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量刑程序改革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关于量刑程序改革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关于量刑程序改革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关于量刑程序改革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诉讼理论

关于量刑程序改革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仇晓敏 温克志

摘 要 随着试点工作步入深水区,量刑程序改革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独立量刑程序不应成为刑事审判的必经程序,控辩双方有权选择是否启动。目前,实行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

从长远来看,完全独立的量刑程序才能更好地实现量刑改革的目标。在开展量刑程序试点改革工作时应防

止一种倾向,即将量刑建议制度强行施行于每个案件中,而不顾量刑建议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非所有的

量刑情节都是在量刑程序中的待证事实。在量刑程序中,量刑情节的证明标准应该与定罪事实的证明标准

有所区分,从重处罚和死刑的量刑情节应该有更高的证明标准。

关键词 量刑程序改革 量刑建议权 模式选择 证明标准

为切实解决少数案件量刑不公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量刑公正的新要求新期待, 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把!规范自由裁量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研究制定 人民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 ?确定为重要的司法改革项目。2009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厦门市召开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要求全国各高级人民法院在本辖区确定一个中级法院和三个基层法院为试点法院开展包括量刑程序在内的试点工作,标志着量刑程序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据了解,大部分试点法院对最高人民法院开展的量刑程序改革均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规范自由裁量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增强量刑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现量刑公正和均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试点过程中,量刑程序的改革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难点问题略谈浅见,以期对正在进行的量刑程序改革有所裨益。

一、独立量刑程序不是刑事庭审的必经程序

量刑程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定了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即在法庭调查阶段,先就定罪事实和证据进行法庭调查,再相对集中地就量刑事实和证据进行法庭调查,在法庭辩论阶段,可分别就定罪和量刑问题展开辩论,增强量刑辩论的针对性。但是,在量刑程序改革试点工作中,试点法院一般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有的案件无法区分定罪事实和量刑事实,无法对量刑事实独立地进行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有的案件控辩双方不愿意对量刑问题展开辩论,量刑辩论难以组织。因此,是否需要在所有刑事庭审中推行独立量刑程序,独立量刑程序是否需要确定适用范围成为实务部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中确实有的案件无法区分定罪事实与量刑事实,或者说没有独立于定罪事实的量刑事实。另外,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权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发表量刑意见的权利,也只是检察机关和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享有的一项权利,而不是这些主体必须履行的义务。如果一个案件难以区分定罪事实和量刑事实,或者检察机关和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放弃行使量刑建议权和量刑辩护权,那么量刑程序确实无法运行。对此,笔者认为,要求所有的刑事案件都必须设立独立的量刑程序,不仅在实践中难以展开,而且在法理上难以有所依据。在量刑程序改革引起各方关注的前提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务必树立量刑程序不是刑事审判必经程序

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上述问题。或许,国际刑事法院有关量刑听证程序的有关规定能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思考。

1998年在罗马召开的关于建立国际刑事法院的潜在成员国外交会议上,国际法委员会起草的初始文本已被修改。新文本规定只有一方当事人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定罪之后的量刑听证程序才是强制性的,尽管法庭常常也可以根据其需要主动举行此项听证会。该条最后表述如下:(1)在定罪的情况下,审判庭必须考虑对被告人处以恰当的刑罚,同时必须考虑在审判阶段提交的与量刑有关的证据。(2)除应当适用第65条的例外情况下,在法庭审判结束之前,审判庭可以根据其自己的动议或者在检察官或被告人的请求下,进行一个进一步的听证,以听证额外证据或者提交与量刑有关的证据,当然,这里必须要符合相关的程序和证据规则的要求。当法官和当事人都认为单独的量刑听证不必要时,该修改允许法官取消单独的量刑听证程序。?

国际刑事法院关于量刑程序的规定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第一,独立的量刑程序并不是刑事审判程序的强制性程序;第二,独立的量刑程序是否启动,取决于案件本身能否区分清楚明确的定罪事实与量刑事实,以及控、辩双方的选择;第三,独立的量刑程序主要目的在两方面,一方面为了防止与量刑有关、但与定罪无关的证据影响对被告人的定罪认定,另一方面在于提供控、辩双方影响量刑决定的机会。

笔者建议在现有的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中,作如下细小的修改,以决定量刑程序是否需要启动:即在开庭告知权利一项中,增加一项是否启动独立量刑程序的咨询程序。如果当事人选择启动独立量刑程序,那么在现有的法庭审理程序之后,即增加一个独立量刑程序。如此,才可以破解以上问题。

二、独立量刑程序的模式选择

关于如何设立独立量刑程序,有两种不同的改革方案。一是设立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这种改革方案认为,在维持现行庭审结构的基本框架下,分别就被告人的定罪问题和量刑问题进行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在被告人最后陈述之后,由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最高人民法院正在试行的量刑程序改革就是这种模式,即在法庭调查阶段,先就定罪事实和证据进行法庭调查,再相对集中地就量刑事实和证据进行法庭调查;在辩论阶段,可分别就定罪和量刑问题展开辩论,增强量刑辩论的针对性。最高人民法院有关正式文件里将这种程序改革称为!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二是设立完全独立的量刑程序。这种改革方案认为,在法庭审判中,应先确定被告人的定罪问题,经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以及被告人陈述后,法庭休庭对被告人的定罪问题进行评议,对被告人是否定罪先得出一个结论;随后继续开庭,由审判长宣布有关定罪方面的决定,如果被告人被认定为有罪,合议庭则举行第二次开庭程序,并根据开庭情况得出具体的量刑结论。这种改革方案又被称为完全独立的量刑程序,主要为理论界的学者所主张。&两种改革方案的不同点在于: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的改革方案在维持现有的审判程序的前提下,分别将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一分为二;完全独立的量刑程序的改革方案对我国现有审判程序改变较大,主张将定罪与量刑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来处理,先处理定罪问题,再处理量刑问题。应该说,两种改革方案都有各自的理由,但也有各自的难点。

完全独立的量刑程序论者的主要理由是,将定罪和量刑分两个阶段进行,有利于协调定罪和量刑的关系。在这种改革模式下,辩护律师在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两种不同的辩护策略,不会陷入先无罪辩护,后罪轻辩护这种前后矛盾的窘境。而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在被告人是否有罪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又要求控辩双方对被告人的量刑问题举证和发表意见,这是违反先定性

?

