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教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教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教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

本章结构:

第一节:教师角色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新时期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

本章问题:

1、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新时期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

新时期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是: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研究者;5.教师是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2、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

1.关注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学习;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实行“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

2.在新课程之下,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以往过于强调知识的单向传授的倾向,即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是要努力培养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观点讨论:

你认为“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教师即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的认识,即“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课后习题:(判断改错)

1、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享有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正确。

2、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错误。(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开发者)

3、在教学评价中,“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关注,就会多一批优秀学生。正确。

4、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体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角色特征的核心。正确。

5、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科学研究是专家与学者们的“专利”。错误。(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章、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

本章结构:

第一节:历史教师素质结构要求

第二节:历史教师教学行为要求

第三节:历史教师专业化学习与进修

本章问题:

1.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崭新的教学理念素养;

2、宽厚的专业学识素养;

3、过硬的教学研究素养;

4、现代的教学研究素养

2.新课程历史教学理念及要求是什么?

历史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观念。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性支点。

1、历史教学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关注学生整体和全面的发展,注重学

生能力培养。

2、以学生“会学”为目标,注重边个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其自主合作探究学

习。

3、注重改革历史课程的内容体系,历史课程内容选择应体现历史学科特色

和时代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贴近学生、社会生活。

4、强调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

的探索新的符合学习学习的教学途径。

5、关注教学的开放性。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利用开发课程

资源。

6、注重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历史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

3.历史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

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就要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与进修。

历史教师专业化学习的方式有:

(一)教学反思教师应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

(二)发展实践的理论教师应能将正式理论与个人专业经验进行转换、修正与反省,以获得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整合。

(三)开展专业合作与来自不同教室、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拓宽专业视野,扩充个人专业实践理论。

(四)终生专业学习树立不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意识,保持开放心态,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不断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职业理想、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展示自身价值,能进行团体合作与协商及有能力不断地进行自身专业化的学习与发展。

4. 什么是教学反思?它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反思能力的培养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①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②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即教师对教学和理性的追求。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实践智慧的的体现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课前备课到课后小结,无不显示着教师的实践智慧。

观点讨论: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谈谈你对此有何理解?P25.

答案集中于反思的重要性。以上内容为核心论点,另外参考教材。另外,历史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化学习,教师的专业化学习方式除教学反思外还包括:发展实践的理论、开展专业合作、终生专业学习等。

课后习题:

1.历史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观念。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性支点。历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作为推动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历史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科学的历史观。历史教师科学的历史观与教育过程的结合,就是历史教师的历史教学观,即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思想。历史教学观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历史教学的灵魂主题。缺少历史教学观的历史教学,只能是单纯对过去故事的讲述,必然会出现“满堂灌,遭人厌”的尴尬的课堂教学局面。

2.历史教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历史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历史教学规律,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表现在能主动地创造性反思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历史

教学活动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思索的习惯,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历史教学问题,

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历史教学研究的内容,既可以是教学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如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也可以是历史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意义的较

为严肃的理论问题,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内容的体系等;也可以是史学专题

研究。历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不可奢望仅靠职

前的教师教育就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更需要在职后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

步锻炼和提高。

3.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

识的过程。(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相关知识点前已有涉及。)

【观点讨论】: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按顺序讲解历史

知识的过程吗?(第二节,历史教师教学行为要求,P23)

重学习过程,就是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规律上,通过学生亲自“感知

——概括——应用”,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新。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就是按顺序讲解历史知识,而是要是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既长知识又增才干。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创建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要允许学

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使学

生心态开放、主张性凸显、个性张扬和创造性解放。

课后习题:

1、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生活也是一门必修的学科。正确。

2、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科书的内容体系。(错)

3、反思能力的培养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正确

4、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正确

5、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按顺序讲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方位关注学生发展,促使学生既增长知识又增才干。教师要考虑创建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自主。详见P23)

第三章、历史课程的功能与目标要求

本章结构:

第一节:历史课程的定位与功能

第二节:历史课程目标的沿革与发展

第三节:新时期历史课程目标与要求

本章问题:

1.中学历史教育“三维目标”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三维目标”内容: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2、培养历史学科能力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虽相对独立,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互为表里。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前提。与知识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特点,发展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因此,历史课程目标在关注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3、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的三个层次

识记层次:它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是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所学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这是学习历史课程的最低要求。

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达到识记层次的基础上,能对所学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

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识记、理解层次的基础上,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等,并能做出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历史

历史课程目标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具体的历史学习中,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习过程的优化。

2、让学生学会学习

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必定贯穿知识和方法的运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想和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学生能够经常性地参与学习过程,就容易学会有效学习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其创造性也有了发挥的机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态度的体验。主要包括道德、理智感、和美感。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态度,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一种评价与心理倾向。它覆盖一个人方方面面的责任。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等基本看法。强调

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者关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教学与能力目标强调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史教学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历史认知的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在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关键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凸显历史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灵魂与核心要求。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这是历史教育目标的全部内涵和要求。

课后习题:(改错题)

1、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服务于中学基础教育的总目标。正确。

2、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人文基础学科,其本质就是“人学”。错误。

3、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初步提出历史教育的三大任务(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思想教育),开始重视历史能力的培养。(时间错误,改成1986年)

4、2002年颁布的教学大纲首次提出了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时间错误,改成2000年)

第四章、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原则

本章结构:

第一节:历史课程标准

第二节:历史教学原则

本章问题:

1.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有哪些新特点?

