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方”配“时方”运用经验

经方”配“时方”运用经验

经方”配“时方”运用经验
经方”配“时方”运用经验

小青龙汤加减配观音应梦散治疗感冒久咳不愈

彭坚

感冒咳嗽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中医责之于感受外来之邪,在治法上首先要宣肺解表,或疏散风寒或疏散风热,兼以化痰、化饮、清肺利咽等,例如用参苏饮、通宣理肺丸、桑菊饮等方。因为不属于炎症,故在病毒感染的初期不宜使用抗生素,也不宜使用收敛止咳之品,一旦使用这两类药,往往正气被抑郁、邪气留滞于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对于滥用抗生素或其他误治所导致的久咳不愈,我常用小青龙汤加减配合观音应梦散,有很好的疗效。小青龙汤加减方:麻黄10克桂枝10克细辛5克干姜10克半夏15克白芍10克五味子5克炙甘草10克杏仁10克地龙30克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方,方中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炙甘草益气和营,合而成为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本方适合的病机是肺有寒饮。凡素来阳虚,内有痰饮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感受风寒后急性发作,咳嗽气喘加重,但尚未化热,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无论有汗无汗,但见咳嗽、气喘而形寒怕冷,唾痰色白清稀有泡沫,咽喉不红,舌胖淡,苔薄白者,皆可运用。小青龙汤堪称治疗内有水饮的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属于寒证者最有效的处方。使用本方,辨证关键,是咳痰清稀,如泡沫状,咽喉不红,这是“肺有寒饮”最重要的体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少患者,尤其是小孩,在感冒初期,即用抗生素压制,炎症虽暂时被控制住了,咳嗽、气喘仍然迁延不止,变成慢性支气管炎或喘息型咳嗽,一般的止咳药罔效。如见咳痰清稀,或干咳无痰,咽中搔痒,咽喉不红,舌淡口不渴者,多是寒邪闭塞于内,不论时日多久,仍须用小青龙汤大力宣发。

加减法:我常于方中加杏仁、地龙,因为咳喘的病机,本来就是气逆于上,而小青龙汤具有宣散之力,会进一步导致气机上逆,如加杏仁、地龙以降气、止咳、平喘,则使得肺气的升降机制,能得到更好的调节。何况借杏仁、地龙的柔韧,可制约麻桂的刚烈;麻黄虽升压,地龙可降压,如果患者血压高,大便不稀,地龙可以加到50克,即使心率不齐,或心动过速,不必忌麻黄,加大量苍术即可,即使血压高,也不必忌麻黄,加大量地龙即可,根据一些老中医的经验,麻黄与苍术或地龙的剂量之比可为一比五,即用10克麻黄,则配50克苍术或50克地龙,只是有严重的心脏病时,麻黄须慎用,可以去原方中的麻黄,加附子10克,但出现房颤或高血压危象时,麻黄断不可用。药书虽说附子畏半夏,但经过我多次临床使用,并无任何副作用。本方经过加味之后,多年来,我在临床使用的效果颇佳。如果患者原本属于“火体”,或感受风热之邪,出现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用大量抗生素之后,咽喉不红不痛,痰黄转为清稀,久咳不愈,加桑皮10克、地骨皮10克,以防止肺中伏火被温药诱发。

然而,反复感冒,咳嗽久而不愈,往往是因为元气受伤,不能恢复,寒热夹杂所致,有时小青龙汤不能胜任,伯父曾传给我一首民间验方,用于咳嗽“收尾”。伯父经常提到治病之难,一难于“转方”,二难于“收尾”。收尾难,又莫过于感冒咳嗽。感冒咳嗽虽称之为“小病”,但治疗不当,可以迁延日久,即使治疗得当,有时也易留有一点尾巴,患者每天偶尔咳几声,别无不适,然而一旦受一点风寒,咳嗽又起,老人小孩尤其如此,患者大都不愿再吃药,惟“观音应梦散”颇受欢迎,因为本方乃药食两用之品,口感甚佳,患者乐于接受。用于外感咳嗽后期,迟迟

不愈,干咳无痰或少痰,倦怠少气,扶正祛邪两难者,每每有效。其方为:

党参50克(或西洋参15克)生姜100克蜂蜜100克

方中以生姜散寒止咳,蜂蜜润燥止咳,党参益气补虚。生姜得蜂蜜之润,则温而不燥,蜂蜜得生姜之温,则润而不涩,党参得生姜之温散、蜂蜜之甘润,则补虚而不留邪,益气而不伤阴,对于反复感冒咳嗽,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十分贴切。

加减法:痰多胸闷加金橘饼顺气化痰,咳嗽微喘加核桃肉补肾纳气,大便秘结加玉竹润肺止咳通便。

验案举隅:刘某,男,60岁,2007年11月初诊。患者反复感冒咳嗽三个月,初期疏于治疗,到严重时又杂乱服药,服过各种抗生素、止咳糖浆之类,时好时坏,未曾歇止,最近几天,咳至通宵不眠,一阵阵畏寒,咽喉突发奇痒时,即气促咳嗽,牵引到胸背疼痛,干咳无痰,偶尔咳出少量清稀泡沫,咽喉不红不痛,饮食尚可,大便干结,小便清长,舌淡,脉缓,工作压力大,精神极度疲乏。处方:

麻黄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细辛5克干姜10克半夏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牛子10克射干10克五剂

二诊:服上方五剂后,阵阵畏寒消失,咳嗽、咽痒、胸背疼痛均减轻,遂停药,一周后,又咳嗽,证候同前。经透视、拍片和CT检查,左肺下部有感染。医院CT室主任认为,可以排除肺部肿瘤和其他原因,仍然是病毒性感冒迁延所致。察之舌淡,咽喉不红,脉缓,患者诉咽干,疲乏,咳引胸背疼痛,大便干结。处以观音应梦散加减:

西洋参15克生姜100克蜂蜜100克核桃肉30克七剂,煎汤代茶,频服。一周后痊愈。

经方”配“时方”运用经验

(一)小青龙汤加减配观音应梦散治疗感冒久咳不愈感冒咳嗽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中医责之于感受外来之邪,在治法上首先要宣

肺解表,或疏散风寒或疏散风热,兼以化痰、化饮、清肺利咽等,例如用参苏饮、通宣理肺丸、桑菊饮等方。因为不属于炎症,故在病毒感染的初期不宜使用抗生素,也不宜使用收敛止咳之品,一旦使用这两类药,往往正气被抑郁、邪气留滞于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对于滥用抗生素或其他误治所导致的久咳不愈,我常用小青龙汤加减配合观音应梦散,有很好的疗效。小青龙汤加减方:麻黄10克桂枝10克细辛5克干姜10克半夏15克白芍10克五味子5克炙甘草10克杏仁10克地龙30克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方,方中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炙甘草益气和营,合而成为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本方适合的病机是肺有寒饮。凡素来阳虚,内有痰饮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感受风寒后急性发作,咳嗽气喘加重,但尚未化热,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无论有汗无汗,但见咳嗽、气喘而形寒怕冷,唾痰色白清稀有泡沫,咽喉不红,舌胖淡,苔薄白者,皆可运用。小青龙汤堪称治疗内有水饮的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属于寒证者最有效的处方。使用本方,辨证关键,是咳痰清稀,如泡沫状,

