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规划及实施落实情况综述

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规划及实施落实情况综述

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规划及实施落实情况综述
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规划及实施落实情况综述

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规划及实施落实情况综述

基建处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规划及实施落实情况综述

一、概论

陕西中医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新药研制为一体的中医药大学。具有雄厚的办学实力,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享有盛誉,位居西北地区首位。4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6万名合格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有的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有的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专家、有的驾医药科技之舟走向市场、有的悬壶济世成为一方名医,更多的毕业生则成为医疗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从历史上看,陕西中医学院是五十年代白手起家建设的,在学校规模、校舍面积、教学设施等方面从一开始就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学校占地面积和校舍房屋面积严重不足,国家规定的医学类院校各项指标远远达不到要求,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学院的发展与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日益深入,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陕西中医学院同全国高校一样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面前,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适时抓住机遇,提出了为创办陕西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口号。

在学院制定的“十五”期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是:扩建校园,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医疗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以教学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主导,本科教育为基础,硕士生教育为重点,争取博士生教育,扩大留学生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把学院建设成为以生命科学为主的,突出中医药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为成立带有综合性特点的中医药大学奠定基础。“十五”末,全院学生规模达到10000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考虑到学院现有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以及教学设施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对医学类院校建筑设施规定的标准,学院提出了建设第二校区的计划。

第二校区的建设符合国家科技兴国、兴陕,教育奠基的战略方向和政策,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校区的建设是陕西中医学院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学院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要求,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发展战略决策的实施,对学院加快发展步伐,抓住历史机遇,改善就学环境,提高学校品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据此,学院党委作出了历史的抉择,开创了第二校区,进行了校区建设规划,并逐步开始落实。

二、新校园建设规划

新校园的建设规划,是在充分论证,反复酝酿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政策依据

1、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文件(陕计社会[2000]938号《关于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2、陕西省教委文件(陕教计[2000]65号《关于陕西中医学院扩建校园征用土地的批复》)

3、陕西省教委、陕西省计委文件(陕教计[2000]81号《关于下达陕西省2000年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职(专科)招生源计划的通知》)

4、建议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年8月)

5、《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6、《咸阳市陈阳寨控制性详细规划》

7、《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规划意见书》

8、咸阳市规划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9、咸阳市勘察测绘院《测定建设单位征地范围成果表》

10、《咸阳市世纪大道街景规划》

11、有关规划、建筑、设计的各项法规、规范。

(二)规划编制原则及指导思想

1、新校园力求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使用方便,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学生实习、体育运动、生活休息、行政办公、教工生活的需要,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的时代感。

2、大学校园作为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知识更新和传播的源泉,需要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环境,在创造有形的校园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氛围。

3、新校园要体现出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点。

4、新校园要体现出自然天成、万物一体之传统中医理论的精髓,达到人与自然、建设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的理念。

5、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6、多样复合式的功能分区,便于社会化机制的运作管理,统一布局,分期实施。

(三)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新校园位于咸阳市城市建设新规划区“沣河新区”内,距市中心区4公里,距西安市中心15公里。其东临沣河,北沿世纪大道,南靠西宝高速公路,西以棉吴路交界组成一个“梯”字形地块。它远离闹市,既避免闹市对校园环境的干扰,又有与西安、咸阳便捷的交通条件。

新校园现状为耕地,地势平坦,基础良好,北邻的世纪大道上设施齐全,配套到位。校区内有一条城市规划道路,纵贯南北,把新校区分为东、西两区。南边还有一条市政规划路“光大路”。

选址所在地为秦都区沣西镇,用地涉及到河南街、郭村、文家村等三个自然村。

咸阳市委、市政府对学院的扩建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秦都区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并确定了政府主导,学院配合的原则。张生朝副市长代表李堂堂市长再三强调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工作一定要特事特办,要求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助学院做好申报及审批工作。当地政府和用地自然村的干部村民亦欢迎陕西中医学院落户沣西。

(四)规则性质与规模

新校园的规划应具有多功能、多层面、现代化、生态园林式的陕西中医药高等学府的性质。

新校园总体计划征地1000亩,前期征地599.3亩,(含代征城市道路用地78.83亩)。校区呈不规则长方型,东西长530米,南北最长处740米,最短处540米。

新校园规划在校生总数为10000人,其中本科生8000人,硕士研究生500人,高职、函授生1350人,留学生150人,按标准折合当量在校生9500人。教职工人数1000人。

(五)规划设计构想

1、总体布局

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规划由教学区、后勤服务区和产业园区三部分组成。校园教学区是集传授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为一体,是新校区建设的主体部分,方案安排在校园新址东侧整体,主入口面对咸阳世纪大道,以入口轴线确定主教学楼轴线的关系,主入口采用入口圆弧广场的形式,形成入口局部中心围合感,展示历史文化,开放接纳以及城市归属的新文化形象。主教学楼采用中轴通透与教学区中心渗透通视,组成校园主轴的延伸、拓展、围合、交流、安详的氛围,以适应现代科学信息交流和学科交融的优势需求,是整个校园人流活动的“核心”。宜人的人流活动空间、舒展的地段脉络及平衡的核心布局,暗喻祖国中医理论的精髓表象,联系校区各个组团。沿教学区主轴采用我国传统引入、通透、围合、遮挡、开敞的园林布置手法,形成入口。主教学楼、图书馆、国旗台、出口的轴线序列,强化轴线效映,体现博大精深中医理论学习研究的各个层面,具有很强的现代气息感。教学区总用地面积161.4亩。

新校园西部的后勤服务区是以纵贯南北的城市规划道路(河南路)为中心,规划方案设计成为生活服务区轴线,分别安排有教职工公寓、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文化活动中心、行政办公、商业服务、医疗保健、实验基地,并结合教学区的衔接,拓展次轴线,组成生活服务中心。融入咸阳市沣河新区的生活服务体系之中,为后勤服务社会化提供充分的条件。学生公寓、教职工公寓沿街布置可形成韵律感极强的城市景观,内部环境亲切舒适、安静宜人。生活服务区总用地面积73.5亩。

新校园的产业园区位于东南偶,邻南侧绿化带,便捷的周边道路,出入通畅,环境宜人,考虑中医产业加工与动植物有密切相关的特点,结合校区特色绿化,以圆弧广场为中心展开,形成植物种植园区,动物展览馆区和生产加工区,用地面积84.3亩。

因咸阳市世纪大道的街景需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优势,发挥其产、学、研一体化的实力,规划沿街安排中医学院培训中心、科技中心、医疗保健中心和商服设施,丰富城市街景立面,营造优美的城市天迹轮廓线,也是规划必须关注的重点环节。

