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一、项目背景

新加坡地处热带地区,拥有接近500万人口,没有天然的地下蓄水层和广阔的土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数第二位,年降雨量大约为2400毫米,降雨持续时间短、分布面积小,收集和储存雨水的土地特别有限,超过50%的淡水都来自马来西亚。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过度的城市开发和显著的人口增长,使得城市面临着干旱、洪涝灾害和水源污染问题,因此建造了包括碧山公园附近的加冷河混凝土河道在内的很多沟渠和排水沟,以减轻洪水泛滥。

加冷河碧山公园建成于1988年,作为新加坡最受欢迎的大型城市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但园内的设施并不能满足市民,随着公园附近的住宅区人口密度持续增加,公园本身的生物多样性相当单调,植被稀少,存在安全隐患和缺少休闲娱乐空间。因此,为了满足市民和游客的不同需求,它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和修葺。

新加坡人口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示意图

二、项目目标

(一)ABC计划

新加坡从2006年开始推出“ABC计划”——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Active Beautiful and Clean Waters Programe,ABC),除了改善国家的水体和保护水资源之外,还能为市民提供更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同时,提出了一个新

的水敏城市设计方法(也被称为ABC在新加坡水域设计的亮点)来管理可持续雨水的应用。

ABC水域项目范围图(红点为ABC计划项目位置,大红点为碧山公园加冷河)

流域示意图

ABC水域理念实施之前与之后对比图

(二)ABC计划的目标

新加坡国家生态水系改造规划图

三、项目概况

20世纪60到70年代,随着新加坡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混凝土排水渠道和运河存在普遍的洪涝灾害,新加坡的加冷河也是其中之一。

加冷河碧山公园作为碧山城镇住宅区和宏茂桥之间的休闲地和防护绿地,也是ABC方案下的项目之一。由于公园需要翻新、公园旁边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需要进行改进和修复,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而增加的雨水径流的排放。在此项目中,长2.7km的加冷河从笔直僵硬的混凝土河道被改造成3.2km的蜿蜒自然河道,62公顷的公园空间被重新设计,以适应河流系统固有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水位波动和宽度,另外,还应用到了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术的组合)来巩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这一项技术的应用,为动植物创造了栖息地,公园里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30%。

通过将近5年时间,总投资约3.3亿人民币,对公园和河流的动态整合,把城市公园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巧妙融合在一起,起到洪水管理、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供娱乐空间等多重功用,把加冷河碧山公园打造成一个

自然生态拥抱现代城市的健康乐园,让市民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水体、河流,享受和保护河流。同时也提高了公民对水的责任心。

项目位置图

改造前的混泥土排水渠

改造预想图

改造前平面图

改造后平面图

改造后汛期和枯期对比图

改造后的自然河道

四、设计内容

项目布局图

(一)安全保护

公园内安装了全面的河道检测和水位传感器预警系统、警告灯、警笛和语音通告设备,同时,沿着河岸也设置了一些警告标志、红色标记和浮标。当雨水上涨时,河流检测系统将触发警告灯、警报器和语音通报设备,提醒公园游客远离红色标记区。另外,公园在选定的地方还设置了带浮标的安全线、闭路电视和24小时巡逻侦察队。

河道涨潮实景图

河道边活动实景图(一)

河道边活动实景图(二)

河道边活动实景图(三)

(二)河流的更生

公园从17~24m最大宽度的洪涝容量扩宽到100m,河流的运输能力也增长到了40%。改造成自然河道后,当水位低时,人们能够在宽阔的河岸沿线亲近水、享受休闲活动,而在暴雨时期,河流附近的公园绿地也成为公共活动空间。

河道改造手绘图

改造前后效果对比图

(三)充满朝气的滨河公园

新河道蜿蜒曲折、宽度各不相同,可建造出有价值、自然和多样的栖息地,营造生物多样性。该公园内引入了一个新型公共空间——3座新桥、2个游乐场、

2个新饭店、卫生间、地标“回收山”(由旧河道回收回来的混凝土块建造而成的观景台)、练习太极的广场、足球场、休憩长凳、梯田状的滨河走廊、滨河台地、横跨河流的垫脚石以及净水供养的水广场都会拉近人们与河流的距离。这个充满生机的公园每天24小时开放,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休闲娱乐广场实景图

休闲座椅和遛狗区实景图

滨河台地和走廊实景图

横跨河流的垫脚石实景图

新桥实景图

游乐场实景图(一)

游乐场实景图(二)

游乐场实景图(三)(四)生物多样性

该公园并未引入什么野生动植物,自从改造后,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增长了30%,野花有66种,鸟类有59种,还有22种蜻蜓。

由于该公园位于东亚-大洋洲候鸟迁徙路线(有50多种迁徙种类穿过该区域)内,这是人们观赏候鸟的绝佳时机。目前观察到的一些稀奇鸟类,如桑给巴尔的红寡妇鸟(源于非洲)、点斑林鸮(源于印度尼西亚的丛林)以及长尾鹦鹉(源于安达曼群岛)。

2015年,有水獭在该公园出现,河流自然化后,水獭家族逐步壮大,另外5个幼崽降临家族部落。

水獭和红寡妇鸟

点斑林鸮和长尾鹦鹉

(五)生态工法

该公园运用了生态工法技术加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生态工法技术包括梢捆,石笼、土工布、芦苇卷、筐、土工布和植物。它是指将植物、天然材料(如岩石)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稳定河岸和防止水土流失。生态工法结构的特点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且能够通过日益增加的坚固性和稳定性进行自

