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第一章概论工业活动是人类参与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这一活动过程总是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的人-机-环系统中进行,在这样一个系统中,人是主要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但同时也是最难控制和最薄弱的环节。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具备人、财、物三方面的条件。人尽其材,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三者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使企业发展起来。而在三者中,人是最重要的,它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财与物都靠人去运转。同样的财与物,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和效益。要充分发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就需要处理好生产领域中与人有关的三类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财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就是以企业中的人-机关系(man-machine ;interrelation)、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和人-工作环境关系(man-work ;environment ;interrelation)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第一节工业心理学概述

一、工业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1、工业心理学的概念

工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之一。工业心理学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工作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研究工业活动中的四个过程即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分配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人的行为及规律。

在生产过程中人活动是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的人-机-环境系统中进行,人的活动受到人本身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同时还会受到机器的操作特点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配合的问题,要使机器与人完美的结合,就要改变机器设计,使人在工作中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疲劳降低强度、增加舒适性、提高用户接受性、提高安全性、提升工作满意度、提升生活质量、提升人身价值。

交换过程是人们相互交换活动或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对实现高效率的交换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即劳动者在分工、协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和能力的交换。要想提高劳动效率,就要使劳动者的分工和协作具有合理性、公平性,不仅要使劳动者的个性与工作相适应,还要使班组成员在劳动中达到较好的配合,使班组成员的个性相互配合,分工满足班组成员的公平心理。提高交换过程效率,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在分配过程中,涉及工业活动的分配有作为生产条件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以及作为生产结果的产品的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属于直接生产过程,这一分配方式决定了生产的性质;作为生产结果的产品的分配性质也取决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配的性质,产品分配是达到消费的必要环节。生产资料的分配的主体的观念直接影响着生产资料的分配的方式(本课程不涉及这一问题),劳动力分配是建立在人与机器相互匹配的基础上的,对人的个性和能力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使人与机器的配合达到最合理、最安全、最有效率;作为生产结果的产品的分配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是激励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生产的目的。

消费过程是人生产活动的目的,也是生产活动的动力,如何消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对工业品消费心理的研究有利于对生产和产品的改进,也有利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工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工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研究在工业领域中的四个过程即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分配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人的行为及规律。

图:工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工业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产品设计、企业生产管理、组织变革发展、人力资源利用、工程技术设计、工作环境控制、产品销售使用等多方面的内容。下面对其中主要的几个分支领域进行介绍:

1. 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设计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审美心理现象,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设计心理学属心理学延伸到设计艺术领域的应用心理学范畴。一方面设计心理学具有心理学的基本属性,即科学性、客观性和验证性;另一方面又包含设计艺术领域的艺术性、人文性。前者在心理学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和技术框架,而后者所包含的内容不仅十分广博,而且概念体系复杂,美学研究便是如此。人们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功能,从艺术史的角度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设计心理学总体上的发展趋势是与科学精神一脉相承的,设计艺术和心理学走到一起是历史的必然。

2.人事心理学(Personnel Psychology)

不同工种和不同职能岗位对从业人员都有其特有的要求,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胜任各种工作。差异心理学(differential psychology)就成为了科学地筛选和使用人力资源的科学基础。企业人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对企业中的各种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或职务分析)(job analysis),通过职务分析,了解各种岗位的工作内容、特点及其对职务执行者身心素质的要求;以差异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对愿意从事不同工作岗位的求职者进行甄别选拔,把那些在身心素质上具有能与职务要求相一致的求职者进行择优录取;对职工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再教育,通过培训,使他们具有从事岗位工作的知识技能;对职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为企业进行职工升迁、工资福利调整等人事问题的决策提供依据。

3.工业管理心理学

又称组织心理学。工业管理心理学的任务就是为优化企业组织机构、协调企业人际关系、鼓励职工工作积极性提供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策略。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职工工作态度与满意感;企业的组织变革与发展;企业中的团体及其对职工行为的影响;企业的领导行为、领导作风及领导者的心理素质要求;企业内的人际关系协调和信息沟通,等等。

4.工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又称人类工效学,在美国又称为"人的因素"("人类因素学)或"人类因素工程学,在欧洲称为"工效学。主要研究人与设备的关系和人与工作环境的关系。在人从事生产活动时,形成了一个人人-机-环境系统。人的工作效能不仅依赖于人的身心素质和机器、环境的特性,还取决于人和机和环境的配合。

一个良好的人-机-环境(系统除了处理好人机关系之外,同时还要使环境因素控制在人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最好把它控制在最有利于提高人的工作效能的最佳点上。工程心理学是一个以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和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的科学。

5.劳动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除了研究人际关系、人机关系、人与工作环境关系外,还需要研究劳动作业的内容、方式、方法与人的工作效能的个关系问题,这是劳动心理学的任务。劳动心理学考扩多方面的研究内容。例如工作规划、操作流程设计,工作场地安排,工作定额测定与评价,操作时间动作分析,工作方法合理化,操作程序标准化,工作负荷与职业紧张,疲劳与休息,工作时与轮班制,劳动安全与事故分析等,都是劳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6.消费心理学

企业产品的营销活动中,要使产品的生产、销售对路,就必须经常对市场情况和消费者的需要进行调查、分析,为新产品开发或调整工艺提供依据,因而就产生了消费心理学。企业生产了产品之后,还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把产品介绍给顾客和用户。广告就是宣传产品的惯用形式。为了;提高广告的作用,就需要对广告的设计、传播作心理学的研究,因而广告心理学也就成为了消费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分。

第二节工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工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工业心理学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和潜艇的出现以及军队装备的机械化,促进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战后美国总结了大战期间的工作经验,并在军工、民用工业中广泛加以推广,人的因素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管理方面由于霍桑实验等的推动,发展为更广泛的行为科学研究。

英国为解决工人因加班加点赶制战争物质而出现的疲劳问题,成立了疲劳研究部。1922年该部改属国家医学委员会,沿至今日。剑桥大学教授迈尔斯在伦敦成立了工业心理研究所,为企业及各种咨询工作服务。美国参战动员了200万人,为甄别兵种进行了大规模的智力测验。此后人事心理学就成为最广泛的研究课题。许多国家都利用工业心理学为战争服务。

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

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

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而且研究者又把职工看成是管理部门使用的工具,而不是生产的主人。

中国在工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晚。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张耀翔曾作过关于商店招牌的调查;1935年,中央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着手从事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陈立、周先庚等曾在机车厂进行劳动环境,库存管理以及疲劳的实验研究。对纺织业的室温、照明和择工测验等实际问题也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后因日本侵华战争而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心理学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50年代,陈立等进行了纺织工训练等研究;李家泊、徐联仓等开展了事故防止、操作合理化、群众发明创造等研究;60年代,曹日昌、荆其诚等进行了电站中央控制室设计的心理学研究;曹传辞、朱祖祥等进行了航空工程心理学研究;李家治、徐联仓等进行了信号的信息分析等工作。

二、工业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操作的研究也在变化。早期如泰勒的工作时间研究,吉尔布雷思和吉尔布雷思夫妇的动作分析,以及后来关于传送带生产的操作研究等,都是工业心理学中的经典性工作。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有关人如何适应于新的生产方式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从机械工业过渡到自动化生产后,人远离被操纵的对象,监控成为人的主要操作方式。今后这方面的问题将变得更为重要,并成为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它包括新型仪表的设计、人员的特殊训练和选拔以及工作制度安排等。

在生产条件下,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是保证一个大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率的前提。工程心理学在这方面作出过不少贡献。把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趋势是把人机系统扩大为人-机-环境-社会这样的更全面的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人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将是今后工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

的中心问题之一。这方面的研究,就是工作生活质量的内容。它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的关心。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普谝提高,人们不仅要求工作环境能适合生理上的需要,而且日益重视工作者心理上的需要。例如,重视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和扩大化,减少简单、重复的劳动,提高工作本身对人的意义,增加工作者的满意度等。

现代管理者应该善于为组织确定目标,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如增强归属感、凝聚力),改善组织外部的联系(如加强沟通与协调),并注重采用组织开发的技术,使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具有组织自我完善的能力。但是,这些工作难以由组织本身来进行,社会化的咨询机构将越来越多地参与改进组织管理的工作,也就是说,组织系统将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这将成为工业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美国已将传统的工业心理学称为工业组织心理学。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将改变人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但并不能排除人对生产的参与,而且随着生产技术工艺的改进,人的作用将变得更为突出,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将更高。工业心理学今后在提高人的激励水平,改善培训方法,对人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选拔任用,以及职业的设计和人事安排等方面,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工业心理学也将为科学地制定有关人事管理的制度提供依据。

不断提高的个人和社会消费需要是生产发展的内在要素。研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需求对于发展生产有重要意义。今后,服务行业将成为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工业心理学将在满足人的兴趣爱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劳动将成为一种艺术,它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可以满足美的需要,人的发明创造才能将普遍得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最后会逐步得到实现,工业心理学对此必将做出贡献。