咽喉不红,这是“肺有寒饮”最重要的体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少患者,尤其是小孩,在感冒初期,即用抗生素压制,炎症虽暂时被控制住了,咳嗽、气喘仍然迁延不止,变成慢性支气管炎或喘息型咳嗽,一般的止咳药罔效。如见咳痰清稀,或干咳无痰,咽中搔痒,咽喉不红,舌淡口不渴者,多是寒邪闭塞于内,不论时日多久,仍须用小青龙汤大力宣发。

加减法:我常于方中加杏仁、地龙,因为咳喘的病机,本来就是气逆于上,而小青龙汤具有宣散之力,会进一步导致气机上逆,如加杏仁、地龙以降气、止咳、平喘,则使得肺气的升降机制,能得到更好的调节。何况借杏仁、地龙的柔韧,可制约麻桂的刚烈;麻黄虽升压,地龙可降压,如果患者血压高,大便不稀,地龙可以加到50克,即使心率不齐,或心动过速,不必忌麻黄,加大量苍术即可,即使血压高,也不必忌麻黄,加大量地龙即可,根据一些老中医的经验,麻黄与苍术或地龙的剂量之比可为一比五,即用10克麻黄,则配50克苍术或50克地龙,只是有严重的心脏病时,麻黄须慎用,可以去原方中的麻黄,加附子10克,但出现房颤或高血压危象时,麻黄断不可用。药书虽说附子畏半夏,但经过我多次临床使用,并无任何副作用。本方经过加味之后,多年来,我在临床使用的效果颇佳。如果患者原本属于“火体”,或感受风热之邪,出现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用大量抗生素之后,咽喉不红不痛,痰黄转为清稀,久咳不愈,加桑皮10克、地骨皮10克,以防止肺中伏火被温药诱发。

然而,反复感冒,咳嗽久而不愈,往往是因为元气受伤,不能恢复,寒热夹杂所致,有时小青龙汤不能胜任,伯父曾传给我一首民间验方,用于咳嗽“收尾”。伯父经常提到治病之难,一难于“转方”,二难于“收尾”。收尾难,又莫过于感冒咳嗽。感冒咳嗽虽称之为“小病”,但治疗不当,可以迁延日久,即使治疗得当,有时也易留有一点尾巴,患者每天偶尔咳几声,别无不适,然而一旦受一点风寒,咳嗽又起,老人小孩尤其如此,患者大都不愿再吃药,惟“观音应梦散”颇受欢迎,因为本方乃药食两用之品,口感甚佳,患者乐于接受。用于外感咳嗽后期,迟迟不愈,干咳无痰或少痰,倦怠少气,扶正祛邪两难者,每每有效。其方为:

党参50克(或西洋参15克)生姜100克蜂蜜100克

方中以生姜散寒止咳,蜂蜜润燥止咳,党参益气补虚。生姜得蜂蜜之润,则温而不燥,蜂蜜得生姜之温,则润而不涩,党参得生姜之温散、蜂蜜之甘润,则补虚而不留邪,益气而不伤阴,对于反复感冒咳嗽,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十分贴切。

加减法:痰多胸闷加金橘饼顺气化痰,咳嗽微喘加核桃肉补肾纳气,大便秘结加玉竹润肺止咳通便。

验案举隅:刘某,男,60岁,2007年11月初诊。患者反复感冒咳嗽三个月,初期疏于治疗,到严重时又杂乱服药,服过各种抗生素、止咳糖浆之类,时好时坏,未曾歇止,最近几天,咳至通宵不眠,一阵阵畏寒,咽喉突发奇痒时,即气促咳嗽,牵引到胸背疼痛,干咳无痰,偶尔咳出少量清稀泡沫,咽喉不红不痛,饮食尚可,大便干结,小便清长,舌淡,脉缓,工作压力大,精神极度疲乏。处方:

麻黄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细辛5克干姜10克半夏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牛子10克射干10克五剂

二诊:服上方五剂后,阵阵畏寒消失,咳嗽、咽痒、胸背疼痛均减轻,遂停药,一周后,又咳嗽,证候同前。经透视、拍片和CT检查,左肺下部有感染。医院CT室主任认为,可以排除肺部肿瘤和其他原因,仍然是病毒性感冒迁延所

致。察之舌淡,咽喉不红,脉缓,患者诉咽干,疲乏,咳引胸背疼痛,大便干结。处以观音应梦散加减:

西洋参15克生姜100克蜂蜜100克核桃肉30克七剂,煎汤代茶,频服。一周后痊愈。

(二)当归芍药散配炮甲黄蜡胶囊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或不彻底转化而来,患者白带量多,色白或黄,有腥味,腹部钝痛或隐痛,小腹坠胀,一侧或两侧按之有包块或硬块,腰部酸痛,尿频。有时可影响到月经正常,出现痛经、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等。如输卵管因为炎症而粘连阻塞,则可导致不孕症。炎症日久,不能消除,则可导致盆腔积液、卵巢囊肿。西药抗生素对于控制盆腔炎急性期细菌感染较为有效,但慢性盆腔炎往往出现组织粘连、局部循环障碍,抗生素很难渗入患病部位发挥疗效,又不具备缓解粘连和止痛的作用,因此一旦罹患,很难根治。我用经方当归芍药散加减,配合经验方炮甲黄蜡胶囊治疗该病,有较好的疗效。

当归芍药散为:当归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原治妇人妊娠,腹中拘急,隐隐作痛,小便不利。方中以当归、白芍、川芎和血止痛,以白术、茯苓、利湿健脾,故对腹痛、白带多属于虚证者,亦颇为合拍。妇科名家班秀文先生擅治带下病,特别喜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强调“治湿不忘瘀”,对于带下伴有下腹疼痛,或带下伴见面色黧黑之人,或久病带下不愈之人,常用本方治疗。我治疗慢性盆腔炎习用此方,实受班先生的影响。

加减法:小腹胀痛,加乌药10克、沉香5克、小茴香3克;白带清稀,加巴戟天10克、白果10克;白带黄稠,加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输卵管粘连,加八月札10克、刘寄奴15克。

慢性盆腔炎日久,经常出现盆腔中的炎性包块、盆腔积液、卵巢囊肿等,很难消除,当归芍药散有时不能胜任,惟炮甲黄蜡丸药少、气雄、力专,药性透达盆腔,以峻剂缓图,有特殊的消肿、排脓、散结作用。