答:新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彰显了时代精神;革新了课程内容,构建了新的历史课程体系;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为历史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评价目标和建议。具体阐述之如下:

一、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

历史课程目标首先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

标和情感陶冶目标。

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强调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目标。

二、彰显了时代精神

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民主法治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点等等,体现了时代精神。

三革新了课程内容,构建了新的历史课程体系

初中历史课程体系选择了分设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通史式课程结构,在内容呈现上,采用了“板块加学习主体”的模式,构建了学习主体式的课程体系。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在内容呈现上采用“模块加专题”的课程模式来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将课程分成“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体现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四、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

历史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自主探究式学习就是将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历史,而不是等着老师灌输。五、倡导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新课标鼓励老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三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六、为历史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对学习内容只提目标,对具体历史知识点未做过多过细的硬性要求,从而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对教法与学法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校环境选择。

七、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评价目标和建议

教学评价不是单一的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或考试成绩为目标,而要以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方法。

2.中学历史教学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要遵循的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讲授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开放式教学原则。具体阐述之如下: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它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

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系统讲授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原则

课标要求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既要突出重点,又强调历史发展的系统性。

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原则

历史与现实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习历史正是为了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认识现实、展望未来,在教学中教师要防止出现古今分离、颂古非今、以今诽古和以今变古的不良倾向。

四、直观性教学原则

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方式把抽象的历史情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从而实现历史教育教学和提高学生只能发展目的的教学原则。

五、开放式教学原则

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教学原则。

(一)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多渠道的。(二)要求教学形式、手段和

方法是多样的。(三)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是多元的。

3.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什么异同?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教学大纲,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它是以纲要形式规定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范围和结构,体现的是国家对学科教材与教学的硬性规范化要求。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都是规范学科教学、评价及管理的权威课程文件,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但它们之间又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第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或说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教学大纲)

第二、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

第三、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描述,尽可能是清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如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的基本标准。对一些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教学顺序、课时分配、评价方法等则不做硬性规定,实施起来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不像教学大纲那样定的细、管的死,刚性有余,弹性不足。

【观点讨论】

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教学的最低要求,你认为它体现了什么教育理念,为什么?

1、课程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2、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

4、历史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给教师的教学、教材的编写等留下足够

的空间。

课后习题:

1.相关名词:

历史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系统讲授与种地突出相结合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开放式教学原则。

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方式把抽象的历史情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从而实现历史教育教学和提高学生智能发展目的的教学原则。

开放式教学原则: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多渠道的;要求教学形式、手段和方法是多样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多元的。

2.判断改错

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是在1956年颁发的。正确。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都是规范学科教学、评价及管理的权威课程文件,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在本质上基本一致。正确。

3.“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具有弹性;“课程标准”则是教学的最高要求,刚性有余,弹性不足。错误,说反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互换。

4.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正确。

5.初中历史新课程被创造性地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充分体现了初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错误。不是初中,而是高中,应为:高中历史新课标……充分体现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第五章、历史课程资源

本章结构:

第一节: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与种类

第二节: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本章问题:

1.如何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

一是配合教科书的内容,穿插讲授乡土历史。这能使教师的讲解更加形象和有说服力。但注意不要牵强附会,补充资料还要注意选择典型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

二是开设乡土史专业课,系统讲解乡土历史。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在学年安排适当的教学时间开设乡土史课,也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三是开展第二课堂,进行乡土史教学活动。如专题讲座、报告会,也可以配合重大纪念活动来进行。此外,举办有关乡土历史的展览,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研、人物专访、资料搜集和查阅,创办板报专栏或网上交流、乡土文献共享等。

2.传统教材观与现代教材观有什么不同?

传统教材观是一种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其绝对服从的教材观。并且不主张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现代教材是教师从教材的控制中解脱出来,拥有专业自主性和创新性,并且教师自主在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现代教材观理念指导下,更倡导一种大教材观。过去人们所说教材长期被简单地指向为“教科书”及其配套材料,视“教科书”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略课程资源的多样性。现代新的教材观则倡导多样化历史课程资源,突破传统教科书的限制。新的教材观下的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设备、教学场所、教学环境等物质资源,也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现代新历史观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从而促进改革历史教学理念、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保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3.重视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是什么?

1、能够在不同的层次,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

2、可以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的内涵,更可以能扩展历史教学

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3、能够培养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可以扩大学生

的学习视野。

4、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感知历史,从而使历史教育摆脱从间接

经验到间接经验的局限。

5、并且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狭隘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为

历史学习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

6、对于教师,可以在自身以外课程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

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课后习题:

名词之历史教科书:

(与历史课程资源的关系):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

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作用体现在哪里?

1、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

2、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要求

3、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4、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

5、主体自学的功能

6、复习巩固的功能

如何正确使用历史教科书?

