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rfc921.Domain Name System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 Revised

rfc921.Domain Name System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 Revised

rfc921.Domain Name System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 Revised
rfc921.Domain Name System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 Revised

Network Working Group Jon Postel Request for Comments: 921 ISI October 1984 Updates: RFC 897, RFC 881

Domain Name System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 Revised

Status of this Memo

This memo is a policy statemen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main

Style Naming System in the Internet. This memo is an update of

RFC-881, and RFC-897. This is an official policy statement of the

IAB and the DARPA. Distribution of this memo is unlimited.

The intent of this memo is to detail the schedul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he Domain Style Naming System. The explanation

of how this system works is to be found in the referen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to the domain style naming system, (1) the

names themselves, (2) the method of translating names to addresses,

and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Names

The names are being changed from simple names, or globally unique strings, to structured names, where each component name is unique only with respect to the superior component name.

Simple Names

Until recently, hosts in the DARPA research and DDN operational communities were assigned names in a flat or global name space of character strings. There are some limits on these names.

They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end with a letter or digit and

have only letters or digits or hyphen as interior characters.

Case is not significant.

For example: USC-ISIF

Hierarchical Names

Because of the growth of the Internet, structured names (or

domain style names) have been introduced. Each element of the structured name will be a character string (with the same

constraints that previously applied to the simple names). The Postel [Page 1]

elements (or components) of the structured names are separated with periods, and the elements are written from the most

specific on the left to the most general on the right.

For example: USC-ISIF.ARPA

The Initial and Temporary Doma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se hierarchical names has been very

limited. Every current name in this new system has the form

"old-simple-name.ARPA". That is, the all the hosts are in a

domain called "ARPA". This is a temporary situation. The

current intention is for the ARPA domain to cease to exist.

This means that all hosts will change their names as the domain style names come into full use.

Name to Address Lookup

Every host in the Internet is expected to have a way of

translating the name of any other host into its Internet address. By and large, the name to address translation is done by looking

up the information in a table of all hosts.

The maintenance of this table is centralized at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NIC). Each host is expected to obtain a

current copy of the table on a timely basis. This table is called "HOSTS.TXT" [8] and is normally accessed via the Hostnames

Server [9].

Interface to the World

A great deal of mail moves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other

"systems" that somehow transport mail among computers. This is

currently done by hiding some sort of "other-system" addressing

information in the local-part of the mail address and using a

mail-relay host in the host-part of the mailbox.

For example,

OBERST%EDUCOM.MAILNET@MIT-MULTICS.ARPA

EDMISTON.CIC@CSNET-RELAY.ARPA

Postel [Page 2]

The Future Situation

Names

Hierarchical Names

The use of the hierarchical names will be greatly expanded

according to the rules established in the "Domain Requirements" memo (RFC-920) [5].

For example: https://www.doczj.com/doc/d38371061.html,

There are several levels of development for use of the domain

style names.

First, there is the current simple substitution of the domain

style names for the old style host names. At this stage all

domain style names directly translate to host addresses (using the NIC tables) and all domain style names have two components. The

mail system uses addresses of the form "local-part@host", where

host is a domain style host name.

For example: USC-ISIF.ARPA and Postel@USC-ISIF.ARPA

Here we expect that "USC-ISIF.ARPA" is the name of an Internet host and that we can send mail for "Postel" to the SMTP port on that host. It may be that some backward host can still fake it by ignoring the ".ARPA" and looking up an address for

"USC-ISIF" in some old style file.

Second, there is an extension to more name components and more top level domains. The mail system still uses addresses of the form

"local-part@host", where host is a domain style host name.

For example: https://www.doczj.com/doc/d38371061.html, and Postel@https://www.doczj.com/doc/d38371061.html,

Here we expect that "https://www.doczj.com/doc/d38371061.html," is the name of an Internet host and that we can send mail for "Postel" to the SMTP port on that host. It is likely that the NIC will enter these new

domain style names in the centrally maintained table (i.e.,

HOSTS.TXT)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It is unlikely that a backward host can hack this at all.

Third, there is an extension to domain style names that may

represent only organizations or administrative entities. Finding a host that acts for such entities may require a level of

Postel [Page 3]

indirection in the search. The mail system may use

"local-part@domain-name", where the "domain-name" identifies a

host (as before) or an organization.

For example: https://www.doczj.com/doc/d38371061.html, and Postel@https://www.doczj.com/doc/d38371061.html,

Here we don’t count on "USC-ISI. EDU" being the name of an

Internet host. When we want to send mail to "Postel" we ask

the domain name server about sending mail to "https://www.doczj.com/doc/d38371061.html,".

The server will tell us the name (and address) of a real

Internet host that handles mail on this organizations behalf,

for example, "https://www.doczj.com/doc/d38371061.html, = 10.2.0.52". We then send mail

for "Postel@https://www.doczj.com/doc/d38371061.html," to the SMTP port on https://www.doczj.com/doc/d38371061.html,.

Name to Address Lookup

Every host in the Internet will be expected to have a way of

translating the name of any other host into its Internet address. By and large, the name to address translation will be done by

interacting with a lookup server. There will be a number of

servers that each hold a portion of the name to address

informatio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translation data base will be subdivided

and distribute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details for this service are given

in RFC-882 [2] and RFC-883 [3].

Interface to the World

Mail will continue to move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other

"systems". This may be done by designating some sort of

"other-system" representative organization in the domain server

data bases that can indirect mail to a mail-relay host.

For example,

Oberst@EDUCOM.MAILNET

When we want to send mail to "Oberst" we ask the domain name

server about sending mail to "EDUCOM.MAILNET". The server will tell us the name (and address) of a real Internet host that

handles mail on this organizations behalf, for example,

"MIT-MULTICS.ARPA = 10.0.0.6". We then send mail for

"Oberst@EDUCOM.MAILNET" to the SMTP port on MIT-MULTICS.ARPA. Postel [Page 4]

For example,

Edmiston@CIC.CSNET

When we want to send mail to "Edmiston" we ask the domain name server about sending mail to "CIC.CSNET". The server will tell us the name (and address) of a real Internet host that handles mail on this organizations behalf, for example,

"CSNET-RELAY.ARPA = 10.4.0.5". We then send mail for

"Edmiston@CIC.CSNET" to the SMTP port on CSNET-RELAY.ARPA.

