科学素养教育,我们可以避免科学工具主义宰我国泛滥。

从国际上看,21世纪的科学教育目标已融进人文教育目标之中,并在总体教育目标中占据主导地位。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与全体国民素质相关的,而不仅仅是几个杰出的科学家的存在。只有全体国民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理性的方法和态度在平民百姓中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才能是必然的;然后,现代的、健康的民主才会有坚实基础。因此,培养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应成为我国现阶段素质中心目标。

我国从19世纪末、尤其是“五四”运动就明确提出了“科学、民主”的理念,科学素养教育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前人也有很多精辟的研究,如罗素、爱因斯坦、丁文江、杨振宁、李约瑟等有关论著。但文化的改造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直到今天我们的科学教育内容还是基本停留在实用的科学知识层面上;科学理性精神也没有贯穿到人文学科中去。科学教育研究基本是学科教育研究⑨。其原因除了深远的社会文化传统外,还与科学素养内涵未能本土化不无关系。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二)

作者(来源):张红霞发布时间:2007-04-16

二、科学素养内涵的本土化诠释

要让现代科学理性文化融进中国文化之中,首要要让其本土化。本土化在本文的含义是,根据美国科学素养的11个组成要素,找出针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科学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见表2)。

美国“科学素养”内涵中国“科学素养教育”主要内容

⑴在处理与他人和与环境的关系时,能够运用科学的概念、方法、技术和价值进行抉择。知道任何问题都有科学的解决方法或通向科学办法的途径;分清经验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差异;分清迷信与科学之间的差异。并能运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判断和抉择。(认知领域)

⑵认识到产生科学知识必须依赖探讨过程以及概念学说。在讨论问题和表达自己观点时,能够做到前后概念一致。当说不清楚的时候,不使用诡辩术。具有规则意识。(认知领域)

⑶能够分辨科学证据和个人观点的不同。能够做到说话、办事、处理问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避免

个人偏见与感情用事;慎用“我认为”。(认知领域)⑷能够证明事实和学说之间的关系。能够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用已知的知识和理论进行解释。

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认知领域)

⑸能够认识科学和技术对促进人类福祉的功能和限度。认识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认知领域)

⑹了解科学和社会的关系。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我们要有能力发展、

掌握、控制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认知领域)

⑺明白科学来源于人类的视野,并理解科学知识的暂时性,当资料充分之后,知识会改变。在明白真理的相对性基础上,发展质疑精神。(认知领域;情意领域)

⑻因为拥有充分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能够赞赏别人的科学成就。具宽容品质和谦虚精神;善于合作和交流。处理好独立人格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关系。(情意领域)

⑼对世界充满乐观的态度。目光远大,心胸宽广,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情意领域)

⑽能够采用和科学相同的价值观,所以能够使用科学和享受科学。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具有独立的人格。崇尚民主与法制。以坚持真理和追求真理为乐。(情意领域)

⑾能够终身、持续探讨科学并增加其知识。以不断追求客观真理为生命的目的。(情意领域)

表2中右栏与左栏的实质性差异在于,右栏应该更针对中国国情。要证明这一点,最理想的办法是进行实证调查研究,这有待于今后的工作。本文暂且运用通常称为经验的方法:综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管理和国外生活、学习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种模糊判断。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三)

作者(来源):张红霞发布时间:2007-04-17

三、本土化科学素养教育内容与我国的现实问题

科学素养的养成与其它教育内容一样,也是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窄到宽的⑩。因此,科学素养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但科学素养究竟有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的教育发展过程究竟如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上述科学素养的11个要素也不是充分而必要的,对我国目前存在问题的讨论也难以穷尽,因此现在仅提出几个突出的方面和层次加以讨论,以说明我国目前本土化内容的重点。

1.在注意科学教育的认知领域的同时,应加强向情意领域的转化。情意是人对世界各种事物所做出反应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坚定性的表现。在意志的四个品质(即自主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中,我们习惯于强调自制性而忽视自主性和果断性。所谓自主性就是能够运用科学的概念、方法、技术和价值,自觉地、有意识地提出自己行动的目的,并且能发动符合于目的的某些行动,同时又能克制不符合于这个目的的另一些行动。这就是科学素养的第一条要素的意义(见表2)。

2.在学习知识、方法的同时,应加强科学的价值观的培养。对于我们很多人,科学素养的最高境界,如目光远大、心胸宽广、热爱世界人民、以不断追求客观真理为生命的目的、以坚持真理和追求真理为乐,可能难以做到,但我们可先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⑴处理好独立人格和集体主义的关系。我们传统上片面强调牺牲个人意愿服从集体利益。但科学鼓励创新,鼓励“君子和而不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个人的任何成就都必须基于前人的“集体”劳动;同时,个人的成果会很快地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传向全社会。因此个人的成就就是全社会的成就。这与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大不一样,“个人奋斗”往往难以与社会需求接轨。

⑵处理好宽容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关系。无为而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进则退。但在公平竞争的同时,要具备现代意义上的以自尊为基础的宽容品质和谦虚精神。要善于合作与交流。要以现代化的团队精神为目标,在竞争中建立“双赢”机制、“伙伴关系”。

⑶处理好规则意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规则是科学原理、科学交流的基础,通过科学概念及其运用技能的掌握,可以培养人的规则意识。与实用主义泛滥的美国社会需要人本主义加以平衡不同,我国目前更缺少的是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

⑷处理好创新与科学道德的关系。科学真理的相对性呼唤质疑精神,但创新要符合科学规范,反对学术腐败。科学不怕犯错误,因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否定过去,探索未来的过程。具有科学理性的人,勇于承认错误、善于纠正错误。诚实守信是基本的科学素养。

3.注重科学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美国在这方面的指标之一是:“能够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⑾对于我国大多数人而言,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要能够做到说话以事实为根据、前后概念一致。当说不清楚的时候,不使用诡辩术;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时,首先要分清自然现象与迷信、幻觉之间的差异,能够分辨邪教与宗教。

对于教师而言,在日常教学中,诸如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业和成绩;在评语中,少用大词、空词,多用具体、实在的词;在作文教学重要提倡讲真话、写真话、抒真情;在班级管理中,应树立每一个孩子都是人才的概念。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尊重个性、师生平等;处理问题时就事论事,不要夸大其词,不要上纲上线。

4.注重科学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很多人虽然还不能达到美国的指标;“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够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⑿,但应该注意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要克服人情终于理性、人治大于法制、印象重于事实,经验代替规范的积习。慎用义气,因为义气与法制相背。对少数人的义气,就是对大多数人的不公。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存在的大众素质问题,主要根源在于像前人已经指出的那样:我们缺乏科学理性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说明,科学素养教育可以成为我国目前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四、结论

