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勤县地区概况

民勤县地区概况

民勤县地区概况
民勤县地区概况

民勤县地区概况

民勤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大沙漠包围。南依武威市凉州区,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总面积16016平方千米。总人口29万人(2004年)。

民勤县- 基本概况

民勤,春秋是属秦和西戎,地处河西走廊,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三国时为马超、汉遂占据,亦称关西。

民勤东邻腾格里大沙漠,北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连祁连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美丽的绿洲。民勤冬寒夏热,多风沙、少降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民勤地处石羊河流域最下游,西、北、东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由于石羊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每年进入民勤的地表水由上世纪50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1.0亿立方米。目前,民勤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94%,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

民勤县

民勤以农为主,兼畜牧。特产有黄河蜜瓜、白兰瓜、郁金香、黑瓜籽、茴香等。其中,黑瓜籽远销到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及欧洲国家,享誉全世界。传统名吃有青椒炒肉、土豆丝、拉面、凉皮。

民勤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早在60年代,毛主席就亲自批示开发民勤石油,著名地址学家李四光写了调查报告,得出“民勤石油胜过大庆”的论断。但终因技术问题而搁置。

民勤的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解放后,民勤人翻身做了主人,奋发图强,建设家乡。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民勤人引黄淤溉、治理沙漠、开发南湖,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

民勤县- 历史沿革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率兵西征,安定河西。从此开始,历朝在这里建郡置县,移民开发农业。民国17年(1928年)置民勤县。取“俗朴风醇,人民勤劳”之意。

民勤县

2000年,民勤县辖5个镇、18个乡:城关镇、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东湖镇、薛百乡、大坝乡、三雷乡、昌盛乡、昌宁乡、蔡旗乡、重兴乡、收成乡、夹河乡、双茨科乡、大滩乡、红沙梁乡、中渠乡、新河乡、羊路乡、花儿园乡、北山乡、南湖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0208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33701东坝镇13587泉山镇16678西渠镇19835东湖镇21994昌盛乡3258昌宁乡7809蔡旗乡9703重兴乡9179薛百乡18553大坝乡19049三雷乡14352新河乡17403羊路乡15733夹河乡9412大滩乡13201双茨科乡14083红沙梁乡11972中渠乡11509收成乡18109花儿园乡1583南湖乡1240北山乡142

2004年,将由原来的23个乡镇调整为5镇、13乡:撤销三雷乡,合并于城关镇,合并后更名为三雷镇,下辖7个社区居委会、15个村、90个组、1个街道办事处、15237户、51285人。撤销昌盛乡,并入昌宁乡,辖11个村、94个组、1个社区居委会、2213户、11620人。撤销羊路乡,合并于新河乡,合并后更名为苏武乡,辖26个村、182个组、7700户、34129人。撤销北山乡,并入东湖镇,辖5个村、164个组、1个社区居委会、4064户、18662人。撤销中渠乡,并入西渠镇,辖36个村、247个组、1个社区居委会、6833户、30375人。

调整前:23乡镇(18乡、5镇),7社区、244村,1745组;调整后:民勤县辖5个镇、13个乡:三雷镇、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东湖镇、昌宁乡、蔡旗乡、大坝乡、苏武乡、夹河乡、双茨科乡、红沙梁乡、花儿园乡、南湖乡、收成乡、薛百乡、重兴乡、大滩乡,共有7社区、244村,1745组。

民勤县- 地理位置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依武威,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一颗绿色宝石。

具体地理位置在东经101°49′41″—104°12′10″、北纬38°3′45″—39°27′37″之间。东西长206公里,南北宽156公里,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全县最低海拔1298米,最高海拔1936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种基本地貌组成。

民勤县- 自然条件

民勤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大陆性沙漠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高达2644毫米,昼夜温差25.2℃,年均气温7.8℃,日照时数为3073.5小时,无霜期162天,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

民勤县- 文化旅游

民勤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28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沙井文化”。西汉武帝时,在

民勤县

县境置武威县、宣威县,后又置武威郡。前凉除置宣威县外,收祖厉流民在汉武威县附近置祖厉县。北魏置襄武县及武安郡。唐初置明威府、明威戍。唐大足元年(701),于县东北置白亭军,后降为白亭守捉。

明洪武中,置临河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镇番卫。清雍正二年(1724)改为镇番县。中华民国17年(1928),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民勤素有“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的美称,历史上“文运之盛甲于河西”,是全省文化之乡和教育名县。

县城内名胜古迹和文物众多,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里有国内独一无二的以苏武命名的苏武山,据专家考证正是当年苏武牧羊的地方;这里有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瀚海之中;这里有西部保存最完整的地主庄园-瑞安堡,雄伟宏奇,造型独特;这里有闻名国内外的沙生植物王国-沙生植物园,技术和勇气使这片沙漠变成沙生植物的胜地。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大漠风光吸引了从多的游客。

民勤县- 民勤教育

民勤素有崇文重教之风,尊师重教,人才辈出。近年,高考在甘肃诸县名列前矛,在武威独领风骚。2001-2006年,全县高考录取人数分别为1487、1623、1795、2591、3027、3171人,高考综合录取率分别为75.14%、77.51%、68.88%、78.87%、72.78%、64.4%,高于全省录取率近20个百分点。2006年,全县普通高考重点录取294人,录取率6.61%;普高本科以上录取1298人,录取率26.36%;各类高等院校录取3171人,有4名学生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

民勤县- 特色资源

民勤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日照时间长,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于农作物尤其是瓜

民勤县

果类的糖份积累。全县粮食生产以优质小麦、玉米和啤酒大麦为主,年总产量1.5亿公斤,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副产品遐迩闻名,龙眼大板黑瓜籽、小茴香、黄河蜜瓜、白兰瓜等名优产品远销海外;甘草、锁阳、发菜、沙米等名贵野生资源极具挖掘潜力,开发前景看好。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

盐、石膏、芒硝、石灰石、水晶石、磷、铁、铜、镍、钾盐卤水等。其中煤炭总储量为5.8亿吨,主要分布于西大窑矿区、红沙岗矿区;盐总储量约25.2万吨;石膏储量约70万吨,分布在狼刨泉山和阿拉古山;石墨矿石总储量667万吨;石墨储量60.083万吨,分布在唐家鄂博山一带;芒硝储量738万吨,分布于西硝池、白土井、汤家海子、苏武山一带;铁矿储量34.9万吨,分布于红崖山一带。煤炭灰粉低、含硫量少,热量在4000大卡左右,主要用于工业;石墨矿平均品位9.11%,是西北成矿条件较好的矿种;其余矿种分布零散,矿产品位较低。

民勤县- 经济概况

民勤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下,民勤县以建设生态县为目

民勤县

标,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础,突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两大重点,认真实施内调外引项目牵动、农业产业化拉动、科教兴县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带动四大战略,重点培育畜牧、饲草、瓜果、棉花四大基地,全力拉长矿产资源、棉花毛纺、草粉饲料、瓜果饮料、肉类面粉、酒类酿造六条产业链,经济社会步入发展快车道。2006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08亿元,人均7600元,大口径财政收入54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19元。

民勤有优越的投资环境。全县城乡公路四通八达,移动固话畅通各村,工业园区设施齐全,特色餐饮风味独特,住宿条件档次齐全,投资政策优惠宽松。目前,全县外资企业已发展到10多家。

民勤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潜力;民勤县一片翘首企盼的热土,必将给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走向开放的民勤已敞开大门,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来此实地考察,洽谈贸易,投资兴业,旅游观光,共创伟业,再造辉煌。

民勤县- 民俗文化

“天马”文化旅游节

“天马”文化旅游节

甘肃武威国际“天马”文化旅游节是全市为促进旅游产业开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而举办的盛大节会。为了积极配合市上办好“天马”文化旅游节,全县上下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全面展示民勤历史文化特点,集中宣传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推进全县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旅游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为经贸合作、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通过六届“天马”节会的成功举办,全县文化宣传、旅游产业开发、招商引资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整体上推动了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大量的宣传、推介和开发工作,提高了民勤的知名度,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旅游黄金线路的开发和旅游景点建设,加快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赛诗

清代以来,每年端阳节和重阳节,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作诗添词,吟咏比赛,其内容或凭吊先贤,或抒情言志,或写景状物,或颂扬、揭露时世。解放后,大跃进的1958年,诗擂台风靡一时,无论工人、农民、干部、学生都引亢高歌,诗座数以万计。近几年在机关单位、学校也常开发赛诗活动。2002年第一届天马旅游节,县上在苏武山公园举办“品名优瓜果,颂苏武精神”的品瓜赛诗会,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灯山会

这是解放前县城市民在元宵节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元宵之时,县城男女老少将做好各式灯笼提到灯山楼前集结,然后结队游行,同时在四街八巷摆设灯架,置放明灯蜡烛,亮如白昼,从远处望去,灯火如海,闪闪灼灼,似同银河。游行毕将灯笼全部挂在灯山楼上,恰似灯山一座,解放后灯山楼被拆除,灯会随之消失。而文化馆举办的“元宵灯迷晚会”同样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年年如故。

