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国之路

大国之路

大国之路
大国之路

大国崛起读后感

历史上成为大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一个民族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历史发展表明:大国之路有着各种各样的道路,但有一条是一样的,就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自己的国情。

五百年前,两个欧洲小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登上了历史舞台,开辟了人类的大航海时代,这两个国家开始主宰世界的香料贸易,对外开辟殖民地,开始罪恶的黑奴贸易,人类社会也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海洋环境的优越性无疑使葡萄牙和西班牙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这两个国家很快衰落了,并且再也没有恢复到大国的行列中。举起原因有三:首先是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稀少,无力维持全球的统治;然后是大量的财富被用于消费,而不是在投入再生产,国内享乐之风盛行;最后是平庸的国王。

荷兰这个低地国家迅速取代葡西两国,并不是偶然的。荷兰积极的改造技术,创造出性能优异的船只,抓住机会大力发展,因此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荷兰崛起的另一个因素是体制创新。荷兰发展了现代金融,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交易所和现代银行。但是安于现状的荷兰人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上应验了。究其原因,与其海军的投入不足有着莫大的联系。事实说明,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才能保卫国家的海上生命线。美国历史学家、海军战略家马汉认为海上强权是一个民族兴盛的标志。

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边的岛国,率先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先声。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凭的是它创造出来的制度文明。君主立宪制度开启了新的政体;议会制度的确立,使国王的权力受到制约,此外还有内阁制度和两党制度。瓦特的万能蒸汽机开启了蒸汽时代,铁路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这个日不落国家的神话从1870年以后逐渐消失了,原因

是英国文化的保守性,阻碍了英国的继续发展。

法国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国家,他个人的感觉是浪漫而又富有惊奇。要理解法国的崛起,也许是大国的统一、权力的集中以及政治思想制度的创新。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伏尔泰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影响了法国大革命,也影响了世界。近代法国在民主与专制的制度下反复较量,最终民主制战胜了帝制。夏尔贝居伊曾说:“观察法国,就要置身之外。”虽然二战法国迅速灭亡,但法兰西精神尚在,戴高乐领导了自由法国,并促进了法国的解放。今天法兰西的优秀儿女们仍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去追求昔日的大国地位。

德国在历史地缘政治中,一直处于夹缝之中,这对的一直民族的心理形成持久深远的影响。我们常看见一个充满矛盾,在两种极端中摇摆不定的德国。在德国人心中没有中庸和节制,没有温和的人生,有的是铁和血。铁血宰相俾斯通过普丹、普奥和普法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然后抓住机会,大力发展,经济实力大增,但却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最终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了来深重的的灾难,并且都以失败而告终。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有趣的民族,他要么拷打世界,要么拷问世界,他向人类贡献了最具思想性的哲学家,最具穿透力色音乐家,同时也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诞生了最无赖的政治家和阴谋家。二战结束后德国一分为二,1991年两德合并,德国重新统一,德国在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道路上不断创造奇迹,真是一只灰烬中的不死鸟。今天的德国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

日本人非常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积极吸收、创新,发展出自己的优秀文明。日本长期以来向中国学习没,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日本朝野轰动。1854年,美国佩里叩关,日本人称“黑船事件”,这使日本人认识到自己与西方的差

距,通过倒幕运动,天皇重新掌权,并且推动了明治维新。在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前行。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都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了两场战争,令世界刮目相看。但是好战的日本人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梦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二战以日本战败而告终。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实现了经济腾飞,但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日本,开始向世界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不断冲破《和平宪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俄国历史学家柳切斯基说:“一步俄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对外殖民、进行领土扩张的历史。”俄国从建国到现在领土整整扩大了400倍,从恐怖大王伊凡到彼得大帝,再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不断扩张,雄踞亚欧大陆,打败了强大的拿破仑,充当欧洲警察。但是落后的农奴制以及技术落后,导致沙皇俄国实力大减。1853年的克里木战争让俄国败给先进的工业国英法,对俄国来说损失巨大。俄国于1861年进行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不久,一战爆发了,俄国加入了协约国,国家遭到重创。1917年奇迹发生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1920年国内战争后,列宁审时度势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列宁的作风像水,柔弱而富有弹性,而他的继任者斯大林却具有钢的作风。进行农业集体化,依靠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使苏联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二战爆发后,面对纳粹德国的装甲,苏联人民不畏牺牲、英勇善战,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德国。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时代来临。苏联的斯大林体制也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在经历了多次改革后,于1991年解体,这真是20世纪的一大悲剧,俄罗斯从此元气大伤。