对于今天的中国,可以说科学素养教育是现阶段的难点,又是新时代的重点,应该全面素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从策略上讲,在处理科学素养培养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关系时,由于我们从前一贯片面强调前者,目前应该注重那些与科学理性一致的人文精神内容,如自主、合作、进取、质疑、诚信。因此科学素养教育可以成为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当然,它不可能是永久性的重点,也不是可以取代“科学素养”包含不进的、来自于优秀艺术和先进宗教的人文精神。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在接受和参与全球化的同时,应该承认并欣赏多样化,多样化是任何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保持活力的动力。

当代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一)

作者(来源):郝京华发布时间:2007-04-02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

回眸20世纪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不难发现,它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轨迹: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素养

20世纪初的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它关注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原理的传递,因为这些知识符合斯宾塞“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价值标准。教师讲授、实物演示、学生读书是科学知识教学的主要方法,考核也是以知识记忆的多寡为评分标准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赫德曾提到的20世纪初美国的一个小学科学大纲

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大纲所列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研究周围自然界的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特性和生活史……。儿童们的学习几乎全是读或者听故事和寓言,看图画,描图样和制作模型。”(注:(美)赫德等《小学科学教育的新方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在一个相对无变化的社会里,科学知识可以为学生提供未来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因此斯宾塞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可以视为这一时期科学教育的最高理念。

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教育的情况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有了很大的改变──对科学方法的重视日益凸现,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首先是科学方法在科学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意义日益被认识。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自然科学史就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任何一门学科走向科学的过程都是形式化、符号化、建立数学模型和实验模型的过程。不同学科构建符合自身研究对象特性的形式、符号和数学模型的方法,就是这门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注: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中小学管理》1999.12.))其次是科学知识的陈旧率加速,与其掌握各种具体知识勿宁掌握生命力更持久的科学方法。

出现了一批新的科学教育课程和新的教学方法。其特征是:科学课程、教材的编制较少采用定论的方式,而改为将问题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课程编制方式。正如BSCS课程设计者施瓦布所言:“不要把科学当作证明或证实某些概念、原理的过程,而要把它当作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揭示自然事物的过程和一种提高我们理解力的方式来发现这此事实之间如何联系起来的过程。”在小学出现了侧重于科学加工过程的课程方案,这种课程方案,十分重视科学探索的一般程序技能的概括与传授,这些程序技能是:(1)观察;(2)认识并使用数字关系;(3)测量;(4)认识并使用时空关系;(5)分类;(6)交流;(7)推理;(8)预测;(9)给概念下工作定义;(10)形成假设;(11)解释资料;(12)控制变量;(13)实验。(注:丁邦平《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在教学方法上,则采取类似于科学家探究事物过程的发现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成为科学教育中的新格言。

20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里,科学教育又出现了以科学素养的培养为科学教育最高宗旨的发展趋势。科学素养概念的内涵远比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丰富,尽管后者仍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克劳普法(L·E·Klopfer)的解释,科学素养是指“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它有五个方面:(1)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2)把有关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能力;(3)具有利用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4)理解科学性质的一般原理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5)具有

明智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具有与科学有关的事物的兴趣”(注:丁邦平《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很显然,科学素养是一个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概念。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其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高科技时代,科学素养不再是少数科学家的专利,“在科学探究的产物触目皆是的世界,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需要。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运用科学知识作出适当决策;每个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见地参加就涉及科学技术的重大问题而举行的公共讨论和辩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领略一番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事物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还缘于人类日益增长的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欲望使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所敲响的警钟。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相比,科学素养的人文色彩明显加强,科学教育不再是“无情无义”的了,教育的新格言──“还教育的另一半”,为世纪之交的科学教育开辟了新的视野。

当代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二)

作者(来源):郝京华发布时间:2007-04-03

以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在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方面:许多国家既对中学教育结束时学生应具有的科学素养作了具体的描绘,也对终极性的目标进行分级分层,以便使终极性目标的实现能建立在起始性、次级性目标达成的基础上。例如英国的科学课大纲设有若干个目标,这些目标表明了在每一教育阶段的结束时对不同能力及成熟程度的学生所期望达到的知识、技能与理解力,每个目标又分为十级。第一阶段(5~7岁)为1~3级;第二阶段(7-11岁)为2-5级;第三阶段(11~14岁)为3~7级;第四阶段(14~16岁)为4~10级。

(二)在科学教育的内容方面:突破了以事实、概念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逻辑框架,增加了与培养科学素养有关的其它内容。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科学教育的内容分为八类,即:

(1)科学的统一概念和过程(具体包括:系统,秩序和组织:证据、模型和解释;变化、恒定性和测量;演变与平衡;形式和功能等。)

(2)作为探究过程之科学(该内容强调了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

(3)物质科学

(4)生命科学

(5)地球与空间科学

(6)科学与技术

(7)从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

(8)科学的历史与本质(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 999.1))

该标准强调,八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任意取舍,否则会在期待学生们具备的那些科学素养上面造成空白。

在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许多国家都强调要饶有趣味,要跟学生生活相适应;在课程教材的编排上则强调要围绕探究加以组织,而且要同其它学科(如数学)相联系。

(三)在科学教育的方法方面:60年代兴起的探究、发现法继续受到青睐,但有所发展,反映在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的完善与规范。完整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调查研究计划并付诸实践,利用有关工具和技术收集数据,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考,构造和分析其它解释方法以及科学论点的交流等”。强调探究并不意味教师只能用这一种方式教科学,以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实现目标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仅用诉诸理性的讲授、探究还难以形成坏境意识、科学道德等与情感相联系的科学素养。这些素养的形成与某种“体验”有关,只有经历一些学习体验才会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至于某些科学技能、能力的形成更是需要通过广泛的迁移和长期的练习方可形成。许多国家为此专门设计了专题作业这种练习形式,专题题目可由学生自己确定,学生们的题目可谓五花八门:“白老鼠和黑老鼠哪个更聪明”“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食品色彩对食欲的影响”……。每个专题持续的时间可以从数周至数月,这种专题作业是综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在科学教育的评价方面:建构了与科学教育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体系。科学教育目标的达成离不开科学教育的评价,科学教育评价具有比科学教育目标更强的导向作

用。为了实现科学素养培养的理想,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探索建构与科学教育目标相匹配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二维测验蓝图的提出为科学素养的评价提供了框架。测验蓝图摒弃了仅从知识点的覆盖面、记忆程度考虑评估思路,增加了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评价指标。而新的体系又离不开新的评价方法,一些新的评价科学过程、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方法正逐步形成。例如为了综合考核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给学生一个命题──“堆肥是有机物腐烂的结果”。然后让学生提一个问题,再建立一个问题的假设并设计一个实验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还要将实验的结果科学地表达出来,教师则对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实验设计、结果表达等水平逐项打分。学生若能提出“我感兴趣堆肥制作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问题,能建立“可能和加水的多少有关”的假设,能设计“用两个塑料口袋分别放入香蕉皮,一个口袋加水,一个口袋不加水”的实验,最后还能用一定的方法将实验的过程、结果科学地表达出来,就可以被认为较好地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情意态度有关的科学素养的评估被认为是比较困难的,但也不是毫无办法,例如为了测试学生是否形成了关心环境意识,一可以要求学生从一份发给的日报中挑两条他认为最重要的消息,该报纸登有该国附近海面发现赤潮的消息,学生若能挑出这条消息就可以被认为具有了关心环境的意识。

