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台梭利复习

蒙台梭利复习

蒙台梭利复习
蒙台梭利复习

第二讲蒙台梭利在我国的实践和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 我国的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兴起到沉寂再到复兴的过程。当前,一批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译著、专著和学术论文相继问世,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迅速开展,蒙台梭利幼儿园教师培训日益规范化。为了更好地开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我们要促使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研究系统化,进一步提高蒙台梭利教师培训的规格与质量,扩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范围,最终实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蒙台梭利教育法传入中国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有一个明

显的特点,即时间集中而短暂,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

1913年中国第一篇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论文发表,此时距1907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创建第一所‘儿童之家”只有6年时间。

我国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法还是比较早的。为什么这么早沉寂?然而,1922年之后,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国逐渐沉寂下来,这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什么原因?

从蒙台梭利教育法被引入中国开始,教育界人士对它的质疑和批评就没有停止过。

陈鹤琴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陈鹤琴认为我们不具备开展蒙氏教育的条件。

重新认识

直到1985年,卢乐山出版了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一书,中国学前教育界才开始比较全面客观地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国迅速开展。

二、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国的发展

一批译著、专著和学术论文相继问世。

2.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迅速开展

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这正好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求,因此许多幼儿园开设了蒙台梭利课程班,开始进行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

1994年,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合作,进行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梁志桑教授主持了这项研究工作。“十五”期间,梁教授又主持了三项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课题研究,吸引了100多所幼儿园参加。这些研究促进了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开展。

从1994年开始,我国陆续派出一些学者和幼儿园教师赴国外系统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法。

3.蒙台梭利幼儿园教师培训口益规范化

教师素质是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国外,受训者要参加至少1年的全脱产培训,特别是要在正规蒙台梭利幼儿园实习9个月后才可能获得蒙台梭利教师专业资格证书。

在我国,不少幼儿园管理者舍不得花太多的培训成本,仅仅指派一名教师参加蒙台梭利教师短期培训,然后回园培训其他教师,导致负责蒙台梭利教学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教师仅仅参加了10天左右的短期培训后就匆忙开展蒙台梭利教学的现象。

三、展望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1.促使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研究系统化

2.提高蒙台梭利教师培训的规格和质量

3.扩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范围

当前我国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误区、关键问题与基本思路

[摘要】

盲目跟风、形式主义、“导师”难寻等是当前我国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几个主要误区。

教师素质是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扎实培训是提高蒙台梭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当前我们在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时应该形成两个基本思路,即“以我为主,他为我用”和“以他为主,他我结合”,其中“以我为主,他为我用”应该成为我们借鉴次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思路。

1、盲目跟风

蒙台梭利幼儿园和蒙台梭利幼儿班在我国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1万个幼儿班进行过蒙台梭利教育法园本化实践。

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迅速发展。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践研究也成为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

现在蒙台梭利教育法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著作的出版及教具的制造与销售已经没有版权及专利限制,因此,蒙台梭利著作的各种编译版本、翻译版本不断上市

受蒙台梭利教具销售所带来的潜在利益的驱动,很多教育公司以加盟等各种形式积极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

2.形式主义,实践中对蒙台梭利教育精健的忽略

我国不少幼儿园对蒙台梭利教育法抱有极大的热情,但它们在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过程中存在着生搬硬套等现象,形式主义之风较为严重。

在为数不少的幼儿园里,儿童在摆弄了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之后就对价值不菲的蒙台梭利教具失去了兴趣,有时甚至会把教具当成武器玩游戏;儿童操作的教具有时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而教师则常常把这些教具当作是进行教学示范时的辅助材料;教具成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心,儿童则在教师的教导下成了教具的奴隶。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少幼儿园在开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时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的儿童,重视的是蒙台梭利提供的儿童操作材料;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的所有儿童操作材料,重视的是蒙台梭利为儿童提供的部分知识探究材料;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的儿童操作材料的内涵和价值,重视的是向儿童展示这些材料时的一招一式……

3.“导师”难寻,掌握蒙台校利教育

精髓的教师非常缺乏

蒙台梭利教师在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扮演着环境提供者、探究支持者和发展引导者等重要角色,发挥着“导师”作用。

蒙台梭利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精髓,把蒙合梭利教育理念真正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

然而,当我们用蒙台梭利教师的标准来评价我国从事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师时,又有多少教师是合格的呢?

得到国际认证机构专业认证的蒙台梭利教师恐怕更是屈指可数。

在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不到位的情况下,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根本性要求很难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落实。问题比如,很多教师不会为儿童提供系列的“有准备的环境”,而只是把“买来的环境”摆在活动室里,更不会引导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活动进行学习;

很多教师只是把蒙台梭利教具当作自己的教学工具和辅助材料,他们只是在拿着教具进行直接的教学示范,并不把教具看作是教师为儿童提供的、让儿童与之互动的学习材料。

可以说,因为不能掌握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很多教师难以做到让儿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习,难以做到在个别教育和差异教育中促进儿童发展……教师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一知半解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学习和借鉴。第二讲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第三讲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心灵的胚胎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爱的智慧儿童在“工作”中成长

儿童发展具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

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谱写人类心灵发展的历程,没有描述过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障碍,还有他与监护他却不理解他的成年人之间的冲突,也没有描绘过儿童那难以名状的痛苦、稚嫩心灵中的迷惑、毫无道理的失败和他们潜意识中的自卑。

被告们虽然在照料和教育孩子上殚精竭虑,但还是发觉自己恍若置身困难冲重重的迷宫,无力自拔,仿佛自己一直徘徊在一个根本没有出口的密林中。

理由?

因为它公开谴责的并不是那些见不得人的错误,并不是那种让人觉得自己丢人、没有用的错误,而是要指责一种在无意识下犯下的错误。这种指责能使人们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实际上,人类每一个真正的进步都是因为发现和利用了未知的东西。9

人们蜂拥而去听被人对自己的控告,而后他们又聚在一起赞成控告者对他们的指责,承认他们自己做错了。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正是这些尖锐的、持续的控告,把他们的意识从潜意识中唤醒。所有心灵上的进步都是经由把不自觉变为自觉,并进而征服自觉、征服自己的思想而取得的。

正是沿着这条路,人类的文明才不断前进。

蒙台梭利的儿童和儿童发展观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观点,然而她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研究以及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的理论加以阐述和发挥。

心灵的胚胎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新生命都有一种本能

“当新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就包含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她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及怎样适应环境。”

“每一种动物都有最适合它生长的外界环境,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集体特性,使它能对世界整体的完善做出贡献。”

“在儿童心灵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随着心灵的成长,会逐渐显现出来,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的某种模式一样,这种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我们对新生儿的态度不应是怜悯,而是怀着一种对造物之神的崇敬,把这个小生命的心灵看成是一个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的神秘世界。”

新生儿出生的情景:

新生儿出生母亲受到关注,新生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是否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磨难?

新生儿的真实需要!

“他在这个世界中,然而这个世界却不理解他。”

人类存在两个胚胎期

“一个是在出生前,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另一个是在出生后,这一时期是人类所特有的,并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很大的区别,”

第一个胚胎是生理胚胎,是动物均具有的,第二个胚胎是人所独有的心理的胚胎,它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力量。是包藏在肉体中的精神。

人类存在两个胚胎期

心理胚胎是独特的

动物和人类犹如批量生产和手工艺制品的区别

心理胚胎要靠孩子自己的力量发展

心理胚胎也需要外部环境的保护和支持

“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

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认为,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即所谓“吸收的心智”。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

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

吸收性心智的发展阶段

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0-6岁之间,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0-3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

第二阶段是3-6岁,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进行对比。

儿童并不是通过主观思想,而是通过他们的天赋来吸收环境知识的。

语言是最明显的例证。

他们具有天生听取人类声音的能力,那为什么只专门听取和学习人类的声音?

玻璃杯在桌子上——上桌子在玻璃杯

儿童没有记忆和推理能力他们是怎么学习的?

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知识的。

儿童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他的母语,一种精神的化学反应在他们体内进行。相反,我们的学习过程仅仅是一个接受者而已。

什么样不做就仅仅是吃饭走路就会学会很多事情——是浪漫的想法吗?NO

这是事实!

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初期发育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敏感性。它是一种灵光乍现的禀性,并且只有获得某种特性时闪现出来。一旦他获得了这种特性之后,其敏感性就消失了。”“敏感期”的涵义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儿童在其敏感期就能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种东西,这就像一束光能把他的内心照亮,像电池一样能提供能量。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独特的、强烈的方式来对待外界事物。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能轻松地学会每件事情。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能使自己的能力大大增强。只有当这个目标达到时,他才会感到疲劳和乏味随之而来。”“在一种激情耗竭之后,另一种激情将随之燃起。在这种节奏感的刺激下,儿童不断地征服,这一切使他感到十分快乐和幸福。”

敏感期消失后

“当这个敏感期泯灭之后,人们心智上的进步,就只能通过思维的加工、主观的努力和不倦

的研究才能取得。”

爱的智慧

“爱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像一颗行星,得到了太阳的光芒。爱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并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爱。儿童的心中充满了爱,并且他的自我实现也受到了爱的影响。”《童年的秘密》90-93

敏感期的热情来自于爱

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物体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不仅仅是情感反应而且是智力发展的需求。——爱的智慧

“正因为儿童热爱他的环境,而不是对它漠不关心,才使他们能看到成人视而不见的东西。”儿童热爱的一个特别对象是成年人。

儿童对成人是那么敏感以至于成人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儿童的生活和行为。

儿童乐于听成人的话,但是,当成人让他放弃那些对他成长有利的本能时他就会反抗。——无意识的自我保护

“我们应该记住,儿童爱我们并想服从我们,儿童爱我们胜过其他的一切。”

儿童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儿童对成人有着深沉的爱,他们帮助成人从麻木冷漠的状态变得敏锐而多情,从新获得爱心。没有儿童的帮助成人将会颓废。

儿童促成团结的力量以爱为基础

“与儿童生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温和、亲切,人们就不会互相猜疑。”“爱是一种恒久的忍耐,是仁慈;爱是不嫉妒、不做羞耻之事,不矜持;爱是没有野心、不谋私利、不发怒、不做恶事;爱是对真理和正义的热爱;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包容、信任、期待和忍耐。”

如果爱的最终目的是拯救,那么如果它被忽略就会导致破坏。

爱不是一种概念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

儿童在“工作”中成长

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此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儿童-教具-工作

儿童-玩具-游戏

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

他们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

工作中的自由、专注。

内在的工作周期。

儿童工作的愿望代表了一种生命的本能,因为他不工作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个性。认识通过工作塑造自己的。

工作是获得幸福的源泉,是保持健康和恢复正常的一条原则。为什么人们会反对工作?