1、坚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针

2、整体把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

3、把握教科书的重点难点

4、重新建构、整合教学内容

5、立足教科书,提高学习效率

6、充分发挥教科书辅助资源作用。

判断选择:

1.下面关于“课程资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A.“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

B.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也是课程资源

C.“课程资源”包括人力的资源和物化的资源

D.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2.下面关于“网络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网络技术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

B.网络技术只是我们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C.网络技术不能取代教师地位

D.多媒体教学只是应付上面教育部门检查的摆设

第六章、历史教科书

本章结构:

第一节: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与结构

第三节: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应用

本章问题:

1.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作用体现在哪里?

一,历史认识中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即学生通过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来认

识历史的客体)。

二,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通过选择具体的教学材料,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范围和数量要求,规范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三,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在叙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传递一定的思想、观点,对学生思想品德有有着教育作用。)四,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为展开学生的思维操作提供了最基本的思维材料,教科书中的材料、问题、练习的设计,应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主体自学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要符合自学的规律,具有自学的特点,便于学生的自学。)

六,主体自我检测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设计要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程度。)

七,复习巩固的功能,(即教科书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2.如何正确使用历史教科书?

1.坚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针

2.整体把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

3.把握教科书的重点、难点

4.重新建构整合教学内容

5.立足教科书,提高学习效率

6.充分发挥教科书辅助资源作用

7.充分认识两点:第一:抓住教科书特点,遵循新课程理念

第二: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用教科书教”就是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并充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实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科书更好的服务于教师和学生。)

【观点讨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本本主义,严守教科书,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种是将教科书边缘化,教学远离教科书。试就这两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答案如上P94)

答题核心:要科学地使用教科书。(1.抓住教科书特点,遵循新课程理念。

2.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具体阐述,课本。

本章习题:(判断选择)

1、1920年出版了《自修适用白话文本国史》,成为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历史教科书。它的作者是:(A)

A吕思勉B丁晓先C叶蠖生D梁启超

2、目前,由教育部审定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有四个版本,它们分别是:(C)

A大象版、岳麓版、人民版、四川版

B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上海版

C人教版、大象版、人民版、岳麓版

D人教版、大象版、人民版、北师大版

3、新课程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结构中,开发得比较成熟的项目是“学思之窗”栏目。它出自:(A)

A人教版B岳麓版C人民版D大象版

第七章、历史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本章结构:

第一节:历史学习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现代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本章问题:

1.新课程要求下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新课程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的开放系统。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新课程要求的历史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特征,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包含,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以上特征,新课程历史教学着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它与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相对”。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观点讨论】(P.105页)在一次教育报告会上,陶行知先生别开生面地把一只公鸡抱上讲台,周围撒些米,强按着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可鸡怎么也不吃,但当人放手走开后,公鸡便自动而贪婪的啄起米来。你认为陶行知先生想通过这种现象说明什么教育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现象反映了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特点,它主要表现为“要我学”。“要我学”不同于“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往往把学生看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接收的“容器”,因而多采取讲述法、直陈法等“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反而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同时,以被动性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学生看作是学习客体,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单纯追求知识的有效传递,强调知识体系的记忆和掌握,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相对而行。(并且可以结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加以延伸,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关系)。

2.现代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式、方法和策略等为研究重点,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内在规律如何、具体过程怎样、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等等。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总结,形成了多样化的学习理论流派。

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源于20世纪初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60年代以后发展为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让·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建者,后来杰罗姆·布鲁纳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罗伯特·加涅则将认知主义与现代信息相结合,提出了信息加工理论模式。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同化和顺应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原理,并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使认知结构获得发展。

(一)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1、关于教学目的

布鲁纳在《论认知》中主张教育的最一般的目标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

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

2、关于教学原则

布鲁纳提出了4条教学原则,分别是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

反馈原则

3、关于教学内容

强调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认为这能使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知识

与信息大量涌现的状况,简化信息,产生新的命题,促进知识的迁移。

4、关于教学方法

倡导“发现教学法”,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发现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

受知识。

(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的特点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学习活动过程。

第二,加涅提出了“九大教学事件”,将学习的内容过程同外部的教学活动相适配。

第三,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关注学生如何选择模型和处理信息,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和具体操作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让·皮亚杰是其主要代表。建构主义者倡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四)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三、人本主义学习观

卡儿·罗杰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这种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目标、非指导性教育模式、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等价值观上。

(一)关于教学原则

在教学原则上,罗杰斯提出了“学习者中心理论”,把学生作为教学活

动的主体。

(二)关于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上,提出教育要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强调发展学

生的个性和人格。

(三)关于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针对传统以教师的指示为主的教学方式,主张采用非指

导性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自我实现。”

课后习题:

前认知形态:前认知形态,即学习前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储备情况。前认知形态对于历史教学的影响要比其他学科更为深刻,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目前,社会物质条件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流通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之前,并非对历史知识一无所知,他们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途径,已经了解许多历史知识,还建立了一定的历史意识和观念,对一些历史信息也有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认识。因此,在进行历史学习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之前知识储备与认知状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述和评价历史;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学生的前认知形态,灵活设计教学过程,有针对的正确引导学生,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判断选择】

1、传统学习方式的特点不包括(D)

A被动性B依赖性C封闭性D自主性

2、影响历史学习的内因不包括(A)

A教师因素B学习动机C学习兴趣D“前认知形态”

3、提出“发现教学法”理论的是(B)

A皮亚杰B布鲁纳C罗杰斯D加涅

4、提出“九大教学事件”理论的是(D)

A皮亚杰B布鲁纳C罗杰斯D加涅

第八章、历史学习的指导

本章结构:

第一节:历史学习指导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节: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

1. 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和听课?