The Transition Situation

Actually, the situation is a bit more complicated, of course. Hosts are already using domain style names under the constraint that their domain style name is exactly their old style name with the string

".ARPA" appended. The first transition step is to ensure that all

hosts do this, and then to eliminate the use of old style names

altogether.

Please note carefully that two types of changes are being made:

One is a change in the support mechanism for translating a host

name to an internet address,

that is from using local copies of a full centrally maintained table to dynamically accessing a distributed set of servers

each posesing a portion of a data base maintained in a

distributed fashion.

The other is a change in the host names themselves,

from a flat global space of unstructured strings to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names.

There are two steps to the transition plan.

First, change from old names to domain style names.

Second, change from using central tables to using name servers.

There are two communities that are taking slightly different courses in this transition. The DARPA research community is making the full transition. The DDN operational community is making the change in

naming on the same schedule, but is not requiring hosts in the DDN

operational community make the change to using servers at the same Postel [Page 5]

time (they can if they want to). The DDN PMO will establish a

schedule for that change at a later time. The NIC will maintain a

central table of all DDN operational hosts.

Interface to the World

The interchange of mail with "other-systems" will have to continue pretty much as it has (except that RELAY-HOST is RELAY-HOST.ARPA) until organization names can be used. Then representative

organizations can be designated for each "other-system" in the

domain server data bases that will then specify a mail-relay host. All Hosts Change Names

The impact of introducing the domain style names is that all hosts

change their names at least once. Hosts that move to new domains or subdomains may change their names several times.

Hosts have an official (or primary) name and possibly several

nicknames. When mail is sent from a host, the official name is used in the mail header address fields.

Suppose, that in the old days before domains were thought of, a host changed its name. What is the impact on users of changing the name

of a host?

Mail that was sent before the name was changed can not be answered using mail program commands that automatically fill in the return address. While it may be possible to use special tricks to fix up the "From" or the "To" users addresses, the "Cc" addresses are

very difficult to correct.

Suppose one host changed its name from FOO to BAR. Mail that

was sent from FRED@FOO to JOE@ABC can not be answered unless

the change of name is known to the user or the mail program at ABC and the host name BAR substituted for FOO. Mail that is

sent to JOE@ABC from SAM@DEF with a cc to FRED@FOO can not be

answered easily.

Any mailing lists that have mailboxes with the host that changed

names will now have incorrect entries.

The point is that while the host that changed names may be able to

use special tricks for a while to fix things up for the users, it is difficult for other hosts to do this.

Postel [Page 6]

A general trick is to make the old name a nickname for the host for

some period of time.

The introduction of domain style names means that all hosts change

their names essentially at the same time.

To lessen the havoc, there will be a period of time when both the old and the new names are allowed. That is, the old names will be

nicknames for a while.

Primary Names

Currently, host have an official or primary names and may have

several nicknames. For example,

Primary Name Nicknames

USC-ISIF.ARPA USC-ISIF ISIF

ADA-VAX.ARPA ADA-VAX ISI-VAXB AJPO VAXB

The data base is such than given any of the names for a host one can find the address, and given the address one can find the primary

name.

In the new domain style name system this property must be maintained. That is, given the Internet address of a host one must be able to

find the primary name of that host. This calls for careful

management of the distributed database by those in charge of the

domains and zones.

Postel [Page 7]

The Revised Time Table

There are three major phas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main

names system: (1) putting the machinery in place (servers,

resolvers), (2) getting the data base installed, (3) changing the

user programs (mailers, etc.).

The machinery is now (at last) well along, there is a server for

TOPS-20, and two different servers for Unix. The data base now

contains the ARPA domain and is initialized for the other top

level domains. Little has been done to change user programs to

use the new procedures.

Done

Service Design and Specification: The design and specification

for the protocol and data base were published (RFC-882, RFC-883). Domain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The requirements for

establishing a new domain are published as an RFC (RFC-920).

Domain Style Names in Table: Hosts are using their domain style

names as their official and primary names. The standard table of host names contains domain style names as the official and primary name.

Servers for ARPA Domain: Several domain name servers are in

operation to supply host name to internet address translations,

one of these servers is at the NIC.

15 Dec 84 Domain Table

A master table of top level domain names and their associated

servers is established at the NIC. Probably this information will be added to the HOSTS.TXT file as a new entry type.

15 Jan 85 Begin New Domain Registration

New domains may register according to the procedures and

restrictions described in RFC-920 [5].

15 Feb 85 Major Machinery Completed

The principal servers are up and running, there are resolvers

programmed and tested for the most popular systems (Unix 4.2bsd,

TOPS-20).

Postel [Page 8]

15 May 85 Significant Use of Resolvers and Servers

Programs (e.g., Mailers, Telnet, FTP) begin regular use of the new mechanisms (resolvers and servers). This may be done by changing the programs to act as resolvers themselves and call on servers

directly, or to provide system calls that include the resolver

function to replace old system calls that accessed the host table.

15 Jul 85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main Naming System Completed

The goal is to complete the switch over to the domain style names and the use of the servers by this date. All programs that

translate host name to Internet addresses should now use

procedures based on the use of the domain style names system of

resolvers and servers and the distributed data base.

15 Sep 85 Decommission Host Table

At this point the master host table maintained by the NIC need no longer be complete for the DARPA research community. A full table of the DDN operational hosts will be maintained by the NIC.

15 Oct 85 DDN Plan for Domains Name Service

The DDN PMO may establish a plan for the future support of name to address translations in the DDN community.