我们相互依赖又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一个人的工作与处于正常化状态之间的紧密联系,就是人具有天赋工作本能的最好证明。两种工作:成人的工作和儿童的工作

儿童是成人之父?

一个心灵已经得到升华的人不会迷恋于外界的东西,它仅仅会在合适的时候为了完善自己的内心采取利用外界的环境。与这种人相对立的是一种过着平凡生活的人,他们被某些外在的

目标所迷住,以至不惜任何代价去追求它们,有时甚至损害健康或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儿童发展具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

成长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当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个阶段随之而来。

0到6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0到3岁和0到6岁。

0到3岁成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无法直接施加任何影响。没有学校招收此年龄儿童。?3到6岁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6岁之前儿童的人格发生巨大的变化。 6岁的孩子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去上学了。

成长的三个阶段

0到6岁——心理胚胎期

6到12岁,这一阶段没其他变化伴随发生。儿童表现的平静而快乐。正处于一个健康、强壮和非常稳定的时期。

外星人——成年人

12到18岁,相当大的变化,身体在这一阶段长成。18岁以后发生的变化很小。

官方教育的认识

0~6岁的第一个阶段已经明确地得到认可,——不属于必须接受教育的阶段,但是,从什么也不会的婴儿到能够有能力上学的孩子,其进步的巨大无法估量!

第二个阶段已经有意无意得到认可,世界大多数国家规定这一阶段是小学阶段。

第三个阶段官方也认可是中学阶段。

大学是最高阶段,但学校教育与之前没什么变化还是教授,——听讲就可以培养真正的人才吗?

学前期和大学期的比较

“像我一样,许多人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而是从0~6岁这一阶段。因为人类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不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蒙台梭利

没有人不被儿童的智慧所震撼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工作不是教育,而是对婴儿的大脑发展提供帮助。如果我们做好准备,正确地对待儿童的智慧,理解他们的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如果人类在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学习了知识,那将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

“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因此,如果我们寄希望于学校成为‘观察人类生

活的实验室’,我们就必须把美的东西都荟萃于此,就像在细菌学家的实验室里,为培养杆菌就必须备好炉子和土壤一样。”

——玛丽亚·蒙台梭利

基本观点从事新式教育,不仅教师的职能需要改变学校的环境也必须改变,把“新式教材”

引入普通学校,是不可能带来全面革新的。

学校应成为儿童能够自由生活的场所,他不仅可以在这里享有在内在发育方面潜在

的、精神上的自由,而且能使儿童从生理、生长到机体活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成

长和发育的最好条件”。

学校还要进行服装的普及和改革,使新式服装符合既整洁、简朴又宜于自由活动的

要求,同时还要能使儿童学会穿戴。

包括营养在内的幼儿卫生学是最适宜实践和普及的一项革新。

具体改革教室面积大大增加

厕所面积增加,增加了洗澡间

安装了混凝土地板和可清洗的护壁板

配上中央暖气系统

供应饭食

扩大窗户容积增加采光

装上阳台,开辟花园

设有体育馆

提供能够自动旋转的课桌椅

向孩子提供比“生理”教室大两倍的“心理”教室。(一般面积空着)配备轻便易清洗的家具。

特点安全真实的自然环境

优美礼貌的教室氛围

内在需要的有序环境

愉快自主的学习环境

将教育渗透入环境中

增加活动中的智力性

不应通过“户外锻炼”而是“户外工作”来治愈其神经衰弱症。

为什么?

蒙台梭利教室常规

进教室前坐着脱换鞋子,并将换下的鞋子放入鞋柜内。

穿脱外套须在固定位置,如须放置外套应折叠。

轻声开关门。

和老师、同学道早上好、说再见。

和爸爸妈妈分开时要谢谢爸爸妈妈并说关心的话。

在室内要轻声慢步地走。

在室内交谈时要轻声细语。

和人说话要目视对方。

必须用双手搬取桌子和椅子。

坐椅子或离开椅子时应先拉开或收起椅子,再取物或置物。

坐姿站姿必须要端正。

铺开地毯时应考虑与周边其他地毯的位置,以便他人通行。

用地毯工作时应盘腿坐姿。

若要加入别人的工作必须寻求同意。

在地毯或桌上工作必须摆放整齐。

工作结束时必须收拾干净并归位。

用餐时盛饭或汤不宜过满,水果应置于盘内享用。

餐后应确实桌面、椅面和地面。

餐后要擦脸、洗手、漱口(午饭后要刷牙)。

午睡后应折被整理仪容。

上厕所应以手势或轻声告诉老师。

喝水时应坐于固定位置。

使用洗手间应保持整洁。

衣物柜应随时清理,学会物品的整齐摆放。

时时不忘说:“请、对不起、谢谢”。

排队要守秩序,学会耐心等待。

蒙氏教室的布置

区域的划分和布置提示牌和标记教具的投放走线区

区域的划分和布置

集体活动(走线区、区域活动)

自主活动——寝室(两用)

个人活动——毯子和桌布——个人空间

提示牌和标记

教室的墙面设置了区域指示牌,他们是沉默的提醒者,告诉幼儿这里是什么地方?

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些什么?请你跟我这样做等。

图书角的墙上有安静的装饰画,提醒孩子在这里活动要保持安静。美工区的墙上贴着折纸的范图,就是将折某一种作品的过程全面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了解探究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墙面上还留有大面积的作品展示空间

走线区

蒙氏线是蒙台梭利教室地板上画的或粘的一个圆周(一周两周都可)。蒙氏线通常呈椭圆形,以有色胶布贴在室内的地板上,线的宽度配合小朋友的脚宽,以三至五公分为理想。

如加以变化,也可以内、外圈并阵,间隔约三十公分。不仅容纳较多幼儿进行活动,也可以同时分别在内、外圈,依幼儿年龄及能力发展进行不同的活动。

蒙台梭利教室的走线活动

线上静走线上持物线上律动线上分享活动

有准备的环境

基本环境设置:典型的蒙台梭利学校包括教室、室外花园、操场、图书馆、起居室、储藏室。教师分为七个区: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表现。

与儿童发展步调一致:与儿童发展步调同步,适合儿童自由操作的各种材料。

能吸引儿童:有次序的、美的、能保护儿童的、有安全感、能吸引儿童的。

能自由操作的各种材料:数量有限制,过多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他们专注力的培养。第五讲蒙台梭利的教师观

一、反思者

(一)反思自己的缺点

教师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使自己的内心做好准备。这样,才能摆脱最根深蒂

固的缺点,事实上,这些缺点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二)反思自己的教育偏见

(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四)相信孩子都能够专注工作

(三)相信孩子都能够专注工作

1、相信孩子具有不同的精神特质,一定会为工作的趣味所吸引展现其美好的特质。

2、耐心等待孩子专注投入工作

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作为学习环境的管理者与维护者,老师应专心做好他的工作,不必在意孩子的问题与困难,要相信环境必能使他痊愈。

环境的吸引力会使孩子意志坚定。环境的维护自己做到温文尔雅尊重孩子。

第二阶段:开始处理仍未步入轨道的孩子——心思散漫、四处游荡、无法专注于任何事物。老师要善于诱导对于不断骚扰别人的孩子,要尽快阻止,不必让他完成整个活动。

第三阶段:先借助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工作让孩子产生兴趣,老师就要退到后面去,绝对避免干扰。

二、观察者

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研究儿童,揭示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

教师的观察研究及其成果是设计、安排和不断改进与更新教具材料和正确地进行指导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激励和促进教师更加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不断改进、提高,日臻完善的动力。

“当教师感到自己是受兴趣的强烈驱使而‘看到’儿童的精神现象,并体验到一种宁静的快乐和不可遏制的观察欲望时,那么,她就会明白她正‘步入正堂’。”

——玛丽亚·蒙台梭利

三、指导者

幼儿教师必须是一位明察秋毫、反应敏锐、冷静沉着、精明能干,有教育艺术才能的、儿童活动的自觉指导者。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

(一)准备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环境。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

准备环境

把教室布置得美观、大方、整洁,一切陈设(包括教具)秩序井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提供的教具材料依等级层次类别存放在固定的橱柜架上,方便儿童取用。

教师本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他们应该年轻端庄衣着体面整洁,经常保持愉快心情,态度亲切又优雅。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尽可能温文尔雅,使孩子不自觉地敬重爱戴他的老师,如同想到自己美丽的妈妈一样;妈妈是孩子眼中一切美的化身。

(二)引导儿童选择作业

让儿童平静下来,教师引导儿童自由选择一种与自己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自动作业,在开始的阶段教师必须指导,随后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内在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适当的教具,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或只限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二)引导儿童选择作业

让儿童平静下来,教师引导儿童自由选择一种与自己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自动作业,在开始的阶段教师必须指导,随后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内在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适当的教具,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或只限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儿童运用教具材料独立操作,教师的指导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如果儿童开始接触教具但还不会使用时,先鼓励他使用,教师可以作一次示范性操作;

如果儿童对某些较复杂的教具材料已作过试用,但还不理解教具的内在结及相互联系,使用起来产生困难,这时教师可作适当解释,但必须简单、明了、准确。

需注意:

在儿童各自独立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坐在教室里为全体儿童都能看见的地方,也可以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听候儿童召唤,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暗示和启发诱导。

蒙台梭利特别指出,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恰如其分,避免作直接纠正,肯定或否定回答,以免抑制和代替儿童独立思考。同时,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儿童在使用教具过程中对教具材料的种种反应:难度、花费的时间、进度、兴趣等等。

在儿童各自独立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坐在教室里为全体儿童都能看见的地方,也可以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听候儿童召唤,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暗示和启发诱导。

蒙台梭利特别指出,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恰如其分,避免作直接纠正,肯定或否定回答,

以免抑制和代替儿童独立思考。同时,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儿童在使用教具过程中对教具材料的种种反应:难度、花费的时间、进度、兴趣等等。

四、支持者和资源者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会随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

保持教室的纪律和秩序,制止不良行为

如何制止?如何维持纪律?

你是笨蛋

如何树立威信——我怎么这么好欺负啊?

第六讲自由和纪律

纪律和自由的关系一直是幼教实践中的两难问题。人们经常在纪律和自由的两个极端摇摆。当强调纪律时,自由就失去了空间,当强调自由时,纪律就化为乌有。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强调纪律,不但将纪律作为教育的手段和前提,而且将其作为教育的结果。

为了营造秩序井然的环境,老师怎么办?

在秩序井然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奴性的、呆滞的、疲惫的、厌倦的、老成的、懒于探索的幼儿。

在儿童中心教育大行其道时,有时怎样一种局面?