(1)预习的方法:

1、预习要与复习相结合;

2、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3、查找阅读相关资料;

4、适当做预习笔记和练习。

(知识点:

善于发现和提出间题:教材P120.案例赏析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提高预习质量的关键所在。这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预习目标以及自己对本课所将要学习的内容不理解或是希望进一步探究的地方提出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来学习如何分析历史事实,探究历史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问题预习的方式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从而提髙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2)听课的方法:

1、听——善于听讲。注意开头和结尾;注意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词和线索词;考虑学习的需要,不能全凭兴趣。

2、观——注意观察。包括历史实物或模型,照片,图画等。

3、记——做好笔记。一般要求做到“三记三不记”。

4、问——主动问答

5、思——积极思维

2.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1.阅读历史教科书主要包括阅读教科书的前言、目录,了解全书梗概。把握教科书编写体例、结构及特点;

2.阅读单元导语、课文提示、抓住主题与每课中心;

3.阅读课、目标题,掌握关键词的寓意;

4.阅读课文的大小字部分,了解基本内容,找准重点、难点,掌握历史概念;

5.阅读插图、表解等,透析其中的历史信息;

6.阅读脚注、图注,培养自学能力;

7. 阅读思考、练习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全面落实学习目的;

8. 阅读大事年表,增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

9. 阅读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准确掌握和表述历史;

3.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是学习者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元认知”的概念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提出。其含义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监控。元认知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元认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4.有效复习与记忆历史知识的原则和常用方法有哪些?

(一)有效复习与记忆的原则:

1.及时复习与记忆

2.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3.理解记忆

4.多种渠道并用

5.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

6.系统化、结构化

(二)复习与记忆的一般方法

1.提纲记忆法

2.图表记忆法

3.比较记忆法

4.归类记忆法

5.“浓缩”记忆法

6.数字概括法

7.联想记忆法

8.趣味记忆法

9.串字头记忆法

10.歌诀记忆法

课后习题:(判断改错)

1.一般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效率高,学业成绩好;反之,往往学习不佳。√

2.学生的课堂笔记就是记下教师的板书。×(是把主要内容提炼并录下来,包括老师讲的提纲、重点、难点、基本概念、自己的疑问及听课时产生的联想和体会等)

3.在教学中,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有机会提出问题,并在参与问题的探讨中,树立学习主体意识。√

4.泛读是求深入理解的阅读,目的是达到完全的掌握。×(泛读是广泛而粗略了解的阅读,目的是为了扩充历史知识面)

第九章、历史教学内容的讲授艺术

本章结构:

第一节:基本史实的讲授艺术

第二节:历史概念的讲授艺术

第三节:重点、难点的讲授艺术

第四节:时间、空间的讲授艺术

第五节:历史人物的讲授与评价

1.如何讲清历史基本事实?

基本史实,指重要的历史人物,术语,时间与地域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

基本史实的教学要做到以下“五性”要求:科学性、具体性、直观性、典型性、系统性。

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基本史实的教学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充分利用好教科书所提供的基本史实

2、适当补充史实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3、历史故事化,变抽象为形象

4、采用情景化教学,再现历史上的人和事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

知识点:关于情景化教学:P138.重点,情景化教学,情境教学的几种类型的区分:

1.真实情景和虚拟情境;

2.体验情境、问题情境和应用情景;

3.历史情境和生活情境;

4.整体情境和局部情境。

观点讨论:你认为虚拟情境能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吗?

(三个观点讨论,答题中心:情景化教学),情景化教学的几种类型的掌握。

2.历史概念的讲授技巧有哪些?

历史概念的定义: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应,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本质的认识。

历史概念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从而认清本质,形成历史概念的过程。

历史概念可以分为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

史实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概括与评价。

史论概念,即历史理论概念,是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1】生动直观,揭示逻辑关系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如果,如果嫩公用精炼的语言或图示能手段,追本溯源,清晰

展现其中的逻辑关系,将会节约教学时间,增强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综合分析,把握概念本质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和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就是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和思考过程。分析之后的归纳,就是综合,有了综合才能得出结论,才能从历史现象进入历史本质的概括

【3】比较对比,加深概念理解

比较和对比就是对你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和对比,并分析其异同和缘由,从而认识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4】补充史料,完成历史概念

教师在讲授历史概念时,适当补充一些历史史料,有助于化解难点,加深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明确的历史概念。

【5】及时训练,巩固掌握概念

尤其是历史理论概念较为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已经形成的一定历史理论概念的基础上,有意识,及时的设计一些与历史理论概念有关的问题强化训练,可以用帮助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概念。

九如何选定和讲授重点难点

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应教学中心思想的部分,从实际操作上讲,一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做基本最主要的问题。

(一)教学重点的选定

1、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

2、根据所授历史知识整个教科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

3、根据所授内容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作用来确定;

重点的讲授技巧

1、保证充足的教学时间;

2、巴证完整高效的教学步骤;

3、需要杜绝和避免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的选定

1、超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内容就是教学难点;

2、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而出现在教科书中的内容;

3、较高深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

难点的突破技巧

1、由于知识抽象造成的难点,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2、由于缺乏基础知识造成的难点,要以“由旧引新,以旧代新”的方法加以突破;

3、由于对新知识国语生疏造成的难点,要以新的思维方式去突破;

4、由于难点多,难度大造成的重点,要以新的思维思维方式突破;

5、由于难点多,难度大造成难点,要采用华政为零,各个击破,分散难点的方法来突破;

6、由于问题错综复杂造成的难点,要综合分析,化复杂为简单加以突破;

7、由于内容相近或相似易混淆造成的难点,要加以反复对比加以突破

观点讨论1:问题情境和应用情景中都有问题设置,二者有什么区别?

