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祭祀

祭祀

祭祀
祭祀

祭祀

时间:清明节、中元节、十月朝、冬至节、过小年(腊月廿四)

以及先亡之人的忌日

清明节:青团

过小年:馒头、团子、蒸糕

三荤三素一碗汤,三供果,黄酒、饭、香烛、钱纸

三荤:笋干烧肉、红烧鳊鱼、清煮猪肝

三素:香菇青菜(上面放些煎过的豆渣饼)、红烧百叶、鸡蛋如意(荷包蛋放下面,上面放炒黄豆芽)

一汤:萝卜素汤

材料:肋条肉、鳊鱼、猪肝、鸡蛋、笋干、香菇、长梗青菜、豆渣饼、百叶、黄豆芽、萝卜黄酒、饭

水果:香蕉、苹果、桔子

过程:八仙桌放中堂屋,桌缝南北向,白天也要开灯,供菜、供果上桌(汤暂时不上),酒盅、筷子摆好后(关于数量有地方是有几个先亡之人就要几付餐具,具体数量要请仙家推算或老辈传承,以后每老去一个加一付餐具,也有地方不是管多少先祖,只用六付的,桌子每面二付,下手面放香烛),点燃蜡烛,点三支香,到门口喊亡人(称呼)回来吃饭,门在整个祝飨过程中不要关,香插入香炉(供祖最好用方形陶瓷质,供神用圆形铜质),洒酒,磕头,三次,到蜡烛剩三分之一时上饭、上汤(每碗只盛一勺),化钱纸,再等香差不多要烧完的时候把凳子挪一下,同时嘴里要说“下次回去吃吧,元宝带着用”。吹熄蜡烛,香继续烧,让自己烧完。注意整个祭祀过程中不要碰到桌凳以免老祖宗以为要提前结束祭祀。结束后桌上所有的东西(香炉、烛台除外)都在摆到灶台上,菜最好重新热一下。八仙桌放回原位,注意桌缝要东西向,也就是说祭祀时桌子与平时放时要调九十度角。整个祭祀结束。

注意:1、烧菜不能放臭菜,比如葱、蒜等;

2、烧菜过程不能尝,避免祖先吃你剩菜的嫌疑;

3、烧好的菜要一起端出去,不要忘记几个菜在灶台上;

4、祝飨开始就要把灯开着,门从点香到门口喊老祖宗回来吃饭后就要一直开着,直到化完纸钱祝飨结束;

5、祝飨过程中不能碰到桌椅,一旦碰到了,老祖宗们就会以为祝飨结束了,要赶他们走了;

6、香烛要等到烧得差不多才能干下一项事,不能急,老祖宗们吃得慢;

7、结束后一定要把菜拿到灶台上,桌子一定要转九十度放。

8、香炉的话一般是这样的,神佛菩萨是天上的,属乾,而乾属金,所以神属金,所以供

奉天神选择的香炉最好金属质地的,同样天圆地方,形状最好是为圆形的比较好;而祖先属于阴灵,属土性,所以供奉选择的香炉最好是用陶瓷的或者是瓦做的,同样天圆地方,形状用方形的。供奉土地之神的,供奉选择的香炉最好是用陶瓷的或者是瓦做的,但土地也是神仙,形状用圆形和方形的都可以。

中国的祭祀文化,引人深思!

中国的祭祀文化,引人深思! 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交替,很多地方祭祀的习俗淡化甚至遗失了,很多规矩礼节也都被人遗忘了。有人认为这些都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没必要传承,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你是怎么看的呢? 宗祠,虽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但如今有其新的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巨大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有些地方尝试引入祠堂管理委员会议事制度,协助当地村委会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调解村民纠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还有一些地方,提出“活化祠堂”概念,将祠堂打造成村居的公共活动空间,为当地的古祠堂、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对于扩展祠堂功能,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力量,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一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受到了挑战,生活中出现了一些诸如孝心缺失、道德下滑、见利忘义、缺乏诚信甚至丧失道义的现象。如今年轻一代出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人渐渐背弃了家族和孝道。在追求物质上的富足时,却忘了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追根寻源,这些现象的产生和我们长期疏远传统文化、忽视民族的道德建设以及民族血脉传承有着密切关联。然而,人的很多幸福感都是从家族传统理念中获取的。

当下,如果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在春节祭祖活动中,通过缅怀祖先的功绩,懂得感恩和敬畏,从而获得自我约束、自我鞭策的动力,不断自我修身,进而团结家人、和睦邻里、影响社会。由此可见,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祭祀文化,在当下文化回归、和谐社会等方面意义深远。 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伦常圣贤教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祭祖正是承传传统文化、振兴圣贤教育的最好方式,能够产生安定人心与和谐社会的正能量,是现代社会需要积极提倡的教育活动。

