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干部在线学习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同步答案

贵州省干部在线学习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同步答案

贵州省干部在线学习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同步答案
贵州省干部在线学习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同步答案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1题,共45.82分; 默认单题0.0分)

1、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正变得越来越严峻。(4.12分)

正确

错误

2、民工荒、技工荒等问题意味着劳动力在整体上出现了短缺的现象(4.17分)

正确

错误

3、失业率是一个真实反映就业市场变化的指标。(4.17分)

正确

错误

4、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的城镇失业率正大幅度降低。(4.17分)

正确

错误

5、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两者总是保持同步。(4.17分)

正确

错误

6、并轨制是指把一部分下岗人员,还没有实现再就业的,转成公开的登记失业人口。(4.17分)

正确

错误

7、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政府配置劳动力资源逐渐为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所取代。(4.17分)

正确

错误

8、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由短缺经济过渡到结构性过剩经济。(4.17分)

正确

错误

9、经济增长可以代替促进就业增长。(4.17分)

正确

错误

10、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随意流动。(4.17分)

正确

错误

1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也存在失业的现象。(4.17分)

正确

错误

第2部分:单选题

(共7题,共29.19分; 默认单题0.0分)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每年增长率是()(4.17分)

8%

9.5%%

0.105

0.11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每年的平均增长了是()(4.17分)

4%

0.06

0.07

0.1

3、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经常用的一个失业率指标是().(4.17分)

城镇登记失业率

全国登记失业率

城市未就业人数

全国待就业人数

4、1998年、1999年,2000年这三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多少?(4.17分)

1%

0.031

0.05

0.07

5、在我国13亿人口中,大概有()人口属于劳动人口.(4.17分)

7亿

5亿

9亿

10亿

6、我国出现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始于何时?(4.17分)

八十年代前期

办事年代后期

九十年代前期

九十年代后期

7、null(4.17分)

第3部分:多选题

(共3题,共24.99分; 默认单题0.0分)

1、我国就业问题经历了哪三次严重的冲击?(8.33分)

2、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国有企业职工离开岗位有哪几种形式?(8.33分)

3、下列哪些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曾经实行过的制度?(8.33分)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1)(DOC)

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一、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定义:在较长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2、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农业活动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第二阶段(起飞前阶段):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经济企业家阶层形成、金融制度开始建立);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农业经济商品化;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加速,资本大量向工业集中;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其它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中,劳动力高学历、高技能化,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第五阶段(高额消费阶段):消费结构显著变化,耐用消费品需求大增、企业竞争

异常激烈、垄断倾向日趋明显,社会化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需要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诱导需求增长,政府调节和干预并存; 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科教文卫和旅游业成为推动经济新的主导部门。 3、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1)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2)速度、比例、效益之间的关系: 一致性:高效益,必然带来高速度,比例也一般是协调的; 不一致:高速度,如果比例失调,可能是低效益、不可持续的增长; 4、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1)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资源充裕程度,中东地区和俄罗斯)、劳动量(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日本)、生产率(投入产出效率,德国); (2)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形成(投资及投资的外部效应)、技术进步;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就业形势的因素纷繁复杂,既有来自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变化等,也有来自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当中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因此需要在仔细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我国的就业趋势变化。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将愈发复杂多变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国内,从而对国内的经济和就业产生影响。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化解都将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和出口,从而带来就业的增长;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乏力又会减弱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在地缘政治方面,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较大挑战;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在领土上的争端和政治上的分歧会使我国双边经贸关系受到一定影响,从而波及我国相关出口企业的就业状况。 (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与就业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水平,1978-2013年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8%。然而,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潜在增长率将明显下降,2012和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均在7.7%左右,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7.3%左右。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的过渡,将逐步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平台,这种增速的放缓必然会给就业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当时是为了应对人口的高生育率和高增长率而采取的强制措施。这一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社会,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到2013年这一数值已上升至9.7%。与此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也从2011年开始逐渐下降。为了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局面,国家人口政策开始调整,从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转变为放开“双独”家庭二胎限制再到允许“单独”家庭生养第二个子女。人口生育政策的这种调整将会减少近期育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但将有利于远期劳动力的供给。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09-07-21 遏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标。单单控制通货膨胀并不过分困难,困难的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不遏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在理性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和币值的稳定,扩大就业,应当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一般而言,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作为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因素,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相统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或过慢增长给社会再生产带来的种种严重弊端,全面持续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即经济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经济增长率下降,则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即高经济增长率一般伴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如果降低速度过快,虽然价格可能趋于稳定,但同样会带来问题;一方面会减少供给,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生活失去保障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再一方面,物价上升,特别是物价大幅度上涨会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为物价大幅度上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国家会采取紧缩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速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甚至出现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由于经济运行自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超前或滞后的关系,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显著,但这一规律仍然起作用。 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难以为继。从2003年到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次为10.0%、10.1%、10.4%、10.7%。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延续了2003年以来两位数加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繁荣期不断延长。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增长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来支撑,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较大比重。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要素分配偏向于资本、偏向于企业、偏向政府(因为政府通常是资源要素的最终所有者),而劳动要素的比重低下,劳动收入部分和资本收入部分的相对比重降低。此外,政府主导经济模式使得经济建设型职能替代公共服务型职能,政府必然将资源更多地用于竞争性领域,而保障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由于得到政府财力支持相对较少而建设严重滞后。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消费增长始终低于投资增长,由此陷入一个“高投资、高储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起点,没有适当规模的投资,经济就不可能发展。但是我国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投资需求过旺,规模过大上。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可以引起基础产品特别是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并最终传导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加之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瓶颈产业的推波助澜,短缺现象严重,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而一旦控制投资增速过度,又极易引起明显的经济增长幅度下滑,失业人数增长,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等经济萧条现象。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同时进入“高增长期”和“高成本期”。高增长需要不断的更高的投入,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型的,即以高投入、高消耗换来较高的产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受

