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催眠术

心理学催眠术

心理学催眠术

作者:马维详

催眠术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技术。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它一直带有神秘的色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努力探讨催眠术的奥秘,使其不断科学化,系统化,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心理学家发现催眠术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它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而最主要的,它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能使许多疑难怪症康复如初,使焦虑忧郁的情绪瞬间即逝,从而体验到人生的温馨与乐趣。数千年的实践证明,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遗憾的是,由于催眠术长期以来为宗教神职人员所掌握,又为一些江湖术士所利用,使它的声誉受损,遭到非议。特别是在我国,由于政治上的种种原因,催眠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承认。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提高,催眠术作为心理治疗技术,近几年也引起了我国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各界的关注,对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越来越广泛,催眠术获

得了新生。

本讲义将系统介绍催眠术的历史发展、理论研究、操作方法和应用范围。读者通过学习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掌握应用。当然,作为一位催眠师,还应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我衷心期望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同行们,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使催眠术造福于人民。

催眠术史

要科学地认识催眠术这种古老的技术,有必要了解它的发展史。

催眠状态很早就在人类生活中出现了,但长期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被宗教所利用,虽在民间传播,但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仅见于一些神学或原始艺术之中;从点滴的文字记载中考证,催眠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我国古代武林中的"定身术",用双眼凝视对方,口中念念有词,手指划动可使对方身不由己地呆滞直立一处,这与目前的暗示催眠术所呈现的催眠状态,有许多相似之处。

为了对催眠术有一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和系统的了解,有必要阐述其历史演变过程。催眠术由神学理论发展到科学的心理生理学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神学时期

15世纪以前漫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都是用"神"或"魔"来解释。催眠术为神职人员所应用,作为一种"法术"或"法道"来呼神祛魔。如古罗马僧侣每当祭日之时,在神前进行自我催眠,呈现失神状态--催眠状态,为教徒问卜消灾。有的寺庙中为虔诚的教徒进行类似集体催眠的祈祷,让他们凝视,自己的肚脐,不久就会双眼闭上,呈现催眠状态,见到神灵,甚至听到神的旨意,以此来解脱忧虑和烦恼。在2世纪,希腊神庙的僧侣挖一个洞,里面升腾着硫磺蒸汽,施术的僧侣经过数日禁食,体虚之际缓缓走进洞窟,吸着蒸汽,不久即呈现神志恍惚样的催眠状态,为人占卜预言。在有的神庙里,神职人员用凝视古镜之法渐入催眠状态,为教徒问卜。

在《新约全书》中也有类似催眠现象的记载:如果丈夫认为妻子有外遇,不贞,就将妻子送到祭司那里。祭司使那妇女站在耶和华面前,蓬头散发,祭司拿着诅咒的苦水,说:"如你与他人行淫,愿耶和华叫你的大腿消瘦,肚子发胀"。用暗示言语来观察其生理变化,以鉴别该妇女有无不规行为。如若该妇女感到肢瘦腹胀说明有不规。

"眼目闭住的人能看见全能者的奇象"实际上是催眠暗示后可以出现各种幻觉,甚至有鬼神附体之类的幻觉体验。如一位佛学院的小和尚,在佛前静坐念经,久之呈现飘飘欲仙的催眠状态,看到了神的降临。众僧认为这是虔诚者才能体验到的境界,实质上这种现象是通过自我催眠而呈现的一种催眠状态,是一种暗示性的视幻觉,而非真有神的降临。

总之,古代对这种催眠现象的描述,都用"神""魔"来解释。当时催眠术这一专用名词还未出现,但使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催眠状态则早已有之。

(2)流体学时期

15世纪后期,对催眠术的理解,逐渐从神力的影响转为天体星相对人体内体液的影响,从而开始注意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尽管不符合科学的原理,但能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不仅对催眠术的认识是一大进步,同时也开创了新的流体学说理论。