总之,为了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世界各国在科学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上都作了很大的改革。

当代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三)

作者(来源):郝京华发布时间:2007-04-04

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从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中考察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我们不难发现,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教育的课时过少。和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偏少,若加上专题作业、非正规科学教育的时间,我国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时间就更少,这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国际上普遍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趋势是很不相符的。

(二)缺乏全面的有层次的科学教育目标体系。和国际科学教育课程相比,我国的目标明显偏向知识领域,较少触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科学史等对科学素养来说十分重要的领域,即便有所涉及,也因表达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层次性而只能停留在一般口号水平。过于抽象的目标(如爱科学)使教师难以把握,(怎样才算爱科学)也使教师难以形成任务意识(如不知道某个年级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样,许多目标就难以落实。

(三)小学与中学的科学教育缺乏衔接。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各自为政,缺乏沟通,这就难免出现交叉重复的现象,学生从幼儿园起就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到了小学、初中又要再学一遍。所谓的螺旋上升,不过是多了一些名词术语,并没有质的改变。

(四)过于强调经典的知识内容及学科体系的完整,致使内容过多,学生难有探索的时间空间,难与现实生活形成联系,因此也难以对生活产生真正的影响。例如,学生在小学就知道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七大营养要素,但绝少有学生关心他自己的营养卫生更甭说关心家人的营养卫生了。科学知识以“纯粹”的形式出现,也以“纯粹”的形式保留在学生的脑袋里,科学知识变成了与学生生活无关的东西。

(五)教学方法单一。尽管探究—研讨等科学教育方法在我国(主要在小学)已产生一定影响,但勿庸置疑,因教学的重心仍在科学知识上,讲授加实验验证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仍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产生探究的欲望,理应是中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的科学在全国九省市大样本的调查(1997年)中并未显示出优势,甚至还不如语文、数学,这一情况十分令人担忧。因为有研究表明,人在早期确立起的对科学的兴趣、态度,对其成年时在科学素养方面所能达到的境界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我们尚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六)过分关注课堂内的学习和单一的教科书课程资源的使用。显见的事实是,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他们在课内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若不向课外、校外、家庭迁移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而课外、校外、家庭又存在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它们可以为课内学习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课内外的学习相得益彰。在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我们的视野还很狭窄。

探寻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我们建构科学教育的改革思路。

笔者认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

1.在课程目标方面:

应构建既符合世界科学教育共同价值取向又符合中国国情及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小

学科学课程目标体系。该目标体系将描述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小学毕业生该是什么样

子,他需要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关心、偏爱什么或疏远、摒弃什么。

2.在课程内容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变化重点应如下:

不强调更强调

1.知识的系统性。 1.关键概念的反复重申性,如能量、生态等关键概念。

2.单纯科学知识的学习。 2.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价值等综合内容的学习。

3.验证性实验技能的学习。 3.探索性实验技能的学习。

4.科学方法与科学探索过程的整合。(如将科学思维4.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索分开。

方法与形成科学解释结合在一起)

5.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生产实际

5.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社会生产实际的联系。

毫无联系的“纯知识”学习。

6.分散的、无联系的知识。 6.用系统方法统合的知识网络。

7.概念一次形成。7.概念的开放性和多次形成性。

8.经典科学知识的份量。8.现代科技的比重。

9.科学与技术的分离。9.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10.科学与数学的结合。(如制作并运用表格、图形10.学科的独立性。

来描述状态)

11.知识的量。11.给学生的探索活动留有更多的时间、空间。

3.在课程实施方面:

(1)课程设计

要提倡用多种逻辑框架构建小学科学课程,如可以以STS(科学·技术·社会)作

为课程的逻辑主线;也可以以科学方法作为课程的逻辑主线;还可以以儿童身边的自然

现象作为课程的逻辑主线等。

主线改变结论式(包括现行的填充式)加以验证性实验的教材编写方式,代之以学

习材料加学习方式指导性的教材编写方式。

教材要给教师的创造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留有余地。

(2)教学方法

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多种教育方法的结果,仅靠单一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是难以奏效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做”、通过“体验”来养成。儿童只有通过探究才能认识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儿童只有在实际体验了科学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福祗和问题后才能领悟科学双刃剑的确切含义……

应特别重视探究学习在科学素养形成中的作用。

(3)课程资源的作用

应广泛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社会、家庭存在着丰富的教科书以外的科学课程资源:厨房、田野、植物园、图书馆、科研机构、博物馆、信息网……要充分重视这些课程资源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应将这些课程资源作为整个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拆除”教室的围墙,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有迁移运用的机会并使除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智力背景。

4.在课程评价方面

要建立起与科学素养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包括多样化的科学教育成果,其中包括:探究的能力;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行个人事务决策和形成对社会问题看法的意识和能力;好奇心、求知欲以及与浅显的日常生活、周围环境有关的科技基本知识。在评价方法上,应考虑除了纸笔测验以外的方法,如观察法、“档案夹”法、实际作业法等。评价的主体应从教师个体转移到教师、学生个人、学生集体及家长评价主体联合体。

5.课程衔接方面:

应考虑小学科学课程与幼儿科学教育及初中综合理科的衔接问题。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虚假的螺旋上升,如仅是知识量的增加,而不是思维方式的拓宽加深。

理科教师: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传播与孕育者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7-03-29

一、科技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在综合国力上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追寻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我们认为重视科学教育的发展与繁荣是其最重要的背景,从美德英法到日本、韩国、新加坡无不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中国目前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亦是世界潮流之必然。各发达国家尽管由于历史环境不同,其现代化进程都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征,但就重视科技文化建设,大力强化本民族的科学素质教育这一点而言无一例外都是相似的。他们看到科学技术不仅是强大的生产力,而且是塑造现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铸塑民族新魂的启蒙良方。

今日的中国需要新的科学启蒙,需要现代科学教育。科学精神和市场经济已经使几千年来饱受封建束缚的中国人获得了一次大解放,其内涵和意义之深远还只是初露端倪。科学教育对人生来讲是一个终身教育,每个公民在每个年龄段都应受到与其相适应的科学教育,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应打好科技教育的基础。只有全社会的人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以科学的精神和思想,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作为探讨各类问题的共同基础和出发点,社会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和进步。文化需要传授,科学精神需要传播与“教化”。“只有能够理解科学的好处的全部意义并加以接受的社会,才能得到科学的好处”,这显然指明了科技传播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从观念上明确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中心环节,科学教育的失败与落后就是现代教育的落后与失败,从而导致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落后和失败。