中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转移及其对就业的影响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更是高达9 8%。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在中国,奥肯定律是失效的,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伴随着高就业率。 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靠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也必须要有改变,靠制造业的模式也要改变,要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 资源是稀缺的,过分追求工业化必然造成环境的压力,中国逐渐改变建国初期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但是处于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其地位不会改变。 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政策调整上一直进行着多方博弈,一方面要顾及21世纪的宏伟目标,实现民族复兴而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也要顾及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还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也受到剧烈波动,在国家经济刺激下,我国经济形势好转。 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当前黄金、石油价格的连续上涨以及的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刺激政策的长期有效性还有待市场验证。

投资、出口和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过分的依靠国际市场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体制需要一系列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减 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增强我国实体经济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 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优越的要素禀赋,使中国赶上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的第四次的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受益最大的国家,维持了经济 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成为世界上制造业高、中、低端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完善的少数国家之 。 目前我国正进入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期。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五个趋势: 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东西部产业转移趋势还会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特点: 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二是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包括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三是产业转移的主导角色转变,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四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我国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就业机遇(一)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构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对产业承接地区而言,伴随着产业转移,相应的就业机会也会转移到产业承接国,产业承接国从而获得了直接的就业促进效应。 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该地区就业劳动力结构也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专

经济增长与就业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 通过表 2.1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对比关系,自1978 年以来我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是相对较弱的,虽然经济的发展保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增长态势,但是就业增长的变化在30 年间并未与高速的经济增长保持一致。主要表现在:1.在1978-1989 年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平均达到了9.6%,平均就业增长为2.96%,从各年的数据来看,经济增长和就业基本保持了大致的波动幅度,尤其是1984 年我国经济增长达到了15.2%是该时期的最高值,同时,就业增长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值 3.79%,说明在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经济发展的就业拉动效应是明显的。 2.在1990-1999 年期间,经济增长依然强劲达到平均9.7%,然而在九十年代的平均就业率下降为 1.09%,在这个时期,经济的增长呈现的是先急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就业的增加十分有限几乎保持水平的趋势。例如在1992 至1995年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率均超过10%,然而同时期的就业增长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就业增长率仅仅维持在1%左右,说明在进入九十年代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开始变得微弱。 3.2000 年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十年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6%,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增加,从十年间的数据可以看出,就业的增长徘徊在0.5%左右,始终没有突破或超越改革开放之初的就业增速。可见,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发展的就业效应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呈现不一致的趋势,经济的发展带来就业效应有限,最近十年间的促进效应在逐渐减弱。尤其在我国就业人口持续增长的今天,虽然经济的总量增长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然而带动的就业增长率及其微小,因而未能更好的促进就业总量的相应增长。 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 产业结构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反映在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变动上来。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和实际的就业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就业结构也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出现相应变动。根据表 2.2 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总体上,从产值构成的变动趋势来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构成由1978 年的28.2:47.9:23.9 演变到2010 年10.1:46.8:43.1,第一产业的产值构成明显下降,三十年间下降了18.1 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增加了19.2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是在波动中的微调,在整个产值结构的变动中并不明显。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来看,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相对应,我国的就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出现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转换:三十年来,第一产业的就业构成下降了33.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则增加了2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增加弥补了其间的差额。通过将就业构成与产值构成的变化相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就业结构的转化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化。以2006 年为例,当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只有11.1%,但它所承担了近乎全部就业的一半,第二产业产值结构重高达47.9%,而它只容纳了略强于1/4 的就业量。在目前的状况下,只有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大致接近,并且,第三产业扩张就业的能力一直是不断增强的。 从国际经验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既是产业结构转化过程,也是就业结构的转化过程。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各个产业的构成比重与相应的就业结构都会由第一产业占绝对比重,向第二产业转化,并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支撑的增长格局。因此,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生产资源产业间配置的转化过程,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和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将占居绝对优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就业结构转变严重滞后的原因之一在于产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会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会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影响一、当前的经济形势 据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近期估计,仅2008年城镇失业人口可能突破5000万人,农村突破2亿人。 受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国际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广东、江苏一带外贸型企业甚至出现倒闭潮。 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会制约就业。此外,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也会加剧就业压力。经济专家预计,中国的下岗或失业人员将大量涌现。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全面的经济危机甚至有可能会导致世界局势危机。所有企业、金融机构、学校甚至我们自己的命运都会不同程度受到这次危机的影响,我们已经习惯的观念、思维、经验、能力、职业追求和生活理想,都可能在这场危机中发生巨大变化。