Postel [Page 9]

Appendix : The Old Time Table

Here we present the time table from the previous schedule (RFC-897)

with some comments on what was and was not accomplished.

-- Nov 83 Plan and Schedule

At this point the overall pla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main

style names and name servers, and a schedule of events was

published (RFC-881). Also the design and specification for the

protocol and data base were published (RFC-882, RFC-883).

-- Nov 83 Initial Domain Style Host Name Table

At this point a version of the host table which includes the

domain style names is made available (DHOSTS.TXT).

-- Feb 84 Domain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At this point the requirements for establishing a new domain are

published as an RFC.

list, but no RFC was published until Oct84 [5].>

14 Mar 84 Begin using Domain Style Names

At this point all hosts should start using their domain style

names as their official and primary names. The standard table of host names contains domain style names as the official and primary name (DHOSTS.TXT becomes HOSTS.TXT).

04 Apr 84 Server for ARPA Domain

At this point several domain name servers are in operation to

supply host name to internet address translations, one of these

servers is at the NIC.

Postel [Page 10]

04 Apr 84 Domain Table

At this point a master table of top level domain names and their

associated servers is established at the NIC.

02 May 84 Stop using old style Names

At this point the use of old style names must be completely phased out.

OHOSTS.TXT file.>

02 May 84 Certain New Domains

At this point a few new domains may be established, in particular the DDN domain.

according to the new rules (see [5]).>

06 Jun 84 General & Multilevel Domains

At this point additional new domains may be established, if they

meet the requirements. Domain style names may have more than two segments.

18 Jul 84 Organizational Domains

Domain style names may identify organizations. Finding an address for a host may involve a level of indirection.

05 Sep 84 Decommission Host Table

At this point the master host table maintained by the NIC need no longer be complete for the DARPA research community. A full table of the DDN operational hosts will be maintained by the NIC.

Postel [Page 11]

03 Oct 84 DDN Plan for Domains Name Service

At this point the DDN PMO will establish a plan for the future

support of name to address translations in the DDN community.

Postel [Page 12]

References

[1] Postel, J., "The Domain Names Plan and Schedule", RFC-881, USC

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 November 1983.

[2] Mockapetris, P., "Domain Names - Concepts and Facilities",

RFC-882, USC 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 November 1983.

[3] Mockapetris, P., "Domain Names - Implementation and

Specification", RFC-883, USC 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

November 1983.

[4] Postel, J., "Domain Name System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RFC-897, USC 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 February 1984.

[5] Postel, J., and J. Reynolds, "Domain Requirements", RFC-920, USC 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 October 1984.

[6] Mockapetris, P., "The Domain Name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IFIP 6.5 Working Conference on Computer Message Services,

Nottingham, England, May 1984. Also as ISI/RS-84-133,

June 1984.

[7] Mockapetris, P., J. Postel, and P. Kirton, "Name Server Design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 Sidney,

Australia, October 1984. Also as ISI/RS-84-132, June 1984.

[8] Feinler, E., K. Harrenstien, Z. Su, and V. White, "DoD Internet Host Table Specification", RFC-810,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SRI International, March 1982.

[9] Harrenstien, K., V. White, and E. Feinler, "Hostnames Server",

RFC-811,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SRI International,

March 1982.

Postel [Page 13]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以深圳为例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 ——以深圳为例 刘冰冰,洪涛 摘要:深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公园、广场、绿道、公共设施等公众可活动场所的规划控制与建设引导。作为第一个在规划管理组织机构中设立建筑与城市设计处并承担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编制行政管理的城市,深圳在2006年组织编制了全国第一个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建立了初步的框架体系。多年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建立起政府、市场、民众等多方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不断创新尝试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建设管理的手段,特别是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的引导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领先全国,使得深圳“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协作管理,公共使用”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管理思路值得总结与推广。 关键词:深圳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管理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多元化 1 引言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开放空间”象征着市民在城市生活中的民主参与和使用城市设施的自由权利,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深圳全市600多个公园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不仅为欣赏和感受这座独特的现代都市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添加了生动的表情,表达了包容与平等的深圳精神,更使每一个移民而来的“外地人”愈发留恋这座城市,萌生浓浓的幸福感。 深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公园、广场、绿道、公共设施等公众可活动场所的控制与建设引导。首先,深圳市规划局的是全国设有“城市与建筑设计处”的规划管理部门,该部门负责拟订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相关政策与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制重点(节点)地区城市设计、详细蓝图和公共空间、公共景观规划等工作,机构的设置使得“公共开放空间”在行政管理层面有了明确的主体。其次,深圳以前瞻性的视野最早编制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2006年,深圳城市建设由追求规模和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规划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公共开放空间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管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主管部门面前,因此深圳市规划局城市设计处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实验室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实验室管理系统 第一章:引言 1.1课题背景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促使现代工业技术在快速发展,随着科研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 原来的人工管理模式已显得不太适应, 而对于高校实验室, 无论其规模的大小, 每时每刻都会产生例如实验设备信息、实验数据、设备维修等等这样大量的信息, 这些数据、信息不仅是一些测量、分析的数据, 还有许多维持实验室运行的管理型数据。在以往的手工管理、纸袋储存数据的方式下,这些海量般的数据、信息, 使得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以及使用人员为维护这些数据浪费了大量的物力和时间, 效率低下, 并且经常出错, 更谈不上数据的快速科学分析。 在这一背景下,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开始出现, 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成为一项崭新的实验室管理与应用技术。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信息时代, 除了提高实验室自身专业水准, 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准已经是唯一的选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无疑会把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信息时代的高水平。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以实验室信息管理和实验信息管理为主的先进的网络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实验室信息和实验信息的查询手段。传统的人工管理实验室这种古老的方式来进行,已完全不能满足学校对实验室规划的需要,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极大地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也是使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的竞争逐渐整合为工作效率的竞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教学实验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杨晓春 周晓露 万 超
【摘要】公共开放空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共
开放空间也由最初的平面衍化出地上、地下等多种形式。然而,公共开放空间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其可达性, 可达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是否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诸如此类问题在国内还鲜少引起关注。目前,我 国仅偏重于物质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方法已无法真实反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可达水平,因此本文试图 建立一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在基于 2SFCA(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空间可达 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非空间可达性因素作为调校以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深圳的公共开放空间为例,将 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和评价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进行对照验证。期望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做 出的综合客观评价,能引导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推进,并为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 开放空间规划研究方法提供支撑。
【关键词】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2SFCA,非空间因素,综合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及文脉,市民的生活和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公共开放空间也日趋重视。 在近年来提 出的可持续性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以及绿色城市理念中, 公共开放空间都是至关重要的衡量 指标之一。如深圳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就明确规定:为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建议到 2015 年城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大于等于 7.4 ㎡/人,到 2020 年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 大于等于 10 ㎡/人。 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性越发突显, 而其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却不尽完善, 已有的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诸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等,在宏 观尺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或城市地区的整体公共开放空间的配置和均衡状态,但在中、 微观尺度仍难以反映城市内部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拥有及使用水平, 而建立于不同空 间尺度和多种维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则可弥补相关不足。 可达性是评价城市公共资源的重要核心指标,广泛应用于如学校、医院、消防站、避难 场所和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评价。目前在可达性的研究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物 理距离和时间”可达(即空间可达)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单个对象进行 研究(俞孔坚,1999;周廷刚等,2004;胡志斌,2005;马林兵,2006;李博,2008;尹海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