教师在幼儿喧闹无序时声音嘶哑、束手无策、啼笑皆非;幼儿在嘈杂、混乱中或恣意妄为或无所适从或痛苦不堪。

问题

什么是纪律和自由?

它们的关系怎样?

如何在实践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一、纪律和自由的含义

纪律是一定的集体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规则。

自由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是指不受他人专断意志的控制。自主和独立是自由的核心。自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智慧领域的自由,表现为理智自由、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另一种是行为领域的自由,表现为行为的自由、行动的自由。

二、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一般来讲,对自由和纪律关系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阵营,既偏重自由、偏重纪律以及自由和纪律并重。

偏重自由的学者认为,

偏重自由的学者以卢梭、罗素、康德等为代表,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康德的理想主义教育,英国的自由主义教育以及德国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等,

他们都强调对于个人的尊重,崇尚自由,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罗素旗帜鲜明地指出:“规格化是罪恶之源。教育当局将孩子们看作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将孩子看作实现社会宏伟计划的材料:工厂中未来的‘手’或者战争中的‘刺刀’等等。只有当一个人感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个体,都有自己权利和个性,而不仅仅是拼版玩具的零件,或团体中的士兵,或一个国家的公民时,他才有教育别人的资格。在每一个社会问题中,尤其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自由之路》李国山译,237页) 罗素坚决反对压制的办法。他说:“儿童一旦受到某种压制,就会报以仇恨,而且一般说来,如果他不能将自己的仇恨尽情地释放出来,那么这种怒气便郁积在内心深处,也许会深入无

意识之中,和那些各种各样的奇怪东西混在一起,伴其一生。”

为什么失败了?

为了推行自由主义教育,让儿童自由自在地按着自己的天性发展,罗素夫妇开办了皮肯希尔学校。在他们的学校中,学生可以非常自由,做任何事,说任何话,甚至可以谩骂教师。结果学校成了玩童恣意妄为的天地,罗素的自由主义教育也宣告失败。

偏重纪律的学者以黑格尔、杜威等为代表。他们重视纪律的价值,将纪律视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他们强调人的社会性,教育对人的塑造以及公共秩序,但却忽视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黑格尔说:“正规教育的任务在于,从理论上引导儿童沿着‘普遍心灵’道路前进,而不仅仅是允许他自由自在地行动、游戏与玩耍。”所谓的“普遍心灵”就是共同的生活准则、规范和纪律。他认为这是儿童理解伦理、法律和社会义务的基础。

黑格尔特别强调学校不能被还原为仅仅是对儿童主观愿望的迎合和怂恿。他说:“儿童的‘即时冲动’不再是有价值的,仅当儿童的即时冲动被引向同普遍性原则相一致,根据固定的规则被锻造,总之使它服从于普遍性秩序,此时的儿童的即时冲动才受到尊重与珍视。”

杜威比较强调纪律教育。他认为“一切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协调心理(个人)的因素与社会的因素……这种协调要求儿童能够表现自己,但必须按实现社会目的表现自己。”

辩证地看待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将自由和纪律并重的代表主要有蒙台梭利、皮亚杰、马卡连柯等。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纪律和自由不是非此既彼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纪律需通过自由而获得,同时又是自由的保障,绝对的纪律和自由都是不存在的。

皮亚杰认为幼儿年龄较小,虽不能完全摆脱成人的限制,却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幼儿的自由意识。强制、惩罚、不容质疑的纪律约束只会造就呆滞的幼儿,束缚幼儿智力的发展;而鼓励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他们就会理解认同纪律,心甘情愿地遵守纪律,逐渐成为既守纪律又自由发展的人。

马卡连柯直截了当地指出:纪律就是自由。“集体中的纪律正是对每个人的权利和可能的发展的充分保障。……没有纪律和秩序,个人的自由就无法得到保障。”(167)

三、蒙台梭利对自由和纪律关系的认识

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的概念及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玛丽亚·蒙台梭利

“自由就是灵活性。纪律必须通过自由来实现。”

“如果纪律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那么纪律本身也需要是灵活的。”

她提出,纪律不是那种绝对的、不容质疑的“不许动”,真正的纪律是积极主动的。她说:“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不能活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在孩子们非常热衷于某件工作的特定时刻,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和耐心、毅力以及持续性、自动性和创造精神,是纪律的充分体现。”“当一个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动,我们称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也就是给孩子自由思考、自由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由中理解纪律,主动遵守纪律。

她指出:“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分清好坏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

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所有这些要求都是因为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在让孩子们自由活动时,她规定了不妨碍他人的具体限度。在教育实践中,她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活动,只在孩子们冒犯干扰他人时预与制止。她认为,纪律最好的教室就是所有的孩子在一个房间里忙忙碌碌地进行有益的、运用智力的、自觉的活动,而没有粗野的举动。

(二)独立是自由的基础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之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

“奴役和依赖的危险性不仅在于它们造成了‘生命被白白地浪费’,导致了人的软弱无能,而且它们使得正常人的个性发展明显出现了堕落和退化,这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三)纪律不需要外在的奖励和惩罚

“一个享有自由并自我约束的人,会追求哪些真正能激发和鼓励他的奖赏。当他的内心具有人类的力量和自由时,他就会迸发出强烈的积极性。”活动本身就是奖励而不是外在的奖励。

四、在教育实践中处理纪律和自由关系

1、教师通过观察来认识幼儿的状况

“教员在经过训练后,不仅要有能力,而且要有愿望去观察这种行为。在我们的体系中,教员必须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不是一个主动施加影响力的观察者。他的被动性应该表现为一种带着渴望的科学好奇心,而且必须绝对尊重他所观察到的一切。这个教员必须理解和遵守作为一名观察者的立场:灵活性就体现在现象中。”

为了遵守纪律,孩子学会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能辨别好与坏,老师的职责就是观察孩子们有没有混淆好与不好,坏与不坏这些概念。

2、教师的观念

第一,明白什么是纪律光顾的地方,什么是自由驰骋的天地。

第二,纪律教育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应该根据幼儿的理解力和自控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纪律的教育。

第三,将纪律视为发展开放的系统,让幼儿参与纪律的制定,逐渐将纪律从外在的要求变成幼儿主动遵守的规则。

第四,良好的纪律应不限制幼儿的发展,应经常反思纪律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或修正纪律或纠正教育的方法。

3、教师的角色

第一,教师应是幼儿行为的欣赏者。

第二,教师应是幼儿能干的伙伴。

第三,教师应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4、纪律教育的步骤

(1)准备环境(2)不同组织形式比例适当(3)训练幼儿控制力

安静游戏“孤立”

安静并不是可以立即达到的状态,安静必须是身与心和谐连结时,才能达到的境界。当我们不和他人相处时,就是自己的身与心赤裸裸相遇的时刻,此时就立即暴露我们平常的身心相处状态——是身心分离呢?还是连接呢?

相反的,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多半不是来自自己的意志,动作总是被控制,就会逐渐丧失主动的能力。例如:只被允许坐在一处听成人说话,不能运用自己的能力探索环境;即孩子的身体并不是听令于自己的心智,而是受控于成人。当这个控制消失或薄弱时,身体失去了指

挥,就只能任其本能的动力在身体流窜。这样的孩子所显现的行为就是无序、不协调的动作。当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孩子主动完成,而使得动作逐渐协调时,会让孩子的内在感到满足(我想做什么,我做得到,而且逐渐可以做得和成人一样好)。这时候孩子才会将肢体探索的兴趣转向超越平常的状态——安静。安静是必须透过个人意志力才能达到的肢体控制。

以下介绍如何和孩子经历安静的一些方法,首先是控制肢体不动来制造安静;在安静的状态下,可以听见平常忽略的声音,甚至有机会重新理解这些声音。此时安静就成为一种能力——超乎平常的理解力,让你重新了解环境以及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最后,当你能享受安静后,安静即能成为一股激发内在潜能的力量。孩子需要有机会经历安静,更需要一个有能力安静的成人来引导他。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安静的方法,或者去除无法安静的因素,让自己凝聚内在能量,并激发个人独特的潜能。

安静游戏

第一阶段

1、先关掉家中人为的声音(如:电视、音响等),以及可能会中断活动的因素(如:正在烧的开水、电话等),再邀请孩子和你到较安静、舒适的地方(如:书房、卧房)

2、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特别的活动,你现在要让自己的头(或是手、脚等,你自己觉得最轻松、最容易开始的部位)不动,接着请孩子注意看你:自然放松身体,保持全身寂静不动数秒。

3、询问孩子是否看到你刚才头部完全不动,然后请孩子也试试看。给予孩子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信息,例如:当你说开始,就必须不动;当你弹指(或以双唇轻弹一声)就表示结束。

第一阶段

4、依刚才约定的信息让孩子重复练习,过程中你也必须和孩子一样保持静止不动。

5、更换不同的身体部位,同步骤2—4的方式继续进行。

6、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能安静的能力,变换不同的身体部位,最后练习全身不动,并且逐渐加长静止的时间。

补充说明

此阶段的活动能让幼儿意识自己的肢体,并以不同于平常的方式——“静止”来控制肢体,若发现幼儿尚无法完成上述活动,不必勉强,这表示孩子还需要更多身体动作的练习,也就是必须先有较佳的动态控制能力,才能做静态的控制。

变化延伸

1、和孩子进行带有肢体名称的儿歌律动,例如:“头儿、肩膀、膝脚趾……”“一个拇指动一动……”“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来增加孩子意识肢体与控制肢体的练习。

2、一二三木头人:这是一个传统的团体游戏,四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玩得很好,也可以变化成一二三机器人、一二三睡美人等。配合游戏规则与团体游戏的乐趣,让孩子练习控制不动一段时间。

3、模仿布偶:请孩子模仿他喜爱的布偶模样,这是两岁多孩子就可以做的活动,但能够控制不动的时间以及模仿的深刻性,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和观察力而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活动,你和孩子已经可以共同创造一段寂静的时光,此时环境中的声音就显得格外地清晰。

1、在孩子能静下来维持不动一段时间后,邀请孩子闭上眼睛,然后注意听见什么声音,并告诉孩子等你的指令后再张开眼睛。

2、邀请多位孩子安静闭眼倾听一段时间后,再请孩子们张开眼睛,分享彼此刚才听到的声音。

补充说明

此阶段除了能发展辩认环境声音的感官敏感度外,还能让人体会安静其实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和状态。经过此阶段的活动,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进而探索自己的内在;除此,你或许有机会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呢!