2、功能结构

规划设计方案采用“合、核”结构形成,由于城市规划道路分割的影响,方案设计必须考虑合二为一的一体化构思,通过内部道路和绿化串联于校园各部分功能分区,有机结

合为整体,达到各部分既相对完整又紧密联系的设想。

方案又同时加强“核心”处理,设计中以教学中心为共享空间,形成新校园规划的“核心”,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和网络化教学要求,强调信息的交换和交流,密切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融。

在此功能结构的大前提下,突出其高等中医院校布局特色,完善其功能分区,构思为“一条城市景观线,两条校园主轴线,三个新校园功能分区(教学区、后勤服务区、产业园区)和入口组团、教学核心组团、教职工公寓组团、学生公寓组团、文化活动组团、商服设施组团、产业园区组团”等七个地段组团,功能结构体系清晰、明确。

3、空间组织设计

新校园空间组织设计含校园核心的共享空间、轴线的线型空间、绿化景观的开敞空间以及功能分区内部的庭院空间和入口空间五个层次。

校园核心的共享空间以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和科技信息楼围合空间,依托曲线形水系,构成“曲水流觞,自然天成”的意境。

轴线的线型空间是沿人流主要活动场所展开,人流活动是校园流线的主体,是校园网络链接主要空间组织形式。

绿化景观开敞空间是学生教职工学习、生活、休闲和游憩的活动场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场所。

功能分区内部的庭院空间和校园入口空间属于局部节点处理,小环境的空间组织要求文化、特色的体现。

4、校园道路网络设计

分为校区车行道路和人流活动道路两种形式,车行道路设计原则是满足各功能分区要求的基础上,限制性解决局部地段的交通问题。规划方案中由于总体布局的确定,在不同的教学单元和功能分区之间是利用车行环线来联线,外围的车行环线围合了中心步行区,不仅加强了中心区的整体性,并使步行活动区沿核心区外延展开,提高了环境质量,也使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安全、通畅的校园交通流线体系。

由于大学自身运行和管理的特点,往往导致跨街区的大学校园对城市路网的割裂,对

所在地区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穿越校园的城市规划道路,方案中理性地建议作为学

生步行街,同时在校园外围形成环状交通组织,确保城市交通的便捷和校园出入的安全。

依据道路网络的设计,在新校园规划中安排四处较集中的大型停车场,分别为教学楼停车场、文化活动区停车场、行政办公区停车场和产业园区停车场,设车位200个,占地面积9亩。

5、绿化环境设计

大学校园的优良生态环境对于生活其中的学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同时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丰富多样的空间和场所,因此大学校园的景观、绿化不仅仅只是观赏的对象,而是应该能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让人能够感到校园环境的自然、宁静、平和、安详的校园氛围。

新校园的绿化环境体系包含生态绿化环和水系的“引入”两部分,同时增加庭园式绿化景点和校园外围绿化带,完善其绿化环境体系。

生态绿化环设计为校园绿化环境景观提供主体空间,在各功能分区之间以及教学单元和生活单元之间设置大面积绿化贯穿,结合其历史、文化、人情等浓郁的地域特色,营造局部小环境,使学生、教工无论是早锻炼、晚自习、上教室、去图书馆都能穿行于绿地和景观带之中,真真切切在感受绿地的存在,从而真正地发挥景观、绿地的作用,避免在传统的校园布局中,将景观绿化仅仅作为观赏的对象。

中心景观区(核心共享空间)与水系的自然流畅的结合强化体现了“曲水流觞,自然天成”的方案意境,暗喻我国中医理论源远流长的文化特色,与生态绿化环相辅相成,成为大学校园环境营造不可多得的设计理念。

绿化用地面积94.65亩,水景用地面积8.4亩,绿化率46.0%。

6、公共设施用地设计

校园公共设施分布在生活服务轴线两侧,主要安排有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学生、教职工餐饮和行政办公中心,停车场以及校医疗保健中心等,为学生、教职工

提供工作、生活、学习的服务保障。

用地分类统计

(六)工程规划设计

1、建筑规划设计

新校园呈不规则长方型,整个建筑群以河南路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区。西区为生活产业园区,由北向南依次布置医疗保健、实验基地以及教职工住宅,东区北半部为教学区,由北向南分布为主教学区,南半部为学生生活服务区以及文体活动中心,并辅助于植物园区等。

(1)教学区规划建筑指标:

2、道路竖向工程规划设计

(1)新校园北侧为世纪大道,道路红线宽70米;南侧为市政规划路(光大路),道路红线30米;校园中间有一条南北向城市道路(韩非路),道路红线30米。

校园内道路分为三种,主干道红线宽度15米,其中道路7米,人行道各4米;次干道路宽7米;庭院路和入户路宽3.5米。

机动车入口东区北侧(北大门)设在校园东部北侧正中,与世纪大道连接(同校园主

轴相对应);西侧(西大门)设在韩非路中部,与韩非路连接;校园西区在韩非路沿线分别设3~4处入口。

(2)静态交通系统充分考虑院内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停放问题,在院内设4处停车场,面积分别为1500平方米、2700平方米、600平方米、1200平方米,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200辆小汽车及4000辆自行车。

(3)学院自然地势较平缓,基本为北高南低,考虑到世纪大道的标志要求及学院两侧市政道路下穿高速公路的标高要求,学院内道路的基本纵坡排水方向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满足标高和排水要求。

3、给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预测:

①新校园内学生生活用水指标取120升/人.日,教师生活用水指标取240升/人.日,(包括公共建筑用水),按8000学生,1000教工计算,日用水量为:1200立方米(0.12×8000+0.240×1000=1200立方米/日)。

②未预见水量:取用水量的30%(1200×0.3=360立方米/日)。

③消防用水量:按同时发生次数1次,每次用水量15升/秒,持续2小时计,(3600×

0.015×2=108立方米)。

④总用水量:1668立方米/日(1200+360+108=1668立方米/日)

⑤设计用水量:时变化系数取1.8,按照预测日用水量进行规划设计。

(2)管网入口从世纪大道市政供水管网引入,校园内以管环网为主,枝状网为辅,沿道路西侧或北侧布设。

(3)设计水压:校内供水水压一般以满足6层楼房用水为标准,设计水压为28米水柱高;高层建筑可自备水箱或自成供水系统,保证生活用水需要。

3、排水工程规划

(1)新校园设计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

(2)污水系统规划

①设计排水量:平均日排水量区内用水日不均匀系数取1.5,排水量按水量的90%计,则平均日排水量为12.04升/秒。设计排水量总变化系数取2.1,则设计排水量为25.28升/