此方出自当代名医金千里的经验,其方为:穿山甲炮炙,研末,加少量麝香,以黄蜡为丸

每日2次,每次3克,一个月为一疗程。

方中穿山甲排脓解毒,软坚散结,能深入血络,搜涤顽邪,是治疗痈疽毒疮首方“仙方活命饮”的要药,但煎服不仅气味难闻,而且大部分不溶于水,造成浪费;黄蜡又称蜜蜡,为蜂巢制品,味甘淡无毒,《本草纲目》称其“蜜之气味俱厚,故养脾,蜡之气味俱薄,故养胃,厚者味甘性缓质柔,故润脏腑,薄者味淡性啬质坚,故止泄痢。”穿山甲属于开破之品,不宜久用,但得黄蜡能养脾胃之助,则久用无妨。麝香极具香窜穿透之力,穿山甲得麝香之助,则可达于寻常药物难以进入的盆腔。可消除盆腔内炎性包块、盆腔积液、卵巢囊肿。

验案举隅:慢性宫颈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盆腔积液

王某,女,32岁,湖南岳阳人,已婚未育,经商,20005年2月27日初诊。

患者于四个月前进行人工流产,月经一直未来,现乳房、小腹轻微胀痛,阴道有少量分泌物,既往每次月经前双侧乳房胀痛,小腹不适,左侧有压痛,白带多,颜色偏黄,有腥味,月经量多,有少量血块,常持续八、九天,检查有子宫内膜炎、宫颈炎、附件炎,怀孕后多次流产,2月15日B超显示:左侧卵巢囊肿,大小约32×30mm,盆腔内见到多个液性暗区,最大左侧10×8mm,右侧

15×13mm,察之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拟用桂枝茯苓丸加减,处方:

桂枝10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赤芍15克茜草15克泽兰10克穿山甲15克王不留行15克刘寄奴15克八月扎15克急性子15克七剂

另外,炮甲黄蜡丸6克,分两次用开水送服,早晚各一次。

4月12日二诊:服上方五剂后,月经即来,量不多,颜色偏黑,四天干净。本次月经将来,小腹胀痛,乳房胀,腰酸,白带多,颜色黄,舌红,脉滑数,拟用宣郁通经汤加减,处方:

柴胡10克白芍15克当归3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香附子10克郁金10克白芥子10克八月扎10克王不留行15克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七剂

另外,炮甲黄蜡丸6克,分两次用开水送服,早晚各一次。

4月29日三诊:服上方后,月经已来九天,仍未干净,腰酸乏力,小腹有压痛,口渴,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拟用固经丸加减,处方:龟板10克生地15克地榆15克刺五加30克续断10克扁蓄10克瞿麦10克黄芩10克黄柏15克白芍30克车前子10克椿皮10克蒲黄炭10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五剂

另外,炮甲黄蜡丸6克,分两次用开水送服,早晚各一次。

5月5日四诊:服上方后,月经干净,但小腹空痛,腰酸乏力,精神疲惫,白带清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拟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处方:当归15克白芍30克川芎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续断15克山萸肉10克巴戟10克白果10克乌药5克小茴香3克蜂房10克

另外,炮甲黄蜡丸6克,分两次开水送服,早晚各一次。

5月27日五诊:月经将来,距离上次月经来大约二十七天,这次反应不大,有少量白带,腹中隐痛,腰酸,乳房不胀痛,大便有点干结,舌淡红,脉弦滑,拟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处方:

当归15克白芍30克茯苓10克白术30克川芎10克泽泻10克地榆30克蒲黄10克蒲公英30克败酱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虎杖10克五剂

另外,炮甲黄蜡丸6克,分两次开水送服,早晚各一次。

6月8日六诊:服上方三剂后,月经即来,五天干净,干净后三天进行B超检查,未发现卵巢囊肿与盆腔积液,现白带不多,腹痛也不明显,拟用调肝汤合温脐化湿汤加减:

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5克阿胶10克续断10克白术、茯苓、扁豆10克山药10克巴戟10克白果10克菟丝子10克蛇床子10克十四剂

8月10日七诊:已怀孕一个多月,现食欲不振,口苦,精神差,时有恶心,嗜睡,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数,拟用资生健脾丸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0克甘草5克陈皮5克麦芽15克神曲10克山楂10克山药10克苡米15克莲肉10克芡实10克砂仁3克白豆蔻3克藿香5克黄连3克桔梗10克十四剂

2006年中秋节有人来告,已剖腹产顺利生一男孩。

治疗心得: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患有多种妇科炎症者,如果炎症长期无法控制,则容易导致盆腔积液、卵巢囊肿、输卵管粘连堵塞,乃至于结婚数年而不孕,治疗的重点是要解决炎症,本案即为一例。初诊因为进行人流后数月而月经不来,察之有小腹胀、分泌物增多等月经欲来的迹象,当因势利导,故先用桂枝茯苓丸加减以通经,此方对妇科慢性炎症以及卵巢囊肿均有消除作用,用药后月经量不多,这是闭经后第一次来月经的普遍现象。三诊为闭经后第二次来月经,九天仍然未净,显然是炎症所致,用固经丸加减,于滋阴补肾固经之中,兼以清热解毒凉血,月经得止。月经干净后出现小腹空痛,为妇科慢性炎症患者所常见,中医责之为任脉空虚,精血不足,也与长期使用消除炎症的寒凉药易斫伤身体有关,预警清热解毒凉血之品当适可而止,故四诊用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利水祛湿,加温肾摄带之药以继续消除慢性炎症。五诊时即将开始第三个月经周期,激素水平增高,慢性炎症容易激活,虽仍用当归芍药散加减,但所加之品,以清热解毒为主,防止急性炎症出现,服药后,月经、白带均基本正常,于是,建议患者在月经干净三天后进行B超检查,发现卵巢囊肿、盆腔积液皆已消失,趁排卵期即将来临之际,六诊处以调肝汤合温脐化湿汤加减,两方均可“种子”,在补肾调冲任时,仍然注意消除慢性炎症,,且很快达到了既定目标,患者已经怀孕。七诊时,妊娠已近两月,持续恶心,不欲食,在该患者的妊娠史上,有因此而胎儿不保者,故处以资生健脾丸原方,患者平安度过了这一敏感阶段,最终安全生产。从此案可以看出,妇科慢性炎症,常非一方即可消除,必须根据月经的变化,随证转方,而始终坚持服用炮甲黄蜡丸,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配调肝汤治疗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症,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乳腺囊性增生,一类为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增生,又称乳腺小叶增生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大多数患者表现的症状是月经前一侧或两侧乳房胀痛,月经过后,疼痛自然消失。也有的始终不消失,只是月经后有所减轻。触诊可见乳房内有结节,呈片状或条索状。

中医认为本病与肝气郁结和冲任失调有关。长期的肝气郁结或冲任失调,导致痰瘀凝滞,在乳房集结成块,成为囊肿或纤维瘤。

这类病症属于阳热证者居多,属于虚寒证者也不少,虚寒证者多为肝郁痰结、肝冲任失调所致,患者往往月经愆期,量少,色淡,月经前后乳房隐隐疼痛,得热则舒,扪之难以找到硬块,心胸郁闷,乍寒乍热,腰酸乏力,面色恍白,舌淡,或有瘀斑,脉细弱或脉涩。我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宣郁化痰,配合调肝汤加减温冲散结,先开后合,治疗乳腺增生颇有疗效。柴胡桂枝干姜汤为:柴胡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0克牡蛎30克炙甘草5克