身的修复。这种技术安装成本低,比僵硬的混凝土河道更具有可持续性和长期

经济效益。

生态工法实景图

观景点实景图

生态净化群落实景图

生态净化群落示意图

河道生态植被实景图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经典规划方案——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经典规划方案——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不仅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风貌的 基本体现。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时,设计师们应尽可能的营造和谐原 生态的景致。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滨水景观设计专家、城市旅游度假新模式的倡导者,毕 路德在建筑景观方面,以创造独特“意境”体验的能力著称。由毕路德首创的 以城市公园为核心的旅游度假规划新模式,运用匠心独运的设计为城市挖掘“可记忆的一面”,令景致虚实相生、底蕴丰厚,吸引游人流连其中。下面, 以刚刚作为中国首个景观作品入围了“2015英国WAN Waterfront滨水设计大奖”的经典公园景观——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为例进行分析。 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 项目名称:银川艾依河滨水景观公园 项目面积:212000平方米 项目客户:银川水务局 设计单位:毕路德 景区面积:192000平方米 项目地点:中国宁夏银川 项目主创:杜昀 完成时间:2014年3月 项目概况: 银川艾依河滨水景观公园基地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东北部,紧邻城市新区, 北起唐徕渠,南到贺兰山路,东临海宝公园,西至亲水大街,位于交通黄金焦 点上。滨水优美休闲空间是每个城市的梦想,艾依河正是实现这种梦想的地方。但项目面临的现状却是粗糙的城市滨水区域,不仅水和城市割裂,未能实际解 决城市的环境问题;而且滨水景观只作装饰存在,没有建立多元的体验体系,

毫无无人气;定位不全面,只考虑简单的城市配套性质,对城市影响力的提升无能为力。 规划设计方案: 在进行规划设计中,毕路德的设计理念从融合地域特色、凸显生态低碳、以人为本三大主题核心入手,立意于银川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采用较为抽象的手法来表达主题设计理念。由金凤栖水、塞上奇观抽象出来的折线造型阐述公园现代游憩体验的主体空间结构。创造先进的设计体验及优越的城市形象,营造一条视觉享受和生态休闲的记忆性景观地标。 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打破绿化隔离,拉近亲水距离,形成一个水城交融、展示城市魅力的舞台。将其打造成中国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轴线,形成银川面向世界的形象窗口与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银川艾依河滨水公园平面设计图

城市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论文(20210215020301)

城市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论文 关于城市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论文 1钟祥市地理位置、特点及街道景观现状 1.1街道功能设施不完善街道环境不健全 市内一些街道仅考虑到道路交通的基木需求------- 对路面的要求, 却忽略了街道两侧各项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例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供路人使用的设置等.另外,街道路边的遮挡围墙大多为缺少美观和装饰性的实墙,交通标志缺少系统的精心设计。 1.2街道景观设计缺乏地域性和文化内涵 经过精心设计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能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让游客留下美好的卬象,目前市区的街道景观设计,缺少地域性和典型文化特色,与钟祥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面貌不相符,此外,城市街道功能比较单一,城市街道缺乏个性?在空间上,街道两侧的建筑在外形、色彩、材料等方面比较相似,缺少体现城市特征的建筑 1.3缺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钟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然而现有的街道景观设计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没有保留原有街道形成的风格与特色,割断了新增元素与原有景观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城市街道历史风貌受到破坏、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的人文色彩受到淡化、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钟祥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工作,旨在创造更适合人类居住、对环境更友善的人地关系.规划设计当中两个重要的环节

是寻求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和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钟祥市街道实际情况,在对其街道景观进行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2.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的环境主体是居住的居民,城市环境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互相交流的地方,公共空间和景观是供人使用的,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注重视觉的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的重点所在.景观与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休息座椅的摆放要考虑到人们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并在休息区、座椅尺度、坡道、专用人行道、盲文标志、专用公厕等相关细节设计中体现出来, 使街道景观成为大众娱乐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设计原则 在国内各个城市中,景观设计手法及风格的相似化让一些具有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日渐减少.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充分挖掘、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特征的元素,并从本地历史文化中寻找认同感,这对于展示景观的地方文化特色,增加本地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3充分展示城市道路的人文美感 城市道路的人文美主要是指通过城市街道的文化特色及营造的人文氛围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文化美感.作为城市街道景观,它的人文美是与周围环境的其他建筑构成整体的人文景观所体现出来的,让大众能直观感受到城市街道景观所体现出来的特有的城市道路人文美感. 3钟祥市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营造手法 3.1结合得天独厚的楚文化凸显特色化街道景观 城市的特色通过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最能体现出来,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充分融入到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最能彰显出城市特色. 街道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应该体现出社会对文化的追求和大众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街道景观需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并凸显城市

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1、城市道路系统的研究背景 1.1城市暴雨内涝现象 近年来,我内众多大中型城市在暴雨过后频频陷入内涝灾害,造成城市基本机能的瘫痪和市民生活的极度不便,而内涝之后城市水资 源短缺的问题同样突出。 1.2传统城市道路雨水处理的问题 城市雨水径流产生和排放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城市道路,传统城市道路的排水设计思路主要是雨水沿路面的横纵坡度产生径流,通过雨水口收集后由雨管排至水体。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以排为主,利用滞后”的排水方式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需求。 2、海绵城市绿色道路系统分析 2.1海绵城市与绿色街道理论 2.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