秒。

②管网布设:污水管网沿道路布设最终排入世纪大道主排水管网。

(3)雨水系统规划

考虑地区暴雨强度公式及径流系数综合规划设计雨水系统。

雨水管道布置在给水管道和污水管道之间靠近污水管道一侧,最终排入世纪大道雨水管道中。

4、电力工程规划

(1)新校园电源引自世纪大道城市10KV公网。根据负荷性质、规模、各项设计的级别,综合发展水平、气候特点等,将新校园的负荷分为11类,总规划电量为3880千瓦,平均负荷密度为97千瓦/公顷。

(2)规划原则:

①中压配网结构考虑全城区的协调。

②配网可靠性与电源可靠性相适应,以综合平衡方式确定可靠性级别。

③供电能力适应15~20年负荷发展要求。

④充分考虑城市环境景观和供电安全因素。

⑤线路容量,正常运行时按经济容量计算,故障时备用量按允许电流规划。

5、电信工程规划

(1)主干道馈线由世纪大道引入。

(2)电信用户预测根据用户性质、规模,参照住宅电话快速发展并达到饱和段的用户发展模式特性及总体规划的预测成果,将规划区用户分为11类(包括道路广场、公共绿化等地面布置的公用电话),按与用地面积相关的密度指标法计算,新校园远期的用户配线总量达24000,平均配线密度为60线/公顷。

(3)规则要点:电信配线传输网(电话网)以交接配线为主体,馈线侧辅以主干与分支间的缆概复接和交接箱之间的局线复接。由交接箱向用户直接配线(用户则原则上不复接),总容量4800线。

干线全部采用地下管道敷设,分支至交接箱也宜采用地下敷设。交接箱逐步由架空式向落地式、室内式过流,也可采用靠墙式,配线也尽可能从交接箱设暗线直接进入大用户

及各建筑物。交接点按街区分块布置,减少配线跨越主要道路。形成规模后的主干馈线配线量为7400线,线径统一采用0.4毫米(铜缆)。

有线电视,电信长途线、中继线等信号传输线统一安排,沿道路敷设于西侧或南侧。每条道路原则上共设一条管位,与电力线路分侧布置于道路两旁。图中电信线路管位应预留以上信号线路所需管孔,建筑物应预留电信线路管道及相应设施的布置空间。

6、燃气工程规划

(1)耗气定额的确定:根据咸阳市居民生活水平和我国中等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社会化的普及程度,居民用气定额取2700兆焦/人.年。

(2)用气量计算:根据人口总数,形成规模时人口总数达到9000人,天然气低热值按35兆焦/立方米计,气化率按100%,公建用气及不可预见用气均按10%考虑,则用气总量为28.9万立方米/年。

(3)最高时用气量:根据用气量计算,考虑高峰系数和低峰系数,得出最高时用气量为:41立方米/时。

(4)规划方案:由世纪大道引入燃气管道,在各集中用户附近设调压箱将天然气降压直供用户,管网直埋于冻土层以下,不小于0.7米。

7、供热工程规划

(1)热负荷指标

新校园热负荷指标是根据“全国集中供热指导调查资料”,参照关中城市具体情况并结合本区建筑的类别,性质确定本区热指标的。

(2)供热系统由城市供热管网统一供热,供热主干网从世纪大道接入。供热管网敷设方式以直埋为主,穿越道路处设套管或不通行地沟。

(七)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项目投资计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为:总投资20396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1492万元,其他费用6010万元,预备费1750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144万元。详见下表。

投资估算表

单位:万元

2、资金筹措

本项目资金来源为学院筹措资金9144万元,其余申请银行贷款,贷款年利率为6.21%。

三、规划项目实施落实情况

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园建设工作是在学院党委、行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特别是学院新的一届领导班子确定以后,确定了学院发展的“三大战略、四项原则”和“亿、万、千、百、十”工程,为加快新校园建设步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一)组织领导及前期征地、规划建设情况

1、前期准备及征地工作

2000年初,我院把筹建新校区建设列入了学院党政工作要点,3月份,成立了学院征地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录侃同志任组长,院长金志甲同志、副院长唐俊琪同志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刘德贵同志任组长,张建平、吕录林同志任副组长。负责前期准备及征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后,首先遴选并确定了新校址,向省计委提交了(陕中院基[2000]第5号文件)“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建议书”;向省教育厅提交了(陕中院办字[2000]08号文件)“陕西中医学院扩建校园征地”的报告。在得到省计委和省教育厅的批复后。完成了“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进行了新校区总体规划及审批工作,向咸阳市递交了征地选址申请意见书,在获得咸阳市政府批准后,完成了地形测绘、放线及围墙圈地工作。

2001年3月,学院成立了“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办公室”,由唐俊琪同志任主任,蔡国良、刘德贵、刘力同志任副主任。全面负责并开展了建设前期各项工作:(1)完成了599.2334亩新征土地的丈量及对地面附着物的清点、登记造册工作。

(2)申请市政府减免了陈阳南路、沣河绿化带等代征道路费用;减免了70%的城市建设配套费、市政设施挖掘占用费、商业网点建设费;减半收取人防易地建设费、燃气公司部分初装费、供水设计建设投资费、考古勘察费等费用。

(3)完成了“新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上报及审批工作,办理了“用地指标”、“建设用地许可证”。

(4)完成了新校区总体规划的设计及审批工作。

(5)完成了前期资金筹措工作。银行贷款18000万元,利用国债500万元,院内集资2450万元,共筹集资金21000万元。

(6)2004年4月正式领到了土地证,目前,土地手续已全部办完。征地及办理有关手续费用共计:5017.6708万元,平均每亩地为83734.83元。

2、建设准备工作

2002年11月11日,学院党委根据新校区建设前期工作进度情况,决定新校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并对“新校区建设办公室”领导班子作了新的调整。任命蔡国良同志任主任,史保国、张建平、刘力、王大学、龚访君同志任副主任。下设工程组,材料采供组,后勤设施组,廉政监督组。张建平同志任工程组组长,杜义朝、张养生同志任副组长;刘力同志任材料采供组组长,梁志强同志任副组长;史保国同志任后勤设施组组长,庾晨春同志任副组长;王大学同志任廉政监督组组长,何志茂同志任副组长。2003年11月,学院领导班子调整后,又对“新校区建设办公室”进行了调整,张建平同志任主任,王大学、龚访君、梁志强同志任副主任。2004年12月,新校区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学院决定,解散“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新校区后期建设工作,由基建处完成。至此,“新校区建设办公室”的历史使命全部完成。

