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Network Engineering English - Assignment 1-Layers in the TCP_IP Model

Network Engineering English - Assignment 1-Layers in the TCP_IP Model

Network Engineering English - Assignment 1-Layers in the TCP_IP Model
Network Engineering English - Assignment 1-Layers in the TCP_IP Model

Layers in the TCP/IP Model

TCP/IP模型中的分层

The layers near the top are logically closer to the user application, while those near the bottom are logically closer to the physical transmission of the data. Viewing layers as providing or consuming a service is a method of abstraction to isolate upper layer protocols from the detail of transmitting bits over, for example, Ethernet and collision detection, while the lower layers avoid having to know the details of each and every application and its protocol.

在逻辑上,接近于顶部的层次对用户更加亲和,而接近于底部的层次对于数据的物理传输更加亲和。有一种方法是将层次视为可以提供并使用服务的,这样就可以抽象地隔离传输比特细节的上层协议,例如,以太网与碰撞检测,此时低分层不必须了解任何设备及其协议。

This abstraction also allows upper layers to provide services that the lower layers cannot, or choose not to, provide. Again, the original OSI Reference Model was extended to include connectionless services. For example, IP is not designed to be reliable and is a best effort delivery protocol. This means that all transport layer implementations must choose whether or not to provide reliability and to what degree. UDP provides data integrity (via a checksum) but does not guarantee delivery; TCP provides both data integrity and delivery guarantee (by retransmitting until the receiver acknowledges the reception of the packet).

此抽象概念也允许上层提供服务,然而低层不可提供服务,或选择型不可提供服务。此外,原始的OSI参照模型可被扩展用于包含非面向连接的服务。例如,IP协议并非设计为可以靠的,但却是一种最有效的传输协议。那意味着所有的传输层的实现必须选择是否拥有可依靠性及可依靠性的级别。UDP协议提供数据的保存(通过校检和),但并不保证传输;TCP供数据的保存,也保证数据的传输(通过中继站的转发,直至接收方承认包的获取时中继站进行转发)。

Link Layer

链路层

The Link Layer is the networking scope of the local network connection to which a host is attached. This regime is called the link in Internet literature. This is the lowest component layer of the Internet protocols, as TCP/IP is designed to be hardware independent. As a result TCP/IP has been implemented on top of virtually any hardware networking technology in existence.

链路层是指某个主机所依附的局域网的网络范围。这个制度被称为是网络的连接。这是互联网协议的最低组成部分,例如TCP/IP协议是独立于硬件的。结果就是TCP/IP协议可以在现今几乎所有的硬件网络技术上实现。

The Link Layer is used to move packets between the Internet Layer interfaces of two different hosts on the same link. The processe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ackets on a given link can be controlled in the software device driver for the network card, as well as on firmware or specialized chipsets. These will perform data link functions such as adding a packet header to prepare it for transmission, and then actually transmit the frame over a physical medium. The TCP/IP model

includes specifications of translating the network addressing methods used in the Internet Protocol to data link addressing, such as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however all other aspects below that level are implicitly assumed to exist in the Link Layer, but are not explicitly defined.

链路层是用来作为在同一链路上的网络层之间移动数据包的接口。在一个给定的链路上,传输、接收包的进程可以控制在安装有网卡的软件设备驱动设备上,也可在固件或专门的芯片组上。这些将执行数据链路的功能,例如,增加一个数据包的头来准备传输,然后实际上地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帧。TCP/IP模型包括在网络协议中使用的网络寻址方法的规范,例如介质访存控制协议(MAC),然而其他方面的水平都是完全地假定存在于链路层上,然而这些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The Link Layer is also the layer where packets may be selected to be sent over a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or other networking tunnel. In this scenario, the Link Layer data may be considered application data which traverses another instantiation of the IP stack for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over another IP connection. Such a connection, or virtual link, may be established with a transport protocol or even an application scope protocol that serves as a tunnel in the Link Layer of the protocol stack. Thus, the TCP/IP model does not dictate a strict hierarchical encapsulation sequence.

链路层也是在虚拟专用网络或其他网络隧道中可以选择发送数据包的层。在这种情况下,链路层的数据可以被认为是通过遍历另一个IP协议栈的实例化来发送或接受来自另一个IP的连接的应用数据。这样的链接,或者虚电路,可以通过一个传送协议或者一个应用范围协议来建立,作为协议栈在链路层中的通道。因此,TCP/IP模型并不能决定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分层封装序列。

Internet Layer

网络层

The Internet Layer solves the problem of sending packets across one or more networks. Internetworking requires sending data from the source network to the destination network. This process is called routing.

网络层解决了在一个或多个网络上发送数据包的问题。互联网网络要求从源网络发送数据到目的网络。此进程命名为路径选择。

In the Internet Protocol Suite, the Internet Protocol performs two basic functions:

在互联网协议套件中,网络协议执行两项基本功能:

●Host 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 This is accomplished with a hierarchical addressing

system (see IP address).

主机寻址与识别:这是通过一个分层寻址系统来实现的(如IP地址)。

●Packet routing: This is the basic task of getting packets of data (datagrams) from source to

destination by sending them to the next network node (router) closer to the final destination.

数据包路径选择:基本任务是从源网络获得的数据包(数据报),通过发送到下一个网络节点(路由器)更接近最终的目的地的方法,发送到目的网络。

IP can carry data for a number of different upper layer protocols. These protocols are each identified by a unique protocol number: for example,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ICMP) and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GMP) are protocols 1 and 2, respectively.

