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地质进展综述

石油地质进展综述

石油地质进展综述
石油地质进展综述

石油地质学进展综述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阐述石油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以及分布规律。石油作为地壳组成的一部分,它的生成、聚散和分布都离不开整个地质体的发展过程,并且要受着各种地质因素的控制。因此石油地质学是以盆地构造、盆地沉积及石油地球化学知识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油气勘探开发方法与技术作为实施手段,来研究油气的附存条件和产出状态以及油气藏富集和分布的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石油地质学作为现代地质学中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它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始终与地质学本身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同油气资源勘探实践活动紧密相伴。

第一章、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发展

一、世界石油地质学理论发展的回顾

在本世纪早期,石油地质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油气生成理论和背斜找油理论。随着油气勘探活动的持续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石油地质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起来,无论是30-4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非背斜理论,还是60-70年代产生的板块构造理论,以及近几年才建立起来的层序地层学理论,都是石油地质理论的范畴。

185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首次钻探出石油之后的最初年代,石油钻探几乎没有地质理论可作为指导。19世纪中叶,加拿大的T.S 亨特(Hunt,1866)、俄国的г.в.阿比特(Aвих,1863)、美国I.G怀特(White,1885)、奥地利的豪佛(Hofer,1888)等先后提出了石油储集的“背斜说”,这是近代石油地质的萌芽。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第一部石油地质专著《实用石油地质》(D.Hager,1916)在美国出版,直到1954年美国学者A.I莱复生(Levorson)《石油地质学》的问世,标志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走上了系统化。

随着地质理论的进步和油气勘探活动的实践,石油地质学家不断完善石油地质学的理论。60年代诞生的板块构造理论被誉为地球科学的革命,促进了构造地质学的发展。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能指导研究含油气盆地的成因机制,开展油区岩相古地理研究,推动油气成因理论的研究和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的研究。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对全球沉积盆地进行分类,分析大油田与沉积盆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对盆地的含油气性和潜力进行预测.从而发现了一批巨大油气田.如加拿大沿岸含油气区、南美沿岸含油气区、中非裂谷系含油气区。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世界油气勘探的高峰阶段。这一阶段也是石油地质理论快速发展的阶段。最突出的有干酪根成烃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盆地类型理论、碳酸盐岩油气藏理论和油气二次运移聚集理论。大陆动力学是继板块构造后的重要地学理论。

1972年,美国的石油地质学家M.T.哈尔布蒂(Halbouty)提出了“隐蔽油藏”的概念,把找油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包括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及诸多类型的复合型油藏,极大地丰富了石油地质研究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创立将全球地质学的思想运用于石油地质理论,以韦尔、(P.R .vail)为首的埃克森公司(Exxon)的地质学家们建立了地震地层学,它把地质理论、地震勘探技术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地震时间剖面与实际地层剖面之间的有效对比,并成功地应用于油气勘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哈克、韦

尔、波萨门特(B.Haq、P.R.V ail、H.W.Posamentier)创立了层序地层学,它从全球变化的思想出发,熔现代沉积学理论,全球海平面升降旋回和年代地层学的时间框架于一炉,以重建大陆边缘沉积记录中识别出来的海岸上超和海平面变化旋回为基本方法,界定和划分出成因地层单元——层序,从成因角度去分析沉积地层的特点与分布,使沉积相和烃类生储盖层研究更具科学化、规范化。20年代90年代以来,沉积盆地数值模拟成为当代石油地质学领域中发展迅速的又一个活跃的前沿(S.Cloetingh、W.Sesir、F.Horvathetal 1993,I.Lerche 1990)它是新地学思维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能以某种逼真的方式再现含油气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全部动力学过程及与之伴随的成烃、排烃和运聚过程,并模拟这些过程的时间配置关系和瞬态变化,从而把石油地质学从静态的单因素的定性描述提升到动态整体化的定量模拟。

在150年的时间里随着地质学理论和油气勘探开发方法与技术的发展,石油地质学在,油气赋存的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盆地内油气的生成和演化;油气运移、聚集并形成油气藏及油气的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不断的取得进步,并成功的指导了油气的勘探。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挑战要求石油地质学要不断的发展。

二、中国石油地质学理论发展回顾

在中国石油地质学理论近50年的发展里,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提出石油地质的新问题,并通过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石油地质学的理论又很大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含油气区大地构造和盆地研究的发展

建国初期以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翁文波、张文佑等地质学家为代表,初步认识到中国大地构造的总体格局是造山带与盆地的有序组合。在西部有一系列为中、新生界覆盖的沉积盆地,有的边缘发现了油气苗;中国东部也有一系列大中型沉积盆地,为新生界覆盖,破坏较小,可能形成油气田。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地质理论普遍重视了盆地类型理论的研究,并以盆地类型对中国含油气大区进行划分,其中较有代表的是李德生院士的分类:即把中国含油气盆地划分为东部拉张型、西部挤压型和中部过渡型三大类,并据此把中国划分为三个大的含油气区。朱夏、武守诚等,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古地理位置、古气候等做了系统研究,朱夏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了盆地分析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与全球构造运动体制相联系的盆地世代概念,强调沉积盆地原型及其空间上的组合,时间上的叠合,提出从3T 出发, 经4S到4M的盆地动态系统分析,从而实现由GT(全球构造) 到HC(油气) 的研究过程。并针对我国西部盆地的特点,提出了陆陆碰撞型前陆盆地及其油气分布规律,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型”盆地。中国的盆地研究者没有陷入描述性的繁琐分类,没有试图仅从其大地构造位置出发简单地去类比盆地油气远景。他们从各地区、各时代盆地实例的研究中得到更为理性的认识,从原型、原盆进而提出改造型、变盆,从槽盆、广盆进而提出盆地结构和结构单元,从盆地的空间组合、时间叠合进而提出多期次开合旋回形成中的复杂盆地概念。这对我国油气勘探从结构简单盆地向复杂结构盆