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成立以后,学院抽调了学院各部门的25位同志参与新校区建设工作,其中大部分为兼职。他们是:蔡国良、史保国、张建平、刘力、王大学、何志茂、梁志强、庾晨春、杜义朝、张养生、龚访君、严建会、郭丹英、郭潘、牛嗣光、荀丽莹、崔长海、张宝珍、王建奎、董岳辉、崔增忱、白兵学、张世存、李建新、张晓东。后期王晓林、鲁宝强也参与了新校区建设工作。另外,还聘用工程技术人员若干人。

从2002年11月起,新校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3、制度建设

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成立以后,首先抓了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工作。先后制订了《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工作管理章程》、《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招标管理办法》、《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评标办法》、《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投标须知》、《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各施工单位现场施工制度》、《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物资采供原则、程序和办法》、《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二级财务管理暂行规定》、《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廉政监督工作职责》、以及同秦都区检察院制订了《预防职务犯罪联系制度》等24项规章制度。使新校区建设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保证工程质量,保护干部,维护学院利益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建设项目实施情况

1、建设概况

新校区建设工作从2003年3月进入工地开始,到2004年10月18日校庆,学院整体搬迁完成止,在短短的20个月时间里,共完成一期工程各类单体建筑24座,其中教学楼4座,图书楼1座,学生公寓8座,学生食堂2座,行政楼1座,锅炉房1座,浴室1座,开水房1座,热交换站1座,配电室1座,体育场看台1座,北大门、西大门2座。建设体育1处(田径场、足球场各1个),篮球场15个,排球场8个,乒乓球、羽毛球场、单双杠场各1处。室外配套建设道路4749米,修建电缆沟2306米,铺设各类电缆14637米,埋设采暖管12700米,给水管8240米,消防管5150米,污水排水管7300米,雨水排水管4600米,修建中心广场1处,行政楼广场1处,学生食堂广场1处,绿化面积约12万平方米。集中采购钢材9434吨,水泥24142吨,木材1917m3,地板砖、外墙砖:58603m2,各种石材12192m2,电梯3部,电动门2部,发电机1台等。总投资约1.65亿元。

目前,二期工程已开始建设,建有4栋家属住宅楼,1座风雨操场。陕西医史博物馆及临床教学综合楼也已立项,即将开工建设。

2、建设实施情况

(1)单体建筑建设(见下表)

(2)道路系统建设

新校园道路建设形式共分为5种。北大门入口道路东西各宽10米,人行道各4米;东西环道路宽8米,人行道各4米;纬一路路宽10.5米(局部7米),人行道路4米;经一路、经二路、纬二路路宽5.5米,人行道各2.5米;庭院道路各路宽5米。已完成道路总长4749米,校内道路分别与世纪大道和河南路相贯通。

建成停车场面积1160m2,设停车位56个。

(3)供电系统建设

新校园供电主电源引自世纪大道10kv公网。工程设计总负荷量为4380kvA,分一、二期实施。现已实施的一期项目总负荷量为1930 kvA。校园内共建三座配电站。

1#配电站,位于新校园西区中部靠西墙处,是校园内高压中心配电站。由世纪大道引入的10KV高压电缆至1#配电站,经高压分配柜后分至2#配电站和3#配电站。供电局所设电表计量的总计量柜设于1#配电站。采用微机控制单元实施对全院电力的总体控制,1#配电站处一期配置500KV A箱变1台,二期拟增设800KV A干变1台,负责河南路以西(西区)的低压输出配电。

2#配电站,位于1#学生食堂地下室。为低压配电站。一期配备630 kvA干式变压器1台,二期将配置800kvA干变1台。2#配电站负责河南路以东,纬一路以南学生生活文体服务区域内的低压输出配电。高压从1#配电站引入。

3#配电站,位于1#教学楼地下室,为低压配电站。一期配备800 kvA干式变压器1台。二期将配置800 kvA干变1台。3#配电站负责河南路以东,纬一路以北教学区域内的低压输出配电,高压从1#配电站引入。为防止停电影响教学工作,在3#配电站配备1台250kvA 柴油发电机,以备停电时使用。

新校园内共修建通行电缆沟2306米,连接校园内所在地区,形成校园内的强、弱电全部布设于电缆沟之中的科学布设局面。

低压入户电缆专线专用,每栋建筑按照用电负荷设计,分别从3个配电站引出专线,满足校园内所有配电需求。(共敷设10KV高压电缆1280米,各类低压电缆14637米)。

路灯沿道路而设,共装设各类路灯125盏。在学生公寓、广场设庭院灯、景观灯、射

灯等灯具共101套。

二期工程暂未实施,根据测算,西区现有的500KV A箱变,很难满足西区用电负荷,需实施二期配电计划。

(4)给水系统建设

①生活用水建设

新校园给水引自世纪大道给水公网,水源来自咸阳市自来水公司五水厂。入口有两处,一处位于北大门西侧,入口管径为DN200;另一处位于世纪大道与河南路交接处西侧,入口管径为DN300。校园内自来水管网以环网为主,杖状网为辅,管材全部采用球墨铸铁管,主管网管径东区北半部(纬一路以北)为DN200,南半部为DN150,分支管网为DN100。6层以下楼房由公网压力直接供给,1#教学楼高层自设增压供水设施。室外管网全部采用直埋敷设,埋深0.8米以上,共敷设给水管道8240米(东区)。

②消防供水建设

校园内消防总控制室设在1#教学楼,消防水箱设于1#教学楼楼顶,保证院内消防用水。消防管网自成体系,遍设于校园东、西区域。消防管道采用DN100球墨铸铁管,校园东区主要建筑未端设水泵结合器,共计11台,设室外消防栓10座,以保证各处消防用水。西区将于东区消防贯通。全部建成后,将形成消防系统贯通新校园东西两区的总体控制局面。消防管道全部采用直埋敷设,共敷设消防管道5150米(东区)。

(5)排水系统建设

新校园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东区雨污排水最终排入世纪大道雨污排水管网,西区今后将直接排入河南路雨污管网中。

①东区污水排水在河南路东侧设DN800钢筋砼排水主管道,接入世纪大道排水管网,其他来自各建筑的污水排水分支管道排入各化粪池,再汇入主排水管道。东区共设4座化粪池,其中3座容积为100m3,1座为75m3。分别设在学生生活区(2座),教学区(2座)。分支管道分别采用DN300~DN400钢筋砼管。共敷设排水管道7300多米。