在问题情境中,问题设置的目的是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内心冲

突,唤醒学生的思维冲动,激发学生的自觉探究。在应用情景中,问题设置的目的是创设环境,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是否灵活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

观点讨论2:你认为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设置现实生活场景是否合适?需要注意些什么?

我认为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设置现实生活场景是合适的,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不知道教师在创设情境,以为这就是现实生活。学生可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真实的心灵体验。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实现教材与生活的相互融合,以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1. 针对性——生活情境创设的立足点。

首先要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生活情境的创设要尊重学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

同时,要针对教学目标创设生活情境,此外,要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为目标。生活情境创设的立足点是教师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来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投入地学,有效地学,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 趣味性——生活情境创设的突破点。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 充分性——生活情境创设的原则点。生活情境创设要“充分性”,并不是多设置一些生活情境,而是能够用足,能够充分地利用、挖掘的生活情境,从而引领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合而为一,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否则,生活情境多了,学生眼花缭乱,犹如走马观花,就很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后习题:(判断改错)

1、历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原则的要求,不利于教师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发挥。错误,改为有利于。

2、历史理论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解释,学生是难以完全掌握的,必须通过学生的实际运用和深化理解。正确。

3、超越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知识和内容,未必就是教学难点。错误,超越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知识和内容就是教学难点。

4、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历史人物教学的基本要求。正确

5、衡量教学重点是否突出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重点知识所用教学时间的长短。正确

第十章、历史教学环节的处理艺术

本章结构:

第一节:导入新课的艺术

第二节:课堂提问的艺术

第三节:组织讨论的艺术

第四节:课堂小结的艺术

第五节:布置作业的艺术

第一节、导入新课的艺术

一、导入新课的技巧:

导入新课包括新课开始时的课前导入和讲课中的过渡性导入两种:

(一)课前导入

1.依据不同手段划分的导课技巧(音乐歌曲导入法、影视资料导入法、图片导入法、史料阅读导入法)

2.根据不同的处理知识方式划分的导课技巧(以旧带新法;联系现实法;解题释义法;布疑设悬法;概括提示法)

(二)课中导入

1.要求:导入要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导入要尽量节省时间。

2.方法:包括:自然过渡法、联系旧知法、设疑过渡法、激趣过渡法、小结过渡法。

二、实践中注意的问题:

1.针对性;

2.启发性;

3.趣味性;

4.严密性;

5.简洁性

第二节、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常用的课堂提问技巧有哪些?

关于提问的技巧问题,学界论述颇多。如有的将课堂提问分为低级认知提问(包括回忆性提问和理解性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即要求学生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的方法)。有的则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把课堂提问分为:直问和曲问、趣问和妙问、窄问和宽问、单问和重问、正问和反问等。无论采用哪种分类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上课之初应尽量提问一些回忆性的问题,以便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平稳向活跃的状态发展,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要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理清脉络,达到从现象到本质昭然揭示的目的。

(三)对同一性质或同类问题的提问,适宜采用综合归纳法,以达到纺织经纬、表现全貌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专题训练和综合复习是比较常用。

(四)对于相似或相近、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或事物,适宜采用比较法提问。这种方法的关键是选好对比项。

(五)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组织课堂提问的关键是抓住学生疑难之处、难解之点,精心设问,步步引导,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进而积极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六)课堂提问应灵活运用,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

第四节、课堂小结的艺术

一、课堂小结的设计

课堂小结一般分为讲授中的问题总结和一节课结束时的课尾总结两种形式。(一)讲授中小结的方法

课堂小结一般在以下情况进行:讲授完一个完整的内容而教师认为学生没有完全理清和理解的情况下;讲授完课堂教学的重点或难点问题之后,需进一步强调和提炼。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归纳式小结

2.讨论式小结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论》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1924年,博比特出版《怎样编制课程》,将课程开发理论进一步完善。1923年,查特斯出版《课程编制》,强化了课程编制理论。由此,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早在美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启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背景是20世纪初期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详尽地介绍管理理论,这就是“泰罗主义”。其基本假设是:人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的;效率即是科学;科学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路是: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正确动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对每一个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准;根据一项工作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相应的岗位,并利用经济利益的诱因,使工人处于自己的最高效率和最大生产能力。 由此,“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是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1.教育的本质 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做准备,而非为了儿童生活。其职责是为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因此,学校中的儿童生活只是手段,未来社会中成功的成人生活才是目的。所以,学校教育终究是社会取向的,学校乃社会的代理机构。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它并不是一个在儿童心智中储存成人生活所需要的诸种知识的过程。人在本质上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储存器,而是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活动者。因此,教育应是促进儿童恰当地从事生活中诸种活动并取得相应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是“行动者”而不是一个接受者。博比特的“教育准备说”与强调知识技能接受的“准备说”是有差异的。 第三,教育即生产。教育是一个塑造,如同钢轨的制作一样。经由这种塑造过程,人格将被塑造成所需要的形态。当然,人格的塑造要比钢轨的制造更为精密,而且包含更多的非物质成分。由此,学校变成了“学校工厂”,学生就是“原料”,教师则是“教师工人”,教育正是为了获得理想成人这个“成品”而对学生这个“原料”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2.课程的本质 既然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那么课程自然指向于完美的成人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既然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那么课程内容自然是儿童的活动与经验。所以,在博比特看来,课程就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法