地,从新生界盆地向中生界、古生界、甚至中晚元古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

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和40 年代, 老一辈的中国地质家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最早在国际学术界提出陆相生油理论的是潘钟祥教授于1941 年在美国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石油的非海相成因2 ]。他认为:“由于世界上几乎所有石油都是来自海相地层,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所有的石油必然是海相成因的。他们一般不相信石油可以从淡水沉积物中形成。他们一般认为, 即使石油形成于淡水沉积物, 也不会有工业价值。在中国陕西省北部发现的石油无疑是非海相成因的”。

进入70 年代, 我国陆相生油理论又进一步发展成煤成烃的科学研究。中国煤系地层发育, 有早石炭世、石炭—二叠纪,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晚三叠世, 早—中侏罗世, 晚侏罗世和第三纪等8 个聚煤期。大型含煤盆地众多, 煤炭储量和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天然气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认为: 煤系地层腐殖型有机母质在其转化过程中, Ⅲ1型干酪根可转化成煤成油, Ⅲ2型干酪根可转化成煤成气。煤成烃可以聚集在煤系地层内,亦可运移聚集到其上部或下部的储集层内,。我国煤成油的研究开始于80 年代中后期, 傅家谟(1987) , 黄第藩(1990) 等开展了煤成油母质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勘探工作发现由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形成的煤成油藏——鄯善油田、丘陵油田。在准噶尔盆地发现同类型的彩南油田和石西油田。我国油气地球化学家, 煤岩学家开展了大量煤成油地化特征、煤成烃演化机理、煤成油的运移聚集和煤成油田分布规律的多方面研究,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以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侏罗系煤系地层为对象, 正在开展相当规模的煤成油勘探工作。

我国学者从80 年代初开始研究干酪根早期降解生烃说, 并在我国油田中发现有未成熟和低成熟石油的存在。史继扬等(1982) , 黄第藩等(1987) , 王铁冠(1995) 等论证我国某些陆相湖盆由于物源近距离搬运和快速堆积造成有机质的局部富集。某些生烃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 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在中、新生代陆相油源凹陷的浅盆部位和一些较新地层的油田内均发现存在一些低熟原油, 其镜质体反射率值为0.3%~0.6% , 拓展了我国陆相生油的研究领域, 也为勘探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3、源控论与复式油气聚集(区) 带的理论

早在60 年代大庆油田发现之后, 对松辽盆地古龙坳陷和三肇坳陷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萌生了“源控论”的思想, 即大油田经常位于生油坳陷的油源充沛部位。到70 年代在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源控论”的找油思想已深入在该地区工作的石油地质家脑海中。这个大型第三纪断陷盆地由于多期的剧烈的断块活动,形成大陆边缘裂谷式拉张型或张扭性多凸多凹的构造格局。整个渤海湾盆地(三分之二为陆地, 三分之一被海水覆盖) 被断层和基底凸起分割成济阳、黄骅、下辽河、冀中、临清和渤中等六大坳陷和50 多个老第三系箕状凹陷或地堑凹陷。我国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家较早地重视各凹陷第三系生油条件的研究, 选择生油条件好, 资源潜力大的凹陷首先进行勘探, 获得了较高的成功率, 进而又

认识到每个生油凹陷都是一个独立的油气聚集区。胜利油田石油地质工作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田环绕生油凹陷呈多环式展布”的模式。他们将源岩、储集岩、圈闭形式, 运移—聚集途径和时间等匹配关系联系起来,强调“生、储、盖、圈、保、运、聚”等油气藏形成的匹配因素。

80 年代中期我国地球科学工作者又进一步发展了“复式油气聚集(区) 带的理论”。认为在同一油源区内虽有多期发育的断裂系统切割了油气成矿(区) 带的完整性, 并形成了复杂的油、气、水系统。但由不同储油层系和不同圈闭类型的油气藏可以形成叠合连片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带的赋存形态。从而建立起在一个箕状凹陷油源区内有特定位置的中央背斜型、低潜山型、高凸起型、同生断层滚动背斜型, 斜坡型和凹槽砂体型等六大类复式油气聚集(区) 带。由此灵活运用滚动勘探开发的作法, 使渤海湾盆地建成我国又一个重要的石油产区。

从80年代到现今,我国在油气藏成藏理论方面及成藏过程定量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在天然气成藏理论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天然气勘探,是我国的天然气储量在这几十年中直线上升。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天然气储集及盖层、天然气的运移及物理状态、天然气聚集的基本原理、天然气的运聚平衡原理和天然气藏的保存作用等。

总之,我国石油地质理论是针对我国的具体地质情况,即以陆相中新生代盆地为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体系,丰富了世界石油地质理论宝库,为世界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和油气工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二章、国内外石油地质理论主要内容

一、成盆理论

1、盆地演化理论

盆地分类代表人们对于沉积盆地的认识程度。近年来,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的三端元分类取得了人们的共识。以盆地构造为核心的盆地地质模型发展很快。根据地壳的力学性质,可以将盆地划分为拉张、挤压、走滑三大系列,并可根据板块构造位置进行进一步划分。

以大陆内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为代表的拉张盆地,由早期的纯剪切模型发展到简单剪切模型、混合剪切模型和岩石圈层圈拆离模型;不同的盆地模型导致盆地的热流分布不同。纯剪切模型和层圈拆离模型的盆地底面与莫霍面呈镜像反映,高热流值位于盆地拉张区的中部,盆地具有明显的热沉降坳陷期。简单剪切模型和混合剪切模型,通过盆地底部的拆离断层将上地壳的脆性破裂与下地壳的塑性流动联系起来,热地幔隆升与上地壳的拉张区之间有一定的空间位移,从而使得高热流值并不一定分布于盆地拉张区的中部。因此,盆地模型将对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以前陆盆地为代表的挤压盆地,将造山带演化与盆地的形成、形变联系起来,揭示了

