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论文 —— 谢荣丽

新媒体论文 —— 谢荣丽

新媒体论文  ——   谢荣丽
新媒体论文  ——   谢荣丽

媒体融合背景下云南卫视关于全媒体发展的思考

当今,新媒体发展迅猛,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原先具垄断色彩的传统媒体资源优势不再,在经营成本攀升和行业广告增幅放缓的双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广电媒体面临着收不抵支的身存困境,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成了必由之路。

春节过后,SMG启动了文广改革,拉开了电视媒体在全国的改革序幕,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王建军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李瑞刚发表的电视媒体改革演说在业界引起轰动。2月底云南广播电视台覃台亲自率队,卫视频道总监赵琼芳一起到英国BBC考察媒体发展情况,带回来了国际最先进的电视媒体发展思路。随后卫视频道组织业务骨干,认真研究SMG和BBC的改革措施,大家展开积极讨论,认为云南卫视必须顺应形势转变战略理念,充分发挥云南卫视长期积累下来的品牌优势和公信力优势,实现向全媒体的转型,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云南卫视经过数年的努力和沉淀,众多优秀节目已经向人们证明,云南卫视有能力不断出产精品,在面临全媒体融合的挑战下,我们对云南卫视未来全媒体发展的思路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重塑组织与优化机制,逐步实现战略转型

2013年8月赵琼芳总监到卫视主持工作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梳理卫视频道工作流程,带领综合部和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到全国各电视媒体考察,结合我台情况,重新编组部门架构,简化工作流程,拟定了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卫视频道的工作效率。并按照卫视频道职能属性,下设了综合部、编播部、节目部、项目部、生产保障部、落地覆盖办、专家鉴审组和广告业务部。八大部门互相配合,各司其职。

这虽然是一套目前全国比较先进的媒体运行机制,但结合全媒体发展战略思路,从未来电视媒体转型的角度出发,目前卫视频道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依旧对未来发展有所束缚。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逐渐形成“目标经营责任制”“节目创新创优机制”与”节目团队动态管理机制“。卫视频道全媒体改革的方向非常明确,就是进一步解放频道的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激发一线节目团队的文化创造活力。

二明确转型“核心”定位,坚定转型目标

从全球来看,目前整个媒体世界正在发生裂变,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使得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非常灵活。几年前我们是在担心电视是否会被颠覆,但当颠覆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倒是可以重新审视自己,这何尝不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几年之后,电视媒体要么站在传统这一

边慢慢沉没,要么站在裂痕中间立马死亡,要么就到一个新的平台重新成长,抓住这个契机,让云南卫视可以摆脱平台的劣势,依托频道资源,打造节目创优创新能力,专注于节目内容的生产。内容产品既是传播正确舆论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形手段,更是一个电视传媒安身立命的根本。

要实现转型目标,有一个富有事业心的领导团队显得异常重要,只有有了核心领导团队,该团队与其他成员达成事业共识与共事共识,明确在转型中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才能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团队里每个人擅长的点不一样,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让他发挥出最好的才能,各个环节互相配合和协作才能制作出最好的节目,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核心领导力。在全媒体发展的浪潮中,世界上分化出两拨人,一拨人是做内容的人,这一部分人就负责不断地认真做好内容;还有一波人是做技术的人,就是不断地开发平台。那我们是否可以兼顾,既做好内容的生产,又做好平台的开放呢?这将是最完美的结合,但老实讲,到今天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基于卫视频道的现状,我们认为,定位成一个内容生产的角色是最合适的。我们有节目生产团队,节目策划经验,这些都是宝贵财富。媒体人本来具有很强的内容制作能力,这个就是先天优势,

随着市场上渠道的多元性,对内容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很多媒体投资公司明确表示过,视频内容无论从传播和影响力价值来看,都是最重要的。然而也是目前市场上最稀缺的资源,他们将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优秀的内容提供商那里。卫视频道制作播出的两大季播节目《中国灯谜大会》和《士兵突击Ⅲ》,这两档节目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收视率、影响力的双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分别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励志梦想,发挥正能量,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有突出表现,还因为节目内容的原创性,只有原创的才具有别人不具备的内容优势。湖南卫视敢于实现独家经营,也是靠的是内容独大。从卫视频道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好内容生产这一看家本领、核心主业,并针对新的市场环境、媒体条件和受众需求,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更有效、更优质地研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内容产品。

三如何做好队伍建设,扮演好生产者的角色?

