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绘画的形成背景

宋代绘画的形成背景

宋代绘画的形成背景
宋代绘画的形成背景

宋代绘画的形成背景、艺术名家、经典作品及独特之处

一、宋代绘画形成背景

⑴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首都汴京,画家云集,

名手如林,是继唐代长安、洛阳之后又一古代绘画中心。

⑵宋代绘画与社会各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及商人市民等队绘

画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绘画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画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形象及精细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精密不苟,技巧上有不少创造。

⑶由于城市繁荣和对绘画需求量增加,一些画师们的创造涌入城市商业市场,不少技艺卓

绝的画家活跃在社会上,有的则被贵族官僚延请或被召入画院,对促进宋代绘画繁荣起着重要作用。

⑷宋朝在建国之初就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先后集中了社会上的名手及西蜀、南唐两地的画

院画家,宋代皇帝又都不同程度的爱好书画,重视画院建设,因此,画院体制逐渐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尤以徽宗时最为突出,成为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盛的时期。

⑸宋代文人士大夫把绘画进一步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都有精深的文

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即兴抒情之作,题材偏重墨竹、墨梅、山水树石及花卉。追求主观意趣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倡天真清新的风格,影响到金代绘画,在实践和理论上都为明清文人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⑹世俗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在不同阶层范围中发展又相互影响,涌现出不少优秀

画家及作品,预示着宋代绘画的深入与提高。

二、名家、作品、独特之处

宗教画:

高益:在相国寺殿画了阿育王变相和佛降鬼子母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白描人物:

北宋李公麟《五马图》《维摩诘图》

减笔人物画:

梁楷:寥寥数笔,概括飘逸,言简意赅

《李白行吟图》重人物神韵《六祖图》《布袋和尚》

《泼墨仙人图》神态夸张生动,令人叫绝

宋代风俗画: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历史故事画:

陈居中《文姬归汉图》李庸《采薇图》

山水画家:

李成:所画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善于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旷的空间。

范宽:《谿山行旅途》《雪山萧寺图》气势雄逸,笔力老健

郭熙:“三远”高、深、平《早春图》《关山春雪图》《林泉高致》理论主张

三、元代绘画形成背景

元代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融合,但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一部分汉族士大夫虽身在统治机构,政治上却难以施展,只能寄情于诗文书画;元代后期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矛盾错综而尖锐,不少文人处于失意境遇中,也往往以书画自鸣清高。在他们的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宋金以来形成的文人绘画推向新的高潮。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在元代绘画发展中已越跃居重要位置。

元代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受官府的严格控制压榨。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宋代非常活跃的职业画家活动趋于沉寂;元代宫廷机构不设画院,只在将作院下设画局,工部下设诸色人匠总管府及梵相提举司,集纳画工图绘帝后肖像及寺观壁画。至后期才有些帝室贵族更多地受到汉族文化熏陶而成为绘画爱好者,但宫廷绘画的规模远不及宋代,只在肖像及道释壁画方面显示了一定实力。

四、名家、经典作品、独特之处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人骑图》《幼舆兵壑图》《鹊华秋色图》《秀石疏林图》钱选:《柴桑翁像》《浮玉山居图》《白莲图》《秋瓜图》

高克恭:《青山欲雨》《云横秀岭图》《竹石》

元四家:

1.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天地石壁图》《九峰雪霁图》

《富春山居图》:横卷,长达两丈,以苍润精炼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

绘浙江富阳,桐庐一代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旎风

光,每兴之所至即点染挥毫,前后断续酝酿数年完成,没

有过多的拘泥于细微表面的描画,而是着重把握山水的整

体风貌,以活脱潇洒的笔墨书法作者的主观意趣。

2.吴镇:《渔父图》生活理想的追求与写照

《双桧平远图》《松泉图》

3.倪瓒:《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六君子图》《幽涧寒松图》《水竹居图》

4.王蒙:《青卞隐居图》《春山高隐图》《夏日山居图》《夏山高隐图》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宋代美术的特点