因此如何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及时做出正确的对策就成为我们大学生必须面对的话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这场经济危机面前显得尤为严峻,那么作为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场潮水般涌来的经济危机?你将如何规划自己的工作?你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饭碗?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是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的关系

经济增长中的就业变动问题研究 -以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 田小宝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一名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室副主任 李永捷四川省成都市就业局局长 经济增长与一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工业化早期,各国都经历了一个或长或短的粗放型增长期,体现“要素积累—集约管理—知识创新”的演变路径;产业结构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过程。从中国的实际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年均8%-9%的高速度增长,但是近年来,就业增长的速度却趋于缓慢。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促进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就业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本论文以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为例,分析成都市在经济总量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其就业数量、就业结构与就业质量变化的情况。从中得到的结论是:成都市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为充分就业的实现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就业政策的实施为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环境;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也为成都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长期可靠的保障。 一、经济总量的提高与就业数量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更是促进就业增长、吸纳劳动力的根本。有关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问题,迄今为止,以增长促进就业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奥肯法则”,即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反向变动。该法则被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经历所证实,并被我国长期奉为追求GDP高增长的主要依据。然而目前尴尬的是,中国的高增长并未带来应有的高就业。这种情况并非传统理论能解释,理论来源于各国发展实践,而中国面临的人口、区域关系、体制转型、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是举世无双的,因此成都市的就业情况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成都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七五”时期GDP 年均增长率为7.4%,同时期就业总量年均增长率为 2.64%,而同时期就业弹性系数为0.36;“八五”时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6.04%, 同时期就业总量年均增长率为 1.33%,同时期就业弹性系数为0.08; “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0.82%,同时期就业总量年均增长率为-1.03%, 同时期就业弹性系-0.09;“十五”时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3.26%,同时期就业总量年均增长率为 2.24%,同时期就业弹性系数为0.17,可见经济增长与就业并不总是存在同向的因果关系,这其中固然有体制转轨的原因,但也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 对成都市经济增长数量和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成都市的有效就业和经济增长在短期可能表现为非一致性,但就长期而言,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表现出协同变化的一致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成都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见图1)。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图1:

2021《关于就业问题的报告》

《关于就业问题的报告》 1.四种压力影响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2.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adb)xx年10月2日公布xx和xx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a、xx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 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xx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 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影响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xx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xx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就业形势1、xx期间的就业形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xx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分析 一、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特征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因此深入地认识它们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其中:ut是当期失业率,ut-1是上期失业率,是实际增长率,是潜在增长率。 它也可以表示为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偏离与产出缺口(即实际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的关系,如式(2): 其中y是实际产出,y*是潜在产出。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如何呢?由于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我们对中国1979-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实证分析结果 ut-ut-1 =0.0045×gt - 0.1428 (0.161)(-0.510) r2=0.0013(-0.0486);s.e=0.3997; 资料来源: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8)》。回归模型系数下面括号内的值是该系数的t统计量。 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与城镇失业率之间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因此,从中国的统计数据来看,现有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关系的论断与中国的实际很不一致。 我们认为中国的失业数据的确可能存在问题,但是并不能因此断定真实的失业数据能满足奥肯法则。另外,该方法在潜在产出水平的估计上值得商榷,因为潜在产出的估计需要假定一个自然失业率,但中国的自然失业率是什么,是多少都不好解决。如果假定它为城镇的非加速通货膨胀时的失业率,那么在既定的城镇失业率下,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而使产出增加,是潜在产出的增加,还是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如果通过估算农村的隐性失业率而得出一个总的失业率,那么自1979年以来,该失业率基本处于单边下降的过程,那如何知道什么时候实际失业率偏离了自然失业率呢?所以我们认为用该方法来研究中国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并不合理。 由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与现有理论的不一致,不是现有理论本身的逻辑有问题,而可能是现有理论假设前提在中国不适应。因此,要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必须将现有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 二、形成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原因 如前所述,虽然我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但就业却并未与之相应增长,而是出现了就业率下降的局势,虽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制转轨就是带来大批农村和城市失业队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有体制下我国农村的过剩的劳动力在户籍制度的掩护下一直没有显现出来,呈隐性失业状态,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户籍制度的淡出,农业富余劳动力开始显现,而城市过去在低工资,广就业的政策下也掩盖了失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富余人员分离出来成为了现实的失业人口,农村和市场的两支失业队伍加在一起就大大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 此外,造成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另一部分原因是内生性的,如: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就业率的相对下降。一方面,有些传统产业已不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逐渐走向衰落,从而出现失业增加的局面;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向基础产业和基础

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长

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长 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我们的日常经验,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往往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就业水平的高低,经济的较快增长会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相反,经济的萧条会导致大量失业人口的产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依靠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经济增长是任何一个政府都追求的发展目标,因为没有经济持续增长,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高的就业率又是作为普通百姓期盼着不断增高的。可见,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关系密切,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会促进就业,而高的就业率也会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然而,另一种较为普遍存在却又令人苦恼的现象是,伴随着经济高增长的却是就业低增长,无增长甚至逆增长。有关数据显示,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0.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0.1左右,即使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只有800万个左右。因此,就业问题就成为了经济发展进程中颇为棘手的难题,低的就业率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劳动力没有工作,得不到生活必须的来源,也就意味着没有购买力,制约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以,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使原本应该相互促进的二者间的关系出现了紊乱。接下来,我们就以中国国情作为大背景,分析一下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就业趋势间的相互关系。 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作用,通常可以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这一指标来衡量,就业弹性是指经济的增长率与就业人员的增长率之间的比率。一般来说,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业的弹性会不断减少,这说明,每创造一个增量的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增量减少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或调整就业结构得以实现。因为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并且,调整就业的结构,就可以不断适应当前的产业结构。 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失业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在此我们也就不需要考虑他,其次是周期性失业,即为经济萧条下导致的失业,与我们考虑的经济发达的情况不吻合,也暂不讨论,这样就剩下了结构性失业,也就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不相符的失业。同时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从宏观上来看取决于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于是就业量较多;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对就业量就会产生限制。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他为了使总统、国会和公众相信,如果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得到提高,便根据统计资料估算,由于降低失业率而带来的实际GDP 的增加数额,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按照奥肯定律,GDP增长比潜在GDP 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他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 增长。

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如何实现双赢

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如何实现双赢 全国人大代表蔡昉谈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如何实现双赢 新闻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作者:李小彤发布时间:2009-3-4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5%的高速发展,也逐步形成了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机制,并且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政府一直坚持了积极的就业政策,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增长。不过,从另一方面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降低,去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问题变得前所未有的尖锐,成为今年各级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就业政策还有完善的余地?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就业到底在宏观经济决策中应该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就这一问题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认为我国当前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蔡昉: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扩大就业还没有成为各项经济政策首要考虑的着眼点。实现社会较为充分的就业可以从根本上增加人民收入,抑制收入差距扩大,这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因此,扩大就业应该成为制定经济政策时的一个基本原则。而目前,许多地方政府仍然把GDP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第一考虑因素,而这些目标与扩大就业并不总是一致的。 第二,创造就业岗位还没有成为引导投资方向的标准。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全社会投资的方向应该是有利于最大化创造就业,那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在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动机下,他们更愿意在重化工业领域大规模投资,而这些产业并不是有利于扩大就业的。 第三,很多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行业没有获得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公平的政策待遇。例如,第三产业的许多部门以及广大中小企业,应该是就业的主要吸纳力量。但是,它们往往在工商注册和融资环境等方面受到种种限制,以致发展受到抑制,没有发挥出原本应该具有的大量吸纳就业的作用。 记者:刚才您提到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许多地方政府没有把扩大就业视为制定经济政策时首要考虑的原则。那么,在GDP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越来越不明显的情况下,您认为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宏观经济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蔡昉:人们习惯于认为,只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也会随之增长。实际上,经济增长当然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国际和国内经验都表明,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就业增长,至少经济增长并不以相同的比例带动就业增长。一般来说,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实证分析