1.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主要功能 1)样品的管理(Sample Management) 是指样品进入实验室到分配检测项目直至完成并认可检测结果出具证书的过程。样品被登录到LIMS 后,系统将严格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有关规范对其实行管理。样品登录后,系统将自动分配一个按照一定规则命名的sample ID作为该样品在实验室中唯一的标识,并打印出条码。所有与样品有关的信息在样品登录时都将被记录下来,如送样单位付款单位接收报告单位的信息、需要出报告的日期、检测的项目及要求、样品的状态及描述、接收样品的日期部门及人员等。样品登陆后,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会自动给相关的技术小组下达工作任务,即自动分配样品。检测结果可以从仪器直接传输或者人工键盘输入,并且会有三级审核认可的过程,只有通过认可的结果才可以进行发布和产生分析证书。 2) 质量控制的管理(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LIMS 应该提供相关的功能模块为实验室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影响实验室质量的诸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并严格规范实验室的标准操作流程(SOP)。为了保证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监测测试仪器的稳定性,过程质量控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对质控样品的数据分析,自动评价实验室总体或者个体的质量状况。通过对一定时间内样品关键质量数据的分析,预测其质量的趋势。 3) 仪器集成(Instrument Interface) 将测试仪器跟LIMS 集成,实现从测试仪器到LIMS 的自动数据传输代替测试和质量控制结果的键盘输入,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减少错误率,缩短样品在实验室中的生命周期。 4)统计报表。 提供报表软件,生成准确反应实验室需求的报表,包括统计、计算等。通过开放式数据库连接,同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5) 厂家的管理。 包括厂家基本信息、厂家意见反馈、厂家送样历史记录、厂家样品监测信息、厂家与实验室业务往来统计、费用统计和厂家信誉额度等信息。

(完整word版)实验室预约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兰州理工大学(实验室开放预约系统) 技 术 方 案 书

设计单位:兰州华陇理工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章系统设计背景 随着高校及科研院所管理变革的逐步推进,实验室建设、维护与应用管理日趋向规范化、复杂化发展,实验室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繁重和复杂。这就迫切需要先进管理技术手段规范、加强、简化实验室应用管理的工作。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普及和物联网产业浪潮的兴起,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基于物联网平台来进行实验室综合管理已成为实验室管理技术手段的必然发展趋势。 高校用户的实验教务管理业务是属于整体教务管理业务的一个特殊分支,因此实验教务管理要受整体教务管理业务安排状况的制约,进一步的影响是不同的实验教务管理模式,往往对实验室开放预约管理提出不同的预约模式需求,因而为适应不同高校的教务管理模式,本子系统采用模式分类化的实验室开放预约模块设计,根据不同用户需求组装不同的预约模式模块,辅以必要的定制化改进与整合开发,彻底完成用户对于开放预约的应用需求。 第二章系统设计 2.1用户背景 本方案设计共包含材料学院6间实验室,按每个实验室内有4台实验设备进行设计,同时可以考虑增加视频监控模块进行实时监控。

(可本预约系统需在学院的门户网站开设预约窗口,方便学生和老师进行预约。提供系统的链接,供门户网站接口融合) 2.2系统平台介绍 本系统的核心设计理念为:如何预约取决于如何开放。 目前可实现如下开放预约模式: (1)系统支持大开放预约模式,即全学期(或学年)向选定用户开放选定的工位时段资源,不区分实验课程预约或课程外预约,但支持集体预约和个人预约。 (2)针对教务系统不排定实验课表的用户,系统支持实验课程集任课教师开放课程预约工位时段资源,由各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或其科代表等)根据其教学计划进行课程集体占用预约,以约代排形成实验教学课表;教学课表确定后,实验中心可利用实验教学课表外的空闲工位时段资源做为可开放预约资源进行开放预约。 系统支持预约业务与门禁准入身份识别、工位准用身份识别设备的整合联动应用,预约生效时段自动授权识别准入、自动工位授权识别。系统支持预约审核,即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实验教员针对预约申请方的预约项目或理由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是预约成功。