IP可以携带不同数量的上层协议。这些协议分别是由不同的协议号来标识的:例如,控制报文协议(ICMP)和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分别是1号协议和2号协议。

Some of the protocols carried by IP, such as ICMP (used to transmit diagnostic information about IP transmission) and IGMP (used to manage IP Multicast data) are layered on top of IP but perform internetworking functions. This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TCP/IP stack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OSI model.

部分协议是由IP携带,例如ICMP(用来传输IP传输的诊断信息)和IGMP(用来管理IP组播数据)在IP数据报的头部,但表现出互联网网络的功能。这说明了在互联网和OSI模型中TCP / IP协议栈的结构差异。

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

The Transport Layer's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 end-to-end message transfer capabilities independent of the underlying network, along with error control, segmentation, 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addressing (port numbers). End to end message transmission or connecting applications at the transport layer can be categorized as either connection-oriented, implemented in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connectionless, implemented in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传输层的职责包括独立的底层网络上的端对端的消息传输功能,此功能需伴随着差错控制,分割,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应用程序的地址(端口号)。在传输层上,端对端的信息传输或通信设备可以被分类为面向链接的(由传输控制协议TCP实现)和非面向连接的(由用户数据报协议实现UDP)。

The Transport Layer can be thought of as a transport mechanism, e.g., a vehicle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to make sure that its contents (passengers/goods) reach their destination safely and soundly, unless another protocol layer is responsible for safe delivery.

传输层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传输机制,就像是一辆有着确保其内容(乘客/货物)到达目的地的责任的交通工具一般,除非另一个协议层负责安全地送达。

The Transport Layer provides this service of connecting applications through the use of service ports. Since IP provides only a best effort delivery, the Transport Layer is the first layer of the TCP/IP stack to offer reliability. IP can run over a reliable data link protocol such as the 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HDLC). Protocols above transport, such as RPC, also can provide reliability.

传输层通过服务端口来提供应用程序间连接的服务。鉴于IP协议只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传输层的TCP / IP协议栈是提供可靠服务的第一层。IP协议可以运行在一个可靠的数据链路协议之上,如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传输层以上的协议也可以提供可靠性,例如,远程过程调用协议RPC。

For example, the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is a connection-oriented protocol that addresses numerous reliability issues to provide a reliable byte stream:

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解决了许多可靠性问题提供一个可靠的字节流:

●data arrives in-order

数据按序到达

●data has minimal error

最小错误数据

●duplicate data is discarded

丢弃重复数据

●lost/discarded packets are resent

丢失/丢弃的包可被重复发送

●includes traffic congestion control

包括交通拥塞控制

User Datagram Protocol is a connectionless datagram protocol. Like IP, it is a best effort, "unreliable" protocol. Reliability is addressed through error detection using a weak checksum algorithm. UDP is typically used for applications such as streaming media (audio, video, Voice over IP etc) where on-time arrival is more important than reliability, or for simple query/response applications like DNS lookups, where the overhead of setting up a reliable connection is disproportionately large.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 is a datagram protocol that is designed for real-time data such as streaming audio and video.

用户数据报协议是非面向连接的数据报协议。例如IP协议就是一个提供尽力而为的协议,“并不可靠的”。可靠性是通过弱校验算法来进行错误检测从而处理。UDP通常应用于传输流媒体(音频,视频,IP网络电话等)等准时到达比可靠性更重要的数据,或建立可靠连接成本的比例过大的简单的查询/响应申请,如DNS查找。

TCP and UDP are used to carry an assortment of higher-level applications. The appropriate transport protocol is chosen based on the higher-layer protocol application. For example, the File Transfer Protocol expects a reliable connection, but the Network File System (NFS) assumes that the subordinate 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 not transport, will guarantee reliable transfer. Other applications, such as V oIP, can tolerate some loss of packets, but not the reordering or delay that could be caused by retransmission.

TCP和UDP经常携带各种各样的更高级别的应用程序。适当的传输协议的选择基于更高层次的协议应用程序。例如,文件传输协议需要可靠的连接,但网络文件系统(NFS)假定下属的远程过程调用协议,没有运输,保证可靠传输。

The applications at any given network addres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TCP or UDP port. By convention certain well known ports are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applications.

在给定网络地址的应用程序的区别在于它们的TCP或UDP端口。按惯例,某些著名的端口与特定的应用程序关联。

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

The Application Layer refers to the higher-level protocols used by most applications f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Examples of 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s include the 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 and the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SMTP). Data coded according to 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s are then encapsulated into one or (occasionally) more transport layer protocols (such as the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which in turn use lower layer protocols to effect actual data transfer.

应用层是最高级的协议,用于网络通信的大多数应用程序。应用层协议的例子有文件传输协议(FTP)和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根据应用层协议编码的数据进行封装成一个或(偶尔)更多的传输层协议(如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在使用较低层协议的影响实际数据传输。

Since the IP stack defines no layers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and transport layers, the application

layer must include any protocols that act like the OSI's presentation and session layer protocols. This is usually done through libraries.

由于IP协议栈定义了应用层和传输层之间的层,应用层必须包括任何协议,像OSI的表示层和会话层协议。这经常是通过数据库。

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s generally treat the transport layer (and lower) protocols as "black boxes" which provide a stable network connection across which to communicate, although the applications are usually aware of key qualities of the transport layer connection such as the end point IP addresses and port numbers. As noted above, layers are not necessarily clearly defined in the Internet protocol suite. 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s are most often associated with client-server applications, and the commoner servers have specific ports assigned to them by the IANA: HTTP has port 80; Telnet has port 23; etc. Clients, on the other hand, tend to use ephemeral ports, i.e. port numbers assigned at random from a range set aside for the purpose.