% &参见陈瑞华:!美国以及国际刑事法院的量刑听证程序?,载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北京大学法学院编: !量刑程序改革?专题研讨会会议资料。

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 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

这一方案参见彭海青:!论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分离?,载樊崇义主编: 诉讼法学研究(第九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宋英辉、何挺:!构建我国量刑程序的基本思路?,载 法制资讯2008年第6期;陈卫东:!量刑程序改革的一个瓶颈问题?,载 法制日报2009年5月28日。

再定量的逻辑规律的,最终导致辩护人陷入一边作无罪辩护,一边作轻罪辩护的逻辑矛盾中。?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论者认为,定罪活动与量刑活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我国的诉讼制度和司法体制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不能照搬英美法系量刑与定罪完全区隔的量刑程序。例如,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有关规定,有些案件法官无法当庭认定证据,也不能当庭宣判,必须要等休庭后履行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程序,或者合议庭继续研究后才能决定。如果采用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分离模式,可能的办案流程就是:法院先就定罪问题进行开庭,然后休庭进行评议,评议后无法做出决定的,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在确定被告人有罪以及具体罪名的情况下,再就量刑问题进行第二次开庭,休庭后仍可能重复上述的评议和审批过程,在决定量刑结果后再进行第三次开庭进行宣判。由此不难想象,如果贸然移植二分式的庭审模式,简单地将定罪与量刑程序完全分离,不仅预想中的司法公正难以如愿实现,反而会大大降低审判效率。%笔者认为,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改革模式有助于人们重视量刑问题,也符合中央有关司法改革文件!将量刑纳入庭审程序?的要求。但从量刑程序改革的目的,改革前后的比较以及两种方案的理由及面对的问题等多个角度来看,尽管现有的司法环境下选择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有其现实合理性,但从长远来看,笔者更赞同采取完全独立的量刑程序改革模式。

首先,设立独立的量刑程序主要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提供诉讼各方影响量刑决定的机会,增加量刑的透明性和公开性,以促进量刑公正;二是有利于防止法官在作出定罪决定时因接触与量刑有关、但与定罪无关的信息而形成预断与偏见;三是有利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量刑程序中更有力地进行量刑辩护。现有的量刑程序改革,在法庭调查阶段与法庭辩论阶段区分定罪与量刑问题,有利于改变控、辩、审三方!重定罪、轻量刑?的现状,进而防止控、辩、审三方对量刑问题的忽视,但其局限性在于仅注意到了量刑程序改革的第一个目的,另外两个目的则体现的不明显。

其次,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体现了定罪活动与量刑活动的区别,但是却违反了!先定罪、后量刑?的刑事案件的审理逻辑。在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中,法官在法庭调查阶段先调查犯罪事实,又调查量刑事实;在法庭辩论阶段,法官要先主持和引导控辩双方辩论定罪问题,又要主持和引导控辩双方辩论量刑问题。法官在对定罪问题还没有形成内心确信的情况下,有可能在法庭调查阶段和法庭辩论阶段两次接受控诉方提出对被告人不利的与定罪无关的信息,进而造成法官在定罪心证作出之前先入为主,形成预断,使其在定罪问题上无法做出公正的判断。

再次,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在被告人是否有罪尚不确定的情况下,要求控辩双方对被告人的量刑问题举证和发表意见,导致作无罪辩解的被告人及无罪辩护的辩护人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使作无罪辩护的辩护人陷入一边作无罪辩护,一边作轻罪辩护的逻辑矛盾中,进而影响辩护效果,损害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相对独立量刑程序论者认为,不论对量刑程序如何健全和完善,它和定罪程序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硬要割断两者的联系,就是一种误读。&笔者认为,这种主张过于强调定罪与量刑的联系的一面,忽视了定罪与量刑的差异的一面。在有些案件中,量刑事实不仅可以与定罪事实分开认定,而且从避免先入为主的角度来看,必须待定罪决定作出之后才能认定,例如有关被告人前科方面的证据、被告人品行方面的证据等就属于这种类型。有些量刑证据虽不必然要在定罪决定作出之后才能认定,但与定罪事实明显能够截然分开,如有关自首、立功方面的证据,有关量刑年龄方面的证据等。

当然,笔者虽然倾向于量刑程序与定罪程序分两个阶段处理,但也承认完全独立量刑程序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如定罪决定无法及时作出,需要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情形下,如何开展独立量刑程序;再如,定罪决定和量刑决定是否需要分别制作判决书,还是应该融入一个判决书等。这些都需要加强研究。从这个角度来看,最高人民法院现在所采取的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模式是有其现实合理性的。

?%

&参见陈卫东:!量刑程序改革的一个瓶颈问题?,载 法制日报2009年5月28日。

参见胡云腾、李玉萍:!量刑程序的正当性和正当的量刑程序初探?,载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姜堰市人民法院编: 全国量刑规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参见黄应生:!我国需要什么样的量刑程序?,载 法制资讯2008年第6期。

三、量刑程序改革中量刑建议权的定位与运作

最高人民法院主导的量刑程序改革,除了设立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第二个方面就是明确了量刑建议权。在试点实践中,有一种意见认为,量刑程序独立进行,需要检察机关提出相应的量刑建议,如果检察机关对提出量刑建议不予配合,那么量刑程序则无法开展,因此,量刑建议权行使与否成为量刑程序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又一个难点问题。对此,笔者认为,量刑建议权行使与否不应成为量刑程序能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实践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认识,主要是对量刑建议权的定位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关于量刑建议权的定位,国内外有!权利说?、!义务说?和!必要条件说?三种观点。笔者认为,量刑建议只是公诉人所享有的权利,不是公诉人的诉讼义务,也不是公诉的必要条件。对此,我们可以结合公诉的理论来理解。公诉是指公诉机关请求审判机关对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予以确认,并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公诉机关提起公诉,不仅启动了审判机关的审判程序,规定了审判机关的审判范围,同时也隐含了公诉机关希望审判机关对被告人处以一定刑罚的意思。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诉即为求刑。是否有明确的量刑建议并不影响法院的审判,没有量刑建议法院依然可以对被告人判处一定的刑罚或者不判处一定的刑罚。在量刑程序改革试点过程中,强求检察官对所有的公诉案件都予以量刑建议是不合理的。

量刑建议制度相关改革试点工作肇始于检察机关。部分检察院开始量刑建议制度的试点工作,初衷是针对量刑不公正现象强化量刑监督,意图将抗诉这种事后监督方式转变为量刑建议这种事前监督方式。?可以说这也是量刑建议制度改革发动的重要理由。另外还有的人总结了量刑建议对于提高公诉质量、完善公诉职能方面的意义。笔者认为,这些都是量刑建议制度的表面意义。实际上,量刑建议如下深层的意义,更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量刑建议是法院公正量刑的重要参考依据。量刑是法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但是根据刑事实体法的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立法模式,法官由于独立性和封闭性对于具有相似量刑情节的案件往往得出不同的量刑结论,有时候量刑结论还相差甚大。这种不同的量刑结论,违反了量刑公正的要求,造成了社会公众的不良观感,是现代刑事司法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从某个角度讲,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的立法模式加上法官的独立性与封闭性,二者的结合不可避免地导致量刑失衡的现象。而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立法模式以及法官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又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对此我们无法改变。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能另寻它径。公诉人的量刑建议权由于以下几个特点,可以成为法官量刑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有利于达致量刑统一的目标。第一,检察系统实行检察一体制度,检察一体制度使得公诉人在提出量刑建议时可以向上级或者领导请示,这样各个公诉人对各个类似的案件的量刑意见容易趋于统一。第二,检察系统对于国家的刑事政策较之于法院往往反应更加灵敏%,因此公诉人的量刑建议往往更加能够体现刑事政策的要求。在统一刑事政策的指导下,量刑建议往往更加能体现量刑一致的要求。第三,公诉人在职务权限上比起法官来有更多分析比较其他案件的机会,而且公诉人较之于法官有比对大量刑事案件量刑结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其提出的量刑建议往往能更加体现统一性的要求。公诉人由于以上一些特点,其提出的量刑建议对于法官的量刑结论,具有重要的基准意义。正如日本有些学者所言:!为了使刑罚的量定合理化、标准化,通过诉讼程序方面的控制手段而逐渐实现了?量刑的幅度变动值(。?&这种控制手段之一就是公诉人的量刑建议权。因此,公诉人的量刑建议权是法官量刑公正的重要参考依据。