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台后,致力于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北极熊开始恢复了。

美国,是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原先是英国的殖民地,由于英国采取了重商主义的殖民政策,严格限制殖民地独立发展经济,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终

于爆发了北美独立战争,美国诞生了。美国诞生后,面临一系列问题,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确立了联邦制。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西进运动引导着美国的发展,这不仅包括经济开发,也包括农业扩张、交通革命、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一场内战悄然来临,1865年南北战争爆发,林肯随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最终内战以北方胜利而告终。内战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位美国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很快,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发明大王爱迪生尤其引人注目。持续的繁荣让美国人沉浸在美好的生活中,殊不知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大危机已经来临。1929年,美国爆发了:“黑色星期四”,经济大危机开始,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并实行新政,美国经济开始好转。

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从战前债务国变成战后债权国。二战时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一直到现在,美国的综合国力一直是世界第一。

纵观美国的发展历程,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素质的国民和国家制度的完善,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重视历史、善于反思,在发展中总结历史经验。比如美国历史上只发生了一次内战,也是唯一一次在美国本土的战争。文化包容性吸收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现在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是4000所大学和70%的大学入学率。

中华民族现在正处于复兴之路,有一些基础性因素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以及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战略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不显示其重要地位。实践证明:国家体制的完善、社会组

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大国崛起的首要前提和最大因素。

一、中国要努力推进和平崛起。当今的世界仍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其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负面作用仍不可忽视,但这并不能影响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邓小平从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的任务是什么。现在西方国家所说的“中国威胁论”纯属子虚乌有,是丑化中国的恶行,他们见不得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美国充当世界警察,今天打阿富汗,明天打伊朗,后天打利比亚,难道美国不威胁吗?

二、寻找积极的战略互动。强调国家间积极的战略互动,并不代表对待强权也要一味示好而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平是祈求不来的。总体上处于守势,并不意味着处处防范被动。

三、树立“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鼓励创新。二十一世纪争夺的焦点是人才问题,而人才主要是靠教育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应当引起我们国家的高度重视。

四、加强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实力,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部队,进行军事理论创新,完善军事体制,打赢信息化战争。目前我们国家的安全形式不容乐观,不要重蹈历史悲剧。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时代,海洋是巨大的宝库。在当下,南海岛屿争端持续升温,我国在南海的利益不断受到南海周边国家的挑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强大的海军以及美日等大国的插手。今年的利比亚战争,我国从利比亚撤出3.6万名工程人员,这使我国在利比亚所投资的188亿美元几乎化为灰烬,西方国家可不管你中国在利比亚投资了多少钱,国家实力决定一切。我国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来保护我们的海外利益和海外人员。

最后一点是适应世界政治特征的演变,世界的整体性在增强,国际关系日趋复杂,世界多极化的格局正在形成,脱离世界潮流的国家注定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世

上没有救世主,在国际关系中比的是谁的拳头硬、谁的拳头大,实力决定一切。参考文献:唐晋《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大国崛起纪录片