宋代美术的特点 聋人工学院姓名:孙帮学号:20132595 两宋时期的中国,从经济实力到文化的繁荣,在当时的整个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宋代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山水画、花鸟画、士大夫文人画等各种形式异彩纷呈,又各自形成体系,构成宋代绘画繁荣的面貌,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 宋代绘画呈现出繁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局面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使命阶层的壮大,导致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多样化,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另外,绘画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身发展,以及对隋唐五代绘画的继承与发展,统治者爱好的推动等。 宋代的文人画题材广泛,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题材多以历史上的隐士、渔夫为主,以及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这些都显示了画家关注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文人士大夫画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积极的探讨绘画理论上,如注重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运用等。士大夫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目的在于自我的享受。他们喜欢在画幅上题字、写诗,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在山水化方面,北宋画家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这显示出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的独特技巧,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 这一时期的许多山水画家喜欢亲近自然,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真实的景物描写,体现优美的想像,塑造诗一般的意境。 花鸟画也是宋代绘画的重要类别,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宋代花鸟画家喜欢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草虫鱼一丝不苟,极为精工细丽,在设色上,崇尚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绘画的美学特征。代表人物如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绘画达到我国鼎盛的。他还擅长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是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重要地位;社会上中山阶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涌现出大量技术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篇一: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宋明理学》,可谓是整个高中历史教材中最难啃的骨头, 对老师能力的考量是多方面的。很多老师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 完教材和教参后搞不懂讲什么,自己都不懂,怎敢给学生讲!那么 这一课我们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上课过程中我认为 要注意的问题,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宋明理学》在专题中的地位。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儒学的发 展历程,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要清楚理学在专题中的 地位,首先要清楚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命运。春秋时期,孔子创

立儒家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经孟子和荀子得到完善和发展。 秦朝时,由于“焚书坑儒”,儒学进入低潮。西汉武帝时,董仲舒 改造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东汉末年到唐 末五代,由于各种思潮的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 学统治地位被削弱。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复兴。明清之际,儒学受 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批判。 其次要弄清儒学在几个重要时期的思想特点。春秋时期,孔子提 出“仁”、“礼”、“德治”。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荀子除了唯物思想而外强调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握“礼”。 西汉时期,董仲舒儒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政 治的’大一统”必须要思想的“大一统”,从而顺利推行“罢黜百 篇二: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因倡言守道循礼又称“道学”,不仅主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还广泛涉及各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家融合,唐代实行三教并存政策,儒、释、道得以独立发展并相互争论与融合。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走向极端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经历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弘扬了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道德,讲求以情统理、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比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错误观念,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首先是以“程朱理学”给人们诸多灾难痛苦,“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孟子字义疏注》]“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

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

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 王韶华 [摘要] 对绘画本质的认识是宋代绘画思想的一个焦点。宋代三百年间,绘画的本质论呈现出由以“理”为本到以“意”、“趣”为本的发展趋向。这一趋向是主体意识在绘画中逐渐觉醒的过程,是绘画向诗歌靠拢的表现。 [关键词] 理,意,趣 自有绘画史料记载以来,古人便一直关注于绘画的本质。尽管早在陆机就提出“存形莫善于画”,似乎认识到了绘画的存形本质,但又将绘画与《诗经》的雅颂部分相提并论,最终使绘画成为颂美功业的工具。事实正是,宋代以前,对绘画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含道应物、劝戒教化。绘画最终的落脚点不是画面的形象,而是寄托于画面形象的天道和人礼。这无疑淹没了绘画作为一种观照客体物象的艺术所具有的价值,也忽略了绘画作为一种由主体画家参与的艺术活动所蕴涵的个性。宋代以降,这一状况被新的绘画本质论打破了。绘画理论家开始纷纷站在画面形象和画家情思的角度认识绘画的本质。理本论、意本论成为主要观点。宋代三百年间,绘画理本论和意本论虽不时地相伴并存,相交互生,但总体上呈现了由理本论向意本论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是绘画由关注绘画客体向关注绘画主体发展的过程,是主体意识在绘画中逐渐觉醒的过程。这正是绘画在本质上走近诗歌的表现。 一、以“理”为本 “宋人善画,要以一…理?字为主。”i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史论家郑午昌先生此论虽然道出了宋代绘画本质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以理为本,并得到了今人普遍的认同,但事实上这一特点并不能含盖宋代三百年间人们对绘画本质的全部认识。以一“理”字为主,确切地说是北宋大多数画论家对绘画本质的共同认识。 宋画之“理”指符合自然事物规律、社会人事法则的图画中客体的真形、真神、真态等。因此在宋人画论、画评中常以“真”代“理”。绘画之理离不开客体之形,它与客体之形往往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宋代画论家正是在对形与理的关系认识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

