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通货膨胀的实质原因与治理分析--【汉魅HanMei—课程讲义分享】

一、通货膨胀的实质原因与治理分析--【汉魅HanMei—课程讲义分享】

一、通货膨胀的实质原因与治理分析--【汉魅HanMei—课程讲义分享】
一、通货膨胀的实质原因与治理分析--【汉魅HanMei—课程讲义分享】

一、通货膨胀的实质原因与治理分析

1.所谓通货膨胀指的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之一,通货膨胀和商品、货币一样,都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虽未直接论述通货膨胀,但其关于货币流通的思想却为我们正确认识通货膨胀的原因指明了方向。

2.从质上看,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运动形式。也就是说,货币理论是建立在商品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分析,就是在“货币或商品流通”的标题下进行的;从量上看,由于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因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首先是由商品总额决定的,其次还由货币的流通速度决定。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是国家权力强制发行的,它本身没有价值,因而无法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如果国家过量发行纸币,就会使纸币流通量超过实现商品价值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也就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因此,从本质上看,产生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是货币的超经济发行。

3.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为我们从本质上分析形形色色的通涨理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近年来,理论界流行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通涨、成本推动型通涨及结构型通涨等不同类型,进而将通涨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过渡增长、成本上涨及经济结构

不合理等。这些提法模糊了产生通涨的真正原因。首先,虽然通货膨胀必然表现为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并不等于就是通货膨胀。因为,除了因货币贬值而引起物价上涨外,市场需求过旺或供求结构不相适应等因素也会引起物价上涨。换言之,只有在货币超经济发行的前提下,由于货币贬值而造成的物价上涨才能纳入通涨的范围。其次,上述提法颠倒了因果关系,从实质上,通货膨胀是因,需求膨胀、成本上涨或结构失衡是果,而不是反之。

4.马克思在《资本论》虽未直接论及通涨的治理对策,但我们仍可以从其货币理论中得到治理通涨的基本思路。首先,从产生通涨的原因可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避免货币的超经济发行,即实现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是防止通涨的根本所在;其次,国家既是货币发行的源头,又是控制通涨的“闸门“,国家权力在抑制通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政府可采用相应的金融货币手段以及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通涨。

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

1.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是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通过对这一“转化“的论述,全面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源泉、过程及其结果。

2.商品所有权规律,指的是等价交换规律。具体而言,就是商品生产者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并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者之间是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平等交换关系;资本占有规律,指的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或劳动产品的规律。

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在市场上,从形式上看,都以承认商品生产所有权为前提,都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完全符合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但是,深入考察资本再生产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等价交换只是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个人创造的剩余产品。因为,一方面,资本家用来购买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可变资本,是从个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不仅要由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补偿,而且还要相应地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

4.资本占有规律的特点,表现为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不仅不违反商品经济的规律,而恰恰是由于对价值规律运用的结果。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必然在一定条件下使劳动力成为商品,使商品生产转变为资本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是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的必然结果。

三、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之间关系

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如果个别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由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个别企业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现象,因为其他企业也会因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竞相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因此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社会价值,从而消除个别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也随之消失。但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价值下降,会引起劳动力价值下降,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由此可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即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的地方。首先,二者共同之处在于,二者的生产都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的,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其次,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后者则是由于这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四、为什么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抽象劳动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重大变革,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了商品的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2.正是由于马克思区别了创造商品价值的二重性,才能从质的方面分析价值实体,揭示价值的本质,进而得出价值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劳动的表现,而是抽象的简单的社会劳动物化了的结果;正是由于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马克思“第一个分析了劳动所具有的创造价值的特性”,“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等问题。

3.总之,因为劳动二重性的发现,才揭示了商品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说明了价值实体、价值本质、价值量、价值形式等一系列问题,才形成了科学的正确的劳动价值理论;如果没有发现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当然也就不可能运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来研究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现象,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系列问题,也就不可能引起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建立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这说明劳动二重性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处于枢纽地位。