高手英语:中国的“责任大国”之路

China’s route to‘responsibility’ In2005Robert Zoellick,as US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proposed that China might play the role of“responsible stakeholder”in shaping the international agenda.Despite its rise,most observers now do not see Beijing playing this role.China is often seen as unco-operative on issues ranging from trade and investment flows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climate change and the acquisi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This has created the impression that Beijing is more inclined to use its clout to advance core interests than strengthen partnerships. 2005年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的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提出,中国应在国际事务领域扮演“负责任的利益相关方”角色。虽然中国日渐崛起,但绝大多数观察家目前并未看到中国担负起这一职责。在贸易与投资流动、知识产权、气候变化以及自然资源采购等问题上,中国常被看做是一个不愿合作的国家。这给外界留下了一种印象,即中国政府更愿意运用自身政治影响力来增进核心利益,而非加强伙伴关系。 Some observers have interpreted President Xi Jinping’s“China dream”to mean that he will adopt a more nationalistic policy.But in advance of his first state trips to Russia and Africa,he stressed that his country’s great national renewal”would benefit the world and that“as its strength increases,it will assume more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某些观察家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解读为,这意味着习近平将采取一种更具民族主义色彩的执政风格。但在对俄罗斯和非洲进行首次国事访问之前,习近平强调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有益于整个世界,“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Mr Zoellick may have been right,just a decade premature.Evolving circumstances could lead China to becoming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but much will depend on its actions and those of western powers. 佐利克或许是对的,但他的提议较现实超前了十年。国际局势的不断演进可能促使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方”,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自身与西方大国的行动。 The nation is becoming a more“normal”economy–relying less on centrally driven investments in moving to a more market-driven growth path.But normality means slower growth and greater vulnerability to cycles.The country can no longer maintain stability by controlling interest and exchange rates and limiting capital movements,while internationalising the renminbi involves greater risks. 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一个更加正常的经济体,较少依赖于中央主导型投资,转向以市场驱动为主的增长路径。但“正常”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更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中国无法继续依靠控制利率和汇率以及限制资本流动来保持经济稳定,而人民币国际化则蕴含着更大的风险。 The result is that Beijing’s instincts are reactive rather than designed to forge long-term solutions.Its economic success is pushing it to act as a leading power prematurely.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中国政府的才能仅限于应对当下问题,而不适于设计长期解

中国如何迈向文化强国

一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全球意义上的强国,这体现在它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能够强有力地捍卫国家利益,在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显示自己的影响,并且能够率先提出和实践全球性的议题。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富有创造性和远见卓识的大战略。这个大战略是体现国家使命和人类福祉、历史规定性和主动创造性相统一的愿景、制度、路径和步骤的总和,是历史视野、科学头脑、实践理性、操作智慧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大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文化实力的精髓。 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庄严承诺:中国迈向世界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与历史上凭借工业、科技和军事优势,建立跨区域乃至全球霸权,从而获得巨额资源和财富的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强国发展道路都不相同,也与源于基督教、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主流理念不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既突出自主的改革与创新,又强调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既传承5000年中华文明所积淀的深刻智慧,又吸取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教训。其伟大战略意义在于,中国以及其他非西方大国的整体和平发展,可以不同于传统西方大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超越传统的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差异。因此,中国的大国发展之路,就需要有更坚定的文化自觉性,更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才能为全人类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发展,决胜于文化自觉,决定于文化实力。 二 今天,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顺应时势,提出了振奋人心的“中国梦”。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梦根植于全体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在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进程中形成的,它能凝聚每一个公民的理想、智慧和创造,并且让它们充分涌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这一概念便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软实力。 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我国自2010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没有塑造出为全世界所公认的强国形象。澳大利亚报纸曾经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提出过三个疑问: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电影、听中国音乐、读中国书籍?什么时候全球

大国重器观后感900字_心得体会

大国重器观后感900字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大国重器观后感900字,感谢您的阅读! 大国重器观后感900字(一) 11月6日,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正如摄制组负责人刘宝恒说的一样:"拍摄这样一部电视纪录片,是我国几代装备人的梦想,是献给全国人民一次视听盛宴。"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给人印象颇深,让大家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个产品是完全我们自主开发的,随着能源的这种大量的开采,这种使用大型设备的工矿越来越多,过去完全靠进口,我相信我们研制成功以后,能够完全替代国外的进口产品。"山推股份董事长张秀文在片中的自信让国人振奋,山推SD90-5的推出,也向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统一和崛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辛亥革命,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在中国南方,南京革命政府成立,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制订了保护私人财产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采取改进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等措施,促进了南方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繁荣发展。 然而此时在中国北方,袁世凯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着北京满清政府,掌握着广大北方地区,他是北方中国的掌舵人。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代表,袁世凯决不是站在历史潮流前头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袁世凯维护的是他的个人利益,“大清王朝”已经走到末日,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可是袁世凯却是借着这个招牌在建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军阀帝国”。 南京革命政府在短时期内没有军事实力去彻底推翻北京满清政府,而北京满清政府呢,也暂时没有能力去摧毁对方,南北对峙,两个政府进入了人僵持阶段…… “休养生息,扩军备战,一统北方。”是南京革命政府的既定国策。南京革命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审时度势,充分利用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大办工厂,大力发展中国加工制造业,由于南京革命政府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因而借着一战的春风使中国制造传销到世界,大发战争财,为经济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然,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毕竟有限。北京满清政府所代表的封建势力