②东区雨水排水管网主要沿道路、广场、停车场敷设,管道采用DN300~DN400砼排水管。由于新校园地形为北高南低,为了满足标高和排水顺畅,在经一路、经二路、经四

路设钢筋混凝土排水边沟。雨水排水管网最终排入世纪大道雨水管网之中。共敷设雨水管道4600米,雨水排水边沟708米。

(6)电信工程建设

新校园的电信工程建设及设计,均由各专业电信部门完成并投资。主馈线引自世纪大道电信网,院内采用电缆沟敷设。各建筑施工单位予以配合完成。

(7)燃气工程建设

新校园天然气供应项目暂未实施,根据天然气公司行业规定,项目实施将由咸阳市天然气公司实施。市政天然气管网已接至校区北侧世纪大道。

(8)供热系统建设

新校园供热系统暂时由内部锅炉承担。经环保局批准,我校前期锅炉房配置2台蒸气锅炉(6吨1台,4吨1台),设两座热交换站,进行汽水交换,满足各建筑采暖,并用麻石除尘设备,进行消烟除尘。其中1#热交换站设于锅炉房内,负责学生生活区内供暖;2#热交换站设在行政楼北侧,负责教学区内供暖。根据校内建筑面积计算,现有锅炉只能满足学生生活区内采暖,不能满足全院的采暖,最终将由咸阳市集中供热管网供热。2005年之前,我院学生生活区,教学区均由锅炉房勉强承担供热。2005年年底,咸阳市热力公司将主管网接入我院2#热交换站,供热情况将随之好转。

新校园内供暖系统自成体系,管道全部采用直埋敷设,钢管采用流体无缝钢管,钢管保温高温蒸汽管采用硅酸钙+聚胺脂防腐保温,热水管采用聚胺脂防腐保温均用玻璃钢外皮包敷。蒸汽主管网和热水主管网采用DN219×8管,分支管道分别采用DN89×4~DN159×6管。校园东区共敷设采暖管12700多米(东区)。

(9)广场及绿化建设

新校园共新建广场三处,即中心广场(12748 m2),行政楼广场(8113m2),学生食堂广场(6600m2)。总面积约27461m2。建廊架5处,中心湖1处(2501m2),中心湖内设大型程控彩色喷泉(背景音乐)。

校园内总绿化面积约为120000m2,种植了各种树木花卉及草坪。

(10)体育场地建设

示范专业建设总结汇报稿

示范专业建设总结汇报稿 一.专业基本情况说明 2002年开始申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同年获得省教育厅批准,与2003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六届毕业生,毕业人数650余人,现有在校生158人。2006年被确定为院级第一批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水利部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被山东省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 二、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建设目标 围绕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广泛合作,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水利部示范性专业,引领山东省及全国水利行业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争做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管理的示范。 2.建设内容 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岗、课、证融通,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职业能力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专业课程;建成高职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建成满足专业生产性实训需要、设备先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构建专兼结合的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开展多种技术培训,提高专业辐射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实施步骤为:立项被批准后,即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派出人员外出调研学习,借鉴示范建设经验;学习示范建设文件与现代教育理论,开展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大讨论,转变创新办学理念;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确定专业建设目标、措施与方法,确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改革的方法途径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逐步实施。 3.资金利用情况 建设专项资金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项管理、分年实施”的管理原则,项目建设实行组长负责制,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对项目专项资金的申报、使用、绩效实行管理,确保了专项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顺利实现项目建设目标。 截止到目前,已完成专业建设投资1432万元,占预算资金的92%。其中,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投入590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98.3%;师资队伍建设投入资金140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70%;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投入资金240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80%;教学资源库建设投入资金50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100%;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投入资金100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100%;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投入资金12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120%;专业群建设投入资金300万元,完成预算投入的100%,各项建设目标均取得较好的建设效果。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成效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于远望,男,1965年2月21日出生,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生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职务,兼任中国生理学会中医院校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 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从事生理学教学科研与教学管理29年,先后主编、副主编教材和学术专著10部,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6项。 张琪,男,1977年2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百名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陕西省中医脑病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中医体质与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血管神经生理学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和美国AHA会员。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杂志编委。 200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生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美国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药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10月回国后,在我校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已在Circulation Research,Hypertension等期刊发表研究论

文35篇。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咸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张红,女,1971年12月出生,医学博士学位,三级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院长、医学科研实验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2016年获批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等杂志编委。 2000年9月毕业于遵义医学院获消化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获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附属医院胰腺病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陕西省科技厅重大基础研究专项1项、省部级厅局级课题5项,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包括《J C I》《Gastroenterology》等国际一流杂志;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3项、厅局级三等奖1项。 应小平,女,1964年10月5日出生,在职研究生,大学本科学历,医学学士学位,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现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

陕西所有大学 和 代码

2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10698 8001 3 西北大学 10697 8008 4 西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10697 8101 5 西北工业大学 10699 8003 6 西安理工大学 10700 8011 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0701 8004 8 西安工业大学 10702 8015 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0703 8010 10 西安科技大学 10704 8018 11 西安石油大学 10705 8014 12 陕西科技大学 10708 8009 13 西安工程大学 10709 8016 14 长安大学 10710 8007 1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0712 8006 16 陕西中医学院 10716 8017 17 陕西师范大学 10718 8005 18 延安大学 10719 8023 19 陕西理工学院 10720 8021 20 宝鸡文理学院 10721 8022 21 咸阳师范学院 10722 8029 22 渭南师范学院 10723 8024 23 西安外国语大学 10724 8013 24 西北政法大学 10726 8012 25 西安体育学院 10727 8026 26 西安音乐学院 10728 8027 27 西安美术学院 10729 8028 28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0828 8112 29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10966 8113 30 西安文理学院 11080 8025 31 榆林学院 11395 8033 32 安康学院 11397 8031 33 商洛学院 11396 8032 34 西安培华学院 11400 8036 35 西安财经学院 11560 8020 36 西安邮电学院 11664 8019 37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11736 8111 38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1826 8110 39 西安医学院 11840 8030 40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12510 8124 41 西安欧亚学院 12712 8037 42 西安外事学院 12713 8039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XX职教学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1993年,于2003年被评定为市级骨干专业。目前,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共29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8人,占33%,硕士研究生6名,占25%,双师素质教师14人,占58%,另有兼职教师5人,大多是行业工程师,形成了具有较强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比例及职称比例有待提高。 目前在校学生732人,近三年学生就业率97.8%,专业对口率72%。专业实习实训场地面积720余平米,拥有仪器设备448台(套),其中大型设备5台(套),总价值241.36。专业实训室需加强建设。 生活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电脑家电化,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工具,由此产生了对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维护管理、操作应用等庞大的职业岗位需求,尤其是滨海新区建设,全国动漫基地落户滨海新区,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 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和行业教育特色,培养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人才。积极应对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力争成为设置合理、设施先进、实力强大的特色专业,着力打造专业文化,努力造就一支道德高尚、业务优良、技艺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骨干、技能高手、专业带头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与企业需求对口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 计算机应用专业将依托学校多年办学优势和人才市场对此类专业的信任,遵照“老专业做大做强、新专业特色鲜明”的要求,努力形成涵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动漫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的专业群,按照专业质量标准要求,力争将专业在校生人数稳定在700人左右,发展成为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人才的重要基地。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绿色建设施工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施工管理模式,在节省建筑 施工成本,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下是为你介绍的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汇报,欢迎阅读以及浏览! 在20xx年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的院特色专业 遴选工作中,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确立为院特色专业建设点。三年来,经过我系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水平达到了我院专业的验收标准,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现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扣专业建设方略,切实推进各项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一支年轻化、学历高、实力强,而且作风 顽强、锐意进取的专业队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与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培养学术骨干,紧扣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加大力度进行专业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并重,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提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特色专业在学院未来发展方面要起龙头作用,为此全系同志进一步把各教研室工作做细、做强、做大,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1. 力促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健康发展,争创本专业为品牌专业。“十一五”期间,本专业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加快制度建设,加速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为学校进入更高的平台做好了超前准备;培 养了一批批具有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合格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文秘工作