应用层协议通常把传输层(和较低的)协议视为“黑箱”,这些黑箱可以提供了稳定的网络连接,然而应用程序通常都知道传输层连接的关键特性,如终点地址和端口号。如上所述,在互联网协议套件中并没有清楚地定义“层”这一概念。应用层协议是最常见的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程序相关,而布衣服务器的特定端口由IANA分配给他们:HTTP有80号端口,Telnet有23号端口等。另一方面,客户倾向于使用短暂的端口,也就是以随机分配的端口号为目的而预留的端口号。

Transport and lower level layers are largely unconcerned with the specifics of 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s. Routers and switches do not typically "look inside" the encapsulated traffic to see what kind of application protocol it represents, rather they just provide a conduit for it. However, some firewall and bandwidth throttling applications do try to determine what's inside, as with the 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RSVP). It's also sometimes necessary for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NAT) facilities to take account of the needs of particular 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s. (NAT allows hosts on private network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via a single visible IP address using port forwarding, and is an almost ubiquitous feature of modern domestic broadband routers).

运输和低层对应用层协议的细节主要是无关的。路由器和交换机通常并不“看内部”封装的流量,看看它代表什么样的应用协议,而他们只是提供一个管道。然而,一些防火墙和限制带宽的应用做尝试确定里面是什么,与资源预留协议(RSVP)一样。考虑到特定的应用层协议的,它有时也需要网络地址翻译(NAT)设备。(NAT允许专用网络上的主机通过一个可见的IP地址使用端口转发,与外界的沟通,这是现代家庭宽带路由器一个几乎无处不在的特点)。

对等网络模式

一、对等网简介 “对等网”也称“工作组网”,那是因为它不像企业专业网络中那样是通过域来控制的,在对等网中没有“域”,只有“工作组”,这一点要首先清楚。正因如此,我们在后面的具体网络配置中,就没有域的配置,而需配置工作组。很显然,“工作组”的概念远没有“域”那么广,所以对等网所能随的用户数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对等网络中,计算机的数量通常不会超过20台,所以对等网络相对比较简单。在对等网络中,对等网上各台计算机的有相同的功能,无主从之分,网上任意节点计算机既可以作为网络服务器,为其它计算机提供资源;也可以作为工作站,以分享其它服务器的资源;任一台计算机均可同时兼作服务器和工作站,也可只作其中之一。同时,对等网除了共享文件之外,还可以共享打印机,对等网上的打印机可被网络上的任一节点使用,如同使用本地打印机一样方便。因为对等网不需要专门的服务器来做网络支持,也不需要其他组件来提高网络的性能,因而对等网络的价格相对要便宜很多。 对等网主要有如下特点: (1)网络用户较少,一般在20台计算机以内,适合人员少,应用网络较多的中小企业; (2)网络用户都处于同一区域中; (3)对于网络来说,网络安全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它的主要优点有:网络成本低、网络配置和维护简单。 它的缺点也相当明显的,主要有:网络性能较低、数据保密性差、文件管理分散、计算机资源占用大。 二、对等网结构 虽然对等网结构比较简单,但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和需求,对等网也因其规模和传输介质类型的不同,其实现的方式也有多种,下面分别介绍: 1、两台机的对等网 这种对等网的组建方式比较多,在传输介质方面既可以采用双绞线,也可以使用同轴电缆,还可采用串、并行电缆。所需网络设备只需相应的网线或电缆和网卡,如果采用串、并行电缆还可省去网卡的投资,直接用串、并行电缆连接两台机即可,显然这是一种最廉价的对等网组建方式。这种方式中的“串/并行电缆”俗称“零调制解调器”,所以这种方式也称为“远程通信”领域。但这种采用串、并行电缆连接的网络的传输速率非常低,并且串、并行电缆制作比较麻烦,在网卡如此便宜的今天这种对等网连接方式比较少用。 2、三台机的对等网

(完整版)博客系统需求分析

校园博客系统需求分析 评审日期:2010 年04 月01 日 目录 1导言 (1)

1.2范围 (1) 1.3缩写说明 (1) 1.4术语定义 (1) 1.5引用标准 (1) 1.6参考资料 (2) 2系统定义 (2) 2.1项目来源及背景 (2) 2.2系统整体结构 (2) 3应用环境 (3) 3.1系统运行网络环境 (3) 3.2系统运行硬件环境 (4) 3.3系统运行软件环境 (4) 4功能规格 (4) 4.1角色( A CTOR )定义 (5) 4.1.1博客访问者 (5) 4.1.2管理用户 (5) 4.1.3 数据库 (6) 4.2系统主U SE C ASE图. (6) 4.3客户端子系统 (6) 4.4管理端子系统 (8) 4.4.1 登录管理 ....................................................... 10 4.4.2 类型管理 ......................................................... 11 4.4.3 评论管理 ....................................................... 12 4.4.4 留言管理 ....................................................... 12 4.4.5 图片管理 ....................................................... 12 4.4.6 用户管理 ....................................................... 13 5性能需求 (13) 5.1 界面需求 (13) 5.2响应时间需求 (13) 5.3可靠性需求 (13) 5.4开放性需求 (14) 5.5可扩展性需求 (14) 5.6系统安全性需求 (14) 6产品提交 (14)