案例九通货膨胀对股的影响

案例九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 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随着物价指数的节节攀升,有一个观点也逐渐在股票市场流行,并成为很多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的思想指南,即:通货膨胀是支持股市(或房市)持续上涨的基本动力。很多人认为,在物价不断上涨时,将钱存在银行不合算,应该投资股市、基金或房地产。 于是,每当统计局公布物价指数创新高的消息时,股市总是大涨。在2007年7月份的CPI公布后,新浪网做了网上调查,“面对CPI的上涨,你的资金投向那里”?58%以上的人选择把钱投向股市,而选择继续存在银行的只有13.9%,其它也是选择了楼市,“通货膨胀造就大牛市”的理论十分有市场。 但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份CPI再创新高的消息并没有让股市重新涨起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后不久,美国劳工部也公布了美国的物价指数,美国11月CPI升0.8%远超10月的0.3%,为2005年9月以来最高涨幅。接着公布的欧盟及新兴市场的物价指数同样创10年新高。受此影响,欧美股市及亚洲股市跌声一遍,我国股市也未能幸免。 根据案例分析,通货膨胀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案例来源:尹中立.每日经济新闻[N].2007年12月28日。 参考答案(提示性): 答: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和股票价格既有刺激作用、又有抑制作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过多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造成的。通货膨胀本身股市是正面的刺激因素,但通货膨胀的恶化所带来的金融紧缩才会给股市带来负面影响。一般来说,通胀对股市的影响有三种表现:第一,货币供给量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第二,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即股票的名义收益)有一定幅度地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第三,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带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市场繁荣,造成一种企业利润普遍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股票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 当产品的出厂价格涨幅加快,涨价范围扩大,多数行业的产品出现涨价行为时,整个社会的物价指数涨幅就将超过中央银行的忍耐范围(一般为3%至5%左右)。物价出现螺旋式上升,尤其是物价上涨超出市场预期时,中央银行便开始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股市便会出现逆转。 总之,当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的刺激作用大时,股票市场的趋势与通货膨胀的趋势一致;而其抑制作用大时,股票市场的趋势与通货膨胀的趋势相反。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1)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1923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接连暴跌,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1923年年初,马克币值一度达到2。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一个美国人能以7美元兑换到40亿马克。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工人们的工资一天要分两次支付,到了傍晚,一只面包的价格等于早上一幢房屋的价值。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

通货膨胀 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 1979-1980年 6% 二 1982-1986年 8.8% 三 1986-1990年 18.5% 四 1992-1994年 21.7% 无 2006-2008年 6%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 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 【摘要】 ?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 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基础货币调控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基础货币投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政策性再贷款和财政透支是主要手段。截至1993年末,再贷款总量10580.8亿元,超过70%基础货币来自央行再贷款。再贷款主要出于政策性目的,如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财政透支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重要途径,1993年末财政透支形成预算借款1582.1亿元。二是国有银行为再贷款主要承接者。四大国有银行身兼政策性职能,承接了97%再贷款。三是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地方人行拥有部分再贷款权限,加之其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再贷款投放受地方干预,甚至出现“倒逼”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基础货币刚性增长造成需求快速扩张,引发严重通胀,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四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较小。1993年末外汇占款875.5亿元,仅为再贷款的8.3%。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收回部分再贷款对冲外汇占款增长。该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阶段,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信贷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发生重要变化。主要改革措施及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人行实行垂直管理,收回地方人行再贷款权限。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逐渐收回省级人行再贷款权限,抑制了再贷款过度膨胀。二是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剥离,加上后来资产处臵需要,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汇率制度改革推动外汇占款快速增加。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施经常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1979-1980年6% 二1982-1986年% 三1986-1990年% 四1992-1994年% 无2006-2008年6%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 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 【摘要】 ?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 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基础货币调控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基础货币投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政策性再贷款和财政透支是主要手段。截至1993年末,再贷款总量亿元,超过70%基础货币来自央行再贷款。再贷款主要出于政策性目的,如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财政透支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重要途径,1993年末财政透支形成预算借款亿元。二是国有银行为再贷款主要承接者。四大国有银行身兼政策性职能,承接了97%再贷款。三是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地方人行拥有部分再贷款权限,加之其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再贷款投放受地方干预,甚至出现“倒逼”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基础货币刚性增长造成需求快速扩张,引发严重通胀,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四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较小。1993年末外汇占款亿元,仅为再贷款的%。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收回部分再贷款对冲外汇占款增长。该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阶段,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信贷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发生重要变化。主要改革措施及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人行实行垂直管理,收回地方人行再贷款权限。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逐渐收回省级人行再贷款权限,抑制了再贷款过度膨胀。二是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剥离,加上后来资产处置需要,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汇率制度改革推动外汇占款快速增加。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施经常