者;每年毕业师范类专转本生300人左右。本专业毕业生一直保持着 较高比例和较高质量的就业率,其中有一大批相继进入了我院附属高中、南京十三中、南京北京东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长江路小学和外地的名校,还有一些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少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另眼相看,给予很高的评价,主动要求我们派毕业生前往实习,在公开招聘前提前来我院物色本专业优秀毕业生。这一切为本专业成为院品牌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2.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保证了本专业的良性发展。为适应高教事业的发展,本专业从“十五”期间就致力于发展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截至20xx年x月,汉 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吸纳2名博士,一位从事古代汉语、古文献研究,一位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3. 刚柔相济,依靠激励、感召、启发、示范、引导等方法,进一步夯实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基础,并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本专业贯彻传统的“课比天大”“教学无小事”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秩序;充分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学分制,有 序推进学分制,强化并完善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队伍;以教学工作的 目标管理为手段,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2010年全国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

2010年全国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仅供参考) (2010-12-23 16:53:35) 转载 标签: 分类:杂谈杂记 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健康 资料来源难于找到可信服的出处,但内容有些道理,所以拿来与博友参考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上海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 16、河南中医学院 17、陕西中医学院 18、云南中医学院

19、广西中医学院 20、安徽中医学院 21、甘肃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分类排名 一、从建校时间排名:1956年,政府决定在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四所是最早建校的中医类本科大学。 二、从更名时间排名: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 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年,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年,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 除外,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9所尚未更名。 三、从国家级重点学科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覆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5个)

最新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专业设置管理工作总结 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创办于1997年,是一所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现有学生3088人(含联办学校我校注册学籍数311人),70个教学班,教职工297人。学校建有教学楼、师生公寓、学生餐厅、实训楼、图书楼、体育馆、艺术楼、演播中心、实训酒店、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农林专业实训基地等设施。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设施齐全,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现开设有客户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制药技术、食品生物工艺、航空服务、旅游服务与管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现代农艺技术、学前教育、工艺美术、运动训练、音乐、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共17个专业。 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10〕9号)和《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教职成〔2011〕64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了专业

增设、淘汰、改造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了专业结构与布局。 一、专业运行情况 (一)原有各专业人数:现代农艺技术、食品生物工艺、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共有学生:180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有:324人;计算机应用专业有:844人;制药技术专业有:178人;客户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专业有:498人;工艺美术和音乐专业有:198人;运动训练专业有:90人;航空服务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有:238人;会计电算化专业有:227人;学前教育专业(联合办学)有:311人。 综合分析:传统专业如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占有较大比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特色专业如客户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专业发展迅猛;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如制药技术、食品生物工艺异军突起,形成了新老专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尤其是新兴专业发展势头良好,为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新增专业人数:2018年新增: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专业,春季招收学生78人,全年招生有望突破150人。实现了首年招生开门红,显示了新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调整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规划 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总目标:近期省级示范性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点,远期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做好专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工作,合理配置资源,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专业建设现代化。 二、专业建设实施 1.师资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机床操作技能,懂得机床维护,掌握并能制定数控加工工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师资建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培养教师,送教师不定期出去培训,到工厂锻炼,使教师水平和教学随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引进人才,优点是教学稳定,较快达到办学要求。 3)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使教学与社会同步,学生能了解生产一线新鲜知识,同时学校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得到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原则是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素质高、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理论与实践能力水平高,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生源建设 大力加强专业生源建设,吸纳相应层次优秀的生源,保证专业发展后劲。同时,优秀生源一般在工作中有优异的表现,能扩大专业乃至学校的影响,促进学校和专业的招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对内建立学生反馈机制,重要的是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使学生热爱学校和专业,这样使学生成为学校和专业的热心宣传者。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首先需建立稳定、完善符合中职特点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中心是建设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在教研室内选择一门适宜课程。对教研室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即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学科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其次需要完成课程操作文件,亦即编制授课计划、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等一系列工作。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具、试验等一系列教学元素。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使评估能正确反映教学的水平。 此外对专业的课程需要研究出本专业需整合的课程,探索出课程的整合思路与整合方法,为改革服务。 中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方法等能比较稳定,形成本专业的课程特色,并完成一门学校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远期,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文件体系和制定制度,完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目的有两点:一是选择或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为教学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出版教材,提高本校专业影响力。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中职的教材具有实用,综合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培养方案,应该采取不同的课程整合。教材的课程整合应以实用,够用的原则来进行。满足整合要求的教材主要以基础性,需综合的教材为主。初步考虑,整合教材包括数控机床常用刀具、夹具的知识,数控加工工艺知识;CAD/CAM软件应用,包括常用CAD软件知识和常用CAM软件知识;数控机床技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001]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建设等级:国家级 项目负责人:王祥秋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