低碳理念下公共开放空间优化研究

低碳理念下公共开放空间优化研究 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理念的引导下进行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在公共开放空间内涵阐释的基础上,研究公共开放空间和低碳城市建设之间的有机联系,分析传统的公共开放空间所存在的低碳缺陷,并据此提出公共开放空间的低碳实现路径。结论认为通过空间结构的优化,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碳排放的降低;能将公共开放空间的“碳汇”作用予以充分发挥,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 标签:低碳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城市规划;低碳理念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消耗了世界67%的能源,排放的CO2占到占全球总量的75%。城市化过程的人口聚集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必然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影响,在此过程中伴随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方向。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刚刚过半,学者们分别从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方式和政策制度等战略层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低碳城市的部分实现路径。然而,有关公共开放空间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关系,及其如何实现却鲜有涉及。 低碳城市是指在保持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因城市扩展、土地利用规划等引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物质分布形态,而且由于城市空间结构的锁定作用,城市未来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水平在规划营建时就已成型。公共开放空间的合理组织与营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全民共享的城市空间,人们习惯上更多地从休闲、审美、社会、文化等方面强调了公共开放空间不可或缺的功能。然而,从城市人工系统和自然相互作用关系来看,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最具生态性的方式,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社会活动的空间,而且还是城市“碳汇”的重要贡献者,为城市提供正向的环境能量汇入,因此注重公共开放空间低碳性是提升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2 公共开放空间与低碳城市的关系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模式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低碳的内涵体现,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也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空间布局与低碳城市的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Serge Salat 和Caroline Nowacki认为,仅城市形态的智能型设计就可以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一半。赵鹏军通过构建“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综合模型,对北京城市形态对交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紧凑城市形态能有效抑制交通能耗和碳排放增长;TOD是区域综合交通发展的最优目标模式;超高密度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负面影响。并且,由于空间形态的锁定作用,城市的空间形态一

实验室开放预约及过程管理系统使用说明

实验室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 共享平台 2015年11月 11 日

目录 第一部分实验室开放预约及过程管理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学生角色.. (2) (1)用户登录 (2) (2)项目报名 (2) (3)实验报告 (3) (4)资料上传 (3) (5)成绩查询 (3) 第二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系统 (3) 普通用户 (3) (1)用户登陆 (3) (2)仪器预约 (4) (3)数据管理 (5) 第一部分实验室开放预约及过程管理系统学生角色 (1)用户登录 浏览器:最新火狐浏览器 地址: 用户名:8位学号 密码: 123456 角色:学生角色 (2)项目报名 步骤: (1)如果有项目对本专业年级开放,请进入项目报名 (2)点击查看详情,浏览项目具体内容

(3)点击报名 (3)实验报告 说明:当学生申请通过时,并且项目有实验模块时,学生则需要对每一个实验交一次报告 步骤: (1)点击上传按钮 (2)上传成功后,可下载报告或重新上传报告 注:文件格式只支持doc或docx (4)资料上传 说明:可在此上传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数据记录,如文档、图片等(5)成绩查询 说明:学生在项目结课后在此查询项目最终成绩 第二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系统 普通用户 (1)用户登陆 浏览器:最新火狐浏览器 地址:

用户名:8位学号 密码: 123456 角色:普通用户角色 (2)仪器预约 步骤: (1)成功登陆普通用户角色后,点击侧边栏仪器预约 (2)仪器以图标形式展示,点击仪器进入仪器详情页 (3)仪器分两种类型: 1)仪器预约前必须培训,通过后才可以预约 2)仪器预约前不必培训,可直接预约 (4)当仪器预约前必须培训时,在器图片的右侧会显示申请培训按钮,反之则无,点击即可进行培训申请。点击完毕即可在侧边栏“培训预约记录”处看到预约记录: (5)用户线下培训且通过后,培训记录处状态会改变 (6)培训通过后用户可进行仪器预约,在仪器详情页日历表格处选取所需预约时间,点击确认进行预约申请 (7)用户可在预约申请后查看侧边栏“仪器预约处”查看仪器预约记录 (8)当“仪器预约处”状态为通过时,用户可在约定时间实地自主使用仪器。

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一、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介绍: 1、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即LIMS的概念: LIMS是英文单词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的缩写。它是由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组成,能够完成实验室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LIMS基于计算机局域网,专门针对一个实验室的整体环境而设计,是一个包括了信号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 它以实验室为中心,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环境、人员、仪器设备、标物标液、化学试剂、标准方法、图书资料、文件记录、科研管理、项目管理、客户管理等等影响分析数据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思想,组成一个全面、规范的管理体系,为实现分析数据网上调度、分析数据自动采集、快速分布、信息共享、分析报告无纸化、质量保证体系顺利实施、成本严格控制、人员量化考核、实验室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等各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是连接实验室、生产车间、质管部门及客户的信息平台,同时引入先进的数理统计技术,如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累积和控制图、抽样检验等,协助职能部门发现和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2、与LIMS相关的国际标准 标准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体现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成熟的标志。为提高分析数据质量,已将其纳入法制轨道,七十年代提出了质量管理(QC)概念,九十年代,各行业的标准化组织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各种管理标准,质量保证规范和各种技术协议,对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产生了重大影响。 实验室的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如下: 由于计算机在实验室普遍应用,增订了优良的自动化实验室规范(GALP) ,它对实验室的方法、职责、管理和使用计算机处理实验室数据等,都制订了技术细则。美国环保局(EPA)制订了有关健康和环境产品的管理规范。美国材料测试协会ASTM, 官方分析化学协会(AOAC), 美国实验室联合委员会(ACIL), 制订了许多相关的标准和协议。欧共体(EEC)颁布了实验室认证指南, 促使欧共体成员国成为(EEC) 认证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出示的证书,为欧共体各国认可,打开了商品流通的渠道。国际标准化机构ISO, 制订的ISO-9000系列规范成为国际公认的标准,国内一些企业已通过ISO认证,或正在努力实施。 由于分析仪器的计算机硬软件各不相同,尤其是分析数据缺乏标准,制约了实验室的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这已成为科学仪器厂商和分析化学家的共识。ASTM颁布了分析化学技术有关的规范,其中有1998年公布的色谱分析数据交换协议(AIA),协议制订了原始数据文件和结果文件的标准化格式和结构,其目的是1〕有利于各厂商的仪器之间传输数据,2〕为LIMS提供了通信接口,3〕可将数据链接到文档环境和电子表格中,4〕数据存档。还有分析数据交换和信息存储标准(ADISS),这是一种面向分析数据对象的标准,已被分析仪器与数据通信标准委员会,美国质谱

