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

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

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

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新兴科学:工程海洋学,遥感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

(二)、海洋的特性

2.海水特性:

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第二节海洋学研究意义

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三节海洋学研究方法

1.(物理海洋学)常规和遥感观测。

2.实验和数值模拟。

3.理论研讨

第四节海洋学研究发展史

1、早期研究(麦哲伦,库克,郑和、王充、哥伦布、列文虎克、牛顿、贝努力、拉瓦锡、

拉普拉斯)2.海洋科学研究开始(达尔文、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

为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在南大西洋的科学考察,第一次采用电子回声测深法)3.全面认识和近期高速发展:(1957年,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和1960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的成立,促进了海洋科学的迅速发展。)4.国际研究计划及研究前景和规划

启示:研究历史是曲折漫长的,对海洋认识逐渐深入,科学研究需要不怕吃苦,勇于创新。我们因该关注海洋、善待保护海洋、和海洋和平共处。

§2.8 与海洋法有关的海域名称

直线基线:直线基线是先在大陆岸上或沿海岸外缘岛屿上选定若干点作为基点,然后将相邻的基点以直线相连而成。

内水:(包括湖泊、河流、内海、港口、领峡及其他位于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

领海:(沿海国从其全部海岸的最低落潮线,即大比例海图的低潮线(称自然基线)或所选定的一条领海基线(称直线基线)向外延伸,划出一定宽度(通常12n mile)的海域作为领海,该国对此海域行使主权管辖。1浬(1n mile)=1.852km)

毗连区:(沿海国为了某些特定事项(如海关、财政、移民、防疫等)在其领海宽度线外划出不超过12n mile的海域作为毗连区,行使必要的管制。)

专属经济区:(沿海国有权在领海以外划定一个专属管辖区,其宽度自领海基线起不超过200n mile,对该区域的一切生物和矿产资源拥有主权,其他国家享有航行、飞越、敷设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公海:(除领海、内水、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全部海域。)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2.1 地球的基础知识

2.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吸引着九大行星、50颗卫星、2000多颗小行星以及600多颗彗星绕其运行。

2.1.2 地球的形状

赤道面向外膨胀、沿地轴向内收缩;不规则椭球体。梨形

2.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2.1.4 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

一、地球的起源

大约在(50~60)亿年前,在银河系所在部位存在一个巨大的气体―尘埃‖星云,叫作太阳云。一开始它就在不稳定地自转,同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进行收缩,使大量物质聚集于中心部分。根据旋转体角动量守恒定律,体积缩小导致自转速度加快,离心力随之加大,太阳云逐渐变扁成圆盘状。太阳云在收缩过程中,密度压力加大,导致温度急剧上升,于是产生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通过向外强烈辐射释放出巨大能量,于是光芒四射的原始太阳就此产生。原始太阳经过一个不稳定阶段,抛射出大量物质。太阳抛出的物质参加到围绕它旋转的圆盘中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盘状星云赤道面上,尘埃物质作为气体凝聚的核集结成一个个大小团块,并沿赤道下沉,形成一圈圈有规律间隔的尘环。环内物质在不均匀引力作用下,大质点吸引小质点,逐渐聚结成为行星胚胎,最终形成行星。

2.2 海与洋

2.2.2 海洋的划分

主要部分为洋(90%》2000m35%。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沉积物为海相(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粘土),附属部分为海(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湾和海峡10%。陆相(沙,泥沙),

(1)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2)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3)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海湾:被陆地环绕且面积不小于以口门宽度为直径的半圆面积的海域。

海峡:海洋中相邻海区宽度较窄的水道,主要特征是流急,沉积物多为岩石和砾石。

2.3 海底的地貌形态

海岸带: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相互交界的一个地带(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海岸线:陆地与海面的交线。近期大潮平均高潮面与陆岸的交线。

海岸动力学:下界浅海波浪对海底开始起作用的地方,上界最高潮位激浪还能作用到的上限。

潮间带:高潮时的海岸线与低潮时的海岸线之间的带状区域。

一、稳定型大陆边缘

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大陆坡: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

大陆隆:大陆隆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2000~5000m )处。大洋盆地:又称大洋床,是海洋的重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72%以上。

二、活动型大陆边缘

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

(1)岛弧亚型大陆边缘

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其组成单元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这类大陆边缘的岛屿在平面分布上多呈弧形凸向洋侧,故称岛弧,大都与海沟相伴存在。

(2)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

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美洲陆缘,高大陡峭的安第斯山脉直落深邃的秘鲁-智利海沟,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形成全球高差(15km以上)最悬殊的地带。

2.3.3 大洋底

位于大陆边缘之间的大洋底是大洋的主体,由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两大单元构成。

一、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二、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

(2)海底高原

海底高原又叫海台,是大洋盆地中近似等轴状的隆起区,其边坡较缓、相对高差不大,顶面宽广且呈波状起伏。

(3)海山:大于1 000m者称为海山

(4)深海平原:大洋盆地底部相对平坦的区域是深海平原

2.4 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

? 2.4.1 大陆漂移: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联合古陆

(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 2.4.2 海底扩张: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

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张。海底扩展移动的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

? 2.4.3 板块构造

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构造演化

边缘海盆地是指沟-弧体系陆侧具有洋壳结构的深水盆地,因其位于岛弧后方,又称弧后盆地,

?(1)残留型

?(2)大西洋型

?(3)陆缘张裂型

?(4)岛弧张裂型

2.5 海洋沉积

2.5.1 滨海沉积

一、海滩沉积作用

波浪控制,沉积特点:海滩沉积物的粒度变化较大,可从粉砂到巨砾,而以砂、砾为主。沉积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变化与波能强弱有关。在横向上粗颗粒多分布于破波带,由此向岸、向海均变细。在纵向上颗粒沿海岸线递变,波能强处颗粒粗,如岬角处往往发育砾石滩;波能弱处颗粒细,如岬角间的海湾则发育沙滩。(典型的海滩剖面分为后滨(平均高潮线至特大高潮线)、前滨(平均高、低潮线之间)、内滨(平均低潮线至破波带)和滨面(破波带与内陆架之间)四带)

二、潮坪沉积

?潮汐动力控制,沉积特点:平行等深线的带状形式被反复搬运、沉积。(1)高潮坪

是以悬浮载荷为主的搬运沉积带,主要是由粉砂和粘土等细粒物质组成的泥质沉积;(2)中潮坪则是床沙及悬浮载荷共存的过渡搬运沉积带,主要是砂质和泥质混合过渡沉积物。(3)低潮坪是以床沙载荷为主的搬运沉积带,堆积成具有多种交错层理的潮坪砂体;