方中以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天花粉生津止渴,牡蛎化痰散结,桂枝、干姜温里寒,甘草调和诸药。马继松先生认为:“天花粉经现代研究证实,有极好的抗肿瘤作用,对于急慢性炎症或非炎性包块,如乳腺增生,该药疗效确定。”本方是小柴胡汤的变方,因为去掉了人参、大枣,加入了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使整个方剂重于祛寒逐饮、软坚散结。冯世纶先生认为:“小柴胡汤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而本方治疗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炎、胸膜炎、疟疾、发热、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等,有胸胁疼痛而偏于寒证者。

治疗属于寒证的乳腺增生,宜先用此方走厥阴、宣郁化痰,后用调肝汤温冲任、和血散结,即先开后合,始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调肝汤为:

当归10克白芍15克山萸肉10克阿胶10克山药10克炙甘草5

克巴戟天10克

傅青主先生的调肝汤,为治疗月经后血海空虚,冲任失养,少腹疼痛而设。方中以当归、白芍、山萸肉、阿胶补肝养血,巴戟天补肾温阳,山药、炙甘草健脾和中,纯用补药,无一味疏肝理气之品,不止痛而痛可止,本方之奇,就奇在这里。傅青主先生云:“何以虚能作疼哉?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疼。”又云:“此方平调肝气,既能转逆气,又善止郁疼。经后之症,以此方最佳。不特治经后腹疼之症也。”傅青主先生的这段活,给我以很大的启发:其一是揭示了月经后的少腹疼痛,可以通过补肝肾、调冲任而达到疏肝止痛的目的,这种疼痛为疾病之标,而冲任亏虚为疾病之本。其二是从“经后之症,以此方最佳”,可以进一步领悟到举凡肝肾虚,冲任失调之症,此方均可考虑使用。

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乳房与胞宫一样,同为足厥阴肝经所循行之处,故妇女的痛经与乳房胀痛,病机有相同之处,均有虚有实。属于实者,多为阳证,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属于虚者,多为阴证,须滋肝养血,调补冲任。陆德铭先生认为:“乳癖之为病,与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肾气不足,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气郁结,痰瘀凝滞则为其标。故临证以调摄冲任为主治疗本病,常效如桴鼓。实验室证明,调摄冲任可调整内分泌,从根本上防治和扭转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观点对于临床无疑是有指导意义的。班秀文先生则直接用调肝汤加仙茅、仙灵脾、菟丝子、制附子以治疗本病。

加减法:我在用本方治疗乳腺增生时,考虑到肿块已成,纯用温补,尚嫌不够,仍需温散,故在方中除了加仙灵脾助巴戟天温阳,加鸡血藤助归芍养血之外,再加白芥子化寒痰,鹿角霜、露蜂房暖奇经、散癥结,使肿块得消。

验案举隅:乳腺结节

卓某,女56岁,湘潭人,社区干部,2006年11月13日初诊。

五年前,患者左乳上房发现结节,大小为17×9mm,性质不明,肿块发硬,不按不痛,每年均作B超检查,未见长大或缩小,常年怕冷,胸闷,背胀,经常感到一阵寒一阵热,吃温药则上火,吃凉药则腹泻,平时小便多,口干,口苦,大便先硬后溏,有肾囊肿史,也未手术,舌胖淡,有浮黄苔,脉缓,此为肝郁气滞,痰湿凝结,而成乳癖,拟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柴胡1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牡蛎30克花粉10克炙甘草10克七剂

11月20日二诊:服上方后,胸闷、背胀均消失,全身发热,感到很暖和,多年怕冷的现象解除,仍然有口苦,口渴,小便多,舌淡红,脉缓,仍用上方加软坚散结之品:

柴胡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黄芩10克牡蛎30克花粉10克甘草10克蜂房10克鹿角霜10克白芥子10克夏枯草15克浙贝10克十四剂

12月5日三诊:服上方后,感觉乳房肿块变软,其他均可,脉舌同前,拟用调肝汤加减:

当归30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山萸肉30克巴戟天15克肉苁蓉30克鹿角霜15克鸡血藤30克露蜂房15克穿山甲15克威灵仙30

克楮实子30克白芥子10克急性子15克菟丝子15克仙灵脾10克大海马1对

以上药以二剂为一料,研末,蜜丸,每日二次,早晚各一次,每次10克,饭后开水送服,大约可服二个月。

服丸一料药后,经B超检查,左乳房肿块消失。

治疗心得:本案很快获得治愈,在于一诊切入得当,而一诊处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得益于熟悉和理解《伤寒论》条文及其方证。其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这是少阳郁热兼以痰饮内停,属于寒热错杂之证。本案所述之证候与条文不完全相同,但仔细思索,病机是一致的,况且乳腺肿块所生位置正在肝经循行之处,无论从整体辨证或是局部辨证,均相吻合。患者服完一诊所开的七剂药后,大喜过望,因为困扰多年的怕冷、胸闷、阵寒阵热竟豁然而愈。二诊着眼于局部的肿块,仍用原方加化痰散结之品,所选之药,均注意到药性的寒热平衡,故服后肿块变软。三诊从调摄冲任入手,温散结合温补,从本论治,所选方为调肝汤加减,以丸剂缓图,服药不到三个月,多年疾患得以治愈。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李冠杰先生经方使用经验和体会11.14讲座

---------------------------------------------------------------最新资料推荐------------------------------------------------------ 李冠杰先生经方使用经验和体会11.14讲座 李冠杰先生对中医经方研究及临床使用 11.14 讲座(01)下面呢我们就以三个问题开始说: 第一个就是自己对经方体系的一点理解吧;第二个方面对经方应用方的一些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对胡希恕老师和冯世伦老师的学术思想的一点理解就是自己在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那么首先说第一个问题对经方体系自己的一点认识,先从中医里面一个很不正常的情况说起。 我在青岛有两个学生,这两个学生都学医十年了,但是他们都觉得自己中医临床疗效都不理想后来就决心学经方,认识他们后就约我到青岛去过一次,其中我有一个学生他做过六年药剂师,对他本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经历,我就跟他聊,你做了这么多年的药剂师(也就是在药店里抓药),我觉着他对中医开方的现状还是很了解的,我就问他: 你以前做药剂师的时候,一天收了一百个处方,那么你这一百个药方里面有多少是经方?他想了想就对我说: 一百个方子里面要是能有五个经方就算是多的。 也就是说他这一天的中药处方里经方占不到百分之五,这是我学生的一个情况。 像这类情况大家应该知道的也不少吧,凡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应该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甚至你现在看看包括网上的一些东西,杂志 1 / 6