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 2.1.2绿色街道理论 绿色街道的实质是生物滞留池等暴雨径流管理设施在街道层面的应用。其对绿色的界定大多从暴雨径流管理的角度,强调绿色街道去除地表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减少暴雨径流量,以及美化社区环境,改善街道物理环境的功能[2]。 2.2海绵城市道路c传统道路的区别 传统城市道路的硬质面积占道路面积的75%左右,道路绿带面 积仅占25%左右,透水铺装率不足30%,路缘石和绿化带高出路面10-20厘米,雨水口设置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上,绿化带只能吸收自身区域的雨水,雨水口仅收集路面雨水,不能有效的实现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甚至内涝。 海绵城市道路采用LID技术设施,不仅可以保证道路的通行,还能在解决道路排水问题的同时防止雨水对路面稳定性造成破坏。 3、海绵城市绿色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3.1绿色街道设计原则:建设具生态功能的绿色街道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21T17:21:53.8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作者:赵哲华 [导读] 摘要:道路景观设计的风格和特点是城市的名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程度。 棕榈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道路景观设计的风格和特点是城市的名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程度。城市道路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交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重视景观设计的协调。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提高道路景观的美与道路的完美结合。本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基本内容 导言:目前,城市道路已不再仅仅是人们出行的基本需要,与之一致的景观设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保证交通运输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根据其特点和实际情况对道路进行景观设计已成为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规范化、美感和实用性,充分发挥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1城市道路景观的内涵与功能 1.1城市道路景观的内涵 要了解道路景观的内涵,首先要了解城市景观的内容。城市景观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它还包括建筑房屋,如商业商店和住宅。道路景观主要指城市街道周边的景观设计。城市道路有比较宽阔繁荣的路段,适合各种机动车行驶,以及安静的林荫大道,道路狭窄,人行道交错。城市道路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它由各种商业或住宅建筑、花卉植被、路标、栏杆和供路边休息的长椅组成。 1.2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走上文明的阶梯,但却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日益恶劣的环境提高了公众对保护自然环境必要性的认识。在城市交通中,道路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最重要的语境,贯穿城市主体。公共种植花木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平衡状态,逐步凸显道路景观的生态效应。“城市形象”认为,道路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首要要素,起主导作用。其余的环境要素围绕道路设计的核心,相互补充。形成的具体空间性质是:在公共场所和商业区实现迁移时,将居民的社区和办公区相匹配,组合起来表明采用多样化配置具有渗透性特征。基于物质和精神构成,道路相当于城市的血液,也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因素。街道承载着公共生活和精神,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印记,这就相当于城市的灵魂;例如,浦东世纪大道见证了上海的繁荣,南京东路见证了该市的历史。道路的建设要体现城市文化的内涵,使街道与整体呈现完美的平衡,从而优化城市的功能,塑造城市的良好形象。 2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当前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更好地满足道路设计和使用的要求。同时,城市道路的布局必须与道路的功能性质相协调。即城市道路系统规划需要与城市景观系统规则、绿地系统规划等保持协调与整合,以建设城市道路景观,使其成为城市环境中非常美丽的景观。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还必须保证景观特征与城市景观特征、历史文化特征等相一致。道路景观要保持整体的统一和一致性。针对道路的不同性质和要求,需要设置不同的景观特征,以保证景观在环境中的独特性。即城市道路景观需要布局清晰,空间扩张顺序完整,形式、色彩、纹理协调处理,并根据功能要求和审美原则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以更好地发挥道路环境的生态绿化作用. 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3.1道路绿化景观 道路绿化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在绿化植物栽培过程中,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如在隔离地带和人行道周围种植植物。在建筑物密集的城市,绿化应充分考虑到车辆和行人的方便。此外,在道路绿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空间感和植物分布层,以通过绿化提升道路的美感。同时,它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绿色植被的生态作用,以及对道路的隔离和保护作用。根据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草坪面积,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不同层次的植被,如树木或树冠较大的树木。从宏观角度看,它有利于呈现城市的轮廓;从微观角度看,它有利于增强道路空间的凝聚力。 3.2道路铺设 道路铺设从直观的角度突出了城市的界面。不同的道路铺装方式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城市道路的空间特征。因此,在城市道路铺设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的环保性能及其对城市排水的影响,还要注意其与周围风景的和谐。根据城市的地域、文化等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特色的铺面材料来引导行人。在铺筑城市道路时,应避免选择俗气的颜色,注意周围事物的着色,并根据道路的位置充分发挥铺筑的装饰效果。颜色、形式和纹理是道路的主要形式。这三种关系的协调可以大大提高道路铺设的效果。 3.3路侧绿带 路侧绿带是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一侧设置的一定宽度可减少人流、车辆的噪声,阻滞灰尘的绿化带。包括基础绿带、防护绿带、花园林荫路、街头休息绿地等。路侧绿带是阻隔建筑与道路的防护屏障,可保护建筑内部不受外界的干扰。对于路侧绿带的设计,不同性质的区域,植物配置方式也会有不同。 商业区的绿地宜采用规则式种植,作为街头休闲绿地,将绿地适当地隔离,创造出不同的休闲或是观赏空间,使绿地与建筑广场形成一个整体。居住区旁的人行道绿带宜采用自然式种植,由于居住区内人的活动较为频繁,为减少道路行车的尾气、噪声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可通过种植绿化作为防护措施,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可设置人活动、休憩的场所,使人们在绿地内,既可以观赏景致或休息片刻,也可以漫步其中。绿地通过不一样的景观设计与建筑、山石、植物灯相映衬,显示出城市的绚丽空间、多复色彩的美学效果。 3.4照明设计和道路公共设施 在照明设计中,选择灯具的灯柱在满足亮度要求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其造型。照明设计要对道路照明、建筑泛光照明和广场绿地照明等综合照明效果进行考虑,确保照明能够满足道路的多种使用需求,具有实用性。为了增强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可以根据城市的历史、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滨水公园的数量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快速发展与盲目开发建设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忽视城市滨水公园的水体空间、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盲目开发、设计手法单调等。分析当前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区规划不合理、功能单一 许多滨水公园景观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对基地的环境状况、地域人文特征、功能需求等诸多方面更合理的考虑。造成滨水公园景观的功能区域划分不够合理,各个分区的形式与功能单一,区域之间的功能性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与主题进行功能设定。 2、生态观念与景观生态观念相矛盾 在对滨水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中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高度工业化和快速建设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原有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景观所破坏,原本的自然河流被掩埋等。同时,由于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许多城市滨水景观受到了破坏,致使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3、忽视人性化设计 很多滨水公园设计更为注重对基础设施、绿化设计、景观等因素进行