三、沙坝—泻湖沉积体系

定义:泛指近海与海岸线延伸方向平行分布的一系列沙坝和沙岛。被沙坝从毗邻海域隔离出来,仍与海洋沟通或有沟通的浅水域称为泻湖

控制因素:泻湖一般为低能环境,波浪、潮流的作用都不强,仅潮流通道口附近的潮流较强。

沉积特点:泻湖沉积的组成有碎屑物质和化学沉淀物,以碎屑为主,主要来自障壁、外滨,部分来自陆地。热带海岸泻湖可能全由碳酸盐质的生物碎屑组成,高盐泻湖中可形成石膏、岩盐等化学沉淀物。

四、河口湾沉积

?(1)定义:河口湾是与开阔海洋自由沟通的半封闭沿岸水体,与河流相接并被径

流所淡化,上限为潮流界或沉积物进行双向搬运的上界。

?河流作用区:搬运、扩散碎屑物质的主要营力为径流,潮流作用很弱。其沉积物以

边滩相为主,由交错层状砂和粘土透镜体组成;另外还有河道沉积(砂、粘土互层并含砾石)以及沼泽沉积(富含有机质的粘土及粉砂)。

?河口环流作用区:径流量与潮流量之比为0.05~1.0,细粒物质的扩散依赖于河口环

流。该作用区的沉积相以潮道相为主,由纹层状粉砂、粘土组成,夹砂质透镜体,向海方向生物扰动程度增大;另外还有由砂组成、偶含泥砾、具波痕构造的沙滩相,由纹层状泥和砂组成、具生物扰动构造的潮坪相以及由富含植物碎屑的粘土组成的沼泽相。

?海洋作用区:其营力有河口环流、潮汐、波浪和沿岸流,入口处的潮汐和波浪作用

最强,而携带悬移质的河口湾则由较深的潮道中注入外海。潮道中的沉积物为粗砂,浅滩沉积物为中细砂,两者都具有小型交错层。

五、三角洲沉积作用

?(1)定义:

?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砂等物质在滨海(湖)地带形成的堆积体,由陆上和水下两

部分构成,

河口水流:决定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河口水流。近河口区的沉积物是砂、粉砂和粘土的混合物,以砂为主;远离河口的地带主要是粘土落淤,砂和粉砂含量甚少。影响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物分布的自然因素还有径流量和输砂量、潮汐和潮流、波浪等。

2.5.2 大陆架沉积

(1)残留沉积:残留沉积以砂为主,大都分布在外陆架,现代沉积速率低的内陆架上也有分布。

(2)现代沉积:现代沉积物大都分布于内陆架,向海变薄,外陆架很少分布。

(3)准残留沉积(变余沉积):

2.5.3 大陆坡-陆隆沉积:连续过程包括水柱中的沉降作用、浑水羽状流和底层流作用。

不连续过程则包括浊流、碎屑流、滑动等方式。

2.5.4 大洋沉积:(1)远洋粘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它覆盖了洋底总面积的49.1%。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布局限。(2)钙质生物沉积,主要集中在南北纬60°之间。(3)硅质生物沉积,太平洋赤道带、环北极的不连续带和环南极的连续带

2.6 海底矿产资源

2.6.1 滨海砂矿2.6.2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2.6.3 磷钙石和海绿石2.6.4 锰结核和富钴结壳2.6.5 海底热液硫化物2.6.6 天然气水合物

第三章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

3.1 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

盐度:1千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总克数

氯度:一千克海水中,将溴和碘以氯代替后所含氯的总克数称为氯度。

标准海水:用AgNo3的浓度,为此需要配制一种标准溶液,来校准硝酸银的浓度,为此配制一种准确知道其氯度值的“标准海水”,作为国际统一标准来校准硝酸银溶液的浓度。

盐度公式:1978年实用盐标S=∑aiK15 ∑ai=35.0 2≤S ≤42 公式建立采用稀

考虑温度影响时: S=∑aiRi/2 + ΔS

Rp 是压力对电导比影响, Rp = f(p ,T ,R)

rT 为标准海水的温度系数, rT = f(T)

在求出Rp 、rT 和已知R 的情况下可求得RT ,(

R ,Rp ,rT →RT →△S →S →SA )

3.1.3 海水的主要热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海水比热:使1克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称为比热,单位:J·g-1℃-1

(1)比热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2)在低温时,比热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少。(3)

在高温时,比热随温度的增高而增大。

Cv 略小于Cp ,其值为3.89 J ∕g ℃

热容量q :使1立方厘米物质的温度增加1℃需热量的焦耳数,称为热容量。

比热和热容量的关系可写为q=Cv·ρ

海水的蒸发潜热:使1克海水蒸发,或使1克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时所需的热量,称为

海水的蒸发潜热L ,单位为焦耳∕克。1卡=4.184焦耳

蒸发时温度愈高,蒸发潜热就愈小。纯水在0-30℃时,蒸发潜热L =a-bT

(T 为温度)

海水的绝热变化:在水块与外界没有任何热量交换下,水块的温度随体积变化而变化,称

TK 为绝对温度 TK =273.15+℃ η为热膨胀系数

位温:某一水样从海洋中任一深度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水块的位温。水块

现场温度为T , T =T0+δT 则位温T0=T -δT

四、海水的热膨胀

热膨胀系数η:单位为℃-1。η是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随着T,S,P 的增加而增大。

当η由负转正时,所对应的温度为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T ρmax (最大

密度温度)=f (s) S →大 T ρmax →小

3.1.3 海水的密度与海水状态方程

海水密度ρ: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g /cm3)

比容α:单位质量海水的体积(cm3 /g )

海水的密度和比容都是温、盐、压力的函数,用ρS ,T ,P 和αS ,T ,P 表示

现场密度:在现场温度和压力下的海水密度,称为―现场密度‖,ρS.T.P 或 бS.T.P 条件密度:大气压力下的海水密度称为―条件密度‖бt (大气压力为0)

海水比容:VS.T.P= (αS.T. P –0.9)×1000

现场比容:在现场温度、盐度、压力下的海水比容,称为:―现场比容‖。

条件比容:大气压力下时的海水比容,称为―条件比容‖ Vt 。Vt = V S.T.0 Vt =(α

S.T.0-0.9)×103

海水状态方程

现场密度比容的计算

皮约克纳斯将比容按泰勒级数展开求出了温度, 盐度和压力对密度的订正值,并且编制了

全部用表,简化了计算方法,即:αS.T.P=α35.0.0+δS+δt+δP+δ

S.t+δS.p+δt.p +δS.t.p 其中α35.0.0是已知的,后面各项均可根据

海水的S.T.P从海洋用表中查出,然后求和,即得海水现场比容,也就

得到海水现场密度。

海冰: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称为海冰。海冰的盐度:海冰的盐度是指海冰融化后所得海水的盐度。