当我们定位成一个内容生产者的角色时,我们所面临问题,就是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如何做出好的产品,如何建设一个好的队伍。对我们而言除了行业地位、行业影响,排名数据之外,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拥有影响力的产品。有时候就

是这么一两个有影响力的产品,就拯救了一个频道、一个电视台、一个大局。我们认为改革人才是关键,只有有了优秀的团队才会有强大的节目生产力,所以一切不利于解放生产力,不利于激发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要坚决破除;一切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要大胆改革。无论从频道组织架构,还是到管理体制,甚至是考核机制都要依据全媒体发展思路,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组织架构改革——建立独立制片人制度

在卫视组织架构方面的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将节目制作环节和播出环节适当分离,专注于节目内容的生产,赋予节目团队更多的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内容产品创造活力。在卫视频道,围绕内容生产,通过竞聘产生独立制片人。之后的卫视频道将以独立制片人为单位,分成不同的节目生产部门,定制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独立制片人不仅突破了原有的组织结构、体制机制和人才管理使用体系,更是在现有国有企业管理和传统媒体管理的约束条件下,市场化内部创业和利益分享机制的大胆探索。要鼓励大家积极竞聘,组建内容生产团队,同时启用“独立制作人”机制,引入国内外优秀的节目团队和领军人物。这样一来,整个卫视频道位于中心的是节目团队,管理结构必须围绕节目团队,服务内容生产。

工作流程上来看,设计由研发、生产和销售(传播)三个关键环节所构成的闭环。首先从市场出发,研究观众、

客户和版面需求,进行创意研发和受众测试;然后根据研发成果和播出安排,调度和配置资源,组织节目生产;再根据频道的需求,订制和采购节目、安排时段、组织播出,也就是所谓媒体的第一次销售(传播)。接着根据销售也就是收视情况和定位需求,动态调整、不断优化,提出新的生产需求和研发需求。节目研发和生产处于最核心的位置。节目团队随着节目研发和在播状态的不同,或沉淀在节目研发中心,接受辅导和服务,进行休整和研发;或安置于节目生产中心,接受统一的制作、制片,以及主持人和嘉宾管理服务,进行节目生产;综合管理、广告销售、业务拓展都围绕和依托节目研发、节目生产和内容销售。

这样的流程和组织结构,在互联网等新媒体领域和纯市场化的现代企业中,也许并不新鲜;但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机构来说,是革命性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流程再造,让节目产品能够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受众需要,而不是自娱自乐,更不是闭门造车。希望通过这样的组织再造,减少管理层级,凸显节目和节目团队的核心地位,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二)节目思路改革——植入产品经理思维概念

任何一个媒体的管理者,任何一个内容的创新者,如果你不懂互联网,不懂移动互联网,不懂新媒体受众对节目的消费需求,前途都是渺茫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内容生产的

时候,一定要在脑子里植入产品经理的概念。新媒体所颠覆的,是我播什么你就得看什么的被动式传播;地基裂变所流失的,是随便播撒就有收获的垄断地租。受众获得了选择内容产品的主动权,市场的无形之手使得二八效应凸显、马太效应凸显,好的内容产品能收获比以往更为丰富、更为巨大的市场回报,而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内容产品,则丧失原来依靠渠道垄断的价值,沦为炮灰。针对新的市场环境、媒体条件和受众需求,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更有效、更优质地研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内容产品。产品经理思维最核心的要素那就是超便利、可体验分享,与人的利益紧密相关。至少满足这三点,才能谈得上是直击人的本能去设计产品。电视节目有了产品思维,考虑节目能不能做时候,就不仅考虑质量创意,而开始探讨市场空间、投入产出比,特别是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这个就是产品经理应该做的工作。我们心目中的产品经理,是对人的需求有一个不同于一般的感知,对满足方式有一个简约,而体验良好的设计。第三就是和人们的利益需求有一个更紧密程度的相关,依照这样的方式可能才能往前走。