广州市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建国60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发展,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由于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我市1949年至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经济增长的指标,以1950年至2008年平均从业人数(由于资料所限,以年初从业人数和年末从业人数的平均数作为平均人数)作为就业增长的指标,对两者关系作简要分析。 一、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 1.GDP和从业人员大幅增长。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2.98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821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了675.3倍,年均增长11.7%,我市从业人数由1950年的101.6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673.94万人,增长了6.6倍,年均增长3.3%。数据表明,

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呈现不同的特点,就业增长相对平稳,GDP 增长则波动较大,详见图1。 图1:GDP指数、从业人数指数图 广州市三次产业全面稳步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8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67.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9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198.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18亿元增加到4849.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1%。与此同时,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也不断增长,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从1950年的62.11万人增加到82.51万人,年均增长0.5%;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从1950年的12.96万人增加到264.97万人,年均增长5.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1950年的26.59万人增加到326.46万人,年均增长4.4%。

中国近十年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中国近十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摘要:据中国媒体报道,2013年号称世上最难就业年,699万大学生离开校园加入就业大军。加上前几年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式更加严峻。2014年,727万毕业生涌入市场,正所谓“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本文就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问题,从近十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求职意向,任职情况以及国家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和国家调控政策等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起薪的影响,并预测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提供就业指导。 关键词:经济发展大学生外生变量产业结构调整就业趋势经济危机预期 近十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基本情况 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中国经济可谓跌宕起伏,而各高校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也就必然受到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正如俗话说的“水涨船高”,经济急速发展对劳动人口的需求缺口就大,就业形势就会相对好,高校毕业生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而经济危机时期,就业环境不佳,就业形势也就变得严峻。但是总体来讲,无论经济如何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都是逐年上升的。 (1)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之后,由于国内消费不足,消费投资疲软,急需外生变量推动居民减少储蓄存款而增加消费,国家接受提议实施高校扩招,增加居民教育投资,而后这一政策如脱缰野马难以说停就停,其结果影响深

远,造成高校生人数众多,连年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由于本科生往往只懂理论,不懂得使用的操作技术,无法适应企业工厂需要。而本该去念技术学校的学生都挤入大学,工厂用工出现急剧短缺情况。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文科类毕业生薪酬一年比一年低,近年也就出现了读书无用论,大学生工资比不上建筑工人的现象。(2) 2005年是国家本科扩张政策实施后的第二年,相比2003年的百分之七十的就业率,2005年就业率上升为百分之七十四。同期上升四点五个百分比。2006年持续多年的难就业寒流并没有回暖的迹象。据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虽然经济形势就好,同期职位比去年多,但依旧存在供需不一致的情况。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到达495万,比去年增加82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9%。2008年高校毕业生到达559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当年最明显的问题,号称“就业寒冬”。2009年经济在国家四万亿救市的缓解下,稍有好转。2009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是86.6%,比2008届的85.6%整整上升了一个百分点,经济回暖也让企业增加了信心,进一步增加用工需求,提供更多的岗位。而大学生也在对未来抱有较好预期的同时,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目前市场提供的就业条件和环境。2010年依旧每年大约七十万的速度增长,达到630万,受经济危机影响,严峻经济形势下,2010年就业率很不被看好,但是在政府相关就业措施和经济环境的有利转变下,就业情况还是差强人意的。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号称达到峰值。但是紧接着201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就又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680万,数字人就递增,但相对来数速度减缓了三分之二。2013年的经济状况并不比2008年好,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依旧继续,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今天,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中国经济,而中国经济又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王玉学说:“2013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要达到往年95%的就业率,还有不少工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08370488.html,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研究 作者:罗鹏静 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2期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 显的放缓,就业却保持了稳定增长。对这一有违“奥肯定律”的现象,本文试从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就业人群就业的新特点、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政府对就业采取的新举措等方面进行解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宏观经济 1 引言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基础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就业增加。但一定的经济增长在不同经济体和不同历史时期所带来的就业效应会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这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增长方式。立足于全国的大背景,试图从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就业人群就业的新特点、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政府对就业采取的新举措等多个方面寻找答案。 2 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 2.1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2.1.1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循环关系 经济学家们很早就关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虽然各学派的就业观点有较大的分歧与不同,但是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大家一致认为两者变动趋势存在一致性,两者互为循环,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增加也有赖于就业的增加。 2.1.2 经济增长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目前对于经济增长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淫茨法则和钱纳里发展模型。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关于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库兹涅茨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规律的概括,被后人们称之为”库兹淫茨”法则。 2.2 财政政策对提高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 2.2.1 就业属于混合产品范畴