戏曲

民勤小曲在全县范围非常流行,有“十里亭”、“绣荷包”、“下四川”、“小放牛”、“小姑贤”等60多个曲目。各种曲调各地在不同年代都添有不同内容的唱词,或抄写成册,或心记口传。每年正月,全县城乡各地组织的民间曲艺社相当活跃,成为一项重要的业余文化活动。近年来,县文化馆曾多次组织人力走访歌手,现场录音录词,广泛搜集,荟萃成集,进行发行,供业余演唱队演唱。

社火

社火

社火是古代一种在社日祭祀土神的活动,后演化为秧歌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现代,成为春节,元宵节的主要文化活动之一,社火阵容较大,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或数百人。场面壮观,扮饰者有工、农、兵、士、商,扮演的戏剧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骨精、包拯及官人、仕女、滑稽人物、神话人物等,形式多样,有锣鼓队、唢呐队、秧歌队、花束队、旱船队、高跷队、舞龙队、舞狮队,内容丰富,有扭秧歌、舞龙、耍狮、摇旱船、踩高跷、跑驴、大头舞等。闹社火从农历正月初二日开始,元宵节后次日结束,时达半月之久。

早期庙会

1、庙会是早期最主要的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有枪杆岭山庙会和朝山会。

枪杆岭山庙会

枪杆岭山在县城东北90千米处,自清乾隆开垦柳湖以来,此山逐渐发展成为湖区一大游览胜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及九月九日,便于此山举行隆重庙会。届时,数千上万群众拥向枪杆岭山,山上、山下云集如盖,或看戏,或游山、或赶做小买卖,或拜神求佛,非常热闹。解放后,枪杆岭山庙拆除,庙会停止。

朝山会

苏武山在县城东南12千米处,自明清以来,山上相继建成苏武庙、百子娘娘庙、真君庙及苏山书院等寺院建筑,旧时传说苏武曾牧羊于此,故有牧羊泽、羊路、蒙泉亭、百字铭等古迹、古物。明清之际,县人常于每年四月初八及九月九登山朝拜,追念前贤。民国之后,于山上开设朝山会,推举主持人,逢圣诞之期,拟定献牲献盘,一则景苏、一则酬神。是日,城乡群众,携儿带女,纷至沓来。有焚香顶礼者,有送花鞋神袍者,也有求子者,还有学校学生,机关职员,参观游行于此,或表演戏剧,或举行体育比赛活动,或登山赏景、参观古祠旧宇。还有小商小贩,杂耍角技,车马辐辏,热闹如市。解放后,建筑物拆除,朝山会停止。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月单五”、“重午节”、“端阳节”、“五毒日”、“娃娃节”、“五月节”、“女儿节”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解释不尽一致。广为流传的要属“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遭谗不用,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一传说在中国广大地区家喻户晓,影响深远,民勤也不例外。

民勤的端午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颇有情趣。民勤人过端午节一般是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小孩子五毒兜、香荷包、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等。五毒兜肚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是哪五毒,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节日之前,小孩子,特别

是不满一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它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有些做成短裤形状,孩子整个夏天轮换着穿,一直穿到秋凉。因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欢,小孩穿上也开心。有些小孩可以穿两三个夏天。小孩长大了不能穿了,母亲还会把它像宝贝一样收藏书起来。有的还会转赠会别人,接受的人也会很开心,因为这不是人人都会做的,一般年轻人可能都不会做。

悬挂柳树技

端午节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普遍流行的节日,每当此时,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柳树技借以避邪。

民勤人还有一种特有的习俗,大人在五月端阳节的前一天,细心的妈妈们为小孩子们编上各种颜色夹杂在一起的花绳子,给小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戴上,以示吉祥,一直戴到七月七的那一天,都取下来扔到房上,让喜鹊叼着给在银河相隔的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每年相会一次。在这个节日里,民勤的媳妇们还要蒸上扇子,粽子带着回娘家。

民勤人在吃粽子这一点上与别处稍有不同。粽子一般是棒块状,里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样喜欢用糯米、绿豆、猪肉、五香粉,而是在糯米里加红枣、糯米,吃起来特别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时候再加上蜂蜜特别香甜爽口。

丧葬习俗

旧时丧葬,很重视棺木,年逾60,就开始购备殓衣,请阴阳先生下罗盘看风水,择坟地。棺木以松柏为料,内外用漆。寿衣以绸缎为料,备5至7件,甚至9件,男女皆用长袍。家贫者,临时制备,无力讲究,甚至卷席掩尸。

初丧,先请邻居老翁、老妪整容穿衣,蒙面,抬置地上。男停正寐中堂,女停内室。点灯一盏,合家穿白戴孝,焚纸哭泣,称为“烧到头纸”。小殓完毕,按男左女右,门外挂纸撮,大门旁立丧牌(讣文),上书死者生死时辰、孝子姓氏。当日向主要亲戚报丧。与此同时,由护丧带领孝子向家族邻舍逐户叩头报丧,家中诸仪则由“主丧”善理。主丧普通由村中老成懂事者担任。亲友闻悉,带烧纸前来吊丧。各方到齐,将尸入棺,称作“大殓”。随后,将棺柩放在灵堂、围孝帘,挂魂幡,立铭旌,祭饭菜。孝子守灵,通宵不眠,俗称“爬草窝”。第三日制孝服。第四日“盖棺”。“盖棺”,男,由户族家长下“银钉”(棺盖上

面用以连接棺体的扣);女,由娘家舅属下“银钉”,俱为木匠固钉。发矧前一天,村中人及亲邻朋友开始送礼,献挽幛、挽联、花圈,女儿送大斋、纸幡、金银斗,并一一在灵前烧纸叩头,焚香奠酒,请道士诵经。至夕,进行“棺灯”,所有参加奠祭之人,高擎火把,沿出殡路转一圈。殡日,焚草于门。葬时,先祀土题主。程式大略为:主祭宾就位、柱香、焚表、奠酒、鞠躬、跪;初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诣神位前跪;行初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读祝文;行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行三献礼。余同前。平身复位,四叩首、五叩首、六叩首,起,诣神位前;宾辞神一揖,焚祝帛文礼毕。继点主,程式大略为:宾就位,孝男持杖出帷,歇杖,请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宾行,宾就位,孝男持杖出帷,请主鞠躬、拜(四拜);捧主膝行,宾迎主一揖,磨墨,润笔,刺左血,宾受笔、掉尘,去魂,启内惶,平主;占内主通灵,合内函;点外主通神,点耳通窍,点天地,宾送主一揖,安主鞠躬拜(四拜);谢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烧纸,哀,礼毕。

发葬多在早晨进行,村人起灵(8人抬),孝子扯纤,孝女扶棺,鼓乐开路,疾趋而行。沿途扔撒纸钱,鸣鞭炮,遇十字路口则甩纸盆,棺柩入穴后,邻人好友填埋拥冢、孝子行礼。焚纸致祭。葬后三日,孝男孝女要到坟地掊土圆墓。从死之日,以七计数称为“头七”、“二七”、“三七”……直至“终七”。每逢“七’’要到坟地请灵,特别是“三七”、“百日”、“周年”、“三年”,亲友都来祭奠,属父母之丧,必持服三年,士不应试,官不莅任。

以上诸仪式,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解放后,不断地进行丧葬改革。国家干部、职工丧后,一般都进行吊唁仪式,亲友臂戴黑纱,胸佩白花,俯首致哀、绕灵柩一周,与遗体告别。机关单位多送花圈、挽幛,并召开追悼会,致悼词。以土安葬或火化。农村中虽还有旧俗,但仪式已大简,守孝三年已经消失.