我们认为1.0的媒体时代是单向传播,2.0的媒体时代是双向互动,目前进入到3.0的媒体时代是社交化,网织化以及个性需求更加旺盛的时代。形成了“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服务分众化”的媒体环境,在这样的媒体背景下,

我们在内容生产时,就必须植入产品经理思维概念,让所制作出的节目,具有产品意识,赋予产品属性。目前我们所考虑的产品种类分为纪录片产品、旅游产品、军旅产品、文化益智产品等,这些产品也将被赋予信息传递、娱乐、知识等属性,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

(三)节目考核改革——加入粉丝经济指标

今天一个有影响的电视节目,人们除了可以在电视机前看,还可以在电脑、手机等各种终端上看,可以看直播,还可以看点播,在社会化网络上被吐槽,被碎片化传播。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表明,国内媒体受众中使用互联网的频率已经超过了电视外的其他传统媒体,这一变化直接带来的冲击就是用户改变了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对于电视端的覆盖,也是中国非常激烈的战场,比如乐视、小米都纷纷推出自己的职能机顶盒,传统的电视收看界面别颠覆,电视节目按照产品属性分门别类展示在显示屏上,受众根据自己对内容的喜好选择收看节目。在这个平台上,各卫视频道的平台将被弱化,而产品内容被强化。今后,视频节目是在多个屏幕上分发的一种内容,特别对于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媒体来讲,未来所有屏幕都有一个分发的能力,比如一个云平台向多个屏幕分发,这才是真正抓住用户、受众的方式。

卫视频道在致力于做好产品内容的同时,还要运用全媒体思维不断向新媒体终端输送我们的产品,注重微博、微信、

APP等新兴媒体平台的开发和维护,只有在某一个平台上用户量的不断增长,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可以产生粉丝经济。因而我们建议,在考核节目产品的时候,不单一的以收视率作为唯一标准,同时要加入全媒体影响力的考核。例如每个节目产品在各个渠道发布后,要参看该产品在其他终端发布后的影响力,也就是所谓的网络点击率,社区活跃用户,社交平台的粉丝量等等。随着全媒体的发展,用户量的多少才是节目产品广告销售额的硬指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全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卫视频道要定位成一个优秀的节目内容生产者,向信息产品化和产品服务化的方向迈进。其次是机制上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架构上、绩效考核上,以及相应的创新及激励机制上,都应该转变成为能够真正面向用户生产信息产品、根据用户指标考核,同时又能对成员起可持续激励作用的机制。在全媒体发展的进程中,争取实现全国第一批转型的电视媒体,在改革步伐上跻身全国前列。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出现的新媒体主要有网咯、手机、博客、播客等等。 1、互联网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11亿人。目前,我国网民数 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每天打开网络看新闻、联络同事朋友,已成为相当数量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2、手机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总量已超过3.93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每 百人30.3 部,手机的普及为其担当媒体重任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进入了彩色多媒体时代,能提供声音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手机报、手机影视、手机搜索也一一闯进人们的生活。 3、博客从2002年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互联网传播最抢 眼的现象就是博客的大面积普及。 4、播客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或视频文件并允许用户免费 或订阅接收的传播形式。尤其是最近一年,播客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互动性:触动传媒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出租车内的乘客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爱好触摸屏幕,选择信息,参与喜爱的活动,这种传播媒体的方式摆脱了广告的隐性弱点,由强制性的被动接受变为亲自体验和主动参与。触动传媒这种通过讲话、说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让消费者习惯于从这个平台中获得时效、时尚、实惠的信息与知识,从而接受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成为其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2、针对性:对2万个潜在顾客讲话,也大大好过对200万个“不确定”人物讲话。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中国生活圈媒体群的创建者,是面向特定的受众族群的媒体,这部分受众群体能够被清晰的描述或定义,同时,这部分群体也恰恰是某些产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3、实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多属于分众型或小众型的媒体。它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传播区域进行改变。 4、稀缺性:传媒的终极目标便是广告的到达率与记忆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刻意的做给别人看,而是在别人可以看的地方做”。这是亮角落传媒的服务理念。短短时间内凭借其位置的独特性,充分占据高端商务人士的眼球空挡。针对不同的场所、区域的特点,打造个性化、时尚化、人文化的角落平面媒体平台。在全国高端商务、娱乐、餐饮等场所构建起了以化妆间、电梯按钮等被传媒冷落多年的小小角落为载体的“平面媒体”网络。 三、新媒体的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一章 1.1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 印刷术国家>公民 电报 互联网 变化: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去中心化: 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再中心化: 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 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 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①计算机 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③数字电视机 *户外LED 2.软件属性分 ①web1.0

