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

1?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

2?血浆的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

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用电泳法可进一步将球蛋白分为a i_、a 2、B 1-、丫i-球蛋白。正常成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

其中白蛋白为40~48g/L,球蛋白为15~30 g/L。

3.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结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经肾脏排出;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

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⑥营养功能。

(二)血细胞

1.分为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红细胞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

的99%白细胞最少。

2.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3.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4.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6.大血管中血液的血细胞比容略高于微血管。

二、血量

1.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腔静脉和

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

2.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

3.血浆量和红细胞量可按稀释原理进行测定。

4.血量=红细胞总容量/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量/ (1-血细胞比容)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1.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 ~1.060。

2.血浆的比重为1.250~1.030,其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 ~1.09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二)血液的粘度

1.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

2.全血粘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水、酒精、血浆的粘度不随切率的改变而变,称为牛顿液体。

4.全血为非牛顿液体。粘度与切率呈反变关系。

(三)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晶

体物质)晶体渗透压:770kPa

晶体物质数量(80% 来自

Na离子和Cl离子)

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 3.3kPa 血浆蛋白(75%~80% 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来自清蛋白)含量

小部分在肝、肺、腹

4

2C

血-卜槪

1?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

2?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为等张溶液。

(四)血浆pH值

1?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2?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内的缓冲物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

3?血浆内的缓冲物质最重要的是NaHCO 3/H 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1 ?胚胎发育早期是卵黄囊造血;从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胚胎发育到第四个月以后,肝、脾的造血活动逐渐减少,骨髓开始造血并逐渐增强。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此时的骨髓腔完全被造血细胞充满。到18岁左右时,虽然只有脊椎骨、髂骨、肋

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但已足以进行正常造血。

2..成人如果出现骨髓外造血,已无代偿意义,而是造血功能紊乱的表现。

3.一般把造血过程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形态可辨认的前体细胞三个阶段。

4.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5.将各系列的定向祖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形成相应血细胞的集落,即集落形成单位

(CFU)。形成红细胞集落的定向祖细胞称为红系定向祖细胞(cFu —E),同理,定向祖细胞

还有粒一单核系祖细胞(CFLJ —GM)、巨核系祖细胞(CFU —MK)和TB淋巴系祖细胞(CFL —TB)。

6.在正常情况下,骨髓也可释放少量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液中,但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只有骨髓浓度的1%左右。

二、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1.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一般用1L血液中红细胞的个数来表示红细胞的数

量。

2.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Hb)。

3.正常人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不仅有性别差异,还可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机体功能状态不同而有差异。若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则称为贫血。

4.正常的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红细胞保持正常双凹圆碟形需消耗能量。

5.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糖酵解是其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用于维持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以保持红细胞内外Na、K离子的正常分布、细胞容积和双凹圆碟状的形态。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有关。

(1)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1)可塑变形性是红细胞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的特性。

2)红细胞的变形性取决于红细胞的几何形状、红细胞内的粘度和红细胞膜的弹性,其中红细胞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几何形状最为重要。

3)正常的双凹圆碟形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这使得红细胞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

(2)悬浮稳定性: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沉降率为0?15ram/11,成年女性为0?20ram/h。

2)沉降率愈快,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小。

3)在某些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

4)发生叠连后,红细胞团块的总表面积与总体积之比减小,摩擦力相对减小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5)决定红细胞叠连快慢的因素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而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

6)将正常人的红细胞置于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血浆中,红细胞也会较快发生叠连而沉降率加速,而将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的血浆中,则沉降率正常。

7)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时则可抑制叠连发生,使沉降率减慢。临床应用: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为红细胞叠连,决定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主要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而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及胆固醇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血沉加快;而血浆白蛋白、磷脂增多时则抑制叠连发生,使血沉减慢。

(3)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

脆性。

1)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且同一个体的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并不相同。

2)生理情况下,衰老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低,即脆性高;而初成熟的红细胞的抵抗力高,即脆性低。有些疾病可影响红细胞的脆性,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脆性变大。

2.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

CO2。

(1)血液中98.5%的氧是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的。

(2)血液中的C02主要以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分别占运输总量的88%和7%。

(3)双凹圆碟形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气体交换面积,由细胞中心到大部分表面的距离

都很短,故有利于细胞内、外氧和C02的交换。

(4)红细胞内含有多种缓冲对,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5)红细胞表面还具有I型补体的受体,可与抗原一抗体一补体免疫复合物结合,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一抗体一补体免疫复合物的吞噬,防止抗原一抗体一补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内而引起免疫性疾病,因而具有免疫功能。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在成年人,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红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首先分化成为红系定向祖细胞,再经过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的阶段,成为成熟的红细胞。约历时6~7天。

