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rfc4977.Problem Statement Dual Stack Mobility

rfc4977.Problem Statement Dual Stack Mobility

rfc4977.Problem Statement Dual Stack Mobility
rfc4977.Problem Statement Dual Stack Mobility

Network Working Group G. Tsirtsis Request for Comments: 4977 Qualcomm Category: Informational H. Soliman Elevate Technologies August 2007 Problem Statement: Dual Stack Mobility

Status of This Memo

This memo provides information for the Internet community. It does

not specify an Internet standard of any kind. Distribution of this

memo is unlimited.

Abstract

This document discusses th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mobility

management for dual stack mobile nodes. Currently, two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s are defined for IPv4 and IPv6. Deploying both

in a dual stack mobile node introduces a number of problems.

Deployment and operational issues motivate the use of a single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This document discusses such

motivations. The document also discusses requirements for the Mobile IPv4 (MIPv4) and Mobile IPv6 (MIPv6) protocol so that they can

support mobility management for a dual stack node.

Table of Contents

1. Terminolog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Introduction and Motivation . . . . . . . . . . . . . . . . . . 2

3. Problem Descrip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1. The Impossibility of Maintaining IP Connectivity . . . . . 4 3.2. Implementation Burdens . . . . . . . . . . . . . . . . . . 4 3.3. Operational Burdens . . . . . . . . . . . . . . . . . . . . 4 3.

4. Mobility Management Inefficiencies . . . . . . . . . . . . 4

3.5. IPv4 to IPv6 Transition Mechanisms . . . . . . . . . . . . 5

4.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 . . . . . . . . . . . . . . . 5

5.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6

6.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6.1. Normative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6 6.2. Informative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6 Tsirtsis & Soliman Informational [Page 1]

1. Terminology

This document uses the following terms as defined in Stateless IP/

ICMP Translation (SIIT) [RFC2765]: IPv4-capable node, IPv4-enabled

node, IPv6-capable node, IPv6-enabled node.

The following term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document:

- MIPv4-capable node:

A node that supports MIPv4 [RFC3344] in its implementation. This allows the mobile node to configure a home address (statically or dynamically) and use such address in its Mobile IPv4 signaling. A MIPv4-capable node may also be IPv6-capable or IPv6-enabled and

must be IPv4-capable.

- MIPv6-capable node:

A node that supports MIPv6 [RFC3775] by configuring a home address and using such address in its Mobile IPv6 signaling. A MIPv6-

enabled node may also be IPv4-capable or IPv4-enabled and must be IPv6-capable.

2. Introduction and Motivation

A MIPv4-capable node can use Mobile IPv4 [RFC3344] to maintain

connectivity while moving between IPv4 subnets. Similarly, a MIPv6- capable node can use Mobile IPv6 [RFC3775] to maintain connectivity

while moving between IPv6 subnets.

One of the ways of migrating to IPv6 is to deploy nodes that are both IPv4 and IPv6 capable. Such nodes will be able to get both IPv4 and IPv6 addresses and thus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current IPv4

Internet as well as any IPv6 nodes and networks as they become

available.

A node that is both IPv4 and IPv6 capable can use Mobile IPv4 for its IPv4 stack and Mobile IPv6 for its IPv6 stack so that it can move

between IPv4 and IPv6 subnets. While this is possible, it does not

ensure connectivity since that also depends on the IP version support of the network accessed. Supporting Mobile IPv4 and Mobile IPv6 is

also more inefficient since it requires:

Tsirtsis & Soliman Informational [Page 2]

- Mobile nodes to be both MIPv4 and MIPv6 capable.

- Mobile nodes to send two sets of signaling messages on every

handoff.

- Network Administrators to run and maintain two sets of mobility

management systems on the same network, with each of these systems requiring its own set of optimizations.

This document discusses the potential inefficiencies, IP connectivity problems, and operational issues that are evident when running both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s simultaneously. It also proposes a

work area to be taken up by the IETF on the subject and discusses

requirements for appropriate solutions.

3. Problem Description

Mobile IP (v4 and v6) uses a signaling protocol (Registration

requests in MIPv4 [RFC3344] and Binding updates in MIPv6 [RFC3775])

to set up tunnels between two end points. At the moment, Mobile IP

signaling is tightly coupled to the address family (i.e., IPv4 or

IPv6) used, in the connections it attempts to manipulate. There are no fundamental technical reasons for such coupling. If Mobile IP

were viewed as a tunnel-setup protocol, it should be able to set up

IP in IP tunnels, independently of the IP version used in the outer

and inner headers. Other protocols -- for example, SIP [RFC3261] -- are able to use either an IPv4- or IPv6-based signaling plane to

manipulate IPv4 and IPv6 connections.

A node that is both MIPv4 and MIPv6 capable, will require the

following to roam within the Internet:

- The network operator needs to ensure that the home agent supports both protocols or that it has two separate Home Agents supporting the two protocols, each requiring its own management.

- Double the amount of configuration in the mobile node and the home agent (e.g., security associations).

- IP-layer local network optimizations for handovers will also need to be duplicated.

We argue that all of the above will make the deployment of Mobile

IPv6, as well as any dual stack solution in a mobile environment,

harder. We will discuss some of the issues with the current approach separately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s.

Tsirtsis & Soliman Informational [Page 3]

3.1. The Impossibility of Maintaining IP Connectivity

Even if a mobile node is both MIPv4 and MIPv6 capable, connectivity

across different networks would not, in fact, be guaranteed since

that also depends on the IPv4/IPv6 capabilities of the networks the

mobile is visiting; i.e., a node attempting to connect via a IPv4-

only network would not be able to maintain connectivity of its IPv6

applications and vice versa. This is potentially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discussed in this document.

3.2. Implementation Burdens

As mentioned above, a node that is IPv4 and IPv6 capable must also be MIPv4 and MIPv6 capable to roam within the Internet. The ability to employ both IP versions from one mobility protocol makes it possible to implement just that one protocol, assuming the protocol choice is known. However, in situations where the mobile node must be capable of working in any network, it may still need two protocols.

3.3. Operational Burdens

As mentioned earlier, deploying both protocols will require managing both protocols in the mobile node and the home agent. This adds

significant operational issues for the network operator. It would

certainly require the network operator to have deep knowledge in both protocols, which is something an operator may not be able to justify due to the lack of substantial gains.