广告学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差异

广告学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差异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码相机的快速普及,让全民摄影的时代到来,让人人皆为记者成为可能。同时,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瓜分着传统媒体的市场。而在传统媒体市场,摄影记者在新闻摄影报道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他是信息的重要传播者,在社会舆论监督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那么,在新媒体时代的形势下,摄影记者该如何调整自身的定位,以寻求更大的发展呢? 新媒体时代的图片传播现状 依托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传播优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记者。信息发布者遍布世界各地,其数量远非传统媒体可以企及。在上世纪末,各省市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强调视觉成为报纸激烈竞争的主要手段。各大都市报相继推出《视觉周刊》、《影像》、《镜像》等摄影报道栏目。然而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后,数码技术的普及速度令人瞠目,短短几年,人手一机已不是神话。首先,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往往由于专职摄影记者的缺席,拍到现场第一张照片的是使用小型相机或手机的市民,紧接着专门的拍客应运而生。例如《都市快报》开辟了“快拍快拍”摄影专栏,专门刊发读者来稿;《新快报》视觉新闻形成了“城市快镜”与“手机部落”并存的局面。特别是“手机部落”栏目的设立,追求“人人做记者,拍摄身边事儿”,结合编辑思

路、虚假图片控制、话费奖励政策等综合手段,让百姓参与新闻监督、行使话语权,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民主,实现了新闻图片的时效与报网互动。在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在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广泛性方面的优势已越来越少。对于预先计划好的活动事件,摄影记者固然可大显身手,但对于突发事件则显得力不从心从事件的发生到媒体做出安排,再到摄影记者赶往现场,其间必定耗费一定时间,而事件现场却可能拥有几乎无处不在的信息发布者、目击者,他们在事故现场用相机、拍照手机等移动终端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如xx年7月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事后在电视上播出的爆炸场面多为事故现场目击者手机拍摄的视频。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者在信息的清晰度及质量等方面也许还难以与专职摄影记者匹敌,但单从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效性而言已经完超摄影记者,这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颇有魅力。 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并不意味着摄影记者将被淘汰。以新闻的时效性为例,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新媒体,时效性的渐进印证了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对新媒体的解释:“所谓新媒体是相对的,‘新’相对‘旧’而言……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是新媒体。”既然电视、广播以及网络都未曾取代报纸,那么依附于新媒体的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完全取代不了摄影记者。 摄影记者的不可替代性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6T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能力,能在新闻媒体网站、商业网站、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和网络产品运营工作或新媒体传播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为适应新媒体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熟悉新媒体的内容策划和制作,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专题制作技能; 3、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产品策划和推广技能; 4、具备全媒体素养和整合沟通能力; 5、具备适用的外语及计算机能力。 三、所属学科、专业类 所属学科门类:文学 所属专业类:新闻传播学类 四、学制和学位 基本学制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 文学学士学位。 五、核心课程(核心知识领域)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新闻编辑、新媒体评论、新媒体广告、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网络调查与统计分析、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 六、课程结构及毕业学分要求