1.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

(1)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在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和

维生素B12 的供应。

(2)红细胞可优先利用体内的氨基酸来合成血红蛋白,故单纯因缺乏蛋白质而发生贫血者较为罕见。

(3)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1)衰老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血红蛋白分解所释放的铁可再利用于血红蛋白的合成。进入血液的铁通过与转铁蛋白(transferrin)结合而被运送到幼红细胞。

2)当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机体缺铁时,可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4)叶酸和维生素B12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l)NA所需的重要辅酶。

1)叶酸在体内须转化成四氢叶酸后,才能参与DNA 的合成。

2)维生素B 1 2缺乏时,叶酸的利用率下降,可引起叶酸的相对不足。因此,缺乏

叶酸或维生素B12时,DNA的合成减少,幼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红细胞体积增大,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正常情况下,食物中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能满足红细胞生成的需要,但维生素B12

的吸收需要内因子的参与。内因子由胃黏膜的壁细胞产生。

4)当维生素B12吸收发生障碍时,常在3?4年后才出现贫血。当叶酸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时,3?4月后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系祖细胞向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是红细胞生成的关键环

节。红系祖细胞依其所处的发育阶段,可分为两个亚群: ①早期红系祖细胞称为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早期红系祖细胞在体外形成集落,依赖于爆式促进活性(BPA)的刺激作用。据

报道,白细胞介素一3和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具有BPA的效应。②晚期红系祖细胞称为红系集落形成单位,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

(1 )促红细胞生成素

1)EPO主要是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CFU —E)的增殖,并向原红细胞分化。

2)EPO也可作为存活因子抑制的凋亡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3)EPO还可加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对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EPO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血浆EPO的水平与血液血红蛋白的浓度呈负相关。

5)肾是产生EPO的主要部位。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可产生EPO。与一般内分泌细胞不同的是,肾内没有EPO的储存。

6)肾外组织缺O2亦可促进肾分泌EPO,这可能是由于肾外组织产生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若干种前列腺素,后者再刺激肾产生EPO。

(2)性激素

1)雄激素主要通过刺激:EPO的产生而促进红细胞生成。

2)雄激素也可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生成。雌激素可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抑制红细胞的生成。雄激素和雌激素对红细胞生成的不同效应,可能是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高于女性的原因之一。

3)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也可促进红细胞生成。

(四)红细胞的破坏

1.正常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2.90%的衰老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由于衰老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退,脆性增高,难以通过微小的孔隙,因此容易滞留于脾和骨髓中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这称为血管外破坏。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将血红蛋白消化,释出铁、氨基酸和胆红素,其中铁和氨基酸可被重新利用,而胆红素则由肝排入胆汁,最后排出体外。

3.还有10%的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而破损,此称为血管内破坏。血管内破坏

所释放的血红蛋白立即与血浆中的触珠蛋白结合,进而被肝摄取。血红蛋白的血红素经代谢释出铁,生成胆红素而经胆汁排出。

临床应用:严重溶血时,血浆中血红蛋白浓度过高超过了触珠蛋白结合能力,未能与触珠蛋白结合的血红蛋白将直接由肾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

三、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

1.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细胞。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数为(4 .(卜10 . 0) X 109/1_ ,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 5% ~5%,嗜碱性粒细胞占0 % ~1%, 单核细胞占3% ~8%,淋巴细胞占20%?40%。

2.新生儿白细胞数较高,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可占70%,3?4 岁后淋巴细胞逐渐减少,至青春期时与成年人基本相同。

3.有昼夜波动,下午白细胞数稍高于早晨;③进食、疼痛、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等可使白细胞数显著增多。

4.女性在妊娠末期白细胞数波动于(12?17) X 10A9 /1。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 X 10T/L。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所具有的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等特性是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白细胞的吞噬具有选择性。正常细胞表面光滑,其表面存在可以排斥吞噬的保护性蛋白,故不易被吞噬。坏死的组织和外源性颗粒,因缺

乏相应的保护机制而易被吞噬。

1 .中性粒细胞又称多形核白细胞

(1)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液循环,

称为循环池,通常白细胞计数即反映这部分中

性粒细胞的数量;另一半则滚动在小血管的内皮细胞上,称为边缘池。

(2)肾上腺素可促进中性粒细胞自边缘池进入循环池。

(3)在骨髓中还储备有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约为外周血液中性粒细胞总数的15~20倍。