In addition, deploying both protocols will require duplication of

security credentials on mobile nodes and home agents. This includes IPsec security associations, keying material, and new authentication protocols for Mobile IPv6, in addition to the security credentials

and associations required by Mobile IPv4. Depending on the security mechanisms used and with some further work,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rely on one set of common credentials. Assuming nothing else

changes, however, such duplication is again significant with no gain to the operator or the mobile node.

3.4. Mobility Management Inefficiencies

Suppose that a mobile node is moving within a dual stack access

network. Every time the mobile node moves, it needs to send two

mobile IP messages to its home agent to allow its IPv4 and IPv6

connections to survive. There is no reason for such duplication. If local mobility optimizations were deployed (e.g., Hierarchical Mobile IPv6 (HMIPv6) [RFC4140], Fast handovers for Mobile IPv4 [RFC4068]),

the mobile node will need to update the local agents running each

protocol. Ironically, one local agent might be running both HMIPv6 Tsirtsis & Soliman Informational [Page 4]

and local MIPv4 home agent. Clearly, it is not desirable to have to send two messages and complete two sets of transactions for the same fundamental optimization.

Hence, such parallel operation of Mobile IPv4 and Mobile IPv6 will

complicate mobility management within the Internet and increase the

amount of bandwidth needed at the critical handover time for no

apparent gain.

3.5. IPv4 to IPv6 Transition Mechanisms

The IETF has standardized a number of transition mechanisms to allow networks and end nodes to gain IPv6 connectivity while the Internet

is migrating from IPv4 to IPv6. However, while some transition

mechanisms can be combined with Mobile IPv4 or Mobile IPv6, none of

the known mechanisms have been shown to assist with the issues

described in this document.

4.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points above highlight the tight coupling in both Mobile IPv4 and Mobile IPv6 between signaling and the IP addresses used by upper

layers. Given that Mobile IPv4 is currently deployed and Mobile IPv6 is expected to be deployed, there is a need for gradual transition

from IPv4 mobility management to IPv6. Running both protocols

simultaneously is inefficient and has the problems described above.

The gradual transition can be done when needed or deemed appropriate by operators or implementers. In the meantime,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the problems listed above can be avoided. Hence, this

section lists some actions that should be taken by the IETF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listed above, without mandating the use of two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s simultaneously.

The Mobile IPv6 Working Group has reached the view that to allow for a gradual transition based on current standards and deployment, the

following work areas would be reasonable:

-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run one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that can manage mobility for both IPv4 and IPv6 addresses used by upper layers. Both Mobile IPv4 and Mobile IPv6 should be able to

perform such tasks.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support route

optimization for Mobile IPv6 in all cases; however, mobility

management and session continuity can be supported.

-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create IPv4 extensions to Mobile IPv6 so that an IPv4 and IPv6 capable mobile node can register its IPv4

and IPv6 home addresses to an IPv4- and IPv6-enabled Home Agent

using MIPv6 signaling only.

Tsirtsis & Soliman Informational [Page 5]

-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create IPv6 extensions to Mobile IPv4 so that an IPv4 and IPv6 capable mobile node can register its IPv4

and IPv6 home addresses to an IPv4- and IPv6-enabled Home Agent

using Mobile IPv4 signaling only.

- It should also be possible to extend MIPv4 [RFC3344] and MIPv6

[RFC3775] so that a mobile node can register a single care-of

address (IPv4 or IPv6) to which IPv4 and/or IPv6 packets can be

tunneled.

If the IETF chooses to pursue all these paths, a vendor could choose to support one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while avoiding the

incompatibility and inefficiency problems listed in this document.

Similarly, operators could decide to continue using one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throughout the period of IPv4 and IPv6

coexistence. However, a mobile node would be forced to choose one

approach or the other, or nevertheless to install both and use one or the other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5.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This document is a problem statement that does not by itself

introduce any security issues.

6. References

6.1. Normative References

[RFC2765] Nordmark, E., "Stateless IP/ICMP Translation Algorithm

(SIIT)", RFC 2765, February 2000.

[RFC3344] Perkins, C., "IP Mobility Support for IPv4", RFC 3344,

August 2002.

[RFC3775] Johnson, D., Perkins, C., and J. Arkko, "Mobility Support in IPv6", RFC 3775, June 2004.

6.2. Informative References

[RFC3261] Rosenberg, J., Schulzrinne, H., Camarillo, G., Johnston,

A., Peterson, J., Sparks, R., Handley, M., and E.

Schooler,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RFC 3261,

June 2002.

[RFC4068] Koodli, R., "Fast Handovers for Mobile IPv6", RFC 4068,

July 2005.

Tsirtsis & Soliman Informational [Page 6]

[RFC4140] Soliman, H., Castelluccia, C., El Malki, K., and L.

Bellier, "Hierarchical Mobile IPv6 Mobility Management

(HMIPv6)", RFC 4140, August 2005.

Authors’ Addresses

George Tsirtsis

Qualcomm

Phone: +908-443-8174

EMail: tsirtsis@https://www.doczj.com/doc/d19207802.html,

Hesham Soliman

Elevate Technologies

Phone: +614-111-410-445

EMail: hesham@https://www.doczj.com/doc/d19207802.html,

Tsirtsis & Soliman Informational [Page 7]

Full Copyright Statement

Copyright (C) The IETF Trust (2007).

This document is subject to the rights, licenses and restrictions

contained in BCP 78, and except as set forth therein, the authors

retain all their rights.

This document and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herein are provided on an "AS IS" basis and THE CONTRIBUTOR, THE ORGANIZATION HE/SHE REPRESENTS OR IS SPONSORED BY (IF ANY), THE INTERNET SOCIETY, THE IETF TRUST AND 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DISCLAIM ALL WARRANTIES, EXPRESS OR IMPLIED,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NY WARRANTY THAT TH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HEREIN WILL NOT INFRINGE ANY RIGHTS OR ANY IMPLIED

WARRANTIES OF MERCHANTABILITY OR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IETF takes no position regarding the validity or scope of an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r other rights that might be claimed to pertai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r use of the technology described in

this document or the extent to which any license under such rights

might or might not be available; nor does it represent that it has

made any independent effort to identify any such rights. Information on the procedures with respect to rights in RFC documents can be

found in BCP 78 and BCP 79.

Copies of IPR disclosures made to the IETF Secretariat and any

assurances of licenses to be made available, or the result of an

attempt made to obtain a general license or permission for the use of such proprietary rights by implementers or users of this

specification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IETF on-line IPR repository at https://www.doczj.com/doc/d19207802.html,/ipr.

The IETF invites any interested party to bring to its attention any

copyrights, patents or patent applications, or other proprietary

rights that may cover technology that may be required to implement

this standard. Please address the information to the IETF at

ietf-ipr@https://www.doczj.com/doc/d19207802.html,.