祭祀时所用的汉族礼仪行法

祭祀时所用的汉族礼仪行法 分享者:大林 正规的汉民族祭祀仪式,是以民族传统的“正坐”坐于席上,拜时行汉族正规的“拜礼”。连续拜两次时,称为“再拜之礼”。 正坐:着汉服,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一般拜礼(用于正坐时):着汉服,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缓缓拜手(手至地,头贴手),再缓缓起身(称“兴”)。 再拜:连续行两次拜礼。即“拜-兴-拜-兴-平身” 附端阳祭祀流程 1、就位参祭者立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赞礼唱:“有司谨具,请行事。” 2、迎神,三闾大夫,魂兮归来。赞礼唱:“迎屈原”。乐者开始演奏音乐。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参祭者皆行再拜之礼。乐止。 3、奠币(献帛) 赞礼唱:“奠币”。乐者奏乐。主祭出,到奠席前。赞礼唱:“跪”。主祭搢笏,跪。执事捧币,跪,授予主祭。主祭受币,赞礼唱:“奠币”。主祭奠币于神位前,执事协助。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主祭行礼。

乐止,主祭复位。 4、祭祀赞礼唱:“祭屈原”。主祭出位,到奠席前,搢笏,跪。 ①上香。赞礼唱:“上香”。执事递上一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屈原画像鞠躬,许愿,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一愿祖国统一,海晏河清。二愿华夏复兴,衣冠礼义。三愿我社雄发,鲲鹏扶摇。 ②祭酒。赞礼唱:“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5、读祝①读祝。赞礼唱:“读祝”。读祝官至读祝席,面向神主位,搢笏,跪,诵。 ②焚祝文。读祝官将祝文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祝文、月光纸。奏乐,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读祝官行礼 6重献 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参祭者拜完。 7、饮福受胙赞礼唱:“饮福受胙”。引赞引主祭到奠席。主祭搢笏,跪。执事取祭台上酒爵(初献爵),进于主祭,主祭受爵饮福酒,还与执事,再拜。 8、送神 赞礼唱:“送神”。乐者奏乐。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众官再拜。 9、分胙(zuo)参礼者分胙,将祭品分用进餐,注意保持环境卫生,态度应端正肃穆。 下面分享下祭祀所需要准备的物品 笏板3块(有条件的众官一人一块) 红绸2块 托盘3个 瓷盘3个 酒杯3个 酒壶1把 白帛一幅 香炉1只 线香3根 红烛2根 粽子6-10个(端午节大家都懂得) 参加人员: 赞礼一人:祭祀仪式主持者 读祝一人:读祝:

中国古代祭祀

中国古代祭祀 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从本质上说,祭祀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祭祀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对自然界感到神秘、恐惧有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认为是有神灵主宰,“万物有灵”的观念也由此产生,人类感激神灵,但也对他们心存敬畏,而古代先民们又相信人死后具有灵魂,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人们已经具有较为发达的灵魂和鬼神观念,并且产生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祭品 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祭祀神灵就理应拿出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为了讨好不同的神灵,祭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食物、玉帛、人牲等。古人对丰厚的祭品也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燔烧、灌注、埋、沉没、悬和投等,分别用来祭天、地、山、水等神。人牲就是以人为祭祀品,“人是神最受欢迎的牺牲”。人祭成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最高形式的献祭。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后来逐渐规范化,出现了固定的地点,主要有平地、坛,另外还有平坑、宫庙和坟墓等场地。沈阳墓园 注重恭敬虔诚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的特征之一。面对神灵一定要发自内心的恭敬,祭神时要相信神灵的存在,内心如若不相信神灵的存在,就无法与神灵沟通,如此祭祀便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祭祀的原则是“敬享”、“贵诚”。《易·既济·九五》有“东邻杀牛,不如西邻祭实受其福”之说,原因就在于祭祀贵在态度的诚敬,而不在于祭品丰俭。一般人祭祀要诚敬,天子、诸侯祭祀更要至诚至敬。由于注重恭敬虔诚,《礼记·祭义》引出祭祀“贵质”和祭祀“不数”、“不疏”的主张。祭祀“贵质”就是主张祭祀场所和使用的器物崇尚质朴。祭品崇尚用一种薄酒和清水、粗布、草席和竹席:祭祀进献的羹不加作料、祭祀用的圭不加雕琢;郊祭的场所只是打扫干净地面,没有什么建筑:天子郊祭乘坐不加彩绘的车。这些都体现着祭祀“贵质”的主张。祭祀“不数”、“不疏”,就是祭祀的次数要适中,不要过于频繁,也不要过于稀少。祭祀过于频繁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导致不恭敬:祭祀过于稀少会使人产生怠慢心理,导致遗忘。只有“不数”、“不疏”,祭祀时才能保持深厚的情感。 祭天 万物有灵的观念形成了多神崇拜,人们的祭祀对象也随之增多。在古代,各部族祭祀的对象和内容互不统属。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天、地、人,所以众多的神灵可以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祗。 在古人看来,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万物之父。它控制着万物的生死祸福,甚至是人间的改朝换代。人们对它望而生畏,自然产生了对它的崇拜和祭祀。几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或是贫民百姓,无不信天、敬天、拜天,他们都以种种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佑护。祭天大约从周王时就有了,王被称为“天子”,所以要隆重的祭天。祭天是郊祭。天的功德至高无上,祭天也最隆重。祭天突出一个“尊”字,天子才有资格祭天。通过祭天,君王的权威也会得到加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祭天与王权形成了“政教合一”的趋势。