在中国北方的统治依旧根深蒂固,并不是一两次冲击就能推倒的。辛亥 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孙中山期盼的“共和” 并没有完全实现,中国北方人民的悲惨境遇依然如故。 在南方中国,西方殖民者的踪迹依然存在,南京革命政府还没有能力完全驱逐那些外国侵略势力,所以只好暂时承认他们在华的利益,以换取列强的支持……而在北方中国,这些情况更甚,北京满清政府为了保卫现有地盘和企图将来的反攻,因而不得不用出卖各种主权的方式向西方力强不断借款扩充军力和购买装备,导致主权不断丧失,殖民地化不断加深,北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不断有人穿越袁世凯守卫的长江边界偷渡南下…… 看看南北对峙,北京满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民众无法生活下去,抗捐抗税、抢米风潮、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它不断削弱北京满清政府的统治,为南京革命政府的北伐革命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到北伐革命前夕,人们对北京满清政府的这种不满和愤怒已发展到不加掩饰的地步。由此可见,北伐革命战争的发生,是客观形势使然。1921年,北伐革命形势已经成熟。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南京革命政府在孙中山大总统先军政治的思想带动下,南方中国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扩军备战,经济和军事实力已经有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海陆空三军体系完善,军队总数二百多万,重点发展陆军,拥有了一支具有顽强战斗力的中国革命陆军…… 1921年10月10日国庆节,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前检阅三军,发表北伐革命宣言,一列列军队从阅兵广场直接开赴北伐前线……北伐革

论述中国外交布局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论述中国外交布局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一、中国的外交布局 第一,以周边外交为重点。继2014年中国领导人密集访问周边国家之后,2015年4月20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应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总统侯赛因和总理谢里夫邀请,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党的十八大以来,经略周边进一步成为中国塑造全球外交战略格局的重要内容。从“一带一路”到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经济合作倡议,都显示出我国致力于同周边及世界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也显示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首要地位。 第二、以大国外交为重心。首先声明,当前中国所言“大国外交”,应当是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这是日益崛起的中国对自身地位和身份、利益与目标,以及应有国际角色的准确判断和应有表达。早在2013年,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出席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时就发表了题为《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的演讲,明确提出“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第三、以多边外交为舞台。2014年,中国主办了两场多边外交峰会,亚信峰会和APEC峰会。同时中国领导人也参加了包括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等多场多边外交峰会。中国成功开展多边外交,充分发挥多边峰会外交的统领作用,使多边外交大格局日臻成熟,作用更显重要。 二、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2015年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十分丰富,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履行正确义利观

等等。就当前而言,我认为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合作共赢”。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就在于“合作”“共赢”和几个坚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键环节,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使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富全球视野、更具中国特色。中国正致力于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切实走出一条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 第一集:《国家博弈》 装备强则国强。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第二集:《国之砝码》 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第三集:《赶超之路》 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济二机床和双良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研发分别实现了从分包商变成了总包商和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装备强国出发。