考虑,往往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 4、缺乏整体性、与周边联系较弱 在对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中发现,有些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缺乏整体性,没有对既有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因素进行统计与总结,致使滨水公园景观与周边的联系性不强,周边的交通条件较弱,从而形成滨水公园开发后人烟稀少,利用率不高,居民与滨水公园景观在很大程度上相对隔离的状态。 5、对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滨水公园景观作为一个城市中公共开放性的地带,是体现一个城市地域特征、地方文化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过度追求现代化,许多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趋向模式化,对城市地域性特色的体现也正在逐渐减弱,城市的历史与文脉无法得到继成与延续,空间的可识别性变弱。

新加坡绿色建筑的简析与启示

新加坡绿色建筑的简析与启示 发表时间:2016-03-28T16:21:06.2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作者:张海君 [导读] 深圳市都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31 绿色建筑在新加坡已经成为标准和规则,但在中国还存在诸多问题——新建面积占比低、既有建筑难改造、制度设计待完善。 张海君 深圳市都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31 摘要:目前我国国内对绿色建筑比较重视,尤其是政府层面,制定了很多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但关键真正要推动绿色建筑需要业主来推动,政府不是使用方和建设方,力量很有限,会导致出现形式上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新加坡已经成为标准和规则,但在中国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通过新加坡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建筑案例等进行分析,以达到对国内绿色建筑设计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新加坡;政策法规;建筑案例 引言: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国绿色建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时代,“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高成本绿色技术实施不理想、绿色物业管理脱节、少数常用绿建技术由于存在缺陷并未运行等。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未来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美丽中国梦”实现的重要话题。新加坡是全球最早开始建筑绿色化的国家之一。在新加坡街头,经常可以见到建筑外立面上布满绿色植物,其实这些都只是表象。在这个位于热带常年高温的小国里,从超市到学校,从场馆到酒店,到处都是经过细心设计、严格考核的绿色建筑,这些建筑与环境的配合,不仅让新加坡得来花园城市的美名,更为它带来了绵延后世的经济社会效应。 绿色建筑在新加坡已经成为标准和规则,但在中国还存在诸多问题——新建面积占比低、既有建筑难改造、制度设计待完善。按照住建部提出的目标,2015年年底前,中国绿色建筑总面积将达到10亿平方米,中国届时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绿色建筑大国。但在绿色建筑方面后知后觉,且社会认同度尚未建立的背景下,中国亟需一些外来经验,而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及现状就是我国很好的学习路子。 1.新加坡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1.1 新加坡在绿色建筑环境发展进程概述 新加坡国土面积707.1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总数达到508万,自然资源十分稀缺。面对可持续发展与稀缺资源之间的矛盾,新加坡于2008年成立了跨部门的部长级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旨在立法管制、落实政策、宣传教育来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加坡,建筑业的用电量占全国总量的1/3。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加坡节能之路已经走了三十多年。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时候,仅靠煤和石油的新加坡所受影响较大,尤其是工业和公建。于是在1980年建设局出台节能标准,但当时仅是节能,并未提到绿色建筑,2005年才有了全方面的绿色建筑概念。为了达到愿景,新加坡政府在2005年和2009年出台两个政策,称为绿色建筑总体规划。它主要是六大块:一、强制执行最低标准,在2008年通过国会颁布了强制性节能要求,比如说新建建筑在送给我们审批时候,必须要达到15%的节能,二、政府部门以身作则;三、新加坡政府部门的建筑量大概是30%,私人的大概有70%,所以我们出台了私人奖励政策。四、绿色科研,政府投资了五千万,企业、业主申请来从事技术研发。五、建筑业技能培训。六、国际推广公共宣传。 新加坡绿色建筑计划开始于2005年,当时新加坡建设局(BCA)推出了绿色建筑标志认证(Green Mark),2008年起,这一认证成为所有新建建筑以及部分既有建筑的强制认证,考核的指标包括节能、节水、环保、室内环境质量和其他绿色特征与创新五方面,该国提出,到2030年实现80%的建筑为绿色建筑。 1.2新加坡绿色建筑体系 新加坡绿建体系包括了绿色园区、绿色建筑、绿色基建、绿色公园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制定参照了美国LEED认证体系,打造了热带LEED体系,随着实践发展目前新加坡绿建体系已经发展到V4,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完善。它的绿建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尊重具体条件特色,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了绿建标准的功能与作用。 为了推动新加坡绿建的发展,新加坡建设局成了绿建培训结构,对绿建领域的人员进行培训与认证,同时政府对开发商、设计单位进行奖励措施,鼓励实践者对绿建的发展贡献,政府也制定了强制性要求,要求2012年以后的新建公共建筑必须为绿色建筑。强制与鼓励措施并行,又有培训作为辅助。 自新加坡政府2005年推出“绿色建筑标志”计划以来,至今共有755个建筑工程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志”奖,相当于新加坡可建筑面积的11%。而今年的获奖项目更是创下历史纪录,达到164项,其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得奖项目荣获“绿色建筑标志超金奖”和“绿色建筑标志白金奖”,其余的则获得“绿色建筑标志金奖”和“绿色建筑标志认证合格”证书。 在新加坡政府的“绿色建筑标志”计划推出之初,整个建筑市场仅有十分之一的得奖项目获得超金奖和白金奖。2009年,新加坡政府设定了2030年以前将全岛至少80%的建筑物提升至绿色建筑标志认证合格标准的目标。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新加坡建筑行业正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 新加坡政府建设局今年也首度颁发了“绿色建筑领导白金奖”,以表彰和奖励那些在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突出的房地产开发商。根据建设局的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凡是获得50个以上绿色建筑标志金奖、超金奖和白金奖,其中包括至少15个超金奖与15个白金奖,即可获得“绿色建筑领导白金奖”。今年这个奖项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获得。建屋发展局是新加坡最大的建筑商,在推动新加坡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新加坡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2.1空中花园酒店PARKROYALonPickering 由新加坡著名建筑事务所WOHA操刀设计的“PARKROYALonPickering”皇家公园酒店虽然地处繁闹的新加坡CBD、唐人街与克拉码头之间,但这里却彷如对面芳林公园中的延伸,酒店外部种植了大量棕榈树、开花植物、灌木丛及庭荫树,郁郁葱葱的空中花园成为了屹立