津巴布韦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津巴布韦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电子商务113班叶敏56 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非洲的“菜篮子”和“米袋子”的津巴布韦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到了2008年4月4日,继2008年1月津巴布韦中央银行发行最大面值为1000万津元后,又发行了当今世界上面额最大的亿津元纸币,可仍旧有人提议要发行更高面值的纸币。在津巴布韦,人们对货币的使用早已不是论张,而是论“堆”或用秤来“称量”。被称之为津巴布韦化。津巴布韦是世界上百万富翁最多的国家,然而它又却是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如果在津巴布韦乘坐出租车,即使全用五万面额的纸币付费,数钞票付给司机所要花费的时间也差不多与路途全程所用时间相当,其2008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20万%。每一个到津巴布韦旅行的游客,都会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 从2000年起,总体穆加贝开始推行土地改革,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黑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土地分配。在津巴布韦宣布独立的20年后的2000年,占总人口1%百人农场主仍然控制着70%最肥沃的土地,在百人农场主和黑人之间爆发了严重的暴力冲突,引发了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导致外国资本人大量撤出,使得该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日趋混乱。 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和无法想象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政府的货币供给量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价格的持续上涨的过程,成为了津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而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起因之一是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减产供应不足导致了最初的通货膨胀。而粮食减产主要是因为土地改革导致土地废弃。其二,津巴布韦政府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津巴布韦的财政支出用于土地改革,对白人农场主的压制及政府支出。津巴布韦商品供应能力下降,而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与原来一样多,而供应商品能力下降了,必然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导致政府系统开支增大,在政府收入不变的情况之下,为了不使财政赤字,政府发行更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然而新增的货币又产生了新的一轮的物价上涨。此次的物价上涨导致了许多工人发出要求涨工资的呼声,工厂给工人上涨的工资从销售产品价格的上涨中获取,又使得物价的普遍上涨。上涨的价格用更多的货币去购买,因为小额货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政府又发行大额货币,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是津巴布韦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的案例

俄罗斯外交部“催债” 美国大使馆欠租900万! 年关未到,已经有“黄世仁”翻出霉菜一样的老账簿,算盘珠子拨得啪啦乱响,撸撸袖子打算讨债去了。这位急吼吼的“黄世仁”,家底并不穷困,地大物博,正名叫“俄罗斯”。和它相比,欠债的“杨白劳”更富,“美国”是也。俄国人要债900万。 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最豪华的商业娱乐区———阿尔巴区,距离克里姆林宫1.6公里。 这所华丽宅院叫“斯帕索大宅”,上下两层,墙上斑驳着90年岁月痕迹。宅子里的舞厅、办公室、卧室和后花园,都保留着20世纪初建时的奢华风格。 谁也不会想到,整幢“行宫”的租金,一年不到3美元。 就在同一个社区同一条街,100平方米的普通平房,租金的“行情”是3000美元一年!价廉物又美!难怪,美国自从1933年和前苏联建交以后,就与政府签订长期租约,赖在“斯帕索大宅”不肯挪窝了。明年,美国大使馆还打算申请“续约”20年。想得还真美!别以为俄罗斯人都是傻大愣,“赔本生意”愿意一路做到底! 今年4月27日,俄罗斯外交部外国使节服务署主管谢尔盖耶夫,向美国大使“摊牌”———要续约可以,先把你们欠的租金全“吐”出来。