其次,量刑建议是量刑公正程序进路的重要方式。实现量刑公正,一般认为有两条进路:一是实体进路,在实体法上规定范围较小的法定刑幅度,或者规定较为具体的量刑指导法则,在实体上限制法官的自由

?%

&参见刘星:!从量刑建议权价值取向谈如何开展量刑建议改革?,载 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

相对于检察院来说,法院往往更加强调自治性、独立性。因此在理想状态下,法院对于党和国家的刑事政策的反应,较之于检察系统往往较为迟钝。

[日]曾根威彦:!量刑基准?,载[日]西原春夫主编: 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李海东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1997年版,第151页。根据曾根威彦教授所言,!量刑的幅度变动值?是日本近代刑事裁判制度确立以来经过长期的审判实践中的经验蓄积逐渐形成的量刑基准。

裁量权;二是程序进路,在程序上规定较为严格的量刑程序,让控、辩双方参与到量刑程序当中,以程序的正当性限制法官的恣意性。实体进路因为量刑公正对刑罚裁量权!亦需要亦限制?之间矛盾,以及在现实中存在的困难,对量刑公正的实现具有局限性。于是我们需要从程序上促进量刑公正,此即为量刑公正的程序进路。量刑公正的程序进路,本质是控、辩双方获得影响量刑决定作出的机会。对于控诉方来说,获得对量刑影响机会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量刑建议了。量刑建议不仅有利于法官充分了解量刑的各种情节,作出公正的量刑判决,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量刑的透明度,防止法官在量刑问题上的!暗箱操作?,而且容易使控、辩双方提高对量刑结果的接受与认同的程度。

再次,量刑建议具有减少抗诉和上诉的作用。在不实行量刑建议制度时,公诉人对各个案件一般也有个量刑预测,但是这种预测不具有量刑建议的书面性和正式性。这就可能导致出现两种滥用抗诉权的情况,一是在检察机关内部的领导有不同看法或临时想干预某个案件时,不管公诉人自己当时的量刑预测如何,是否合理,都要提出抗诉;二是公诉人明知法院的量刑与自己的量刑预测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或疏于职守,故意不提出抗诉。?然而,在实行量刑建议制度时,公诉人先前提出的量刑建议是抗诉与不抗诉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法院的量刑结论与量刑建议没有较大的出入,又没有出现什么新证据,那么检察院就不太合适以量刑不当为理由提出抗诉。同理,如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提出的量刑辩护被法官的量刑结论所采纳,那么被告人再以量刑不当为理由提出上诉,就显得不太正当了。

笔者认为,在量刑程序改革中,应对量刑建议制度采取理性态度,在肯定量刑建议制度意义的时候,也应认识到量刑建议制度的局限性。量刑建议制度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量刑建议对于法院的量刑并没有拘束力,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虽然量刑建议在法律上能够找到依据,但是却没有任何制约法官量刑的实际约束力。其次,不管法院的量刑结论与量刑建议是否一致,都不利于维护检察机关的形象。因为:如果法院的量刑结论与量刑建议一致,对于被告人和普通公众而言,可能会产生法院与检察官互相沟通,以决定被告人刑罚的不好观感,使人们质疑法院审判的独立性;如果量刑建议未被法院的量刑结论所采纳,对于维护检察机关的形象也是不利。最后,量刑建议会对上诉与抗诉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法院的量刑结论与量刑建议不一致,检察院是否要抗诉,将是一个难题。

根据量刑建议的定位及其意义和局限,笔者认为,在开展量刑程序试点改革工作时应防止一种倾向,将量刑建议制度强行施行于每个案件中,而不顾量刑建议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确立量刑建议权行使与否由检察官自由裁量的原则。强制规定所有案件的公诉都要以量刑建议为要件,将量刑建议视为诉讼法上的义务,不仅违反了公诉的基本理论,夸大了量刑建议的地位,无视量刑建议全面施行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且在现实中难以操作,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除此以外,关于量刑建议制度的具体运作,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问题。第一,关于量刑建议的提起的审批问题。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规定,在检察官提出具体的量刑建议时,要经公诉部门审核后,报主管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决定。对此有的论者认为此举过于谨慎。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的重要理由,就在于检察一体的组织原则以及检察系统对于刑事政策的敏感性,使得量刑建议制度有利于达到量刑公正的目标。如果在提出量刑建议时没有这种行政上的审批程序,检察系统的这种优势则无法体现。第二,关于量刑建议的提出时机。目前在量刑建议的提出时机上,存在多种观点。有的认为在提起公诉时在起诉书中列明,有的认为应该在法庭调查结束后法庭辩论阶段提出,有的人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关于量刑建议的提出时机还是应该在起诉书中提出为佳。在起诉书中提出量刑建议,不仅可以为被告人、辩护人对量刑建议更好地提出量刑异议赢得更多的时间准备,而且可以防止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临时提出量刑建议的随意与轻率。当然实行这种量刑建议的时机的前提,是量刑建议的案件范围是那种审前控辩双方对事实没有什么争议的案件。对于那种案情复杂、控辩双方存有较大争议的案件,则不宜实行量刑建议。如此则不会发生经过庭审证据发生重大变化,起诉书中提出的量刑建议没有依据的问题。第三,关于

?%参见谢程鹏:!论量刑建议的意义?(下),载 检察日报2001年8月17日第3版。参见赵萍:!量刑建议权初探?,载 法治论丛2005年第5期。

提出量刑建议的方式。量刑建议可以分为抽象的量刑建议和具体的量刑建议,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建议方式,具体选择使用哪一种量刑建议方式,由公诉人视案件情况自由裁量。

四、独立量刑程序中的待证事实

待证事实,又称证明客体,证明对象或要证事实,是指!应依证据证明的事实。??在刑事程序的事实认定活动中,待证事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整个事实认定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在独立量刑程序中,明确待证事实,可以使整个量刑程序的事实认定活动目标明确,既不会疏漏必须证明的事实,又不会为与量刑无关的事实所纠缠。

实践中一般认为,凡是对量刑有意义的事实,都是量刑程序的待证事实。笔者认为,并非所有的量刑情节都是量刑程序中的待证事实。量刑程序中的待证事实,主要是可以与!犯罪行为可分?的那些量刑情节,而不是那些!与犯罪行为不可分?的量刑情节,因为这些事实的认定与犯罪行为的认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而!与犯罪行为可分?的量刑情节,是指那些虽然不发生在犯罪过程中,但是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的事实。这些事实如果与定罪事实一起认定,必然会对定罪心证的形成产生不当的影响。

与犯罪行为可分的,反映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案外量刑情节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案前情节和案后情节两种。案前情节是指犯罪行为发生之前就具体存在的,体现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情节,这种情节一般表现为犯罪人的一贯表现,如犯罪之前一贯表现良好、犯罪人具有前科情节、犯罪人是否累犯等情节;案后情节是指犯罪行为发生之后,刑罚裁量之前体现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情节,一般体现为犯罪人犯罪态度的情节,如自首、立功,是否具有悔罪表现等情节。能够证明犯罪人犯罪之前一贯表现的一般是犯罪人的亲属、同事、学校同学或者老师、朋友等,而能够证明犯罪人犯罪之后认罪态度的一般是对犯罪人执行羁押措施的看守所的管教人员等。