新整理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生老病死是我们的人之常情,那么你们知道人去世之后的丧事祭拜礼仪吗?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农村丧事祭拜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费县传统白事流程 在费县当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 大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 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子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水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子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人的子女找到大总管,行大礼请大总管来主持白事总过程。 2、大总管进场,安排帮忙人员及整场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人员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和对生命,对丧者的一种敬畏。) 3、阴阳先生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阴阳先生进场对出殡的日期、及下葬的地点风水进场勘察。

4、叭喇匠子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鼓乐班叭喇匠子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 (第一天中午)开门:孝子们(丧主的子女当地称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礼,辈分小于亡人的行八拜礼,与亡人平辈的行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人的岁数,用白纸粘在柳木树枝上,放在大门外两旁,分男左女右(不得随意乱放)拜榜:由大总管张贴帮忙人员名单,孝子们为感谢帮忙人员,特向张贴的帮忙人员名单的榜行大礼。 (第一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人喝汤。泼汤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里进行,当地称呼庙子由站桌头的老者,(站在亡人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老人称呼领 头的)指引,孝子们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 庙子泼汤。(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火炮声, 响彻半边天,三五里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 大的,人口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子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白事中一大亮点,情景壮观。从亡人的灵堂门口吹奏到庙子,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人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土地神留下买路钱,

黄帝陵祭祀之礼仪

书的礼仪牺牲法,说,傅牺牲,不是从外面也,因为出生在心里也是。心的休息和仪式,使唯一的圣人能做正义。是的,仪式不是外在物质的形式,而是从产品的心脏。心有感觉的想法,表演是在仪式之外。因此,只有仁慈的人,才能彻底地理解仪式的真正意义。 这段经文告诉了仪式的本质。因此,与牺牲活动本身相比,圣殿牺牲的数量,牺牲的规格,节日的时间跨度等因素并不重要。正因为如此,古代皇帝是不同的。如宋丽金在黄皇帝庙中秩序在宋的解释系统的三崇拜,打开宝藏五。早期宋代对黄帝陵的描述为牺牲了三年,开放宝藏年变为五年牺牲。到明朝,宋凯宝五年被废除了一个系统的牺牲,明崇珍菊在纪念碑上被判刑的旧日记,法院三年送医师来拜,需要,都在河三县的中间。在中华民国期间黄帝皇陵的牺牲仪式每年牺牲一次。从二十四年到三十二年,除了二十五年,每年四月举行仪式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第一次仪式活动的那一年举行,五年后中国的削减,每年,是一个牺牲每年。文革期间中断。年正式恢复仪式到目前为止,这是每年在清明节仪式活动举行。黄陵县恢复了重阳节的活动,使明清公祭黄陵节的仪式成立,重阳人牺牲两种敬拜模式。清明公主节在陕西省举行,主要节日,重阳民间牺牲由黄陵县民间社会。 在黄皇帝的崇拜仪式上,中华民国的现代三十三年修复黄陵县的纪录。其中陕西省第三地区局长办公室主任吴志勋先生写了渴望牺牲文章,中华民国仪式仪式作了简要介绍。 第一是陵墓的陵墓的布局为临时节日,棚子放在桌子,陈列酒,水果,珠宝十碗,杯子,香炉,乌龟桌,面对10多件,花圈两个一。程序是 整个站 两个乐队的音乐带 三个牧师都在位 四与牺牲到位 五香六爵士爵士 七朵花 并阅读仪式 九行三个弓仪式 十分沉默三分钟 十一乐队音乐乐队仍然播放音乐 十二支枪 十三岭周围陵墓周军乐队领导, 牧师,伴侣,和跟随的人 十四摄影在陵墓前被设置 这个仪式结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or陵仪式的牺牲要求庄严庄严的原则。仪式场地的安排是在??节日之上挂横幅,节日挂在悬挂的范围内,双方的柱子每年挂在新的对联。牺牲在桌子上,当新鲜水果,鲜花,蜡烛,花等。仪式是 整个站 两个牧师,牧师在位 三点钟音乐 四个专用花蓝色,花圈,牺牲 五行三个弓仪式 祭献的读经是由主读的 七个字 Baiming鞭炮,在陵墓周 九张图片