[课改,策略,高中]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旧有的基础教育面对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无论从其深度还是从其广度。都可以说是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新课程改革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一、高中历史教学重要性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 0 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处理好新课程新教材下教学的策略 2.1营造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如果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不仅使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会使教学活动失去宝贵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微笑洒向每位学生,使每位学生健康发展。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激烈的争论,必须让学生有无拘无束的自然情感的流露。教师要从权威的宝座下来,走近学生,平等地与他们对话、沟通。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全面释放自己,激起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2.2适当改进教学形式 好的历史教学内容还必须通过好的教学形式来展示,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一堂历史课

浅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通过多年的历史课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及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特点,我们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得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一、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甚至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文”。考中国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的读后感,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想到的……”的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二、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尽。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 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 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 ! 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 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 , 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 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 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 《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 《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 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

(2000多年前) 学问题。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 …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 的渊源。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 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 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 苏格拉底、昆体良 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 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 原则和方法。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 行教学。 …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 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 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 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 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 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以《鸦片战争》为课例 摘要: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景教学鸦片战争 简单的说,历史就是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习主要是谈人类历史,包括人类文明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高中历史中,历史人物、文化思想、历史事件、人类遗产和众多的历史奥秘等交织在一起,绘制出了一幅极其生动的人类历史画卷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可以说,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生动有趣的学科。但是,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具有不可再现性,这就使得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仅靠老师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感知、理解发生在过去的生动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一定的历史情景以引起同学们的历史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中人文主义精神。 情景教学有时也被称为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1-70]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语言讲述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容入了具体生动的情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新课标理念。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校历史教研组在历史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把情景教学容入到课堂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提高。我现以岳麓版必修(Ⅰ)中的《鸦片战争》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情景教学法的一些运用。 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里,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融合多种情景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图片情景、视频音像情景、角色情景、数字情景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隧道中,激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启发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来一步步把学生带入历史背景中,加强师生互动。所谓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我认为就是教师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来提出相应的历史情景问题,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中去体味、思考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证能力的一种历史教学方法。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

浅谈初一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初一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初一历史教学方法 就初一学生来讲,年龄较小,都在十二、三岁。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直接观察力较强,间接观察力较弱,记忆能力及无意注意力较强,而有意注意力、思维能力及依靠思维能力而形成的想象力较差,同时又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初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强化学生身心因素中有利于学习的因素,抑制那些不利的因素,正确引导,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讲述要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 具体化是学生形成概念的重要条件。鉴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这点尤为重要。要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化,教师应调动一切手段,如讲故事、放幻灯片、录像资料,等等。这些在教参中部分有光盘,也可以自己制作,还可以利用图片、照片、地图、实物乃至实地考察,等等。尽可能地将教材内容具体化,这种具体化正是利用了初一学生无意注意力强的特征,以满足其兴趣的需要,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形成正确概念的目的。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讲到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群居生活时,如果只凭文字讲述,恐怕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是通过播放光盘来帮助完成的。在光盘中向学生展示数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等等。 形象化是对历史知识作形象的讲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的有效手段。如在讲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时,要把这句空洞的话变得形象具体,就要充分利用课本第128页的《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表中详细准确地列举出了各项数据。如 首航时间,郑和是1405年,哥伦布是1492年,郑和比哥伦布早了 87年。从规模来说,郑和下西洋率领的船只有200多艘,光大型宝 船就有62艘,航行船长151.8米,宽61.6米,随航人数浩浩荡荡,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 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成了人才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在我国旧有的基础教育面对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无论从其深度还是从其广度都可以说是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 一、推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想想看建国50多年来在我国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下我们还没有培养出一位世界最高荣誉(科技文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尽管有人会说“诺贝尔奖”在评定时布满了很浓的政治意识其实这也只是在诺贝尔奖中的“和平奖”、“文学奖”中就是这两项奖中虽然有不少争议但总体而言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绝大多数是名副其实的。因此尽管我国科技文化在新中国后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也

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文化尤其是社会学科仍有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国教育的落后。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如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课程目标来看他们大多数都不再把单纯地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而是把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精神等等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中国旧的教育模式、旧的教育课程及其内容确实与