变化延伸

1、进行上述活动,可同时介绍乐器,让孩子先听一段音乐(你事先挑选的),然后从中找出他所认识的乐器声。如果你自己是音乐爱好者,可以藉此把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引导孩子逐渐亲近音乐。

2、邀请孩子到户外从事上述活动,再和孩子一起分享听到的声音,如:风声、海浪声等。当孩子能够确实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后,可以一起寻找声源,培养孩子成为自然观察者。

第三阶段

确定孩子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意志进入安静,并敏锐知觉环境中的声音后,就可以尝试做此阶段的活动。

1、邀请孩子们坐下来,先请孩子们静坐不动,然后轻唤孩子的名字。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后,再以最安静的移动方式,走到你的身边。

2、也可以走到离孩子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多次练习后,你甚至可以在门边或隔壁房间),轻唤孩子的名字,然后等待孩子安静地走向你。

3、——呼唤所有参与此活动的孩子名字。

补充说明

1、在进行此阶段的练习时,更能看出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宜先邀请较不能久坐的孩子到你的身边,才能让所有孩子都能经历成功。

2、每个阶段需练习多久时间,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不同的孩子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另外,纵使已经练习至第三阶段,仍可以再进行第一、二阶段。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学习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的学习吸收。但是,安静并不等同于不说话,安静也可以是分享、讨论,但却是来自沉静的思考。成人或许可以要求孩子闭上嘴巴,但这只是安静的假象,并无助于孩子进入学习状态。

现代的孩子(包括成人)往往暴露于过多的感官刺激,以及动作经验不足、运动量不够,不仅阻塞了感官知觉的发展,也阻碍了身心的连结。如果我们希望提供孩子一个能培养敏锐感受力,协助身心和谐,并开发个人内在心灵力量的环境,就必须先从成人做起,减少置身于过多的刺激与资讯中(例如:关掉电视、谨慎地节选资讯来源),腾出时空让自己有机会独处,给予自己和孩子有机会经历安静。

蒙台梭利的“孤立”孩子

我们曾多次遇到一些喜欢干扰别人、而又根本不注意纠正错误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应该立即由医生进行检查。如果检查结果证明孩子是正常的,我们就要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放一张小桌子,让他坐在那里,用这种方式来孤立他。

我们让他坐在舒适的小扶手椅子上,可以让他看见自己的同伴们学习,同时给他最喜欢玩的游戏和玩具。这种孤立总是能成功地使这样的孩子安静下来。

孤立的状态

在座位上他可以看到全体伙伴的学习情况。——直观的教学课

他想成为伙伴中的一员,他觉得那样会比较优越,会真的愿意回去与其他孩子一样学习。

被孤立的孩子应当受到特别的照顾,就好像生病的小孩应当受到特别的照顾似的。

纪律教育的效果

我不知道经过纪律教育孩子的心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经过纪律教育,这些孩子都将变得很好,而且这种良好的态势会持久稳定下去。它们能学会如何学

习和如何表现自己,对此他们深感自豪,他们对老师和我也总是表现出亲切之情。

在教育学中自由的生物学观点

早期教育法P70-71

第七讲感觉教育

玛利亚·蒙台梭利

我们的教育目标总的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生物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从生物学方面来讲,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个体在自然方面进行有效的发展;从社会学观点来看,我们的目标在于使个体适应周围的环境。

我们的教具使自主教育成为可能,而且允许系统的感觉训练。这种训练不是依靠教师的能力,而是依靠教具系统,这种教具首先提供了能吸引儿童自发注意力的物质实体,同时也包含了合理的刺激等级。

——玛利亚·蒙台梭利

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

大纲

(一)感觉教育的价值

(二)感觉教育的教具

(三)感觉教育的内容

(四)感觉教育的方法

(一)感觉教育的价值

●3~7岁的感觉教育更为重要

●通过感觉教育发展智力

●感觉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优秀的观察者

●感觉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受力

●感觉教育可以使人更好地利用周围的环境

3~7岁的感觉教育更为重要

感觉的发展要比智力活动的发展居先,儿童在3~7岁的时候正处于感觉形成的时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

所有对于小孩子的教育必须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帮助孩子天然的心智和身体方面的发展。

感觉教育对成人是很困难的,就像教他们钢琴一样困难。

通过感觉教育发展智力

“这种感觉训练能够提供一种有序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儿童可以建立起来情绪而强有力的心智。”

感觉教育也可以发现并最终改正在今日的学校中无法观察到的缺陷。

通过感觉教育发展智力

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辨别它们,而感觉训练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使儿童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

感觉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优秀的观察者

观察的重要性

感觉教育不但能够完成一般性的工作,使人们适应当前时代的文明,而且使他们能够面对实际的生活。

感觉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受力

感受力对人的职业和生活都是很重要的。

不同职业对感觉的需要:厨师、医生、作家、品酒师等

生活感受的丰富或贫乏

感觉教育可以使人更好地利用周围的环境

(二)感觉教育的教具

感官教育教具的种类

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教具。种类比较多

感官教育教具的特征

孤立性如长棒其他都相同

错误控制

吸引力

设计有序列性

由简单到复杂(孩子自己就可以学习)

适合幼儿的尺寸

蒙台梭利感觉教具(彩色圆柱、长棒、粉红塔、味觉瓶)

(三)感觉教育的内容

视觉教育:鉴别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形状、颜色、大小、高低、长短及不同的几何形体。触觉教育:皮肤觉、质感、温度感;压觉:物体的轻重、实体认识

听觉教育:比较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训练过程中,培养起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味觉教育:辨别味觉(甜酸苦咸等味道)

嗅觉教育:鼻子感觉的教育

(四)感觉教育的方法

鼓励小组或个别教学

教学时教具排列从大到小

从左到右

最强烈的对比

采用GPS的方法[GRADING(序列)PAIRING(配对)SORTING(分类)]

学习名称的教学法均采用三阶段教学法

语言要精简(原则:简单、客观、正确)

幼儿要熟悉基本示范后再进入变化延伸,可以让孩子自由变化

感觉隔离黑暗的环境蒙起眼睛

教具供应有限制性一次一种

三阶段教学法

第一阶段把感觉和名称联系起来

第二阶段认识相应的名称的物品

第三阶段记忆相应物品的名称

感觉教育应当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

幼儿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所以,在她所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暗示进行“自我教育”。第八讲蒙台梭利的自然教育

我们必须培养属于生物因而也属于自然界的人去适应社会生活,因为虽然社会生活是人的特

殊工作,但它也必须符合人的自然活动的表现。而我们在培养人适应这种社会生活的时候,却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在生命初期是植物生物的这一有利因素。

《阿维龙野孩的初步发育》(伊塔)

阿维龙野孩

自然中长大——巴黎的文明生活

遍体伤痕累累——搏斗、磨难

伊塔相信教育是万能的而不是卢梭的观点。

“凡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阿维龙野孩的教育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极力引导小孩从自然界的生活走向社会生活

第二,对其进行智力教育

从自然界的生活走向社会生活

阿维龙野孩的快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获得快乐雪景暴风雨——快乐!

伊塔扩大野孩的需要,给他爱抚

通过展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诱导野孩让教师首先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

人类的爱最终战胜了自然的爱!

阿维龙热泪盈眶

在集体生活中感悟到强烈的人类之爱。

人仍然是属于自然的特别是在孩提时代

在教育过程中牺牲自然特权的程度,只限于未获得由文明所提供的乐趣所必需的程度,不能无畏的牺牲。

既然儿童的肉体生命必然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那么他的精神生命也必然需要心灵与天地万物的交融,从而可以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

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动,引导他们培育动植物,并从中思考自然理解自然。

自然教育的方法

第一,引导孩子观察生命现象

第二,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教育而具有预见力

第三,引导孩子们学习具有耐心的美德和有信心的品格(种子——长大)

第四,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感情

第五,儿童沿着人类发展的自然道路前进。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自然智能

自然智能就是对周遭生活环境的认知与喜好表现,对自然的景物,例如植物、动物、天文等都有诚挚的兴趣和强烈的关怀。

这项智能包括了对生物的分辨观察能力,如动物、植物的演化;对自然景物敏锐的注意力,如云、矿物、石头的形成等。

自然智能的培养

1、在观念上,培养孩子的自然智能,一定要接触自然。很多父母常常苦恼孩子唯一的嗜好就是看电视,即使吃饭也是边吃边看。专家建议,应该用取代电视的活动来调整,例如:看书、踏青、到户外走走等。不过,重要的是,父母本身都必须逃离水泥森林,例如放假不要只在家打牌、看电视。

2、接近自然

赏鸟活动

种植花草、养养动物

看有关大自然的书籍或影片

3、激发孩子自然观察智能的方式

观察

例如观察蚂蚁,带孩子仔细看,用心观察蚂蚁的生活方式。

★搜集

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包括图绘、文字的描述等,在孩子从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印证书本相关知识,甚至还可以发掘书本中难以学到的经验。

★预测

让孩子学习预测蚂蚁的行径和可能发生的现象。

★分析

预测之后,获得的结果需要被分析解释。也可试着分析不同蚂蚁的种类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性。

★沟通

华德福教育为了让孩子能够自然成长,常常是把学校建立在郊外,让孩子有宽阔的地方奔跑,养一些小动物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关爱生命,种花种菜,让孩子感觉到生命的欣欣向荣。我发现人弯腰弓背面朝黄土地劳动,使我们对土地能够保持一种谦卑,如果我们步行在这个路上,我们仅仅把土地看成是能行走的道。如果坐汽车,我们会将周围的土地看成一片风景,坐在飞机上我们就看不到土地了。

每天的户外散步是我们的最爱!

收获的欣喜!

猜猜!这些绿油油的青苗下面是什么?是甜甜的红萝卜!

