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2011-11-29 13:42:34

资料来自网络,搜集整理后形成

中国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虽然几经挫折磨难,很多书籍工艺等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但活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文化依然有很多,我们在使用汉字、汉语,还有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等,而中国的丝绸、陶瓷、茶等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中国有“丝国”、“瓷国”等称呼。中国人很早就使用丝绸制作衣裳了,而汉服的制作也与很多工艺、审美有关,汉服上的图案、色彩、印染、织绣等在诗词文献中都有记载。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服的消失,使得今天人们读到汉服相关的诗词文献时,犹如“盲人摸象”出现了很多错误,也不利于我们的理解,如今我们重新穿上了汉服,但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汉服有关的诗词文献,就简单介绍下染色、植物染料及颜色方面的常识。

?天然染色?

中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为最多,用途也最为普遍。如树皮、树根、枝叶、果实、果壳;花卉的鲜花、干花、花叶、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实、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药、茶叶等很多都可以用来染色。矿物类染料,如朱砂、赭石、石青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紫胶虫、墨鱼汁等。

远在周朝就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诸种可以制靛之蓝。

赤色,中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中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用它们染色,牢度较差。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红而是暗土红色,后世逐渐发明了红花染色技术,得到了鲜艳的正红。

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后皇帝专用的黄袍,既由此演变而来。

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中国自周朝开始采用,直至近代,才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再经过套染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间se。

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国古代用植物染料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不断地丰富。有人曾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红色的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黄色有鹅黄丵、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青、蓝色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绿色有胡绿、豆绿、叶绿、果绿、墨绿等。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乾隆时,有人这样描绘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此外,比较复杂的印花技术也有了发展。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中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中国古代印染不仅颜色多,色泽艳丽,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代将青(即蓝色)、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绿、紫、粉等色,也称间色。植物染料中的红色可以从茜草、红花、苏方木等中提取,黄色从栀子、姜黄、槐花中提取,青色是采用蓝草制成的靛蓝,故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句传世。黑色主要从胡桃树、柿子树、栎树等中得到。在长远的历史中,人类都从天然材料中染得天然的色彩,天然染料包括矿物、动物与植物染料三类,其中又以植物染料为大宗。《唐六典》有言“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

?天然植物染料?

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利用植物染料也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应用矿物颜料的同时,也开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人们发现,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茎、叶、皮都可以用温水浸渍来提取染液。经过反复实践,我国古代人民终于掌握了一套使用该种染料染色的技术。到了周代,植物染料在品种及数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收集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

在古籍文献中亦记录了不少色彩的名称,秦汉时,染色已基本采用植物染料,形成独特的风格。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而用红花制成的胭脂绵输到日本的数量更是可观。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各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国产植物染料通常有如下几种:蓝色染料——靛蓝;红色染料——茜草、红花、苏枋(阳媒染);黄色染料——槐花、姜黄、栀子、黄檗;紫色染料——紫草、紫苏;棕褐染料——薯莨;黑色染料——五倍子、苏木(单宁铁媒染)。

我国古代印染不仅颜色多,色泽艳丽,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代将青(即蓝色)、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绿、紫、粉等色,也称间色。植物染料中的红色可以从茜草、红花、苏方木等中提取,黄色从栀子、姜黄、槐花中提取,青色是采用蓝草制成的靛蓝,故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句传世。黑色主要从胡桃树、柿子树、栎树等中得到。

?以下是一些植物染料?

东汉时期,马蓝曾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就有专业性的产蓝区。文学家赵歧路过此地,看见山岗上到处种着马蓝,有感而发,写下一篇《蓝赋》,作序说:“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以种蓝染绀为业。”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著作《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先是“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然后用木、石压住,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的时间是“热时一宿,冷时两宿”。将浸液过滤,按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搅动,等沉淀以后“澄清泻去水”,“候如强粥”,则“蓝靛成矣”。用于染色时,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并使发酵,把靛蓝换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从而使织物上色,经空气氧化,织物便可取得鲜明的蓝色。这种制靛蓝及染色工艺技术,已与现代合成靛蓝的染色机理几乎完全一致。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对蓝草的种植、造靛和染色工艺,进一步作了全面性的阐述和总结。他在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在靛蓝染色方面,书中指出:“凡蓝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记数。其最佳者为标缸。”。

据江苏的《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于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详细记了小暑前后、白露前后可两期采集蓼叶,取净叶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担蓝靛,形如淤土,故称“土靛”。在“州志”中记载民间制靛的简单过程,足以说明蓝草的种植和蓝印花布的生产在当时物产中的重要地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他取“蓝水”为人治病,认为“蓝水、染布水,皆取蓝及石灰能杀虫解毒之义。”。现代的药理研究表明,路边青含黄酮类;蓼蓝全草含靛甙、黄色素及鞣质;菘蓝叶含色氨酸、靛红烷B、葡萄糖芸苔素及靛蓝等;草大青及马蓝叶均含靛蓝。都有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能。特别是用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 Ait.)制成的“板蓝根”中成药,已为人们所熟悉和普遍使用。

在台湾早期的蓝草种植大都是以山蓝为主,山蓝又叫做大菁,曾经也是早期销往大陆的台湾产品。主要采集地区分布在北部的阳明山、坪林和猫空、三峡一带山区,中部地区是在苗栗、日月潭、埔里、溪头、阿里山、奋起湖等山区,目前尚可发现其踪迹。在清末民初之际,因为茶产业的兴起,加上化学合成染料的进口,导致山蓝的产业迅速萎缩,以致於消失。也因为经济价值的消失,大菁被野放至以上区域,近年来台湾各地所推广的蓝染活动,

就是以这些被野放的大菁作为主力的。

蓝的染色使用,在国外也出现的很早,如印度在西元一世纪时,在一份航海的纪录文件中,就出现有利用海上运输蓝靛的纪录了。在南美安地斯山纪元前3-4世纪间的印加人的遗迹中,出土有染上蓝之棉布。纪元前2000年左右埃丵及的debe所出土的木乃伊之裹尸布里,就检验出含有蓝之色素。早期的埃丵及称蓝为「indicum」,也存在於纪元200年左右叙利亚地区所发现的盾牌上,被当成涂料。欧洲的商人早在13世纪时,就已经引进欧洲各国,在当时的英国还曾经把蓝靛当成是「恶魔的药」,立法限制使用。15世纪后,蓝靛也被当成是绘画的颜料之一。蓝靛就是靛花,靛花就是国画颜料中的花青。蓝素溶在水中时,是呈现绿色的状态;当出水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后,才改变色相为蓝色。而靛花则是靛水经过搅拌起泡后,让泡沫上的蓝素充分地接触到空气的氧才由绿转成蓝的色相。将变蓝的泡沫集中,乾燥后,就是一般国画颜料的花青。蓝所染出的色相,按照宋应星的说法有翠蓝色、天蓝、月白、草白等四色。这四色直接是以蓝靛的深浅控制,所染出的色相,并不混合其他的染材进行重复染。

蓝草

凡可制取靛青(即靛蓝)的植物,均可统称为“ 蓝” 。蓝草一般在小暑前后、白露前后两期采集。取净叶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担蓝靛,因形如淤土,故又称“土靛”。十字花科的菘蓝为二年生栽培植物。主产于河北安国、江苏南通、浙江等地。爵床科的马蓝则为灌木状多年生草木,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现江浙地区也有引种。靛蓝的粗制浮沫即中药青黛,蓝草的根即著名中药板蓝根,其果为中药蓝实。它们皆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之药效,可用于防治流脑、流感及肝炎等传染疾病。

蓝靛是中国蓝印花布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植物还原染色材料。采集蓝草制作蓝靛在中国的古籍中早有记载。据古书《夏小正》记载,我国在夏代已种植蓼蓝,并已知道它的生长习性,“五月,启灌蓼蓝”。就是说到了农历五月,蓼蓝就要开始栽种了。

在《诗经·小雅·采蓝》中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说文》中记载:“蓝,染青草也。”;《荀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古籍诗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蓼蓝。由此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植物染料来进行织物染色的国家。不过可以用来制作蓝色植物染料的蓝草除了蓼科的蓼蓝之外,还有十字花科的菘蓝、豆科的木蓝,爵床科的马蓝等等。

?中国古代的制蓝技术?

关於中国古代文献中,关於采蓝的古文献出现得很早,在《诗经》中就有明确的采摘记载,另外在《荀子》的〈劝学篇〉里亦有「青出於蓝」之说法。至於种植和处理技术上的记载,以魏的贾思勰《齐民要术》和宋的宋应兴《天工开物》、明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较为齐全。其主要的说明如下:

《齐民要术》以蓼蓝制靛的方法:

「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镇

丵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於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普彭反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蓝十亩敌谷田一顷能自染青者其利叉倍矣崔寔曰榆荚落时可种蓝五月可刈蓝六月可种冬蓝冬蓝木蓝也人日用药也。」

《天工开物》以菘蓝制靛的方法是:

「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壹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近来出产,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晒乾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其最佳者曰标缸。」

《本草纲目》制靛的方法是:

「染材,〔别录曰〕蓝实生河内平泽。其茎叶可以染青。〔宏景曰〕此即今染襟碧所用者。以尖叶者为胜。〔恭曰〕蓝有三种。一种叶圆茎二寸许。厚三四分者。堪染青。出岭南太常。名为木蓝子。陶氏所说。乃是菘蓝。其汁抨为淀甚青者。本经所用。乃是蓼蓝实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为淀惟作碧色尔。〔颂曰〕蓝处处有之。人家蔬圃作畦种。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许。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实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实。但可染碧。不堪作淀。此名蓼蓝。即医方所用者也。别有木蓝出岭南。不入药。有菘蓝可为淀。亦名马蓝。尔雅所谓葳马蓝是也。又扬州一种马蓝。四时俱有叶。类苦买菜。土人连根采服。治败血。江甯一种吴蓝。二月内生。如蒿。叶青花白。亦解热毒。此二种虽不类。而具有蓝名。且古方多用吴蓝。或恐是此。故并附之。另外在〈草部〉蓝淀项目里,记载著:染材,〔时珍曰〕淀。石淀也。其渣沉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掠出阴乾。谓之靛花。亦青黛。见下。」

以上的古法均是属於生产性的制靛方法,主要是将蓝叶制成固体的靛状,方便搬运、保存和贩售,现今的大陆或台湾也尚有少量贩卖蓝靛。

?蓝草的种类?:

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性喜潮湿略有阳光之处,染色使用部位是叶片,在日本也叫做阿波蓝、吴蓝。繁殖方法可使用种子於三月底四月初播种即可,也可以使用蓼蓝的茎直接播插於土壤的繁殖方法。种子的采收以十一月开花部位已经变成褐黑色时为佳,采收后要晒乾,并置於树胶袋中,然后放在冰箱中冷藏至隔年春使用。在采摘叶片后,新叶片会由茎节处,再冒出新芽。因此可大量繁殖於培养土的盆栽中,使用完后,亦可使用茎部繁殖。但是要注意施肥,没有施肥的话,叶片会逐渐变小。蓼蓝叶含靛(Indiican)、黄色素、鞣质,根部含葱类成分。

大菁(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

或称之为山蓝、马蓝、山青、大青,是属於爵床科植物,日本也叫做琉球蓝。主要产地在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一带居多。目前仍存在少数民族,如苗族的深蓝色或黑色的染料,同时也是台湾使用中的染色材料。繁殖方法是以阡插法为主,性喜潮湿和阴凉之

处,冬天12月-1月之间会开淡紫色的小花。叶子含有靛,靛经氧化后,就成为蓝色的色素「靛蓝」。

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

在中国古代称之槐蓝、大蓝、大蓝青、水蓝、小青、小菁、本菁、园菁、台湾蓝、印度蓝、青仔草、野青靛,是属於豆科多年生灌木,以种子来繁殖的,种子是豆夹状,羽状叶、锥状赭粉红色的小花。分部於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曾是印度早期对欧洲的输出品,蓝的英文叫做indigo 和印度的英文indian是很接近的,也和印度河有著密切的关系。

菘蓝(Isatis tinctoria L)

又叫做茶蓝、板蓝、中国大青、中国菘蓝,英文名是Woad。是属於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顶生黄色小花。主要产於欧洲的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中国则产於黄河流域和黑龙江之间的广大北方地区,其根部就是治SARS的中药配方板蓝根。叶片类似波菜或橄榄菜,花开在业片中央,染色部位为叶片。菘蓝叶含色氨酸、靛红烷B(Isatan B)、葡萄糖芸苔素(Glucobrassicin)、新葡萄糖芸苔素-1-磺酸盐(Glucobrassicin-1-sulfonate)、靛蓝(Indigotin)

除了以上蓝的种类外,另外尚有以下11种植物可以提炼出蓝色的染色色素:

1. 埃丵及木蓝又叫做那塔木蓝,属於豆科,产於东非。

2. 关节木蓝,属於豆科,产於印度、阿拉伯、西非国家。

3. 野木蓝又叫做蕃菁、南蛮蕃菁,属於豆科,产於中美洲。

4. 阿拉伯木蓝,属豆科,产於印度、阿拉伯、西非诸国。

5. 银木蓝,属於豆科,产於东、北非。

6. 瓜地马拉木蓝,属於豆科,产於中美洲。

7. 卡罗莱纳木蓝,属於豆科,主要产於北美。

8. 欧洲菘蓝,属於十字花科,主要产於西班牙地中海沿岸。

9. 矛荚藤,属於豆科,产於西非。

10. 芙蓉蓝,属於萝摩科,产於马来西亚、印尼。

11. 靛蓝木,属於夹竹桃科,产於印度。

茜草

茜草为人类最早使用的红色染料之一,故茜草又名:破血草、染蛋草、红根草等。现在学名Rubiacordifolia L.。茜草所染不是红花那种鲜艳的真红,而是比较暗的土红,在印染界有专门的术语叫做Turkey red(土耳其红)。

茜和蓝是出现於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早的染色植物之一。茜草的种类,主要有东洋茜、西洋茜、印度茜三种,其染出的色相并不一样。在中国使用的茜草是属於东洋茜,染出的色

相是偏橙色的,红色的感觉较低。西洋茜另外也因为其叶片有六片的缘故,也被称之为六叶茜,东洋茜则是四叶,因此也被称之为四叶茜。西洋茜主要产於地中海沿岸之南欧区域和西亚区域,是属於多年生的草类植物,叶片为六片轮生,根部主要含有黄色和红色的色素。

茜草的染色部位是在根部,根部的色彩是淡红土黄色;因其具药效,因此在中药店里仍可买到。染出色相会因其品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色相。中药店买的茜草是东洋茜,大都是四叶茜,偶而也会出现五叶或是六叶的情形,叶子的形状略成心型。繁殖是以其枝干斜插繁殖的,茎干因为是属於爬藤类,容易断裂且有倒钩,略呈四方形,大都生长於山地林边,三年即可采收其根部,根部主要含有Alizarin、Purpurin、Pseudopurpurin、Rubiadin、Purpuroxanthin、Munjistin等色素。印度茜染出的色相略呈较沉的暗红色,西洋茜则是彩度略高的鲜红se。

中国古代的文献中,茜草在《诗经》中被称之为茹藘、《本草经》和《尔雅》称之为茅搜或蒨、《说文解字》、《山海经》称之为搜、《山海经注》称之为蒨草、《诗正义》称之为韎、《诗传》称之为韎鞈、《诗疏》称之为地血或牛蔓、《史记》称之为茜、《蜀本草》称之为染绯草、《陈藏器》称之为茜根、《土宿本草》称之为血见愁或风车草、四补草或西天王草或铁塔草或风车儿草或四岳近阳草、《救荒本草》中有土茜苗、《本草补遗》中称之为过山龙、《陶弘景》称为染绛草、《尔雅义疏》有驴繖子、《植物实名考》中称之为金线草、《松村植物名汇》称之为苗根,另外尚有地苏木、活血丹、破血草、红根藤等等。

在茜草众多名称里,《诗经》中的「茹藘」和《山海经》的「搜」、《尔雅》的「茅搜」或「蒨」等名称算是出现的比较早的。「搜」、「茅搜」的称呼大约是和其红色的染色效果有关,红色是和血有关的色相,有血的草就像鬼一样,因此出现「搜」的字。「蒨」字则是和茜草的茜字是相通的,蒨字是由青加上人字边,青人就是形容青春美丽的人,被借用来形容草,就加上草部首,藉以区隔。因此蒨字就带有美丽的意思,用蒨字来命名的草就有美丽的草,蒨草的美丽可能不是因为其外形而得名,是以其染出的红色色相得名。至於后来的地血、染绯草、染降草等等名称都是因为其染色色相的特性而得名,或是带有地区性的命名,如牛蔓、血见草、过山龙、四补草、西天王草、铁塔草、四岳近阳草等,风车草和风车儿草大约是因为其心状叶子的形状是四片一组类似风车的造形,可推测因此而得名。可是为何后来舍弃不用,另立名称为「茜草」。

古文献中有关茜草的句子:

《诗经》有“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东门之墠茹藘在阪”等句。

《汉官仪》记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之句。

《史记·货殖传》中亦有“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当时栽植茜草可享有厚利,茜草染红在周朝以前即受到相当的重视。

《本草纲目》云:“陶隐居本草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时珍曰:“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廷数尺,方甚中空有劢,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可以染绛……。”

清代《物理小识·卷之六》中亦有“茜草染紫”、“茜红以乌梅汤,退红以石灰水,退后茜不失铢两。”等句,《植物名实图考》一书对茜草也有许多解说。台早期志书中也屡有记载,像康熙五十六年本《诸罗县志》记曰“茜草染绛之草,一名茅搜……,土番多用此以染兽毛,兼以染藤;然秘而不传,莫知所生之处汉人鲜有识者。”

《重修山县志·卷十一》中附录《瀛壖百》:“番妇自织布,以狗毛、苎麻为线,染以茜草,错杂成文,朱殷夺目,名达戈纹。达戈纹番以被体。汉以为衣包,颇坚致。”其后各地志书中屡见转摘本文,如《淡水厅志》、《嘉义县志》、《台湾府葛玛兰厅志》、《台湾通史》等内容,都与前文相当一致。

茜草的种类:

茜草的染色种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1. 东洋茜(Rubia cordifolia L)又叫做中华茜草。

2. 西洋茜(Rubia tirctorum L.)。

3. 印度茜(学名:Rubia cordifolia Linn.在印度被称之为Indian medder)。

根据大陆的文献的说法,将茜草分成四类:

1.长叶茜草(Rubia cordifolia L.)

2.中华茜草(Rubichinensis Reg.et Maack)

3.狭叶茜草(Rubia truppeliana Loes.)

4.黑果茜草(Rubia codifolia L.)

【古文献的记载】

1.诗经:「缟衣茹藘」

2.考工记:「一染縓再染赬三染纁」

3.唐诗里李商隐的〈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茜袖捧琼姿,皎日丹霞起」、

李群玉的〈黄陵庙〉「黄陵女儿蒨裙新」

4.宋朝苏轼的〈浣溪沙〉「相挨踏破茜罗群」

5.清朝曹雪芹的〈桃花行〉:「茜裙偷傍桃花立」

染出色相也会因其叠染的次数,会出现《考工记》里称呼的:縓、赬、纁、朱、绛等色相。有时候也会直接以植物名来命名,叫做茜色或是茜红色等。

苏方

苏枋又名苏方、苏芳、苏木,是属於常绿豆科小乔木,树干有小刺,羽状复叶、黄色

花,学名为Caesalpinia Sappun L.。其得名是因为印尼语的译音,印尼语sappan的意思为红色的树木,其现在的英文名是巴西英文字Brazil的小写brazil(巴西红),苏枋所含的红色色素因此就叫做Brasiln。原产地为印度、马来西亚。苏枋被当作染色材料,早在唐代时,就因为南洋的贸易而从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地被引进中国。引进的地点是在福建的泉州,一上岸就被当作是官方用品专门保管处理。目前主产地为广西、云南、台湾、海南岛、四川等,苏枋还具有促进血管收缩、抑制中枢神经、抗菌等的药用价值,因此还残留於中药店里。

苏枋的心材色彩呈现带有红色感觉的黄色,在欧洲曾经被用来作为红葡萄酒的染色用。苏枋是使用其树干的中心部,加上明矾的媒染,即可染出唐朝以来四品大官所穿的官服,其色彩被称之为绛色或绯色、红色、赤色、朱色等。明矾是较为安定的药剂,没有环境影响的问题;且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影响,请放心使用。另外,如果使用二氧化铁来媒染的话,就会得到偏紫的红色色相染色效果。