第三节工业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

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有:提升人身价值,提高安全性,减少疲劳降低强度,

增加舒适性,提高用户接受性,提升工作满意度,提升生活质量。

其具体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的,

使机器适应人

提高用户友好性

讲究工作技巧

讲究作业规律

提高工作效率

* 使用方便

* 减少失误

* 提高产量

* 提升人身价值

* 提高安全性

* 减少疲劳降低强度

* 增加舒适性

* 提高用户接受性

* 提升工作满意度

* 提升生活质量

第二章工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和认知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是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测人的心理活动;也通过人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和研究人的心理,并通过逻辑的方法来构建心理学理论。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I/O Psychology)是指将心理学的方法、知识和原则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是科学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它是可操作的。科学能够处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测量到的和记录到的信息。因此科学是实验式的,这也就是说,它依赖于可证实的观测,实验和经验,而不是臆测、预感和主观偏见。科学,无论是方法,还是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一般可以描述为:科学地理解行为,试图描述行为,解释行为的原因,预测和控制行为的发生。

1、描述行为:精确描述行动以及它发生的环境。从不同角度和水平进行描述。

2、解释行为:明确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为什么会对行为产生影响。

避免提供虚假的解释:将行为的另一个名称作为行为的原因。

3、预测行为:行为什么时候发生以及什么因素会导致行为发生。预测的准确性是解释准确性标志之一。

4 、控制行为:控制行为的能力也是对解释准确性的检验。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这四个目的是相互关联的。不可能在一个研究中达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每一项研究都只是大自然复杂性的一个简化的局限的观察角度,只能对理解行为这个最终目的提供微小的贡献。

第二节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及反思

科学方法:一种严格控制的、客观的和系统的研究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要求:

1、客观观察

2、控制

3、可重复性和严格的证明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主要区别

寻找答案的方式不同。

一般人了解行为的方法:直觉、个人经验、逻辑推理、常识以及重要人物的话。

问题在于:依赖于一些观点或信念。

科学的方法:根据特定的假设、态度、目标和程序进行研究

总的目标是提供最好的证据以解答:你怎么知道某项陈述是正确的?

二、心理科学的前提假设

1.自然是有规律的

自然是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运作的,每个事件都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的原因和结果。

对于一个种群来说,总有一种特定的规律是适用于所有的成员的。

对于自然规律地发现和定义是非常缓慢和复杂的。

2.行为是被决定的

? 行为是受到某些原因的影响的,它并非来源于自由意志和选择。

? 行为的规律迫使你有某种人格特征或在某种情景下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

? 每个行为都有可预测的、可辨别的和自然的原因。

3.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 自然规律是可以理解的。

? 任何科学陈述都必须在逻辑和推理上符合现有的事实,不能接受不可解释的奇迹

或无法解决的矛盾。

? 如果现在有两项陈述相互矛盾,在理论上,最终一定可以解决。

4.科学是有局限性的

? 有些题目不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例如奇迹。

? 要求信仰的课题不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三、科学研究的特征

1978年塔克曼(B.W.Tuckman)将科学研究的特征,概括为:

系统性:科学研究是由一定的规则和结构所组织起来的过程,具有系统性。

逻辑性:要使用逻辑检验研究的程序和证实结果,沿用逻辑的系统,核对研究结论的效度。

实验性:科学研究中资料的搜集是研究程序的结果。

简化性:将现实对象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抽象的概念范畴

概括性:评价所进行的特定研究的结果能够概括的什么程度。

四、心理科学研究的缺陷

(一)、四种因素可以影响研究结果达到科学证据的程度

1、被研究行为的自然属性。

有些行为不能用完全经验性、客观性、系统性和控制性的方式加以研究。

行为的某些方面缺乏客观测量的尺度。也没有单一的行为可以进行推论。需要应用相对主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不能用系统和控制性的方式研究所有行为的所有方面。

2、设计的特征。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做出的决定可能减弱了结果的可信度。

3、技术上的限制。缺乏精确观察和测量的技术能力。

4、研究观点的局限性。一项研究的结果不能说明整个现象。

(二)、检验假说过程中的缺陷:

要验证某个假说是"正确"非常困难。

【例】在美国一个中西部的小镇,人们发现了一个不符合逻辑的现象。地方警察局局长发现冰淇淋消费量越多,犯罪率就越高。如果用统计方法测量这两个变量,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是正向的,也就是人们吃的冰淇淋越多,犯罪率就越高。相反,就像你预期的一样,他们吃的冰淇淋越少犯罪率就越低。这一结论具有常识的人都能判断出这很荒唐,但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是正确的。心理学的某些研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是用常识难以做出判断,只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整个研究过程才能找出谬误所在。

最好的证据来自于证伪竞争性假说的同时确认了自己的假说。

确认假说实际上就是没有证伪它。

如果尝试了足够多次数一直不能证伪某个假说,开始相信这个假说是正确的。

(三)、心理学数据的解释:

? 心理学数据经常可以有多种解释。

? 陈述必须准确反映证据。

? 必须批判性评价证据和提供证据的研究

五、心理学研究的局限

1、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观察

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是这种研究方法并不是适合任何情境的。

2、观察可能改变被观察都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局限性是观察者的存在可能与被观察者产生互动影响,从而改变被观察者的行为。

3、霍桑效应

有时候员工的行为发生改变可能仅仅因为在他们习以为常的工作情境中引进了一些新的东西。

4、模拟情境

有些工作必须在模拟情境中进行。但现实情境是很难模拟出来的,尤其是影响人的心理的情境。

5.以大学生作为被试

大部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是在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研究。而且基本上是以大学生为被试。

6、以西方文化为背景

目前绝大部分的心理学理论都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有些不太符合中国的实际。受西方种族主义影响,传统上的西方心理学是以欧美白人中产阶级尤其是美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那么白人的心理特征被看成全人类的心理特征,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就被看作超越文化的全球性心理学。而与此同时,大多数非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大多都是直接引用上述研究成果,除了一些与生理过程紧密联系的心理现象之外,大部分对行为的解释不适合自己的文化背景,一些量表和模型的应用甚至伤害了民族的形象和尊严。

六、现代心理学面临的困境

心理学是探索人类自身问题的一门科学,其终极目的和终极关怀是人及人类社会。自从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宣告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以来。经过百年洗礼的现代心理学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暴露无遗。1879年冯特将自然科学的客观、实验的方法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中,而使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摆脱哲学思辨而成为自然科学家族中的合格一员,心理学家们极力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与研究方法缔造科学心理学,致使实证主义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获得了至高无上的霸权地位,其经验证实性原则成为衡量科学问题和非科学问题的惟一标准。

为贯彻实证主义原则,科学心理学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构造主义研究可观察的经验,把复杂的心理现象还原为简单的毫无意义的感觉元素;行为主义干脆彻底地把意识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用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的外显行为取而代之,最终以动物的行为取代了人的行为,认知心理学则把人脑与计算机类比,把人的认知过程还原为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被缩小,人的本性被物化或兽化。在方法上,以客观、实证、实验的方法为其研究范式。设计严格的实验程序,对变量加以控制,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实验室成为探索心理活动规律的主要场所,人的活生生的有机的整体或被肢解,或被降为机器或动物,人的主体能力、主观性、社会性丧失贻尽,根本无法揭示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由于坚持以方法为中心,一些与人的发展有关的重大问题、实际问题因主观性强,不符合科学实证方法的研究,被无情地逐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同时,为遵循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原则,科学心理学只重事实、知识,不管价值、意义。实验的设计、进行及结果的分析都极力排除个人的任何主观倾向,人的价值、尊严、权力、潜能、情感、文化等被忽视。事实与价值的分离,导致心理学研究所获取的很多的成果只能作为学科本身的自我炫耀,却无法适应于人的现实需要,解决人的现实问题。

英国著名的心理测量专家保罗·凯林把现代心理学比作皇帝的新装,认为"现代心理学不能解释什么是本质的人,而且,它所呈现的进展越大,事实上它就越远离心理学所应具有的目标。"

(二)无视文化特征一味追求普适性导致现代心理学四面楚歌。现代心理学注重物性研究,其目的是要把心理学建构成自然科学,使其获得特定的科学地位,放之四海而皆准,进而普

遍说明"人性"。

(三)现代主义心理学所谓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其实只是一种理想,而非现。实现代心理学历来注重科学研究的中立性,即研究方案和研究者是纯洁且价值中立的。在实证主义看来,科学研究中的科学家是中立的观察者,他们客观、毫无偏见地观察和记录,客观地描述,企图发现客观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研究者不能受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等任何因素的影响,其实这种主张只是现代心理学为追求心理学规律普适性的理想,而非现实。