第九讲手工劳动

手工劳动的作用

陶器艺术

蒙台梭利

现在是我们重新审视有关运动的教育理论的时候了。我们尤其错误理解了运动在孩子童年时期的作用。一系列的错误观点使我们忽视了运动的真正作用。在学校里,我们更注重智力教育,却忽视了运动的作用。我们紧紧冠之以“练习”“身体教育”或“游戏”等名称,却忽视了运动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人体的结构

大脑——感觉器官——肌肉

这些部分的协调工作才能使人与周围环境建立联系。

人只有通过肢体运动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人是如此,动物也是如此。

神经系统

没有神经系统,我们就无法看到周围世界的美丽,无法完善我们自己的思想,它是我们所有灵感的源泉。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它降低到成长的层面上来。如果我们所持有的标准仅仅与自我完善有关,仅仅与提高我们的精神层面有关,那么我们就会陷入精神傲慢的漩涡。这可能会是人类所犯的最大错误。

同样,人的生命也是有目的性的,仅仅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内心完美还远远不够。从自然的角度讲,人类可以或应该追求更高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境界,但生命如果以此为最终目的的话,它就是突然和没有意义的。那么,大脑和肌肉的存在又有什么作用呢?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并且是为了宇宙经济、有效运转服务的。如果我们精神丰富、情感完

美、具有高尚的道德,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它应该在整个宇宙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精神的力量是一种财富。我们必须使它们产生应有的作用,使其他人感受到这种力量。精神力量必须通过表达和使用来完成人类之间关系的循环。如果人类精神只为自我服务,那它就没有任何价值。如果我们只注重自己,那我们就忽视了人生的重大意义和人生的目的。如果我们相信有来生,我们可能会对自己说:“现在好好活着,下辈子就会更好”,这是一种自私的想法。这样想,我们就会把精神层面减低到生长层面。

如果我们永远只想着自己,我们就会永远自私。相反,我们必须在生活和教育中持有另一种观点。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能力,这些能力必须得到发展和使用。

身体健康——心肺胃要健康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必须健康

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获得。——运动

我们现在所犯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把运动与其他功能割裂开来来看待。我们只把肌肉看作一个为健康服务的器官。我们进行体育锻炼只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以改善呼吸、吃饭和睡眠。学校教育也持有这种观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如让一个高贵的王子去放羊一样。我们的王子——肌肉系统怎么能去“放羊”呢?

运动——大脑

假设人的躯体仅仅是一堆肌肉,没有大脑,那么发展就只会存在于生长层面,大脑与肌肉的发展就不会同步。思想不通过肌肉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如果这样人就无法达到独立,大自然的智慧赋予我们的东西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智力就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心理和精神的发展都离不开运动,如果没有运动(心理的),健康和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例如

语言是随着发音器官肌肉的成长来不断提高语言能力的。通过对儿童的观察,我们还发现,儿童是通过运动来提高自己的理解力的。运动帮助大脑发育,发育后的大脑对运动又起帮助作用。这是一个循环过程,因为大脑和运动都是同一个体的两个部分。当然,器官也有它的作用,感觉器官活动机会少的儿童会处于一个很低的心理水平。

所有运动都有一个非常精密、微妙的机制

对于人来说,所有这些东西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儿童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来形成和完善的。与动物不同,人有非常丰富的肌肉,几乎可以学着完成任何种类的动作。当然不是指强壮肌肉,而是指增强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两者完全不同。

问题是对于人来说,他们的肌肉最初是不能协调运动的,人只有通过大脑才能对运动进行完善。

人具有达到和谐的内在力量,一旦这种力量出现,他就会通过不断的联系来完善自己。

神奇的是,人不像动物那样有一种固定的运动方式,但人可以决定和选择学习哪种运动。人可以对所有这些能力进行学习,并且比动物做得更好。

这些潜能的发挥有赖于不停的努力。——重复练习

没有人能够完全发挥出大自然赋予他们肌肉的所有能力。

人的工作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

他的工作则是其思想的外在表现,同时也发掘了他内在的运动潜能。

一个人的心理生命会受他所从事工作的影响。从来不工作的人心理生命处于一种非常严重的状态。

学校计划——动静交替

儿童通过提高运动协调能力来完善自己的心理,进而通过心理来影响运动。

运动是为人的整体服务的,是为人与外界的联系服务的。

想象一下:所有物体都停止不动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如果所有人都停止工作一个月,人类就可能会要毁灭。因此,运动不仅仅有利于健康,还有其社会性的一面。如果人类的运动只是为了锻炼,人类的潜能就可能会消失,并且会失去所有的创造力。

社会秩序依赖于以秩序建设为目的的运动。

智力与手

运动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遵循生物规律,另一方面它与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而两种方式又都依赖于肌肉的使用。对儿童进行研究,我们必须遵循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手的发展,另一条是走路或者是保持平衡方面的发展。

——蒙台梭利

研究运动的机械发展是非常有趣的,不仅因为它复杂,还因为它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清楚看到。

低等动物四肢的发展和工作时同时进行的,而人类则是上下肢体分开的,并且满足不同的目的。

我们可以肯定婴儿将来肯定会走路,却无法确定他的手将做什么。

人是所有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用两只脚走路的,

但手缺少脚的生物指导,如果手的运动不是预先决定的,那么又是什么在指导手的发展呢?手直接与人的心理相连,不但与某一个体的心理相连,而且与当时、当地的不同生活方式相连。

手表达人的思想——考古发现

手工技巧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是同步的。当然,作品越精致所投入的智力就越多。120 “看看那些伟大的建筑,那不仅仅是我们教堂的墙壁,更是我们心灵的火种!”——圣弗兰西斯

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是由手来完成的。

如果人的智慧仅仅用语言来表述,我们的先辈就不会给我们留下任何遗迹。

手与心理紧密相连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没有手的帮助,儿童的智力可以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但如果有手的帮助,儿童的智力可以发展到更高水平,其性格会更加坚强。

手与个性相关

听觉和视觉这两个感官与儿童的心理发展联系最为密切。

抓或拿的动作是儿童学会运动的最初动作

观察发现,首先引起儿童注意的不是脚而是手。随后,抓的动作有了新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种本能的动作,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动作。10个月

这时候腿正在做什么呢?——小脑正在发育。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蹒跚学步了

学步的四个阶段坐翻爬走

儿童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独立水平

人通过努力达到独立

可以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做一件事情就是独立。如果是这样儿童——快速发展

否则——儿童的发展会减缓。

教育应该怎么办?

抱着孩子?放在学步车里?包办代替?

具备一定技巧之后的儿童觉到自己已经足够强壮了。

蒙特梭利教育特点+五大领域+教育方法

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同的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涉及领域 1、日常生活领域 培养幼儿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组织能力增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从而把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脱离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帮助别人,照顾环境,培养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为将来进入正式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2、感官领域 培养幼儿视、听、嗅、味、触五觉敏锐程度的感官能力,使幼儿的每一项感觉都是灵敏全面发展。为学习数学及其他领域做准备,争强对于社会及知识的感知,培养初步的序列、分列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数学领域 培养数的概念,理解加减乘除运算的关系,会做10000以内的加减乘除,会做简单的测量工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语言领域 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帮助幼儿更好的书写和阅读,使幼儿在童年时期就形成良好的阅读与书写习惯,培养喜爱阅读的兴趣、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强化听力与阅读能力,提高书写能力。 5、科学文化领域 增长幼儿见识,开阔眼界,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及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幼儿从小就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了解基本的动植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知识。 教育方法 蒙特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在重视早期智力开发的同时,也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开设日常生活课程,使孩子在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之外,发现自身的能力和增强自信。它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将秩序与自由完美结合,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孩子必须遵循一定程序。蒙氏教育的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与品格的良好基础,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蒙台梭利教育教育课程方案的介绍(一)

蒙台梭利教育教育课程方案介绍(一) 思想背景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继福禄倍尔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她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创办“儿童之家”,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她撰写幼儿教育著作,开办国际训练课程,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1)方法论:她受法国特殊教育专家及医学家依塔德及其弟子塞贡的影响尤深。蒙台梭利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曾说:她的方法的成功是她10年研究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对依塔德及塞贡40年所做工作做总结。 (2)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蒙台梭利成年之际正处于19世纪末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时期,加之其本人曾学医,故除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外,法国昆虫家法布尔,生物学家喀需尔及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对她的影响很大。法布尔主从自然环境中观察所研究对象的行为,德弗里提出有机进化的突变理论及昆虫生长的敏感期理论;喀需尔则从生理学角度大声疾呼要重视幼儿教育,这些主在蒙式理论都留下了痕迹。 (3)近代西方哲学与心理学: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宣传“生命的冲动”具唯一的实在,其向上的运动创造精神,也创造生命的形式,在社会历史的问题上,柏格森主用“个性自由”的“开放社会”来代替“暴力统治”的“封闭社会”。这些思想都对蒙台梭利产生了影响。在心理学上,蒙台梭利接受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同的心理学思想,认为控制人类行为的本能是冲动,强调幼儿来自天生的自发的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此外,他们感官教育思想具有不同的心理官能,且可以分开加以训练的官能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4)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早年正置身于新教育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她和新教育许多代表人物一样,接受了夸美纽斯(https://www.doczj.com/doc/dc9260235.html,enius),卢梭(J.J.Rousseau),裴斯塔洛齐(J.H. Pestalozzi),福禄倍尔(F.W.A.Froebel)等人的儿童本位及发论思想。 (5)社会思想:一方面,都灵大学犯罪人类学教授赛塞洛.隆布洛索(Cesaro Lombr oso)对她的影响很大,他认为通过适宜的幼儿教育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犯罪现象。另一方面,受她的老师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吉斯佩.塞吉(Giuseppe Sergi)的影响,她注意研究幼儿

运用蒙台梭利教育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蒙台梭利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蒙台梭利教育高度相融合解读 10月15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内幼儿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到什么发展水平均提出了合理期望。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建议。 通读《指南》,掩卷而思,如果你接触过蒙台梭利教育或了解过蒙台梭利教育,我想此时此刻可以用一句话语来解读《指南》:但凡科学的理论皆有付诸实践并指导实践的价值,而蒙台梭利教学方法则为《指南》在基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施教”,提供了可行性、可操作性教学手段。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经过一代蒙台梭利人的持之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蒙台梭利教育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科学的蒙台梭利教育,必将带着对儿童生命的尊重与浓厚的人文情怀,在新形势下沿着“中国化”“园本化”的道路发展,走进更多的中国家庭,惠及更多的孩子。 “3-4岁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看到《指南》中这条对于3-4岁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时,你是否想到了“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中的“走线活动”?再比如,《指南》中的“3-4岁能用笔涂涂画画;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这也与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基本动作“三指动作练习”完全相吻合。 而在《指南》“动作发展”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度协调”教育建议中提到“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或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让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看到这里,你兴奋了吗?是的,这些教育建议完全是按照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基本动作拿(持)、搬(运)、放(置)、移(使用五指)、折剪切等课程而设计的。 《指南》概况 《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提供了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共87条教育建议。 《指南》学习发展目标与蒙台梭利教育高度相融合 我们知道,蒙台梭利教育分为五大领域教育: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另有蒙台梭利艺术教育及蒙台梭利和平教育。 下面我们对比看一下《指南》五个领域与蒙台梭利各领域教育的默契性。 1.《指南》健康VS日常生活教育 《指南》中“健康”领域“动作发展”要达到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细看这些目标及教育建议诸如:沿着地面直线行走、蒙眼走路;用笔涂涂画画,会用筷子吃饭;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能边线基本对齐地折纸等等,这些目标与蒙台梭利五大领域教育中的日常生活教育高度相吻合。 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人知道,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分为:动作教育、照顾自己、照