板块俯冲和碰撞对盆地的制约作用。前陆盆地主要发育在临近造山带的克拉通一侧,其形成与岩石圈板块挤压挠曲及构造负载有关。盆地模型由早期的弹性弯曲发展到粘弹性弯曲和热流变模型,不但有效地解释了前陆盆地的沉降、沉积历史,而且对一些克拉通盆地的演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克拉通盆地具有长期演化历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显生宙板块活动的两大巨旋回控制了克拉通盆地的形成及演化,板块应力对克拉通盆地沉降历史及沉积充填层序有重要的影响。克拉通盆地的演化序列可能是早期的坳拉槽、中期的热衰减沉降、晚期的前陆挤压挠曲沉降。这种演化序列可能在一个克拉通盆地中反复经历多次。因此,克拉通盆地的成因具有多旋回及复合性。油气资源的分布表明,与造山带相邻的前陆克拉通盆地及叠加有晚期裂谷作用的克拉通内裂谷盆地,具有较为丰富的油气资源。

盆地的构造样式可以根据力学性质划分为张性、压性和扭动三大基本系列。压性构造样式可以划分为基地挤压断块、盖层滑脱褶皱冲断构造两种基本类型。张性构造样式可以划分为拉张断块、低角度犁式断层系、平面状(“多米诺”)断层系等基本类型。扭动构造样式可以划分为花状构造、雁列褶皱等基本类型。由于区域应力场的改变,可以出现不同类型构造样式之间的叠加,从而形成反转构造样式。如拉张盆地的后期挤压可以出现正反转构造一反转逆断层及挤压背斜,造山带及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后期拉张可以出现负反转构造一反转正断层及小型的箕状断陷。

近年来,由于平衡剖面技术及其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构造样式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定量化阶段。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就是物质平衡法则,即假定变形前后的岩石的体积、面积或线长度保持不变。根据这一原理,可以检验构造解释的合理性,制作出正确的构造横剖面。目前,不但建立起来压性构造、张性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的定量模型,而且建立起来压性构造和张性构造之间的对比关系,加深了地壳变形机制的认识,提高了复杂构造解释的精度。

2、成盆动力理论

盆地动力学是沉积盆地研究工作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前沿理论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盆地形成、演化内在驱动机制、驱动方式及驱动过程的探索,揭示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盆地中各种矿产资源形成、展布的潜在规律,沉积盆地动力学是目前地学研究的热点与前缘。对其贡献最大的,首推Allen,Dickinson以及美国地球动力学委员会。1990年Allen等推出《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应用》一书,一改过去从沉积学和地层学角度观察问题,而从岩石圈构造作用角度观察问题,且将沉积盆地作为一种地球动力学实体进行综合研究。Dickinson是应用板块构造学说于沉积盆地研究的先驱,20世纪90年代前期他对盆地动力学的主体思想进行了阐述,指出当今盆地研究应更多地转向动态过程分析;盆地演化常是多种地质过程的联合作用,随着演化不同阶段,其动力学性质发生改变。简单的盆地分类已不能适应需要,以往的盆地分类多属地貌-构造分类,即仅依据构造部位静态的确定而不进行地球动力学参数厘定;盆地研究的重点应从盆地类型转向盆地的动态演化过程。1997年美国地球动力学委员会设立专家组编写了具研究纲要性质的《盆地动力学》,突出强调盆地形成与板块构造、地幔对流的关系,盆地流体系统、烃类、化学物质的运移及保存在盆地中的构造、

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记录。在战略上强调把先进的动力学理论、精确的观测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用计算机技术精细模拟盆地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包括沉降史、构造史、热史、压力系统演化,以及烃类生成、运移、聚集等。总之,沉积盆地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契机、窗口,旨在厘定盆地成因、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来自地球系统的内在驱动力。

3、层序地层学理论

层序地层学是八十年代后期在沉积学、地层学和地震勘探技术不断发展、资源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基础是全球海平面的周期性升降、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全球气候变化、地形和地貌等因素控制着沉积层序的发生、层序的类型、层序内部地层的展布和相带分布。

层序地层学十分强调层序划分和地层对比的等时性,这是它区别于生物地层学、岩性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层序地层学在勘探程度低的探区,可以使人们能够更精确地进行盆地范围年代地层学划分和精细对比,进行古地理再造,建立盆地三维地质结构,正确恢复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演化历史,为盆地模拟服务。另一方面,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综合应用反射地震资料和露头、钻井资料,建立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来进一步了解地层内部岩性岩相变化,进行生储盖的综合预测,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流体性质、压力系统特征,为油藏描述服务。在勘探程度低的地区,层序地层学是一种寻找和发现隐蔽油气藏的一种新手段。低水位体系域中的盆底扇、斜坡扇等浊积砂,低水位楔状体中的三角洲及分流河道砂,海进体系域中的席状砂等都是形成岩性和地层圈闭的有利场所,通常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而高水位体系域中往往形成大型的三角洲,是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有利场所。借助高分辨率地震、三维地震资料,可以成功地进行钻前的岩相预测,评价生储盖的空间分布,来有效预测地层和岩性等隐蔽圈闭,从而提高圈闭钻探的成功率。在勘探成熟区甚至油田开发区,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储集层的精细对比,可以建立精细的储层地质模型,来达到增加新的探明储量,正确指导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之目的。