大国崛起之路

大国崛起之路 中国占世界人口20%的国家,始终没有被认为是一个现代的大国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的干柴,而主要的干柴是国民的素质和健康。 具体说到素质和健康就是教育和医药,有些人会说需要把国家的军事力量考虑在里面,我认为军事力量只是成为一个国家的根本,没有军事力量算不上一个国家,它最多也就是一个傀儡。而大国的前提是你必须要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所以军事力量不能算是成为大国的条件。 所以我国要想成为一个大国,首先要从教育和医药两方面入手。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亚洲国家均把教育作为消灭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有关研究报告指出,战后日本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世界所瞩目,究其原因可归纳为教育的迅速发展,正是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已从单纯依靠人口数量的增加转移到依靠人口素质的提高,从依靠体力劳动转向更多地依靠智力的开发和技术的革新,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人的一生可以不读书,但不可以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虽然读书是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它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我们接受教育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潛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或者说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从这个角度而訁,教育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综合人文素养的大智慧,是立国之本。 无论社会、学校和家庭,最为缺乏的就是人性教育,仿佛这个时代只有经济利益的驱动,让人看到的只是金钱和物质的消费,很难领略到人文科学的发展魅力。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发展到最后都是归根于人文的提高和品位的差别上。现在我们的学校课堂里缺少的就是人文教育,这其中包括人的人性和灵性。人性教育讲究的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和情感,而灵性开发追求的就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原创性和思想性。我们应该清楚,人文教育的失缺将会导致科学越发达人类越野蛮的可怕后果,这就是在异化人性,扼杀灵性。 当前的中小学过分重视智力培养,忽视了情感教育,是一种严重的本末倒置。让人发现今日的学生很聪明,却在聪明中难以获得道德和情感的东西。他们的贪婪和掠夺表现得尤为强烈,他们如何做人和爱人,尊重人和帮助人,已经逐渐淡去,这不能不使人担忧和感到后怕。 一个人缺失了感情或没有情感,没有健全的人格人性,没有健康的人文教育,其知识和技能只会成为危害社会和人类的东西。因此,教育应当面向人性,面向爱和真、善、美。一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给人文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人文教育理当更人性化地在经济建设活动中获得发展的资源和发挥积极广阔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工业的迅速崛起,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繁荣,也为社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商人的活动也由此更加频繁,在这活动中文化的传播也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们要永远做学生,是因为学习能改造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品位。但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是源于人的工作太忙,学习太累,诱惑太多。本该安分的人不安分了,本应健康的人不健康了。在我国很多人群中不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认为读书不仅读不出钱来,还是件耗时费力的事,甚至有人嘲笑不读书的人挣读书人的钱。这种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读书的人挣钱挣得比读书人潇洒。 根据国情和体制,中国有很多读书人不但没有读出名堂,而且读出了悲哀和痛苦。本是求得精神快乐和解放的读书,在物欲横流的江河中,诱惑成以读书达到为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目的。读书使人安宁的心情没有了,读书本应该使人减少浮躁,但却更加使人浮躁了。 在今天既经济又实惠的社会里,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诚诚恳恳待人的同志见得不多了,人文科学的东西已大大的贬值或失缺了,而走捷径、找关系、问门路,投机取巧的人多了。中国的优良传统和人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的最终目标,是形成能够代表整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提高国家公民文化素养,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良好风尚的形成既是文化强国的基础,更是其重要目标。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只有坚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在30多年中国人重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精神家园的观照自始相随,只不过始终未成主调。当“小悦悦事件”令人悲痛震惊、问题奶粉使得人人自危,当诚信、善良、安全感成为稀缺资源,今天的国人已不愿是“道德贫困”的旁观者。将这种集体焦虑上升为国家行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命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充足的民意基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尤其重要的是,全会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 科学发展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更好地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才能使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牢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繁荣,才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改革创新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之源,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创新,才能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 文化建设还需要科学审视与理性判断。范迪安委员认为,文化强国最终要落

大国重器第六集制造强国观后感

[标签:标题] 篇一:大国重器观后感第六集 论“大”与“强” 大国重器第六集观后感 虽然中国在机电设备、数控机床、港口设备、船舶制造等诸多行业装备制造量占有领先地位,中国的装备正在装备着世界,但是核心技术、核心部件依然需要依靠进口,造成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问题,这依然是困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问题,使中国无法真正从装备制造大国变成装备制造强国。而这集里讲到的变压器生产、发电装备、输变电装备、光伏太阳能制造、飞机、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在这几项装备制造里我们可以说一定程度的突破了技术壁垒,可以称得上强。然而虽然我们已经开始转变,但是距离装备强国还有一段距离。 那么,国内装备业的发展思路也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了,就是先做大,再做强。所谓大,指的是产量多,价格竞争有优势,可以抢占大片的中低端市场,我国大部分产业都是如此。中国人勤快,手巧,同样的工作中国人具有无与伦比的人工成本优势,所以片子里有句话,这世界上的事情,只要中国人能做,就没有别人什么事了。在最初,我们公司也应该先走这一条路,以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优势,以人工成本为着眼处,向国外市场发起冲击,占据了市场份额,我们便可以考虑做强。 做强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正泰有20%多的员工为研发人员,机器人是由800多为工程师共同努力而研制成功,这个过程,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只有先占据了一部分市场,才可以考虑进行高端研发,做强企业。 篇二:《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 第一集:《国家博弈》

