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氏祖传中医眼科简介

魏氏祖传中医眼科简介

魏氏祖传中医眼科简介
魏氏祖传中医眼科简介

魏氏祖传中医眼科

中医眼科学(Chinese Ophth lmology orTraditonal Ophthalmology in China )的概念尚待商榷。然而,中国人,尤其是眼科和视觉科学工作者数千年来对人类眼科和视觉科学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甲骨文上对目及目疾的描述、华佗对颅恼和眼科手术的成功实施、审视瑶函对诸多眼病诊治的精辟记载,等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眼科学夕日的无比灿烂辉煌!为我国人民的眼病防治和身心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8、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落后所致中国眼科的沉沦亦是不挣的事实。自19世纪后起的百余年来,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传入我国,包括各种抗菌素、维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剂的应用,以及激光和准分子激光、角膜移植、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开展,等等,为我国人民的防盲治盲发挥了、而且还将继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某些慢性免疫炎症,如视网膜葡萄膜炎、Eale?s病,特别是诸多退行性或变性疾病,如玻璃体混浊和视网膜变性(老年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屈光不正性视神经视网膜退行病变(Ametropic degenertivc neuro-retinopathy)、视神经炎症和退行性病变(Lebcr,s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高血压眼底病变,糖尿病眼底病变,缺血性视网膜视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 neuropathics),等这些眼疾治疗棘手,甚或无明确疗法。大量的事实表明,中医药学对上述疾病、患者显示良好的治疗作用。通过基础和临床研究,已明确的药理机制包括改善微循环、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而无其毒副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增强、抑制、调节,或双向调节作用;延缓或阻止细胞凋亡,以及提高视敏度等,从而达到调节免疫、抑制炎症、促进眼内渗出和出血吸收,或称之为清热解毒、软坚化痰和平肝降火、补肾明目等作用。看来很可能,祖国医学在未来的眼科和视觉科学中将发挥西方医药学无可替代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博兴县魏氏中医眼科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前身为松菊堂。“松菊堂”坐落于山东省博兴县中辛安的“松菊堂”则是以医技见长。1887年(清光绪13年)魏儒正弃儒从医,创建“松菊堂”,对医学精益求精,通晓各科,专长眼科,善治各类疑难眼病,也有自制眼药十余种,远近求诊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子魏纯纳,孙魏世臣均事其业,精医药,使“松菊堂”历经百年而不衰。进入21世纪。现有其第四代传人魏鸿旗、魏鸿友中医眼科仍领冠山东中医眼科界,五代传人也从医,堪称是医药世家。笔者毕业后有幸与魏世臣及其子魏鸿旗、魏鸿友同事几年,亲睹魏世臣老先生生前诊病遣药,其用方非常精炼 ,用量小,疗效的确很好,经方应用准确精到。品行高风亮节,实乃名医风范。其子现已退休,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疾是其专长。魏儒正为魏氏眼科之祖,第二代魏儒正之子有魏纯讷继承;第三代魏纯讷之子魏世臣继承;第四代有魏世臣之子魏鸿友继承。魏氏眼科祖传四代,一脉相承,在医学上遵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发展,对中医眼科知识宝库及家传秘方.验方作了有益的探索,增添了新的内容:历代省市县文史资料都有记载,历代传人,医德清高,博济广施,悲天悯人,大有超然物外,敦厚淳朴之风,惠风所及,世人受益良深。

曾祖魏儒正字端溪(1847—1929),是魏氏中医眼科的创始人,终年八十二岁,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中辛安人。少年读私塾,中年在县城北关侯门教书。1891年仲秋,因其弟妹偶染目疾,四处求医治疗无效,变作旋螺(角膜穿孔,虹膜脱出),虽遍访名医,仍不能治愈。此事激发他立志学医,购置数种眼科书籍,刻苦攻读,逐渐精通眼科医术。为其弟妹治眼病,仅年余便痊愈。从此,他更加刻苦学习,认真研读,医学根底日渐深厚,近村邻舍前来求治眼病的也与日俱增。以致高苑、青城、桓台、长山、无棣、利津、滨县、蒲台等地来就诊者,络绎不绝。在他的遗作《眼科集要》中宁夏府通判截取县知事荆士峨为其写的序中曰:·······民国六年春,因病目往竭,至,则其门如市,男妇老幼纷列满堂,皆与我同病呼吁求救者也。

魏儒正行医40余年。花甲年后,开始总结其临床经验。花费五、六年的时间,著成《眼科集要》四卷和诊治杂病的《时疫三书》。(此书现未查清存处)。他的遗作为其后代继承眼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儒正不但擅长眼科,对杂病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高超的医术,颇受人们赞扬。山东省选授议员安徽县知事舒耀南为《眼科集要》写的序中曰:······“余少子天宫,年十二龄,肄业县城高等小学,患有目疾,辍学年余,医治罔效。辛酋携至济垣医院诊治,院中英人某老博士,须须毵毵年六十余,盖是眼科专家也。其曰是名睞粒,最普通而难治,欧美医学家研究有年而无良方治之,······因