根据俄罗斯外交部估算,仅过去10年间,美国大使应为自己的官邸累计补偿租金900万美元。 1985年,美国曾和前苏联签订过一张“斯帕索大宅”的租约,合约上清清楚楚写着“每年租金72500卢布,租借期20年”。当年,卢布和美元的汇率是1卢布兑换1.66美元,前苏联外交部每年坐收租金超过12万美元,俨然一个“大房东”。却没料到卢布忽然遭遇“滑铁卢”,几年间,卢布对美元的汇率跌到不足原来千分之一。“斯帕索大宅”72500卢布的年租金,缩水到1994年,折合成美元,只要2块半。在圣彼得堡,美国领事馆和领事官邸两栋宅院的租金,加起来一年也只要6美元。更糟糕的是,当年签约的前苏联外交部部长,自视甚高,半点“后手”都不留,坚持“不用附加任何跟汇率有关的条款”。错不在自己,美国大使馆乐得捡一个大皮夹子! “杨白劳”铁定耍赖 转眼2005年,“斯帕索大宅”租期将满。“俄罗斯房东”看准好机会,磨刀霍霍,打算把过去十几年的烂账都补救回来。既然美国人已经“坦白从宽”,俄罗斯也不能显“小气”———太久以前的陈年老账不跟你计较,四舍五入,就取10年整数,美国人按照如今的“行情”,随便赔个900万美元吧!900万美元,不是小数目,美国人又不是钱多得发霉用不掉,干吗“孝敬”俄罗斯国库!美国大使馆马上给出书面回复:“鉴于俄罗斯外交部不肯提供莫斯科物业市值数据,美国预备聘请独立评估机构,估算…斯帕索大宅?的市值租金,并按这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及案例分析--(参考资料)5

摘要: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表明世界经济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从长期来看,通货紧缩的危害性比通货膨胀更为严重,通货紧缩最坏的情况将导致经济崩溃。通过对历史上美国和日本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相互关系,发展和稳定证券市场对防治通货紧缩意义重大。因此,保持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繁荣,对遏制我国当前通货紧缩趋势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证券市场;通货紧缩;因果关系 一、世界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 通货紧缩(Deflation),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1992)中定义为“与通货膨胀(Inflation)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在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斯蒂格利茨则在其《经济学》(中译本,1997)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简明定义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下降。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大都出现程度不同的通货紧缩,时至今天,其阴影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徘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期刊文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通货紧缩,而非二次衰退。 1、三大经济体 继日本之后,美国、德国和英国也相继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由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GDP占到全世界GDP的75%,因此三大经济体的经济走向对世界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一年,企业的资本设备价格下跌了1.0%,汽车价格下跌了1.6%,服装产品价格下跌了2.2%,电器价格下跌了2.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个人电脑,跌幅高达20.9%.通货紧缩不但笼罩着制造业,而且已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酒店的价格下跌了2.1%,飞机票的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更是下跌了4%.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持续性的通货收缩,对正在挣扎着走出衰退的美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2002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5.0%,但进入二季度后急剧回落,二季度经济增长仅1.3%,预示着美国经济调整、复苏和变革步履维艰,通货紧缩仍是主要威胁。 欧元区的通货紧缩压力总体不太大,但是德国和英国则相对严重。德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通货紧缩的边缘,加入欧元区以来,德国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失去了相当的自主性,目前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对于通胀率只有1%的德国来讲相对较高,估计2003年出现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大。英国近来的通货紧缩压力一直比较大,统计数字表明,当前英国的年主导通货膨胀率只有1.9%,同英国政府设定的2.5%目标有一定差距。目前,英国的零售价格指数仅仅相当于1987年的水平。过去12个月来,英国耐用消费品价格平均下降了3.8%.