海洋中的热平衡:

Qt = (Qs -Qb )±Qh - Qe ±Qc Qs--短波辐射能Qb--海面有效回辐射;Qh--海洋与大气热交换Qe--海面蒸发Qc--海洋内部的热传输

E=S0-pm辐射减弱规律

太阳高度h ――太阳光线与某地水平之交角

朗伯定律:太阳高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射达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能与太阳高度的正弦成正比Eh=Esinh

Qs=AKh(1-0.71C)W/cm2 A是常数A=6.98×10-2J/S

K是地理纬度φ的函数(φ=0,K=0.023;φ=40,K=0.024 ;φ=70,K=0.027)h是一天的平均太阳高度,C是云量

Qb=AбT4k[1-(0.21+0.74×10-0.055e0)(1-0.766c)]

Qh=2.51×10- 4(T0-TZ)Uz T0——海面温度,TZ, UZ——海面以上Z处的温度和风速。Qe=EL=0.134(e0-eZ)UZ·L

L=2479+2.2T T(℃) ;

L蒸发潜热j/g;

E蒸发量mm/d;

e0和eZ分别为海面以上高度处的水汽压(mm/Hg)即水汽量。

UZ为Z处的风速m/s。

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P-E)+(Ui-Uo)+(M-F)+R=g P降水;E蒸发;Ui获得、Uo失去(海流混合);M融冰;F结冰;R大陆径流;g给定时间内交换亏损或盈余

的水量。

海洋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分布特点:①等温线基本沿纬度分布,几乎与纬度平行,这与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极为相似。②温度自赤道向两极不规则地下降。③海流影响局部温度分布,经向流使等温线改为经向。④在寒暖流交汇处或二个物质不同的水团交汇处,等温线密集。⑤表面温度夏季普遍高于冬季,并且冬季经向温度梯度远比夏季大,这与太阳高度和日照有关。⑥在沿海近岸受地形影响大,等温线与等深线平行,夏季近岸高,远岸低,冬季相反。海洋中最冷的水在南极地带的威德尔海,表面水最高温带大约位于北纬5°~10°。

温度的垂直分布:一般而言,温度自海面向海底随深度的增加呈不均匀递减

温度的日变化:温度在一天当中随时间有日变化,在一日内会出现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在14:30-15:00表层温度最大,在清晨4:00-5:00表层温度最小。温度的年变化:年最低、最高温度在中、高纬度分别出现在2月和8月。

二、盐度的分布变化

1.大洋表面的盐度分布

①大洋表面盐度径向分布从赤道向两极呈马鞍形

②寒暖流交汇处,等盐线密集,水平梯度大,有的地方可达0.5‰/海里,主要是由于两种水系含盐量不同造成的。

③大洋边缘盐度小(降水量大)。

④大西洋表面盐度高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与水交换有关)。

2.大洋盐度的垂直分布

①赤道,表面低,向下增大,至100-200m层盐度达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小,至中层800—1500m层盐度达最小值,以后又缓慢上升,至2000-3000m盐度均匀。

②亚热带,表层最大,且向下急剧减小,出现盐度最低值后又缓慢上升。

③亚寒带,表层最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1500-2000m以下不变化。

④极地,表层小,300-500m以下均匀。

3.4.2 海洋水团

?定义: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

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温盐图解:1916年由B.海兰-汉森首创,具体方法系指以温度为纵坐标,以盐度为

横坐标,将测站上不同层次的实测温盐值对应地点在温盐坐标系中,然后自表至底有序的把各点连结起来的曲线(折线)图。

?二、水团的分析方法:1、定性的综合分析方法;2、浓度混合分析方法;3、概率

统计分析方法;4、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三、水型和水系:水型(指温盐度均匀,在温-盐图解上仅用一个单点表示的水体,性质

完全相同的水体集合)。水系:―符合一个给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

3.4.3 海洋混合及温度、盐度、密度的细微结构

?一、海洋湍流与混合:

?1、湍流的基本特征:随机性扩散性耗散性

?2、静力稳定度:静力稳定度:水块保持或恢复原来平衡能力的量度E>0 稳定;

E<0不稳定;E=0

二、海洋混合:混合分为分子混合和紊流混合。

1).海气界面的混合:风、热作用、水量交换2).海洋内部混合:内波、潮流、密度、海底摩擦

第四章海水的组成和特性

?二、元素在海水中的逗留时间M为海水中某元素的总量Q

T元素的

逗留时间

4.1.2 微量元素:海水中除了14种主要元素(O、H、Cl、Ca、Mg、S、

K、Br、C、S、Sr、B、Si、F)浓度大于1×10-6mg/kg外,其余所有元

素的浓度均低于此值,因此可以把这些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二、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

当变价元素的离子相遇时,由于离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强弱不同,因而彼此间出现电位差,电子自动地由电位低一方向电位高一方转移,这一电位差称为氧化还原电位(或Eh值),简称―氧化电位‖。

4.2.2 海水的缓冲容量:缓冲能力可以用数值表示,称为缓冲容量。定义为使pH变化一个单位所需加入的酸或碱的量:

4.3.2 气体在海气界面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模式——薄层模式

?海水中由N、P、Si等元素组成的某些盐类,是海洋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盐,通常

称为―植物营养盐‖ 、―微量营养盐‖ 或―生源要素‖。

海水中痕量Fe,Mn,Cu,Zn.Mo,Co,B等元素,也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称为―痕量营养元素‖。

在各种形式的氮化合物中,能被海洋浮游植物直接利用的是溶解无机氮化合物(DIN),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

第七章潮汐

§7.1 潮汐现象

§7.2 与潮汐有关的天文学知识

§7.3 引潮力

§7.4 平衡潮

§7.5 潮汐动力理论

§7.6 风暴潮

§7.1 潮汐概述

一、潮汐要素:高潮、低潮、涨潮、平潮、落潮、停潮、涨潮时、落潮时、潮周期、涨潮潮差、落潮潮差、潮差、平均海平面高度(多年每小时潮位的平均值,一般是根据19年的观测记录求得)基准面(水尺零点)

二、潮汐不等

1.周日不等:除赤道不存在潮汐周日不等现象外,均有相邻二次高潮(或低潮)的潮高和潮时不等的现象。

2.半月不等:新月和满月时,朔望大潮。初七、初八(上弦)和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时,方照小潮