七、培养方案执行说明 1、课程学分的计算方法如下: (1)非集中周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按16学时计1学分;体育每学期计1学分。 (2)集中周次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校内实践(含课程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军训等)1周计1学分、16学时;校外实践(含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等)1周计1学分、不计学时;毕业实习计4学分、毕业设计(论文)计6学分。 2、课外创新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 志愿者服务、职业技能证书(要求至少获得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由学生自行安排完成,其学分由教务部、学工部组织认定。 3、新闻学专业实行“三学期制”,即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之外,增加一个“第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 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 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5.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校新媒体运用的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高校新媒体运用的现状以及发展调查报告 一、新媒体运用的基本情况 (一)什么是新媒体 要了解新媒体这个概念,先了解什么是媒体。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成为媒体。在对媒体的划分中,按其产生的先后有这样的五种媒体,分别是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我们通常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划归到新媒体的范畴。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宣传、引导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它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所以被称为新媒体。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最常接触的新媒体。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当然对于新媒体的具体概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在还属于众说纷纭的阶段,各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新媒体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娱乐的内容,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其信息具有海量性与共享性,包含多媒体与超文本,融合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虽然大家对新媒体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家都认识到了新媒体发展的广阔前景和丰富的应用,以及巨大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的特点 综合不同的观点,我们发现新媒体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内容定制化:受限于技术发展的水平,传统的媒体的受众往往是面向全体大众。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在受众发面突破了许多限制,可以说,新媒体做到了受众的细分化,甚至将受众具体到个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受众用户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新左派, 民粹主义, 狭隘民族主义, 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 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专业代码) 文学(050306T)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能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开展信息采集、策划、传播,兼具新媒体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网络与新媒体机构从事媒介内容创意与制作、媒介项目策划与运营、媒介用户研究、媒体推广与策略优化等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传播的基本技能,了解网络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概况,受到系统化、专业化的技能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网络新媒体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健康的人格修养和心理品质以及扎实的职业技能。 2.具备牢固的专业思想,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新媒体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 3.既懂得传播规律,也懂得市场规律;具备对当今互联网业和数字传媒业运营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的能力;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与整合能力;具有在IT、传媒领域和相关的文化传播行业策划、推广、运营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国防基本知识,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要求。 5.除完成专业教学活动的各项规定外,非专业素质学分不低于20学分,具体要求按照《宁德师范学院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学分认证办法(试行)》(宁师院〔2013〕58号)文件执行。 四、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四年,最长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六年。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 (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 代” (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 (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 (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 统一数字化处理 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 (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 (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 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 (1)Web1.0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 (2)Web2.0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

(3)Web3.0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 三、按经营性质来分: (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 四、按应用功能来分 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 (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解释 (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 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 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 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 (3)社会化书签(Tag)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 (4)社交网络 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 (4)图片分享 五、商务活动的平台 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 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 (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 (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 (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媒体创意方向).doc