历史上典型通货膨胀案例.胀案例.胀案例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世纪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目前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但在当时,它至少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目前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但在当时,它至少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

国家开放大学《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案例5: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在卢纳商店,一个巧克力棒值600万第纳尔。短短的一则通告指示:“物价提高90%。”这家店在世界其他地方只能算一个小本经营店,要不是店里的电脑不能处理三位数变动,物价甚至应该上升100%。 到现在为止这是经理Nikolic先生3天内第二次提高价格。他用拖把挡住门,以防止讨价还价的顾客进来。电脑在标签纸上打印出新价格。经理和两个助手忙着把纸撕下来并粘到货架上。他们以前是把价格直接贴到物品上,但物品上贴了这么多标签,让人很难弄清哪个是新标价。 4个小时之后,拖把从门口拿走了。顾客进来,搽搽眼睛看着标签,数上面有多少个零。当电脑打印出另一种商品价格时,Nikolic本人也看着,这是一台录像机。他自言自语:“是几十亿吗?”准确地说是20391560223第纳尔。他指着自己的T恤衫,T恤衫上印着一个词“不可思议”,这句话是对塞尔维亚经济的绝妙写照。“这简直是疯狂”他说。 除此之外你还能如何描述它呢?自从国际社会实行经济制裁以来,通货膨胀至少每天是10%。如果把这个数字换算成每年的比率则会有15个零——高到没有任何意义了。在塞尔维亚,在凯悦酒店1美元换到1000万第纳尔,在共和国广告上急需用钱的人要换1200万第纳尔,而在贝尔格莱德地下社会控制的银行里要1700万第纳尔换1美元。塞尔维亚人抱怨说,第纳尔和卫生纸一样不值钱。但至少在目前,卫生纸还很多。 据说隐蔽在贝尔格莱德一条道路后面公园中的政府印钞厂正在一天24小时印制第纳尔,以力图与加速的通货膨胀保持一致,反过来无止境地印第纳尔又加速了通货膨胀。相信只要发钱就能安抚反对者的政府需要第纳尔来为关门的工厂和机关中不工作的工人发工资。它需要钱购买农民的农产品。它需要钱为走私掠夺和其他避开制裁的方法筹资,以便运进从石油到Nikolic店里的巧克力棒的每一种东西。它也需要支持兄弟的塞尔维亚人在波黑和克罗地亚打仗。 一位外汇交易者拿着500万张价值8亿第纳尔的钞票说:“这些钞票是刚印出来的。”他说,他从一家私人银行得到这些钞票,私人银行是从中央银行得到的,而中央银行得自于印钞厂——这是把黑市和财政部联系在一起的一条罪恶管

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以下黄金分享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发生有在纸币条件下的,也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世纪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 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 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目前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但在当时,黄金分享网它至少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中国出其右。如果1922年1月的物价指数为1,那么1923年11月的物价指数则为100

【宏观经济学案例与分析】第12章案例 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了解决工农业价格的“剪刀差”问题,几次调整了农产品价格和部分原材料价格,这又引发了工业品的涨价,而工业品涨价后,又引起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出现了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轮番推进的现象,由此引发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1988年,由于投资规模过大,经济发展过热,使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引发了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总供求的差率并不大,这时期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即由于产业结构失调引起的通货膨胀。1992—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持续上升,1994年达到了25%,中央政府意识到通货膨胀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进而采取了紧缩政策,以平抑物价,控制经济过热的局面。经过3年的宏观调控,1996年终于把通货膨胀降至6.1%,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 近年来,由于GDP的崇拜,各地积极上马一些大型工程、建设一些同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再加上城市经营等其他方面一些因素,致使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步加大。中央政府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请结合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危害。 2、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政策措施有哪些? 3、就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请谈谈治理的对策应该是什么?中央政府已作了哪些努力,并对可能的效果做出预测、说明理由。 1