3.月不等:由于月球与地球的近地点与远地点引起。

4.年不等:太阳与地球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引起

5.多年不等:黄白交角变化引起

三、潮汐类型

1.正规半日潮

2.全日潮(在15天中有7天以上每天只有1次涨落)

3.混合潮(不正规半日潮;不正规日潮)

F=(Ho1+Hk1)/Hm2

Ho1 —太阳主要全日分潮潮高Hk1 —太阴,太阳赤纬全日潮潮高Hm2—太阳主要半日分潮潮高正规半日潮:F≤0.5 全日潮:F>4.0混合潮:不正规半日潮0.5

§7.2 与潮汐有关的天文学知识

天球: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所作的球面。

天轴:将地轴无限延长,所得到的直线叫天轴。

天极:天轴与天极的交点叫天极,它小于南北天极。

天顶:(天底)观测点所作的铅垂线(即通过地心)向上与天球的交顶称天顶,向下与天球的交点称天底。

天子午圈:通过天极和天顶天底所作的大圈,叫天子午圈。

天赤道:延展地球赤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圈,叫天赤道。

天顶距(Q):通过天顶和天体(如月亮)所作的大圈上的一段弧长,这段弧长截于天顶和天体之间,天顶距在一天中作周期性变化,由于顶起由0~180。

时圈:通过天极和天体所作的大圈。

时角(T):天子午圈和时圈在天赤道上所截弧长,叫时角,向西0-360°。

赤纬:天体沿时圈至天赤道的弧称该天体的赤纬,以赤道为0,向北为正,向南为负,0-90 赤径:从春分点沿天赤道向东到时圈与天赤道的交点所跨的弧。赤径与时角不同,时角由子午圈向西量,而赤径是由春分点向东量。

天球坐标:春分点为坐标原点,赤纬、赤径为坐标系。

中天:(天体)时圈与天子午圈重合时叫中天,午半圈时(时角为0)叫上中天,天体位于子半圈时(时角180)称下中天。

平太阳日:平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称为平太阳日。

1/24平太阳日,取为平太阳时。

平太阳年(回归年):当平太阳在天球上作用周年视运动时,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约365.2422平太阳日。

近点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前后二次到达近日点的时间间隔(约365.2596天)称近点年。

平太阴时:月球在连续两次通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一太阴日,其平均值称平太阴日。

1/24平太阴日为一平太阴时,一平太阴日等于24.8412平太阳时,即一平太阴

日=1.03505平太阳日,比一天略长。

朔望月:月球从新月(或满月,新月称朔,满月称望)的位置,出发,再回到新月(或满月)的位置的时间间隔,叫朔望月或叫盈亏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等于29.5306

平太阳日。

交点月:月球两次通过升交点或降交点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交点月(约27.2122平太阳日)。

近点月:月球先后二次到达近地点所经历的时间(约定27.55455平太阳日)。

回归日:月球从赤经零度出发,再回到赤经零度的时间间隔(约27.32158平太阳日)。

§7.3 引潮力

月球引潮力定义: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其所受到的月球引力,与因地月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是为月球的引潮力。类似可定义太阳引潮力。引潮力公式:设地球质量为E,地球平均半径为r,月球质量为M,月地中心距离为D,月球中心至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距离为x,θ为天顶距(天顶至天体的

弧长,0~180)。

§7.4 平衡潮

一、平衡潮概念

平衡潮理论假定: 1. 地球表面被等深的海水所包围; 2. 认为海水没有惯性; 3. 认为海水无粘性; 4. 忽略地转偏向力

在上述假定下,某一时刻引潮力和重力相平衡时,海面保持稳定状态所求得之潮汐即为平衡潮.

二、平衡潮潮高公式

三、潮高公式讨论

hm=hm0+hm1+hm2

hm0= (1/12)H(1-3cos2φ)(1-3cos2δ)

hm1= Hsin2φsin2δcosT1

hm2= (1/4)H(1+cos2φ)(1+cos2δ)cos2T1

式中φ地点的纬度,δ为太阴的赤纬,T1 为太阴时角。

1.半日潮、全日潮和长周期潮随纬度的分布

长周期潮在cos2φ=1/3处,即φ=±35 °16? 振幅为零,在两极处最大。

全日潮在赤道及两极处为零,在φ=±π/4处最大。

半日潮在赤道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到两极为零。

两极只有长周期潮。

2.半日潮、全日潮随赤纬变化

当δ=0时,全日潮为零,半日潮最大,此时叫分点潮。

随着赤纬的增加,半日潮成分逐渐减小,全日潮成分逐渐增大。

δ≠0时,全日潮和半日潮迭加形成日不等,随着赤纬的增加,日不等现象也增大,当赤纬最大(月球δmax= 28°35 ?)日不等现象最显著,此

时叫回归潮。

3.近点潮和远点潮:太阴潮高与月地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因之近点潮差最大,远地点潮差

最小,出现潮汐的月周期(太阳潮也有年周期)。

4.太阴潮与太阳潮共同作用:如果把太阳平衡潮考虑在内,那么,当太阳,太阴时角都为零

或180 °时,潮差最大,当太阴,太阳时角相差90 °或270 °时,

则潮差最小,形成朔望大潮和方照小潮。

潮龄:满月或新月的中天时与大潮发生的时间之差,称潮龄。(潮龄是以天计算)

高(低)潮间隙:从月中天时刻到发生第一次高(低)潮间隙

四、分潮与潮汐调和常数

分潮:引潮力场可以分为许多分场,每一分场为一谐和振动,每一谐和振动就称为一个分潮。

因为每一个分潮可写作h(t)=fHcos(qt+v0+u-K) h分潮潮高,H分潮多年平均振幅,f振幅改正因子,q分潮角速度,v0+u是世界时零时假想天体的相角,K

高潮时落后于月中天时刻的相角

式中f,q,v0+u,均为已知,求出H,K则分潮可求出。

H,K 就称为分潮的调和常数。

五、平衡潮理论的缺点

1.平衡潮理论所求出的最大潮差78cm,这一结果与大洋实际潮差相近,但与浅海地区的潮

差相差很大。

2.按平衡潮理论,赤道永远不会出现全日潮,低纬度地区也以半日潮占势,实际上,赤道和

低纬度有些地区均有日潮出现。

3.没考虑海水的运动,因而无法解释潮流这一重要现象。

4.在一些半封闭的海湾,近海和大洋中,有时出现没有潮汐涨落的点(无潮点),同潮时线

绕无潮点作旋转,两岸潮差不等,平衡潮无此结论。

5.平衡潮认为,月球处在某处上下中天时,该处便会发生高潮,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六、推算潮时的简易方法——八分算潮法

高潮时=0.8h×[农历日期-1(或16)]+高潮间隙

高潮时=月中天时+高潮间隙(江苏11.7)

正规半日潮可加减12h24min 得到另一个高潮时,加减6h12min 得到另一个低潮时 §7.5 潮汐动力理论

二、旋转潮波

在北半球,一般为顺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所以与科氏力的影响有关。

三、潮流

1、定义:同潮汐现象同时发生的,海水水平方向上的周期性运动称为潮流。

往复流:流向、流速沿某一方向来回周期变化。

前进波:潮流转向在半潮面

驻波:潮流转向在高低潮。

旋转潮流:流速和流向随时间变化

变截面海湾和河口中的潮波

一、何谓变截面海湾和河口

所谓变截面是指沿海湾和河口主轴线的垂直过水断面不同.