儒家祭祀文化与东亚书院建筑的仪式空间_柳肃

儒家祭祀文化与东亚书院建筑的仪式空间X 柳 肃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祭祀文化是儒家礼制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祭祀是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韩两国的书院都有祭祀的建筑以及相应的仪式空间。东亚书院祭祀建筑的布局有着严格的规矩,遵照传统礼制思想中的方位观念。因礼仪交往行为中的宾主位置关系形成了古代建筑(包括书院建筑)中的东西阶制度。 [关键词]儒家礼制;祭祀文化;祭祀建筑;建筑布局;东亚书院 [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7)06)0035)04 Confucians Sacrifice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Layout of the Academies in East Asia LIU Su (Colleg e of Ar chitecture,Hunan U 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Sacrifice culture w as the most dominant content of Confucians Rite culture and sacrifice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cademy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There w ere much architecture for sacrifice and much sacr-i fice space in the academies both in Korea and in China.The layout of the architecture for sacrifice must obey strict rule and follow the view of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Li thought.Because of the position of host and guest in the contacts,there w ere east -w est -step system in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include the academ y architec -tures). Key words:Confucians Rite culture;Sacrifice culture;architecture for sacrifice;architectural layout;the a -cademies in East Asia 一 儒家礼制与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礼制,而礼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祭祀,/礼有五经,莫重于祭0,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儒学研究者的重视。 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祭祀,是因为祭祀起源于中 国传统文化之根源的祖先崇拜和家族血缘关系。中国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国家。在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家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家族血统关系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关系中的一重要纽带,它维系着家的稳定性和国家社会的稳定性。而对于家来说,其创始人)))祖先便具有至高无 上的神圣地位。因而崇拜祖先、继承祖业的意识便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宗0的观念 所表达的就是后世对前世的继承关系:同姓同族称/宗族0;继承父业的嫡长子叫/宗子0;由兄弟分出的家庭叫/宗支0;礼制中主管宗族祭祀礼仪及宗族事务的叫/宗伯0、/宗人0、/宗正0等;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宗庙0。 祭祖是中国礼仪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建宗庙和祭宗庙历来都被视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0(5礼记#曲礼下6)/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实,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0(同上)由此可见宗庙之礼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祭祀0不是宗教,其实质是感恩和 X [收稿日期]2007-09-01 [作者简介]柳 肃(1956)),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古建筑保护和修复设计. 第21卷 第6期2007年11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1,N o.6Nov.2007

《中国古代的祭祀》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的祭祀》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的祭祀阅读答案 祭祀是人们通过一些特定的器物和形式向鬼神表示敬重、祈求保佑的一种活动。祭祀的对象主要为鬼、自然神以及后世产生的宗教神。 据考古资料证明,祭祀最早产生于远古时期。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鬼魂崇拜意识。考古发现,山顶洞穴遗址内人的骨骼的旁边有赤铁矿石粉粒遗存。将红色的粉粒撒在死者的身上,显然是出于某种特定的用意,或表示哀痛,或表示怀念,抑或表示驱邪避害。这表明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已经对死去的同伴产生了或敬或畏的情感,萌发了人死后有鬼魂存在的意识,这无疑是一种最原始的祭祀方式。 随着原始人类的不断进化,工具制作技术从打制石器过渡到磨制石器,产生了原始的种植业和定居式生活方式。由于种植业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促使人们对自然现象更加关注。但因为原始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便认为在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必定还存在着一种支配它们的力量。古人将这种“超越”现实和自然的力量想象成神,这也是中国古人信奉自然神的由来。在这种认识下,古人们对鬼神既崇敬又畏惧,于是便采用一些方式和方法讨好它们来表示对鬼神的敬重和企盼。 这些祭祀的方式和方法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固定的仪式:在祭祀时,人们将最好的食物、制作精美的器物献给鬼神;或用焚烧祭品冒出青烟,以示通达天神;或将酒或牲畜血洒向地面,以示告慰地神,再通过敲击的方式使器物发出声响,以此通报和召唤鬼神;还通过肢体的动作表示对鬼神的敬重,以此希望鬼神满意。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在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中,居住区的房屋均围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还发现有焚烧过的动物骨骼,表明这个中心广场在聚落成员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场所。这里不仅作为聚落成员日常聚会或一般性活动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不少遗址中,都出土了玉制的器物。其中,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玉璧、玉琮、玉钺、玉璜等大量的玉器,在玉琮和其他的一些玉器外表还雕刻有神人兽面图案。图案充满了神秘、怪异的色彩,体现了良渚人对鬼神的敬畏感。这些在后世作为祭祀鬼神的礼器出现在这一时期,足以证明祭祀鬼神已经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 原始社会时期产生的鬼神崇拜及由此形成的祭拜方式,又在后世的沿袭中不断加入新的形式、内容,最终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文化。在国家建立后,祭祀活动又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神化王权和统治的工具。殷商时期,祭祀更为盛行。商王祭祀祖先,是认为这些已经逝去的先人仍具有神力,可为后代消灾祛祸;同时也借助先祖的神力,用以协调王室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些源自原始社会、在国家建立后又被移植到政权建设中的祭祀活动,在西周时期进一步得到加强,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在周朝政权机构中,还设有掌管祭祀的官职,祭祀鬼神还被编入礼仪制度中,并对祭祀的对象和等级、陈设器物、供奉食物、行礼方式等诸多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从此祭祀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以后的历史中,祭祀鬼神一直为历朝历代所沿袭。