分析内容:1、80年代开始的由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轮番推进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1988年开始的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引发了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危害主要有:制成品价格上涨,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引发经济剧烈波动;政策变化较多,造成了政策实施中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格市场化调整,进而影响了我国市场化的进程,等等。 2、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政策措施: (1)抑制总需求:政策政策方面,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减少转移支付等;货币政策方面,通过各种措施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2)稳定总供给:确定工资—价格指导线,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实施以纳税为基础的税收政策;(3)其他措施:反垄断政策等。 3、近年来,由于GDP的崇拜,各地积极上马一些大型工程、建设一些同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再加上城市经营等其他方面一些因素,致使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步加大。治理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应该着手于控制过分超前的项目投资需求,从货币政策上收紧对房地产项目投资、购买的贷款,并监管住资金的流向;同时加强反垄断的力度,加快这些部门的市场化竞争,以降低电力、水、土地等基本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价格;加强中央宏观调控,改变对地方考核的标准,让地方着力于市场培育和产权、环境保护,根本上促进我国市场化进程。等等。 中央已经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管理政策等多方面进行了努力,目前形势还不是很明朗,比如房价在很多城市仍在上涨。当然一些产品价格的结构性调整是需要的,比如为 2

宏观经济学案例:有关通货膨胀

德国: 恶性通货膨胀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一般表现是物价以递增的速度迅速上涨,通货膨胀失去控制,相对价格非常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迅速增加,货币极度贬值。例如1920、1923年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如果1922年1月的物价指数为1,那么1923年11月的物价指数则为100亿。如果一个人在1922年初持有3亿马克债券,两年后,这些债券的票面价值早就买不到一片口得糖了。恶性通货膨胀一般是社会处在战争或政治变革的特殊时期,政府不得以大量印制钞票方式弥补开支时才会发生。中国1948 1949年期间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曾形成过恶性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达到无法统计程度,许多商品物价1天之内能翻一倍。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卢布价值贬值超过万倍。 中国: 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一)发行屡创天量。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

60页。),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 2. 6 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0.22217公分,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年12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达83.2亿元,超过限额4倍多,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 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10.4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更猛增至679,458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33,972倍,如果以1∶300 万的兑换率折合成法币,则数量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的天文数字,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额到1万元、10万元,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早在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法币已流通10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案例:中国2007-2008年的通货膨胀 一、通胀形势 (一)2007年形势 2007年CPI同比上涨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CPI同比涨幅持续扩大。各季月平均同比涨幅逐步扩大,分别为2.7%、3.6%、6.1%和6.6%。 工业品价格呈现前期涨势平稳,后期涨幅明显扩大的态势。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4%,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4.1%、3.6%、3.7%和 6.3%;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1%,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2.9%、2.7%、2.6%和 4.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7%,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升4.2%、6.2%、8.7%和11.5%。 一、通胀形势 (二)2008年形势 2008年CPI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CPI同比涨幅前高后低。2008年2月,CPI同比涨幅达到8.7%,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此后CPI从高位开始回落。CPI全年各季度同比涨幅为8%、7.8%、5.3%和2.5% (二)2008年形势 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5%,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工业品价格前期涨势明显,后期急剧回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7月份达到15.4%的高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此后,生产者价格涨幅急剧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全年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6.9%、8.4%、9.7%和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9.8%、12.4%、14.9%和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7.5%、23.8%、23.8%和16.2%。 二、通胀的国际背景 (一)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 2007-2008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粮食和资产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2007年5月份,世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至近7年来的最高水平,当月主要工业国家的平均通胀率达到2.8%。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明显上升。2008 年3 月,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土耳其和越南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分别为8.8%、8.5%、8.2%、8.8%、9.2%和19.4%。 (二)全球性通胀的原因 1、全球流动性过剩 2、以美联储为首的各主要央行应对次贷风波而 采取的大幅降息和注入流动性的政策 3、国际市场石油、玉米、小麦和金属等初级产 品价格普遍高涨 三、通胀原因 (一)外部因素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二)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动力和原因 (三)居住价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涨的重要原因