二、成烃理论

1、未熟—低熟油形成理论

石油地质学中有关油气生成的理论主要是在泥岩生油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初,即存在有机、无机成因说,继而又出现成岩作用早期、晚期成油等观点,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以有机成因说的晚期成油—干酪根热解成烃为主的认识,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提出了沉积有机质转化成干酪根的成烃途径;以热力(地温场)为成烃的主控因素,研究有机质的丰度、类型、成熟度、成熟门限、石油窗。

但是,随着干酪根热降解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早期的成烃现象也在不断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就未、低熟原油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地质分布和油源对比,追溯未、低熟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生物标志物的结构特征、沉积环境,提出了以下成烃模式:①树脂体早期生烃②木栓质体早期生烃③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④高等植物蜡质早

期生烃⑤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⑥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

2、腐殖煤的成烃机理及生烃模式

煤系地层能产生甲烷,并形成天然气商业聚集。由于陆相油源岩一般为湖相沉积,而煤系产生于沼泽环境,二者有机质的赋存形式不同,油田和煤田的分布(地区和层位)大多都不一致,因此,传统的观点认为成煤环境不利于成油。目前,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煤系地层不仅能够生成天然气,而且能够生油,但是只有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才可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藏,甚至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聚集。这些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

3、碳酸岩生烃理论

随着油气勘探和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的发展,国内外的研究者已经做厂大量的工作,提供了碳酸盐岩作为油源岩的一系列证据。确定了碳酸盐岩有机质完全可以大量转化成油气并聚集形成工业性油气藏。

4、催化生烃理论

根据已有生烃研究资料,无论是泥岩还是碳酸盐岩,在有机质生成烃类的过程中多种矿物催化剂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5、排烃理论

关于排烃(初次运移)机制研究,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如对于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时期、距离、模式以及定量计算。人们倾向于认为排烃是以沉积物中的原生水所产生的压实作用为主因的。

三、成藏理论

一)、含油气系统理论

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客观存在的烃类流体体系,是在以往长期勘探实践中逐步建立与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它不是将生、储、盖、运、圈、保研究结果的简单归纳,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以一种新的思路与分析方法去分析这些石油地质基本条件;它强调了整体的、综合的、动态的及层次性的观点。不仅仅只是定性、定量研究上述要素或作用,而是通过从静态到动态分析,在三维空间及时间尺度上确定有利的油气聚集;即不仅仅是剖析现今油气藏赋存状态,而是追溯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成因链条及作用过程,从而寻找到更多的油气资源。

含油气系统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含油气系统描述和含油气系统评价两大方面。

1、含油气系统描述

含油气系统描述主要从静态地质要素描述和地质作用过程描述两方面,对油气藏的有效烃源岩、输导层、储集层、盖层进行研究。同时对油气藏油气生成过程、油气运移、油气成藏过程、成藏期次以及成藏组合进行研究。对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地质作用及其组合关系进行描述,主要采用现代分析技术与实用方法来进行,如油/气—源对比、有机岩石学、烃源沿综合评价、层序地层学、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历史分析、古构造分析、盆地模拟机地

球物理综合技术等。只有建立在各项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含油气系统的评价才比较可靠。含油气系统描述方法主要有单源一期成藏含油气系统描述和多源多期复合含油气系统描述两种方法。

2、含油气系统评价内容主要表现在下几个方面:

1)用源岩潜量指数(SPI)半定量评价含油气系统;

Demasion和Huizinga(1994)应用油气充注、运移和圈闭三要素对含油气系统进行简单的描述。充注要素考虑了源岩原始丰度和成熟烃源岩体积,将其概括为源岩潜量指数(SPI)。通过SPI指数可以半定量地描述整个含油气系统内可被捕获的油气总量,据此进行含油气系统的比较研究。

2)含油气系统的资源评价;

资源是对含油气系统价值最为直观的判断,也是勘探决策考虑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在一个完整的含油气系统描述中,含油气系统的资源量及资源的分布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3)含油气系统的商业评价;

上述的评价都局限于定性和半定量的资源评价,因此勘探家们通过含油气系统的商业评价确定各含油气系统的风险系数,来最终决策其含油气系统的商业价值。

4)含油气系统在目标评价与选择中的作用。

由于含油气系统突出了关键时刻前后油气运聚趋势的研究,并且对圈闭形成作用与油气运聚作用进行了动态恢复或描述,因此对于目标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二)、成藏动力理论

沉积盆地是个超级天然系统,对于油气它是个巨大的低温热化学反应器,在其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含油气系统这个子系统,油气藏就是含油气系统里所发生的各种成藏动力作用复杂耦合的产物。成藏动力作用体现在一系列的油气地质动力过程中,它们包括烃源岩生排烃动力过程,油气运移动力过程,储层孔隙增生保存动力过程,油气聚集动力过程,油气散逸动力过程,其中每一动力过程又包括有相应的从属动力过程(孙永传,1995)。显然油气成藏理论是通过研究成藏动力条件刻画油气成藏动力过程,预测有利运聚区的科学。

1、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思路与方法

目前较为成熟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思路和方法有以下方面

(1) 动力学系统形成的背景研究:

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地层和层序发育特征及时空展布。

(2)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研究:

分析构造沉积旋回,通过利用测井、地震和实测压力资料计算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和流体势、编制孔隙流体压力剖面图和流体势平面图,寻找区域分布的致密岩性层和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界面来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断层、不整合和盆地边缘岩性、岩相变化带等联络体系,建立统一的流体动力学系统。

(3)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形成条件研究:一切基本要素如源岩、储集层、封闭层的研究。

(4)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形成演化研究:围绕生—运—聚这一线索,研究埋藏史、热史及油气生、排、运、聚史,研究联络体系的开启性和封闭性,油—源对比,分析油气成藏模式,计算聚集量。