涌潮

一.何谓涌潮

当潮波在浅水中传播时,波剖面将逐渐发生变形.当这种变形的潮波达到某一地点并

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波峰前面形成陡峭的水墙,产生不连续面.以不连续

面的形式继续向前传播的现象叫做涌潮.

§7.6 风暴潮

风暴潮: 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招致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

二、分类1. 热带风暴(台风、飓风):2. 温带气旋3. 风潮:

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地表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这个是我整理出来的可能会考的名词解释,括号里是历年出过的题目) 第三章 1.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混合液体。 1902年盐度定义(07、09):1kg 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是g/kg,用符号%表示。 2.海水组成恒定性: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在水样中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的比值是近似恒定的。 3.氯度(08):1kg 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单位是g/kg以符号%o来表示。 4.标准海水(09):氯度值为19.374%。,对应盐度值为3 5.000%。。 5.盐度与氯度关系式(07): S%=0.030+1.80500%。 6.热容:海水升高1K「C)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J/C 7.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升高1K (C)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 J/Kg/K,J/Kg/ C。 8.热膨胀系数: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热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 9.比容:单位体积的质量。 10.位温(08):海水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 11.比蒸发潜热: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

12.绝热变化(15):在海水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上述海水微团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13.饱和水汽压:对纯水而言,所谓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14.海水渗透压:如果在海水和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那么淡水一侧的水就会慢慢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压力增大,直到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压。 15.表面张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这就是表面张力。 16.海水状态方程:海水状态方程是指海水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可根据此用现场实测的温度、盐度及压力来计算海水的现场密度。 17.海冰: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称为海冰,但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除海冰之外,还有大陆冰川、河流及湖泊流滑入海水中的淡水冰,广义上都统称为海冰。 18.极锋(12):大洋冷暖水区在亚极地海面的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很大,形成极锋。 19.大洋主温跃层“永久性跃层” (13):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而递减,在递减率(或温度梯度)最大处的一定厚度的水层称为“温跃层” 大洋中低纬度和中纬度的海域,大约在200米和1000米水层之间的温跃层,由于它不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纲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纲 1. 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你能够得到那些启示? 当今世界,人口激增,耕地锐减,陆地资源几近枯竭,环境状况渐趋恶化。众多的有识之士,预见到这些危机,并把目光再次投向海洋。一些国家相继制订了21世纪的海洋发展战略,许多知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异口同声地称21世纪为“海洋科学的新世纪”。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也更加关注海洋事务。仅从1994年算起就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成立国际海底管理局,建立国际海洋法庭,召开“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利用大会”,“保护海洋环境国际会议”和“世界海洋和平大会”,并把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年”等大事。何以如此?盖因全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几乎都可以从海洋中寻求出路。如何将上述可能变为现实?海洋科学则是架设在它们之间的桥梁。海洋科学在历经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发展之后,必将迎来一个更为辉煌的新时代。 2. 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上和现在的)。何谓密度状态方程? 3. 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生作用的? 海洋热平衡方程(Sea thermal equilibrium equation)是指描述海洋中特定海区某一水层热收支的方程。 方程式:Qs-Qc-Qe-Qn±Qw±QA=Qt 式中: Qs为海水吸收的太阳总辐射能; Qc为海水通过与大气的辐射热交换而失去的热量; Qe为海水通过与大气的蒸发热交换失去的热量; Qn为海水通过与大气的接触热交换失去的热量; Qw为该水层与垂直方向上其他水层的涡动热交换; QA为水平方向上的海洋热平流。 如方程左边各项之和大于零,Qt为正,表示给定时间内该水层收入的热量较放出的热量为大,海水的热含量增加,水温因而增高。 反之,Qt为负,表示热支出大于热收入,海水热含量减少,水温随之降低。 因此,Qt是直接体现海洋温度变化的热量要素,可用来说明给定海区的水温变化的过程。 4. 何谓海洋水团?它和水型、水系有何关系? 水型,斯维尔德鲁普1942年首次定义水型,其后广为引用。通常它是指温盐度均匀,在温—盐图解上仅用一个单点表示的水体。由于性质完全相同的水样,其观测值皆对应于温—盐图解中的一个点,故水型实质上是“性质完全相同的水体元的集合”。由此引伸,即可给出水团的集合论定义:“水团是性质相近的水型的集合”。水系原为陆地水文学的术语,在海洋学中水系可定义为“符合一个给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换言之,水系的划分只考虑一种性质相近即可。在浅海水团分析中,经常提到的沿岸水系和外海水系,就是只考虑盐度而划分的。前者指沿岸低盐水团的集合,后者是指外海(受大陆径流影响较小的)高盐水团的集合。 5.何谓海洋混合?引起海洋混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在海洋中的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海水不断地发生混合。混合是海水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混合的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例如热量、浓度、动量等)逐渐趋向均匀的过程。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1、 海洋和()关系最为密切。A A,大气B ,生物 C ,地质 2、 基础海洋科学的分支。 A , B , C , D ,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D 化学海洋学、 化学海洋学、 化学海洋学、 化学海洋学、 D ,太阳 生物海洋学、 生物海洋学、 生物海洋学、 生物海洋学、 渔业海洋学等 军事海洋学及区域海洋学等 海洋地质学及环境海洋学等 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 及区域海洋学等 3、 1687年英国人()用引力定律解释潮汐:B A ,贝努利 B ,牛顿 C,富兰克林 D ,拉普拉斯 4、 中国对海洋科学历史的贡献:早在( )千多年以前,已发明指南针,且至少在1 500年以前就用于航海B A,1 B,2 C, 5宇宙的开始是一个几何点, A100 B150 6海的水文特征:C 3 D, 4 宇宙大爆炸大约在( )亿年前B C200 D250 A, B, C, D, 7, A, C, 8, A, 9, 靠近陆地, 靠近陆地, 靠近陆地, 靠近陆地, 受陆地影响大; 受陆地影响大; 受陆地影响大; 受陆地影响大; D 面积大,水浅; 面积大,水深; 面积小,水浅; 面积小,水深;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底质为陆屑 底质为陆屑 底质为陆屑 底质为陆屑 大洋按地理位置划分: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面积最大的洋是:A 太平洋 B,大西洋 渤海属于:B 南大洋 南大洋 B, D, 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B 内陆海 C 边缘海 D 海峡 )米内的范围B 0 D400 A 陆间海 10, 大陆架指海岸线到水深( A100 B200 11, 中国最大的海区 A 渤海 B 黄海 12, 海冰的危害:D C3 D C 东海 D 南海 D 港口,航运,海上油气开发 A 港口 B 航运 C 海上油气开发 13, 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 A 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体系 B 海洋科学属于地理学体系 C 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物理学体系 D 海洋科学属于环境科学体系 14, 海洋科学的分支:C A,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 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 军 事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B 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 环境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C 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 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D 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 极地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环境海洋学, 环境海洋学, 环境海洋学, 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科学导论分析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海洋科学研究内容: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海洋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海洋学研究意义: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1、地球外部圈层 (1)按自然地理学观点,地球外部分为五大圈层,从外到内: a、大气圈 b、水圈——97%集中于海洋 2%以固态水存在 c、生物圈——渗透在另三大圈层内部 d、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e、人类圈(智能圈) (2)按环境学观点第五圈层为土壤层 (3)按大气科学的观点,第五层为冰雪圈,冰雪圈可包含在广义水圈中 2、地球内部圈层 海洋的划分 1、洋: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全球共4个,远离大陆;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水深>2000m,平均3000m;底质为红粘土和软泥;有独立的潮汐与洋流系统;温、盐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2、海: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全球共54个,靠近陆地;占海洋总面积的9.7%;水深<2000m;底质:陆沉积;无独立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是大洋传入;温、盐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 3、海湾——外宽内窄,洋或海伸进大陆的一部分。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杭州湾大潮,最大潮差可达8.9m。 4、海峡——两块陆地之间形成的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的分类 1、陆间海:大陆之间的,面积深度较大。例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2、内海: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世家海和波罗的海。 3、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如东海、日本海。 南大洋: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称为南大洋,又名南极水域。 2.3 海底的地貌形态 海岸带: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相互交界的一个地带(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海岸线:陆地与海面的交线。近期大潮平均高潮面与陆岸的交线。 海岸动力学:下界浅海波浪对海底开始起作用的地方,上界最高潮位激浪还能作用到的上限。 潮间带:高潮时的海岸线与低潮时的海岸线之间的带状区域。 一、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大陆坡: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学基础-重点知识