七、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对现代心理学的反叛

(一)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由现代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尖锐地批判现存的文化思潮,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以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K.J.Gergen在1988年的国际心理系大会上作的名为《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的专题报告为后现代心理学兴起的标志。后现代心理学并非心理学的流派,而是心理学研究中的新取向。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取向包含着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有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话语心理学、多元文化论、释义心理学、叙事心理学、解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女权心理学等等,其中,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处于核心地位,这些理论观点尽管存在着差异,有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但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特征将它们维系在一起,这就是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对实证主义、试验主义予以反叛和消解的特征。

(二)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反叛

1.在认识论问题上,后现代心理学主张建构论,对现代心理学的实在论提出质疑。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现代心理学坚持真理的一元性,即真理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心理学实在论相信心灵及其属性的实在性质,人需要做的只是发现这些属性,这是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恪守的研究准则。然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真理是被人类建构出来的,因为它不是在镜射(mirroring)真实(reality),而是在绘制(mapping)真实[4~5]。因为人的心灵、意识无法摆脱语言而独立存在,因而一切知识和真理均不是必然的、普遍的,而是特定的和情境性的;知识不能也不需要被认为是"真理",一切所谓的真理都是"发明"的,而非"发现"的;知识永远是某种角度的知识,知识的情境性远远甚于普遍性。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特征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构出来的,并没有一个精神上对等的实体与之相对应,就连社会性别,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性别不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规范、人际交往等社会情景因素决定的。"没有什么女性的生活方式,有的只是一些存在方式,且我们同意把这些存在方式理解为性别化的。因此,从理论上讲,所有的存在方式对于两性都是适合的,特定的情景诱发和支持了其中一个。"[6]

2.在方法论问题上,后现代心理学主张的多元研究方法,对现代心理学极力推崇的实证主义研究进行挑衅。

方法历来是科学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后现代主义反动现代主义过程中最突出的地方,现代主义一味主张实证的研究、量化的研究,尤其是对变量加以严格控制的试验法,他们认为这是心理学科学化,心理研究客观公正化,研究结果能够具有普适性的重要保障。相反,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把方法看成是保护神的做法,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多视角地思考问题。这种方法论上的对立也反映了二者在研究性质上的分歧,现代心理学注重客观、公正和价值中立性,后现代主义则重视文化、历史和具体性,K JGergen曾经指出,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心理学研究的是带有社会历史特征的心理现象,两者研究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心理学不能采纳自然科学研究"物"的科学模式。况且现代心理学所宣称的价值中立,对心理学研究者而言是无法实现的,后现代心理学站在这个立场上,主张应该把文化、历史与心理现象的具体性结合起来,采用多元研究方法,包括质的研究模式,肯定和承认多元文化,进行心理学的探索和研究。

3.在分析水平上,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模型与现代主义的个体中心研究相对立。现代主义聚焦于个体的心灵和个体的理性。一方面,现代主义取向在个体的水平上进行分析和探索;构造主义关注意识的构造,机能主义关注意识的机能,行为主义关注行为,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的信息加工,都是基于个体层次的分析;另一方面,科学家的个人理性决定着哪些成为知识,哪些不能成为知识。后现代主义取向把注意的中心从个体转向社会,从个人理性转向文化关系和社会互动。因为人体心灵和个体理性都是通过语言而建构出来的,而语言是公共关系的产物。从本质上讲,语言是人际互动的产品,没有哪一种语言是个体私有的。在个人的内在世界中使用私有的符号系统对他人没有任何意义。相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那是精神分裂的表现。因此,所谓的个体理性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参与形式。个体是否理性不决定于他自身,而决定于他所从事的活动是否与他所处的社会风俗相一致;个体科学家是否理性,不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而取决于他是否采纳了他所在的科学群体通行的话语。因此,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不在个体的内部,而在社会的互动、公共的关系。

让我们仔细听听心理学大师弗罗姆那更加尖刻的批评吧!"现代学院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研究异化了的人的科学,并且是由一群异化了的研究者用异化了的和正在异化的方法来研究的。([美]弗洛姆.许俊达等译.精神分析的危机[M].北京:国际文化关系出版公司,1988.53.)

第二节、工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工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工业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解决劳动生产过程中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的生产效率、员工健康和安全问题,其任务是使人在工作中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疲劳、降低劳动强度、增加舒适性、提高用户接受性、提高安全性、提升工作满意度、提升生活质量、提升人身价值。

(二)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工业心理学面对的是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机和环境相互作用中的人。

1.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

"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因素,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解决人机关系问题,要恰当的处理人、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2.怎样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机器中心论,认为机器在人机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在系统设计中要求人去适应机器的特点。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人是劳动的主体,机器是为人服务、供人使用的工具,机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操作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在人机系统的设计中,除了强调机器和环境的设计,应尽可能符合人的身心特点和满足人的要求外,同时也要考虑如何通过选拔与训练,使操作者适应机器与环境的问题。

3.工程心理学偏重于研究人机系统中的人的行为特点和工作效能。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人机系统设计提供有关人的生理心理功能特点的资料。

工效学主要研究如何将有关人的数据资料,在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得以有效地应用。

工业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产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如何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如研究机器设备的显示器、控制器、安全装置如何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要求,以便于操作,减轻体力

负荷,保持良好姿势,从而达到安全、舒适、高效的目的。

2.研究工作设计和环境设计如何适合人的心理特点。如研究改进劳动组织,合理分工协作,合理的工作制度(包括适宜的轮班工作制),丰富工作内容,减少单调乏味的劳动,制定最合适的工时定额,适宜的工作空间,适宜的工作场所布置和色彩配置,播送背景音乐,建立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等。

3.研究人如何适应机器设备和工作的要求,包括通过人员选拔和训练,使操作人员能与机器的要求相适应;研究人的作业能力及其限度,避免对人提出能力所不及的要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加速新工人的职业培训和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及对训练的绩效进行评价等。

4.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如何相互适应,诸如研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人的动机、需要、激励、士气、参与、意见沟通、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领导心理与行为、建立高效的生产群体等。

5.研究如何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事故的原因和规律,诸如研究人的行为、与行为有关的事故模式、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状、与事故有关的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如人机界面、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管理水平、个人因素),特别是个人因素(如智力、健康和身体条件、疲劳、工作经验;年龄、个人性格特征、情绪)以及事故的规律等。

总之,在研究这些问题时,首先要研究人的心理过程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劳动者个人的作用,要考虑个性心理以及某些个人生活因素,还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三)工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工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通用方法都可以应用于工业心理学的研究。但是,由于生产过程涉及员工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所以,工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遵循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尚有其本身特点。

1.调查研究

包括"看"、"听"、"读"三种手段,即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利用我们的视觉器官观察操作者在一定时间内的行为,分析行为是否得当,必要时也可采用摄象机、电影机等拍摄其动作,分析动作的额度、准确、协调。

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在不影响被观察对象的行为或活动情况下篦集资料。在观察中,要使被观察者不备戒心,不掺杂私人感情及偏见,从客观立场出发进行深入观察。

控制观察法大多是在借用仪器条件下,观察操作者操作的额度、准确性、协调性;或模拟出现非常事态时,借用仪器观察操作者的行为特征。

(2)访谈法访谈法包括与有关人员进行交谈(可以是个别或集体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观察其态度,表情等行为。谈话时务必使对方了解谈话的目的,减少不必要的顾虑,以求获得有关某一问题的较详细的信息。目前这种方法应用得相当广泛,其优点是深入、灵活、可随时考察回答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缺点是不容易整理,访谈结果不易数量化,统计分析也比较麻烦。访谈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结构型访谈法和无结构型访谈法。前者是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大纲,逐一向被访者提问;后者是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3)问卷法即书面调查表。是用明确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要求被调查对象做出确切的回答或给予评议。问卷常要求被调查者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状态或事物做出明确的回答,这种问卷称为二极表。有些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在三至七个等级中做出选择性的回答,如表l-2所示。

问卷分别采用标准化的打分,因此便于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但不足之处是,它不可能获得问卷以外的信息,还受被调查对象是否合作以及理解程度的影响,不如访谈法那样可以自由和确切地表达自已的意见。

2.心理测量即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受试者的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如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感知一运动协调能力的测验等。

心理测量应考虑两个基本要素:

1)信度即指测验本身的可靠性或稳定性,测量结果反映所测对象特性的真实程度。如多次测验,结果都不变,则其信度高;如相距甚远,则表示该测验不可靠或不稳定,亦即信度很低。如测验的信度很低,则无法达到测量的目的。信度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下列四种:

①重测信度采用同一种测验,在间隔时间内,对同一受试者作两次测验,以确定信度;

②复本信度对受试者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作原本和复本测验。视两种测验结果,确定信度。所谓原本,是指原来准备用的测验,复本是指与原本性质内容、指导、型式、题数、难度、鉴别度相同,但试题不同的测验复本;