上的一些东西都是这样的情况。 再比如说最近的我们遇到的甲流看一看预防甲流的药、治疗甲流的一些药方,我现在一直在关注着它,现在我们当地甲流还很少,但是我很关注这些问题。 我在网上看看了这么多天,就只有一个人发帖子甲流在有的地方在用经方治,用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经方,其他的帖子基本上都不是在用经方。 这里边就带出一个问题出来,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再仔细的去想一想,咱就说中医的经典。 经方嘛,大家都知道张仲景的这套经方体系是中医里面的经典,我们再去仔细的想一想他这个经方经典经典到什么程度,它是不是中医的经典呢?大家都知道中医里面的经典都是一些古书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内经》再往下就是《伤寒论》再排在《伤寒论》后边就是《金贵要略》那么在《金贵要略》的后边,这里边就开始有分歧了,有的人说是《神农本草》还有的人说是《温病条辨》咱不说别的了,就说多了的这两种说法。 咱们再退一步,就是把四大经典改成三大经典,因为第四大经典有争议,所以我们就退回来,我们就讨论前三个经典,这前三个经典《内经》、《伤寒》、《金贵要略》,就这三本书。 而且这里面《金贵要略》和《伤寒论》是同一本书,实际上这也就是两大经典没有争议,大伙都公认的。 我们仔细去看这两大经典,严格的说《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本

经方配伍之秘

经方配伍之秘 第一章《五脏用药法》解秘 在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经方之制,而对于制方之法则,则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遗传之《辅心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可窥经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译该书的容就可通晓失传古经方《汤液经法》的奥妙。 自神农尝草以来,传至商朝历时已数千载,此时,商初宰相伊从厨艺中悟出五味调和之事,率先发明了汤液入煎治病法,指出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的原则,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达补虚泻实之效,但是这一经方中药配伍法则在当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秘而不传,所以,即使是医圣仲景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也是只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导致后之学者从此不明经方配伍之法。 《伤寒论》是依据《汤液经法》而撰成,《汤夜经法》其书在南北朝时期尚存在人间,到了唐宋时就已失传,唐思邈在著《千金方》时一字也没有提到《汤液经》,但确在《千金方》中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经方,只是不晓经方配伍法则而已,在东晋延之的《小品方》中也保留了许多古经方,从中可窥见经方的原始面貌。比如,在《伤寒论》中有奔豚汤,但是对其论述很不详细,恐怕是历代传抄遗漏丢失的结果,而在《小品方》中对此病论述颇详。《伤寒论》言及奔豚病的条文只有三条: 一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条文是指的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而造成的误治,即误用汗法则伤肾,伤肾必发奔豚病,何以知之,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大伤津液之故,实则泻其子,肾水之子是肝木,(实则泻之)故在治疗时用茯苓灸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故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配伍组合图示1: 二是“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因为恐则伤肾,惊则伤肝,治奔豚病要从肝肾论治。 三是“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肝虚则惊,肾虚则恐,肝虚在治肝的同时兼治肾,肾水能生肝木故也。也就是虚则补其母,肝之母是肾水,药用川芎、当归、半夏、生和桂枝之辛入肝以补肝虚,用白芍之酸入肝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和根之甘共同组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配伍图示2: 明白了《五脏用药法》中的经方配伍之秘,就可以把经方拆开,每一方不是治虚就是治实,但虚实治法不同,其遵循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用图表示之3:肝虚则惊,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惊胆战如人将捕之,坐卧不安,此时宜用辛温的桂枝干等品以补肝虚,同时用苦甘入肾的药以治肾水而生木,更严重的话再用酸咸的药入肺以达金生水而水生木之效,五味共同配伍以补肝虚,同理,肝有实则易发火,生怒气,两胁痛引少腹,此时宜用酸味的枳实、白芍等品以泻肝实,同时再用咸苦之药入心治心,更需要用甘辛之药入脾治脾,因为子能令母实故也。《伤寒论》中的大小柴胡汤就是这类泻肝的方剂。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

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

刚搜来的,供参考 字号:大中小 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 难道是我错了? 忙去翻JT的文章: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

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 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 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 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 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 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经方大师胡希恕:漫谈治脑病的经验!

经方大师胡希恕:漫谈治脑病的经验! 小编导读 涉及脑病的中医病证很多,临床常见的有:头痛、眩晕、呕吐、昏迷、中风、痴呆、痫证、癫狂、郁证、不寐、耳鸣、耳聋、痉证、痿证等。现代医学可见于脑肿瘤、脑血栓、脑出血、癫痫、脑积水、脊髓灰质炎、更年期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胡老用经方治疗有不少独特经验,今从治验看其一斑。 脑病繁烦何其多治疗首推大柴胡 翻一翻胡老的经治病案,突出的印象是在治疗脑病中,使用最多的方剂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通过这些病案分析,可看出胡老治疗脑病的特点。 例1(脑梗死)崔某,男,66岁,首都机场患者。初诊日期1966年3月5日:两周前病发脑梗死,出现左半身不遂,麻木不仁,走路不稳,需人扶持,口干思饮,大便干,舌苔白根腻,脉弦滑数,血压190/120毫米汞柱。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大黄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桂枝三钱,丹皮三钱,茯苓三钱,桃仁三钱,生石膏一两半。二诊4月1日:上药服6剂,走路已轻快,已不用他人扶持,大便日3~4行,血压160/100毫米汞柱。仍宗前方,大黄

减为二钱。三诊4日8日:左半身不仁明显好转,唯左臂尚不遂,血压150/96毫米汞柱,仍上方消息之。按:以上是胡老治疗脑病的病案,无论是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都有用大柴胡汤的机会,当然其前提是,当患者出现其方证时才能应用。 惊狂缘本于亡阳桂枝救逆理应当 例2(癔病)王某,女,26岁,空军翻译。旁观修理电线而受惊吓,出现惊悸、心慌、失眠、头痛、纳差、恶心,时有喉中痰鸣,每有声响则心惊变色,躁烦而骂人不能自控,逐渐消瘦,由两人扶持来诊。舌苔白腻,脉弦滑寸浮。此为寒饮上犯,治以温化降逆,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茯苓四钱,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结果:上药服三剂,心慌、喉中痰鸣减轻。服六剂,纳增,睡眠好转。再服10剂诸症皆消。 眩晕并非肝阳亢里外寒热更疯狂 例3(高血压)赵某,男,53岁,病案号154112。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6日:发现高血压已20多年,常头痛头晕、失眠,于1965年4月2日来门诊治疗。前医以平肝潜阳、活血益气、滋阴养心等法治疗半年未见明显变化。近一月常头晕、失眠、烦躁、易怒、心慌、鼻衄、大便干,左半身麻木,血压170/130毫米汞柱,舌苔黄,舌质红,