第4课宋明理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结合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儒学,是儒学哲学化的阶段;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4课宋明理学是必修3文化史中最难上的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地位显赫,在儒学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故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及对理学的评价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找出现实生活中与心、理有关的词语 如此丰富的相关词语与我国古代一学派密切相联,它就是宋明理学。 【讲授新课】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探究学习一】结合课本第一框题和以下材料思考魏晋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哪些危机? 1.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 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探究学习二】与宋代理学的产生相关的政治经济因素是什么? 2.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3.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选择题】 1.(07汕头一模)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 .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 .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 .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二)、理学两大流派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完成半开放笔记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南宋后发展:程朱理学主要思想内涵途径:表现:“理”是世界的本原①社会:伦理道德②人:人性“存天理,灭人欲”元朝明初确定统治地位 心即理,心即良知,心外无物 二者关系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格物致知”途径:陆王 心学内涵:“发明本心”,致良知” 【探究学习三】:展示四则材料对应理学和心学 【选择题2】(08广东历史)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选择题3】宋代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指 A .社会发展规律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 其艺术成就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 宋代绘画在唐、五代基础上发展到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城市繁荣及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使大批职业画家进入手工业行列,扩大了与社会的联系。士大夫收藏、鉴赏以至亲笔作画成为风气,形成具有影响的士大夫绘画潮流。宫廷绘画也处于历史上的鼎盛阶段,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取得很高成就,不同风格流派纷呈异彩。绘画创作的兴盛促进了理论的发展,有关画史画论的着述纷纷问世,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泛都大大超过前代。五代十国分裂,绘画活动中心除中原外特别向比较安定的西蜀、南唐统治区转移,五代及北宋初年记述地区性绘画发展面貌的着述应运而生。理学影响宋代绘画的图式语汇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我们结合以沃尔夫林为代表的风格理论主要从形式角度和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理论主要从绘画作品生成的文化背景的优点来发掘理学对宋代绘画观念的影响,即主要透视绘画伦理观念对绘画作品的题材、构图等影响。这也是对宋代画论、画品强化理学伦理观念的实践检验。反映中原地区绘画面貌的着述有胡峤《广梁朝画目》及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录四川地区绘画资料的则有仁显《广画新集》、辛显《益州画录》,以及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记录江南地区绘画的有无名氏《江南画录》及徐铉《江南画录拾遗》。宋王朝建立后相继平定割据政权,各地区名画家多聚集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中原地区绘画又展现出繁盛局面。宋代前期的画家活动史料被刘道醇收入《圣朝名 画评》一书中。 宋代画论着述以山水画论最为突出。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从美学高度多方面的论述了山水画艺术创作的种种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韩拙《山水纯全集》细致具体地阐述了山水画法和有关理论知识,反映了宋代绘画对格法的严格要求。苏轼、米芾等人在许多零散的言论中,从士大夫审美要求对绘画标准提出看法。《益州名画录》、《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等书或通过叙论或单立章节,也都明确阐发各自对绘画创作的见解,这些都 是宋代画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等节

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一)

初中第五册美术教案 授课教师:李帅 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一)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课型:单一课 教学方法:视(看挂图、纪灯或者说录像)、听(听解说、听音乐)欣赏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视、听欣赏教学、使学生了解从旧石器时代起各国历代雕 塑、工艺、建筑、绘画等美术发展史概况。从美术的角度初步了解 世界各国民族灿烂的古文化,培养学生对外国传统艺术的鉴赏力。 2、以作品的艺术成就,让学生了解艺术的世界性。 (二)教学重点 介绍埃及金字塔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成就。 (三)教具准备 1、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有关录像片或纪灯片、还可准备一些古曲 磁带。 2、教学挂图及收集到的画报上的有关图片资料。 (四)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解说:(播放相关古典音乐)世界的四大古国,开世界科学之先河,希腊的古文化,创世界之奇迹,难道不是吗?那么请你欣赏世界各国古代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外国古代美术。 三、新授: 1、胡福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悬挂图片,播放相关音乐) 埃及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埃及是尼罗河赐与的礼物”(希罗多德),