2017年招生专业介绍 1、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媒体创意方向) 本专业主要以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需要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创意人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适宜到相关媒体的创意、研发、策划等部门工作,也可以从事信息采编及设计制作等工作。 主干课程: 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创新思维训练、媒体创意导论、图形创意、视听语言、视觉传播、媒介融合、多媒体信息设计、在线新闻编辑、新媒体创意实务、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等。 2、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媒体网络经营方向) 当今已进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不仅是传媒转型的趋势,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互联网+”和新旧媒体融合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网络与新媒体是新闻传播学科的新兴专业,我校是全国最早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本专业的学校之一,于2010年开始招生。本专业旨在培养立足新媒体、面向新经济、具备信息传播能力和经营管理潜力的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可以进入传媒、互联网机构的内容、产品、市场、运营等各条业务线,也可进入政府、企业从事与新媒体有关的工作,并逐渐成长为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一、培养特色: 1、专业突出,本专业围绕网络与新媒体的新业务、新规律,沿着新媒体内容和产品运营、新媒体互动营销、新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三个核心的专业方向,创新性的开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程,并且不断打造完善; 2、全能培养,本专业依托我院的多学科基础,注重创意、设计、商业、技术、数据多种观念与能力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全能型人才; 3、强化实践,本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媒介》杂志、手机电视台、大数据实验室、新媒体终端实验室、互动营销案例库、产品设计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和科研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现状及发展复习进程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现状及发展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现状及发展 作者:王安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12期 【摘要】随着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制订了“互联网+”的计划,各行各业都在开拓自己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渠道。本文综合已有的文献,对自媒体的特点及发展进行概括分析,同时对概念的模糊点重新进行界定,提出了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重视利用自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并强调了对于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自媒体发展信息传播 一、自媒体的概念 作为网络世界的新兴事物,自媒体(We Media)也成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2003)认为自媒体是普通人民通过数字技术在互联网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提供和分享新闻和事实的途径,是可以发送各种心情及事件的载体,如各种微博、论坛、社区、博客和推特(Twitter)等,民众可以通过这些载体自我发布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事件。早在上个世纪,传播学家McLuhan就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相似理论”,随后美国新闻学会(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的媒体中心出版了由Shayne Bowman(2003)与Chris Willis (2003)两人联合提出的“We Media”研究报告,对于“We Media”下了十分谨慎的定义:“We Media”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这份报告认为“We Media”改变了长期以来的新闻传播模式,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2016)将这种特征概括为“全民DIY”。代玉梅(2011)认为,界定在互联网媒介环境下以人为传播主体的节点是通过数字互动媒介接受和发送信息的媒介用户。在自媒体时代,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言、评论,都可以实现“节点共享”。 二、自媒体的特点 自媒体(We media)重点还是在“We”,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多样化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各行各业的民众,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来说,自媒体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传播者对于新闻和事件的整体性、把握性、及时性要强于他传播。 (二)平民化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主要来自于社会底层,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他们对于事件的解读和间接更公平、公正,人人都有话语权。 (三)普泛化 只要拥有数字终端,并且有网络连接,自媒体能保证每时每刻向民众提供所需要的资源,进一步缩小了人与人的距离。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名词解释,4个*5分 简答,4个*5分 论述2个*15分 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个*15分 ●第一章 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 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互联网赋予公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 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 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多向的传播格局。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 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 答: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 答:①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具有更多空间、更强安全的下一代互联网,将不断满足人类对互联网的各方面需求。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by 张铮 2006-09-20 21:08 x 张铮 1、概况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熊澄宇,2000)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兼媒体实验室(MediaLab)主任尼葛洛庞蒂(N.Negroponte)推出了新作《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将数字化提高到了空前未有的地步。他认为,如果说物质时代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原子”的话,那么构成信息时代新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比特”(bit,binarydigit之缩写)。“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他的一句名言“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传遍了全球。尽管尼氏将“比特”褒扬得近乎无所不能的观点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尽管“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生存”的论断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回避眼前的事实: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新世纪全球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差距,甚至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摆在面前的挑战无疑是巨大而严峻的。 当数字化开始影响人类社会的时候,站在潮流前面的著名的IT界巨头、传播界巨头和未来学者纷纷对数字化进行阐述。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国际上不少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成立类似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中国国内一些新闻传播研究机构和院校从20世纪末也陆续整合资源,成立相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原新闻系的基础上,于1998年4月正式组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形成了以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教学、研究新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1999年4月正式成立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个重点学科;北京广播学院于2000年4 月成立全国首家网络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00年4月成立了新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描述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描述 课程编码:458107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新闻传播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学分/学时:4/64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先修课程:无 内容简介:《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在本课程包括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产生、发展以及新闻与传播的历史的教学,以及新闻传播的要素,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等要求的理论讲解。更通过对传播效果的时事现象分析,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社会新闻传播动态和行业的最新资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原理来考察社会现象,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应用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又可以培养学生定性、思辨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编码:453314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网络新闻写作/Network News Writing 学分/学时:3/48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先修课程:《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关于网络采访、写作的专业知识,让初涉网络新闻的学生,了解网络媒体新闻写作的独特个性与发展需求。内容包括,网络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网络新闻体裁,组成要素、网络新闻角度、语言结构。重点掌握网络新闻标题、导语、正文、背景、超级链接的制作。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网络新闻采写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编码:458102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网络与新媒体概论/Introduction to Internet and New Media 学分/学时:2/32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先修课程:《新闻传播基础理论》 内容简介:《网络新媒体概论》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了解各种新媒体的基本概念,把握各种新媒体、数字媒体的传播现状、效果和发展趋势,掌握各种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信息发布流程以及盈利模式。 同时本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本课程除了进行理论课的教学之外,还将利用课程中心平台提供的论坛、测验、资源、问卷调查、作业等丰富的课程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在线自主学习、在线作业、在线答疑、在线自测/考试、在线实时交流等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和实践,能较好地掌握现代新媒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理论以及新媒体行业的变化。掌握运用新媒体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灵活分析新近发生的新媒体事件。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手段,如弹幕、短视频、手机游戏、网络直播、VR新闻等掌握新媒体的变化规律。 课程编码:458208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网页设计与制作/Web Design and Production 学分/学时:4/64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先修课程:《互联网产品原型设计》等。 内容简介: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了HTML5语言的语法规则及文字、链接、列表、表格、表单、图像、多媒体、框架元素标记及属性、CSS3样式语言等相关知识,全面介绍WEB站点设计的基本操作技术和使用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静态网页的制作方法、