量刑程序的待证事实中还有一部分既不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反映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但是对于量刑却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事实。这类事实,对于定罪并没有特殊的意义,却是某种刑罚判处的必要条件。这种量刑事实又称为刑罚处罚条件的事实。在我国,最典型的是死刑处罚条件的事实。根据我国刑法第48条的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被告人是否年满18周岁,审判时妇女是否怀孕并不影响指控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所以根据定罪与量刑相对独立的原则,这类事实应该在独立量刑程序中证明。

五、量刑情节证明标准的差异性

证明标准即法律关于负有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运用证据证明争议事实,诉讼主张所必须达到的程度方面的要求。笔者认为,基于证明对象在刑事实体法上具有不同的评价,且对被追诉人有不同的法律意义,证明标准应该体现一定的差异。此乃证明标准的差异性。证明标准的差异性,详言之,是指在刑事实体法上具有不同法律评价的事实和情节,应该具有不同的证明标准,越是关键的、重要的或者对被告人不利的事实和情节,在证明标准上越要从严掌握,而对于那些法律意义相对次要的或者对被告人有利的事实和情节,在证明标准上则可以适当放宽。证明标准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定罪事实的证明标准和量刑情节的证明标准应该有所区分;二是从重处罚的量刑情节与从宽处罚的量刑情节的证明标准应该有所区分;三是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包括死刑案件的犯罪行为和作为判处死刑条件的量刑情节应该具有最高的证明标准。

?%陈朴生著: 刑事证据法,台湾三民书局1983年版,第152页。

根据量刑情节与犯罪行为是否可分,量刑情节可以分为!与犯罪行为不可分?的情节和!与犯罪行为可分?的情节。!与犯罪行为不可分?的情节,又称为社会危害性的量刑情节,是指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犯罪过程中的主客观事实情况。具体包括:犯罪停止形态情节,共同犯罪情节,排除犯罪事由的情节,犯罪客观行为本身反映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情节,等等。

首先,定罪事实和量刑情节的证明标准应该有所区分。作此区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定罪事实的认定与量刑情节的认定对被告人的意义并不相同:定罪事实即犯罪构成所要求的基本事实是认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起码要求,是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和某类刑事责任的逻辑起点)))如果被告人被认定有罪,那么被告人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被告人被具体认定某种犯罪,那么刑事实体法就为被告人的罪行设定了相应的法定刑,定罪事实的认定牵涉到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有无以及刑事责任的幅度;而量刑情节只是在法定刑幅度内考虑的事实因素,只是在法定刑幅度内考虑具体某一量刑的参考因素,而且量刑情节有有利于被告人和不利于被告人之分。因此,定罪事实的认定,对被告人的影响与量刑情节特别是与有利于被告人的量刑情节并不完全相同。

其次,不同的量刑情节应该有不同的证明标准。量刑情节根据处罚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从重处罚情节和从宽处罚情节。从重处罚情节,是指在法定刑范围内从重判处适当的刑罚,不能突破法定刑的上限的量刑情节,?如累犯,就属于从重处罚情节。从宽处罚情节又可以分为从轻处罚情节、减轻处罚情节和免除处罚情节,如对具有自首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刑罚。从保障被告人权益的角度来看,从重处罚的量刑情节的证明标准应该高于从宽处罚的量刑情节:前者应该坚持!量刑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而后者的证明标准只需达到优势证据标准即可。

这一观点并不是笔者独创,在其他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中早就隐含了这一观点。在美国M cM illan v. Pensylv ania%一案中,美国最高法院拒绝了被告人提出的非加重科刑情节的证明标准应当达到刑事案件中所需要的排除合理怀疑程度的要求,因为排除合理怀疑程度的证明标准只是在正当程序中对被告人定罪时所需要达到的。美国最高法院的解释认为,对于量刑信息而言,至少当不存在!加重科刑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其已经成为罪行的实质性构成要素?的主张时,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是足够的,优势证据标准具有合宪性。&在合众国诉沃茨一案中,美国最高法院指出,!在科刑时运用优势证据证明标准就总体而言符合正当程序的要求?,!陪审团对被告人无罪的裁决并没有禁止科刑法院对先前被宣告行为的考量,只要对被告人的此一行为的证明达到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即可。??日本的证据法理论也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在日本的证据法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证明形式:一是严格证明,即有证据能力并经过严格调查程序作出的证明;二是自由证明,即不需要严格证明的证明。日本刑事诉讼法理论通说认为,量刑情节仅需要通过自由证明即可。但是,倾向于加重被告人刑罚的情节事实需要严格证明。+

再次,死刑案件的量刑情节,应该具有最高的证明标准。关于死刑案件是否应该适用与普通案件不同的证明标准,我国理论界一直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刑事案件不宜制定两个证明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死刑案件应该适用比普通刑事案件更高的证明标准。?鉴于死刑严重性和不可逆转性,笔者认为不仅在定罪事实的认定上应该采取最高的证明标准,在量刑情节的认定上也应如此。因为,某些量刑情节的认定,特别是某些死刑处罚条件情节的认定,决定了死刑能否适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蔡巍)

?% &

?

+ ,?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我国刑法取消了加重处罚情节的规定。在理论上,加重犯罪构成的认定属于定罪程序中要解决的问题。

477U.S.79,106S.Ct.2411,91L.Ed.2d67.(1986).

参见[美]伟恩#R#拉费弗、杰罗德#H#依斯雷尔、南西#J#金著: 刑事诉讼法(下),卞建林、沙丽金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3页。

[美]伟恩#R#拉费弗、杰罗德#H#依斯雷尔、南西#J#金著: 刑事诉讼法(下),卞建林、沙丽金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3页。

参见[日]田口守一著: 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221页。

参见周道鸾:!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个问题?,载 法学杂志2006年第6期。

参见刘梅湘:!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检讨?,载 人民检察2006年第4期。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量刑程序的理解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量刑程序的理解 量刑是对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的确定。长期以来,刑法理论界、刑事立法界乃至刑事司法界对于立法上整体的罪刑关系和司法个案本身的罪刑关系比较关注。十分强调罪与刑的均衡与相当。刑事审判活动包括定罪和量刑两个环节,定性准确和量刑适当是刑事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量刑公正比定罪公正更重要,因为司法实践中个案之间量刑的不均衡,会导致涉案被告人及其亲属、被害人的不满和对立,继而引起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乃至法治的怀疑与动摇等等。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量刑活动,促进量刑公开和公正,我们要利用现有的法律资源,结合量刑实践经验,总结一套相对科学的量刑规则,对审判实践进行指导。 长期以来,我国刑事审判中定罪与量刑程序都是合一的。由于关系到被告人罪与非罪的重大是非问题,定罪问题始终是法官在庭审中关注的焦点。然而,司法实践情况表明,对于被告人最关心的量刑问题,恰恰在庭审程序中没有应有的地位,不能展开充分的辩论,客观上也导致了在被告人上诉的刑事案件中,大多数案件都是针对量刑提起的。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量刑制度改革的司法解释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应当尽量保障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那么相对独立量刑程序是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认为是有必要的。第一,它是加强人权保障的重要措施。第二,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在我们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不规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能将量刑程序独立出来,大家参与进来,来