携往见先生,蒙赠丸散各一剂,如法服之,旬余痊愈,后亦不再复发“

登州府教授李焯为《眼科集要》所作序中说:在乡晤端溪,问所业,以习眼科对。““是医学甚深,不止眼科也。”“盖平时萃群书之义深造,自得左右逢源,宜其应手奏效也。如邑侯王公符之夫人目患,吴公贻甫之痢疾,龙公紫珊之痰喘,谢公伯符之虚劳皆药到病除,余所亲见。是其专门眼科者所能为,即以眼科论,端溪已超上乘禅矣······。”

魏儒正治学严谨,从不掩过饰非。他不但把成功的经验公布于世,而且也把失败的教训告诉他人。晚年他总结出医有十弊:即经理不通,药性欠明,脉诀未晓,虚实不分,轮廓莫辨,药症不投,拘滞成方,昧于权度,翳障误认,补泄错施。给后人留下有益的鉴戒。

魏儒正不为名不为利,谦虚谨慎,对病人认真负责。不但自己如此,而且还劝勉同道都要这样做。他曾写了两首七言古体诗载入《眼科集要》,以此表达他的这种思想。

一.辞浮名

少年业儒中年医,

医学徒劳儒学弃。

浅见寡闻心自愧,

浮名尤恐达人知。

誉来未喜毁何戚,

可否经年七十时。

银海精微通粗理,

羞诓车马日云集。

二.劝勉同学

五轮八廓认得端,

脏腑经络尽包含。

落笔不清非小可,

灵光一失再明难。

医学多读眼界宽,

奥理无穷自细参。

效验须将阴骘种,

积功修德福绵绵。

其子魏纯讷(1880—1949)字子欲,自幼读私塾,17岁从父学医。由于父亲的身教言传,五、六年时间即掌握了诊治眼病的技能,并能把祖传验方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声誉渐高。

魏纯讷常说:“学贵博而能长,未有不博而能长者也。”他认为,眼虽是局部器官,但和五脏六腑紧密相关。眼科是在内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打好内科基础,是学好眼科的根基。所以,他不但主攻眼科专著,而且精心研读《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医著。因而眼科、内科俱佳。

魏纯讷20多岁独立应诊。每天来诊者门庭若市。他一丝不苟,治眼病既切脉又察舌,脉症合参,遣方用药准确,效如桴鼓。他不但全面继承了父亲的医术,且有发展和创新。经多年临床实践,他创制了专治沙眼性血管翳的“拨云丹”眼药。为了方便远道而来的病人,他还苦心研制了治疗内障眼病的“复明丸”和专治小儿眼的“鸡肝散”,临床效果均佳。

魏纯讷行医40余载,对中医眼科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医学遗产,把宝贵的临床经验留给后人,他将平时收集的200余例疑难病例整理成《眼科临症录》,对病因、病机、辩证论证、治则、方药等都做了详细记录。他为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父亲的经验融为一体,50余岁时,着手对《眼科集要》重新整理,暂定名《重定眼科集要》。手续未完,在日军扫荡中不幸失落。1949年春,魏纯讷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第三代传人魏世臣魏氏中医眼科字济卿(1923-1997)博兴县中医医院眼科专家教授(1923—1997)曾在滨州市博兴县人民医院工作。临症50余年他不但对中医眼科有较深的造诣,而且对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也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所以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声誉。任县历届政协常委,1—9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两次出席省和地区召开的眼科学术交流会,曾被邀请去滨州卫校中医班进行中医眼科学讲座。一九八五年十月出席省政协召开的各界人士交流大会。魏世臣仅读过八年私塾,初学中医难度是很大的。况且那时的医书都是古文,医理深奥,难懂,弄通已感困难,付诸实践更非易事。但他牢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隋”。认为一个人要想在医学上有所成就一要靠勤,二要靠思,要勤于学而敏于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家父魏纯讷言传身教下,朝夕展诵医书《内经》.《本草纲目》.《银海精微》.《审视瑶函》等。对《审视瑶函》中的精髓“识病辩证详明金玉赋”融会贯通。

魏世臣靠勤奋,博采众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五轮辩证,是中医眼科的传统辩证方法,但是,他认为这一辩证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他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著,运用其方法治疗眼病取得显著的疗效。为了继承和发扬祖辈的临床经验,1967-1969年利用三年时间将平时积累的经验撰写《中医眼科集腋》一书,流传于后。

第四代传人魏鸿友,大学学历,原滨州市博兴县中医院眼科医生,主治医师,现任魏氏中医眼科主任,从事眼科临床工作30四十余年,精通眼科中医理论,及西医诊断,通过运用西医临床诊断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善治各种内外疑难眼病尤其对于像病毒性、真菌性、细菌性、角膜炎及角膜云翳、斑翳、巩膜炎、葡萄膜炎及视神经、视网膜等各种眼外、眼底病变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魏鸿友1975年在县人民医院工作。根据卫生部《名老中医带高徒》文件精神,经本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1978年跟随家父魏世臣潜心学习中医四年。将魏氏中医眼科的历代秘方、验方.辩证技巧全部掌握。学习期满后,先后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独立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四十余年。