(5) 成藏作用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动态模拟恢复盆地的演化史和成藏过程,综合各项研究成果编制生油期、运移期、圈闭形成期配合图及综合评价图,科学地预测勘探有利靶区、优选钻探井位。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文献综述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入,中学地理教学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现状仍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指出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提出意见。 地理是一门传统学科,它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西方,地理学科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四大发展战略学科之一,其教育结果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在我国,地理曾一直处于“副科”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地理逐渐引起我国教育的重视,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但是地理教学的现状却仍不容乐观。 1.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现状分析 本文试图将目前国内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清楚,并提出中学地理教学的相关改革意见。 首先,中学地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存在的原因包括:其一,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门副科,所占分额很小,学生很难认真对待。其二,许多学校也不重视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要求不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比较轻。其三,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无暇去深入学习地理。 高中地理进入高考学科以后,由于高考升学的需要,高中地理学科的地位突然攀升,到后来与其他高考学科平分秋色,学校及教师花费了不少力气,每年高考地理学科成绩总的拉分率呈上升趋势,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问题,随着地理学科在高考学科中的全面提升,经历了不重视乃至歧视——比较重视——非常重视之历程。 通过研究各类文献发现,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中学地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虽然各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步被运用,但大部分的中学课堂还拘泥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一部分中学对地理教学作用缺乏认识,仍然将地理放看做“副科”消极对待。

石油地质学试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 单位面积的丰度高。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丰富的(>2 108m3/km2)中等的(0.2 108m3/km2—2 108m3/km2),贫乏的(<0.2 108m3/km2) ; 生烃是和

石油工业概论题库完整版

石油工业概论题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石油工业概论》大作业 注意事项: 1、补考学员、08秋及以后重修学员要通过网络在线 提交的方式上交大作业,不接收和批阅书面材料; 2、08春及以前重修学员要以书面(纸张大小为A4纸)形式上交大作业; 3、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题6分) 1、欠平衡压力钻井 在钻井过程中允许地层流体进入井内,循环出井,并在地面得到控制。 2、酸化 是指利用地面高压泵把酸液通过井筒挤入油气层,酸液与油气层的空隙壁面发生化学变化溶蚀作用,扩大油气的通道,提高油气层渗透率;或者依靠酸液溶解井壁附近的堵塞物,如泥浆,泥饼及其它沉淀物,以提高油气井的产量。 3、矿场油气集输 把各分散油井所生产的石油及其产品集中起来,经过必要的初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合格原油和天然气,分别送往长距离输油管线的首站(或矿场原油库)或输气管线首站外输的全部工艺过程。 4、油气藏 油气经过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在储集层运移的途中遇到地质圈闭就会聚集起来,长将聚集了一定规模的油气圈闭称为油气藏。 二、简答题(共56分,每题7分) 1、油气藏的驱油能量和开采方式有哪几种类型? 答:驱油能量和开采方式主要有以下 5 种:(1)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能,称为弹性驱动。(2)溶解气体的弹性能,称为溶解气驱动。(3)边水、底水及注入水的压能,称为水压驱动,又可细分为刚性水压驱动、弹性水压驱

动。(4)气顶气、注入气的压能,称为气压驱动,又可细分为刚性气压驱动、弹性气压驱动。(5)原油本身的重力势能,称为重力驱动。 2、简述游梁式抽油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1)抽油机的组成:游梁-连杆-曲柄机构;减速箱;动力设备;辅助设备。(2)抽油机工作原理:工作时,动力机将高速旋转运动通过皮带和减速箱传给曲柄轴,带动曲柄作低速旋转;曲柄通过连杆经横梁带动游梁作上下摆动,挂在驴头上的悬绳器便带动抽油杆柱作往复运动。 3、简述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以及防止措施。 (1)形成条件:①气体处于饱和状态并存在游离水;②有足够高的压力和足够低的温度;③有一定的扰动。(2)防止措施:①干燥脱水;②添加水合物抑制剂(甲醇、等);③加热;④降压。乙二醇、二甘醇和三甘醇 4、石油危机对石油工业的影响。 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减少石油供应和提高油价的双重产物对于石油工业是一个大的转折点,沉重的大忌了当时过于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石油产销的控制。 第二次石油危机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过高的油价使石油的需求量下降,各个国家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工业开始在非欧佩克产油国大力发展。 总体来说第三次石油危机中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第三次石油危机势削弱了那些大力依赖石油发展经济的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石油危机促进了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这几次石油危机的共同特征: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回顾过去发生过的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 石油危机促使西方改变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以减少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还被迫加快了新油田的勘探开发。由于各国积极开发油源,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首先 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 PM 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 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 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4)雾霾的分类及物理特征 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 4 个不同阶段。雾、湿霾阶段的相对湿度平均为 95%、91%,轻雾和霾阶段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均为 79%。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 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 3 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 5μm、13μm 及μm 处分别存在峰值,对雾水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的尺度范围为 10~30μm,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尺度>μm 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 ~μm 和 ~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μm。4 个阶段数浓度最大差异出现在 ~μm 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轻雾、霾、湿霾、雾。<μm、~μm 和>μm 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 ~μm 为界,小粒子减少,大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新进展-大作业题目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结课大作业石油与然气地质学新进展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新进展 大作业