监督法官,对量刑程序的规范会有很大帮助。第三,加大法律监督力度的重要保障。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检察机关度法官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大。从以往的司法实践来看,检察机关对法院的定罪提出抗辩的不是很多,但对法院的量刑提出的抗辩的很多,如果让检察机关参与到量刑程序中来,既能让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又能保障被告人的人权。现在谈量刑程序的可行性,在我国,从目前的局面来看,司法资源相对有限,独立的量刑程序消耗有限的资源,将使我们司法系统特别是法院系统办理案件的压力更大。量刑程序独立出来,在高院、中院可能还可以实行,可是基层法院可能不太愿意实行,因为它平时的案件非常多,现在将量刑程序独立出来,法院判决一个案件是无期徒刑,到检察院这儿,提出抗辩,要求判处死刑,独立的量刑程使法院的工作量加大,处理案件的压力也大。 现在我们就一起案件谈谈对量刑程序的理解。 [姜德玖故意伤害案] 2004年6月5日13时许,姜德玖与同事李某因矛盾到单位找领导评理,领导劝说过程中,姜德玖用随身携带的刀将李某刺成重伤。在领导及他人送伤者去医院后.姜德玖甚感后悔,一直待在单位没有离开,等待领导来处理此事。公安人员接到单位报案后赶到该单位。姜德玖遂与公安人员来到公安机关,并交代了作案经过。 本案例姜德玖故意伤害一案中.姜德玖的行为能否认定为自首,关键是看姜德玖的行为是否能认定为自动投案。姜德玖虽然是当着单

20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

20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 法发[2013]14号 (法发[2013]14号2013年12月23日发布2014年1月1日实施)为进一步规范刑罚裁量权,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增强量刑的公开性,实现量刑公正,根据刑法和刑事司法解释等有关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量刑的指导原则 1.量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 2.量刑既要考虑被告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又要考虑被告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的目的。 3.量刑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确保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4.量刑要客观、全面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确保刑法任务的实现;对于同一地区同一时期、案情相似的案件,所判处的刑罚应当基本均衡。 二、量刑的基本方法 量刑时,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依次确定量刑起点、基准刑和宣告刑。 1.量刑步骤 (1)根据基本犯罪构成事实在相应的法定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根据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数额、犯罪次数、犯罪后果等犯罪事实,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3)根据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并综合考虑全案情况,依法确定宣告刑。 2.调节基准刑的方法 (1)具有单个量刑情节的,根据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直接调节基准刑。 (2)具有多个量刑情节的,一般根据各个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采用同向相加、逆向相减的方法调节基准刑;具有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等量刑情节的,先适用该量刑情节对基准刑进行调节,在此基础上,再适用其他量刑情节进行调节。 (3)被告人犯数罪,同时具有适用于各个罪的立功、累犯等量刑情节的,先适用该量刑情节调节个罪的基准刑,确定个罪所应判处的刑罚,再依法实行数罪并罚,决定执行的刑罚。 3.确定宣告刑的方法 (1)量刑情节对基准刑的调节结果在法定刑幅度内,且罪责刑相适应的,可以直接确定为宣告刑;如果具有应当减轻处罚情节的,应依法在法定最低刑以下确定宣告刑。 (2)量刑情节对基准刑的调节结果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且罪责刑相适应的,可以直接确定为宣告刑;只有从轻处罚情节的,可以依法确定法定最

刑事案件审判基本经过流程

刑事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庭审基本流程 开庭时间:年月日时分。 开庭地点:×××××人民法院审判庭。 是否公开:旁听人数: 审判长:主审法官: 组成人员:书记员: 【庭前准备】 书记员在宣布开庭前,依次做好如下工作: 一、查明公诉人、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 二、拟出庭作证的证人、鉴定人应安排在庭外休息,等候传唤。 三、入庭(站立)宣读法庭规则: 请旁听人员安静,现在公布法庭纪律: 1、未经法庭许可,不准记录、录音、录像、摄影; 2、不准进入审判区,不得随意退场; 3、不准鼓掌、喧哗、吵闹和实施其他妨害审判活动的行为; 4、未经审判长许可,不准发言、提问; 5、不准吸烟和随地吐痰,旁听人员如对法庭的审判活动由意见,可在休庭或闭庭后,口头或书面向法院提出; 6、携带通讯工具的请关机; 7、新闻记者旁听应遵守本规则。 请法警维护法庭现场秩序。 四、请公诉人、辩护人入庭: 公诉人、(被害人)、辩护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代理人)入庭。 五、(公诉人及诉讼参与人就座后)宣布: 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入庭。 六、(审判人员就座后)宣布全体人员坐下: 请大家坐下。

七、(全体坐下后)当庭向审判长报告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报告审判长,公诉人、被害人及诉讼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等有关人员已经到庭;多位证人已经在庭外等候出庭。被告人已经在羁押室候审,开庭前的预备工作已经就绪,报告完毕。 七、书记员就座 【开庭审理】 审判长: ××市人民法院对××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被控××(案由)一案,现予公开(或不公开)开庭审理。(敲法槌) 提被告人×××、×××到庭。 (由法警提押本案被告人到庭。被告人到庭后,原则上不使用械具,但为保障安全秩序,确有必要的除外) 查明被告人的下列情况(多个被告人的依次进行) (1)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 (2)有无受到过法律处分及有关处分的种类、时间。 (3)何时被刑事拘留、逮捕。 (4)收到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副本的日期。 审判长: 被告人×××,你还有别的姓名吗 你的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 是否受到过法律处分 是否被采取强制措施,何时被采取何种强制措施 是否收到起诉书副本,收到×××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时间 审判长: 被告人×××,你还有别的姓名吗 你的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 是否受到过法律处分 是否被采取强制措施,何时被采取何种强制措施 是否收到起诉书副本,收到×××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时间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d49302248.html,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艾晓杰,魏先军,李伟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 摘要:教育改革不仅要有知识的更新,也要有科学的考核评定方式,以利对学生 的客观评价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作者结合“动物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体会,从 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了四年的 实践,并分析和评价了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提出了从基础理论着手、拓展 知识传授口径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思路,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教学质量 1 前言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是创新,即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2]。近年来,在全面深刻改革的同时,高校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根据“动物生理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尝试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以达对教学的全程监控,不断总结提高的目的。现将所获得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2 考核方式的改革 作为一种机制,考核所涉及的各方面都是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的体现[3]。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与创新的能力[4]。 考核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4,5]。因此,改革考核方式,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不仅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5]。 2.1 传统的考核方式 传统考核主要以考试来呈现,具有模式僵化、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和命题陈旧等弊端,严重地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传统考试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标准化、评分精量化和形式单一化等,导致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因而以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为目标,静态考核,简单判断。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减少了人为误差,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惟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7]。 囿于传统“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而忽略了学习过程*本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一类课程”动物生理学项目(2006-17)资助。