蒙台梭利教育教育课程方案介绍(四)

蒙台梭利教育教育课程方案介绍(四)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两点注意事项: 1.给小朋友自由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小朋友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自身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小朋友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需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生长需求的环境 ○2协商与观察小朋友在环境中的需求 ○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小朋友自我控制。 因此,对小朋友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资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坚持一种尊重小

朋友的行为态度,使小朋友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二、实施特点 蒙台梭利课程的实施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指导。可以在下面的几点特点当中体现出来。 让幼儿自身做,也就是所谓的“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已建构完善的人格。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 me to do it y myself”。一般家长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家长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小朋友自我生长的机会。其实,小朋友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掌握儿童的敏感期

蒙特梭利生平

蒙特梭利生平 玛利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 ·20世纪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平权主义者 ·唯一因幼儿教育连续三次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女性 ·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医生 蒙特梭利学校的毕业生 ·Larry Page和Sergey Brin(Google创始人) ·Will Wright (孢子和模拟人生系列设计者) ·Jeff Bezes(亚马逊的创始人) ·Bill Gates(世界首富) ·哈里王子,威廉王子 ·比尔·克林顿一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作者 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极富有创造力,有主见,可见,蒙氏教育对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生命中的五大阶段 ·早年生涯 ·医学院时期 ·首次接触特殊教育(第一个奇迹) ·儿童之家的建立(第二个奇迹) ·全球蒙特梭利运动 早年生涯——出生

·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契阿瑞发立。 早年生涯——蒙特梭利一家 ·父亲:亚力山卓·蒙特梭利 意大利统一战争中的军人,战后作为公务员任职于国立烟草公司的财政管理部门。 ·母亲:芮妮迪·史多潘妮 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女子,并且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蒙特梭利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对他很严格,从不溺爱她。例如:又一次蒙特梭利一家人外出旅游,三个月之后归来,蒙特梭利的父母想要先打扫完卫生在开火做饭,年幼的蒙特梭利想要吃饭,不依不饶的让母亲做饭给她,然后母亲把她带到了厨房,从橱柜里拿出一块放了三个月的已经发霉了的面包,说“你如果实在饿了的话,就把它先吃了吧,不然就等我们收拾完了在做饭。” 早年生涯——学校教育 ·1875年,因父亲调职举家迁居罗马 ·1883年(13岁),就读于公立米开朗基罗.鲍拿若堤技术学校 ·1886年(16岁),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并进入当时只招收男性的技术学院,并一直维持很好的成绩于1890年毕业。 ·1890年(20岁),在罗马大学攻读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 医学院时期 ·三大磨难: ·入学被拒 ·父亲断交 ·同学排斥 医学院时期——入学被拒 ·校方拒绝蒙特梭利的入学申请 ·女性就读医学院一度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社会事件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2)

充满智慧的情趣环境教育 蒙台梭利(Montessori)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倾其毕生经历所创造的。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在蒙氏教室里,有丰富多彩的教具,它们都是根据儿童成长发展敏感期所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玩具”。蒙台梭利教学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内容。孩子通过自我重复操作蒙氏教具创新建构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可概括如下: 1、使人成为人 蒙台梭利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为人就是受过教育,具备了教养、具备了人格的人。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意义,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2、自发性的智能 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着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 3、人的创造性 其实,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对人类而言,创造是自然而生的。蒙台梭利认为手的活动及语言在不断地保持调和,最后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己的人格,而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发挥各种创造能力。 4、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传统的教育则是成人在那里不断地教导儿童怎样怎样去做,儿童就遵命式地去服从。那么,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让儿童发挥他自身的生命潜能,通过自身的实际的这种活动来发展自己各个方面,这是教育的真谛。 5、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有生命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使命清楚了解所准备的,这个环境包含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靡世界,极具其特性—— 1.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要素 以前,人们认为教育的要素是教师与儿童。教师教,儿童学。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会自己学,因此环境的提供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孩子要从环境中学习。因此蒙台梭利对环境的创设有基本的原则。成人要根据孩子发展的敏感期,为儿童创设适应其发展的环境。

蒙特梭利五大领域地教育意义

蒙特梭利感官教育 一、什么是感官教育? 以系统的感观教具为依据,采用能个别刺激感觉的感官教具为媒介,从不断训练、强化的过程中来获得智能教育中不可欠缺的各种概念,从而为发展知觉和思维奠定基础。 感官教育的内容包括视觉教育、触觉教育、味觉教育、听觉教育及嗅觉教育。二、感官教育分为二个阶段: 接受和认知 蒙氏教学法是一整体教育,除了日常生活、感官教育、数学、科学文化五大领域之外,在这五大领域的经验获得中,必须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与接触才有办法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感官学习分为接受和认知。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进入大脑进行分析,形成刺激印象而被接收,帮助儿童形成基本概念,再返回至效应器,形成自学思考及研究探讨。 三、感官教育的意义 感觉或知觉分别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所获得的个别或整体属性的反映。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感知觉

占据重要地位。幼儿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直接感知来认识事物的,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幼儿的思维常为感知觉所左右,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动,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因而感官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感官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个体心理的发展。 (二)感官教育可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概念是进行智能活动的必要材料,因而感官教育是智能发展的基础。 (三)感官教育可以完美儿童的人格。 (四)感官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表达。 四、感官教育的目的: 直接目的:从生物学角度,0-3岁是儿童感觉的发展期,而3-6岁是感觉的形成期,所以在此阶段我们所强调的是把握机会,帮助儿童感官自然发展,同时掌握儿童全面性自我教育。 蒙特梭利认为感官教育是为了培养儿童的精确心理。精确的心理是蒙特梭利从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那里引用过来的。帕斯卡曾说,人的心理天生就是精确的,一切知识和进步都来自精确的观察。就象一门语言的结构是其字

蒙氏教育教学大纲

1、《蒙氏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蒙氏教育课程 课程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层次:高职高专 学时:72学时学分: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蒙氏教育是由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创办并完善,她强调早 期教育的必要性,创建了儿童教育与课程,她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 教育的里程碑。通过教育性成人性,通过教育构建人性,这是蒙氏教育的主要目 标,与传统教育不同,蒙台梭利更加强调幼儿自身的自主发展,通过对教具的亲 身操作,在不断尝试中获得知识,促成成长。重要的是,蒙氏教育不仅重视对幼 儿知识能力的培养,更加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相互尊重,从而养 成良好地生活习惯,使幼儿受益一生。 2、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具的亲自操作。 3、蒙氏课程学习目标和要求 (1)给与孩子充分自由的空间,使每位幼儿依据自身心智发展的不同选择适合 自己的工作,在不断操作.反复尝试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获得发展。 (2)熟练认识并掌握每一项蒙氏教具的操作演示过程,并了解其对幼儿身心发 展的独特意义与作用。 (3)熟悉蒙氏教育的理论基础,了解蒙氏教育的真正内涵。 4、课程类型:专业特色课程 二、课程内容要求 (一)理论教学(1课时) 1、蒙台梭利生平介绍 学习目标:通过对蒙台梭利生平简介的介绍,了解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创办基本 背景,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深入理解蒙氏教育体系。 2、蒙氏教育的教育特色

学习目标:充分理解蒙氏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认识到蒙氏教育的教育优势。 3、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及模块设置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蒙氏教育的五大模块(日常生活教育、数学教育、感观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 4、蒙氏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教师守则 学习目标:通过对蒙氏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学习,让学习者更深的理解蒙氏教育,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 (二)蒙氏教育之日常生活教育教育(共15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日常教育领域中各个教具的名称、作用并掌握其操作方法,能熟练进行课程展示。 2、教学内容 第一章:日常教育的初步认识(1课时) 第一节:指导日常生活教育的方法 第二节: 日常生活教具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日常生活教育的实践及操作 第一节:新入园幼儿的一般训练(1课时) 1、走的训练 2、站立的训练 3、坐的训练 第二节:蒙氏教具一般的摆放及取放过程(1课时) 1、实物端托盘 2、搬运铺卷工作毯 3、物归原处 第三节:走线运动及安静游戏(1课时) 1、走新运动 2、安静游戏 第四节:生活礼节的活动训练(1课时) 1、开关门

蒙氏教具88件 蒙特梭利教具88件简介

感官教具 A001 插座圆柱体 由4组圆柱体组成。培养儿童辨别大小、高低、粗细、深浅的触觉、视觉能力,依圆柱体顺序对应培养逻辑思考敏锐观察能力;把握圆柄可作握笔练习和写字前准备。 A002 彩色圆柱 由4盒、每盒10个圆柱组成。培养视觉上识别大小、对应概念,发展手眼动作的协调,手臂肌肉控制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和注意力。 A003 长棒 由10根方长棒组成。透过触觉、视觉的辨别,在知觉上对长度的差别有正确的了解,发展手、眼与肌肉的协调性;数学教育(量,基本运算、十进位、分制系统)的直接准备教具。 A004 棕色梯 由10块长方体组成。透过触觉、视觉的辨别在知觉上对等次的差异有充分的认识,发展眼、手、肌肉的动作协调;了解递进、递减的关系;学习长方体的概念;培养逻辑思考(顺序性和专注观察能力。 A005 粉红塔 由10块立方体组成。透过视觉正确获得对三维空间差别变化的知觉;了解递进、递减的关系;培养立方体的概念、手眼协调和肌肉运动的控制力;积高时敏锐的观察力;数学教育(理解十进位法)的间接准备;逻辑思考(顺序性)的能力。

A006 嗅觉筒 通过嗅觉筒的配对操作,训练嗅觉器官辨别各种气味的能力,利用嗅觉器官感知事物的经验。 A007 音筒 两个木箱中各有6个木制圆筒组成,圆筒内装有石子、沙子、壳类、米粒、米糠等不同材料,摇动时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培养辨别声音强弱的听觉能力,发展腕部的肌肉运动。 A008 味觉瓶 由8个滴瓶组成。品尝各式味道,培养辨别基本味觉的能力。 A009 温量板 由金属、石材、木质、地毯片各2块组成,培养对温度的感觉,辨别温度的差异。 A010 铁制几何嵌板 金属几何嵌板是书写能力的直接预备,练习金属嵌板不仅强化三指抓的能力,加强腕肌的协调力,而且透过描绘的练习,更可增强笔触力道的熟练度,重叠描绘不同的几何图形板使图形变化无穷。 A011 构成三角形 由5盒不同的三角形块组成。透过视觉认识三角形,通过对多边形的组合与分解了解三角形与多边形的几何关系和相等概念。