婚娶

订婚,意为男女婚事初定。先由媒人互相串通,就说想对亲戚,男家就请算命先生“合婚”。如“合”,男女双方就互换庚帖,“媒人”便将彩礼、衣物、妆奁送往女家。聘礼一般是二石四斗小麦,二十四块银圆。男女两家商定吉日后,便举行结婚仪式。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定亲的。解放后,由“介绍人”“架桥引线”,男女见面互赠礼物,初步同意后,女方家属赴男方“看家”。历经一段,互相了解,情投意合,双方偕同介绍人购买衣物,约定日期,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一般是男方请来亲朋好友设席款待。从此,婚事即定,年时节下,礼尚往来。

有的婚姻完全自主,自由恋爱,毋需媒人说合。也有不受彩礼的,不举行订婚仪式。结婚,俗称“娶媳妇”。旧时,由男方择定良辰吉日,女方同意后,即备办结婚之事。亲友为出嫁女子送礼物、衣服和钱币,称为

“添箱”;为娶媳妇男子送贺礼、钱币,称为“贺喜”。结婚之日,男女盛装,备轿车迎娶。女方送亲的妇女称之为“送亲奶奶”,另有一小孩称之为“压轿儿”。陪新郎伴娶者必须是4人或者6人,其中有一妇女称为“娶亲娘娘”。至女家,将所带“盘馍”(16个大馍头)送给,并备有“压礼”。用饭后,礼炮三遍,新娘由姐妹或嫂搀扶上“轿”车。也有“抱轿”的,即出嫁女坐在盛满粮食的斗上,由兄长连人带斗抱上轿车。后来坐斗除了,由兄长直接抱上轿车。至男家门口,男家以红毡铺地,迎新娘下车,有司仪唱礼:“新人下轿,大吉大利”。进街门时,男家事先在门槛前放上骡鞍、套簧(驴子拉磨的套具)。新媳妇要跨过骡鞍、套簧,然后进街门。这时唱礼的就唱:“新人跨骡鞍,一世保平安”,“新人跨套簧,进门就顺当”。也有在车前布骡鞍的,跟前面讲的一个意思。然后“拖婚”,即新郎用一条红布由新娘牵着。踩着毡进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先。礼唱“领进新人拜宝堂,专借宝壶上面安”。礼毕,则入洞房,夫妻互拜。此时,小伙姑娘们俱来闹洞房,多以要喜物(红头绳、荷包、香袋等)、打趣、猜谜、偷房等方式取闹。取闹时不拘礼节,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夜有“看酒”、“铺床”诸仪。

三日,新娘入厨行参灶礼,新妇调羹,并敬祖先公婆等人。是日,亲友作贺,东家酬以酒馔,尽欢而罢。

婚俗传至民国中叶,如换庚帖,行彩纳币等仪,逐渐消失。解放后婚俗大改,繁礼缛节,大都取消。男女到法定结婚年龄,持介绍信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选定日期举行结婚仪式。婚前仍有“添箱”之俗,男方向女方送箱柜、衣物、棉花、钱币等。迎亲时,新郎新娘多乘自行车、手扶拖拉

机或汽车(轿车)。结婚仪式较简单,一般为参加婚礼者入席,宣读结婚证书,主婚人讲话,新郎新娘向来宾致敬(鞠躬)、新夫妇谈恋爱过程,亲友赠送礼品。主人设席,新郎新娘斟酒敬宾客,女家向帮事每人赠一手帕或一双鞋垫,表示谢意。是晚,仍有“闹洞房”的习惯。近年来,有的还旅游结婚,一般只邀请亲朋好友,以糖、果、烟、茶招待。

留须

男性至成年时,如上无老人,在家为长,并儿女将要成婚,不久即可当爷抱孙子时,便开始留须。留须为家庭喜庆之事,所以旧时人们一般都很重视。先择一吉日(多在留须者生辰之日),请几位亲邻好友,做长面饭殷勤款待。又于屋内设起香案,献以盘供。留须者就坐案前,由“待招”(剃头匠)开始剃头刮脸,俟两撇胡须一旦见诸唇上,来客便马上为之道贺,东家则设宴酬客,主客尽欢而罢。如系富豪之家,亲族邻友还要送重礼及对联文章,用以志庆。留须年岁,也有许多讲究。要么在41岁、46岁,要么在5l岁、56岁或61岁、66岁。旧说逢一逢六所留为“生胡子”,是为大好,其他时所留或则一般,

或则不太吉利。也有36岁即留须者,人谓之“充老”。这有两种情形:一是年满30,尚未得子,“瞎子”算命,说他命中应该老年得子,因之至36岁时便偷留胡须,不老充老,希望早日得子;一是民国年间,派丁抓兵,人们为逃避兵役,就用留须充老等办法加以抗拒和逃免。

留须一习,现在已基本消失。

拜寿

凡有老人之家,生辰之期,即约请几位邻舍老辈,共食长面饭,以表贺寿之意。豪门望族及富有之家,老人年过六旬,必设宴请客,举行隆重的拜寿仪式。寿期开筵,贺客盈门,贺仪山积,寿额、寿帐、寿幔、寿联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拜寿时,堂前设一大椅,先让寿老人就座椅上,前面摆置一张方桌,盛设寿盘、寿面、寿桃、寿果、寿酒等物。然后令家中儿孙小辈,依次双双为之叩头拜寿。拜讫,再由客亲晚辈照例叩拜。寿老人则正襟危座,接受拜礼。毕,亲属宾客,论辈入席就筵,尽欢而罢。

民勤县- 特色文物

瑞安堡

瑞安堡俗称“王团堡子”,位于民勤县城西南郊3.5公里处的三雷镇三陶村,建于民国二十七(1938)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系地方保安团长、地主王庆云(字瑞庭)的庄堡,故取“瑞”、“安”二字为堡名。该堡座北向南,呈长方形,南北长90米,东西宽56.5米,占地面积5085平方米,堡内建筑面积2394平方米。建筑布局字排“一品当朝”,形呈“凤凰单展翅”。迭次三道大门,呈分七庭八院,门楼亭阁八座,高脊瓦房一百四十余间。其中有中西式客厅、佛堂、祠堂、寝室、客房、吸烟馆、逍遥宫、双喜楼、观月庭、瞭望楼等。堡墙上有射击孔、地道、暗堡、天井以及四通八达的人行道。真可谓步步机关,处处奇妙,布局独特,寓意深刻。

瑞安堡作为地主庄院建筑,其规模浩大,设计精巧,造工奇丽,古朴典雅而又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又作为一军事防卫型庄堡,其形势崴峻,结构严密,巨细相谐,错落有致,既有独特性,又有完整性,确实是匠心独运。该堡是我县境内一处颇具艺术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它集古今中外、南北建筑风格于一身,融军事防御和日常居住为一体,真乃西部庄园之最。它是民勤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全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镇国塔

镇国塔位于民勤县城西关民勤县人民医院西北角,建于明正统五(1440)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修,光绪十年倾圮,是年邑人胡志绪又倡捐修复。1986年6月武威地区行政公署拨款五千元维修,现保存完好。

该塔通高12米,基高1米,周长16米,须弥座呈八角形,座上为细颈圆瓶形塔身,四面各有一小佛龛(即眼也光门),上部细长围有十三法轮(即十三天),法轮上有八角伞盖两层,角上悬挂风铃,伞盖上置葫芦形圆铁塔顶,上镌“康熙某年制造”字样,塔顶上又覆铜质顶尖,整个塔身用条砖彻成,白灰抹面,为造型奇特,独具风格的喇嘛教佛塔。

该塔分布面积为东西长40米,南北宽44米,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均为东西、南北长均为50米。东、南两面至县医院院内,西至县城西环路,北至县城西大街。

镇国塔为喇嘛佛塔,对于研究藏族喇嘛佛教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研究古代建筑也有极强的艺术价值。

圣容寺

圣容寺,又名大寺庙。位于民勤县城西南隅,座北向南,东西宽50米,南北长118米,占地面积7900平方米。寺内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三圣殿(即中殿),藏经阁,鲁班殿,观音堂和前、中、后三院陪殿及僧舍。“文革”当中,该庙遭到很大破坏,后经恢复修缮,现前院为民勤县圣容寺佛教协会和尚占用,进行佛事活动。中、后两院为民勤县博物馆使用。

圣容寺始建于洪武初年,原址在县城东北隅,明成化十三年(1477)移建今地,清道光十三年扩建山门,民国八年(1919)重修前中西廊房,1959年对整个寺内建筑进行维修、彩绘,1983年和1986年又进行修缮。大殿系重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当心间施斗拱五朵,其余间各施三朵,殿内顶棚做船底式,系方格天花板构成,其斜面与平面满绘佛像和云彩,构成大面积彩画,1987年5月又在殿内塑三座大佛和观音金身,周边塑十八罗汉像等。三圣殿为单檐前捲棚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藏经阁系单檐悬山顶,二层楼阁,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圣容寺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均为东西长55米,南北宽130米。东面隔路靠居民住宅,南面隔路接居民住宅,西面紧靠居民住宅,北面至工业品批发公司。

圣容寺为我县现存最早,占地面积最大,殿舍最多,规模最大的寺庙,历来为我县佛教活动的场所和中心,因此极有观赏和研究价值。

沙井柳湖墩遗址

沙井柳湖墩遗址是沙井文化的发祥地,因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考察发掘,首次在民勤沙井柳湖墩遗址发现而得名。遗址大部分被沙丘覆盖,文化内涵多以夹砂红陶为主,曾出土单耳、双耳夹砂粗红陶罐和圆鼓形简状杯、石斧和带孔石刀等。文化层厚4米左右,在沙丘之间的滩地上满布夹砂粗红陶片、泥质红陶片等,饰绳纹彩绘、条纹、三角文、鸟纹和草文等,还有青铜制的刀、三角镞、金耳环、绿松石和贝壳等装饰品。遗址位于民勤县薛百乡治沙站西南6千米的沙漠中,分布面积为东西长2千米,南北宽2千米,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西长2千米,南北宽2千米,北面、西面靠石羊河沙井林场,南面靠沙漠,东北面紧靠薛百乡宋和村林场和长城村。沙井柳湖墩遗址为商周时期遗址,对研究沙井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沙井柳湖墩遗址