城市街道景观的生态性设计与实践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59458061.html, 城市街道景观的生态性设计与实践探究 作者:李兴振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11期 摘要:为构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生态性设计,需要充分利用街道景观要素,突出城市特征,营造宜人、鲜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文章探析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结合绿色街道理念,突出生态街道的设计手法,如缩小街道宽度、增加生物滞留池等,实现街道景观生态性功能。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生态性 街道是城市的“命脉”,街道空间具有带状性,除满足通行功能外,也提供休闲赏景等功能。对街道景观要素的整合与设计,既是展现城市人文的重要载体,也是打造城市活力、构建自然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城市街道景观,犹如城市的“脸面”,共同传递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情感、时代内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景观设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生态性设计,融合了街道景观所有要素,将街道作为城市活动空间和社交场所,发挥其经济、社会、文化功能,让城市居民能够参与其中,增进人居适宜性。景观要素的生态性设计,对城市街道建设与管理者而言,能够发挥街道交通链路功能。街道也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体现了人本设计理念。城市街道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对于打造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一、城市街道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与设计界面 纵观城市街道,其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地下设施、地面建筑物、植物、街道公共设施等。地下设施主要涵盖雨洪管理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如城市排水设施等,直接影响绿色城市建设质量。地面景观主要包括植物、水景,以及硬质路基、路沿石、人行道等。这些景观的材质、属性、配置方式等,也会影响城市街道空间的微气候。街道上的植物,主要有灌木、花草、行道树等。行道树分割街道交通功能区,还可以提供纳凉空间,改善街道空间空气质量。合理的植被配置对城市公共空间具有显著生态效应。如利用植物树冠层来划分建筑空间,引入垂直绿化,打造建筑立面景观。建筑物是城市的必要部分,也对街道景观影响巨大。如建筑物的楼梯、阳台、拱廊、檐口等空间,可以作为城市绿植的重要场所。 在街道構成上,建筑物、地面交接所围合的街道空间,其景观设计界面可以分为底界面、侧界面、广告界面。底界面是由街道水平面与侧界面围合的平面轮廓,利用局部抬高或下沉手法进行设计,可以让街道底界面变得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也有利于丰富街道的不同功能区间,优化街道景观层次。不过,对底界面的景观设计,要合理有度,在高差变化上,可以借助于地面铺装材料、图案、色彩等,形成不同的街头绿地、休闲空间。侧界面多是由建筑单体、构筑物等所形成的垂直绿化空间。从景观视觉来看,侧界面是街道景观的视觉焦点,也是街道

生态修复实践案例

生态修复实践案例 2018-02-12 17:20 公园 生态修复就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本文与大家分享几则国外生态修复实践案例。 1、新加坡榜鹅水道公园 (Punggol Park) 榜鹅水道公园位于新加坡榜鹅镇,全长为4、2km。它原来就是一条跨越榜鹅镇的小型沟渠,现已成为新加坡最长的人工水渠。榜鹅镇原本就是新加坡东北边的一个偏僻小镇,而榜鹅水道的建设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并带动全镇迈向一座生态宜居之城。榜鹅水道由此被誉为“榜鹅威尼斯”。