占星术就是流体力学说的一个典型代表,是以天星影响人体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有人认为,星与星相互间有启动它物的能力,对人亦然。而宇宙中各种奇异现象、心理上的治疗也不例外,都是受了天星影响。因此,催眠之中出现的各种神奇现象是受天星作用的结果。天星如何会影响人体的呢?他们认为,整个宇宙充满着"磁气",人体内的磁气是天星所赋予的,因而,人体与天星相互间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人之生存、思维、情感等活动不仅要靠摄食,更要依赖磅礴宇宙的磁气来营养。星与星之间、星与人之间是通过磁气产生影响,而人与人之间也能通过磁气相互影响。一个人的意志启动他人意志,从而征服他人意志则是通过这种磁气作用,它能浸入到一切物体之中,发挥

作用,甚至是相隔的物体也能相互影响,一个人的想象力则具有一种支配远隔物体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从而解释了远距离催眠的原理。人的意志力也能对药物发生一种特异的效应,实质上这就是现代药物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还有人提到,精神生活能依赖宇宙间的磁气力而浸入种种事物中,并保持其本身特有的性质,发生活动。

这时期催眠术已逐渐被医生用来诊断疾病,尤其在治疗心理创伤上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曾哄动一时。随之,催眠术遍及欧美各国,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之中。

直到18世纪,麦斯麦(F.A.Mesmerl734-1815),才开始系统地进行催眠术的研究工作,提出动物磁气流体学说。麦氏曾研究过神学、哲学和法律,以后从事医学的研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当时受到磁石治病的影响,也使用该法治愈了许多病人,影响极广,由于前来就诊的病人急剧增多,个别地使用磁石治病感到费时太多,已不能满足众多病人的要求。因此,他创造了使用磁气桶进行集体治疗的方法:嘱

病人围磁气桶坐定,桶内盛满磁水、铁屑等物,桶顶放置一根发亮的铜丝,各人接上一根通向磁桶的铜线,提示磁气可以通过铜线转到人体内。当一切安排就绪后,麦氏身着黑色催眠服,手持磁棒,低声念着单词重复的催眠语,不久受术者就进入集体催眠状态,再予以各种暗示进行心理治疗,治毕就暗示醒来。麦氏认为;磁气的流动影响了人体内磁气流通而起治疗作用,故又称为"动物磁气"学院,后来经测定磁气桶实无磁气。麦氏后来又创造手按法,取得了同样的效果,但他仍坚持认为磁气通过手心能影响他人体内磁气韵流动而治病。由于医学界同行的嫉妒和无情的指责,麦氏不得不弃医返乡,抑郁而死。后人为纪念他,在德国立了纪念碑。这种流体学说的观点持续了约三个世纪。也可以认为是催眠术的科学萌芽阶段。

(3)科学时期(又称心理生理时期)

18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不断发展,心理生理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受产业革命思想影响,催眠术重新

引起人们的重视与研究,认为催眠状态是由于心理的暗示作用,神经系统疲劳等原因所产生的,从而对催眠术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一位英国医生叫布雷德(C.Braid),1841年11月他去观看一位瑞土医师表演催眠术为病人治疗。布氏带着挑剔的眼光想从中找出欺诈的手法,但他未发现任何破绽,病人被治愈了,布-氏反被奇异现象所吸引,为之震惊,继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经过多次观察,发现受试者总是闭着双眼,表现疲劳,布氏认为这是一种人为的睡眠方法。布氏从开始对催眠术的怀疑、蔑视逐渐变得相信并开始应用催眠术。他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令受术者凝视盛满水的玻璃瓶,也能取得同样效果,达到催眠状态,从而布氏认为这是视神经疲劳后引起的睡眠。根据这一观点,布氏引用希腊语"hypnus"(睡眠),提出Hypnotism(催眠术)一词,从此人们将"麦斯麦术"改为催眠术。这一术语一直延用至今。

布雷德对催眠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843年发表《神经性睡眠论》,提出催眠状态的几个阶段和对神经症的治疗作用。1850