③折半信度指将受试者对同一测验的结果,根据题目分成两半,并分别计分,再依分别计分的结果确定信度;

④评分者信度对无法作客观记分的测验.由两位评分者分别评分,然后就此两种分数间的关系确定信度。

一般而言,相关系数在0.8以上,认为已有应用价值。

2)效度指测量的真实性、准确性,测验结果能否真实地反映测量之目的。一种测验若效度不高,其他条件都是无意义的。所以首先要鉴定效度。一种测验的效度常与一种已被公认的测验或效标(衡量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求其相关系数(亦称效度系数),相关系数高,表示这种测验预料的正确性高,即效度高。效度按侧重面的不同,又可分为:

①内容效度指测验的内容或材料,能够代表所测特征的程度。估算的办法是让行家按一定标准评价某一测量项目是否具有代表性,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CVR - 内容效度系数;

ne - 判断某一测量项目具有代表性的人数;

N - 参加判断的总人数。

②效标关联效度又分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这两种效度都是将某一因素的测量与不同效标(如当前与将来的工作绩效)相比较,求其相关系数,以表明二者之关联或预测符合的程度;

③构思效度从某一构想理论出发,制订出与该构想有关的心理功能或行为假设,据此设计和编制测验项目,然后由结果求原因,以因子分析或聚类分析方法,求构思效度系数结果,是否符合心理学理论。

3.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观察对象的变化,获取事实材料的方法。由于实验法可以控制实验条件,它具有一些其他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

1)工业心理实验中的干扰变量实验不仅要控制自变量,同时要控制干扰变量。需要控制的干扰变量主要有:外部干扰变量(主要是环境因素)、被测试者因素、测量方法和仪器装置的因素、实验主持人的因素等。实验中对自变量和干扰变量的控制要遵守"最大最小控制原则"。

2)实验中对干扰变量控制的方法一般常用的控制方法有,消除法(就是将干扰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限定法(将干扰因素控制在某种恒定状态)、纳入法(把某种或某些可能对实验结果发生影响的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使之按预定要求发生变化并观察和分析这种变化与因变量变化的关系。)、配对法(就是把条件相等或相近的被试对等的分配到控制组与实验组中。)、随机法(将参与实验的被试随机地安排在实验组与控制组内。)严格控制变量是实验室实验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人为化和降低效度的缺点。因此,将

实验室研究结果用于实际时要谨慎。为克服这一缺点,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常以现场实验相补充。

4.模拟仿真

模拟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模拟通常分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物理模拟要通过与实体相似的物理模型来进行。物理模拟实验逼真度高,实感性强,具有类似现场实验的基本特点,而且可消除现场实验所不可避免的干扰因素的影响。它兼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的优点。因此是安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使得非常复杂的心理模拟仿真已成为可能,并在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第三节工业心理学-研究领域及展望

工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向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操作研究。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操作的研究也在变化。早期如F.W.泰勒的工作时间研究,F.B.吉尔布雷思和L.E.M.吉尔布雷思夫妇的动作分析,以及后来关于传送带生产的操作研究等都是工业心理学中的经典性工作。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有关人如何适应于新的生产方式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从机械工业过渡到自动化生产后,人远离被操纵的对象,监控成为人的主要操作方式。今后这方面的问题将变得更为重要,并成为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它包括新型仪表的设计、人员的特殊训练和选拔以及工作制度安排等。

②人机系统。在生产条件下,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是保证一个大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率的前提。工程心理学在这方面作出过不少贡献。把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趋势是把人机系统扩大为人-机-环境-社会这样的更全面的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人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将是今后工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③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这方面的研究,就是工作生活质量的内容。它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的关心。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不仅要求工作环境能适合生理上的需要,而且日益重视工作者心理上的需要。例如,重视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和扩大化,减少简单、重复的劳动,提高工作本身对人的意义,增加工作者的满意度等。(见工作生活质量研究)

④组织管理的改进。现代管理者应该善于为组织确定目标,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如增强归属感、凝聚力),改善组织外部的联系(如加强沟通与协调),并注重采用组织开发的技术,使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具有组织自我完善的能力。但是,这些工作难以由组织本身来进行,社会化的咨询机构将越来越多地参与改进组织管理的工作,也就是说,组织系统将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这将成为工业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美国已将传统的工业心理学称为工业组织心理学。

⑤人力资源开发。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将改变人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但并不能排除人对生产的参与。而且随着生产技术工艺的改进,人的作用将变得更为突出,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将更高。工业心理学今后在提高人的激励水平,改善培训方法,对人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选拔任用,以及职业的设计和人事安排等方面,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工业心理学也将为科学地制定有关人事管理的制度提供依据。

⑥消费与需求的研究。不断提高的个人和社会消费需要是生产发展的内在要素。研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需求对于发展生产有重要意义。今后,第三产业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服务行业将成为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工业心理学将在满足人的兴趣爱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劳动将成为一种艺术,它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可以满足美的需要,人的发明创造才能将普遍得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最后会逐步得到实现,工业心理学对此必将作出贡献。

第三章工业活动中人的感知觉特性及应用

人体的感知觉系统,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经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产生感觉的机构。人的感觉按人的器官分类共有7种,通过眼、耳、鼻、舌、肤五个器官产生的感觉称为"五感",此外还有运动感、平衡感等。感知觉的一般特点: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特征

一、基本概念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便产生了感觉。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也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本体觉等,人体的这些感觉既能够接收外部环境的信息,又能感知身体所处的状态。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人的各种活动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除了通过感觉分辨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感知人体自身各个部位的状况外,其他高级的相对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以感觉为基础而产生的。因此感觉是人们认识外部物质世界和了解自身状态的开端。

二、感觉的基本特征

1. 感觉的适宜刺激

外部环境中有许多物质的能量形式,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各自的对某一种能量形式的最敏感。这种能够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称为该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如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而耳的适宜刺激则为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表3-1列出了人体各主要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及其识别外界的特征。

表3-1 列出了人体各主要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及其识别外界的特征

2.刺激阈

人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的信号刺激,这一刺激可能被人感觉到,也可能没有被人感觉到。当这个刺激的强度较小时,尽管在物理上可以测到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某种反应,然而人却并没有感觉到。当刺激强度逐渐增加达到某一界限值时,人便通过感觉器官获得了感觉。这种使人从没有到获得感觉的刺激强度的界限值,称为"刺激阈"。刺激阈是产生感觉的刺激下限,但是,当刺激强度达到人不能承时,刺激不但无效,而且还会引起相应感觉器官的损伤。这种刺激强度的上限称为刺激极限,也称"痛阈"。

表3-2是人体主要感觉的感觉阈值

感觉

最低限

最高限

视觉

(2.2~5.7)×10-17J

(2.2~5.7)×10-8J

听觉

1×10-12J/m2

1×10-2 J/m2

触压觉

2.6×10-9J

振动觉

2.5×10-4mm

嗅觉

2×10-7kg/m3

温度觉

6.28×10-9kg*

味觉

角加速度

直线加速度

0.784m/s2

49~78m/s2

3.适应

感觉器官持续刺激一段时间后,在刺激恒定不变的情况下,感觉会逐渐减小以致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适应。除痛觉外,适应现象几乎在所有感觉中都存在,但适应的表征和持续的时间是不同的,例味觉和触觉适应分别约需30秒和2秒。

4.相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对其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都将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影响而降低,由此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的相互作用。例如:人在同时输入视觉信息时,往往只倾向于注意其中一个而忽略另一个;如果同时输入两个相等强度的听觉信息,对其中一个信息的辨别能力将降低50%;当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同时输入时,听觉信息对视觉信息的干扰较大,视觉信息对听觉信息的干扰较小。此外,味觉、嗅觉、平衡觉等都会受其它感觉刺激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5.对比

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两种完全不同但属同一类的刺激物的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对比。感觉的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称为同时对比,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的图形,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显得颜色深一些,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颜色浅一些,这是无彩色对比。而灰色图形放在红色背景上墨色;放在绿色背景上则呈红色;这种图形放在彩色背景上而产生向背景的补色方向变化的现象叫色彩对比。

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将产生继时对比现象。例如,吃了糖以后接着吃带有酸味的食品,会觉得更酸。又如,左手放在冷水里,右手放在热水里,过一会儿以后,再同时将两手放在温水里,则左手感到热,右手会感到冷,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绝对对比现象。

6.余觉

刺激取消以后,感觉可以存在一段极短时间,这种现象叫"余觉"。例如,我们观看亮着白炽灯一会儿后闭上眼睛就会发现灯丝在空中游动,这就是由发光灯丝留下的余觉。

三、知觉及其基本特性

1.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人脑中产生的具体事物的印象总是由各种感觉综合而成的,没有反映个别属性的知觉,也就不可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感觉。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1.知觉的基本特性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e.错觉