榜鹅水道一共分为四个功能区:绿色画廊区、休闲娱乐区、遗产保护区与自然湾区。 在绿色画廊区内,游客可以悠闲地漫步,欣赏公园内的自然植被与野生动物。 在休闲娱乐区内,朋友或家庭可以在此聚会并享受沙滩时光,健身爱好者可以沿着水道两旁的绿道一边进行慢跑或骑行运动,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同时设计者还设置了一个以水为主题的乐园,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嬉水的场所。 进入遗产保护区,人们可以瞧到榜鹅路旁的遗迹以及周边古老的大树,尤其为年老的居民带来怀旧的回忆。 而在自然湾区,游客可以聚集在一起欣赏美丽的滨水风光,同时也可以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

整个榜鹅水道的设计与施工都凸显了生态与环保的理念,原本的榜鹅水道由于水流动性不足,水质一直不能达到较高的标准。 设计师希望利用生态浮床与栽植红树林的方法净化水体,同时在水道两侧增加生态排水沟,使地表径流水在排入水道前进行净化。 另外为了解决水体含氧量偏低的问题,设计者还通过设置增氧泵与人工喷泉的方式增加水体的含氧量,从而使原本的死水转化为清洁水源,从而丰富了榜鹅水道的生物多样性。 在水道施工过程中,开凿水道时的废土也被重新利用,用于回填水道两侧的低洼地带。值得一提的就是,整个榜鹅水道公园内的慢行道均使用生态环保材料,连内部照明也全部采用节能灯。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

平原新区滨水带景观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位于黄河大堤以北,107国道两侧,京港澳高速以西。与郑州一河之隔,三桥相连,距郑州市中心25公里,距焦作市中心35公里,距新乡市中心45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豫北地区联系郑州的重要节点,也是郑州辐射豫北的“桥头堡”。 该项目位于新乡市平原新区,属于城市新区建设区域,基地面积约为118公顷,现有水域面积约为80公顷,该水域有自然水体补给,与周围的5条河流相连接,规划区域周围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以及居住区等。沿湖景观面积30多亩,该景观的规划设计与的中心大面积的水域生态系统,将形成一条亮丽的景观带,为市民提供一个娱乐观光、休憩及户外活动的城市空间。 二、景观规划理念与目标 规划理念: (1)景观空间的开放性与亲水性; (2)景观的可游性、可赏性和可参与性; (3)景观的生态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 目标:造就城市节点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居民及过往行人提供一处休憩、游赏、观景与交流的场所。 三、规划依据 1、国家有关绿地、建筑、市政、电力方面规划 2、新乡市城市整体规划 3、新区现状基础资料 4、设计任务书 四、规划原则 1、生态性设计原则: 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2、亲水性设计原则: 该滨水绿地,整块用地沿湖岸依次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沿湖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同时,又可从立面上丰富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景观考察分析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景观考察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16T14:17:07.2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作者:沈旭丽 [导读] 摘要:城市一直以来被认为与大自然站在对立面。 诚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310008 摘要:城市一直以来被认为与大自然站在对立面。而 21 世纪的今天,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需要被正确对待。2006 年新加坡水务局发起了一项“A(active)B(beautiful)C(clean)” 计划。碧ft宏茂桥公园作为 ABC 计划下的重点项目之一,提倡在解决城市排水功能的同时,创造供居民享用的活力空间。 A landscape survey analysis of Bishan-Ang Mo Kio Park ,in Singapore SHEN xuli ChengBang Design Group Co,Ltd Abstract:The city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to be opposite to nature 。 Today in the 21st century,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getting wors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also needs to be treated correctly.In 2006, the Singapore Water Authority launched an A(active) B(beautiful) C (clean) program.As one of the key projects under the ABC program, Bishan-Ang Mo Kio Park promotes the vitality space for residents while solving the urban drainage function. 海岛城市的新加坡,年降雨量约 2400mm,但国土面积的限制使得城市用来收集和储存雨水的土地特别有限。在 20 世纪 60 年代 -70 年代,新加坡经历了过度的城市开发,城市中修建了大量的混凝土排水沟渠以防患洪涝。然而这些毫无自然形态和美感的混凝土沟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排水及景观需求。增加雨水径流常规的思路是扩宽混凝土沟渠,但是此做法仅仅只能增加防汛能力,对于安全隐患及景观观感毫无益处,且会进一步的分离公园,与ABC 计划背道而驰。因此,碧ft宏茂桥公园急需升级整合,公园内的混凝土沟渠也需要新的提升思路。 一、雨洪管理 德国戴水道景观设计公司(Ramboll StudioDreiseitl)作为碧ft公园的景观设计团队,提出了河漫滩思路,把 2.7 公里长笔直僵硬的混凝土沟渠改造成 3.2 公里的蜿蜒河道。当水量小的时候,露出宽广的河岸,为社区营造休闲娱乐的河岸空间;当暴雨水量上涨时,宽广的河岸使河道断面从原来的 17-24 米扩宽到最大宽度 100 米。当遇到极端灾害性洪涝时,加冷水水位上涨,扩宽的河道滞留大量的雨水,再通过河道缓缓地排向下游地区,这一过程仅耗时数小时,且提升了近 40% 的蓄水能力,之后河岸地区再次向社区开放。 图 1-1:改造前的沟渠现状 图 1-2 改造后的河道效果 二、Th态护岸技术的运用创新 在公园改造过程中,引入了生态工法技术,如石笼、土工布、芦苇卷等,将植物、天然材料与土木工程技术相结合,稳定河岸,防止水土冲刷及侵蚀。景观团队引入 11 种生态护岸技术,14 种本土植物,在一条 60 米长的支线水系旁进行了为时一年的研究,测试 14 种本土植物的适应性与生长状况,使植物融入河岸,植物的根系加固河岸,让生态护岸技术具有自我发展和适应能力,且不断地自我修复和成长。 图 2-1/2-2 生态护岸技术 与原先的混凝土河道相比,改造后的生态河岸成本低且宽窄不一,为野生动植物创造了更多的栖息地,提高了近 30% 的生物多样性,