目录 一、引言 二、建设目标任务 1、专业特色建设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4、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5、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目标 6、特色学科建设目标 三、建设方案与措施 四、建设工作成效 五、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一、引言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自2010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在广东省教育厅指示精神引导下,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配合下,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按照申报书提出的建设方案和工作目标,认真部署和按计划逐步实施各项建设工作。经过仅两年的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将具体建设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 依托土木工程专业及学科建设扎实的工作基础,充分发挥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为契机,以“立足佛山、面向广东”为宗旨,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理念,以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理论与技能的培养,着力打造“绿色环保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把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地方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具体的建设目标与任务如下: 1、专业特色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学院在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等相关专业与交叉学科的综合办学优势,紧密围绕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满足国家重点发展以节能环保、低碳排放为战略性目标的新兴建筑产业对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广东省、佛山市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减排新技术以及交通土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客观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建筑节能减排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土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模块,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绿色建筑设计以及节能环保理念,突显专业办学特色。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柏本健,男,1964年3月3日出生,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正高职称,陕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荣获陕西省“辉煌‘十·五’有突出贡献人物”和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第四届“中国医师奖”,及陕西省卫生厅颁发的“陕西省医德标兵”和“白求恩精神奖”等荣誉称号。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等职务,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心衰和心脏瓣膜委员会委员。 1987年7月本科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先后在湖南永州市人民医院、温州浙南心血管病医院、山东青岛思达国际心脏(中心)工作,主要从事心脏外科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在心脏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1年10月至2003年7月,在职就读于山东大学医学院,获硕士结业证。已发表学术论文13篇,研究成果获咸阳市三等奖1项。 代引海,男,1967年10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主任医师,硕导。现任陕中二附院外六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 1992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系后一直从事普外、肿瘤、血管外科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在胃肠道肿瘤、乳腺肿瘤、甲状腺疾病、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等课题3项,已发表

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获咸阳市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2005-2006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科进修,陕西省抗癌协会腹膜后肿瘤与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委员。在乳腺癌、老年性胃癌在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胆源性胰腺炎等专业有一定的研究。曾获咸阳市第六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04年度咸阳市青年突击手号。 董明,男,1973年01月24日出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主任医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科主任,中国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中国抗癌康复会肝胆胰专委青年委员,转化医学杂志青年编委,陕西省抗癌协会会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医学会腔镜外科分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7年7月本科毕业于青海医学院,2007年7月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获硕士学位,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2007年-2011年参加国家医疗队执行援外医疗工作。主要从事肿瘤外科及普通外科工作。1997参加工作至今20年,发表SCI论文4篇及核心期刊10余篇,获得咸阳市科技进步奖5项,主持厅局级课题2项。主持横向课题2项。

中医药大学排名

中医药大学排名综合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211) 2、广州中医药大学(211) 3、上海中医药大学(一本对外地)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 16、河南中医学院 17、陕西中医学院 18、云南中医学院 19、广西中医学院 20、安徽中医学院 21、甘肃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注意,每个中医院校的七年制都是一本专业,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有一本和二本专业 针灸推拿专业最好的学校: 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专业最好的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专业最好的学校: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最好的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上面给的是综合排名,关于分数线的问题,那要看本地和外地,比如湖北中医药大学虽然排名没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靠前,但是2010年高考招生湖北中医药大学七年制分数线高出湖北一本线十分左右,而一般的中医药大学,包括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七年制分数线在湖北招生都只是压湖北的一本线,,,同样,湖北中医药大学七年制在外地招生的分数线也可能只是刚好压线,我觉得关键是看综合实力,分数线都差不了多少的,希望能帮助你 若转载,请注明来处

会计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情况

会计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情况: 会计专业建设规划 一、创新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岗证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完善“岗证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相关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以真实的职业环境和业务为载体,按出纳、会计核算等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开展项目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整体上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 2、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与实训基地及各中小型企业加强紧密合作,包括合作开发教材、合作建设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互派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及培训任务、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等。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必须涵盖会计职业岗位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扩展能力。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应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强化职业态度养成,实施“多证书”教学,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全面融合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之中。 2、实践教学的组织与考核 实践课程考核采用标准评分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制订《会计实务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以考核学生的实际业务技能。 3.教材建设 根据核心课程建设内容,以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建设为特色,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及职业应用能力为重心,以融合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内容为特色,编写能够体现本专业改革成果的校本教材。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双师型”教师培养

计划在三年之内,“双师型”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90%以上。主要措施是: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走出和引进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所有专业教师必须从事一门以上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加强对其实践技能的锻炼;聘请社会上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以加强对专职会计教师的指导;鼓励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对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奖励。 2、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 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制度与激励机制,科学制定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考核标准,强化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品质。 (1)培养2名基础理论扎实、人文素养厚实、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每年培养青年教师2名;通过到考察交流、企业实践等措施,使专业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教学、培训、科研及实训基地建设的能力,成为引领专业发展方向的领军人物。 (2)培养3名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材修订、教学示范等工作,形成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力量,带动专业整体发展。 (3)培养2名爱岗敬业,谦虚好学,为人师表,教学工作成绩突出青年教学能手。 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会计专业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分别建设以会计核算能力实训为重点的会计多功能综合模拟实训室;以会计管理能力实训为重点的ERP校内实训中心;以会计岗位职责实训为重点的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室。形成一个仿真会计工作内部环境。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建设目标—康复科]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建设目标—康复科]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具体目标——康复科一、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继承并发扬“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的学术思想,建立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传承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王龙是省名中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系“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的第四代传承人代表人物。工作室成员吴修玉,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是“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的第四代传承人,将针灸、推拿、火罐、敷贴等多种中医外治法有机的融为一体,继承“通经调脏手法流派”中“外通经络、内调脏腑”,首次提出“手三阳原合配穴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 二、科室基础建设基于康复科专科建设发展需要,规划建成康复疗区床位80张,康复广场2000平方米。 三、优势病种我科主攻的优势病种(中风、痿病、痴呆),并制定了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中风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根据不同证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治法,配合针灸及康复训练,临床上取得了显著地疗效,得到同行的认可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痴呆辨证分型为髓海不足证、气血两虚证,配合认知训练取得较好疗效; 痿病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根据不同证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采用多专业联合诊疗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开展“手三阳原合配穴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关节松动术治疗肩手综合症”、“手三阳循经贴扎肌内效贴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及肩手综合症”、“手三阳循经推拿泻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等中医特色疗法,疗效显著。 定期优化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提出难点及解决措施。推动病种诊疗的经验总结,最终形成可推广的中医诊疗方案,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四、人员条件本专科现有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人、医师4人,其中硕士学位4人,康复师25人。 计划引进博士1人,硕士4人,医生总数达到15人,康复师50人,使科室人员各有专长,各有主攻、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五、场地条件及设备配置现康复广场设有康复评定区、训练区、运动疗法区、作业疗法区、言语、吞咽治疗区、小儿康复区、物理因子治疗区,传统中医治疗区、蜡疗室,并配备相应的康复治疗设备。 规划建成康复疗区开放床位80张,康复广场2000平方米。 1、康复分区:预设有导诊台、候诊区、运动治疗区、作业治疗区、物理治疗区、康复评定区、康复门诊、言语治疗区、吞咽治疗区、电子生物反馈治疗区、低中频脉冲电治疗区、中医综合治疗室1(针刺治疗、灸疗、推拿手法治疗、肌内效贴贴扎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室2(蜡疗、中药塌渍、中药熏洗)、传统中医康复方法治疗区、小儿康复区、悬吊治疗区、平衡治疗区、处置室或抢救室、重症区、心理治疗区、支具室、水疗室,各区设置无障碍措施及保护个人隐私的措施,建筑格局和设施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并设置相应的康复单元,如脑病单元、骨关节康复单元、儿童康复单元、疼痛康复单元等。 2、中医技术疗法:传统中医康复项目有:针刺、刮痧疗法、拔罐疗法、灸疗、中药热熨、冷疗、电针、中药塌渍、点穴、穴位药物敷贴、中药熏洗。