四十多年来,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在医学上遵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发展,对中医眼科知识宝库及家传秘方.验方作了更加深入的探索,总结了深厚的治疗临床眼科疾病的经验。多年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使用现代化检查手段运用中医中药的治疗优势作出明确的诊断和疗效显著的治疗措施。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四十多年来通过熟练运用世家辩证方略为广大患者送去了光明,带来了希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家父魏世臣言传身教下,较好的将理、法、方、药融会贯通。受到了本地及周边省市广

大患者的信任和好评。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萌芽时期:①《史记》中有“项羽亦重瞳子”之说,是世界上对于瞳孔异常最早的描记。 (南北朝前)②《春秋》中有“目不识五色之章为昧”,是世界上有关色盲的最早概念。 ③公元前4世纪的扁鹊已成为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奠基时期:①唐代武德年间设立了太医署,太医署设九科,眼病、耳病与口齿病一并从内外(隋唐)科分出,组成耳目口齿科。 ②《龙眼树论》目前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③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有关夜盲的最早描述。 ④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的方法。 ⑤唐代王焘编纂《外台秘要》中首载金针拔内障的方法,另有150余首眼病处方。 ⑥唐朝已能配制义眼 独立发展时期:①北宋年间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 (宋元)②宋代眼科领域出现五轮、八廓、内外障七十二症学说,反映了中医眼科独特理论的形成。 ③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兴盛时期:大量著作:明初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明末傅仁宇所著《审视瑶函》,明代王(明清)肯堂所著《证治准绳》,清代黄庭镜所著《目经大成》,清代顾锡所著《银海指南》。 眼球的解剖与生理 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23mm,横径(水平)约23.5mm。 3、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 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为10.5-11mm。 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5层:①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极强,炎症时多无分泌物)、②前弹力 层(抵抗力弱,极易损伤,不能再生,由结缔组织代替)、③基质层(最厚,占90%,不再生,由不透明瘢痕组织代替,分为角膜云翳、角膜斑翳、角膜白斑)、④后弹力层(可再生,富于弹性,抵抗力强)、⑤内皮细胞层(角膜-房水屏障功能,不再生)。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7、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感觉极其灵敏。角膜透明、无血管,营养代谢主要代谢主要来自房水、泪膜 和角膜缘血管网。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总屈光力为+43D. 8、巩膜呈乳白色,不透明,质地坚韧,有弹性,且坚固。表面组织富有血管、神经,发炎时疼痛较明显; 深层组织血管、神经少,代谢缓慢,病变时反应不剧烈,病程少较长。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临 床部分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或重要标志。 10、葡萄膜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1、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瞳孔,其直径为2.5—4mm左右。虹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三叉神经纤维网,感觉特敏锐。炎症时,虹膜肿胀。纹理消失,伴剧烈的眼痛和大量渗出、甚至出血。 12、睫状体有丰富神经,富含血管,炎症时,眼痛和渗出明显。 13、脉络膜分为:脉络膜上腔、大血管层(血管网状条纹明显,豹纹眼底由来)、中血管层、毛细血管层、 玻璃膜。脉络膜血液主要来自睫状后短动脉,血管几多,血容量也大,有眼球血库之称,占眼球血总量65%,营养视网膜外层和玻璃体。毛落寞含丰富的色素,有遮光作用,使眼球成暗箱,确保成像清晰。不含感觉神经纤维、发炎时无疼痛感。 12、视网膜由外到内分为10层:①色素上皮层(血-视网膜外屏障)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 外核层⑤外丛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视觉冲动由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三个神经元传递。 视网膜上有黄斑、视网膜的血管、视盘等。黄斑位于视盘颞侧约3mm处,呈横椭圆形凹陷区。正中为中心凹。视网膜的血管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中央静脉,分颞上、下支,鼻上、下支。