讲述法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

讲述法成功运用一例 在讲述清朝历史时,我整理清朝皇帝的顺序: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然后配上皇帝画像制成幻灯片来简单讲述各个皇帝的相关事迹。 虽然这里我们把努尔哈赤派在第一位,但严格来说他不属于清朝的皇帝,这里我们只是理清清朝的源流。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是后金,后来迁都沈阳,改称盛京。其子皇太极即汗位后,励精图治,并采取了诸多措施: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清,但他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其子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他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螯拜,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雍正帝胤祯在近来的一些穿越剧中频频出现,他在位时设立军机处,大大强化君权,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围绕雍正帝,人们较感兴趣的仍然是他的即位问题。乾隆帝弘历风流倜傥,游山玩水,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完善他功不可没,当然这只是他的一个方面,他在位时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同时他还在圆明园盛情款待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嘉庆帝,他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即位后首先查办贪官和绅,民间流传“和绅跌倒,嘉庆吃饱”,这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道光帝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他在位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因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发生了变化,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

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咸丰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病死在那,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同治帝。提到同治就不得不提他的母亲慈禧太后,她以皇太后身分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同治之后,他的表弟慈禧太后的外甥光绪帝即位,他在位时积极进取,支持变法,但无奈受制于老佛爷,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从这个小事例中可见一斑:光绪小时候就有一次慈禧明知道他不喜欢吃汤圆还故意一个劲的夹给他,实在吃不下,光绪都偷偷的把滚烫的汤圆吐到袖子里,回宫后手臂那里的皮都烫没了,一个孩子宁愿被烫也不敢说不吃,可见慈禧对他的压迫有多大了,一个皇帝还要吃不了兜着走。宣统帝溥仪作为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一生的经历可算是坎坷而丰富了。关于他的一生,大量的书籍、影视剧已使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了。 讲述之后,在接下来清朝历史的学习中学生游刃有余,在讲《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时,我提问学生,谁建立后金?谁建立清朝?谁设立的军机处?文字狱以哪三朝最严重?学生都能一一回答正确。在学习《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1684年清设立台湾府,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呢?这个课本上没有提示,但学生从前面我的讲述中已经知道答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学生对几位皇帝的贡献也如数家珍。 《百家讲坛》栏目轰动一时,这其实也是讲述法的成功运用。讲述法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讲述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历史上的那些事,消除时代差距造成的障碍,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当时的历史场景,理解历史。选取这个教学例子,发现教师的讲述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甚至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讲我觉得是很必要的。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与旧课程标准不同,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提高认识注意问题 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探索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围绕此问题展开,论述了以自护、合作探究和自助式学案教学三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高认识,正确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认识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目标上”,旧课程更强调课本的固定结论,并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结论来解决问题,而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只要表达合理、逻辑性强,就是成功的。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上,新课程增加了“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而旧课程所要求的答案往往带有惟一性、排他性,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应注意问题 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反对借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行近2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旧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历史教学本来是一门有趣的教学,就是在旧课程的教学要求下,真正的优秀历史教师也会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字: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人个人战略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有例为证,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闻名于世,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汉穆拉比法典》,当时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在法典中,针对各种职业﹑各种层面上的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出发,制定了282条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内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使得巴比伦成为当时管理最完善的帝国。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都创建出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总结出管理智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导致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管理成本上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的增多,一些人开始真正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工厂内部的运作问题,并没有全面推广,直到美国铁路的大兴修建,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铁路企业因为铁路的建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为了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股份制的出现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思考如何使用秒表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法国人法约尔也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这100年中,管理已经从一种虚幻的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目录,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从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发展。所以很多人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分支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智慧宝库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管理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再到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完善了庞大的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摘要】初中阶段历史脉络较为清晰,内容也较为明确,往往会导致教师讲课的随意化,学生学习不够重视的情况。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出现死记硬背情况,虽然对知识点进行掌握,但对历史的了解收效不大,没有产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思路。因此,本文针对素质教育下,初中历史教学常见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问题 现今教学角度的转变使得课堂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方式,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都要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实现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分析、评判的观点没有进行培养,学生没有通过历史学习中掌握历史的眼光,因此只能采用较为吃力的方法进行学习,也就丧失了主动性。本文通过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对历史教学理念和历史教学方法都提出了应对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理念上的误区,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实现了对教学理念的补充和完善。

一、历史教学理念 1.1培养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尤显学习的吃力和繁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以“背”为主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教学内容的枯燥和乏味,适当引入情境教学和活动教学的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初中历史相对较为博杂,且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并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历史的故事性,在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叙述中,使学生建立历史坐标。从而对于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发生的大概时间都有所了解,从而形成对历史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增加学生对于历史读物的阅读,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相关事件的了解。在阅读的同时,学生也能够摆脱较为枯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记忆,转向对于历史内容和历史事件的分析,养成对历史的兴趣。以兴趣为支点,逐渐向其他历史事件和历史内容进行扩散性了解,实现历史的全面阅读,为高年级学习历史做好准备。 1.2建立历史分析视角 历史分析视角的建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也极为重要,其一方面是学生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的目的所在,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技能,学以致用,更加轻松和准确的掌握历史学习规律。历史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