个人博客简介

1.1 博客信息系统概述 “博客”(Blog或Weblog)一词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像使用免费电子邮件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博客就是开放的私人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等特点,在网络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发挥个人无限的表达力;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1]。 “博客”当然是个大家都陌生的名词,博客的英文名词就是“Blog或Weblog”(指人时对应于Blogger),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新事物,查阅最新的英文词典也不可能查到。该词来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 博客是一种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 博客概念一般包含了三个要素(当然,也不需要局限这些定义): (1)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性化的众多日志组成。 (2)按时间顺序排列,而且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旧的放在最下面。 (3)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各种写作风格,但是文章内容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 因此,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主要表达个人思想,不是主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 博客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娱自乐,甚至不是个人表达自由,相反,是体现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个人日记和个人网站主要表现的还是“小我”,而博客表现的是“大我”。也许形式上很接近,但内在有着本质的差异。所有优秀博客网站中,真正表达作者个人的内容非常有限,最多只是点缀,而不像个人网站那样是核心。 1.2 博客发展趋势 趋势一:博客现在正在形成个人的信誉机制,有了博客之后就确立了一个个人虚拟身份,简单的来讲就是个人在互联网上是有名有姓的,而不再是一种匿名的行为,网民从流浪汉变成了一个定居者。以前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匿名状态中,相互之间是不认识的,但有了博客之后可以天天关注,而别的人也可

汇博通文档借阅管理组织系统软件使用使用说明

汇博通文档借阅管理系统使用说明书 汇博通知识管理系统的属性管理,实际上已提供了借阅与归还功能,但那是针对每一份文件 或档案而言的。 这里,为客户提供一款专门用于文档的借阅与归还的软件,不但可办理一份文件的借阅或归 还手续,只要有需要,也可批量办理借阅与归还,另外,还提供了与借阅有关的一系列统计 报表。 发放功能与借阅类似,所不同的只是发放不必归还,如将购买的资料、图书发放给职员学习 等。 注:借阅与归还模块的操作,需要获得以下三种权限中的一种: 系统管理员 归档授权(档案管理员) 编号授权(文件管理员) 与借阅与归还模块相关的系统参数的设置说明如下:

首页 汇博通主页的模块工具条上,有一个借阅与归还的按钮,单击它即进入借阅与归还首页。 借阅(发放) 前面已经介绍过,借阅与发放的区别在于,借阅需要归还,发放则不必归还,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发放实际上已将所有权(或有条件的所有权)转移给接收者。 借阅界面包括左右两个子窗体,左侧子窗体用于显示可供借阅(发放)的文档,其上部有搜 索关键词输入框,输入相应关键词即可查找出可供借阅的相应文档,如果要借阅的文档已经 在操作者手上,并且,标注有条形码或电子标签,操作者可直接通过条码阅读器或电子标签

阅读器读取相应编码直接获取到该文档。 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点选左侧的复选框,选择具体文档,然后,通过点击两个子窗体中间的箭头,即可将选中的文档添加到右侧子窗体的列表中,即可直接办理借阅或发放手续。 可供借阅(发放)检索列表待选区。借阅(发放)选择勾选列表区。 可供借阅(发放) 输入文件名称、编号、责任者或主题词等属性,点击【检索】按钮进行查找,如下图: 勾选确定后点击该按钮,即可添加到已 选择列表区中。

日志分析系统

Web日志集中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吴海燕朱靖君程志锐戚丽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北京100084) E-mail:wuhy@https://www.doczj.com/doc/d88250680.html, 摘要: Web服务是目前互联网的第一大网络服务,Web日志的分析对站点的安全管理与运行维护非常重要。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应用部署的分散性和负载均衡策略的使用,使得Web日志被分散在多台服务器上,给日志的管理和分析带来不便。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Web日志集中管理系统(命名为ThuLog),系统包括日志集中、日志存储和日志分析三个模块。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清华大学的多个关键Web应用系统上进行了应用,能够帮助系统管理员清晰地了解系统运行情况,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 关键词:Web日志日志分析日志集中管理系统 Th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entralized Web Log Management System Wu Haiyan Zhu Jingjun Cheng Zhirui Qi Li (Computer&Information Center,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Web is now the biggest network service on the Internet.The analysis of Web log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a website.But because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deployment and the use of load balancing,Web logs are often seperated on each Web server,which makes the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m not so convenient.This paper designs and implements a Web Log 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named ThuLog),which includes3modules:the centralization of logs,the storage of logs and the analysis of logs.Through log analysis of several critical Web systems in Tsinghua University,it could help system administrators learn clearly what happen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chieves good operating results. Key words:Web Logs Log Analysis Web Log 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 1.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Web正以其广泛性、交互性、快

博客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博 客 系 统 需 求 分 析 报 告 院系:信息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软件08-1 设计小组人员:29号 日期:2010年5月24日

一、系统概述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音译(不是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 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 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博客(BLOGGER)概念解释为网络出版(Web Publishing)、发表和张贴(Post-这个字当名词用时就是指张贴的文章)文章,是个急速成长的网络活动,现在甚至出现了一个用来指称这种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专有名词——Weblog,或Blog。 在网络上发表Blog的构想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开始真正流行。而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但都业绩平平。直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才让中国民众了解到了博客,并运用博客。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原不看好博客业务,也加入博客阵营,开始进入博客春秋战国时代。起初,Bloggers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他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目前,国内优秀的中文博客网有:新浪博客,搜狐博客,中国博客网,腾讯博客,博客中国等。 二、需求分析 博客系统是一个多用户、多界面的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1.匿名用户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注册、登录、浏览博客、评论4个部分组成。匿名用户可以对其他用户的博客内容时行浏览、评论。也可以通过注册后登录博客系统,申请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 2.注册用户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个人信息管理、评论管理、好友管理、相册管理、文章管理5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操作手册