礼仪的起源

太古时代,人与禽兽为伍,《礼记"曲礼》说,为了让人们懂得"自别于禽兽",有圣人起来,"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为礼以教人",就是制定了礼来教人.礼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了文明。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 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教,指礼的教育。语出《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 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 一是天神生礼仪; 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 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 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反映汉民族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很好地保护和诠释了中华文化。我仅从汉文字所体现的祭祀文化来品味汉字的魅力。 据文献记载,祭祀是所有礼仪中最重要的,居五礼之首。有些已经消失,但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古代的礼仪形态。“祭祀”都是“示”作偏旁的字。“示”是“神”的本字。从“示”的字,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示部中有六十三个字,反映了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 一、从汉字看祭祀对象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神,从示,申声。本天上之电。(因为神字本申,如天

上雷电弯曲。)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祭天为禅。?o,从示,氏声,地神也。地?o,提出万物者也。天神曰灵,地神曰?o。“祖”的本义应该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的形式出现。 二、从汉字看祭祀用品 祭,《说文》释为“祭祀也,从示,手持肉。”肉食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极为珍贵,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牺牲”从字形上看都从牛,那么可以看出牛肯定是祭祀用品之一了,再看“祥”字,《说文解字》“羊,详也。”羊在古代象征善良正义,所以常用羊来祭祀。后来“牺牲”也用来指祭祀常用的指马、牛、羊等牲畜。 在古代还有一种祭品就是人。原始部落战争中战俘常被杀掉祭神。一些汉字也反映了古代的人祭习俗,比如:“孟”,《说文》:“长也。从子皿声。”本义是长子,从汉字形体上看是器皿中放着孩子,体现了古代杀首子的习俗。还有像“伐”,甲骨文字形是,从人从戈,是个会意字。好像用戈刺入人的脖颈砍头,本义是砍杀。《说文》:“伐,击也。”砍掉奴隶的头进行祭祀的习俗商代便已有之。 三、从汉字看祭祀场所 祭祀场所,一般有以下几种。

清明节祭祀礼仪介绍

清明节祭祀礼仪介绍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

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一般活动程序是:全体肃立在纪念碑前聆听领导讲话;代表在碑前演讲;全体向烈士宣誓;向革命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奏乐默哀三鞠躬;瞻仰烈士墓;参观事迹展,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注意的礼仪事项: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神圣,是革命英雄长眠的地方。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到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首先穿着整洁,要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活动中态度要庄严肃穆,不能在烈士陵园中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活动,认真观看了解烈士事迹;注意卫生不能在陵园内乱吃零食,乱丢垃圾;不能在陵园内乱跑,行走要按顺序,不破坏青草绿地。

说文解字:从“牢”字看中国古代祭祀等级

说文解字:从“牢”字看中国古代祭祀等级 牢是象形指事字。在甲骨文里面:牢是由一个“牛”字加“外面象养牛的圈”组成,泛指一般养性畜的栏圈(juàn)。本义: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牢,闲养牛马圈也。——《说文》而我们今天从“牢”字看中国古代祭祀等级:【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中国祭祀等级中,按照等级从高到低是:太牢、少牢、特牲(特牛)、特豕、特豚等等。其中,第一等级就是太牢,其中只有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祭祀必用太牢。古代,朝廷官方祭祀中,分大祀、中祀、小祀三个级别,最高等级是大祀,如:祭祀上帝(五方上帝单独祭祀称为上帝)、配帝、五帝(五帝合祀称为五帝,并有五个配帝,以及其他星宿陪祀)、日月均属大祀,其中五帝是指朝廷官方指定的“五天神”,即:东郊青帝、南郊赤帝、中郊黄帝、西郊白帝、北郊黑帝,这五帝各自的配帝,也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历代封建王朝(清朝除外),以及先秦上古时代,祭祀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祀,至少使用“一太牢”,即:至少一