尼罗河由南向北纵贯埃及,在红海和利比亚沙漠、撒哈拉沙漠之间滋润出一条狭长的绿洲。在这里产生了古埃及文明。 图片简介:金字塔是古王国法老的陵墓。在古埃及人观念中,陵墓是永久的栖身之地,它甚至比宫殿更为重要。王朝初期,埃及国王和贵族的陵墓是长方形的石头建筑,里面放着装有木乃伊的石棺,这种长方形石墓叫“马斯塔巴”。后来,随着陵墓的扩大,原来的一层马斯塔巴变成了由大到小的几层相叠的梯形金字塔。起初是台阶金字塔,到古王国盛期,演变成方锥形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是其主要代表。而《胡福金字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高146.5米,基座四边各长233米,正对东西南北四方,是一座四方尖锥形庞然大物。它由230万块2.5吨重的巨石垒成,石缝间未用任何粘合物,但却非常严密。金字塔内部有入口、走廊和通气管道,中间有石室存放法老的木乃伊。 艺术特点:埃及艺术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奴隶主服务的,是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专制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好大喜功,法老不惜用数十万奴隶为自己建造陵墓、庙宇巨像,表现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神化法老和贵族,在题材上和表现方法上又必须严格服从统治者的要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艺术的基本法则和程式,并且迫使艺术家用美化的方法来表现对象。 表现思想:金字塔具有庞大的体积和重量,它给人以精神上的压力。站在它的脚下,人们会感到自己的渺小。金字塔的外观对称、稳定,它给人以坚不可摧的印象,尤其是它屹立在炎炎烈日之下,象征着法老的威严地位不可动摇。 哈夫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历面像是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它由整块天然岩石雕凿成。雕像身长约57米,面部为5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它头戴菱形巾冠,前额雕刻着圣蛇,两眼直视前方,面部仍保持着哈夫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附详细解析)

人民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4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新春秋经学”的创立 A.否定了先秦传统儒学B.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 C.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D.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 2.“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 A.“仁”是天理的核心 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 C.“仁”者“爱人” 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据史料记载,明朝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认为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最终被饿死。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海瑞治家的严谨态度 B.古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 C.理学对人性的摧残 D.理学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5.宋明理学家篡改《大学》原义改变其顺序,将“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即用“平均”或“均平”的理念与方法去治理国家,“平天下”成为在天理所规定下的均平理想境界。可见 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利于规范社会秩序 B.宋明理学家具有爱国爱民的济世精神

C.外族入侵是“平天下”思想产生的源泉 D.理学家放弃了先秦儒学大一统的理想 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7.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8.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这反映了当时 A.婚姻自主较普遍 B.理学影响力有限 C.对外贸易较发达 D.市民阶层的扩大 9.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 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 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 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 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 10.新儒学思想家虽受到了—些佛教观念的强烈影响,然而新儒学基本上排斥佛教关于神和来世的观念,像古代中国人一样强调伦理道德。材料中的新儒学 A.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积极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 C.以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目标D.借宗教形式传播伦理道德 11.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浅谈唐宋美术特点

浅谈唐、宋、元的美术史 (李雪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03 2010441583) 【摘要】:唐、宋、元,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兼收并蓄、灿烂求备的时代。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历史流变已多有探讨,但将绘画发展纳入消费领域考察却鲜有人研究。事实上,绘画消费既是整个美术活动的目的和终点,又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开端和起点。忽视绘画消费对绘画创作、风格演变、理论发展的决定作用,我们就难以解释一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变迁。本文即通过对唐代绘画的特点和影响的分析,从另一层面探讨唐代绘画发展的内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一封建社会的绘画有其发展的一般特点。首先,绘画的消涨起伏与绘画艺术自身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当绘画成熟至可传达人们的不同意思。 唐代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之变”,其本质是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枝,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山水画中意境问题的提出,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转变,是在美学上的完善。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所以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20世纪的黎明,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经受了生存的考验。“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反映新的审美要求。“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进入本世纪的