论量刑程论量刑程序中各利益群体的信息—利益整合的应用

论量刑程序中各利益群体的“信息—利益”整合 【摘要】目前,我国量刑活动已经引起许多社会问题与法律问题,量刑改革势在必行。量刑活动的规X化以程序化为保证,而量刑程序的设计要点在于保障量刑权的正当行使。量刑权作为判断权需要量刑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以保证其逻辑正确性,同时在正当程序中,量刑权的行使应通过角色分派将权力分解以最终完成决策。职是之故,笔者认为,量刑程序须兼具上述两个功能,即:在量刑信息方面充分保障量刑信息的来源,并使信息能有效地在各方之间传递;在量刑权行使方面,以量刑程序为平台,使各利益群体能充分发表意见,并相互角力与说服,最终完成决策。这两个功能在当下均颇为重要,前者可使各方直观地看到量刑结果的产生过程,以阳光化的程序保证量刑的法律逻辑正确性;而后者可使相关利益群体在程序内通过交涉达到利益平衡,使量刑程序可吸收矛盾,增强判决的可接受性,实现社会效果。关于量刑程序的设计,已有不少业内XX进行过理论探索,但大都以法律效果的实现为目的,而忽视了实现社会效果的目的。本文以讨论中国语境下的量刑正义内涵与问题症结为引线,结合我国量刑的立法现状、实务做法,引介国外的相关做法,论述量刑程序中的信息来源及交换整合路径,分析量刑程序中各方的信息-利益情况,探寻充分发掘量刑信息,打破量刑程序XX息交换阻塞,促使量刑程序中各利益群体兼容互动,实现直观正义,从而化解矛盾的路径,并从量刑程序XX息-利益整合的角度提出兼顾判决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可行性设计方案,以期为我国量刑程序改革尽绵薄之力。全文共9912字。 一、中国语境下量刑的正义内涵与问题症结 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多借鉴于西方,在实务中,在大多数法院,尤其在基层法院,该制度与本土资源却有一定的摩擦。对于法律专业人士而言,部分刑事诉讼活动缺乏有效的对抗与对话,因而出现了非程序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合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的态度和水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持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有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度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所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合课改精神呢?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点,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但“能”教,而且“会”教;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但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个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

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

一、盗窃案(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犯罪数额达到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二年内三次以上)、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应当立案追诉。 (一)量刑情节 “数额较大”的起点为二千元; “数额巨大”的起点为五万元; “数额特别巨大”的起点为五十万。 (二)盗窃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前项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1、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的; 2、一年内曾因盗窃受过行政处罚的; 3、组织、控制未成年人盗窃的; 4、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期间,在事件发生地盗窃的; 5、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6、在医院盗窃病人或者其亲友财物的; 7、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 8、因盗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诈骗案(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应当立案追诉。 (一)量刑情节 “数额较大”的起点为五千元; “数额巨大”的起点为五万元; “数额特别巨大”的起点为五十万。 (二)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且具有下列从严惩处情形之一的,以诈骗罪定罪:

1、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 2、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3、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 4、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5、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三、抢夺案(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一款)抢夺公私财物,犯罪数额达到“数额较大”起点二千元的,应予立案。 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 四、敲诈勒索案(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犯罪数额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二年内三次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量刑情节 “数额较大”的起点为三千元; “数额巨大”的起点为六万元; “数额特别巨大”的起点为五十万。 (二)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上述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1、曾因敲诈勒索受过刑事处罚的; 2、一年内曾因敲诈勒索受过行政处罚的; 3、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敲诈勒索的; 4、以将要实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者故意杀人、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相威胁敲诈勒索的; 5、以黑恶势力名义敲诈勒索的;

河南高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2017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 豫高法〔2017〕272号 印发《〈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 全省各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本院各部门:2015年以来,刑法修正案(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两高”《关于办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相继出台。根据上述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我院对2014年印发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豫高法〔2014〕223号)进行了修改。现将修改后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我院。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7年7月28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为进一步规范刑罚裁量权,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增强量刑的公开性,实现量刑公正,根据刑法、刑事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量刑的指导原则 1.量刑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 2.量刑既要考虑被告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又要考虑被告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实现惩罚与预防犯罪的目的。 3.量刑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确保裁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4.量刑要客观、全面地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确保刑法任务的实现;对于同一地区同一时期、案情相似的案件,所判处的刑罚应当基本均衡。 二、量刑的基本方法 量刑时,应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依次确定量刑起点、基准刑和宣告刑。 (一)量刑步骤 1.根据基本犯罪构成事实,在相应的法定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根据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数额、犯罪次数、犯罪后果等犯罪事实,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3.根据犯罪构成事实以外的量刑情节确定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对基准刑进行调节,量刑情节对基准刑的调节结果即为拟宣告刑; 4.综合考虑全案情况,依法确定宣告刑。 (二)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的方法 1.只有单个量刑情节的,在确定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后,直接对基准刑进行调节,确定拟宣告刑。 2.具有多个量刑情节的,在确定各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后,对于不具有本条第3项规定的量刑情节的,一般根据各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采用同向相加、逆向相减的方法调节基准刑。 3.具有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又聋又哑的人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3)温家宝总理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4)《决定》和温总理的讲话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我们从中感悟到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而更坚定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信心。 近几年来,鄂东职院一直致力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结合学院实际,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突破口,以增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落脚点”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围绕“新、综、活、实”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课程体系改革,保证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实现,增强了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如何构建“新、综、活、实”的课程体系? 一、“新”——引入新技术课程、新技术实训项目、新技术教学内容、新技术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必须具备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特点,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站住脚跟。在计划经济时

我国量刑程序专门化研究_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白建军著,《罪行均衡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赵廷光著,《量刑公正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仇晓敏,《量刑公正之程序进路》,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9、【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刘立霞刘为军刘晓丹等译,何家弘审校,《英国刑事司法程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伟恩·R·拉费弗,杰罗德·H·伊斯雷尔,南西·J·金著,卞建林沙丽金等译,《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万毅著,《超越当事人/职权主义:底限正义视野下的审判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12、【德】克劳斯·罗科信著,吴丽琪译,《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4、谢佑平万毅著,《刑事诉讼法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5、樊崇义等著,《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理性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7、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二、论文类: 1、高一飞陈海平,《“从技术到制度”:我国量刑程序改革述论》,载《政法论

新课改的思考(1)

思考新课堂 在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教师也不得不顺应形势,走上创新和改革的道路。新课改,新课堂,全国上下的教育界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教学改革,教学比赛。摸索中新课堂理所当然受到了各界的推崇,也受到了各种声音的质疑。 1.新课堂是否需要一件华服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新课堂应该是吸引学生的,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学会探究,掌握学习方法,这是实施新课堂的目的。但是教师该如何展开教学吸引学生,引领学生进入未知的领域呢?这是值得每个实施新课堂的教师仔细揣摩的地方。这学期以来,我校极力推进各种课程改革,因此也学习和观摩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新课堂教学。之初,对于教师们眼花缭乱的课堂导入,新颖的课型,别致的过程,深深吸引了我,着实有一种震撼和佩服的感觉。可是,听完了这么多的课,内心不禁疑惑重重:在这样一堂新鲜而生动的优质课后,学生们又学到了什么呢?掌握了哪些呢?我不得而知。在这样图片和视频云集,花样百出的“表演课”上,学生和教师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和突出,可是他们内里所获得的也是一致的吗?无疑,这些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但是教学效果呢?我相信这一块应该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和评价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查询和设计。华服并不一定能提高教学的档次,掩盖教学中的弱点。 2.新课堂就是多媒体 为课改而课改,为创新而创新,依然成为新课改模式下教师们的追求。甚至有人认为一堂课上仅仅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是传统教学,就是老教法,就没有突破,没有创新,就是落后。若借助了多媒体,使用了录音机,开了电脑就是现代化教学,就是先进教学。一堂英语课上若是学生说的少了,沉默多了,活动少了,做的多了,就是一堂不合格的课。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每一堂英语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一样,阅读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口语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说,多发表个人观点;写作课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就会对课堂有不同的要求,对教学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并不适应所有的课堂,这也不应该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条目。对于真正的教学课堂,教师不应该舍本逐末,过度追求教学形式,迷失教学方向。花样和热闹并不是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的必要条件。 3.新课堂就是教师尽量少讲 “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已经成为评课中批评的典型性课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种形式的教学已经向“自主探究”教学转变。新课改的课堂上教师已经有原先的教学主体变成了教学引导者,这个引导者只能说的少要求的多吗?各种知识点只是引导,显然对于某些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要大胆的讲,放开讲,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例如英语中的知识点教学,若把引导当做教学的主要形式,靠学生去悟,那样教学任务必然无法完成。凡事都有黄金分割点,把握好每堂课教学的度比单纯追求学生主体可能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4.新课堂就是分享,团队合作。 新课堂推崇颠覆学习的个体,由个体的学习变为学簇的团队合作。分享和合作固然有自己的优势:优者帮忙,弱者瞻仰,促进团队意识。但是每个学生多参与其中了吗?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了吗?每个学生都分享了吗?热闹的团队合