作业一:比较分析致密砂岩、页岩、常规砂岩储层的差异性。(30分)作业二:中国海相页岩油气主要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新进展。(30分)作业三:分析致密油气藏与其它油气藏(页岩油气、煤层气、常规油气)的异同点。(40分) 要求: 1、所有答题需打印在A4纸上提交。上下左右页边距2cm,作业正文采用小四宋体(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排版规范。封面格式请勿改动,仅需填写个人相关信息。 2、答题时应尽量采用自己语言,不得拷贝复制。 3、严禁相互之间抄袭,如发现抄袭,视情节严重程度根据抄袭部分占该题目总分的比例扣除相应分数或者成绩记0分。 作业一:比较分析致密砂岩、页岩、常规砂岩储层的差异性。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包括缩小粒间孔、粒间溶孔、溶蚀扩大粒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和晶间微孔;孔隙喉道以片状、弯片状和管束状喉道为主;发育构造微裂缝、解理缝及层面缝等裂缝结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复杂化了储层的孔隙结构,大量发育的黏土矿物明显降低了储层的渗透率,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得储层致密化,而后期的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又可以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空间具有强烈的尺度性,空间尺度分为致密基块孔喉尺度、天然裂缝尺度、水力裂缝尺度及宏观气井尺度,而气体的产出就是经致密基块—天然裂缝—水力裂缝—井筒的跨尺度、多种介质的复杂过程。致密砂岩储层与常规储层在孔隙度、渗透率及储层压力等方面差异显著。此外,两者的研究内容及分布规律亦存在区别。常规储层孔渗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所以研究其孔隙与喉道参数即可;但大量的事实表明,仅采用孔喉参数难以有效地确定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而对其渗透率起决定作用的是裂缝体系,且致密砂岩的储集空间亦受其控制。 致密砂岩气藏和常规气藏的分布规律区别明显,我国致密气藏多以深盆气的形式出现。以深盆气藏为例,它具有特殊的成藏机理和圈闭分布规律,多形成于向斜轴部或背斜翼部,而常规油气藏可早于深盆气藏形成,且分布于其上倾方向。对常规圈闭气藏来说,天然气多聚集于孔渗条件较好的构造高部位,聚集位置与气源岩明显分开,气水分布服从重力分异原理,但是对于致密砂岩气藏来说,天然气主要聚集在离烃源岩比较近的位置,不服从重力分异原理,气水关系发生倒置。 页岩储层研究重点包括矿物类型与含量、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矿物类型和含量是决定了页岩储层脆性特征,寻找脆性矿物含量高、易压裂的地层对页岩气压裂开发具有重要影响。页岩储层孔隙( 纳米级) 系统对烃类的储集能力和流体向裂缝网络传导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页岩孔隙按大小可分为大孔(直径大于50nm),介孔(直径介于2~50nm)、微孔(直径小于2nm)。利用气体在页岩孔隙中的吸附与解吸可以测量其孔隙大小及其分布情况,当压力低于气体的临界压力时,对于介孔与大孔,首先发生多层吸附,相对压力更高时,则发生毛细管凝聚,形成类似液体的弯液面。页岩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0.01%~5%,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001~10mD,页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渗透率大于1mD的页岩岩心中存在着明显的天然裂缝或取心诱导裂缝。页岩中黏土矿物的总含量主要介于20%~70%,黏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伊利石、蒙

乡土地理文献综述2

乡土地理文献综述 陈向阳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1.张晓青,任建兰,武珊珊.201 2.如何优化课程结构一直是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美国近十所重点大学和 我国5所大学地理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总结了美国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方向划分相对自由、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特色突出、紧密结合全球变化和突出人文关怀、强调地理技术类课程和重视实践、门数繁多且授课灵活多样等特点。以此为鉴,提出我国高校地理科学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议。 乡土地理概念,作用: 1.王秀花.2014.乡土地理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 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教学一方面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环境中的最好途径之一。由于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综合性、实践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等特性,因此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等等都应多途径、多方式、多层次 2.邓清南.1996.从乡土地理在地理学传统中的地位、实施乡土地理教育的教育心理基础及一些国家乡土地理教育概况三方面讨论了乡土 地理教育的有关问题。 乡土地理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1.彭晴.2015.当前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过于抽象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让地理 知识和同学们的生活更加接近,使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一个直接感观,让地理知识更加形象化,以便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法。本文以青海为例,通过对乡土地理教学法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2.孙炳越,张立峰.2014.随着2003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乡土地理教材被列为地理教材重要内容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讲述了乡土地 理对学生学习地理理论方法的推动作用,野外实地考察对学生熟练掌握地理学方法的实践作用。通过以上方面主要说明了乡土地理在学生学习地理学方法中的重要性。 3.王杰华.2015.针对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特殊背景,本文通过对中学乡土地理教育现状的探讨、研究,分析现在中学地理课堂乡土地理教学方法及应用方式。旨在学好乡土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新一代学生准备好参加家乡现代化建设。 乡土地理运用到地理课堂: 1.邹静.2014.乡土地理教学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增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家乡的自然要素和人文 特征,从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2.吴晓琴.2014.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 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3.宋志扬.201 4.巧用乡土地理案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即在学生 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和常接触的素材,然而,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扩展学生生活经验、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成学生情感共鸣。 4.金冠华.2014.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巧妙融入乡土地理,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 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5.屈国权.2014.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世界地图、经度纬度、天文知识等进行学习外,乡土地理知识同样重要。学生通过乡 土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归属感。地理教学与乡土教学巧妙结合,如案例教学、野外考察、研究学习等,让教学的方式变得多样丰富。 师范院校开设乡土地理教材设置研究:

现代钻井技术大作业及答案

《现代钻井技术》大作业 注意事项: 1、正考学员、08秋及以后重修学员要通过网络在线提交的方式上 交大作业,不接收和批阅书面材料; 2、08春及以前重修学员要以书面(纸张大小为A4纸)形式上交大作业; 3、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一、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欠平衡压力钻井的优越性?为什么? 优点:在钻井过程中, 实现对油气层的充分暴露和保护, 有利于发现油气层和增加油井产量。提高机械钻速,降低钻井风险,节约钻井成本。原因:1、由于井筒内钻井液液柱压力低于地层压力可以减轻或消除钻井液对地层的损害;2、欠平衡钻井条件下, 钻井过程中地层流体可以进入井眼, 在井口监测返出液就可以适时提供良好的产层信息, 从而有利于达到勘探目的。3、欠平衡钻井过程是在关井导流状态下进行的, 从而降低井喷失控的风险。4、采用负压钻进使井底岩石三相应力状态发生了改变, 有利于钻头对岩石的破碎,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钻头的机 械钻速, 缩短钻井周期, 降低综合钻井成本。5、降低井漏风险,节约成本。 2、欠平衡压力钻井确定负压差的依据? 1)、地层空隙压力2)井壁稳定性3)地层流体流动性4)对地层流体的地面处理及控制能力 3、钻井过程中地层伤害的主要形式? (1)固相颗粒及泥饼堵塞油气通道;

(2)滤失液使地层中粘土膨胀而堵塞地层孔隙; (3)钻井液滤液中离子与地层离子作用产生沉淀堵塞通道; (4)产生水锁效应,增加油气流动阻力。 4、大位移井的特点及关键技术? 特点:1)、水平位移大,可以大范围控制含油面积,减少陆地海上钻井平台数量;2)、穿油层段长,可以增大泄油面积,大幅度提高产量关键技术:1)、管柱的摩阻和扭矩2)、管柱设计3)、轨道设计4)、井壁稳定5)、井眼清洗6)固井完井7)、轨迹控制 5、试述特殊工艺井在油气开发中的作用。 作用:1)、尽可能挖掘各种油气藏潜能,提高采收率2)、减少布井数量,减少开发投资3)、避免或减少井下复杂情况4)、少占用土地,减小环保压力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科学化钻井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 总体目标:平衡钻井,不喷不漏,还可以采用负压钻井,达到保护油气层的目的。 办法:采用精确地井内压力检测控制技术,井内压力与底层压力相等或略小于,维持井壁稳定,保证钻井井安全顺利进行。 2、结合本油田油气藏的特点,谈谈如何用钻井的手段提高采收率。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加剧,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谋求发展的共同关注点。而且,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推动人的全面和终身发展,使得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进步和谐统一。国际上自20世纪末以来的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直热度未减,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也紧随国际步伐,从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到如今致力于探索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时期所需要的学生核心素养。我国的知识教育已经超出一定的范围,出现过度教育,让知识教育充斥着学生的全部生活,违背了教育的本身意义,学生需要的不是学校教育带来的各种硬塞的、生硬的知识,而是一副副桨,在面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观念的时候能够自行处理。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的DNA,必然引起新一轮课程改革、课堂转型等。基于此,地理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因为,地理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对人们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社会有极大的作用,引起了地理教育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注重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对地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改革、课堂表现形式等产生较大影响,也为到底要进行怎样的地理教育变革、如何实现地理核心育人价值、对先进理念与经验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让地理教育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性探究。 二、目前研究取得的成果 1.对核心素养内涵及其体系建构的研究 1997年底,DeSeCo项目邀请全球各个学科领域的顶级专家提交了建构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的研究报告,哲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都是基于各个学科进行概念界定,用指标体系进行二级、三级界定。 国际上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表述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关注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关注学生在发展核心素养过程中的体悟感受;同时,核心素养兼有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等,其生成与提炼是在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中完成的,促进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我国社评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然后谈到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中的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 而钟启泉却从核心素养的核心入手,着力研究“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社会上希望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启发核心素养的内涵。 以上三者都体现了核心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时间)、人格品质、社会发展(时间、空间)的重要性,只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出了相同的实质内容,但是国际上是从大的国际角度着手,着重强调在国际背景下的全面人、终身发展、适应社会;我国社评则是侧重站在我们国家的角度,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钟启泉是努力从三个领域中探索核心素养的概念,它对于学生自己、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剖析“核心”在何处。 经合组织所构建的是并列交互型(要必备三大核心素养:也就是与自己、工具、社会),其实各方研究体系都有较大重叠,核心素养体系与内涵的确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系的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 2.圈闭 3.溢出点 4.TTI 5.CPI 6.初次运移 7.流体势 8.系列圈闭 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英语分类词汇表

目录 总类。。。。。。。。。。。。。。。。。。。。。。。4 1.油气地质勘探总论。。。。。。。。。。。。7 2.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7 3.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11 4. 油气性质。。。。。。。。。。。。。。。。。。。。。14 5. 油气成因。。。。。。。。。。。。。。。。。。。。。15 6. 油气储集层。。。。。。。。。。。。。。。。。。。21 7.油气运移。。。。。。。。。。。。。。。。。。。。。。22 8.油气聚集。。。。。。。。。。。。。。。。。。。。。。25 9.油气地质勘探。。。。。。。。。。。。。。。。。。27 10.油气地球化学勘探。。。。。。。。。。。。。29 11.地震地层学。。。。。。。。。。。。。。。。。。。29 12.遥感地质。。。。。。。。。。。。。。。。。。。。。32 13.实验室分析。。。。。。。。。。。。。。。。。。。33 14.油气资源评价。。。。。。。。。。。。。。。。。34 15.地质年代。。。。。。。。。。。。。。。。。。。。。16补充 17岩性,岩石学