四、视觉的功能及特征

在人的整个认知世界中,大约有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来获得的。光照射于物体再反射入人的眼睛,在视网膜上成像,形成人对物体的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人眼可以感觉到的光波波长大约是380μm~780μm ,波长小于380μm的紫外线或大于780 μm的红外线都不能引起人的光感觉。

人体视觉获取信息的比例

1.视觉过程

人的眼睛,外形呈近似圆球形,位于眼眶内后端由视神经直接连于间脑,如图2-8所示,在眼球之正前方外露的透明部分,称为角膜、外界光线通过它进入眼球。

2.视觉功能

视觉的功能是视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识别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视角、视力、视野、对比感度和视觉适应等

(1)、视角

视角是被看目标物的两点光线投入眼球时的夹角,如图2-10所示,视角α与观察距离L 和被看目标物上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D有关,可用下式表示:

2.视觉功能

眼睛能分辨被看目标物最近两点的视角,称为临界视角。按标准规定,人站在离视力检查表5m远处观看表中第十行"E"字,若能分辨清楚,视力为1.0即视力正常,此时的临界视角=1。若视力下降,则临界视视角值增大。在工业设计中,视角是确定设计对象尺寸大小的依据。

(2)、视力

视力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用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即:

视力=1/临界视角

视力与年龄有关,以20岁平均视力为100,则40岁人约为90,60岁人约为74。因此,考虑照明时,对20岁人的照明条件为100,则对40岁人应为140,60岁人应为200。

通常看静止物体的视力等于看运动物体的视力,年龄越大看运动视标的视力下降越大。

辨认物体形状的视力为中心视力。因为在视网膜的中央部位分布着视锥细胞较多。

(3)、视野

一般视野是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人眼能察觉到的空间范围,通常以角度表示。在水平面内最大固定双眼视野为180°,扩大的视野为190°,在标准视线左右各10°~20°视野内可以辨别字。在标准视线左右各5°~30°视野内可以辨别字母,在标准视线右30°~60°范围是颜色视野,人最敏锐的视力是在标准视线两侧各10的视野内。

在垂直面内,标准视线为水平视线,最大固定视野为115°,标准视线上方55°,下方60,扩大的视野为150°,站立时的自然视线低于水平线10°,坐着时自然视线代于水平视线15°;人在很低松驰的状态中,站着和坐着时的自然视线偏离标准视线分别是30°和38°。因此,人在轻松的时刻观看展览时,展示物内的位置在低于标准视线30°的区域里。

操作者在进行作业时,除要注视操作对象外,还要求看到周围情况。如果视野很小或缺损,将会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甚至造成工作事故。因而,在选择正行员,车、船驾驶员时,必须检查其正常视野范围。各方面视野都缩小10°以内者称为工业盲。

色视野是指颜色对眼的刺激能引起感觉的范围,如图所示,白色的视野最大,其次黄、蓝、红、绿等。

(4)、视距

视距是人在工作过程中正常的观察距离。观察各种显示装置时,视距过远或过近都有会影响认读速度和准确性。应避免在移动视线过程中进行观察,表3-7为推荐采用的不同工作要求的视距值。

(5)、视觉适应

视觉适应是人眼随视觉环境中光量的变化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四、视觉的功能及特征

人眼对各种光谱成分有不同的感受性,在明视条件下,人眼最敏感的波长是555μm,在暗视条件下,人眼最敏感的波长是507μm。

光适应是指当人由暗环境转入明亮的环境时,眼睛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只适应大约需要1分钟,光适应过程中视杆细胞失去感觉作用而视网膜上的600~800万个视锥细细胞感受强光的刺激,使视觉阈限由很低提高到正常水平,这一过程称为明适应,在过程开始时,瞳孔缩小,使进入眼中的光通量送减少,同时转入工作状态的视锥细胞迅速增加,由于视锥细胞对强光的感受反映快,因此,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分钟左右。

根据视觉的明暗适应特征,要求在设计工作面照明时,需使其亮度均匀而且不产生阴影,否则,眼睛的频繁明暗调节,不仅会增加眼睛的疲劳,而且会引起错误操作。

3.视觉特征

人要看清物体,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时针进行,而且水平方向优于垂直方向,对水平方向的尺寸和比例的估计要比垂直方向更为准确,迅速和省劲。

在偏离视中心时,在相同偏离条件下,观察的优先次序是左上、右上、左下、右下象限。

双眼观察时,两眼同步协调动作;获得视觉印象的最短时间为0.07~0.3秒,平均0.17秒;对运动目标,仅在运动速度大于1~2分/秒时才能签别。

眼睛对于表面与轮廓比形体更为注意;直线轮廓比曲线轮廓更易于接受;

观察人时,视线集中于眼,其次为嘴,耳和轮廓。

阅读时眼睛作单挛运动,一行文字约分3-7个视点,跳跃移动阅读,一视点约250毫秒,移动约10毫米。

视觉的这些特点对于产品界面设计和作业任务的安排是十分重要的。

五、听觉机能及其特征

听觉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仅次于视觉而居第二位。

听觉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视觉。听觉是以在时间上连续为特征的它超于一种慢速的信息传递,没有视觉的产生那么直接。视觉往往受到环境的空间和亮度的限制,而听觉则仍可发挥作用。在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中,听觉是主要的沟通渠道。

1.耳的构造

a、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保护耳孔,集声和传声的作用。

b、中耳包括鼓膜和鼓室,鼓室中有三块听小骨--锤骨、镫骨,它们由关节连接成一个杠杆联动系统一听骨链。锤骨的长轴与鼓膜相连、镫骨底面积附着在内耳耳蜗的卵圆窗上,另外还有一条通向候部的耳咽管,其主要功能是维持中耳内部和外界气压的平衡及保持正常听力。鼓膜和所骨链是主要的传音装置。

c、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官。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为螺旋状的骨性管,内充满淋巴液,耳蜗内的基底膜上的科蒂氏器含有感受声波刺激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2.听觉过程

人耳的听觉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阶段:

1、将空气中的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耳廓将收集到的外界声波,经外耳道传至鼓膜,

引起鼓膜与声波发生同步振动

2、将机械振动转变为液体波动,鼓膜的振动将推动中耳内起杠杆传动作用的听骨链,经放大后通过卵圆窗进入内耳,引起耳蜗内淋巴液的波动。

3、将耳蜗内淋巴液的波动转变为神经冲动。这些波动引起基底膜的振动,从而使科蒂氏器官内所含的毛细胞受到刺激而发动神经冲动。冲动经耳蜗听神经最后传至大脑皮质颞叶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3.人对声音的分辨能力

人的听觉系统可以分辨声音的高低、强弱也可以判断环境中声音的方位和距离。

(1)、听觉的物理特性

可听声主要取决于声音的频率,具有正常听力的青少年(年龄在12-25岁之间)能够觉察到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6~20000Hz。一般人的最佳听闻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对于1000Hz~4000Hz频率的声波,人的感受性最高。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感觉很灵敏,对于500~4000Hz的声波,频率相差3%就能分辨出来。人对声强的辨别能力不如对频率灵敏,只有当一声音比另一声音增加26%或声压增加12%时,才能辨别出来。

人耳能分辨高低不同的音调,当不同的声波传到基底膜时,会产生不同的共振,低音可使基底膜上的长纤维产生共振,高音可使短纤维产生共振。不同纤维上的听觉细胞产生的兴奋,沿不同神经纤维送到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感觉。

(2)、方向敏感度

人耳之所以能判断声音的方位,关键在于"双耳效应"或称立体声效应,这是由于声源发出的声音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传播途中屏障条件不同。因此,传入两耳的声波强度和时间先后也不同。当通常的听闻声压级为50~70dB时,这种效就基本上取决于下列条件: 1、时差△t0 = t2 -t1为声音从声源到达其距离较近的那个耳朵所需要的时间,t2为同一声音到达距离较远的那只耳朵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表明,从听觉上刚刚可觉察到的声信号入射的最小偏角为3°,在此情况下的时差△t约为30微秒。

2、由于头部的掩蔽效应,结果造成声音频谱的改变。接近声源的那只耳朵几乎收到形成完整声音的频率成分;而到达较远那只耳朵的是被"畸变"了的声音,尤其是中频与高频部分多少受到衰减。

(3)、掩蔽效应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强的声音会掩盖另一个弱的声音,尽管弱的声音的声强也远远超过了听阈,但还可能听不见。另外当我们听两个音调很接近的声音时,所听到的不再是两种频率的声音,而是被低频调制了的单频声音。调制频率等于原来两种频率之差,这说明人耳里一定有非线性反应。

因此,我们把一个声音为另一个声音所掩盖的现象,称为掩蔽。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称为掩蔽效应。应当注意由于人的听阈的复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掩蔽声去掉以后,掩蔽效应并不应即消除,这个现象称为残余掩蔽或听觉残留。其量值可用来表示听觉疲劳。掩蔽声对人耳刺激的时间和强度直接影响人耳的疲劳持续时间和疲劳程度,刺激时间越长则疲劳越严重。