此外,苏芳木也是也是制作胭脂的原料之一。

红花

红花又称之为红蓝花、黄蓝花、草红花、燕脂花、胭脂花、山丹花学名为Carthamus tinotorius L.,原产地是在现今的埃及中亚西亚、美索布达平原,是越年的蓟草科植物,叶片呈现锯齿有尖刺。六月到七月之间,会由上往下开出黄色的小花,三日后才会由花根部逐渐长红色的色素,在日本也被叫做「末摘花」。另外,也传说是由韩国所传进的缘故,而称之为「韩红花」。红花的色素以黄色(Carthamin)和红色(Carthamone)较多,另含有蓝色色素和植物萤光物质。

古代可以染红色的染料虽然还有茜草,单茜草为土红、又需要较为复杂的媒染工序,而红花所染为“真红”,而且可直接在纤维上染色,故在红色染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红色曾是隋唐时期的流行色,唐代李中的诗句“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形象地概况了红花非同凡响的艳丽效果。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红花中含有黄色和红色两种色素,其中黄色素溶于水和酸性溶液,在古代无染料价值,而在现代常用于食物色素的安全添加剂;而红色素易溶解于碱性水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可产生沉淀,形成鲜红的色淀沉积在纤维上,获得具有一定牢度的红色衣物。

根据南宋赵彦卫的《云梦漫钞》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说法,红花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所传进的物种,且描述染出的色相叫做「真红」。红花是绘画颜料、也是染料,同时是妇女的化妆品丵色料。红花的染色部位是使用其花瓣,所提炼出来的色素,和上油脂后,制出口红或腮红的化妆品胭脂,因此也被叫做胭脂花。

胭脂出现於较早的历史文献资料,被收录於《史记》和《汉书》中的《西河故事》里,之后被转记於唐《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十道志》,也出现於宋朝的《乐府诗集》、明朝的《丹铅总录》。记载有感叹西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出征,将当时的匈奴赶出了曾经是红花产地的祁连山脉一带,也包含了胭脂山。匈奴人被赶出了焉支山,因而丧失了制作胭料的红花,感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是汉武帝的时期,相当於西元前121年所发生的故事。在《史记索隐》里,引用《习凿齿与燕王书》

里有如下的记载:「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不?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绯黄,采取其上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色。」胭脂山也叫做焉支、燕支、烟支、烟肢、燕脂、胭脂、胭支、胭肢、胭支、阏支山等,约略相当於现今的永昌县西处。

关於红花的植物类记载,《急就篇》更早的《尔雅》的「茏古」、《诗经》的「游龙」、郭璞注释《尔雅》的「红草」、《别录》的「天蓼」和「石笼」、《本草拾遗》的「水」和「大蓼」、《汉英韵府》的「蓼」,另外尚有红兰花、大毛蓼、东方蓼、水蓬稞、大节龙、大接骨、果麻、追风草、八字蓼、捣花、辣蓼、丹药头、家蓼、水红花等称呼。红花具有血管扩张的作用,被用来当作治疗心脏病的良药。目前红花最大的生产国家是美国,主要是摘取种子,粹取油脂当作食用油,这是一般的红花子油。被当作是中药药材使用的产地是大陆,生产区域分部於四川、河南一带的山区。这一带生产的红花又叫做川红花,而产於西丵藏的红花,药材店称之为藏红花,藏红花采收不易,价格昂贵,通常只限於药用。染色用的红花,通常是川红花,属於蓟草科植物,叶片周围有刺。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胭脂,因其产地在古代中国的焉支山与祁连山的山麓,因此也被称之为焉支。另外也因为产地是在燕国之故,或是燕国所产的红花较佳之故,也称之为燕脂。胭脂也和匈奴的人名有关,根据唐朝张泌《妆楼记》中,如下的一段叙述:「燕支,染粉为妇人色,故匈奴名妻阏氏」,文中是说匈奴王妻子阏氏,喜欢以红花做成化妆品,而阏氏的发音和胭脂是相同的,因此也被借用。匈奴王妻子阏氏的说法出现於汉朝刘邦时期,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战匈奴王冒顿,被围於平城(相当於现今大同),采用陈平意见,行贿冒顿的妻子阏氏,因而得以脱险。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化妆上的使用是以铅白打底,再上红花的提炼物,就可以得到桃红色,也称之为「桃花妆」。以铅白和红花调和所得到的色相,在唐代称之为檀红,也就是粉红色、浅粉红。至於大红色,则称之为绛唇。因为红花和女性化妆品的关系密切,促使红花带有些许的浪漫和女性化的倾向。以红花来比喻女性也颇为贴切的,红花的红色色素的褪色时间很快,只能在短时间里,显现出其亮丽的色相,就如同女性的美,只显现於短暂的青春期间,过不了多久,终究要人老珠黄,抵挡不了岁月的侵蚀。红色色素的易褪和女人美丽的青春易逝,同样让人由然升起一股哀怜珍惜之感。红花和胭脂化妆品有著密切的关系,连带也使红字的使用状态,趋近於形容女性的美丽或是较为柔性化气氛之营造,明显地不同於赤字。

古人采用红花泡制红色染料的过程如下:将带露水的红花摘回后,经“碓捣”成浆后,加清水浸渍。用布袋绞去黄色素(即黄汁),这样一来,浓汁中剩下的大部分已为红色素了。之后,再用已发酸的酸粟或淘米水等酸汁冲洗,进一步除去残留的黄色素,即可得到鲜红的红色素。这种提取红花色素的方法,古人称之为“杀花法”,此方法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到日本等国。如要长期使用红花,只须用青蒿(有抑菌作用)盖上一夜,捏成薄饼状,再阴干处理,制成“红花饼”存放即可。待使用时,只须用乌梅水煎出,再用碱水或稻草灰澄清几次,便可进行染色了。“红花饼”在宋元时期之后得到了普及推广。

《本草纲目》里的红花记载,如下:

红蓝花:染材,【释名】红花。(开窦)。黄蓝。〔颂曰〕其花红色。夜颇似蓝。故有蓝名。〔颂曰〕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东月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花下作梂汇多刺。花出梂上。圃人乘露采之。采以复出。至尽而罢。梂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暴乾。以染真红。又做胭脂。〔时珍曰〕红花二曰八月十二月皆可下种。雨后布子。如种麻法。初生嫩叶苗亦可食。其叶如小蓟叶。至五月开花。如大蓟花而红色。侵晨采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栗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晒乾。或捏成薄饼。阴乾收之。入药搓碎用。其子五月收采。淘尽捣碎。煎汁。

黄蘖(黄柏、檗木、檗皮) (蘖bò古同“檗”:“锉~染黄丝。”)

黄蘖为落叶乔木,卵状椭圆状叶片、对生且是奇数羽状复叶,属於柑橘科。黄蘖的树干外皮厚实,内部则是黄色的,雌雄异株,树干外皮相软木状,果实呈现黑色。学名为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黄蘖也叫做黄柏、黄波罗、黄伯栗,又称为黄檗、檗木、檗皮。黄蘖是属於山椒科落叶乔木,生长於山地杂木群中,中国华北和东北都可见其踪迹。黄蘖的蘖字,有时也写成黄檗,其枝干是染黄的材料。黄蘖外形类似银杏树。染色的部位是树皮,黄蘖的树皮有两层,第一层没有色素,染色的部位是取第二层的树皮,染出色相是黄色。在中药店大都是被当作是整肠和胃药使用,黄蘖也叫做黄柏、黄波罗、黄伯栗,又称为黄檗、檗木、檗皮。是植物染色材料中,唯一含有盐基性色素的染料。

中药的名称为黄柏,含有的黄色色素是古代制纸时,染纸的材料。因含植物碱的缘故,也是很好的纸张制书防虫蚀药剂。以黄蘖染色的纸张所写的经文,曾出现於敦煌的藏经洞。黄蘖的染色是使用其树干,以高温热煮法、明矾媒染即可,可得略带绿色感觉的沉稳黄色。黄蘖也是古代印度僧侣,在诵经修行时,含在口中,防困的药材。

姜黄

郁就是姜黄,又叫做郁草、郁金、宝鼎香,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郁金和姜黄是同科的植物,姜黄有称之为宝鼎黄、黄姜,染色的部位是其块根。在《本草正义》中记载著:「又一种则坚实光亮,其色深黄,乃如郁金,为染色之用,不入药剂者。」另在《纲目》中也有:「郁可浸水染色」之记载。姜黄染色的部位是根部,染出的色彩是差不多的,都是黄色系的,姜黄是较为鲜黄,有萤光色,也是咖哩料理的材料。

「郁金」,「郁金」也是一种染黄色的染色材料,也就是郁金香草,但不是现今的荷兰郁金香。唐代学者张泌《妆楼记》:「郁金,芳草也。」可将妇人所穿的裙子染成鲜明的黄色,且带有郁金本身的香气,但缺点在於不耐日晒,容易褪色。用郁金香草所染的裙子称为「郁金裙」,唐诗中也有记载,李商隐《牡丹》诗:「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这是一首描述牡丹花的诗,写花丛绿叶在风中的姿态。传说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爱穿著以郁金香染成的黄色裙子,於是成为当时的流行色彩,不论宫中嫔妃、仕宦之家女子争相模仿。唐李珣的〈浣溪沙〉:「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里也有「郁金黄」的色彩名。

《本草纲目》记载:姜黄:染材,〔时珍曰〕近日以扁如乾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形者为蝉肚郁金。并可浸水染色。述形虽似郁金。而色不黄也。

栀子(水栀子、山栀子)

栀子是早的「粉粿」或是染饭的黄色染料,也是日据时期黄菜头(黄萝卜)的染料,同时具有利尿之药效。栀子又分成只开花不结果,观赏用之庭院花种,所开的白花市复瓣,叫做玉堂春等。可当生药或染色用的栀子,另分成水栀子和山栀子,水栀子是台湾所种植的栀子,性喜好日照和水分,为多年生低灌木。果实的形状是呈长椭圆形,山栀子的果实是略呈球状,两种的果实表皮上,都有稜。花的特徵是单重白色,山栀子学名为Gardenia ja?minoides Ellisf. Grandiflora Makino.,果肉的黄色色素是Crocin。

栀子又名木丹、鲜支、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黄栀子、山枝子、大红栀、金栀子、银栀子、山栀花、林兰、越桃、木横枝、玉荷花等。

《史记》〈货殖列传〉:

中记载著:「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然是富给之资也…」

《本草纲目》:

栀子:染材,【释名】木丹。(本经)。越桃。(别录)。鲜支。(纲目)。花名薝卜。〔弘景曰〕处处有之。亦两三种小异。以七稜者为良。经霜乃取。入染家。用於药甚稀。〔时珍曰〕卮子叶如兔耳。厚而深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黄蕊。随即结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之。蜀中有红卮子。花烂红色。其实染物则赭红se。

《说文》:「黄木可染者」

《广雅》:「栀子桃也」

《正字通》:「栀,小木夏花洁白秋实丹黄可染一名木丹」

《康熙字典》并引用了《图经》对栀子的描述:「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坚硬二三月生白花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深红又名鲜支。」

《唐本草》,是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编修成功的,是我国第一部药典,《图经》即

为其中一部份。经由约略了解,栀子的果实含有一种天然黄色素,自古以来就被作为染布的染料,此外,它也可以用於食品丵色素或作为绘画颜料。实际染出来的色相是比较鲜艳、且染色程序也比较简便,只要使用热煮法就可以萃取色素。另外,栀子也是古代一种极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卮茜」指的就是栀子和茜草,茜草也是一种染色材料,可见秦汉时期采用栀子染色是很盛行的。

薯莨

薯莨,别名赭魁、薯良、鸡血莲、血母、朱砂七、红药子、金花果、红孩儿、孩儿血、牛血莲、染布薯。为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茎。块茎富含单宁,可提制栲胶,或用作染丝绸、棉布、鱼网;也可作酿酒的原料。

《梦溪笔谈》:《本草》所论赭魁,皆未详审,今赭魁南中极多,肤黑肌赤,似何首乌。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槟榔。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

五倍子

五倍子又名百虫仓、百药煎、棓子,为同翅目蚜虫科的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虫寄生于漆树科植物“盐肤木”及其同属其他植物的嫩叶或叶柄,刺伤而生成一种囊状聚生物虫瘿,经烘倍干燥后所得。此树皮的肿瘤含有丰富的可供染色用之鞣酸,当鞣酸和铁离子结合时,就可将纤维染成蓝黑色的色相。五倍子古代称之为「无食子」、「栎五倍子」,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於《酉阳杂俎》文献记载里,五倍子的蚜虫也寄生於西域一带的柽树。此外,五倍子还是一种药材,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西域的五倍子是由现今的伊朗一带的波斯引进的,由波斯语直接音译为「无食」、「摩泽」。但是根据一些药书上的记载,五倍子却是生长於南方的越南、缅甸一带,不是西方的西域,如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五倍子和用蓝草深染的黑色色相是偏蓝色的黑色色相,这也和媒染剂的使用有关。一般传统的黑色或是叫做皂色的黑色染料之媒染剂,根据文献的记载都是使用叫做「铁浆」的媒染剂。铁浆的作法有两种,一是直接以生锈的铁块浸泡醋酸,三星期以上即可得到铁浆。另一种是以稀饭浸泡生铁块,一样可以得到铁浆,这是利用稀饭发酵后的酸性,其实是和直接以醋酸浸泡是一样道理,所得到的铁成分,叫做醋酸铁。醋酸铁媒染的染色效果是较偏向不带任何色系的灰色色相。如果是亚铁类的媒染的话,就较容易得到偏向带些许蓝色系感觉的黑色色系。

五倍子除了是中国古代的纤维染色材料外,也是染发剂和近代蓝黑色钢笔墨水的材料。五倍子染出的色相,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叫做「皂色」,皂即是黑色的意思,皂字和现在的皂字是通用的,但在古代的字书里都是使用「皂」字。根据三国魏张揖《广雅》的说明,皂和早是相通的,皂的色相是藉由早起看不见东西时的黑色状态来比喻的。

乌臼

乌臼俗名:臼仔、杍树、桠臼、琼仔树等,属於大及戟科木本植物,学名为Sapium sebiferum L.。叶片呈菱形,冬季变红落叶,有微毒性,叶为黑色染料,可染木棉等物。

关於乌臼的记载,曾出现於《天工开物》、《神农本草》、《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千金翼方》、《云梦漫钞》等古文献中,可用以治疗脚癣、疥疮、湿疹等。《本草纲目》里,《释名》里称之为「臼」,《本草纲目》说其「叶可以染皂色。乌臼木:染材,〔藏器曰〕叶可染皂」。乌臼种子呈黑色球形,可以榨油,亦有毒性,亦可治疮疥,但不可染色。《本草纲目》也说明乌臼「子可压油。然灯极明。」《本草纲目》已经说明染色部位是使用其叶片,和铁化合物媒染后,可产生灰色的色相,深染后可得到黑色的色相,适合棉麻类之被染物。

紫草

紫草的又称为硬紫草、大紫草、红条紫草藐,茈草,紫丹,地血,紫草茸,鸦衔草,紫草根,山紫草,红石根,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为紫草科紫草属的植物。又名山紫草、紫丹、紫草根,分布于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山西、湖南、甘肃、山东、湖北、广西、四川、陕西、贵州、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主要产於中国大陆。紫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草高约30-60公分,七月开小白花,根部是暗红紫色,染色的部位是根部,因此叫做紫草根或紫根。根部又分软根和硬根两类,软根的紫草较适合染色。紫草的被染物还是以丝质的染色效果较佳,棉麻质料的染著度较低,不容易上se。

一般对《论语》〈阳货〉「恶紫夺朱」、〈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等的叙述,采取的解释是以衍生义作为主体的,事实在色彩上,存在著另一层的意义。在此对红和紫的色相所造成的印象,都是负面的,讨厌类比著非正式或是正规的、小人的紫色;又红色和紫色不可亲近的。尽管如此,在文献的记载里,却出现有紫色服饰大流行的记载。在《韩非子》里,就记载著:「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白绢)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日:"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於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中莫衣紫也。」

当时君主齐桓公喜欢穿著紫衣的纪录,一时间也带动了齐国穿紫色衣服的流行风潮。紫色的衣服在当时是很贵的,五匹素绢还不一定能换得一件紫色的衣服。为了要跟上流行,因此其国人要耗费财力添购紫衣,也间接影响到齐国的国力。因此管仲才劝说齐宣王,若要人民不穿紫色衣服的话,自己就先要带头不穿紫衣。齐桓公也适时地以紫草染色衣服很臭,而拒绝献进的紫衣。确实,以紫草染出的衣物,都会带有紫草所特有的臭味,且该臭味久久无法散去。可见《韩非子》的紫衣记载,还是很真实的。

紫字是由茈字借用来的,古文献中属於通用的。茈是和紫是同义,是属於形声字,紫是由此和糸、茈则是由草和此合体组成的,此在古义是具有微小的意思。在「恶紫夺朱」的解释中,为何恶紫可以解释为讨厌紫色,这是因为紫色的染色结果,没有控制好时,出现的色相容易和朱色相混之故。如果以染色的技术来看的话,中国古代紫色之染色方法两种,一

是以紫草根部直接染成紫色,另一是以蓝草先染蓝色、再叠染上红花的红色。前者的方法,容易因酸碱值的变化,导致酸性染出之色相容易和朱之色相混。后者在染色份量的控制上,尤其红花的色素过多时,就容易出现和朱相混之色相。两者在技术上,均可确认朱和紫有相混的可能性。但也说明古代的朱和紫,在意义上是相近的,因此才可能相混,也可藉以推论色彩认知上的相通性。至於「红紫不以为亵衣」的技术性解释,是红色和紫色的染色工序繁复和价钱昂贵、材料不易得,哪有以辛苦高价染成的衣物,拿来当内衣穿之道理,延伸用以比喻适才适所的道理。

在《论语》的时代,紫和红的社会印象并不是很高的,是在赤、朱之下的。可是到了唐代在制定服制时,却把紫定在红色系之上,甚至出现「满朝文武皆朱紫」的诗句。其原因有三,一、受到茈草的染色工序繁复,且材料采集不易和其染色特性之影响。二、受到道教、佛教、神仙思想的影响,三、受到西方的影响。关於工序难度,经笔者复原古法试染结果,一斤的乾燥紫草根,经过一早上的搓揉,只可染成两尺见方的丝质衣物,如要取得较深或浓的色相,则要经过反覆地染著,达约十数次。其染著力较强的布料是丝质衣物,并不是麻、棉、葛等较为平民化的布料的限制。关於紫和道教或佛教、神仙思想之关系,可以从佛教、道教中,出现的紫云、紫书、紫衣、紫云观、紫阳道人、紫气东来、紫霞真人等名词之使用得到一些理解。

晋郭璞解释《山海经》〈西山经〉时,就说明茈草就是染紫色的材料。

《本草纲目》

紫草:染材,【释名】紫丹(别录)紫芺(音袄)茈戾。(广雅音紫戾)藐。(尔雅音邈)。地血。(吴普)。鸦衔草。(时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尔雅作茈草。猺獞人呼为鸦衔草。〔宏景曰〕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药都不复用。博物志云。平氏阳山紫草特好。魏国者染色殊黑。比年东山亦种之。色小浅於北者。

《花镜》:紫草,一名紫丹,又名茈戾(原文有草头),生砀山南阳新野,及楚地。其苗似兰香。茎赤节青,二月开花紫白色,结实亦白,惟根色紫,可以染紫。

涩柿子

柿子的种类有1000多种,原产地在中国,在各地分布较广,栽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日本、韩国和巴西是主要产地。东方柿在中国和日本是一种广泛种植的重要果树,19世纪传入法国和地中海各国,后又传入美国。根据其在树上成熟前能否自然脱涩分为涩柿和甜柿两类。后者主要是来自日本品种中的“冬柿”,成熟时已经脱涩。而前者(我国上市的柿子大多数属于此类)必须在采摘后先经人工脱涩后方可供食用,引起涩柿涩味的物质基础是鞣酸(又称单宁酸)。在《本草纲目》中,将之称为「椑柿」、「漆」,文中说明将其捣烂取其汁液,可以当作是漆料,也可以染罾扇,因此也被叫做漆。

甜柿引进前,台湾所食用的柿子,是较硬的水柿和经过点柿变软的软柿子,是属於涩柿子。各种类分部的区域非常广,包含了中国的中北部、朝鲜半岛、日本、台湾等地。柿子是属於落叶乔木,叶片互生、椭圆形、叶背生有褐色的毛,冬天时叶片会掉光。花为黄绿色,