头牛。清朝时期,将“太牢”从第一等级降到第三等,把“少牢”从第二等级降到第四等,全是连降两级。本来清朝之前的“牢牲”只有太牢、少牢,清朝时期变成四个,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分别是:犊、特、太牢、少牢。具体做法是,增加:三牲、羊豕二牲,将三牲定名为太牢,将羊豕二牲定名为少牢。因此,太牢、少牢表面上连降两级,实际为新增,原来的“太牢”改名为“犊(牛)”,原来的“少牢”改名为“特”,并定“特”为一羊或一豕,实际祭祀时,还是一羊高于一豕,凡是此前的祭祀中应该使用一羊的祭祀种类,均不使用一豕。希望大家喜欢!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清明节祭祀礼仪

清明节祭祀礼仪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

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2)祭扫烈士墓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一般活动程序是:全体肃立在纪念碑前聆听领导讲话;代表在碑前演讲;全体向烈士宣誓;向革命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奏乐默哀三鞠躬;瞻仰烈士墓;参观事迹展,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注意的礼仪事项: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神圣,是革命英雄长眠的地方。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到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首先穿着整洁,要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活动中态度要庄严肃穆,不能在烈士陵园中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活动,认真观看了解烈士事迹;注意卫生不能在陵园内乱吃零食,乱丢垃圾;不能在陵园内乱跑,行走要按顺序,不破坏青草绿地。

【祭祀文化】祭祀礼仪与禁忌文化

【祭祀文化】祭祀礼仪与禁忌文化 祭祀是中国礼仪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祭祀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者是对先人的缅怀还有就是为了祈求降福免灾。古时候人们相信万物皆有灵,而主要的崇拜对象还是以天地人为主,这其中形成一套传统和禁忌。跟着留学一起来了解下吧! 祭祀礼仪 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附录)。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可见当时乐舞队伍之庞大。 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 祭地现场的纪律要求极严。皇帝经常旨渝:陪把官员,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否则,无论何人,一律严惩。 祭祀结束后,按制度规定要向有关官员分赐食肉,叫“颁

胙”。祭前,由太常寺负责登记造册,并发给胙单,(取肉证)至各衙门。,祭毕,各衙门持昨单各自到祭所领取。 祭祀禁忌 汉族禁止任何不洁的人参加祭祀。女人之不准参加祭祀祖灵,是旧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在死亡文化中的一个体现,民俗以为让不洁者参与祭祀,就必然要失去祭祀的诚意和效应。另外祭祀祖先,切忌请人代劳,不可转假他人之手,只有亲身供祭祖先,祖先才会高兴地享受祭品。 祭仪禁忌上坟烧纸时,不能用棍棒挑动冥钞,恐将冥钞挑碎,祖灵不好使用,如果有的冥钞烧去一半,剩下一半未燃尽,也忌讳重新丢进火里去烧。又说这一半叫“子孙板”,只能留下,不能再烧掉,否则,子孙要绝。上坟烧纸,要专心专意,不能捎带办其它事情。否则冥纸到达不了祖灵手里。 对新葬者第一闪上坟祭祀,必须围着坟墓走三圈,回家时必须从其它道路返回家中,禁忌走来时的路。据说是为了防止死者的亡灵走出坟墓,跟随孝子们一同返家。人们敬祖的心愿完全是仿照着敬人的形式不表达的,如果某种行为对活人是不尊敬的,那么在祭祀仪式的过程中,就不能把这种行为施用于死者。 祭品禁忌祭祀的礼品,如果是女儿抬送来的要全部收留,禁忌退回其中的一部分,丧葬祭祀时,如果碰到了佛僧,道士,尼姑之类的人,必须将祭品的一部分与之饮食。