XX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操作手册 目录 常用操作(新人必读) (2) 1.基础数据管理 ................................................................................................................... - 5 - 1.1组织架构 (5) 1.2职位体系 (8) 1.3职员维护 (11) 1.4结束初始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组织管理业务 ................................................................................................................. - 27 - 2.1组织规划 (27) 2.2人力规划 (33) 2.3组织报表 (38) 3.员工管理业务 ................................................................................................................. - 41 - 3.1员工状态管理 (41) 3.2合同管理 (41) 3.3后备人才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人事事务 (52) 3.5人事报表 (59) 4.薪酬管理 ......................................................................................................................... - 69 - 4.1基础数据准备 (69) 4.2薪酬管理日常业务 (92) 4.3薪酬管理期末业务 (107) 4.4薪酬报表 (108)

对等网络配置及网络资源共享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对等网络配置及网络资源共享 实验报告 组员:

1.实验目的 (1)了解对等网络基本配置中包含的协议,服务和基本参数 (2)了解所在系统网络组件的安装和卸载方法 (3)学习所在系统共享目录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4)学习安装远程打印机的方法 2.实验环境 Window8,局域网 3.实验内容 (1)查看所在机器的主机名称和网络参数,了解网络基本配置中包含的协议,服务和基本参数 (2)网络组件的安装和卸载方法 (3)设置和停止共享目录 (4)安装网络打印机 4.实验步骤 首先建立局域网络,使网络内有两台电脑 (1)“我的电脑”→“属性”,查看主机名,得知两台计算机主机名为“idea-pc”和“迦尴专属”。 打开运行输入cmd,进入窗口输入ipconfig得到相关网络参数。局域网使用的是无线局域网。 (2)网络组件的安装和卸载方法:“网络和共享中心”→“本地连接”→“属

性”即可看到网络组件,可看其描述或卸载。 “控制面板”→“卸载程序”→“启用和关闭windows功能”,找到internet 信息服务,即可启用或关闭网络功能。 (3)设置和停止共享目录(由于windows版本升高,加强了安全措施和各种权

限,所以操作增加很多) 使用电脑“idea-pc”。“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更改高级选项设置”。将专用网络,来宾或公用,所有网络中均选择启用文件夹共享选项,最下面的密码保护项选择关闭,以方便实验。 分享文件夹“第一小组实验八”,“右键文件夹属性”→“共享”→“共享”,选择四个中的一个并添加,此处选择everyone,即所有局域网内人均可以共享。

销售管理软件操作手册

前言 本《操作手册》内容是按该软件主界面上第一横排从左至右的顺序对各个功能加以介绍的,建议初学者先对第一章系统设置作初步了解,从第二章基础资料读起,回头再读第一章。该管理软件的重点与难点是第二章,望读者详读。 第一章系统设置 打开此管理软件,在主界面上的左上方第一栏就是【系统设置】,如下图所示: 点击【系统设置】,在系统设置下方会显示【系统设置】的内容,包括操作员管理、数据初始化、修改我的登录密码、切换用户、选项设置、单据报表设置、导入数据、数据库备份、数据库恢复、压缩和修复数据库、退出程序。下面分别将这些功能作简要介绍: 1.1操作员管理 新建、删除使用本软件的操作员,授权他们可以使用哪些功能。此功能只有系统管理员可以使用。 1.1.1 进入界面 单击【系统设置】,选择其中的【操作员管理】,画面如下:

1.1.2、增加操作员 单击【新建】按钮,画面如下: 输入用户名称、初始密码、选择用户权限,可对用户进行适当描述,按【保存】后就点【退出】,就完成了新操作员的添加,效果如下图。

1.1.3 删除操作员 选择要删除的操作员,单击【删除】按钮。 1.1.4 修改操作员 选择要修改的操作员,单击【修改】按钮,可对操作员作相应修改,修改后需保存。 1.1.5 用户操作权限 选择要修改的操作员,单击【修改】按钮,出现以下画面,点击【用户权限】栏下的编辑框,出现对号后点【保存】,该操作员就有了此权限。 1.2数据初始化 1.2.1进入界面 单击【系统设置】,选择其中的【数据初始化】,画面如下:

1.2.2数据清除 选择要清除的数据,即数据前出现对号,按【确定】后点【退出】,就可清除相应数据。 1.3 修改我的登录密码 1.3.1进入界面 单击【系统设置】,选择其中的【修改我的登录密码】,画面如下: 1.3.2密码修改 输入原密码、现密码,然后对新密码进行验证,按【确定】后关闭此窗口,就可完成密码修改。 1.4 切换用户 1.4.1进入界面 单击【系统设置】,选择其中的【切换用户】,画面如下:

对等网络(P2P)总结整理解析

对等网络(P2P 一、概述 (一定义 对等网络(P2P网络是分布式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产物,在应用领域和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和成功,被称为“改变Internet的新一代网络技术”。 对等网络(P2P:Peer to Peer。peer指网络结点在: 1行为上是自由的—任意加入、退出,不受其它结点限制,匿名; 2功能上是平等的—不管实际能力的差异; 3连接上是互联的—直接/间接,任两结点可建立逻辑链接,对应物理网上的一条IP路径。 (二P2P网络的优势 1、充分利用网络带宽 P2P不通过服务器进行信息交换,无服务器瓶颈,无单点失效,充分利用网络带宽,如BT下载多个文件,可接近实际最大带宽,HTTP及FTP很少有这样的效果 2、提高网络工作效率 结构化P2P有严格拓扑结构,基于DHT,将网络结点、数据对象高效均匀地映射到覆盖网中,路由效率高 3、开发了每个网络结点的潜力 结点资源是指计算能力及存储容量,个人计算机并非永久联网,是临时性的动态结点,称为“网络边缘结点”。P2P使内容“位于中心”转变为“位于边缘”,计算模式由“服务器集中计算”转变为“分布式协同计算”。