论滨水主题公园设计

论滨水主题公园设计:以临海湖滨公园景观规划为例 2010-09-01 09:30:17 作者:maj来源:现代园林杂志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0 条作为一位工作多年的景观设计师,笔者先后参与了多个滨水项目的设计,此次更有幸作为主创设计参与了临海湖滨公园的景观设计,亲历了一个滨水公园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摘要:滨水区域之于城市空间,是一份瑰宝。世界上众多著名的城市,也往往因为它优美,且极具人文特色的滨水景观而享誉世界,诸如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等等。滨水区域,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展现的是一座城市的风貌和精神。在进行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时,思考如何同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一座城市的肌理环境相融合,可以说是整个滨水景观设计计的前提。而同时,作为景观本身,设计怎样才能够满足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诉求,也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城市肌理:地域性特质;生态环境:滨水景观;以人为本;主题公园设计;景观规划设计 滨水区意为水边、海滨、湖边,作为与江、河、湖、海连接的区域,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它在有机传承了大陆与水域之际的过渡,也协调了城市的宏观景观与微观景观,是一个屡次丰富日幻化多样的空间中介。 中国历来非常崇尚滨水文化,在古代,文人雅士游历江河,寄情山水,写下了诸多优美的诗句。到现代,滨水景观己不仅仅是一种心灵寄托,更多成为了城市对外展示的窗门-慽市文化延伸的载体,亦或者是城市精神对外的倾诉。如伦敦的泰晤土河了展示城市的历史底蕴:巴黎的塞纳河体现了城市的含蓄内敛;上海的外滩则表达了城市的海纳百川。优秀的滨水景观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可以以此为支点推动整个城市多方面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位工作多年的景观设计师,笔者先后参与了多个滨水项目的设计,此次更有幸作为主创设计参与了临海湖滨公园的景观设计,亲历了一个滨水公园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此文

浅析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浅析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17-11-14T13:44:17.91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3期作者:潘文君 [导读] 本文从研究城市以及街道的关系来入手,阐述街道发展的性质,阐述保护街道景观文化的价值以及意义。 合肥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230001 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街道文化以及人文色彩逐渐减少,人们的精神寄托也在逐渐的减少。所以,在研究街道景观特色的时候对于空间属性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研究城市以及街道的关系来入手,阐述街道发展的性质,阐述保护街道景观文化的价值以及意义,研究街道景观文化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街道文化的基本特色,希望能够对后面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帮助意义,实现街道景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街道景观、景观文化、特色 城市景观建设正在快速发展着,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也出现了很大的弊端,尤其是当景观呈现出比较混乱的现象的时候,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景观失去了自身的设计,属于景观自身特色的文化在逐渐的消失,西方现代景观逐渐显现。这种类型的景观缺乏时间的积累,是不能成功的。所以,加强城市街道景观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街道景观的内涵 如果街道是城市的重要部分,街道景观就是城市中最具活力以及最能够凸显城市特色的一种形态。街道景观主要包括能够体现城市文化的道路景观以及生活景观,例如商业街以及小吃街。本文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城市街道景观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景观建设,它是城市人文景观集中的主要部分,时刻体现着城市的魅力,体现着城市的文化与精神。 二、城市街道景观的现状 1.城市格局的破坏 城市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生态环境的问题。而今,有些地区大拆大建现象突出,在老城区的建设过程之中,将原来的空间扩大了,城市原有的格局却被破坏了。天津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改造老城巷的时候将商业街分为两个部分,这样两个部分将整体的格局破坏,不管是从空间设置还是交通来说都是十分没有必要的。 2.街道生活消失 街道场所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街道场所正在不断减少。现在的街道尤其是将其扩展以后,将原来的尺度感以及场所感丧失了,街道上有着匆忙前行的人流,不会去留意街道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前熙熙攘攘的生活再也看不见了。宽阔的街道成为了人们交流的最大阻碍,限制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街道生活已经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3.设计思想错误 城市空间的尺度感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交通的快速发展,随着速度的不断加快,交通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城市提供了更宽的道路,随着人流的不断加快,需要大尺度的进行改变。所以,在建设城市道路过程之中出现了只追求速度,大多数的街道很难达到对所有速度的满足。 4.街道的形态单一化 虽然,我们国家国土辽阔,地形地貌有着很多的种类,但是街道却是十分相似的,没有展现地方的特色。而生活街道所具有的使用主体的多样性,时间空间复杂性的特征决定了对其研究的意义,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出人性化的,蕴含着丰富生活内涵的城市街道空间。 三、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分析 街道景观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以不同的形式和元素存在的,同时代表了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当我们重新回到某条街道的时候,就会回忆起在其中遇见的一些人和发生的一些故事,街道景观记录着城市的历史,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与特色。街道景观的建设越来越注重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要求不仅要结合城市原有的地貌、地形,还要体现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样的街道景观才会是独树一帜的,才会具有生命力。 街道景观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 3.1物质景观 所谓物质景观就是指自然的地势,山川河流,以及人工造就的构筑物。街道通常有其特有的建筑风貌与格局。有些老街道还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极具观赏和审美价值。影响街道景观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沿街的建筑和构筑物——它们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与观赏性,建筑的风格、体量、色彩等是否协调,是影响街道景观最重要的因素。 (2)沿街店面——是街道上展示陈列商品、活跃公共空间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显示街道生活气息的重要因素,因为它是处在与人直接接触的尺度上,它的形象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街道的感官。因此,沿街店面需要干净整洁。 (3)绿化——植物是城市公共艺术得以延续的主要载体,是街道绿地景观不可或缺的造景元素。城市绿化可以净化空气、水体、土壤,使我们的城市空间在一年四季中变幻着不同的表情。植物在街道景观设计中主要起到了景观导向,空间营造,软化硬质景观等功能,它们是街道的一处靓丽的风景。 (4)广告店招——它是街道上必不可少的宣传媒介和活跃分子,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往往成为景观秩序混乱的因素。 (5)景观小品——景观小品作为街道绿化中的点睛之笔,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而且通常来说体量较小。我们将景观小品进行分类,具体可分为:建筑小品、生活设施小品、道路设施小品。在造型设计上要与环境相协调,材料选择上既要体现地域特色又要有现代感。景观小品是一个城市的局部美学形象,也是它所处的城市环境的历史语言和时代特色的体现。它往往能够引来行人的驻足观赏,让人们产生美好的联想,是室外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情感凝聚点。 (6)铺地与标志——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的铺地、交通标志是否明确,质量的好坏,铺装的质感色彩以及纹理序列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都是直接影响街道景观面貌的因素。