我们必须实施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

第一,打破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西方科学精华的逐步渗透与引进,打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的单一性与封闭性,以后将更强劲地促进所有科学领域的开放,通过科学精神的教育、开放、提升,使中国社会获得真正的改良与进步。

第二,继续创新意识的积淀与奔涌,使中国通过创新走向未来。科技素质教育正是激发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必由之路。

第三,促进中国的科学、人文、技术等走向普遍性。科学具有普通性,而局部经验显然不具有这个特点。中国坚持天文观测数千年,也没有得出类似开普勒三定律那样的科学理论,这一事实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经验主义特点。而科技素质教育,无疑可以使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增强普遍性彻底摆脱经验主义的狭隘性。

第四,促进中国社会的公正与平等发展。科学体现着公正与客观,科学技术素质的培养,亦是社会公正和民主素质培养的基础。“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这良知即是科学精神的公正与宽容。公民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公正、客观、理性与平等和民主,使我们摆脱封建思想的禁锢成为现代人。

我们努力呼吁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必将有益于落实“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也在根本上成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改造的必备条件和力量源泉。因此,无论从现实的角度考虑,还是着眼于新世纪的发展,科技教育、科技素质教育都应该而且必须占据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首要地位,科学教育的课程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或核心课程。

二、理科教师在科技素质教育中的位置与优势

必须明确一点,科学知识的教育不是科学素质的教育;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也不是科学素质教育的自然而然的教材课程。但它们毕竟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这些知识的创造与发展都是一代代科学先贤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其凝聚的人文情怀、科学真诚、理性光芒就是科学精神最直观生动的素材。让青少年接受科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是让他们理解创造,即形成如下的观点是重要的:理解创造发明对人类极端重要,今天的文明是前人创造的总和;相信每个人都会成为发明家,创造是人的第二本能;承认知识在动态中获得发展与完善,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有无尽的机会施展才能,为科学大厦添砖加瓦。

尽管在目前,各级中学还没能配置科学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但理科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传播科技文化、孕育青年学子的科学精神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与优势,能在扭转学校教育中科学教育严重落后这个现状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同样科技素质教育尤其不能等同于科技知识教育。科技素质教育,虽然不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内容,不解决具体的知识问题,但却能训练出一种科学的求实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气质,能培养出科学家那样严谨客观的思维头脑,能开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机会,恰是师生互相探讨科学精神的内涵、共同受到科学方法的锤炼的机会,可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再塑人格理念。

理科教师在科学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方面有一定优势,这个论断并不否定也不阻止其他各科教师对青年学生适时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人文课程有这样的机会,体音美劳课程同样能寻找恰当的教育生长点,应该发动校内外的所有科技教育力量。广大教师首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希望不要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为地割裂开,它们的交融互补本身就是科学精神中宽容与创新的体现,寻找两种精神之间的张力与内蕴,才能实现传承与栽培的教育使命。

三、教育界行动策略:读书·讲座·网络课堂·实践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强化科学教育,首先是国家政府行为。从政府到民间的科技界、哲学界、教育界、工业界、科普界、出版界、公众传媒机构、群众团体等,凡是与此相关的部门都有这个责任。这些年来,相关部门做过很多工作,如大型科普巡回报告,院士学术厅讲座(CETV),出版大量的科普读物,公众传媒加强了科教宣传力度等。但我们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我仅从教育界可选择的行动策略这个角度结合个人

的行为做些思考,行动策略的拟定完全是笔者心得体会基础之上的微见,教育界的整体行为有待决策部门形成自觉意识并拟定方案:

1.读书。可以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一个青年数学教师,在专业之余我长期关注科学教育的相关出版物,本文的撰写也得益于个人多年的资料积累。理科教师应读大量的科学教育读物,首先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

2.讲座。为广大中学生开设科普知识讲座,运用个人读书所得与青年学生共享科学的盛宴佳肴,定有灵感火花的碰撞与心灵境界的共鸣。以科学大师的奋斗激励青年学子,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长期坚持开设专题讲座。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制度化、经常化。

3.网络课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空前的,因特网(Internet)带领我们走进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网络上有很多潜在资源有待开发,很多科普杂志、公众科技传播网都在网上设有科普网页供你自由浏览,很多图书馆的书籍包括科普书都可在网上实现阅览,大量的科教信息充满网络世界。这项工作,目前在西部教育状况下还没有得以实现。但本人充满信心,这样的时刻肯定为期不远了。

4.实践。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素养,更重要的它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懂得了科学精神不见得就能坚持科学精神。我们认为通过我们的言行去做科学精神的注解,通过我们的思考去充实理性精神,这是科技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通过我们的工作造就一代新人,鼓励青少年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探究科学真谛,必将有益于民族的进步。

做学者型的科学老师

作者(来源):路培琦发布时间:2007-03-28

苏教版《科学》教材主编、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在“太湖之春”上所作的《做学者型的科学老师》专题学术报告受到全体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响,现整理如下。

一、《我是怎样出生的》给大家的启示

老师们好!在正式谈我要谈的话题前,我想就刚才李霞老师的课再说几句,《我是怎样出生的》是苏教版教材的一次尝试。我可能了解的不够全面,有些版本还没有把这样的内容收进来。我们的自然课本里也没有相关的内容。我不太了解原来咱们的苏科版教材有吗?我看了国外的一些教材,香港的、台湾的、日本的、还有美国的,它们都有一些这样的相关内容。所以这次我们也把这些相关内容写进去了,这是比较初级的早期的性教育内容,以“我是怎样出生的”这样一个话题来展开教学。其实有很多家长和社会上的舆论对这方面争论还是比较多的,我想在座的老师看了这堂课以后可以对这个问题有个比较肯定的答复。就是说我们这样编排内容,这样进行,对孩子来说是可行的、必要的、有意义的。我想说的是通过这堂课,能够给我们哪些方面的启示。我觉得这堂课最核心的东西,也是我们这次“课改”最灵魂的东西——转变学