蒙特梭利人物介绍

蒙特梭利人物介绍

蒙特梭利教育法简称“蒙特梭利”——由玛丽亚·蒙特梭利(1870-1952)博士创建,玛丽亚·蒙特梭利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蒙特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小镇。父亲是贵族后裔军人,性格平和、保守;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特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 玛丽亚·蒙特梭利生平: 蒙特梭利成长于有教养的家庭。她的父亲亚历山大·蒙特梭利(Alessandro Montessori)在财政部工作,并管理国营烟草手工制造局。母亲芮妮尔.斯托帕尼(Renilde Stoppani)是神学兼地质学教授安东尼奥·斯托帕尼[1](Antonio Stoppani)的侄女。蒙特梭利结合神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发展出她的宇宙教育理论。早在学生时期,蒙特梭利即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因此就读一所科技高中。1890年蒙特梭利登记研读医学(这在意大利是在1875年才可能发生的事)。 在学业上,蒙特梭利特别专研胚胎学和进化论。她的科学观点原则为实证主义。在最后两学年中,她在罗马一家心理专科医院担任助理。蒙特梭利特别专注儿童医学,并且在罗马的大学儿童医院的儿童心理部门担任助理医师,同时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她重点针对那里需要特别照顾的、精神上有障碍的儿童。蒙特梭利被这些儿童没有尊严、无人照顾的

生活状况深深触动并致力补救。因此她将让·马克·加斯帕尔·伊塔尔和爱德华·塞金(Edouard Seguin)逐渐被遗忘的、关于“心理学方法”的教科书翻译成意大利文。 如同这两位前辈,蒙特梭利相信如何对待“弱智”或“智障”不是医学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因此她要求设立针对这些被折磨儿童的特别学校。 1896年蒙特梭利完成精神病学有关“对抗的幻觉”的博士论文。之后便开启她最重要的研究岁月。直到1907年蒙特梭利发展出人类生物学的理论,并且根据她的教育学和在儿童之家的实际实验,奠定神经精神病学的基础。 1898年蒙特梭利未婚生下儿子马利欧。她让人照顾他并且去乡下探望他。之后马利欧担任蒙特梭利的秘书,直到她去世,或许他也是蒙特梭利所构想出成长理论的创造者之一。直到马利欧40岁时,蒙特梭利才告诉他是她的儿子。 1899年蒙特梭利获得意大利教育部长圭多·巴切利(Guido Bacelli)授命,在罗马举行一系列关于精神障碍儿童的教育的演讲。得益于这门课程两年后成立了以蒙特梭利为领导者的医疗卫生教育机构。在这个时期蒙特梭利发展出针对语言课程和数学特别的教学法。 1901年蒙梭梭利离开这个机构,并且开始人类学、心理学和教育哲学的课业。1904年她在罗马大学教育学机构讲授人类学和教育学。

蒙台梭利教育的五大领域

蒙台梭利教育的五大领域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蒙台梭利教育的五大领域 蒙氏教育的五大领域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蒙氏教育中有特殊的教具和方法,使宝宝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完成这些知识领域的学习。 日常生活教育主要包括: 1、培养幼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扣纽扣,擦鼻涕,咳嗽打喷嚏,穿脱袜子,系鞋带,拉拉链,按扣,套袖子,挂毛巾,擦镜子,擦牙签,切切看,扫豆子,拧毛巾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自信心;(启蒙课的串柱子二指捏豆子铃铛插花) 3、引导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唱名字歌老师的引导问好歌再见歌) 4、培养幼儿大小肌肉的灵活性;(感统课的大运动启蒙课小肌肉群练手腕倒珠子拍气球倒水手指的独立性一指按) 5、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控能力;(在老师操作的时候宝宝有个等待的时间坐在自己的小苹果取工作材料和毯子时都有个等待的时间游戏时有先来后到的等待) 6、培养幼儿交往、合作意识;(共同玩一个主题的游戏) 7、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音乐平缓情绪) 8、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物归原处爱护园里的物品)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9、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综合上述)感官教育主要包括: 1、训练幼儿各种感官,如视觉、(视觉跟踪)听觉(循声练习)、触觉(粗糙光滑软硬等)、嗅觉(嗅觉瓶); 2、训练幼儿辨别力及手眼协调能力;(搭积木粗的细的套杯里外大小等) 3、训练幼儿观察、分类能力,培养注意力;(大小分类颜色找影子) 4、建立几何图形意识,自由拼组;(数理课) 5、培养幼儿审美能力;(游戏中) 6、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综合上述) 数学教育主要包括: 1、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数量棒串珠纺锤棒数字与筹码) 2、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二三项式对形状分类三角形盒六边形) 3、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加减乘除法板)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介绍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介绍 刚刚成为父母的年轻人,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急需一套正规的宝宝教育方案来启示他们。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正是对当代幼儿教育的一座里程碑。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你会知道早期教育的必要性,也会感觉到儿童教育方面的创新。下面我们就为您大致介绍一下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1、人的创造性 人类不只是有创造性,还在不断发挥创造性。人类在未成熟的状态出生,其后要靠以后的努力去创造自己的工作,这是一种自然性,创造是自然而生的。手的活动及语言在不断地保持调和,最后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己的人格,而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发挥各种创造能力。 2、自发性的智能 学习的欲望,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那是内部发生的原动力,透过人格的选择及行动而表现出来。如孩子热衷做某一件事时,大多会不知不觉地进行分析、比一比、合起来、集在一起的工作。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 3、使人成为人 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为人就是受过教育,具备了教养、人格的人。蒙台梭利教育的意义,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4、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有生命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使命清楚了解所准备的,这个环境包含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5、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成人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是给他出一己之力。传统的教育则是成人在那里不断地教导儿童怎样怎样去做,儿童就遵命式地去服从。那么,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让儿童发挥他自身的生命潜能,通过自身的实际的这种活动来发展自己各个方面,包括人格的养成,这是教育的真谛。

蒙台梭利教育简介

蒙台梭利教育简介资阳车城幼儿园李燕蒙台梭利教育举世闻名。它不仅推动了幼教的发展,也使幼教工作的实践创新更加深入。我园2006年正式成立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验班,我园的教师陆续送到北京、成都去进行蒙氏专业培训,取得《蒙台梭利教师专业证书》,孩子从二十名增加到近二百名,班级从一个班增加到八个班。在这几年的摸索实践中,我们借鉴蒙氏教育理念,结合精心设计的教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中国化的实验研究,幼儿在体、智、德、美方面得到了较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蒙氏教育培养了幼儿自我服务的技能,学会了规范的礼仪。 蒙氏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视日常生活教育,透过"日常生活练习"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及基本的品德行为,它所体现的是蒙台梭利"教育为了生活准备"的原则,是其他教学内容开展的基础。主要练习生活中的基本技能(抓、捏、贴、剪、撕、缝、洗等)与生活中的实物的操作,如:穿、脱、折叠衣物;清洗毛巾、玩具和生活用品;扫地、擦桌子、收拾玩具、用具;叠被子、做针线活等基本的劳动技能。经过练习,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为集体服务。礼仪培养活动是蒙氏日常生活练习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是为社会生活顺利进行所必要学习的社会礼仪和规则。 二、蒙氏教育能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幼儿园的活动、环境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用蒙氏教育的话来讲,是"有准备的"。蒙台梭利教育强调环境的设计,是基于对幼儿特点,对幼儿天性的尊重与把握。在幼儿的眼中,蒙氏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因为这里有适合他们各自兴趣的、方便的、可操作的教具,他们可以轻松自在地工作。他们将心智集中在如何完成工作、如何解决问题上,安静、认真、自由地探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合作搭建粉红塔、棕色梯,然后请老师和同伴来分享他们的作品;他们也可以在语言区里进行有趣的自然识字活动,在数学区进行情景式的银行游戏。在户外,他们可以跳绳、拍球、进行身体训练、参加竞技比赛。同时他们也可以照顾一些小动物以及种植花草。他们彼此帮助、彼此照顾,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三、蒙氏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心理品质。 蒙氏教育非常重视幼儿秩序性的培养。她认为"秩序是生命的第一需要,当他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真正的愉快情绪。相反,秩序乱了就会烦躁、不安。"因此,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规律的生活环境,各活动区摆放的教具尽量固定,并贴好标签,要求幼儿操作完后要物归原处,分类有序地摆放回原位。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教育活动,要求幼儿按程序、步骤、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独立做事的愿望及做事就要认真、有序、细心、善始善终,养成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困难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四、蒙氏教育有利于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一种蒙氏教具都是按顺序排列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每种教具的使用都可以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以适应活动时许多能力程度不同的现象,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加快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的难度,在掌握了某种知识技能的情况下,可选择更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教具学习,可以不断接受不同的教具及不同使用方法的挑战。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放慢学习进度,降低学习难度,可选择自己能独立完成的教具进行学习,避免幼儿对学习产生自卑感和恐惧心理,增强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蒙氏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蒙台梭利教育采取混龄制,将不同年龄的幼儿混合在一个班级里,极好地提供了一个幼儿互动的环境。蒙台梭利认为:混龄班有利于儿童的交往与合作。通常年龄较大的幼儿会自发地去帮助年龄较小的幼儿,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会被小孩子重复时,就会要求自己为他们做出积极的、正面的行为示范。而年龄较小的幼儿,则能从大孩子的工作中获得灵感和榜样,这种教导方法非常可贵。

蒙氏五大领域的内容及目的

蒙台梭利教育内容 一、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 视觉训练帮助幼儿提高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大小、高低、粗细、长短、形状、颜色及不同的几何形体。例如:插座圆柱体培养视觉对粗细、高低、大小的辨别能力;色板来认识颜色及辨别颜色的明暗差异;几何图形嵌板、几何学立体组等认识各种几何形体。触觉练习则是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例如:触觉板、温觉板重量板。听觉训练是要使幼儿习惯于区分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的训练中不仅能够分辨音色、音高,还能培养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例如:音筒、音感钟等。嗅觉和味觉的训练则是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例如:嗅觉瓶和味觉瓶。蒙台梭利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官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促进和发展他们一般感受的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受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书写等复杂的动作,也为将来进行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数学教育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方法是提供幼儿如何学数、练习思考、归纳结果的极佳途径。蒙台梭利为了构建幼儿在数学教育的秩序与精确性。她将数学思考模式的内容分为:一、数学前准备。二、1—10的认识。三、十进制的计算与记忆。四、连续数。五、四则运算。六、分数。蒙台梭利主张数学教育应从感官教育训练着手,养成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专心和秩序的习性后,再借着数学教具和教学活动并运用GPS(序列、配对、分类)的教学方法,自然循序的将抽象的符号,透过教具重复操作,让幼儿获得数和量的概念,再进入四则运算中,培养其逻辑思维的意识。 蒙氏数学教育从连续量的认识开始(借助数棒进行,它可以让孩子直观的比较数量的大小,感知每一个量都代表一个集合),然后才进行分离量的认识。蒙氏数学教育的内容有所扩展,涉及到0的概念,进位系统练习。借助砂数字板、纺锤棒与箱、零的游戏等充分了解1-10或0-10的数量、数字与数词三者之间的关系;借助塞根板、100板、100和1000串珠链等认识连续的数;借助乘除板进行100以内的乘除计算;借助加龙减龙游戏进行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计算;借助金色串珠系统和邮票系统;进行万以内加减乘除及进位、退位练习,引入了分数、平方、立方的概念等。 三、语言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语言的学习应顺应自然发展的原则,孩子在语言交往的过程中就能自然的习得母语。蒙台梭利语言教育主要是通过创设某些适宜的语言环境,来逐步培养幼儿听、说、写、读的能力和习惯,而不是简单的识字课程。通过安静游戏、猜猜我是谁、指令接龙、声音与图片的配对等活动来练习听觉;通过练习发音、朗读古诗、看图说话、续编故事等练习口语;通过描摹砂字母板、打洞粘贴字母、描摹姓名、记录菜单等练习书写;通过阅读与绘画、名称三步卡的配