4、具有高可扩展性(scalability 当网络结点总数增加时,可进行可扩展性衡量。P2P网络中,结点间分摊通信开销,无需增加设备,路由跳数增量小。 5、良好的容错性 主要体现在:冗余方法、周期性检测、结点自适应状态维护。 二、第一代混合式P2P网络 (一主要代表 混合式P2P网络,它是C/S和P2P两种模式的混合;有两个主要代表: 1、Napster——P2P网络的先驱 2、BitTorrent——分片优化的新一代混合式P2P网络 (二第一代P2P网络的特点 1、拓扑结构 1混合式(C/S+P2P 2星型拓扑结构,以服务器为核心 2、查询与路由 1用户向服务器发出查询请求,服务器返回文件索引 2用户根据索引与其它用户进行数据传输 3路由跳数为O(1,即常数跳 3、容错性:取决于服务器的故障概率(实际网络中,由于成本原因,可用性较低。

博客系统需求分析报告1

系统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开发背景 过去很多人都喜欢写文章写日记以及交流自己的文章和作品,以求实现相互间的沟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观点。现在的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所以自然而然诞生了博客这样一个新兴事物,它不仅仅能取代前面所说的功能,还能加入图片,而且使得作者更能无所拘束地生动地写出自己想写的,旁人也能非常便捷地阅读并且加以评论,并且它还能作为展示个人个性的窗户。个人博客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1.2 系统实现目标概述 基于个人博客以上的特点,本系统要实现个人博客的主要基本功能有主界面,博客用户登录发表文章(心情、日志),用户登录/退出,游客发表评论,分页浏览文章和评论等。这里其中比较主要的是区分了个人博客用户和游客。博客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写下自己的主张,记录下自己的点点滴滴。而游客主要的权限是阅读博客所有注册用户写的文章,阅读后可以发表评论和留言,还可以分页浏览所有注册用户上传的图片。以上是个人博客的系统功能目标,当然由于个人博客的网络流行特点以及个人个性的展示,还适当要求界面比较漂亮轻快,直观便捷,操作方式简单以及人性化。 1.3 系统功能需求 根据对系统的特点和应用的分析,可以得到本系统主要有如下功能: (1)登录 这部分功能又分为用户登录、用户退出两个部分。 登录:主要用于验证博客网站用户信息的真实身份,以便对博客网站进行管

理和维护。通过系统管理员写入的用户名,密码登录到网站。网站检测用户的用户名,密码并给予其相应的权限对博客网站进行操作。 用户退出:已经登陆的用户可以退出,释放自己所占有的各种信息资源。 (2)文章管理 文章管理主要有文章的发表、查询、浏览、评论和删除功能。 博客的系统管理员除了可以查询、浏览和评论文章外,还可以对系统中的所有文章以及评论进行修改、删除操作。这些维护和管理拥有最高权限,并且系统自动更新在服务器端数据库中的数据。 文章的发表:博客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文章,文章包括主题、正文、表情、图片等信息,作者通过各种元素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想。系统接受这些信息并且存储在服务器端的数据库中。 文章的删除:博客用户可以删除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内容和各项信息,系统自动在服务器端数据库中删除这些记录。 文章的浏览:游客和博客用户根据所获得的用户权限获取服务器端数据存储的各篇文章并且浏览阅读文章的所有信息,包括标题、正文、表情、图片以及其它读者的留言评论。 文章的评论:文章的读者可以评论和回复所阅读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系统自动将这些评论存储在服务器端的数据库中,并且可供博客作者以及其它读者浏览。 文章的查询:博客用户可以按文章题目或作者来查询想要查的文章。 文章中还可能包含一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所以文章管理中还包含了网站中媒体的管理。 媒体管理有添加,浏览、删除和查询功能。博客用户可以添加自己喜欢的图片或视频等,还可以查询和浏览系统中的所有媒体信息。游客只能浏览博客系统中的媒体信息。系统管理员拥有以上的所有权限,除此之外还可以删除媒体信息。 (3)博客管理员管理 博客管理员可以添加、删除新用户,用户的角色又分为订阅者、作者、编辑、投稿者、管理员。 还可以对博客主页的外观、博客使用的插件、工具进行添加、删除、设置。

博客作用

1.过滤信息 在这个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网上的信息太多、太杂、太乱,学习者无法判别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是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将经过过滤过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将信息传递给他的伙伴。通过浏览别人的博客日志,知识获取的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2.提供学习的丰富情境 通常的教辅网站,只是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的链接,而博客则提供更多的评价,更广泛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学者通过博客日志反映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开始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可能也是粗糙的,但是他们将这些思想表达出来,然后在博客上发表后续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可以将最近看了哪些书,读了哪些人的文章,听取了哪些意见都通过博客方式表达出来。这样,阅读者了解的不仅仅是专家静态的、目前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可以把握专家思想的流程。同样,这一方式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有效的,学生的博客日志可以反映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得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提高学生的媒体文化水平 博客(blog)的个人化使得博客们(blogger)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要采用最适当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过滤与说明,使得他的博客日志能够为更多的人接受,使得他的思想和资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与传统BBS相比,博客日志具有更强的规范性,博客们具有更强的自律性。由于博客一般是由个人或小组拥有的,通常具有共同的主题,所谓敝帚自珍,所以在博客的世界中,很少出现在BBS中常见的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 4.鼓励参与者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博客的模式是平等的,博客更看重的是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对于教师或书本上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博客的方式发表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博客并不要求意见的统一,但要求意见的针对性和独立性。另外,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可以设置多个不同的议题,允许学生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议题。 5.提供对信息的评价 博客的重要特征就是对信息的过滤,使得信息可以转换成有用的知识。但是