民勤县- 旅游景点

三角城林场

三角城林场

位于民勤县红沙梁乡西部,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因场部南面三角城遗址而得名,现已完成人工造林10.6万亩,封沙育林(草)13万亩,有效治理风沙口9个,封育区植被覆盖度由10%提高到41%以上,在西沙窝、

红沙梁、西渠段建成了一道长25公里、宽1—5公里的绿色屏障,保障了沿线的红沙梁、西渠等乡镇48个村的15万亩农田免受沙患,充分发挥了国营林场在造林绿化中的骨干主力军作用。

红崖山水库

红崖山水库

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是沙漠地区的一座中型洼地蓄水工程,水库面积30平方公里,设计库容1.2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3400平方公里。水库只有西面依红崖山而建,其它三面都是人工所筑,而且又修建在沙漠中,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属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1979年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中华之最”,被人们誉为“瀚海明珠”。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库内游鱼簇簇,野鸭戏水,水鸟穿梭,黑鹤长鸣。库中有一座沙丘,鸟类时来歇脚,骆驼时来饮水,游人时来沐浴,骆峰雄姿,天光漠色,都含蕴在水光波影之中。“聚龙亭”是水库风光的精华所在地,仰视红崖山巍然屹立,平视库面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放水时节,河水从输水洞飞流直下,气势宏伟。在水库大坝下方,约有三百亩水域,活水常流,水质优良,清澈见底,有曲折逶迤的河湾景观,有错落飞流的人工瀑布。河内鱼虾闲游,绿苇丛生,河旁垂柳低拂,亭台玉立,疏林、草地、水面、沙丘连成一片,环境幽美而清净。库区建有集游泳、沙浴等为一体的天然游泳场、供游客休闲娱乐的蒙古包和各类风味小吃等设施,同时还可在宽阔、清净的水面轻波荡舟,消闲垂钓。这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江南水乡、塞北田园、大漠风光经纬分明,又浑然一体,蔚为壮观,是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游览胜地。

沙漠公园

位于县城东北隅,始建于80年代,占地面积290亩。公园划分为中心广场、安静休息区、游览活动区、儿童活动区、贵宾接待区和公园管理区等几个区域。近年来,通过向上争取资金、政府扶持、社会集资、公园自筹等方式,修建了儿童公园、老人游乐场、旱冰场、八角亭、碑亭等游玩、休闲景点,并配套有宾馆、餐厅、歌舞厅等休息、餐饮、娱乐服务设施。园内建有桃园、槐丛、草坪,乔木、灌木相间,绿荫蔽日,广阔的人工湖碧波荡漾,是集游览、休憩、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公园。

苏武山公园

苏武山公园

位于苏武乡境内苏武山下,距县城约12公里,其东北邻近腾格里沙漠,西邻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0000多亩。苏武山是全国唯一以“苏武”命名的山,是汉中郎将苏武牧羝之处,此处流传着苏武牧羊的动人传说,具有传奇和神话色彩。公园内已建成以苏武庙为核心的黑河滩高效农业示范区、苏武山葡萄庄园和中国道教生态林基地三大景区,景色秀丽,规模壮观,防风固沙林伟岸挺拔,农田防护林纵横交错,日光温室鳞次栉比,片片葡萄园生机勃勃,是一个集现代化加工厂、花园式葡萄园、高效农业示范园为一体,融生态工程、节水工程为一身的工农业生态基地。苏武山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既可以观光生态农业的建设成就,又可进行野炊、狩猎等野外活动,,还可充分享受农家乐趣和田园风光,品尝瓜果蔬菜和农家小吃,尽情畅享大自然的乐趣。特别是以苏武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极具开发和研究价值,实为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东镇大庙

东镇大庙

又称东渠大庙,座落于民勤县城东北约73公里的东湖镇中学院内,庙宇原建无考,据传约创建于清乾隆时。咸丰年间尚“凛凛然,洵为柳湖大观”。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民国年间扩建。该庙座北朝南,占地面积7144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山门及东西阁楼、中后大殿和前、中两院的陪殿。山门楼为三间两层木楼,结构为单檐歇山顶,握角起脊,周围有廊。在山门的两侧有东西阁楼,东为文昌阁,西为魁星阁,均系单间,平面呈方形,四角有廊。山门后有前后二院,前院之上为关帝殿,面宽三间,为单檐歇山顶,殿内壁画造型别致,精妙绝伦,三国历史巧妙融合其中,人物场景栩栩如生。殿前有东西陪殿四座,东陪殿北曰雷祖殿,南曰土地祠,西陪殿北曰马祖殿,南曰城隍殿。后院为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前面有廊,单檐歇山顶,殿前有东西陪殿各一座,东曰药王宫(现已不存),西曰圣母宫。整体布局规模宏大,造型别具特色,雕刻玲珑剔透,十分精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分大庙双楼

二分大庙双楼

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的双茨科乡中学院内,座西向东,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同治年间,山门北侧木楼毁于战乱,民国八年(1919)依照南木楼式样重建。现存大庙仅有山门及南北两侧门楼,两木楼又称姊妹楼。二分大庙双楼东西长12米,南北宽40米,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起脊,山墙已改建,两木楼系二层重檐楼阁单间回廊正方形,上层为歇山式六角攒头,下层为四角飞檐。两楼均通高12.96米,形制为传统抬梁式木构架,现保存基本完好。整座建筑檐下额枋、斗拱均为彩枋,雕刻、彩画极精。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容寺

圣容寺

位于县城西南隅,明洪武九年(1376)修建,成化五年(1469)移建今址,俗称“大寺庙”,寺院南北长约118米,东西宽约56.5米,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山门、大雄宝殿、中殿、藏经阁组成一条中轴线,分前、中、后、观音堂、圣母殿等五个院落,各院均有陪殿和斋房等,共计房屋163间,总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顶棚由船底式方格天花板构成,其斜面与平面上满绘佛像彩云,曰:“千佛顶”。其整体建造布局合理,设计精巧,造型别致,巍峨壮观,是国内罕见的设计有“千佛顶”的寺庙,是县内外主要的旅游景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勤县- 特色餐饮

羊肉沙米面

精选沙区羊肉,去油去筋,切成豆粒大小的肉丁,加调料炒至微糊生香,备用。沙米碾制去壳后,于清水中煮绵,加入炒好的肉丁,待羊肉沙为滚和时,下入手工面条,佐以葱沫、韭花、芫荽,文火稍焐即成。

羊肉沙米面,米、面、肉、汤和而不粘,经纬分明,而又相互渗透,既有素食的清淡明净,又具肉食的稠厚绵长。

西瓜泡馍

民勤西瓜,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不需任何金属刀具,只在花蒂处,用大姆指甲掐一行印引,挥动巴掌,砰!砰!砰!嚓——一分为二,将干馒头摁入瓜瓤,食之,清凉爽口,是大漠中特有的美食。干馒头以出锅后即置于烈日下晒干的为上品,渗入瓜水时,可泛出浓浓的太阳味。太阳味儿的馒头,放入口中,甘短甜清香,酥脆绵软,嚼之有血有肉,有筋骨有骨,有声有色,百吃不厌。食后肚圆体泰,身心清爽,豪气顿生,始觉切成小牙牙儿的所谓“品瓜”乃小家碧玉儿气,会大伤民勤西瓜的“神韵”。

重兴麻辣鱼

重兴麻辣鱼,料用红崖山水库正宗红尾鲤鱼,切成一寸许的短截,形状扁圆,色泽呈淡黄色,清淡不腻。豆腐、白菜、蘑菇、洋芋、宽粉等荟萃在一起,杂然纷呈,就像是开群英会。

做麻辣鱼,先将成品的麻辣酱、豆酱、干辣椒、鲜葱、鲜姜等用少许的清油爆炒两三分钟,然后兑水,水开后,将清油炸好的鱼(一般切成一寸左右的方块,用粉面缠过,用油炸至七八成熟)下入锅中,滚煮十二三分钟,用漏勺将漂浮在上面的碎佐料捞净,下入时鲜蔬菜蒸煮焖焐4至5分钟后出锅。

吃鱼肉喝鱼汤。美食家们往往以鱼汤代酒,别具情趣。

武威市基本情况介绍

武威市基本情况介绍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81.5万。 武威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呼和浩特四大省会城市,西连新疆,南通西藏,处于西部地区的中心位置。兰新铁路、干武铁路、G30国家高速、312国道贯通全境,宁夏至武威高速(营双高速)、S211、S308省道和金武高速等地方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地区,也是辐射西北及中亚地区的最佳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增效益,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引进建设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泥、电石、新型建材、碳基材料、化工、食品加工和物流等方面的一批骨干项目,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7.5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3亿元,增长60%,工业增加值达到81亿元,增长20.4%,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增长54.3%。“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推进工业化