全国中医药大学排名

全国中医药大学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上海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 16、河南中医学院 17、陕西中医学院 18、云南中医学院 19、广西中医学院 20、安徽中医学院

21、甘肃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分类排名 一、从建校时间排名:1956年,政府决定在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四所是最早建校的中医类本科大学。 二、从国家级重点学科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覆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5个) 2、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 3、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4、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5、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6、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7、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8、天津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9、辽宁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10、湖南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11、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除外,长春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12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或省级重点学科,目前尚无国家级重点学科。 三、从更名时间排名: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 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3年-2016年) 一、专业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立于2013年,前身源于艺术设计专业,我校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设立,涵盖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两个方向,2012年在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式独立出来,于2013年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现有专任教师12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本专业现拥有校内专业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基地2个,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专业教师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立项各级教改、科研课题10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总体规划,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科研等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的研究与规划,从而实现专业的全面建设发展,逐步凸显专业特色,争创品牌专业。 三、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贯彻“校企”协同创新的精神,

培养“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到2016年,圆满完成视觉传达设计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结项工作,并积极申报市级重点专业建设,力争把视觉传达设计建设成市级重点专业。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使基础理论课程更加扎实、实践教学得到突出,学生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逐步形成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经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校外认识实习、校外生产实习与就业实习等多方位实践学习,应用技能突出。 五、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到2016年,师资队伍达到34人,形成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并努力建设1个校级教学团队, 1名校级教学名师,培养1名市级青年教学名师。 1、每年引进2-3名副高以上职称人才、3-4名重点高校毕业的硕士以上的青年教师。 2、每年组织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每年定期推选优秀1-2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培训;推行导师制老带新的单科培养

机电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广西第一工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于2005年被评为自治区首批示范性专业,2007年顺利通过重新认定。三年来,学校将示范性专业的建设作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一流”的办学理念。采取“政策倾斜、资金倾斜、用人倾斜”的措施,加大实习实训设施投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实力大为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以市场为依托,专业建设定位更加明确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以市场为依托,注重市场调研,做到面向市场、服务市场、拓展市场。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成立由企业家、工程师等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机电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和新工艺,探讨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等,为专业培养目标和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及时调整提供依据。 2、重视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以企业所期望的“零距离”上岗为目标。由专业带头人负责,带领专业骨干教师,深入用人企业,与企业领导和毕业生交流,主要了解:(1)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职

业技能能力;(2)毕业生岗位分布情况;(3)企业对学生对知识、能力结构的评价;(4)企业对毕业生需求情况。通过了解毕业生工作、企业用人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明确机电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以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为契机,大大改善了实习实训条件 我校在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获得了2009年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专项经费支持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300万元的建设项目,资金于2009年11月份到位。 2009年8月初,学校成立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教务科、教育研究室、机电教研组专业课教师组成两个小组分别到广东、浙江相关企业考察调研,在充分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论证之后,按照“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示范作用”的建设目标建设基地,具体表现在:一是标准照颁布;二是注重标志性;三是弥补不足处;四是竞赛之必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实习实训室有:

专业建设负责人工作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专业建设负责人工作总结 篇一:一个项目专业负责人的20xx工作总结 20xx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公司经受住各种考验,逆势而上实现了持续发展;项目建设稳步快速进行,新项目顺利一次性开车成功,公司历经20xx再上新台阶;作为项目的建设者,亲眼见证公司的发展和壮大,感到非常开心。回顾本年度个人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图纸管理 对于项目来说图纸进度始终是影响施工的最大制约因素,为保证施工进度我们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发挥我们的能动作用,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消除了供图对施工的影响。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各项技术参数及时的完成招标订货、技术协议的签订,建立返资料的专用台账,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资料反馈至设计院,对于设计院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作出回复,并根据需要协调厂家至设计院进行技术交底。 利用好我们派驻设计院的催图人员,每天跟踪图纸的设计进度,根据现场实际需要对急需的图纸进行重点调度,做

到随出随发,利用好图片、传真、邮件等各项工具,及时将中间资料发回来进行参考。 图纸到后第一时间组织本专业相关人员进行会审,对于设备、工艺图纸基本上做到当天会审完毕,对于存在问题的图纸,及时反馈设计院,必要时直接与设计院专业组负责人进行交流; 针对主装置部分基础布置与厂区不协调的问题,根据配管图进行必要的调整;针对部分基础需要砂石换填的设计要求,结合本地地下水位的现状,配合基建技术人员完成设备基础载荷的详细计算,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公辅需求,以及装置投运后的需求平衡,完成蒸汽、氮气、仪表空气、煤气等公辅管线的管径计算、在已有的管廊上进行合理的排布,自行完成了整个外管施工方案的确定。 针对设计院人员变动,外管架二次条件始终提不出去的情况,及时组织各专业人员利用现有的一次条件参考同类装置的外管设计,完善外管架方案,在设备、土建技术人员共同配合下我们自主完成了外管架布置、基础、钢构的设计工作,并在外管架图纸到位前完成了整个外管架的施工,比蓝图到位提前近两个月。 二、施工管理 在设备、工艺图纸及厂房、基础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组织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简介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简介 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 董正华,男,1955年8月12日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内科副主任医师。现任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陕西省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委员。 197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留校任教。1981年考取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5年1月毕业。主要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学》《中医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近30年,具备坚实而全面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对仲景学术具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擅长诊治肾脏泌尿系及肝胆、脾胃消化系疾病。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编写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共7部,参与及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5项,现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4项。先后获得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 主要研究方向:经方辨治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李小会,女,1972年10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同年考取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师从国内知名伤寒大家、肾病专家杜雨茂教授,1998 年7月毕业留校在伤寒金匮教研室任教,并在附属医院肾病科从事临床工作。201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 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长期坚持中医药基础、临床研究工作。现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经方辨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的科研及临床工作。在临床方面,先后师从当代名医杜雨茂、谢桂权教授,以诊治肾脏疾病疾患见长,擅用经方,组方简练平稳,重视中西医诊治方法的综合运用,临床疗效确切。公开发现学术论文30篇,参与著书2部,现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项,参与省级课题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经方治疗肾脏病的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