装备强则国强。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第二集:《国之砝码》 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第三集:《赶超之路》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济二机床和双良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研发分别实现了从分包商变成了总包商和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怎样建设文化强国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 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 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党 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不懈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理 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 性和优越性,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坚持依法 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公民 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 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针对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 入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强化 道德修养,强化职业操守,力争使社会道德状况明显好转。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加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 汲取营养,着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 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努力做到广覆盖、高水平、重实效,让人民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积极推进优秀 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艳的民族 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健 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 要求。同时文化不是一种少数人推理出的概念,只有亿万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都有独特实现自己幸福生活的方式,才有国家的繁荣特别是文化的繁荣,创造幸福的生活方 式就是文化。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 要支撑。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基础性文 化设施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 化的文化发展路子,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文化与科 技融合,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 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构建和发展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丰富传 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把 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 结构,繁荣文化市场,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要不断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广泛参与 世界文明对话,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 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 好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 族文化代表人物,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大国重器观后感讲课稿

大国重器观后感 经学院组织,我们在报告厅集体观看了纪录片“大国重器”的第一个专题《国家博弈》,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禁为其中的事件和人物事迹而感动和振奋,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瓮福集团董事长何浩明说的那段话:“我们卖的是技术,不是产品。我们有自信,全世界你随便找,没有这个东西。”后来我自己又看了后面的几个专题,包括《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和《制造强国》。看完后有一些感触就写了下来。 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然而,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人感受颇深——“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在镜头中,我们不但欣喜地看到了独领风骚的山推系列主机产品,也看到了占据优势的关键零部件的身影。其关键零部件涵盖了底盘件,传动部件、结构件、铸造件、驾驶室等,这里生产的履带全球闻名,包括小松、沃尔沃在内的众多国际巨头,都为自己的工程机械配上了中国生产的履带底盘,在行业内也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让人印象颇深,我从中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装备制造业国家,要挺起大国脊梁,铸大国重器。 最后是该纪录片对我的一些启发。该片介绍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些傲人的成就和一些艰苦的过去;介绍了成就背后哪些人为此付出的努力。虽然中国已经有不少领先世界的技术,让西方国家队中国刮目相看。但还是有很多核心技术尚未掌握,还是很依赖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有一些领域即使有了技术但没有支撑的设备投入生产。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未来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要学习的也很多。要有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找准了方向就要脚踏实地地坚持。另一个关键是核心竞争力。如果总跟在别人后边跑,就永远只能排在别人后面,很难有质的飞跃。记录片中提到的优秀人才,都是某个领域里的精英,很多甚至是唯一的。因此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引领者,

中国的大国发展之路

中国的大国发展之路 思中国的大国发展之路,必是借鉴先前大国强盛之经验,更得防范致其衰落的弊端。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不同于先前的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其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定是朝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 首先,经济的强大是一个大国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翻阅所有的大国史料,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无一例外。任何一个新崛起的国家都是凭借经济实力来追求更加远大的政治,文化,军事目标。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GDP 年增长率达到9.5%,这是另许许多多国家都望尘莫及的,二战后日本在二十多年里经济实现了腾飞,其GDP增长率也不过8.4%,这也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强势.而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在国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虽然我国经济在过去取得了重大成就,问题也是多而杂的,为此,我们还得提高经济发展效率,追求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面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其次,政治稳定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这政治稳定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组织运行有序,更体现在民众与领导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英国君主立宪制,日本明治维新等政治改革都对其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相反的,如果一成不变,必将走大清溃败的重蹈覆辙之