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角膜溃疡的中医药治疗

角膜溃疡 角膜溃疡是现代医学眼科病名之一,也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在祖国医学眼科书籍中,虽然没有这个名称,但却有不少相类似的记载。如古书所叙述“星月翳蚀”“白陷鱼鳞”“花翳白陷”“凝脂翳症”等,都与现代眼科所称的角膜溃疡相仿,尤其是有关花翳白陷的症状,记载有:“青睛沿际许多白点,若扭碎梅季花瓣,一昼夜牵连混合,蔽幔神珠”。这与现代的树枝状角膜溃疡相似。又如有关凝脂翳症的叙述有:“此症为疾最急,盲目者十有八九,其风轮上有白点,初起如星,色白中有粒,如针刺伤,渐长大变为黄色,亦渐大为窟者,为漏,为蟹睛,内溃为枯凸,或气极有声爆出稠水而破者,或又起黄膜一片,或风轮上有点,色白或黄,肥浮脆嫩,善变而速长”等等,这又与化脓性角膜溃疡相类同。因此我们不妨以“陷翳”二字作为作为角膜溃疡的名称,其中的“陷”字含有凹下不平和破烂的意义,当黑睛上长了一种破烂的下陷的白翳,无疑就是角膜溃疡了。 关于角膜溃疡的预后,古书中亦曾明白指出,虽然治疗得宜,但是留有云翳和白斑,一般是难免的。正如古书有关水瑖翳症的记载:“薄薄隐隐,或片或点,生于风轮之上,其色光白而甚薄,如水上之翳”。这就是角膜溃疡所遗留下的云翳。 中医对角膜溃疡的辨证施治: 治疗角膜溃疡,古书上大都采用清肝泻火活祛风养血等方法,本人是在吸取古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法则进行的。在临床上,首先通过诊察,掌握患者所具的症状,包括局部症状和整体症状,据以审求发病原因,从而决定治疗的步骤和方法。由于治疗方法必须根据病因来决定,往往形态相同的角膜溃疡发病原因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根据本人肤浅的临床体会认为,本病一般以实证为居多,也有虚中夹实的,但很少是纯粹的虚证的。 实证起因于感受六淫外邪,有时单据一因,有时数因兼具,较多见的为风热,湿热等二种类型。虚中夹实症由于体质素虚所导致,以阴虚火旺,气虚挟痰,血虚生风等三种类型为较多见。兹将各类型的主要症状及治疗要则列表说明。 风热型: (一)祛风散热法 1、祛风散热饮子 连翘 9克当归9克赤芍 9克生甘草 3克山栀9克川芎3克 羌活6克防风4.5克牛蒡子 9克薄荷 3克便秘者加大黄9克 2、泻青汤 龙胆草 9克川芎 3克羌活 6克防风 4.5克当归 9克山栀 9克 便秘者加蜂蜜 以上二方适应于舌赤或苔黄,脉数者,此为肝脏有热。泻青汤亦适于小儿,如用于小儿则分量减半。 3、川芎茶调散 川芎 3克白芷 3克白菊花 9克薄荷 3克生甘草 3克防风 4.5克 茶叶 1.5克羌活 6克荆芥 9克白僵蝉 9克细辛 1.2克 此适应于舌赤苔略白脉弦数者,太阳穴痛。 4、万应蝉花散

眼科中医特色疗法及操作规范

眼科中医特色疗法及操作规范 目录: 1.点眼法---治疗各种眼表疾病 2.洗眼法---治疗结膜、角膜异物及化学性眼外伤 3.熏眼法---角膜炎、巩膜炎、前葡萄膜炎 4.浸眼法---过敏性结膜炎、眼睑皮肤炎症、化学性眼外伤 5.眼部注射,穴位注射---治疗角膜深层疾患,神经视网膜疾病 6.针刺疗法---各种外眼炎症性疾病、麦粒肿 7.敷眼法---眼睑疖肿、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眼外伤(钝挫伤) 8.穴位敷贴(冬病夏治)联合针灸科开展---治疗功能性溢泪 9.耳压---眼科慢性疾病,近视 10.拔罐法---儿童弱视,视疲劳 11.饲鼻法---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 12.发泡法---角膜炎、角膜翳等眼病 13.药枕法---慢性眼病伴睡眠不佳的病患 14.摩顶法---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力疲劳、眶上神经痛及眼病兼头昏沉重或头顶痛者 15.刮洗法---沙眼、结膜炎 1.点眼法 [简介]

本法是将药物直接点于眼部,多用以消红肿、去眵泪、止痛痒、除翳膜。适用于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常用的有眼药水、眼药粉与眼药膏三种。 (一)滴眼药水 [适应症]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禁忌症]无 [操作规范] 如患者为坐位,令头部稍微仰起,先在其下眼睑下方放置一块棉球;如患者为卧位,则令头微偏向患眼侧,先置棉球于小眦侧。令患者双目上视,医生用左手轻轻向下拉开下睑,右手持滴管或滴瓶,将药水滴人大眦角或白睛下方1—2滴。然后轻轻将上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物充分均匀地分布于眼内,轻轻闭目数分钟即可。一般每日3—4次。遇急重眼病,次数可增加。[注意事项] 滴眼前要细心查对眼药瓶上的药名标签与所滴的眼别,滴管头部勿触及胞睑的皮肤与睫毛,以免污染滴管与药液;如滴人毒性药物,则滴后需用手指压迫睛明穴下方l一2分钟,以防药液通过泪窍流人鼻腔,引起中毒。(二)点眼药粉 [适应症]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禁忌症]无 [操作规范] 将药物制成极为细腻的粉末后应用。用时以小玻璃棒头部沾湿生理盐水, 再蘸药粉约半粒到一粒芝麻大小,医生用手指轻轻分开胞睑,一般将药物轻轻放置于大眦角处,令患者闭目,以有凉爽感为度。点毕,患者以手按鱼尾穴数次,以助气血流行,闭目数分钟后,渐渐放开。每日3次。 [注意事项] 一次用药不可太多,否则容易引起刺激而带来不适,甚至可致红肿刺痛等反应。同时注意玻璃棒头部要光滑,点时不能触及黑睛,尤其是黑睛生翳者,更应慎重。