(4)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h, —旦进入组织,它们就不再返回血液。

( 5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其变形游走能力和吞噬活性都很强。

(6)当中性粒细胞吞噬数十个细菌后,其本身即解体,释放的各种溶酶体酶又可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液。

(7),中性粒细胞还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等。

2.单核细胞

(1)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2 ?3天后迁移入组织中,继续发育成巨噬细胞。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内溶酶体颗粒和线粒体的数目增多,具有比中性粒细胞更强的吞噬能力。

(2)巨噬细胞的溶酶体还含有大量的酯酶,可消化某些细菌(如结核杆菌)的脂膜。

(3)由于单核细胞的趋化迁移速度较中性粒细胞慢,外周血和骨髓中储存的单核细胞数目较少,需要数天到数周时间巨噬细胞才能成为炎症局部的主要吞噬细胞。

( 4)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单核一巨噬细胞还可有效地加工处理并呈递抗原,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5)单核细胞还可在组织中发育成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仅有微弱的吞噬活性,不直接参与

宿主的防御功能,但它的抗原呈递能力远强于巨噬细胞,为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

(1)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两者差异可大于一40%,这种周期性波动可

能与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昼夜波动有关。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减少。

( 2)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组织中。

(3)含有较大的椭圆形嗜酸性颗粒,因其含有过氧化物酶和主要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等带大量正电荷的蛋白质而嗜酸性。

( 4)可选择性地吞噬抗原一抗体复合物,但吞噬缓慢,基本上无杀菌作用,在抗细菌感染防御中不起

主要作用。

(5)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是: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6)当机体发生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多种促炎介质,释放的主要碱性蛋白对支气管上皮具有毒性作用,并能诱发支气管痉挛,目前认为嗜酸性粒细胞是在哮喘发生发展中组织损伤的主要效应细胞。

4.嗜碱性粒细胞

(1)成熟的嗜碱性粒细胞存在于血液中。

(2)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较大的碱性染色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等。

(3)被活化时,不仅能释放颗粒中的介质,还可合成释放白三烯(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和IL 一4等细胞因子。

(4)释放的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保持血管的通畅。

(5)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并可使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荨麻疹、哮喘等I 型超敏反应症状。

(6)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可吸引嗜酸性粒细胞,使之聚集于局部,以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还在机体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5.淋巴细胞

(1 )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可将淋巴细胞分成T淋巴细胞、B淋

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 )三大类。

(2)T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而NK细胞则是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执行者。

(三)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1.在细胞发育的过程中经历定向祖细胞、可识别的前体细胞等阶段,然后成为具有多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2.粒细胞的生成受集落刺激因子(CSF)的调节。CSF在体外可刺激造血细胞形成集落。

CSF包括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一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 —CSF)等。

3.G —CSF的分子量为20 000,由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释放,主要促进粒系祖细胞和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成熟粒细胞的功能活性;还能动员骨髓中的干细胞与祖细胞进入血液。

(四)白细胞的破坏

1.一般来说,中性粒细胞在循环血液中停留8h左右即进入组织,4?5天后即衰老死亡,

或经消化道排出。

2.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2?3天,然后进入组织,并发育成巨噬细胞,在组织中可生存3个月左右。

四、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1.血小板的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2.电镜下可见血小板内存在a -颗粒、致密体等血小板储存颗粒。

3.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X 10A9。

4.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剧烈运动后和妊娠中、晚期升高,静脉血的血

小板数量较毛细血管血的高。

5.血小板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6.血小板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生长PDGF)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也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黏附 (1)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为血小板黏附。 (2)血小板的黏附需要血小板膜上的糖蛋

白、内皮下成分、血浆von Willebrand 因子。

(3)血管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vWF首先与胶原纤维结

合,引起vwF变构,然

后血小板膜上的GP I b与变构的vWF结合。从而使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上。因此,vWF是

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的桥梁。

2.释放

(1)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仅一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或或血小板分泌。

( 2)被释放的物质除来自于血小板颗粒外,也可来自是临时合成并即时释放的物质,

如血栓烷A2。

3.聚集

( 1)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这一过程需要纤维蛋白原、Ca离子和血小板膜上GP H b/m a的参与。

(2)与GP I b不同的是,GP H b/m a需要在活化状态下才能通过与纤维蛋白原或vwF 的结合参与黏附和聚集反应;而在静息状态下,GP I b 通过vWF 的桥梁作用即可与胶原纤维结合而参与黏附过程。