调查报告:新媒体发展现状调查.doc

调查报告:新媒体发展现状 调查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1.媒体个性化突出:2.选择性增多:3.表现形式多样: 4.信息发布实时。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和新媒体打交道已经成为了每天必做的事情。而新媒体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吃饭、走路、逛街...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摆弄着手机,聊qq、发微博、看新闻等。新媒体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信息,更多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打发业余时间一种最好的方式,满足了我们对娱乐的需求。而且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与朋友、亲人视频、聊天,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上传信息分享身边的新鲜事。特别是微博,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都会有人发微博,我们每个人都享有这样的权利,所以导致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点一滴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一切社会生活都经由传媒,新媒体已经深刻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新媒体,阅读最新新闻,浏览网页,聊天等。但新媒体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来说有积极影响也同样有消极影响。最突出表现在可以帮我们收集信息,是我们广泛的信息来源,有利于我们无奈了解社会。第二点就是完善自我,开阔眼界,发散思维。第三点就是加强跟朋友、亲人的沟通。但是新媒体信息的泛滥,容易使我们感到迷惑。在新媒体中人们既是信息的受者,也使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网络等新媒体上既有进步、合法、有益、真实的信息,也有反动、非法、有害、虚假的信息。所以我们在对待新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时,要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要学会辨别虚假信息,提高自己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如今社会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信息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因其其不受时间、空间、年龄局限和新媒体本身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代码050301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2017级本科生执行)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备互联网思维,系统掌握信息传播基础理论,深刻领会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本规律,熟悉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相关专业技能,能够适应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新媒体内容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公关公司、调查咨询公司等机构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毕业生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政治立场坚定;具备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较强的专业审美能力。 2、了解新闻传播理论前沿及新媒体发展动态,掌握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新媒体特性,具备新媒体受众群分析能力,能从事新媒体策划,精准运用新媒体。 3、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熟练掌握网络数据跟踪调查、分析、数据挖掘技术,擅长网络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能从事网络资讯管理。 4、掌握并熟练新媒体传播技术,具备文字、图片、影视、动画等全媒体资讯采集、设计、制作、编辑、发布技能。 5、具备较强的市场分析与市场营销能力,能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工具制定网络营销计划,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促进企业、品牌、产品资讯实现网络传播,促成电子商务的有效实现。 6、普通话、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三、支撑学科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类 二级学科:传播学