1994年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1994年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1.经济增长率指标: 1991年为8%;1992年为13.2%;1993年为13.4%;1994年为11%; 2.通货膨胀率为历史最高: 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涨幅高达27.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高达24.1% 3.货币投放量: 我国1994年的货币投放并未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数量。全年国家贷款余额316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1994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约为72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与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21.35%的增幅相差不太大。 1992年流通中的货币量比上年增加36.4%;1993年则增加35.3%。两年的增长率均高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幅度之和。它们累积起来的影响滞后到1994年,最终导致零售物价和居民生活费用的上涨。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和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料价格有明显提高。 4.投资需求: 1985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543亿元,1994年竟达16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率1993年已高达39.7%,1994年达36.5%。呈明显的膨胀。 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到1994年末亏损面已超过40%。企业亏损过多,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增大,导致赤字。 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政府不是向银行大量透支,就是大量发行国债,无论怎样做,都会促成大量货币发行。 二、理论分析 本案例涉及到了通货膨胀的特点和其形成的原因。我国的通货膨胀特点是人民币的发行量大于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导致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总是同物价水平上涨联系在一起,尤其在1994年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出。 1994年的通货膨胀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①需求拉上。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②成本推动。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③结构失调。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④供给不足。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 ⑤预期不当。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⑥体制因素。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但是,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三、对通货膨胀提出的建议 针对于我国的通货膨胀的现象,我觉得我们可以实行如下方案来解决该问题:①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降低物价水平。②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例如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③紧缩性收入政策。

恶性的通货膨胀案例

恶性的通货膨胀案例 ?萨缪尔森说,它像癌症一般,这致命的通胀会使整个经济窒息。 价格以每年100万%,甚至10亿%的速率上涨,致使市场经济形势变得一无是处。 ?案例1:描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部发生的恶性通胀的情形:?过去在兜里装着钱去购物,将买到的食物装在篮子里。现在,用篮子装钱再用衣兜装回所买的食品。除了纸票子以外,一切都十分缺乏!以前一顿饭的价钱和一张歌剧票差不多,现在却几乎是原来的20倍。 ?案例2:20世纪20年代,年轻的德意志魏玛共和国。 无法借到款项也征收不到足够的税款,以偿还债款。于是政府印刷钞票,从1922年初到23年12月,货币发行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1922年1月到23年11月,价格指数从1上升到10亿。1922年初拥有一张3亿元的债券,两年后用这么多钱连一块糖也买不到。

案例3:90年代初期的塞尔维亚政府通过印刷钞票筹集资金,为人们上了一堂超速通货膨胀课。 ?1993年初,贝尔格莱德一家商店,1个巧克力棒600万第纳尔,1台录像机20多亿第纳尔。 ?$1兑1200万第纳尔,地下交易则为$1兑1700万第纳尔。?据说,政府的印钞厂一天24小时印刷第纳尔,力图与加速的通货膨胀保持一致,但这又加速了通胀的上升。 案例4:1987年的巴西,通胀率为365%,1988年为934%,1989年竟然高达1765%。 ?巴西的经济学家卡洛斯·兰戈尼说,“当你发现最好在午饭第一道菜上来之前付款,而不是等到甜点之后” ?从1989年的11月中旬起,超级市场的价格平均上升218%,股票、黄金市场的价格上升了175%,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价格上升了163%,隔夜账户上升了137%,人们将钱存入该账户作为保值措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