六、其他感觉机能及特征

1.肤觉

肤觉是靠皮肤表面的感受器接受外来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事实上,肤觉并非单一感觉,而是包括触觉、痛觉、温觉、冷觉等感觉。下面分别简略说明。

(1)、触觉

触觉也称压觉或触压觉,是皮肤表面承受物体压力或触及物体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因此,触觉的产生,因情形不同而又分为两种:一为被动触觉,由外界物体置于皮肤上所产生的压力引起的感觉;另一种为主动触觉,它是人以肢体主动接触物体时产生的感受。以同一物体对人的接触对象来看,主动触觉比被动触觉更为灵敏。

(2)、痛觉

引起痛觉的刺激,可能物理的(如刀割、冲击等),也可能是化学的(如酸碱浸蚀等)。刺激强度达到对皮肤组织有破坏作用时,即会引起痛觉。痛觉的感受器为自由神经末梢。由于自由神经末梢分布并不均匀,故在皮肤的不同部位,对痛觉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这种神经末梢在皮肤中的分布位置,即是所谓痛点,在每一平方厘米的皮肤表面约有100个痛点。痛觉经验虽然令人不快,但它在生活适应上,却具有正面的效用,痛觉是一种警示讯号,它告知人们身体上某些部位受到伤害,必须适时加以处理。

痛觉的中枢部分,位于大脑皮层。机体不同部位的痛觉敏感度不同,皮肤和外粘膜有高度交痛觉敏感性;角膜的中央,具有人体最痛的痛觉敏感性。痛觉的产生,促使机体产生一系列保护性反应来回避刺激物,动员人的机体进行防卫或改变本身的活动来适应新的情况。

(3)、温觉与冷觉

皮肤的温觉与冷觉合称为温度觉,温度感觉的刺激是接触到皮肤的空气或物体的温度改变;若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0.4℃时,即产生温觉,外界温度低于皮肤温度0.15℃时,即产生冷觉。因此皮肤对冷的刺激比较敏感。既不感觉冷,也不感觉热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生理零度即相当于皮肤表面的温度,一般在32℃左右。

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的不同部位,形成皮肤的冷点和热点。在每一平方厘米皮肤内,冷点有6~23个,热点有3个。温度觉的强度,取决于温度刺激强度和被刺激部位的大小。在冷刺激或热刺激不断作用下,温度觉就会产生适应。

(4)、平衡觉

平衡觉是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平衡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半规管与前庭。

半规管共有三个,彼此相连、相互垂直,分别对应于空间坐标系的三个轴向。管内均充满液体,液体内浮有丛生的毛细胞,其功能掌握头部平衡。当头部摇动时,管内的液体亦随着摇动,毛细胞亦自然随着摇曳屈伸,因而引起感应,产生神经冲动,继而经由神经纤维传入小脑。小脑即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主控身体平衡的器官

(4)、平衡觉

平衡觉有时会产生错觉。乘飞机时,当飞机速度逐渐增加时,乘客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上升;当飞机减速前进时,乘客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下降。因此,飞行员必须依据仪器指示进行驾驶,不能全凭感觉判断,以免发生错误。

(5)、运动觉

运动觉是人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内部感觉。有运动觉才会感知身体各部分相对位置的变动;正常人的手眼协调动作,是视觉与运动觉的联合作用;盲人的动作,依靠听觉、运动觉与触觉的合作。

能进行运动觉的感受器有三种:一是广泛分布于全身肌肉内的肌梭,它接受肌内收缩长短的刺激;二是位于肌腱内的腱梭,接受肌肉张力变化的刺激;三是关节内的关节小体,接受关节运动(屈、伸)的刺激;当人体动作时,肌内与肌腱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关节之间的压迫,产生刺激,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运动觉。因此,一般将运动觉解释为回馈;意指由身体某部位的动作而形成刺激,然后再由身体该部位的感受器向中枢回应刺激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工业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论文题目复杂的物品的设计心理学 学院名称艺术与设计学院 专业班级工业设计2012-2班 学生姓名乔雨虹 学号1201160413 指导教师王晓娜

摘要 一个简单的东西是很简单。但是很多简单的东西,每个都有自己的作用,就是复杂了。在人们无所适从的面对这些东西时,标签就出现了,这是困难的一个标志。 复杂的事物并不一定是令人困惑的。同样,令人困惑的事物也不一定是复杂的。即使简单的东西也可能导致困惑:门,电灯开关,炉灶,等。并不是这些简单的东西难以理解,而是因为这每一个事物看起来都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有哪次,当你头一次碰到另外一种新案例时,他会是令人沮丧令人失败的。而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利用符号,利用物理,心理匹配使复杂的东西容易被理解,简单的东西一看就懂。而不是一味的增加产品的功能,使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简单;复杂;管理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简单的设计越来越少复杂的东西却越来越多。人们不愿承认复杂是必须的,因为复杂总是挑战人们长期养成的习惯,但在实际生活中,复杂的对立面“简单”—一个功能简单的物品与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一样却并不被人看好,人人喜欢好的“功能”功能强大就意味着服务更好:而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没有复杂的科技,就不可能有服务细致入微的“功能”,因此进一步分析,因此进一步分析对于简单的追求,很可能是一个只存在于道德层面的伪命题。而从心理学上说更容易理解,简单的事物反而更容易令人困惑。因此,通过强制性降低复杂只会使我们生活更加复杂。复杂是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设计新的出发点和解决问题的契机。好的设计师必须学会管理复杂让物品在人的互动关系中产生新的生命。 1.2 复杂与简单 1.2.1繁杂的不一定复杂 诺曼说,“复杂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它不应该令人困惑”,“好的设计能够帮助我们驯服复杂,不是让事物变得简单(如果复杂是符合需求的),而是去管理复杂”。 图1-2-1驾驶舱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哲学”阶段)时间:古希腊——16、17 世纪,有2000多年 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特别强调环境对人性的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 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人性本恶。 霍布斯命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狼和狼之间的关系”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弗洛伊德“影响人的心理跟行为的最根本的东西是生物性的冲动”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阶段)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1890年前后,人们开始将精神分裂归因于社会行为。 1859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斯坦达尔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并发表了《民族心理学序言》一文,成为民族心理学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由此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它标志了社会心理学学科的正式产生和其成熟体系的出现。

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德国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民族心理学》 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用模仿来解释所有的社会心理现象 迪尔凯姆集体意识绝不是个体意识的相加之和, 前者大于后者并决定那个后者,社会 心理学开始于群体并结束于群体。 黎朋《群众论》集群行为 英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后面的动因是什 本能受《进化论》影响 工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也具有推动作用。 192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 奥尔波特在冯特和闵斯托博格的影响下,写了《社会心理学》一书。对整个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

最新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概述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概述 - 主体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向。1862年美国心理学家K.W.斯彭斯最早注意到态度现象,认为是一种先有之见;1885年,丹麦社会心理学家C.G.朗格在关于情绪的实验中发现,被试者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对刺激物的反应不一样。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与F.W.兹纳尼茨基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09)一书中首次使用态度概念。 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社会态度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L.瑟斯顿和C.E.奥斯古德将态度视为评价或情感性反应;F.奥尔波特把态度看作为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认知论者将态度看作是由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三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人内部的系统。认知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是人对于对象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情感性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的或情感性体验。行为倾向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向外显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这三种成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其他两种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判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性成分对态度起着调节和支持作用;行为倾向成分则制约着行为的方向性。 特点 社会态度有以下特点:①内隐性。态度本身是无法直接测定的,

必须从个人的行为或与行为有关的语言行为表现中间接推断出来,测定态度需要一定的中间变量。②方向性。态度总是具有赞成或反对的方向特点,并具有程度的差异,有时反映出态度的极端性,有时则反映出态度的中性性。③态度的统一性。构成态度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彼此协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④态度的复杂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并不是经常表现出与内心态度相一致的外部行为。⑤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态度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倾向。 功能 德国心理学家D.卡茨从需要满足的角度,认为态度具有以下4种功能:①适应功能。个体具有从外部环境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的需要,而态度使人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功能。②价值表现功能。态度可以明确地显示自我的价值,具有积极的表现功能。③自我防御功能。态度既可以拒绝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又可调节内部冲动。④知识功能。态度可以作为理解环境的一种手段,将它作为判断的标准或理解的参考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般的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但是,也经常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并不完全处于对应的关系,其相关程度并不高。产生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除了可以归之于态度测定及调查等方法问题外,还由于从态度到具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各种中介因素,主要包括:①个体心理、人格因素。②社会的环境因素。这两类因素往往共同起作用。

工业设计心理学

工业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结课论文(2010-12-30 20:36:51) 标签:分类:兀自歡悅工业设计消费心理商品中华民族需求结构杂谈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做人的一个准则。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近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可见,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老年人口众