生的学习方式,这个是在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里就制定了的,这是这次“课改”的中心的内容、核心的内容或者是灵魂的内容。为什么这样写呢?过去我们的教学,不管哪门学科都是以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老师在教,学生在写,我们各科的学习几乎都是这样。我们现在要把它变成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让他自由地去学习他所关心地内容,去学习他想知道和得到的那些东西。这就是我们这次所提倡的自主式学习。当然自主程度有多少,哪些地方可以自主,哪些方面不能自主,我们给他多大的自主权,我们是在逐渐地往这方面推进,提倡自主性学习,提倡探究式学习,提倡合作式的学习。合作学习最早提出的是前苏联的阿姆娜什维列的人,他首先提倡这个所谓合作学习。他有一套理论,他有一套研究,现在也已被更多的教育学家所接受。那么我们这堂课上是不是体现了这些思想呢?首先,“我是怎样出生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所以我想提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想教的内容是不是孩子所关心的内容。你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孩子心里要想得到或想知道的那些问题。首先这个问题是不是孩子想知道而不知道的问题。我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就是课堂上呈现给孩子的是不是他所渴求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找准了,“我是怎样出生的”这个问题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想知道而还模模糊糊的东西,他很想知道,有这种需求。假如我们教五年级的孩子研究磁铁,研究磁铁吸什么、不吸什么这样一个话题,大家想象一下,是不是孩子想知道而还不知道的问题。五年级的孩子还不知道磁铁吸铁,不吸纸,不吸塑料,不吸木头,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学生还不知道?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我们所选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想知道还不知道,或者是比较模糊的、不大清楚的这样一些问题,所以书上所列举的这样一些问题,未必都是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的。假如我们选准了“我是怎样出生的”这个问题,首先这一条就立住了,就是学生自主式的学习。他有一种动力,一种需求,知识上的一种渴求。

第二点我想说明的,这堂课从表面上看就是学生汇报,很简单的一种教学形式,老师在那儿组织学生汇报你们访谈的情况。然后老师再来一点课件,好像从教学形式上看并不那么生动活泼,很简单,其实这堂课功夫在课下,功夫在课前。要想上好这堂课并不是在这40分钟下功夫,而是要在40分钟之前下功夫。孩子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这倒是这堂课堂上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从这点上来讲,我们的这堂课想告诉大家什么呢?就是转变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观念,以前总觉得我们的课就是这40分钟,就是在教室里,就是在课堂内进行教学,其实现在应该打破这样的一种观念。所以这节课,实际上功夫都在课前,都在课下,要布置学生跟爸爸妈妈进行一次正规的、正式的谈话。作为一种访谈是一种科学调查式的谈话,而不是随随便便地聊天。要给他布置任务,想要了解“我是怎样出生的”,你要和爸爸妈妈进行一次正规地科学访谈,对五年级孩子来讲,这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通过访谈也能获得很多信息,很多资料,来解决他想解决的问题。甚至还可以收集一些他出生的那些证据,像出生证,小脚丫印,还有用胎毛做的毛笔啊,还有小时候穿过的衣服啊,小的长命锁啊,这些都是它小时候的证据。科学是需要证据的,实际上是让他去收集资料,收集证据,这也是一种科学学习的重要的途径和方法,这不是40分钟课内的事情,必需在课前,必需在课下来进行,并且是自主性的学习,是孩子自主去做的事情,你要布置他,你要指导他,布置完了指导完了还不行,还要去盯一下,了解一下,有多少人真正去访谈了,落实没落实,给家长那封信是不是送到家长手了,有哪些孩子在访谈中遇到困难、遇到阻力了,怎么样去帮他解决?我觉得李

老师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是很细致的。有时候不是布置完了就完了,直接来上课,结果只有少数同学真正做了,落实了你的访谈计划,大多数同学来做观众,不是亲身经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那就不是全体学生接受这方面的科学教育。我们要面向全体孩子,是不是百分百的学生都加入到学习中来了,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个别家长,由于社会上的各种顾虑,觉得不好意思和孩子来谈这些问题啊,但是我们要尽力让孩子亲身经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所以这堂课上是对学生所做的课前学习的展示和交流。

第三点我要提的就是交流,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我们这次讲科学探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交流。科学必须要通过交流,没有一个人能自己在科学实验室里进行研究,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必须和同伴进行交流,信息互相沟通,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讲科学探究从表面意义上讲就是探索研究,探索是你去寻找证据,寻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研究是和同伴一起在那切磋交流,甚至是在那辩论,这个交流的过程,就是探究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重视让孩子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一些意见。当然这堂课上没有不同意见,如有,还可以进行一些讨论和辩论,老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一些讨论和辩论。

第四个,我想讲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启示,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孩子们体会到了,生命来之不易,体验到了母子情深,体验到了爸妈和孩子之间的这种情感交流,特别是对于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其中也有生命的珍贵。我得到一些资料,华师大和复旦大学前几年都有自杀的,都是高材生,多不容易,我的一个同学的儿子上大二,在家里面上吊,弄得家长不理解,怎么回事,可能是由于很小的事情,由于考试不理想,由于情感生活所受的挫折,他们就轻身了,实际上是不爱惜,不珍惜生命。这节课渗透了珍爱生命的教育,知道生命是很可贵的,要珍惜,不但要珍惜自己的,而且也珍惜别人的。我爱人的一个同事的儿子,是西餐馆的厨师,也不知为什么事就和别人吵起来了,他就动刀子把人给捅死了,结果是无期徒刑,他不珍爱自己的生命,也不懂得珍爱别人的生命。有人说这不是进行思想教育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本来就不应该是分开的,现在提倡STS,这里面有没有思想教育?有的,实际是珍爱生命这样的一种思想,我想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可能知道要孝敬父母。所以从这堂课,我们能够得到很多方面的启示,简单看这样的课好像是很呆板,形式上并不是很活跃,没有科学课搞的一些实验啊。也不是一些人认为的科学探究必须要经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进行验证,也未必都是全过程,但是这样的课对提升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是有促进作用的,是一节好课。我们所提倡的是一节什么样的课呢,不要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要真正落实到孩子心灵上,让孩子舒心的去做那些比较关心的的事,我觉得那就达到了我们最高的境界。所以从这堂课上,我们可以思考怎样把我们的科学课搞活,使它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落在对孩子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上。从今天孩子们的发言来看,我觉得我很受感动,他们非常正常的、非常正儿八经地进行科学的讨论,丝毫没有社会上的那种偏见。所以孩子是很天真的,很纯洁的,而往往我们大人反而脑子里不那么纯洁,遇到这样的话题,好像羞羞答答,其实不是这样的。李霞老师也是我给她一个重任,让她去试教,刚开始还没编这课的时候,我说你就上这样的内容,看看孩子们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正常地反映这个问题。结果反馈回来的信息使我非常感动,她说很成功,一开始学校的校长反对,不愿意让她进行实验,我说你就叫几个学生在那儿聊天,让校长坐那儿听,看孩子们能提出什

么问题,他们喜欢什么问题,想解决什么问题,就这样的话题,他们知道多少东西,让校长坐旁边听,听完以后校长就答应了,行,给你一个班试试,试完以后校长才点头,这样的课还是真好,所以后来我们才下决心写进这么一课。