中国民间祭祀——灶神

宋代文化精要赏析结课作业 11级制片管理2班张斌驰 20110426229 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小时候爷爷家或者外公家还有大灶的时候,每逢过年总会在灶边贴上个“灶神”,自小便认为灶神该像个纯爷们一样,至少年画上看起来再怎么清秀也得是个国字脸略胖看起来很福气的官爷样。在这门课上得知“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实在是让我惊讶不已。 年华中往往翻到灶神那一页,不论画中人是老是少总是一对男女,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看来中国百姓怕男性灶神寂寞又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供奉,倒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上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谢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谢灶,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有称:忘了辞五,别辞六,就是说,二十三、二十四没辞,就辞五,但千万不要辞六了。「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但是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家家户户都贴年画灶君,两边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 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摘要]: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历代的研究者对此都在不断的分析其各样的含义。祭祀是中国流传至今还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活动。本文拟从《说文解字·示部》为基础,讨论祭祀文化。 [关键字]:《说文解字》;示部;祭祀文化 《说文解字》博大精深,涵盖广泛。它将三代到汉朝的的各类文化融合到一本书中,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大荟萃。而祭祀也是从先民时代到现代社会,从未出现个断裂,甚至在专制的阶级社会中还越演越烈。二者的结合为这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拟从三方面来展开讨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字的产生发展、示部字的简单分类、示部字的祭祀含义。 (一):文字的产生发展 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区域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的起源一直都众说纷纭,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仓颉造字”说。郑玄在《周易传》中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古代的中国,在没有文字的时候都是“结绳记事”的,郑玄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遇见大事情就结一个大的绳结,事情小就结小的绳结。这是最古老的纪事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只能满足简单的事件,遇见复杂的事件就失去了作用。《周易》中也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就无形的表明了文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在《说文解字》的序言中也说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丽天之象。”。在此可以看出文字是源于图画的,还可以看出文字的产生有一点的宗教祭祀因素。中国的文化产生因素中就有一个是宗教,文字与之的关系紧密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示部字的简单分类 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所收录的九千余字就分别在这些部首当中。在示部当中共有六十三个实际的字,它们共同反映了我国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从其语义来看,这些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祭祀内容不方面。从其意义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五大意义类别,它们分别是:神祇类(共有二十四字)、祭祀类(共有三十三字)、祈祷类(共有三字)、人对神祇态度类(共有二字)、其他类(一字)。虽然说祭祀文化并不仅限于这一个部首,但是这一部首却具有代表意义,笔者将会在下一节(示部字的祭祀含义)中做相关的叙述。 (三):示部字的祭祀含义 笔者在第二节中对示部字做了简单的分类,但这却并不与本节有太大的关联。现在简要的分类叙述其祭祀文化内涵: 第一,祭祀对象。 神祇类。神,本天上之电。(因为神字本申,如天上雷电弯曲。)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祇,地神也。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天神曰灵,地神曰祇。(《尸子》)修礼地祇,谒款天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说“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提到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社为土地之神的神主。社伯(城隍)故祀以为社(《国语·鲁语上》)其中对社的注释是“社,后土也。” 祭祀的对象还有先人和名人。祖,祖先,从示,从且。这个且是象形字,表

祭奠礼仪程序

祭奠礼仪程序(客祭) 参事者:主持人、副主持人、内外孝子。 1、主持人:宣告祭奠礼仪开始,灵堂内外请肃静。 2、副主持:内外孝子各就其位,整冠、理服、拍尘。 3、主持人:击鼓三通,鸣锣三响,奏哀乐,鸣炮。 4、副主持:孝子行三叩首礼,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 5、主持人:吟祭奠诗:寒来暑往几春秋,夕阳西下水东流。人生沉浮多少事,一旦无常万事休。 时维:大中华贵州省天柱县凤城镇金山路15栋2号刘门,贵府舒梅香老孺人突发重症不幸于农历壬辰润四月初八日上午11时寿终内寝,享年六十五岁。设灵堂正厅,今有不孝女:刘芳、刘屏、刘寒、刘黛、吴亚云、秋平;不孝婿:吴安谋、舒易平、刘富宝、叶发斌、古锐、龙章尧哀祭于故显妣、岳母灵前,以敬孝道并缅怀德恩也! 6、副主持:行上香、献酌、献帛之礼。 初上香、二上香、三上香(每次将香送于孝子手中,挨个持香鞠躬后交与主持人,点燃插进香炉)。 7、主持人:初上香,烟云袅袅绕灵堂,二上香,亡者驾鹤赴列仙邦,三上香,孝子灵前两泪汪。 8、副主持:吟上香诗 9、主持人:三柱檀香敬英灵,孝子灵前表衷情。 无可奈何随天意,化悲为力振门廷。 10、副主持:行献酌礼,一献酌、二献酌、三献酌(各次将满酒杯交与孝子依次点滴传递,后再交杯与主持人)。

11、主持人:接杯吟诗句:一献酌亡者领品过阴河,二献酌亡者神仙同宴桌,三献酌亡者西天逍遥乐。 12、副主持:吟献酌诗。 13、主持人:吟献酌诗:三杯美酒敬英灵,亡者践行赴西程。早登极乐成仙气,护佑儿孙永安平。 14、副主持:行献帛礼,一献帛、二献帛、三献帛(将钱纸交孝子依次鞠躬传递后交主持人烧焚) 15、主持人:吟献帛诗:一献帛,亡者黄泉路上得,二献帛,亡者买路赴冥国,三献帛,亡者支付瑶池阙。 16、副主持:吟献帛诗。 17、主持人:诵献帛诗:三献金帛亡者得,逍遥自在西天国。位到三班显灵气,超度亡魂同日月。 18、副主持:孝子三叩首,诵祭奠文: 19、主持人:诵祭文: 女泣祭文曰: 晴天霹雳天地昏,堂上亲娘登西程。女跪灵前泪珠滚,哭去三魂跑二魂。万恶阎罗实可恨,无常鬼吏太无情。善恶不分收娘命,叫天不应地不灵。忆娘亲,出身贫寒,父辞逝,随母清淡勤奋度人生。出阁随夫如宾敬,耕耘事商苦经营,养儿育女心血尽,从无丝毫怨叹声,女儿长大择佳媚,赢来女儿幸福春,娘恩浩荡难说尽,哭断肝肠泪满襟。日后要见娘亲面,阻碍南柯梦三更。今时灵前把娘祭,素茶淡饭献娘亲,望娘堂前来受领,早登极乐转天庭。 婿泣祭文曰: 一听得,我岳母,魂归西壤,不由得,愚女婿,痛断肝肠。