( 3)血小板的聚集通常出现两个时相,即第一聚集时相和第二聚集时相。第一聚集时相发生迅速,也能迅速解聚,为可逆性聚集;第二聚集时相发生缓慢,但不能解聚,为不可逆性聚集。

4.收缩

( 1)血小板的收缩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有关。

(2)血小板活化后,胞质内Ca离子浓度增高可引起血小板的收缩反应。

5.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I、V、幻、刘)。如果血管内皮破损,随着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于破损的局部,可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

(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1.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造血干细胞首先分化为巨核系祖细胞,然后再分化为原始巨核细胞,并经过巨幼核细胞,而发育为成熟巨核细胞。

2.巨核细胞在进行核内有丝分裂时不伴随胞质的分裂,使细胞的染色体数成倍增加,为多倍体细胞。细胞膜折人胞质,形成分界膜系统。随着细胞的成熟,最后发展成网状,使胞质被分割成许多小区。

3.骨髓窦壁外的成熟巨核细胞胞质伸向骨髓窦腔,并脱落成为血小板,进入血液。从

原始巨核细胞到释放血小板人血,需8~10天。

4.进入血液的血小板,一半以上在外周血液中循环,其余储存在脾脏。

5.血小板的生成受血小板生成素( TPO )的调节。

6.TPO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系祖细胞分化,并特异地促进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巨核细胞的成熟与释放血小板。

7?与EPO不同,TPO的生成速率并不受血小板数目的影响。

(四)血小板的破坏

1?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其寿命为7~14天,但只在最初两天具有生理功能。

2.衰老的血小板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破坏。

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聚

1.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

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3.红细胞凝聚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4.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

集原。

5.根据红细胞血型抗原决定簇的生物化学结构可将其分为糖和多肽两类。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血液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2.血细胞比容 3.可塑变形性 4.渗透脆性 5.红细胞沉降率 6.趋化性 7.血浆 8.血清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0.血型11.体液 12.血液凝固 二、填空题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和____。血浆是____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在脱水时,其值____;贫血时,其值____。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___。 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与____之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____,主要是由____所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静脉输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CD,血细胞形态____。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____。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 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女子平均约为____,这种差异主要与 ____水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___;女子的Hb含量是____。 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____,越不易____。 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____;女子为____。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和____。 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____和____。 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____,下段是____。 17.胃腺壁细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____吸收障碍,可引起 ____。 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___增多所致。 1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____。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____;淋巴细胞占总数的____。 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____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____增多。 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____和很强的____。 22.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____。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____。 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 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____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____。 2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三步。 26.血液凝固是一种____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___。 27.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___和____。 28.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用的抗凝剂是____和____。 29.大面积烧伤病人以补充____为最好;严重贫血的病人宜输入____。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二、填空题1.运输功能、缓冲功能、调节体温、防御和免疫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 2.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3.晶体物质、NaCl、蛋白质、白蛋白 4.300mmol/L、不变、正常 5.降低 1.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2.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3.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的,特别是;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形成,特别是。 4.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静脉输入0.85%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血细胞形态_______。 5.若血浆中的白蛋白数量减少,即使保持血浆蛋白总量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1.A 2.B 3.A 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白蛋白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γ-球蛋白 E.纤维蛋白原 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E.碳酸氢钠 3.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4.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E.与血管容积之比 5.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 A.8% B.10% C.12% D.14% E.16% 四、多项选择题(X型题)1.ABC 2.ABCDE 3.ABCE 4.ABDE 5.BDE 18.ABC 19.AD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C.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D.增加了白蛋白 E.增高了血浆晶体渗透压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 ) A.运输功能 B.缓冲功能 C.防御保护功能 D.调节体温 E.参与生理 止血和血液凝固 3.下列关于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B.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血液的颜色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 D.血浆蛋白均由肝脏产生 E. 血液的比重在1.050~1.060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作者:————————————————————————————————日期:

血液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osmotic pressure) 2.(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 4.(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5.生理性止血(physiology hemostasis) 6.血浆(plasma) 7.血清(serum) 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9.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二、填空题 10.体液约占体重的 %,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细胞外液占体重的%,血浆约占体重的%。 11.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它取决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的比值,正常值为。 12.造血过程可分为阶段、阶段和阶段等三个阶段。 13.白细胞可分为、、、、等五类。 14.正常人血小板数量是,当血小板数减少到以下时,可出现紫癜。 15.血液和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按其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统一命名。 16.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和 ,都需 要、、、、、、、的参与。 按始动因子的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包括性凝血和性凝血两条途径。 17.体内的抗凝系统可分为抗凝系统和抗凝系统两类。 18.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和。 19.ABO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四种血型;Rh血型系统将 人类的血型分成和两种血型。 20.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和三大类。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它是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是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参与血液凝固。 21.内环境稳态是指的各种和相对稳定,即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2.抗凝血酶中最重要的是,它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丧失活性。 三、选择题 A型题 23.下述哪种因子不存在于血浆中? A.Ⅴ因子 B.Ⅲ因子C.Ⅹ因子 D.Ⅻ因子E.Ⅶ因子 24.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C.红细胞表面特凝集原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25.下列关于输血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ABO血型系统相符合便可输血,不需进行交叉配血 B.O型血的人为“万能供血者” C.AB型血的人为“万能受血者” D.将O型血液输给其它血型的人时,应少量而且缓慢 E.Rh阳性的人可接受Rh阴性的血液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试题精选 一、填空题 1.体液约占体重的① %,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②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③ %,血浆约体重的④ %。 2血装的渗透压大约与① %葡萄糖或② %氯化钠溶被相等,当血浆渗之 压明显降低时,进人红细胞内的水分③,致使红细胞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⑤。 3.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①、②和③三大类。其中含量最多的是④它是构成血浆⑤渗透压的主要成分,⑥是防御功能的的重要组成部分,⑦则参与血液凝固。 4.正常人血家的PH值为①,成它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②的比值,正常值为③。 5.造血过程可分为①阶段、②阶段和③阶段等三个阶段。 6.红细胞的功能是①和②。生成红细胞所需的原料主要有③、 ④、⑤和⑥。 7. 白细胞可分为①、②、③、④和⑤等五类。 8.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是①,当血小板数减少到② _以下时,可出现紫癜。 9.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①。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以②统一命名。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③、④和⑤。按始动凝血的因子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可分为⑥性凝血和⑦性凝血两条途径。 10. 体内的抗凝系统可分为①抗凝系统和②抗凝系统两类。 11. 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①、②、③和④。 12. ABO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①型、②型、③型和④ 型四种血型;Rh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⑤和⑥两种血型。 二、选择题 [A型题] 1.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 A. [Na+] B. [K+] C. [Ca2+] D.胶体渗透压 E.总渗透压 2.用溶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离子浓度,其结果是() A.血[K+ ]偏高 B.血[Na+ ]偏高 C.血[Ca2+ ]偏高 D.血[Cl- ]偏高 E.各种离子浓度变化不大 3.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的() A.膜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脆性减小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 1.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 2.血浆的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 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用电泳法可进一步将球蛋白分为α 1-、α2、β1-、γ1-球蛋白。正常成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 , 其中白蛋白为40~48g/L ,球蛋白为15~30 g/L 。 3. 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结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经肾脏排 出;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 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 侵;⑥营养功能。 (二)血细胞 1.分为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红细胞最多, 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 2.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3.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4. 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6.大血管中血液的血细胞比容略高于微血管。 二、血量 1.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在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 2.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 。 3.血浆量和红细胞量可按稀释原理进行测定。 4.血量=红细胞总容量/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量/(1-血细胞比容)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1.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 2.血浆的比重为1.250~1.030,其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二)血液的粘度 1.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 2.全血粘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水、酒精、血浆的粘度不随切率的改变而变,称为牛顿液体。 4.全血为非牛顿液体。粘度与切率呈反变关系。 (三)血浆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习题及答案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2.血细胞比容 3.可塑变形性 4.渗透脆性 5.红细胞沉降率 6. 趋化性7. 血浆8. 血清9.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0. 血型11. 体液 12.血液凝固 二、填空题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___ 和 ________ 。血浆是_______ 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 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_____ 。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__ 。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 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 。在脱水时,其值_______ 贫血时,其值__________ 。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_______ o 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____ o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___ 与_______ 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________ 主要是由_________ 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静脉输入0.9 % NaCI CD血细胞形态________ o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 ________ 。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 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____ o 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___ ;女子平均约为_________ 这种差异主要与_________ 水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______ 女子的Hb含量是 ________ o 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_________ ,越不易_____ o 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______ ;女子为 _________ o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 和_______ o 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______ 和_______ o 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________ 下段是________ o 17.胃腺壁细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_______ 吸收障碍,可引起________ o 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________ 曾多所致。 1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______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_________;淋巴细胞占总数的_______ o 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_______ 曾多;肠虫病患者血中_______ 曾多。 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_________ 口很强的______ o 22.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______ 。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________ o 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__ ,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___ o 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______ 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 ________ o 2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 ,______ ,______ 步。 26.血液凝固是一种________ 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________ o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试题