二、怎样做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又到山花烂漫时》,主要讲的是这次科学课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我是赶上了上次课改的机遇,这个机遇造就了我、章鼎儿等一批科学老师。那么这次科学课改革,是给我们在座的老师的一次机遇,你们要抓住这次机遇好好发展自己,为我国的科学基础教育做出突出贡献。所以我的下一个话题是做一名学者型的科学教师。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这次科学改革,来得迅猛,比以前几次都来得迅猛。原因是从党中央那儿抓起,党中央专门开过一次教育会议,然后教育部自上而下的贯彻。就我们这个学科来讲,始终在改革的前列,我们在前20年自然课被国家领导说是走到所有学科前列的,因为那时候的语文、数学好像还不像自然改得那么大。我们已经重视让学生去动手,重视实验教学,重视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去研究,也就是说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自然课在上一轮课程改革里是走在前列的。这一轮“课改”来了,语、数的改革很大,而科学课怎么办,我们还能不能走在最前列,给我的一些信息,也研究了国外的一些资料,相比之下我们的科学课还处于落后的状态,大部分地区还很落后,我们对一些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合格率很低,就是说我们的教师队伍不容乐观。而语、数队伍是不错的,因为大家都重视考试科目,就把比较好的教师搁在那里。而我们的科学课在很多地方是“搭配”课,是“剩闲”课。另外好多是语、数课时不够,是配的课。有的地方是没有一个专职的,都是兼职的。所以科学课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队伍素质不高。我们拿国外的比比,发现差距还是很大。我们把国外一些先进的东西编到教材里,台阶就大了,所以很多老师就不适应了,就是专职老师有的一下子也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有两种,一种是教材本身编得不好造成的,教材还不成熟,许多好的想法都放进去了,老师就应付不来,这么多的活动,我们应付不来;有的要求过高,跟国外比我们差距太大,一下子挪过来生搬硬套又不行,这里还有跟我们国家情况相适应的一个问题。昨天我跟一个徐州的老师聊天,他说“我把你那些内容砍了,因为我弄不完”。太好了!我就希望是这样的老师,敢给我的教材开刀,哪点不合适我就不要这一块,我保留这一块,我给挖深点,这是好老师!如果每个老师都像这样的老师,那我的教材就不愁了,为什么呢,教材很可能会深一点,浅一点,教材一下子就想完善,是不可能的。怎样才能把一些好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让老师很好教,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得很快,这就很难很难,我们的教材必须经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需要老师们的意见。所以对教材来讲,需要大批的可以进行研究的老师出现。另外就是每个老师都要好好抓住这样的一个机遇,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要一般的教教,把它当作一个事业来教。

(二)立志出色科研务实

所以第二个我想讲讲,对学者型教师有哪些要求。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当前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其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其问题分析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教育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就是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宗旨。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里,人们要想很好地驾驭科学技术,使其为人类带来无尽的福祉,不仅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而且更需要全体公民对科学和技术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掌握,以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生产中各行业从业人员劳动素质的要求,并使公民能理性地充分享受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舒适生活。为此,学校科学教育就必须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服务,并把它作为科学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人的科学认知水平、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素养呢?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从词源学上看,英文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直译成中文是“科学读写能力”的意思。在英文科学素养中的literacy一词指读写能力,它来自英文词汇literate,而literate则来源于拉丁语literatus,指有文化、有学问的意思。在现代科学教育的语境中,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实际上指的是对科学的基本理解。 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科学素养是以正规教育为基础,通过日常学习和媒体等各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受到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素养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经被人所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识,诸如一些事实、法则以及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二是对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主要是了解科学知识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三是对科学作为一项社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答案)

(一) 单选题 1.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 精读 2. 追溯查找法也称()。(B) 参考文献查找法 3. 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 培根 4.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 (D) 科学方法论 5. 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 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 历史发展的各个 时期相同 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 8. “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B) 导言语句 9.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 )。 (B) 生物进化 10. 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 11.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 《新华日报》 12. 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 资料 13.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 专利 14. 人从本质上讲,是()。 (A) 经济动物 1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D) 心理素质 16.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 道德 17. 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 )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C) 代数 18.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D) 朱熹

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科学启蒙教育呢?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曾经定义科学为“探求意义的经历”,刘占兰教授在其所著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一书中,将各国著名科学家对科学的定义加以概括和提炼,总结为:科学不仅仅是已经获得的知识体系,更是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根据教授们的定义,我们幼儿园对科学启蒙教育所下的定义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科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如何举足轻重的意义呢? 我们认为:(一)科学启蒙教育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3-6岁的幼儿,对周围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还促使他们去探索、观察、发现、尝试,表现出对科学的求知欲的萌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虽然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儿童科学家,但是往往会有某种潜在的影响和作用。科学史上许多科学家的成长过程无不说明,正是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以及科学活动和科普读物,从儿童时代就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热爱科学、喜欢接触科学、学习科学,最后终于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例如,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父亲是严个医生,他非常喜好园艺,达尔文耳濡目染,从小就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热爱和想象力。长大后,他从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中,得出“物竞天择”的结论,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 (二)科学启蒙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语言等的发展。科学启蒙教育把幼儿探究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自发需要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程序中,它保证了幼儿认知、情感、态度、有关技能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

浅谈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

一个具有很高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定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并从中建构初步的科学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简单的科学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品质。 2.3特有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考、反思能力 科学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愈能提出问题,愈能促进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发问,引导幼儿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幼儿生活的需要。 3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 3.1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质疑的科学态度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关键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培养幼凡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幼儿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即幼儿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挑战困难,追求事业执着不渝,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影响幼儿。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2对科学知识的重新认识 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比如,幼儿常常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她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惊疑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知识回答幼儿的问题,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爱发问的天性,激励幼儿的求知欲望,帮助幼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信息,不断地积累知识。 3.3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必须 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能力,设计组织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保持幼儿好奇、善于探究的天性;而且对于教师本人也是科学教育能力的增长,同时也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笔者曾经观摩过刘占兰老师的教学活动,刘占兰老师通过介绍法国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展现了法国幼儿教师较好的科学教育设计与组织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也我们国内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还很欠缺,这一点值得国内幼儿教师学习。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科学教育。【关键词】知识结构教师素养科学素养【摘要】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奠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及其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民族未来科技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笔者基于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及目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针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1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现实意义 11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适应时代的新要求要让孩子的科技素质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幼儿教师的科技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良好的科技素质结构是发展和完善教师能力的核心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会直接影响整个幼儿科技素质教育的质量。 12完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对新时期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幼儿时期独特的心理特点及其特有的文化精神特征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_范冬萍