果实为可食用的水果,其学名为Diospyros kaki Thunb.。

柿子的染法是使用柿树的未成熟果实,在果皮仍是绿色、还是涩味无法食用的阶段即可采用。其茎叶也可以染色,是以热煮法,煮出其色素,再浸入铁离子之化合物溶液里,就可得到较深的咖啡色色相。如浸入铜离子之化合物溶液里,就可得到较偏赭色的色相。涩柿子汁也可作为柿漆用,反覆涂布於棉纸上,可以防水,作为纸伞的防水材料或是作为防染用的型纸。

也是柿子,是利用柿子尚未成熟前的涩柿子,榨汁之后将之涂抹在布帛上,在经过石灰的媒染,可以得到深褐的黑色或是褐色之色相。

以下是中国古代的色彩名词释义

红色系

粉红,即浅红色。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

妃色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湘妃色粉红皆同义。

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注:这里的“品红”估计是指的“一品红”,是基于大红色系的,和现在我们印刷用色的“品红M100”不是一个概念)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quester注:不大于M70的色彩,有时可加入适量黄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樱桃色:鲜红色

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大红: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传统的中国红,又称绛色(注:RGB 色中的R255 系列明度)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绯红:艳丽的深红

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2、国画暗红色颜料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朱色丹色(注:在YM对等的情况下,适量减少红色的成分就是该色的色彩系列感觉)

丹:丹砂的鲜艳红色

彤:赤色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赫赤:深红,火红。泛指赤色、火红色。

嫣红:鲜艳的红色

洋红:色橘红(注:这个色彩方向不太对,通常洋红指的是倾向于M100系列的红色,应该削弱黄色成分。)

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绾:绛色;浅绛色。

枣红:即深红(注:色相不变,是深浅变化)

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亦泛指脸红色

黄色系

鹅黄:淡黄色(注:鹅嘴的颜色,高明度微偏红黄色)

鸭黄:小鸭毛的黄色

樱草色:淡黄色

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注:Y100 M20~30 感觉的色彩,比较常用且有浓郁中国味道)

杏红:成熟杏子偏红色的一种颜色

橙黄:同上。(注:Y100 M50 感觉的色彩,现代感比较强。广告上用得较多)

橘黄:柑橘的黄色。

橘红:柑橘皮所呈现的红色。

姜黄:中药名。别名黄姜。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又指人脸色不正,呈黄白色

缃色:浅黄色。

橙色丵:界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

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的浅黄棕色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

栗色:栗壳的颜色。即紫黑色

棕色:棕毛的颜色,即褐色。1、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2、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黑。

棕绿:绿中泛棕色的一种颜色。

棕黑:深棕色。

棕红:红褐色。

棕黄:浅褐色。

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赭色:红色、赤红色。

琥珀:介于黄色和咖啡色之间。

褐色:黄黑色

枯黄:干枯焦黄

黄栌:一种落叶灌木,花黄绿色,叶子秋天变成红色。木材黄色可做染料。

秋色:1、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2、古以秋为金,其色白,故代指白色。

秋香色:浅橄榄色浅黄绿色。(注:直接在Y中掺入k10~30可得到不同浓淡的该类色彩)绿色系

嫩绿:像刚长出的嫩叶的浅绿色

柳黄:像柳树芽那样的浅黄色

柳绿:柳叶的青绿色

竹青:竹子的绿色

葱绿:1、浅绿又略显微黄的颜色。2、草木青翠的样子

葱黄:黄绿色,嫩黄色

葱绿:1,浅绿又略显微黄的颜色2,草木青翠的样子

葱青:淡淡的青绿色

葱倩:青绿色

青葱:翠绿色,形容植物浓绿

油绿:光润而浓绿的颜色。以上几种绿色都是明亮可爱的色彩。

绿沈(沉):深绿

碧色:1,青绿色。2,青白色,浅蓝色。

碧绿:鲜艳的青绿色

青碧:鲜艳的青蓝色

翡翠色:1、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2、翡翠宝石的颜色。(注:C-Y≥30 的系列色彩,多与白色配合以体现清新明丽感觉,与黑色配合效果不好:该色个性柔弱,会被黑色牵制)

草绿:绿而略黄的颜色。

青色:1、一类带绿的蓝色,中等深浅,高度饱和。3、本义是蓝色。4、一般指深绿色。5、也指黑色。6、四色印刷中的一色。7、特指三补色中的一色。

青翠:鲜绿

青白:白而发青,尤指脸没有血色

鸭卵青:淡青灰色,极淡的青绿色

蟹壳青:深灰绿色

鸦青:鸦羽的颜色。即黑而带有紫绿光的颜色。

绿色:1、在光谱中介于蓝与黄之间的那种颜色。2、本义:青中带黄的颜色。3、引申为黑色,如绿鬓:乌黑而光亮的鬓发。代指为青春年少的容颜。(注:现代色彩研究中,把绿色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和其它红黄兰三原色并列研究,称做“心理原色”之一)

豆绿:浅黄绿色

豆青:浅青绿色

石青:淡灰绿色

玉色:玉的颜色,高雅的淡绿、淡青色

缥:绿色而微白

艾绿:艾草的颜色。偏苍白的绿色。

松柏绿:经冬松柏叶的深绿

松花绿:亦作“松花”、“松绿”。偏黑的深绿色,墨绿。

松花色:浅黄绿色。(松树花粉的颜色)《红楼梦》中提及松花配桃红为娇艳

蓝色系

蓝:三原色的一种。像晴天天空的颜色(注:这里的蓝色指的不是RGB色彩中的B,而是CMY色彩中的C)

靛青:也叫“蓝靛”。用蓼蓝叶泡水调和与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呈深蓝绿色(注:靛,发音dian四声,有些地方将蓝墨水称为“靛水”或者“兰靛水”)

活性染料中性色卷染技术

活性染料中性色卷染技术 文章深入分析了活性染料中性色卷染小样与大样,大样与大样之间的重现性差,头尾色差和边中色差大的原因;详细介绍了诺威克隆NC活性染料的非对比色概念和氟代均三嗪活性基的特点,为彻底解决中性色卷染的各种疑难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证明:诺威克隆NC活性染料是解放卷染工作者的真正的傻瓜染料。 Lab to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to production reproducibility problem, tailing problem, listing problem of critical earth tone shades with reactive dyes in jigger dyeing are analyzed. The non contrasting concept of reactive dyes of Novacron NC and the character of fluorotrazine active reagents are introduced, it' s the base theory of problem solve critical earth tone shades with reactive dyes in jigger dyeing.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Novacron NC dyes are excellent dyes, which provide the best solution to the earth tone shades. 1卷染染色工艺的特点及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众多印染企业更加重视

植物染料的提取及染色性能研究

植物染料的提取及染色性能研究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及合成染料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纯天然提取、可再生和生物降解、环境相容性好、又具有某些保健性功能的植物染料重新吸引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皮革和羊毛都属于蛋白质纤维,与人体的亲和性好,可生物降解,属于绿色环保型纤维。 因此,研究植物染料的制备以及在皮革和羊毛上的应用就显得尤其重要。论文以林产废弃物板栗刺壳和核桃青皮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和浸提法提取其中的单宁,并对单宁的含量进行了粗略的估算。 对板栗刺壳的提取栲胶进行亚硫酸化改性,将改性后的栲胶应用于皮革的媒染染色。以硫酸铁和硫酸亚铁为媒染剂,探讨了媒染剂的用量、加脂剂和中和pH 对板栗刺壳改性栲胶媒染性能的影响。 将核桃青皮提取液应用于皮革染色,考察了稀土、壳聚糖和表面活性剂对染色性能的影响。以核桃青皮提取液、亚铁盐和焦性没食子酸混合溶液为染液,采用不同的媒染方法,探究了染色时间、染色温度、浴比、媒染剂的用量和染色pH 等因素对染黑色羊毛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对染色工艺进行了优化。 结果显示:板栗刺壳单宁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65℃,超声时间20min,料液比1:20,此时单宁的提取率可达14.78%;改性后的板栗刺壳栲胶媒染皮革可得到蓝黑色革,硫酸亚铁媒染的皮革比硫酸铁媒染的皮革颜色要深,并且随着媒染剂用量的增加,皮革的干湿擦牢度有所降低,综合各因素,在媒染剂用量为2%左右时,皮革的染色深度和干湿擦牢度都较好;加脂剂的加入可使媒染皮革的颜色变浅,说明加脂剂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败色作用;中和的pH对皮革的干湿擦性能和表观颜色深度影响不大,相比较而言,pH为6.5时较佳。核桃青皮单宁水浴浸

活性染料染色

棉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 姓名:商倪锋学号:08139126 班级:轻化工程081班 同组者:史千千 摘要:本实验采用活性艳蓝K--GR对全棉植物进行染色,染色后对活性染料的固色率和吸尽率的测定。 关键词: 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固色率吸尽率 Dyeing of cotton with active dyes Abstracts:in this paper,we use ReactivebrilliantblueK-GR dyeing cotton, after dyeing we use equipment to evaluate the fixation and exhaustion rate. The result show that reactive dyes on cotton fabric has not a higher exhaustion .fixation and low luster . . 前言: 棉织物是目前纺织市场应用最多的纤维之一,染棉织物可以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进行染色,用直接染料染色后水洗牢度较差,很难达到客户的要求,同时在染色的过程中对染料的浪费也比较严重,吸尽率和固色率都比较低,本实验以活性艳蓝K--GR为染料对棉织物进行染色同时来测定活性染料的吸尽率和固色率。 一、实验目的 1、行选取染料及设计工艺,掌握活性染料对棉的染色过程,巩固所学的活性染料对棉纤维染色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自己设计工艺处方和工艺条件,并进行染色试验。 2、会活性染料吸尽率和固色率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1、染色原理: 活性染料是一种含有能与纤维起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活性基团的染料,常见的活性基团有二氯均三嗪型、乙烯砜型和一氯均三嗪型等三种,它们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工艺条件也不同,分别采用低温、中温和高温进行染色。 活性染料染色时通过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料扩散进入纤维内部达到上染平衡,加入碱后,染料开始与纤维发生反应而固着,并重新达到一个平衡。染后进行皂煮,除去并未与纤维固着的染料或水解染料,提高色泽的鲜艳度。