眼科疾病中医药治疗

眼科疾病中医药治疗 凡红肿不开,疼痛难忍,满眼红筋胬肉,羞明怕日,多眼泪,生眼屎,蟹睛,及头风灌目等症,为外障。凡眼内不红不肿,不疼不痛,无红筋努肉,服珠清秀,只有视物不明,日久断光,即为内障。 外障眼病 凡治男女大小,一切外障眼病,红肿不开,疼痛难忍,羞明怕日,不喜灯火,满眼红筋胬肉,多泪,或生翳子。庸医以为虚火犯上,既用凉药,又用补药。若是真火眼即愈;若是虚火眼,服此凉补之药,红筋肿痛虽去,眼内必生青膜,白云遮晴,不见人物,遂谓此人应带残疾。不知用药不明,误受其害。如是头风灌目,以及蟹晴,服此凉药,必穿无治,服补药者定死。 凡一切男女大小,外障眼病,用四味大发散或八味大发散,看症加减。初起服一剂或二剂,将陈寒散净,即可全愈,永不再发。若服凉药补药,眼珠上必起青膜、白云遮晴。此时宜服大发散四五剂,即服补中益气汤一二剂,以固正气。又服大发散四五剂,仍服补中益气汤一二剂。如此交互调服,外用眼药点之,陈寒既散,白云青膜自消,何患眼之不复明乎。 凡头风灌目,头顶如棒敲,目珠如针刺,疼痛难忍。内宜服四味大发散,重加北细辛二两或三风,又加明天麻二两(姜汁炒),外即用包头风药。内服、外包要同一时,内外各一剂即愈。

凡生蟹睛,仍用四味大发散,加全虫一两或二两(酒洗去盐),僵蚕一两或二两(姜汁炒)。服—二剂即愈。如不愈,外用鳝鱼血点蟹睛上。如有火,蟹睛是黑色:宜用涎笑蓉饼方。此二方务于服水药时用之方能见效。 四味大发散 麻茸(麻黄碾碎去粉,所剩之疏松而呈绒状者)一两或二两,蔓荆一两,藁(音稿)本一两,北辛五钱或用一两(叶要去净),老姜一斤或用八两(连皮捣碎为引)。 八味大发散 照四味大发散方加西羌活一两,北防风—两,白芷梢二两,川芎一两,仍用老生姜八两或一斤为引。看症加减,法列如后: 如有白云遮睛,加大蛇蜕一二条(酒洗),蝉蜕一两(去翅足),白寇壳一两(姜汁炒)。此三味皆散云退翳之药。外务用眼药点之。 如热泪多,重加蔓荆一二两;或泪冷,加北味(北五味子)二两,打碎。然冷泪乃是内障眼病,须审明以此五味为主。 如白珠上红筋不去,加桑白皮一把,用刀刮去粗皮。如红筋去净,此味不用,以其大泻肺气也。 如眼珠夜间胀痛不安,加肥玄参一两,汉防己一两;或又加炒香附一两,夏枯草一两。如生胬肉,加白芷梢一二两。 如两太阳经胀痛,加大明麻一两(姜汁炒),净藁本一两或二两。如眼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圆翳内障)

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中医诊疗方 案(2013年) 本病是指晶珠混浊,视力缓降,渐至失明的慢性眼病。因最终在瞳神之中出现圆形银白色或棕褐色的翳障,故《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之为圆翳内障。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常两眼发病,但有先后发生或轻重程度不同之别。本病翳定障老时,经手术治疗可以恢复一定视力。相当于西医学之老年性白内障。 [病因病机] 年老体衰,肝肾两亏,精血不足,或脾虚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此外,肝经郁热或阴虚挟湿热上攻,也能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初起,眼无红肿疼痛,仅自觉视物微昏,检视瞳神,圆整无缺,展缩自如,昏朦日进,则渐至不辨人物,只见手动,甚至仅存光感。 一.诊断 (1)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依据: 1. 年龄在50岁以上,视力渐降。 2.眼不红不痛,瞳神展缩如常。 3.晶珠不同形态、程度的混浊,甚至晶珠全混;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发展缓慢。 西医诊断依据: 1. 年龄在50岁以上,视力减退。 2.结膜无充血,角膜清,瞳孔圆、大小正常,对光反射正常。 3.晶状体不同形态、程度的混浊。 (2)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飞蚊症:患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蚊蝇蛛丝或云雾样 漂浮物的眼病。 2.西医鉴别诊断:外伤性白内障:明确外伤史,查体可见晶体前囊破裂, 晶体混浊。 (3)分期:老年性白内障一般分为四期 1.初发期:周边部可见楔状混浊,逐渐向中央发展。 2.膨胀期:晶珠混浊加重,胀满,前房变浅。 3.成熟期:晶珠全部混浊,黄仁投影阴性,前房恢复正常。 4.过熟期:晶珠皮质混浊呈液化状乳白色,核下沉,前房加深。 (4)证候诊断: 1. 肝肾两亏 [主证]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或面白畏冷,小便清长,脉沉弱。 [证候分析]肝肾精血不足,目窍失养,晶珠渐混则视物模糊。脑髓、骨骼失养,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血虚不充脉络,则舌淡脉细。若见面白畏冷,小便清长,脉沉弱,又属肾阳偏虚之象。 2.脾虚气弱 [主证]视物昏花,精神倦怠,肢体乏力,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 [证候分析]脾虚不运,脏腑精气不足,不能上贯于目,晶珠失养,渐变混浊,故视物昏花。脏腑精气不足以生神及充养周身,因而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肢体乏力。脾虚运化不力,故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皆脾虚气弱之征。 3.肝热上扰 [主证]头痛目涩,眵泪旺躁,口苦咽干,脉弦。 [证候分析]眨躁,指目昏不爽之状。肝热循经上攻头目,故头痛目涩,眵泪旺躁。口苦咽干,脉弦亦由肝热所致。 4阴虚挟湿热 [主证]目涩视昏,烦热口臭,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7)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体会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总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着手里当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贵要略》和“温病学”,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的,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这是因为其对中医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够有效的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依据,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经典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病学”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比如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引