蒙台梭利教具一些详细介绍及使用方法

蒙台梭利教具一些详细介绍及使用方法(一) 2008年09月02日星期二14:42 圆柱体插座 教具构成:圆柱体插座4组 第一组:直径和高同时递减 第二组:高固定不变直径递减 第三组:反比例组 第四组:直径不变高度递减 教育目的: 直接目的--培养孩子视觉的敏锐性,学习辨别物品大小、高低、粗细的特征。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配对、排序)。 2、为书写作准备。

操作方法:(节选)

1.配对: 1)略 2)双手握住第一组圆柱体插座,把圆柱体插座拿到桌子上(注:一次只出示一组)。 3)坐在孩子右手一侧。 4)用三指捏的动作捏住圆柱体的手柄部分,从粗到细把圆柱体抽出,放在插座前。 5)三指捏住最大的圆柱体插座将其插回插座。 6)略 7)略 8)略 2.排序 1)略 2)将圆柱体插座取出随意混放,通过视觉的辨别找出最大的一个放在桌子的左边。 3)在从剩余的圆柱体插座中找出最大的一个,放在上一个的右侧,依次类推将其按照大到小的顺序排列。4)将排列好的圆柱体插座一一放回凹槽中,结束工作。 5)略

3.三阶段教学法(名称学习) 1)取出最大的和最小的放在一起。 2)用三阶段教学法将两个圆柱体的特征“大的”“小的”教给孩子。 第一段:命名—介绍概念和物体或名称,把感觉和名称联系起来。 第二段:辨别—名称、概念或物体的再确认,使用选择性的问题让孩子来回答,问题中要出现“大的”,“小的”。 第三段:发音—名称、概念或物体的记忆重视,请孩子发音说出正确名称。
注意:在第一次教孩子认识“大、小”时,选择最大和最小的两个,给孩子视觉上反差最大的刺激,等孩子比较熟悉后,再选择相
变化与延伸: 1、两组、三组、四组的组合操作。 2、将家里的日用品(碗、杯子、拖鞋等)进行排序和配对。 3、名称练习: 第一组—大的,小的 第二组—粗的,细的 第三组—又粗又矮的,又细又高的 第四组—高的,矮的

蒙特梭利介绍专业篇

蒙特梭利介绍(专业篇一) 目录 一、玛利娅.蒙特梭利简介 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 三、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 四、家庭“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

一、玛利娅.蒙特梭利简介 (一)蒙特梭利生平 一、成长阶段(1870年-1986年) 1、1870年8月31日,玛利娅.蒙特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 那省的奇纳瓦里市。父亲亚历山德鲁.蒙特梭利,母亲瑞尼尔. 斯托帕尼。 2、1875年玛利娅.蒙特梭利五岁,举家迁居罗马。 3、1876年玛利娅.蒙特梭利进入公立小学一年级就读。 4、1883-1886年进入米开朗基罗技术学校(高中)。 5、1886-1890年进入达文奇工业技术学院,挑选了最喜欢的 学科-数学。 6、1890-1892年期间以杰出成绩就读罗马大学。 7、1892-1896年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就读。1896年毕业,成 为意大利第一位女性医学博士。 二、准备阶段(1896-1906年) 1、1896年担任罗马大学附设医院-San Giovani Hospital之助理医师。在柏林举行的国际妇女会议上,已意大利代表身份出席会议。 2、1897年义务担任罗马大学精神医学科临床教学之助理医生。 3、1898年在柏林举行之教育会议上演说,并于罗马出版此演讲文《社会的不幸与科学上的新发现》。 4、1899年在意大利开始为期二周的演讲旅行,演说《新女性》与《现代慈善事业:儿童与和平》,获杰出医疗服务奖。

5、1900年担任罗马国立启智学校校长。 6、1901年辞卸校长一职,重回罗马大学修读哲学。 7、1902年受邀于拿坡里教育学术会议上演讲。 8、1904-1908年任罗马大学教育学院之自然科学与医学课程教授。 三、启蒙阶段(1907-1909年) 1、1907年在罗马的圣罗伦斯区设立第一所儿童之家。不久,第二所儿童之家相继成立。 2、1908年第三所儿童之家-米兰儿童之家成立。(依据史塔丁的说法:出版意大利版《教育人类学》) 3、1909年重要著作《蒙特梭利教学法》意文版。(意文版名称为《应用于儿童之家额幼儿教育之科学的教育方法》)。 四、发展阶段(1913-1952年) 1、1913年第一届国际训练课程在罗马开课。应麦克劳杂志之邀到美国演说,与卡内基大厅发表专题演讲。受邀至发明家爱迪生家中做客。 2、1914年荷兰儿童之家成立。著作《蒙特梭利手册》出版。克伯屈出版《检视蒙特梭利系统》严厉抨击蒙特梭利教育。 3、1915年于洛杉矶与圣地亚开设训练课程。第三届国际训练课程在美国旧金山开课。由美国教育协会赞助于旧金山的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上演讲。巴萨罗纳成立第一所蒙特梭利学校。 4、1916年在西班牙巴塞罗纳开训练课程。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是“自由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1909)、《童年的秘密》(1936)、《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等。 1、论儿童自由 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她认为,儿童的自由应该包括智能和道德两个方面。智能方面的自由是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使其智力得到发展;道德方面的自由则是要防止儿童为满足自己活动的欲望而出现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来自一种不明智的压制。她认为,如果儿童不用心学习,对学习感到厌倦,那是由于教育方法对儿童心理的自然功能起了不可克服的障碍作用。很多不正常的现象,例如,对克服障碍表现出畏缩,甚至懒散、依赖、顽皮、抗拒、对立等,往往是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对儿童干扰和压抑过多造成的。因此,儿童的教育,无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智力方面的,都必须以儿童的自由为前提。 尽管蒙台梭利强调自由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她所说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她指出,在保证儿童自由的前提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蒙台梭利认为,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第二,通过独立达到自由。蒙台梭利认为,在正确情况下,儿重都有一种独立活动的欲望,教育应当促使儿童这种欲望的实现,以保证儿童的独立性。她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第三,在自由的练习活动中发展意志。蒙台梭利指出,儿童之所以选择某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是由内部的意志倾向来决定的。他的意志引导他前进,并发展他的力量。儿童对于自己选择的工作,不仅不会使他感到疲劳,而且还会强化他的个性。第四,在自由的活动中培养社会性。蒙台梭利非常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但个性的发展并不排斥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个社会集体,可以通过"有准备的"环境、自由的作业、教师的引导和不同年龄的同伴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 2、论师生关系 蒙台梭利提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她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儿童的生命力,使儿童的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其个性,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应该具备2方面的条件,第一,具有精神的准备。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掌握技能更重要。教师的准备工作不仅是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而且还应当以科学家的精神,运用科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下,在儿童的自由活动中去观察和研究儿童表现,提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具备机敏、沉静、耐心、仁爱和谦逊等良好的品质。第二,具有教育的艺术。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应当知道儿童之间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因此,要注意对每个儿童的引导和个别练习。教育者必须"最大限度地限制自己的干涉,同时在儿童的自我教育中,又必须不便他们因过度努力而感到疲倦

蒙台梭利生平介绍

玛利娅·蒙台梭利(意大利语: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者,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于儿童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倡导学校应为儿童设计量身定做的专属环境,并提出了“”、“”等概念。 代表作品《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 个人生平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1870年8月31日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Ancona)地区的基亚拉瓦莱(Chiaravalle)小镇。父亲亚历山德鲁·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 蒙特梭利五岁时,因父亲调职而举家迁居罗马,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蒙特梭利虽是独生女,但父母并不溺爱她,而是注意对她的教育,如要求她守纪律,同情和帮助穷苦和残疾的儿童。因此她幼年时就特别关心那些不幸的儿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玛丽亚从孩提时代起,她的自尊心就非常强烈。有个老师对学生很严格,很权威,不尊重,不关心。有一次这位老师曾用略带侮辱的口吻提及她的眼睛,为了抗议,玛丽亚从此不在这老师面前抬起“这对眼睛”,她认为孩子也是一个人,也需要受到尊重。在安科纳上小学时,蒙台梭利也表现出关心、帮助其他儿童的倾向,对教师轻视儿童和侵犯儿童人格尊严的态度和行为极为反感。 十三岁时,她选择了多数女孩不感兴趣的数学,进入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就读。且于1886年时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奠定了数学基础。中学毕业后,在进入国立达芬奇工业技术学院,学习现代语言与自然科学。十六岁(1886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读生物。读了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学医。“女孩子学医”在当时保守的欧洲社会里,可谓荒谬与决不可能。但蒙台梭利不顾父亲的反对(中断经济上的资助)以及教育制度的限制,凭着她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获准进入医学院研读。由于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时常单独留在解剖室做实验,与死尸独处:再加上家人的反对,沉重的压力,无人可倾诉。不过蒙台梭利却能愈挫愈勇,因而培养出异于常人的毅力,为她日后献身儿童教育,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她深入研究和检验了伊他(Jean itard)和塞贡(Edward Seguln)的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1898年在举行的教育会议上演说,并于罗马出版此演讲文《社会的不幸与科学上的新发现》。儿子马里欧·蒙特梭利诞生。 1899年在意大利开始为期二星期的演讲旅行,演说《新女性》与《现代慈善事业:儿童与和平》,获杰出医疗服务奖。 1900年担任罗马国立启智学校校长。 1901年辞卸校长一职,重回罗马大学修读哲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