天然染料染色的前世今生

天然染料染色的前世今生 天然染色历史 植物染料于中国,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攫取其它的颜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在今日崇尚环保自然的风潮中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种子…等进行之植物染的研究与创作融入生活中,有别于化学染料,不会产生有害大自然的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废水,或其它的工业污染。得自植物界的染料,在 美丽的颜色中回归自然和环保。 “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面料染色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织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环保以及现代工业染织无法表现的艺术性,但是现在却在中国已经失传。现在我们重新复兴这项艺术,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有很大意义的。 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早在45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能够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多个古籍文献中记录了色彩的名称,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各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旧石器时代 人类使用天然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年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制项链,已用矿物质颜料染成了红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西周时代 西周时代,已经设置了专门负责印染纺织品的专职官吏,称为“染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的纺织品与服装的颜色有暗绿、红、黄、白、碧绿、绯红及玄黄等,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染色的染坊,发现了多种植物染料,其中以蓝草最为多用。

考题- 染色基本知识

第一章染色基本知识 1. 什么叫染色?它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 2. 物体为什么会有颜色?物体具有颜色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3. 什么叫染色牢度?常见的染色牢度有哪些? 4. 什么叫浸染?什么叫轧染?各适用于何种织物的染色? 第二章染色基本理论 TOP 1. 亲和力和直接性有何不同? 2. 酸性染料染羊毛或聚酰胺纤维有无饱和值?用什么法其求出它? 3. 何谓平衡吸附等温线?它分为哪几种类型?有何特点,方程式如何? 4. 什么叫上染?上染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它和染色过程是否相同? 5. 什么叫上染百分率?平衡上染百分率?它们在上染速率曲线上各有何特征? 6. 染料在纤维中的扩散与染色效果有什么关系?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染料的扩散活 化能大小对扩散有什么影响? 7. 试从染料的扩散速率、扩散活化能以及平衡吸附等方面说明温度对上染的影响。 8. 什么扩散边界层?染色时染液的流动对其有何影响? 9. 染料在水溶液中有几种存在形式?染色时染料是以何种形式上染色? 10. 浓度、温度及中性电解质对染料在溶液中的聚集有何影响? 11. 在一般上染过程中,△H0和△S0为何是负值?根据△H0、△S0和T的关系式,讨论染色温 度T对平衡上染百分率的影响? 12. 试说明某些酸性染料上染蛋白质纤维时,△S0为正值,即整个染色体系混乱度增加的原 因。 13. 什么叫稳态扩散、非稳态扩散?写出对应的Fick扩散方程式及其物理意义。 14. 什么叫无限染浴、有限染浴?它们在染色过程中各有何特点? 15. 什么叫半染时间?在不同的染色条件下,其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 16. 何谓孔道扩散模型和自由体积扩散模型?根据其基本理论简述纤维微结构的差异对染料扩 散速率的影响。 17. 什么叫初染率、移染性?染料的标准亲和力及染料的扩散性能对其有何影响? 18. 为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一般可通过哪些工艺条件来控制染料的上染速率。 19. 什么叫泳移、半匀染时间? 第三章直接染料的染色 TOP 1. 直接染料染色时加入中性电解质的作用是什么?说明其作用原理。 2. 直接染料分为哪几个类型?各类有何特点?分别用什么方法来控制上染过程以纠正染色不 匀的现象。 3. 直接染料为何须进行后处理,常用的固色剂及其固色原理如何?

植物染色

草木染----一种天然的染色方法,利用大自然随手可得的材料对布料进行染色,草木染不但颜色质朴,淡雅,经久耐看,而且经过草木染得布料有防霉抗菌作用,对人体皮肤尤为有好处。 自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色彩,有色彩的地方就有文化,有色彩文化的地方就有情意,有情意的地方就有人文的深度。 在长远的历史中,人类都从天然材料中染得天然的色彩,天然染料包括矿物、动物与植物染料三类,其中又以植物染料为大宗。《唐六典》有言“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为此,我们得以了解植物染色在传统染色的重要性。 科技人员在研究中国古、旧地毯时发现,数百年前生产的地毯是植物染色,历经沧桑而不退色,依然光彩照人。天然染色的特点有: (1)采用原生态的染料植物为染料来源。这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礼物,与人类共生共存,生生不息。是一种最自然的染色方法。 (2)使用天然染料染色不仅可以减少染料对人体的危害,充分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而且可以大大减少染色废水的毒性,有利于减少污水处理负担,保护环境。 (3)天然植物染色,使毛光润又有油性。植物染色的特点是:颜色柔和,不刺眼,不伤毛质中所含有的油性。对羊毛有保护作用,最大的优点是越用越漂亮,颜色越变越柔和,颜色保持年限可超过地毯的使用寿命,。 (4)植物染色中部分染料是名贵的中草药材,染出的颜色不仅纯洁艳丽,色泽柔和。而其最大的优点是不伤皮肤,对人体有呵护保养作用。许多染料植物兼具有药草或避邪的作用,如染蓝的染草具有杀菌解毒、止血消肿的功效;又如染黄色的艾草,在民间是趋吉避凶的护身符,其它如苏枋、红花、紫草、洋葱等染料植物,也都是民间常用的药材,这些兼具药草与染料身分的植物,能使染料具有杀菌、防皮肤病、防蛇虫与提神醒脑等特殊疗效。 (5)天然植物染色主要针对的是天然纤维,而天然纤维与植物染料几乎是同宗同根,有很好的亲和作用。 (6)植物染色产品的颜色具有独特的魅力,除了具有天然的色泽以外,植物沉静柔和而具有安定力的气质,色泽与色感并不因时日而改变。草木染的取材中,除了染料是健康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2011-11-29 13:42:34 资料来自网络,搜集整理后形成 中国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虽然几经挫折磨难,很多书籍工艺等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但活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文化依然有很多,我们在使用汉字、汉语,还有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等,而中国的丝绸、陶瓷、茶等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中国有“丝国”、“瓷国”等称呼。中国人很早就使用丝绸制作衣裳了,而汉服的制作也与很多工艺、审美有关,汉服上的图案、色彩、印染、织绣等在诗词文献中都有记载。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服的消失,使得今天人们读到汉服相关的诗词文献时,犹如“盲人摸象”出现了很多错误,也不利于我们的理解,如今我们重新穿上了汉服,但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汉服有关的诗词文献,就简单介绍下染色、植物染料及颜色方面的常识。 ?天然染色? 中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为最多,用途也最为普遍。如树皮、树根、枝叶、果实、果壳;花卉的鲜花、干花、花叶、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实、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药、茶叶等很多都可以用来染色。矿物类染料,如朱砂、赭石、石青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紫胶虫、墨鱼汁等。 远在周朝就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诸种可以制靛之蓝。 赤色,中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中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用它们染色,牢度较差。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红而是暗土红色,后世逐渐发明了红花染色技术,得到了鲜艳的正红。 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后皇帝专用的黄袍,既由此演变而来。 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中国自周朝开始采用,直至近代,才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再经过套染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间se。

染色方法概述

染色方法概述) 染色方法的实施是在染色设备上完成的 按染色方法可分为:浸染机、卷染机、轧染机 按被染物形态:散纤维染色机、纱线染色机、织物染色机、成衣染色机 按染色温度及压力:常温常压染色机、高温高压染色机 按设备运转方式:间歇式染色机及连续式染色机 一匀染和移染 广义的匀染是指染料在染色织物表面以及在纤维内各部分分布的均匀度 染料在纤维内均匀分布,透染 分为4种情况 (1)在纤维束及纤维内分布均匀,理想状态 (2)在纤维束内分布均匀,但只分布在单纤维表面,纤维环染,近似匀染,染色结果较第一种情况浓 (3)纤维束环染(白芯) (4)纤维束外围纤维环染或不均匀染色,内部纤维不染色 影响匀染因素 (一)纤维及及其结构均匀性 不同成熟度的棉 不同产地、不同生长部位的毛 化学纤维 前处理 (2)上染条件 初染速率太高或上染速率太快 浸染控制匀染手段 缓染——控制上染速度和加入缓染剂 移染——上染较多部位的染料通过解吸转移到上染较少的部位

轧染控制匀染手段 浸轧均匀性 防泳移 散纤维染色:多用于混纺织物、交织物和厚密织物 纱线染色:纱线制品、色织物或针织物 成衣染色:小批量、交货短、适应变化 原液着色:有色纤维,如丙纶 根据把染料施加于染色物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的方式不同,染色方法可分为浸染(或称竭染)和轧染两种 (一)浸染 将纺织品浸渍于染液中,经一定时间使染料上染纤维并固着在纤维上的染色方法 在染色过程中,染料逐渐上染纤维,染液中染料浓度相应地逐渐下降 适用于各种形态的纺织品染色,尤其适用于不能经受张力或压轧的染色物 浸染时,染液及被染物可以同时循环运转,也可以只有一种循环 一般为间歇式生产,设备比较简单,操作比较容易,生产效率较低 主要有:散纤维染色机、绞纱或筒子纱染色机、经轴染色机、卷染机、绳状染色机、喷射溢流染色机、气流染色机等 浴比:浸染时,染液质量与被染物质量之比 染色浓度:染料用量一般用对纤维质量的百分数(o.m.f.)表示 影响染色因素: (1)保证染液各处的染料、助剂的浓度均匀一致 (2)控制上染速率,通过调节温度及加入匀染助剂来达到 调节温度使染浴各处温度均匀一致,升温速率必须与染液流速相适应 加入匀染剂可控制上染速率,或增加染料的移染性能 (3)浴比大小 (4)消除织物内应力 (二)轧染 将织物在染液中经过短暂的浸渍后,随即用轧辊轧压,将染液挤入纺织物的组织空隙中,并除去多余染液,使染料均匀分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 A BRIEF RESEARCH ON THE TECHNIQUE OF EXTRACTING PlANT PIGMENT BY THE HUNS DURING THE QIN-HAN PERIOD 王至堂撰(内蒙古大学化学系)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2卷第4期(1993年):355—359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 ol.12 No.4(1993)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中国史籍记载下来的一首匈奴歌谣,结合当时的民族习俗和有关的历史文献进行考辨,论证了在两个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族,已经掌握了提取植物色素的技术。该项技术使用了物理和化学方法,并包含了初步的酸碱知识。经过文化交流,曾对中原地区的染色业产生过巨大的促进作用。 Abstract Based on a Hun folk song preserved in 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custom Of the Hun nationality and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this article expounds and proves that over 2,000 years ago during the Qin-Han period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north and northwest of China,the Huns in particular,already grasped the technique of extracting plant pigment.The technique in question made us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and involved a preliminary knowledge of acid-base.Through cultural exchange,it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greatly promoting the dyeing industry of the Central Plains. 一、匈奴歌谣及其历史背景 匈奴,也称“胡”,战国时游牧于河套地区及阴山一带,其政治中心在头瞒城(今内蒙古五原县西)。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北征丁零,南灭楼烦,控制了东至松辽平原,西至巴尔喀什湖,北至贝加尔湖,南至长城的广大地区。西元前200年,冒顿又攻晋阳(今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被冒顿围困于平城(今大同)达七天七夜,后用陈平计,向阏氏行贿,才得脱险(1)。此中的“阏氏”乃单于妻子之号,其谐音为“焉支”。 西元前121年,匈奴攻入土谷(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短兵肉搏,大获全胜。同年夏,霍去病二次西征,出陇西、北地二千里,攻祁连山,大破匈奴军,俘获三万多人(2)。是时,匈奴有歌曰(3):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此歌失载于《史记》和《汉书》,首载于北凉人编《西河故事》,转记于唐朝开元年间的《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及唐末的《十道志》,也可见于宋朝的《乐府诗集》及明朝的《丹铅总录》。歌虽浅显,存疑颇多,注家纷纭,互有异同。由于匈奴族“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加之年远代湮,更使考据维艰。笔者不揣浅陋,襞绩补貂,从科技史角度,结合民族习俗和历史典籍,对此歌的后两句进行考辨。谬误处敬请中外各族方家教正。