发展。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年递增14%;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递增25%。 一、全市资源情况 武威市内地势平坦,可利用土地广阔,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区域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发现矿产9大类、30多种,各类矿产点100多处,初步探明储量的矿种15种,其中石墨667万吨、煤炭20亿吨、石灰石18亿吨;此外,为承接新疆煤炭资源而新建的武南国家煤炭集疏运中心也已开工建设,未来将形成年交易煤炭资源4亿吨的吞吐能力,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武威区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为农产品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全省瓜果蔬菜基地、放心肉繁育基地、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也是甘肃及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主要农林牧资源有小麦、玉米、油料、瓜果、蔬菜、棉花、畜产品等。其中小麦总产量95万吨,啤酒大麦总产量13万吨,玉米总产量43万吨,马铃薯产量50.6万吨,葡萄种植面积约10万亩,产量5万吨,棉花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1.54万吨,油料种植面积28万亩,产量9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3万亩,产量176万吨,瓜类种植面积4.6万亩,产量17万吨,红枣种植面积6万亩,产量近1.4万吨,肉类总产量24万吨。以此资源为依托,初步形成以淀粉业、酒业、面业、醋业、肉类加工业为主的食品工业体系,产品品种达到150多类1400多种;重点产品小麦粉产量86.75万吨,混配合饲料31万吨,食用植物油23410吨,白酒5336吨,啤酒83476吨,葡萄酒10000吨。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摘要】土地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已经成为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又以民勤县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已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心声。通过对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研究,探索土地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探讨土地荒漠化的解决办法,提升国民对土地荒漠化的重视,为当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做点尝试。 【关键词】民勤;土地荒漠化;成因;防治 一、研究地概况 民勤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干旱荒漠区,位于甘肃河西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其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沙漠、戈壁和盐碱滩地占据全县总面积的94%,只有沿石羊河一条绿色通道与武威绿洲相连;民勤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植被稀少,水源匮乏,常年忍受干旱和沙尘暴的影响;石羊河可供民勤的用水量逐年下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了2640毫米;目前全县有机井12000眼,年开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而允许的地下水开采量仅为1.5亿立方米;民勤县人口达到32万,而可供居住的绿洲面积仅为878公顷。由此可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人与环境之间矛盾突出,荒漠化问题的解决非常迫切。 二、土地荒漠化现状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类型有三种,分别是风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是最严重的一类,除了大面积戈壁,流动沙丘外,固定、半固定沙地普遍存在;盐渍荒漠化的土地地表有白色或灰白色盐结皮,植被以耐盐的盐爪爪、碱蓬、芦苇为主,距地表0~30厘米的土壤盐分在0.5%~1%之间,部分土壤盐分在1%以上;水蚀荒漠化所占比例最小,主要分布在干河床、河滩漫地、山前沟谷冲击洪积扇等,其地表层分布有少量的破碎砾石及其他冲积物。在红崖山水库建成后,石羊河下游河床断水,植被覆盖率不高,仅有沙枣、怪柳、芦苇和其他禾本科植物。 三、原因分析

武威市简介

武威市简介 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东大门。位于北纬36°29′-39°27′,东经101°49′-104°16′之间,东靠白银市、兰州市,南部隔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东南距省城兰州市276公里,西北距镍都金昌市74公里。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10月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238平方公里,有93个乡镇、1125个村民委员会、8个街道办事处、71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1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万人,乡村人口132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悠久,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武威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境内名胜古迹众多,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武威区位优越,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兰新、干武铁路、G30、G312国道贯穿全境,是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贸集散地。武威物产丰富,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武威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是全省瓜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尤其适宜发展酿造葡萄,产量占全省的65%。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1.55亿元,增长15.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62亿元,增长68.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09.07亿元,增长2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93亿元,增长23.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2亿元,增长18.1%;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6.66亿元,增长32.2%;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5亿元,增长42.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97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35元,增长18.1%。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威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即凉州区和民勤、天祝、古浪三县。 武威市:面积33249平方千米,人口195.42万人(2006年)。 凉州区:面积5081平方千米,人口98万。邮政编码733000。区人民政府驻东大街。 民勤县:面积16016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码733300。县人民政府驻三雷镇。 古浪县:面积5287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733100。县人民政府驻古浪镇。 天祝藏族自治县:面积6865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7332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华藏寺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2001年5月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47号):(1)撤销武威地区和县级武威市,设立地级武威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凉州区。(2)武威市设立凉州区,以原县级武威市的行政区域为凉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东大街。(3)武威市辖原武威地区的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凉州区。 2004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共管辖93个乡镇(包括勘界调整前天祝县的东坪、赛拉隆乡),8个街道办事处;79个社区居委会,1129个村民委员会,8199个村民小

武威市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摘要【武威市基本情况介绍】.docx

武威市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摘要【武威市基本情况介绍】 武威市基本情况介绍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81.5万。 武威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东接兰州, 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呼和浩特四大省会城市,西连新疆,南通西藏,处于西部地区的中心位置。兰新铁路、干武铁路、G30国家高速、312国道贯通全境,宁夏至武威高速(营双高速)、S211、S308省道和金武高速等地方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地区,也是辐射西北及中亚地区的最佳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增效益,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引进建设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泥、电石、新型建材、碳基材料、化工、食品加工和物流等方面的一批骨干项目,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7.5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3亿元,增长60%,工业增加值达到81亿元,增长20.4%,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增长54.3%。“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推进工业化 发展。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年递增14%;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递增25%。 一、全市资源情况 武威市内地势平坦,可利用土地广阔,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区域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发现矿产9大类、30多种,各类矿产点100多处,初步探明储量的矿种15种,其中石墨667万吨、煤炭20亿吨、石灰石18亿吨;此外,为承接新疆煤炭资源而新建的武南国家煤炭集疏运中心也已开工建设,未来将形成年交易煤炭资源4亿吨的吞吐能力,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武威区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为农产品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全省瓜果蔬菜基地、放心肉繁育基地、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也是甘肃及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主要农林牧资源有小麦、玉米、油料、瓜果、蔬菜、棉花、畜产品等。其中小麦总产量95万吨,啤酒大麦总产量13万吨,玉米总产量43万吨,马铃薯产量50.6万吨,葡萄种植面积约10万亩,产量5万吨,棉花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1.54万吨,油料种植面积28万亩,产量9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3万亩,产量176万吨,瓜类种植面积4.6万亩,产量17万吨,红枣种植面积6万亩,产量近1.4万吨,肉类总产量24万吨。以此资源为依托,初步形成以淀粉业、酒业、面业、醋业、肉类加工业为主的食品工业体系,产品品种达到150多类1400多种;重点产品小麦粉产量86.75万吨,混配合饲料31万吨,食用植物油23410吨,白酒5336吨,啤酒83476吨,葡萄酒10000吨。 同时,区域内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在2570—3030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58—68%,年总辐射量5530兆焦/平方米—6200兆焦/平方米;风能资源亦非常丰富,多年平均风速均≥3.5m/s,主导风向全年较稳定;≥26m/s的极大风速少,有效风能利用时数均≥5000小时,每日可利用风能时数达13.9小时以上,风速变化均衡,跃变较小,是甘肃建设河西“陆上三峡”能源基地的重要节点区域。 “十二五”期间,武威将努力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力争汽车产能达到5万辆,光伏组件500兆瓦,葡萄酒20万吨,电解铝110万吨,焦炭300万

朱王堡镇镇情简介

朱王堡镇简介 朱王堡镇位于永昌县的最东部,东邻民勤县蔡旗乡、南靠凉州区双城镇、北毗金川区双湾镇、西接永昌县水源镇。下辖13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476人;镇域土地总面积407.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4万亩。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8元。2000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8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发展改革试点镇。2009年被确定为金昌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自2000年以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七项国家级殊荣和十余项省级荣誉。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国列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发展改革试点镇为契机,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依托新农村建设,按照“关键抓发展、重点抓基础、核心抓民生”和“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总体要求,突出特色农业、小城镇、工业园区三个重点,强化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小城镇聚集和承载能力,努力建设特色农业强镇,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以啤酒大麦、硬质小麦、玉米制种、露地蔬菜、日光温室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不断做强做大。发展各类中小型企业479家,建成三洋啤酒原料面业有限公司、清河麦芽公司、金鲜美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个。小城镇建

设初具规模。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硬化镇区道路2.96公里;建成商业、住宅、办公等各类楼房103栋,建筑面积达22.26万平方米;供水、供热、排污、供电、通讯等设施也日臻完善。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06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达到6800多人。村镇建设成效明显。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其中四个村实现了社社通油路;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照明入户率达到100%。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集小康住宅、沼气能源、卫生厕所、养殖小区、设施农业“五位一体”的生态家园,农村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整合教育资源,乡村中学已全部并入永昌三中,小学合并工作正在开展,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城乡教育资源逐步向均等化迈进。朱王堡中心卫生院硬件设施达到国家一级甲等医院标准,医疗救助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完善,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村村配备了文化室、图书室。创新基层民主管理形式,农村“一事一议”和村务、财务、党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理) 试题(解析版)