Tsirtsis & Soliman Informational [Page 8]

政府机关公文格式要求及排版(最新)

。 公文格式排版 一、设置页面(“页面布局”—“页面设置”) (一)“页边距” 1.页边距: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6厘米、右2.5厘米。 2.纸张方向:纵向。 (二)“纸张” 纸张大小:A4。 确保“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并撑满版心”。 二、设置标题 (一)“字体” 1.主标题:先设置字体为华文小标宋简体(或华文中宋、宋体),再设置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形,加粗;字号,二号。 2.副标题:字体,与主标题一致;字形,不加粗;字号,三号。 (二)“段落” 1.对齐方式:居中。 2.左侧右侧缩进均为0字符。 3.特殊格式:无。 4.段前段后间距均为0行。 5.行距:固定值,28磅。 (三)内容要求 1.标题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应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多行标题排列时应当采用梯形或菱形布局,不应采用上下长短一样的长方形或上下长中间短的沙漏形。 2.正式公文标题应要素完整,一般格式为“发文机关+关于××(事由)的+文种”。 3.标题回行时应词意完整,不能将词组拆开;发文机关名称应在第一行居中排布;最后一行不能将“的”与文种单独排列成行。 4.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可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四)标题与正文间隔 空一行,字号为五号,行距为最小值12磅。 三、设置正文 (一)“字体” 1.一级标题:字体,黑体;字形,不加粗;字号,三号。 2.二级标题:字体,楷体_GB2312(或楷体);字形,不加粗;字号,

三号。 3.三级标题、四级标题和五级标题:字体,仿宋_GB2312(或仿宋);字形,加粗;字号,三号。 4.其余正文(包括附件、落款、附注):字体,仿宋_GB2312(或仿宋);字形,不加粗;字号,三号。 5.正文各级各类字体设定完后,应再次选定全文,设置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二)“段落” 1.对齐方式:两端对齐。 2.左侧右侧缩进均为0字符。 3.特殊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 4.段前段后间距均为0行。 5.行距:固定值,30磅。 (三)内容要求 1.主送机关(俗称“抬头”)居正文第一行单独成行,顶格不缩进。 2.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五级标题依次采用“一、”、“(一)”、“1.”、“(1)”、“①”排序标注。 3.公文中引用文件时,应按规范将文件名称和发文字号写全,一般格式为“《关于××××的××》(××××〔××××〕××号)”,特别注意发文字号中必须使用六角括号“〔××××〕”。 4.附件在正文末下空1行,靠左缩进2字符排布;标准格式为“附件:1.××××”;附件名称不用书名号,结尾不加标点符号;单个附件不标注序号;多个附件用阿拉伯数字“1.”标注序号,并按顺序回行排列;回行时,序号与序号对齐,名称内容与内容对齐。 5.发文机关署名(俗称“落款”)在正文末(或附件末)下空1-3行(不盖章时空1行,盖章时空3行),靠右空2字符排布。 6.成文日期(俗称“落款日期”)在发文机关署名下一行靠右排布,以发文机关署名为准居中;标准格式为“××××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不编虚位。 7.用印时,公章应端正盖住发文机关署名,印章上部约三分之二压在空白处,印章上沿距正文最后一行文字空1行,印章下沿骑“年”盖“月”。 8.附注(上行文、平行文中用于标注联系人、联系电话)在成文日期下一行靠左缩进2字符排布;标准格式为“(联系人:×××;联系电话:××××)”。 9.正文中所有标点符号应在中文输入法模式下输入。数字、英文中使

案例撰写规范和格式要求

案例撰写规范和格式要求 一、案例撰写规范 (一)案例正文的基本结构及相关要求 1.标题:以不带暗示性的中性标题为宜(企业名/企业名+主题); 要求:提供企业真实名称,如需隐去,另附说明。选题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某地区、某行业或更大范围的经营管理问题。 2.首页注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案例版权,案例真实性等; 3.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要求:内容提要总结案例内容,不作评论分析,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 4.引言/开头—开门见山/点题; 要求:点明时间、地点、决策者、关键问题等信息,尽量简练,一般用一段文字即可,要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相关背景介绍; 要求:行业、公司、主要人物、事件等相关背景内容翔实充分,能有效辅助案例课堂讨论分析。 6.主题内容:大中型案例宜分节,并有节标题; 要求:陈述客观平实、不出现作者的评论分析,决策点突出,所述内容及相关数据具备完整性和一致性。节标题分一级标题,二级标题(1(正文一级标题);1.1(正文二级标题)……,1.2……) 7.结尾; 要求:根据需要,写法有所不同,比较通行的写法有三种:一是对正文的精辟总结;二是提出决策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三是自然淡出。 8.脚注,附件(图表、附录等);

说明:脚注以小号字附于有关内容同页的下端,以横线与正文断开;图表编号,设标题(中英文)。 9.(英文)案例名称、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与中文内容提要相对应),关键词。 要求:英文摘要150—200个英文单词,英文题目和摘要符合科技英文书写规范。 (二)案例使用说明的基本结构 1.教学目的与用途:适用的课程、对象,教学目标; 2.启发思考题:提示学员思考方向,2-5题为宜; 3.分析思路:给出案例分析的逻辑路径; 4.理论依据与分析:分析该案例所需要的相关理论,以及具体分析 5.背景信息:案例进展程度等其它案例正文中未提及的背景信息; 6.关键要点:案例分析中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中的关键知识点、能力点等; 7.建议课堂计划: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及如何就该案例进行组织引导提出建议; 8.相关附件。(图表等) 9.其它教学支持(可选项)。 说明:(1)计算机支持。列出支持这一案例的计算机程序和软件包,它们的可得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它们的建议或说明。(2)视听辅助手段支持。可得到的,能与案例一起使用的电影、录像带、幻灯片、剪报、样品和其他材料。 二、教学型案例的格式要求 案例正文:(幼圆、小三、加粗)(多倍行距1.3、除案例名称的1为幼圆,全文为Times New Roman) 案例名称(幼圆、三号、加粗)[1]