填空题 1.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包括__运输功能 _____ 、___缓冲功能____ 、___调节体温_____、__防御和免疫功能_____ 、___生理性止血功能____ 。 2. 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3.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晶体物质形成的,特别是NaCl;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蛋白质形成,特别是白蛋白。 4.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静脉输入%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血细胞形态_正常______。 5.若血浆中的白蛋白数量减少,即使保持血浆蛋白总量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降低。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 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A) A.白蛋白B.α1-球蛋白C.α2-球蛋白D.γ-球蛋白E.纤维蛋白原 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B )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E.碳酸氢钠 3.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A)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4.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E.与血管容积之比 5.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 A.8% B.10% C.12% D.14% E.16% 四、多项选择题(X型题)1. 2. 3. 4. 5.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ABC ) A.缺乏纤维蛋白原B.缺乏某些凝血因子C.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D.增加了白蛋白E.增高了血浆晶体渗透压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ABCDE ) A.运输功能 B.缓冲功能 C.防御保护功能 D.调节体温 E.参与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3.下列关于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BCE ) 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B.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血液的颜色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 D.血浆蛋白均由肝脏产生 E. 血液的比重在~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4.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有(ABDE) A.运输作用 B.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C.调节体温 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参与凝血、抗凝和纤溶 5.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的变化有(BDE)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练习题及答案.docx

生理学 - 第三章血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试题精选 一、填空题 1. 体液约占体重的①%,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②%,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 ③%,血浆约体重的④%。 2 血装的渗透压大约与①%葡萄糖或 ②%氯化钠溶被相等,当血浆渗之 压明显降低时,进人红细胞内的水分③,致使红细胞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⑤。 3.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①、②和③三大类。其中含量最 多的是④它是构成血浆⑤渗透压的主要成分,⑥是防御功能的的重要组成部分,⑦则参与血液凝固。4. 正常人血家的 PH值为①,成它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②的比值,正常值为③。 5. 造血过程可分为①阶段、②阶段和③阶段等三个阶段。 6. 红细胞的功能是①和②。生

成红细胞所需的原料主要有③、 ④、⑤和⑥。 7. 白细胞可分为①、②、 ③、④和⑤等五类。 8. 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是①,当血小板数减少到②_以下时,可出现紫癜。 9. 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①。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以②统一命名。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③、④和⑤。按始动凝血的因子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可分为⑥性凝血和⑦性凝血两条途径。 10.体内的抗凝系统可分为①抗凝系统和②抗凝系统两类。 11.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①、 ②、③和④。 12.ABO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①型、②型、③型和④ 型四种血型 ;Rh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⑤ 和⑥两种血型。 二、选择题 [A 型题 ]

1. 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 A. [Na +] B. [K +] C. [Ca 2+] D.胶体渗透压 E.总渗透压 2.用溶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离子浓度 , 其结果是() A. 血[K + ] 偏高 B. 血[Na+ ] 偏高 C.血[Ca2+ ] 偏高 D.血[Cl - ] 偏高 E.各种离子浓度变化不大 3.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的() A.膜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脆性减小 D.悬浮稳定性差 E.可塑性差 4. 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主要是由于() A.血细胞比容增大 B.血浆卵磷脂含量增多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血浆(blood plasma ):血液除血细胞外的液体成分。 2、血清(serum):血液凝固后,血凝块会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用离心的方法所测得的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4、胶体/晶体渗透压(colloid/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由血浆中胶体可溶颗粒形 成的渗透压。 5、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 ):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Osm/L 6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红细胞在抗凝血液中的沉降速 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个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高低。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of erythrocyte ):红细胞膜对低 渗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大,抵抗能力小。 8、溶血(hemolysis):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9、血型(blood group ):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 是ABC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0、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 hemostasis):小血管破损,血液从血管中流出,数分 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11、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 of erythrocyte ):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 一起的现象。 12、血小板(platelet ):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代谢能 力的小块细胞质。 13、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sion ):血小板黏着于非血小板表面的过程。 14、血小板凝集(platelet aggregation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着。依赖 于纤维蛋白原、钙离子等的参与。 15、造血微环境(hemopoietic mocroenvironment ):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 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以及造血器官的神经和血管,在血细胞生成的全过程中起调控、诱导和支持作用。 16、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 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7、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 ):是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各种物质的总 称。 18、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 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19、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 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20、纤维蛋白溶解(纤溶)(fibrinolysis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正常情 况下纤溶和凝血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维持血管的通畅状态。 21、凝集原(agglutinogen ):红细胞膜上含有的特异性抗原性物质。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三 章-血液 https://www.doczj.com/doc/d7946364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2、血量 3、渗透压 4、血沉 5、生理性止血 6、血液凝固 7、血清 8、凝血因子 9、血型 10、交叉配血试验 二、填空题 1、血液由和两部分组成。 2、正常成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即每公斤体重有 ml血液。 3、全血、血浆和红细胞的比重分别由、和的数量决定。 4、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5、正常成年女性红细胞的数量为,血红蛋白浓度为。 6、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是,其根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又称为。 7、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量为,其中嗜碱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为 % 。 8、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共有种,其中唯一不存在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是,不是蛋白质的凝血因子是,大多数凝血因子以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9、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分别由凝血因子、启动。 10、血液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 11、目前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32个,其中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和。