民勤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地理(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1. 20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的基本规律是( ) A. 慢-快-慢 B. 快-慢-快 C. 慢-快-更快 D. 快-慢-更慢 【答案】C 【解析】 【详解】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所以本题选C 。 2.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原因有 ( ) ①人口的自然增减 ②人口的出生率 ③人口的死亡率 ④人口迁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 【详解】一地的人口数量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引起。即①④正确,故选D 项。 3. 人口增长模式中,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共同特点是 ( ) A. 两者的出生率都高 B. 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高 C. 两者的死亡率都低 D. 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特点 【详解】传统型人口增长特征“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人口增长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两者的共同特点是死亡率都低,故选C 。

读“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4. 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相似的类型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图中国家类型④所反映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A. 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过重 B. 少年儿童比重大,就业压力过重 C. 城市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过剩 D. 人口总数太少,劳动力严重缺少 【答案】4. C 5. A 【解析】 【4题详解】 目前我国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与图③相似;而图①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高;图②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高;图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故选C。 【5题详解】 图④的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所以老年人所占比重太大,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过重;而少年儿童比重较小;图示不能反映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和人口总数。故选A。 6. 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金昌市概况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北、东与民勤县相连,东南与武威市相靠,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相接,西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搭界,西与张掖市山丹、民乐县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毗邻。 金昌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已有人类在此生息。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月氏族驻牧于此;汉初,属匈奴休屠王辖地。从西汉武帝起,先后置鸾鸟、番和、骊酐、显美、焉支等郡县,历经兴衰更替,凡千余年。元设永昌路,明置永昌卫,清改为永昌县至今。 1982年8月27日,金昌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成立金昌市人民政府。 金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戈壁、绿洲、大漠东西展开,南北更替,相间排列。 按特征可分为三类:西南部祁连山冷龙岭及其支脉,山势雄伟挺拔,有“祁连近天都”之称,冷龙岭为境内最高峰,海拔4442米,终年积雪,山间分布天然森林,高山草甸,植被覆盖率达75%,是金昌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自古就有“祁连雪皑皑,焉支草茵茵”之说,是久负盛名的天然牧场。中部祁连、大黄、武当、龙首山之间的永昌、清河、三堡等绿洲,海拔在1800米左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境内主要农作物种植区。东北部海拔在1500米左右,除宁远、双湾绿洲外,其余则为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草原。金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市境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辖1县1区,12个乡(镇),即永昌县和金川区,137个行政村金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平川交错,绿洲荒漠相间。 金昌建市以来,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协同各方力量,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强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工作,全面提高各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快科技进步步伐,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残阳渐逝,血红冲天。 半是夕阳余光,半是狰狞血雨。 是的,血,到处都是冷腥的鲜血。 整个皇宫之内,血流成河,白玉理石全被洗涮成黑红之色,到处是断壁残肢,尸横一片,到处是厮杀后的痕迹。 “为什么?” 百里冰左手紧捂着胸口,瞪大着眼睛看着对面十米敌对方处,挥手点兵之人。 那是她的未婚夫,她倾尽一生所爱之人。 亦是绝杀她百里一族,将她迫入绝境之人。 她不懂,为何倾尽所有的爱,换来的是百里一族的灭顶之灾。 台下之人仍是一身儒雅白衣,清俊的脸上,就连平日里对她宠溺的笑容都没有变过。

永昌县简介

永昌县简介 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境内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粮区,甘肃省粮油生产大县。另外,零陵郡零陵县旧分置永昌县,后梁开平二年福清也改名永昌县。 县情概况 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东邻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与肃南接壤。位于东经101°04′—102°43′,北纬37°47′—38°39′。东西最长距离144.8公里,南北最宽距离144.55公里,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总人口24.3万人,辖于中国镍都——甘肃省金昌市。[1] 土地面积 永昌县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115.9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5.6万亩,水浇地占90%以上;园地面积1.71万亩;林地面积29.68万亩(人工营造林14.86万亩);草地面积669.99万亩(包括天然草场662.66万亩、人工草场0.48万亩、半人工草场6.85万亩);水域面积3.22万亩;居民点、工矿用地13.78万亩;公路、铁路用地1.82万亩;未利用土地338.40万亩。[2] 地形地貌 永昌县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河渠纵横,川原山峰相间,戈壁绿洲相连。境南祁连山层峦叠嶂,境北龙首山巍峨绵延,大黄山、武当山夹居其间,形成县境内3个隆起带、两个狭长走廊平原和一块残丘戈壁荒漠区。地势走向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冷龙岭主峰海拔4442米,为县内最高峰;东部戈壁沙漠区的张家坑海拔1327米,为县内最低处。县城所在地海拔1978米。 1、南部中、高山山地包括县境南的大黄山和祁连山冷龙岭、北松林、盖掌大坂等一系列的平缓山脉和山间盆地,海拔在2500—4000米以上。阴坡有成片天然乔、灌林覆盖,阳坡为山地草场,为该县主要的林区和牧区。 2、中部低山丘陵地区包括龙首山、枸子山、武当山、风门山、龙口山等属龙首山系的平行山脉和山间盆地,海拔在1600—3000米之间。该区除花草滩、大小青羊口滩、露泉滩为山间盆地,植被较茂盛,属半荒漠草场外,其余多为石质低山丘陵,植物稀疏,属山地荒漠类草场。 3、北部沙漠戈壁地区包括龙首山以北、阿拉善台地南缘,海拔1700米以下,地势平坦,戈壁茫茫,风积沙丘集中分布于土窝铺,面积数平方公里。接近绿洲北部有较平缓的剥蚀丘陵、麻岗植被,覆盖面在15%左右,仅适宜耐寒、耐盐碱的植物生长。 4、走廊平原绿洲地区包括祁连山、龙首山之间狭长平川地带和洪积淤积细土平原地带,海拔在1400~2500米之间。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为县内主要的粮、油、果、菜产区。[3] 行政区划 下辖4镇6乡,109个行政村。895个村民小组,5个街道办事处,13个居民委员会。永昌县辖城关镇、河西堡镇、新城子镇、朱王堡镇、东寨镇、水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六坝乡、南坝乡。[4] 人口状况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666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36783、河西堡镇53474 、新城子镇24512、朱王堡镇28408 、东寨镇19657 、水源镇21008 、红山窑乡24234 、焦家庄乡20906 、六坝乡13255 、南坝乡4431。 动物资源 永昌县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雪豹、藏雪鸡2种;属二类保护的有

石羊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变化及其区域气候响应 在空间上,祁连山东段和中段积雪面积呈减少趋 势。利用石羊河的气象站温度、降水、蒸发等资料分析其气候条件和积雪面积变化,发现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 变化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变化趋势相一致,说明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的变化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森林生态效益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①摘要: 利用GIS技术和数据空间化方法,通过Kriging插值获得石羊河流域平均降水量栅格图层,并以石羊河流域森林类型栅格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统计资料,运用ArcGIS栅格计算功能及聚类方法生成石羊河流域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等生态效益分布图,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个栅格图层,得到全流域森林生态效益量分布图,直观地反映研究区森林生态效益的空间分布状况。研究表明:石羊河流域单位面积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0. 73×104元·hm-2·a-1,相对较低;在空间分布上,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具有两区三中心的格局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上游的祁连山地区,低值区分布在从山麓地带向北到北部荒漠区的广大地区,表现出与植被景观分布格局类似的垂向地带性;服务价值的3个高值中心分布在西大河、西营河和金塔河上游河谷及附近海拔2 000~3 000m的区域,与该地带水热分布随海拔变化的规律有密切关系,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而言,祁连山地区在整个石羊河流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威绿洲农业开发对民勤绿洲来水量的影响

中游武威绿洲用水量减少,荒漠化动态分析 石羊河流域主要覆盖了武威、金昌两市的凉州区、金川区、永昌县、古浪县、天祝县、民勤县。民勤 绿洲的生态环境恶化是全流域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而造成的。 基于历史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 年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定量揭示了石羊河中游武威绿洲农业开发对区域水资源的真实占用及其对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石羊河中游武威绿洲人类活动加剧, 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呈减少趋势;②中游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呈快速上升趋势,粮食作物水足迹占最大比重;③中游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与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中游农业水足迹每提高,中游武威绿洲农业开发是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减少的最重要人文活动,粮食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对下游来水量的影响很大;④通过控制农业生产规模,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降低单位农产品的虚拟水量,进而控制中游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增长趋势 是缓解下游民勤绿洲生态恶化的重要手段。 甘肃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民勤绿洲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末端,近年来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生态恶化。 该文从人口变迁、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活动等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以提高水效率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民勤用水结构不合理) 构,发展风力发电和用水较少的高科技工业、农产品加工项目;变革农