标准公文(红头文件)格式

标准公文(红头文件)格式 标准公文(红头文件)格式 公文标准格式 局面布局:A4(210×297)纸,页边距上下37mm,左右26mm。 公文如无特殊要求,公文各要素一律采用三号仿宋体。 公文标准格式包含版头、版体、版记三个部分。 一、版头: (一)份号:如需标注份号,用6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左上第一行。 (二)密级和保密期限:如需标注,则用3号黑体左上第二行。 (三)紧急程度:如需标注,3号黑体。(如果(一)、(二)未标注,则为第一行,如果(一、二)同时标注,则第三行....)(四)发文机关标志:红色小标宋体字,字号原则上以三号。如果联合发文,则“文件”二字居右侧且居中。联合机关自上而下排列,分散对齐。 (五)发文字号:位于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两行,居中排布,使用〔〕,发文字号“不加第”,“不虚编(1号不编为01号)”。上行文中的发文字号,居左空一格,与最后一个签发人姓名同一行。 (六)签发人:“签发人:”字样,用3号仿宋体,姓名用3号楷体。多个签发人,自上而下,每行两个姓名。 (七)分割线:位于字号下4mm处居中与版心等宽的红色分割线。

二、版体: (一)标题:2号小标宋体字,位于分割线下空两行,分一行或多好居中排布,回行时注意此意完整性,长短适意,间距恰当,排列用梯形或菱形。 (二)主送机关:标题下空一行居左顶格,回行时依然顶格,最后一个机关用全角冒号。 (三)正文:公文首页必须显示正文,3号仿宋体,正文结构次序采用一、(一)、1、(1)标注,第一级黑体,第二级楷体,第三、四级仿宋体。 (四)附件说明:正文下空两行左空两字注明“附件:”,:为全角。多个附件用阿拉伯数字标记,1.xxxx,附件名后面不带任何标点符号。 (五)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详细见GB/T 9704-20XX。 (六)成文日期中的数字,不得使用虚数。 (七)特殊情况说明: (八)附注:如有附注,居左空两字用()编排在成文日期的下一行。 (九)附件:附件应当另面编排,3号黑体字,顶格编在版心左上行 三、版记: (一)分割线: (二)抄送机关:4号仿宋体,“抄送:xxx”。如需将主送机关

ERP 仓库管理系统

身体仓库管理系统 1、模块说明:每个模块一般可分为六组:基本资料、日常作业、凭证打印、清单与报表、 批次处理、查询作业 1.1 基本资料:产品类别设定、编码原则设定、产品编码、仓别设定、单据性质设定 1.1.1 产品类别设定:此为后续报表数据收集索引和分类之依据 1.1.2 编码原则设定:据此不同公司可采取不同的分段和方式进行自动编码,包 括产品编码、供应商编码、客户资料编码、人员编码等, 都要依此进行自定义。 Eg: A 一般产品编码通用原则为:大分类(3码)+中分类(3码)+小分类(3码)+ 流水码(4码),共计13码左右即可。 Eg: B 编码不必赋予太多特殊意义,亦造成编码上的混乱,以简单明了,易 识别为原则。 1.1.3 产品编码:包括基本项目、采购、生管、仓库、业务、品管、生产、财务 会计、其它,其可根据不同部门使用状况来分类定义,同 时便于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输入,及日后使用之管理和维护。 1.1.4 仓别设定:此为各仓别属性设定之基础 1.1.5 单据性质设定:此为各“日常作业”之单据性质设定基础。 Eg:A库存异动单对库存的影响可分为:增加、减少 调拨单对库存的影响为:平调 成本开帐/调整单对成本的影响可分为:增加、减少 Eg:B可依不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单据别的区别使用和管理。 Eg:C单据的编码方式:单别+单据号,或可采用自由编码的方式进行等 Eg:D单据表尾的备注与签核流程等。 Eg:E单据电脑审核流程。 1.2 日常作业:库存异动建立作业、调拨建立作业、成本开帐/调整建立作业、盘点资 料建立作业、批号管理建立作业、借入/出建立作业、借入/出还回作 业 1.2.1 库存异动建立作业:此单据适用于非生产性物料的异动(或增或减),及库存 盘盈亏之调整用,如没有上线制令管理系统亦可通过 此作业进行库存异动作业。 1.2.2 调拨单建立作业:此单据适用于各仓之间的物料调拨之用,不对库存变化 产生影响。 1.2.3 成本开帐/调整建立作业:此单据适用于系统开帐之各仓库存成本资料的输 入,亦是日常“成本重计作业”所产生之单据。 1.2.4 盘点资料建立作业:此单据适用于盘点时库存数量之输入 1.2.5 批号管理建立作业:此单据适用于物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追溯的 管理,及先进先出原理 1.2.6 借入/出建立作业:此单据适用于所有借入/出作业记录之凭证 1.2.7 借入/出还回建立作业:此单据适用所有借入/出还回作业记录之凭证,如无 法归还之作业,则通过进货或销货来做关联性作 业。 1.3 凭证打印:库存异动单凭证、调拨单凭证、成本开帐/调整单凭证、盘点清单凭证、 批号管理凭证、借入/出凭证、借入/出还回凭证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2012版(含式样)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 GB/T 9704—2012 目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公文用纸主要技术指标 5 公文用纸幅面尺寸及版面要求 5.1 幅面尺寸 5.2 版面 5.2.1 页边与版心尺寸 5.2.2 字体和字号 5.2.3 行数和字数 5.2.4 文字的颜色 6 印制装订要求 6.1 制版要求 6.2 印刷要求 6.3 装订要求 7 公文格式各要素编排规则 7.1 公文格式各要素的划分 7.2 版头 7.2.1 份号 7.2.2 密级和保密期限 7.2.3 紧急程度 7.2.4 发文机关标志 7.2.5 发文字号

7.2.6 签发人 7.2.7 版头中的分隔线 7.3 主体 7.3.1 标题 7.3.2 主送机关 7.3.3 正文 7.3.4 附件说明 7.3.5 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和印章 7.3.5.1 加盖印章的公文 7.3.5.2 不加盖印章的公文 7.3.5.3 加盖签发人签名章的公文 7.3.5.4 成文日期中的数字 GB/T 9704—2012 7.3.5.5 特殊情况说明 7.3.6 附注 7.3.7 附件 7.4 版记 7.4.1 版记中的分隔线 7.4.2 抄送机关 7.4.3 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7.5 页码 8 公文中的横排表格 9 公文中计量单位、标点符号和数字的用法 10 公文的特定格式 10.1 信函格式 10.2 命令(令)格式 10.3 纪要格式 11 式样