总类 油气地质勘探petroleum and gas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石油地球物理petroleum geophysics 地球物理测井geophysical well logging 石油工程petroleum engineering 钻井工程drilling engineering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oil-gas field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石油炼制petroleum processing 石油化工petrochemical processing 海洋石油技术offshore oil technique 油气集输与储运工程oil and gas gathering-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engineering 石油钻采机械与设备petroleum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equipment 油田化学oilfield chemistry 油气藏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藏oil reservoir 气藏gas reservoir 商业油气藏(又称工业油气藏)commercial 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气田oil-gas field 油田oil field 气田gas field 大油气田large oil-gas field 特大油气田(又称巨型油气田)giant oil-gas field 岩石物性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 岩石物理学petrophysics 野外方法field method 野外装备field equipment 石油petroleum 天然石油natural oil 人造石油artificial oil 原油crude oil 原油性质oil property 石蜡基原油paraffin-base crude [oil] 环烷基原油(又称沥青基原油)naphthene- base crude [oil] 中间基原油(又称混合基原油)intermediate- base crude [oil] 芳香基原油aromatic- base crude [oil]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总学时:72 一、教学思想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 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 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 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 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 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 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 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 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 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 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 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

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2013最终)讲述

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高先志吴欣松李潍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2005.2

前言 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是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必修环节。它是在学习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阅读整理、地质图件的编制及综合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质图件来表达地质认识,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石油地质问题、自己动手编制相关图件的能力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加深对石油地质与勘探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了解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思路和方法; 2.能够有目的、有选择地利用各种资料开展石油地质问题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能够自己动手绘制一些基本石油地质及勘探图件。 本课程时间3个星期,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烃源岩评价(1周) 第二部分:油气成藏分析(1周) 第三部分:圈闭评价与探井设计(1周) 本练习册,由高先志、吴欣松、李潍莲编写。其中,第一部分由高先志编写;第二部分由李潍莲编写;第三部分由吴欣松编写。

目录 第一部分烃源岩评价 (3) 一、目的和内容 (3) 二、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图件编制 (3) 三、烃源岩演化历史模拟 (5) 四、烃源岩综合分析和评价 (6) 第二部分:油气成藏分析 (15) 一、目的和内容 (15) 二、原油性质分析 (15) 三、油气运聚方向分析 (22) 四、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27) 第三部分: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 (30) 一、圈闭发育史分析 (30) 二、圈闭地质综合评价 (32) 三、探井地质设计 (41)

第一部分烃源岩评价 一、目的和内容 烃源岩是油气藏形成必不缺少的地质条件之一。一个盆地中有无烃源岩以及其质量的好坏决定盆地的勘探潜力。一个盆地烃源岩的演化程度和生烃历史影响着盆地油气藏的烃类性质和成藏时期。因此烃源岩的评价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部分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 1、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图件的编制; 2、烃源岩成熟史单井模拟; 3、烃源岩综合评价,编写研究报告。 二、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图件编制 1、地层中有机质丰度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根据表1-1有机质丰度数据,投散点图,确定潜在烃源岩的深度/层位。 表1-1 某区泥岩有机质丰度分析结果

《石油天然气地质及勘探》试题(B卷)答案

B卷 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石油天然气地质及勘探》 期末考试试题 参考答案 专业年级资源2002级班 姓名 学号 教研室油气资源系 考试日期 2005年6月28日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 1.氯仿沥青“ A” 岩样未经HCI处理,用氯仿抽提的产物。 2.二次运移 油气进入储集层之后的一切运移。 3.门限温度 有机质随埋深加大,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才开始大量向油气转化,此温度称生油门限温度。 4.时间—温度指数(TTI) 有机质演化的成熟度与温度成指数关系,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其演化效果是累加的、不可逆的。 5.石油的荧光性 石油及其大部分产品,除轻汽油和石蜡外,无论其本身或是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光照射下均可发光的性质。 6.有效渗透率 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某相流体的渗透率。 7.油型气 与成油有关的干酪根,在热演化过程中达到成熟、高成熟及过成熟阶段所生成的天然气。 8.油气藏:指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9.干酪根: 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10.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二、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

1.石油的颜色取决于胶质、沥青质的含量;相对密度受 石油化学组成、石油组分的分子量、溶解气量影响;影响粘度的因素有 石油化学组成、温度、压力。 2.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K+、(Na+)、Mg2+、Ca2+、Cl-、HCO3-、SO42-;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CaCI2、 NaHCO3、 MgCl2、 Na2SO4四种水型;其中CaCI2、 NaHCO3水型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3.沉积有机质是指随无机质点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生物体的遗体或分泌物和排泄物。 4.生油岩层的特点是暗色、细粒、富含有机质、分散状黄铁矿、有时含油苗;储集层的特性是孔隙性和渗透性;盖层的特征是致密、无裂缝,物性差,具有高的排替压力,厚度大,分布稳定。 5.煤型气是煤层及煤系地层中的有机质经过煤化作用形成的天然气。6.盆地中有利的油气二次运移指向区是生油凹陷中或邻近地区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正向构造带。 7.凝析气藏形成的条件是:烃类物系中气体的数量必须大于液体数量、地层埋藏深,地层温度界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凝结温度之间,地层压力超过该温度时的露点压力。 8.生物化学气大量生成的条件是低温浅层,温度低于75゜C,埋深小于1500米、还原乏硫酸盐环境、有机质丰富,特别是腐植型和混合型干酪根、PH=6.5—7.5 。 9.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是:长期持续稳定沉降且沉降速率略大于沉积速率,岩相古地理条件是浅海、泻湖、深湖-半深湖、浅三角洲,古气候条件是温暖潮湿。 10.常见的碎屑岩储集岩的岩石类型是砂岩、粉砂岩、砾岩,碳酸盐岩储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Petroleum Geology》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宋荣彩制定(修订)时间:2010年2月所在单位:能源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课程简介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大致知晓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萌发对从事油气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化工原料,国际贸易物资;世界及中国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历史,现状,未来展望;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任务、内容、性质及主要相关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和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油气矿产的基本特点;大致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内容梗概。对油气行业的现状,尽可能运用最新的统计资料。对油气资源的展望和新的替代能源的研究可作适当介绍和讨论。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