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

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 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双拥模范城”。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全市总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5.42万人。聚居着汉、回、蒙、土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五凉文

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间地域文化,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产丰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现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护单位5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馆藏文物4.7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77件,二级文物346件,三级文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马”(铜奔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同时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武威位于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近几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61.62亿元,粮食总产量98.4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043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465元。

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题.doc

2016年中考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请将他们选出并填入答题卡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奥运火种取自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指() A.古代埃与 B.古希腊 C.古巴比伦 D.古印度 2、古希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说过:“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这位历史人物是() A.汉谟拉比 B.伯里克利 C.屋大维 D.凯撒 3、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因作战勇

猛,外号“锤子”),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在政治上他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推行土地分封制度改革 B.创立基督教 C.送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地区给教皇 D.领导琅城自治斗争 4、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所倡导的社会思潮是() A.人文主义B.复古主义C.自由主义D.民族主义5、西方学者认为:“14~16世纪是个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其中“世界被发现”指()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新航路开辟 C 、宪章运动 D 、殖民掠夺与扩张 6、一位著名的宗教界人士说:“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古兰经》,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请问萨达姆信仰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7、有人说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总统制 D.民主共和制

凉州区概况

1.凉州区农业概况 1.1人口耕地情况 凉州区总人口101.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95万人,农村劳动力43.77万人。总土地面积508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45.84万亩,草原面积138.41万亩。 1.2农业生产情况 201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7.1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6.26万亩,油料作物12.7万亩,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32.76万亩。畜禽总饲养量858.33万头(只),其中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为48.02、136.01、164.31、509.99万头(只),存栏量分别为35.1、90.64、76.67、294.99万头(只),出栏量分别为12.92、45.37、87.64、215万头(只),肉蛋奶总量9.75万吨。全区农机总动力152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5.6万台。 1.3农村经济情况 2012年,全县农业增加值48.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54元。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600多户,年加工蔬菜、肉类等农产品19.6万吨,年加工粮食160万吨,农产品加工率30%;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99个;流转土地10.9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 2.凉州区交通概况 2.1公路 (截止2013年)312国道横贯全区三,在境内区段为177公里。以地区行署所在地的凉州为中心,列入地县级管理的公路四通八达,共54条(段),里程总长1478公里。其中省道308线双双、双大段二级改建已竣工,省道211线民勤段建设中。全区有公路总里程2143公里。主要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定武高速公路、金武高速公路、西武高速公路(拟建)、临武高速公路(拟建)。 2.2铁路 武威有武威站和武威南站两个火车站。武威火车站位于武南镇,也是武威铁路分局的所在地;武威南站已建成为兰新复线国际列车编组站和干武电气化终点站。兰新、干武铁路和连霍高速G30线贯穿全境,是兰新线与包兰、包中线的交汇点。将逐步建成通往西宁、新疆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通往宁夏和秦皇岛的干武铁路二线。

民勤生态变化

甘肃民勤生态好转沙漠水库生机勃勃(图) 民勤红崖山水库南缘飞翔的野鸭 生机勃勃的红崖山水库湿地芦苇丛

水草丰美的红崖山水库鸭鸣湖湿地 市民在红崖山水库景区游览 在国务院批复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五年后,甘肃省武威市认真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统筹推进石羊河流域后期治理,民勤盆地地下水位趋于动态平衡,湖区等区域地下水位大面积回升,重点治理成果不断巩固,生态恶化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本站通讯员姜爱平摄于5月19日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5月21日 作者: 姜爱平 责任编辑:郑秀云

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甘肃民勤环境好转 2014年01月03日08:27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兰州1月3日电(记者冯志军)作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甘肃民勤县,2013年云淡风轻,仅出现一次短时沙尘暴。 民勤县气象局副局长胡兴才近日告诉中新社记者,去年民勤只出现了一次持续几分钟的沙尘暴天气,且未造成灾害。与过去30年年均沙尘暴日数达27天左右相比,这座中国西北部风沙线上“桥头堡”的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连续4年来偏少或未出现。 “生态治理、植被恢复较好,地下水位上升,人工影响天气致降水增多。”胡兴才在分析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的原因时表示,除了官方一系列生态治理政策和当地民众环保意识日益提高外,亦与周边“大环境”的优化有关。 地处石羊河流域尾闾的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近几十年来,由于石羊河上游用水激增,进入民勤的地表水锐减,加之当地超采地下水灌溉,荒漠不断向绿洲逼近。 长期以来,这里因“常年遮天蔽日的黄沙和人去村空的荒芜”而被外界所关注。在当地一些农民记忆里,几年前的民勤每年沙尘暴次数很多,几乎是“家常便饭”,有时“黑风”来临时四五米以内基本看不见人,“有时沙尘暴一来就是半个月,就像一堵‘黑墙’堵在心上”。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中央高层曾多次对民勤生态方面作出指示。2007年以来,中国官方斥巨资加大了对内陆河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位于民勤县境内的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在干涸半个世纪之后,如今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常年水域面积。 气象资料显示,自1953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民勤县年均发生沙尘暴26.7次。进入21世纪后,民勤沙尘暴出现日数虽然明显减少,但区域性沙尘暴次数依然“保持”在年均13次左右。

民勤县妇幼保健院简介

民勤县妇幼保健院简介 民勤县妇幼保健院位于县城西大街26号,是县卫生局直属的非营利性公立医疗保健机构,是市卫生局首家指定创建授予的“爱婴医院”。民勤县妇幼站始建于1978年,依据其发展概况、服务规模、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等服务格局,于2008年晋级为民勤县妇幼保健院。 我院始终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体,预防为主”的办院方向,坚持“儿童优先、母亲安全”的服务宗旨。承担全县妇女儿童的保健、医疗、科研、教学、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培训、妇幼卫生信息、妇幼保健项目等任务。是全县妇幼保健业务技术指导中心,也是培养基层保健人员的临床教学基地,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定点单位。 保健院总建筑面积3500㎡,净资产万元,开设病床30张,2008年门诊接诊6万人次,住院患者450人次,年接诊基层转诊患者150余人次。各种风险发生率降至为0.。院内设有“两部、四科、二室”即临床医疗部、护理部;基层科、医务科、药械科、后勤科‘行政办公室、社区办公室;其中妇科、产科和新生儿科为本院重点学科。 开设的主要业务有妇科、产科、生殖保健科、儿科、新生儿内科、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婚检科、口腔科、社区卫生服务等。主要的医技科室有检验科、放射科、功能检查科(B超、

心电、乳腺探测)等。 ------一流的专业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院实施人才战略,开发人才资源,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保健院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有在编职工38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2人,专业技术人员占84%,属专业技术型事业单位。其中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5人,助理(师)级11人,员(士)级3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9人,专科学历15人,省级领军拔英人才1人。近年来,加快人才培养力度,凡一线临床专业工作人员,均分期、分批送省级专科医院进修培训。人才队伍所呈现出的特点是:人才总呈稳步增长。人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院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均参加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同时不断加大引进人才工作力度吸纳优秀人才来院工作。院内自定攻坚技术项目,进行学术讲座,加强服务技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妇幼保健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流环境与设备 院内现有门诊、住院部大楼各一幢。固定床位30张,其中儿科床位10张,病区内设卫生间,病房24小时供应开水,住院分娩昼夜服务。急诊呼救、派车接应。保健服务设施齐全。保健院现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有数码电子阴道镜、微量元素监测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分光光度计、超声胎心监护仪、妇科多功能微波治疗仪、口腔光骨化机,三维B超仪、洁牙机、便携式B超

民勤县青土湖简介

青土湖生态治理情况简介 青土湖曾是石羊河的尾闾湖,明清时期有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1924年以来,再无较大洪水汇入。解放初期,水域面积仍有120平方公里,至1959年完全干涸,水干风起,流沙肆虐,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两大沙漠在这里呈合围之势。 2007年10月1日,温总理视察民勤青土湖时指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要打好三套“组合拳”,上游涵养水源,中游管理调度,下游注水恢复,将恢复生态、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相结合,建设全国节水模范县和防沙治沙示范县。为了全面贯彻温总理讲话精神,进一步遏制沙患,阻隔两大沙漠合拢,坚持造管并举、封造结合的原则,采取干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和重点生态项目支撑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治理活动。一是治沙,采取压设沙障的形式固定流沙,并通过与科研单位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对治沙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试验示范,建成防沙治沙核心示范区1000亩;二是造林,人工营造防风固沙林7万亩;三是封育,对植被生长较好的地段采取人工围栏封育,促进植被自然修复,增加植被盖度。目前已完成围栏封育12万亩。通过采取工程压沙、人工造林、封沙育林(草)、退牧还草等各项治理措施,湖区部分区域的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 2010年秋季,受红崖山水库调蓄能力的限制,同时为改善青土湖区域的生态环境,促使该区植被尽快恢复,红崖山水库共向青土湖下泄生态水量1290万方,实际入湖水量860万方,