绿色城市的公共开放性空间

绿色城市的公共开放性空间 董高翔(武汉大学建筑系 武汉430072) 【摘 要】 本文主要论及公共开放性空间与绿色城市的概念,并结合武汉市东湖湖滨 改造建设的实察,提出对绿色城市公共开放性空间的开发以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设想。 【关键词】 公共开放空间 绿色城市 可持续性发展 引 言 随着世界性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浪潮的掀起,“绿色”也随之进入人类生活领域蔚成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环境的建设。正如1992年美国畅销书《濒临失衡的地球》(Earth in the Bal 2ance ,作者戈尔,美国副总统)中所言:“人类已成为自然界共同的建筑师”。 与此同时,建筑界似乎也面临着绿色城市建设的大革命。实际上,早在19世纪,美国景观建筑师唐宁(Downing 1815~1852)就已指出城市的公共绿色空间的重要性,并提出“城市的公共绿地是城市的肺”的观点,而且得到了建筑界人士和公众的支持。同时,西方城市设计建设者们也给世人留下不少公共绿色空间的不朽作品,如纽约市面积达830英亩(约332万平方米)的中央公园,波士顿市面积达50英亩(约20万平方米)的中央绿地,以及圣安东尼内城中圣安东尼河域生态、景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等。 笔者认为唐宁(Downing )先生谈到的观点实际上隐含有城市建设的两个概念:(1)公共开放空间;(2)绿色城市。在当前绿色建筑设计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产生新的城市建设作品,应值得我们关注和进一步的探讨。 1 概念的浅析 111 公共开放空间 林奇教授曾描述过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可分两类:一类是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另一类则属于城市内的户外区域。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 公共开放空间顾名思义,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公共可达性,即非少数人而是社会公众均可以方便 地进入到达;开放性,即空间的非封闭性,应和周边环境区域相融通。 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有着重要作用: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有机组织城市空间与人的行为,提高城市生活环境的品质;改善交通,提高防灾能力;改变城市面貌,体现都市风采;维护生态环境等。 112 绿色城市 目前,国内外的不少学者对绿色城市体系的研究已取得可喜可贺的成就。由于学科侧重点的不同,对绿色城市体系的明晰定义似乎还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前瞻性。 城市的自然生命系统应包括土地、空气、水域、太阳能等非生物系统和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系统要素。绿色是生态系统的本色,是生命之色。而绿色冠于建筑,冠于城市体系,正是意在将自然生命力赋予人类生活的城市空间。绿色城市似乎比“山水园林城市”的含义更广泛,它应以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为原则,使城市建筑体系成为生物圈内能量与物质运动中的一份子,从而达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和谐共存,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环境体系。 2 开发绿色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的实践 著名建筑师E 1D 1培根说,“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造成使人类活动更有意义的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以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改变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公众感受到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性,他们需要在户外空间环境中去休息、交流、锻炼,或者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韵。如何创造良好的公共开放空间,以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总是成为现代城市建设者的工作重心之一。 2 ?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 四川建筑 第21卷2期 200115

基于WEB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基于web的信息管理技术是互联网时代的主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体系构架。本文探讨了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功能结构的设计,并就功能的实现提出了方案。 关键词:olms系统 web 功能设计 1web技术 web是在c/s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本请求/响应系统,是一个分布的、可交互的、与平台无关的数据共享平台和操作环境,基于tcp/ip网络协议,采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向计算机传送多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交互式应用程序),其中web 页采用格式化的文本—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描述,客户机通过url请求来自服务器的web页。 2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2.1的体系结构 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简称olms系统。olms系统的总体设计应遵循“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思想,使整个系统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经济性、界面友好、易于扩充和维护等特点。实验室管理系统是基于一个分布式环境的系 统,因此我们采用b/s模式的多层结构。如图1所示,由用户层、功能逻辑层和数据层组成。 图1 基于b/s模式的系统三层分布结构图

用户层——通过用户界面用户与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它是用户获取和输出信息的接口,用户可以进行浏览、查询、预约。也可以进行所需信息的下载和反馈信息。 功能逻辑层——该层由执行实验室管理功能的各模块构成,大部分的处理工作发生在逻辑层,如数据的验证、处理、权限访问控制等,只有逻辑层才能与数据层进行通信,在这一层中要验证用户身份的有效性。当用户进行查询、预约、删除等操作时,系统逻辑则响应处理,和数据库系统进行交互。该层还具有数据内容的更新等功能。数据层——又称支持层,是指系统所用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通信协议等,它将扮演完成所有数据操作的角色,而web server则专心接收成千上万个http请求,再通过相应的查询程序,到数据库里查询一番,再一一予以“答复”,数据层与逻辑层之间的关系就是以前的serve侧client关系,只不过输入数据的不再是用户(人),而是千里之外的http请求。 2.2 olms系统的功能结构 基于教学管理、web的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包括文件管理、用户管理、课程管理、查询统计等模块。文件管理包含填加文件、修改文件、删除文件;用户管理含学生用户管理、教师用户管理权限;课程管理包含实验项目和课程设置的添加、修改、删除功能;教学管理含课堂安排,学期信息,解除、强制预约等内容;查询统计有教学工作量的统计,实验项目完成情况,学生课程注册情况统计等。 3 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实现