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眼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眼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眼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眼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眼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眼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眼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眼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眼病诊疗工作有效开

展。 第七条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独立眼科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中医眼科特色专病门诊、病房和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眼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暗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眼科病房应设置治疗室,检查室(暗室)。 第九条中医医院眼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眼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电针治疗仪、艾灸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裂隙灯、视野仪等;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应配备眼科A/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及激光治疗仪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眼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眼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应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中医经典必读书籍

中医经典必读书籍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经典必读书籍》的内容,具体内容: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欢!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 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欢! 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

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 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难经》 《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学习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它成书于西汉末年。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对《内经》中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但由于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 网友评论: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跟着老师听了一遍,可能有些东西还需要沉淀才可以感受到!

眼科常见病诊治讲课稿

眼科 泪道激光 【激光泪道成型术的原理及优点】 原理:利用激光的热效应和电离效应,即一定强度的激光束照射软组织或骨组织,使之产生凝固或气化,达到止血和去除病变组织的目的。 优点:无须皮肤切口,无瘢痕,术中一般不出血或很少出血,手术损伤小,即使手术失败也不影响眼鼻部的解剖结构,仍可手术治疗。 【泪道阻塞的常见部位及病因】 1. 泪点狭窄或阻塞 2. 泪小管阻塞:多发生于泪小管内侧端进入泪囊或泪总管处。 3. 鼻泪管阻塞:最常发生在泪囊和鼻泪管交界处,病变可遍及鼻泪管大部和全部。 病因:先天畸形,炎症,创伤,瘢痕,肿瘤等所引起。 【泪道阻塞的检查方法】 1. 要检查泪点的大小位置,是否与眼球接触。 2. 泪道冲洗:以判断泪道阻塞部位。 (1)泪小管阻塞:水由原道返流。 (2)泪总管阻塞:针头不能触及鼻骨,水自下泪点注入从上泪点返流。 (3)鼻泪管阻塞:针头能触及鼻骨,水由下泪点注入自上泪点返流 3.泪囊碘油造影:造影剂充盈的下段为阻塞的部位。 【泪道激光成型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泪点狭窄,泪小管、泪总管、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 禁忌症:无泪小点,泪小管离断,外伤后鼻骨错位,急性泪囊炎,泪囊摘除术后,泪囊肿物。【术前准备】 对单纯性泪道阻塞明确阻塞部位后,即可激光治疗,对泪囊有黏液或脓液者术前用生理盐水加妥布霉素冲洗泪道,1次/日,待冲洗液干净后再做激光治疗。 【操作】 0.5%爱尔卡因表麻,2%利多卡因0.5~1.0ml注入泪小管或泪囊,充分扩张泪点,将泪道探针缓缓进入泪道阻塞处,抽出探针插入导光纤维,在发射激光的同时,将空心探针和导光纤维作为整体在泪道内做上下运动直到阻塞物消失有落空感为止。将空心探针退到阻塞点上方生理盐水冲洗,彻底清除泪道内分泌物及血凝块,注入滞留药物。 【泪道内滞留药物的选择】 1. 典必殊眼膏,0.3%的妥布霉素+0.1%地塞米松。基质为羊毛脂。 2.潇莱威 3.透明质酸钠 4.红霉素眼膏,迪可罗眼膏 【泪道内支撑物的选择】 硅胶管,静脉留置针 【术后处理】 1.局部给予抗生素激素点眼 2.泪道冲洗:因泪道内残余典必殊眼膏,开始冲洗时可能不畅通,是否再次注入眼膏视冲洗通畅程度而定。 【并发症】 1.假道形成:最常见,如果出现假道,应停止操作两周后再进行第2次治疗

四部经典著作

四部经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百草经》、《伤寒论》。《皇帝内经》现存最早一部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医圣张仲景。《神农百草经》是第一部药学专注。发展阶段:1.魏晋隋唐晋皇莆谧著《针灸甲乙经》发展经络、腧穴和针灸;王淑和著《脉经》提出24脉,发展脉学理论;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2.宋金元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3.明清张介宾《景岳全书》4.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中西药合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辩证论治证、症、病 阴阳基本概念的内涵:可表示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统一的事物属性,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也可表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层面的属性,如气与血,脏与腑。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 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指导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五行的概念:“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1、取象比类法2、推演络绎法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暑湿燥寒五行在一般状态下的调节机制: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3.五行制化。 特殊状态的相互影响:1.母子相犯2.相乘3.相侮。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①藏象的概念内涵,②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③以及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④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脏:心、肺、脾、肝、肾。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泻而不满”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六腑的区别:1.功能不同。五脏主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泻而不满”六腑主受盛和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满”2.五脏藏神。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而六腑除了胆以外,均与神志活动无关。3.形态有别。五脏多为被精气充满的实体器官,故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性的器官,故传化水谷。4.脏主腑从。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从属五脏。脏病多虚,脏腑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主血脉(2)贮藏神2.肺(1)主宣发肃降(2)主气1)主呼吸之气2)主管气的生成3)调节全身的气机(3)助心行血(4)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3.脾(1)主运化1)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2)主升(3)主统血4.肝(1)主疏泄1)调节精神神志2)维持气血运行3)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与分布4)协助水液代谢5)调节生殖机能(2)主藏血1)贮藏血液2)调节血流量3)防止出血5.肾(1)主藏精1)主管生长发育2)主管生殖繁衍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2)主水液3)主纳气。五脏与体、华、窍、