对等网络的网络弹性分析

对等网络的网络弹性分析 摘要:网络弹性研究的是网络在节点失效或被有意攻击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分析Gnutella网络的网络弹性,包括对于随机攻击的容错性和对于选择性攻击的抗攻击性,并与ER模型和EBA模型进行了对比。Gnutella网络对于随机攻击具有很好的容错性,但是对于选择性攻击却显得脆弱。最后对网络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网络在出现最大集团临界点之前的平均集团大小的公式解。 关键词:对等网络;无标度;网络弹性;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TP39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081(2007)04-0784-04 0 引言 在过去的40多年里,科学家习惯于将所有复杂网络看作是随机网络。随机网络中绝大部分节点的连结数目会大致相同。1998年开展的一个描绘互联网的项目却揭示了令人惊诧的事实:基本上,互联网是由少数高连结性的页面串联起来的,80%以上页面的连结数不到4个,而只占节点总数不到万分之一的极少数节点,例如门户网Yahoo和搜索引擎Google等类似网站,却高达上百万乃至几十亿个链接。研究者把包含这种重要集散节点的网络称为无标度网络[1]。

具有集散节点和集群结构的无标度网络,对意外故障具有极强的承受能力,但面对蓄意的攻击和破坏却不堪一击[2]。在随机网络中,如果大部分节点发生瘫痪,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网络的分裂。无标度网络的模拟结果则展现了全然不同的情况,随意选择高达80%的节点使之失效,剩余的网络还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集群并保持任意两点间的连接,但是只要5%―10%的集散节点同时失效,就可导致互联网溃散成孤立无援的小群路由器。 许多复杂网络系统显示出惊人的容错特性,例如复杂通信网络也常常显示出很强的健壮性,一些关键单元的局部失效很少会导致全局信息传送的损失。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络都具有这样的容错特性,只有那些异构连接的网络,即无标度网络才有这种特性,这样的网络包括WWW、因特网、社会网络等。虽然无标度网络具有很强的容错性,但是对于那些有意攻击,无标度网络却非常脆弱。容错性和抗攻击性是通信网络的基本属性,可以用这两种属性来概括网络弹性。 对等网络技术和复杂网络理论的进展促使对现有对等 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对网络弹性的认识可以使从网络拓扑的角度了解网络的脆弱点,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策略保护、减小攻击带来的危害。本文研究Gnutella网络的网络弹性,并与ER模型和EBA模型进行了比较,对比不同类 型的复杂网络在攻击中的网络弹性。当网络受到攻击达到某

博客需求分析

博客系统需求分

一、系统概述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音译(不是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 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 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博客(BLOGGER)概念解释为网络出版(Web Publishing)、发表和张贴(Post-这个字当名词用时就是指张贴的文章)文章,是个急速成长的网络活动,现在甚至出现了一个用来指称这种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专有名词——Weblog,或Blog。 在网络上发表Blog的构想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开始真正流行。而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但都业绩平平。直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才让中国民众了解到了博客,并运用博客。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原不看好博客业务,也加入博客阵营,开始进入博客春秋战国时代。起初,Bloggers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他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目前,国内优秀的中文博客网有:新浪博客,搜狐博客,中国博客网,腾讯博客,博客中国等。 二、需求分析 博客系统是一个多用户、多界面的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1.匿名用户模块

博客简介

漫漫教学路,博客伴我行能在互联网上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是我的梦想,而 今天这个梦想在“博客”中实现了。我怀着一颗好奇心,在博客上流连,申请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免费空间,置身于梦幻秋天的背景下,设置自己喜欢的几个栏目,于是我便拥有了博客。当我第一次在博客中添加文章的时候,兴奋得无法入眠。我想:平素与网络无缘的我也终于拥有了一个网上家园。一个可以让我任意挥洒激情、记录人生轨迹的网上家园。感谢博客给我一块自由的空间,让我展翅飞翔!在与博客“亲密接触”的日子里,我深深地感觉到博客对教育的促进,对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帮助。 在开始的时候,我也只是摘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很少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原创日志。随着对博客认识的加深,以及浏览其他著名博客所受到的启示,我也试着把自己在教育中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就这样我在博客里“书写着,记录着,思考着,分享着,品味着,学习着”,在不断地积累中感受着学习的乐趣。在博客里写作已经逐渐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在博客中我不断地阅读、书写,在阅读、书写中释放心情,这让我感到在博客中学习竟是如此快乐。我在博客中开设了心灵随笔,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相长,教学设计,教学论文,主题中队会等栏目……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想鼓励、指导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写作基本功,博客中的心灵随笔这个栏目正好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我在这个栏目中及时捕捉教学生活中细微的瞬间,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并马上形成文字。例如:《让心灵跟着爱飞翔》、《如何赏识学生》、《感动》、《怎样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等文章。心灵的感悟,出乎意料的发挥了作用,有了这样的历练,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和评改,就驾轻就熟了。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明白,写作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真实的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了自己的感悟,慢慢就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在博客中记录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教学中我也曾遇到过很多困惑,于是把这些困惑书写到我的博客中,期待与博友们交流和切磋。博友们的热心触发了我很多灵感,常常使我茅塞顿开……我现在博客中的教学案例就是平时点滴的积累。《位置与方向》《那只松鼠》《笔算除法》《商中间、末

管理软件使用说明书

目录 1 软件介绍...................................................... 1 2 软件运行环境 ................................................. 1 3 软件安装步骤 ................................................. 1 4 软件卸载步骤 ................................................. 4 5 软件使用...................................................... 45.1、创建数据库.............................................................................................................................. 4 5.2、创建数据数据表................................................................................................................... 6 5.3、历史数据读取 ........................................................................................................................ 7 5.4、查看历史数据、通道信息.............................................................................................. 8 5.5、打印数据、曲线或图片输出 .................................................................................... 13 5.6、数据实时采集 .................................................................................................................... 15 6 软件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86.1、不出现对话框 .................................................................................................................... 18 6.2、数据库不能建立............................................................................................................... 18 6.3、U盘不能数据转存........................................................................................................... 18 6.4、U盘上没有文件 ................................................................................................................ 18 6.5、U盘数据不能导入计算机;...................................................................................... 18