年催眠术已作为麻醉方法应用于外科手术中,称之为"催眠麻醉术",代替药物麻醉进行手术,曾风行一时。催眠术虽然获得了新生,但又带来了催眠术的滥用现象,甚至把它描述成治病的万灵回春术。但随着化学合成药物和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逐渐感到催眠术并非"仙术"。而且其治疗效果又不稳定,其应用受到许多限制,渐渐地失去了它应有的信誉。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采用自由联想法代替了催眠术。

总之,催眠术在医学各领域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某些方面有它一定的使用价值,至今仍为人们所运用。为了对催眠术进行深入的研究,19世纪后期法国建立了两个催眠研究中心,并明确提出催眠术是由于暗示的心理过程造成的;其本质是暗示牲增高状态。有些药物可以提高人的暗示性,如麦角酸二乙胺(LSD)和南美仙人掌毒碱等。1974年希尔加德(E.Hilgard)本人通过人为的致痛试验进行对照,结果证实催眠状态下能止痛,并认为这是暗示所产生的作用。巴甫洛夫也做了大量研究,他认为催眠是部分

的睡眠,催眠性抑制可以时而笼罩着大脑半球这一区,时而那区,时而范围大,时而范围小。催眠抑制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不同,由于抑制过程深度和广度的变化,决定催眠性睡眠有不同程度,

目前,对催眠状态的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各国相继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催眠术也已为许多医生所掌握,广泛应用于临床。

我国催眠术的发展

我国催眠术的真正起源和发展,因文字记载有限,只能见于古籍之中。如唐明皇夜游月宫的故事(见于《唐逸史》《仙传括遗》中):开元中秋夜,明皇于宫中玩月,罗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否"?乃取杖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上同登,行至大城阙,曰:"此月宫也。"《初刻拍案惊奇》说唐明皇在月宫中看见了一块"广寒清虚之府"的金字匾额,又从宫中仙女处学得了《霓裳羽衣曲》这也许是民间的传说,也许是罗公远使用了催眠本,在暗示下使唐明皇出现各种神奇的幻觉。另外,还有周穆王看到西极

天国神仙下凡,能人烈火,能穿金石等记载,都可能是催眠后幻觉的表现。我国儒家的书籍中也有类似催眠禾的描写,只是认为催眠术为"怪力乱神"的巫术。催眠术在民间传播也较普遍,古籍中也有记载。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中详细介绍。

我国催眠术的应用也同国外一样,最早见于寺庙中,神职人员常常运用催眠术来传教、占卜、祛疾。他们不但使用自我催眠,也应用集体催眠的方法。他们经自我催眠术后,看上去好似神灵附体,然后为教徒观相问吉。有些人还能使用纯熟的集体催眠术,使教徒们集体进入催眠状态,通过暗示还能使众教徒们听到神的旨意,见到神的姿容。民间巫婆装神弄鬼的失神状态,也具有类似的特点。

我国对催眠术进行真正有系统的研究是在20世纪初,1909年由余萍客、刘钰墀等人首先创建了中国心灵俱乐部(后改为中国心灵研究会),开展心理与催眠术的研究工作,出版有关催眠刊物60余种,如《催眠术》、《电镜催眠术》、《催眠疗病学队》、《催

眠学问答》等,培训了大批学员。鼎盛时期研究会会员多达八万余人,可说是我国催眠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但同时,也出现了滥用催眠术的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声誉急剧下降,甚至受到抨击,从而阻碍了催眠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久即陷入了低潮,解放后,仅有少数医生为了治病的目的小心翼翼地应用催眠术,但不敢传授,更谈不上推广。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理科学得到应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催眠术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开始复苏,值得庆幸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期全国催眠术讲习班终于于1986 年10月在山东省泰安市开学了,来自全国的50余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在讲习班期间不但进行了理论学习,也进行了示教,运用催眠术治愈了一些"奇病怪症',一位面黄肌瘦、体弱无力的厌食症患者,3个月未进颗粒粮食,只是以水果充饥;在催眠术治疗中能遵循医生的指令,津津有味地饮水进食。催眠后情绪瞬间好转,愉快地同教师和学员们同桌就餐,见