几近失传的中医眼科疗法《眼科宜书》

几近失传的中医眼科疗法《眼科宜书》 三黄汤按:《眼科宜书》又有称之《眼科奇书》,该书言简意赅,不过寥寥几十页,以四味大发散、八位大发散为基础方,专攻眼科诸疾。以其立论之奇、药量之大、效果之速而著称,实称得上是中医的一个珍宝。从蜀中天符庙李氏老叟传出,幸未失传,今仅以此书序言以飨读者,有兴趣的同道可按图索骥,深入研读。《眼科奇书》系清代渝州(今重庆市)李氏家藏秘本,著者不详。李氏对此书珍若拱壁,私不轻以示人。蜀东长寿县有孙奉铭者,与李氏相契十余年,始得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暂借—观,遂命其子、侄分而抄之。后则按书立方,治眼无不奏效。据孙侄本端氏云,此书抄得后久未付梓,直至1923年,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周松荣见此书而称赞之,并捐资在渝州印送一千六百本;次年,又由张小林捐资印送一千本,李学林捐资印送一千五百本,本书始得流传。曾有述古老人,恐《眼科奇书》之名涉于奇异而不纯正,因更名为《眼科宜书》,但因本书效奇方奇,后世仍多沿用其本名。1934年,蜀东长寿人安仁又在渝州复印二千本,厥后再未付梓。《眼科奇书》的内容,一是论奇: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与世俗目不因火则不病、内障多肝肾不足之论相悖。二是方奇:治外障用四味、八味大发散等辛温峻剂,治内障则主以枳壳、摈榔、郁金、香附等破

气之药,与世俗寒凉攻补之方迥异。三是量重:麻黄、细辛、蔓荆子、藁本均用至一两,生姜、黄芪曾用至一斤,闻之令人膛目。四是效奇:孙奉铭曾谓按书立方,屡试屡验。现代试用于临床,本书方药确有奇效。至于方多温热,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理等特殊条件有关,虽立论偏颇,却纠正了目不因火则不病等偏见。通观全书,对眼科的理论与临床确有价值。对其药量之畸重,宜临近斟酌,减量用之即可。由于时过境迁,旧刊原本几不复存,今人欲读此书而不可得,诚为憾事。为使本书能够广泛流传,我们特将河南省图书馆珍藏的武昌广雅书局1924年石印本,参考国内流传的数种手秒本、油印本,予以点校刊出,供同道参阅,并藉以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工作中,为振兴中医眼科事业贡献微薄之力。我们的点校方法是:一、以广雅书局石印本为底本,参考河南中医学院馆藏手纱本、衡阳市中医院李熊飞等校勘的油印本(以下简称李勘本)、河南中医学院刘振武氏手抄的《限科宜书》本(以下简称刘抄本)、以及荆小俦(音仇)整理的《眼科奇书》(以下简称荆整本),进行点校。 二、书中夺字、错字及少数难懂的字、词、句,均一一加以校注。凡需校注之处,均在其右上方附以角码,按角码顺序注于该页之末。三、1934年安仁重印《眼科奇书》时,书前有广传眼科奇书弁(音遍,序文)言一篇,是研究本书历史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特据李勘本补入。四、原本无

【免费下载】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季巍巍 一、概要 (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 《 黄帝内经 》 、 《 伤寒论 》 、 《 金匮要略 》 、 《 温病条辨 》。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 ?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各种眼科疾病的中医验方