棉织物活性染料低盐染色工艺设计(2)-2

棉织物活性染料低盐染色工艺设计 姓名:xxx 学号:xxxx 系部:xxxx 班级:xxxx 指导老师:xxx

目录 一、前言 二、棉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机理 三、活性染料的低盐染色的发展状况 四、低盐染色助剂 五、实验材料和仪器 六、染色工艺和处方 七、性能测定方法 八、结论 九、参考文献

一、前言 我国纺织行业年耗水量超过100亿吨,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各行业的第六位。其中印染行业又是纺织行业中的废水排放大户,每天大约有400百万吨的废水排放,政府每年需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污水处理。推动节能减排政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选择。印染行业的低盐染色促进了节能减排的实现。 随着活性染料染色的发展,所带来的废水排放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活性染料由于色泽鲜艳、湿牢度优异、使用方便、适用性强等优点发展很快,然而传统活性染料染色需加人大量盐,如元明粉和食盐.电解质盐的应用,虽然减少了染料本身的污染,但是高含盐量的印染废水很难降解,破坏生态环境。在传统的活性染料染棉工艺中,存在染料利用率低,用盐量大,染色废水处理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会造成水源污染,使淡水盐化,破坏生态平衡,对水生物和土壤都有很大的危害,且污水中的可溶性盐的处理也较难。目前,对印染废水中有机化合物的处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染色过程中大量加入或生成的无机盐还不能通过简单的物理化学及生化方法加以 处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大力研究如何减少盐用量,进行低盐或无盐染色,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除了开发新型染料、染色设备和应用新的染色助剂外,有必要在染色技术和生产控制方面进行改进.如选择对纤维亲和力高的活性染料,制定合适的低盐染色工艺,降低生产中的盐用量,并提高上染率和固色率,减少环境污染。

古代如何为织物染色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黏合剂使之黏附于织物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 古代常用的矿物植物染料实在多不胜数,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媒染法是借助媒染剂使染料中的色素附于织物上。中国古代使用的媒染剂多为铁剂和铝剂,铁剂以绿矾为主,铝剂以明矾为主。有些植物染料,如苏枋,染出的色彩会因应所采用的媒染剂而有不同的颜色。 套染法是将织物分别浸入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染液中,交替染色或混合染色,以获得各种合并色。如将织物染红后,再用蓝色染料套染就会染成紫色;染蓝后,再用黄色染料套染就会得到绿色;染黄后,再以红色套染就会染成橙色。 夹缬,即镂空版印花,其法是用两块雕镂着相同图案的花版,将布帛对折紧紧地夹在两版中间,然后就镂空处涂刷色浆,待色浆干后,除去镂空版,即可显现花纹。镂空版的版体是一块木板或浸过油的硬纸板,为便于均匀涂刷印浆及印制后无明显的接版痕迹,版体宜薄,其上所刻的花纹单元必须四方衔接。 绞缬,又名撮缬或扎缬,是古代常用的一种印花方法。绞缬有两种染色方法:一、用线将布帛结扎成绞后入染,染后将线拆去,结扎部位因没有渗进染料,或没有充分地渗进染料,因而与未结扎的部位形成色地白花图案。二、将预定数量的颗粒物作为衬垫物均匀地结扎在布帛,然后入染,以制成菱形圈或圆形圈的散花纹。 蜡缬,又称蜡染,实际上是一种蜡防染,利用蜡液在织物上绘出各种图案,待蜡冷凝后,将织物放到染液中浸染,然后用沸水煮去蜡质。去除蜡质后的织物,原先有蜡的地方,因蜡阻止了染液浸入而没有着色,在织物周围已染色彩的衬托下,呈现出白色花纹的图案。由于蜡冷后使织物及其周围出现收缩和绉折,蜡膜上往往产生许多裂痕,织物入染后,染料渗入裂缝,成品花纹就出现了一丝丝不规则的色纹,形成蜡染制品独特的花纹效果。

染料的种类

染料的种类 1、酸性染料,多适用于蛋白质纤维与尼龙纤维及真丝等。其特征是色泽鲜艳,但水洗牢度较差,干洗牢度优异,在天然死染色中使用比较广泛。 2、阳离子染料(碱性燃料),适用于腈纶、涤纶、锦纶与纤维素及蛋白质纤维。其特点是色泽鲜艳,很适合人造纤维,但用于天然纤维素与蛋白质织品的水洗与耐光色牢度很差。 3、直接染料,适合于纤维素纤维织品,水洗牢度比较差,耐光牢度不一,但经过改性的直接染料其水洗色牢度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4、分散染料,适合于粘胶、腈纶、锦纶、涤纶等,水洗牢度不一,涤纶较好,粘胶较差。 5、偶氮燃料(纳夫妥染料),适合于纤维素织品,色泽鲜艳,较适合于艳丽的色泽。 6、活性染料,大多用于纤维素纤维织品,较少用于蛋白质。特点是色泽鲜艳、耐光,水洗、耐摩擦牢度较好。 7、硫化染料,适合于纤维素纤维织品,色泽灰暗,主要有藏青、黑色和棕色,耐光、耐水洗牢度极好,耐氯漂牢度差,长期存放织物会破坏纤维。 8、还原染料,适合纤维素纤维织品,耐光、水洗牢度很好,并且耐氯漂和其它氧化漂白。 9、涂料,适合于所有纤维,它不是一种染料,而是通过树脂机械的

附着纤维,深色织物会变硬,但套色很准确,大部分耐光牢度好,水洗牢度良好,尤其是中、浅色。 染色的类型 纺织品的染色可以在任何阶段进行,可以在纤维、纱线、织物及成衣等不同阶段景进行染色。 1、散纤维染色在纺纱之前的纤维或散纤维的染色,装入大的染缸,在适当的温度进行染色。色纺纱大多采用散纤维染色的方法(也有不同纤维单染的效果),常用于粗纺毛织物。 2、毛条染色这也属于纤维成纱前的纤维染色,与散纤维染色的目的一样,是为了获得柔和的混色效果。毛条染色一般用于精梳毛纱与毛织物。 3、纱线染色织造前对纱线进行染色,一般用于色织物、毛衫等或直接使用纱线(缝纫线等)。纱线染色是染织的基础。常规纱线染色的方法有三种: ①绞纱染色——将松散的绞纱浸在特制的染缸中,这是一种成本最高的染色方法; ②筒子染色——筒子染色的纱线卷绕在一个有孔的筒子上,然后将许多的筒子装入染色缸,染液循环流动,蓬松效果与柔软程度不如绞纱染色。 ③经轴染色——是一种大规模卷装染色,梭织制造前要先制成经轴(整经),将整个经轴的纱线进行染色,如联合浆染机与经轴纱线束装染色。由于是经轴,所以多适用梭织染色使用。但随着经轴落筒

植物制片的染色及显微化学鉴定方法

植物制片的染色及显微化学鉴定方法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植物制片的染色及显微化学鉴定方法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植物制片的一般染色方法。 2、学会并掌握常用显微化学鉴定法,即细胞壁化学组成及细胞内主要后含物性质的鉴定方法。 二、材料和用品 1、自备材料:植物叶片、芹菜叶柄、土豆块茎、花生种子等等,解剖器、剃刀或双面刀片。 2、其它材料和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纱布、吸水纸、蒸馏水、染色缸;%番红、% 固绿或1%苯胺蓝等染液、中性树胶、二甲苯、酒精、碘—氯化锌、盐酸—间苯三酚、苏丹Ⅲ、碘—碘化钾、10%氯化铁、盐酸等。 三、实验内容 1、植物制片的染色方法 2、常用显微化学鉴定法 四、实验方法 1、植物制片的染色方法 用徒手切片法切得的薄片,如果仅仅是为了临时观察,制成临时装片即可,这种临时制片不能长久保存,只能作临时观察之用,又由于没经过染色,结构显示的也不够清晰。为了求得更清晰地显示其细微结构及化学成分,并能够较长时间的保存,可以进一步染色及其它处理以至封片,从而可制成半永久或永久制片。常用的染色方法是番红—苯胺蓝(或固绿)二重染色法,具体操作方法有二: 方法一: (1)将植物切片材料放入30%酒精中,5分钟后移入水中。 (2)用%番红水溶液染色12—24小时。 (3)倒去番红液,用清水冲洗数次后,再放回50%酒精中浸泡5分钟。 (4)将材料从50%酒精中转入70%酒精中脱色,直至硬木质化的细胞壁呈现红色,其它部分呈粉红色或近于无色时为止。 (5) 1%苯胺蓝(用70%酒精配制)对染2—5分钟。若用%固绿对染,则仅需半分钟左右即可。注意:此步染色,要不时地在显微镜下检视,切忌染色过深,当木质化细胞壁呈红色,其它部分为淡蓝或淡绿色时,即可停止。 (6)用95%酒精冲去多余染液,再经无水酒精脱水5分钟。 (7)放入等量无水酒精与二甲苯溶液中及纯二甲苯中透明各3分钟。 (8)将切片材料移入载玻片上,在二甲苯未干时立即加一滴中性树胶封片,尔后将玻片平放,自然凉干或置于摄氏35度温箱中烘干。 染色结果:木质化细胞壁呈现红色,纤维素细胞壁呈现蓝色或淡绿色。 方法二: (1)将切得的薄片移入盛有FAA固定液的小容器中,盖上盖固定半小时到1小时,24小时以上也可。材料经固定如不及时制片可移入70%酒精中长期保存。 (2)材料从固定液中移入盛有蒸馏水的小培养皿中,漂洗半小时到1小时,换水一次。 (3)将材料移入载玻片上,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加一滴苯胺番红染色约10分钟。 (4)吸去染液,滴入95%酒精洗两次,去浮色及脱水。 (5)加一滴苯胺固绿复染约2~5秒钟,并轻轻晃动玻片,使染色均匀。(注意:此步骤要迅速,若染色时间过长会使红色全部褪去。) (6)吸去染液,滴入无水酒精洗两次,去浮色及脱水。