多的国家,且老龄人口仍处于上升状态。作为商家,抓住这一大部分的老龄人消费者群,能够更好地拓展市场,服务更多人。现今已有许多企业看到了这个趋势,正在为老年人设计属于他们的消费产品。2008年,华夏公司创立了华夏老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发布专门为中老年人群量身定制的搜索产品——百度老年搜索。还有很多各个方面产业的大中小企业也都针对老年人设计出产了各种各样的老年人消费品。如:老年手机、老年电脑手写板等等。现在,我们也来就中国老龄人消费心理特点做一个浅析。随着年龄增加,他们的消费经验也不断地增加,哪些商品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心中有数,因此他们会多家选择,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购买自己满意的商品。有20%的老年消费者属于习惯型的消费者。他们通过反复购买、使用某种商品,对这种商品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逐渐形成固定不变的消费习

社会心理学

41条社会心理学定律——欢迎对号入座 1 事后聪明偏差: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2 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人们在解释令人讨厌的行为时,倾向于给作恶者贴上标签,由此而将这个人从“我们这些好人”中排除。 3 从众: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出现从众的原因有两个,一个事他人的行为可能使我们确信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可能希望在群体中逃避惩罚。所以,对于同一问题,最初的回答者的动机是希望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别人的最初动机是希望赢得他人的好感。 4 从众的减弱:个人的私密性越大;群体成员中有一个人做出了不同于多数人的错误回答;引导ta事先做出表态; 5 易出现从众现象的群体: a 由专家(权威)组成 b 其成员(无论从个人主义,还是从集群主义上意义上看)对个体是重要的(比如你的朋友) c 成员在某一方面和个体是类似的(比如大多数人都是白人)。 6 行为跟踪:当事实本身不清晰的时候,其他人便会成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种不确定的场合,这是我们只能依据他人的行为去行事,那么再随后出现的类似的情景时候,无须暗示,我们便会重复刚刚学到的行为。 7 依从:表示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的某种行为。一个人的行为的持续时间与他所得到的奖励承诺或者所面临的惩罚威胁同样长。时间最短,关键词权利。 8 认同:表示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而对社会影响产生的某种反应。我们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仅仅是因为这种行为方式能使我们与所认同的另一个(或一些人)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关系。关键词,吸引—被认同者所具有的吸引力。 9 内化:影响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一旦将他人信念内化,这种信念就会与它的来源没有任何关系,并且变得非常不容易改变。

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量表

一.自尊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0=极不典型(根本不像我) 1=不典型(有些不像我) 2=不典型,也不能说典型 3=典型(有些像我) 4=极典型(非常像我) 1.(2 )大体上,我对自己满意。 2.( 1 )有时候我对自己一点也不好。 3.(4)我感到我有一些好品质。 4.()我可以像其他大部分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5.()我感到我没有很多值得骄傲。 6.()我有时确实感到自己没有用。 7.()我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和其他人在一个同等水平上。 8.()我希望我可以对自己有更多尊重。 9.()总而言之,我倾向于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10.()我对自己持正向态度。 二.自我意识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0=极不典型(根本不像我) 1=不典型(有些不像我) 2=不典型,也不能说典型 3=典型(有些像我) 4=极典型(非常像我) 1.()我总是尝试了解我自己。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风格。 3.()大体上,我不太关注自己。 4.()我总是反省自己。 5.()我关心我所呈现出自己的方式。 6.()我经常是我自己的幻想的主体。 7.()我从不仔细审视自己。 8.()我自己意识得到自己看起来的样子。 9.()我通常关注我的内在感受。 10.()我通常担心自己是否给人好印象。 11.()我经常检验自己的动机。 12.()我离开家之前的最后一件事是照镜子。 13.()我有时感到我在某个地方看着我自己。

14.()我关心其他人怎么想我的。 15.()我很警觉自己情绪的改变。 16.()我通常都注意自己的外表。 17.()当我思考问题时我注意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尴尬易感性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 “1”为“完全不像我”,“7”为“完全像我”。 1234567完全不像我完全像我 1.()我对自己没有自信。 2.()在公众场合,除非我的衣服、发型都很合适,否则我会感到不安。 3.()在人群中时我会感到不安。 4.()我不介意自己是大家注意的焦点。 5.()我太过于关心怎么和别人相处了。 6.()我觉得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刚刚认识的人谈话。 7.()在社交情境中,我觉得我很笨拙。 8.()当没有表现出我的最好一面时,我会感到不安。 9.()有时候我觉得我完全暴露在大家的眼光下。 10.()如果我在一群人面前犯了错,我会感到羞耻。 11.()当要面对一群人说话时,我会感到慌乱。 12.()在公众场合与一群人在一起时,我常常觉得会暴露出自己的情绪。 13.()成为大家的注意焦点会让我感到不安。 14.()仅仅是想到自己要做一个演讲就会使我紧张。 15.()当出现轻微的难堪时,我会感到羞耻和窘迫。 16.()在公众场合,我非常担心会犯错。 17.()我不喜欢待在人群中。 18.()我不容易脸红。 19.()我常常担心自己看起来很傻。 20.()我觉得自己很敏感。 21.()我很关心别人怎么看我。 22.()我很担心自己说的事情听起来很傻。 23.()我生怕把自己弄得像个傻瓜一样。 24.()别人对我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 25.()我不容易感到尴尬。 四.自我监控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若句子所描述的内容符合您的实际情况,请在句子的左边标记“T”,反之则标记“F”。 1.()对我而言,模仿别人的行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设计心理学论文参考

设计心理学论文参考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下面是设计心理学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产品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满足生理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设计理念也从以机器为本转换为以人为本。在设计活动中,设计师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宗旨,因此,设计心理学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外的学者对设计心理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国外,设计师已经从设计的各个角度出发,为设计心理学编写了一些基本的定义。 心理现象的学者之一赫伯特A西蒙在《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中提出,设计可以作为一门人机科学的心理学,从而使设计领域将设计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加以关注。在国内,江南大学教授李彬彬是我国最早进行设计心理学研究的

学者之一,在她XX年出版的《设计心理学》中指出,设计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在工业设计活动中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遵循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行为规律,设计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以此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有很多学者认为,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所有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指导设计师如何把握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他们的消费心理。同时,研究设计师在设计活动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并使这些分析结果为设计服务,使设计能更好地反映和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 对于设计心理学的定义,还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尚无定论,但可归纳出设计心理学的4个基本特征:①设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②设计心理学研究设计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心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形成这些心理现象的相关因素和规律;③设计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指导设计师更好地遵循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开展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从而提高产品的真实需求度;④设计心理学通过对思维和创造过程客观规律的研究,可提升设计师的设计和管理能力。 对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研究阶段,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设计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通过描述、预测和理解等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洞察

社会心理学概念

社会关系主要指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心理性的,是对两人(或多人)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心理性联结。 社会态度是对待任何的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任何一种态度都具有完成某一行为趋向,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所以,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动力性的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个体会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压力而不由自主地在认知或行为上倾向于同群体内的多数人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从众。 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这叫做去个性化。 服从与从众相似,都是在群体压力下采取与群体规范相符的行为,但从众是自愿按他人的做法去做,而服从是元可选择地按别人的要求去做,有时内心有不情愿的体验。 个体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自我概念:是自我的客体部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形象及有关人格特质所持有的整合知觉与态度。 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世界的认识,是对社会客体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图式: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都要存在着一定的有组织的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即用来了解世界的认知结构,也叫做图式。 认同:是指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念、信仰、行为准则和态度,并不自觉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过程。 移情:是指个体能够进行心理换位,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体验和推测他人的需要、动机和情感。 基本归因偏差:也称主要归因偏差,是指当人们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低估情境的作用而高估个人内在品质的作用。 投射测验法:是给予人们一定的刺激物,让人们据此进行联想,并用口头或书面方式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人们联想的内容来推测人们的态度与个性。 社会角色:是假定的社会对具有某一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和个体对这种期待的认识后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完成社会对自己某一角色期待的行为。 角色偏差:是指个人在扮演某种角色时,偏离了社会所期待(价值、道德、法律、规范、