海洋科学导论重点知识 第一章 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海洋---海水、海水的组成、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的边界(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河口、海岸带,海面上的大气等)。 研究内容: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军事活动应用研究等。 2.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1)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 3) 4)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5)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相似问题: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①海洋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②海洋中水---汽---冰的转化时刻都在进行; ③海洋作为一个自然体系,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 3. 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类型 ·分布特点: 深海锰结核以锰和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为主要组分,富含锰、铜、镍、钴等多种元素。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底部。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30′~20°、西经110°~180°海区最为富集。 世界96%的锆石和90%的金红石产自海滨砂矿。复合型砂矿多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巴西及美国沿岸。金刚石砂矿主要产于非洲南部纳米比亚、南非和安哥拉沿岸;砂锡矿主要分布于缅甸经泰国、马来西亚至印度尼西亚的沿岸海域。 中国近海水深小于200米的大陆架面积有100多万公里,某中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有7个: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珠江口、莺歌海及北部湾盆地,总面积约70万公里,并相继在渤海、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口等获得工业油流。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和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一、名词解释 1. 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 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 场所。 3. 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孙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 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 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 太阴日 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觉运动 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 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1、陆半球陆地约占47%,海洋占51%;水半球海洋占89%,陆地占11%。 2、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795米,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75米,地球的平均球面深度 为2646米。 3、南大洋是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是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为 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 4、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属于陆间海,渤海和波罗的海属于内海,东海和日本海属于边缘海。 5、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也称之为潮上带、潮间 带和潮下带。 6、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大陆边缘和活动型大陆边缘。稳定型大陆边缘也称之为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活动型大陆边缘也称之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结构上都有深邃的海沟与大洋底分界。 7、中国的渤海和黄海海底地形为大陆架,东海海底有2/3大陆架和1/3的大陆坡, 南海海底有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 8、大洋中脊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大西 洋大洋中脊位居中央,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印度洋大洋中脊大致位于中央呈“入”字型展布;太平洋大洋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 9、海底的矿物资源主要有滨海砂矿、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锰 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 10、海水的盐度定义经历了三个阶段:1902年基于化学方法的首次定义、1969 年的电导盐度定义、1978年的实用盐度定义。实用盐标PSS78采用了浓度为 32.4356‰的氯化钾溶液作为电导标准。 11、海水的比热容约为3.89×103J.kg-1.℃-1在所有固体和液态物质中是名列前茅 的。海水的热膨胀系数较小,当其为负值时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海水收缩;海水压缩系数小,所以在动力海洋学中为了简化求解常把海水看作不可压缩的流体;海水在绝热下沉时温度升高,绝热上升时温度降低;位温就是指海洋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当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 12、海水的冰点是盐度的函数,随着盐度的增大冰点下降。 13、海水的密度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其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一般海水 密度在1020-1030千克每立方米,目前使用密度超量表示海水密度,使它与历史上使用的条件密度在数值上一致,保持了资料使用的连续性。 14、海冰的形成通常比纯水冰困难,其盐度一般为3-7,盐度的高低取决于冻结 前海水的盐度、冻结的速度和冰龄等,结冰时气温越低,结冰速度越快,海冰的盐度要大。海冰由冰晶、卤汁和气泡组成,因此其抗压性要比纯水冰差。 15、影响海面热收支的主要因子有太阳辐射、海面有效回辐射、蒸发或凝结潜热 以及海气之间的感热交换。海面有效回辐射是热量主要支出部分,其大小与海面水温、海上的水汽含量和云的特征有关;其次是蒸发,有利于蒸发的条件是水汽的铅直梯度大、海面水温高于气温以及海面风大等。 16、影响水平衡的因子有蒸发、降大陆径流、结冰与融冰等。大洋的表面盐度分