收稿日期:2006-09-11  作者简介:范冬萍(1965-),女,广东韶关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N o .6,2006J OURNA L OF SOUTH CH INA NO R M A L UN I V ERSITY (SOC I A L S C IENCE ED IT I ON )2006年12月D ec .,2006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 范冬萍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从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可见,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 要的手段。因此,科学教育的理念必须符合科学素养内涵与目标的变化与要求。这种新的理念主要 是:理解科学的本质,建立科学教育整体性目标;强化通识教育,建立以适应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价值的 教育模式。 关键词:公众科学素养;科学教育;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N 4;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6)06-0009-06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正式启动和实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出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理念和具体目标。人们日益认识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我国已经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和深刻思考。其中,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理念的关系成为学界反思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与模型 科学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 . D.H urd )在1958年首先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50年代,科学素养强调的是了解科学术语和科学过程,能阅读报纸或杂志上有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和争论的能力。而科学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增大,科学素养的内涵中增加了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道德规范、科学和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日常问题、掌握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等。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素养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包括了科学世界观、科学事业的性质、科学思维习惯以及科学对人类事务的影响等方面。其中,特别强调了科学素养对于一个人参与公共事务、在社区里发挥功能的重要性。可见,科学素养内涵的丰富和扩展实际上反映了科学内涵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变化趋势以及人们对科学本质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知。幼儿在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近年来,我们从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入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 首先,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例如,金秋时节,向日葵成熟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田间观察向日葵,让他们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总朝着太阳?”让幼儿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对向日葵的果实进行观察,幼儿会发现原来向日葵的果实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瓜子,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向日葵的欲望。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春天来了,我便带孩子们去寻找春天,这时候,有几个孩子发现了蜗牛,他们高声地喊了起来:“我找到了蜗牛!我找到了蜗牛!”其他孩子立刻一窝蜂地围了过去,于是,我把蜗牛请到了班里,先请幼儿观察蜗牛的样子,并让幼儿说一说它的眼睛在哪里、嘴巴在哪里等等,然后建议把它养起来,紧接着又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蜗牛喜欢生活

在哪里?它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蜗牛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等等问题,先让幼儿自己观察、猜测,再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然后带到幼儿园分享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对蜗牛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最后,我们要迅速作出反应,调整教育策略。如夏天雨过天晴,有时小朋友会高兴地叫起来:“快看,天上有座彩色的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才是学习的时间,以前教师会忽略幼儿偶发事件中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现在教师能及时抓住偶发性活动的契机,不嫌麻烦,立足幼儿的日常生活,重视随机引导,及时果断地处理偶发事件,告诉小朋友:“那不是桥,是彩虹。因为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的,太阳光照到这些水雾里,小水滴会把太阳光的七种颜色折射出来。”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亲临大自然,充分运用他们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知。 我们的幼儿园种了很多的花和树,我经常带幼儿到户外,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当幼儿投身于大自然怀抱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启发他们提出问题。秋去冬来时,我引导幼儿进行常青树与落叶树的比较观

化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

化学组有关化学素养的讨论 周三下午教研,我们化学组九位教师就化学素养一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教学组长王老师开题,他说:“首先我们先来共同认识一下今天所说的‘素养’一词与以往所说的‘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素质一词的含义在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是事物本来的性质,而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教师素养一词是在新课标里提出,有别于以往的界定。我想,教师的素养应该有一定的划分,比如: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老教师以及优秀的中学教师所具备的素养应该是不一样的。请两位备课组长先谈谈你们的看法。 梁老师首先代表高一备课组发表他们对素养的见解: 1、首先是对专业知识的拥有,对专业的感悟与体验,将这些内化后再向外表 达。就是说教师能够讲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的意识,即将教师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化学专业素养。 2、首先掌握化学学科较高的理论,将化学知识直观的、深入浅出的转达给学 生,所以学生应该有较高的基本化学功底。 3、教师应该有正确的化学思想,如对一些反应的理解,以化学符号的书写和 化学术语的正规表达等,即有一定的思维模型,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型。 4、最后一个化学教师应该热爱化学。要了解一定的化学史,从优秀的化学家 那里得到精神上的自我鼓励,且要用来鼓励学生。 梁老师的精彩发言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然后杜老师代表高二备课组发言: 我们认为较高素养的应该是一个普通教师一个合格教师一定应该拥有的东西。

包括: 1、了解化学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能力。 2、化学课堂上的操纵能力。 3、优秀教师注重课堂授课效果,使得学生乐于学习化学。所以本人就要爱化 学,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爱学化学,能够创造美,使学生体验美。 4、善于积累,留心学生的发展。 杜贝蕾老师: 作为一年轻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应使学生觉得你的渊博,让他们从内心佩服老师。另外老师在备课上一定是认真的,让学生感觉你是认真的、充分的做了准备。 陈军红老师: 从老师这个层面讲,师必自律,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应有的素养。知识方面应该与时俱进。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提高学生实际的化学涵养。让学生体味到化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其次,利用化学的特点在与学生交流时注意化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试验来证明一些不好理解的事实,可以起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是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的好处。 再一个,作为一位教师必须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从现在的教改来说本身就是对老师适应能力的一次考验。 最后就是一个老师要注意尽量多的和学生交流,注意学生的动向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教学的时效性。 王老师: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 第四讲科学探究 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参考书目: [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 一、 科学素养的含义 二、 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 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 第一节 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据Bybee (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柯南特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 早在1958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 。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含义资料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含 义

第一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涵义 思考题:你认为:什么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可以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科学? ?幼儿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张俊)?科学是知识(具有经验性、具有可重复性) ?科学是过程(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科学不仅表现为结论的科学性,更表现为过程的科学性;) ?科学是世界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认识是可以改变的、科学知识是持久的、科学不能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完善的答案)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 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沿革(略) ?国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简介 幼儿园科学教育基本框架 第一章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科学是什么

第二节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第三节儿童怎样学习科学 第二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分析 第三节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活动 第三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 第四章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自主探究----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第五章集体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原理 第二节观察认识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实验操作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四节科学讨论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五节技术操作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六章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区角学习活动概述

第二节班级科学区角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科学发现室的创设与管理 第七章游戏与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幼儿科学游戏 第二节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第八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 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理念 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实践策略 第九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多元评价----幼儿科学教育评价新观念 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评价内容与方法 科学是什么 ?幼儿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张俊)?科学是知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分别被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具有真理性、具有经验性、具有可重复性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 ?科学知识的可重复性是经验性的延伸 科学是过程 ?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 作者:张红霞 摘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但科学素养教育是包含创新教育在内的更广泛的教育目标。从国际上看,科学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科学素养教育对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科学素养内涵的本土化诠释、以及对我国目前科学素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学素养教育应成为我国目前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自80年代初提出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趋势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目 前科教界有面临着怎样使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向纵深发展的问题。与此同时, 教育界也开始注意以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为目标的科学教育(本 文简称为科学素养教育)。本文从国际对比和科学素养内涵的分析入手,提出两 个主要论点,第一,“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切入点;第二,由于科学素养教育不同于纯粹的科学知识教育,它需要根据中国文化、针对中国问题先本土化,而后才能在实践层次上可操作化,因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科学素养教育的一种本土化诠释的初步方案,并对主要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我国教育目标的演变与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教育目标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还是作为一种教育理论,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代封建的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以修身养性为目的的“忠、孝、仁、义”四个字,教育的功能就是提高人的忠、孝、仁、义的“素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系统这是上下有别的等级制。在近代,虽然“忠、孝、仁、义”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解放后,教育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个人道德修养为中心转化为以国家和阶级的利益为中心。相应的教育目标大致可以表述为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集体主义观念、敢于献身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在教育目标上的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发展。其理论和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80年代初开始认识到仅仅强调智力因素是不够的;80年代中、后期对“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批判;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式提出素质教育①。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将这一进程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明确提出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浅谈小学生科学教育方法