皇城中的祭祀文化

皇城中的祭祀文化 我国当代都城的建筑设计规划制度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如无大都的设计思想就是完全恪守《周礼?东官考工记》所规定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原则,而《周礼》正是儒家的政治理想蓝图。明代的北京城则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直至清代,一直为统治者所沿用,其设计布局是非常严密完整的,外城,内城,皇城,层层拱卫着紫禁城,体现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主要的建筑物都坐落在中轴线上,巍峨宏大,其它各种建筑物也都以这条中轴线为主作有机地布置和配合,对称而和谐。 步出午门,沿着中轴线,左有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有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坛。在皇城的东、西、南、北、分布着天坛,地坛、月坛、曰坛,先农坛等祭拜日月天地及农神的地方,每适有重大节日,重要时政及四本时令,皇帝都要前往祭祀,以保佑一年风调雨顺,社稷平安,祭祀活动是皇家生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供奉祖先的处所,创建于明永东十八年(1420年),每年四月初一,七月初一,十月初一,皇帝生辰,清明节,七月十五,死去皇帝忌辰,都要在这里致祭。每年岁未(大建廿九日,小建廿八日当天)要举行合祭,即所有供奉于太庙神主的合祭。祭祀典礼由礼部和太常寺负责。 明代在嘉靖十一年(1532年)以前,一直举行合祭制度,后来,嘉靖皇帝朱厚聪改变了合祭制度,将太庙改为分立的九座庙,分别奉祀历代祖先,嘉靖二十年(1541年)九庙被雷火焚毁,只残留了东南的睿庙一座,朱厚聪以为这是祖宗,不愿意分祀,故示警烧去,所以于二十四年(1545年)又恢复了合祭制度。明代未年,闯王本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进了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烧毁了这座代表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建筑群。 清时,统治者尊崇汉制,敬天法祖,于顺治六年(1649年)重新修建了太庙,乾隆年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布局。太庙的主要建筑由三座大殿组成,殿外是红色围墙,正南五座门楼、墙、檐、斗拱全部由琉璃构件组成。前殿坐落于三层须弥座之上,周围是汉白玉雕花石栏,黄琉璃瓦庑殿顶,金丝楠木,金砖墁地,气势恢宏壮美,这里是专供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中殿,也称寝宫,供奉着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的神位。后殿供奉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的神位,后殿又被称为祧庙,即祭祀远祖的庙。 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即农历正月、四月、七月、十月)为传统的祭祀之日,除正月在上旬的占卜日子之外,一般都在初一日举行。此外,岁未的合祭,皇帝登基、亲政、大婚、远征等重大时政也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每逢祭祖之时,要提前三天做好准备。届时礼部尚书到太庙牺牲所通知准备祭品,皇帝则要到斋宫斋戒,陪祀的文武官员衙署斋戒。祭前两日,由大学士写祝版。祭前一日,皇帝到中和殿阅祝版,阅毕行三拜礼,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大殿一层阶上。祭祀当天,皇帝乘礼舆,穿祭服出宫,至太和门换金,午门擂鼓,法驾卤薄前导。至太庙后,太常寺卿恭导皇帝由太庙南左门入,盥洗然后从左门入殿,随之韶乐奏起,繁锁的祭拜仪式开始了。祭祀完毕,皇帝还宫,法架卤薄前导,午门呜钟。 辛亥革命以后,太庙曾一度仍为逊清室所有。民国十三年(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28年,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新中国成立以后,太庙这座昔日皇家祭祖之所成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社稷坛,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在午门甬路西侧,与太庙东西相对,辽金时期为燕京城东北郊的兴国寺,元时改名为万寿国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这里建社稷坛,至清时,因袭明代遗制,这里成为封建帝王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所谓社即士地神,稷为谷神,社稷便成为国家的象征。全国面积约360余亩,其主体建筑是社稷坛、拜殿、戟门。社稷坛呈方形,三层,坛上铺着五色土,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象征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本,这五色土是由东春,西白、南红、北黑、中黄这五种颜色组成,意味着中国古代五方五色的规制,以象征全国,坛中央立着一棵方形石柱和一棵方形木柱,社主用石,稷主用木,二神同坛同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