海洋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一、填空题 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一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水”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水的界面上产生内波。 3、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称为水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水团的主要指标。7、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所产生的公转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9、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径流和融冰;支出主要有蒸发 和结冰 10、大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大;而大洋东岸稀疏、流速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 11、深水波的群速为波速的一半;浅水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在赤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两极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日不等现象,越靠近赤道,半日潮的成分越大,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日潮的成分越显著。 13、活动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其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个亚型。 14、Wilson旋回将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归纳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期。据此则东非大裂谷属于胚胎期,而大西洋属于成年期。 3、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6、大洋上层西边界流主要有湾流、黑潮。 7、表面波的恢复力主要为重力,而内波的恢复力则为科氏力和弱化重力。 8、海洋向大气提供热量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潜热输送和感热交换。 9、深层环流的驱动力是海水密度差异。 12、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时,在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运动的海水,当其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13、海水混合的方式主要有分子混合、涡动混合和对流混合。 14、对小振幅重力波而言,深水波波速取决于波长,而浅水波波速取决于水深。 1. 2.1.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构成。 2. 2.2.2海洋的划分------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所组成。 3. 2.3.2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动性可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种类型。 4. 2.3.2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之间过度带组成,其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性)和(活动型)两大类。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作业 1.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答:海洋科学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继“七五”,“八五”之后,在“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也列入了海洋高科技研究开发的项目。国家委以重任,人民寄以热望,发展海洋科学,繁荣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任重而道远,前程似锦。可见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好的,当然也需要我们的努力。 2.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答: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岩石圈板块的分离和汇聚运动密切相关,将大洋盆地的和构造演化归纳为六个阶段。演化胚胎期地幔物质上升导致岩石圈拱升并呈穹形隆起,岩石圈拉长减薄,进而穹窿顶部断裂陷落,形成典型的半地堑。幼年期,大陆岩石圈在拉张力作用下完全裂开,地幔物质上涌冷凝形成新洋壳,形成陆间裂谷,两侧陆块分离做相背运动。成年期,相背漂移越来越远,洋底不断展宽,形成大洋中脊体系和开阔的深海盆底。衰退期,

两侧大陆相向漂移运动,大洋收缩。终了期,洋壳不再增生,只有俯冲消亡,两缘陆地靠拢,海盆缩小。遗痕期,大洋闭合,两侧陆块拼合,碰撞,海盆完全复合,海水全部退出,大洋消亡。 边缘海盆地是指沟-弧体系陆侧具有洋壳结构的深水盆地,因其位于岛弧后方,又称弧后盆地。边缘海盆的地壳结构与其周缘陆壳常以突变形式呈陡崖或断层阶梯状接触,向海盆方向往往有正断层发育,有些海盆底也发育有正断层或拉张力形成的构造。 3.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特征。 答:从宏观上看,世界大洋中温、盐、密度场的基本特征是:在表层大致沿纬向呈带状分布,即东—西方向上量值的差异相对很小;而在经向,即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却十分显著。在铅直方向上,基本呈层化状态,且随深度的增加其水平差异逐渐缩小,至深层其温、盐、密的分布均匀。它们在铅直方向上的变化相对水平方向上要大得多,因为大洋的水平尺度比其深度要大几百倍至几千倍。 4.海洋污染如何防治? 答:1)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涉海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促进我国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防止和控制沿海工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三是按照“谁污染,谁

12年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答案

1、海洋学研究意义何在? 面海而兴,背海而衰。⑴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海洋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环境,并且各种海洋灾害污染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⑵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制品,丰富多彩的生物)、化学资源、动力资源(发电)、矿产资源(油气、锰结核等)⑶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地球是一个具有同心圈层结构的非匀质体,以地球固体表面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地球外圈根据物质性状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水圈既独立存在,又渗透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并在其间不断循环。生物圈中生物通过呼吸或光合作用在大气中进行着必不可少的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提供着必需的水分和矿物养料,这样,在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和水圈全部到处都有了生命的踪迹,生物所导致的或以生物活动为中心的物质循环不仅是地球各圈层间物质循环的主要内容,还是各圈层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在地表附近相互渗透、相互交错、相互重叠,又使地球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表层物质结构,在地球表层,通过水、生物以及其它各种物质循环进行着彼此间复杂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地球外圈通过岩石圈和地球内圈联系在一起。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 3、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

最新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1

《海洋科学导论》 复习 第一章概述 一)选择题 1、整个地球表面海洋的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B) A)96% B)71% C)56% D)48% E)29% …….. 8、以下哪个因素影响着二十世纪的海洋学? A、经济; B、商业及交通; C、军事目的 答案:1\B 2\B 3B 4 D 5 B 6 A 7A 8 C 二)重点复习题 1).海与洋的区别是什么? 2).科学能达到真理的高度吗?请说明原因 第二章地球系统及海底地形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最近似—— A) 标准圆球体B) 标准椭球体C) 长方体D) 梨形球体 ……. 25 海底峡谷的特征:A、是V字形地貌;B、是侵蚀地貌特征;C、常出现在陆坡上;D、常出现在山地海岸的外缘;E、上面都是海底峡谷的主要特征;F、上面没有一个是正确。答案:1\D 2\A 3A 4 B 5 D 6 AD 7BC 8 ADE 9ACD 10E 11 E 12E 13A 14B 15E 16E 17 B 18D 19 B 20ABCDE 21B 22C 23 B 24T 25ABCD 三)重点复习题 什么是海岸带? 什么是大洋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第三章海洋沉积 二)、选择题 1.在钙补偿深度(CCD)以下, A)具有硅质硬壳的生物不能生存;B)钙质软泥开始形成;C)水温开始升高;D)深海黏土不存在;E)海水中的碳酸钙溶解 ……… 8、深海和浅海沉积物的分布不受下面哪个因素的影响? A、水深B)距离陆源沉积物的源头的远近;C)生物活动性;D)有无海沟的存在;E)以上答案都不是

海洋科学导论作业复习(重新整理,精简版)

第一章绪论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 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书本: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

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课外:随着国际国内海洋科学技术一些大计划的推出和国内对于海洋科技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主要内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全面部署了科学技术工作,并将海洋技术列入前沿技术,将海水淡化、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大型海洋工程与技术装备,列入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这些都为海洋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并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撑。我们相信,在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海洋科学技术一定能够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定能够在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上取得新的进展,也一定能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全球海陆分布极不均衡,陆地面积为1.49×108km2,占地表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为3.61×108km2,占地表总面积的70.8%。海陆面积之比为2.5:1,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比例分别为60.7%和39.3%,南半球海陆比例分别是80.9%和19.1%。从全球来看,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洋