12、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该抗原,分为和。 三、选择题 1、血清是指 A、血液去掉纤维蛋白 B、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沉淀后的上清物 C、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及其他某些凝血因子 D、全血去掉血细胞 E、血浆去掉蛋白质 2、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纤维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因子 D、血小板 E、Ca2+ 3、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Na+含量高 D、K+含量高 E、Cl-含量高 4、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A、运输 O2 和 CO2 B、缓冲功能 C、参与生理止血 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5、低温库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C) A、Cl- B、Ca2+ C、K+ D、Na+ E、有机负离子 6、血量是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相当于每千克体重 A、70ml~80ml B、80ml~90ml C、50ml~60ml D、40ml~50ml E、 60ml~70ml 7、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血管容积之比 C、与血细胞容积之比 D、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E、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8、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渗透压的高低 C、红细胞数量 D、白细胞数量 E、NaCl 的浓度 9、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E、NaCl 的浓度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血液培训课件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 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2、血量 3、渗透压 4、血沉 5、生理性止血 6、血液凝固 7、血清 8、凝血因子 9、血型 10、交叉配血试验 二、填空题 1、血液由和两部分组成。 2、正常成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即每公斤体重有 ml血液。 3、全血、血浆和红细胞的比重分别由、和的数量决定。 4、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5、正常成年女性红细胞的数量为,血红蛋白浓度为。 6、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是,其根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又称为。 7、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量为,其中嗜碱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 为 % 。

8、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共有种,其中唯一不存在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是,不是蛋白质的凝血因子是,大多数凝血因子以 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9、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分别由凝血因子、启动。 10、血液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 11、目前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32个,其中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和。 12、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该抗原,分为和。 三、选择题 1、血清是指 A、血液去掉纤维蛋白 B、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沉淀后的上清物 C、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及其他某些凝血因子 D、全血去掉血细胞 E、血浆去掉蛋白质 2、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纤维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因子 D、血小板 E、Ca2+ 3、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Na+含量高 D、K+含量高 E、Cl-含量高 4、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A、运输 O2 和 CO2 B、缓冲功能 C、参与生理止血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练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 试题精选 一、填空题 1. 体液约占体重的① %, 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② %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③ % ,血浆约体重的④ % 。 2 血装的渗透压大约与① % 葡萄糖或 ② % 氯化钠溶被相等,当血浆渗之压明显降低时,进人红细胞内的水分③ ,致使红细胞④ 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⑤ 。 3.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① 、② 和③ 三大类。其中含量最 多的是④ 它是构成血浆⑤ 渗透压的主要成分,⑥ 是防御功能的的重要组成部分,⑦ 则参与血液凝固。 4. 正常人血家的PH值为① ,成它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② 的比值,正常值为③ 。 5. 造血过程可分为①阶段、②阶段和③ 阶段等三个阶段。 6. 红细胞的功能是① 和② 。生 成红细胞所需的原料主要有③ 、④、⑤和⑥。

7. 白细胞可分为① 、② 、③、④和⑤ 等五类。 8. 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是① ,当血小板数减少到② _ 以下时,可出现紫癜。 9. 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①。按其被 发现的先后顺序,以② 统一命名。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③ 、④ 和⑤ 。按始动凝血的因子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可分为⑥性凝血和⑦ 性凝血两条途径。 10. 体内的抗凝系统可分为①抗凝系统和② 抗凝系统两类。 11. 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① 、② 、③ 和④ 。 12. ABO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① 型、② 型、③型和④ 型四种血型;Rh 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⑤ 和⑥两种血型。 二、选择题 [A 型题] 1. 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