历史教学法

参与活动实践式教学法 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的推行,特别是历史“活动课”课型的确立,以及历史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的实验,为该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 参与活动实践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由三个环节组成:创设历史情景→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第一步:创设历史情景。该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多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创设模拟历史场景的方法,如把教室布置成历史会议的会场;也可以采取再现历史背景的方法,如展现文物、音乐渲染、电视和电影播放等;还可以把学生带入社会,选择典型的历史遗址,作为学生活动的场所。 第二步:师生在预置的场景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活动。可以采取由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指导活动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教师指导的方式。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既有听课、学习的过程,又有参与活动的过程,既动脑,又动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第三步: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感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其方法可采取教师与学生一边活动,一边点拨的方式;也可采取活动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内容,加以启发讲授的方式。 参与活动实践式教学法特别适合于地方史和有关专题史的教学。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明显,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一模式的运用要求较高,它不仅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明确的主题思想,还要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最好与校、团、队的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答案

0-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哪些问题32页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需要探讨历史课程的基本原理,以指导历史课程的编制与历史教学的实践,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等问题;需要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转换和应用于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解决怎样研制历史课程和如何组织有效的历史课程教学等技术性问题,所以,历史和教学论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0-4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11页 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探讨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而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探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1-1确定历史课程目标的依据41页 历史课程目标的拟定,需要综合考虑历史学科、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历史课程目标一定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围绕公民素养的培育这一社会要求,探讨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获得怎样的历史认识,养成我们所希望的公民素养 1-4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44页 这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拥有一定的实践性的历史人文知识,透过历史知识进行反思,形成自我的历史意识,对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思考;透过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情感反应,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文化发展的,形成自信、进取、乐观、不断完善自我、爱憎分明的人文态度,进而形成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追求完美的个性;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反思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坚持理性、实证、怀疑、民主、奉献等人文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5 历史课程公民教育目标:44页 历史学科的公民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它使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以及所产生的学习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理解人类社会,反省人类的行为,深化和发展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陶冶学生的公民意识。历史是一门思考的学科,借助于历史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质疑、批判、反省、包容、理解、欣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冲突等个性品格,进而养成责任心。具体包括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尊重本国传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等;道德教育:崇尚仁德、关心、宽容、尊重差异、尊重他人、理解、坚毅勇敢、刻苦勤奋、立志敬业等;意识形态教育:民族文化意识、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等。

高中历史教学浅谈

高中历史教学浅谈 摘要:在我们的教学中仍然采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严重地制约着新课 改目标的实现。不克服低效教学,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本文深入分析了课堂 低效的原因,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低效课堂原因 四年多以来,我省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很多老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意识和实施能力,在我们的 教学中仍然采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严重地制约着新课改目标的实现。不 克服低效教学,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本文深入分析了课堂低效的原因,提出 了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透析低效课堂的表现及原因 1.三维目标的落实不到位。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更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学生只能死读书、读死书。由于新课程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以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恰当,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顾此 失彼,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2.对教材的处理和利用有偏差。新课程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要求老师要 改变传统的“以本(课本)为本”的教材观。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仍然坚持 传统的教材观不改变,还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有的教师是从一个极端走 向了另一个极端,冷落了教材,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课件进行教学活动,这就使教 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还有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过 多地补充内容,不加工分析,貌似在创设教学情境,而实质上与教学内容没有内 在的联系,显得很生硬。这些做法只能是劳而无功,或者收效甚微。 3.教学方法传统,注重讲授,忽视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新课程倡导探究的学 习方式,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预先设计好 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怕麻烦或担 心浪费时间,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有的老师虽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只是机械地设计探究活动,不启发和引 导学生探究,在经过学生简单的讨论之后,就直接把学生引向预先设计的学习结 果了事。这样的探究活动只能是有名无实,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很少让人心动,更不要说高效了。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如课程标准对《历史·必修(Ⅱ)》的学习目标作了如下 规定:“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 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在学完必修Ⅱ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总要求,教师必须认真 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打破传统,先学后教。传统教学是老师对学习内容的讲解在先,学生学习、作业在后。有许多老师,尤其是文科老师,喜欢一讲到底,讲完后再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很被动,老 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学生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流于形式;而且这样做起来花费的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李雪妮10108086003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原有的管理理论

历史阅读教学的方法研究

历史阅读教学的方法研究 【摘要】在中学的历史教学课程中,历史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通过历史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加强对历史阅读教学的研究与探讨,通过高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历史水平得到提高,帮助学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 【关键词】历史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一、历史阅读教学的含义 中学的历史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把学生对历史信息的阅读兴趣充分的培养出来。同时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通过平时的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能非常简单的概括出历史阅读题目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方便学生进行历史考试答题。另一方面通过历史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回到历史,揣摩历史人物,掌握历史不同阶段的特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阅读,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面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历史阅读教学的方法研究 在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掌握好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理想的。好的阅读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以便充分的展现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1.教师设立正确有代表性的历史题材。一般情况下良好的教学阅读题材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历史阅读教学中同样也是如此。只有设立良好的历史阅读题材才能够吸引广大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历史阅读的学习中去,所以在中学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历史课程的研究,同时还要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了解,设立具有代表性和迎合学生兴趣的历史阅读题材,通过正确有效的题材设立使学生加强历史课程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和能力。 2.把教师导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在很大一部分情况下,优秀的教师都是通过自身的学习来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历史阅读课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导读,通常教师的带动能力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成效,所以在中学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读和引导非常重要。教师通过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把握住阅读的重点,理解阅读教材的中心思想,从而使学生有目的有思考,进行有效历史阅读,所以教师在这一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把教师导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确阅读方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