骑楼空间形态:共享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骑楼空间形态:共享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水平提高和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需求 不断增加,但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城市盈利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的矛 盾日益突显,并已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骑楼是集商住和公 共开放空间为一体的岭南特色建筑,是将盈利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共享共存的城 市空间形式,可通过规划控制的方式,加强规划指标控制、空间管理、政策保障等,加大骑楼空间形态的推广利用,以期缓解城市盈利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之间 矛盾。 关键词:骑楼共享公共开放空间 2017年5月2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黄奇帆在复旦大学专题讲座指出,2015年我国土地供应量从每年的800万亩下降到770万亩,2016年供应量为700万亩,2017年计划供应量为600万亩[1]。我国建设用地供应量减少,城市营利 空间呈紧张状态,城市空间寸土寸金,但是随着市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市民 对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则越发强烈。提出了促进土地节约利用的举措,逐 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利用“共享”方式为城市提供 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当代城市建设用地恒定的情况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城 市营利空间形成了此消彼涨的空间关系。以“共享”方式开放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无 疑是解决这种矛盾的创新方式。 1骑楼空间形态建设困境 骑楼空间形态在上世纪初在曾很好地平衡了城市市政道路和城市发展用地紧 张的需求,是南方地区公共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力量。但随着人们出行方 式的改变,以汽车出行替代步行出行,骑楼空间形态变成了城市空间的“鸡肋”——低矮地楼房、狭窄的道路,街道空间不能满足过往车流的需求,商业静态人流 形成了道路堵点,于是骑楼空间形态不再能满足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从而失去 了城市生存空间。 2骑楼空间形态的发展历史及其特征 由于骑楼空间形态既可以解决通行问题又可以遮阳挡雨,同时又可以兼具商 业特质等,在骑楼空间形态形成之后,各大城市开始纷纷推广建设骑楼公共开放 空间,1878年香港制定的骑楼规则,1918年广州的都市改造计划到1923年上海 的公馆马路柱廊章程[8],都是对骑楼公共空间进行探索利用。 骑楼空间形态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拥有城市公共开放 空间的特性外,同时还兼具了骑楼建筑形态的特性,道路空间与骑楼商业空间相 互“交融”,相互共享空间,通过“共享”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空间经济价值。 3骑楼与公共开放空间的国内研究 在城市建设用地紧缺而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却又日益增长 的形势下,深圳市、杭州市、温州市等多个城市近几年已经开始对城市公共开放 空间进行系统研究,还制定了相关的公共空间系统规划,根据城市本身的实际情 况提出了适用的增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做法:深圳市提出了免费开放非独立占 地的公共空间,杭州市提出了空间复合利用、增加等级较少的小公共开放空间等 做法。 梧州“骑楼城”[3]、北海老城项目的骑楼街区保护利用实践中可以得出,要骑

建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提升城市品质

建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提升城市品质 摘要:通过对城市近郊老集镇实施旧城改造,打造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成为旧城改造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南京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建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引导城市公共生活健康有序发展,创造生活性场所,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对城市近郊老集镇的改造进行了有益的技术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设计品质 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建设量的激增带来了诸多“城市病”,如交通拥堵、千城一面、绿地空间缺乏、生态环境和形象品质较差。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经验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是改善城市品质的良方,以莱茵河畔一条长约1.5公里的河滨休闲大道改造为典型成功案例,“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城市的基础”[唐闻佳: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文汇报》2010年6月7日。]。当今,人们对日常物质生活追求的同时,对社会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如公共活动的参与度和社会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社会公共活动的物质空间,也是社会文化和精神的培育场所。从城市规划经济学来看,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城市政府提供的开放性、社会共用的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规模及分布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品质的高低。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品质的基础,也是激发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社会公平的载体,成为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1、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较为关注,以政府行政办公楼前的市民广场、商业步行街最为突出,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整体性,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松散、分布不均、服务能力差、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 1.1结构松散、城市现代化水平低 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中,存在着“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结构特征,除了在规模、尺度上的区别外,开放空间所起的效用、各自要素特征和运行机制也不一样。从国外经验来看,优秀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能够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但是,当前城市建设决策者常常认为公共空间建设的直接经济利益微弱,忽视了其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更加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发展触媒的辐射引爆作用,过多重视产业空间建设,如工业区、居住区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被边缘化,功能单一,结构松散,空间杂乱,

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是先进的、强大的、灵活的、完整的、可扩展升级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典范。给用户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应用软件平台,遵循ISO/IEC17025、GLP(Goodlaboratorypractice)、GALP(GoodAutomatedLaboratoryPractices)等实验室标准化管理规范,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型分析、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综合管理。lims软件表现出极强的灵活性,用户可根据各自的商业需求的变化对系统进行修改,而不危及将来系统的升级能力,客户包括政府、市立和私人实验室,也包括世界500强中的化工、临床、环境、食品、法医、石化、制药等行业中的企业。 Lims以实验室为中心,将人员、仪器、试剂、方法、环境、文件等影响分析数据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外设接口、数据库技术和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思想,组成一个开放的分布式体系,为实现分析任务网上分配、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快速发布、信息共享、分析报告自动生成、质量保证体系顺利实施、成本严格控制、人员量化考核、实验室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等各方面提供技术性支持,是连接实验室、生产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及客户的信息平台。 Lims总体结构功能图 Lims检测流程(支持自定义) Lims资源管理结构图 Lims初始化管理结构图 模块功能简介 1、检测工作管理: 检测工作管理包含任务下达、样品登记、样品管理、任务分配、检验分析(支持仪器数据自动输入)、数据校核、数据审核、报告编制、报告审核、报告签发、报告归档打印等。样品及分析项目、组分、参数,从业务开始到生成分析任务,以及分析结束的全过程监测实时了解实验室分析任务完成状况,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严格确保每一个工作步骤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每一个分析任务符合质量规范完成。检测流程,工作窗口以及表单(委托协议,原始记录单,报告等)都可以在初始化模块自定义。 2、资源管理: 对实验室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全面综合管理,包括人员、仪器设备、材料试剂、文件、客户信息、分析方法、质量抱怨等诸多方面,与检测流程有机地结合,实现对测试过程地全面跟踪,并严格遵循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规范ISO/IEC17025,保证Lims符合实验室质量体系的要求. 3、查询统计管理: Lims提供多种灵活的查询功能。内部用户可以根据权限设置,灵活地设定组合查询条件实现动态查询的功能。对于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查询各种检验报告,并可以按检品进行所有相关信息的查询,以及检验进度的跟踪查询。系统提供组合查询方式,系统管理员可以自定义查询