效之速非药物所及。在结业会上还进行了快速催眠示教。通过学习,学员基本上掌握了催眠术的要领,学员返回各自单位后已能使用催眠术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民间催眠术的传播

催眠术所产生的神秘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惊奇,实际上民间催眠术经常以娱乐的方式进行。如四川民间"请扇子神"的游戏,是在炎热的夏季,以请扇神消暑取乐,其方法是令受试者凝视旧扇,聆听施术者的请神"咒语",少时受试者头昏眼花,睡意绵绵,神情恍惚,顿感清凉。通过施术者的暗示,体验到身处极乐的仙境,看到仙女的舞姿,并与群仙饮酒同乐。当"请扇神"离去后,受试者随之清醒,可回忆起仙境游乐的佳景。

"降青蛙神",也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集体游戏。夏秋季节,明月当空的夜晚,群童席地围坐,选一名10岁左右男童居于其中,静坐闭目,聆听群童"念咒",焚香暗示他,不久男童进入迷茫状态。这时告诉他青蛙神降临其身,于是该男童会象青蛙样四肢着地,学着青蛙跳跃,翻滚,当表演完毕,再

"烧符念咒"请神退去,该童就会清醒,而对这一经过一无所知。

"请竹篮神",这是女孩玩耍的一种游戏。挑选一名少女,手捧竹篮,顶上缚一根竹筷,坐在群女孩之中,全神贯注地聆听群女唱歌,注视焚香的缕缕青烟。经过邀请竹篮神降临的暗示后,该女进入催眠状态,呆滞不动,让群女提问,以篮子上的竹筷摇动次数作为回答的信号。当群女再次唱歌,请"神"归去后则该少女就会醒来,但她不能回忆术中一切表现。

一些农民们也有请扁担神的娱乐方法,以此来消除一天的劳累。尽管方法各异,但都是运用暗示来达到催眠的目的。

"关亡"为大家所熟悉,曾流传于全国各地农村,至今一些文化落后、交通闭塞、迷信色彩浓厚的地区仍可见到。这些人就是采用催眠术的方法,使受试者呈现催眠状态,请来死者的亡灵,使受试者成为死者的化身与人对话或叫亡灵陈述不幸和要求。当亡灵退去,受试者清醒后,就根据亡灵的要求供酒备菜、烧香膜拜,以示" 还愿",也用此法

治病。

还有所谓巫婆,她们采用自我暗示,使自己达到催眠状态,请来亡魂,以亡魂的口吻讲话,为人卜凶吉,有的以此骗取他人钱财。其实并无真正的亡灵或亡魂,只不过是一种催眠现象,不通过暗示是不可能出现这类现象的

睡眠与梦的生理学研究

为了对催眠术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必要熟悉正常人的睡眠与觉醒的规律,睡眠与梦的生理特点。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在人们感到十分劳累,睡眠是清除身心疲劳的唯一途径。经过一夜充足的睡眠后,身心会感到十分轻松愉快,精神振奋,体力充足,甚至能在梦境中体验到月间所未能享受到的乐趣,所以人们总是十分重视和珍惜睡眠。

过去认为睡眠是一种被动的保护性抑制状态。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现已证实并非这样。捶眠是一个主动过程,在睡眠中脑神

经和其他生理心理过程仍然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在睡眠过程中,觉醒与睡眠一直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着,以维持机体正常运转功能。

睡眠脑电图研究已证实,人入睡之后必先经过慢波睡眠,根据睡眠的深浅和波形分为1期、2期、3期和4期睡眠,再转入快波睡眠,并如此重复。

每夜总共约4-6个周期,每一周期约90分钟。

第1期睡眠为浅睡眠,从刚入睡开始,每次约0.5-7分钟,约占一夜总睡眠时间的5%,由浅睡眠进入第2期中度睡眠阶段,第二期约占总睡眠时间的50%,第3期深睡眠约占10%,第4期最深睡眠约古10%。快波睡眠共占睡眠总时间的25%。