《伤寒论》中出现最多的经方

48 承气汤方 29 桂枝汤方 27 小柴胡汤方 12 五苓散方 12 四逆汤方 10 麻黄汤方 9 白虎汤方 8 大陷胸汤方 8 理中汤方 6 小青龙汤方 6 吴茱萸汤方 6 白虎加人参汤方 5 小建中汤方 5 大柴胡汤方 5 抵挡汤方 5 栀子豉汤方 4 瓜蒂散方 4 小半夏汤方 4 猪苓汤方 4 甘草干姜汤方 3 大青龙汤方 3 葛根汤方 3 甘草泻心汤方 3 泻心汤方 3 桔梗汤方 3 肾气丸方 3 十枣汤方 3 通脉四逆汤方 3 附子汤方 3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2 桂枝甘草汤方 2 桂枝加芍药汤方 2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方 2 桂枝加葛根汤方 2 桂枝加黄芪汤方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2 芍药甘草汤方 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2 桂枝人参汤方 2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2 炙甘草汤方 2 奔豚汤方 2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2 当归芍药散方 2 麻黄加白术汤方 2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2 越婢加白术汤方 2 甘草麻黄汤方 2 柴胡桂枝汤方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2 黄芩汤方 2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2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2 茯苓甘草汤方 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2 真武汤方 2 猪膏乱发煎方 2 下瘀血汤方 2 茵陈蒿汤方 2 理中丸方 2 理中加附子汤方 2 白通汤方 2 乌梅丸方 2 桃花汤方 2 竹叶石膏汤方 2 栀子干姜汤方 2 黄连阿胶汤方 2 黄土汤方 2 白头翁汤方 2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2 赤小豆当归散方 1 桂枝加桂汤方 1 桂枝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1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1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1 桂枝去芍药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1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1 桂枝附子汤方

经方合方技巧

经方合方技巧 经方用量秘旨》初稿即将完成;周一上午、周五上午 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706 国医堂上班;周六上午在郑州新华中医院疑难杂病科专家门诊上班 内容提要研究经方的切入点与制高点是研究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和经方合用。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代表方是指辨治病证在诸多方中挑选针对脏腑病变部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剂,衍生方是指辨治用方在动态中因病证演变而又产生的方剂,经方合用是指利用经方各自辨治优势与特长因复杂多变的病证而随机应变相互补充合用的方剂。学用经方只有充分地合理地深入研究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和经方合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为用、相互补充、

相互交融、 相互兼顾, 才能实现治病用方 “上以疗君亲之疾, 生”的目的。本书重点阐述经方合用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 用经方的操作技能与运用技巧;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合方突 出要点,旨在启迪灵感,拓展思路,力辟举 反三、触类旁通,是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最佳参考阅 读用书。前 言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 方的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以及经方合用,以此为切入点 而提升用活经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的制高点。 所谓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 性的方 剂。研究与应用经方的第一要 领务必学好用活基础方,基础方的特点既具有固定性、稳定 性和可信性,又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学习只有重 视深入研究基础方,才能为应用经方奠定扎实 的辨治用方思维,亦即只有从基础方深入学习与理解,才能 把握与运用基础方 治病的切入点。辨治疾病选用基础方的最 大优点是针对病 变属性而非局限于病变部位, 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与不确定性。如桂枝 茯苓丸是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只要病变属性是瘀血,即可选 用桂枝茯苓丸,亦即选用桂枝茯苓丸可辨治所 有病变部位的病变及症状表现是瘀血。 所谓代表方是指辨治病证在诸多方中挑选针对脏腑病变部 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剂。学好与用活经 方的基本准则必须深入研究代表方,代表方既具有集约性、 典型性和特有性,又具有选择性、针对性和可靠性。学习只 有重视深入研究代表方,才能为应用经方提供 最佳思路,亦即辨治疾病只有从代表方深入研究与探索,才 能把握与运用代表方治病的切入点。辨治疾病选用代表方的 最大优点是既针对病变部位又针对病变部位, 亦即辨治疾病的病变部位具有固定性与确定性。如小青龙汤 是辨治肺寒证的重要代表方,亦即小青龙汤既针对病变部位 在肺又针对病变属性是寒;再则,尽管治疗肺 寒证的方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 台匕

经方大师胡希恕:痹证治疗,这几个方子就够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痹证治疗,这几个方子就够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依六经八纲辨证精神,痹之为证多属表证,方剂亦多从此类取之。其治疗该病用得最多的处方只有几个。到底是哪几个处方?又是如何加减化裁的?且看正文~~前列腺炎在临床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急慢性前列腺炎都有,慢性的更多,但是前列腺炎的治疗大多数用清利湿热这些办法治疗,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不好。我在临床上,一边学习一边临证的过程中,发现在陈士铎的《辨证录》里面有一个方子很好用,我临床使用过,确实疗效不错,现介绍一下。书中淋证里面说“人有小便流白浊者,如米泔之汁,如屋漏之水,或痛如刀割,或涩而刺痛,溺溲短少,大便后急”。像这些症状描述的就是一个急性前列腺炎病人,因为有尿道流白浊的东西,还感觉到疼痛、刺痛,小便短少(每次尿量少、尿频),大便以后不舒服,这都是前列腺的问题。陈士铎有一个治疗这个病的方子,叫散精汤。方子的组成:刘寄奴一两,车前子五钱,黄柏五分,白术一两。水煎服。他讲的是很神的,一剂即愈,当然我在临床实践中不是这样的,应该说一剂症状减轻了,以前说的好就是不疼了、不流了就算好了,现在我们是检查化验没事了才算好,要求标准不一样。另外,他还有一张方子也是针对这个的,叫桂车汤(车前子一两、肉桂三分、知母一钱,王不留

行两钱),水煎服。也是一剂愈。这两个方子合起来分析一下就知道了,车前子是一个必用的药,我经常用的一张方子就是在刘寄奴、车前子、白术、黄柏的基础上,加王不留行,这样合起来以后用于治疗急性前列腺炎疗效非常好,我治疗了很多的病例,疗效确实比其他的方子都好,所以把这个方子介绍给大家。当然在辨证的基础上,再在这个方子上进行加减或者调整剂量,那样的话就更加稳妥。另外,在慢性和急性前列腺炎的患者,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这个非常重要,对于前列腺炎的病人,一定是告诉他不可以喝酒,不要吃辛辣的东西,因为这些都容易引起体内的湿热,使湿热加重,所以说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告诉患者,让他严格的禁止这些。前一段时间正好有一个肾功能不全的病人,60多岁,男性,这个病人也有前列腺增生肥大,伴随有前列腺的炎症,病人出院的时候蛮好,肾功能也在好转。病人回去以后高兴,他的朋友们过来看他。病人认为,原来这么重的病好到这种程度,祝贺祝贺吧,就拿了一瓶葡萄酒,老哥几个坐在一起喝,也就喝了一瓶,他自己喝了一杯,是中午喝的,到晚上12点就尿不出来了,赶紧跑到医院插导尿管,这才解决了。所以说,酒,哪怕是葡萄酒、啤酒,都不要饮用,饮用以后就便这个病迅速加重,非常快。所以说对前列腺炎病人的饮食治疗,必须强调戒酒和戒食辛辣。这就是我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参考。对痹痛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上应发汗或利小便,

刘渡舟伤寒论50个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麻黄汤(麻甘桂+杏) 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 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 越婢汤 (麻甘+姜枣+石)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 (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 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 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 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 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 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真武汤(姜芍+苓术+附) 射干麻黄汤(麻黄 +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 小半夏汤(夏姜) 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下焦泽泻汤(泽泻白术) 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 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 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桔梗汤(桔梗+甘草) 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 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与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与营卫解肌表。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与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就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