宋代绘画研究

宋代绘画研究 宋代绘画研究宋代的画院制度赵佶(公元一○八二一一三五年)以画家的身份和鉴赏家的身份出现在绘画史上。 从崇宁大观年间开始到政和、宣和年间(公元一一○二一一二五年)画院有新的发展。画院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叫作“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鲁、花竹、屋木六科。画家经过考试入学以后,按照家庭出身分为“士流”(士大夫出身)与“杂流”(商人及非剥削阶级出身)。考中入学后,除了学习绘画以外,也要学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古文字学的书籍。学习期间有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决定等级升迁。 画院画家的职位有:画学正、艺学、祗候、待诏、供奉及画学生等名目。 “画学”入学有考试,平时也有考试。考试的标准是:不模仿前人,描绘对象的“情态形色”达到很自然的效果,笔墨简洁。古代书籍中有关于画院考试的记载,可以具体地看出画院的要求和画家的才能。 画院中有很多优秀画家。下面几个例子记述了考试的试题和画家在表现技巧方面的创造性。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了表现这两句诗的内

容,一般画家多画岸傍有一只船,船舷间立一只鹭鸶或船篷上停落有乌鸦,目的是画出船上无人,借此说明野水岸边的僻静。但一个表现得最成功的画家却不是不画人,而是为了强调“无人”反而画人。画上舟子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这样便描写了并非没有过路人,但很稀少。终日的等待使人疲倦,藉舟子的寂寞无聊以突出环境的荒僻安静。显然,这一个画家在自然风物的描写中,善于利用人的描写来加强情绪的感染力。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很多画家要表现春天的诱人的风光,多是竭力描绘春天的花卉,但有一个画家画远处在绿荫掩映中的一座楼,楼上一个红衣美女凭栏而立。原来诗句拈出了红绿两种动人的对比的颜色,画中利用了人的题材,这两种颜色的感情内容因生活联系而更直接,就更强烈、浓郁了。 “乱山藏古寺”。为了表现古诗是“藏”在深山之间,所以画面上不能画出来,但要使观看知道在看不见的地方有古寺。画家运用的方法是在荒山之间画出幡竿,幡竿是佛寺的标志。 “竹锁桥边卖酒家”。画家在桥头竹林外挂一酒帘,以表现其中有酒家。 以上四个例子都说明绘画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单纯再现,画家为了表达主题思想,努力追求一定的具体性。后两个例

《宋明理学》教案(1)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

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4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Word版含答案

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考点1| 宋明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重兴儒学。 2.形成 到宋代,新兴儒家逐渐确立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理学”。 3.代表人物及主张 1.宋明理学

2.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5.影响:宋明理学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2)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一)宋明理学 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②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解,所以它是一种理性

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教学设计

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设计思想:《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标新立异、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欣赏难度较大。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以及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特别对广大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陌生的艺术世界,一个急切想了解的艺术世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有机会更多的接肋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展览和作品,但人们常常是“许多人去看了,有些人窃窃私议,不说好,也不敢说不好,更不敢说看不伍,而事实是看不值。” (施蛰存语)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中学生进行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员基础的启蒙教育。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形式和艺术理论也各不相同,它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对于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纺坛,要通过一节课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接受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是不可能的,因此本课的重点以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为主,以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美术欣赏的标准为线索,通过一些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面家自身从具象到意象、抽象的观念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特点,初步学

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欣赏美术作品,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鉴赏能力。 教材版本:上海版高中美术课本《美术欣赏》上册 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介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外国现代绘画作品,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操作: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启发学生在读读、议议、看看、谈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外国现代摄绘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正确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方法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以及相应的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宋代绘画浅谈

宋代绘画浅谈 作者:薄松年 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绘画的繁荣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北宋时,汴京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几百幅在市场一次售出,以防别人仿制;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儿的杜孩儿,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吴兴籍军人燕文贵常到汴京州桥一带卖画。山西绛州杨威,善画村田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人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高价。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现存宋金雕印的弥勒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 城藏》等,可见其绘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画院集中了社会上的优秀画家,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创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一大批成功 的作品。 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