广东省刑事案件立案与量刑标准

广东省刑事案件立案与量刑标准(74种犯罪) 注:对相关标准如有疑问请核实后再用,若有新文件,请按新文件标准执行,发现错漏会在下方留言区更正。广东省一类地区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二类地区为其他地区。 一、盗窃罪(刑法第264条) (一)盗窃价值3000元为“数额较大”(二类地区为2000元),两年内三次盗窃的,入户盗窃的,携带凶器盗窃的,或者扒窃的,应予立案追诉。 (二)盗窃价值10万元为“数额巨大”(二类地区为6万元); (三)盗窃价值50万为“数额特别巨大”(二类地区为40万元)。 二、诈骗罪(刑法第266条) (一)诈骗价值6000元(二类地区为4000元)为“数额较大”,诈骗未遂数额为6万元,电信诈骗价值3000元为“数额较大”,应予立案追诉; (二)诈骗价值10万元(二类地区为6万元)为“数额巨大”,电信诈骗价值3万元为“数额巨大”; (三)诈骗价值50万元(二类地区、电信诈骗同)为“数额特别巨大”。 三、敲诈勒索罪(刑法第274条) (一)敲诈勒索价值人民币4000元为“数额较大”(二类地区为2500元),应予立案追诉; (二)敲诈勒索骗价值人民币10万元为“数额巨大”(二类地区为6万元); (三)敲诈勒索价值人民币50万为“数额特别巨大”(二类地区为40万元) 四、抢夺罪(刑法第267条) (一)抢夺价值人民币3000元为“数额较大”(二类地区为2000元),应予立案追诉; (二)抢夺骗价值人民币8万元为“数额巨大”(二类地区为5万元); (三)抢夺价值人民币40万元为“数额特别巨大”(二类地区为30万元)。 五、抢劫罪(刑法第263条) 抢劫数额巨大标准为10万元(二类地区为6万元)。 六、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刑法第276条之一)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拒不支付1名劳动者3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二类地区为1万元);

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从2009年6月1日起,在全国法院开展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对《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和《人民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试行)》两个文件进行试点。) 第一章总则 【制定宗旨】为了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实现量刑均衡,确保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正确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结合刑事量刑实践,制定本意见。 第一节一般原则 第一条【量刑的规范依据】量刑时,应当依照刑法规定的量刑原则和要素,结合本意见规定的量刑基准、量刑要素、量刑适用规则、量刑方法,决定被告人的刑罚。 第二条【量刑的事实依据】量刑应与被告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在刑法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内进行。 第三条【量刑的时空均衡原则】量刑应当实现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均衡。不同时期、不同法官之间对犯罪构成要件、量刑要素相同或相似行为的被告人作出的量刑结果应当基本平衡。 第四条【量刑从轻规则】对被告人的从轻处罚,应以分则规定的量刑要素所决定的刑罚为基准,再依据所具有的从轻的量刑要素比率确定宣告刑。充分考虑所犯罪行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决定从轻处罚的幅度,但不得低于法定最低刑。不得将多个从轻量刑要素合并为减轻量刑要素。 第五条【量刑从重规则】对被告人的从重处罚,应以分则规定的量刑要素所决定的刑罚为基准,再依据所具有的从重要素及本意见

确定的从重比例,综合决定宣告刑。 第六条【量刑减轻规则】在量刑要素未细化的前提下,对被告人的减轻处罚,应在法定刑幅度以下选择适当的刑罚作为判定刑。 只具有单个减轻处罚量刑要素的被告人,对其减轻一般只能下降一个法定刑,刑期不得低于基准刑的40%。 具有两个以上减轻处罚量刑要素或者既有减轻处罚量刑要素又有法定从轻处罚量刑要素的被告人,对其减轻处罚的幅度可适当加大,但刑期不得低于基准刑的20%。 第七条【量刑均衡原则的适用】量刑既要考虑主刑的细化与均衡,又要考虑附加刑的细化与均衡。 第八条【量刑前提】量刑的前提是查明影响量刑的一切事实,着重查明犯罪事实,在此基础上,全面、准确地提取对量刑起作用的要素。 第九条【自由裁量权规则】合议庭、独任庭在适用本意见确定拟定的宣告刑后,综合考虑个案的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可行使10%以内的自由裁量权(仅指主刑),确定最终的宣告刑。本分则另有规定的,适用分则规定。 第十条【先例参照规则】上级法院公布的案例,量刑时可以参照。 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确定的典型或特殊案例,可以作为处理同类案件的量刑参考。 第二节量刑基准 第十一条【量刑基准】为防止量刑失衡,应当确立各罪的量刑基准,即按刑法分则构成规定,对已确定适用一定幅度法定刑的个罪,在排除各种轻重情节的情况下,依其一般既遂状态的基本事实而应判