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工业心理学:将心理学的方法,知识和原则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的一门科学。 2、领导:--指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 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3、决策:指为实现某一目标,从若干可以相互替代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并采取 行动的分析判断过程。 4、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 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5、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致于对其 他变通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制。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就称作群体思维。 6、组织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的成员所普遍认可和遵循的 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7、组织:团体为达到共同目标,经由人力分工和职能分化(责任),运用不同层次的权利 和职责(权力),合理协调一群人活动的结构系统。 8、组织结构: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 度性安排。 9、组织变革:为适应组织内外环境变化而对其所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及收益进行调整 的过程。 10、广告心理学:研究说服大众购买商品的心理过程,即研究广告传播活动过程中所涉 及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11、心理暗示: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 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 12、理性诉求:侧重于运用理性的方式,直接陈述商品的好处,通过展示商品的质量、 性能、价格等有关商品的事实性信息,传达商品所固有的属性给消费者带来的实际利益,对消费者进行说服,以使消费者形成积极的品牌态度。 13、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 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 14、压力:压力也称应激,即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 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唤醒)。 15、压力源:引起压力的客观刺激。 16、工程心理学: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 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 17、人机系统:在劳动或工作中,人与他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 统。 18、环境心理学:也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 间关系。 二、简答 1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一)共性 1、两者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是管理活动的一个方面。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作者:————————————————————————————————日期: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17社会心理学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12月—2012年6月学期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 一、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写作提示: 1. 健康人格的概念; 2. 影响人格的因素; 3. 健康人格形成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LA.普汶.人格心理学[M].郑慧玲译.台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 1995 [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罗伯特?斯宾雷[M].人格与行为:管理心理学基础.李瑾译.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2011 二、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 写作提示: 1. 强化与自我强化的概念; 2. 自我强化的现象举例; 3. 自我强化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三、结合具体实例,论述态度的形成过程。 写作提示: 态度的形成过程有三个解释: 1. 认为态度的形成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2. 认为态度的形成是规范制约的过程; 3. 认为态度的形成是由服从到分化,再到内化的过程。 可就一种说法联系实际加以论述。 参考文献:

[1] 陈红娟.态度改变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7,02 [2] R.A.巴伦,D.伯恩.社会心理学[M].杨中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4 [3]乐国安.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四、如何提高交往能力。 写作提示: 1. 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2. 影响交往能力的因素; 3. 提高交往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卡斯威尔.你是一枚人际磁石:改变自我的12大吸引定律 [M].周虹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2]曾仕强.人际关系与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朱启臻.打交道的学问[M].北京:科普出版社,1992 五、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写作提示: 1. 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2. 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3. 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4. 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萍.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3]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 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专科2500字以上) 3.论文要有充分的实证资料,避免空对空,提倡使用本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亦可适当用二手资料。 4.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做到立论正确、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有据。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讲体验社会心理学 1、无名效应 2、皮革马里翁效应 3、如何识别部属的谎话(言语表情动作)(眼睛)(细节与情节梗概) 4、如何识别部属的性格(坐车奇遇) 5、如何识别部属的气质(看电影受挫后的不同反应) 第二讲导论心理学面面观 一、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 psychology )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心理的实质——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心理的结构 1、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 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2)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是个体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A、愤怒:包含生气、微愠、愤恨、暴怒、敌意..等。 B、悲伤:包含忧伤、抑郁、寂寞、沮丧、绝望..等。 C、恐惧:包含焦虑、惊恐、恐慌、紧X、忧心…等。 D、快乐:包含高兴、喜悦、满足、幸福、兴奋、狂喜…等。 E、厌恶:包含轻视、轻蔑、讥讽、不屑、排拒…等。 F、惊讶:包含震惊、讶异惊喜、叹为观止…等。 G、羞愧:包含愧疚、尴尬、懊悔、耻辱…等。 (3)意志过程(will process)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价值观则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 (3)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和。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三个方面的差异特征。 A、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B、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灵 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C、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如思维活动的灵感状态或刻板状态;情绪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心境或

设计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上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上的应用

10级工业设计3班 崔璟旸 一、产品符号学的设计思想 产品符号学针对“以机器功能为本”,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适应微电子时代的产品设计。它提出了几种产品语义设计观点,使产品适应人的视觉理解和操作。它还认为用户操作出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品设计中的错误造成的。1960年代末期,西方设计界普遍对“外形跟随功能”的设计指导思想提出质疑。功能主义思想有一系列局限性。以功能主义为指导思想,设计的日用品基本都是很理性的几何形式,直线、矩形,连圆弧都很少使用,颜色多为白色,这种产品显得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另外,“外形跟随功能”的含义是:外形并没有功能,它必须跟随产品的功能。其实,外形本身就具有一定功能,例如圆形的功能是转动,平面上可以放置其他东西,那麽选择外形时应当考虑跟随什么功能呢?其次,面对六十年代出现大量的新电子产品,形式美的设计概念已经失去意义,电子产品象一个“黑匣子”,人无法感知它的内部功能,设计师应当通过其外形设计,使电子产品“透明”,使人能够看到它内部的功能和工作状态,这种设计要求无法用形式美表现出来。最后,形式美的设计思想很难处理各种复杂的信息。许多人开始探索新的设计理论,有人提出“外形跟随美学”,有人提出“外形跟随成本”。这些理论的潜在思想仍然是在“形式美”的大框架之下,最终人们明白,形式美设计思想是无法使电子产品的外形设计问题的,必须寻找新的设计理

论基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产品符号学。它来自于语言理论:符号学。 二、设计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上的认知 1980年代后期,西方工业设计界开始意识到心理学对工业设计的指导意义。在计算机和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主要对象不再是以形式美为代表的有形对象,而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认知工具,人主要通过思维与这些工具进行交流,人的操纵动作将变为无意识的辅助行为。在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信息的界面,包括人与计算机的界面、人与机器工具仪表的界面、人与各种物品的界面,这些界面可以被统称为“物人界面”(human-artifact interface)。要设计这些产品,必须了解人的行动规律,了解人的思维过程和特点,了解计算机与人思维的区别,了解人机界面的结构和设计思想,因此,动机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变成工业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4.美术素描与工业设计素描的关系。工业设计与美术的目的不同,所以创作时思维方式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同。美术素描有许多方法,但是其基本目的是再现对象,再现感受,素描效果要有体积感、光线明暗感、抽象质感、空间感、透视感,其经典要求是模仿准确。而工业设计素描的目的是:通过学习素描来积累产品经验,使用素描表达创新设计思想,而且设计的对象应当能够被加工出来。包豪斯的艺术家都是世界第一流的,他们为什么没有采用当时艺术界前卫的画派的表现方法,而采用了当时根本不被艺术界注意的结构主义呢?其核心目的是工业产品的造型和加工的需要。格鲁皮欧斯申紧紧抓住了工业时代的理性艺术的形式感,认为:“新的外形不是任意发明的,而是从时代生活表现中产生的”,产生于“技术和经济目的的理性”,“现代技术、能源和经济必然影响到艺术形式”,“新的时代要求它自己的观念,准确的外形,强烈的对比,各组成部分的有序,相同形状的排列,形式与色彩的统一”。他反复强调“经济和技术”是“造型的物质基础”。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和技术代表是机器,机器只能加工几何形式,各种工业产品都表现了机器创造的纯正的几何形状和以精密加工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美感,这就是时代感。格鲁皮欧斯申说:“我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之中.社会心理学是指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我明白社会心理学伴随社会发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寓益突破历史上形成的“心理—社会或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学框架,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状态、过程和社会对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将会推动社会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不过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出现.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人们也由此形成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认识,对社会因果关系的认识.自我知觉的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象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自己的".人们对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坚强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实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首先败阵.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有自信.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 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3]。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

设计心理学对工业设计的作用

设计心理学对工业设计的作用 设计心理学是针对于社会广大消费者心理得一门学科,与消费者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直接和间接的对其产生影响。设计心理学主要是通过消费者的心理对于产品的设计的影响,用消费者的心理来设计产品。设计心理学不仅仅是只针对于广大消费者,而且对于工业设计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工业设计中,不可避免的有许许多多的难题,如何来设计产品,又如何通过产品来吸引着消费者。工业产品的设计不仅仅需要创作,还需要通过设计制定方向,对于消费的人性化,通过市场的调研分析制定方案,从消费者的心理来产生灵感,从而来设计系列草图和选定草图,最后对其各项方案确定计划。工业设计是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所以其工业设计理念在各个方面需求的基础上都具有特色。工业设计在社会领域上占据重要的角色。设计心理学的运用能够更好更充分的发挥工业设计的作用。 设计是企业与市场的桥梁:一方面将生产和技术转化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一方面将市场信息反馈到企业促进企业的发展。这就说明消费者得心理对于工业设计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心理学对工业设计有着促进发展其作用。工业设计是极其广泛作用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机械构造,摄影,色彩学,方法学等。 设计具有创造性是一件好产品的前提。对消费者需求才是设计的本质,好看却不能用的产品只是残品,简单、便捷、美观、实用才是工业设计的本质,设计心理学用设计的眼光来看待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能够更好的发挥工业设计的本质。 设计心理学是什么?在你刚刚开始并没有认识设计心理学时,你并不知道什么是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消费者和设计师都是具有主观意识和自主思维的个体,都以不同的心理过程影响和决定设计。产品形态、其使用方式及文化内涵只有符合消费者的要求,才可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良好的市场效应;而设计师在创作中必然受其知识背景的作用,即使在同样的限制条件下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