经方合方技巧

经方合方技巧 《经方用量秘旨》初稿即将完成;周一上午、周五上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706国医堂上班;周六上午在郑州新华中医院疑难杂病科专家门诊上班 内容提要研究经方的切入点与制高点是研究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和经方合用。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 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代表方是指辨治病证在诸多方中挑选针对脏腑病变部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剂,衍生方是指辨治用方在动态中因病证演变而又 产生的方剂,经方合用是指利用经方各自辨治优势与特长因复杂多变的病证而随机应变相互补充合用的方剂。学用经方只有充分地合理地深入研究基础方、代表方、 衍生方和经方合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为用、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相互兼顾,才能实现治病用方“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 生”的目的。本书重点阐述经方合用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用经方的操作技能与运用技巧;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合方突出要点,旨在启迪灵感,拓展思路,力辟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是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最佳参考阅

读用书。前言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word 编辑版. 方的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以及经方合用,以此为切入点而提升用活经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的制高点。 所谓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 性的方剂。研究与应用经方的第一要 领务必学好用活基础方,基础方的特点既具有固定性、稳定性和可信性,又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学习只有重视深入研究基础方,才能为应用经方奠定扎实 的辨治用方思维,亦即只有从基础方深入学习与理解,才能把握与运用基础方治病的切入点。辨治疾病选用基础方的最大优点是针对病变属性而非局限于病变部位, 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与不确定性。如桂枝茯苓丸是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只要病变属性是瘀血,即可选用桂枝茯苓丸,亦即选用桂枝茯苓丸可辨治所 有病变部位的病变及症状表现是瘀血。 所谓代表方是指辨治病证在诸多方中挑选针对脏腑病变部 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剂。学好与用活经

我对《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

我对《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 摘要】《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 【关键词】伤寒论桂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364-02 《伤寒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其理论严谨,其方精当灵验,其 用药鬼斧神工,精妙之处,深为历代医学家所传颂。后世潜心于《伤寒论》之学者,其成为中医界大家者,无不以善用经方而称道,他们精研方证,穷其理致, 用药精准,匠心独运,逐步扩大了经方的主治范围,令伤寒之学代有发挥,而成 为指导临证治疗之门径。 在学习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之运用,更感仲师用药方法之精心巧妙,使我 有了运笔之感,浅谈几点对经方的体会,以探求“医圣”的用药法度。 一桂枝汤 《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 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 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 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 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白芍和营敛阴,桂枝和营解肌。二药伍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之 内有调卫之力。白芍养血敛阴而不滞邪,桂枝和营解肌而不伤阴。二药相合,一 收一散,一寒一温,相互制约,而收调营卫、和气血、启发心阳、益阴止汗之功。 桂枝色赤,入于血分,可通血脉;白芍善走阴分,能益阴护里,缓急止痛。 桂枝又能振奋脾阳,白芍又善养胃阴。二者相合,一阴一阳,共奏通调血脉、缓 急止痛、振奋中阳、调整脾胃功能。 【主治】 1、外感风寒表虚之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缓; 2、自汗、盗汗,症属营卫不和、恶风怕冷、脊背发凉,或有躁汗,平素易 于感冒者,或心血不足,脾肺虚弱使然者; 3、胸痹、胸痛,症属心阳不振、经气不和、气血不调者; 4、腹痛,症属气血不调、虚寒性腹痛; 5、四肢酸楚、疼痛、麻木,症属气血不调者; 6、脉管炎; 7、妊娠恶阻,表现为畏寒、纳少、乏力、恶心呕吐、尺脉小弱者。 二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05条:“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 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少阳病篇》第225条:“伤寒六、七日,发 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而不

经方合方技巧教学提纲

经方合方技巧

经方合方技巧 《经方用量秘旨》初稿即将完成;周一上午、周五上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706国医堂上班;周六上午在郑州新华中医院疑难杂病科专家门诊上班 内容提要研究经方的切入点与制高点是研究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和经方合用。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 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代表方是指辨治病证在诸多方中挑选针对脏腑病变部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剂,衍生方是指辨治用方在动态中因病证演变而又 产生的方剂,经方合用是指利用经方各自辨治优势与特长因复杂多变的病证而随机应变相互补充合用的方剂。学用经方只有充分地合理地深入研究基础方、代表方、 衍生方和经方合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为用、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相互兼顾,才能实现治病用方“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 生”的目的。本书重点阐述经方合用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用经方的操作技能与运用技巧;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合方突出要点,旨在启迪灵感,拓展思路,力辟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是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最佳参考阅读用书。前言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

经方的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以及经方合用,以此为切入点而提升用活经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的制高点。 所谓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研究与应用经方的第一要 领务必学好用活基础方,基础方的特点既具有固定性、稳定性和可信性,又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学习只有重视深入研究基础方,才能为应用经方奠定扎实 的辨治用方思维,亦即只有从基础方深入学习与理解,才能把握与运用基础方治病的切入点。辨治疾病选用基础方的最大优点是针对病变属性而非局限于病变部位, 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与不确定性。如桂枝茯苓丸是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只要病变属性是瘀血,即可选用桂枝茯苓丸,亦即选用桂枝茯苓丸可辨治所 有病变部位的病变及症状表现是瘀血。 所谓代表方是指辨治病证在诸多方中挑选针对脏腑病变部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剂。学好与用活经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汇总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汇总

————————————————————————————————作者:————————————————————————————————日期: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

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经验经方药证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经验经方药证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经验每年的夏至时节,在山坡溪边、桑田等阴湿处,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翠绿的小草,长而细的叶柄,开始是一片叶子,以后变为3片,花苞特别长,开白色的小花。这种小草就叫半夏。“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半夏就是根据其生长时节而命名的。 半夏的药用部分是它的根茎,圆圆的,犹如小芋头,所以,江南一带的老百姓又叫它野芋头、老和尚头等。 半夏味辛辣,粉嗅之呛鼻,嚼之发黏。 生半夏有毒,中毒症状为口舌麻木,胃部不适,口腔咽喉及舌部烧灼疼痛,肿胀、流涎、恶心及胸前压迫感,音嘶或失音,呼吸困难,痉挛甚至窒息。所以,民间又称半夏为蝎子草。中医认为生姜、蛋清、白蜜、甘草等可解半夏毒。据说,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曾治疗一位天童寺的小和尚,忽然声哑来诊,以手指喉抚胸,作无可奈何状。陪同来诊的和尚说他在山上看笋,见山中鲜草鲜果必欲食。范文虎断为生半夏中毒,以生姜3钱、白蜜2匙煎汤服之,3服而瘥。所以,药房使用的半夏,都为经过用生姜、明矾等炮制加工过的半夏,处方名制半夏、法半夏等。 半夏入药的历史悠久,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汉代半夏已经作为重要药物应用于临床,《伤寒论》、《金匮要略》中