对睡眠时间的要求,个体差异很大。新生儿需要睡眠时间较长,每天约睡16-18小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一岁时每天约需睡12小时,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完善,睡眠规律和睡眠时间逐渐稳定,到年老时睡眠需要量有所减少,约6小时左右。睡眠需

要量与机体及大脑的活动量呈平行关系。强体力劳动、体育锻炼能使睡眠量增多,主要是增加第3- 4期慢波睡眠;紧张的脑力劳动或精神紧张也会增加睡眠量,主要是快波睡眠量增加,这样梦也会增多。许多实验研究证明,慢波睡眠增加与躯体疲劳恢复有关,快波睡眠则有利于精神活动,如记忆、思维等恢复和增进。梦境多出现于快波睡眠期,说明梦是伴随着睡眠而出现,是在睡眠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反过来说没有睡眠就不会出现梦境。一般说在快波睡眠期醒来就能较清晰地回忆梦境,而在慢波期醒来一般不能回忆在快波睡眠期的梦境,甚至不感到做梦。实际上任何入睡眠中都会做梦,只是在于觉醒时是处于哪种睡眠期,能否回忆的问题。尽管如此,有关睡眠与梦的生理学研究仍在不断地深入。

梦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从睡眠周期的转换可以明确地知道,梦是睡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人都有梦的体验,而且梦的数量是相当衡定的,对梦境回忆能力各自不同,内容也有区别,这种差

别与个体的性格、情绪状态、社会生活、文化背景有关。

一般说,性格内向的人,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受,睡眠较浅表易惊醒,常能回忆生动的梦境,甚至感到"通宵做梦",性格外向的人,对梦境回忆的程度较差。

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此自感梦多,而且有清晰的回忆。

居住在城市的人,由于受社会文化等影响较大,他们多倾向于外部的竞争活动,对梦就会淡然处之,回忆程度也就差些。在农村,尤其是文化落后的偏僻地区,人们常把梦作为谈话的内容,相互议论,释梦,他们对梦的内容也很重视,所以对梦境回忆程度很高。

做梦者对梦境内容的兴趣也影响回忆的程度。感兴趣的梦、紧张程度高的梦回忆程度就高。所以人们所谈的梦,多是梦者感兴趣的或引起梦者不安的梦境内容,很少涉及到平淡无味的梦境。

对梦境回忆的程度,也可经训练而提

高,如梦者多次努力回忆梦境,一段时间后他对梦境的回忆能力就能提高。如神经官能症病人,因对梦的了解不够,常常喜欢忆梦,久而久之就会感到梦越来越多,并且非常清晰,造成心理紧张。如果我们正常人也经常喜欢忆梦,则对梦境的回忆能力也会提高。

梦境内容有时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有时是非常离寄古怪的,但无论如何,梦境内容取材于客观,是梦者既往或现实生活中经历的反映,只是重新进行了各式的排列组合。有人分析认为,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梦境内容。睡眠时相与梦境内容有密切关系,并有一定的规律。第1,2睡眠周期,梦的内容以重演日间的经历为主;第3,4睡眠周期中多为往年或幼时情景和体验;第5周期中梦常具有隐喻和象征的特点。影响梦境内容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经历、情绪等都会影响梦境内容。

儿童的梦境内容比较简单、带有稚气,多为形象性内容,以熟悉的人或动物为主要内容,且常与日间活动有联系。梦境内容常能反映出儿童的性格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梦境内容趋向复杂化。

成人梦境内容多离奇、荒诞、杂乱,具有象征性的特点,如高飞、潜水、遁土,裸体被追逐或攻击等。女性的梦境多倾向于室内,而男性多倾向于宜外。

梦境内容与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常常相联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梦亦能提高入的思维和智力活动的能力,并有利于清醒时注意集中的能力,增强记忆和创造性,能够调节人的情绪活动,消除紧张、抑郁。也有人特相反观点,认为梦是睡眠不深的反映,会导致心理紧张、不安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关于梦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发泄与满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