路。因此,必须保持制度的先进性,不断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是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力。从而改善经济,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政治发展。 另外,文化也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因此,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国必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创新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使其能够绵延不绝的发展。用新型的中国梦带领国人不断前进。 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强大,还包括军事、规划等全方位的强大。中国的崛起之路还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a10850185.html,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 作者:谢卫国杨群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7期 摘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要振兴中华,弘扬华夏文明,就必 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化。结合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的具体实际,重新认识、批判、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意识,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以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关键词:文化强国;传统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24-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命题,正是基于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模式西方化的同时,在文化领域,在伦理道德层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出西方文化的局限性。因此,只有在全球化大潮中树立文化自信意识,把未来的挑战和传统的重新解释结合起来,中国文化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价值才能够被当代人发挥出来,挖掘出来。最终,我们才能依托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穿越西方,回到中国”,才能最终建成文化强国。 一、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变的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西方文化的阐释下,现代化被理解为“大同”加“多元”,理解为汽车降价、看好莱坞大片或到世界各地旅游,理解为消费,甚至与个人主义等同。在此情形下,中国社会近几年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抛弃了优秀传统文化,被动西方化了。 每一种文化,在其原初的自我认识上,都是普遍性文化,是就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神、人与时间等基本生存维度所作的思考和安排。因此,全球化的出发点是承认每一种文化“内在”的普遍性,而不是将其特殊化。黑格尔认为,思考的途径不是由具体上升为抽象,而是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未经批判的普遍性和未经批判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样,往往就是一种黑格尔意义上的抽象,是一种天真幼稚的自我中心主义,一种想当然的空洞,一个没有生产性的“一”或自我统一性。所以,也可以说,每一种文化和文化意义在具体的历史的现实关系中,将自己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再一次表述出来。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来自西方强势的文化面前处于无语状态。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正是这种强势文化不断地刻意重新制定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新秩序、新法则。政治上,在近代,我们引进了马克思主义,以西方政治理论为蓝本,创造了具有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多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多篇) 第一篇:大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 大国重器观后感 听说为纪念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颁布30周年,拍了 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宣传中国装备工业30年来取得的 伟大成就,共六集。《大国重器》讲述了十八家装备工业企业的成就,以及他们的领导人、技术工人的学习先进技术并加以创新、创造的精神,鼓舞人心,他们的事迹成就值得效仿。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这部系列片,感触很多。 首先,虽然这么多企业获得的这些成就都很值得说道,但除非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员,知道这些企业的国人是非常少的。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已经上市,对这些企业的宣传,一是在全国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典型,二是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在当代的企业转型中实现自主,三是为中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指出方向。 其次,这次宣传的主要还是一些先进装备的制造,宣传的目的性很强。这些企业都很典型的在一些领域站在了世界一流水平,甚至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这充分的说明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制造业水平上的极大提升,从一个基本没有 重工业基础的制造业弱国,到现在的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和基层的技术人员经历了很多,也有了非常多的发展,应该说是基本上完成了进入跨国企业行列的初始积累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再次,这些记录篇针对企业的领导者和技术工人的篇幅很多。一方面是对他们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更主要的是为中国众多的企业领导和广泛的技术工人树立一个先进典范,告诉他们只要“真的”想要完成一个目标,凭着中国人的能力和智慧,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完成,只是实现的时间的长短不一。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做人必须要有相当强烈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些企业多是打破了某些领域的垄断而获得相当大的成功的。当今的大企业大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勇气在一个有垄断的领域中创建一番事业,这部纪录片的宣传,不仅宣传了正能量,更是要让人们有一种打破垄断,开创新事业的信念。 总体来说,我看到了装备工业的几个方向的发展,一个是总体的、大型的、集成的装备制造,一个是材料的、零部件的基础装备部件的制造加工,还有一个是小型精密仪器装备的制造加工。但不论那一个,只要有成为世界一流的愿望,都要做到更高的效率、更高的精度、更低的成本,最主要的是有自主的先进的核心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有光明的未来。未来的制造装备业可能会竞争的极其激烈,但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火中出金,实现自身的升华。我们不仅

中国由大国变为强国之 路

中国由大国变为强国之路 摘要: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综合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 一、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国。据统计,2006年中国对外经济总额已达到17606.9亿美元,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与经济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中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不走弯路,综合实力提升和经济体量超越美国是迟早的事情。但接下来的这个过程是非常难熬的,尤其在跟一个纵横百年的霸权国家竞争,无论在应对外部环境还是平衡内部环境上都需要大智慧,如果挺住了就会一往无前,如果跌落了就会充满各种未知。中国要想避免经济总量大而不强的局面和历史重演,经济结构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转型,产业结构必须要升级,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否则依靠加工经济和资源输出为主的“打工经济体”绝对没有任何前途。同时,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要从外需转向内需,也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要启动内需除了要抑制高房价外,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只有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和有钱去消费时,中国的内需才能真正、有效地启动,中国经济结构也才会趋于合理。 二、军事 中国是防御性的大国军队,军事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初步具有空间战和信息战的能力,但军队总体科技水平偏低,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因为人多优质地少,周边强弱敌对势力林立,且缺少对海外资源的控制,国内资源现已经超负荷运用,抗制裁封锁的能力较弱,民性比较温良,过分依赖和相信联合国,遵循与邻为善,缺乏侵略性,官方对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甚于提高技战水平。但由于人民勤劳坚韧,文化底蕴深厚,在国民生存权受威胁之时,智慧能充分用到战争中,国家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