GB/T 9704—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对GB/T 9704—1999《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进行修订。本标准相对GB/T 9704—1999主要作如下修订: a)标准名称改为《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英文名称也作相应修改; b)适用范围扩展到各级党政机关制发的公文; c)对标准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d)对公文装订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e)增加发文机关署名和页码两个公文格式要素,删除主题词格式要素,并对公文格式各要素的编排进行较大调整; f)进一步细化特定格式公文的编排要求; g)新增联合行文公文首页版式、信函格式首页、命令(令)格式首页版式等式样。 本标准中公文用语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的用语一致。 本标准为第二次修订。 本标准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国标准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房庆、杨雯、郭道锋、孙维、马慧、张书杰、徐成华、范一乔、李玲。 本标准代替了GB/T 9704—1999。 GB/T 9704—1999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9704—1988。

论文本模板和格式规范

体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撰写 一、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一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应完整、准确。 2.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应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简化汉字和法定的计量单位。 3.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中采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全文必须统一,并符合规范化的要求。论文中使用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习惯用语,应加以注释。国外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必须在译文后用圆括号注明原文。 4.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文稿用白色A4纸打印。 5.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稿纸四周应留足空白边缘,左侧装订。 6.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电子插图、照片等必须确保能复制或微缩。 7.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页码从“绪论”或“引言”数起(包括绪论、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谢辞或致谢等),用阿拉伯数字编连续码;插图和附表清单、符号和缩略词说明等用阿拉伯数字单独编连续码。 二、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结构及编排要求 (一) 封面 封面包括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及所在学院七部分。采用教务处网页上提供的统一封面格式。论文题目(小三号宋体、加粗)和其他信息(四号楷体GB-2312、加粗)打印在封面合适的位置上。论文题目(包括副题和标点符号)不超过36个汉字。(见附22) (二) 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设计)主要内容、观点的摘录,应反映论文(设计)的主要信息。 中文摘要一般300左右字,中英文摘要应相对应,且中文摘要在前,英文摘要在后。 “摘要”二字(小三号黑体、居中),两字间空一格(注:“一格”的标准为一个汉字,以下同),英文“ABSTRAT”(小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 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论文(设计)主体内容的名词,供检索使用。每篇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选取3-5个关键词,各关键词间用分号隔开,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依次为冒号、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小四号Times New Roman),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摘要内容后下空二行打印“Key words”

仓库管理系统使用手册

仓库管理系统 ——使用手册

目录 第1章系统概述 (1) 1.1引言 (1) 1.2系统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系统安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系统环境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单机版的安装...............................................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网络版的安装...............................................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 程序包文件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2 数据库的安装与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3 客户端的安装与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系统注册.......................................................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基本操作 (2) 3.1系统启动 (2) 3.2重新登录 (2) 3.3修改密码 (2) 3.4记录排序 (3) 3.5快速查找功能 (3) 3.7窗口分隔 (3) 3.8数据列表属性设置 (3) 3.9数据筛选 (4) 3.10数据导入 (4) 3.11报表设计 (5)

政府机关公文格式要求及排版(最新)

政府机关公文格式要求及排版(最新) 政府机关公文格式要求及排版(最新)一、设置页面(“页面布局”—“页面设置”) (一)“页边距” 1.页边距: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6厘米、右2.5厘米。 2.纸张方向:纵向。 (二)“纸张” 纸张大小:A4。 确保“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并撑满版心”。 二、设置标题 (一)“字体” 1.主标题:先设置字体为华文小标宋简体(或华文中宋、宋体),再设置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形,加粗;字号,二号。 2.副标题:字体,与主标题一致;字形,不加粗;字号,三号。 (二)“段落” 1.对齐方式:居中。 2.左侧右侧缩进均为0字符。 3.特殊格式:无。 4.段前段后间距均为0行。 5.行距:固定值,28磅。 (三)内容要求 1.标题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应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多行标题排列时应当采用梯形或菱形布局,不应采用上下长短一样的长方形或上下长中间短的沙漏形。2.正式公文标题应要素完整,一般格式为“发文机关+关于××(事由)的+文种”。 3.标题回行时应词意完整,不能将词组拆开;发文机关名称应在第一行居中排布;最后一行不能将“的”与文种单独排列成行。 4.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可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四)标题与正文间隔 空一行,字号为五号,行距为最小值12磅。 三、设置正文 (一)“字体” 1.一级标题:字体,黑体;字形,不加粗;字号,三号。 2.二级标题:字体,楷体_GB2312(或楷体);字形,不加粗;字号,三号。 3.三级标题、四级标题和五级标题:字体,仿宋_GB2312(或仿宋);字形,加粗;字号,三号。4.其余正文(包括附件、落款、附注):字体,仿宋_GB2312(或仿宋);字形,不加粗;字号,三号。 5.正文各级各类字体设定完后,应再次选定全文,设置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二)“段落” 1.对齐方式:两端对齐。 2.左侧右侧缩进均为0字符。 3.特殊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 4.段前段后间距均为0行。 5.行距:固定值,30磅。 (三)内容要求 1.主送机关(俗称“抬头”)居正文第一行单独成行,顶格不缩进。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内容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标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编写格式: 1.“摘要”、“目录” 黑体,三号,居中排列。 2.“引言”、“结论” 、“参考文献”黑体,四号,左对齐排列,“致谢”、“附录”黑体,四号,居中排列。 3.正文:各章标题黑体,四号,居左排列。各章下的节标题黑体,小四号,居左排列。正文内容中文为宋体,小四号。正文中的图名和表名及相应内容用宋体,五号字体,图名置于图正下方,表名置于表正上方。 4.页眉:宋体五号,居中排列。内容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页码:宋体小五号,页脚居中排列。页码从引言开始编号,一直编到附录。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前置部分: 毕业设计(论文)的前置部分包括封面、中文摘要、目录等。 1.题目: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中文题目(包括副题和标点符号)一般不宜超过20字。 2.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中文摘要内容,宋体,小四号,一般为300字左右。摘要中不宜出现公式、非公用的符号、术语等。 (2)每篇论文选取3~5个关键词,关键词排列在摘要的左下方一行,顶格写:“关键词:”为黑体,小四号,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接排、各个关键词之间有分号隔开。 3.目录:按照引言、论文的章节、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前后顺序,编写序号、名称和页码。目录页排在中文摘要之后,目录要求自动生成。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部分: 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字数(正文部分)要求8000字以上。 1.引言:简要说明作者所作工作的目的、范围、国内外进展情况、前人研究成果、本人的设想、研究方法等。 2.正文:毕业设计(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理论分析、数据资料、实验方法、结果、本人的论点和结论等内容,还要附有各种有关的图表、照片、公式等。 (1)图:图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码,如:图1.1、1.2,图2.1、2.2等。图