A. [Na +] B. [K +] C. [Ca 2+] D. 胶体渗透压 E. 总渗透压 2. 用溶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离子浓度, 其结果是() A. 血[K+ ] 偏高 B. 血[Na+ ] 偏高 C. 血[Ca2+ ] 偏高 D. 血[Cl - ] 偏高 E. 各种离子浓度变化不大 3.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的() A. 膜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脆性减小 D. 悬浮稳定性差 E. 可塑性差 4. 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主要是由于() A. 血细胞比容增大 B. 血浆卵磷脂含量增多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种缓冲对决定着血浆的pH ( ) A.KHCO3/H2CO3 B.Na2HPO4/NaH2PO4 C.NaHCO3/H2CO3 D.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2. 0.9%NaCl溶液与血浆相同的是( ) A.胶体渗透压 B.K+浓度 C.Na+浓度 D.总渗透压 3.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 A.雄激素 B.促红细胞生成素 C.雌激素 D.红细胞提取物 4.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是( )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β-型地中海贫血 5. 肾性贫血是( ) A.缺乏铁质 B.缺乏维生素B12 C.缺乏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6. 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 ) 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因子不同 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D.因Ca2+是否起作用而不同 7.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静脉注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 ) A.不变 B.升高 C.下降 D.红细胞皱缩 8. 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 是( )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9. 某人失血后,先后输入A型血、B型血各150 ml均未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为( )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10. 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 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C.血浆不与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 D.血浆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

二,填空题 1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___。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水平衡。 3.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___;女子平均约为_______,这种差异主要与_______水平有关。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______;女子的Hb含量是_______。 4.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 5.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凝集素 2.凝集原 3.纤溶 4.生理性止血 四.简答题 1.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 1?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 2?血浆的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 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用电泳法可进一步将球蛋白分为a i_、a 2、B 1-、丫i-球蛋白。正常成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 其中白蛋白为40~48g/L,球蛋白为15~30 g/L。 3.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结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经肾脏排出;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 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⑥营养功能。 (二)血细胞 1.分为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红细胞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 的99%白细胞最少。 2.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3.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4.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6.大血管中血液的血细胞比容略高于微血管。 二、血量 1.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腔静脉和 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 2.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 3.血浆量和红细胞量可按稀释原理进行测定。 4.血量=红细胞总容量/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量/ (1-血细胞比容)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1.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 ~1.060。 2.血浆的比重为1.250~1.030,其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 ~1.09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二)血液的粘度 1.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 2.全血粘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水、酒精、血浆的粘度不随切率的改变而变,称为牛顿液体。 4.全血为非牛顿液体。粘度与切率呈反变关系。 (三)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晶 体物质)晶体渗透压:770kPa 晶体物质数量(80% 来自 Na离子和Cl离子) 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 3.3kPa 血浆蛋白(75%~80% 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来自清蛋白)含量 小部分在肝、肺、腹 4 2C 血-卜槪

最新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血液试题精选 一、填空题 1.体液约占体重的① %,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②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③ %,血浆约体重的④ %。 2血装的渗透压大约与① %葡萄糖或② %氯化钠溶被相等,当血浆渗之 压明显降低时,进人红细胞内的水分③,致使红细胞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⑤。 3.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①、②和③三大类。其中含量最多的是④它是构成血浆⑤渗透压的主要成分,⑥是防御功能的的重要组成部分,⑦则参与血液凝固。 4.正常人血家的PH值为①,成它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②的比值,正常值为③。 5.造血过程可分为①阶段、②阶段和③阶段等三个阶段。 6.红细胞的功能是①和②。生成红细胞所需的原料主要有③、 ④、⑤和⑥。 7. 白细胞可分为①、②、③、④和⑤等五类。 8.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是①,当血小板数减少到② _以下时,可出现紫癜。 9.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①。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以②统一命名。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③、④和⑤。按始动凝血的因子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可分为⑥性凝血和⑦性凝血两条途径。 10. 体内的抗凝系统可分为①抗凝系统和②抗凝系统两类。 11. 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①、②、③和④。 12. ABO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①型、②型、③型和④ 型四种血型;Rh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⑤和⑥两种血型。 二、选择题 [A型题] 1.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 A. [Na+] B. [K+] C. [Ca2+] D.胶体渗透压 E.总渗透压 2.用溶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离子浓度,其结果是() A.血[K+ ]偏高 B.血[Na+ ]偏高 C.血[Ca2+ ]偏高 D.血[Cl- ]偏高 E.各种离子浓度变化不大 3.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的() A.膜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