四、毕业学分要求 五、专业核心课程 1.传播学(48学时/3学分) 2.广告学(56学时/3学分) 3.新闻学概论(48学时/3学分) 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48学时/3学分) 5.中国新闻事业史(48学时/3学分) 6.新闻采访与写作(122学时/6学分) 7.网络社会学(56学时/3学分) 8.新媒体营销(48学时/3学分) 9.新媒体产品策划与创意(32学时/3学分) 10.多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40学时/2学分)11.新媒体艺术(56学时/3学分) 12.网络与多媒体技术(56学时/3学分)13.信息可视化(56学时/3学分) 14.媒体信息数据挖掘(40学时/2学分) 六、专业特色课程 1.跨文化传播研究(48学时/3学分) 2.网络传播发展史(32学时/2学分) 3.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32学时/2学分) 4.数字出版学(32学时/2学分) 5.游戏设计(40学时/2学分) 6.非线性编辑(40学时/2学分) 7.新媒体创意工作坊(40学时/2学分) 七、实践环节(必修+选修) 必修实践环节(30.125学分,包含在课程中的必修实践环节合计164课时) 1.大学体育I-IV (128课时/4学分) 2.军事训练(2周/1学分) 3.广告学(16课时/0.5学分) 4.网络社会学(16课时/0.5学分) 5.新闻采访与写作(52课时/1.625学分) 6.新媒体艺术(16课时/0.5学分) 7.网络与多媒体技术(16课时/0.5学分)8.信息可视化(16课时/0.5学分)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新媒体发展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新媒体发展现状调查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1.媒体个性化突出: 2.选择性增多: 3.表现形式多样: 4.信息发布实时。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和新媒体打交道已经成为了每天必做的事情。而新媒体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吃饭、走路、逛街...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摆弄着手机,聊qq、发微博、看新闻等。新媒体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信息,更多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打发业余时间一种最好的方式,满足了我们对娱乐的需求。而且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与朋友、亲人视频、聊天,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上传信息分享身边的新鲜事。特别是微博,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都会有人发微博,我们每个人都享有这样的权利,所以导致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点一滴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一切社会生活都经由传媒,新媒体已经深刻

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新媒体,阅读最新新闻,浏览网页,聊天等。但新媒体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来说有积极影响也同样有消极影响。最突出表现在可以帮我们收集信息,是我们广泛的信息来源,有利于我们无奈了解社会。第二点就是完善自我,开阔眼界,发散思维。第三点就是加强跟朋友、亲人的沟通。但是新媒体信息的泛滥,容易使我们感到迷惑。在新媒体中人们既是信息的受者,也使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网络等新媒体上既有进步、合法、有益、真实的信息,也有反动、非法、有害、虚假的信息。所以我们在对待新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时,要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要学会辨别虚假信息,提高自己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如今社会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信息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因其其不受时间、空间、年龄局限和新媒体本身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此感兴趣并使用。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好的一面,学习和完善自我。尽量克服消极的一面,要让新媒体更好的引导我们的行为,传递正能量。 内容仅供参考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文学代码:05 类别:新闻传播代码:0503 专业名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代码:050306T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熟悉新闻法规与政策,具有扎实语言与文化功底和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具备新闻与传播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网络与传播技术、数字媒体与素材加工等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类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应岗位:媒体策划与宣传、新闻信息采编、数字媒体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维护与开发、平面设计与制作、办公自动化。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学习新闻传播、汉语言文学和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新媒体传播在内容和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具备新闻采写和编辑、评论的基本业务能力,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编辑与发布,能够操作大型数据库及信息发布系统,能够熟练制作网页,能够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及工具设计、开发网络信息发布系统。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一)知识结构 1.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及INTERNET应用技能; 4.掌握网络信息搜索、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5.掌握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及web应用开发技术; 6.掌握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和网络编辑基本技能; 7.熟悉知识产权法规和新闻法规; 8.学习并掌握一门外语; (二)能力结构 1.具有新闻采写编评等实际业务能力;

2.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 3.具有操作大型数据库,使用数据库进行信息发布的能力; 4.具备应用平面设计和动画设计软件制作网页的能力与技巧; 5、具有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及web开发技术进行网络信息发布系统开发、使用的能力; 6.了解传媒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 7.具备阅读浅易外文资料的能力; 8.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汉语言文学 四、核心课程:新媒体概论、传播学、新闻学、网络编辑学、基础写作、语法与修辞、中国文学名著选讲、外国文学名著选讲、网络基础与应用、数据库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视听语言艺术、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技术、Web应用开发。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数据库基础实验、网络数据库技术实验、web应用开发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流媒体采编实验、摄影技术实验、网页设计实验等。 六、学制与学分 (一)修业年限: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原则上为3-6年。 (二)毕业学分说明:修完本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达到最低毕业学分,符合学院有关毕业规定即可申请毕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80。 (三)学分结构 1.理论课周学时为1,原则上行课满1个学期计为1学分,即18学时计为1学分; 2.实践性教学环节2周计为1学分,每周约按26学时计算;实验课程18-27学时计为1学分; 3.创新教育活动学分按照学院相关规定认定。 (四)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五)修读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