中国量刑程序的基本问题

20126201152013·1 理论与改革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2011年第2批)支持,系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蒋志如(1879-),男(汉),四川金堂人,西南科技大学法学博士,讲师;从事刑事诉讼、宪法、党的理论等领域的研究。 ①这里的分析,主要是根据学术期刊网收集的数据作出的判断,一个是根据其中核心期刊的数量,另一个是根据所有期刊的数量,因为在2000年之前,中国学术学术论文还没有这么泛滥,它也不要求硕士生必须发论文,也不要求博士生发论文(对此的观点,请参阅张鸣.高校大跃进的困局与危局[EB/OL].法学创新网,https://www.doczj.com/doc/d49302248.html,/html/bwgs/094936.shtml ,最后登录时间2011年10月30日),因而对之前的论文,对其所有进行搜索。 ②陈瑞华、左卫民、宋英辉、陈卫东、谢佑平、汪建成等(刑法学界有赵秉志、周光权等),当然还有很多年轻学人涉及其中。不过,纵观这些论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者都是“打一枪”凑个热闹,只有陈瑞华教授写出关于量刑程序的一系列论文,而且以此为基础出版一本专著《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 ③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析,请参见切萨雷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 ].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摘要】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对量刑程序的本质缺乏梳理。当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其本质不 在于限制法官权力,而在于赋予权力以实现量刑个别化。在今日,它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则主要是信息社会的结果,更在于它是司法独立的前提。在中国语境下,由于司法不独立,量刑问题才成为一个真问题。而解决之道,量刑程序的诉讼化构造不仅仅要指向刑罚个别化、限制法官权力,更在于限制检察官权力乃至更为宏观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进而实现司法独立。舍此,我国的司法改革必然失败。 【关键词】量刑程序;司法独立;刑罚个别化;量刑模式;诉讼化构造 【中图分类号】D92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13]01-0173-05 试论中国量刑程序的基本问题 蒋志如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一、提出问题:对量刑程序的冷思考 在2008年以前,量刑程序并没有引起中国学界的注意,至少没有引起刑事诉讼法学界的注意;进一步说关于量刑问题的研究主要放在刑法领域中思考,而且其重要性与定罪问题相比较也大打折扣。从文献数量上看就可以看出一二:在2008年之前,关于量刑程序的研究(根据学术期刊网的搜索①)仅10余篇,如果从专著看,则几乎没有。只有在刑法领域的研究,大致有李艳玲的《量刑方法论研究》和臧冬斌的《量刑的合理性与量刑方法的科学性》。但在2008年之后,在短短3年间则飙升为270余篇,特别是在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和《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之后,这方面论文就急剧增加,达到一个白热化的程度,到现在也仍然没有看到消停的意思。如果从涉及的学者来说,这一热闹景象不仅仅将刑事诉讼法学界中很多现在在学术上正处于活跃状态的重要学者涉及其中②,当然有更多的那些年轻学人、司法实务者加入,才让这把学术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虽然关于量刑程序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根据笔者观察,这些研究常常沉迷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叙述:以与美国《量刑指南》一样的实体法为导向建立中国的量刑制度,还是以程序法去构建中国的量刑制度?更或者说,如果以程序法构建中国的量刑制度的话,那么是像美国一样建立独立的量刑程序,还是建立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抑或者说,讨论具体的量刑建议、量刑意见、甚至关于量刑的证据规则等问题。或者说,量刑程序与定罪程序关系的分析;如是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进一步说,中国当下比较热闹的关于量刑程序问题的研究,没有搞清楚一个基本问题,即量刑程序的设置在本质上为 了什么?或者说其承载的基本功能是什么?或者进一步说,我们对量刑程序的本质存在误区。在笔者看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迷失于具体问题的丛林中,从而迷失思考的方向。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个本质问题,而是一个体系。本文的分析则从量刑程序的原因、本质开始讨论中国语境下的量刑程序问题,以进一步廓清在对具体的刑事诉讼制度构建中我们存在的基本问题。 二、量刑程序在中国出现的原因和本质考量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只有两件事,定罪和量刑。 众所周知,在近代以前由于封建专制权力、教会权力的滥用,而且侦查、起诉和审判职能部分,基本上由法庭一体承担,被告的权利无法保障。在当时,在刑事诉讼领域里最重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解决定罪问题,从而要求罪刑法定、防止滥用刑罚。当近代权利意识兴起、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宪法的制定,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则贯彻了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但他们将重心放在了定罪问题上,并以之为中心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具有一个严密的证据规则并达到高标准的证明标准。这是对被告的定性,而如果一旦入罪,对于量刑程度问题的量刑制度则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但当权利不仅仅局限于资产阶级,并向其他人、包括犯罪嫌疑人扩展时,更在现代统治、治理社会的技术得到充分提升,定罪问题不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时,刑事诉讼程序开始关注量刑问题,即入罪的程度问题。当然,必须注意,这不是说在重视定罪问题时期,不重视量刑问题;而是说当时的量刑问题更多在于标准化,宗旨在于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力③。而这里所说的量刑问题主要不是针对司法机关,而是针 173··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最迫切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开风气之先,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这样,盛唐是这样,五四运动也是这样,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成效显。现在要搞新课改,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真正的教育的新时代并没有到来。我觉得全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办全新教育的思想,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教育还是教育者的事情,是校长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人们只是站在河岸边看水涨船高,看落水的人在里面扑腾挣扎,从而比比划划,横加指责。社会上的拜金狂潮、追星风云此起彼伏,节假日补习班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网吧丑恶,网络暴力、色情屡禁不止,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学校大门紧闭,保安肃立,这样的环境怎能办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之前照例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但人们往往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金块,而非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校长们都在匆忙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但对怎样做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站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教育最主要的是行动而非研究。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教育的大丰收。 二、教育最忌讳的是折腾,干扰,搞运动。中国人最大的爱好是搞运动,心里明白教育是慢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大家都等不及,都迫不及待,领导想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出教育政绩,校长也想,老师也想,最后带动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办教育,今天一个名词,明天一个花样,大家都学,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到最后成了“四不像”。教育名词多,教育名人多,教育行为多,教育督查多,教育折腾多,真正办教育的一线老师茫然无措,只好等着在适当的时机鼓掌,叫好。均衡教育来了,我们办均衡教育,特色教育来了,我们办特色教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喊教育家,于是校长和老师又纷纷出思想争当教育家,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怎能办好教育?怎能平心静气地教好学生?而且这样做的坏处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名义上在办特色教育,结果大家都成为一样。理想的教育特色应该是“大家都不同,大家都很好”。理想的教育状态是社会很宽容地平静地等待教育自身的变化,教育内部很儒雅地很大气地传授知识,

广东省刑事立案量刑最新标准

广东省刑事立案量刑最新标准 注:广东省标准分二类区域,标准不同:一类地区为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中山、东莞、(江门市)及 其所辖市、县、区,二类地区为湛江、茂名、惠州、揭阳、 汕尾、梅州、河源、肇庆、韶关、清远、阳江、云浮及其所 辖市、县、区。未注明的均为一类地区标准,二类地区若无 特别规定可参照。 一、盗窃案(刑法第264条) (一)盗窃价值3000元为“数额较大”(二类地区为2000元),两年内三次盗窃 的,入户盗窃的,携带凶器盗窃的,或者扒窃的,应予立案 追诉。(二)盗窃价值10万元为“数额巨大”(二类地区为6 万元);(三)盗窃价值50万为“数额特别巨大”(二类地区为 40万元)。二、诈骗案(刑法第266条)(一)诈骗价值6000元为“数额较大”(二类地区、江门市为4000元),诈骗未遂 数额为6万元,应予立案追诉;(二)诈骗价值10万元为“数 额巨大”(二类地区为6万元);(三)诈骗价值50万为“数额 (二类地区同)。三、敲诈勒索案(刑法第274条)(一)特别巨大” (二类地区为2500敲诈勒索价值人民币4000元为“数额较大” 元),应予立案追诉;(二)敲诈勒索骗价值人民币10万元为 “数额巨大”(二类地区为6万元);(三)敲诈勒索价值人民 币50万为“数额特别巨大”(二类地区为40万元)四、抢

夺案(刑法第267条) (一)抢夺价值人民币3000元为“数额较大”(二类地区为2000元),应予立案追诉;(二)抢夺骗价值人民币8万元为“数额巨大”(二类地区为5万元);(三)抢夺价值人民币40万元为“数额特别巨大”(二类地区为30万元)。五、抢劫案(刑法第263条) 抢劫数额巨大标准为10万元(二类地区为6万元)。六、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刑法第276条之一)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拒不支付1名劳动者3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二类地区为1万元); 2.拒不支付10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10万元以上的(二类地区为6万元)。七、故意毁坏财物案(刑法第275条)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造成公私财物损失5000元以上的; 2.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的; 3.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八、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案(刑法第312条) (一)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6000元以上的; 2.一年内曾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