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非农就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失 业率的提高将会降低农民非农就业的机会,进一步扩大城乡之 间的差距。此外,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几千万人口在经济较发达 的东部就业。因此,失业率的提高也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地区之间 的差异,不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再者,失业率的提高会使 得一部分非农就业的农民被迫回到农村从事农业,这会扩大农 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从而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和全国经济的长期 发展。 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必须要有良好的社 会环境,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比较协调,基本不出现社会摩擦和 政治不稳定。失业串的提高会导致一部分人失去在城市就业的 机会,导致在城市出现大量贫困人口。在物质上、人文上,这一部 分人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会对社会产生不满和仇视,成 为社会消极的因素,可能会铤而走险从事违法行为,甚至成为社 会动荡的隐患。 实际上,与就业总量上的失衡相比,结构性失业问题会对我 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与低人力资本(素质) 的劳动者相比,高人力资本(素质)的劳动者的效率高。也就是 说,在投入相同劳动者数量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提高意味着有 效劳动的增加,从而增加总产出。因此,人力资本的提高将促进 人均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长期经济增长。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 来越强调人力资本的提高在促进一目经济长期增长中的重要作 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Luc朗(1988)等甚至认为,人力资本 的提高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主要源泉。人们普遍认为,正规 敦育是人们提高其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途径。因为我国平均的受 教育水平较低,25岁以J: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74,未受 教育的比例达到20.9%,所以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者来增加产 出。这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 长。 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的升级是各 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兹 的跨国经验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要求 人均资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内在地要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即 人力资本的提高。在一个经济中,如果熟练劳动力(高素质劳动 力)较少,vishay电阻那么其价格就相对较高。此时,对于理性的企业来说,就会选择少雇佣熟练劳动力,多雇佣非熟练劳动力(低素质劳动 力),以数量来代替质量。由于非熟练劳动力不能利用较先进的 技术,因此,熟练劳动力的缺少会阻碍企业采用新技术,从而不 利于一目产业结构的升级。2M年在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 城市出现的热练劳动力的“工荒”,为我国放响了警钟,熟练劳动 力的供给将是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瓶颈”。wxq$#

大学生就业状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问题

大学生就业状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问题 摘要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通过分析近14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和就业情况,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有多方面,其中主要有: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等。 针对问题一,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其中,经济原因起着决定性因素,经济直接导致了社会上企业的就业岗位减少和企业裁员,使得失业人员增多;每年大学毕业生在逐渐增多,供过于求,这就要求毕业的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技术,还要综合能力强,才能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针对问题二,通过问题一中查得的数据,建立毕业人数折线图和就业人数折线图,再根据折线图,分别建立直角坐标系,从而把折线图转换为函数图。求每个点的斜率,找出最大和最小斜率,然后确定2014年到2015年直线的斜率范围,再根据直线斜率范围,计算得出2015年毕业生的人数范围(727,814)和其就业学生人数范围(382.2 ,645.87)。最后根据数理统计中的知识,用求方差法,进行结果检验。 针对问题三,我们首先以图书、期刊、互联网等途径对近五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收集,经分析处理数据,计算得出近五年以来毕业人数、毕业率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综合影响力为1.1223%从而反映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与经济发展情况息息相关。 针对问题四,根据问题二以及问题三所建立的评价模型,我们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以及大学生就业情况对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力,给政府写一封关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的信,以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经济原因折线图 灰色关联度GDP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