红头文件-公文标准格式

局面布局:A4(210×297)纸,页边距上下37mm,左右26mm。 公文如无特殊要求,公文各要素一律采用三号仿宋体。 公文标准格式包含版头、版体、版记三个部分。 一、版头: (一)份号:如需标注份号,用6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左上第一行。 (二)密级和保密期限:如需标注,则用3号黑体左上第二行。 (三)紧急程度:如需标注,3号黑体。(如果(一)、(二)未标注,则为第一行,如果(一、二)同时标注,则第三行....) (四)发文机关标志:红色小标宋体字,字号原则上以三号。如果联合发文,则“文件”二字居右侧且居中。联合机关自上而下排列,分散对齐。 (五)发文字号:位于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两行,居中排布,使用〔〕,发文字号“不加第”,“不虚编(1号不编为01号)”。上行文中的发文字号,居左空一格,与最后一个签发人姓名同一行。 (六)签发人:“签发人:”字样,用3号仿宋体,姓名用3号楷体。多个签发人,自上而下,每行两个姓名。 (七)分割线:位于字号下4mm处居中与版心等宽的红色分割线。 二、版体: (一)标题:2号小标宋体字,位于分割线下空两行,分一行或多好居中排布,回行时注意此意完整性,长短适意,间距恰当,排列用梯形或菱形。 (二)主送机关:标题下空一行居左顶格,回行时依然顶格,最后一个机关用全角冒号。 (三)正文:公文首页必须显示正文,3号仿宋体,正文结构次序采用一、(一)、1、(1)标注,第一级黑体,第二级楷体,第三、四级仿宋体。 (四)附件说明:正文下空两行左空两字注明“附件:”,:为全角。多个附件用阿拉伯数字标记,,附件名后面不带任何标点符号。 (五)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详细见GB/T 9704-2012。 (六)成文日期中的数字,不得使用虚数。 (七)特殊情况说明: (八)附注:如有附注,居左空两字用()编排在成文日期的下一行。 (九)附件:附件应当另面编排,3号黑体字,顶格编在版心左上行 三、版记: (一)分割线: (二)抄送机关:4号仿宋体,“抄送:xxx”。如需将主送机关移至版记,则记作“主送:xxx” (三)印发机关和引发日期:印发日期右空一字,日期后加印发二字。 (四)页码:4号半角阿拉伯数字,公文版心下边缘之下,单页码居右空一字,双页码居左空一字。空白页、版记不编页码。

仓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说明书

智能仓库管理系统 需求规格说明书 拟制:仇璐佳日期:2010年3月17日星期三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文档编号:DATA-RATE-SRS-01 创建日期:2010-03-17 最后修改日期:2020-04-24 版本号:1.0.0 电子版文件名:智能仓库管理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文档修改记录

基于web智能仓库管理系统详细需求说明书(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1.引言 1.1 编写目的 本系统由三大模块构成,分别是:系统设置,单据填开,库存查询。 其中: 系统设置包括:管理员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权限管理;仓库内货物的基本资料的增加,修改,删除;工人,客户等的基本资料的增加,修改,删除。 单据填开模块包括:出库单,入库单,派工单,等单据的填开及作废操作。 库存查询系统包括:库存情况的查询,各项明细的查询,工人工资的查询,正在加工产品查询等。 报表导出模块包括:按月,按季度,按年的报表导出功能。 1.2 背景说明 (1)项目名称:基于web智能仓库管理系统 (2)项目任务开发者:东南大学成贤学院06级计算机(一)班仇璐佳,软件基本运行环境为Windows环境,使用MyEclipse7.1作为开发工具,使用struts2作为系统基本框架,Spring作为依赖注入工具,hibernate对MySql所搭建的数据库的封装,前台页面采用ext的js框架,动态能力强,界面友好。 (3)本系统可以满足一般企业在生产中对仓库管理的基本需求,高效,准确的完成仓库的进出库,统计,生产,制造等流程。 1.3 术语定义 静态数据--系统固化在内的描述系统实现功能的一部分数据。

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与格式规范

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与格式规范 关于《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与格式规范》,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体 毕业论文文体类型一般分为:试验论文、专题论文、调查报告、文献综述、个案评述、计算设计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适合的文体写作。 (二)文风 符合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科学性、创造性、逻辑性、

实用性、可读性、规范性等。写作态度要严肃认真,论证主题应有一定理论或应用价值;立论应科学正确,论据应充实可靠,结构层次应清晰合理,推理论证应逻辑严密。行文应简练,文笔应通顺,文字应朴实,撰写应规范,要求使用科研论文特有的科学语言。 (三)论文结构与排列顺序 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独创性声明及版权授权书、摘要、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组成并按前后顺序排列。 1.封面:毕业论文(设计)封面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题目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切题、简洁,不超过30字,可分两行排列;

(2)层次:大学本科、大学专科 (3)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电脑艺术设计、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生物技术应用、设施农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和畜牧兽医等专业,应按照标准表述填写; (4)日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时间。 2.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需要学生本人签字。 3.摘要:论文摘要的字数一般为300字左右。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内容包括:该项研究工作的内容、目的及其重要性;所使用的实验方法;总结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见解;研究结论及其意义。摘要中不列举例证,不描述研究过程,不做自我评价。

红头文件的标准格式及范本

红头文件的标准格式及范本 格式: 眉首:(文头,红色反线以上部分) 印制份数序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 1.公文份数顺序号7位数(版心左上角顶格第1行,机密、绝密件才标注) 2.密级和保密期限(秘密、机密、绝密*30年) 秘密件指内容涉及国家一般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一定损害的公文。机密件指内容涉及国家重要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的公文。绝密件指内容涉及国家核心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公文。 3.紧急程度 急件、特急;电报: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3号黑体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1行,两字间空1字;如同时标识密级和紧急程度,密级在第1行,紧急程序在第2行) 4.发文机关标识(小标宋体字,红色) 《XXX人民政府文件》——主要用于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颁布行政规章,发布政府的决定或通知、印发重要会议纪要和政府领导讲话,转发上级或批转下级重要文件等)《XXX人民政府》——主要用于印发函件及处理一般事项的通知、批复等下行文。 联合行文(党、政、军、群) 5.发文字号(发文机关标识下空2行,用3号仿宋体字,居中排布。联合行文只标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发文机关代字(渝府发)——年份〔2005〕——序号 6.签发人 只有上行文才标注。平行排列于发文字号右侧。发文字号居左空1字,签发人姓名居右空1字。“签发人”用3号仿宋字,后用3号楷体字标识签发人姓名。 二、主体(红色反线下方,主题词上方) 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成文时间、印章、附注 1.标题(位于红色反线空两行之下,2号小标宋体字,居中) 三要素:发文机关——事由(关于?的)——文种 要求:切题、简明、醒目、得体 2.主送机关(左侧顶格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 全称或规范化简称、统称 注:公告、通告等属周知性的公文,没有主送单位。 3.公文正文:首页必须显示正文 4.附件(正文下空1行左空2字,用3号仿宋体标识) 附件是正文内容的组成部分,与公文正文一样具有同等效力。 5.成文日期(行政机关公文用汉字,党委系统用阿拉伯数码标识;法规性公文的成文时间一般在标题下方正中,并加一圆括号) 成文日期确定的原则: (1)会议通过的决定、决议等以会议通过日期为准; (2)领导签发的,以签发日期为准; (3)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的领导签发日期为准;