20世纪外国绘画艺术欣赏

20世纪外国绘画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美术课程第13课《20世纪外国绘画》。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标新立异、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欣赏难度较大。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以及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特别对广大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陌生的艺术世界,一个急切想了解的艺术世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有机会更多的接肋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展览和作品,但人们常常是"许多人去看了,有些人窃窃私议,不说好,也不敢说不好,更不敢说看不伍,而事实是看不值。"

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中学生进行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员基础的启蒙教育。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形式和艺术理论也各不相同,它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对于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纺坛,要通过一节课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接受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是不可能的,因此本课的重点以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为主,以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美术欣赏的标准为线索,通过一些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面家自身从具象到意象、抽象的观念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特点,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欣赏美术作品,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介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外国现代绘画作品,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培养学生欣赏外国现代

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一)

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一) 【内容提要】 宋代绘画对宋代田园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渐增多的田园画促进了题画类田园诗的产生;以农村日常生活为表现内容的风俗画沛然兴起,带动了田园风俗诗的创作;绘画中常见的讴歌太平的主题也向田园诗中渗透。宋代诗人还将宋画的艺术特质、表现手法以及风格情调合理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是宋代田园诗的创作手法之一;诗人注重捕捉瞬间景象,开拓四时体则明显借鉴了绘画对时空的独特表现方式;宋代田园诗中异常丰富的动植物形象和细腻精工的艺术风格,与绘画的取材和用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宋代绘画田园诗 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①。文化中两大重要的艺术门类——诗与画,都在宋代蔚为大观。诗与画一向被认为是姊妹艺术,二者之间彼此影响,互相渗透,两宋时期,它们更是产生了密切联系。 宋代画家善于从诗歌作品中获得灵感,汲取养料。据南宋邓椿《画继》、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名人画图语录》等记载,北宋末画院考试诸工,多以古人诗句为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等等,以考察画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并促使其创作的画面更富有诗意;北宋画家郭熙则往往借助诗歌开启画思,其子郭思曾记录下十余首诗,自

云皆是“先子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并思亦旁搜广引,先子谓为可用者”②;画家甚至学习诗人的艺术构思来作画,《宣和画谱》卷七“李公麟”条记曰:“(李公麟)盖深得杜甫诗体制,而移于画。如甫作《缚鸡行》,不在鸡虫得失,乃在于‘注目寒江倚山阁’之时;李公麟画《陶潜归去来兮图》,不在于田园松菊,乃在于临清流处。”宋代诗人更是深受绘画的影响。有宋一代,诗人们对绘画流露出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南宋邓椿曾云:“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亦寡矣。”③宋代出现过许多工于绘画的诗人,仅邓椿《画继》卷三“轩冕才贤”类,就提到了十七位著名的文人画家。比如苏轼,“画得寒林,已入神品”;李公麟“以文学有名于时”,其《陶渊明归去来图》、《山庄图》、《卜居图》,不仅“一时名贤,俱留纪咏”,也是后人常摹之本;晁补之爱画幽逸山水,陈无己独爱其迹,称赞其为“前身阮始平,今代王摩诘”;晁说之亦善画,其兄补之曾作《题四弟横轴画》,激赏其精湛画技与高逸人品。此外,米芾、刘泾、苏过、宋子房、程堂、范正夫、颜博文、朱敦儒、廉布、李石等,亦均是能诗善画之士。 宋代有的诗人虽然不擅长绘画,却精于品评。如张舜民“生平嗜画,题评精确。虽南迁羁旅中,每所经从,必搜访题识”④;苏门弟子李廌撰有《德隅斋画品》一卷,所录名画凡二十二家,各为叙述品题,辞致皆雅;黄庭坚、苏辙也写有许多有关绘画的题跋,其中不乏深邃独到的见解,反映了他们高超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此外,藏

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唐末五代时期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的目的,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2.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⒈理气论:以二程 ..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 (1)理是根本,理先于气。 (2)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 (3)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 2.修养诊:以本体论 ...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1)区分教育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2)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 (4)仁者境界毫遁求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 ..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1)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道 (2)认为秦汉以来的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 (3)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 三.理学的发展(发展为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3)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世称阳明先生) (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2)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3)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