在青土湖形成了约3平方公里的水面。今年,红崖山水库共下泄用于青土湖注水和生态林灌溉2160万方,其中向青土湖下泄1800万方,沿途渗漏补给540万方,实际入湖水量1260万方,人工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面;用于生态林灌溉360万方,灌溉生态林1.17万亩。 2011年,县上继续把青土湖作为全县防沙治沙的主战场,集中打造“重点治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示范区。以青土湖纪念碑为中心,布局建设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模式展示带、压设麦草沙障营造防风固沙林展示带、配套滴灌设施实施通道绿化展示带、注水区域人工种草恢复生态展示带、护路堤岸营造防护林展示带,提升展示区建设质量和治理成效。共完成防沙治沙新技术试验示范200亩、压沙造林1万亩、通道绿化2760亩。通过采取工程压沙、人工造林、围栏封育等各项治理措施,青土湖的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地下水位缓慢上升。其中2007年地下水埋深4.02米、2008年3.91米、2009年3.88米、2010年3.78米,目前青土湖的地下水位埋深3.60米,较2007年上升0.42米。

武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发展概况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我市拥有全部7大类的旅游资源,其中人文旅游资源83处,自然旅游资源24处。目前已建成开放的旅游景区(点)20多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4家、3A级景区3家、2A级景区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现已形成以雷台、文庙、罗什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沙漠公园、沙漠治理志愿者基地和马路滩林场为代表的大漠休闲游,以天祝三峡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游等三大旅游精品线路。 2.民族民俗风情浓郁。武威现辖三县一区,93个乡镇,1125个行政村,总人口191万人,居住汉、藏、回、蒙、土等38个民族。因武威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独有的地理位置,使武威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非常丰厚。藏、土等民族风俗习惯保留原始风貌,武威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凉州贤孝、凉州宝卷、武威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3.乡村旅游方兴未艾。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兴起,“农家乐”旅游休闲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乡村农户依托旅游景区、果林苗

圃、沙产业和交通环线等资源和区位优势纷纷投资开发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全市初步形成了餐饮娱乐、休闲度假、农业观光的乡村旅游格局。据统计,全市现有“农家乐”235家,其中:凉州区144家,古浪乡56家,天祝县12家,民勤县23家,全市“农家乐”项目总投资6331.8万元,旅游从业人员达1043人,年营业收入1944.98万元。 4.旅游商品琳琅满目。全市现有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单位33家,旅游商品经营网点25家,已开发以“马踏飞燕”文物复仿制品为代表的文物复仿制、轻纺编织、酿造、医药保健、农副特产、旅游纪念工艺品、图书影像等7大系列千余种商品,其中:“马踏飞燕”及“铜车马阵”复制品系列荣获“2009年甘肃省首届旅游商品展示评选会名优产品”第一名和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5.文化艺术不断创新。我市创排的以五凉文化为题材的大型历史秦剧《暮色西凉》,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重点创作剧目参加国庆献礼会演,创编的大型诗乐歌舞剧《梦幻西凉》在第七届“天马”旅游节参加展演,凉州区《攻鼓子》表演艺术团已成为独俱武威特色的文化品牌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大型展演,我市创编的文艺节目先后在全省首届农民文艺调演、第五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全省第四届群星艺术节、全省新创剧目调演活动中荣获奖项。 二、发展优势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武威市民勤县瑞安堡调查

2016-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武威市民勤县瑞安堡调查 刘冰涛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瑞安堡坐落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距民勤县城3.5公里。它本为民国时期民勤县地方保安团长王庆云的庄堡,建成于1938年。瑞安堡集地方庄园建筑艺术和军事防卫功能于一身,整个庄堡沿中轴线对称,三道大门迭次。如今,瑞安堡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美学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保护瑞安堡任重道远。 关键词:瑞安堡;武威市民勤县;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TU98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173-03 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有一片绿洲——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古代这里称为“潴野泽”。从2800多年前始,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瑞安堡为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庄堡。对瑞安堡的研究国内众多,冯琳在《甘肃丝绸之路沿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比较研究—— —以天水胡氏居民和武威民勤瑞安堡为例》中提出,瑞安堡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并带有勇武狭义。亢骜在《“一品当朝”瑞安堡》中详细解释了瑞安堡“一品当朝”的建筑构造。李进民也在《民勤瑞安堡》中将瑞安堡的建筑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梁赟在《西北大宅门民勤瑞安堡》中称瑞安堡为“小皇城”、“大宅门”,详细分析了瑞安堡建筑所用材质。胡杨在《秘密的庄园—— —瑞安堡》中认为,瑞安堡修建的经济来源是民勤作为丝绸之路驿站时,积累了众多财富。 本文就瑞安堡的历史发展演变、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进行了描述,并将瑞安堡置于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实地考察访问,结合瑞安堡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保护政策,总结出了瑞安堡的历史、美学和社会等方面的价值,希望对保护珍贵的文化财富做出贡献。 一、文字中的瑞安堡:历史演变 (一)王庆云简介 瑞安堡俗称“王庆云堡子”,是民国时期地方保安团团长王庆云的私人庄院。王庆云(1892-1951年),谱名生藻,字瑞庭,民勤县三雷镇三陶村人。王氏家族经过数代人的苦心经营,清末始发迹,王庆云祖上十分殷富,乡下有深宅大院。 1931年,王庆云任保安团团长,一时声势煊赫。凡是马步青在民勤县的一切军需物资都经其手摊派催要,最后贡入军中。瑞安堡就是在王庆云那这时候抽调全县的能工巧匠、人力财务修建的。对于王庆云修建瑞安堡的财产来源一直颇有争议,1940年,在武威师范学院读书的杨澄远与同学联名状告王庆云,罪状是:王庆云任教育局长时,贪污学粮折价白洋3000余元;任军需采购站站长期间,摊派柴草贪污白洋1万余元;任保安团团长时,向全县摊派“劳军捐”,抽成卷入私囊。但状告无果。 1951年,59岁的王庆云被人民政府作为恶霸地主公审枪决,家产没收后分给了全县的穷人,瑞安堡成为县良种场办公使用,这也就使瑞安堡在“文革”时躲过了一劫。但事实上,王庆云作为地方绅士也做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他在三雷本地主持修建了三所青云私立小学,同时也参与了民武大路和外河修建等 工作。我们根据他的家族史也可以发现,瑞安堡所在地是其祖上于清末时购置,该堡修建目的是为防御强盗,保护家人,且王家经营着自己的商号、车马店,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于此,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审视他。 (二)马仲英屠城 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战乱数十年,百姓苦不堪言。1929年马仲英屠城,更是民勤空前绝后的一场浩劫。民勤川湖四坝遍布,寨堡数百座,成为主人和乡邻避匪躲贼的小型城堡,瑞安堡正是这段历史的一个浓缩和实录。 马仲英,回族,原名马步英,1912年生于甘肃临夏(河州)牟尼沟,马步芳之堂弟。甘肃自1925始,归于国民军的统治之下,成为冯玉祥发展“大西北主义”的重要基地之一。当时马家军阀对国民军的统治十分不满,在伺机行动。在血洗天水、屠城永昌后,1929年,马仲英率部抵达民勤马莲泉,村民都闻风躲进了堡子里,马部使尽各种手段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引了出来,顺利进入堡子,将堡子中的村民全部赶尽杀绝。马部屠杀了民勤城内4600多人,绝大多数被刀砍死,妇女悉数被奸,惨不忍睹。 马部攻城之际,有很多志士仁人,或为自己职责,或为存于心中之正义,勇敢地投入了这一场敌我悬殊的战斗中。瑞安堡堡主的兄长王步云时任民勤县教育局局长,在保护师生时惨遭杀害,县人念其有功,遂将王庆云录用为教师。这一时期的回民起义是王庆云修建瑞安堡的重要起因。 (三)瑞安堡的得名及设计者 在瑞安堡的门楣上方有一个长方形的砖雕匾额,是当时瑞安堡落成时所题: 杜工部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老胞与为怀深情若揭,今瑞庭筑宅同人睹此规模,思拟嘉名。余谓瑞庭身任保安职责,工艺之兴虽为创垂计,而修己安人,以安百姓,实欲保障地方,作国家干城。梁雾栋云: “不独为一家瑞,且为一邑瑞,并为一国瑞。”名义所关,故取“瑞”、“安”二字以赠之云。 举人卢殿元撰,局长李发荣校,会长姜振邦书。 落成文字优美,是现唯一留存的原始文字材料,是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赠言以杜甫诗句开头,表达堡主同情文化人贫寒生活的情怀。 后面几句有两层含义:一层为瑞安堡修建保障了地方安全为国家做了重要的安全屏障;一层为是为什么取名瑞安堡,因为王庆云字瑞庭,又担任保安团长,同时“瑞”、“安”还有“吉祥”、“平安”的意思。名中寓意,义中藏名。“家瑞”、“邑瑞”、“国瑞”道 17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