大数据日志分析系统

点击文章中飘蓝词可直接进入官网查看 大数据日志分析系统 大数据时代,网络数据增长十分迅速。大数据日志分析系统是用来分析和审计系统及 事件日志的管理系统,能够对主机、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库以及各种应用服务系统等 产生的日志进行收集和细致分析,大数据日志分析系统帮助IT管理员从海量日志数据中准确查找关键有用的事件数据,准确定位网络故障并提前识别安全威胁。大数据日志分析系 统有着降低系统宕机时间、提升网络性能、保障企业网络安全的作用。 南京风城云码软件公司(简称:风城云码)南京风城云码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是获得国 家工信部认定的“双软”企业,具有专业的软件开发与生产资质。多年来专业从事IT运维监控产品及大数据平台下网络安全审计产品研发。开发团队主要由留学归国软件开发人员 及管理专家领衔组成,聚集了一批软件专家、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依托海外技术优势, 使开发的软件产品在技术创新及应用领域始终保持在领域上向前发展。 审计数据采集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为系统审计提供数据源和状态监测数据。对于用户 而言,采集日志面临的挑战就是:审计数据源分散、日志类型多样、日志量大。为此,系 统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充分适应用户实际网络环境的运行情况,采集用户网络中分散 在各个位置的各种厂商、各种类型的海量日志。 分析引擎对采集的原始数据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数据的分类,同时按照安全策略和行 为规则对数据进行分析。系统为用户在进行安全日志及事件的实时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时候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体验——基于策略的安全事件分析过程。用户可以通过丰富的事件分析策略对的安全事件进行多视角、大跨度、细粒度的实时监测、统计分析、查询、调查、追溯、地图定位、可视化分析展示等。

东莞二期投标文件管理软件操作手册V2.0.0.3

投标文件管理软件(V2.0.0.3) 用 户 使 用 手 册 深圳市斯维尓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三月五日

目录 1引言 (3) 2 程序运行环境 (4) 3 程序安装 (4) 4 软件启动 (9) 5软件整体说明 (12) 6 软件操作说明 (15) 6.1导入查看招标文件 (15) 6.2新建投标文件 (16) 6.3投标文件的管理功能 (23) 6.4校对工程量清单 (29) 6.5转换投标文件 (30) 6.6 电子签章 (32) 6.7生成投标文件 (34) 6.8查看数字签名信息 (41) 7 程序卸载 (42)

1引言 编写本手册的主要目的是为东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电子评标系统的投标文件管理软件的使用提供帮助。 投标文件管理软件主要提供给投标单位使用。投标单位通过投标文件管理软件将工程招标文件的一些主要内容导出,根据招标要求制作投标文件;加入已经制作好的工程投标文件所包含的所有文档(包括:技术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工程图纸以及其它文件等),并进行管理,对文件包进行CA数字签名以防篡改,并生成压缩加密的电子投标文件包的功能。 投标文件管理软件的使用总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2 程序运行环境 ?硬件环境:CPU: P4 2GHZ 内存2G,硬盘80GB ?软件环境:Windows 2000/XP/Windows Server 2003 ?软件支持:OFFICE2007+PDF转换插件/OFFICE2010 ?网络环境:带宽10/100Mbps 3 程序安装 东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88250680.html,/)上下载最新安装包,点击安装程序,安装程序引导用户进行系统安装,主要有以下步骤: 一、启动安装程序,进入安装系统欢迎界面。如下图:

建立对等网详细步骤

实验一建立对等网 一、实验目的 (1)熟悉10BASE-T星型拓扑以太网的网卡、线缆、连接器等网络硬件设备; (2)熟悉WINDOWS中的网络组件及各参数的设置; (3)理解对等网络的特点。 二、实验环境 此实验的基本要求就是两台以上计算机作为一个工作组,连接到一台服务器上,建立一个基于Windows的对等网络,物理结构为10BASE-T以太网。各工作组中的用户可以共享资源。 三、实验内容 (1)网络布线 EIA/TIA的布线标准中规定了两种双绞线的线序568A与568B,分别为: T568A:白绿 | 绿 | 白橙 | 蓝 | 白蓝 | 橙 | 白棕 | 棕 T568B:白橙 | 橙 | 白绿 | 蓝 | 白蓝 | 绿 | 白棕 | 棕 在整个网络布线中应用一种布线方式,但两端都有RJ45端头的网络连线无论就是采用端接方式A,还就是端接方式B,在网络中都就是通用的。实际应用中,大多数都使用T568B的标准,通常认为该标准对电磁干扰的屏蔽更好,本次实习中即采用了端接方式B。 (2)连接网线,建立对等网 连接网线的方式与网卡接口与网络结构有关,本局域网中采用的就是星型结构。以集线器(HUB)为中央结点,网络中所有计算机都通过双绞线连接至集线器,通过集线器交换信息。星型结构的优点就是利用中央结点可方便地提供服务与重新配置网络,单个连接点的故障只影响一个设备;缺点就是每个站点直接与中央结点相连,需要大量电缆,费用较高。 连接好网络线后接通计算机电源,观察网卡后面板上的两只LED工作状态指示灯。绿灯亮表示网络线接通,红灯间接闪烁说明网卡工作正常。 (3)MS-DOS方式中,执行ping命令进行测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