新加坡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新加坡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新加坡建设局科技署高春平副署长 新加坡建设局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制定规则和标准并予以执行,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分析。众所周知,新加坡在1960年后发展迅速,建筑环境和建设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中国所进行的快速城镇化,新加坡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完成。现存的大量建筑都是既有的,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新加坡算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发达国家,依然还会有一些工程项目出现,但发展速度相对于中国是放缓了许多。 由于新加坡已完成了城市化建设,现在建筑业的主要能耗是来自运行能耗。据可靠统计,占总电能消耗的31%。新加坡的目标是到2030年能耗比2005年降低35%,同时减碳目标降低11%~16%。这些数据和建筑行业看似没有直接联系,但都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进行了建筑能耗的统计,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能耗分为空调和非空调两类,这和中国的分类方式是不大一样的,数据值也不能和欧美等国相比。原因就在于使用模式的不同,使用时间不一样,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中国住宅多统计的是总建筑面积,在新加坡用的则是户内建筑面积。 如果看单体建筑的节能,就会发现以下特点:建筑大部分能耗都是由空调或暖通来承担的,41%是空调制冷系统,12%是风系统,41%水系统,其余为照明系统等。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于有26%用户的插座或是小电器用电能耗,这个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统一的数值。 作为一个完全城市化的国家,商业和居住建筑用电相加要远远超过工业建筑的用电。另一个趋势是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间,用电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我们做建筑能耗的模拟和控制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短期内将上升趋势转化为下降趋势,而是减缓其上升速度。这是我们在制定政策中考量的一个依据,即制定政策不能以经济发展为代价,环保和经济应携手并进。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全新加坡的绿色建筑覆盖率达80%,同时建筑节能率要达到50~60%。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开发了相关的标志标准系统,至此,新加坡有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六个不可不知的滨水景观案例

【鲑鱼溪流公园】 鲑鱼溪流是在2002年才出现在史丹利公园内的一道景观,不仅为大马哈鱼回游产卵提供了场所,其本身也具有非凡的生态意义。鲑鱼溪流设计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为公园的游客展现这一自然过程,让他们不仅欣赏到城市中心溪流的美丽风景,而且更好地理解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座连接水族馆和马尔金露天剧场,史丹利公园观景亭和温哥华水族馆之间的人行桥。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将公园游客引至桥上,向他们讲解溪流系统的结构及其重要性。 溪流顺流而下,与咸水湖Seining湖交汇。 人造堰将溪流的咸水部分与再循环利用的淡水区分开来。而这些圆木就将它巧妙地遮蔽了起来。 Seining池当中的水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抽出以集中回游产卵的鲑鱼。 观景台可以让学校的孩子们和游客更好地观赏鲑鱼。 Seining池下方的溪流建设旨在保护回游的鲑鱼,帮助它们回到池中产卵。 不同的溪岸和河床环境为的是为了创造出一个更自然的栖息地。 设计强调了城市公园环境和溪流边重建自然环境之间的强烈对照。 溪流上两座横跨的人行桥的设置能够很好地提示公众对于鱼类栖息地的关注。规划图清晰地表明了温哥华水族馆和煤港海岸之间的联系。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和Kallang河道修复】 新加坡从2006年开始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ABC计划),除了改造国家的水体排放功能和供水到美丽和干净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还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空间。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可持续雨水管理的水敏城市设计方法。 加冷河-碧山公园是ABC方案下的旗舰项目之一。该项目占地62公顷,花费4500万欧元,于2012年2月建成。由于公园需要翻新,公园旁边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需要升级来满足由于城市化发展而增加的雨水径流的排放, 因此这些计划被综合在一起,进行此项重建工程。该设计获得了2012新加坡游憩场地设计奖,和2012世界建筑节年度最佳景观设计项目奖。 【重建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