深圳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与分类

深圳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与分类 发布人:洪涛 | 发布时间:2007-11-12 | 来源:深规院 | 字体大小:大中 小 随着深圳市城市规划管理的日趋精细化,深圳市规划局对与市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城市空间控制越来越重视。这种工作重心的转移不但体现在各阶段用地规划中,也体现在要求开发地块有提升城市空间质量的义务,包括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和公共通道。为此深圳市规划局委托我院提供技术支持,编制《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1思路 由于公共开放空间不是一个独立的用地概念,它包含部分的R类、G类和GIC类用地。我们将先对公共开放空间做以强调本质属性的定义,而后利用分类方法对用地权属和表现形式等做出明确的界定。 2原则 (1)是基于管理需求的技术服务或准备,而不是学术探讨。定义与分类要简单清晰,易于理解,便于操作。 (2)是为深圳准备的技术支持,国内外其它城市的探究成果照搬过来未必适用。要结合深圳的实际、解决深圳的问题。 (3)不能另起炉灶、另创概念,应根植于深圳现有的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体系中,并尽量与《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的内容协调统一。我们是要整合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而不是增加新的工作。 3定义 广义上,公共开放空间就是容纳公共活动的场所。在深圳,公共开放空间指:城市中室外的,面向所有市民的,全天免费开放的,经过人工开发并提供活动设施的场所(见图1)。

图1: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定义一个事物的目的无非就是将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公共开放空间与其它城市空间在物理划分和管理使用上都有区别:从遮蔽度来看,它应该是室外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其建设的控制与引导》赵蔚,2000年,见图2);从使用上来看,它应该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是免费的;从侧重于市民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讲,它应该是公共活动强度较高的,为容纳市民每日进行的公共活动而准备的。 图2:城市空间分类(按空间的遮蔽及开敞程度) 结合深圳市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公共开放空间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 (1)室外——不包括室内空间和灰空间。 (2)所有市民都可使用——不包括在居住小区或楼盘内,仅供业主活动的内部空间。 这是对管理与使用的要求,为了解决目前深圳半私密空间泛滥的问题。目前深圳市的城市面貌呈现为:有楼盘而无社区,有私家花园而无公共开放空间。楼盘之间背靠背,毫无对话;私家花园往往精雕细琢,而楼盘之间却毫无公共活动的场所。

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系统

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系统 系统概述 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系统以服务大中专院校实验室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为宗旨,以全面提供实验室管理的解决方案为导向,是实验室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支撑平台。系统主要解决实验室的门户网站建设(中心介绍、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教学特色、中心新闻/公告/通知等)、实验教务排课及选课管理(实验课程库、培养计划、开课计划、开课管理、开课审核)、实验教学管理(实物实验安排、虚拟实验安排、实验批改、考勤管理、成绩管理、实验报告)、实验室资产及耗材管理(工位/仪器/设备/耗材登记、领用、借用)、实验室开放管理(预约工位及设备、预约实验、实验桌电源管理)、互动交流(实时答疑、在线留言)等统一安排管理。 系统架构

门户网站建设 实验室和教学实验示范中心门户信息展示综合平台是实验中心网站建设的利器,从实验中心介绍、实验教学、实验开放、实践创新到管理体制、师资队伍、设备环境、网络资源等,用户可通过系统的栏目管理、内容管理、资源管理模块自行建立模块或可根据中心进行定制,支持多媒体信息在线编辑发布,可实现实验中心与下设实验室门户网站统一管理。 首页教学实验中心门户网站首页 中心介绍介绍教学实验中心的组织结构、中心状况 分实验室页面实验中心下辖的各实验室的网站及相关信息 实验教学介绍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 实验队伍介绍实验中心人员构成、队伍状况、名师风采 管理体制介绍实验室规章制度、运行体制、管理体制等 设备环境介绍实验中心设备配置情况 实践创新社团活动、创新成果、获奖竞赛、获奖论文、获奖成果、创新感言 网上资源常用资源汇总及下载 中心新闻发布实验中心最新的一些新闻、消息 中心公告发布实验中心的一些公告、通知

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分析

学生实验报告 (理工类)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专业班级: 0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学生学号:0905101046 学生姓名:曹小聪 所属院部信息技术学院指导教师:李慧 2011 ——2012学年第 1 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实验报告原则上要求学生手写,要求书写工整。若因课程特点需打印的,要遵照以下字体、字号、间距等的具体要求。纸张一律采用A4的纸张。 实验报告书写说明 实验报告中一至四项内容为必填项,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仪器和设备;实验内容与过程;实验结果与分析。各院部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具体要求增加项目。 填写注意事项 (1)细致观察,及时、准确、如实记录。 (2)准确说明,层次清晰。 (3)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 (4)外文、符号、公式要准确,应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 (5)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一经发现,以零分论处。 实验报告批改说明 实验报告的批改要及时、认真、仔细,一律用红色笔批改。实验报告的批改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部自行制定。 实验报告装订要求 实验批改完毕后,任课老师将每门课程的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以自然班为单位、按学号升序排列,装订成册,并附上一份该门课程的实验大纲。

实验项目名称:开放实验室系统—系统分析实验学时: 4 同组学生姓名:朱灵芝实验地点: A206 实验日期: 11.11 11.18 实验成绩: 批改教师:批改时间: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确定项目的可实施性,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型的建立; 2、采用不同的软件开发技术,完成对项目的分析过程,给出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型,数据典以及规格说明书; 3、理解项目的业务流程图,要求绘制出系统的DFD,功能分析图等。 4本次试验掌握软件需求分析的步骤,撰写需求规则说明书。 5需求分析方法 6绘制数据流图 7撰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环境要求:计算机及配备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应用程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