最新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考研整理-超全版)(每章都分为重要部分和非重要部分(重要部分考的几率70%,非重要30%)) 第三章重要部分 1.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混合液体。 1902年盐度定义(07、09):1kg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是g/kg,用符号‰表示。 2.海水组成恒定性: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在水样中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的比值是近似恒定的。 3.氯度(08):1kg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单位是g/kg以符号‰来表示。 4.标准海水(09):氯度值为19.374‰,对应盐度值为3 5.000‰。 5.盐度与氯度关系式(07):S‰=0.030+1.8050Cl‰ 6.热容: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J/℃。 7.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g/K,J/Kg/℃。 8.热膨胀系数: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热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 9.比容:单位体积的质量。 10.位温(08):海水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

11.比蒸发潜热: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 12.绝热变化(15):在海水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上述海水微团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13.饱和水汽压:对纯水而言,所谓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14.海水渗透压:如果在海水和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那么淡水一侧的水就会慢慢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压力增大,直到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压。 15.表面张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这就是表面张力。 16.海水状态方程:海水状态方程是指海水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可根据此用现场实测的温度、盐度及压力来计算海水的现场密度。 17.海冰: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称为海冰,但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除海冰之外,还有大陆冰川、河流及湖泊流滑入海水中的淡水冰,广义上都统称为海冰。 18.极锋(12):大洋冷暖水区在亚极地海面的交汇处,水温水平梯

2013年最强大的《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二章、地球系统和海底科学 一、水半球、陆半球? 根据陆地(海洋)面积超过任何一个半球,可以将地球分为陆半球(水半球)该半球内陆地占海洋占集中全球中心 极点 陆半球47%(<50%)53%陆地的81%西班牙东南沿海经度0°、38°N 水半球11%89%海洋的63%新西兰东北远海经度180°、47°S 二、陆地平均高度,海洋平均深度,平均球面深度? 陆地平均高度:875米 海洋平均深度:3795米 平均球面深度:2646米 三、南大洋? 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称为南大洋,又名南极水域。 海洋学意义:它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地层水 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 三继续海的分类? 陆间海 大陆之间的,面积深度较大,由海峡与洋相连。例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内海 大洋在陆地的延伸,面积小。例如—渤海、波罗的海 边缘海 大陆边缘,由岛链与大洋相连。例如—东海、日本海 四、海岸带的分类? 海岸带:海岸线变化的地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方。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 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1、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 又称潮上带。 2、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 带 3、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 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 五、大陆边缘的分类和其组成?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

类。 稳定型大陆边缘: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震活动;以大西洋两侧的美洲和欧洲、非洲大陆边缘比较典型,故也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此外也广泛出现在印度洋和北冰洋周围。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1、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 1)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宽度不定,外缘深度平均200米。例如,北冰洋宽1000km;东中国海 500km,外缘深130~150m 2)坡度:平均坡度只有0°07′,其内侧比外侧更缓。 3)地形:(1)沉没的海岸阶地;(2)中、低纬地带沉溺的河谷和高纬地带沉溺的冰川谷;(3)海底平坦面,如大西洋陆架上可划分出6~9级海底平坦面;(4)水下沙丘、丘状起伏和冰碛滩等微地貌形态。 2、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 范围: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平均2000m。 坡度:平均坡度为4°17′。稳定型陆缘的大陆坡一般宽度大、坡度小,如大西洋为3°05′,印度洋为2°55′,坡度均小于世界平均值;但全球陆坡最陡的海域却分布在稳定型陆缘,如斯里兰卡岸外陆坡达35°~45°。 地形:海底峡谷和深海平坦面。峡谷常呈“V”字形;下切深度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由浊流侵蚀作用所致,是把陆源物质从陆架输送到坡麓及深海区的重要通道。深海平坦面是大陆坡表面坡度接近水平(<0°30′)的面,宽数百米至数千米,长数十千米。 3、大陆隆(裙)(continental rise or continental apron) 范围:位于水深2000~5000m处 地形:表面坡度平缓,沉积物厚度巨大 在贫氧的底层水中堆积,富含有机质,具备生成油气的条件。地震探查证实富含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1、海洋和()关系最为密切。A A,大气 B,生物 C,地质 D,太阳 2、基础海洋科学的分支。D A,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等 B,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及区域海洋学等 C,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及环境海洋学等 D,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及区域海洋学等 3、1687年英国人()用引力定律解释潮汐:B A,贝努利 B,牛顿 C,富兰克林 D,拉普拉斯 4、中国对海洋科学历史的贡献:早在()千多年以前,已发明指南针,且至少在1500年以前就用于航海B A,1B,2C,3D,4 5宇宙的开始是一个几何点,宇宙大爆炸大约在()亿年前B A100B150C200D250 6海的水文特征:C A,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大,水浅;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B,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大,水深;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C,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小,水浅;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D,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小,水深;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7,大洋按地理位置划分:D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大洋B,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大洋

C,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大洋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8,面积最大的洋是:A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9,渤海属于:B A陆间海B内陆海C边缘海D海峡 10,大陆架指海岸线到水深()米内的范围B A100B200C300D400 11,中国最大的海区D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12,海冰的危害:D A港口B航运C海上油气开发D港口,航运,海上油气开发 13,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 A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体系B海洋科学属于地理学体系 C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物理学体系D海洋科学属于环境科学体系 14,海洋科学的分支:C A,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军事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B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环境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C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1、海洋和()关系最为密切。A A,大气 B,生物 C,地质 D,太阳 2、基础海洋科学的分支。D A,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等 B,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及区域海洋学等 C,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及环境海洋学等 D,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及区域海洋学等 3、1687年英国人()用引力定律解释潮汐:B A,贝努利 B,牛顿 C,富兰克林 D,拉普拉斯 4、中国对海洋科学历史的贡献:早在()千多年以前,已发明指南针,且至少在1500年以前就用于航海B A,1B,2C,3D,4 5宇宙的开始是一个几何点,宇宙大爆炸大约在()亿年前B A100B150C200D250 6海的水文特征:C A,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大,水浅;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 B,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大,水深;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 C,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小,水浅;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 D,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小,水深;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 7,大洋按地理位置划分:D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大洋B,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大洋 C,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大洋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8,面积最大的洋是:A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9,渤海属于:B A陆间海B内陆海C边缘海D海峡 10,大陆架指海岸线到水深()米内的范围B A100B200C300D400 11,中国最大的海区D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12,海冰的危害:D A港口B航运C海上油气开发D港口,航运,海上油气开发 13,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 A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体系B海洋科学属于地理学体系 C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物理学体系D海洋科学属于环境科学体系 14,海洋科学的分支:C A,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军事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B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环境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C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D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