浅谈小学科学教育方法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如何教授好小学的科学,这是很多老师想要知道的,本文从教师的教授方法和校内外资源在科学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来介绍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以此帮助老师们在科学教育中找对教育方法和方向。此外也让老师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这是每一个任课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一、创设问题,广泛阅读 人的创造始于问题,创造意识,创新精神起源于问题意识。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问题的需要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中被扼杀、泯灭。学生探究问题需要得到满足必须具有特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教师们要实施“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广泛阅读的策略”。教师不断地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科学的动机,激发起旺盛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广泛地阅读。广泛阅读是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过实践锻炼,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速读的技巧,知晓自己每分钟默读速度,学会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形式增大信息量。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拓宽了阅读的范围。广泛的阅读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采用自制资料卡片的方法学会搜集、筛选、储存和有效运用资料信息。学生在这种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能力,同时也掌握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从事研究的方法。 二、引导兴趣,主动参与 科学教育实效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 参与的程度,即内驱力强还是弱,“兴趣是形成内驱力的主因”依据这个规律,教师们可以采用寻找身边的典型,介绍同龄少年科学迷的事例,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观看科技影视,阅读科技书刊及会见科技工作者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情趣,并引

考教师综合之科学素养

1.中外科技史的杰出代表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2.重要的科学发明。 【高频考点速记】 一、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1.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一219),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的论著”,后人称之为“中医方书的鼻祖”。 2.祖冲之 祖冲之(429一500),南北朝时期人,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值,直到1100多年以后才被阿拉伯和法国的数学家超过。 3.贾思勰 贾思勰,北朝北魏人,杰出的农学家,代表著作为《齐民要术》,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农学著作。 4.沈括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 5.秦九韶 秦九韶(1208--1261),南宋人,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精研星象、音律、算术、诗词、弓剑、营造之学,其代表著作《数书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术、三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 6.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明代人,药学家,所著《本草纲目》为一部世界上伟大的药典。 7.张衡 张衡(78—139),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明了地动仪。 8.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梁启超长子。1924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为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 9.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卓著成就。他早年留学美国,在近代力学奠基人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国后开创中国力学、航天事业,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0.华罗庚 华罗庚(1910一1985),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一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一嘉当一华定理”、“华氏算子”、“华一王方法”等。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11.袁隆平 袁隆平(1930一),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西方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1.泰勒斯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引言 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我国第三次(第一次1992年,第二次1994年)全国性的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20个县(城市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样本量为6000,约为我国人口的20万分之一。回收有效问卷4465份,占总样本量的74.42%。有效样本量达到社会学一般要求的有效数量。这次调查是成功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本文将根据1996年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及其它国家相比的差异等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国际调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1996年的调查除了保持原有的调查题目以外,又增加了对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迷信的程度和对未知现象的看法等的调查。以便能够更全面第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第一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 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各国专家学者逐渐地对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度标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不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有的科学技术状况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了解,而是指基本的了解。这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如果一个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没有基本的了解程度,那么,就不能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科学技术进展的报道和科学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提高科学素养。如果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了解,就不能分辨伪科学和科学之间的区别,从而也不可能具备科学精神。如果一个公众不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就不能自觉和有效地认识科学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的局限性,从而也就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作用的理解,科学事业就又可能失去公众的支持。在这三个标准的内容中,专家们又精心地设计了测试题。公众科学素养的三项标准和这些相应的测试题目,已经构成从事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通用标准指标体系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调查能够得到国际的承认和便于与各国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国际间通用的调查标准和测试题目。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也相应地设计了适合中国特点和我国公众比较熟悉的科学技术问题,用以测度科学素养的辅助试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方法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就是为完成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 “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科学的具体方式和手段” 途径和方法的区别:方法承载与途径之中。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幼儿的各项教育目标要通过儿童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来实现,因此幼儿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都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探究学习活动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研究性学习” 一、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知识观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从确定的知识观到批判性的知识观 2.从普遍的知识观到情境性的知识观 3.从客观的知识观到主观性的知识观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有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 2.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 3.学习是学习者新旧认知结构、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 4.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多事物的理解,因而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 解,但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的分析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从本质上说,它是幼儿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 (一)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 例: 生鸡蛋的秘密 在“宝宝厨房”中,孩子们正在将生熟鸡蛋用旋转的方法进行区分,他们发现生鸡蛋转的慢,熟鸡蛋转的快。文文小朋友也拿过一个鸡蛋转起来,可是,他刚转了两下,鸡蛋忽然掉在了地下,刚好是一个生鸡蛋,蛋清蛋黄洒了一地。他立刻紧张的看了老师一眼,赶紧蹲下去,伸手去抓已经滩在地上的生鸡蛋,想把鸡蛋放回蛋壳里去,可抓了三次都没有抓上,他越发的紧张起来,不断的偷眼瞟着老师。在旁边的翔翔小朋友看见了也过来帮忙,可伸出小手抓了两下也没有抓住,蛋液从他的指缝里流出来。这时老师发现了他们,严肃的走过来想要制止孩子,我急忙拦住她,示意她先站在一边观察,接着蹲下身来请两个孩子试试生鸡

提高科学素养在个人生涯中的重要意义

提高科学素养在个人生涯中的重要意义 寿县政务中心冯庚 现代是知识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成为现代人提高科学素养和重要的生存方式。学习是科学技术知识内化的必经阶段,坚持不懈的学习是保证我们成功的前提。在学习中读些高级科普、科学技术史和不同专业学科知识是提高个人科学素质简单有效的途径。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和求真。求真是科学的终极目标,创新是人类理性走向这一目标的唯一道路。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我们切实解决工作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对科学知识基本了解 在科学技术日益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从内涵来看,科学素养方面的精神包括实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放精神。作为普及化获得有效科学知识的手段,数理逻辑推演和实证操作检验已经并继续给我们提供着认识世界和改变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的知识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二、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基本了解

一般研究方法是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广泛的使用。哲学方法,即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它广泛适用于一切科学。例如实事求是、矛盾分析、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等方法论对我们处理实际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可以说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生物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如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可见科学范围之广,所研之细之深。提高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科学素养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它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现代社会更看重科学素养的实际产出,不仅是企业,还有国家。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基本了解 作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我认为在工作中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现代是电脑的时代,是数字化时代,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化的电脑知识,工作起来就相当困难,甚至无法完成工作。例如,统计类的表格、文件的梳理、工作流程精简等等。在日常生活中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下面,我想谈一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小学二、《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像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

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科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四、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