仓库管理系统(软件需求说明书)

1引言 (2) 1.1编写目的 (2) 1.2背景 (2) 1.3定义 (3) 1.4参考资料 (3) 2任务概述 (3) 2.1目标 (3) 2.2用户的特点 (9) 2.3假定和约束 (9) 3需求规定 (9) 3.1对功能的规定 (9) 3.2对性能的规定 (9) 3.2.1精度 (9) 3.2.2时间特性要求 (9) 3.2.3灵活性 (9) 3.3输人输出要求 (9) 3.4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10) 3.5故障处理要求 (10) 3.6其他专门要求 (10) 4运行环境规定 (11) 4.1设备 (11) 4.2支持软件 (11) 4.3接口 (11) 4.4控制 (11)

软件需求说明书 1引言 1.1编写目的 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往往是很复杂的,烦琐的。由于所掌握的物资种类众多,订货,管理,发放的渠道各有差异,各个企业之间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各类统计计划报表繁多,因此物资管理必须实现计算机化,而且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 根据当前的企业管理体制,一般物资供应管理系统,总是根据所掌握的物资类别,相应分成几个科室来进行物资的计划,订货,核销托收,验收入库,根据企业各个部门的需要来发放物资设备,并随时按期进行库存盘点,作台帐,根据企业领导和自身管理的需要按月,季度,年来进行统计分析,产生相应报表。为了加强关键物资,设备的管理,要定期掌握其储备,消耗情况,根据计划定额和实际消耗定额的比较,进行定额的管理,使得资金使用合理,物资设备的储备最佳。 所以一个完整的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系统应该包括计划管理,合同托收管理,仓库管理,定额管理,统计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其中仓库管理是整个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的核心。 开发本系统的目的在于代替手工管理、统计报表等工作,具体要求包括: 数据录入:录入商品信息、供货商信息、名片、入库信息、出库信息、退货信息等信息; 数据修改:修改商品信息、供货商信息、名片、帐号等信息; 统计数据:统计仓库里面的商品的数量,种类,并计算库存总价值; 数据查询:输入查询条件,就会得到查询结果; 数据备份:定期对数据库做备份,以免在数据库遇到意外破坏的时候能够恢复数据库,从而减少破坏造成的损失。

最新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素

最新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素 作者:朱传春 新公文格式要素部分要素 版头 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 发人 主体 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 章、附注、附件、 版记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其他页码等 公文格式要素要素简述 份号份数序号,是将同一公文印制若干份时每份地顺序编号. 涉密公文才需标注份号. 一般用位号阿拉伯数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 密级和保密 期限 需标注密级(秘密、机密、绝密)和保密期限,一般用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二行.保密期限中地数字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如“绝密★年”)“绝密”是最重要地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地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地损害;(年上限,核心涉密人员管理) “机密”是重要地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地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地损害;(年上限,重要涉密人员管理) “秘密”是一般地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地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年上限,一般涉密人员管理) 紧急程度 紧急公文应当分别标注“特急”“加急”,电报应当分别标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一般用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 如需同时标注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按照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地顺序自上而下分行排列. 发文机关标志 )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联合行文:)同时标注发文机关名称,若加“文件”二字,则居右编排;)单独标注注办机关名称. 发文字号 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地发文字号.如“沪府发〔〕号”. 有版头地标注在发文机关标志下,没有版头地标注在公文标题下; 上行文需要在发文字号同一行标注“签发人”,此时,发文字号左空一字编排,签发人有空一字编排. 签发人 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由“签发人”三字加全角冒号和签发人姓名组成,居右空一字. 上行文标注签发人主要为了方便上级机关了解下级机关由谁对上报公文事项负责. 联合行文多个签发人时,第一个为主办机关签发人,一行两个,回行时与上一行对齐. 标题 完整地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此三要素中“文种”必不可省略. 公文地标题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规章包括:规则、制度、章程、条例、办法、细则、规定、公约、守则等.

撰写协议书的格式要求

撰写协议书的格式要求 其实协议书也是有很大的要求的,那是知道协议书需要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撰写协议书的格式要求,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页面规格与编码 1、页面设置 页边距为上下2.5厘米、左右3厘米,标准字符间距,行间距为多倍1.25。 2、页码编辑 封皮无页码。正文开始设置页码,页码起始数字为1,形式为普通阿拉伯数字,置于页面底端居中。 二、字体与字号 1、封面部分 封面包括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当事人、签约时间、签约地点等。 (1)合同编号部分”;集团范XX”;与”;编号XX”;,为黑体,四号,文本左对齐; (2)空两行书写合同名称,仿宋字体,一号,加粗,居中; (3)空7-8行,余下内容(当事人、合同签订时间、签订地点等)用三号楷 体字,与合同名称居中对齐。 2、主体部分 (1)段前空一行书写合同名称,黑体,二号,居中,段前段后各24磅; (2)下书双方当事人双方基本信息,黑体,小三号,文本左对齐; (3) 合同正文文本为宋体,小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多倍行距1.25; 3、表格与说明 (1)每张表格均应有表题,表题前后各空一行,采用宋体,小四号,加粗, 置于表格上方居中位置; (2)表格中文字为宋体5号,居中; (3)在表格正下方空一行书写表格说明,采用宋体,五号;