使用半夏达42方。 1 药证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 古时候呕吐分论,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半夏所主治的就是那些呕恶有声的恶心与呕吐。半夏为中医称为治呕的圣药。《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及大半夏汤(半夏、人参、蜜),均用于呕吐。许多加减法也提示半夏止呕。如厚朴七物汤条下有“眍者加半夏五合”,竹叶汤条下有“呕者,加半夏半升”,白术散条下有“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以上加减均可见半夏主治呕吐。 但是,按照张仲景的经验,并非所有呕吐均使用半夏,仲景提出必须是呕而不渴。如小半夏汤主治“呕家……不渴”。所谓的不渴,为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润的黏腻的舌苔。相反,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无津,虽然有呕吐,也不宜使用半夏。例如,《伤寒论》中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柴胡、甘草、人参、黄芩、生姜、大枣、栝楼根)治“疟病发渴者”,因为病人口渴,而去半夏。这是张仲景使用半夏的原则。 半夏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等症。 《伤寒论》有半夏散及汤(半夏、甘草、桂枝)治“少阴病,咽

经方合方治病经验十方

经方合方治病十方 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芎归胶艾汤(步桃方) 主要适应症:妇人崩中漏下,月经过多,子宫肌瘤患者经来过多.,姙娠下血 说明:金柜要略:[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姙娠下血者,假令姙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经:[心气不下行,月事不来也],心经主导乳汁下行至子宫,化为经血,这个管道如果不通畅就会出问题,造成经闭,崩中,漏下,等症,方琴曾独排众议,认为桂枝汤是心经药,因此,桂枝汤不但能调和营卫,还能调和阴阳,其中桂枝又是心药,因此,可以引导心气下行,使经血流畅,加龙骨牡蛎收濇镇静,所以,对于血崩等症有很好的止血效果,比起一般使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效果好.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心经收濇为主,胶芎归胶艾汤,调冲任,理阴血为主,两方搭配,一舒通一调补,一收敛一和血,止崩止血倍增. 主要加味:仙鹤草,鸡血藤. 仙鹤草:凉血止血 . 鸡血藤:活血化瘀,补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芎归胶艾汤治以上诸症十有九效,如果还是不效,可以仿黄土汤法加黄芩.加味中,花生衣不常有,去之亦可.

二.小柴胡汤合苓桂朮甘汤(步桃方) 主要适应症:头晕,头眩,恶心,欲呕,梅尼耳氏症. >说明: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主方,能够和解少阳,舒达气机,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症.苓桂朮甘汤,则是温化痰饮的主方,主治心下痰饮,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胸胁支满,目眩等症,两方皆有主治目眩之症,两方配合,小柴胡汤以升少阳胆气为主,苓桂朮甘汤,以温降胃中浊阴为主,使清升浊降,升降和调,头晕目眩,诸症自除. 主要加味:石菖甫,钩藤,桔梗,怀牛膝,车前子. 石菖甫:通窍宁神 钩藤:息风止眩 桔梗:载药上行,舒通气机 牛膝,车前子:(病在上,取之下),通利水道,引浊阴下行. 经验:头眩,恶心诸症,现代人常见,女又多于男,常在疲累,熬夜,失眠后发作,上面介绍的合方加味对此症,效果是很好的,,请参考试用. 三.苓甘味辛夏仁汤合真武汤 主要适应症:虚寒咳,咽痒欲咳,或干咳痰少,或痰多白稀,口中和,舌无热象,脉细缓者。症属脾肾阳虚,寒饮上冲。 说明:苓甘味辛夏仁汤治痰饮在肺,肺虚气滞,主以温化痰饮,宣通肺气,真武汤治阳虚水泛,主以温阳利水,两方合用,苓甘味辛夏仁

经方与时方

对经方思维的认识日渐明晰。曾有一患者,面如红枣半月,观其有低热,口渴等症,查血糖正常,一时难以着手,细问后知其小便不利,再结合其脉浮数,便认定其为五苓散证,五剂而愈。回想原先治肾病综合征虽也是用五苓散,但那时是根据想象推理,并不是根据大论中的方证,虽然获效,实属侥幸。一高年女患者,素有咳喘,一次复发,初在门诊输液治疗一周,病情难以缓解传住院治疗。观其咳喘不止,咳痰粘稠,舌面及咽光净而干。仅以麦门冬汤原方两剂而愈,令人不可思议。或许有人认为前面的治疗起了作用,可后来我以此方治疗有类似脉证特点而未经其他治疗的咳喘患者,用此方仍然疗效可靠。另一患者胃痛数月,痛甚难忍,查为胃溃疡,观其痛甚则脘部隆起如块不可触按。以大建中汤原方三剂而愈,并没有用什么白芨、瓦楞子之类的药,当然更没用用西药。一患者因胆结石服排石药两月,因苦寒药过重,后出现顽固性呕吐,吐大量的清涎,住院治疗多日不效,邀我会诊,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两剂而愈。一女年近五旬,患崩漏大半年,查为子宫肌瘤,妇科认为必须手术,患者拒不从。观其有口渴多饮等症,按照恩师的经验用白虎汤加味十剂血止。正是这些成功的医案,一次又一次的激发了我对方证探索的信心和兴趣。我渐渐淡忘了过去积累的时方经验,尤其是很少用时方的思维来处方。最奇怪的是,有一度我觉得自己空空如也,心里什么经验也没有了,简直没有什么治病的方法。就这样我的思想不断的争斗,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直到2003年便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当年我写了篇《方证药证是经方不变的灵魂》,参加了恩师首次举办的经方研讨会。跟随恩师学习多年,却并没有学到什么秘方,但恩师教给了我无上的秘法---即训练成了我的经方思维。 2015-10-28 17:35:51 宁国中-彭根2015-10-28 17:35:51 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温兴韬 中国医学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最初的单验方逐渐积累发展演变,形成了系统而完备的理论体系。 如今最具代表性且应用最广的只有经方与时方两大理论体系。本文所指的经方,是医圣张仲景所编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方药理论。时方是指以《黄帝内经》、《难经》等为理论体系的医学流派。 时方的核心理论就是以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运气等为主要内容。这一流派的影响最为深远,成为历代中医的主体。从汉唐到明清,绝大部分的中医典籍,均属时方体系,如《华佗神医密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张元素《医学启源》等。这一流派的临证思维特点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判断其气血盛衰、阴阳偏胜,脏腑虚实等,进而确定治法拟定方药。时方中的泻白散、左金丸、戊己丸、导赤散等方名即已显示其思维特征。时方在临床上强调对每一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晚近的中医更重视辨病治疗,甚至结合西医的病理药理来指导。当今中医的理论、科研、教学、临床皆以此为主体。如补中益气汤要辨出中气下陷,用归脾汤要辨出心脾两虚等。我初入临床亦遵循时方法则,八九年春,我在常州中医院实习,出现纳差恶心失眠等症,便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了医案:素体脾胃虚弱,春令风木旺盛,呕逆脘痞纳差,治拟疏木扶土。据此而拟方选药。九三年治一肾病综合征,全身高度浮肿,阴囊肿如茶壶,中西药叠用无效,改用三拗汤合五苓散,药后十五分钟即小便通畅大汗淋漓,开了三剂药,仅服一剂,浮肿大消,余药未再服而改方调治。当时我用三拗汤的思路依据是宣肺利尿、提壶揭盖,用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