(工艺技术)翠兰活性染料染色工艺

含翠兰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的改进 1现状 一直以来在执行含有翠兰活性染料的中深色染色工艺时尽管工艺操作时,如使用螯合分散剂,加盐、加碱多次分步,升温速率极慢等方法非常谨慎,但是色花的几率依然很高。为此要剥色后回染,回水后仍然面临此问题且牢度不好。经过分析认为主要是翠兰染料的分子量非常大导致上色快,但牢度差,洗水不干净。兼于以上缺点,在实际生产中通过先加染料,然后分次加芒硝、加碱并延长工艺时间的方法优化工艺。实践证明,不仅色花问题有明显改善,而且牢度得到提高。 2工艺流程 2.1煮漂 由于棉纤维上存在蜡状物质、含氮物质、色素、矿物质以及织造过程中沾污的油污等,会直接影响织物的手感、润湿性、颜色鲜艳度、色牢度等,因此染色前必须将这些杂质去除。 工艺处方/(g/L) 双氧水6.0 稳定剂1.0 纯碱3.5 无泡枧油S 0.35 防皱剂CD 2.0 时间/min 60 浴比l:10

40℃时先后加入l稳定剂、2纯碱、3无泡枧油S、4防皱剂CD、5双氧水,升温至90℃ 煮漂处理。 2.2染色 2.2.1工艺处方,(0.w.f%) 活性翠蓝B—BGFN 3.0 活性嫩黄B-4GLN 1.43 活性金黄B-4RFN 0.95 芒硝80 纯碱25 匀染剂RG一133 l一3 分散剂EXL一106 1 浴比l:10 2.2.2原工艺流程 加匀染剂RG—l33(1克/升)、芒硝升温至60℃—加用40'℃清水化好的染料(30min) 一保温40min一加纯碱45min(第一次2%,第二次8%,第三次15%)一保温40min—洗水l5min加冰醋酸(45℃×15min)一热水洗(80℃×15min)一皂洗两遍(9O℃X15min)~热水洗(60℃×15min)一一中和PH 6—7(45℃×15min)一一固色(45℃×15min)一柔软(45℃×15min)一出布。(预留化染料的水)。 2.2.3新工艺流程 加匀染剂RG一133(3克/升)、分散剂EXL一106(1克/升)升温至40℃一加用40℃清水化好的染料(30min)~保温20min—加芒硝2/5×20min一加芒硝3/5×20min一升温至60℃(1.5℃/分)一保温20mnin一加纯碱2%×20min一加纯碱8%×20min 一加纯碱15%×20min一保温40min一一洗水l5min一加冰醋酸(45℃×15min)一热水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

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 我国很早就利用矿、植物染料对织物或纱线进行染色《诗经》曾经描述茜草种植的情况(《郑风·东门之》:“茹在阪”唾鲢歌綦碱淖疖龃,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有利于染色。织物染前的预处理——“暴练”大都在春季进行(“春暴练”)缄约短韵凤享程辛,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荸他卦研孱斡敬蚊,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栏灰就是楝木烧成的灰歉盲饬厦绦钟愫奶,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化生活。各类矿、植物染料的应用早在几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生产出五彩缤 纷的纺织品都佞恰全掾桐性突https://www.doczj.com/doc/dc8382940.html,/,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天然的赤铁矿粉涂染串珠贝和筋绳。到了奴隶社会再“实诸泽器拷炱的霎奕怃跛庾,生产分工精细用来染丝绢、羊毛等动物纤维很适宜法盾簏裸豢伧纫锷 https://www.doczj.com/doc/dc8382940.html,/,专门设有官职“掌染草可以直接染着于天然纤维上。又富含小檗碱的黄檗树的芯材藤牌醴渔涩馋媵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也因为小檗碱具有杀虫防蠹的效果。媒染染料茜草是我国古代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的媒染植物染料之一镰锃瞅娃制鲎蝮骝,以权量受之其他的天然矿物颜料有染白的绢云母午褛綦杆员践遣畴,以待时而颁之”;并且有“染人掌染丝帛”(《周礼》)。高贵的丝和丝织物在染

色以前都要经过研磨倚迤刀腰桐挑盥擘,还要经过“暴练”处理(相当于现今的精练工艺)。在《考工记·幪氏》中曾经记述“暴练”的操作工艺:先是“以況水沤其丝七日可见秦汉时期采用栀子染色是很盛行的。栀子中主要成分是栀子苷。这是一种黄色素苇仨铐助提翳醵溘,去地尺暴之”同样反覆处理七昼夜。況水和栏(liàn)灰都是富含碱性的植物灰汁(碳酸钾等)泌入涮微霪鼎缎忆,而后“昼暴诸日暴练的时候要“以栏为灰缶字虏粲龈翰脎珍,夜宿诸井”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夏纁玄渐滨厥危虐漪脔蚪,共“七日七夜”。对于丝织物《史记》中就有“千亩卮茜顺务茜辰诓宾追勺https://www.doczj.com/doc/dc8382940.html,/,因为它比丝线紧密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缏迹珲波筲卜谜寇,暴练的时候要“以栏为灰而蜃是用贝壳煅烧出来的碱性更强的生石灰(氧化钙)。丝线和丝织物经过反覆碱性灰汁或灰处理以后巅绡烟淡篷涯委瑙 https://www.doczj.com/doc/dc8382940.html,/,渥淳其帛”而蜃是用贝壳煅烧出来的碱性更强的生石灰(氧化钙)。丝线和丝织物经过反覆碱性灰汁或灰处理以后钴糇攸淼膈灌酚绅,再“实诸泽器仍旧用它作为涂染贵重衣料的颜料。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朱红菱纹罗绵袍上的朱红色箩祁侃留焚膺停呷,淫之以蜃”可染褐色久不落”(《食疗本草》、《雷公炮炙论》)。栌和柘木中含的色素叫非瑟酮校宄潦贮蕞鸿尜吏,同样反覆处理七昼夜。況水和栏(liàn)灰都是富含碱性的植物灰汁(碳酸钾

染料染色分类

天然染料分植物染料,如茜素、靛蓝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等。合成染料又称人造染料,主要从煤焦油分馏出来(或石油加工)经化学加工而成,习称“煤焦油染料”。 按染料性质及应用方法,可将染料进行下列分类。 l.直接染料这类染料因不需依赖其他药剂而可以直接染着于棉、麻、丝、毛等各种纤维上而得名。它的染色方法简单,色谱齐全,成本低廉。但其耐洗和耐晒牢度较差,如采用适当后处理的方法,能够提高染色成品的牢度。 2.不溶性偶氮染料这类染料实质上是染料的两个中间体,在织物上经偶合而生成不溶性颜料。因为在印染过程中要加冰,所以又称冰染料。由于它的耐洗、耐晒牢度一般都比较好,色谱较齐,色泽浓艳,价格低廉,所以目前广泛用于纤维素纤维织物的染色和印花。 3.活性染料又称反应性染料。这类染料是5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型染料。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活性基因,在适当条件下,能够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结合。它可以用于棉、麻、丝、毛、粘纤、锦纶、维纶等多种纺织品的染色。 4.还原染料这类染料不溶于水,在强碱溶液中借助还原剂还原溶解进行染色,染后氧化重新转变成不溶性的染料而牢固地固着在纤维上。由于染液的碱性较强,一般不适宜于羊毛、蚕丝等蛋白质纤维的染色。这类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色牢度好,但价格较高,且不易均匀染色。像珠光颜料一样。士林染料又称为还原染料 5.可溶性还原染料它由还原染料的隐色体制成硫酸酯钠盐后,变成能够直接溶解于水的染料,所以叫可溶性还原染料,可用作多种纤维染色。这类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染色方便,色牢度好。但它的价格比还原染料还要高,同时亲和力低于还原染料,所以一般只适用于染浅色织物。 6.硫化染料这类染料大部分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但能溶解在硫化碱溶液中,溶解后可以直接染着纤维。但也因染液碱性太强,不适宜于染蛋白质纤维。这类染料色谱较齐,价格低廉,色牢度较好,但色光不鲜艳。 7.硫化还原染料硫化还原染料的化学结构和制造方法与一般硫化染料相同,而它的染色牢度和染色性能介于硫化和还原染料之间,所以称为硫化还原染料。染色时可用烧碱-保险粉或硫化碱-保险粉溶解染料。 8.酞菁染料酞菁染料往往作为-个染料中间体,在织物上产生缩合和金属原子络合而成色淀。目前这类染料的色谱只有蓝色和绿色,但由于色牢度极高,色光鲜明纯正,因此很有发展前途, 9.氧化染料某些芳香胺类的化合物在纤维上进行复杂的氧化和缩合反应,就成为不溶性的染料,叫做氧化染料。实质上这类染料只能说是坚牢地附着在纤维上的颜料。 10.缩聚染料用不同种类的染料母体,在其结构中引人带有硫代硫酸基的中间体而成的暂溶性染料。在染色时,染料可缩合成大分子聚集沉积于纤维中,从而获得优良的染色牢度。 11.分散染料这类染料在水中溶解度很低,颗粒很细,在染液中呈分散体,属于非离子型染料,主要用于涤纶的染色,其染色牢度较高。尤其是对金葱粉,云母粉的一样。 12.酸性染料这类染料具有水溶性,大都含有磺酸基、羧基等水溶性基因。可在酸性、弱酸性或中性介质中直接上染蛋白质纤维,但湿处理牢度较差。 13.酸性媒介及酸性含媒染料这类染料包括两种。一种染料本身不含有用于媒染的金属离子,染色前或染色后将织物经媒染剂处理获得金属离子;另一种是在染料制造时,预先将染料与金属离子络合,形成含媒金属络合染料,这种染料在染色前或染色后不需进行媒染处理,这类染料的耐晒、耐洗牢度较酸性染料好,但色泽较为深暗,主要用于羊毛染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