(4)同一表格应尽量放在一页。 4、结尾与落款 (1)合同正文结束后,空两行,书写”;(以下无正文)”;字样,采用宋体,小 四号,首行缩进两字符。 (2)依据合同具体情况书写落款,采用宋体,小四号字,分别在页面两侧为 双方当事人预留出大致相等的签字(盖章)空间。 5、附件、附录 合同结尾处需要加附件、附录的,应另起一页。 (1)附件起始页书写“;合同附件”;,上下各空一行,采用仿宋字体,二号,加 粗,居中。 (2)附件、附录需编号,形式为”;附件/附录+阿拉伯数字”;例:”;附件1”;、”;附 件2”;、”;附录1”;。附件编号采用仿宋体,三号,加粗,文本左对齐。 (3)附件、附录标题为宋体,小三号,加粗,置于附件文本/表格上方正中位置。 三、条款分层 合同条款序号分级最多为四层,如需编号应按照以下顺序 (1)第一层“;1.”;、”;2.”;……;……; (2)第二层“;1.1”;、”;1.2”;……;……; (3)第三层“;1.1.1”;、”;1.1.2”;……;……; (4)第四层“;1.1.1.1”;、”;1.1.1.2”;……;……; 四层以下仍有分级编号必要的,应依次使用序号:(1)(2)(3)……;……; 四、目录设置 1、目录置于封皮下一页,需显示到三级标题,且应为word自动生成目录格式,以便使用超链接功能。 2、在引用中插入目录时格式应选择为”;正式”;,显示级别为”;3”;。 3、目录上方书写”;目录”;二字,字体为黑体,小二号,居中。

政府机关单位红头文公文标准格式

一、红头文件的制作及标准 1、进行页面设臵 选择“文件”——“页面设臵”选择“页边距”附签,上:3.7厘米下:3.5厘米左:2.8厘米右:2.6厘米。选择“版式”附签,将“页眉和页脚”设臵成“奇偶页不同”,在该选项前打“√”。选择“文档网格”附签,“字体设臵”,“中文字体”设臵为“仿宋”;“字号”设臵成“三号”,单击“确定”按钮,选中“指定行网格和字符网格”;将“每行”设臵成“28”个字符;“每页”设臵成“22”行。然后单击“确定”按钮,这样就将版心设臵成了以三号字为标准、每页22行、每行28个汉字的国家标准。 2、插入页号 选择“插入”——“页码”,“位臵”设臵为“页面底端(页脚)”,“对齐方式”设臵为“外侧”。然后单击“格式”按钮,“数字格式”设臵为全角的显示格式,单击“确定”按钮,再次单击“确定”按钮完成页码设臵。双击页码,在页码两边各加上一条全角方式的短线;并将页码字号设臵成“四号”;字体任意;奇数页的页码设臵成右空一个汉字,偶数页的页码设臵成左空一个汉字。 3、发文机关标识制作 选择“插入”——“文本框”——“横排”菜单项,鼠标将会变成“┼”,在Word 2000版面上单击鼠标左键,出现一个文本框,在该文本框内输入发文机关标识,输入完成后,选中该文本框,单击鼠标右键——“设臵文本框格式”,在这里来设臵红头的属性。

选择“颜色和线条”附签,“颜色”设臵成“无填充颜色”。选择“大小”附签,“高度”设臵成“2cm”;宽度设臵成“15.5cm”。注: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尺寸。选择“版式”附签,单击“高级”按钮,水平对齐:“对齐方式”设臵成“居中”,“度量依据”设臵成“页面”;垂直对齐:“绝对位臵”设臵成“页边距”,“下侧”设臵成“2.5cm”——平行文标准,“8.0cm”——上行文标准,注: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尺寸。然后单击“确定”。 选择“文本框”附签,左、右、上、下都设臵成“0cm”,单击“确定”完成。文本框属性全部设臵完成,单击“确定”按钮。选中文本框内的全部文字,将颜色设臵成“红色”,字体设臵成“小标宋简体”,字号根据文本框的大小设臵成相应字号,但要尽量充满该文本框,这样,宽为155mm、高为20mm、距上25mm的红头制作完成。 4、红线制作 首先将“视图”——“工具栏”——“绘图”选中,单击“绘图”工具条的直线工具,鼠标会变成“十”字形,左手按住键盘上的Shift 键,右手拖动鼠标从左到右划一条水平线,然后选中直线单击鼠标右键,选择“设臵自选图形格式”,红线的属性在这里进行设臵。选择“颜色和线条”附签,“颜色”设臵为“红色”;“虚实”设臵为“实线”;“粗线”设臵为“2.25磅”。选择“大小”附签,“宽度”设臵为“15.5cm”。选择“版式”附签,单击“高级”按钮,水平对齐:“对齐方式”设臵成“居中”,“度量依据”设臵成“页面”,垂直对齐:“绝对位臵”设臵成“页边距”,“下侧”设臵成“7cm”——平

仓库管理系统说明书

二、仓库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仓库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建模 1、需求分析 仓库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完成以下功能: 仓库存放的货物品种繁多,堆存方式以及处理方式也非常复杂,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仓库管理者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会大幅上升,因此往往很难及时准确的掌握整个仓库的运作状态。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减轻仓库管理员和操作员的工作负担,此系统在满足仓库的基本管理功能基础上发挥信息系统的智能化。 根据要求可将系统分为四个模块 (1)用户登录模块 普通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登录此系统,执行仓库管理的一些操作,但是普通操作员和管理人员所能执行的功能不一样。 (2)仓库管理模块 管理员工作需要登陆系统,才能够进行操作,系统中的各项数据都不允许外人随便查看和更改,所以设置登陆模块是必须的。可以执行仓库进货,退货,领料,退料;商品调拨,仓库盘点等功能。(3)业务查询模块 在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执行库存查询,销售查询,仓库历史记录查询。 (4)系统设置模块 显示当前仓库系统中的信息,在系统中可以执行供应商设置,仓库设置。 2、功能模块分析 (1)登录模块 ①普通操作员:显示当天仓库中的所有库存的信息。 ②管理员:修改仓库中的库存信息。 ③用户注销:在用户执行完仓库功能时,注销。 ④用户退出。 (2)管理模块 ①仓库库存的进货与退货; ②仓库中的库存需要领料和退料功能; ③仓库也可以完成不同地区的商品在此仓库的商品调拨任务; ④用户人员也可以在当天之后对仓库中的库存进行盘点。 (3)查询模块 ①显示当前仓库商品信息,并执行库存查询; ②显示仓库信息,对商品的销售量进行查询; ③此系统还可以对仓库历史记录进行查询。 (4)设置模块 ①供应商设置 ②仓库设置 3、工作内容及要求 ①进一步细化需求分析的内容,识别出系统的参与者,并完成用例图; ②将用例图中的每个用例都写成相应的事件流文档; ③进一步使用活动图来描述每个用例,为后续的系统设计做好准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