各种眼科疾病的中医验方 (1)麦粒肿 清热解毒消肿汤: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天花粉1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生地12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加减:大便燥,加大黄3克至9克;病势较重,加全蝎3克至9克,倍加金银花、蒲公英;胃纳欠佳,去生地,加青皮10克,枳壳10克,槟榔6克。 (2)睑缘炎 苦参汤:苦参12克五倍子10克黄连10克防风10克荆芥穗10克蕤仁10克漳丹2克铜绿2克水煎。用棉签蘸药水洗患处,每天1剂洗3次,接连洗3天。 菊矾汤:白矾9克菊花9克水煎,用药棉蘸药水洗患处。 清热散风燥湿汤:金银花12克蒲公英20克天花粉10克荆芥穗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陈皮10克白芷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3)眼睑湿疹 解毒凉血汤: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天花粉12克丹皮10克生地15克枳壳10克龙胆草10克大黄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散风燥湿解毒汤:银柴胡10克黄芩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生地12克枳壳10克龙胆草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羌活胜风汤加减:羌活10克银柴胡10克黄芩10克防风10克荆芥穗10克白术9克独活10克白芷10克前胡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4)泪囊炎 清热解毒消肿汤:加白芷10克,陈皮10克,全蝎12克,大黄10克,枳壳10克,黄连3克,水煎服。 加减:如胃纳欠佳,去大黄,加焦曲、麦芽、山楂各9克。 银花全蝎饮:金银花12克全蝎10克蒲公英20克天花粉10克当归6克赤芍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陈皮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荆芥穗6克羌活6克黄连5克甘草6克水煎服。 (5)流行性结膜炎 方药:双解汤 金银花15g 蒲公英15g 天花粉12g 黄芩10g 枳壳10g 龙胆草10g 荆芥10g 防风10g 桑皮10g 甘草6g 水煎服。加减:大便燥结,加大黄6克;大便溏,去龙胆草,加苍术10克,白术10克;风热重,眼发痒,加羌活10克。 2.公英羌活汤 蒲公英30g 羌活10g 菊花10g 水煎服 (6)急性结膜炎 内治法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羌活10g 银柴胡10g 黄芩10g 白术10g 枳壳10g 防风12g 前胡10g 薄荷10g 桔梗10g 龙胆草10g 木通10g 蝉蜕化10g 甘草5g 水煎服 方药:泻肺饮加减:石膏15g 天花粉10g 黄芩10g 桑皮10g 木通10g 龙胆草10g 栀子10g

中医眼科贴敷法的辨证论治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年4月第19卷第2期 众所周知,中药贴敷疗法治疗眼病自古已有记载,如《银海精微》、《审视瑶函》、《外科正宗》,多用新鲜草药或药粉敷搽眼睑〔1〕;现代多在此基础上使药末加工得更加细腻,增加了无菌消毒措施,比如现在流行市场的种类繁多的眼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健预防眼病的作用。但就中医角度讲,尚属“一贴治百病”的协定方,缺少了中医的最大优势———辨证论治。笔者通过多年的眼科临床试验与实践,在中药辨证论治治疗眼科疾患的外治法上,总结并开发出以冰片为基本用药,结合辨证论治灵活用药、且在临床上简便易行实用的贴敷治疗方法。 1方法 1.1 冰片纱布的加工 将50~80g 冰片置于10~15片10×15cm 无菌纱 布上,放置于不锈钢容器内,在密闭高压271℃消毒锅下,高压消毒30分钟后,冰片则溶解浸润于纱布上,冰片纱布即可制成。 1.2中药贴敷 1.2.1 将冰片纱布摊开对叠成长方形,贴敷于患者眼部。 1.2.2 根据眼病辨证论治的结果,将相应中药注射 液添加于上述制好的冰片纱布上,以保持纱布湿润、药液不流下为度,一般双眼各加药液2~3ml ,15分钟加药液1次,每次贴敷需30分钟,隔日贴敷1次,病情较重者可每日1次,3~5次1疗程。 1.3 常用简易分型及用药 实热型: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郁热型:柴胡注射液;湿热型:苦黄注射液; 血瘀型: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内虚型: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 中医眼科贴敷法的辨证论治 沈爱祥 吉洁王荣荣 【关键词】冰片;贴敷;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6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4379(2009)02-0098-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 眼科,南京214001 通讯作者:王荣荣,Email:jeixi-568@https://www.doczj.com/doc/da9867781.html, 目系又名眼系,目本。在《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中记载“目珠者,连目本,目本又名目系,属足厥阴肝经也…”。目为肝窍,肝气可直接通达于目,故肝气的调和与否直接影响到眼的视觉功能。一是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有序,有利于气血津液上输至目,目得所养而能辨色视物。二是指肝能条达情志,使七情平和,气血均衡。因此,肝经的玄府通畅,肝气能上升,五脏六腑,各展其用就能分辨五色〔5〕。 临床病证中目系暴盲以肝郁气滞型为多,患者常因悲伤过度,情志内伤或忿怒暴悖,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郁滞,上壅目系,神光受遏。而证属肝郁气滞的视神经疾病,临床治疗中应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为主。常用方剂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白芍、当归养血柔肝,行气活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因此,在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视力,消散瘀血,减轻症状方面获得较好的疗效。在临床工作中也可因肝郁气滞, 肝郁血瘀,肝郁阴虚而随证加减〔6〕。 本研究显示:愈后较好的患者大都是发病较早来就诊,并得到系统治疗。由于视神经炎病因的复杂性,甚至在临床工作中有33%患者查不出病因,因此治疗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西医治疗本病的不足之处在于很难恢复中晚期患者的视功能。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对于中晚期患者以疏肝解郁及开窍明目药物,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参考文献 1惠延年.眼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185.2李凤鸣,刘家琦.实用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47-549.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6.4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9-206.5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15-20.6 李 延.从肝论治视神经炎45例[J].江苏中医,1991,25(3):57-60. (收稿日期:2009-02-25) 98·· DOI:10.13444/https://www.doczj.com/doc/da9867781.html,ki.zgzyykzz.00245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